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市场分析范例6篇

产业市场分析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1

关键词:产业地产 发展现状 定位 对策

1.引言

2010年,随着全球性经济危机的解除,全球经济正在实现全面复苏,在城市与工业实现蓬勃发展的同时,与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并称为房地产市场三驾马车的产业地产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传统的工业园区正逐步向产业地产全面战略转型。复地、绿地、富力、陆家嘴、合生创展、珠江投资等内资房地产巨头纷纷抢先进入产业地产领域,而嘉民集团、AMB、盖世理、普洛斯以及新加坡丰树等地产开发商也开始集中介入内地市场,产业地产即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良机。但是在我国产业地产迅速兴起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盲目投资开发热、采用传统的房产开发模式来运营产业地产、照搬流行概念进行炒作等诸多问题,对产业地产的长远发展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西北国际机械贸易港”是一个专业市场复合型产业地产项目,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由陕西昊实业有限公司运作开发。陕西昊母公司四川昊三农有限公司是一家整合大农机市场资源,主要从事农机有形市场和农机电子商务平台投资建设与运营的专业性市场开发公司,与中国最大的上市农机流通企业吉峰农机是战略合作伙伴。

作为一个以农机机电专业市场为主体的产业地产项目,它与传统的住宅房地产开发的理念和模式完全不同,与一般的商业地产开发相比,又有它自己的特点,许多过去从事传统房地产开发的开发商进入产业地产领域后,仍然照搬房产开发那一套理论和模式,结果得到了失败的经验教训。产业地产开发在项目的产业定位以及市场定位、经营定位等显得特别重要,甚至可以说产业定位的准确与否,是产业地产项目开发成败的关键性决定因素。以该项目为例,下面对产业地产项目的市场定位进行分析。

2.项目定位应遵循的原则

2.1符合项目所在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辐射能力强,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城市服务体系,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经济、商贸、金融、信息、文化中心和国际旅游热点城市。但西安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以及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发展方面相对滞后,至今没有一家上规模上档次的机械设备专业市场。

近年来,西安提出了构建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的目标,西咸新区的五大新城之一的空港新城,规划范围141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空港物流、大型商贸、现代服务业等产业。

大西安及咸阳片区,专业市场整体整合程度不高,开发强度和水平参差不齐,为项目走产业链整合,专业市场集群化的方向带来机会。

2.2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的产业

以专业市场开发为主的产业地产项目开发,在进行产业方向和产业业态选择时,必须把握两个重要的产业选择原则:一是产业选择必须和企业自身的商业资源优势相结合;二是产业选择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方向。

产业方向选择要结合开发企业的商业资源优势,在于商业竞争既讲规模化,更讲求专业化,开发商如果没有自己的商业资源,就无法深度整合项目产业链上的一些优质资源,因而很难取得项目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方向选择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一方面,产业地产项目通常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一般都较长,少则三、五年,多则七、八年,甚至更长,这就要求在产业选择上必须相当慎重,符合国家产业扶持的行业,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也利于项目的长期持续经营;另一方面,从事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行业,能得到许多的优惠政策,乃至取得国家的各种补贴,从而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化解和降低经营压力。

2.3项目的外部市场条件是进行项目定位的重要参考因素

前面两个依据基本上决定了项目定位的产业方向问题,而项目定位的其他方面如项目的功能定位、客户定位、产品定位等一系列的问题,必须通过对外部市场的调研和分析来确定。

项目的市场外部条件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竞争者的状况,二是潜在的目标客户群体的状况,三是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偏好。

在外部市场条件的几个因素中,竞争者的状况决定了项目的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目标客户群体的状况决定了项目的产品定位等方面。

3. 项目定位所参照的几大基本因素

3.1项目所处区位

立足咸阳空港区位,彼邻省会西安,西接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西北地区交通要塞,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区位优势突出。

3.2城市社会经济发展

咸阳是陕西重要的工业城市,处西咸新区的核心地带,西安是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3.3产业优势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产业装备制造基地,有陕西重型卡车制造厂,陕西达刚路机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机械制造企业,陕西也是西北地区较大的农业大省,农机产业基础良好,项目开发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吉峰农机在农机流通行业有强大的商业资源,国家实行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产业扶持政策对项目构成利好。

3.4竞争性专业市场

西安、咸阳两地的专业市场呈现分布散,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特点,既有市场升级换代带来的机会,又有政府规划,商家意愿,行业特点等不确定性因素,西安、咸阳目前的专业市场规划落后,层次较低,这给新兴市场的建设提供了机会。

3.5潜在的目标客户

本项目客户分为消费者、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为市场后期的终端用户,经营者为市场后期入驻的农机机电设备经销商,投资者是对项目看好,购买项目的商铺的客户群体,分享项目后期成长收益

3.6同业竞争者

首先从区域上讲,在项目的开发周期内将面临咸阳汽车产业园的直接竞争,同时在招商方面,也将和西咸两地的其他产业地产项目有竞争,如西安华南城,西安沣东国际车城、扬凌农机城等。因此合理的产业规划是项目定位的重点。

4.项目定位的基本结论

项目定位的总体思路:落位西咸新区整体规划,提升区域城市形象,立足大农机产业,树立高端形象,做行业标杆,差异化发展,做区域专业市场的领跑者。

4.1产业定位

依据项目所处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产业发展状况结合项目公司战略合作伙伴吉峰农机的商业资源优势,同时依托地方政府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和国家农机购机补贴政策的产业政策。

4.2该项目的产业定位

建设大农机机电专业市场为其主导的产业方向,鉴于比邻空港的区位优势,园区部分土地建设机械机电总部办公基地,为给专业市场和总部基地配套,再辅助建设商业商务配套设施。

4.3客户定位

传统的商业地产项目的客户主要是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但对于一个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产业地产项目,还有两类重要的客户:地方政府和为项目配套的社会中介组织。地方政府主要是指市区两级政府,他们为搭建政府服务平台提供支撑,其他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和物流企业。

4.4经营业态与产品定位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2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主导产业;传媒产业;市场结构

