国外教育范例6篇

国外教育

国外教育范文1

2.公平与优质:英美两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评介 陈武林,Chen Wulin

3.英国绩效管理教师评价制度: 内容、特点与启示 车伟艳,Che Weiyan

4.日本中小学综合学习时间改革的动向与启示 滕雪丽,殷世东,Teng Xueli,Yin Shidong

5.美国《教育领导政策标准:ISLLC 2008》探析 傅树京,熊筱湘,Fu Shujing,Xiong xiaoxiang

6.日本全纳教育的实施体系、改革方向及面临的问题 张杰,Zhang Jie

7.国外综合课程实施的研究述评 郝琦蕾,Hao Qilei

8.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思考——欧美日近三十年教学方法变革的历程与启示 吕红日,Lv Hongri

9.匈牙利汉语教学现状与趋势分析 钱叶萍,王宏林,Qian Yeping,Wang Honglin

10.21世纪以来越南普通中等教育若干改革与成效 杨九斌,Yang Jiubin

11.日本创价教育思想的内核与根源论 胡海建,Hu Haijian

12.美国学校的法律责任类型及其追究方式 姜国平,Jiang Guoping

13.文学作品在英国中小学社会科教学中的运用 陈新民,Chen Xinmin

1.教育让每个儿童准备好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白皮书《儿童、学校和我们的未来》解读及其启示 郑彩华,刘懿,Zheng Caihua,Liu Yi

2.西方学校规模研究及其启示 刘丽娟,沈健美,王鑫,Liu Lijuan,Shen Jianmei,Wang Xin

3.欧盟国家的中小学网络安全教育:现状与启示 赵冬臣,Zhao Dongchen

4.美国中小学"差异教学"发展状况研究概述 姚颖,杨桢贞,Yao Ying,Yang Zhenzhen

5.PISA 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及启示 朱小虎,Zhu Xiaohu

6.美国LEP学生英语教育政策探析——以《双语教育法》和《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为例 张治国,Zhang Zhiguo

7.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温金燕,Wen Jinyan

8.英国学校改进中的教师领导研究述评 陈纯槿,王红,Chen Chunjin,Wang Hong

9.中日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胡军,Hu Jun

10.新加坡四年级学生在TIMSS科学测评中的佳绩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潘娟,丁邦平,Pan Juan,Ding Bangping

11.国外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郑显亮,顾海根,Zheng Xianliang,Gu Haigen

12.美国K-12国家可持续发展教育学生学习标准解析 韩梅,Han Mei

13.澳大利亚基于体裁的教学法:特点及启示 刘宇,蒲显伟,Liu Yu,Pu Xianwei

1.比较教育视野下着眼于学校改进的中小学校本教研 程晋宽,Cheng Jinkuan

2.一次具有突破性意义的教育立法与改革——略论韩国终身教育立法的制定背景及政策启示 黄欣,张艳,Huang Xin,Zhang Yan

3.基于国际大规模学生评估的中国高中毕业生质量研究 Wilfried Bos,Miriam M.Gebauer,Juergen Henze,Andreas Voss,朱杰,赵帅,Wilfried Bos,Miriam M.Gebauer,Juergen Henze,Andreas Voss,Zhu Jie,Zhao Shuai

4.美国民族教育:从"自由选择计划"到"学校一体化" 甘永涛,Gan Yongtao

5.英国三大政党教育政见之论析:政党政治视角 何伟强,He Weiqiang

6.葡萄牙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述评 柳笛,H.M.吉马良斯,Liu Di,Henrique Manuel Guimaraes

7.美国教育券计划违宪吗:布什诉霍尔姆斯案及其引发的争议 朱同琴,Zhu Tongqin

8.数育中10%的秘密——丹麦弘立学校的发展 帅晓静,王建梁,Shuai Xiaojing,Wang Jianliang

9.墨西哥基础教育普及的进展与问题 王加强,Wang Jiaqiang

10.社会科整合类型的中外比较与思考 姚冬琳,唐美霞,Yao Donglin,Tang Meixia

11.美国"提喻法synectics"教学及启示 尤兰萍,朱丽,You Lanping,Zhu Li

12.美国"学校全员培训"述评 罗生全,张莉,Luo Shengquan,Zhang Li

13."自由"中的"节制"——再谈卢梭《爱弥尔》教育思想中的"自由观" 穆歌,Mu Ge

1.美国出炉高中生的伦理品格与成人行为研究报告 安钰峰,An Yufeng

2.国外基础教育PPP模式新探 原青林,王艳玲,Yuan Qinglin,Wang Yanling

3."面向2010年的新高中"——法国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 张萌,Zhang Meng

4.从内隐学习的视角看学校课程与教学的优化 梅珍兰,Mei Zhenlan

5.欧洲博物馆教育项目策划的特点分析 宋娴,忻歌,鲍其泂,Song Xian,Xin Ge,Bao Qijiong

6.澳大利亚总理号召国民学习亚洲国家语言 王英斌

7.国外基础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中的主要争议 李沿知,Li Yanzhi

8.美国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历程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张源源,邬志辉,Zhang Yuanyuan,Wu Zhihui

