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绿色建筑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绿色建筑案例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原则;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危机的加剧,环境破坏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绿色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生态建筑顾名思义是建筑和人及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更好地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这是当下设计师重点考虑的对象。

1生态化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

1.1对绿色建筑总体布局进行科学规划。绿色建筑设计要求重视能源消耗问题,科学设计建筑内部空间,结合建筑总体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使建筑空间使用性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使能源消耗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才能真正符合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现代建筑设计对于建筑功能实用性与建筑环保性十分重视,建筑舒适度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强,目的在于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因此,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须全面了解与掌握建筑内部空间情况,对建筑空间内部的各个细节问题进行研究与仔细推敲,充分把握建筑空间特点,从而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部进行无限的总体规划设计。在建筑设计具体环节中还要结合建筑项目的实际地址进行合理的规划,同时,还要充分考虑空间使用面积的扩大化设计,使建筑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相符合,尽可能地延长建筑使用寿命。

1.2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原则。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将降低能源消耗、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置于首位。就目前而言,在实际的建筑设计过程中,相关的建筑设计人员可以将新材料和新技术等合理地运用于此。特别是对于当今能源时代,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的能源,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此过程中,相关的设计人员须科学、合理地运用设计方案,尽可能地使用可再生且清洁的能源。

1.3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将人与自然和人与建筑进行有机的协调。然而在具体的建筑设计工作过程中,必须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充分地融入于此,并以此达到建筑设计具有合理性的目的。除此之外,相关的设计人员也必须将生态保护加以重视,切不可牺牲环境保护来获取其他的利益,大自然与建筑本就是一体的,切不可将两者随意进行分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2生态绿色设计在建筑工程中应用的典型案例解析

2.1项目概况。某绿色建筑科技馆占地面积为1348m2,总建筑面积为4679m2,其中地上4218m2,地下461m2,建筑高度为18.5m,地上4层,半地下室1层。该科技馆是一项集办公与科研于一体的复合型项目,具有科研办公、产业宣传、技术展示等功能。其中,地下室主要为设备用房,包括配电房、消防水泵房等;地上一层为产业宣传区,包括绿色建筑技术展览厅、报告厅、接待室等;地上2层为办公室、研究室,办公人员均在2层;3层为科研办公用房,科研人员办公均在3层;4层为活动室与机房。该馆集研发、展示、技术交流于一体(图1)。

2.2建筑生态系统设计。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师具备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全面落实节能设计观念与环境保护观念。建筑生态设计要充分运用先进的智能技术与环保材料,有效降低资源浪费率与能源消耗量。同时,在开展设计建筑生态系统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还要充分重视生态建设,生态建设可从建筑技术与建筑材料入手,包括积极运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使用清洁能源,在尽量控制能源消耗量的基础上实现环境保护。新型环保材料与可再生材料的运用也需要加强,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运用多种节能手段,使建筑生态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2.3遮阳、日照及采光设计。现代建筑设计相较于传统建筑设计耗能明显降低。传统照明系统与空调系统被现代新型环保建筑形式取代,建筑设计方案不断优化发展,节能效果也不断增强。首先,在设计照明系统时,要考虑到日照要素,建筑日照时间要充分保证,还可结合外围护结构进行设计,通过增添外遮阳设备的方式,实现夏季遮阳的目的。从夏热冬冷的季节特点来看,可在外门窗装置活遮阳或平板遮阳。冬季可在外围护结构中通过搭建保温层的方式实现建筑保温目的。同时结合朝向设计,延长日照时间,补充建筑热能,使全年采暖量与耗冷量降低,暖通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得到有效控制。采光设计方面要结合建筑朝向进行设计,可在各个功能空间外面设置外窗,通过外窗增加自然采光,使建筑光照条件提高(图2)。

2.4节水和水资源的利用。屋面雨水可使用外排水系统实现节水目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屋面雨水经过系统雨水斗与雨水管排放至检查井中。室外雨水经过雨水口汇集到水管中,并经过水管排放至封闭内河,雨水集中进入调节池,作为补水资源储备。雨水收集之后进入人工蓄水池,在人工蓄水池中对雨水进行处理,且蓄水池的调蓄功能可以对降雨不平衡的情况进行调节,主要以降雨补水为主,辅有河道补水,使蓄水池水位始终保持在合理位置。人工蓄水池是园区景观水的主要来源,通过处理湖水实现景观水污染防治。同时,人工湖蓄水池还是补充水源之一,也可作为园区景观用水和绿化用水,对其进行深度处理后,还可作为生活用水使用。中水处理系统可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并用于绿化用水与厕所冲洗用水等。雨水中水利用的环保价值体现在生态环境改善与水生态系统循环(图3)。

2.5节材及材料资源利用。钢框架结构是建筑主体结构,现浇混凝土主要是预拌混凝土,这种施工方式不仅能对施工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还能有效降低施工现场的粉尘污染与噪声污染,实现能源节约与控制材料损耗的目的。同时,对于混凝土有害物质含量也能够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混凝土有害物质的添加损害人体健康,真正达到绿色环保的目的。屋顶是不允许上人的屋面,屋顶可设计18个拔风井烟囱,目的在于对自然风进行过渡,东、西两端的烟囱顶部需设置垂直式的风力发电机,发电机直径为300mm,这一设计可作为无功能装饰构件进行设计,保持其美观度。本项目施工是土建与装修一体化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各专业项目要尽早提供全面的资料便于落实建筑设计,设计中还要注重预埋、预处理设计,便于调整设计,如果出现需调整的部分,要及时联系相关人员提早做出修正,避免对建筑进行反复拆除、重复装修,影响建筑施工质量与施工进度。同时,还要制订废弃物管理计划,可通过折价处理的方式对金属废料设备包装进行处理,还可循环利用密目网模板,施工现场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包括木材、钢材、铝合金门窗等要做好分类处理,可循环回收再利用的材料要做好回收处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建筑事业在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人们经济收入水平及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舒适度成为了人们的主要诉求。同时,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环保观念也逐渐提高,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环保设计概念与低碳环保设计概念也越来越重要,这对于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邹丽婷.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下的建筑设计研究[J].中华建设,2019(1):100–101.

[2]王宇晨.建筑设计中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整合应用探究[J].建筑与装饰,2018(16):16.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2

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的整合是目前建筑教育发展的趋向之一,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必须注重学生建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分析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要及目前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一轴两翼”的技术与设计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了贯通课内课外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整合了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关键词:

绿色建筑背景;建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0引言

面对当今能源危机,降低建筑能耗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变得愈加紧迫,而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环境,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当前,绿色生态及可持续建筑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建筑学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建筑技术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绿色建筑思潮的影响,对加快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建筑学专业应及时对教学与课程、培养体系等进行相应调整[2]。

1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不利于绿色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

建筑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一直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包括5个体系和4个模块(图1)。这种课程体系导致各门课程相对独立,学生难以把相关的课程联系起来,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3]。传统的建筑学课程体系是以建筑设计为主线,建筑技术类课程与建筑设计之间没有很好衔接,致使建筑设计创作和技术成为2个独立的元素,不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为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创新性,必须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改变课程体系设置只注重专业知识系统性的状况,强调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5]。

1.2传统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绿色建筑人才培养的需求

建筑学专业的“建筑设计”课程是主干,贯穿于建筑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建筑学教学一贯“重艺术,轻技术”,学生较多地考虑功能和造型,对于建筑技术的应用考虑甚少,甚至从不考虑,这也使学生对建筑技术类课程缺乏兴趣,无法做到将建筑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但是建筑技术和艺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绿色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撑,而新技术、新材料的出现对建筑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需要调整和改进。

1.3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传统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基本上是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学生进行设计或者完成课后作业。“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由教师讲解基本原理,布置设计任务,学生开始查阅搜集资料,接着完成一草、二草、正图,关于绿色建筑技术方面对学生不作要求[6],因此,学生的设计只重视功能、交通、体型、表现等内容,对绿色建筑设计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保”不加考虑,学生绿色建筑设计的技能得不到培养和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类课程,基本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理论授课,学生完成课后作业,期末考试结课,无法培养学生运用这些技术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能力。