中图分类号:G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2-0068-03

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一个概念,贝恩(Brain)在《产业组织》一书中将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概括为卖方集中度、买方集中度、进入壁垒、产品差别化等因素[1]。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精准分析和把握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有助于我国传媒产业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目前,关于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集中度(陶喜红2014)[2]、产业融合(金雪涛2011)[3]、传媒规制(张利平2011)[4]等三个方面。但仅从市场集中度、产业融合、传媒规制这三个方面来考察传媒市场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是不够的。本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全面测度我国传媒产业中的主导产业,从主导产业角度来考察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深度解析传媒产业中各个子产业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在整个产业中的贡献及地位。

一、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十年变革

传媒产业一般划分为电视、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等十个子产业。网络和移动增值属于新媒体,其他产业属于传统媒体。近十年来,我国传媒产业经过不断地发展和调整,市场规模急剧扩大,整个行业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传媒产业总体规模达8902.4亿元,较2004年的2108.27亿元增长4.2倍[5]。在这期间,由于报纸、期刊、电视、网络等不同产业的发展程度不同步,各产业间的力量对比发生剧烈变化,再加之各产业的市场结构都有所改变,从而导致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发生较大变动。

如图1所示,在我国传媒市场中,报纸产业十年中的发展最不稳定,增长幅度缓慢。音像、期刊增幅也不明显,发展有起伏。图书、广播、电影和广告公司则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增长率较高。电视产业表现突出,增长幅度较大。网络和移动增值两部分,十年内保持惊人的增长率,逐渐成为中国传媒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十年来,我国新媒体产业异军突起,打破旧有的传统媒体一家独大局面,使得我国传媒产业市场演变成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二分天下的格局。如图2所示,在我国传媒产业市场中,2004年新媒体在传媒产业中的产值比重不到10%,到了2009年新媒体的产值比重就超过了40%。毋庸置疑,我国新媒体产业与传统媒体产业市场格局的剧变已经对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主成分分析

图1和图2较为直观地反映了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十年的变化,但是,这只是客观地呈现了一个发展的结果,没有很清晰地揭示出中国传媒市场各个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来揭示中国传媒业市场的主导产业,旨在从主导产业的角度来考察各个子产业间的内在关系,进而更加全面了解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

主成分分析法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多个相关变量筛选出其中比较重要变量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7]。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中,具有高成长性和高创新率,处于技术领先地位,对一定阶段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具有关键性的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对经济增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和扩散性的产业[8]。因此,测算我国传媒产业中的主导产业对研究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选取指标与数据

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等,对2004~2013年传媒业市场各行业的产值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以电视、图书、音像、期刊、广播、电影、报纸、广告公司、网络和移动增值等10个分类作为初始指标,运用PASWStatistic18对其主成分分析。

(二)公式表示的数学模型和实证结果

FP=a1iZX1+ a2iZX2+......+ aPiZXP

其中a1i,a2i......aPi(i=1,......,m)是t特征向量,ZX1,ZX2,......,ZXP是初始指标标准化处理结果。

将各项评价指标的值输入到主成分分析法的公式模型中,运用PASWStatistic18的描述分析功能将初始数据标准化。然后使用降维因子分析的主成分方法抽取、系数描述统计、即可获得相关性矩阵、解释的总方差和成分矩阵等信息。结果显示,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拥有第一主成分的优势,第二主成分补充了音像的指标信息。

按2个主成分取值计算:

F1=0.32ZX1+0.314ZX2-0.231ZX3+0.33ZX4+0.327ZX5+0.322ZX6+0.334ZX7+0.329ZX8+0.323ZX9+0.318ZX10;

F2=-0.144ZX1-0.203ZX2+0.822ZX3+0.172ZX4+0.204ZX5+0.272ZX6-0.038ZX7+0.157ZX8+0.276ZX9-0.126ZX10;

F=F1λ1/(λ1+λ2) + F2λ2/(λ1+λ2);

F=0.219ZX1+0.201ZX2-0.001ZX3+0.295ZX4+0.3ZX5+0.311ZX6+0.253ZX7+0.292ZX8+0.313ZX9+0.221ZX10;

根据主成分综合模型和指标数据标准化值,计算出2004~2013年的综合主成分值并根据其排序,对历年的传媒业市场各行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综合主成分为正值的年份是2010、2011、2012、2013年,说明2010~2013年传媒产业在各类别行业的均衡性和整体规模上处于占优水平,且产值综合得分位依次递减。

(三)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主成分分析结果的启示

第一,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传媒产业中的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处于主导产业地位,音像居其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媒业各主导产业进入了均衡性发展期,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从表1可以看出,2010年是这十年中的转折年,自这年起,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进入均衡性发展阶段。图3中是2010~2013年我国传媒业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可以看出这四年中,各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这也印证了以上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

图3 2010~2013年间我国传媒业各子产业所占当年总产值比重变化的示意图

(数据来源:国家新闻传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艾瑞[6]。)

第二,我国传媒业主导产业的选择必须严格根据传媒产业的内容资源、技术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既有的产业结构分布情况等一系列客观条件进行科学地判定,不能只按照市场规模简单地做出判断,缺乏正确的“主导”意识。十年来,新媒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图书、期刊、音像的发展则受到较大的冲击,市场规模呈现出一定的萎缩情况。但根据以上主成分分析法得出的结论,除音像以外,传统媒体的其他产业仍然处于主导产业地位。传媒业主导产业包括电视、报纸、网络和移动增值等九个类别,其中电视、网络和移动增值载荷信息较高,主导地位更强。这要求我们既要重视电视、网络和移动增值这三大产业的发展,也不能放松对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等产业的支持和投入。

第三,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的调整与升级需要遵循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近十年来,中国传媒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的主要动因之一是新媒体产业的急剧发展,而新媒体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新媒体普及率的迅速提高。但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网民规模增长空间有限,手机上网目前是网民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了3.7个百分点,普及率增长幅度延续自2011年来的放缓趋势,中国互联网发展正在从“数量”转换到“质量”[9]。因此,今后的传媒产业市场结构调整需要根据这一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不能仅依靠新媒体普及率的迅速提高来保持传媒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需要充分挖掘传统媒体的市场潜力,转变新媒体单一的经济增长模式。

三、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未来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过去十年中我国传媒业中的电视、报纸、期刊、图书、广告公司、广播、电影、网络和移动增值产业处于主导地位。进入2014年以后,这九个子产业仍然会处于主导产业的地位,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将延续自2010年以来相对稳定的局面。但由于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变动趋势还受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在稳定中会有所变动,具体变动的趋势和程度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影响。

