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范例6篇

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范文1

近期,江苏昆山某中专学校四名女生多次殴打同学,并其衣服拍,抢夺财物。案发后,公诉机关以寻衅滋事罪向法院,四名被告人被依法判处4~6个月有期徒刑。该事件又一次引起了社会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对该事件的关注焦点集中于校园欺凌的实施成本方面。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与近期发生在美国的中国青少年留学生校园欺凌的判决结果紧密相关,在美国的校园欺凌事件中,当事人均被判以重刑,这与中国的校园欺凌案件判决形成强烈对比。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保护”之下,我国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实施成本相对较低。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经审查批准,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92万余人,不批准逮捕16万余人,108万人,不5万余人,可见相关部门对未成年人尽量采取保护的措施。免于逮捕和的目的是保护未成年人,但从另一角度看,这一措施却明显降低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实施成本。青少年校园欺凌的实施成本降低,实质是变相鼓励青少年的校园欺凌行为。对于他们而言,因为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承担其校园欺凌事件应有的责任,所以再次发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概率无疑会增大。

要降低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概率,重在“预防”和“惩戒”两个方面。在“预防”方面,一是要以学校作为主体,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人格心理,以及明确安全的重要性;二是要让青少年学生了解校园欺凌行为的道德和法律后果,明确校园欺凌行为是不被容许的,并且需要承担较为沉重的法律后果,将犯罪的种子扼杀在萌芽状态;三是通过普法教育转变社会成员的法治观念,补齐其法律认知上的短板,避免其将校园欺凌行为与青少年的不成熟混为一谈,并以此为借口为青少年进行开脱。在“惩戒”方面,在法律层面增大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成本,避免法律成为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保护伞,增强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效力,进而降低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

当然,增大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的实施成本,并不是要将美国等其他国家有关校园欺凌的法律条款照搬,而是要在我国现有法律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订或补充,力求既要保护绝大多数青少年的基本利益,同时也让青少年校园欺凌事件的实施者接受相应的惩戒,不让他们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身份逃避惩罚。

校园欺凌范文2

对于类似的新闻,近年来可以说常见于报上。仅统计近三个半月公开报导的,就有17起事件浮出水面,而且手段之残忍,都跟这起案件不相上下。

为什么会愈演愈烈?大概是因为对于未成年人,处罚手段还是太轻了,以至于他们对施以暴力不以为然,在他们看来,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定性上不过是“小事一桩”。

美国:立法先行,依照法律进行规制

在美国,校园欺凌被称为“bullying”,根据美国教育部门2015年5月公布的最新报告,发生在12-18岁孩子身上的校园欺凌事件在减少,2014年大约有22%的学生被欺凌,是2005年开始收集这类数据以来首次显著下降。一名独立于该调查的欺凌预防专家称,学校进行的各种反欺凌项目和努力收到了效果。那么美国在预防校园欺凌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明确校园欺凌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施害者的法律责任,主要表现在不断完善有关欺凌的法律法规。早在2000年到2002年,加州等15州就通过了禁止校园欺凌的法案。美国绝大多数州也在现实中不断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惩罚,使学校安全成为法律规定的政府目标。,

美国官方有专门的反校园欺凌网站,和各类预防欺凌、研究欺凌的机构,很多公益性组织和专家也参与其中。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控体系。除此之外,美国近年来也向部分州的学校派驻警察,警察除了维护学校秩序外,还负责督学工作。

前不久,一群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因为群殴、欺辱同学而面临最高终身监禁的新闻也引发广泛关注。而当事人之一翟云瑶直到出庭时,还没弄清自己所犯罪行的严重性,在她看来,这不过是在校园司空见惯的学生恶作剧或打群架之类的小事。

她从未想过竟然闯了一个可能“终身监禁”的大祸,因为同样的群殴行为,在美国加州被定性为“酷刑折磨”重罪,对酷刑的惩罚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最高1万美元罚金。同样都是面对未成年人,都具有保护的天然责任,然而在最后的处理方式上却差距悬殊。

英国:学校为主,结合家庭、社会、司法的综合模式

在国家政策上,英国制定了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政策法规。在社会层面,创造出有助于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的社会环境,从2005年起,英国每年的11月会举行反欺凌周活动,集中开展各种宣传活动,

