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范例6篇

幼儿园教育

幼儿园教育范文1

 

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共性:

 

寻找并把握适宜的“度”

 

当今世界,幼儿园课程形形色色、种类繁多,各种课程在陈述自己的教育理念及背后起支撑作用的理论时常常只涉及其核心部分,以强调自己与其他课程明显不同的特征。

 

但是,不管是哪种课程,一旦运用于教育实践,特别是要求幼儿园教师做些什么时,都不外乎要寻找和建构幼儿与教师合适的关系,都在努力寻找“幼儿主导的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的平衡和“度”,各种课程之间的差异仅仅表现为“度”上不同,这也许是各种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一种共性。

 

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对学前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推行以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课程时,相关的专家们都在试图让教师们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作不懈的努力。

 

例如,美国著名的建构主义教育家德弗里斯认为,“建构主义教育的未来有赖于对建构主义教师的培养”。德弗里斯生前曾在一次与笔者的谈话中对历史文化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维果茨基表示强烈的不满,她认为这个学派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虽然德弗里斯将“教与建构”“强化与兴趣”以及“服从与自主”对立起来了,但是她认为在实践中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时候只是程度上的转变。

 

德弗里斯指出,建构主义教师有时应该教,有时应该强化,有时应该强制命令。懂得什么时候应该教、要教什么和为什么要教,要比单纯地主张教或主张建构困难得多;懂得如何运用强化手段去帮助儿童同化社会知识,鼓励儿童通过活动建构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支持儿童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要比极端地去思考强化或兴趣困难得多;同样,懂得在必须强制时如何做出决定,在不破坏自主性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坚持服从,要比只是顾及强制或合作困难得多。在德弗里斯看来,“一味强调建构、兴趣和自主,会陷入浪漫主义教育哲学的泥坑,为了避免这种倾向,建构主义教师必须对这些对立面做辩证的整合,而不是走极端”。

 

德弗里斯晚年认为,这样的认识依然不足以让教师知道在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中自己该做什么,于是,她曾试图将知识的建构落实到具体的层面,即通过“内容层面”(语言、数学、科学等)让教师明白具体应该去做些什么。

 

她说:“皮亚杰有时提到智力,强调的是一种逻辑关系,比如比较、分类、排序等,这是一种抽象的认知层面的东西,是深层次的智力结构,我们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有时皮亚杰提到的智力却是知识层面的,如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和社会知识,我们是让儿童通过建构智力的知识层面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的,而这正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层面——内容层面。”遗憾的是,德弗里斯晚年的这些想法没能在教育实践中得到很好的实现。

 

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也曾在世界学前教育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瑞吉欧教育实践的精髓之一,就是让教师能“无意识地”“自动化地”在自己预设与儿童生成的活动之间把握好“度”。

 

瑞吉欧教育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强调要“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倡导教师要通过观察、纪录、对话和案例的方式去解读儿童及教育过程,领悟和建构“默会性知识”,通过自己的教育智慧去明白自己在教育实践中该做什么。在瑞吉欧的教育实践中,每一位教师都是“研究者”,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依据自己信奉的理念,去“看见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去记录“故事”(案例),去反思和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达到“自由王国”的状态。这对于专业水平很高的幼儿园教师而言,不失为是一种有效的专业成长途径,但是对于大量水平一般的教师而言,可能会使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陷入“云里雾里”的状态。

 

但凡研究过蒙台梭利教育的人都知道,经由正规的蒙台梭利教育培训的教师知道并能把握自己在什么时候该做些什么。

 

蒙台梭利曾借助儿童之口说出了她的教育理念:“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她用另一句话说出了同样的意思:“成人必须懂得细心地尊重这个目标的实现,也就是提供儿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却无法取得的材料。”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成长的关键期以及为儿童准备的活动材料、观察方法以及教师培训,都为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做什么”提供了比较清晰的操作平台。应该清楚的是,从事蒙台梭利教育的教师之所以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是基于他们接受过严格的专业培训,舍此,他们也就谈不上是真正的蒙台梭利教师。