(一)市场增长空间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国传媒业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的一支力量,需要进一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是3100亿元,占GDP的比重是1.94%,2013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是2.1万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7%,而要成为支柱性产业产值要达到GDP的5%以上。这意味着包括传媒产业在内的我国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增长潜力。同时随着中国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逐步提高,我国传媒产业今后的市场增长空间也会随之扩大。

(二)市场垄断化趋势

我国传媒产业中的垄断包括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现阶段,行政垄断的力量依旧很强,但市场垄断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2013年被称为传媒业的“并购年”,据《证券日报》不完全统计,2015年沪深两市共发生55起并购事件,涉及电视、电影、出版、广告、网络游戏等子行业,累计资金393.56亿元[10]。在互联网媒体领域,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百度收购PPS、腾讯入股搜狗等;在传统媒体领域,华谊兄弟收购银汉科技、浙江常升,浙报传媒、粤传媒、华闻控股、凤凰传媒等也相继加入并购大潮。至少在未来5年时间里,传媒公司之间的并购潮还将持续。

(三)大数据运用的影响

近年来,中国媒体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在新的媒介技术应用的支撑下,传媒产业的服务内容和应用领域不断得到拓展。但是,中国传媒产业,特别是新媒体产业链仍然不完善,存在着很大的缺失,行业发展也因为自身局限受到了限制。大数据的出现,不仅给传媒产业的发展带来技术支持,也给传媒产业也带来了机遇,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新媒体产业和传统媒体产业运用大数据的能力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传统媒体运用大数据能力普遍较弱,这使得传统媒体同新媒体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位置,传统媒体如不尽快提升运用大数据的能力,会导致与新媒体力量对比进一步发生变化,从而使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动。

(四)产业融合

随着媒介新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介融合的趋势日趋明显,这种融合趋势不仅包括传媒产业内部的融合,也包括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传媒产业内部之间的融合逐渐模糊了各个子产业之间的界限,如手机报、网络电视、电子书等等。传媒产业和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则使得传媒产业的市场边界变得更加模糊,如三网融合,新媒体同大数据产业的合作与融合等。无论是传媒产业的内部融合,还是传媒产业与相关产业的外部融合都会对传媒业市场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四、结 语

中国传媒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并购潮和垄断化趋势、大数据运用能力以及产业融合等因素都会使我国传媒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变动。我国要促进传媒产业的健康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全面了解我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从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揭示出中国传媒产业各个子产业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内在的逻辑。

参考文献:

[1] Bain,J.S.Industrial Organization.2nd ed.New York:John Wiley&Sons INC,1959.pp5-6.

[2] 陶喜红.中国传媒产业市场结构演变的趋势[J].中州学刊,2014(2).

[3] 金雪涛.基于产业融合的中国产业市场结构特征研究[J].现代传播,2011(3).

[4] 张利平.双边网络型市场结构下政府传媒规制及其优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2).

[5] 崔宝国.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6] 笔者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产业发展司、《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04-2013年)、艾瑞等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7] Richard A.Johnson,Dean W.Wichern.4th ed.Applie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Pearson Education Company,1988.

[8] 夏大尉.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3

一、房地产市场集中度分析

分析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主要是进行房地产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以及在时间维度上对未来趋势的研究。集中度的分析一般主要是从房地产企业当年的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上考虑,来分析房地产市场中排名靠前的大企业市场占有情况。本文选取的数据是房地产企业的总量销售数据,计算集中度的公式如下所示:

销售金额集中度=当年入榜企业的销售金额/当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金额*100% (1)

销售面积集中度=当年入榜企业的销售面积/当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0% (2)

需要说明的是,因房地产企业单独的住宅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数据难以收集,故本文选取的是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和销售面积总量数据。根据上述公式,本文分别计算了销售金额和销售面积排名前10、前20、前50的房地产企业最近三年的集中度,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最近三年,无论是TOP10、TOP20还是TOP50,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的集中度都在逐年上升,表明大企业的实力有进一步增强的趋势和倾向,截止2012年,全国所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共有89859家,鉴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如此之大,目前上榜的这10家、20家、50家企业的销售金额集中度可以说是相当高,进一步从表2看,也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销售面积的集中度也是逐年上升,且占比相对较高。未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具有明显的资金实力、开发规模等优势,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内利率中枢有抬升的趋势,这对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面临被洗牌的风险较大,而大的开发企业在市场重组中能获得相对较多的优势和收益,产生明显的马太效应。

表1 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集中度

注:数据来源于CRIC,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

表2 上榜企业销售面积集中度

注:数据来源于CRIC,中国房地产测评中心。

表3 上榜企业销售金额/销售面积之比

根据表1和表2,将二者的集中度相除,其比值数据如表3所示,该表至少反映了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表中历年的数字显著大于1,即相对上榜企业的销售面积而言,其对应的销售金额占比更大,表明上榜企业的品牌价值较大,产品的认可度高,最重要的是定价能力强,这可能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即使在同一区域,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产品也可以比小企业的产品定价高,因为品牌的认可度高,定价相对偏高也可以顺利实现销售;其二,即使在行情不好时,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资金实力雄厚,不需要通过降价或者只进行小幅度的降价销售来回笼资金,而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资金链的高度紧张,通常更愿意进行更大幅度的降价促销来促使资金回笼。无论是上述哪一个原因,都表明大的开发商所面临的风险比小开发商要小的多,且收益率相对高很多。第二,从最近三年的变动趋势来看,都有显著降低的趋势,表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即使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也有利润下滑的趋势,这很可能是源于土地的价格持续走高,导致其成本显著上升。

综上所述,未来市场的集中度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大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小,而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则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的压力更大,面临被洗牌的风险。尤其是未来随着房地产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小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面临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其被淘汰的概率大幅度上升。

二、房地产企业股东背景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上述上榜企业实力背后的影响因素,本文侧重从股东背景和是否为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展开分析。相关的统计结果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2013年上榜企业的股东背景

