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思路范例6篇

产业发展思路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1

一、物流产业的界定

在2001年4月17日颁布的《物流术语》中给出了我们国家的物流国家标准定义,即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物流活动提供的是一种以运输、储存为主的,多种功能相结合的服务活动。依据三次产业分类法,就可以将物流产业归为第三产业范围,这一划分方式也得到了广泛认同。因此,物流产业属于广义的服务业范畴。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就需求来看,现代物流观念尚未在工商企业中得到普及,国内企业对物流服务需求不足。时至今日,国内仍然有众多企业(47%的生产企业和62%的商业企业)尚无或未认真考虑选择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标准,其对现代物流的观念尚不明晰,对于物流服务本身的标准化程度考虑明显不够;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只仅仅是成本。在全国范围内,现代物流只在沿海等少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而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现代意义上的物流还未真正起步;并且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还很低。这些数据与事实都表明,我国要广泛建立现代物流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首先需要在国内企业中普及现代物流的观念,普及办好物流、服务于我的现代物流观念。

(二)从供给来看,目前我国物流业标准化程度还比较低。较前几年,我国物流业近些年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企业仍呈现数量少、企业组织规模小的特点,并且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物流企业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比较原始和单一,绝大多数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不能形成完整的配套物流服务;物流业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较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诸如此类种种现状致使我国物流企业缺乏必要的竞争实力,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总体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仍然较低。然而,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中现代物流观念的普及,国内各行各业对物流业的需求必将随之迅速增长,因此,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水平与服务质量亟待提高。

(三)物流研究与教育相对落后,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与先进国家相比较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高等教育起步晚,呈现“少、散、差”的状态,缺乏统一规划;从事物流研究的大学和专业研究机构较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微乎其微。据统计,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物流专业课程的大学仅有10所左右,仅占中国全部高等院校的百分之一;并且,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虽有开展,但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教育刚刚开始起步;此外,目前的学校物流教育多数只片面注重物流理论的传授,而缺乏对物流实际业务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与物流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的特点是背道而驰的,这就致使物流专业教育出现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缺乏现代物流观念、物流行业水平不高的现状下,需求企业中的物流职业教育则更加贫乏,企业通常采取短期培训的方式,但对于专业环节多、系统性强的物流教育与普及而言,这种方式无异于杯水车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就指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普及现代物流观念、提高物流行业水平从而服务于国民经济,提高我国的物流研究与教育水平这一“生产力”、建立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缺乏有关物流业发展的统一规划和政策。我国各地各级政府大都将发展物流业提上了议事日程,积极为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但由于我国物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机制不健全,竞争秩序不规范,现有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方式缺乏统一考虑和规划,不健全、不配套,无法促进流通和生产的共同发展,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致使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缺乏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这都极大限制了物流业的提高与成熟。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思路

与任何事物的成长过程一样,物流产业的发展壮大与成熟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充分考虑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从实际出发,加快普及现代物流理念,加强物流学科研究与专业人才教育,统一规划、制定配套政策为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逐步应对、系统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少走弯路,从而尽快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与支撑。基于这一思路,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一)倡导先进的物流理念,引导培育物流需求。要从传统的单一、落后物流模式中走出来,首先要思想先行,只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现代物流的便捷与优势,才能快速促进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当首先确立、倡导先进的物流理念;没有先进的物流理念,就谈不上物流产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国内各行各业对物流的需求随之迅速增长,这种客观需求也需要先进物流理念的正确引导与培育。先进的物流理念与对物流的客观需求互相促进,必将推动我国物流产业快速健康的发展,进而提高其服务水平与质量。

(二)加速物流业标准化进程。从企业组织长远看,物流标准化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企业的自身利益,所以企业应当积极参与、配合物流标准化的推广和应用。在物流业的标准化进程中,企业应成为物流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如果没有企业的参与与实施,物流标准化建设只会有头无尾。

