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中国范例6篇

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1

大家好!我叫XXX,是一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在乡镇林业站工作。能够站在大家面前发表演讲,心情十分激动,感到无比荣幸。今天,我作“扎根基层一线,建设美丽中国”的演讲,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谈谈自己参加工作以来的的一些感悟体会,激励自己牢记使命,勤奋工作,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好久不见了,什么角色呢,细心装扮着,白色衬衫的,袖扣是你送的,尽量表现着善解人意的,频繁暴露了自欺欺人者,越掩饰越深刻,你说我说听说忍着言不由衷的段落,我反正决定自己难过,我想摸你的头发只是简单的试探啊,我想给你个拥抱像以前一样可以吗,你退半步的动作认真的吗,小小的动作伤害还那么大,我只能扮演个绅士才能和你说说话。我能送你回家吗可能外面要下雨啦,我能给你个拥抱像朋友一样可以吗,我忍不住从背后抱了一下,尺度掌握在不能说想你啊,你就当刚认识的绅士,闹了个笑话吧。

两年前,我进入XX乡镇林业站,成为一名林业工作人员。乡镇林业站的工作范围很广,涉及退耕还林、天保公益林、森林防火、林木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和农业项目的实施,还要打击毁林开荒、滥砍滥伐、非法运输木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乡镇林业站的工作很辛苦,经常要爬山涉水、翻冈越岭、深入到农户家里和森林深处开展工作。作为一名女同志,从事乡镇林业站的艰苦工作,在常人看来不可思议,女同志能做好乡镇林业站的工作吗?我深深知道:作为一名女同志要做好乡镇林业站的工作,确实要比男同志付出更大的辛劳,但自己已经走进乡镇林业站,成为一名林业工作人员,就要扎根基层一线,切实负起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乡镇林业站工作,干出优异成绩,让组织放心,让村民群众满意。于是,我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工作的征程,做好乡镇林业工作人员应做的每一项工作。

数不清的日日夜夜,我冒着严寒酷暑,顶着风雨,走进森林深处,查看林木病虫害情况,查看森林防火工作;走进农户家庭,宣传国家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指导农户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口渴了,爬在山泉上喝几口;肚饿了,啃几口随身带的干粮;走不动了,路上歇息一回继续走。那是去年夏季一个炎热的上午,我去指导村民开展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翻过一道道山冈,越过一座座峻岭,隐隐地看到要去的村庄就在前面了,心想村民在等待我去指导,就不顾人疲劳、腿酸痛,加快了脚步。这时天空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刚还是阳光灿烂,一下子乌云密布,不好要下大雨了,说时迟,那时快,瓢泼大雨倾盆而下,没一分钟时间,我全身淋得如同落汤鸡一般。我忍着寒冷,咬咬牙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那个村庄,指导村民开展林木病虫害防治工作,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乡镇林业工作是辛苦,但看着大山一天天绿起来,森林茂密苍翠,我全然忘记了自己的辛苦,心想既然选择了林业工作,就要永远与大山为伴,永远与森林为友,自始至终搞好工作,无怨无悔,为祖国的林业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提出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林业建设,林业工作者的责任更大,任务更坚,担子更重。作为一名三支一扶大学生,年轻的林业工作者,我要牢记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的命运永远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让自己的脉搏永远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先锋,建设美丽中国的标兵,奉献聪明才智,流淌辛勤汗水,全力去实现中国梦。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2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

一般认为,生态女性主义一方面受到当代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人们当下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人们迫切要求改善生存状态的现实需要。生态女性主义这一先锋理论首次在1970年出现,印度最北边的高帕什渥村庄曾发生了举世瞩目的生态运动,通常称为“Chipko”即抱树运动。1973年3月,300棵木岑树被林业官员划分给了运动物品制造商。公司的人来到村庄准备伐木,他们没想到会遇到全村妇女的抵抗,不让砍一棵树。妇女们列队步行,敲鼓齐唱传统歌曲,用身体去保护树。面对突如其来的妇女列队,公司的人不得不撤退。抱树运动让贫穷妇女拯救森林的形象深入人心,这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雏形。法国女性主义领军人物朗索瓦·德·埃奥博尼于1974年发表了《女性主义·毁灭》,文章首次提出“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概念。她呼吁人类应该关注生态与性别的关联,她主张和谐、尊重差异,要求恢复女性长期以来被扭曲的天性。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毋庸置疑具有前瞻性,与我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间有许多契合之处。

