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建议

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建议

随着新经济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也在悄然发生着变革,绿色金融就是当前兴起的一种新金融模式。绿色金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而与此同时我国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短板,需要各方引起重视并做出相应调整。本文将从绿色金融衍生品的概念、绿色金融衍生品的作用和推进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绿色金融衍生品的概念、内涵与种类

要想明确绿色金融衍生品的概念,首先要明确绿色金融的概念。绿色金融是在开展投融资活动时,将环境保护纳入到重要考虑因素当中,体现了金融部门对环保理念的重视和对环保政策的贯彻落实,是日常从事相关活动的基本准则。而绿色金融衍生品就是绿色金融的具体化,即从原生资产派生出来的绿色金融工具。简而言之,绿色金融衍生品是以建设绿色经济为导向,以环境保护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以股票、债券等金融衍生品为手段,以金融机构为服务主体,并以居民、企业为投融资服务对象的金融体系。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绿色金融衍生品类别分为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银行、绿色私募股权和绿色风险投资基金。

二、绿色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加快步伐,其中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但在开发环保领域的绿色技术创新时,需要对创业创新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评估,并且投入的资本也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就需要在各金融部门的支持下,运用金融手段确保技术研发阶段和前期市场投入阶段的资金充足,从而保证新技术开发成功。金融部门可以在企业技术创新前期介入予以支持,待企业依靠新技术产生一定利润有能力自力更生时再逐步退出该企业,通过发挥“孵化”作用增强企业的先进技术研发及后期推广能力,达到该型产业的发展与推广。新技术的开发不仅为企业带来了经营业绩与利润的提升同时也带动了整个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风险,最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逐步实现。

(二)有利于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以我国传统的风电产业为例,目前开发一个中等规模的风电场投资约为4亿元,其中整套风电机组约占总造价的70%,投资规模大、初始投资成本高。此外,风电场建成后投资回收期较长,通常为8年以上,对融资成本和期限敏感性较强。因此这种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撑。其中,绿色债券在行业上侧重基础设施的绿色改造与新能源领域,从而可为风电产业提供相当的资金支持。其优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点:一是绿色债券对募集资金实施封闭式管理,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从而能够确保资金切实投向风电产业,提升其获取融资的概率与规模。二是绿色债券大多采用量化和定性指标确保与资源利用有关的风险和环境合规得到充分披露,及时公开项目进展情况,以获取较高的信用评级,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三)有利于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绿色债券有利于规避环境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投资风险。绿色债券通常请独立的第三方专业认证机构进行绿色评级,对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流向提供详细说明,量化评估预期的环境效益影响,出具绿色认证报告,提升绿色债券公信力。一些绿色债券通过政府的补贴为项目筹集资金,未来政府也可能会推出与绿色债券相关的优惠政策,例如相对较低的投资门槛,更多的税收优惠等等。总之,绿色债券在各方面有比普通债券更严格的披露要求,在未来预期能够得到政府更多的财政补贴,能够有效地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三、中国绿色金融衍生品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开始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和出台了诸如《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在内的一系列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法律法规,逐步探索构建中国的绿色金融衍生品体系。虽然中国当前的绿色金融及其衍生品发展总体上走在世界前列,但与国际绿色金融技术交流还存在一些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覆盖范围狭窄,专业人员匮乏

从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受众群体来看,金融机构出于规避金融风险,落实国家政策等目的,其手下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多是面向大型国有企业,而众多污染严重、需要环境改造资金的中小企业难以实现环境融资。同时,开展绿色金融衍生品业务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尤其是在风险评估方面。而现实中,金融机构中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其在专业技术评估领域的能力受限,在很大程度上促使金融机构专注于传统金融领域,对于绿色金融衍生品等新兴业务兴趣不高,这无疑阻碍了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目前的绿色金融覆盖面整体上偏窄,且金融机构缺乏与发展绿色金融衍生品相配套的技术人员。

