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范例6篇

绿色金融

绿色金融范文1

2011年6月25日。地坛论坛。

这是一次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主办,北京环境交易所承办的绿色盛会,主题为“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的论坛重点聚焦于绿色金融如何推动“十二五”产业升级话题。

北京市东二环聚集了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神华等能源央企总部,东城区将依托上述资源聚集优势建设“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为了聚集各方力量,深入推进“北京绿色金融商务区”建设,论坛上还举行了相关合作签约仪式,北京绿色金融协会与中国碳基金将落户东城。

绿色金融起步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金融,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早在1974年,当时的联邦德国就成立了世界第一家政策性环保银行,命名为“生态银行”,专门负责为一般银行不愿接受的环境项目提供优惠贷款。

而2002年,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的国际知名商业银行会议上,提出了一项企业贷款准则。这就是国际银行业赫赫有名的“赤道原则”。这项准则要求金融机构在向一个项目投资时,要对该项目可能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且利用金融杠杆促进该项目在环境保护以及周围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在中国,目前仅有兴业银行成为“赤道银行”。

“在中国,绿色金融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指出,“近年来,绿色金融已经由理论探讨转向了发展实践。在如何降低能源消费总量,清洁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作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自从2005年兴业银行、2007年北京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来,上海的浦发银行,共行,建行,工商银行也都跟进,对能源服务融资,买房信贷融资租赁,碳金融等业务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绿色金融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

“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金融角度看,这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促进我国金融的绿色经营,促进节能减排这是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要深化绿色金融的重要性的认识,致力于完善绿色金融三大支撑服务,财政支撑服务,市场支撑服务和归置支撑,大力推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厉无畏说。

自愿减排新平台

自愿减排作为一种自愿参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式,一直是全球碳市场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我国开展碳交易的市场准备和必要途径,也是发挥绿色金融潜能的重要平台。

在本次论坛上,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发起的、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京。该榜单汇集了过去一年中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指标(VER)实现碳抵消的企业与机构,梳理了2010年国内自愿减排市场的发展状况。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创立自愿减排领域真实的披露体系,成为国内外各机构践行自愿减排、履行社会责任的风向标。

本次榜单的还突出展现了目前国内自愿减排市场上的五大突出特点。第一,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碳减排行动,包括百度、国航、中国光大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在内的中外上市公司榜上有名,成为上市公司参与自愿减排行动的先锋;第二,行业分布较为集中,服务行业表现突出,消费品、金融服务成为参与自愿减排最为活跃的行业,;第三,碳排放抵消类型各异,重大活动成为主要碳减排对象;第四,碳减排指标来源多样化,水电项目广受认可;第五,沪京广三地最为活跃,参与自愿减排企业占比最大。

2010年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量达到1.31亿吨,尽管与强制碳减排市场交易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但它对全球企业自愿履行社会责任和参与碳市场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透露,《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即将出台,业界普遍预计,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内自愿减排市场,推动自愿减排市场蓬勃发展。

即将井喷

各国在提倡低碳经济的同时,非常重视金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绿色金融发展。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倡导下,绿色金融发展迅速。“根据预测,2012年,全球与绿色低碳有关的金融市场规模将超过1500亿美元。”财政部金融司巡视员于贞指出。

绿色金融范文2

推动绿色首都发展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作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产业的桥梁,绿色金融不仅能够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已成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根据《北京市“十三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对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到“加快构建基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上市公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在内的绿色金融体系,打造绿色金融创新中心,成为首都金融发展的重要支撑。”

对于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从金融行业看来,具备天然的优势和机遇。首先,作为首都,我国的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都在这里制定,拥有其他城市无可比拟的优势。其次,北京聚集了大量金融机构的总部,对于这些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绿色金融业务开展的顶层设计、管理体系、资源配置、能力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战略制定和推动的作用。第三,创新是绿色金融持续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源泉,北京作为全国的创新中心,在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等维度,都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生态系统,各种资源、人才、观点在这里集聚和催化,成为北京发展绿色金融的独特优势。