在企业的参与下,物流业的标准化应着眼于整个物流体系的标准化,包括制定物流基础设施标准规范,制定包含物流体系各主要环节即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各个基点的标准规范。特别是,由于集装形式将会是当前以至未来的物流主导形式,所以针对集装体系的各个环节建立相关标准可以作为一个优先方向。

此外,在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中,对物流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利用无疑将会极大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并更有利于实现物流产业的标准化。因此,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的标准物流信息服务系统,建立包括物流商品和物流节点等信息的标准物流信息数据库,实现快速链入、快速访问,信息共享,使得需要的用户可以经授权快速访问使用,不仅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还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达到了对物流信息的有效筛选利用,从而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与提高。

(三)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建立认证制度。要解决物流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教育。但应当彻底根除“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改变“少、散、差”的状态,强化物流师资建设,革新物流教育观念,革新物流教学模式,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面向社会需求的多层次专业人才。应当建立以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教育研究为主、企业教育培训为辅的物流教育体系,注重物流教育的系统性,并实现物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同时,也应考虑两条腿走路,即在加大教育的同时,也应建立标准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这对于保证物流服务的质量、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提高整个物流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重要意义。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2

关键词 科技创新;林业产业;目标;思路;建议;广东兴宁

中图分类号 F326.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204-02

兴宁市林业部门积极开展创新载体,启动了“绿色富民”的生态理念,开展“绿满兴宁,绿色兴宁”的活动,加快了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推动了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发展战略。兴宁市林业生产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推动林业加速转型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实现林业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促进农民耕山致富和绿色生态发展[1-2],林业产业也将向现代林业绿化产业方向快速发展,为保证民生、建设美丽幸福新兴宁提供有力的保障。

1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目标

以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林业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化经营,要根据兴宁本地的土壤、水资源、气候条件、地理位置推广适宜兴宁地区种植的经济林,对果树、竹木进行规划,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崛起为指导,以现代绿色产业为前提,以第一产业(油茶产业)为龙头,第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与创建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广梅州兴宁生态旅游、森林公园游有机结合,措力打响“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旅游产业品牌。并以2013年底全市林业产业总产值16.82亿元为基础,力争近年内再上新台阶,预计到2016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包括林业、生态旅游产业)达到23.8亿元以上,通过林业生态产业化发展途径,使兴宁市林业产业经济快速发展。

2 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

近年来,兴宁市林业产业发展思路是营造“绿色青山”,发展“金山银山”,结合旅游产业,突出做好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森林公园、森林围城和名贵树种种植发展的工程建设,推动林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发展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旅游产业,推动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充分满足“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心理要求,做好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方法是重点围绕兴宁市林业特点,并以“茶、果、树、竹、木、艺、花、游”8个字谋划兴宁市现代林业绿色产业的发展。

(1)茶(油茶、茶叶)。以油茶产业为主导产业,并按照兴宁林业局油茶产业发展的规划要求,加强指导发展和重点立项资金的政策扶持。并以黄陂祥旺油茶基地、石马名锋现代油茶基地、大狮油茶基地和全市各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基地为龙头。以龙头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院校+公司+基地+农户”或“科研单位+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形式,建立产、供、销经营一体化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辐射带动促进全市的油茶产业和名优茶产业的发展。

(2)果(指山坡地种植的沙田柚、柑、橙、龙眼、荔枝、板粟等各种果类)。此类产业面积较大,产值比重大,以往沙田柚、柑、橙、等果树产值都由农业部门统一管理,产值也由农业部门统计,现根据省林业产业处的界定,凡在山地上种植、生产的产品,其产值应计入林业总产值。根据这一界定,果类产业也属于林业绿色龙头产业之一,应加强统计,统一管理,协调发展,做强做大山地种植水果产业。

