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务审计质量范例6篇

税务审计质量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1

摘 要 税务审计,顾名思义是在国家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下,国家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履行的纳税义务、扣缴义务的具体情况进行审计。税务审计有效维护了税法的权威,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意识,防止治理腐败现象的出现。本文对外国税务审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吸取国外优秀的税务审计经验,对我国审计带来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 国外税务审计 经验 启示

为了对税源进行有效的监控,设置税务审计是其中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同时对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国外的税务审计起步较早,经过长期的发展,也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由于税务审计的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税务审计,由此,税务审计也被广泛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一、国外税务审计的特点 (一)审计面广泛,同时审计率低下

在税务审计工作中,虽然地区、税种、纳税人都不尽相同,但是进行税务审计时应该同等对待,一视同仁,不能出现不公平的待遇。由此可见,所有国家税务审计的范围十分广泛。比如,美国的税务审计,从理论上来说任何纳税申报表都有被选中的可能。俄罗斯也提出相关规定,纳税人必须严格按照单位所在地、单位的分支机构和代表机构所在地、自然人居住地,以及按归其所有的应课税的不动产和效能运输工具所在地进行审计申请书的递交,从而接受税务机关的审计,有效实现税收监督。然而,由于税收成本十分之高,因此,各国基本不会进行全面的审计,导致审计率较低。 (二)配有高素质的专业税务审计队伍

税务审计涉及到相关的税收法律制度,因此,进行税务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荷兰税务局的税务审计师不仅精通税务知识,而且懂得会计以及审计业务,并且对税务审计师的知识水平结构还有执业经验制定了相关的标准。美国国税局在主要城市设有专门的税务审计人员,主要包括税收收入审计员和特别调查员。专门负责日常的税务审计,对于税收欺诈可能的案子进行进一步调查。 二、国外税务审计对我国的启示 (一)培养专业的税务审计人才

税务审计人员的数量的多少以及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税务审计质量和效率的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在我国的税务审计工作中,相关的税务管理人员也承担相应的审计工作,国税总局中的大企业税收管理部门会进行对大型企业涉税案件的审计,地级稽查局对当地企业进行申报审计。虽然税务审计人员数量充足,但是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水平不高,加上对分工的不明确,导致税务审计工作经常出现重复的过程,税务审计效率较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涉税事项业逐渐复杂化,需要税务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处理业务的水平,形成专业化的税务审计队伍。 (二)规范税务审计的程序

纵观我国当前的税务审计情况,不难发现,我国的税务审计仍然缺乏规范的程序。因此,为了加强对企业的税务审计工作,必须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出规范化、可操作性强的税务审计程序。同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适用于税务审计的软件,将税务审计的整个过程纳入电子流程中。吸取美国的经验,进行选案时,在基本的选择方法基础上,融入区别函数分析法、他人举报以及其他机构通报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选取出审计的对象。 (三)提高纳税人申报资料的质量

目前,我国对资料的征管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税务审计的需要。而国外在这方面的做法十分周到。美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沿用双向申报的形式,而日本更为全面,企业不仅要报送会计报表和纳税申报表,而且还需要附送18种附表,包括各种明细账,如往来明细账、应收账款明细账等等,显著提高了税务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加大税务审计工作效率和力度

在我国,对于税务的审计率很高,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的纳税申报表都需要经过税务局的严格审核。但是同样也存在相应的弊端,对重大涉税案件不能及时发现,且就算发现了对其惩罚力度偏低。为了解决这种不良的现象,必须加强对税务审计的征管工作,加大税务审计的力度。 (五)重视和加强对大型企业的税务审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势,促使我国近几年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大企业的税务管理工作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发达国家实行税务审计比较早,而我国的税务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对大企业的税收管理经验相对匮乏,主要表现为严重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手段比较薄弱,在对风险进行评估和审计方面技术较低。国外在这方面的经验十分丰富,因此,我国要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税务审计经验,壮大我国大企业的税收审计队伍建设,制定出操作性极强的审计程序和管理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的税务审计起步较晚,加上发展得不充分,导致我国税务审计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为了合理有效解决这种现象,加强对我国企业有效的税务审计,必须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税务审计方法,吸取有用的税务审计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的税务审计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我国税务审计的办法,促进我国税务审计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2

一、完善机制,明晰责任,建章立制促规范

涉外税务审计是利用审计程序、现代审计技术和相应的工作底稿制度,对纳税人申报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深层次审核的管理性手段,专业性强,分工紧密,环节相扣。我们以规范内部管理、提升执行力为立足点,结合《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将涉外税务审计工作流程划分为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案头准备、现场实施、审计终结等21个节点,并将每个节点细化为若干子节点,从节点的岗位职责、工作标准、完成数量及递接时效出发,完善机制,明晰责任,健全考核,强化细节管理,探寻着力点,培养闪光点,发掘突破点,提升整体工作效能,探索出了进一步运用现代审计手段推进涉外税收管理水平的新路子。

