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例6篇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1

截止2016年初,中国高速公路里程已达12.36万km,居世界之首。公路交通事业的高速发展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寻求低碳、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公路已然受到各界的高度关注。

绿色公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公路行业,可实现公路建设外部约束条件与内在供给品质之间的协调,成为当下公路交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1]。目前,中国已成功修建生态型绿色公路[2]、景观型绿色公路和低碳环保型绿色公路等示范工程,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3],但对绿色公路的定义尚不明确;同时,已建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质量大多良莠不齐,缺乏客观、系统的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尚未对绿色公路建设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因此,明确绿色公路内涵、建立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体系对于规范绿色公路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在全面梳理现有绿色生态公路内涵的基础上厘定绿色公路的定义,系统分析绿色公路的建设概况及评估现状,指明当下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绿色公路评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希望能为绿色公路的评估研究及绿色交通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1 绿色公路理念

1.1 绿色公路内涵

《关于实施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公路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了五大措施来保证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任务涉及资源利用、自然生态保护、科技创新、品质优越和功能多元5个方面。同时,相关部门和公路界学者也提及了一些绿色公路的本质特征,如生态、安全、便捷、美观及节能等,但对于绿色公路的定义不尽相同。

彭波、陈红等人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为目标,将公路的设计、建设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带状公路交通生态系统和区域交通生态系统[4-5];秦晓春等倡导运用绿色技术及环保手段保证绿色公路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环境效益[6];郝培文等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要求,将一系列优良的可持续性实践技术运用于道路设计和施工过程[7];蔡洁等借鉴《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公路定义为: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高效、适用的运输条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8];李祝龙等认为绿色道路就是在满足基本路用功能的前提下,环境优美的一类公路的统称[9];欧阳斌等人以节能、环保为核心价值理念,通过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应用实现公路的绿色效益;贺宏斌等提及一种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技术创新、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公路建设理念;王朝辉提出在道路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舒适、高效使用环境的生态型城市道路[10];马军等认为绿色公路就是将绿色、低碳理念运用到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形成安全舒适、高效便利、景观完整和谐的公路[11]。

笔者认为绿色公路是在公路全寿命周期内,能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注重智慧化管理与服务品质提升,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美观的公路使用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路。

1.2 绿色公路建设概况

修建绿色公路是绿色公路理念的实践和落实,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世界各国都加强绿色理念的贯彻实施,将绿色公路建设推向一个新高潮。中国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力求2020年基本建成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对各国绿色公路建设情况梳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各国在绿色公路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中国亦开展了相当数量的绿色生态公路工程,且有诸多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材料应运而生,但绿色公路的定位多为景观公路、生态公路、低碳环保公路等单一方面,未能全面、综合地诠释绿色公路。目前中国正处于建设“双型”道路的关键时刻,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标准、加大绿色公路评估和监管力度尤为重要。

2 绿色公路评估的重要意义

随着中国绿色公路的快速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盲目跟从、资源利用率低及生态破坏严重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所修建的绿色公路难以满足环保、景观、人文、创新、舒适、便捷等多方面需求。因此,提出针对绿色公路特性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形成覆盖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评估体系,加强绿色公路建设的监管力度势在必行。

2.1 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交通行业在便民出行、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巨大负担,面对交通行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日益加剧,交通行业应加快绿色公路建设,以公路绿色发展促进交通行业发展的绿色化。而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更缺少全面科学的评估体系对所建绿色公路进行系统评估,以致无法确定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中各关键控制点,无法判断公路是否达到绿色公路的建设要求,难以使绿色公路建设理念完整合理地应用于实践。因此,亟需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的能贯穿于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方法及评估体系,提高公路建设各阶段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增强公路交通网体系的自我调节能力,为现代化公路建设指明方向。