(3)树(指兴宁市生态公益林,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用材林、乡土名贵树木)。结合万村绿、生态乡镇、新农村建设,以及名村名镇示范村建设的创建活动,采取重点资金扶持,重点支持公路主干线和沿线的各个景区,对城镇周边、村庄“四旁”进行绿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桂花、樟树、罗汉松等珍贵树种的种植,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新产业。为实现村庄美化、绿化、净化,应充分发动群众农户在村道、房屋前后、村庄周围种植各种珍贵树木,提升全市的绿色生态水平,建设“绿树成荫”的美丽乡村,达到城市乡村美化、绿化、净化的好局面,同时形成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规模。这类产业是现代绿色产业的朝阳产业,目前,宁新、永和、兴田等镇已有经营者开发和种植名贵树种,如兴宁市新发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叶塘镇建设了的珍贵树种的产业基地,发展种植金花茶、土沉香、降香黄檀、格木、檀香、罗汉松、桂花、红豆杉、细叶樟等10余种名贵树木,并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农业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并通过政府宣传推广和扶持,承包机关、学校、城市、公路、道路和乡村建设的公园绿化,促进加快了名贵树木的发展。

(4)竹(主要指毛竹和本地的黄竹、土竹等)。毛竹产业也是新兴产业,对毛竹来说,目前兴宁市罗岗、罗浮、石马、大坪、水口相对较有基础,面积较大,兴宁市永和镇竹业有限公司依托该市丰富的毛竹资源,开发高级竹炭、竹凉席、竹凉亭、竹炭茉莉花保健枕、竹文化、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市场前景看好。此类新兴产业,市场潜力大,前景可观,应加强引导,带动发展。

(5)木(指木材加工业)。应重点抓好名贵树木森林碳汇、速生丰产林,生态公益林和木材加工企业的建设,加快广东华威为龙头的生产与加工业。通过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态效益。

(6)艺(指藤、竹、木工艺产品)。此类产品多为出口,兴宁市坭陂、新圩、水口、永和等镇均有藤、竹、木工艺品生产厂家,这一产业是劳动密集的生产加工企业,既能解决劳动力就业又能出口创汇,应鼓励支持,加快发展。

(7)花(指园林、盆景、花卉业)。目前,兴宁市已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园林、花卉公司近23家,主要生产经营名贵树木种苗、盆景、花、草和园林设计施工等。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兴宁市开展国家森林公园和卫生城市的建设,目前,这类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前景广阔,也是需要加快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

(8)游(指森林生态旅游和服务行业)。这类产业目前已有神光山部级森林公园、永和熙和湾和径南明珠养生园、合水旅游度假村、罗浮渡田河旅游度假村的发展,这一产业随着兴宁市生态旅游环境的不断改善,在生态游、自驾游、客家风情游、乡村体验游不断升温的形势下,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应加速发展。

3 加快现代林业科技绿色发展的建议

要牢固树立“科技兴林,人才强林”的发展战略,为现代林业产业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当前,在“科技推动经济,人才支撑发展,知识决定命运”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快现代林业建设,推动兴宁绿色的经济崛起,必须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基础[3-4]。兴宁市的林业产业化正处于结构调整和转轨变型的关键时期,肩负着保护资源、优化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重使命。林业产业化这方面应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生态林业,实现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要用现代科技来发展林业产业,用现代信息来管理林业产业,向科技要效益要速度,才能加快兴宁林业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更好地推动梅州绿色经济崛起,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三农”的快速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J].河南农业科学,2011(1):109-112.