(一)打造“一个平台”。按照精简、科学、效用的原则,根据《涉外税务审计规程》的要求,制定了《涉外税务审计工作制度》、《涉外税务审计管理考核办法》和责任查究管理办法,将涉外税务审计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和日常税收征管质量考核,逐步形成了融目标管理、节点控制、监督检查、考核奖惩为一体,以现代审计方法为手段,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能级管理为载体的涉外税务审计管理新平台。

(二)构建“两项体系”。一是构建以审计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精细化管理体系。要求审计人员充分应用审计分析的各种手段,借助税务检查和审计的技巧,追踪税务审计对象异常变动的来龙去脉,敏锐地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年初制定统一的审计计划,实行计划实施制度。推行统一的审计工作底稿,将常用的计算、调整表格制成具有自动计算功能的电子表格,科学定义表内、表间数据运算关系和逻辑控制关系,避免手工计算、录入时产生差错,提高工作质量。对企业审计的资料进行分户建档,妥善保管。二是构建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风险识别体系。开展跟踪问效活动,规范涉外税务审计行为。采取随机走访、问卷调查、不定期抽查、定期检查、案卷复查、年底考核的方法,对涉外税务审计工作质量和数量实行全程跟踪,将跟踪结果作为年终考核、评先奖优的重要依据。提高审计结论质量,规避税务机关承担的审计风险;发挥审计的导向功能,引导企业化解经营风险。

(三)运用“三种评价”。采取“纳税状况总体评价法”,对纳税人的申报情况和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对纳税状况作出总体评价;运用“分析性复核法”、“公司内控制度评价法”等审计手段,对企业各种数据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作出企业履行纳税义务情况的具体评价;在具体评价的基础上,对有异常情况的企业开展个案评价,确定重点审计项目,明确审计方向。

二、强化结合,互融共进,创新模式严管理

在税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税收管理细分是促生《涉外税务审计规程》推行的直接动力。在继承传统的涉外税务审计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我们细分管理,科学设定“绩效链条”上的控制要点,强化“四项结合”,以点带面,互相促进,整体突破,坚持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推进涉外税务审计职能有效发挥。

(一)坚持涉外税务审计与推进外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相结合。推行外资企业所得税分类管理,将外资企业细分为重点税源企业、一般税源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汇总纳税企业、风险预警企业等五类,对不同类型纳税企业实行分类管理。税务管理细化为10个节点,即企业基本信息、征收方式、申报缴纳、税源分布、政策辅导、涉税审批、年度申报、纳税评估、汇算清缴、税务日常检查,采取规范化与差异化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强化过程控制。通过分类管理,前移审计关口,减少企业税务违章行为,降低涉外税务审计成本;通过涉外税务审计,引导企业提高税法遵从度,促进税收征管。

(二)坚持涉外税务审计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相结合。在税务审计中,注重分析、查找重点税源日管中的薄弱点,补强监控措施,完善税源异状预警机制。同时,在重点税源监控中,努力捕捉税源重大变动的相关因素,及时开展案头分析,为税务审计找准切入点。今年上半年,重点税源监控过程中发现某外资企业运费抵扣比重异常偏高,税务审计人员抓住线索,内查外调,查实企业将货运开具的发票当作运费发票抵扣,仅此一项就查补增值税24.5万元,重点税源监控极大地提高了税务审计工作效率。

(三)坚持涉外税务审计与纳税评估、汇算清缴、反避税等工作相结合。将汇算清缴、纳税评估作为审计与反避税工作的前置环节,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提高管理服务成效。对汇算清缴、纳税评估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税务审计,并做好反避税调查。今年,纳税评估中发现某外资企业在向境外支付专利权使用费时,没有履行代扣代缴义务,我们以此为税务审计突破口,一举查补入库预提所得税64.5万元,维护了国家税收权益。

(四)坚持涉外税务审计与部门职能联动相结合。一是密切内部联系。增强外税部门与稽查、征管及各县(市、区)局的联系沟通,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构建外税协同管理机制。按照区别对待、动态管理的原则,对纳税信誉等级高的外资企业,减少或免于税务审计;重点对纳税信誉等级较低的企业进行税务审计,促进依法诚信纳税。二是增强外部支持。积极加强与地税、财政、金融、海关、外汇等部门的联系,建立联系会议、协同办案制度,发挥部门合力在税务审计中的作用,建立起社会治税机制。开展联合年检和联合审计,拓展外资企业经营信息取得的渠道,系统收集各项信息资料,针对九江服装、建材行业外资企业较多的情况,建立适合本地区审计与反避税工作需要的行业利润率和价格信息库。2004年通过国、地税联合税务审计,调减外资企业亏损67万元。

三、提升技能,创优服务,夯基筑本展形象

为了提高涉外税务审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九江外向型经济发展,我们特别注重从培训、宣传、调研三个节点延伸管理和服务的触角,提高征纳双方业务素质和税法遵从度,提升国税机关的社会满意度。

