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瓶颈初探

绿色金融发展瓶颈初探

摘要:绿色金融作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及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一环,其发展一直备受期待,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信息共享水平低、监管难度大、产品和服务风险大等挑战。“绿色区块链”作为一种基于“联盟链”的多中心化技术体系,是突破绿色金融发展瓶颈,进入信息共享、易监管、智能化高级阶段的有力创新手段,将促进现有绿色金融体系规则的改良,解决环保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构建共享共赢式发展生态体系,助力我国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绿色区块链;绿色金融;联盟链;智能合约

“绿色区块链”作为一种基于对等网络的分布式账本系统解决方案,是绿色金融发展到分布式、智能化、可审计和易监管高级形态的一种有力创新实施方案。基于此,本文将对绿色金融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进行梳理和归纳,分析绿色区块链自身所具有的优良特性,旨在解决绿色金融发展遇到的难题,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理论依据。

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难点

(一)环保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

在环保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由于专业限制等原因,金融机构对环保企业的相关信息知之甚少,获取信息的渠道不足、成本较高、时间滞后,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在开展相关绿色金融业务时面临的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导致部分绿色中小企业无法享受到应得的融资等支持,降低绿色金融服务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效果。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参与采集、研究和企业绿色信息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数量少、数据处理技术尚有不足,难以满足为支撑绿色金融开展服务的大范围、多环节、超精准数据信息的需求,使得信息持续跟踪能力不足,无法真正解决环保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法律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监管不足

由于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监管的范围较小、依据不足、力度不够,因此暴露出很多问题,尤其在信息安全方面。监管不足一方面使得商业信息存在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使得一些企业产生利用法律漏洞获取利益的想法。政策洼地使环保企业看到了套利机会,某些企业可能会通过捏造绿色项目非法获取绿色金融资金支持,或将一个绿色项目分成若干小项目多次获取信贷资金,甚至仅通过一两个绿色项目将自身企业描绘成绿色企业,甚至骗保等“洗绿”行为。

(三)融资资源配置存在帕累托改进

绿色金融的发展单由任何一方都难成气候,只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通力合作才能实现长足发展。从目前国内情况来看,社会各界对绿色金融并未达成共识,连金融机构、环保公司对其重要性也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作为绿色金融的发展主体,大部分金融机构甚至四大行仍未广泛参与其中,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绿色金融产品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环保企业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主体,对绿色金融的了解尚有不足,即使有的环保企业了解透彻也不见得能获得融资支持。依据现行绿色金融融资标准,具备一定规模的大企业和政府主导的环保项目更受金融机构青睐,往往能获得绿色信贷支持,而中小型环保企业作为环保行业的主力军,却由于规模不足,市场占有率低等原因无法吸引到绿色金融的相关支持,这种不均衡的融资资源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中小环保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绿色区块链提供的解决思路

(一)绿色区块链的内涵

“绿色区块链”是对区块链的延伸和发展,指的是一种去中心化的、不可伪造和篡改信息的、可自动执行智能合约的技术体系。相比于区块链,“绿色区块链”更侧重于环保,是一种以联盟链为主,对特定环保机构开放,具有准入机制,对内部参与者数据公开的多中心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生态系统:在底层技术层面,绿色区块链以联盟链为主,采用高效可扩展的共识算法;在数据和应用层面,由绿色数据资产和绿色应用平台共同构成绿色生态体系;在算法层面,哈希算法、实用拜占庭容错(PBFT)共识机制和bft-raft;在服务领域层面,致力于服务绿色经济发展。

(二)绿色区块链的本质

相比区块链系统,绿色区块链技术体系是以联盟链为主,倡导和实践环保、贡献绿色资产的专业化区块链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环保机构内部开放的联盟链。联盟链具有准入门槛,是对特定组织组织如环保机构开放的区块链。其次,这种部分意义上的分布式是“多中心化”或“次中心化”的信任模型,既保证了数据有一定的隐私性,又使得开发者在共识下有更改协议的能力,还解决了公有链硬分叉的问题。2.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获得多方承认的、运行在区块链数据库上的计算机程序,可编程的智能合约类似于可以添加限制条件的智能交易合同,当合约编码上链后便会受到联盟链上所有参与者的检验,并在满足源代码中写入的条件时自动执行。3.智能化的绿色生态系统。绿色区块链可利用分布式、多中心化、不可篡改和协同共识的特性,将分散的数据连接整合,打破信息孤岛,建构覆盖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主体的智能化绿色数据库,然后通过设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激励模型,利用哈希算法、PBFT和bft-raft算法将其可视化,从而实现数据信息能够在相关利益方之间高效可信流通、共享和使用。绿色区块链不仅能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并且能够通过“跨时间的共识机制”,充分挖掘联盟链内的环境数据和资产的巨大价值,实现价值流转的唯一性,明晰产权的界定与流转,构建绿色生态价值系统,开创义利结合、监管和激励互为补充的环保新模式,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区块链的发展方向

