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育范例6篇

高中教育

高中教育范文1

关键词:历史教学;德育;渗透

前言:

高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学校接受德育也是必要的环节。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既能够引起学生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还能够在课堂之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一举两得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提升教师个人魅力,构筑和谐师生关系

教师的个人魅力和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的发展能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历史教师,在日常活动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道德品质为榜样。特别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借用每一个和历史有关的知识,和学生探讨一些历史,不要让学生淡忘历史知识,教师要和学生探讨对历史发生的事件表达自身的个人感受,甚至可以借助互联网设备,和学生共同讨论历史,这样教师就能够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具备渊博的历史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一些和历史有关的书籍,唯有阅读才能够让学生拥有更加深厚的专业功底,才能够在课堂上深入浅出地运用历史知识在为学生讲课的时候能够做到融会贯通;最后,教师在教授历史知识的时候本身就是和学生进行一种学习层面的交流和互动,教师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学生思想进步的力量,会在耳濡目染中影响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喜爱,让学生面对历史知识思想上得到升华。

二、准确把握教学内容,挖掘历史德育素材

面对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把握好这个维度,有的教师在课程准备过程中能够做好这一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够实现。比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等,很难在课堂知识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在每一节课程中都挖掘这些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共鸣。在历史的教材中不乏德育的正面案例,为德育渗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教学时要抓住每一个重要的事件和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人物的典型事例,他们的事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学习和理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起学生的好奇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提升学生历史地位,认清道德教学主体

思想道德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而不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历史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历史人物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型,让学生能够在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以此为榜样,勉励自身日后的学习。或者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反面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学习历史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引以为戒,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做到具备道德的心理素质。同时,历史教师还应该关心学生的个人优良品质形成的整个过程,从学生开始对于道德的认知到学生的道德情感,以及学生道德意志的养成,教师要自始至终对学生的道德学习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进行总结学习。

四、联系实际生活环境,荣辱观的观念注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于中华传统美德的“真、善、美”进行赞扬,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恰当地引用历史中的反面人物作为教学中的素材,用反面教材中的例子来激发学生对于反面的,不利于国家发展的负面思想的认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念。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进行口头的论述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大力地开展历史课程的课外活动实践。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革命烈士诗歌朗诵比赛”或者给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历史影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对历史的热爱。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和荣辱观念,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我们国家正在历史的奠基之下快速地发展。

五、结语

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教授历史知识,而应该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学的中心,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生能够接受的能力,加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德育的渗透,让学生既能够学到历史知识,还能够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为高中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奠定更加良好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培智.浅议高中历史新课程德育现状与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5):23.

[2]李静.浅谈新课程下如何有效实现高中历史课堂德育渗透[J].科技创业月刊,2014,(03):150-151.

[3]夏树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初探[J].中国科技投资,2013,(26):212.

高中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德育教育 重要性 途径

教育是育人的根本,传统的教育发展形式已经不能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教育的大环境,然而,素质教育的产生正是顺应社会大环境的趋势坚持了以学生为本的目的,然而,素质教育的开展更重要的是离不开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素质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是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在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中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重要性。

1 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状况

高中阶段德育教育的现状主要表现在缺乏德育实践力度,内容空泛不具体,途径单一,缺乏科学标准的评价制度,整体的教师队伍素质不高。

1.1 缺乏德育实践力度。虽然对坚持以德育为核心的教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德育实践上,教师并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制订的德育教育计划,在升学率为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第一尺度的今天,学校又不得把德育教育称之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所以评估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亟待科学合理化。

1.2 空泛的德育教育内容。德育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在孤立的日常行为规范上,把德育归结为或等同于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较少考虑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核心是什么;只教育学生应该怎么做,而不讲为什么这样做,内容空洞不具体使学生很难从思想上做出行动。此外,德育不是高考的内容,所以很多高级中学都只是应付课时,教师不重视,学生也心不在焉,所以,德育教育效果较差。

1.3 缺乏健全的德育评价制度。现在很多高级中学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以最后闭卷考试成绩为依据。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道德品质一般是优,对那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总是认为他们什么都不好,对之任之。那些升大学有把握的学生即使犯了错误,学校往往不严肃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仍然是德育成绩较好。而有些德育考试成绩不佳,但平时表现较好的学生,由于没有被教师发现,所以德育成绩平平。这样就会引导学生去死记硬背几个条条就行了,平时行为也就无所谓了,导致有些重点高中的学生说一套、做一套,形成双重人格,缺乏多元化的德育教育。