一、十报告中融入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

党的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第八条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报告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理论。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看待自然,认为环境恶化,能源、水、土地消耗过度,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等社会现实必须寻求生态女性主义的支持,从而与生态女性主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就是“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结压迫”。①要改善生态环境,就必须终结对自然的统治,寻求建立一种女性主义和生态思想相结合的平等、非等级的结构。

报告倡导:“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报告中把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应有的贡献。这一目标的提出与生态女性主义的最终目标也有共性。老子非常偏爱女性的美德,强调女性的价值和特性。他“将女性作为无为和自然原则的象征而加以赞颂”。生态女性主义相信女性的谦虚、同情、关怀、关爱等美德使女性比男性更少侵略性,能改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社会能持续、和谐发展。生态女性主义者把性别与环境、性别与发展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康德曾说“人为自然立法”,生态女性主义为女性立言,为自然立言,反对一切逻各斯主义的压迫。它将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边缘群体,比如女性、自然、有色人种、不发达国家等,使被压迫者能够发出与现代社会不同的声音,他们所形成的一股政治力量受到世界人民的瞩目,同时也唤起了边缘群体的集体共鸣,许多不同国籍的妇女都参与了生态运动,生态女性主义为人类挽救地球环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安全格局……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报告中强调“控制开发强度”,在生态女性主义看来,男性则习惯于战胜自然、控制自然,常常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采用机械化的方法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女性与自然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她们具有环境保护的潜质。妇女善于关照、滋养、维持或非掠夺性开采自然,更倾向于保护和保育环境。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女性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生态女性主义的政治变革引导潜能归根结底来自于女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父权制下的独特境遇。”②受父权制文化的压迫,女性在政治上、经济上、话语上都处于一种根深蒂固的“他者”地位、附属地位。在经历传统文化压迫、扭曲之后,女性更倾向支持他人,善于安慰受伤的情感,调整紊乱的社会关系以及自我抚慰的能力,从而成为了优秀的关系协调者。事实上,妇女成为优秀的协调者具有传统性,她们洗衣做饭烧菜带孩子等,一直在协调生活与自然、环境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只不过妇女的家务劳动从来没有得到过报酬,被限制在家庭领域,社会地位低下。女性和自然一直被看做陪衬、背景,极容易被人们忽略,生态女性主义的崛起使女性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为女性立言,为自然立言,呼唤男女平等,包含着对生态家园的关爱。她们质疑以利益为中心的投机,倡导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家园,反对为了获取利润过度开发自然,以至于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显示出女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

三、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和谐共处

报告中显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报告中警示人们注重水、土资源的耗竭,这种警告不无道理。恩格斯就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③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盲目地增强了征服自然的雄心,过度的乱砍滥伐导致资源萎缩、环境恶化、全球变暖。大地母亲千疮百孔,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土壤沙漠化、盐碱化等已经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据报道:每年全世界被毁的森林约有20万平方公里,以至于65年来热带的温度一直升高。每年平均有6. 14亿吨有害气体排向大气圈,各种粉尘微粒、氧化物尤其是重金属微粒等的含量不断提高,人类妄为所造成的土壤流失、土壤剥蚀已相当于全部海蚀总量,世界公路和铁路的路基与第四纪以来河流堆积物的规模相等同,而世界谷类的生产面积则从1950年每人0.241公顷下降为1975年的0.184公顷,预测到本世纪末将减少为0.125公顷。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谷物的产量,同时也使地下水、河流、湖泊乃至海洋的水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正在改变水的化学过程,影响水循环和水平衡的性质。④生态平衡的破坏,部分原因是我们错误的信仰——认为自己能够成功地支配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样的男性至上主义(思想和身体的污染)是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的。⑤“女性美德”和“生态原则”是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新标准,它所提倡的女性观和自然观为缓解环境恶化、生态危机,实现自然、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舆论前导,使自然、社会和男性、女性协调发展、和谐共存。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报告呼吁社会要珍爱自然,要保护生态,同样,生态女性主义也认为,21世纪是一个生态的世纪,是人类崭新的时代,希望在人类生活中增添自然的维度,人与自然不再对立,男人与女人不再对抗,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中尊重女性的性别差异,实现人类整体美好和谐。