2.2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充分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绿色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建设低耗能、绿色环保、低碳、舒适的绿色公路[12]。绿色公路规划阶段应侧重新科技的运用、综合效益的提高;设计阶段需注重线路的合理性,避免不必要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重视生态恢复以及道路沿线美化设计;施工阶段加强新工艺、新材料、节能机械、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等,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运营养护阶段在利用节能技术、废旧材料的同时应进行智能化交通建设。上述绿色公路建设的各方面尚未形成统一的评定方法及评定标准,难以使绿色公路高效、高品质地完成,因此,制定并实施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成为绿色公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

(3)缺乏系统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现阶段绿色公路评估主要用以满足工程项目需要,针对绿色公路全生命周期的某些阶段和常规指标进行评价研究,如何形成科学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仍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

5 结语

本文在全面梳理绿色公路内涵、厘定绿色公路定义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绿色公路建设及评估现状,指明了当前绿色公路评估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以明确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指标、规范绿色公路建设技术标准为目标的绿色公路评估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建议绿色公路评估中应注意几点:第一,结合中国交通发展特性和公路工程转型需要,形成具有不同类别指标评价、定量或定性指标评价等多功能的绿色公路综合评估方法;第二,严格控制绿色公路工程质量,避免绿色公路评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建立客观、统一的绿色公路评估标准,为绿色公路建设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第三,将绿色公路理念贯穿公路建设全寿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管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功能路面、交通设施等方面全面分析绿色公路建设关键因子,形成系统全面的绿色公路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

[1] 王 丹,方元务,王 超.基于“低碳”理念的公路建设环保策略[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7):280-283.

[2] 谭洪河,段跃华,章 玉.绿色公路的发展政策探索[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 (12):43-45.

[3] 张 琴.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公路评价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1.

[4] 彭 波,李文瑛.道路绿化美学在高速公路中应用[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2(2):28-31.

[5] 陈 红,梁立杰,杨彩霞.可持续发展的公路建设生态观[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4(1):69-71.

[6] 秦晓春,沈 毅,邵社刚,等.低碳理念下绿色公路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探讨[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0(10):94.

[7] 郝培文,蒋小茜,石 载.绿色公路理念及评价体系[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11,28(5):29-35.

[8] 孙 磊,蔡 洁.绿色公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2(3): 491-492.

[9] 李祝龙,王艳华.绿色公路的建设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6): 207-208.

[10] 李满良,郑 晨,王朝辉,等.绿色生态型城市道路评价指标体系[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5,15(2):10-21.

[11] 马 军,王 晋,马壮林.绿色公路客运站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6(3):68-71.

[12] 张兴凯,任智刚,曾明荣,等.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安全生产战略影响量化分析简[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7):5-9.

[13] 袁 冰.住宅建筑节能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14] 蒋育红,何小洲,过秀成.城市绿色交通规划评价指标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09):1399-1402.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2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VB.NET,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ADO.NET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3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材;全生命周期;RFID;管理体系;

作者简介:汪振双,男,生于1982年,辽宁岫岩人,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材料经济学;;王立国,男,生于1957年,山西临猗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投资经济、技术经济及管理。

1引言

发展绿色建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绿色建筑的首要的任务就是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因此必须保证绿色建筑材料具有环保、节能、健康、经济和舒适等特征。目前,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研究主要关注最大限度地满足“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要求,但在管理层面上不完善。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是一种集成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的建设信息化方法,贯穿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采购、施工和运营等各阶段,为建设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了协同管理工作和信息交流的平台。目前,我国BIM技术的应用水平还比较低,主要用于辅助设计、可视化展示、碰撞检测和施工进度模拟等方面。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赵彬指出BIM技术可以解决传统项目管理的缺陷,在工程进度管理方面具有优越性;纪凡荣等指出BIM技术能促进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可视化管理。可以看出,BIM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于建筑工程项目,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应用还较少。

本研究结合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征和实际需求,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中的技术优势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BIM技术和RFID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架构和实施流程。

2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研究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采用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涉及到项目的设计、生产、施工、运营和维护阶段信息化管理。因此,在整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商要根据绿色建筑材料的认定标准,对其生产过程中的绿色度进行管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绿色度的建筑材料及其制品,并做好生产量、销售量与库存量管理。