[2] 王志刚,徐中霞,王鑫,等.关于驻马店市生态林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9(17):217-218.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3

一、前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不容忽视的重要一极。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显得尤为重要,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一道,正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增强而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来看,将旅游和体育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产业可谓朝阳产业,在我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改革中能够扮演更加突出的角色。我国幅员广阔,不同地区间风景各异,人们的体育运动选择也随着地域、年龄、经济收入等而产生差异,但是探究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改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构建休闲社会,从而实现发展体育事业、增强人民体质的目标。

二、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体育旅游产业定位模糊

由于体育旅游产业在我国属于新兴产业,其产业定位存在介乎于旅游与体育之间的模糊现象,造成其发展长期处于这两种较为成熟产业的阴影下,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究其缘由,体育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和持久化的经济效应首当其冲。从产业经济的发展角度来看,体育旅游只有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才能真正发挥其优势。体育旅游依托于体育和旅游的结合但是又非二者的简单的结合,其目标是在二者的结合中实现身心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体育旅游产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产品属性,以当前较为流行的滑雪、漂流、登山、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产品为例,明确定位其开展水平与层次,为游客提供符合其心理预期的服务,以此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独立化。

(二)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单一

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存在着模式单一、结构混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盲目开发、缺乏创新,未能充分结合地区优势,造成同地区或相近地区存在形式和内容近乎相同的体育旅游产品,降低了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以黑龙江省为例,丰富的冰雪资源给其开展以冰雪项目为主体的体育旅游提供了资源便利,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进一步提升了政府和开发商投入以滑雪为主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同年就开发了15座滑雪场,而由于建设周期短、档次普遍较低等,目前15座滑雪场大都处于淘汰边缘。

(三)体育旅游规划环节混乱

相较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所走过的近百年时间以及在此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成功实践经验,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规划环节就普遍存在规划混乱、内容雷同等问题,加剧了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困境。我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体育资源,体育旅游的规划需要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在当前各省的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常规旅游产品仍然居于主体地位,体育旅游产品从规划环节就缺乏足够重视,诸如滑雪、漂流、拓展、登山等体育旅游产品近年来正在不断兴起,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升体育旅游规划的效率。

此外,在体育旅游产品的销售与游客的购买环节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困境,销售模式需要进一步打破常规、加强创新,购买渠道需要进一步优化,提升游客购买效率,充分根据市场规律制定合理的价格。国内游客的体育旅游产品购买力不强也现实存在,其旅游观念有待进一步更新。

三、创新体育旅游产业开发的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体育旅游产业定位

创新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首先就需要明确体育旅游产业的定位,强调其作为一种综合了体育与旅游两种产业的新兴增强产业的独立性,政府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认识,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重视,明晰体育产业的定位,并且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提升对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政策支持与法律保障力度,从根本上保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二)加强体育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够有效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管理效率和发展水平,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就要求培养一批具备体育旅游专业素质,了解体育运动规律、熟悉旅游产业开发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专业教育,在各大专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内开设相关的体育旅游方向课程,培养学生体育旅游知识技能。

(三)改革产业发展模式

积极引导并重点鼓励第三部门进入体育旅游产业,利用交叉学科的优势,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第三部门是独立于政府与企业的以公益为目的的机构,将其引入体育旅游市场能够提升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增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内部活力,从而有效缓解当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在公共部门的角度来改进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结构,促进体育旅游产业进一步向前发展。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4

关键词:茶叶产业;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思路;云南巍山

巍山县种植茶叶历史悠久,具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和产业基础,但也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贫困山区要脱贫致富、增加收入、实现产业由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发展茶叶产业是一条可寻之路[1]。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道路是巍山县茶叶走入国际市场、实现提质增效的主体思路。

1巍山县茶叶生产现状

2009年底,全县共有茶园面积1 646.07hm2,其中云南大叶种面积1 361.87hm2,2000年引进台商种植无性系乌龙茶、铁观音284.2hm2,年产干茶515t。有小型的初制所20个。有注册公司4家,其中2家为漾江林业局茶厂、云南大理巍山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绿茶、普洱茶为主,产品远销省内、省外。另外2家为五星茶厂及巍宝茶厂,以生产乌龙茶为主,产品主销福建及台湾。巍山县的茶叶产业主要以山区及半山区为主,主要分布在青华乡、大仓镇及永建镇。