2“一轴两翼”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优化要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因此,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整合建筑学专业的技术与艺术,架构建筑学专业“以设计为主线,以技术为支撑”的“一轴两翼”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改革

3.1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整合相关课程内容

建筑学专业基础及技术类的课程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建筑制图与阴影透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结构选型”等,但一些版本的教材更新不及时或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新规范、新材料、新技术知识不能在教材中体现;相关课程内容有重复,不仅浪费时间,也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需要删除已经淘汰的技术知识,增加新技术、新规范知识,整合相关课程重复内容,以减少不必要的课时浪费。

3.2增加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等的技术原理知识

绿色建筑可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营造健康的室内环境。建筑设计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浪费不可再生能源,忽略建筑技术的应用。课程体系中增加“绿色建筑认知”“生态建筑概论”“建筑节能”等拓展类专业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适应时代对建筑发展的要求。这些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为完整。同时,这些课程又是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重要基础。

3.3技术类实验贯通课内课外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在搞好建筑技术类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重视与之相关的实验教学。技术类实验要贯通课内课外,要注重实验的社会性、体验性和时代性,要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始终,要通过实验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课外的实验可以自主选择课题科研立项,可以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可以参加学科竞赛活动,也可以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3.4增加计算机模拟技术内容

绿色建筑设计对室内外物理环境的影响,需要在建筑规划方案设计过程中就进行分析,可借助计算机模拟辅助设计。对已建建筑的室内外环境进行检测评价,一些内容也需要计算机模拟辅助完成。增加与建筑环境设计联系紧密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包括Ecotect、通风分析、日照分析、能耗分析等。这些软件模拟产生的图表可视化分析结果直接指导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调整,使学生对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的生态性、舒适度有了预先的认知,最终从全新的角度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创作出高技术含量的作品。

4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4.1多元化教学队伍的培养

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注重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综合提升,主要以安排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教师短期参与工程项目设计工作、鼓励教师成立设计工作室等方式进行。同时,要求青年教师参加注册建筑师考试取得执业资格,及时掌握政策法规、科技进步、软件应用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信息,紧跟行业发展,在工程实践中有效提高工程素养及执业能力,要将科研创新和专业实践活动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工作。深化校企合作。从企业参与培养方案制订,企业建筑师参与设计课评图和设计课教学、企业承担部分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以讲座和校园学术活动的形式进行课外教育等几方面展开,以参观工地、设计院座谈、设计课指导、设计作业公开评图、设计院实习指导、毕业设计指导等多种形式穿插在各年级的实践教学环节中,保证了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效性。

4.2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绿色建筑背景下,教学方法除了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讲练结合等,还要采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

4.2.1现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于一些技术知识总是一知半解,由于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根据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参观一些已经建好的或在建的绿色建筑,对绿色建筑应用的技术进行现场讲解,增加学生对绿色建筑技术的感性认识,既可以把难而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绿色建筑技术的兴趣。

4.2.2案例教学法。

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内讲授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再现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案例,或者以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中应用的技术为着眼点,讲解相应的绿色建筑技术原理。由于课堂讲解的工程案例较少,因此,可引导学生广泛运用网络、电子资料,以及图书馆的图书资料进行阅读,完成案例的解读,拓宽学生视野。

4.2.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和主动性。为了纠正学生设计偏重建筑构思、建筑造型和建筑空间塑造,忽视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以及相关的规范标准等技术性内容的状况,可开设第二课堂,如开展绿色建筑设计竞赛、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通过方案设计、材料选择、经费预算、模型制作等,提高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建筑构造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4.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学生成果涉及的内容多而复杂,评价的主体、内容、形式不能单一,需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评价形式多元化,教学的评价体系既要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强调建筑从功能、环境、外观、深度等方面的评价,而不能单独从学生最终表现给予评价;最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包括教师、企业人员和学生,除了常规的教师评价,增加企业人员参与评价、学生互评等环节。

5结语

现行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已逐步趋于合理,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适应发展需求,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必须注重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确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基础上,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入手,构建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完整的、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作者:董海荣 常征 单位: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2]王静,李广军.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创新探索研究[J].咨询,2010(6):123-124.

[3]周嫱.建筑理念融入的建筑学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整合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4.

[4]党睿,王立雄,刘刚,等,跨学科背景下绿色建筑模拟技术教学方法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4(6):100-103.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

1绿色建筑背景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1.1成本管理现状

不同于普通房地产项目,绿色建筑背景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会增加一定的成本费用,因此须针对性开展成本管控。结合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可发现,全过程成本管理理论和全寿命周期管理理论在绿色建筑背景下的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中有着广泛应用,决策和设计阶段属于其中的关键环节,协同管理机制的应用近年来也开始受到重视。在具体的成本管理实践中,一般基于全寿命周期的房地产项目成本组成要素开展增量成本分析,同时需要综合分析项目的开发成本、环境效益等方面内容。

1.2成本管理问题

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需得到重视,这类问题在决策及设计、成本数据库、绿色成本管控观念等方面均有着直观体现。在决策及设计方面,问题主要表现为项目定位不够准确、项目设计不够系统,也很容易引发成本管理问题,如未能结合环境实际选用绿色技术,或绿色技术相关的引入、培训、应用成本过高,此问题会导致项目成本偏高。成本数据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成本公开数据较少等方面,由于很多地产商忽视成本数据的积累和分析,在不准确或缺失的成本参考数据影响下,项目成本管理难度将大幅提升,完善数据库缺乏也会带来同类影响;绿色成本管控观念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观念薄弱、认识错误,如在绿色开发成本中统计不属于绿色成本的支出、盲目选用不适用且成本高昂的绿色技术、未能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绿色成本进行考虑和控制、无法兼顾成本控制和绿色标准目标等,这类绿色建筑背景下的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问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2工程概况

为提升研究的实践价值,以昆明御风苑一标段、二标段作为研究对象,位于昆明市五华区普吉街道办事处大塘社区,总投资46140万元,主要围绕该工程参评绿色三星建筑的2~25号楼开展研究,全项目用地总面积、总建筑面积分别为97059.76m2,439430.5m2,绿色建筑申报面积为439430.5m2。工程采用框架结构,属于住宅配套公建。为参评绿色三星建筑并做好成本管理工作,在绿色建筑背景下,案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主要围绕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方面开展。

3节地成本管理

节地是成本管理的重要途径,案例工程参评绿色三星建筑的参评区用地、总建筑、住宅建筑、地下车库的面积分别为97059.76,439430.50,296664.69,128363.24(m2),存在40%的绿化覆盖率。节地成本管理主要围绕地下空间利用展开,通过开发一层地下空间,在地下室集中布置配电房、水泵房等设备用房,噪声污染和环境污染大幅减少,地下机动车停车位的合理布置也使得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更好实现,地下、地上建筑面积比率设为41.27%。

4节能成本管理

案例工程结合JGJ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53/T-39—2011《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规定开展建筑节能设计,由于工程的热工气候分区为温和中区,以2栋建筑为例,具体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见表1,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结果见表2。在供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工程同样开展了针对性的成本管理,如选用单管功率在18kW内的LED节能灯、结合节能原则选用电梯设备等。此外,工程采用的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在成本管理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该系统设置于工程的最上面12层,辅助热源为空气源热泵,分户空气源热泵接口预留于生活阳台,具体选择太阳能热水器提供生活热水,平板式太阳能集热板的采光面积、规格分别为2.00m2、1700mm×1800mm。结合测算可以确定,相较于全燃气热水器,集中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源热泵可实现每年173.60万元的成本节约,相较于全电热水器可实现232.70万元的成本节约,相关计算采用式(1)PttcmEwh)(×××−=λη(1)式中,t末、t初、λ、ηwh、P电分别为加热自来水达到的温度、自来水初始温度、能源换算系数、太阳能热水器能效、电价,c、m分别为水的比热容、年产热水质量,水的比热容、能源换算系数分别为4200J/(kg•℃)、2.778e–7kW•h/J。