1.4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教师实际上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这主要体现在班主任的工作上,班主任的德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为人处世的一些参照。教师队伍的日益年轻化,青年教师走上了班主任岗位,他们有开阔的眼界、活跃的思想,精力旺盛,工作也很投入,但是基本上都是生活阅历较浅,且受市场经济等一些利益观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师中有的很难平等地对待每一位不同特点的学生,也很难公平地处理每一件事,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言传身教的教师形象,也影响了所传授的德育的效果。

2 高中德育教育体系构建的措施

2.1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促进高中德育建设。由于过去的某一时期过于着重学生的成绩,致使目前高中生对道德观念、思维观点等较为冷淡。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砥柱,需要在其未踏入社会之时更好的进行思想熏陶,严格的校正其行为,逐步深化德育教育,使其道德、心理及学业等均能健康的发展。

2.1.1 采用务实、灵巧的做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高中生的思想中有着较强的叛逆思维,过度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故而需要在德育教育中以引导、点拨等方式促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关注思想意识的提升。如,在教师或学校的所组织活动中,集体观看视频、影视剧、翻阅资料,或参观博物馆、听讲座、集体朗诵等,另外也可以举办学生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增强其爱国感。合理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对美好社会产生自然憧憬,进而有效的落实德育教育。

2.1.2 用诚信、感恩的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目前高中生的思想中的责任意识严重缺位,对事物感性理解能力极差,不懂得感恩父母,对周边事物无悲无喜,其甚者以我国传统美德彻底抛之脑后,而对待此类问题却只能逐步加以引导。方式为:①为学生树立诚信准则。结合社会实例,如假酒、假药伤人害人等,使学生通过社会实例逐步的认同诚信的价值,更使其明白诚信在人类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另外可通过班会、辩论等形式加强学生的诚信感,塑造学生的责任意识;②学会感恩。对于一个人而言,感恩是最为基本的道德修养,是高尚的人文精神,心怀感恩的人能够开阔心胸,健全自身人格,感性的认知社会,促进相互交流。高中生身边最需要感恩的人便是父母,为其塑造感恩之情,能够帮助学生有责任的投入到学习中。而对同学的感恩之心,会使其懂得友善与人相处,彼此更加团结,有利于促进合作意识的发展。

2.1.3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其能否以正常的心理状态应对同学之间、学业、社会及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随着时展的步伐,科技为整个社会不断提供新元素,因此对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随着提高。德育教育有利于提升高中生心理素质,为其铺垫迎接新元素的心理保障,使其健康的发展。

2.2 彰显学生特质长处,通过荣誉嘉奖,实现自我价值认同。高中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了解社会之时,其过程中不断的被社会元素所冲击,逐渐形成具有独立思想、行为意识的个体。但是多数学生的心理状态难以承受因外界因素而带来的挫折感,常因为批评而感到沮丧甚至于丧失学习的激情。另外,该群体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衣着怪异、喜爱网络游戏、抽烟酗酒、早恋斗殴等,在高中生中此类学生常聚拢在一起,对社会认知浅显且做事不讲条理,学习状态散漫,心理狭隘,让教师极为头痛。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而言,此类行为其诱因多属于缺少学习兴趣,自我认同感弱,可以从实践课程入手,如评比班级内幽默、单学科或网络应用的杰出者,或采取其他非课业内容活动,通过不同奖项评出优胜者,使成绩的弱势群体能够在其他方面得到认可,故而增强其自信,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能够激发该类学生的兴趣,使其缺点变为优势,为德育教育提供助力。

2.3 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在学生中寻找性格开朗、善于表达、自我约束性强、有责任感、综合素质达优的学生作为学生干部团体,形成以学生督促学生、以学生激励学生的管理办法,并结合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帮助学生展开工作。该方式能够调动一部分学生的管理激情,故而对学校、学习和接受德育教育产生认同感,其工作可为检查教室纪律、卫生等;采用高年级学生加入低年级的管理中,由学生辅助教师管理,减轻教师的管理负担,使其更好的投入的教书育人之中呢;组建具有全文性的学生会,帮助其中的学生能够在发挥特长之时,实现自我管理,提升学习意识,同时也为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提供帮助。

在当今信息爆炸式的时代,无奇不有。学生的变化难以揣测,思想活跃,这迫切要求教师从改变自己开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和寻找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增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的能力,担当起引领一代人向前的重任,这任务任重而道远,亟待社会各界人士的研究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教育范文3

