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例6篇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1

一、实习的目的

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及企业业务的多元化与复杂化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实际需要对于会计人员做账水平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传统的手工做帐既费时间又费人力而且容易出错,已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因此在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的今天,传统的会计手工操作已逐步被计算机取代。计算机操作即会计电算化,它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代替一部分由我们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理论学习的实践环节,也是我们财务管理专业和财务会计专业学习和提高运用计算机处理会计流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我们要基本掌握实际企业账务处理流程、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财务软件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能够运用财务软件对企业业务进行会计处理。通过对电算化的学习,可以为明年毕业后做会计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用友财务软件系统管理

财务软件系统管理这部分,主要学习了系统管理的相关概念,功能及基础设置。系统管理是用友财务软件(ERP-U8)管理系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该软件管理系统的各个产品进行统一的操作管理和数据的维护,具体包括账套管理、年度账管理、操作员及权限的集中管理、系统数据及运行安全的管理等方面。

(二)用友财务软件总账管理

通过实验掌握了总账管理系统的概念、功能及与其他系统的关系、设置控制系数、设置基础数据、输入期初余额等内容。总账管理系统是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的核心系统,适用于各行业账务核算及管理工作。总账管理主要功能有:初始设置、凭证管理、出纳管理、账簿管理、辅助核算管理和月末处理。总账管理系统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其他管理如:工资管理、固定资产、应收应付款、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存货管理等都是在围绕着总账管理来运作的。总账管理系统最后一步是期末处理,主要包括银行对账、自动转帐、对账、月末处理和年末处理。手工做账数量不多但是业务种类繁杂时间紧迫,而在计算机操作下许多期末处理具有规律性,不但减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加强了财务核算的规范性。

(三)用友财务软件UFO报表管理

主要学习内容是对UFO报表系统概述,了解UFO报表与其他系统主要关系、业务处理流程等。用友ERP-U8软件的UFO报表管理系统是报表事务处理的工具。他与用友账务等各系统有着完善的接口,具有方便的自定义报表功能、数据处理功能,内置多个行业的常用会计报表;此系统可独立运行,用于处理日常办公事务。报表的格式定义、公式定义和报表模板、报表数据处理、表页管理以及报表输出和图表功能都是UFO报表管理的主要操作处理内容。

(四)用友财务软件薪资管理

用友软件薪资管理即工资管理,这章主要学习了工资管理系统的相关环节的概述和日常业务处理两大块的内容。

工资管理是用友ERP-U8管理软件的一个子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有工资类别的管理、人员档案的管理、人员数据管理和工资报表管理。工资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是由工资管理系统的初始设置和日常处理以及期末处理来组成的。计算机处理工资程序基本类似于手工,只是用户要做一次性的初始设置,如部门类别、工资项目、公式、个人工资、个人所得税的设置,银行设置、各种表样的定义等,每月只需对有变动的地方进行修改,系统自动进行计算,汇总生成各种报表。由此可知,工资管理系统对员工的按类别分薪、自动扣税、期末结转等处理比手工计算和处理简单易行的多了。

(五)用友财务软件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管理的学习包括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相关概述以及其日常业务的处理等内容。用友ERP-U8固定资产管理系统主要完成企业固定资产这一板块的日常业务的核算和管理,生成固定资产卡片,按月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减少、原值变动以及其他变动,并输出相应的增减变动明细账,按月自动计提折旧,生成这就分配凭证,同时输出一些同设备管理相关的报表和账簿。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和系统管理共享资源,主要是将固定资产相关项目的调整、变动等数据通过记账凭证的形式传输到总账管理系统并保持固定资产账目与总账的平衡。其业务处理流程由初始设置、日常处理和期末处理组成。初始设置通过控制参数的设置和基础数据的设置并输入期初固定资产卡片来完成。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日常处理主要包括资产增减、资产变动,资产评估、生成凭证和账簿管理。最后的阶段就是期末的处理了,这个阶段主要有对固定资产进行减值准备、计提折旧、对账以及月末结账等内容。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本期不结账的话讲不能处理下期的数据。结账前必须要进行数据的备份,否则数据一旦丢失将无法挽回。

三、实习收获与体会

四周的短学期实习到这时候也算是告一段落了!与去年的手工做账及生产实习相比来说,这次的实习是简单一些的,主要是在计算机上完成操作。因此,相对来说不是轻松的的。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我们大家都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下面我就这对次实习中自己的相关收获与体会做以下简单的总结陈述:

1.实习收获:

会计电算化主要是应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帐、算帐、报帐,以及代替部分由人工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通过对用友ERP-U8财务软件的学习,认识和了解了财务软件系统应用基础,系统管理、总账管理以及UFO报表管理、工资管理和固定资产管理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在初次使用用友(ERP-U8)时候老师告诉我们先建立用户,再建账号,这样方便设置用户对账号的管理。然后建立账套,将相关的企业及人员信息进行初始设置。并在“企业门户”里面进行基础设置。接下来的过程就是启用总账管理系统进行日常的业务处理了,它是软件管理的核心,通过对它的操作发我学会了运用计算机进行凭证管理、出纳管理和账簿管理。掌握了使用总账进行转账和对账的功能,能够使用数据生成报表。此外,还对工资管理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相关操作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总之,通过对用友软件的学习基本上掌握了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方法。

2.实习体会

因为自己在计算机方面的学习还是很弱的,尤其是这次实习的主要内容是关系到本专业学习的电算化操作。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包括理论课程和上机操作我都在很认真地听讲和一步步地仔细操作。但是还是难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在注册系统时候没有将系统的时间和账套会计期间相统一,因此给后面的操作带来了一些不便;在总账管理系统操作中设置会计科目时候少设置了就能找到本站]明细科目,结果在输入期初余额时候才发现问题;在输入数据的时候抄错了数据,试算平衡结果是不平衡的;在制作凭证的时候凭证的制作日期发生了混乱,系统提示说制作凭证不序时,无法进行后面凭证的操作,我修改了好久还是不行,把我急坏了。问了ƒ老师,老师一操作就完成了,我很惊奇。老师说操作的时候不能着急,慢慢来就好了。看来我的耐心不够好,做事不够仔细。不足的地方还很多呢。我谢过了老师并继续实验操作。

与去年的手工做帐相比,在实习中我发现了电算化的许多优点:从编制原始凭证、记帐凭证到登帐、结帐、编制报表(去年全程都是我是和搭档手工完成,处理一些数据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的差错,尤其是犯了如:金额写错、错行,借贷不平衡,凭证错乱、丢失等许多低级的错误),而电算化则不同,数据一旦进入系统,记帐、对帐、汇总编制报表等过程都是在一系列的设置成的体系中进行的;对于电算化中数据的使用与保存,只要通过账套的输出和导入功能便可简便的实现了。另外,电算化中对于凭证、账簿、报表的收集汇总、归类查询都是很方便的。会计电算化,提高了会计工作质量,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促进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为更好地发挥会计职能作用,实现会计工作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总之,电算化给我的印象就是:省时间,省人力、省材料,方便易行!。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电算化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操作。因为计算机也是人工操作的,计算机不能完全取代人的大脑进行会计操作。人工的理性化设置使得会计电算化成为了企业及会计人员的得力的助手。

3.结束语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2

关键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80

1 课程性质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门专业技能课。让学生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要是让他们掌握财务软件和相关的计算机技术,解决财务会计业务技能和使用会计岗位的整个工作过程。会计电算化课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综合性强;二是知识更新较快;第三、较强实用性。

2 课程教学内容变革

该课程主要介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电算化软件的初始化设置、总账系统、报表系统以及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等业务核算子系统的操作方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流程、模块构建,会计电算化对传统手工会计方式的影响;了解企业实行会计电算化的管理要求与制度规范、购销存业务核算子系统、基于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数据整理与加工。

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新增实训项目主要包含三个账套,考察学生对于会计电算化相关知识的应用及技能锻炼。

3 课程总体培养目标

3.1 知识教学目标

(1)学习职业生涯发展所必需的电算化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注重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可以利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来解决会计信息的分类、汇总、处理,并可以用它来进行会计信息的分析、控制和预测。

(2)学习科学的操作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要求学生通过掌握实施过程中应执行的基本过程和思维方式,运用各种软件进行会计工作,举一反三,做一名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

3.2 能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能够利用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方法解决实际会计业务问题的能力。

3.3 素质教学目标

具有从事财务会计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会计软件操作应用的素质,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从事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具有继续学习、能独立获取新知识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会计电算化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4 考核形式变革

《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的原则是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贯彻落实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院高职生的实际,重在发展学生能力,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采用打实基础,突出专业需求,结合平日学生表现,通过自查互评,将学生学习过程纳入考核,取消卷面成绩定能力的做法,让考试成为促进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情况的有效手段,而不是学生的负担,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考核范围,真正反映出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1 知识考核

4.1.1 成绩配比

知识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1.2 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可以概括为会计信息化基础知识、账套主管岗位工作任务、总账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出纳会计岗位工作任务、薪资会计岗位工作任务和固定资产会计岗位工作任务。

4.1.3 考核方式

不参加学院统一组织的期末笔试,知识考核于复习周进行。基于本学期学习内容出具相关论述题,目的是让学生根据平时上机操作总结学习心得,通过自己总结,去反思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对于薄弱部分加深印象。最后上交纸质文件。