2)建筑材料种类繁多,涉及的生产商和供应商也较多,传统粗放式的建筑材料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需求,对于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应实行精细化管理。

3)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的选购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项目的各参与方之间、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管理十分重要。此外,在项目竣工验收后,大量的建设信息和绿色材料及其制品的信息需要提供给物业方,便于绿色建筑项目后期的维护和更换绿色建筑材料。

鉴于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特殊性,结合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可归结为可视性、精细化、协同性和可追溯性(见图1)。

3绿色建筑中材料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契合性分析

为研究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对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特征与BIM技术优势和二者之间的契合性进行分析。

3.1三维可视化方面

三维模型能够有效地为客户提供可视化的设计方案和施工方案模拟等。绿色建筑项目,在户型的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的选购、施工方案和材料现场堆放管理等方面,对于直观的三维模型需求更高。而BIM技术能够为绿色建筑项目提供直观的绿色建筑材料三维模型和施工模拟三维模型,满足绿色建筑材料运输和堆放三维可视化方面的需求。

3.2协同管理方面

在绿色建筑项目建设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绿色建筑材料生产商对整个项目的建筑材料进行协同管理,整个项目形成一条工业化的产业链。在设计阶段,业主、施工单位和材料生产商就要参与整个绿色建筑设计方案的研究,用以制定用户的个性化价值需求,施工技术方案和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方案。项目中所用绿色建筑材料,对全产业链上项目的各参与方协同管理的要求更高。采用BIM技术信息化管理手段,能协调项目建造过程中各参与方获得有效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信息。

3.3精细化管理方面

绿色建筑项目在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阶段需建立精细化的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以便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能够及时准确的查询、订购、使用和生产绿色建筑材料,实现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对绿色建筑材料需求和使用的精细化管理。BIM技术能够建立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库,实现对绿色建筑材料生产,使用和维护的精细化管理,同时也能为绿色建筑项目各参与方提供信息实现共享,打破建筑材料管理的信息断层。

3.4信息的可追溯性方面

绿色建筑在运行阶段,用户可以根据使用功能的需求,对使用的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维护,更换和调整,绿色建筑材料的生产信息,材料功能参数信息和施工方案等工程历史信息对绿色建筑的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BIM技术能够详细记载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详细的工程信息和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在发生工程变更时能够在BIM中详细地记录,并对绿色建筑的绿色等级迅速地进行评价,这些优势为绿色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材料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提供了信息的可追溯性。

4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架构

4.1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构成

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信息化管理实施的基础是信息传递的标准化。鉴于BIM技术的优势和绿色建筑材料管理需求之间的契合性,在国际协同工作联盟指定的IFC(IndustryFoundationClasses)基础上,构建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根据IFC标准管理层模型,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管理层、数据交换层、BIM模型层和基础数据层(图2)。

4.1.1应用管理层

应用管理层主要基于BIM技术三维模型实现对绿色建筑项目模型、设计模型、施工模型和绿色建筑材料模型的管理,以及绿色建筑在后期运营和维护过程中的历史信息追溯和运营维护信息的管理。在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项目开发的各个参与方均能够从基于BIM技术的三维模型中提取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及时交流,整合各方管理资源,并用于支持绿色建筑项目的管理决策。

4.1.2数据交换层

数据交换层主要实现基于终端设备和网络的BIM技术模型的数据传输和管理功能。BIM技术实现绿色建筑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的协同管理,构建网络信息传递平台,建立“云”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同时,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等终端设备可为BIM技术的数据交换提供硬件支持。

4.1.3BIM模型层

绿色建筑营造过程中,业主,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需要在施工建造之前订购绿色建筑材料及其制品,确定详细的施工技术方案和比较不同的竣工模拟模型。因此,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模型更注重绿色建筑材料库、绿色建筑材料的三维模型和施工技术方案模拟模型的构建。根据绿色建筑项目对建筑材料管理的要求,本模型层设置了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BIM核心模型,以满足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材料管理的需求。