在教育者层面,强调教育工作者在关注青少年学生成长上的法律责任。近年来,英国教育当局高度重视老师在服务管理学生行为上的地位和作用,拨付专项经费用于老师的培训,帮助老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和行为矫正的方法。

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校内行为,也关注他们校外的表现,对学生校外行为进行管理,如果学生家长发现老师在校园欺凌方面处理不当,就可以向校长乃至地方教育当局申诉,以追究教师和学校管理疏漏的责任。

2007年,英国启动了一项小学自助反欺凌工程,主要是请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协同老师,一起反对同学间欺凌行为。

德国:从人性入手,从源头上解决

德国对校园里出现的恃强凌弱的“小霸王”关注态度鲜明,打击力度也很大,其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包括美国在内的不少西方国家。在对两次记过后仍不思悔改的校园“小霸王”,校方有权把他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强制管教,

德国特别重视从根源上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幼儿园和小学一开始就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善良教育”是德国儿童接受人生启蒙的第一课。从爱护小动物开始,通常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这种以亲自动手喂养小动物为载体的“善良教育”,已经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同情和帮助弱小者。对于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都要尽力相帮,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公德。

挪威:政府支持,学校干预,全民行动

在挪威,政府鼓励学校对包括网络欺凌在内的校园欺凌问题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学校建立了全校范围的反欺凌政策。

例如,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与学生开展有关同辈关系与行为的班会活动,为欺 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校园欺凌范文3

教育目的: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危害。

2.使学生掌握面对校园欺凌时应该采取的措施,教育学生遵纪守法,互帮互助,共建平安校园。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校园欺凌以及校园欺凌的危害,学会正确面对校园欺凌,保护自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主题

同学们都知道校园是一个供我们读书和掌握知识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但是,如果这片圣洁的土地上因充斥着暴力而失去生命,将是何等的悲哀啊!“暴力”,它不但可以摧残你的肉体;还可以使一颗纯净的心灵走向弯曲;更能使人的精神受到痛苦的折磨,严重时,能威胁你身边的人的生命安全。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就是“反校园欺凌,建平安校园”。

二、有关校园欺凌的事例

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发生了多起校园欺凌引发的惨案,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例让人触目惊心,也让我们更加关注校园安全。

1.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

重庆荣昌区法院审理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一初中女生兰兰在住校期间太邋遢,引起宿舍其他女生的“公愤”,5名女生对兰兰打耳光,想要“教育”兰兰,不料竟将其打成10级伤残。

2.多人围殴女生事件

11月23日 下午,QQ空间、微信朋友圈热传一则视频,视频中一个中学生模样的女学生被两名同学轮番掌掴,视频画面之外,不时传来阵阵狂笑。视频画面中,一名穿校服的女孩站在路边上,被几名年纪相仿、身穿同样校服的女学生轮番掌掴。记者细数了下,在短短的6分多钟视频里,被打女生遭38次掌掴。据了解,这个视频发生在张掖市山丹县第二中学校外,而打人者与被打者均为该校学生。

3.福建南安两初中女生暴力3分钟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

6月29日 ,福建南安水头,一小学女生被打视频流出,父亲认出女儿后报警。视频中,这段流出的视频,时长共3分40秒。视频显示,女生扎着长长的马尾辫,白衣黑裙,被10多个学生围着,两名女生断断续续,前后共朝前脸部扇了25巴掌。通过视频声音可知,其中一名女孩,一边动手扇巴掌,嘴里还振振有词地质问:“你不是说见我一次打我一次吗?”