表5 2013年上榜企业上市融资情况

表4显示了上榜企业的股东背景,主要从是否是国有控股还是民营控股两个角度看,统计结果显示,上榜的企业中,无论是TOP10、TOP20还是TOP50,上榜的企业中民营企业的占比达到了半壁江山,总体维持在60%的比例左右,说明目前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国有企业一家独大,民营企业由于在管理理念、盈利水平等定位比较清晰、目标比较明确,所以在未来的市场发展中,更有可能获得较大的发展,可持续性也较强。上述结论主要是鉴于以往房地产企业发展的一些标志性事件来判断,在过去十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在地王频出的几年里,我们可以看到,获得地区地王称号的基本上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房地产企业,由于其资金实力雄厚,加上领导的考核模式,国有房地产更加注重企业的规模大小,而对利润等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他们在做决策时往往强调的是市场份额、开发区位等,盈利能力相对较差。他们的决策使得房地产市场在过热的时候起到了添油加醋的效果,最终导致所有参与者的福利水平下降,因此,2010年3月18日,国资委针对78家央企进入房地产行业表态:“处于调整阶段的中央企业集团下属控股或参股的房地产公司,要加快结构调整步伐,15个工作日内制订有序退出的方案。”由此可见,今后民营房地产企业由于较高的效率会更上一层楼,整个市场也会表现的更加理性。

实际的市场表现也确实如此,我们可以从最近十年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数量变化当中看出一些端倪,从1998年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一家独大,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民营房地产企业在数量上占比迅速提升,到2012年,其占比更是达到了90%以上的绝对多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存的国有房地产开发企业在体量上平均明显偏大,而民营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比如在2003年和2008年出现两个房地产企业显著增加的时段,当时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火爆,一些主营业务并非房地产开发的企业通过成立项目公司的形式,购买一两块土地就开始搞房地产开发,这样的企业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很容易被淘汰。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民营房地产企业在国内的房地产开发、投资中地位不可同日而语,排名靠前的企业相对实力有了显著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处于相对有利的位置。

其次,从上市的角度分析,如表5所示,上榜企业各层次排名中上市的比例基本维持在80%以上,说明上市的房地产企业在市场当中很有竞争力,这一点不难理解,通过上市这一行为,可以大量的扩充自有资本金,企业的实力自然快速提升,在房地产这样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资金的优势往往就是企业实力的象征、行业地位的保障。从今年3月份开始,房地产企业的上市融资重新开闸,可以想象,获得上市融资的企业实力可以获得进一步的增强,在应对市场行情周期波动中也可以游刃有余,因此,可以说,房地产企业上市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三、未来房地产企业的走向

我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化发展,虽然市场的集中度有所上升,但目前仍然呈现比较分散的竞争格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市场供不应求和土地红利为行业提供可观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在整个价值链当中利润集中在拿地环节,其他环节技术粗放,均可外包。形成了高利润、低门槛,因而分散割据,并形成行业以拿地环节和贷款为核心的“土地红利+高杠杆”盈利模式。但自从土地实施招拍挂后,土地价格的飞速上涨压缩由土地红利带来的利润空间,且受持续的宏观调控影响,融资成本的大幅攀升和银行开发贷款的限制,进一步压缩开发商通过低成本杠杆套取土地红利的能力。再加上,各类宏观调控行政干预政策,使近年来行业的竞争门槛和行业风险不断提高,让具备资金规模、融资能力、区域土地获取能力强的企业加快兼并市场,加速了行业的整合。因此,我们看到了近几年市场的集中提有了一定的提升。

展望未来十年,行业整合步伐继续加速,参考发达国家与地区的房地产行业演进,本文认为随着行业的精细化、专业化分工的发展,未来行业将向综合型和各环节专业型公司两大类分化。因为土地红利空间的下降迫使行业的盈利模式,从仅仅集中在拿地环节,逐步向下游各个环节延伸。通过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发展,提升盈利能力和可持续的竞争力。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4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市场结构 市场绩效

1 引言

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简称3PL,这个概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国标《物流术语》中将其定义为: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它是指生产经营企业为集中精力搞好主业,把原来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同时通过信息系统(即非资产型物流服务)与物流服务企业保持密切联系,以达到对物流全程管理和控制的一种物流运作和管理模式。其特点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合同为导向,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并且第三方物流与企业客户之间建有稳定的联盟关系。第三方物流的产生是物流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产业享有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黄金产业的美誉。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成长期。近年来我国物流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随着物流理念的深人,物流需求企业对物流业务外包方式开始重视,这对第三方物流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与市场机遇。据摩根士丹利估计:从2002年到2010年,中国第三方物流的年均增长率都将保持在20%的水平上。业内人士已经认识到发展第三方物流的重要性,但由于资金、技术、观念等的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的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份额在整个物流中的比重约为18%,而日本为80%,美国为57%,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总的来说,我国第三方物流供应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且交易费用高,它们制约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

2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中最基本的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般是指产业内企业间市场关系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根本上反映了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即:特定市场中诸多市场是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商品的特点。根据传统的SCP模型理论,市场结构决定了企业行为,企业行为进而决定了市场绩效。因而研究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其中,影响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的程度,进入和退出壁垒,产品市场需求的成长率(增长率),纵向生产一体化,多元化程度,政府介入的程度和企业制度。在《不完全竞争学》一书中,罗宾逊夫人把市场结构分为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四种基本类型。而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贝恩依据产业内前四位和前八位的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不同垄断、竞争结合程度的产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如表1的分类。行业集中度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X(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各国学者对本国产业垄断、竞争分类的具体标准不尽相同,但与贝恩的划分基本一致。

3 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分析

下面我们从影响市场结构最重要的三个因素――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进入退出壁垒来分析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

3.1 市场集中度

市场集中度是指产业市场上大企业的数量以及它们的规模分布。它可以分为买方集中度和卖方集中度。但是,买方集中的现象只出现在某些特殊的行业,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主要是卖方集中度。它与市场中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是反映特定市场的集中程度的指标。市场集中度是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在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是一个竞争程度很高的市场。一些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扩充自身的实力,挤垮竞争对手,或为了快速进入某一专业的物流领域。纷纷采取了兼并策略,从而提高了第三方物流的市场集中度。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格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5-2006)》中指出,物流服务社会化程度低,物流企业“小、散、差”问题还比较突出。小企业数量很大,集中度低,竞争必然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客户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再加上外资物流企业的不断涌入,只有那些规模大、实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生存下来,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向寡占型市场发展的趋势,而且非资产型的第三方物流行业(非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是指主要是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提供物流供应链相关解决方案的管理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就是所谓的第四方物流(4PL)企业)将会更快地形成寡头垄断的局面。