四、面向全球化语境的理论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报告中提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责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态女性主义力图成为全球化的理论前沿与行动先锋。生态女性主义者不仅坚持一种可概括为“维持生计观点”或“生态适量观点”的深生态学,⑥生态女性主义面向所有的女性并且向觉醒的生态男性开放,它超越了地区的界限、宗教差别,跨越了阶级、语言、文化特征,希望得到后殖民主义、环境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联的支持。因此,生态女性主义所追求的已经不仅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女性权力、利益或个性解放,而是要逐步走出长期以来形成的父权制文化及其相应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生态女性主义者们希望建立一个尊重个性差异、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和谐相处的非等级制的、非剥削性的社会文化,至此,生态女性主义批判父权制、提升自然、妇女等被压迫者的地位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审美观,确立了新的伦理价值观,向人们清晰展示了人类现代社会未来发展和进步的清晰道路。

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源于对现实的反思批判,在颠覆、解构父权制的过程中不愧为理论先锋者,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前沿独特而新颖,不仅丰富了女性主义和生态学理论,而且促进了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立平衡的生态系统和建构和谐的两性关系,为我国生态危机的解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注释:

①Elizabeth Carlassare. Socialist and Cultural Ecofeminism:Allies in Resistance[J]Ethics and the Environment ,2000(O5)

②Ariel Salleh,Ecofeminism as Politics:Nature,Marx and the Postmodern,London:Zed Books,1997; Maria Mies and Vandana Shiva,Ecofeminism,London:Zed Books,1993,chapter2—3 and chapter ll.

③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④史少博.论生态女性主义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应用灵性思想[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4).

⑤参见Maria Mies and Vandana Shiva,Ecofeminism,London:Zed Books,1993,pp.297—298; Ariel Salleh(ed.),Eco—sufficiency and Global Justice:Women Write Political Ecology,London and New York:Pluto Press,2009,pp.291—292.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3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梦想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5-0093-02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理念,这一铿锵有力的生态文明宣言,描绘出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必将对未来中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后,正处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必须探索一种更高层级的发展阶段,树立新的社会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因此生态文明应运而生。生态文明的出现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变。它是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时代转折的阶段。党的十对生态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概括。简单来说,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提出了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提出的又一科学内涵,是对生态文明战略任务的新部署。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进程

伴随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取得伟大成就,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出现生态系统破坏加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全面短缺的形势,能源安全、食品安全、生态安全问题接连不断。为了应对挑战,在转变生产方式的思考中,伟大的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建设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模式”,走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准备和酝酿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立足于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客观规律,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宏伟目标,明确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更适应了世界发展的新潮流,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二)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初步形成阶段

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1]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方针。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是党的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升华。

(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发展和完善阶段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从战略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定位,明确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的战略部署,并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3]作为总的要求,为主动应对和有效解决我国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突出矛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以生态文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正式开始。

(四)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成熟阶段

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确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地位;诠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指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承诺将“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传给子孙后代。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党的行动纲领第一次从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强信心和决心;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党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日趋成熟。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一步步化为现实,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升华,对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飞跃,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果率先跨入生态文明社会,不但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之一新,而且必将大大加快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国共产党在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认真总结践行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深刻反思传统工业化沉痛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切实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这不仅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提升和飞跃,更是人类文明史的一个新的里程碑。这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所做出的新的战略抉择,必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确定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国100周年时实现现代化的双重目标,确定了“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布局之一,也是实现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我国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加快,能源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受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以及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也因此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与其他目标任务协调同步。然而,同物质文明建设相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亟需加大调整力度,加快发展步伐。否则,势必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不利影响。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所需民心所盼

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也使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得到拓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观念日益增强,参与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生存环境受到污染,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都会受到威胁,幸福感随之降低。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既属于当代人,也是子孙后代的。生态优良,世代共享;生态恶化,祸延子孙。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是顺应时代潮流和民心民意的重大决策。

(四)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不再是梦想

党的十与时俱进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既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提升,也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生活环境绿色环保,从“求温饱”到“盼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美丽中国是要我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从“人定胜天”到“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美丽中国是要我们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的行动纲领,美丽中国梦想必将实现。

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让绿色更多,青山更美,让空气更清新,而这些,也正是群众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建设美丽中国,就要“坚持节约资源优先、保护环境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4]。

第一,实干兴邦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5]只有脚踏实地地奋斗,扎扎实实地工作,我们才能无愧于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责任。“美丽中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行动,成功缘于实干。实干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也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

第二,攻坚克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途径。“美丽中国”的实现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在实现“美丽中国”的征途中,可能有“深水区”,也可能有地雷阵,这也就需要我们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阻,要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突破制约“美丽中国”实现的藩篱,摆脱阻碍“美丽中国”实现的羁绊,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美丽中国”的实现扫清障碍、铺平道路。