“在发展定位上,我认为北京在绿色金融上应当成为顶层设计的参与者、金融资源的提供者、绿色发展的示范者、创新模式的探索者、国际合作的引领者。” 兴业银行环境金融部市场开发处处长陈亚芹表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下,北京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对于全国甚至全世界都是重要的推动和引领,打造宜居城市也成为北京市发展绿色金融的终极目标。近年来,北京市采取了天然气供暖、禁止散烧煤、建筑绿色改造、严控工业污染、推广清洁出行等各种手段,在推动这些政策和规划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在其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规划》中提到,支持在京银行机构成立绿色金融事业部或绿色分支行,开辟绿色信贷审批专项通道。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资本发起组建绿色银行,通过投贷联动、股债结合等方式支持绿色项目。建立专业化绿色担保机制,加大对绿色项目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与在京非金融企业发行绿色金融债券,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以及设立北京市绿色发展基金等

陈亚芹表示,2016年8月底,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落实其中的重点举措将能有力保障北京实现《规划》中关于绿色金融的发展目标。此外,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环保信息共享、资源融通、法规完善、产学研结合等也都能为各项目标的顺利完成提供支撑。

提供G色创新动力

如今绿色产业基金、绿色PPP、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不仅与绿色金融政策制定者的大力推行密不可分,同时也是市场各方主体,特别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创新成果。

目前我国银行业的绿色金融正处在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众多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债券承销等直接融资方式开展节能环保、污染防治、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等绿色项目融资。银行贷款结构调整出现绿色化趋势,绿色信贷规模增速高于银行业同期公司贷款增速。截至2016年6月末,21家国内主要银行机构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了7.3万余元,占各项贷款的9%,今年以来,这一比例还在持续提升。与此同时,这些绿色金融项目和服务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41%,低于全国银行业平均不良贷款率。

随着环保产业和市场的不断放开,新的业态与商业模式也层出不穷,这对绿色金融产品与银行体制机制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云集了众多银行总部,它们对于绿色金融产品的探索创新与研究成果,对整个金融业发展绿色金融都有积极的引领作用。

据了解,在前期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很多国内银行已将发展绿色金融融入自身的战略布局、信贷政策与制度、管理流程、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建设等各个环节中,自上而下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绿色金融发展长效机制。

兴业银行自2006在国内推出首个能效融资产品开始,10年来在绿色金融领域创造了多项业内第一,如首推碳金融综合服务、首发低碳信用卡、落地首笔排污权抵押贷款、首笔碳资产质押贷款、首家推出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综合解决方案等等。

在绿色金融的研究方面,2016年5月,由中国工商银行承担的《环境因素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影响的压力测试研究》成果正式。这项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银行业在环境风险量化和传导机制研究领域的空白,而且对全球银行业开展绿色金融及环境风险量化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绿色金融范文3

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加快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

(一)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公布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各国追求的目标。1994年我国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贯彻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于1995年《关于贯彻信贷政策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各级金融部门对环境有影响的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发放固定资产贷款时,必须从信贷发放和管理上配合环保部门严格把关。“''''97亚太国际物流会议”指出了物流业可持续发展是各行各业在21世纪需要加以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需要

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近年来,日本以我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对我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活动,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度下降。据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2002年1至3月,青岛海关被退运的冻鸡产品为505.4吨;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内地水果在香港市场上的份额也由以前的占主导地位降至目前的10%。显而易见,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十分严峻,尤其农产品在绿色物流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为缩小并消除这些差距,其首要问题是农产品全面实施绿色物流战略,其战略实施有赖于金融支持。

(三)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绿色农产品市场发展的需要

绿色农产品是21世纪人类的主导食品。大多城市居民和有文化的知识界人士,十分希望能吃到安全、无污染食品。据报道,98%的德国人、89%的美国人、84%的荷兰人在购物时,会考虑产品的环境标准和质量标准;85%的瑞典消费者愿意为环境清洁而支付较高的价格;80%的加拿大消费者宁愿多付10%的钱购买对环境有益的商品;77%的日本消费者只挑选符合环境要求的商品。据京津沪市场调查显示,79%~84%的消费者希望购买绿色食品。由此可见,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为金融机构投资开发绿色农产品提供了获利契机。

(四)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是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和政府把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作为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重点。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超市,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农产品超市,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我们不但要建设生态文明,而且循环经济要形成规模,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只有通过各种金融手段,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指金融机构(银行业)在面向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绿色金融产品,为抑制现代农产品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实现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环境净化及其物流资源最充分利用,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运动。21世纪是个“绿色”世纪,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开发农村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不仅提高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的经济效益,而且提高了其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它符合我国政府宏观产业政策,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绿色化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严重缺失分析