 

……

 

走极端容易,把握好“度”困难

 

在编制和实施幼儿园课程时,在“幼儿主导的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把握好“度”,为的是实现幼儿园教育“既要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又要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讲的是“追随幼儿”,“将幼儿的发展纳入社会需要的轨道”讲的是维果茨基所谓的“成人规定的大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纯游戏活动(本体性游戏活动)和纯教学活动是最容易被理解和实施的,但事实上,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和教学应该紧密结合,不可或缺。

 

在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教师放手越多,意味着活动的结构性越低,意味着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越少;教师完全放手,意味着活动没有结构,意味着活动无目的性、无计划性。其实,幼儿园教师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放手让幼儿自己玩,而最难做的工作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去干预、去指导幼儿。

 

幼儿园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也许谁也不会去贬低幼儿游戏的重要性。可以说,不重视游戏的教育不是真正的幼儿园教育。但是,如果认定幼儿园教育的全部或者主要部分就是幼儿的本体性游戏,认定幼儿园教师只是旁观者、幼儿本体性游戏材料的提供者,那么即使幼儿很自由、很快乐,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中,即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他们也能基本实施完全结构化的教育活动,因为他们在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时,是按照现成的课程或教师参考用书规定的“程序”进行的,只要选取的课程或教师参考书编制得还不错,就能基本保住教育的“底线”——不教错。

 

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也许谁也不应该去贬低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不重视甚至取消教学的教育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但是,如果认定幼儿园教育的全部或者主要部分就是教师的教学,认定教师只是知识技能的灌输者、幼儿行为的控制者,那么这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教育。

 

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走极端容易,把握好“度”很困难。

 

“应该怎么做”与“可以怎么做”

 

让幼儿园教师能在“幼儿主导的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活动”之间把握好“度”,不仅是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更是为了在教育实践中“行得通”。

 

学前教育专家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往往是“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为了阐述他们自己相信的理论,他们有时不得不站在某种立场上以“走极端”的方式陈述与这些理论相一致的观点。应该看到,专家们常常会持不同的立场和观点,这样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争鸣才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才会形成关于学前教育的相对真理。例如,研究游戏的专家一定会强调幼儿游戏的重要性,这是由他们的立场所决定的。又如,研究人类学、生态学的专家一定会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也是由他们的立场所决定的。

 

专家们在陈述自己的观念时可以“偏激”一点,可以有所强调,这是理论的一种常态。但是,幼儿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可“走极端”,他们应该从“可以怎么样”的角度思考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可以追随专家到“天上”去遨游,在理想中获取“远在天边”的灵感,但是他们必须回到“地面”,寻求社会需求和儿童需求之间的平衡。这就是教师应该做的、能够做的事情。

幼儿园教育范文2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 幼儿家庭教育 家园合作

一、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包括了幼儿园教育、幼儿家庭教育与幼儿社区教育。前者属于正规机构内教育,后两者属于非正规机构内教育。作为正规学校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的核心,属于学校教育体系。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下,结合社会的需求,由幼儿园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活动。除此之外,幼儿园教育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幼儿进行保育工作,是注重保教相结合的教育机构。

(二)幼儿家庭教育

幼儿一出生就与家庭相接触,父母对幼儿的教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在幼儿生活的各个方面,家庭家庭教育是贯穿在幼儿一生成长过程中的。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生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可见家庭教育包括了两方面的层次,一是在家庭教育中既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也有子女对父母的教育;二是只有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然而在幼儿阶段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主要是第二层次的家庭教育,也就是狭义的幼儿家庭教育,主要指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或其他年长的家庭成员)对年幼的孩子(三周岁至六七周岁)进行教育和施加影响。所以幼儿家庭教育更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和连续性等优点。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实施教育,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幼儿随着在幼儿园中班级的升高,必须遵守的规则越来越多,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等,这些都需要幼儿去一一适应和调整,这样才能适应并在新的环境中愉快生活。而幼儿家庭教育则不然,幼儿的家庭生活条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有太大变化,教育者始终是父母,教育过程不会中断,有着特殊的连续性。在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幼儿与父母有较为稳定的亲子关系,幼儿并不需要度过适应期,在熟悉而稳定的环境中幼儿易于巩固已有的良好品德行为,形成良好习惯。可见幼儿家庭教育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