(一)加强培训。经常采取“以查代训”、“以考代训”、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税收政策、财会知识、计算机知识、涉外税务审计规程等业务知识培训,做到每月集中学习两天,每年培训四期,2004年还对全市156名从事涉外税收工作的干部进行了涉外业务知识考试,全面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进行剖析式的税务审计讲解,让干部手把手地操作,使一批涉外税务审计业务能手脱颖而出。对外,分门别类地对外资企业进行财会、税收等知识培训,引导企业合法经营,提高税收筹划能力。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3

一、审计或鉴证类报告阐述

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2006年全国企业治乱减负工作检查的通知》,文件明确将中介机构服务收费列为清理规范对象的情况,为取得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的支持,税务机关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各级税务机关不得多次要求纳税人报送税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或鉴证报告,一般只要求纳税人报送注册税务师一次到户,税种审全,环节审透,项目做齐,一次性收费的《税务审计报告》;第二,对《税务审计报告》与各单项鉴证报告的要求是:包括《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报告》在内的,以上列举的各单项鉴证报告必须一次性做全,并且作为《税务审计报告》的附件。

二、提出假设

税收征管权审计控制效果主要通过以下指标进行衡量:应补缴税金、企业根据审计上交的税金、已补交税金占据应补交税金比例。纳税是企业的义务,经济效益好的企业,纳税金额也较多。如今我国有很多企业会利用会计政策进行企业利润操纵,并利用体制漏洞,进行偷税漏税等活动。主动申报金额多的企业,进行税收征管权限查出的违法违纪事件也较多,应该补交金额也越多。本文据此提出以下假设:假设一,某企业向税务部门申报金额越多,应补交税金也越多;假设二,某企业向税务部门申报金额越多,该企业向税务部门补交金额也较大;

三、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以及样本选择

笔者收集了近几年税收征管权的相关有力数据信息,并分析《中国统计年鉴》以《中国审计年鉴》等相关法律法规,根据这几种原则选择样本:第一,如果查验出往年数据缺省的样本,应将其剔除;第二,由于《中国审计年鉴》中提供的数据会由于年份的增加而发生口径的变化,导致样本的三个解释变量回归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2.变量设计

此次研究税收征管权审计的控制效果通过三个变量来表示,即企业应补交税收金额数(LN AVE-STAX)、企业平均已补交税收金额数(LN AVE-ATAX)、企业已补交金额在应补交金额数量中的比重(PROP。其中AVE-STAX以及AVE-ATAE是代表税征管权控制效果的绝对指标,而PROP是相对指标。同时,本文还另外引进了三个解释变量,即主动纳税程度、年度虚拟、经济发展水三个变量通过这三个解释变量去检验这三者之间与税收征收管权审计控制效果的关联。对于第一个变量,笔者将(LN VTAX)作为替代指标。在检验年度审计控制效果的关联时,通过A1、A2、A3、A4.A5、A6分别表示2009、2010、2011、2012、2013、2014这六类时间的权力审计控制效果。假设年度虚拟变量A的审计活动发生在2009年,则A1=1,反之A1=0。另外几个年度的虚拟变量与此同理。

四、结果阐述

通过图1可看出该企业应补交的税收额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仅为54.48390万元、0.1791万元,平均补交金额为5.3278万元。从中可看出税收征管权在审计的监督下其控制效果较好,有效促进了被审计企业以及审计地区税收征管权的使用,并且纠正了税收征管权以往滥用权力的现象,使该企业的平均补交税款在5万元以上。

五、总结

1.税务机关对纳税人委托作注册税务师的鉴证业务

“对纳税清算,各类资格、涉税事项认定,以及加计扣除、特别纳税调整等”;

“对需经税务机关审查批准和税法规定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税务机关备案的重大事项,凡属专业性强、管理难度大、有利于防范税收风险、加强税收征管的”;

“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拓展注册税务师参与涉税司法鉴定的业务领域,协助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对司法案件中重大、疑难的涉税事项进行专业鉴定”。

鼓励、引导税务师事务所开发涉税服务高端市场,开展涉税服务特色业务。争取五年内,在新股发行、资产重组、股权转让、年报审计等上市公司有关业务,企业重大重组、资本运作业务,跨国公司、中央企业、大型民企等重点纳税人的涉税风险管理、战略咨询、产业规划业务,预约定价、税务调查、特别纳税调整涉外税收业务方面有所突破。

2.未按规定报送注册税务师签章的审计报告的处理

不予受理:对于按规定应报送《企业财产损失税前扣除鉴证报告》而不报送的,税务机关可不予受理。

对纳税人及其高管人员参与有税务部门把关的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授予的任何荣誉牌、证(含A级纳税人)评选活动时,其单位相关年度未经税务机关检查又不能提供《税务审计报告》的,税务机关可不予受理。

处以罚款:《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第六十二条规定:纳税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和报送纳税资料的,或者扣缴义务人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向税务机关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和有关资料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2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3.税务中介机构参与税务监管的准入

“涉税鉴证业务涉及到国家税收利益,政策性强,质量要求高,对于不具备注册税务师行业执业资质、未纳入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管的单位和其他中介机构一律不得承办涉税鉴证业务”。