(一)目前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

现代农产品物流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外部负效应”(spillovers)。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1)农产品运输方面。农产品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噪音等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2)农产品加工方面。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则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3)农产品流通方面。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70%的销售价格被用来补贴物流货损支出。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存在着严重的负面效应。

(二)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缺失

尽管我国早就实施了“物资银行”、“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战略,但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存在着严重缺失。

(1)独立性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空缺。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商业银行为了抓住发展的商机,不断推出一系列物流金融产品,附带开设了物流金融服务业务,但这些业务都是面向大型的物流企业,而对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视而不顾,即使受理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相关业务,也是附带的,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需求。(2)专业化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欠缺。虽然2003年广发行在全国最早推出了“物流银行”,为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与发展的渠道;2005年深发行实行了“供应链金融”战略,把客户、物流企业和银行融为一体,使数百家企业分享到了物流金融平台的融资便利与物流增值,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等因素的限制,供应链金融仅能为大型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企业规模的扩张,难以满足现代物流业迅速发展的“融资、结算、风险分散”的需求,更难以满足我国规模甚大的中小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金融业务。(3)农村金融机构目前也难以开展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业务。目前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如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以及非正规金融机构,因组织和制度的缺陷,已不能适应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信贷,更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

(三)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

在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供给存在着严重短缺。(1)农产品绿色运输方面。在农产品绿色物流选择汽车运输时,需要采用符合国家尾气排放标准和噪声排放标准的车辆,减少大气及交通噪声污染,还需尽量采用适宜绿色农产品保鲜运输的车辆,如密封保温车、密封冷冻车,保持车体内外清洁卫生、无污斑、无破损、无锈蚀,表面光滑易清洗,车内设有消毒设施,并有消毒记录。然而,在实现及时、安全、准确农产品绿色运输时,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不能提供巨额资金。(2)农产品绿色仓储方面。绿色农产品为保证储藏质量,实现冷库储藏,进行气温和湿度控制,以保持其新鲜度,并加强绿色仓储期间的日常检查与防护措施,杜绝一切损害农产品质量的行为,同时要求绿色仓库布局合理,保证周围居民生活的环境质量,减少不必要的农产品绿色物流消耗。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也缺乏巨额资金支持。(3)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方面。农产品绿色装卸搬运是采取现代化的装卸搬运手段及措施,尽可能减少装卸搬运环节,消除无效搬运。作业次数增多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还增加了绿色农产品的损坏几率,难以消除搬运途中对绿色农产品的品质污染。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4)农产品绿色包装方面。农产品绿色包装要轻量化,可回收、重复使用,可循环再生,低能耗、低成本。对农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包装材料中不应含有毒性的元素、病菌、重金属,还要考虑选用的材料易于加工,在加工中无污染或少污染,采用可完全降解的绿色包装制品等。可是,在避免农产品绿色包装污染,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等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不能提供巨额资金。(5)农产品绿色流通加工方面。绿色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为控制绿色加工场地、加工机械的卫生安全,在生产方式上,改农产品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中处理绿色农产品加工中产生的各种废料,并考虑加工副产品的可回收性和利用性,减少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料。但在这些方面,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却缺乏提供巨额资金支持。(6)农产品风险分散方面。我国农村地域广阔,农产品分布面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农产品的季节性,以及市场供求信息不畅,都给农产品绿色物流带来很大的风险。在竞争加剧的绿色农产品市场下,农产品绿色物流风险除自然风险之外,还包括绿色农副产品的市场风险、农资质量风险和供应延误风险,储运公司绿色储藏风险、绿色运输风险等。然而目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系统更缺乏巨额资金支持。

四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成因分析

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存在着严重供给短缺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金融抑制,致使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具体原因可集中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弱化及农村金融组织制度欠全