2存在的问题

2.1茶树老龄化,零星种植较为突出

巍山县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至今茶树已老化,且零星面积多,连片面积少;加上茶叶受市场的影响到较大,几起几落,造成茶园有效株不足,茶树采摘面小、量少,茶园投入不够,茶叶产量低。

2.2茶农意识落后

由于茶叶主要种植在山区及半山区,山区茶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受教育及接受新科学、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种植茶叶主要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缺乏商品意识,没有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自身脱贫致富的产业来抓[2]。

2.3财政困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近几年由于国际国内的茶叶市场价格起幅较大,造成各级政府部门对茶叶的发展持观望态度,徘徊不前,多数茶园重栽轻管;业务部门由于缺乏资金,对现有茶园的改造及培训严重不足。

2.4有品牌,但竞争力较弱

巍山县有20个初制所,4个企业,但都各自为政,单打独斗。近几年来,企业受市场环境的影响及多种原因,无法对初制所茶叶进行有效回收。企业虽有品牌,但品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弱;加上优质精制茶叶产量少,包装粗糙,没有统一的特色品种,很难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造成茶叶成品销量少,农民、财政效益不明显。

2.5缺乏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

要提高巍山县茶叶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还必须提高茶叶产量和加强茶叶精制加工生产线建设,走“公司+科技+基地+农户”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条龙路子,依托乡级初制所,初制茶叶成品由龙头集团统一收购,再进行深加工、精加工,保证茶叶初制所原料不外流,保护茶农利益,保证精制茶原料,增加县财政的税源。

2.6茶叶营销信息不流通

由于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缺乏市场信息,巍山县生产出来的茶叶产品大部分只局限在本县或本市内销售,而且销售面狭窄;加之没有集团公司和统一品牌,很难适应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的经营发展目标。

2.7茶叶市场监管不力,市场秩序混乱

在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利益,制假、造假,侵犯茶叶品牌,给政府及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阻碍了茶叶销路的扩展。

2.8茶叶种植管理粗放,安全隐患突出

由于巍山县茶农科技文化素质落后,在种植茶叶管理工作上存在着品种老化,投入管理跟不上,茶叶产量、质量

低等问题;加之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茶叶的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茶叶产品存在着质量安全隐患。

3发展思路

3.1统一思想,增加投入,稳定茶叶产业发展

巍山县现有茶园面积已达1 361.87hm2,且多数分布在山区半山区,都属投产茶园,是山区、半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茶叶产业的兴衰关系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大局。为此,全县各级部门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抓住机会,广辟财源,利用各项财政措施,坚持“稳定、改造、投入、提高、增效”的发展方针,稳定茶叶产业的发展。

3.2整合茶叶企业,培育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对现有的初制所、茶厂、精制茶厂按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进行大量技术改造和优化整合;并根据经济实力、技术力量、品牌形象进行企业重组,以此提高茶叶产业的竞争能力,打造自己的知名品牌,依托台商,开拓国际市场[3]。

3.3选育推广茶树良种,提高茶叶品质

巍山县种植发展的茶园,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发展的茶园,且以实生苗为主。按照市场对品牌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茶树育种目标,建立无性系茶树良种生产基地,充分发挥良种在茶叶产业中的基础地位;加大优质茶树良种的推广种植力度,提高优质茶树良种的覆盖率,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对巍山县现有的实生苗茶园进行更新、改造,提高茶叶品质,增加茶农收入,以促进茶叶经济的发展。

3.4加强茶园生产管理,提高茶叶质量

一是进行低产茶园改造,补植、补造,更新茶园,重新种植,重新建园;二是抓好新植茶园的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部采用无性系茶树种苗,进行规范化管理;三是增加投入,改善茶园基础设施建设,修道路,建水池,保证茶园旱涝保收,稳定茶农收入,稳固茶叶产业的发展[4]。

3.5进行无公害茶叶标准化基地建设

按照“绿色、生态、环保、安全”的要求,进行无公害茶园生产管理,严禁工业“三废”和城镇生活废弃物对茶园的污染,严禁施用垃圾和劣质及未登记的肥料;以消费者的健康为目的,努力形成绿色、环保、无公害食品的茶叶生产线。

