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交通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交通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交通体系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1

【关键词】绿色物流;交通流;指标体系;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快,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存在的弊端也呈现出来,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交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绿色物流也成为了交通运输行业一个不可避免的课题。

一、绿色交通流评价的基本要素分析

(1)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的主体、客体与功能。城市物流与交通运输是息息相关的,城市交通是城市物流的主要载体,是一个高度综合、高度复杂的集合体,城市交通的畅通与否,是城市物流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及影响因素。各级政府和物流行政主管,在推广和实施绿色物流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物流的跨地区和跨行业特征,绿色物流的交通流(绿色交通流)实施不是仅靠某个企业或在某个地区就能完成的; 也不是仅靠企业的道德和责任就能主动实现的。它需要政府的法规约束和政策支持。因此评价的主体和客体包括了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评价体系模式应该达到判断、预测、选择和导向功能。其中,导向功能最为重要,在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前三个功能是第四个功能的基础和过程。(2)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的内含。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如绿色运输、绿色运输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又包括社会对交通运输活动的管理。绿色物流也称环保物流,即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利用。所以应从环境、社会、经济和企业多个维度共同权衡考虑。因此区域交通流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层是评判区域绿色交通流总体发展水平,由物流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与社会层面构成。企业层面的方案层主要有精益物流、绿色物流、第三方物流等三个指标,行业层面主要由供应链物流一个指标衡量,社会层面主要由交通流基础设施、绿色交通流产业政策两个指标。通过以上方面内容的评价,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从而得出反映区域绿色交通流全貌的评价结论。(3)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结果分析。绿色交通流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目标的最后得分和对比评价后的排序情况,运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得出不同层次的评价结果,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如定性评价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最后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果加以综合后得到绿色交通流评价的整体结果。进行评价结果分析时,通过具体指标实际值与同类区域历史值或标准值进行对比,找出被评价区域绿色交通流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并阐述原因。在进行结果分析时,还应特别考虑外部环境以及各种有利、不利因素对绿色交通流状况的影响,并结合区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对区域绿色交通流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必要的预测。

二、建立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及原则

(1)系统性。指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地反映区域绿色交通流的综合情况,以保证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针对性。评价指标必须针对评价系统中的主要矛盾,能切中评价对象的要害,准确地体现评价对象的理解结果。(3)层次有序性。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种有序结构,上一层的项目要全面覆盖下一层次的项目,下一层项目要完整体现上一层次的本质内容。(4)独立性。如果把上下层次之间的关系比作“隶属关系”,那么同一层次各个指标之间则是专业分工,它的必须明确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表现目标的价值。(5)可测性。有些指标的信息可以直接计量或利用现有数据,有些指标的信息可以借用相关指标的数据近似的表示或利用相关指标数据经过简单的换算得到,有些指标信息可以凭感觉经验直接判定或在理论上可以采集,这样的指标是可测的。(6)简明性。即评价指标的设置要简繁得当,对重要指标可设置的详细些,次要目标可粗些。(7)客观性。是指建立指标体系时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客观可信、符合实际,用这样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才能得出切实可行的结论。

三、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建立步骤

(1)分解综合评价目标并进行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整体设计的基本途径是分解评价的总目标,即通过分解绿色交通流评价总目标的过程来形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情况下,由于绿色交通流的复杂性,对期综合评价的总目标的一次分解并不能达到指标的可测性要求,往往要通过两三个层次的分解才能满足指标可测性的要求。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的分解来形成。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图见表1。首先将绿色交通流综合评