未在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公告的其他中介机构,一律不得承办涉税鉴证业务;对其出具的涉税鉴证业务报告,各地税务机关不予受理”;其他涉税专业服务机构如果从事涉税鉴证业务,必须具备注册税务师执业资质,成立税务师事务所,加入注册税务师协会,纳入税务机关和注册税务师行业监督管理。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4

一、2004年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一年来,我们按照“依法治税、以德治队、科学管理、优质服务”的质量方针和省局《关于2004年度ISO9000质量目标的通知》(浙地税函〔2004〕154号)文件要求,坚持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税,强化税务稽查,全面加强和规范收入管理,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2004年全县地税部门共组织各项收入1275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7.6%,其中税收收入635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2.7%;社会保险基金5497万元,比上年增长3%。各项质量目标完成情况如下:

1.税务登记率:97.16%;

2.纳税申报率:企业98.98%,个体94.02%;

3.入库率:94%;

4.滞纳金加收率:99.72%;

5.处罚率:51.01%;

6.养老金征集率:100%;

7.医疗保险金征集率:99%;

8.纳税人服务不满意率:95.4%;

9.服务承诺兑现率:100%;

10.税务行政复议撤销(变更)案件数:无;

11.行政诉讼败诉案件数:无;

12.处罚实施率:97.35%;

13.检查面:11.25%;

14.结案率:100;

15.复查率:11%;

16.案件公告率:100%;

17.执法过错:无;

18.干部学历程序:45周岁以下干部大专以上学历占89.71%;

19.廉政建设(大要案发生数):无大要案发生。

二、质量管理工作基本情况

(一)制订和调整质量目标

一是制订和调整全局的质量目标。按照省局浙地税函〔2004〕154号文件和2004年我局地税工作目标和要求,质量目标在上年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具体是:税务登记率从85%提到90%以上,税务检查面由5%降至3%以上,税务检查结案率和案件公告率,分别由90%提到95%和20%提到70%以上。

二是适当调整部门质量目标。根据符合工作实际,可操作性强和方便测量考核的指导思想,结合有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对部分部门的质量目标进行了调整。本次调整共增加11项,减少7项,具体是:办公室去掉了后勤保障及时答复,增加了年度档案归集率;信息中心去掉了计算机完好率,增加了数据修改公布率和计算机及设施故障修复率;计财科去掉了涉税报表及时率,增加了欠税公告率和税收票证作废率;税政管理科去掉了税收政策贯彻率和涉税文书审批准确率,增加了社保基金征集率和所得税年终汇算和结算率;征管科去掉了质量目标考核及时率和涉税文书审批准确率,增加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收入库和滞纳金加收率。

(二)认真开展内审工作

第一,抓好学习培训。为促进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确保内审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我们组织了三个层次的学习培训:一是组织全体人员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全体税务干部充分认识和掌握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二是组织内审人员学习质量管理体系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交流探讨内部审核方法和技巧,提高内审人员审核业务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选派4位业务骨干,到中质协质量保证中心进行培训,加强对GB/T19001-2000idtISO9001:2000标准的理解。通过理论学习、案例讲解、审核考试,在审核的技巧和方法上,有了较大提高。

第二,抓好内部审核。制定《内部审核计划》,明确审核目的、范围和准则,召开内审首次会议,部署内审有关工作。5月17—19日组织开展内部审核,由18位内审员组成的审核组,分三个小组对我局13个部门开展了内审。通过内审,反映出各部门对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普遍比较重视,树立了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严格按照有关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的规定执行的意识。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相关记录、跟踪业务流程和现场观察等方法,审核出63项不符合项,没有严重不合格项。从这些不符合项的情况来分析可以看出我局目前体系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17.5.1“税收征管活动的控制”计有47项,占不符合项的74%;28.2.3“过程的监视和测量”16项,占不符合项的26%。产生上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体系运行过程中,各部门岗位人员对体系文件的学习不够,理解不深,致使在体系运行别是在征管业务开展过程中执行文件有偏差,同时对质量记录重视不够,有些工作做了,但没有按文件要求做好相关的记录。

第三,抓好审核跟踪。在内审的末次会议上,针对发现的问题,认真讨论研究整改措施,并要求各部门认真做好整改,举一反三,防止同类问题再发生。并要求各部门继续认真学习体系文件,加强领导,及时抓好纠正落实工作,切实使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符合要求和正常有效,全面提升征管质量和征管水平。内审工作结束后,对内审中发现的问题,以函的形式及时发出,对实施纠正督查做出了具体的安排落实。

(三)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按照“PDCA”循环的要求,通过内审、内部检查等系统方法,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进行分析、预防和纠正,随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关口前移,更高更好地实现预期目标。一方面到有关部门征求意见,另一方面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讨论研究,集中时间人员力量,对体系运行中发现的有关问题进行整理讨论,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修改:

一是质量手册。质量职能分配表,增加了7.1产品实现的策划:税政科、法规科、计财科、信息中心的职能;7.4采购:信息中心职能;7.5.1税收征管活动控制:税政管理科、政策法规科、计划财务科职能;7.5.5产品防护:征收管理科、计划财务科职能;8.3不合格品控制:纪检监察室职能;8.4数据分析:计划财务科职能。