9.美国社会科有效教学的原则及其实现条件 任京民,Ren Jingmin

10.家庭因素对灾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李鹃,李丹,吴玮,李玲玲,Li Juan,Li Dan,Wu Wei,Li Lingling

11.构建有效的校园安全防范的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机制——美国巴尔的摩市的经验及其启示 余中根,Yu Zhonggen

12.德国中小学算法课程设置及其启示 秦德生,郭民,Qin Desheng,Guo Min

13.当前乌克兰农村学校发展的现状分析 乌云特娜,Wu Yuntena

14.面向未来公民的养成——美国公民教育实践略记 朱文学,Zhun Wenxue

1.英国教师教育:《詹姆士报告》的出台及影响 杨光富,Yang Guangfu

2.系统监测与学校发展——首届教育领导中德高端对话综述 俞可,Yu Ke

3.欧洲教育公平指标及对我国的启示 安晓敏,An Xiaomin

4.构筑"学习共同体"——"市民主义"理念下日本教育改革动向 管斌,Guan Bin

5.美国中学科学课程的一次重要改革——《范围、顺序、协调方案》述评 王文礼,Wang wenli

6.中学生自然科学学习自信:一个国际比较研究 祝春兰,顾海根,Zhu Chunlan,Gu Haigen

7.西方社会越轨理论与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 项亚光,Xiang Yaguang

8.新加坡小学数学课程实施的方法:CPA模型与"模型图" 王兄,Wang Xiong

9.美国双语教育之争下的教学模式嬗变及启示 王颖,张雁,Wang Ying,Zhang Yan

10.美国中学理科教材特点初探——以《科学与技术的概念》初中阶段为例的剖析 李嘉玮,李学书,Li jiawei,Li Xueshu

11.加纳单独流动儿童受教育机会初探 王建梁,宋雪敏,Wang Jianliang,Song Xuemin

12.美国公立中小学安全措施变革 王洪明,Wang Hongming

13.中外创业教育的历史回顾及其发展趋势 周波,程艳,Zhou Bo,Cheng Yan

国外教育范文2

美国孩子:“要花钱自己挣”

美国孩子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他们父母和社会观念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这样要求他们。在美国,不管家里多么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给邻居或父母剪草、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小保姆去赚钱。他们以此来表示自己有自立意识。这种观念将一直伴随他们的一生。有一位密执安大学的美国学生,家里很阔气。他父亲接受了价值400万美元的遗产,在洛杉矶市有一大片房产,将来都是他的,可是他却不愿伸手向他父亲要钱花。他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他觉得为了挣钱而去劳动并不丢人,比完全依靠父母供养要好。

有一位美国女大学生谈起她的“边学习边工作”的生活,认为很有意思。虽然有时觉得挺艰难的,可还是坚持下来了。她曾问她父亲:为什么当她18岁时,就鼓励她离家“出走”?她父亲回答道:“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独立性不仅指要培养独立的生活能力,还包括要锻炼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坚强的意志品质,自强不息的个性。

日本家长不“赏钱”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它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到校外参加劳动赚钱。与美国有所不同的是,日本学校的金钱教育中强调一种责任感。日本教育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的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孩子是否完成家庭作业、学习成绩的好坏、能否升入名牌学校等等,同家长给孩子零花钱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教育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国外教育范文3

——编者

韩国:奥数不是大众化教育

2012年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韩国首次获得团体冠军。韩国国内数学界认为,这表明韩国数学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早在1988年,韩国就开始组队参加这项赛事,但成绩并不理想。此后,随着国内奥数教育不断发展,成绩也稳步提高,从2006年起,韩国从未跌出过团体赛世界前五。

据首尔中学教师卢泳和介绍,奥数教育在韩国不是大众化教育,只有英才高中和科学高中的学生才专门学习奥数。小学生和初中生学奥数完全凭兴趣,可以到培训班报名学习奥数,不过奥数成绩和学生升学没有关系。英才高中和科学高中在招生时会考虑奥数成绩,其他高中则不会将奥数成绩作为升学标准。他表示,小学生和初中生过早学习奥数可能会给他们造成负担,可能产生对数学的反感。学习奥数更多应凭个人兴趣,并非每个人都适合。

截至2012年,韩国共有24所科学高中。其中,首尔科学高中、京畿科学高中等4所科学高中因为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在2009年后改名为科学英才高中。韩国科学高中偏重教授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绝大多数毕业生最后会选择韩国科学技术院、浦项工业大学等理工科大学,或者选择首尔大学等综合大学的理工科专业。2012年参加阿根廷国际奥数竞赛的6名韩国学生,全部来自科学高中。(李越)