第三,求真务实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求真务实,既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本质要求,也是共产党人必备的政治品格。只有求真务实,才能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实现,靠的是我们踏踏实实的自觉行动。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中,必须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一切工作都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也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梦想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10-10-1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4

关键词:生态 文明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 美丽中国

十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既然赋予生态文明如此重要的历史使命,那么搞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就势在必行。要全面解读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搞清楚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这几个基本概念。

一、生态文明的涵义

(一)生态

生态是地球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现在通常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生态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古希腊文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简言之,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①生态展现的是一种关系,它的开始是伴随着地球生命的起源而出现的,因此生态是自然现象的一种,它的发展变化必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规律可调节控制的范围之内与生物、环境共同产生一系列复杂繁琐的演变过程。

(二)文明

文明的涵义具有很多的阐释,最早出现在《易经》中,“见龙在田,天下文明。”②见龙在田是反映人们日常劳作的场景,天下文明描绘的是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和谐淳朴的自然状态。进而唐朝著名经学家孔颖达就提出:“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这里的文明指的是文采光明,然而文明在古代的解释中还有文教昌明、合于人道等众多含义。

(三)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不是简单机械的生态与文明两个词语的叠加,它恰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总结了十报告关于生态文明的阐释和站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出发,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③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状态。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色彩

2012年11月,党的十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④的战略决策,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浓重的时代色彩。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宏观总体的框架,在搭建框架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各个部分的密切配合,只有各个部分都协调运作好,才能发挥出优于整体的巨大作用。生态文明建设要把资源环境承载力掌握在可操控范围内,通过技术手段以及转变经济发展观念,降低能源需求,减少对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确保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极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注重的环节

1、转变观念

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对于建构和谐平等的人与自然关系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就对应着唯物辩证法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为人类提供必要的资源,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另一方面,没有人类的实践活动,自然界就无法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

人类有权利去改造自然,但并不代表着可以肆无忌惮的乱改造,生活在固有的环境之中,就会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在客观规律支配的领域里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生态环境。

2、转变方式

过去对待环境污染问题都是先污染后治理,这样操作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虽然短期内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治理方法并不是最优的、利益最大化的双赢措施。怎样既可以保证经济稳步上升,又不损害环境呢?这需要探索出一条全新的治理模式。

十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⑤从报告中不难发现,在坚持基本国策的前提下,更要从源头上和治理过程中注重方法,让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凝结着科学绿色的环保思想。

3、监管体制

加大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属于谁应当担当的责任就全权由谁承担;建立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给予奖励,对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取经济利益的给予严惩。但是只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全方位的监管体系。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过程,山清水秀的宜居环境是几辈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所以在实现长远目标之前,要把每一步走好,这样才能为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铺平道路。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个人的关系

人类只有一个生存的家园,那就是承载着60多亿人口的地球母亲,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为让地球变得更加富饶美丽,都孜孜不倦的不断探索不断追寻,先辈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现在只需探访着已有的足迹去创造新的生态文明。

个人只是浩瀚宇宙的一份子,但作为生活在生态环境中的人,都有义务有责任去凭借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去改变周围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自然资源,相反恶劣的生态环境就影响阻碍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成为大自然的开采者不成为保护者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三、生态文明建设为美丽中国奠定基础

建设美丽中国顺应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建成美丽中国而奠定基础,究竟美丽中国的蓝图该怎样描绘呢?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是这样说的“我眼中的美丽中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通过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为祖国大地披上美丽绿装,实现中华疆域山川秀美,让我们的家园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诚然,每个人心中对美丽中国的定义都是大致相同的,在期待美丽中国的到来之际,首要任务还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它不是喊口号、唱高调,也不是虚无飘渺实际不能操作的,事实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它的成败更关乎着美丽中国的华彩落幕。建设美丽中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早日实现美丽中国而不懈努力奋斗!(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辞海》2009年版

[2]有易书房主人.乾卦的智慧[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196.