为了防范风险和提高经营效益,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等四大国有银行机构撤并,大部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日趋单一化。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流出资金估计达3000亿元,农业贷款仅占农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10%,致使国有商业金融支农弱化。农村信用社呆账包袱沉重,商业化经营倾向严重,大量资金流向收益率较高的城市或非农部门,真正需要贷款的农户和农业企业难以得到贷款。作为承担政策性任务的农发行,由于业务范围太窄,粮棉企业贷款没有还贷的激励和压力,容易产生较高比例的不良贷款,加上历年财政承担其资金负担,拨补资金不能按时到位,向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借款筹资成本上升,亏损十分严重,难以承担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性金融重任。

(二)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

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领域存贷业务网点收缩后,邮政储蓄分流只储不贷,2007年以来,部分省市成立了“邮政储蓄银行”,为解决农村小额信贷问题谱写了新的篇章。“邮政储蓄银行”由于其自身组织制度的缺陷,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的金融需求。我国政府调低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全面开放农村金融市场,重视“乡村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由于粗具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制度缺失,筹资和用资成本高,加之缺乏规范的运作机制,导致高利贷在农村盛行,引发局部金融风险。由此可见,新生的“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金融组织制度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的需求。

(三)专项的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土地银行”尚未开发和运用

“土地金融”制度是我国现代农村物流供应链金融新范式,农村“土地银行”欠开发和运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支持的“瓶颈”。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目前农户和农产品绿色物流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分散风险机制不健全,且缺乏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提供担保,致使农村大面积不动产的“僵土”没有盘活成为动产质押的“活土”,农户或农民“弃金为荒”,农村大量劳动力外流;加之农业保险萎缩,一遇到自然灾害,无力归还贷款,这就严重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加强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努力开发和运用“土地银行”金融产品,实现现代农村土地资金流与农产品绿色物流的高效融合,不断拓展新型的农村“土地银行”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供应链金融新模式。

五结束语

在进一步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建立“两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发展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加快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利用,是时展的必然选择。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运营中的负面效应严重,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及其业务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缺失,加之金融抑制,致使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的金融需求,但现代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因此,为解决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供给短缺现状,必须发展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充分整合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运作模式,加强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组织形式创新,这是我国现代农产品绿色物流发展及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绿色金融范文4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我国金融行业开展的绿色金融创新是基于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与各种高污染行业有着较多的金融信贷业务。在水泥行业和化工行业等行业存在着金融信贷风险。为解决这种金融业与高污染行业的依赖关系,绿色金融就要面临着打破金融信贷格局,抑制一些行业的金融业务需求,提高污染行业金融信贷的审批要求,紧密地按照我国产业政策调整进行金融服务的升级,为金融业自身和社会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融资管理操作性比较差。金融业开展的绿色金融创新存在着融资管理操作性比较差,失去了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活动的监控。这是因为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在新项目投资资金上面,可以避开公开的上市融资渠道和正常的金融机构信贷途径,采取企业自筹和民间筹资的方式,这样导致我国金融行业对金融领域监控的失效,污染企业逃避了绿色金融工具的规范和惩罚。同时,绿色金融工具在操作性上面缺少有效的信贷指标,对污染企业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有待完善,在现实的企业信贷问题上存在着实施细则的困难。

2.绿色金融的创新缺少支撑的金融业的制度建设。由于绿色金融的开展需要多方部门的紧密配合,例如:当地企业的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部门。而绿色金融缺乏环境污染企业的信息共享,对污染企业的污染活动的得不到事实依据,金融机构急需要建立审查和审核金融信贷的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需要完善金融机构的环境监管制度,以应对污染企业进行金融信贷的执行力,否则就必然使绿色金融的发展受阻。

创新绿色金融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绿色金融的发展与金融行业创新具有动态促进性,绿色金融的良好发展必须依靠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态势,而金融行业的创新之一需要绿色金融的引导。因此,绿色金融和金融行业两者的创新发展存在着互动性和提升性。

1.要营建良好的金融创新的社会环境。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目标,就必须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升级改造,要落实好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和金融政策,对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企业采取严厉的制裁措施,停产或转产。这样才能为绿色金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外部条件。

2.金融机构应完善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首先,我国金融机构应建立生态银行,设立环保基金。对环保产业的发展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对出现的污染事故给予赔偿,建立良性的绿色金融机制。其次,完善金融机构的绿色信贷体系。环保部门和金融机构共同合作,建立污染企业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来进行金融信贷。绿色信贷针对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企业给予信贷优惠政策,对于污染企业给予惩罚措施。金融机构应推出可行精细的绿色保险产品和绿色证券产品。在企业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通过保险公司进行赔付污染的后果。同时,引导企业进行上市融资,强化企业的环保责任。