一、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

正确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体育教学靠师生的合作,靠学生之间的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有凝聚人心,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体育课学习很苦很累,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必须具备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品质。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及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体育教学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与示范,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逐步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与审美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运动会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真正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认为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实的感受,学生的评价是最贴切的评价。我们体育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去审视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教师自身素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存在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育关系。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学生民主、平等地进行合作交流,而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地进行“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这样学生只是在被迫接受,没有独立的见解和个性化的反馈。只有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师才能使赢得学生充分的信任和尊敬,从而提升其人格魅力,加快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也只有这样的体育教师,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自主创新,进一步促进个性的发展。

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世界本身在无时无刻地变化,体育运动本身就是在不断地发明、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在体育教学中,创新和个性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个性,每个人都有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他们所感受和需要的可能就是我们教学中忽略的,所以我们身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加以适当的评价和鼓励,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积极革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学习需求和爱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求索精神。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往往更具人性化,教师应多尊重和采用学生的想法,让学生在自主中求得创新,而创新能力的提高又作用于促进个性发展。在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如可让学生设计游戏或改进游戏方法等,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在整个课堂里进行加工、提升、运用。我曾经在上小皮球课时,让学生自己体验小皮球的玩法,他们自由创造了十几种练习,有抛接、投掷、滚球、传球等等各式各样,筛选出几种学生参与性较强的“炸暗堡”“搬运瓜果”等进行游戏教学,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达到非常好的锻炼效果。同时这节课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善于发现蕴涵在身边的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其实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在不断地发展、创新。

高中教育范文4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德育教育 思想引导 融入教育

在高校教育体制不断完善的大背景下,思考从德育教育的引导方式着手,加强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围绕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心理素质的完善等多方面进行引导,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高校体育教学中药着重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在教学中要全面创新的一种方式。

一、简述德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整体作用

(一)体育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

在高校体育精神的培养上,要想构建全面化、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德育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对抗性与竞技性的体育项目,并且在这些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将德育教育融入进来,能形成强有力的精神培养,让学生在体育项目中懂得改善与谦让,体会到更多的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坚强勇敢、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等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二)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

在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上,通过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融入,尤其是针对高校学生在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影响下,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心理表现,甚至出现一些相对极端的表现方式,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在体育教育的运用,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所以说,将德育教育和高校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增添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层面的成就感和愉悦感,通过心理层面的盲足,最终转变焦虑的心态和情绪,缓解心理抑郁问题,促进大学生群体心理负担的减轻和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引导的缺乏

(一)学生参与的目的性不强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对德育教育的引导不够,没有将学生的知识需要与体育教育的个性特征结合起来,造成整体运用的脱节。有些学生对于体育实践的参与不是很了解,尤其是一些学生对参与运动的目标不明确,既是为了体现出对课程的敷衍,也是为了蛮目的应付考试,对于抱着提高身体素质、展现自我能力的目标不是很明显,在参与运动的过程中,也不能适应群体性的体育活动,表现的相对羞涩,不能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二)学生整体身体素质不高

在当前的信息化经济社会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在信息化技术角度的层面展开的,很少有户外运动,都是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造成整体身体素质不能适应高强度、高难度的体育锻炼,尤其是对于一些相对规范的短跑、攀登等项目,基本上是没有整体的概念,也没有付诸于行动,不能突出德育教育的参与效果,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

三、探讨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融入的具体方式

(一)教师的积极引导

在高校体育课程的德育教育中,教师的积极引导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因此,要突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创新应用,教师在讲解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将各种示范演示运用到体育教学中,形成直接的引导效果。教师形成良好的标杆作用,尤其是在个人意志、情感态度、思想表现等多方面会对学生造成不同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标准的技术动作、崇高的思想品德以及优秀的个人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到每一个学生,因此,教师的带头表率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二)构建灵活多变的体育活动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要突出主题实践活动的效果,让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形成全面素质的提升,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并突出实践教育,将体育活动课程搬到户外,让学生在情感活动中深深地根植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成为他自己的观点,并在他自己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和高尚的道德行为。譬如,对于一些畏惧困难,耐心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中长跑比赛活动,这是因为在中长跑过程中会出现乳酸堆积、呼吸困难、耐力下降等困难阻碍任务的完成,在出现困难时教师给予积极的引导和鼓励,最终帮助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让学生享受到克服重重困难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