二是程序文件。对8个业务职能科室的管理工作控制程序文件合并为一个业务职能科室管理工作控制程序文件。

三是作业指导书。去掉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员作业指导书》。对地税纳税人类别管理、所得税征收方式认定、纳税申报受理、催报催缴管理、税收票证违规处理、非正常户处理、发票发售管理、具名发票印制、质量目标管理、公务员考核等作业指导书作了修改。

四是表证单书。涉及程序文件方面的:修改了内部审核报告单。涉及作业指导书方面有:①去掉以下表证单书:个体超定额和逾期纳税申报专用表,公务员年度考核结果审核表,年度考核优秀、基本称职、不称职人员名册,各部门年度考核优秀公务员指标控制数、年度考核民主测评表、地税纳税人类别管理表、所得税征收方式认定表。②增加以下表证单书:地方税收纳税人类别管理所得税征收方式认定表、干部考核测评表、公务员考核名册。③修改了以下表证单书:权限设置修改申请表、需后台处理数据修改审批表。

五是对各类涉税申请事项,均采用文本格式申请书,不再提供书面申请书。

六是及时启用了《审批工作流系统》,解决局内部办公设备购置维修、网络故障及软件安装、TF2000操作权限设置、需后台数据修改或查询需求申请等审批事项,加快内部文书流转速度,办事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制度意识和质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实施以来,从时间上来讲还是比较短,部分科室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凡事找领导”的依赖心理,未完全形成事事按制度和业务流程办的意识。部分干部对整个体系的认识、熟悉、熟练运用的程度还有所欠缺。

二是质量管理考核、过错责任追究体系的建设滞后。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各部门和干部的职责和工作责任,但对于如何追究责任、调动广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建立一个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质量管理考核和过错责任追究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顺利运行。

三是与质量管理体系配套的信息化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表证单书多、记录量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急需按照体系文件中规范和流程的要求和对应的岗责权限,研发一个配套管理软件,减轻记录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四是对一些新的税收政策或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出台,还未能及时地在体系文件中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增补。

五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PDCA循环,在各个部门的应用和运行还不平衡,也尚未形成为一条施压的链条。

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5

基于ISO9000标准的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框架设计

"贯标"通常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一是确定质量体系;二是质量体系的文件化;三是质量体系的运行与改进

其中质量体系是"贯标"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也是本文要重点阐述的内容。确定质量体系后的文件编写、培训、运行及改进等环节,由于与其他行业贯标的做法基本相同,加上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展开阐述。

质量体系是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即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并以质量体系文件的形式进行阐述,最后形成完整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除了要贯彻ISO9000标准的过程控制、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等核心管理思想外,还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结合实际原则。质量体系的建立必须结合税收征收管理的具体特点和内、外部环境来考虑,合理确定质量体系需控制的要素及控制程度。

2、整体优化原则。质量体系是由若干个有关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整体,因此建立质量体系必须树立系统的观念,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整体优化为原则。

3、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相结合原则。建立质量体系既要考虑内部质量管理的需要,又要考虑外部质量保证的需要,使二者有机结合。

4、经济性原则。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在考虑税务机关和纳税人双方成本和利益基础上实现质量最优化,不可盲目追求高质量而忽视成本。

在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框架设计前,首先必须明确税务机关质量管理中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产品和顾客。

关于产品,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活动或过程的结果,包括硬件、流程性材料、软件和服务四大类。服务是指为满足顾客需要,在供方和顾客之间交接时开展活动的结果以及供方内部活动的结果。根据这一定义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税务机关的产品应届服务类。由于各级税务机关的工作性质不完全相同,产品也会有所差别。对于直接从事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产品为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具体包括税款征收、税务管理及税务稽查。对于不直接从事基层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税务机关,如国家税务总局及省级税务机关,他们负责领导下级机关开展工作,其产品应为行政管理服务,这类产品与其他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服务基本相似,不具备税收征收管理的典型特征,因此本文不讨论该类税务机关的质量管理体系。

关于顾客,ISO9000标准将其定义为供方所提供产品的接受者。根据这一定义,顾客是与产品相对应的,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来说,其接受者是纳税人、纳税担保人、扣缴义务人等税收征收管理相对人(以下统称"纳税人"),对行政管理服务来说,其接受者为下级税务机关。此外,对基层税务机关来说,其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除了要满足纳税人的要求外,还要满足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的要求,但上级税务机关或政府并不是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接受音,因此不构成顾客,但他们又与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有利益关系,我们将其称为质量活动的受益者。显然,受益者还应包括社会、税务干部和职工。

在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系中的产品和顾客的基础上,我们以基层税务机关为对象,讨论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设计,包括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两部分。

(一)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总体结构设计

严格地说,质量方针和目标并不是质量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它是质量体系的前提和依据。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将其与质量体系总体结构的四个组成部分一并予以阐述。

1、质量方针。质量方针是质量体系的灵魂,是一个税务机关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来说,"依法治税、优质服务"、"法治、公平、文明、效率"等都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满足纳税人要求、法律法规要求的承诺,均可作为质量方针。