3.6更新知识,加强培训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茶园生产技术、加工技术,还要加强营销知识的学习,不断地引进新的加工设备;并派出科技人员外出学习,接受新的知识、新的理念、新的市场信息,再将自己的所得,培训、传播给茶农,使他们不仅懂得生产,还了解市场,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产品,稳固、发展、壮大产业。

4参考文献

[1] 夏雪飞,胡中扬.湄潭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贵州茶叶,2009,37(3):18-19.

[2] 郑宽明,李天芳,郭亚锋.陕西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0):7-9.

[3] 杨胜益.平塘县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今日科苑,2009(15):14.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5

摘要:高新技术产业将是杭州市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在发展决策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求真务实的发展思路。本文阐述了杭州市“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剖析了存在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63-01

高新技术产业是杭州市“3+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杭州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十分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杭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为“十二五”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基本情况

(一)规模总量稳步扩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销售产值28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6%,利税总额335.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1.1%,与2005年相比,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销售产值增长90.86%,年均增长13.8%。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开拓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传统优势产业继续较快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产业、物联网产业、半导体照明(LED)产业、新材料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兴起;软件产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高新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区域布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杭州市加强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辐射和示范引领作用,基本形成了由“点”到“面”的区域布局,市、区、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统筹发展。杭州市主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下沙)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约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45.5%,萧山、余杭和五县(市)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快速发展。

(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十一五”期间,杭州市着力打造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平台。江东工业园区首期11.29平方公里基本建成,江东新能源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列入国家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临安青山湖科技城规划成果通过专家论证,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全面动建。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以来,杭州市加大财政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2.42%提高到了2009年的2.70%,达到137.59亿元。企业研发投入不断加强,目前杭州已建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136家,市级347家,市级以上合计501家。

二、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杭州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奠定了高速发展的基础。但总体上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还不高,与国内先进地区甚至省内城市相比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高,产业引领作用不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不高;“大”、“好”、“新”项目不多,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高端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转化不足;创业投资亟待加强,中介机构还不发达。

三、杭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围绕建设“天堂硅谷”和创新型城市目标,以各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大平台建设为重要载体,以引进培育大企业、推进落实大项目为主要抓手,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动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全面推进杭州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主导方向。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点面结合、城乡统筹,着力推进“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力争尽早迈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

(一)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和土地等资源要素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努力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高新技术的主力军,成为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二)规模发展高新技术服务业。贯彻落实“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顺应产业高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积极培育发展潜力大、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产业带动性强的研究与开发、服务外包、工业设计、新媒体、动漫游戏、工程总包、科技中介、现代物流、咨询培训等高新技术服务业,迅速壮大规模,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三)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积极鼓励运用ERP、CRM、SCM、MIS等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资源、客户、供应链、经营管理信息化;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艺流程,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机械、纺织丝绸、轻工、化工、建材冶金等传统优势工业分层次推广应用先进设计和制造技术;以高新技术推进农业转型升级,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劣性强的农业新品种,高起点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加大对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优良品种的引进选育,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作者单位:杭州市下城区经贸旅游局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产业发展思路范文6

关键词:核桃;发展;思路;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19-1

宜君县位于黄土高原南缘,地处渭北百万亩核桃林带的中心位置。县域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3乡,总人口近10万人,年降水量709.3毫米,气候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空气清新、水源清澈,是核桃的最佳适生区。