[3]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1):1~3.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2012年11月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5

一、背景和意义

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主要问题之一,正如美国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说:“人们的生活必然要受到大自然的影响,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发生冲突;自哲学诞生之日起,这一事实就引起人们无尽的思考。”[1]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全新的理念,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生态愿景。因此要在不断发展中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积极回应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强烈的环境诉求,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世界性的思潮和社会运动,其根本出发点是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社会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社所导致的严重生态恶化问题,试图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人类社会找到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同时又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萨拉?萨卡和福斯特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北美生态社会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他们大都积极参与了生态环境运动与绿党政治,其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对我们当前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社会主义制度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制度优势

综观生态社会主义学派内部,其成员由于学科背景、经历认识不同,对待某些具体问题呈现出观点迥异、分歧的特点,但是就对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与生态问题的关系来看,包括萨拉?萨卡本人在内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早期生态主义者阿格尔在其代表性著作《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就清晰地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而且生产过程据以同整个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方式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矛盾。”[2]萨拉?萨卡承袭了这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她直截了当的指出:“我相信,除非我们用社会主义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否则,就没有克服生态危机的希望。”[3]5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导致了生态矛盾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资本主义的整个生产方式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存在着根深蒂固且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蕴含着这样一种逻辑关系,那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者要求实现剩余价值最大化,这必然要求生产的最大化,生产的最大化同时又要求商品消费的最大化来满足生产最大化,从而保证整个资本主义的资本循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无限扩张性必然导致资源短缺与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以美国为例,仅美国一国就使用了世界20%多的能源,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了世界排放量的20%。美国和加拿大迄今是世界上人均能源消耗最多的两个国家。同时,美国也是最坚决抵制旨在致力于降低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生态社会主义的观点,其必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萨拉?萨卡明确肯定了在解决生态问题方面,社会主义有着比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的优越性。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仍旧是有前途的,但是必须要首先上好生态这门课。萨拉?萨卡肯定社会主义制度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制度优越性对我们今天在社会主义体制下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同志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提中国梦,中国梦包含了人民幸福这一具体内涵,而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的美丽中国建设自然是中国梦题中应有之意。中国梦深深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从一开始就避免了背负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的原罪,使得我们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可以有充分的制度自信。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鲜明提出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保证,我们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那种以生产最大化以及消费最大化来规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负担,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中国在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方面比包含美国梦在内的“资本主义梦”更有制度优势。

三、生态社会主义视域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

对于苏联这一社会主义阵营领军大国的突然失败,萨拉?萨卡并不认为这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消亡,而只是代表一种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尤其是以经济无限增长和工业无限扩张,资源巨大浪费为代表的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萨拉?萨卡认为理论界虽然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原因有着诸多的分析,但是真正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增长的极限”和“道德的沦丧”。正如其所言“我对迄今为止听到的答案都不满意。我的看法是,社会主义在苏联和东欧国家失败,主要原因是因为它遭遇了增长的极限”[3]7-8,这是其客观因素。苏联所遭遇的增长的极限,突出表现在资源的极限、粮食生产的增长极限等。在自然资源方面,人们能够庆幸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的苏联,这是因为“世界上没有别的国家能够在开始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社会时拥有比苏联更好的资源条件了”[3]32。但是即便如此,仍旧面临着增长的极限问题。以开发西伯利亚巨额天然财富为例,“就经济条件而言,西伯利亚的所有这些丰富的电力资源是极其有效的。这里生产的能源是全国最便宜的。西伯利亚的能源和原材料之所以便宜是因为,这里的地质和矿产条件非常有利,资源也高度集中。”[3]34但在短短的十一年之后,“燃料和原材料的开采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1971-1975年间矿业产量增长了25%,但1981-1985年间只增长了8%。产量的下降主要与采矿的地质和经济条件的恶化有关。由于大规模的矿业……苏联正在相当迅速地耗尽其最容易获得的自然资源。”[3]34同样的,在石油、燃料和原材料方面,能源生产的实际条件也变得更加昂贵,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都归因于地质环境和自然条件的恶化。“20-25年以前,开采业一卢布的产值需要两卢布的资金投入,到10年前,这个数字已经提高到3-4卢布的资金投入,在1981-1985年间,超过了7卢布。”[3]36这些事例都不可避免的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由于广袤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得资本主义即便在武装干涉失败后,仍旧无法从经济上扼杀苏维埃政权,但之后苏联其自身所有的经济改革和生产都没有能够克服危机,这是因为苏联的工业化实质上是一种粗放的工业化,是一种非绿色的经济增长,其每一点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环境成本都是巨大的,走的是一条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由于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日益攀升,苏联试图保持持续高速经济增长的希望被日益高企的环境治理成本所打破,这也就必然会导致苏联经济日益陷入停滞。