表1 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价指标体系分解为社会绩效(A1)、环境绩效(A2)和经济绩效(A3)三项一级指标,由它们构成了一级指标集合{A1 A2 A3}。而一级指标集合中的每一个指标又可分解成若干个二级指标,其中:社会绩效(A1)可分解为交通政策与规划的完善程度(B1)、物流市场营业额规模及比例(B2)、运输线路里程(B3)、交通运输方式的分担率(B4)、交通工程教育、科研机构数量(B5)等七个二级指标;经济绩效(A3)可分解为绿色物流固定资产投资成本(B9)、绿色交通流管理成本(B10)、环境污染治理成本(B11)、废弃物治理成本(B12)四个二级指标。它们又构成了指标体系的第二层次(二级)指标集合{B1 B2 B3…B14}。环境绩效(A2)可分解为环境污染及防治(B6)、环境友好(B7)、技术措施(B8)三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集合中的某些指标又可分解成若干个三级指标,如环境污染及防治(B6)可分解为噪声污染(C1)、大气污染物(C2)、固体废弃物(C3)、废液污染物(C4)、资源减量化(C5)、资源再利用(C6)六个三级指标。环境友好(B7)可分解为交通拥堵与污染的减少量(C7)、环境友好技术使用率(C8)、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效率(C9)、交通事故的伤亡率(C10)四个三级指标。技术措施(B8)可分解为交通及物流装备的先进性(C11)、交通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C12)、交通环保技术的应用程度(C13)、装备的适用安全性(C14)、交通流系统决策的科学性(C15)五个三级指标,由它们共同构成了指标体系的三级指标集合{C1 C2 C3…C15}。从总体上来分析,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大部分共24个指标构成。其中,定量评价指标8个,定性评价指标16个。总之,从评价总目标的分解着手是设计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最好途径和最简便的方法,这一方法也严格保证了指标体系与评价总目标的一致性。(2)分析指标内涵并改善指标体系。在进行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设计时,要注意仔细地分析指标的内涵及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既要保证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又严格遵循指标的针对性、客观性、可测性、独立性、简明性、层次有序性等原则,尽量做到使每一个指标外延清晰易于界定、内涵明确易于理解。此外,还必须善于抓住那些影响评价总目标的主要因素而忽略那些较为次要的影响因素,尽可能用较少的指标来满足综合评价的实际需要。(3)从实际出发提高指标的可行性。在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时,无论是分解某一指标还是对于整个指标体系,都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首先是从现实条件出发。事实上,无论是评价指标的客观性问题还是指标的可测性问题,都是现实条件的问题。因此,在设计每条指标时都应保证能够采集到有关的信息资料,否则,综合评价就无法进行或不能体现评价的客观全面性。

四、构建的区域绿色交通流评价指标体系模式的特点

(1)以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为目标。进行城市交通建设项目投资除了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目标外,还必须兼顾相应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所以对影响绿色交通流的各方面都要系统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局限于某个方面而顾此失彼。(2)以方案优选为对象。绿色交通流经济综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定最优的规划政策或投资方案,综合评价不是交通流建设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的目的是为投资决策服务。(3)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绿色交通流的优选决择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应当以分析人员的主观臆断、经验和直觉为依据,必须以相对可靠的数字资料分析为依据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4)凭借价值判断来评判。对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分析时,必须对某些因素作某种程度的预测或以过去的事实作样本以推断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或倾向,所以各系统分析提供的数据资料可能有许多不确定的变数,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仍需凭借价值判断来综合权衡,以判别由系统分析提供的各方案可能产生的效益孰优孰劣并选择出最优方案。

如何权衡多个指标的计算分析结果来对绿色交通流进行系统的综合评价并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取决于必须有相应科学严密的方法,否则会因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目标的多元性、层次性和交通活动的复杂多变性使得综合评价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最终仍然难以摆脱决策者的主观随意性。本文所构建的绿色交通流综合评价模型以系统论为基础理论,在对宁夏地区绿色物流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以期对实际操作的科学严谨性方面有更进一步的应用,切实提高区域绿色物流项目的投资决策水平。

参 考 文 献

[1]刘爱珍.生态型物流评价体系架构与指标要求[J].上海管理科学.2003(3):49~51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2

一、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理解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是在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大背景下不断发展的,是工程建筑行业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工程建筑行业紧跟国际形势与国家政策的直接表现。由于交通工程自身的复杂性与工程实施过程当中的观念、地域等差异,当前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缺少较为统一、详细的认识,但就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而言,有三个方面是比较明确的。首先,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便利之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主要功能是为人类出行提供必要的、安全的、方便的交通工程建筑,让人们能够在畅通、安全的交通环境下出行。其次,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对资源进行高效率的利用,尤其是对于一些资源消耗较高的材料或者具有不可再生性质的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从而在节约资源这一环节去实现交通工程建筑的绿色理念。最后,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能够降低建筑物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在长时间利用之后对周围的空气、水资源等自然资源造成污染与破坏能够得到较为有效的降低与控制。