(三)整体欣赏水平培养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体育意识不浓厚的情况,尤其是学生在各项体育项目中都是以看热闹的心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其中,对于体育实践锻炼中的各种规则、制度、技术运用、裁判等知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带来整体技术上的严重不足,有些学生不能更好的适应体育项目的实际需要,造成素质的参差不齐。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要突出体育活动的引导,形成德育教育的引导模式,并通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材运用,在基本体育技术的讲解过程中,教育学生要遵守活动规则,生活中也要遵守社会法则,做一个守公德、守文明的好公民。

四、结语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有效模式,并通过情境教育等方式,将德育教育贯穿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挖掘全新的德育素材,采用正确的德育教育手段和方法,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高中教育范文5

关键词:职业高中;体育教学

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明文规定: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职高生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体育教育毫无疑问也要以此为教学指导思想。但是从目前的职高体育教育的现状中可以看出,这个指导思想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落实,多数职高的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正视和完善。

一、体育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由于资金及师资教育的发展相对职业高中扩招较为缓慢,出现了体育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的情况。虽然学校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充实教师队伍,但是相对于每年扩招的学生来说显的那么的微不足道。怎样解决到体育教育师资问题是解决体育教育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缓慢

随着职业高中的扩招,许多院校开始大规模兴建学生宿舍及教学楼,但是对于体育教学场地、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器具的建设和添置却发展缓慢。重智轻体现象在职业高中仍然十分普遍,只要能够维持体育专业教学的基本需要,一般是不会再进行增添体育教学相关配套设施的。

(三)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情况堪忧

因为职业高中师资力量薄弱的原因,每名体育教师都要承担较多课时的课程。有的甚至出现从早到晚一节接一节的情况,教师教学计划编写及执行情况较差,加之相关硬件设施的不足,使得上课随意性较大,许多教学不能够完成。

(四)教学成绩的评定分析

职业高中体育教育成的评定主要以出勤情况,达标情况进行评定,不重视体育素质及理论知识的教育,重考试能力及运动能力。没有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爱好和达到终身体育教育的目的。加上职业高中领导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更使得体育教育的情况每况愈下。怎样将体育教育进行发展,使其达到应有的目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达到终身体育教育,强化国民身体素质的目的是当前教育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有效开展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对策及建议

(一)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职业特点科学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开展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总纲领和总导向。因此,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职业特点来科学调整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是确保有效开展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首要条件。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来说,因多数学生毕业之后就会进入工作的第一线去开展工作,所以,他们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和过硬的身体素质来为未来的工作做保障。因此,为了实现有效开展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目的,在针对职业高中的学生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也要注意与其专业相结合。例如:对于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学生毕业之后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确定幼儿师范专业学生的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时,就可以将以上几点要求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之中,以确保其能够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和落实。

(二)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实际情况组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

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实际情况来组织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也是确保职业高中体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来说,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注意加强职业高中体育教材的编写工作,注意突出职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的特点。也就是说职业高中的体育教材,不能为了方便,就将其简单的类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教材。而应该根据职业高中的特点,去寻求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独特之处,并据此来编写适合职业高中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教材。例如:在编写职业高中体育教材时,就可以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专业特点,来适当的加入预防职业病的内容,穿插有助于预防职业病的体育运动教学,以此来提高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其次,学校体育任课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自行组织和选择适合职业高中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幼儿师范专业的学生,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组织选择幼儿基本体操、健美操以及各种类型队形队列、小游戏等的内容,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

要在体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参与热情,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方法的丰富性和灵活性是十分必要的。而针对职业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来说,要创新教学方法可注意如下两点:首先,应注意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探索式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注意选择能够充分发挥体育任课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摒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以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突出其主体性。其次,应注意改变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注意关注学生之间的客观差异性,注意因材施教。例如:可以采用分组教学、动态分层教学等方法来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注意根据职业高中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评价

要完善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评价,根据上文所述可知,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改变传统评价过于单一、过于片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尽可能的让体育评价多元化、科学化。例如:在考核内容上,不但要包括身体素质考核、平时的课堂表现以及运动技术考核等内容,还要注意囊括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而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也要注意改变传统体育教学评价单一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以反映学生实际的进步情况,由单纯的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高中教育范文6

关键词: 教育观 价值观 德育教育 道德水平

在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增强,个性化倾向日趋明显,批判欲望逐渐加强的今天,许多教育工作者们并没有完全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老办法来看新问题。面对新一代的学生,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看不惯学生的表现,任由其发展;有些则会表现得极不理智,或骂之,或罚之。师生之间矛盾重重。新的教育现象,亟待所有教育工作者作思考。