1核桃产业现状

全县核桃总面积已突破40万亩,位居陕西省首位,2004年成为西北地区首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基地。201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陕西核桃发展重点县。2012年被陕西省林业厅授予核桃产业十强县。现有核桃加工企业4家、专业合作社10家,开发了核桃乳、核桃露、核桃油胶囊、有机核桃干果及仁等系列产品,注册商标4个,年核桃加工3000吨。开发的“益智源”牌有机核桃先后荣获杨凌农高会后稷特别奖、中国国际林产品博览会首届和第二届金奖、“2008北京奥运会”推荐果品(干果类)一等奖,同时荣获铜川市名优产品称号。自主研发的《有机核桃生产技术》荣获2005年度铜川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及2006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编制的《有机核桃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国内空白,被为铜川市地方标准。开发的核桃多肽粉、多肽酒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项,有机核桃包装申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2项。

2012年核桃总产量9000吨,产值1.8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000元以上,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山区主产乡(镇)核桃收入占农民收入的50%~60%,核桃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全县涌现出20亩以上大户655户,辐射带动效果十分明显,2个县级示范园已成为全县核桃科技培训基地。大户对核桃园的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核桃收入比重占70%以上。

2存在问题

晚霜低温灾害是核桃产业发展壮大的瓶颈,造成核桃产量不稳,直接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核桃园管理水平依然不均衡,贫困户缺乏资金投入,技术应用不到位;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多为老弱病残,科技意识不强,接受新技术能力差;产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难以满足现有需求和服务。“小机构、大产业”的矛盾日益突出;核桃加工、销售企业规模小、经营不善,产后服务功能滞后。

3发展思路

3.1壮大基地规模

加强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推广,重点建设规范化示范园5万亩,改造低产园15万亩;新建良种基地3万亩,良种采穗圃0.2万亩;建成有机核桃基地2万亩,科技示范园1000亩;组建核桃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各11个,建设有机核桃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培训林农5000人次;高标准建成有机核桃产品交易市场1个,发展系列产品加工。使基地面积稳定到45万亩,良种率达50%,有机核桃10万亩,产量1.1万吨,产值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400元,力争把宜君县核桃打造为全国知名品牌。

3.2搞好核桃产业长廊建设

规划建设“以棋盘镇为中心,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为轴线”、以及“哭泉-雷塬”两条核桃宽幅林带。形成“沿210国道两边46公里、铜黄高速公路沿线、棋周路沿线”、及“哭泉-雷塬”约40公里两条核桃产业长廊。同时建设“焦坪-秦家河”约10公里、“湫沟-山岔”10公里等几条乡村道路核桃林带,产生规模效益。

3.3建设核桃批发交易市场

要以县城、棋盘、哭泉为中心,积极建设规范化的核桃产地批发交易市场,形成“以棋盘镇为中心,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为轴线”的核桃批发交易市场,带动全县核桃产业发展。

3.4因地制宜,统筹发展

在重点搞好4个国有林场和各乡(镇)村核桃示范园建设的同时,东部塬区适量发展核桃基地,中西部山区着重开展以“五项技术”为主的低产林改造,达到扩张规模和优化品质同步发展,力争10年内核桃基本实现良种化。

4应采取的措施

4.1加强领导

成立宜君县核桃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项目争取、资金整合、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等工作,确保核桃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4.2优化环境

在《关于做大做强核桃产业的决定》、《加强特色产业建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决定》等基础上,结合林权制度改革,研究出台新的优惠政策,县财政设立核桃发展专项资金。要广开渠道,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资发展核桃产业,为核桃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3强化服务

充分发挥宜君县有机核桃产业协会的职能作用,加强有机核桃网站、技术与产品营销组织建设,及时收集国内外核桃产业化发展的先进栽培、加工技术及市场信息。要加大林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市场标准体系、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市场准入制度,强化技术培训,关注果农生产和企业发展,不断促进全县核桃产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4.4完善政策

大力扶持现有核桃加工企业,新建核桃加工包装企业和贮藏企业,激活核桃产业链条。积极与科研院校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开展抗冻品种选育和防霜冻试验,把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力求早日实现新的突破。要把核桃晚霜低温灾害纳入农业保险范畴,通过保险和民政救助的途径,最大限度减少群众的损失,多层面保障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5创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