保加利亚:奥数强,数学弱

近20年来的国际奥数竞赛中,保加利亚是除俄罗斯以外唯一夺冠的欧洲队伍。保加利亚中学生学习奥数、参加奥数竞赛有很长的历史。首届保加利亚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可以追溯到1949年。目前,在保加利亚国内,该竞赛每年举办一次,共分为三轮,分别是校级比赛、市级比赛和全国性决赛。在进入全国决赛的70名中学生(9~12年级,14~19岁)中,只有6人能进入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

在国内和国际奥数比赛中获奖的中学生,可以免去大学入学考试,进入相应专业学习。也就是说,要学与数学相关的专业,如果该学生想申请诸如文学之类的其他专业,仍需参加统一的入学考试。

虽然在国际奥数竞赛中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保加利亚中学生总体的数学成绩并不突出。根据欧盟委员会2011年的关于欧洲国家数学教育的报告,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中学生的平均数学成绩要比欧洲其他国家的中学生更低一些。保加利亚奥数国家队的彼得教授说:“现在的问题在于,基础在慢慢消失。我们处在金字塔的顶端,与最顶尖的学生一起学习训练。但是为了让他们站到顶端,需要有人在基础阶段就与他们一起努力。”(何菲)

德国:名校拒收奥数尖子

德国的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组织在各州、城市设有分部,与当地的学校及数学研究所合作,开设不同等级的奥数班,工作目标是帮助中小学生提升对数学的兴趣。奥数班在德国绝不允许商业化,只象征性收取最多10欧元的资料费;社会上也没有有关奥数的辅导班。据记者了解,德国参加过奥数比赛的学生,大约有10%左右。任何学生都可以凭兴趣报名参加。一位叫安娜的初中学员告诉记者,她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学的,通常是每周一次或者寒暑假的一两个月上课。

那么,获得国际奥数竞赛奖项的德国学生在升学方面能否享受照顾呢?著名数学家高斯的母校——哥廷根大学的负责人比德斯教授说:“在录取过程中,我们寻找的是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而不仅仅看竞赛成绩。”奥数竞赛获奖不足以作为一流大学免试入学的理由,但是一些名气较小的高校把奥数奖牌作为免试条件。比德斯教授说,哥廷根大学每年都拒收不少奥数冠军。他说,虽然他本人认为奥数竞赛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但是它无法测试一个人的全面能力。学术竞赛跟学术研究的差别在于,前者要求学生有好的记忆力,而在观察力、想象力等方面的要求,则不比学术研究来得高。因此,奥数获奖的学生朝学术研究方面发展时,一定要兼顾其他能力。

(孟怀庆)

美国:靠兴趣,拼综合

尽管早在1974年就组队参加国际奥数竞赛,奥数也比较受低龄学生欢迎,但美国教育界对这种国际竞赛兴趣索然,只是把奥数作为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情的手段,奥数成绩和升学是挂不上钩的。

在美国,与奥数真正有关的组织名为“中小学数学奥林匹克”,设在纽约州的一个小镇上,其网站从2000年开办,至今13年了,点击率不过100万。据该网站介绍,该组织的目标是“激发对数学的热情和热爱,介绍重要的数学概念,教授解题策略,培养解决问题时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强化数学直觉,促进数学创意和创新意识,提供应对挑战时所得到的满足、快乐和刺激”。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其宗旨并不在于竞赛,而在于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激发创意。

总的来说,美国中小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不多,而真正感兴趣的孩子,则会非常投入。在中小学里,对数学有特殊禀赋的人,会自愿参加学校的数学俱乐部或被学校选入相关兴趣小组。这些学生有兴趣的支撑,发展后劲很大。

美国从未出现过“奥数热”。记者询问过不少美国家长,他们均表示不了解这个比赛。网上关于奥数的资料也非常少,偶尔有一些零星记录,也和国内通常理解的奥数大相径庭。

奥数在美国没有大热,首先和美国学校的招生方式有关。美国公立中小学采取按照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一般很少有择校现象。美国大学入学是自主招生,录取的时候看平时成绩、个人陈述、老师推荐等多方面材料以及面试时的个人表现,而不仅仅是比赛中的获奖情况。其次和美国人的观念有关。美国人更关注本土的“西门子科学奖”之类的比赛。与此相应,网上关于“科学设计”之类的材料非常丰富。这种科学设计比赛不限具体内容,学生自行决定设计什么、怎么设计、怎么展示。这些设计需要调动数理化知识和综合运用的能力,还能培养沟通能力。

(高璐)

俄罗斯:数学大国的业余精神

俄罗斯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诞生地,也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大户。1934年和1935年,当时的苏联分别在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开始举行数学比赛,并首次冠以“数学奥林匹克”之名,每年一届。现在,俄罗斯的奥数竞赛有全俄、州、市等三个级别。几十年来,俄罗斯的高校以自主招生为主,奥数竞赛的优胜者可以免试入学。2009年,俄罗斯调整高考政策,但奥数优胜者免试上大学的政策没有改变。