二、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与交通工程的专业性有着直接的联系,而且与生态学、社会学等有着直接的联系,再加上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使其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具有更强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关系着其评价效果的准确性,因此要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较为细致的划分,可在对WBS方法的运用之上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逐层的评价分解,可分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三个层次。具体来讲,一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资源消耗;建筑材料”,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环境和区域环境;能源消耗和土地资源;材料选择和循环利用”,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全球气候影响;国土资源保护,区域生态保护;自然能源利用,能源节约措施;土地利用,土地负荷;有害物质含量,材料对生态的影响;材料的环境负荷,材料再生性”。

三、加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数据库组件的建立

在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化的升级,进而使整个体系更加完整、高效。其主要途径有数据库开发与管理工具的升级,总体思路为将数据库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核心,让计算机信息技术作为整个平台运行的关键所在,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而且能够直接提高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可扩展性。可使用开发工具,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作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数据库组件。具体来讲,项目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为存储数据的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连接对象,为数据库的读写与输入提供机制的r数据适配器以及对详细信息进行整理与存储的t数据集。

四、绿色交通工程建筑智能化评价系统框架

以数据库组件为核心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已经确立,同时,需要在此基础之上对用户界面进行美观、友好、和谐的设计,让各种类型的大量数据能够在多种结构之上进行连接,从而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系统模型进行完整而合理的建立。详细来讲,整个模型以外部数据为开端,将该数据输入界面后在后台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然后在数据系统的作用之下对这些数据进行查询、分析以及比较等多种内容,然后再通过数据输出界面将评价指标值进行输出,最后在综合评价模块这一环节输出绿色交通工程建筑的综合评价结果。从这一详细的过程当中可以看出,智能化是整个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的划分标准与系统特点,该体系是在数据库这一核心平台之结合借口技术等多种功能而进行评价工作的评价体系。如此的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系统在智能化与系统化的结构与特点之下,不仅可以对绿色交通工程建筑进行较为全面与较为准确的评价,而且能够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社会和谐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为我国社会的和谐与长久发展、为世界的生态平衡与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3

关键词:绿色交通城市拥堵以车为本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绿色交通是以低碳生态为目标导向的交通发展理念和模式,其致力于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环境友好,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长期以来我们更加注重车行交通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慢行交通的保护,与倡导的绿色交通发展思路不一致。本文以常州西太湖低碳新城综合交通规划为例,探讨如何在交通规划工作中落实绿色交通理念。

现状

绿色交通相比传统交通模式,具有节能减排、节约用地、以人为本等优势。绿色交通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优势,公共交通的人均能耗是小汽车的8.4%,轨道交通是小汽车的5%,而慢行交通更是低能耗、零排放。绿色交通具有显著的节地优势,步行占地是小汽车的1/50,公交占地是小汽车的1/5,自行车占地是小汽车的1/6。同时绿色交通更是体现“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思想的重要途径。绿色交通奉行的“公交优先、慢行友好”理念颠覆了传统“车为本”的局面,为不同人群创造多样化、可承受、高品质的出行环境。

长期以来,我们的交通模式一直奉行“车为本”的理念,注重机动车的行驶条件,忽视了行人、自行车和公共交通的权益。我国大多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和管理都是围绕机动车快速通行展开的,建成了大量的快速路、主干道、大型停车场,而忽略和侵占了慢行交通、公共交通的权益,与我们一直提倡的绿色交通理念相违背。我们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倡导和推行绿色交通,并从规划工作中转变工作思路,落实绿色交通理念。

绿色交通实践

绿色交通体系的核心本质是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实现长距离交通公共交通解决,短距离交通慢行交通解决,小汽车交通作为一种补充的发展模式。常州西太湖新城位于常州西南,规划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休闲目的地之一,华东地区第一休闲慢城。新城的发展模式正切合绿色交通的理念,为此新城制定了 “对外快速,换乘便捷,内部低碳”的地区交通发展策略, 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落实:

2.1划设交通引导区,设置换乘枢纽

截留外部游客交通是构筑地区绿色交通的重要依托。规划将西太湖新城划分为机动车限制发展区和机动车引导发展区。滨湖游览区为限制发展区,区内以慢行+公交主导的低碳交通模式,限制机动车过多进入。北部生活区为引导发展区,倡导慢行+公交为主导的低碳交通模式,引导小汽车合理使用。规划结合客流到达方向,布置五大换乘枢纽。设置换乘枢纽

2.2持续落实公交优先

落实公交优先,是绿色交通体系的核心。(1)构筑多模式的公共交通体系。规划构筑由轨道交通、干线公交、支线公交、接驳公交和旅游公交组成的多层次、多模式、高品质的公共交通体系。通过轨道交通和干线公交强化与常州主城联系,利用内部支线公交加强与外部公交的联系,利用旅游公交和接驳公交截流外部车辆。(2)用地优先。规划中将公交场站引入核心区,方便市民使用公交,并将现有的停车场用地调整为公交枢纽。

区域多模式公交系统

区域公交场站布局

2.3构建良好的慢行系统

营造良好的慢行环境是构筑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内容。具体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划设慢行街区。结合用地功能的不同,在区域内划设一批慢行街区,街区内采用各种措施提升慢行的出行比重,创造身心愉悦的慢行环境。(2)构筑完善的慢行网络:通过设置慢行专用道路,提升道路断面中慢行的比重,加密支路网等措施,构筑高密度、安全便捷、环境优美的慢行网络。(3)实施宁静交通。通过宁静交通措施,减少该区域的车流量,降低车速,营造一个“平静岛”。(4)构建自行车租赁系统。依据布点密,规模小,随租随还的原则布置自行车租赁系统。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地面停车、路边绿化,布置自行车租赁点90余处,计划投放车辆4500余辆。

区域慢行道路系统

区域自行车租赁系统

凸起的人行道

杭州租赁自行车

2.4优化道路网络和道路断面

道路网络是构建绿色交通的基础。路网应以满足公交和慢行为出发点,进行网络的完善和断面的优化。具体在西太湖新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完善道路网络:转变以机动车交通为导向的路网规划模式,从加密路网,增加支路比重等措施完善网络,便于公交的覆盖和慢行的出行。(2)优化道路断面:从公交和慢行出发,优化道路断面中公交和慢行的比重,设置公交专用道,增加步行和自行车道的宽度等措施,保障绿色交通的权益。规划中对原有的道路断面进行调整,对已建成的道路进行适当改造。

区域道路网络

建议的道路断面

2.5进行停车供给调控

加强停车调控是构建绿色交通体系的重要措施,引导小汽车“合理拥有、理性使用”是绿色交通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具体在西太湖新城规划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落实:(1)实施停车换乘。对进入新城的旅游交通进行停车换乘,车辆停靠在停车场后换乘内部公交和慢行。(2)控制内部停车供给。控制核心旅游区的停车供给,将现有的地面停车泊位调整为绿色交通用地。(3)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建议提高停车控制区的收费编制,与形成鲜明对比,引导外部换乘。

结语

本文从具体交通规划的角度简单阐述了落实绿色交通理念的一些措施和经验,构建绿色交通体系还需在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更应在理念方面转变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泉等.低碳生态和城乡规划,2011.3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4

关键词:物流;绿色物流;发展;对策;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的,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绿色物流的理论基础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外部成本内在化理论和物流绩效理论等。

一、实施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构建绿色物流投资体系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战略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可持续发展战略指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适用于物流企业,它要求企业将其经营活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发展相联系。因此,物流企业必须树立绿色观念从事绿色经营,做到物流与环境共生。

(二)绿色物流有利于物流企业取得新的竞争优势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日趋严格的环保法规,使企业必须积极建立完善绿色物流体系,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视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的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重环境保护等等,这些都成为决定企业形象与声誉的重要因素,通过绿色物流来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

(三)绿色物流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isol4000成为众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isol4000的两个基本思想就是预防污染和持续改进,它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使其经营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最小。进入wto后,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二、绿色物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发展绿色物流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的改善。“绿色物流”强调将环境管理融入物流业的各个系统,加强物流业中保管、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和废旧物资回收等各个部门的环境管理和监督,并配合政府相关政策和法规,来有效的遏止物流发展造成的污染和能源浪费问题。