5节水成本管理

为实现节水成本管理,案例工程主要围绕四方面入手。(1)选用节水器具和设备。结合CJ/T164—2014《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等要求,在(0.10±0.01)MPa下将淋浴用水流量、水嘴用水流量分别控制在不小于0.12L/s、不小于0.125L/s,双档坐便器用水量的小档、大档分别控制在不小于3.5L、不小于5L,小便器冲水量控制在不小于3.0L。(2)节水措施。选择减压限流措施,按照不大于0.20MPa控制入户管表供水压力,超过的设置减压阀支管减压,给水点处需存在不大于0.05MPa的给水压力。(3)中水回用。设置全地埋式中水站,选择“接触消毒+过滤系统+混凝沉淀+中间水池+ICEAS池+调节池+格栅”的深度物化联合处理工艺,参评区域的中水回用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分别为12377.21m3/a、8.68%,代替自来水的中水可实现约64757.56元/a的成本节约,采用式(2)计算节水效益。PQEntt∑×∆==1(2)式中,∆Q水t、P水分别为第t种技术节水量、水价。(4)雨水回渗与集蓄利用。采用“调蓄排放+入渗利用”的雨水收集利用方式,选择渗透式雨水口、透水铺装与绿地入渗、渗透管—排入系统等设计。

6节材成本管理

为在节材成本实现成本节约,案例工程部分户型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为79.88%精装修比例原始户型平面图与项目精装修图纸保持一致,有的建筑构件及设施无须拆除或破坏,辅以BIM技术做好孔洞预留,有建筑构件在装修施工阶段的穿孔、打凿得以大量省略,土建装修的设计与施工一体化顺利实现。选择预拌混凝土作为现浇混凝土,同时使用可再利用与再循环的木材、铜、钢材、铝合金等材料,这类材料在建筑材料总重量中的占比为6.7%。设计采用简约造型,屋顶装饰造型和立面装饰性线条为主要装饰性构件,女儿墙高度在3m内,装饰性构件造价在土建安装工程总造价中的占比为1.53%。

7经验总结

在具体案例工程成本管理工作中,具体涉及以下4点经验总结。

(1)优化决策和设计规划。对于绿色建筑来说,决策、设计及技术选择属于成本管理的关键,因此,案例工程在决策与设计阶段围绕绿色材料、绿色技术、绿色目标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相关研究和分析通过细节构造形式在设计图纸上展示,工程整体成本控制得以更好实现,后续项目成本管理也获得充足依据。

(2)建立成本数据库。为收集最新市场数据和历史项目基础数据,工程充分应用企业成本数据库积累的绿色建筑相关数据,因此成本计划编制、成本管理获得充足依据,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同样包含在该数据库内。

(3)建立健全动态成本管理机制。结合工程实际对目标成本进行编制,案例工程的成本管理获得基础性支持,对应的成本计划在招采阶段制订,以此结合目标成本开展针对性控制,绿色建筑的要求和目标需同时在合同中细致描述,同时加强对合同实施、签证变更的控制,并做好对成本计划、目标成本、实际成本的分析,为同类工程的成本管理提供依据。

(4)强化成本管理观念。为保证成本管理,案例工程管理人员在成本管理理念更新、学习方面也投入大量精力,通过参加各类培训,更多有效的管理技巧得以应用于成本管理工作实践中。对于绿色建筑涉及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成本管理人员同样开展了针对性的了解及学习,基于绿色技术不断完善和更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在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8结束语

绿色建筑背景下,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存在较高现实意义。在此基础上,涉及的节地成本管理、节能成本管理、节水成本管理、节材成本管理等内容,直观展示了房地产项目成本管理路径。为更好适应绿色建筑背景,全过程成本控制法、目标成本管理法、价值工程法等成本控制方法的科学选用必须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吴丹峰.房地产施工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的应用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18):63–64.

[2]毛晓丽.房地产企业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探析[J].纳税,2021,15(16):155–156.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4

[关键词]绿色施工;国家;技术;工程项目;注意事项

当前,我国政府部门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进步和发展,颁发了如《绿色施工细则》《建筑行业工程绿色施工标准》等文件。在该政策颁发后,很多建筑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有建筑企业响应号召,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使用绿色施工技术,并针对绿色施工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其执行的深度和成效却是参差不齐的。本文重点讨论了当前工程建设中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和相关的注意事项。

1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原则

推动建筑产业的长效、稳定发展,提高建筑行业市场竞争优势,应当对施工工艺进行升级,把节能施工工艺、绿色施工工艺、绿色施工思想融入建设实践中,将绿色发展战略落到实处,以实现提升资源配置科学水平、提升资源运用率、降低资源耗用、资源循环运用的目标。保证建筑建设与运行费用更低,所耗费的资源更少,另外,降低施工对自然与社会产生的不良影响。绿色节能施工工艺应当遵照有关准则运用,保证其运用效果。第一,建筑项目施工在确保建设效果、建设费用、建设利润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尽量使用绿色环保型建材。第二,增强监理、设计、建设、业主、施工方等的交流与互动,明晰项目绿色节能设计思想,保证施工标准,防止由于差错等导致额外的材料耗费。第三,注重建筑项目成本管理,用尽可能少的投入创造尽可能多的回报,选用实效性突出、性价比突出的建材,提升建筑布局的合理性。第四,深化绿色施工认识,把环境保护思想落实到所有环节,确保建材达到绿色要求。第五,增强施工污染治理,采用科学的举措,对建筑项目建造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废弃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等加以严控,降低施工给自然环境与周围居民日常生活的不良影响,且力争循环使用,提升资源运用率。第六,经过开展好过程管理、指标控制、成本控制、机械控制等工作,增强资源管控,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2工程项目概况

为了更好分析工程项目中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本文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在本文之中,提及的案例项目占地总面积超过381290m2,整体的容积率约为2.42,建筑密度约为15%。该建筑工程项目主体分为两部分,整体的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楼层高度约为33层[1]。

3工程项目开展绿色施工过程中现状分析

3.1实施绿色施工的目标不明确

在工程项目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目的在于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工程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但是就当前的绿色施工技术来说,往往存在施工目标不明确的问题。很多施工单位在建设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往往过分注重建设项目的效益,不重视绿色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绿色施工效果。

3.2只重视绿色施技术的应用,不重视效益

对任何施工单位来说,应用绿色施工技术的核心目的不仅仅在于减少能耗,更重要的是为企业获取效益。可以说,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远的任务,如果只重视绿色技术的应用,不重视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长此以往,会减低施工企业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参与率。

3.3以节省的项目费用衡量绿色建筑的效果

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汇总,节能环保问题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有效应用绿色施工技术,不仅可以起到节约建设成本的作用,同时也可以有效减低生产能耗。但是结合大量的工程案例可知,如果在某一项工程项目建筑中应用一定的绿色施工技术,在不违背环保要求的同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超出建筑合同范围的施工问题,由此导致工程项目的成本造价不断攀升。部分施工单位为了有效提升个体的经济效益,可能会在绿色施工资料方面弄虚作假。由此可见,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以节约的成本价值作为衡量绿色施工技术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而是真正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于工程建筑施工之中,只有如此,才能在节约国家能源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实现绿色建设的真正含义。

4工程项目施工实现绿色技术应用的主要途径分析

4.1引入先进施工技术和理念,提升施工质量

在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过程中,科学应用各类先进的施工技术,一方面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工程建筑绿色环保的和目的。现阶段的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要求相关的施工单位要从做好扬尘管理,噪声管理以及施工建筑垃圾处理工作,通过加强相关的施工管理和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绿色施工工艺,在不违背我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等条款的条件下,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和监理方要做好业主方的技术咨询工作。例如可以通过开展业主现场观摩会等方式来进行技术交流,从而有效提升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除此之外,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还要积极鼓励各类建设单位、科研机构以及高等教育院校等部门开展互相合作,通过构建相应的绿色建筑产业链的方式积极推广绿色施工理念,最大限度将各类先进理念和先进的技术应用到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再者,在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科学布置场地,通过科学布置场地,合理地规划和划分施工布局来有效提升工程建筑建设效果,最大限度满足“绿色施工”要求。同时,要求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尽量提供建筑设施的利用率,并尽可能地利用各类临时建筑。这样一方面满足绿色施工的技术要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施工建设成本[2]。