一、提高高中德育教育的重视

1.增强师生之间的民主意识,促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更加的强烈,让学生觉得教师要求他们做到的,教师也要做到,形成平等的教育观念。

2.重视学生张扬的个性,今天的高中学生很有想法,很难接受批评。教师应充满耐心,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点,及时鼓励和表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调整好心态,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的学生,要学会宽容和忍让,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3.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德育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信息时代不断刺激着学生对求知的欲望,他们对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有明确的角色定位,提高职业技能、专业水平。当然专业水平不仅仅是指学科水平,还包括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识、教育眼界、教育策略和教育方法。教师更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传播者这一角色上,也不能简单地把自己当作长辈。面对日益发展的教育形式,研究教育策略,走出德育教育的困境列入教师的工作重点。事实上,我们十分清楚,成长需要两种力量:一是关爱的力量,一是批评的力量。有时批评的力量比关爱显得更有必要。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我们在这方面显得技乏力穷。教育中的许多悲剧常常就源自于教育行为的简单粗暴、缺乏教育艺术等。

二、培养良好的高中德育思维

1.培养良好的德育思维,必须从学生的对社会对生活的角度出发,从一些能够影响学生的事例去引导学生养成高尚的思想品德;从一些事例中让学生明白怎么样做才是符合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修养。首先让学生获得尊重,教师不仅仅要学会尊重学生,还要思考受尊重的品质值,更要提高教师自身的个人素质,赢得学生的尊重。不伤害学生是道德的教育的第一条原则,关注学生的利益,道德的教育意味着教师要身体力行地体现教育的原则。要求考虑学生不同的但合理的观点。

2.教师职业的生命是教学,也是保证教师获得学生欢迎的基础。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自教学的成功。因而着力提高教师自己的教学艺术,就是强化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一个有意义、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定要把德育教育的行为渗透到教学的过程中去的。

3.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良好的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也是德育教育成功的保证。因此,德育教育不仅仅要从讲大道理入手,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的小事抓起,从学生的言行举止等细小的方面入手。细节决定成败,用生活的事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习惯。用学生关注、喜欢的事例教育学生,从事情利害的正反两面讲清道理。

4.掌握学生的秉好,因材施教。教师做到与学生同步成长,包括兴趣爱好、行为习惯、认知方式等都必须与学生一同成长;道德的教育不是一个智商的问题,而是意味着要设立一个高标准和预期目标,因此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培养良好的德育思维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加强高中德育教育实效性

1.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

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表现为一定的道德行为,并不是去构建一种道德理论。因此,假如我们希望了解人们的某种道德行为,就必须去分析促成这一行为产生的动机背后的动力――人的需要。这里的需要包括学生个体内在需要和学生的社会需要。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个体人格和品德形成和建构的过程,也是个人需要和个人社会需要的对话过程。因此,首先要关注现阶段高中生的个人需要,分析高中生内在需要的心理源泉,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引导高中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也要增进他们对社会了解需要,并能自觉地改善自己的德育行为。

2.高中德育工作加强情感教育相结合

高中道德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学生。他们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判断方法,但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有极强的可塑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的课堂上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当发现自己接受的思想教育与某些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甚至撞车时,他们就会产生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排斥学校里的正面教育。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要求学生掌握道德规范并按照道德规范去做,而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首先必须符合规范。只有当德育教育工作者以身试教,走得端,行得正,经得起道德规范的检验时,讲出的道理才会深刻,才有说服力,才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情感关怀既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又是人类的基本关怀。思想道德教育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的,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交流活动,情感教育便是其中的剂。同时,强烈而丰富的前提是有情感的道德行为。但是并非有了道德认识就必然有相应的道德行为,只有当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融合而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时才能实现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因此,增强道德的需要、实现道德的行为,重要渠道就是道德情感的培养。

3.高中德育教育的科学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

德育是一种系统工程,包括并取代其他学科的教育,又可以渗透在许多课的教育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和本质,科学精神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了。科学精神是各种科学形式所共同具有的实质精神。求真、实际、坚持、勇于创新等就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具要有高尚、善良情操与精神等,这是人文精神的范畴。道德教育工作就是把科学的精神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相结合,体现道德教育的功能和社会的作用。它把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促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4.加强高中德育教育与经常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