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物流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完善的绿色物流系统能够避免或减轻由于物流效率低下、物流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落后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另外绿色物流系统能够有效地处理城市垃圾,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三、金华市实施绿色物流的措施

(一)政府制定政策,构筑绿色物流发展框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政府管制是绿色物流得以有效落实的基本条件之一。政府对物流体制的管制集中体现在发生源管制、交通量管制和交通流管制等三个方面。同时,政府应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加以约束。在流通加工方面,政府也应倡导绿色流通加工。对物流企业加以适当引导,使企业具有“绿色”意识,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流通加工向绿色化发展。同时,政府可以建设物流园区,使物流企业集中起来。实行流通加工的集中进行,进而产生规模效益,同时,又维护了我们的环境。

(二)发展绿色交通

提高汽车燃料质量,针对轻型汽车、公交车辆等推广清洁燃料;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交通拥挤问题:配载运输,充分利用货车载重量和容积,合理安排装载的货物,提高车辆实载率;

充分发挥金华市运输工具的运输效率,减少对流、倒流、空驶、运力不当等多种不合理形式;可在金华市运输线路的交汇点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推行第三方运输,合同运输,这样可以达到运输合理,减少资源浪费,也可以使金华市的流通企业获得竞争优势;金华市还得加强对含有毒物质货物及易遗撤物资运输的管理,避免由于运输问题引起的环境污染。

在网络管理系统基础上,实时地收集、传递、和处理交通信息,交通管理中心根据这些信息自动实时地进行交通疏导、控制、和处理事故,同时合理地调度运输力量,这样可以使交通通畅,提高道路通过能力,减少污染排放。金华市还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城市的经验发展集装箱运输,这种运输具有运输量大、封闭性能好、装载效率高的优点,可以防止任何形式的物质泄漏,从而有利于环境保护。

(三)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布局,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

物流中心是综合性、地域性、大批量的物资位移集中地,它集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成为产销企业的中介,是整个物流企业的灵魂所在。为此针对金华市现代化的物流中心建设迟缓的情况,我们应充分利用城市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的特点,建立现代化物流中心,然后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物流体系。这样,物流中心就充分利用了资源,形成较高的经济效益。

(四)创办绿色物流企业

创办绿色物流企业绿色物流企业是基于绿色化战略,以绿色物流技术采用为其内在需求,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为目标的新型物流企业组织形式。绿色物流企业实行全面的绿色管理,应遵循“5r”原则;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绿色化企业应将绿色化战略的思想贯穿到企业绿色化的核心过程中,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并应强调“外部效应内部化”,逐步实行绿色会计制度和绿色审计制度。物流企业应向“学习型组织”发展,逐步提高企业的绿色化程度,争取在民众面前树立“绿色物流企业”的良好形象。

(五)加强城市逆向物流(静脉物流)的管理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5

关键词:绿色 交通 实现 途径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a)-0140-01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绿色交通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最近几年,关于城市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低碳交通的相关内容成为热点话题。以下简要针对绿色交通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1 绿色交通、可持续交通、低碳交通的相关概念

1.1 可持续交通的概念

城市可持续交通指的是通过较低的成本投入,最低的环境危害,尽可能满足现今城市发展的需求,同时对后代的需求不造成危害的城市交通综合体系。这种体系一般具备的特点包含以下内容:其一,安全;其二,环保;其三,畅通;其四,舒适;其五,高效等。交通的运输体系能够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民众的生活质量,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1.2 绿色交通的概念

对于绿色交通来讲,其指的是可以降低交通拥堵、减少能源损耗、推动环境良好、节约施工费用的城市交通体系。在绿色交通中,重点强调的是交通与环境的协调性,在建设、发展城市交通体系期间,需要对环境保护及生态保护予以重视。

1.3 低碳交通的概念

低碳交通重点强调的是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多种方法减少交通运输期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 实现绿色交通的方法