4.2因地制宜,展开绿色施工

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秉承绿色施工理念,因地制宜做好工程项目建设工作。例如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要根据施工区域的气候、水文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等因素科学制定相应的工程项目建设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绿色施工技术,借此来有效提升工程项目建设质量[6]。例如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强化对施工材料的利用工作。在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废弃的建筑模板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基于此,相关施工单位可以强化对这类废弃模板的利用工作。如施工单位可以通过应用废旧模板中的木材、钢筋材料等方式来建设防护围栏和防护门。在一些临时建筑栏杆和围栏的搭建过程中,也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施工材料。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的方式来提升材料的利用率。如在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科学设计浇筑方案,确保浇筑一次性完成,避免后期返工。在本文中的案例施工过程中,该建筑的模板支撑结构为插口架支撑结构,其顶板主要是由槽钢和方木构成的,代替了成本高昂且利用率较低的纯木质龙骨材料。同时,施工单位还可以通过利用一些剩余的混凝土材料以及施工废料制作一些零散的构件。最后,在施工文件材料的准备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电子文件传输和保存模式,减少纸质材料的使用[3]。

4.3做好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节水工作

在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在施工现场和施工工人的生活区域设置一些集水池,通过蓄积雨水的方式来对施工区域的厕所进行冲洗,以此来实现节水目的。同时可以在施工现场建设雨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备,通过对蓄积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来完成对混凝土的养护、车台和道路洒水工作,以此来减少扬尘。除此之外,还可以在施工现场设置循环式冲洗设备,将冲洗车辆的用水收集起来,然后进入到循环水系统中,进行循环。除此之外,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挑选一些可以节约水资源的施工技术方案,例如在针对混凝土进行养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胶膜覆盖的方式进行养护,以此来节约水资源。

4.4做好施工现场的能源节约和资源利用工作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可以在施工区域、施工生活区域分别设置相应的电量表,然后每月度对用电量进行分析和计算,找出电能消耗占比最大的部分,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施工现场电能调度规划方案,通过科学布置大型机械设备,提升施工设备的使用效率等方式来实现对机械设备的统一规划和调度,最大限度节约能源消耗。此外,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应用符合国家能耗标准的电力设备。例如可以在施工现场安装相应的节能空调,在施工宿舍区域安装电表等方式来对各个区域的用电能耗进行监控。同时,在不同的施工班组进入施工区域施工时,可以同其签订相应的用电合同,做好每一间工人宿舍电量分配工作。以本文中的案例为例,在施工宿舍区域,对每一间施工宿舍的免费用电量为50度/月,超出该阈值的部分则由该宿舍人员自行承担。

4.5做好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工作

在实际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对可能影响工程项目建设的树木要最大限度进行避让,做好施工区域树木的保护工作。同时,现阶段的工程项目建设要求施工单位要严格控制扬尘和施工噪声。例如针对一些露天堆放的土壤,要采用封闭式的遮尘网进行。在建筑道路的周围,要搭建能够冲洗车辆的冲洗台,并用网格布进行覆盖,通过洒水的方式来减少扬尘覆盖。在少数土方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应用密闭车辆进行运输,以此来减少对外界环境产生的影响。在浇筑混凝土之前,使用吸尘器将模板的灰尘、木屑和杂物清除干净。在针对施工现场的废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施工单位要在施工区域设置沉淀池,并定期对沉淀池中的废水酸碱度进行测量,确保其符合排放标准后方能进行排放。施工生活区的洗漱间等区域的下水道,一定要设置相应的过滤设备,并要做好定期检查工作,以此来确保下水管的畅通[4]。

5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注意事项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应用各类绿色施工技术的同时,找出施工过程中的亮点,关注施工过程中的难点,用亮点来解决难点,有效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施工技术问题,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质量。例如在实际的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施工单位可以将传统的基坑排水工程改为封闭式降水,采取了基坑侧墙帷幕或“基坑侧墙帷幕+基坑底部封底”的方法。在施工过程中,要对施工用水进行循环利用。做到除饮用水之外其他水资源的科学利用,最大限度节约水资源[5]。第二,减少对不环保且能耗高的施工模板和支撑体系的应用。结合大量的施工案例分析可知,在施工项目建设过程中,一些难以周转的木方、多层板等材料,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建筑成本,同时由于其体积过大,可以进行二次利用的机会不多。这类模板长期堆积在工地上,不仅存在安全隐患,其管理也比较困难。基于此,在挑选施工模板的过程中,要优先选用10~12次高品质多层板,推广周转次数300多次的金属铝板,高质量的钢木复合板。应用该模板材料一方面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其进行重复利用。第三,如果项目地点离炼钢厂比较近,可以根据设计图纸,按照设计图纸提供钢筋,免去了钢筋制作、下料、接长等环节,节约人工费。第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化粪池建设沼气池,使用专门的沼气和煤气装置进行供热。第五,在施工现场接电的过程中,要求将三相、三相四孔和三相五孔插座的接地线(PE)或者接零(PEN)连接于上孔。插座的接地端不与零接线端相连,三相插座的接线顺序相同。在插座之间,不能串接地线(PE)或者接零(PEN)。同时,灯具开关的安装位置方便,开关与门框边缘之间的距离为0.15~0.2m,开关与地板高度1.3m[6]。第六,做好施工技术质量监测工作。在工程项目开展供配电安装施工的调试与运行的过程中,尤其是进行供、配电网的安装时,一定要注意技术质量监测工作。在供、配电装置的安装和调试中,应加强对产品本身的防护,以保证其安装质量。在安装的后期,也要密切注意设备的使用状况,一旦发现有问题,要立即上报有关部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为了更好地完成电力供应、电力管道、避雷设施和照明设备的安装工作,需要加强安装单位和电气安装人员的密切合作,从而实现对建筑的综合管理。除此之外,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求以人为本。“绿色技术”是一项贯穿于建筑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只关注单一方面的节能和环保都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出现资源浪费,基于此,要从全局入手,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绿色技术。

6结语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5

关键词:BIM技术;绿色建筑;设计思路

0前言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通过将建筑工程信息整合在一个三维模型中,全面反映建筑环境、结构、构件及属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工程设计活动提供支持。在绿色建筑设计要求下,也可以采用BIM技术对建筑节能环保效益进行预测分析,确保绿色材料及施工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推广BIM技术的应用,可以加快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步伐。

1工程案例

某博物馆建筑工程总建筑面积14.5万m2,地下结构2层,地面主体结构3层,局部结构5层。该博物馆的建筑最大高度为68m,主体结构的1~3层设计有通高的中央大厅。博物馆1层功能分区包括公共服务区、活动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非遗展厅等。博物馆2层主要包括专题展厅、4D影院、未成年活动中心、观众互动中心、公共服务区等。博物馆3层主要功能空间包括专题展厅、休息区、观众互动中心等。建筑局部的4层和5层空间主要设计为多功能厅、文物库房以及科技保护用房等。在该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通过采用BIM技术对建筑内部进行模型化处理,集成建筑工程信息,可以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支持。在BIM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充分掌握其应用优势,利用BIM软件功能简化设计过程,并通过分析和预估,确保建筑能够满足绿色设计标准要求。

2BIM技术应用优势

首先从BIM技术的自身应用优势来看,这种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市面上的应用软件众多,包括ArchiCAD、Bentley、Revit等。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可视化、协调性等功能特点,在上述应用软件的支持下,可以快速构建建筑三维信息模型,并基于三维模型开展动态化设计。各专业设计人员可以根据BIM三维模型,明确本专业设计任务,充分考虑与其他专业设计内容的联系性。而且BIM技术具有碰撞检测功能,能够提前发现各专业施工存在的冲突问题,从而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避免在实际施工中出现较大的设计变更。因此,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帮助工程减少材料、能源等方面的浪费,减少返工重建的现象[1]。从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情况来看,BIM技术能够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的帮助有很多。比如在环境分析方面,可以利用BIM三维模型的仿真功能,对建筑声、光、通风环境等进行全面分析,判断自然环境是否能够满足建筑使用需求,并合理增设相应的环境调节措施。以最大化利用自然环境条件为原则,减少照明、空调等设备的使用。再比如,在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根据BIM模型的指导,精准确定施工材料使用数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浪费,在实现节材目标的同时,帮助工程降低施工成本。此外,BIM技术在建筑运营管理中也能够发挥出重要作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降低其施工和运行能耗。因此,应积极推广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绿色建筑工程建设的综合效益[2]。