3.金融机构建立有效的信贷监管机制。要开展绿色金融,金融机构就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信贷监管机制,监督管理绿色信贷的实施和执行情况,避免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执行力差,缺乏对企业信贷的约束力。构建商业银行完善的企业环境信用评级,以此为依据对商业银行进行信用评级,促进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的健康发展。

绿色金融范文5

1.绿色金融良性发展不足。在现有的绿色金融机制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的角色,利用财政资金或专项基金的方式,直接对公益性建设项目、生态建设工程等进行支持,但覆盖面还不广,不能覆盖所有涉及环保的行业企业,绿色评级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性技术指标比较少,不能很好地引导整个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我国对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问题的认识仍然不足。“赤道原则”虽然在我国有所宣传,但应者不多。相对于国外同行,国内金融企业在实施“赤道原则”、履行社会和环境责任方面,总体上还处于意识萌动阶段。可见,推动绿色金融发展需要政府引导、金融机构的推动,而涉及的关键机制和技术包括风险补偿机制、投资基金的政府引导和激励机制、环境评估标准、环境风险评级等还需要政府带动市场各方的共同参与。

2.信息共享机制存在缺陷。目前的绿色信贷制度中,金融机构根据环保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决定采取相关措施,看似合理却亟待完善。一是环保部门提供的信息存在不足,地方环保部门受专业技术水平、自身处理能力、对环评体系的规划限制,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失真和标准滞后。二是由于行政层级介入,环保部难以监控全国范围内的企业环境污染数据信息,时效性有待提高。三是金融机构和环保部门信息的相容性和交互性有待提高,环保部门的环境污染监测系统和金融机构的征信系统之间有待磨合,金融机构难以单方面发起新的环境检测评估。四是适用标准不尽相同,金融机构往往根据人民银行和银监会的信贷指引政策自主制定信用贷款审核标准,与环保部门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不尽相同。

3.企业缺乏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机制。首先,在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之内,加之政府环保部门对于企业污染行为监管不力,污染企业承担的治污成本很小,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由于严重污染被集中曝光而关停的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其次,国内的中小企业受市场供需约束,过于强调短期利润和缩短经营周期,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政府没有提供相关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更加关注节能减排和产品绿色无污染。最后,虽然早在2001年,原国家环保局就联合证监会公布了《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提出要求,但国内企业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披露还未形成良性机制,导致投资者及银行未能对其生态信用等级给予有效评定,也就无法监控污染企业的资金链。

4.部分商业银行仍处于观望状态。一方面,虽然已有部分银行制定相关绿色信贷措施,以环境导向授信并以差别利率对待,或以其他业务操作形式来表现银行对环境的重视,但多数银行仍然怀疑绿色信贷能否获利。另一方面,银行仍然缺乏环境风险意识,由于历史和政策的原因,大型国有银行长期以国家重大发展规划为纲领实施信贷措施的政策倾斜,仍以投资回报率和贷款风险评级为准绳实施借贷,没有形成对绿色环保和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没有展开全面对接“赤道原则”的过渡性安排。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徘徊不前导致其他银行也没有相应地跟进方案,在城市商业银行中,除北京银行表现突出之外,其他银行几乎处于观望状态,至今缺少实际的绿色行动。

二、政策建议

1.构建并完善绿色信贷体系。一是根据“赤道原则”以及国际金融公司相关政策规定,充分考虑环境影响评价、行业污染控制标准等环境管理政策,进一步深化环境绩效评估和特殊行业环境、健康和安全指南的本土化研究,为绿色信贷技术政策和法律的出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绿色信贷政策内容中,细化对各个行业企业专业门监督。二是加强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建立企业环境风险评级机制,通过评级全面了解企业现有的环境治理绩效水平,提高信息利用的有效性,增强信息共享的兼容性。三是要加强社会参与机制和相关部门专业能力建设。