2.1 做好土地与交通的整合规划,保证设计质量

对于交通体系来讲,其是发展空间与支撑城市功能的重要内容,所以,在进行交通设计期间,应保证其同四周的用地特性相协调。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引入土地与交通互动的机制。一般来讲,相关工作人员多采用TOD的模式对土地与交通进行整合,不但可以防止城市的无规律蔓延情况,同时也是一项特别的土地开发方法。该模式的核心内容为布局紧密、用地使用形态较为复杂,可以较好的提供服务功能,并且对自行车及步行交通环境进行改进。

2.2 实行公交优先的方法,促进城市交通模式的变更

不管是绿色交通,还是低碳、可持续交通,其核心内容都需要建设以公交为主的交通体系。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公交体系进行重点设计、规划。推行公交优先的方法,真正将绿色交通落到实处。

一般来讲,居民出行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步行。据相关调查发现,很多城市中步行的交通约占据总体交通的25%左右,一些城市会到达50%。然而,现今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没有对步行交通体系予以规划,设计人员很少对行人的出行要求予以考量,当前存在的步行交通体系缺乏连续性与整体性,空间也被严重挤占。

想要发展高品质的城市绿色交通环境,就需要创建一个高效、便捷、舒适、环保、无缝衔接、安全的慢行交通体系。人们在出行时,如果距离较远,则由公交车来完成,如果距离较近,则可以由步行或者自行车的方法来完成。我国目前一些大中型的城市正在努力向该方向发展,例如:杭州、厦门等地,在城市建设规划期间,就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民众创建了良好、方便的出行环境。

2.3 增强道路网格建设的科学性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率的快速发展,道路的网格化建设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国一些城市仍过于追求大而宽的路面,并且不断对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进行挤占,这同绿色交通的理念相差甚远。大而宽的道路网格能力较弱、不易于组织交通,同时也对行人过街造成很大不便。在进行道路网格设计、规划期间,首要重视的问题就是路面的特性同四周用地的协调,特性不同的道路其功能也存在差异,所选用的交通管理方法也相应变化。同时,需要对道路的连通及级配予以关注,防止出现车辆左转对直行车辆造成阻碍的问题出现。

2.4 不断改进并完善道路安全设施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道路多出现隔离栏、安全岛、标志线等缺失或者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其是导致交通水平降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双向的六车道路面,需要设置行人通过安全岛,并且针对道路的交通功能等设置护栏,保证斑马线、其他标志线清晰。

交通体系的安全性、效率、秩序等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交通设计来实现,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我国目前的交通项目水平已经获取了较大的提高。例如:在十字交叉路口,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充分挖掘路口的交叉资源。另外,应遵循人性化的原则建设交通文化,进而更好的实现绿色交通。

2.5 对道路安全进行评估

我国交通道路安全问题十分严重。据相关统计发现,在2012年,我国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约74595人,导致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为很多家庭造成悲剧。道路安全评估指的是以交通工程、系统工程的原理为基础,找寻城市道路体系内存在的安全问题,对事故多发段进行重点排查,及时分析事故出现的原因,并针对性的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而消除事故的隐患,减少事故出现的几率,增强道路的安全性,保证人们出行安全。

2.6 增强停车设备的建设水平

增强停车设施是改善交通秩序、增强交通利用效率的关键方法。需要结合相关标准及城市交通发展要求,合理创建停车场,并科学设定路边的停车位。

另外,需要依据交通要求及发展期间的特点,通过相应管理,保证城市交通的供求达到动态平衡。当前,我国的城市交通体系存在失衡、拥挤、停车难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找寻相应方法予以处理,保证出行通畅、安全,实现绿色交通。

3 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着现今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道路建设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将来的理想模式是生态城市,公交车、自行车、步行等出行方法是未来理想的交通方法,绿色交通需要全体人们的共同努力,从而保证道路出行通畅,人们出行安全,促进城市建设更好发展。因此,对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进行探讨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深入思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张晓春,王波,孙超,等.基于绿色交通理念的深圳市盐田区交通规划探索与实践[J].交通与运输:学术版,2011(1).

[2] 殷广涛,黎晴.绿色交通系统规划实践――以中新天津生态城为例[J].城市交通,2009(4).