3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3.1环境适应性分析

在BIM技术的具体应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对绿色建筑的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合理设计建筑结构。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人员可根据环境采光的影响,选择建筑幕墙形式,分析对自然光源的实际利用情况。设计人员可以将前期采集的工程数据添加到建筑BIM信息模型中,并根据第三方单位的采光试验及光污染检测结果,分析建筑采光形式的合理性。在建筑通风环境分析过程中,还可以模拟室外风速及空气流通情况,判断是否能够满足室内通风需求。然后通过合理设计窗口朝向、尺寸等,提高对自然通风的利用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整合建筑平面图与常年风速资料,对室外通风环境进行模拟,为建筑通风系统设计提供依据。此外,也可以利用建筑BIM模型分析风力荷载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筑结构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在BIM技术的支持下,不仅可以快速完成环境适应性分析工作,而且可以全面兼顾各项环境因素对建筑的影响,提高建筑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3.2优化能源利用率

在全面分析建筑环境适应性的基础上,应通过采用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优化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首先在建筑布局及朝向设计方面,应同时考虑夏季通风与冬季保暖的需求,在特定的建筑环境下,分析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在BIM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快速完成建筑能耗计算工作,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参照值,结合建筑结构形式、规模等方面的考虑,在具体环境下完成能源利用率分析计算工作。如果计算结果与同类建筑相比能耗量较高,则需要更加深入的分析能耗原因,按照绿色建筑的相关设计标准,对能耗较高的部分进行优化改进,确保建筑能耗模拟计算量低于同类参照建筑。在整个分析计算和设计优化过程中,由于BIM技术提供了动态模拟和科学计算功能,实际需要设计人员操作的部分较少,可以有效缩短建筑设计周期,以更小的代价实现绿色建筑设计要求。

3.3控制材料使用率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材料控制方面,首要要提高对环保材料应用的重视,在设计过程中,优先选择环保材料,避免建筑材料废弃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人员可以协调建筑质量要求与节能环保设计要求之间的关系,在能够满足建筑承载力、结构强度等的前提下,通过广泛使用环保材料,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的环保效益。在设计过程中,还可以依托于建筑三维模型,模拟施工过程,控制材料损耗,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然后根据动态模拟结果,精准确定实际施工中需要使用的材料类型及数量,采取材料限量控制措施。通过不断提高绿色环保材料在建筑材料使用总量中的占比、并严格控制材料损耗量,可以实现对建筑材料的高效利用。此外,在材料现场制作及加工生产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前采用BIM模型进行分析,解决现场粉尘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总而言之,BIM技术的应用为利用建筑材料综合利用效率提供了新的途径,是帮助绿色建筑工程提供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的重要手段。

3.4改善室内环境

最后,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可以利用BIM技术手段,对室内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帮助设计人员详细调整各项设计参数,确保室内环境实际运行情况能够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根据绿色建筑设计标准,对室内采光度进行合理调整,在充分利用自然光源的基础上,通过采用节能灯具,对其安装位置进行合理设计,满足建筑实际采光需求。在室内热环境分析过程中,为了改善建筑室内热岛效应的影响,需要综合地方天气条件的考虑,采取合理的建筑结构设计形式。同时应对室内通风环境进行改善,将自然风源与建筑空调系统等结合设计,确保室内的空气流通,缓解热量聚集。在BIM技术的支持下,设计人员能够综合分析室内环境的宜居性,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设计不合理之处进行改进,不断提升绿色建筑设计水平。

4结束语

综上所述,BIM技术的应用能够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兼顾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实现各项绿色节能技术的合理应用。通过对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案例进行研究,可以把握好绿色建筑设计要点,充分发挥BIM技术优势,促进工程设计水平的提高,从而确保绿色建筑能够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清阳.关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设计思路探析[J/OL].河南建材,2019(4):191-193.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6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遥感影像的镶嵌、遥感影像的配准以及规划专题图和遥感影像的匹配。建筑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坐标、围保、类型等基础数据,主要通过人工统计及其他系统导入的方式获取;建筑能耗数据通过建立在建筑用能体系内的实时能耗采集系统,对建筑的分类分项能耗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汇总了遥感影像数据和建筑能耗及基础数据后,根据建筑监管业务的不同需要,按照不同的数据颗粒度,对建筑进行建模,并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数据库。在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节能及舒适度特征量化描述的集合,并从数据指标体系中选取适当的数据指标进行组合,对建筑的节能数据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判断建筑综合能效水平的高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结果主要包括:①建筑围保与空调能耗的评估;②城市建筑屋顶可再生能源现状的潜力评估;③城市热岛与城市建筑能耗关联分析;④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分析;⑤城市建筑能耗趋势预测。节能监察大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管辖区域内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评估,并对节能工作效果进行监察。建筑节能主管部门通过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了解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并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节能政策。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空间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3种。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建筑能耗数据和建筑环境气象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主要包含建筑物围保系统信息和房地产信息。而监测要素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影像主要包括地表温度反演和热岛效应反演要素。地表温度反演和热岛效应反演可通过单一热红外通道方法、分裂窗方法、基于MODIS探测仪的白天/夜间MODISLST方法实现。

2建筑能耗主要检测以下要素:(1)建筑围保与空调能耗评估是指通过分析空调冷热负荷所消耗的能量与建筑围保系统的关系,改善建筑围保系统降低空调能耗。(2)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评估是指通过对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光热、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分布的现状普查、分布情况及潜力评估,结合高分遥感技术,对建筑屋顶进行分类识别,筛选出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便于未来开发利用。(3)城市热岛与城市建筑能耗关联分析是指利用分辨率较低的红外遥感图,结合建筑的耗能热岛的分布情况,分析出典型季节和典型时间段(白天、黑夜、冬季、夏季)城市能耗的高密度点与温度高点的关系。(4)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图(白天、夜间)、总能耗/建筑面积、总能耗/占地面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典型城市建筑的能耗密度。(5)城市建筑能耗趋势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各类建筑的典型建筑能耗,利用地面的房产信息,对建筑物分布做类别区划,通过计算每类建筑的用能特点和面积,计算整个城市的用能情况,对城市未来的能耗趋势做出预测。(6)地表温度反演要素:利用热红外遥感波段数据,采用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遥感热红外波段的设置采用单窗或分裂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7)城市热岛要素:利用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城市冷热源分布情况,根据冷然源分布确认城市热岛要素信息。(8)城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素:利用高分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要素信息。

监测数据获取

监测数据的获取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连续性、保密性等原则。(1)真实性原则:监测数据的获取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工作原则,实行现场、实点、准确采集、填报和集成。(2)准确性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包括数值的准确性、采集时间的准确性、计量单位的准确性。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审核。(3)时效性原则:监测数据要按照规定的获取周期及时采集、及时审核、快速传输,及时反映建筑能耗和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发挥其分析预测效能。(4)连续性原则:一定时期内获取的同一城市的监测数据保证前后连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前后可比性,从而保证预测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5)保密性原则:通过合法监控、管理监控和技术监控,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保护,保证数据在外界非法侵入和使用、被故意/无意地改造或破坏、被故意或无意地泄漏以及盗窃的情况下得到保护。

可用于建筑能耗监测的遥感数据主要有热红外波段数据和可见光高分数据,包含3种数据类型:BSQ(bandsequential)格式、BIP(bandinterleavedbypix-el)格式、BIL(bandinterleavedline)格式。

(1)建筑动态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建筑分项实时能耗数据和建筑环境气象数据。建筑分项实时能耗数据是指能量在建筑内主要用于采暖、供冷、供生活热水,以及风机、炊事设备、照明设备、家电/办公设备、电梯、机房设备、建筑内服务设备和其他特殊功能设备等消耗。建筑环境气象数据是指中国建筑热环境气象数据集中用于热环境分析的地面气候资料,主要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温度、风向风速、日照时数等参数。