莫斯科各高校校长每年都会签署专项协议,特批在莫斯科或全国中学生奥赛中获奖的11年级学生免试进入本校读书。俄罗斯其他一些地区的高等学府同样对奥赛获奖者敞开大门。大学老师们对通过层层比赛筛选来的学生一直评价颇高。

俄罗斯实行11年一贯制中小学义务教育,小学和中学不分家。因此,尽管学生的奥赛成绩与高校招生直接挂钩,但由于没有小升初和中考这两道门槛,也就不存在择校、加分等问题。同时,奥赛参赛选手有明确年龄要求。因此,俄以进入高校为目标的奥赛热基本集中在高中阶段,没有出现小学生甚至幼儿园孩子学奥数的极端现象。

在俄罗斯,奥赛获奖成绩的有效期只有一年,即只有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取得奥赛佳绩才可以免试入学,之前的奥赛成绩并不作数。同时,奥赛获奖者报考大学的专业必须与奥赛科目相同,即奥数获奖者原则上只能免试进入高校数学系,如欲报考其他热门专业,则仍需通过全国统考,但数学科目可按满分计算。

(陈静)

日本:重视但并不强求

国外教育范文4

[关键词]创新教育 比较研究 问题学习法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11 — 0105 — 02

一、国外创新教育发展现状

21世纪是一个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究其根本是创新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的竞争,科技兴国便说明哪个国家的创新人才高质高量,哪个国家便能够在科技发展中拔得头筹,主宰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较于我国,西方国家的创新教育起步早、发展快。主要是由于西方国家比我国更早的进入工业化时期,其中的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知识创新都是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变化和重大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使西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以及经济学家极早的意识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创新教育所创造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培养在占领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其中美国在世界许多领域都处于领先的地位,在教育方面也不例外,特别在创新教育方面。纵观美国教育发展历史,创新教育有多种思想基础,但最重要的思想渊源应归功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杜威是美国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他倡导的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从做中学”等思想为促进美国创新教育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对我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国外众多教育界人士都主张把对学生的全面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进行重点训练。国外的高校教师大多采取PBL教学法-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强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方式相结合,给学生提供外部支持与引导,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使他们能够迅速融入团队工作,在考试中也并不过度重视学生是否写出标准答案,而是更多的关注学生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而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育理念依然停留在重成绩、轻实践的阶段,国外高校的创新教育模式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给我国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发。

二、我国应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1.教育改革,提倡创新人才观念

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 特罗教授,在1962年提出了“精英”、“大众”、“普及”的教育阶段论,提出了“大众高等教育”概念,1970年提出“普及高等教育”概念,1973年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三阶段论,至此产生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也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国家在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既要求高校扩大办学规模,更要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选择更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作为一所现代大学,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作指导,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办学水平的提高也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创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和前提,教育改革是必经之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转变教育观念的必然性。首先,科技高新化、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赋予了新的要求;其次,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要求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符合时展需要的教育思想指导办学,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和改革沿着符合教育规律的方向健康发展。

2.更新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

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绪的主因。老师的方法,是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的主因。教师的知识,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主因。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路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情感密不可分,教师本身的情感现状,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课堂上出现某种心理气氛,当一位有威信的、受到学生尊敬和喜爱的教师走进课堂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反之,学生会心情低落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更新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与专业知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经之路,首先应消除职业倦怠,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高,教学水平的进步,经验的不断累积,教师的紧迫感和提高自身学习的动机逐步下降,当教师满足现状,停步不前的时候,应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积极的工作态度,重新热情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然后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进行科学研究,避免知识老化,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除了向学生传授知识之外,还应担负起科学研究的重任,及时补充新知识,时刻关注学科新动态,了解时下发展形势,进行本学科的课题研究。最后应改变思维定势,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形成了一定的习惯,这种经验主义和思维定势是引起教育能力停滞的主观因素。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并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以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更新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知识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只有满足这一前提,才能真正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创新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3.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有太多来自教师的刺激和控制,而对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的需要太少,甚至忽略了学生的个体,难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积极性,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教多少就学多少,怎么教就怎么学,不教不学的局面,在这种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思维被束缚,难以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或者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更不用说探究新的领域。在所接受的知识本身与现实脱节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提出创新性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这样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此外,填鸭式教育只把注意力限定在少数天才学生身上,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进行创新教育。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老师不仅要“教会”,让学生“学会”,更要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即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应强调教与学的统一,突出教学的双边性,使学生学习性质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发展性。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今天,学会学习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创造性思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广泛搜集信息,把书本知识、社会知识和个体经验整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在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时,围绕某一理论或实际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这种讨论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多元交流、多元互动,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讨论中,教师应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表现时间、空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这样,就有可能突破思维习惯,有所创见,有助于多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地快乐,进一步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4.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教师应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把培养在单一领域的专业型人才的方式和培养在多个领域的通用型人才的方式相结合,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点,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对多方面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课外实习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锻炼自己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团队成员通过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又有所分工,分别就某个子问题作更多的钻研,再汇总各方面的信息,运用到问题解决中。这是成员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能够大大增加项目成功的几率。因为在当今社会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样化,需要各类人才来共同解决,所以团队合作能力是必需的素质。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不仅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如今这个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创新型人才将成为最大的竞争力,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改革,不再使用填鸭式教学法,不再一味追求书本上的标准答案,要大力提倡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教学法,教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学习习惯、思维方式,采用能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教学方式,选取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手段,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并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去发挥和实践他们的想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互动交流能力。除了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角度培养人才,还应注意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方面全方位的关注,从单纯追求扩大规模、数量,转变为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从传授已有知识为中心的继承式教育,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现代教育;从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化教育,转变为整体化的知识教育;从看重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结合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生培养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参 考 文 献〕