2、质量目标。质量目标是根据质量方针的要求,税务机关在一定期间内在质量方面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质量目标必须是可以测量的,要清楚明确,要有时间要求。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目标一般可以用一定期间内的税务行政复议案件和税务行政诉讼案件变更、撤销数(率)、服务承诺兑现率、纳税人满意率等指标来表示,这些指标反映税收征收管理满足依法治税或优质服务的要求的程度。

3、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税务机关为行使其职能而建立的内部组织机构及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及其相互关系。税务机关普遍有一套现存的较为完善的开展税务征收管理工作的组织结构。但为提高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应按现代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对现行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

(1)成立健全有力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质量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指导、检查、监督工作。确实无条件成立质量管理部门的单位,可将上述综合性质量管理工作分解到有关的综合性管理部门。

(2)合理分解质量职能。质量职能除上述综合性职能外,还包括策划、控制、改进等职能,对这些职能应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各部门及部门工作人员的质量职责。其中,策划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以质量管理部门为主,负责编制质量计划,包括方针、目标和实施计划。控制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合作、改进,即发现不合格,查找和分析原因并制订改进措施,该项职能应落实到各个部门。对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应落实以下最基本的质量职责:理解和执行质量方针和目标;熟悉和掌握整个业务流程;明确本岗位的质量活动和要求;了解相关岗位的职责和要求;积极参与质量改进。

(3)理顺各项质量活动的相互关系,明确各部门之间和工作环节之间的接口,确保质量活动的恰当衔接。

4、程序。程序是为进行某项活动所规定的途径。只有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质量的主要活动的程序作出规定,才能使各项质量活动能按正确的方法组织实施,并得到适当的控制和验证。典型的程序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目的和范围:即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及活动所覆盖的领域;②职责:为达到上述目的,由谁来实施此项程序;③实施步骤:按逻辑顺序把实施流程和细节排列出来;④文件:即实施此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⑤记录:实施此程序所应制作的质量记录。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应对以下质量活动规定程序:内部沟通、质量体系文件控制、质量记录控制、管理评审、资源管理、过程实现的策划、纳税人要求识别、税收征收管理要求的评审、与纳税人沟通、采购控制、税收征收管理运作控制、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内部质量审核、不合格控制、数据分析、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等。

5、过程。过程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一组彼此相关的资源和活动。质量体系是通过过程来实施的。为了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质量体系,税务机关应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确定有哪些过程。过程和程序是密切相关的。质量活动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的,而过程又是通过这些质量活动加上投入的资源来实现的,因此,程序是确保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过程涉及到纳税人要求识别、评审、标识、质量记录控制等多项质量活动,这些活动都是通过程序规定的途径和方法来开展的。税务机关现有的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可以分为税务登记、资格认定、减免税管理、发票管理、证明单管理、其他税务管理、纳税申报、税款征收、税务行政处罚、税务稽查等10大类,其中每一大类还可以细分若干个小类。

6.资源。资源是质量体系的物质基础。为实施质量方针并达到质量目标,税务机关应根据上述过程的需要确定资源的需求并提供必需、充分和适宜的基本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设施、工作环境等。

(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要素确定

在确定了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总体结构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确定质量体系需要控制哪些要素以及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1、管理职责。管理职责是一个纲领性的要素,除前述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外,还包括以下内容:

(1)质量策划。税务机关应对税收征收管理的现有过程、新增过程及专项过程进行策划,识别和确定所需的资源,确定体系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质量体系文件。

(2)管理者代表。税务机关应在机关领导中指定一名成员为管理者代表。管理者代表的主要职责是确保质量体系得到建立和保持。

(3)内部沟通。为确保在不同的层次和职能之间就质量体系的过程及其有效性进行沟通,应明确沟通的方法和范围,一般来说,税务机关内部沟通的方法主要有会议沟通、内部刊物沟通、文件沟通以及请示汇报等。

(4)文件控制。质量体系需要控制的文件包括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以及各类公文。质量管理手册是质量体系最高层次的文件,是对质量体系的概括性描述,为避免其过于繁琐,对质量管理体系所要求的质量活动,一般需要编制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完成活动的方法和步骤作出规定,程序文件或作业指导书对质量管理手册构成强有力的支持。

(5)质量记录的控制。质量记录是指为已完成的活动或达到的结果提供客观证据的文件。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证明满足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要求的质量记录,如各类业务申请表、审批表、通知书、批复书、纳税申报表、回执等;另一类是为质量体系要素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客观证据的质量记录,如文件收发记录、会议记录、人员培训记录、内部质量审核记录、管理评审记录(计划和报告)、供方评价记录、纳税人投诉记录、纠正和预防措施记录等。对上述所有质量记录,应制定程序文件,以控制质量记录的制作、标识、保存、检索和处置。

(6)管理评审。税务机关的领导应定期(一般每年不少于一次)对质量体系以及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正式评价,寻求可以实施的改进。