3.2 产品差别化(服务差别化)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产品就是其提供的物流服务。目前,虽然各种物流服务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差别化程度还很低,大部分物流企业仍然只能提供运输、仓储、市内配送、简单加工、简单包装等低附加值的业务,而难以进入高附加值的物流方案解决和设计的市场,故难以提供完备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我国物流企业基本上是只要有业务就做,没有各自擅长的业务领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对于新进入企业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从国外情况来看,很多物流企业都有自己专业的领域,例如TNT物流业务主要集中在电子、快速消费品、汽车物流三大领域物流服务。三井物产则以钢铁物流而闻名,Ryder是世界著名的汽车物流服务商,宅配便以小件快运以及城际配送为主要业务。缺乏差别化还表现在整个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广告密度很低,物流企业在广告宣传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只有一些大型的物流企业通过构建网络介绍企业及其服务范围,而大多数的物流企业基本上找不到相关的宣传资料,更没有几家物流企业在电视台、宣传栏等媒体上宣传过自己,所以单个企业服务功能的不可替代性难以凸现。低差别化导致大量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一个很小的市场中拼杀,其结果只能是企业利润空间的不断下降。

3.3 进入退出壁垒

影响第三方物流市场进入退出壁垒的主要因素是知识壁垒、沉没成本壁垒和规模性壁垒。第三方物流产业是一个对资本、技术、知识要求较高的产业,其进入需大规模的投资,加上其学习效应明显,因而进入壁垒很高。由于从事第三方物流,尤其是资产型第三方物流业务需要巨大的前期固定资产投入,而同时整个行业的高度竞争性导致企业利润很低,具有很高的沉没成本预期,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考虑到这种情况后一般不会轻易选择进入这个市场。此外,第三方物流市场上存在着规模效益,只有具有规模效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才能降低运行成本,获取利润,这也成为了第三方物流市场的一个重要进入壁垒。另外,巨大的投资和较强的资产专用性以及由于产业关联带来的对就业的影响构成了第三方物流业的高退出壁垒。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的巨大潜力强烈地吸引着各类企业,同时由于政策法规的发展滞后,导致大量企业进入物流市场,并且建设资金投放分散、企业规模小、地方政府和企业的重复建设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约束。相对于物流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存在着进入壁垒失效的问题。

3.3.1进入壁垒

贝恩最早系统地对进入壁垒进行分析和论证,进入壁垒主要包括结构性进入壁垒和行为性进入壁垒。结构性进入壁垒包括:必要资本量进入障碍、绝对成本优势进入障碍和规模经济进入障碍。应当注意的是,实际中各种因素是同时发挥作用的。行为性进入障碍大多是原有企业阻止新企业进入而主动采用的相应策略行为所形成的,又要包括阻止进入行为和驱除对手行为。我国物流业的结构性进入壁垒主要体现为:第一,必要资本量障碍。物流行业是一个需要巨大投资的行业,据估计,投资一个比较现代化的10万平米的一个物流中心需要1亿~1.5亿元,我国目前绝大多数物流企业很难独立承担这样的投资额。大多数物流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偏小,技术水平要求低下,达不到规模经济,因此实际上所需必要资本量并不大,同时这又加剧了我国第三方物流业组织的规模小、布局分散的问题。总体来讲,我国物流企业的必要资本量壁垒并不高。第二,绝对成本优势障碍。我国物流企业的经营模式大部分相似,技术水平相当,只有在对销售渠道和运输系统的控制上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大部分都是地域性的,尚未由一家企业能对全国范围内的销售渠道和运输系统进行控制,无法阻止新企业的进入。第三,规模经济障碍。按照前面分析,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成本优势不明显,对潜在企业构不成进入威胁。另外,我国物流业的行为性进入壁垒基本上不存在。

3.3.2退出壁垒

构成进入壁垒的结构性因素往往同样成为阻碍现有企业退出的因素。行为性壁垒也与退出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完全信息情况下,现有企业预防性进入阻挠策略行为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战略威胁是否具有承诺的性质,而现有企业的抢先承诺又总要以某种形式的不可逆投资作为相应的载体。这种不可逆投资实施上将形成含有大量沉淀成本的耐用专用性资产,从而构成现有企业退出的壁垒。我国物流产业的退出壁垒主要体现:第一,沉没成本壁垒。我国物流企业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专用性较强,大部分企业所建的仓库、购买的叉车、托盘等专业工具都是具有特定用途,一旦企业转产或退出时,这些资本则很难转用或转卖给生产或经营其他产品的行业或企业。因此,我国物流企业的沉淀成本很高。第二,解雇费用壁垒。企业退出时需要解雇职工,但需要支付退职金、解雇工资,改行还需支付培训费用等等。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初期,基本上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单位的员工人数较多,也增加了我国物流产业的退出障碍。第三,体制政策法规壁垒。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体制逐渐转变、完善的阶段,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要素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导致造成产业转移困难。对于物流业这样的劳动力和资本都相对密集的产业而言,更是如此。

进入壁垒处于失效状态,而退出壁垒又高,企业一旦进入,就不容易退出,由于进入的多,退出的少,很多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既无法发展,又不能退出,从而造成中国第三方物流产业的产业组织结构分散。

据《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3―2004)》统计,2003年我国从事与物流相关业务的公司数量达到了3.6万家,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1万~l万5千家,其中由传统物流企业转型过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占了绝大多数。由于企业众多,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平均规模很小,2003年企业员工在500人以下占了全部企业的80%左右,2003年我国真正第三方物流市场的规模约600亿元,以1万家企业计算,则企业平均收人为600万元/家,如果以1万5千家企业计算,则企业平均收入只有400万元/家。从集中度上看,2001年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为400亿元,但没有一家企业拥有超过2%的市场份额,这也就是说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年收入只有8亿元左右,市场集中度很低。从总体上看,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市场结构呈现垄断竞争、进入壁垒无效退出壁垒高、信息技术化程度低的特征。