一个能与实体经济结合,具有经济和社会双重效益的区块链技术体系是实现区块链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区块链产业化发展的条件。“绿色区块链”这一以联盟链为主,多中心化的技术生态系统将以环保为切入点,通过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服务绿色实体经济,实现区块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绿色区块链的根本出发点是服务于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位清晰。第二、与环保有关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绿色金融蓬勃发展,为绿色区块链生态系统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第三、联盟链将政府、环保企业、金融机构等主体紧密联合,构建起交流自由且机密的信息大厦,既打破了沟通屏障又保证了数据安全。第四、通过不断优化底层架构、算法、智能合约等技术,不断完善绿色区块链生态系统,打造绿色环保的绿色金融市场和可信交易市场。因此,区块链行业在未来一定会进行绿色分叉,形成以绿色环保为目标,绿色共识机制为基础,联盟链、智能合约、哈希算法和PBFT算法等为技术手段,与绿色金融构建绿色技术生态系统的绿色区块链行业,实现区块链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环保标准的建立和环境资产交易市场的完善,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持。

三、绿色区块链破解绿色金融发展困境之策

绿色金融能为绿色经济服务之要义,在于信息的有效化、业务的参数化、技术的稳定化和流程的闭环化。绿色金融是典型的多主体参与、信用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信用标的非标准的场景,与区块链技术有天然的契合性。绿色金融发展要突破目前的瓶颈,就要在绿色区块链的主导下,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符合市场化的经济激励措施,协调政府、环保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形成通力合作互利共赢的新局面。

(一)建立绿色区块链机制,参与绿色金融改革

绿色金融发展遭遇困境,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尤其是在技术层面,现行的技术无法保证信息的安全、顺畅交互流通,绿色区块链所具备的技术优势恰恰是突破困境的有力手段,通过绿色区块链改造现有环保企业发展模式,简化业务流程,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降低成本。信息能够在绿色区块链提供的可信执行联盟链内畅行,用极低的边际成本覆盖这一庞大的环保市场,并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有效。因此要加快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和环保产业联盟共同参与的绿色区块链研究工作机制,开展相关研究、测试和应用,出台绿色区块链应用于绿色金融的相关技术标准,建立绿色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形成企业公认甚至国内公认的技术体系,形成技术、产业和投资的合作共赢,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联盟链和哈希算法保障信息安全

根据参与主体以及管理权限的不同,区块链包括公有链、联盟链和私有链三种,相比于公有链易受攻击、私有链无法解决信任等问题,联盟链既解决了信任问题,又保证了信息安全,也没有太大能耗,是最适用于绿色金融解决自身问题的技术方法,并且多中心化又能使每个参与主体成为独立的信息使用中心,能够直接与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信息传递。除联盟链外,区块链密码学中特有的哈希算法也为信息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哈希算法,联盟链上的各个参与主体实现了在不透露明文信息的前提下,通过“时间戳”验证链上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解决了在不泄露具体交易内容的情况下非交易节点参与点对点交易验证的问题。哈希算法的这一功能,能够解决环保企业与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遇到的信息不安全问题,保证了环保企业对交易路径、交易内容的隐私保护,密码学的算法设计实现了更精细的隐私保护,为绿色企业信息保护提供了更有针对性的保障。

(三)重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

绿色区块链改变了环保行业、金融机构的应用场景和运行规则,在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将衍生出更多新模式、新业态,重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绿色区块链在促进绿色金融转型发展的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参与者要有不同的行为准则规范。首先,对节能环保型企业而言,为保持其节能减排的动力,将通过把其环保数据如碳减排量等上链资产化,实现可信流通和交易,获取更多绿色金融支持如绿色债券、绿色低息贷款等。其次,对政府机构来说,通过应用绿色区块链,可以获取更多真实可信的环保数据,有利于加强环保监管,为制定环保产业政策和发放环保方面的财政支持提供可靠依据,并且打破数据孤岛,实现政府机构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最后,政府或企业可以通过依托绿色区块链技术开发的环保型APP,实施收集和量化绿色环保行为,将上述环保数据上链储存,通过智能合约将参与者的环保行为量化为数据资产。

作者:张咪 杨璐 刘熠哲 张雪 高若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