(二)缺乏绿色金融衍生品激励约束机制

绿色金融衍生品激励约束机制是指激励约束的主体,包括政府、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通过激励约束因素与激励约束对象,包括下级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相互作用,以促进绿色金融衍生品发展的形式。而我国目前仅在信贷、债券两个领域建立了绿色金融标准,其余如保险、股权投资等领域的绿色金融标准仍是空白。与此同时,仅有的金融标准也存在着不统一和不衔接的问题。例如,银监会的绿色信贷标准与人民银行、发改委的绿色债券标准,在支持项目范围及分类方法上存在差异,部分可纳入绿色债券投资范围的项目不属于绿色信贷。标准的不建立或不统一,都会对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政策的具体落地和后续跟踪评价造成阻碍。

(三)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

经济的发展需要在法律的基础上进行,金融活动的发展也离不开法律法规。但是,由于法律具有滞后性,目前我国针对绿色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相关法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暂时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未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监管机制。此外,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对企业环保方面的有效监督,在企业申请贷款时容易引发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一般银行难以审查其环境影响的真实性,导致部分高污染企业弄虚作假,骗取贷款,类似的问题同样存在于绿色保险行业。法律的缺失以及不健全的监管体制,使得金融机构难以形成自我约束,而诸如不规范操作、关联方交易等行为也不利于绿色金融的发展。

四、推进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措施

绿色金融对于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各方共识。具体如何通过绿色金融衍生品体系的构建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有效实现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研究。

(一)加强绿色金融行业人才培养

绿色金融衍生品的发展离不开绿色金融人才的培养。而绿色金融的人才培养一是在高校,二是在社会金融机构。对于绿色金融行业人才培养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绿色金融专业应以绿色金融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绿色金融理论基础,系统掌握绿色金融专业知识和相关实践技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而对于社会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在各个金融机构内设立一系列专门的绿色投融资业务部门,在引进项目评估、风险评价等各方面专业型人才的同时,对内部员工进行培养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熟练程度。

(二)开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创新的原则,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做法,逐步引入国外诸如清洁空气汽车贷款、绿色资产抵押支持证券、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各具特色并适合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千差万别的需求,刺激绿色金融发展。同时加大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支持力度,金融机构可以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客户的信用状况;通过云计算找到相应金融资源的最佳匹配对象。但需注意的是,目前许多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的金融科技类研发机构融资困难重重,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给予该类企业有针对性的引导或扶持,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三)逐步构建绿色金融激励机制

对于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缺失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金融机构应树立更为先进的绿色金融发展理念,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各种方式设定相关绿色门槛,制定企业绿色黑名单,进一步强化对绿色行业以及绿色企业的支持。其次,金融机构需要坚持产品与项目相适应的原则,通过深入实体经济了解相关绿色产品及行业的主要需求和各自的运行模式,按照各项目的不同特点设计相应的金融产品,从而促进绿色金融项目的健康发展。最后,金融机构要重视研究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间的资金结算,同时结合上下游安排分期投入以及分期付款,在为绿色企业提供流动性资金的同时,更进一步地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促进绿色企业与绿色项目的长远发展。

(四)完善绿色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保证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法律支持是最为基础的内容。为此笔者建议全国人大可以考虑制定《绿色金融促进法》,对现有的绿色金融法规、规章、政策加整合,明确绿色金融的立法目的,界定相关的概念,规定绿色金融的发展形式,完善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使其成为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核心与骨干。通过法律赋予政府适当的监管职能,并将社会组织纳入到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的监督及服务力量中去,建立与完善绿色金融衍生品的监督与约束机制,做到金融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对金融机构及企业进行相应的保护。随着中国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必将在全球市场进一步展示其在绿色发展和绿色创新方面的领导力。而建立合理有效的绿色金融体系,运用金融衍生品协调生态与金融的关系,降低环境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

作者:涂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