4 优化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市场结构的途径

4.1 积极培育我国第三方物流寡头企业

培育寡头企业一要以我国已有的大型全国性物流公司为基础,如中远物流、中外运、中海物流、中储物流、中邮物流、中铁物流、招商局物流以及国内几大航空公司等,这些企业无论是从资产规模、资本运营、网络体系、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市场份额、政策支持等方面,在国内第三方物流产业中都具有明显优势,寡头企业只能从这些企业当中产生。二要以资本为纽带,主要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集聚社会物流资源,实现企业的不断壮大。三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物流中介组织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政府不仅要制定对大型物流企业的扶持政策,还要采取有力措施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为物流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优化配置创造条件。四要以增强大型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全球服务能力为出发点,主要在物流行业内通过一体化、重组、并购、联合等形式加以实现。五要积极吸收、引进、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物流网络体系等,加速与国际物流市场接轨,尽快形成国际竞争力。

4.2 着力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

增强企业自组织能力,一要进一步明确传统转型物流企业的产权主体,构建多元的产权结构,形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第三方物流产业特征的产权制度。二要以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等现代公司制为目标,继续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多种形式,对现有中小物流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物流企业进行改革,优化企业组织形式。三要通过强化监督机制、加强董事会职能、落实股东大会制度以及构建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公司制物流企业的治理结构。四要通过并购、协议等形式,重组中小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育工商企业、基础设施单位等之间的关系,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第三方物流网络建设,形成不同形式的企业联盟,优化物流资源配置,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3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一要从基础层面、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进一步完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包括国家公用通信网络建设,公共信息系统信息网等建设,以及各种政策、法规、标准的制定等。二要将建设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作为区域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内容之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区域物流信息有效传递和共享提供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三要加强企业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积极的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物流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四要采取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编程、系统测试和系统运行与维护的方法,开发和完善物流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五要将物流标准化、规范化。

4.4 充分发挥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

在优化第三方物流市场结构中,政府和中介组织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为此,一要制定全国统一的运输、仓储等物流管理政策,进一步放宽政府的干预和管制,打破部门垄断和地方保护的条块分割,创造公平竞争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环境。二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出台全国物流发展纲要以及涉及物流发展的工商管理政策法规、土地政策法规、财政税收政策法规、交通管理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政策法规、市场准入和退出政策法规等。三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并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形成合理布局、运转高效的全国物流基础设施网络。

5 结论

第三方物流业的的发展将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增强经济的稳定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上发挥出巨大作用。一方面我们要积极采取鼓励适度寡头垄断的产业政策,通过重组、兼并和整合物流资源,创新物流服务,提高物流业的信息技术化程度、优化第三方物流产业的市场结构以促进我国大型物流企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物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改善物流市场的市场环境和宏观政策环境,消除行政壁垒和地区进入壁垒,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畅通的大型物流网络,为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最终推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与国际接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娜.第三方物流的未来变革(上、下)[J].电子商务,2003,(11-12), 66-70,72-73.

[2] 崔敏.我国第三方物流的产业组织分析[J].物流科技,2005,(1).

[3] [美]乔治.J.施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与政府管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5

关键词:房地产业;金融市场;带动;房地产热

中图分类号:D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2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不同,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50%,而且每年以大约2%的速度增加,城市化带来的结果就是房地产业的持续发展。房地产业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必须持续、健康、稳定才能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保驾护航。在此前提下,房地产业每年的销售金额增长至少要与GDP的增持平。在实现该项增长的过程中,量价齐增是必然结果;且随着大量人口进入城市,原住居民改善型需求的放亦是重点。

而国房地产环境,对于消费者和银行界已经形成了一个普遍的共识:住房金融的发展是推动中国住宅与房地产市场启动的关键环节。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房地产行业是最有代表性的产业之一,同时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行业。房地产的发展一方面能够促进经济繁荣,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地区形象的良好促进、对土地资源需求的不断提升,又会带动房地产的更大发展。

一、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互生共存

房地产与金融业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共生关系。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房地产是一种投入大、价值高的资产,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因此,无论是房地产的开发环节、销售环节还是改善型释放的环节,都需要大量资金及金融信贷业务的介入与支持。另一方面,金融业的成长离不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由于房地产业的特殊性,房地产企业往往需要依靠贷款来开发盈利,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需要依靠房地产信贷业务获得快速发展。根据国内几大上市银行披露的最新年报显示,其主要贷款中与房地产直接相关的贷款, 包括开发贷款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两大类, 占据贷款总额的近三成,房地产贷款业务已经成为各家银行争相抢夺的重要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繁荣发展,会引导银行业贷款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银行贷款融资项目将日益增长, 从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间接促进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反之,房地产市场一旦陷入低迷,与之相关的金融业的发展也将面临不利局面,甚至对金融业的发展造成冲击,引发金融危机。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与金融业的发展相互捆绑,形成了互惠互利、共存共荣的关系。

二、房地产市场加速资金流动的作用分析

房地产因为具有虚拟资产和实物资产的双重特征,具备保值增值性,所以成为游资青睐的对象。民间游资以“炒房团”的形式大举进入房地产销售市场,对需求产生直接刺激,必然引起房价飙升,最终导致房地产过热;而当游资撤离时,房地产表面上的虚假繁荣将崩溃,不仅危及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甚至可能造成国家金融风险。正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投资者的投机心理,从而加速了民间资本的迅速流动。

(一)房地产业加速资本流动的原因

1. 房地产虚拟性

无论是何种资产,一旦以资本化的方式确定价格,它便具有虚拟资产的运行特征。房地产的建筑部分为实体产品,而土地具有虚拟资产的特点,这种虚拟资产和物资形态运行结合在一起的方式,使得房地产采用资本化定价方式。其次,强波动性是虚拟资产的重要特征。由于土地自然总供给无弹性,所以土地价格决定于土地特殊的供求关系,其中土地需求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意味着需求增加时,房地产通过价格上涨来达到市场均衡。所以说,对房地产需求进行刺激,能直接导致房价的波动。房地产行业呈现的这种价格强波动性和资本定价方式,决定了整个房地产行业具有虚拟性。

2.买房的保值心理

房地产虽然具有虚拟资产的特性,但同时也是一种实物资产,用于实际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保值性。在市场形势良好的情况下,游资进一步把房价炒高,从中获取高额的非正常溢价。而在市场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投机者也能拥有切实的实物资产,使损失大大减小。随着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具有显著的增值性。