4.1.4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主要实现基于IFC文件格式的不同软件的模型数据转换与管理。利用BIM技术模型实现绿色建筑材料的全寿命周期管理,需要BIM技术模型信息在不同的平台应用和转换。因此,建立统一的文件格式是基础。针对绿色建筑材料全寿命周期管理中涉及到的材料生产信息和功能信息,绿色建筑材料评价信息,以及建筑和结构设计模型信息,架构体系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IFC格式进行存储和转换,以满足在同一平台上对BIM基础数据进行统一管理。项目竣工后,BIM建筑材料信息数据库为项目后期的运行好维护提供了资料,为其他项目提供了参考并形成循环反馈,最终成为更为庞大和丰富的BIM数据库,提升企业、行业和国家绿色建筑项目中绿色建筑材料的管理整体水平。

4.2绿色建筑材料管理体系实施

无线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用于信息采集。基于RFID技术自动化,信息化和无纸化等优势,利用RFID标签不断采集扫描信息,通过应用程序接口与BIM平台进行信息交换。置入的RFID标签具有唯一性和可扩展性,在设计阶段将绿色建筑材料的参数信息等添加到BIM,实时显示绿色建筑材料、构建和建筑项目的可视化,自动存储信息形成BIM数据库,以便在储存、运输和施工吊装过程中对材料进行管理。

4.2.1材料生产运输阶段

绿色建筑材料出厂附着相应的RFID标签,绿色建筑材料的信息通过读写器被扫描传输到BIM中,通过BIM对绿色建筑材料进行管理。有助于生产商和供应商实现材料管理零缺陷和零库存的管理目标,在运输过程中可根据材料的储存区域和材料可视化模型,优化材料的运输车次、路线和顺序。

4.2.2材料施工阶段

通过RFID标签追踪监控材料储存吊装的实际进程,对材料的入场和施工进行管理,并通过云平台及时传递信息,减少人工录入信息可能造成的错误和疏漏,如在材料进场检查时,直接利用设置固定的RFID阅读器自动采集数据,对材料进行管理。

4.2.3材料运营阶段

在物业管理中,通过RFID标签上材料的维修信息,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准确的找到材料的位置,并将每次维修信息记录到RFID标签中,同时将维修信息集成到BIM物业管理系统中,这样就可以对绿色建筑中各种材料运行状况有直观了解,便于维修和管理。

4.2.4材料拆除阶段

当建筑的寿命期结束时,在拆除过程中,利用RFID标签和BIM数据库可以快速准确的判断构件中的材料是否可以回收利用,对拆除的材料进行回收管理,减少材料能源的消耗,满足绿色建筑发展的要求。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4

关键词:绿色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应用

绿色建筑与其他的建筑存在着许多的区别,所以,有些传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的工程管理中是不适用的,需要对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进,进一步的加强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一、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与意义

1绿色建筑项目的特征。绿色建筑的特征主要有:建筑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强调环境保护的原则;与传统的建筑的耗能相比,显著的降低了耗能标准;绿色建筑通常尊重本地的人文、自然、地理与气候特征,采用因地制宜的手段进行建筑,所以这种建筑模式是没有固定的规则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绿色建筑能够有效的利用当地的所有条件,并且将所有的条件进行连通。

2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进行绿色建筑项目的意义在于下面几个方面:首先是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创造清新、舒适的环境,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健康、舒适的运动环境。这在应对我国频繁出现的自然灾害与疾病威胁等方面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其次是绿色建筑中处处都能够体现环保的理念,将环保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物的建筑过程和使用过程中,很大程度的保护环境、减少浪费、减轻生态压力节约资源,这在应对以往人们在建筑工程中造成的浪费资源和对环境造成的重大影响,是非常重要的途径;绿色建筑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应用在建筑的所有过程中,充分的发挥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将建筑充分的和人与自然合理的链接起来,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发挥到极致,最终实现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三者的共同协调的发展。