苏联也曾做过许多的努力去改善生态环境。比如,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生态自然保护区的国家。除此之外,保护环境在1971年成为了苏联宪法的一部分,成为国家与公民的一项义务。但是可惜的是,随着不重质量的快速工业化开始,“在苏联的决策层,经济发展压倒了环境保护”。要实现尽可能迅速的经济增长,从而在较短时间内赶追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苏联必须把每一点滴的剩余财富投入生产,这对于苏联是远远做不到的。

萨拉?萨卡认为对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显然没有意识到盲目地无限制地追求经济增长,扩大产能,走粗放型工业化道路会带来何种严重的生态恶果。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在19世纪时候就已经在其著作中发出过令人惊醒的警告。马克思写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4]萨拉?萨卡对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失败分析,是基于增长极限理论的,虽然该理论仍旧存有不少争议,但萨拉?萨卡通过考察苏联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忽略结构调整,忽略生态建设的深入分析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仍旧具有深刻的警醒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由原先的四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布局提升为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十八大报告,更是进一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5]我们要极力摈弃那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注重速度而不注重质量的增长方式,加大力气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国家主席在博鳌与出席论坛的32位中外的企业家举行了座谈谈到经济发展速度时就曾指出:“就是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2012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是7.2%,这比前几年有所降低了,这里面降低的因素就有我们主动控制速度,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个因素。”这说明我们国家已经注意到了避免萨拉?萨卡在分析苏联模式增长时所提到的种种弊端,必将会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进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走出一条人类与生态互相和谐的美丽道路。

四、建设美丽中国需警惕生态帝国主义

建设美丽中国范文6

关键词: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B99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写进党的十报告,这是十突出的亮点,为党内外、国内外所瞩目,充分表明我们党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优美宜居的生态环境,从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提升民族的持久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

从邓小平提出的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件一起抓,到去年党的十,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逐渐拓展并深化。党的十五大,党中央结合新的实践发展,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我们过去倡导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致的,就是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教育水平和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模式”。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从邓小平提出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总布局“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直到现在的“五位一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正确运用,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得到进一步拓展,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在生态建设的前提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齐头并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崭新的理念,它伴随着党的十,把生态建设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而应运面生。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由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政府企业、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力,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

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是我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党就把环境保护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在“九五”计划中我们党提出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接着在“十五”计划中第一次制定了主要污染物排放物排放总量减少的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举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科技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树立全局、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且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党的十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章节单独提出,相关内容写入新修订的,充分表明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正是在党的重大部署和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全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日益增强,逐步树立了生态文明的观念,节能减排目标得到顺利完成,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标志着我们党对自然永续利用规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规律以及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文明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内心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我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全面、深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对人类文明进程的积极推进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原始文明我们人类是完全彻底的被动接受大自然,虽然那时人类的生活很贫乏,可经过百万年,人类没有对大自然造成任何伤害。原始文明之后人类开始对自然进行初步的开发和探索,开始了农业文明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几千年,仅仅对自然界造成了一些小伤害,这些小伤害极大多数情况是可以自然修复的。而到了工业文明时期,由于机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人类创造了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奇迹,人类生活有了巨大的改变,就在人类创造和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品尝到了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后果。工业文明使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但对自然带来许多方面的破坏,已经难以修复。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生态退化、气候变化、灾害频发、环境恶化,促使人们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和谐相处,反思人类行为的准则,于是人类进入了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即生态文明,这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了解并把握自然规律,遵循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通过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美丽中国的着力点就是环境保护,因此我们要发挥环境保护作为生态建设主阵地作用,切实落实环境保护的根本措施,这就是要求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认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建设为统领,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加快实现环境保护战略转型,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综合运用价格、财税等经济杠杆,加强政策引导,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要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用国民生产净值来考核地方党委政府,大力开展基本国情和法律法规教育,使生态文明理念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加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措施。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协调。认真贯彻落实节能减排计划,切实解决有损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削减污染物的排放量,企业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企业利益必须在不损害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细化工程减排,同时环保部门要实行监管减排。提倡绿色消费,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应鼓励人们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绿色交通工具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改变污染环境的旧习惯,如春节假日燃放烟花不仅污染空气,同时也污染了水土。可利用电视等媒体倡导新型的春节风俗,尽快实施垃圾分类,切实解决垃圾围绕城市的问题。

建设美丽中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热切盼望的,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我们要认真贯彻十精神,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人民参与,全民树立节约意识、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给子孙后代留下蓝天、青山、绿水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保代缴协议

下一篇公交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