(一)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二)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一)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

亲子活动可以加强家长与幼儿的情感交流,使家长从各方面对幼儿有所理解,要参与亲子活动就必须对幼儿园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这为幼儿园与家长相互配合提供了重要的交流平台。在开展亲子活动时,幼儿园可与家长交换意见确定双方都认为有意义的活动内容,这激发了家长的主动积极性,家长从被动参与的位置转换到主动参与的位置,能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幼儿存在的问题,并扩宽幼儿园教育的视野,给幼儿园教育带来更多、更广的信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二)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家园合作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与家长的参与态度。家长的理解、支持、主动参与和相互信任,是保证家园共育能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教育是一个大概念包含许多方面的教育,所以对幼儿的教育也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中。除了幼儿园肩负教育幼儿的职责外,家庭同样也应承担起教育幼儿的职责,并且两者在对幼儿教育时应尽量做到相互沟通、理解和支持,这样对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能有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使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范文3

可见,幼儿是离不开成人呵护和教育的一类群体。在幼儿园里,唯一能确保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的方法和途径就是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育”与“教育” (以下简称“保教”)。因为“保教”工作,是负责幼儿的人身安全、身体健康、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下简称“两个习惯”)养成的工作。可见,“保教”工作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也是幼儿园工作的全部内容。

一、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正确认识。因此,那些不科学的、错误的教育思想和行为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幼儿园教育舞台。

如不少幼儿教师只重视知识(书本知识)传授,轻视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教”,尤其是轻视或忽视作为幼儿园“保教”工作核心任务之一的对幼儿的“两个习惯”的培养,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或“成人化”等问题显得既严重又普遍,导致我国幼儿园教育无序发展和低效及负效运行,影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幼儿园“保教”工作问题寻根

(一)幼儿园条件差

笔者在撰写该文之前,实地考察了31所城镇幼儿园,走访了56位城镇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园条件(硬件和软件条件)差的问题,影响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失范

在当下的幼儿园里,一是教师无视国家法规、违背幼儿教育科学的问题严重。笔者在湖南省某市的一所无论是规模,还是级别,以及条件等,在当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公办幼儿园里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或在组织幼儿活动中,任意打骂、恐吓幼儿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些教师的理由是,这样便于管理,使幼儿小朋友怕老师。

(三)幼儿家长(监护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错误

幼儿家长(监护人)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错误,是导致幼儿园“保教”工作效果不明显,甚至问题严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幼儿园就是教授知识(书本知识)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越多,幼儿园就越好,教师水平就越高。

不少幼儿家长(监护人)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混淆了,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张冠李戴,将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移植到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中,引发了幼儿园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偏离。难怪不少幼儿教师这样说:“我们不这样搞(指向幼儿传授小学语数外知识),家长就会骂我们,说我们无能,我们也是哑巴吃黄连……”

三、确保幼儿园“保教”工作科学有效的方法

(一)将“保教”工作放在核心位置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成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2] “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1]“‘保育’和‘教育’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全部内容。”[3](p37)由此可见,“保教”工作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务必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保教”工作呢?