绿色交通体系范文6

关键词:绿色经济 绿色金融

在雾霾遮天的日子里,人们渴望青山绿水。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下的新常态过程中,发展绿色经济成为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离不开绿色金融体系的强大支撑,绿色金融正在为我们带来更多的绿色。

绿色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模式得到了国家在战略和政策等多个层面的大力支持。2015年9月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提出了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战略及顶层设计。2016年3月,“十三五”规划把“绿色”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随后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成为全球首个建立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绿色金融得以快速发展,为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提供了支持。

根据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全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为GDP的3%,年均在两万亿元以上。在绿色投资中,政府出资约为10%-15%,社会资本比重将占到85%-90%。预计“十三五”期间通过绿色金融融资的规模将达到8.5万亿-9万亿元。据《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显示,2015-2016年,我国绿色投融资资金总量分别达到1.65万亿元和1.76万亿元,两年间增长7%;2017年我国绿色投融资金总需求量预计达2.35万亿元,较2016年34%,占2017年预期GDP的3%。从中国金融学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公布数据来看,截至2017年2月,我国21家银行机构绿色信贷规模为7.5万亿,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8%,呈持续稳步增长。同时,绿色债券市场飞跃发展,2016年我国在境内外市场发行贴标绿色债券230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绿债发行的40%,跃升为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尽管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取得不小成就,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但我国的绿色金融总体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金融仍存在一些问题,建设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任重道远。

一是绿色金融交易市场建设不完善。现阶段,除商品林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炭排放权等部分绿色资产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外,大多数绿色资产缺乏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及活跃的交易市场,如公益林、水库、湿地等青山绿水因为没有统一的价值计量标准,无法进行市场交易;滩涂养殖权、商品林林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虽然具有市场交易价值,但由于受经营地域限制、参与交易者不多等因素影响,交易并不活跃。绿色项目由于绿色发展项目普遍存在前期投入大、收益期长且收益不确定、风险高等特点,如果生态资产没有市场认可的流通价值抵押或项目收益权质押作保障,绿色项目风险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很难吸引金融机构持续参与。

二是绿色信息透明度不高。金融机构与发改委、环保、水务、质监等政府部门缺乏环保信息交流,金融机构无法准确掌握企业所处的环保行业信息、筹资项目是否具有国家认可的绿色标识、是否有环保违规处罚情况等信息,加大了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成本和难度。

三是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从约束角度看,尽管我国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但执行和监管力度不够,客观上降低了环境保护约束,企业对绿色发展需求不迫切,影响了绿色金融发展。从激励角度看,对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激励和支持政策不多,导致发展绿色金融无成本优势,无法释放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参与绿色金融内生动力不足。

四是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的情况评价考核不够,缺乏强制性。部分金融机构未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公司治理、绩效考核,参与绿色金融主观意愿不强。未建立绿色金融组织保障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够,审批流程有待优化,风险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尚未建立专家咨询队伍,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能力不足,难以把环境保护和金融行为直接挂钩。

为解决绿色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绿色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努力。

一是完善绿色交易市场。国家通过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标准对碳排放权、排污权、水资源收益权、绿色自然资源受益权等绿色资产进行价值计量,赋予绿色资产及其衍生产品市场交易价值,进一步完善全国统一的绿色资产交易市场,丰富绿色资产交易品种,让“青山绿水”真正变成“金山银山”,解决绿色资产计价难、抵押物和质押物难变现问题,吸引金融机构投入更多的资源参与绿色金融。

二是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发改委、环保部、央行等政府部门之间要做好信息共享,建立绿色环保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将环境执法、绿色项目评级信息、企业环保审核报告、清洁生产认证、涉污处罚等信息共享给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把握项目是否符合环境和社会风险,完善绿色金融产品,建立绿色评级和认证体系,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打破环保信息不对称导致绿色投融资瓶颈,有效制约污染性投资,防止“洗绿”风险。

三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在继续实行限制污染性融资金融政策的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制定对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的正向激励政策,将存款准备金率、利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F(常设借贷便利)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绿色金融挂钩,发挥货币政策的定向微调功能。对绿色金融机构优先安排“支绿”再贷款、享受财政贴息、给予税收优惠、提供政策性担保、实行差别化存款准备金利率、成立绿色贷款风险准备金、降低贷款风险权重等政策措施,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吸引力,让更多的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身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