2.构建并完善绿色债券制度。对于中央银行发行的国家金融债券,所筹措的资金可通过优惠贷款提供给企业,支持其研发绿色产品,从事生态农业生产,实现生态工业加工,开展绿色营销活动。地方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所筹措的资金可用于建立适合本地区的环境污染防护与治理体系。而对于那些高投入、高风险企业不愿也无力承担的绿色技术的开发,则可通过发行绿色企业债券给予支持。目前,国内缺乏统一、高效、互联的债券监管体系,而绿色债券的有效实现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一是政府成立专门的绿色债券监管部门,建立高效的动态监管体系,规范和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二是加强对企业的审核,建立对绿色国债扶持企业的统一的资格审核标准,重视对扶持项目的合同的签订,引入评级机构加强监管。三是设立担保资金补偿机制,引入财政资金或国债贴息等用于补偿企业无力偿还本息时的资金缺口。

3.推动完善政府绿色投资基金机制。目前,我国政府主要以财政拨款和支持银行绿色信贷的方式支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方式远不能满足环保产业长远发展的资金需求。因此,应通过政策和制度的调整,积极拓宽环保产业的融资渠道,发展民间资本、养老金、金融机构、产业机构、外国资本和政府资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投资主体结构。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评价机制的形成,完善绿色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绿色投资基金指数,促进基金的良性循环。

绿色金融范文6

内蒙古农信社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围着政府转、跟着产业走”的资金运营原则,推动自治区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近年来,内蒙古农信社严格执行“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区别对待”的信贷政策,始终坚持“帮忙不添乱”“围着政府转、跟着产业走”的资金运营原则,精准把握信贷投向,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决退出地区“两高一剩”和限制淘汰行业,不断提升信贷政策与地区产业政策契合度,大力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

有所为有所不为

位于辽宁与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的敖汉旗四家子镇素有“花炮之乡”之称,有百年生产历史,一直试图打造“中国北方花炮生产销售集散地”,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监管不严,多次发生烟花爆炸事故。最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痛下决心,于2008年下半年制定出台了“控制发展、减少数量、产业替代、逐步退出”的烟花产业“十六字”方针,规划到2013年实现全区烟花产业彻底退出。政策出台后,敖汉旗农信社立即全面叫停辖内烟花贷款,并在同行业率先作出“支持产业转移、发展绿色信贷”的郑重承诺。从2009年至今,敖汉旗农信社未发放一笔烟花贷款,对存量烟花贷款全部收回。同时,对已经退出烟花产业,转而从事符合地区产业政策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个人,继续给予有力的信贷资金支持。而今,在信贷资金调节激励作用下,经历了产业转移阵痛的敖汉经济,以生态养殖、绿色有机杂粮和林业为主导的绿色朝阳产业正在强势崛起,成为蒙东地区经济新的增长极。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农信社累计淘汰不符合绿色信贷授信条件的客户2.5万余户,从房地产、煤炭、建材、烟花等限制类、淘汰类行业退出信贷规模40余亿元;在此基础上,不断将信贷资金向地区绿色产业倾斜,大力支持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草原畜牧业、旅游业、特色种养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业和高效节水设施农业,先后累计发放各类绿色产业贷款6500亿元,有力推动了自治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加速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

内蒙古农信社通过在内蒙古北部省际大通道两侧和黄河沿岸重点牧业旗县全面实施支持草原生态保护、促进牧民增收的信贷政策,引导牧民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李跃文是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牧民。3年前,在当地信用社贷款支持下,李跃文改变以往的放养模式,开始进行半舍饲养殖和人工种草。如今,他的新型牧场面积已经发展到5000亩,月均牲畜存栏量突破1000头(只),年收入在百万元以上,成为全镇载畜量最大、生态恢复最好的草场,他本人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新型牧民”。

据统计,政策实施以来,内蒙古农信社已累计发放用于支持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贷款400亿元,受益农牧民40余万户、草原面积近1000万公顷。在金融甘霖的滋润下,内蒙古大草原在不断长出新绿。

“沙产业”让沙漠变绿“生金”

金秋时节,走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和科尔沁草原,人们总能看到沿着河滩、公路或是沙丘绵延不绝的沙棘林,像一道道绿色长城横亘在大地之上,景色蔚为壮观。沙棘耐盐碱,根系发达,不怕风蚀沙埋,被誉为治理沙漠的“生物武器”,其果实具有独特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高原圣果”的美誉。

上一篇面试经验

下一篇何其芳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