1、加强“保育”工作

一是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与培养。二是确保幼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三是加强对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四是每天都开展诸如“谁的脸、手、衣服最干净”、“谁的衣裤、鞋帽最整洁?”等评比活动。五是保持园所卫生,建立适时消毒制度。六是定期给幼儿体检,建立幼儿健康档案;适时给幼儿进行预防接种,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七是不要吓唬或打骂孩子。八是不要教授那些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不相称的知识,确保以游戏为主要的教育教学方式,禁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

2、重视“教育”工作

幼儿“教育侧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为什么幼儿园工作称为“保教(“保育”与“教育”)工作”,而不是“教学工作”呢?什么是“保育?”,前面已解释过;什么是“教育?”教学,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教育”与“教学”是有区别的,两者具有实施内容、目的和目标的差异。对于幼儿园来说,由于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对幼儿小朋友的“教育”,自然不外乎“人身安全教育”和“‘两个习惯’教育”,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二)建立幼儿家长(监护人)培训制度

为了促使幼儿家长(监护人)掌握幼儿教育知识,树立正确的幼儿教育思想观念,理解并积极配合幼儿园教育,实行科学、理智育儿,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幼儿家长(监护人)培训制度,加强对幼儿家长(监护人)的培训与教育。

每个幼儿家长(监护人)要持“幼儿家长(监护人)培训合格证”(以下简称“证”)送孩子入园。为确保每个幼儿家长(监护人)都能取得“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举办幼儿家长(监护人)培训活动。集中培训时间可以在半个月左右。

(三)重建幼儿园评价体系

幼儿园教育范文4

日本非常重视幼儿的体育教育,这从幼儿园的教育就能看出来。

体育设施完备

日本许多幼儿园都有一个宽敞的体育活动场地。上面铺有一种特制的红色沙土,松软而富有弹性。孩子每天早晨到园后,就身着汗衫、短裤,有的还赤着脚,在运动场上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场地四周设有各种运动器具,如秋千、小单杠、平梯、山洞、滑梯、荡绳等等,此外,还有一个大型多功能的攀登架,儿童们既可以攀登,滑滑梯,又可以在网绳上爬行。从实际情况看,这类运动很受幼儿喜爱。在运动场的一端有一个面积较大的沙坑,配合玩沙游戏,里面还备有木铲、水桶、簸箕等。在这样的沙坑中,教师几乎可以带领全班儿童在沙坑里挖山洞、堆沙丘、开水沟等。

教育理念新颖

小单杠、平梯在我国幼儿园中很少设置,担心悬吊动作会使儿童肩关节发生脱臼或肌肉拉伤。而据日本同行说,他们并未遇到过这种情况。体育教授竹内仲也认为这类活动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臂力。尽管体育设备较多,条件较好,可教师仍注意利用园内的自然条件,开展体育活动。如他们在两棵树的枝干上架一根较粗的木头,在木头上系着两根粗绳,绳上打着几个结,幼儿坐在钢绳末端的结上,双手拉住绳,前后晃荡,犹如荡秋千,他们还在沙坑两边的树干上,分别在上下结两根粗绳,让年龄稍大的幼儿双手拉着上面的绳子,双脚踩着下面的绳子,从一端一步步地走向另一端。通过这类活动,可以锻炼、培养儿童的勇敢精神、平衡力和灵活性。

日本儿童衣服普遍穿得很少,体质较好。5月初的日本气温一般在20摄氏度左右。当时我们都穿着毛衣,厚的裙子,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只穿着汗衫、短裤。据老师介绍,在冬天儿童也是穿短裤的。儿童虽穿得很少,可没有见到有一人流鼻涕和老感冒的。这说明经过锻炼后,儿童体质普遍较好,相比之下,我们的儿童衣服穿得过多,保护过多,缺乏锻炼。在一天的活动中,儿童喝的全是凉的自来水(日本自来水消毒过滤较好,可以直接饮用)。午饭是儿童早晨从家中带来的,在5月份的气温下,儿童的盒饭已不蒸热,中午直接吃冷食。据说:这种种做法可以锻炼儿童的肠胃功能和增强他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脑力体力并重

孩子们从8:30入园一直可以活动到10:15(10:30起有一次全班性的集体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每个幼儿都可以充分地活动,体力、脑力得到一定的锻炼。