4. 福建永泰初三男生遭围殴脾被切除 此前被同学欺凌4年

6月10日 上午,16岁的永泰县东洋中学初三学生小黄,在结束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后,难以忍着剧烈腹痛继续参加中考,这才向父母道出了一个藏掖4年多的秘密:自小学五年级起,他就经常被其他同学无故殴打。8日晚,小黄再次遭同班同学夏某、林某和张某围殴,忍痛2天后被送医,却被发现脾脏出血严重,于11日晚,经手术切除了脾脏。

三、学会正确面对校园欺凌

这些悲剧令人闻风丧胆!然而暴力的脚步并没有停下来,因校园欺凌而流的血还未凝固,它仍在上演,它仍在继续。针对连续发生的校园安全极端事件,我们学校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加强思想教育和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生生命安全。同时,同学们也要学会一些面对欺凌的应急方法:

1.在威胁与暴力来临之际,首先告诉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压正,终归大多数的同学与老师,以及社会上一切正义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坚强后盾,会坚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万不要轻易向恶势力低头。

2.大声地提醒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违法违纪的行为,会受到法律纪律严厉的制裁,会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同时迅速找到电话准备报警,或者大声呼喊求救。

3.如果危险发生,可用自己的书包、扫把、凳子、桌子等物来挡,可以躲避受到的打击;若是隔壁班发生危险情况,要赶快关紧自己班的门、窗,不让歹徒进来。

4.如果受到伤害,一定要及 时向 老师、警察报案。不要让不法分子留下好欺负的印象,如果一味纵容他们,最终只会导致自己频频受害,陷入可怕的梦魇之中。

5.如果周围有人,要大声喊叫,引人注意,同时也要避免激怒歹徒萌生杀机,须以保全生命为第一考虑。

6.要冷静面对,巧妙运用机智逃离。

7.找机会逃到人多的地方求救,或躲入商店、民宅。

校园欺凌范文4

校园欺凌事件远远不止是破坏了学习环境,让学生失去安全感。更大的威胁在于这些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其暴力倾向有可能形成更大的危害。一般而言,校园欺凌事件往往不是孤立的,学生的文明水平和所在地区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学校欺凌事件的发生率,和地方文化水平、治安管理水平几乎同步。

营造健康、安全的儿童成长环境,要靠法治教育。预防校园暴力侵害,除落实已有的法律法规,还要加大针对青少年之间恶性欺凌行为的法律惩治,不能纵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已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当向学生和家长做必要的宣传及解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减少、杜绝违法犯罪。对严重违纪的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惩戒,更多的学生在学校的安全将没有保证。

法制是不可动摇的铁律。学校教育需要“爱的教育”,而一旦触及法律法规,则应当坚持原则,不能手软。一些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让人常常感到难以接受的是“双方和解”。这怎么是“双方”的事呢?有些伤害,极可能导致受欺凌者和旁观者心灵受伤,人格扭曲。“教育为主”当然必要,如果危及学生生命安全,岂是“调解”能敷衍过去的?

学校和家庭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法治教育,让学生面前有“高压线”,知道什么是绝对不可以做的事。一旦出现恶害事件,应当追究学校、教师、家长的教育责任,不能以“道歉”“赔偿医药费”之类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社会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知甚少,有些人甚至错误地理解为“未成年人违法不究”,这类无知倾向会导致少年儿童对法律的误识,值得警惕。学校和社会,应当关注少年儿童家庭的法治教育状况。如果少年儿童在家庭没有对法的敬畏,当他走进学校,很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

每一次披露的校园欺凌事件,往往都带出欺凌者比较复杂的家庭因素。然而这并不表示从特殊背景的家庭走出的孩子都是粗野的。贫穷,单亲,父母文化低,外出务工等等,不能成为孩子沾染恶习的理由。媒体和有关人士在介绍事件背景时,应当从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评价维度观察问题,寻找深层的因素。

校园欺凌范文5

时间:20xx年x月x日

班级:xxx教师

内容:校园欺凌专项治理主题班会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由于校园暴力行为的施暴者和受害者多数是青少年在校学生,并且暴力行为发生在校园内或校园周边,因此大家习惯称其为校园暴力。

对在校园里悄然“滋长”的校园暴力,我们该如何抵制呢?

一、抵制校园暴力,辨别是前提:

一些同学在遭遇校园暴力、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却全然不知,以为校园暴力仅仅是不礼貌行为;另一些同学在目睹校园暴力时也无动于衷,以为只是同学间的“嬉闹”。要抵制校园暴力,首先要具备对校园暴力的识别能力。

校园暴力包括行为暴力、语言暴力和心理暴力。行为暴力在校园暴力现象中最为普遍。

行为暴力主要指包括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抢劫财物等一系列对人身及精神达到某种严重程度的侵害行为。

二、向校园暴力说“不”

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打破了校园里原本属于我们的宁静与和谐,为了不让校园这方净土成为另一个“江湖”,为了不让我们的“花季”变成“花祭”,我们要坚决向校园暴力说“不”!