(2)建筑静态信息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房地产信息、围保系统信息、空调设备信息、可再生能源系统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房地产信息是指建筑物的类别、用途、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数据;围保系统信息是指建筑物围保系统的结构、围保材料类别等;空调设备信息是指空调的类型、功率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信息是指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空气源热泵等系统的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是指与建筑物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表示地表建筑体及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3)热红外遥感数据。地表物体的温度一般在±40℃之间,平均环境温度为27℃,其辐射峰值位于8~14μm。因此,热红外波段的大气窗口可选为8~14μm之间的波段。(4)高分遥感数据。要能够实现城市建筑物的提取,高分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达到米级或亚米级要求,波段要求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

监测数据处理与加工

专题数据源有可见光波段高分遥感数据、热红外波段遥感数据、NDVI求取相关波段数据3种。专题数据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分布专题产品、城市冷热源分布专题产品、城市热岛分布专题产品。专题数据算法模型包括面向对象信息提取算法与技术、大气纠正模型、地表反射率算法、地表温度反演单窗算法。对于加工完的数据产品可以分成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信息原始矢量产品、地表温度数据两类。#p#分页标题#e#

1影像数据处理辐射纠正:针对选用的遥感数据,采用专业团队提供的定标常数,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几何纠正:通过计算机或人工目视解译的方式寻找影像地面控制点,采用多项式纠正的模型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纠正,纠正误差要满足0.5个像元误差要求。

2业务数据处理(见表1)

3专题产品成果建筑数据和遥感数据的融合关联,形成遥感应用的专题信息产品。

监测数据建库与管理

1数据建库将所采集或收集到的各类数据、文本、图片等数据,按照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案例数据库进行分类,并根据各类数据库的不同特点进行组织和管理,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关联、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的要求。数据内容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案例数据库。

1.1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城市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建筑设计和验收数据、建筑用能特征信息、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城市其他共享数据、其他基础数据。

1.2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能耗统计数据、能耗实时监测数据、室内监测数据、红外遥感数据、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其他业务数据。

1.3服务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为来源,构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仓库;利用统计模型、分析模型、计算模型等,建立数据集市,满足各层面应用需求,表现形式为图、表、分析报告等。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数据、分析预测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其他服务数据。

1.4模型数据库实现设计模型和运行模型数据的集中存储,主要包括:统计模型、设计模型、运行模型、其他模型数据。

1.5案例数据库根据各星级绿色建筑案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项目案例以及其他相关案例的数据特点和检索需要,建立案例的元数据库,实现所有案例的存储和查询检索。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案例的评价、设计、材料、施工建造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指基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保密性等要求以及用户群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的分类入库、数据共享等级划分、用户分级分类、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共享措施等。进行数据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机制,保证共享与交换。(2)以数据安全为重点,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系统和功能完备的容灾备份系统,确保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监测结果应用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7

[关键词]绿色校园;健康建筑;安全舒适

1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发展现状

国际上典型且应用广泛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是美国LEEDforSchools和英国BREEAMEducation。相比于国际上成熟的校园评价体系,我国更多的是对绿色校园评价标准体系和指标的比较和探讨[1],绿色校园建筑实践发展较为缓慢,多集中在项目前期规划、设计阶段的技术优化,存在缺乏技术的适宜性研究、集成性技术的试验数据支撑和效果评价,缺乏绿色规划、设计、施工全过程的技术体系研究和应用等问题。学校建筑作为多个建筑物和多样化的场地使用相结合的特殊建筑,是教书育人的环境载体,探索如何提高校园建筑品质,获得良好运营实效、创造健康舒适校园环境建设已迫在眉睫,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2实践案例

2.1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青岛市小水清沟村改造配套学校,占地面积27784.30m2,建筑面积约22752.57m2。该学校作为山东省首个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性中小学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和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双重认证。项目采用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1)高性能的外围护结构:本项目采用岩棉板作为主要保温结构,厚度达到250mm以上,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传热系数为0.23W/(m2·K),比参考建筑提高幅度为54%;门窗均采用被动式专业门窗,保温隔热性能良好。总体围护结构节能效果可达70%。(2)良好的气密性:本项目设计阶段对气密性进行专项设计,在重点需要保证气密性的部位,如门窗洞口,外墙连接处等,进行了重点气密性设计,灵活运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满足被动式低能耗房屋的气密n50≤0.6的要求。(3)全建筑无热桥设计:本项目设计阶段在容易产生热桥的部位进行专项设计,大量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断热桥连接件同样选用国内高标准的制造厂商,充分保证无热桥设计的效果。(4)高效的新风热回收装置:本项目设置新风热回收系统,热回收率高达78%,充分回收建筑自身产生的热量,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青岛市小水清沟改造配套学校项目充分运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的多种方法进行专项设计,极大程度地提高建筑在节能、舒适方面的性能。在低碳节能、绿色环保、舒适宜人各方面均有良好的示范作用,如图1。

2.2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

青岛市浮山后一小区配套中学总用地面积21317.4m2,总建筑面积37046.72m2,容积率为1.16,绿地率为15%。该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认证。学校采用了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降低热岛强度专项设计、BIM的全过程应用等一系列绿色建筑相关的关键技术,是绿色生态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个典型示范项目,如图2。(1)海绵城市专项设计:项目充分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了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模块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有调蓄雨水功能的下凹式绿地面积占绿地面积的比例达到48.93%,透水铺装面积的比例达到44.53%,,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的控制指标。(2)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项目绿化采用乔、灌、地被的复层绿化形式。教学楼西南侧及东北侧两面外墙均做垂直绿化,种植藤本植物、攀缘植物、垂吊植物等。学校户外活动场地内有乔木、构筑物遮阴和建筑日照投影遮阴措施的面积比例为13.53%。屋面全部采用太阳辐射反射系数大于0.4的建筑涂料面层。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热岛强度,创造了清新怡人的校园环境。(3)BIM的深度应用:经过BIM模型建立对设计进行验证,对多专业设计进行整合,共解决设计问题150余项,节省工期20余天。现场全部预留预埋洞口均经过BIM验证并出图,检验洞口290余个,改动标高不合理洞口34个,现场全部根据BIM出图进行施工。建立三维现场施工节点、施工样板20余项,方便现场技术交底,实现了在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错误和风险的目标。2.3青岛市澳门路小学青岛市澳门路小学用地面积12646m2,总建筑面积21303.8m2。容积率为0.79,绿地率为15%。目前,该项目已获得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WELL国际健康建筑(金级)中期认证,如图3所示。(1)EPC全过程建设管理模式:本项目通过国内外绿色建造管理模式的研究,结合学校工程项目实际建造过程跟踪,采用基于绿色建造的EPC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校园建筑设计阶段优化,建设质量跟踪,采购品质管控,试运营检测等全过程集成一体化建设管理,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满足校园建筑(群)、功能多样性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校园建筑品质的显著提升。(2)钢结构装配式结构:本项目采用钢结构,结构体系满足抗震三级要求。本工程基础采用700mm厚防水板+独立基础的形式(含抗浮需求),梁柱及楼梯采用钢结构形式,钢结构的主次结构均采用Q345钢材,Q345及以上高强钢材用量的比例达到63.03%。围护结构采用装配式CF蒸压瓷粉加气混凝土墙板,在保证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上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减少混凝土梁截面及其钢筋用量。(3)健康建筑相关的技术措施:创新性的在设计中融入了健康理念,打造兼顾建筑性能与人体舒适的高品质绿色健康低碳校园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措施:①独立新风系统配备中高效颗粒物集成过滤段,降低室内PM10和PM2.5等颗粒物浓度;②实施绿色建材管控,选用低VOC、获得国内外认证的绿色环保建材;③对室内主要污染物浓度实时监测,并与新风系统联动。饮用水水质保障,校园内每层至少设置一个饮水机,教学楼饮水机设置“前置+RO反渗透过滤”过滤装置,以减少饮用水的金属、农药和有机物污染。结合定期的水质检测和饮水机清洁维护,保证水质达到WHO国际饮用水水质标准。舒适性提升,室内桌椅充分考虑了人体工程学的舒适度要求,高度均可调节,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需求;采取了独立热控制和湿度控制空调系统实现热环境分区,满足不同人群的热舒适个性化需求;对于噪声较大的空间,如多功能厅、音乐教室等采用针孔吸音铝板+岩棉垫吸音材料,避免噪音干扰外界。光环境优化:①通过合理的建筑布局、开窗设计和玻璃选型,优化室内自然采光;②通过室外可调外遮阳、室内安装窗帘等措施,有效减少眩光影响;③本项目教室采用LED护眼灯,显色指数90,色温3000K。教室课桌面的照度达到308,均匀度为0.78,防眩光指数UGR设计值为14.2,满足标准的要求UGR低于19,提供高效视力环境。营造生态艺术环境,在屋顶设置70m2屋顶菜园,既可以满足食品生产,又可以作为教学实践种植园基地。教学楼东侧立面上配置面积约为82平方米的模块式墙面绿化,以及教学楼大厅处的室内垂直生态景观系统,打造了亲近自然、亲近生命的建筑环境。