该园的教师很注意儿童体育锻炼的科学性。他们经常分析、研究所做的工作。他们曾做过这样一些研究:记录幼儿一周中心率的变化,观察研究幼儿生活节奏和保育的关系;在幼儿体育运动后,及时测量幼儿机体生理活动反应,为掌握体育锻炼的运动量和时间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拍摄幼儿体育活动的录像,分析体育活动对幼儿身体发育的影响,分析幼儿动作发展情况,研究如何培养儿童正确的动作。这些都反过来应用于对幼儿进行更好的体力和脑力锻炼上来。

密切亲子关系

教师还从教育幼儿出发,向家长提出要求:幼儿每天的午饭,家长必须亲自制作2―3种食品,不允许全部购买熟食品。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实际观察食物由生到熟的整个制作过程,知道每样食物都是来之不易的;幼儿可以看到母亲的劳动,增强对母亲的热爱情感,家长通过亲自为幼儿准备午餐,也会增强教育子女的责任感。该园的主任说,在日本,一些年轻的母亲常常忽视自己对于女的教育责任,现在通过为孩子准备午餐,为孩子缝制餐巾、小包和为孩子在服装上刺绣花纹等工作,教育责任心增强了,也密切了亲子关系。

精细服装配饰

幼儿园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社会中的一些男孩不再具有男性的典型气质,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将男孩的性角色错当成性别角色,忽视了对男孩的性别教育造成的。对性别教育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弗洛伊德和柯尔伯格等著名的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性别角色大约形成于2-7岁之间,这正是儿童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可是由于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教育方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师喜好、考察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不足,导致一些男孩女性化倾向加重。为了使儿童更健康地成长,学校和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对儿童进行性别教育。

一、性别角色的界定与形成

(一)性角色与性别角色的界定

在一般人的眼中,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根据其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被分别纳入社会划分的两个性别范畴之内:男性、女性。其实这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根据个体的生理特征划分的性别只是个体的性角色(sex)。而真正的性别角色(gender)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在社会中学会的适应男性或女性的个性、态度、言行举止和情绪反应等,从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心理性别。“性”与“性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S.德拉梅特曾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性,这一概念准确的含义应该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生物特征,而性别这一概念的准确含义是指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一切非生物方面的差异,诸如在衣着、兴趣、态度、行为、才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性是先天的,由生物的染色体决定的生理特征;性别是后天的,由社会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异。

当一个人被称为男人时,不仅意味着这个人的躯体是男人的,还表示这个人的行为、意志等方面也是男人的,女人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只有性与性别统一在一个人的身上时,这个人才可以被称为真正的男人或女人。

(二)性别角色的形成

性别角色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儿童一出生就因为其先天的生理特征不同而受到了不同的对待。在随后的婴幼儿时期,儿童逐渐对自己的性别形成了认识,他们的这一认识为性别角色的进一步社会化提供了保证。

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大师弗洛伊德(Frued)曾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形成及其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男女所具有的不同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心理成熟过程。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心理发展的口腔期和期阶段,男孩和女孩的发展方向是相同的,直到生殖期阶段(大约4-6岁)性别分化才开始出现。男孩在这一阶段的重要发展是产生了恋母情结(Oedipalcomplex),发现了两性之间的差异,并为了满足社会性别角色的要求,开始将父亲及其他男性长辈视为模仿的对象,逐渐获得性别认同。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Kohlberg)认为儿童的性别角色是在2-7岁之间形成的,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性别认定——儿童开始了解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同时也开始知道别人的性别;第二,性别稳定——儿童认识到一个人的性别不会改变,现在自己是男孩,长大后就只能是一个男人;第三,性别的一致性——儿童一方面认识到性别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愿改变,另一方面也自愿的接纳自己的性别,使自己的行为表现与性别一致。