①不崇拜暴力文化,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②不参与校园暴力。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坚决不充当校园暴力行为中的帮凶。

③注重心理的健康发展。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主动与他人沟通,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④加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施暴者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这是校园暴力产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我们要学法、懂法、守法。既要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以法律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保护自己,关注他人

(1)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校园暴力的发生通常有两个原因:一是同学间因口舌之争或其他原因的肢体冲突。二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私欲而引起的争执、事端。预防争执和事端应做好以下两点:

①与同学友好相处。有的同学遇到矛盾时,不愿意吃亏,认为忍让就是没了面子失了尊严,最终只能使得矛盾不断升级,不断激化。我们应该宽宏豁达,不应为一丁点儿小事僵持不下,斤斤计较,甚至拳脚相加,做出降低人格的事情。

②避免自己成为施暴者的目标。我们平时不要随身携带太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要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学校僻静的角落、厕所或楼道拐角都是校园暴力的多发地带,我们在这些地方活动时尤其要注意,最好结伴而行。

③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多留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暴力事件的信息可以从校园同学间的交流中得到。为了保障我们自身的人身安全,避免施暴人对我们打击报复,我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匿名报告。预防暴力重于应对暴力,而这一切需要我们共同参与。

(2)应对暴力,临危不乱

如果我们无法避免危险的发生,那么,在危险发生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惊慌!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是制胜的关键。我们应克服心里的恐惧,积极地去解决问题或者本能地保护自己。

①遭受语言暴力时的自救

应对语言暴力,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一是淡然处之。二是自我反省。三是无畏回应。四是肯定自己。五是调整心理。六是法律维权。

②遭受行为暴力时的自救

如果被攻击者殴打,我们该怎么办?

一是找机会逃跑。二是大声呼救。三是借助一些小动作给自己寻找逃跑的机会。四是求饶。求饶不是懦弱的表现,是减少伤害的策略。五是如果以上退路被攻击者截断,那么应双手抱头,尽力保护头部,尤其是太阳穴和后脑。

在人身和财产双重危险时,应以人身安全为重,舍财保命,以免受到更激烈的伤害。

(3)及时报告,以法维权

由于校园暴力事件的随机性,许多同学对其产生了恐惧和焦虑。一些同学不敢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报警,甚至警方破案后也不敢出面作证,成为“沉默的羔羊”。忍气吞声往往会导致新的暴力事件的发生。

自己或发现他人遭遇紧急情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采取最有效的救助措施。

要应对暴力,我们必须增强五个意识:

第一,要有依法的意识。违法行为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第二,要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校园欺凌范文6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治理校园欺凌,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等8部委下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б饧》。一些中小学校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主题活动,实施月报制度等措施严格保证了有效落实。

当前,学校对学生的惩罚权限界线模糊,难以界定,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面临舆论压力以及严肃的问责。一旦出现欺凌事件,学校唯一可用的武器就是批评教育。众所周知,对于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这样的批评教育很难奏效,更难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

要从根本上治理校园欺凌,必须给予学校一定的惩戒权,通过法律的手段,严厉治理校园违法行为。校园欺凌事件的违法性质不言自明,并不能因为责任主体是未成年人而网开一面,法律的宽容实质上是对犯错学生的纵容,不仅给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而且会将犯错学生引入歧途,以至于积少成多,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对此,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学校管理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方帆在他的著作《给学生无限可能――细说美国教育》一书中描写了美国公立高中管理学生的方式。美国的高中均有学生管理规定,这些规定全部具有法律效力,而且都能通过法律方式来实施。如一个学期累积三次旷课,家长可被判罚25万美元或徒刑六个月。在学校财物上面乱写乱画,可被判徒刑六个月。以侮辱性语言在网络或者现实中辱骂他人超过三次者,可被罚停学处分或承担更严重的法律后果等。

上一篇羽毛球竞赛规则

下一篇保障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