3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关键技术

通过对以上青岛市典型学校案例的分析,结合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从建筑环境、被动式设计、安全健康、舒适度提升和资源节约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地提出适合青岛市中小学绿色健康低碳校园建筑的关键技术。

3.1建筑环境

(1)海绵城市专项设计:对学校进行雨水专项规划设计,利用场地空间合理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采用透水混凝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雨水模块等海绵城市技术措施,有效控制学校场地的雨水年径流总量。(2)采取措施降低热岛强度:建议校园采用乔、灌、地被的复层绿化形式,竖向布置上进行分层设计。教学楼外墙可做垂直绿化处理,或屋顶可采用屋顶绿化或屋顶菜园,美化环境的同时降低太阳辐射得热。通过户外活动场地设置构筑物、乔木等遮阴措施,在道路路面和屋面使用浅色系(反射率高)的涂料减少太阳得热,实现缓解热岛效应的目的。

3.2被动式设计

结合项目场地环境,对建筑的体形、朝向、楼距、窗墙比等进行优化设计,为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内舒适度提供前提条件。通过建筑朝向、窗墙面积比、玻璃选型等设计保证室内良好的天然采光环境;通过开窗设计,创造良好的自然通风环境;通过建筑自遮阳、可调节外遮阳及室内窗帘的内装设计,改善建筑得热和室内眩光问题。采用防水隔气膜和透水隔气膜、密封材料来改善门窗和墙体衔接部分的气密性;选择高度隔热的断桥窗框,采用断热桥连接件,最大程度减少热桥对建筑保温性能的影响。

3.3安全健康

(1)空气质量:在空调房间的新风量满足卫生标准基础上,选用带有空气过滤、净化装置的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进行处理;安装室内主要空气污染物监测装置,实时监测室内空气质量并与新风系统联动,保证室内空气环境安全、卫生和舒适。(2)饮用水水质:采用纳滤或RO-反渗透过滤装置对校园饮用水进行过滤,在满足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对沉淀物、微生物、金属等基本水质指标要求的基础上,对有机污染物、消毒剂、除草剂和杀虫剂相关污染物做进一步要求,使饮用水水质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水质标准。(3)餐饮安全:提供新鲜、有益于健康的食物,限制不健康的食物成分,并鼓励更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3.4舒适度提升

(1)绿色健康照明。选用节能高效的照明灯具,灯具效率不低于75%;灯具布置采用吊杆安装方式,并按教室纵向均匀布设,满足国家标准中对功能空间照明照度和均匀度要求;兼顾不同时间段及功能区下人体的需求,减少对身体生物钟的干扰。(2)提高隔声性能。采取措施增强教室房间的隔声性能,如地板增设隔音垫、木板、隔声性能门窗等隔音措施;产生噪音的空调设备尽量避免安装在教室内部,若条件有限,安装在室内的噪声设备必须配备消声器或消声静压箱装置,减少设备噪声,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3)人体工程学桌椅。采用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可调节高度和角度的书桌和座椅,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坐姿,有效缓解疲劳、进而提高学习效率。(4)亲自然设计。设置室内绿化、盆栽植物、水景等改善室内生态绿化环境,通过亲自然设计、技术、人性化管理和处理策略,提供优化认知和情感健康的环境。

3.5资源节约

(1)节能:设计时结合中小学校园建筑的特点和房间功能进行冷热源形式配置,建议采用宜操作、灵活度高的分体空调或多联机。配合可调新风比、排风热回收以及冷热量计量等节能措施。在报告厅、礼堂等场所可考虑设置集中式空调,并设置室内CO2监测装置与新风系统联动,以保证使用时的室内空气质量。(2)节水:采用二级及以上的节水器具,进行节水节能标识宣传;定期收集用水数据进行分析;在校园进行节水节能宣传教育。(3)可再生能源利用:因中小学类建筑多为低层或多层建筑,且青岛处于太阳能资源可利用区。因此,建议充分利用教学建筑屋顶的有效面积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来解决学校的热水供应需求。

4结论

本文从实践出发,探索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筑的适宜性关键技术,将绿色建筑、海绵城市、装配式建筑、健康建筑等先进理念和技术相融合。在EPC全过程建设管理模式下,将这些技术和理念贯穿于校园建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切实实施和技术落地。在满足校园建筑(群)、功能多样性要求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绿色、低碳的校园环境,提高学校环境品质和教学质量,为青岛市乃至我国中小学绿色低碳健康校园建设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绿色建筑案例范文8

关键词:绿色;建筑;发展;现状;成效;应用

1绿色建筑概念及主要技术

1.1绿色建筑技术的概念。绿色建筑技术即在保证人们合理的居住条件的前提下,秉承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能够做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建筑营建技术。绿色建筑,即在保证建筑使用安全系数严格合乎法规的前提下,在建造过程中材料低损耗、能源低消耗、排放最低化,以及在建成之后的维护低成本化、使用率最大化的建筑。

1.2绿色建筑的建造原则。建筑,不同于其他城市组成成分,其建造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的约束,“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在建筑行业更是一句警醒。绿色建筑,归其根本是建筑,故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更是有着严格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包含了七大根本原则:地域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协同性原则、高效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健康原则、弹性原则。1.2.1地域性原则。地域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建筑体量不同,建筑材料使用不同,建筑成本的预算估计不同,建筑建造过程关注的突发情况重点不同……所以,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必须遵循地域性原则,根据建筑所在地的风土人情特色、气候特征以及经济发展几大方面来综合性的营建,强烈体现地域文化特征,增强人们的精神归属感。1.2.2自然性原则。自然性原则同样是建造过程原则中的重中之重。避免追求过分的、刻意的设计感而忽略建筑本身应该所具备的自然性,减少对外界已成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尽可能地保留原有的生态基质、廊道、斑块的连续性,并在建造过程中对受损和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对在建造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生态系统进行补偿营救。保留自然性的同时节约成本、减少工时,从而体现绿色建筑的理念。1.2.3协同性原则。绿色建筑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而是与外界环境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的系统,具备一个完整系统的功能和特征,并且构成完整系统的各个相关的关联耦合、协同运作来实现可持续、高效的运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多学科领域的交叉,跨越多层级的尺度范畴、涉及众多相关主题和软硬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1.2.4高效性原则。绿色建筑设计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建筑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减少污染废弃物的排放,将损害生态环境的程度降到最低甚至做到无影响。1.2.5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绿色建筑生命周期运行成本的估算以及评估设计方案的投入和产出上。绿色建筑应该着力于提出成本优化且经济运营实现可操作性的优化方案,进而根据不同的项目的经济条件和建造要求来选用不同的建造技术和建造材料,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之间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作。1.2.6健康性原则。绿色建筑的使用主体是人群,设计的核心原则依旧是以人为本。绿色建筑设计通过对建筑内部外部环境的分别调控,构建有益于人类使用舒适的环境,包括建筑热、声音、光线以及空气质量的良好优化以及潜意识会影响到人群心理活动的无形氛围。1.2.7弹性原则。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材料在不断的更新优化,绿色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地考虑到这些方面,摒弃一成不变的保守设计,采用弹性的,能够应对发展更新的建造策略,不能一味追求眼前的成效而忽视了后续技术系统的更新换代,设计应该考虑长远,为后续技术留有载体和相融的接口。