也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3-6岁,就已经形成了性别角色,如果在这以后男孩仍然认为自己与周围的女孩一样,在打扮、表情、行为上模仿女孩,即是出现了女性化倾向。

二、学校教育因素对男孩女性化的影响

(一)现行的学校教育方式滋生了教育中的男孩弱势倾向

现在社会上的很多幼儿园和学校为了节省师资,便于管理,采用了大班教学的模式。大班教学中过多的学生使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只能将学生视为“统一模式的产品”进行管理,一味的要求学生听话、安分、顺从。这极大的压抑了性别差异产生的行为特征,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潜能。

女孩大多天性文静,可以较容易的适应课堂上的端坐和安静。而男孩天性好动、顽皮,当本能催促他们去跑去跳时,他们却不得不端端正正地坐在课堂上,背着手听课。甚至有些幼儿园和小学为了确保学生,尤其是男孩,不在课外活动中出事,而禁止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这就使得男孩的天性始终都处在被束缚中,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为了适应这种大班教学的要求,男孩不得不克制自己的天性,向女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加强了男孩女性化的倾向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都是以语言教学为主,主要以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读写能力为目的。而女孩的言语能力和读写能力都要比男孩发育得早,因此她们在语言学习中比男孩更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男孩和女孩在相同的时间里运用相同的方法去学习相同的内容,男孩的学习效果势必会比女孩差。长期如此男孩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挫伤,致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迫使他们对女性角色产生认同和羡慕,这就会加大一些男孩性别角色的逆转。

(三)学校的评价方式缺乏个性空间,不利于男孩健康性别的形成

学校考试多是以考察被动学习内容为主,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细心和耐心。这种考察方式更适合女生的思维方式,同时也就缺乏对男孩的强项——冒险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考察和鼓励。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女孩成绩往往高于男孩,这就使得一些女孩被评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从而得到教师更多地关注和表扬。而一些不适应这种考试形式的男孩则被认为是顽劣或有学习困难的差学生,这就造成了男孩的自卑,从而造成了学习上的“阴盛阳衰”现象。

(四)女性教师比例大,男孩难以找到“性别认同”的对象

在幼儿园和小学

一、二年级阶段,女教师在数量上占有绝对的优势,男教师却可以称得上是国宝。而在这一阶段的儿童眼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正确的、完美的,是他们模仿的最佳对象。但是在这种清一色的女教师、阿姨的纯“女性化”环境下,男孩很难找到可供模仿的对象,他们只能被迫模仿女教师。这势必会直接导致男孩的日常行为方式、言语表达等表现出很强的女性化特征,更严重的是一些男孩心理和思维上出现问题。

三、男孩女性化的解决方法

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曾提出,性别意识、性别行为是儿童健康人格的标志。因此,学校和教师在对男孩进行教育的过程,渗透性别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一)尊重个性差异,重视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和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些都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性别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的采用师生交往策略,改革教育模式,综合评价男孩。并且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性别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性别知识,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二)增加男教师数量,为男孩提供模仿的对象

一所学校需要有一定数量的男教师,只有刚柔并济,为男孩提供一个“性别认同”的楷模,才能促进男孩的心理、人格全面发展。为了增加男教师的比例,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一些强制手段,对师范类院校的招生进行适当的性别干预;高中应对学生进行报考指导,鼓励男生报考师范类院校;幼儿园和学校等用人单位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录取男性应聘者。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阳刚教育”,大胆的鼓励男孩参加各种活动

教师应对男孩进行“阳刚教育”,培养男孩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还应该对男孩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让他们懂得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师还应该经常地组织各种竞赛性游戏、值日活动和劳动活动等,使男孩可以有与女孩均等的机会来展示男孩引以为豪的力量。教师对男孩因性别差异而造成的一些现象和行为要区别对待,要设身处地,从男孩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男孩的问题。为男孩之间、男女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相处创造融洽的氛围和条件。从而提高男孩对自身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的肯定,培养男孩的“性别荣誉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O.卢格.人生发展心理学[M].陈德民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幼儿园教育范文6