国外教育范文5

以色列始终把教育视为全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在长达20个世纪的岁月里,他们虽然散居世界各地,但重视教育这一优良传统,不仅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更加重视。即使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之中,他们也没有忘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成为了这个“智慧民族”重新崛起的力量,使古老的犹太教和犹太教文化能传承至今,而没有被其他民族文化吸收同化。

(一)酷爱读书,英才辈出

犹太民族是一个举世公认的酷爱读书的民族,有“嗜书民族”的美称。以色列人信奉犹太教,按照教规,安息日(星期六)是从星期五傍晚日落到起始到星期六夜幕降临为止,这一天是静静地待在家里祈祷或专心休息,不允许做任何工作,但书店却能正常营业,而且,不管是安息日的白天还是黑夜,每个书店都挤满了人。书店便成了最繁忙、最拥挤的公共场所之一。在以色列城市的街头,公共场所,你也可以随处发现专心致志的读书人。整个社会形成了勤奋好学的浓郁气氛。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1本书。以色列每4000人就有1所公共图书馆,人均读书比例和人均拥有图书馆均居世界第一。这充分印证了以色列人民爱读书的传统和“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深刻道理。正因为酷爱读书,使这个曾经散居在世界各地犹太人,对文化养分有种特殊的眷恋和“贪婪”;正因为酷爱读书,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后又能重新复国并迅速崛起、壮大;正因为酷爱读书,流离失所的犹太人竟英才辈出。例如,家喻户晓的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大物理学家赫兹,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哲学家波普尔,还有许多著名政治家都是犹太人或有犹太血统。据统计,犹太人口总数仅占全球总人口的0.2%,但从1901年到2004年间就有167名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的人获得诺贝尔奖,占诺奖总人数的22%。按人口比例,以色列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美国的两倍。“多难兴邦”。以色列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令世人惊叹不已。

(二)重视早教,赢在起跑线

犹太民族是一个重视知识、推崇知识的民族。《希伯来圣经》中就有大量关于对犹太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要求父母尽可能早的对孩子开始教育。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在犹太人看来,由于担心孩子不明白而错过了教育机会,只不过是父母一种过分保护的行为而已。认为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父母应该第一时间教育孩子。典型的犹太人家庭有个风俗就是,在孩子识字伊始,把蜂蜜滴在《圣经》上,让他们尝到知识的“甜蜜”。犹太人很重视孩子学习记忆方面的训练。犹太人的孩子从3岁开始会被教授并开始学习希伯来语的罗马字,然后,他们会从记忆简单的文字开始,一直到可以诵读祈祷文。孩子到5岁时就要记住全部《旧约》。《旧约》是一本大部头经典,能全部记住就是非常高的记忆水平了。犹太人认为,如果不能培养出好的记忆力,今后就没有办法学习其他事物。在犹太人对幼儿的教育中,认为在接受能力非常强的幼儿阶段,记住的事情一生都不会忘记,孩子是否优秀的原因多数是因为幼儿时期接受的教育不同。犹太人之所以优秀,与他们超群的记忆力也是分不开的。在私塾里学习的每个孩子刚走进教室都会受到大家热烈鼓掌欢迎,使他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也许孩子会在打开的书本中发现葡萄,这是为了让他觉得学习是甜美的。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而不是一种负担。几乎每个犹太家庭从小就向孩子们灌输具有理性辩证色彩的学习精神。父母一般会这样问孩子:“假如有一天咱们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什么东西逃跑呢?”如果孩子回答的是金钱或钻石,母亲会进一步问:“有一件东西比金钱和钻石更重要,而且更容易携带,那是什么呢?”要是孩子仍然回答不上来,母亲就会说:“孩子,这件宝贝就是你聪明的大脑。这件宝贝不仅最容易携带,而且终身会陪伴你。”这样,孩子从小就明白智慧的重要性。犹太人的教育很开放,孩子在4岁时就开始了完全的思考行为。那时候,大人会告诉孩子们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不要拘泥于一个想法,培养孩子富于变化和弹性的思考方式。犹太人对儿童教育的观念和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他们的教育。可以说,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现在所用,犹太教育的目的是着眼于未来,为未来所用。犹太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创造犹太人的未来、实现犹太人的梦想的下一代。为了诠释在智力取向活动中犹太人的优势之谜,人们提出了无数理论。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仿佛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宝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秘密的充满激情的探索”。