二、绿色建筑项目的现状

目前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正在逐年的增加中,人们相当的热衷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这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在绿色建筑工程上投资。

(1)人们已经不再仅仅只对单个建筑物的质量进行关注,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整个小区的环境中,在关注整个建筑物安全架构、建筑材料的耐久程度与价格的同时,还关注整个小区范围内的绿色建筑、植被种植以及空气质量等。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自我保护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完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当中,例如原来没有的气、网、点滴等结构的需求现在也在日益的增加当中,还有人们对危害自身安全的因素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增强中。

(2)绿色施工材料的应用.开发商通过引入绿色健康的地毯、地板、建筑用砖、漆料等材料,并将其充分的应用到建筑的施工过程当中,方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感觉到绿色工程的存在。

(3)在施工过程中重视环境问题。当前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大量的噪音、粉尘与建筑垃圾,对环境和周围人群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施工的过程中通常不重视材料的应用,导致材料水电的浪费。

三、绿色建筑项目中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绿色建筑的建造需要从施工和设计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笔者的实践考察与参考相关的资料,得出我国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主要有下面几种:

(1)CM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CM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为不同的形式,一般应用的只有CM管理模式和风险CM管理模式这两种。为了你能够满足客户在绿色等级方面的要求,开发商应该协调好成本、质量与工期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在这种绿色建筑项目的时候,应该采取CM管理模式。开发商通过对绿色要求进行专门的咨询,完成对绿色材料的分解周期的了解,当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了解不够的时候,应该把绿色建筑方面的工作交给CM经理,同时应该明确各个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方便以后的工作进行。

无论是应用CM管理模式还风险CM管理模式,CM经理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和帮助工作。当绿色建筑工程完结时,开发商可以应用自己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通过CM经理和绿色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这两种方法,完成绿色咨询机构对绿色建筑方面的要求。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签订合同,绿色咨询的工作都需要完整健康的完成。

(2)EP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设计―采购―建造管理模式简称EPC,这种模式根据承包合同岁制定的总价格或者是可变动价格方法,通过工程公司全权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的经费、质量、进度以及管理等,按照合同的要求按时的完成工程,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的促进设计―采购―建造各个阶段的互相融合,从而提高工程建筑效率,降低资金投入。这种管理模式的主要风险很大程度上市由承包商承担的,因此为了减少开发商和管理承包商两者的风险,绿色建筑项目一般在基础工程层面进行设计,承包商应该在主要建筑技术以及设备都确定的情况下承包。在工程承包商对工程进行完全承包后,总工程承包商承担工程主体的设计,当然,在设计的过程中,总承包商也也可以将部分设计任务分担出去,,所有分担出去的设计任务的责任全部由总承包商独自承担,开发商和分包商不签订直接的合作协议。

(3)PMC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项目管理承包简称PMC,主要表现为将工程的整体计划、招标、工程设计、施工、材料购买等所有方面统一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这种形式的管理模式将绿色建筑的所有项目以及管理等全权的交予了管理承包商,所以管理承包商就承担了负责了项目的管理和协商工作,绿色工程管理方面的质量、目的、成本等众多的方面都由项目管理商承担。这种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中往往具有一致性。PMC管理模式也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开发商对绿色建筑的管理,一种就是开发商直接通过相应的渠道,寻找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进行管理,并且跟此咨询机构进行合同签订;第二种就是直接将责任全权的交予项目管理承包商。如果承包商具有绿色建筑方面的实力与材料,就可以完全的通过自己为绿色建筑的服务提供咨询,反之,则通过相关的绿色咨询机构来提供服务。无论这两者中的哪一个,PMC管理者在绿色建筑中的管理责任是不能够推脱的。

四、结语

绿色建筑项目是将生态环保应用在建筑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其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业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方便。因此,在对绿色建筑进行项目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绿色环保作为基础,合理的将目标的实现和工程进度、资金投入和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建造高质量、安全、环保等满足现代人要求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薄卫彪,周明.常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绿色建筑项目中应用的研究[A].工程管理学报,2010(1);46-49.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5