一、幼儿园“保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办好学前教育,关系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幼儿,关注个体差异,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可是,长期以来,不少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对诸如“幼儿园的任务是什么?”、“幼儿在幼儿园主要是学什么的?”、“怎样的幼儿园教育才是科学、规范的?”、“幼儿园培养目标与小学培养目标有何区别?”等教育问题缺乏正确认识。

二、幼儿园“保教”工作问题寻根

(一)幼儿园条件差

笔者在撰写该文之前,实地考察了31所城镇幼儿园,走访了56位城镇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从中发现,这些幼儿园普遍存在办园条件(硬件和软件条件)差的问题,影响了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正常开展。

硬件条件差。在笔者实地考察的31所城镇幼儿园里发现:(1)91.3%的幼儿园没有幼儿活动场地(指活动室或操坪),仅有一间屋子(算是“教室”)、几张矮凳板加一块黑板,几十名幼儿成天——一天十余个小时挤在一间只有三四十平米的“教室”里,由于摆满了课桌椅,孩子们转身都困难,怎能“活动”和“游戏”。

软件条件差。从笔者走访的56位幼儿园园长和幼儿教师中发现:80.2%的园长是房东——幼儿园场所(地)的所有人;84.5%的园长和60.4%的教师出自非师范专业学校,大多是高初中毕业生,有的是下岗妇女或爷爷奶奶等。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失范

在当下的幼儿园里,一是教师无视国家法规、违背幼儿教育科学的问题严重。笔者在湖南省某市的一所无论是规模,还是级别,以及条件等,在当地都是独一无二的公办幼儿园里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或在组织幼儿活动中,任意打骂、恐吓幼儿的现象司空见惯,这些教师的理由是,这样便于管理,使幼儿小朋友怕老师。

(三)幼儿家长(监护人)对幼儿教育的认识错误

幼儿家长(监护人)对幼儿园教育的认识错误,是导致幼儿园“保教”工作效果不明显,甚至问题严重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幼儿园就是教授知识(书本知识)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学到的知识越多,幼儿园就越好,教师水平就越高。不少幼儿家长(监护人)将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混淆了,将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幼儿园的培养目标张冠李戴,将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移植到了幼儿园教育评价标准中,引发了幼儿园教育方向和目标的偏离。难怪不少幼儿教师这样说:“我们不这样搞(指向幼儿传授小学语数外知识),家长就会骂我们,说我们无能,我们也是哑巴吃黄连……”

三、确保幼儿园“保教”工作科学有效的方法

“学前教育的价值首先应该是为了儿童个体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了儿童生命质量的提升,这才是学前教育基本的、第一位的任务与目标。……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不同成人的生命情态,必须以符合儿童生命特点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而不应再把知识、技能的学习放在第一位了。

(一)将“保教”工作放在核心位置

“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习惯养成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保育’和‘教育’这两方面构成了幼儿教育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保教”工作是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务必将其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作为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保教”工作呢?

1、“保育”工作方法

什么是“保育?”“保育就是精心照管幼儿,使好好成长。” “保育主要是为幼儿的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幼儿精心的照顾和养育,帮助其身体和机能良好地发育,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这就是国家为什么将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顺序确定为“体智德美”,而不同学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内容的顺序排列的原因。

2、“教育”工作方法

幼儿“教育侧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态度……”。为什么幼儿园工作称为“保教(“保育”与“教育”)工作”,而不是“教学工作”呢?什么是“保育?”,前面已解释过;什么是“教育?”《现代汉语词典》对“教育”一词的解释是:“①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对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②用道德说服人使照着(规则、指示或要求等)做。”什么是“教学”?“教学,是指教师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可见,“教育”与“教学”是有区别的,两者具有实施内容、目的和目标的差异。

上一篇癌细胞

下一篇文明家庭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