(三)高投入,确保教育稳步发展

《圣经•箴言》告诫人们:“弃绝管教的必致贫受辱,领受责备的必行尊荣。”以色列历来重视教育,视教育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历任领导人在教育投资问题上达成了高度的共识。本—古里安强调:“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梅厄指出:“对教育的投资是有远见的投资。”总统纳冯教授在卸任之后,又兢兢业业地当上了教育部长,这在其他国家是罕见的,正是因为他认识到了“教育上的投资就是经济上的投资”。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的教育经费一直未低于GDP的8%。2001年,以色列教育投资总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8.6%,远远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30个成员国教育投资的平均比例。据以色列中央统计局报告显示,按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计算,以色列教育预算高于当今世界所有发达国家,名列世界第一位。最新资料显示,以色列教育部2011年7月宣布,为增强大学教学和科研能力,今后6年将大幅增加教育投资30%,总额达21亿美元。新增教育经费将主要用于加强基础研究和提高教学质量,包括增加2000所大学和学院教师职工,资助建立30个新研究所,增加有竞争力科研项目拨款等。部分资金将用于改善非犹太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教育部表示,该计划是以色列高等教育发展的转折点,目的是确保以色列高等教育居世界前列。以色列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当今发达国家也是罕见的。这表明以色列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不是“短、平、快”的事业,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支持、细水长流的持续过程;教育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是毫不吝啬的。此外,一些犹太商人在发迹之后也纷纷解囊,为教育和研究提供经费。在他们中间早已达成一种共识:发财致富并非最终目的,而要以金钱来“购买生活的权力”“购买知识与经验”。今天,以色列人对教育依然很重视。在以色列的一些大学里,奖学金、研究基金都由外国犹太商人提供,很多教学设施如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等也由犹太富商赞助或捐赠。由此来看,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资助使得以色列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为教育事业的腾飞助一臂之力。

(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精英人才

注重素质教育是以色列学校的教学特点之一。学校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和自学能力,尽可能引导学生不去死记硬背,布置家庭作业也很少,节假日基本不给学生留作业。各个社区都设有活动和培训中心,学生有丰富的课外活动选择。对小学生,学校注意寓教于“玩”,老师常带学生去科学公园、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上课,让他们拍照片、写生,让孩子们在玩中增长自然、科学、文化、社会知识。不仅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提升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形成学生自主建构的创新思维和理想人格。此外,以色列教育所倡导“精英教育”不同于我们常说的“尖子班”,他们并不把分数作为评定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而是注重开发每个受教育者的潜力。具体来说,犹太学校将学生编制成小班授课。由于各班的人数较少,老师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而在一般的班级中,20多名学生会配备一名老师和一名助教,授课的进度也不是一刀切,而是会根据各人的能力改编教材,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施教,有针对性培养。同一个问题,教师会让不同年级的学生展开不同深度的思考和研究并提出各自的见解和依据,进而引导展开争论,但并不给出标准答案,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虽然每个人能力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老师却能够做到让所有学生的成绩都保持在中等水平之上。

二、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

近年来,尽管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教育事业推进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基础教育落后目前,农村的基础教育仍是中国教育发展的“软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同堆积木,积木堆得好不好,关键不在于手的动作是否快、灵活,而在于第一块积木是否摆得好、摆得稳。我想基础教育就是个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一块积木。这说明了基础教育搞不好,今后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很难起步。没有建立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统一性、计划性,无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阶段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育结构单一,形成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形结构。部分农村仍然存在“一低一高”现象,即农村的孩子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尤其是西部偏远、贫困的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父母受教育水平较低、思想封闭,对教育不够重视。

(二)教育经费投入分配失调目前,我国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短缺还非常严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而4%只是世界教育投资的最低指标。这只是对于全国来讲的一个平均水平。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受教育人口占全国受教育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平均水平况且如此,农村教育投资更可想而知。因此,没有强大的财力做支撑,教育事业很难又好又快发展。

(三)“精英教育”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中国的教育长期以来走的是精英主义路线,由此造成教育领域一系列不平衡和城乡差距的扩大。在基础教育领域实行重点学校制度,过于明显的划分了学校的优劣。其中,非重点学校在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上远远落后于重点的学校。这样就使学生因成绩不同,而被分到不同类别的学校,造成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尤其在农村,学生不能地很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平等受教育机会,学校教育发展成了应试教育、片面教育。

三、以色列教育对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曾在《世界科学报告》中说:“今天,贫国和富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而我们认为,知识的差距直接的表现就是教育的差距。今天的以色列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今后,我国教育工作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有的放矢,确保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确保发展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确保处境不利的人群受教育的权利,尤其是西部落后地区的居民、流动人口、农村偏远村落农民子女、农村女童等受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另一方面,合理分配教学资源,特殊照顾西部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教育,形成以东部带动西部,发达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提高全社会整体教育水平。