2、资源管理

(1)人力资源。为确保各类人员的工作能力,税务机关应根据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对各类人员必需的资格、经历和培训水平作出规定。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投入,通过持续的培训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2)设施。设施管理和控制的范围包括:工作场所和相应的设施;设备、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支持性服务。

(3)工作环境。工作环境管理包括为确保税收征收管理质量所需的工作环境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管理。

3、产品实现。

(1)实现过程的策划。产品实现是完成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所要求的一组有序的过程和子过程。对前述质量体系结构设计中确定的过程应该进行策划,确定每一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目标、实现过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所需提供的资源、验证活动和验收准则、证明税收征收管理过程及税收管理业务的符合性所必需的质量记录。策划的结果应形成文件,如作业指导书。

(2)顾客要求的识别。对纳税人要求的识别包括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纳税人未明确提出但预期的要求以及与税收征收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的识别。纳税人要求具体是指纳税人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时间性以及支持性服务的要求。对纳税人明确提出的要求一般由直接受理纳税人办税申请的工作人员识别,对纳税人预期的要求以及法律法规的要求一般应在进行质量策划时进行识别。

(3)产品要求的评审。评审就是要确定开展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质量要求,它与制造业需要针对不同的合同或项目临时评审产品的要求不同,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要求由于法治的原因需要在质量策划时作统一规定,一般不存在因个别纳税人的要求而改变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要求的情况。

(4)顾客沟通。税务机关需要就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信息、业务申请的处理情况、纳税人反馈等内容与纳税人进行沟通,规定沟通的渠道和方法,包括税收宣传、咨询、信访、接受和处理纳税人投诉、问卷调查等,确保沟通的有效性。

(5)采购。采购控制的内容包括评价和选择供方、对采购产品进行验证等。采购控制的方式和程度应根据采购产品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质量的影响程度确定,对影响较大的计算机采购、发票印制等就要严格控制,对影响较小的零星采购可进行简单的控制。

(6)标识和可追溯性。此要素要求对税收征收管理运作的全过程使用适用的方法标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并针对测量和监控的需要,对过程的状态进行标识,在必要时实现可追溯。根据税收征收管理的特点,标识的范围和方法主要有:对纳税人以名称、税务登记号进行标识;对文书和票据以名称、印章、日期、类别和编号进行标识;对工作场所以标志牌或示意图的方式进行标识;对过程的状态以办理人员签署的意见为标识。其中,纳税人的税务登记号,文书和票据的编号是唯一的,可以满足可追溯性的要求。

(7)顾客财产。对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应该妥善保管,包括对纳税人财产进行标识、验证、保护等。当发生丢失,损坏或者说不适用的情况时应及时通知纳税人,并作出适当处理。税务机关控制下的纳税人财产主要有:采取税收保全措施时扣押的财产;纳税人提供纳税担保的财产;纳税保证金和发票保证金;调取或代管的纳税人发票;代维报税设备等。

4、测量、分析和改进

(1)顾客满意。此要素要求监控顾客满意和不满意的信息,作为对质量管理体系业绩的一种测量。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定期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获取纳税人是否满意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实施必要的改进。

(2)内部审核。根据此要素的要求,税务机关应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一般每年不少于2次),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地实施和保持。为此,应制定内部审核程序,规定实施审核、确保审核独立性、记录结果并向管理层报告的职责和要求,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过程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需的实现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税务机关可采取不定期现场抽查的方法对过程进行测量和监控:各部门负责人负责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管理层负责对整个单位的过程进行现场抽查。另外,税收执法检查,也不失为一种监控过程是否符合规定要求的好方法。

(4)产品的测量和监控。此要素要求对产品的特性进行测量和监控,以验证产品要求得到满足。税务机关可采取以下方法对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测量和监控。

——自我检查。税收征收管理各环节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采取边操作边复核的方法进行自我检查,核对有关文书、票据,确保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符合要求。在自我检查活动圆满完成之前不得放行和交付。

——税收执法检查。税务机关可定期组织税收执法检查,测量和监控税收征收管理业务是否符合要求。

(5)不合格控制。此要素要求识别和控制不符合要求的产品,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识别不合格的途径主要有: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办理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进行自查时发现不合格;不定期现场抽查发现不合格,税收执法检查发现不合格;内部审核发现不合格。对以上各种途径识别的不合格应在程序文件中规定纠正以及对纠正结果进行验证的职责和要求。

(6)数据分析

。此要素要求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识别可以实施的改进。税务机关可以对来自测量和监控活动以及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分析,这些数据包括纳税人满意率、服务承诺兑现率、不合格在部门和业务中的分布率以及上述各项指标的增减率等。通过分析确定质量改进的重点和范围。

(7)纠正和预防措施。对发现的不合格,除对不合格本身进行纠正外,还应分析不合格产生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消除这一原因,以防止不合格的再发生。而对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可能出现不合格的隐患(即潜在的不合格),则应采取预防措施,以消除潜在不合格的原因,防止不合格发生。税务机关应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程序,规定分析不合格的原因、确定和实施所需的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所采取的措施有效性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