2营建绿色建筑的主要成效

2.1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降低不可再生资源损耗。建筑营造是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耗资耗材耗时的主要工程,绿色建筑技术的出现,将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贯通其中,优化了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弊端,从根源上解决资源的高损耗和浪费。比如绿色建筑的排水节水体统,通过合理的建筑结构,对建筑内产生的废水、建筑外部汇集的雨水进行分类回收利用,提高雨水利用率的同时减少自来水的使用,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再比如绿色建筑的太阳能利用系统,通过建筑结构和光照进行合理结合,在集光处铺设太阳能转化器,更是减少电力损耗,进而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再比如绿色建筑的沼气处理系统,在建筑绝对安全区域内设置沼气处理系统,对建筑内使用人员产生的废弃物第一时间内进行处理转换,将沼气转换为可使用的能源,不仅极大程度减少天然气的使用,而且提高了城市生活垃圾的利用率。

2.2延长建筑使用生命周期,协调整体规划面貌。在严格符合国家建筑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基本前提下,绿色建筑设计的七大原则使绿色建筑明显区别于普通传统建筑,传统建筑注重眼前的使用效益,考虑方面不够长远全面,忽视了诸多的客观因素,导致建筑使用寿命短,建筑功能单一,建筑无法融合进新型技术,致使许多传统建筑面临·03·拆迁重建,这不仅增大了资源的损耗,而且影响了城市整体规划面貌。绿色建筑营建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七大原则,从长远角度出发,从多个方面进行设计糅合,使建筑不仅仅满足人们使用,而且在宏观协调城市规划面貌上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2.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绿色建筑区别于传统建筑,所涉及的技术以及材料也区别于传统建筑,各种新型技术以及材料营运而生,从建筑营造开始到整个营建过程再到后期建筑维护,对相应的产业都是极大的推动。

3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1绿色建筑技术取得的成果。从绿色建筑的概念出现,到成为建筑行业一份不可小觑的力量,从业界到政府,都在致力于建设绿色建筑,从初步兴起到发展再到如今,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在九五规划的初期,我国每年建成的绿色节能建筑面积为1000万m2,到九五规划末期,我国每年建成的绿色节能建筑面积为5000万m2,在2013年,我国的农村住宅面积为238亿m2,占全国建筑总面积的44%,而在城市建筑中,住宅面积和公共建筑面积分别为446亿m2和99亿m2,到2013年年底,我国城镇累计新建的绿色节能建筑面积为88亿m2,占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的30%。通过绿色建筑的营建和使用,累计节约煤炭资源达到了8000万t,太阳能的利用率只增不减。

3.2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我国科技也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的绿色建筑技术已经发展到比较先进的水平,而这些先进的水平正逐渐凸显于绿色建筑上,展现出区别于传统建筑的优势。比如,绿色建筑的营建材料已经大大的区别于传统建筑材料,材料更加坚固轻盈,易于营建过程中的运输,损耗小,节省人力物力,例如真空玻璃代替传统玻璃、混凝土空心砖代替传统红泥实心砖。不断地吸取国际上更先进的技术,取长补短,不断取得惊人的成果,在国际绿色建筑技术相关的研讨会以及系列活动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发言权。

3.3绿色建筑技术存在的问题。3.3.1设计能力比较低。我国的建筑设计师绝大多数来源于高校毕业生,但由于我国绿色建筑设计起步晚,几乎没有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绿色建筑设计培养体系,专业的设计人员对传统建筑设计可以轻车熟路,但对于绿色建筑设计了解得却少之又少,缺乏关于绿色建筑设计完整清晰的设计思路,只停留在浅层皮毛对理念的理解。其次,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案例少,经典案例更是凤毛麟角,设计人员在设计的过程中,缺乏实践案例参考,只能借鉴国外或者是根据自身对绿色建筑理念的理解来设计,但由于国内外地域文化差异以及设计师本身设计能力和观念的局限性,导致设计细节不够清晰,设计理念混乱,设计不够明确。3.3.2技术推广渠道少。目前,国内的许多建筑施工都已经采用绿色建筑技术,但绿色建筑技术却没有得到真正的推广,大多数工地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都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虽然优于传统施工技术,但远远没有达到绿色建筑技术的要求。这就说明,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渠道太少,太多先进的技术因为没有得到良好的推广渠道而少有人知,这会阻碍我国的绿色建筑行业发展。3.3.3对绿色建筑认知不彻底,导致需求量不足。大多数人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顾名思义地认为绿色建筑就是在建筑周边环境多植绿化,使其偏向生态化,对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也同样是停留在表层。正是由于这种浅层表面的认知,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绿色建筑建造的重要性以及其带来的多方面的效益,对绿色建筑优于传统建筑认识不够深刻,环环相扣的情况下导致绿色建筑被需要的程度大大降低。

3.4绿色建筑技术的发展策略。我国对绿色建筑的需求很大,建筑行业的发展势头迅猛,每年都有较大的建筑面积的增长量,但是现阶段还是有很大部分属于高能耗建筑,要推动建筑节能的发展,将绿色、节能、环保的理念运用到新增建筑上,增加绿色建筑的比例,降低能耗。首先应加大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学习和推广,从高校和设计单位分别入手,增设系统的绿色建筑课程学习和培训;其次,加大绿色建筑以及绿色建筑技术的宣传推广力度,让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绿色建筑的优势以及它所带来的巨大、不可估量、长久的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三,加强对现有大型建筑施工单位的培训和技术推广,从营建的初始着手,让施工人员最早的体会到绿色建筑技术的优势,从而全面覆盖;其四,从政府宏观调控入手,规范绿色建筑行业,促进绿色行业的有序发展,制定完善的相关政策,在合乎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让绿色建筑行业得到极大的扩展,通过完善的相关政策,为绿色建筑行业提供有序和谐健康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绿色建筑以及相关产业,增大绿色建筑技术研发投入,加快绿色建筑优势的显现;其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要想改变建筑行业高能耗的现状,可以从改造公共基础设施做起,采取合理的改造措施,加大对可循环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例如对现有的高耗能的采暖、照明、通风等系统进行节能改造,一方面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向人们宣传绿色建筑理念。

4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

4.1营建施工现场。在施工之前,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考察,将工人生活区域、建材安放区以及生产作业区进行合理划分,确保工人安全、建材少损耗以及作业空间充裕。合理利用时间对工人进行分批培训,深入讲解绿色建筑技术,打造一个全面贯彻绿色建筑理念的施工现场。

4.2保护环境生态技术。区别与传统建筑施工过程,绿色建筑施工过程建材损耗小,产生的作业垃圾少,对施工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产生的不同建筑垃圾以及污染有着不同技术的处理,从过程上优于传统建筑施工现场。传统施工现场会产生的大量粉尘以及水资源浪费现象都得到良好改善,甚至是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4.3对节能设计方面的优化与结合。通过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通过对太阳能、雨水、沼气的最大化利用,达到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4.4优化规划设计。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的科学性,科学对规划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评估,当问题真的出现,及时地应对。

4.5优化气候环境。自然环境对我国建筑施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建筑过程中,必须注重气候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影响,气候条件的优化设计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善整体施工过程的进31页)度。比如说在我国气候干酷寒的北部地区,墙体的保温设计、窗墙比例等便需要着重考虑,节约成本还要耐寒,是对绿色建筑技术的一大考验。尤其是东北地区,冬季十分严寒,冬雪厚积,不仅建筑本体要充分设计,而且外部环境也要着力设计解决,对于其绿化种植应选择耐寒、常绿的北方植物。除此之外,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审美观念、宗教传统等也都需要纳入设计考量之中。再比如南方有回南天气,故墙体的建材选择、开窗方向以及房体结构也需要着重考虑,尤其是针对海南地区的回南天气,“屋内雨屋外晴”现象的解决也是对绿色建筑技术的一大挑战。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