关键词:绿色桥梁设计;体系选择;结构设计;附件设备;耐久性;后期处理

桥梁是整个交通和城市的核心设施和基础构筑物,对经济发展、生活提升、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保证与支持作用,传统桥梁设计和建设中由于没有进行桥梁――环境的双方面考量,导致桥梁设计出现不适应环境,桥梁建设破坏环境,桥梁使用受到环境影响等实际问题。新时期,应该将绿色和发展的理念融入到桥梁的设计与建设实际中,尊重绿色桥梁设计的原理,遵守绿色桥梁设计的原则,从结构、设备、体系等重点方面入手,形成绿色桥梁设计的新模式,使桥梁设计更加符合节能、环保、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更能适应在复杂环境中的各类问题,做到对桥梁建设、运行和维护的全面保障。

1 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原理

绿色桥梁设计思想来源于绿色设计,是指通过全周期、全生态的观点,对设计工作进行模块化和系统化分解,最终追求桥梁设计具有先进性、协调性和经济性的目标,这样的设计体系在交通建设领域被成为绿色桥梁设计。绿色桥梁设计的原理是通过全寿命周期的理论,将设计看做桥梁建设的一个关键点,将社会效益、环境影响、功能目标综合地考虑在一起,在提升桥梁设计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对环境因素的有效控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控制环境对桥梁的影响。

2 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绿色桥梁设计的全寿命周期原则

进行绿色桥梁设计中要求以桥梁的全寿命周期作为考量过程,使每个环节落在桥梁的功能、安全、寿命上,通过对环境、桥梁的全面研究,确定桥梁寿命周期各部分的不同特点,考虑到环境对桥梁的重要影响,以此来实现绿色桥梁设计的基本目标。

2.2 绿色桥梁设计的创新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是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的创新性应用,要在绿色桥梁设计过程中大胆使用先进技术、新型结构,真正将绿色理念作为基础融入到桥梁设计的实际过程中,使桥梁的结构与功能得到新结构、新科技的支持,做到对绿色桥梁建设部门的保证。

2.3 绿色桥梁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进行绿色桥梁设计要突出实用性的特点,要将桥梁的功能实用化作为绿色桥梁设计的主要方向,要在绿色桥梁设计中考虑到未来桥梁面临的交通压力和行车实际,努力提升绿色桥梁的实用性和通行能力,为桥梁和公路网络建设提供全面、系统、绿色的保证。

2.4 绿色桥梁设计的环保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中必去强调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努力实现建设和运行中对能源消耗的降低,提升资源最佳的效果与利用效率,应用最小的资金投入和环境影响,做到对大的社会与环境效益产出。要在桥梁设计中大量应用绿色理念,使用低污染、环保型材料,降低绿色桥梁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消耗,做到对环境污染的有效公职,为绿色桥梁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环保型和节约型平台。

2.5 绿色桥梁设计的安全性原则

绿色桥梁设计中必须强调桥梁对安全行车和安全运输目标的保证,不能在绿色桥梁设计中使用对人体有危害的材料,更不能使用不稳定、不连续的结构,真正为绿色桥梁提供经济性、安全性的设计前提,实现对桥梁全寿命周期安全目标实现的支撑。

3 绿色桥梁设计理念应用的方法与要点

3.1 做好绿色桥梁的体系选择

绿色桥梁设计中在体系选择上尽量选优简单的梁式桥,并且在设计时统一结构尺寸,不仅减少设计工作量.在施工中也能减少材料使用,实现节能减排;为追求景观效应设计适量复杂体系结构;在上跨桥设计中要预留桥梁扩展空间,为日后桥梁的扩建提供可能和便利,保证桥梁的可持续发展。