确定了以上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框架后,即可据此编制质量体系文件并组织实施。

建立税收征收管理质量体系的实证分析

(一)初步建立了一个严密的税务机关管理机制,形成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转、不断改进的管理体系,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变革。

该分局将ISO质量管理模式引入税收征管工作后,一方面规范了相关的管理活动和职责,理顺了内部管理关系,使机关的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各个工作环节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满足了管理科学性、系统性、规范化的要求,克服了以往管理中存在的基础管理弱化、内部协调不畅等问题,明确了职责、规范了程序、改进了管理。一个全面控制、高效运转的管理体系已初步确立。

(二)确立了"职责明确"、"过程控制"、"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税收业务管理新模式,依法治税工作跨上一个新台阶。

该分局的管理体系综合考虑了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紧密相关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因素,明确了税收征收管理过程的控制要求和税收征收管理质量的验证要求,建立了一套预防和处理不符合要求的税收征收管理业务的机制,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的税收征收管理中可能存在的执法不严、执法随意性较大等老大难问题,带来了依法治税工作的新面貌。

(三)树立和实践了"以纳税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大丰富了税收服务的内涵,改善了税务机关的形象。

该分局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在转变服务观念、配备服务设施、提供规范化的服务、与纳税人沟通、建立纳税人满意度评定制度、处理纳税人投诉、服务质量的改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使税收服务更加贴近纳税人,税收服务的能力极大提高。当出现电脑故障时办税大厅就悬挂"电脑故障、暂停办公"指示牌的现象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暂时改用手工办税。税收服务的内涵被大大地丰富,税务机关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改善。

(四)ISO9000管理模式所具有的完善的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使制度化管理落到实处。

该分局建立了一支由15名经过培训取得合格证书的内部审核员队伍,一般每季度开展一次内部审核,对所有科室的全部工作进行全面认真的符合性审核,对不符合文件规定的工作和做法要开具不合格报告,并确定和落实纠正措施。另外,认证机构每年还将对该分局进行一次符合性监督审核,若不能通过审核,将被吊销证书,这也就迫使税务机关必须认真执行管理文件和制度。这种内外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大大强化了制度的贯彻执行,真正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据统计,该分局自去年6月15日实施管理体系以来,各项税收征收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服务承诺兑现率比实施前提高了8个百分点,纳税人满意率则提高了9.5个百分点,体系实施三个月来未发生一起税务行政复议或诉讼案件。实现了预期的质量目标。总之,在税收工作中引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无论是对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还是对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改进税收服务,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税务审计质量范文6

1.在审计线索方面。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的使用改变了会计记录的存储与处理方式,给收集审计信息和查找审计线索带来了困难。首先,在案头审计阶段,税务机关如何收集企业财务系统中的信息是一个关键问题。从目前情况看,存在两大障碍,一是企业采用的数据库不同;二是跨国集团公司全球使用统一的财务系统,多为英文记账。其次,在现场审计阶段,由于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一经输入计算机,账簿登录及汇总报表都通过程序自动完成,因而使审计人员难以像在手工操作环境下那样对经济业务进行直观的对比追踪审查。

2.在审计内容方面。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及其固有的风险决定了审计的内容包括对计算机处理和控制功能的审查,具体应当包括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会计软件的程序,数据文件以及内部控制的审计等。同时,以下情形的出现也会对税务审计的内容产生影响:一是无纸化交易的会计确认和内部控制,以及无纸化数据的安全性给审计人员带来重大挑战;二是系统集成,使会计数据与管理数据联系起来,导致审计范围扩大了;三是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企业管理提供了快速信息联系,企业外部信息的引入,使审计对象也发生了变化。

3.在审计技术方面。由于审计的内容扩大到电算化系统程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文件与内部控制方面,传统手工审计已不能适应现行企业的实际情况,迫使审计人员采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比如:利用计算机进行大量、复杂的分析性复核工作;借助计算机完成统计抽样工作;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内部控制制度、数据文件及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测试等等。

4.在审计人员方面。企业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给税务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税务审计人员要有现代科技的观念,否则是不可能完成有效的税务审计工作。审计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财会、审计知识和技能,熟悉税收政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以及提高英语水平等。

二、电算化会计系统实施后的税务审计对策

1.加快开发涉外税务审计软件。《涉外税务审计规程》引入了全新的审计技术,要求采集企业大量的财务数据进行各种比较分析,通过对31户大型企业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调查及其对税务审计的影响与对策分析,大家一致认为,对电算化企业进行税务审计,仅靠手工操作几乎是难以进行和完成的。因此,依靠计算机辅助审计已势在必行,涉外税务审计软件的研制和开发已刻不容缓。

2.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关税务审计的法律规定。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只规定采用计算机记账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将其记账软件、程序和使用说明书及有关资料抄送税务机关备案,而对会计软件系统在税收管理上未作具体要求。建议在征管法中增加有关实施电算化审计的条例。明确规定审计人员和纳税人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对电子数据的合法性和采用的磁介质审计证据作出明确规定,以利于电算化审计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保温建材

下一篇历史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