3. 资本市场不发达,投资渠道缺乏

进入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4以上的水平发展,2006 年则高达0.496,已经超过警戒线0.4,说明我国贫富差距悬殊,导致了10%-20%的高收入群体掌握了社会80%-90%的财富总量。由于我国低迷、不发达的资本市场导致这些富裕阶层的大量闲散资金缺少合适的投资渠道,自然就会寻找像房地产这样有益于保值增值的资产[5]。而房地产企业缺乏直接融资渠道,民间资本无法找到合适的渠道来投资迅速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于是通过炒房来分享房地产发展带来的丰厚利润,造成房地产市场的过热。

4.实业投资回报低,资本市场低迷

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实业投资回报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同时资本市场也比较低迷,股市和历史高位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房地产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高投资、高回报是其特点。2009年地王频现,房价突飞猛进,不断刷新历史高位。在这种高回报预期下,许多本来服务于再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本从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进入房地产业,甚至开发商和炒房团共同合作,谋取高利。

(二)房地产加速资金流动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产生的一个效果就是全球资本自由流动。我国加入WTO以后,资本管制制度也逐渐放松,正在逐步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由于短期资本流动对一国的冲击比较大,因此,研究短期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和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探讨应对风险的措施,对我国的金融市场甚至整个经济市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房产市场加速资本流动的正面作用

(1)资本流动有利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现

首先,国际资金流动表现为短期贸易资金的流动。与短期贸易资金流动相对应的是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产生了资金的国际间流动,是资本国际流动的原动力;反过来,资本的国际间流动也促进了商品和服务的国际贸易。其次,资本流动也包括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操作资金。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在国际货币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进行套利、套汇、掉期、短期拆放、头寸抵补和调拨等操作,以满足本国银行冲销风险和获取利润的需要。再次,投机性的短期资金也是短期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短期投机资金因较强的避险性和趋利性而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并且规模日趋扩大。因此, 有利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完善,同时也加强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

(2)有利于资本输出国的经济利益

首先,本国短期资金投资国际市场,可以增加输出国资金的投资收益渠道。本国输出短期流动资金,在国际市场上频繁获得套利套汇利润,使资本迅速增值,增加了输出国的经济利益; 同时,由于短期资金投资分散于国际市场的不同区域,减小了投资过于集中所承担的系统风险,增加了收益机会。

其次,作为贸易用途的短期流动资金,促进输出国的出口贸易。例如资本输出国发放出口信贷贷款,即贷款给国外进口商,有利于促进本国的出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发展反过来促进了贸易资金的流动,形成良性循。不仅发展本国的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本国商品和服务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有利于本国吸取先进技术经验,改善本国市场的不足。同时,作为银行资金来说,输出国可以通过经营外汇业务提高输出国的的经济地位。输出国可以对外汇银行业务进行宏观调控,从而扩大本国在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力。例如,输出国可以通过扩大短期资本拆出增加拆入国对输出国的资本依赖,或者通过注入短期资金的方式加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政治联系,增加本国对外国经济的影响,提高本国的经济影响力。

2.房产市场加速资本流动的负面效应分析

(1) 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

虽然短期资本流动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是如果各国或者国际金融机构管理措施缺失或者体系不完善,也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消极影响。规模的国际流动资本在实现了国际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也埋下了引发经济危机的隐患。当国际经济形势出现变化,引起大量国际资金尤其是短期资金投资流向迅速逆转,会导致资本投资国的金融动荡,金融自由化使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危机会从一个国家迅速蔓延到国际市场,引起大范围的金融危机。

(2)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大量的流动资本流入国内,对输入国国内经济产生了很大压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量的外资流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外资的大量流入会增加本国国内的货币供给量,不仅使金融流通的供给量转化为产业流通的供给量,还会影响银行的储备资金和储备比率,从而通过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效用,增加整个市场上的流动性,使输入国发生通货膨胀。其次,大量流动资金流入容易形成资本市场泡沫。一般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国际短期资金的投资者具有信息和经验优势,他们比容易获得有效信息并且具有丰富的投资经验,但是国内投资基金经理尤其是小基金经理容易受“噪声信息”的影响,同时缺乏投资经验容易产生集体非理性的羊群行为,容易跟随大趋势进行决策。

(3)资本流动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

对施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资金的大规模外逃,使本币在外汇市场上贬值,本币的贬值会增加进口型企业进口原料成本,还债负担加重,又由于国内银行系统出现呆坏帐增加和流动性危机的情况,压缩贷款规模,进口导向型企业面临成本增加和资金来源的双重困境。同时由于出现本币贬值的趋势,引起国际游资通过操纵远期和期货等衍生工具对本币的恶意攻击, 故意抛售本币加剧本币贬值的趋势而从中获利,进一步贬值增加了国内市场的悲观预期,资本继续外流,形成循环贬值,并从汇率市场迅速传导到证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甚至快速影响实体经济,引发全面的经济衰退。

三、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对金融业的对策建议

畸形房地产热的直接后果,就是房地产市场滋生大量泡沫,在京沪广深四大城市表现得最为明显,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房价泡沫严重,大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危机与金融风险,因为一旦泡沫破裂,商业银行信贷危机、金融危机就很可能产生,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困境。因此,要使房地产业与金融业和谐共存,保持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有效地规避房地产热引致的金融风险至关重要。

第一,在房地产需求结构方面,要区分不同层次的需求,将房地产需求划分为首次购房需求、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以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我们简单地将房地产市场中的住宅市场当成一个整体,而没有有效区分首次购房需求、改善型需求和投资性需求。这就易于造成一旦打压投资性需求,往往容易误伤包括首次购房和改善型购房在内的自住需求,代价过大;而一旦鼓励自住需求,由于经济实力悬殊,往往真正得利者却是投资客。这就需要设计一套能有效区分不同需求层次的政策体系,进而才能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制定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

第二,建立合适的房地产信托交易平台,以正确引导房地产投资行为,优化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结构。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体几乎完全是个人,也即个人在凭不完全的信息进行消费和投资,这就难免被虚假信息和舆论误导。个人投资者和自住客混在一起,难以有效区分,增加了政策的实施难度。由于个人是楼市需求的主体,而个人的能力和信息都相对有限,因此在缺乏机构投资者护盘的条件下,容易放大市场短期的波动。

第三,必须调整和完善当前房地产产品供应结构。如前已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应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这些不同的需求层次对于房地产产品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当前,房地产市场产品供应存在严重不合理现象。在巨大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房地产产品供应趋于高端化, 大户型和别墅产品占主导,而真正购买高端产品用于自住的购买者则是少数;适合中等收入家庭的中小户型供应不足;住宅与非住宅产品的供应比例也不够合理。

参考文献:

[1]华伟,杨伯理.如何应对“房地产热” 对金融的影响,上海: 200241

[2]吴诗女曼李智强.浅析房地产市场中对民间游资的引导 ,会科学出版社,2009.