3.2 做好绿色桥梁的结构设计

绿色桥梁结构设计要考虑桥梁整个生命周期内可能要承担的各种载荷、各种不利工作环境以及功能退化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后,再对桥梁结构进行计算,保证桥梁结构长时间的安全和稳定。另外在桥梁达到使用年限进行拆除时也更加容易,并且桥梁拆卸后的部分零部件可以重新使用,零部件的重新利用降低了资源消耗,实现资源重新安排与分配,达到最佳使用目的。

3.3 做好绿色桥梁的附件设备设计

照明系统、排水系统、支座是绿色桥梁重要的附件设备,如果设计过程中对附件设备没有绿色理念的指导,将会直接污染环境和结构破坏。在附件设备设计中第一步是选用绿色的材料,使附件设备符合绿色环保的要求,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程度。

3.4 做好绿色桥梁的后期处理设计

桥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达到使用年限后要对桥梁质量和功能进行严格的检验和确认,对于能够继续使用的桥梁重新确定其承载能力,并对其使用年限进行再设计。对于承载能力以及弱化的桥梁,可以降低桥梁承载等级,以保证其继续使用。对于质量和功能遭到严重损坏无法继续使用的桥梁,要对其可再用零部件进行回收使用,减少浪费,真正实现节能降耗。

4 结语

绿色设计是当前交通建设的主要意图和方向,实现桥梁绿色设计是新时期交通网络设计的核心与主题。特别在生态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紧张、交通发展快速的今天,如何在桥梁设计工作中体现绿色理念,践行绿色思想成为决定桥梁建设和交通发展的关键。要形成绿色理念应用于桥梁设计的潮流,在桥梁设计中突出体系选择、附件设备、后期处理等环节,使绿色设计成为桥梁设计的主旨和要点,建立起绿色桥梁设计的体系和模式,为交通事业、经济与生活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姜益晨.浅谈我国桥梁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04).

[2] 彭华军,李念.绿色设计在桥梁工程中应用之探讨[J].四川建筑, 2012(03).

[3] 樊洪涛,杨文韬.桥梁设计中的自然、生态倾向与人文化[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

绿色交通建设工程范文6

关键词:绿道 探寻 建设形式

漫步绿道,跟着山峦起伏,沿着河畔曲径,感受林木茂盛,鸟雀啼鸣。清风徐徐,送来大自然的味道。

1.绿道的概念

绿道:可以引川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简单来说,绿道包含了“绿廊”与“连通道”的功能。

绿道作为连接都市中弥足珍贵的开敞绿地空间的载体,川来连接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包括从社区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牛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

2.武汉绿道的发展契机

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以来,城市的发展以创建“两型社会”,打造“绿色江城”,建设立居武汉为新的目标,突出血居城市特色,组织实施厂一批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绿道系统建设有利于促进健康、自然、生态的生活方式,其建设迎合这部分需求。因此,自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决定把绿道建设放在与轨道交通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来,全市绿道从无到有、由点到面,3年来累计建成566公里绿道。

特别是2015年,武汉市提出城建新理念,一一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更加关注市民意愿,让城市安静下来,让市民在家门口享受大自然。并将其作为绿道建设年,将按照“让城市静下来”的战略构思,基本形成绿道网主骨架。武汉绿道迎来大发展时期。

3.武汉绿道的现状

四年的绿道建设,我们见证了绿道的发展。2012年建成绿道64公里:2013年建设绿道260公里:2014年建成绿道242公里。我市绿道建设规模初显。

作为绿道建设的参与者,我们见证武汉较早启动的绿道示范段一一东沙绿道,建成的环沙湖绿道、东沙联通绿道,九女墩段、梅园段、封都山段、清河桥段等绿道,对东湖风景区西片的各景点起到锦上添花的作刚,我们陆续建设武汉大道绿道、环金银湖绿道、军山大道绿道等具有都市连接功能绿道:建设蔡甸区绿道、汉南区绿道、江夏区绿道等具有郊野体验功能绿道。在武汉的城市中慢慢绘制出一张绿色的网络通廊。