(二)中国教育经费投入亟待提高教育经费应鼓励多元化投入。例如,义务教育阶段以政府投入为主,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非义务教育形式应多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中央政府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均衡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能力,并承担高水平大学经费的供给。另外,建立合适的教育拨款体系以及教育拨款监督、约束机制与透明的学校财务管理体系,合理分配资金,形成较强的自我循环能力。

国外教育范文6

多元发展的荷兰教育

整理:橙色荷兰

自1813年荷兰王国建立以来,政府就承担提供充分与良好教育的责任。1848年的《基本宪法》明确规定了教育自由,即任何群体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哲学或教育方式来建立学校。因此荷兰的学校形形,诸如罗马天主教学校、耶稣基督教学校、犹太教学校、伊斯兰教学校、印度教学校以及各种自由学校,包括蒙台梭利式、耶拿计划式以及道尔顿式学校。当然,也存在一些将上述不同原则相结合的学校。

尽管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学校为私立学校,但所有满足一定条件的学校都可从政府得到一笔“教育专款”用来安排学校的各项教学活动。在荷兰,国家对5到16岁的青少年施行义务教育,其中最后两年可以是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年满16岁的学生则必须支付学习费用。如同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一样,荷兰的教育体制划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教育。荷兰语是全国通用的基本教育用语言。在大多数居民讲弗里斯语的弗里斯兰省,弗里斯语也用作教育语言。

初级教育

荷兰的初级教育面向4到12岁的少年儿童。为期8年的初级教育,目标为开发学生的理解与创造能力,引导其情感发展,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社会与文体能力。在满足政府规定条件的基础上,每一所小学都自己制订学校工作计划。各类特别学校专为年龄在3到20岁之间有精神、肢体或社会残障的幼儿与青少年设立。此类学校除提供正常的教育外,还给予这些孩子额外的关照,旨在能让他们尽可能又快又好融入正常教育主流中去。

中级教育

面向12岁以上少年的中级教育可分成不同的教育类别:职业预备教育;普通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大学预备教育。而职业中专教育和实习中专教育均为后续教育,可在修完上述教育类别之一以后注册学习。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包括高等专科教育与大学教育,分别由高等专科学院与大学负责,两种教育的课程期限为4~5年。在18岁至27岁年龄组的人口中,接受全时高等教育者占15.2%,接受非全日制高等教育者占6.8%。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较高级的专业人才,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大学教育负责培养高级人才:毕业生应有能力独立进行科技工作,或有能力担任社会上需要大学教育水平的职位。师资力量也由专科院校或大学负责培养。

荷兰高等教育有严格的品质控管系统,除少数学校外,几乎全为国立的,有综合大学及专业大学之分。荷兰教育为启发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许多课程需要做实践或研究。荷兰高等教育顺应国际化的趋势,由大学、学院及学术机构共同精心规划出450多种英文教学课程,包括大学、博士研究及短期进修课程,尤其是在生化科技、农业、环保管理、水利技术、国际法、工业设计及商业管理等方面,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能够为此提供一定的帮助。

图书馆与档案馆

公共图书馆广受读者欢迎,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60%的17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公共图书馆。16岁以下可以免费成为图书馆会员。全国公共图书馆图书总拥有量达4450万册。

荷兰的国家图书馆是位于海牙的皇家图书馆,成立于1798年。皇家图书馆是一座科技图书馆,藏书量达300万集以上。藏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荷兰的发表物:所有在荷兰出版的发表物至少在这里收藏一份。在此基础上并发表了布林克曼累计书目录,被称为全国书目总目录。

除图书馆外还存在大量的政府机构、公司企业以及私人机构的档案馆。其中最大的为国家档案总馆,负责保存中央政府机构的档案。逾期20年的老文件就转交给档案馆保存。各行政区都有自己的档案馆。重要的私人档案馆中有海牙的皇室档案馆、阿姆斯特丹的属于国际社会史协会的档案馆、国际信息中心和妇女运动档案馆,两者都在阿姆斯特丹,还有鹿特丹的荷兰建筑协会档案馆。

约旦的教育强国之路

编译:金帷

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北部的约旦是一个地域狭小的沙漠国家。它没有埃及那样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也不像黎巴嫩那样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更没有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等波斯湾沿岸国家丰富的石油和能源储备。约旦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发达国家的援助,贫穷、债务、失业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个国家。但是,正是这些不足激发了最富有雄心壮志的目标: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来积聚知识资本,走以人力资源为本的强国道路。

开放的高等教育

可以说,教育在约旦享有绝对的优先权。每年约旦政府都投入大量经费用于发展教育,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之高在阿拉伯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而全部教育经费中的三分之一又是用于发展高等教育的。据统计,约旦每年投资7300万美元用于国内公立大学的发展。