产业市场分析范文6

【关键词】全球;中国;电解铝产业;发展现状;市场分析

1资源状况

世界铝土矿资源丰富,资源保证度很高,分布广泛,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33%)、大洋洲(24%)、南美和加勒比(22%)及亚洲(15%)地区。世界上铝土矿资源量最丰富的国家是几内亚、澳大利亚、越南、巴西、牙买加,五国总储量约占全球总储量的70%,资源总储量72%。储量位居全球第一位、第二位的分别是几内亚(74亿吨)和澳大利亚(62亿吨)。世界上首次发现铝土矿始于1921年,按目前世界铝土矿产量计算,铝土矿静态保证年限在200年以上。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统计,2012年世界铝土矿资源量为550-750亿吨,铝土矿储量和基础储量分别为290亿吨和380亿吨。

中国铝土矿已探明储量25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2.4%,每年开采量占世界总开采量8%。中国97%的铝土矿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四川、山东和云南等七个省,铝土矿对外依存度高达45.18%。

2发展历程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世界铝工业已经形成从铝土矿开采,到氧化铝、电解铝原料生产,目前已经形成轧延、挤型、铸造等铝材加工的完整工业体系。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原生铝生产国45个,原生铝企业272个(中国147个),总生产能力3300万吨(中国830万吨)。同时,伴随着能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铝工业技术及设备水平的提高,全球电解铝产量也在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南非(水电资源丰富),中东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澳洲、远东等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产量上升尤为迅速。电解铝工业是典型的能源依赖型产业,原生铝生产属于耗能高、污染严重、技术层次低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力和环境成本都比较高。从全球趋势看,电解铝产能一直在向水电资源丰富的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的冰岛,以及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中东地区转移,如美国、日本等传统的电解铝生产大国都迫于能源成本的巨大压力,关闭了大量的电解铝产能并进行了产能转移,通过进口原铝及铝材满足国内的需求。1972年以前,世界电解铝的生产中心在北美、西欧、日本,从2000年开始,亚洲成为电解铝产量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电解铝生产的中心。未来原生铝生产会继续向能源稳定、能源廉价(电价低廉)的地区转移,并伴随开发中国家对铝需求的成长,全球电解铝产量仍会保持成长趋势,其中中国是促进全球电解铝产量保持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3生产情况及产能分布

3.1生产情况

根据国际铝业协会IAI的统计,2013年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地区氧化铝的开工率为85%,其中中国约占73%;全球电解铝产量将达到5057万吨,其中,国外电解铝产量为(不含中国)2567万吨,同比下降0.1%,占全球总产量的51%;中国电解铝2490万吨,已占到世界铝工业产量的46.2%,同比增长11.7%,增速回落2.1个百分点。

3.2产能分布情况

2013年,世界电解铝新增产能(不含中国)130万吨,同比增速超过100%,达到近十年的最高水平,主要分布在中东、北美、欧洲以及亚洲其他地区。2013年国外关停电电解铝产能接近100万吨,主要分布在波斯尼亚、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地,同时,重启的电解铝产能达到20万吨,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委内瑞拉。从2013年各大洲的产量来看,除非洲、亚洲以及北美洲之外,其余地区的原铝产量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负增长。2013年中国电解铝产能绝对增量达到442万吨,同比增长16.5%,全国电解铝产能为3200万吨,比上年增加400多万吨。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青海、山东等电解铝生产大省。2013年我国计划关停电解铝产能为172万吨,实际关停100万吨(年内部分关停产能重启)。

4市场需求及价格走势分析

目前,亚洲、北美、西欧是电解铝三大消费地,分别占消费量的32.3%、24.1%、23.2%,美国、中国、日本、德国、韩国消费量分别为前五位。

2013年全球原铝产量受减产及新增产能投放滞后影响,增速持续放缓。但在全球宏观经济整体趋稳的大环境下,市场过剩压力逐步缓解,原铝消费量增速有所回升。2013年,国外原铝消费量为2610万吨,同比增长1.4%。其中非洲地区原铝消费增速最为明显,达到5%,北美增速2%,欧洲和澳洲结束了负增长格局。美国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铝消费国,铝供应有40%来自进口,日本铝消费量全球排名第三。2013年,全世界人均铝消费量(按70亿人,原铝消费量51400kt计算)7.34千克/人,中国的人均铝消费量(按13.5亿人,原铝消费量25500kt计算)18.89千克/人,已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消费量,是其2.57倍,并且接近工业发达国家的21.4千克/人。

2013年国内外铝价呈下降态势,铝平均价同比下跌7.6%。预计2014年,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原铝消费将会继续呈现稳步增长,同时,由于中国供应压力快速攀升,全球铝市过剩矛盾将会再度加剧,国内外铝价仍易跌难涨,全年铝平均价为13600元/吨,同比下降6.84%。目前和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电解铝产业采取“东减西增、火减水增”的措施,以提高原材料消费质量为目的,国内产能规模不会继续呈现扩大态势。2013年中国SHFE现货和三个月期货的平均价分别为14561元/吨和14592元/吨,与2012年相比分别下跌7.3%和7.6%,铝冶炼亏损23.1亿元。铝锭综合交流电耗下降到13740千瓦时/吨,下降104千瓦时/吨,全年节电约23亿千瓦时。

【参考文献】

[1]张树朝.电解铝产品质量及行业状况分析.铝镁通讯[J].2006年. 第4期.

上一篇欧美玫瑰

下一篇趣味游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