但是,在绿道网络逐步展开的同时,存在绿道课题指标强推模式下所带来的“水土不服”的现状。

在武汉,绿道处于刚刚发展起步阶段,理论与实践都不及集中绿地的丰富。对武汉绿道的功能定位多为改造提升配套项目,绿道的建设往往需要在满足其他功能布局的基础上予以考虑,在规划层面缺乏独立的、完整线性系统的空间战略。

武汉绿道为保障网络的便捷性,出现借刚现有的市政道路、公园一级园路等形式,但由于借用场地条件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甚至减低对绿廊功能的要求。绿道的理解趋向于“连通道”的建设,对于绿道的使用者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绿道本该带给他的幸福感。

4.从绿道建设实例中寻求“武汉形式”

伴随着,东沙绿道、蔡甸后官湖绿道、张公堤绿道的持续推进建设。一条让市民绿色健康出行,提升城市绿化景观的绿道绿道在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生动地显现出来。作为新事物的探索与实践者,年轻的绿道设计师也在听寻来自不同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不断总结经验与不足,以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为例,探索植根武汉本土的绿道建设形式。

4.1 绿道先行理念的提出

绿道作为与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并行的功能载体,在规划层面就需要为绿道提供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绿道作园区内的独立的慢行道,最大限度的确保其绿廊控制范围的宽度。同时,充分利绿道的绿廊系统,在线性廊道沿线合理将景点串联起来,贴近市民牛活。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将绿道规划与园区景区规划和交通规划同步考虑,将绿道作为贯通园区若干功能区块的重要枢纽,沿绿道骑行可体验:幸福汉阳曲悠扬一一都市沙龙园、民生民乐,慢生活一一水岸生活园、牛态优先,和谐景一一水上森林园、国际视野,通全球一一国际风情园、敢为人先,汉阳造一一创意文化园。在项目详细设计上,绿道被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综合考虑其中,通过修建亲水平台、临水栈道、涉水台阶等,串联沿线景观区,点缀上百种乔木、灌木、花卉及水牛植物,营造出一条植被葱郁的生态绿道。同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游客和水能够亲密接触,方便市民慢行休闲。

4.2 绿道弥补交通连接功能的不足

在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通过前期分析,墨水湖地区道路建设滞后,有风景,没通道。滨湖区域可达性较差,缺乏可直接到达墨水湖及滨水公共开敞空间的通道,考虑绿道空间结构是线性的,合理的绿道规划将实现两方面交通功能的补充,其一,外部交通:实现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缓解以机动车交通为主体的发展方式引发的众多城市问题。满足周边居民通过绿道5-10分钟可达墨水湖滨水公共开敞空间的需求;内部交通:在本项目中,绿道串联各园区,实现“三台五园、一环十八景”的景点规划。

公园和绿道相结合,景观、生态、休闲功能进一步放大。同时,打破常规的游道的设计,弱化园区内大型化倾向严重、人工建设痕迹明显的游道设计、减少游道线路选择造成的新牛态割裂,将绿道作为交通的织补线,弥补了仅通过机动车或步行与墨水湖畔无法实现的体验。

4.3 绿道实现对生态廊道的重建

我们在不断的探寻,通过绿道建立在各类有一定长度的特色游步道上,实现对牛态廊道的重建。武汉新区墨水湖环境整治工程设计中,经多次查看现场,确定设计原则:充分利用环墨水湖现有地貌,在绿道网络的构建中将使用者从喧闹的现代都市带到远离城市的空间,打造“林荫生态绿道”、“滨湖花境绿道”等以植物群落为观赏特质的绿道。例如:利用临水滨湖、缓坡疏林的特点,结合景观节点的功能需求,营造出网季花海的景观氛围。因形就势的利用滨水空间我们打造以樱花为特色的植物群落观光带;依托茂盛的现状杉树丛林,因地制宜以绿道为游线形成一条郁郁葱葱的“杉林兰海”:结合较为平缓的阳光草坪空间,点缀一抹或红或黄色的色叶植物,为骑行的游客提供可游可赏的空间。一条生态景观廊道的重建,一条绿色景观带,一年四季不同的感官体验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