与约旦的外交政策相同,约旦的教育政策也是充分权衡了本国在地区局势微妙位置的基础上逐步制订的。在约旦,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教授英语。同时,约旦的高等教育通过一系列市场化运作,对外树立起安全、开放的形象,因此吸引了大批外国留学生。此外,约旦高校相对廉价的收费、中立的政治立场等也深受留学生的青睐。据统计,每年约有两万名来自沙特阿拉伯、巴勒斯坦、伊拉克、阿曼、也门、埃及等国的学生到约旦留学。

大量的外国留学生不仅为约旦高等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对外形象,还为约旦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留学生学费已经成为约旦大学的主要收入来源,这既减轻了大学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提升了约旦本国学生的教育质量。

三条途径扩张高等教育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卡莱德・图康曾表示,希望到2020年约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可以达到10万人。

事实上,约旦已开始着手推动本国10所公立大学和13所私立大学的科学、技术和研究项目发展。图康认为,要实现他提出的高等教育目标大致从以下三条途径着手:

首先,新建一批私立大学,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其次,投资设立“教育观光项目”,吸引西方学生来了解约旦、阿拉伯的文化,发展短期留学项目。

第三,通过与西方一些著名大学合作,以联合授予学位的形式吸引留学生。比如,由约旦的亚蒙克大学和德国科特布斯工业大学联合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以及由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约旦大学科技学院联合授予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硕士学位项目。

科学与人文平衡发展

约旦高等教育部长指出,约旦高等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质量和卓越。他认为,虽然信息技术、医学、生物技术学科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在人文学科领域,如历史、阿拉伯语以及伊斯兰教教法领域约旦也要追求卓越。为了实现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平衡发展,约旦采取了综合的高等教育改革策略。一方面,它积极鼓励学生学习科技方面的专业,从事科技事业,实现资金在高等教育内部的流动;另一方面,积极与外部联系,寻求外国资助,来扶持本国新兴的科学领域以及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

约旦还积极推动高校中高级学位项目的推广,并且积极拓宽途径,增加在诸多领域,如计算机科学、应用性科学研究,以及制药、通讯等领域的研究机会。

在平衡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的同时,约旦高等教育立足本国、本地区实际,积极培养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毕业生。如波斯湾沿岸国家正在学习阿拉伯地区逐步转换经济模式,改变依靠出售石油资源或者天然气资源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替代性产业,培育和发展服务业。因此,约旦国内大学积极应对此变化,增加相应专业、学位设置。

宏伟目标实现有难度

在约旦,很多人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存在疑虑。很多人怀疑教育的扩张、改革措施是不是真的能够落实。他们怀疑在约旦这样一个高度依赖国际援助的国家是否有可能实现如此迅速的改革。约旦的高等教育系统还存在诸多腐败问题尚未解决。约旦大学的科研经费十分缺乏,许多教授甚至没有电脑或没有合适的统计软件,另一部分教授虽然拥有这些设备,但是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此外,大多数教授忙于授课而没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研究,而且也缺乏必备的研究助理和经费。

一些学者认为,约旦大学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将制约改革措施落实。约旦大学录取采取配额制,因此大学招生中就出现了一些“特殊群体”,如军官的子女、与约旦王室有关联的学生、某些特殊部落的学生在大学入学申请中都有一定的优先权。这种招生上的不公平不但降低了约旦国内大学生的整体质量,也带来了教育不平等的问题。而大学教师聘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受到族群关系的影响,这意味着族群关系竞争进入大学校园,也意味着大学教师整体质量的下降。

丹麦人如何教育孩子

在丹麦,把孩子放在外面“置之不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丹麦的年轻父母就经常把孩子“搁”在住所外的院子里午睡,只是偶尔从楼上的窗户往下看看。

丹麦是欧洲发达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高福利国家之一。在高税收政策支撑下的高福利给丹麦百姓提供了免费教育、医疗保险、失业救济等多种优惠,使得社会安宁稳定,百姓生活无后顾之忧,因此,丹麦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另外,同其他北欧的高福利国家相比,丹麦人的思想比较“超前”,不少人就认为,孩子“独自在外”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可丹麦人的年轻父母也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总忘记带回自己的孩子。这时,警察成了最好的保姆,他们会把大街上长时间无人领取或是在草坪上酣睡的小孩一个个送回家。

瑞典人的育儿观

不管在城市还是农村,婴儿出生不久就开始进行比较多的户外活动。婴儿基本上不抱在怀里,在家放在床上,出门放在小车上,会走的自己走,哭也不抱。许多公共汽车都有供婴幼儿坐的小坐椅。公共汽车的中间部位有专供停放婴儿车的空间和供父母看护小孩子时坐的座位。小孩从不与父母同床共枕。一般4~5岁以后,孩子就有自己单独的房间了。这样做,对婴幼儿而言,可以自由伸展四肢,有助于血液循环和肢体发育,还可以增强独立能力,不撒娇,不依赖成人,提高身体和心理素质。为确保交通安全,父母不能怀抱孩子坐在小汽车的前排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