4.2 能力考核

4.2.1 成绩配比

能力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40%。

4.2.2 考核内容

主要采用“应用能力”模式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核。本部分基于课程综合实训,将实训内容、结果纳入期末考核中。主要包含账套一《北京赛瑞商贸公司》、账套二《会计电算化练习账套》、账套三《郑州康普特软件技术公司》。

4.2.3 考核方式

在本课程后期进行,即本学期的15-18周共四周时间,在实训大楼机房随堂进行三个实训账套的演练。

根据给定资料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运用用友8.72进行上机实训。主要上机任务如下:(1)按照资料给定参数建立账套和其他初始工作;(2)完成日常账务工作;(3)进行期末结转;(4)进行报表编制。

其中三个账套分值比例不一样,账套一与账套二各占10%,账套三占20%。

4.3 过程考核

4.3.1 成绩配比

过程考核项成绩占总成绩配比为30%。

4.3.2 考核内容

(1)考勤。

考勤应严格认真地进行记录,并具备原始记录的留存文件。

(2)平时学习成效评测。

平时作业、平时上机操作等各种学习过程中的评测成绩及学习效果评价。

4.3.3 考核方式

该项考核按总分30分计。在考勤、作业、平时上机操作等各项进行加减分赋分方式。

(1)考勤(10分)。

每次课进行点名并记录,迟到扣分每次1分,无故旷课一次扣2分。

(2)平时学习成效评测(20分)。

因为本课程的特殊性,实践操作性较强,本课程考核更多的是实践运用能力。所以平时上机操作练习占据分数很重,每次上机操作练习结束,都需提交本次电子档作业。根据平时操作情况,以及提交作业次数和完成情况进行加减赋分。每少交一次上机作业的减2分;如果上课不认真练习,上网、挂QQ、玩手机等,一经发现,扣5分。以此类推,在20分总分基础上进行减分制度,如若此项扣完则本门课程不通过。

5 结论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深入的教学改革,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师生的课堂角色。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学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教师由课堂的主导者变成了组织者、辅助者,反而学生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变成了主导者。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3

学生毕业实习是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机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检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结合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着重要作用。为将实习落到实处,提高实习质量,特制订本计划。

一、实习内容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通过实习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情况;

(2)巩固所学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

(3)学会使用基本应用软件及开发环境;

(4)消化掌握所学的知识,锻炼独立进行系统维护、软硬件维护及编程等项目的相关能力;

(5)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6)根据在党政机关、企事业组织等有关单位的要求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任务。

(7)熟悉实习单位的环境,了解实习单位部门之间的工作程序和机制;

(8)根据所学专业,选择实习单位某一具体岗位,了解和参与该岗位的工作,熟悉工作流程和管理;

(9)对毕业实习进行总结,完成毕业实习总结报告(实习总结文稿必须提交指导老师审核,实习总结报告定稿完成后按学院要求格式打印,将纸质及电子文稿于4月22日前交指导教师);

二、实习的形式与时间

根据计算机专业的性质、专业特点、实习要求,采用集中定点为主、分散自主、与教育专业学生一起到实习学校参加教育实习或其它相应方式为辅的形式,有组织地开展毕业实习工作,学生按实习单位或指导教师安排进行实习活动。

实习的时间:20XX年3月1日—20XX年4月28日(第1周—第7周)共7周。

三、实习的组织与实施

为搞好学生实习工作,计算机科学系成立了以张小东为组长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实习领导小组在学院学生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工作。主要负责制定本系学生的非师范专业的实习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帮助下落实学生实习单位,选派实习指导教师,指导毕业实习和实习报告的撰写以及日常管理、成绩评定等工作。根据我系制订的毕业实习大纲和计划,成立专门的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1、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职责

系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系毕业实习实施工作计划;在院毕业实习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联系安排实习单位;选派指导教师;督促检查毕业实习的准备工作;做好实习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巡视指导全系的实习活动,交流情况,总结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考核本系实习生毕业实习成绩。

2、实习小组组长其职责如下:

实习生实习期间可按照实习单位组成实习小组,实习小组可设组长1名,由指导教师指定。实习小组组长职责是:组织执行本组毕业实习计划;协助指导教师做好实习的各项工作(负责毕业实习总结、工程总体设计、论文或调查报告的撰写等);经常同双方实习指导教师联系,争取切实有效的指导;协助本组实习生进行实习总结,交流实习工作经验。

3、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派和指导教师职责

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实习指导教师的素质、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对实习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选派责任心强、有一定生产技术经验和较高专业造诣、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指导实习能力的教师担任。

(1)本系实习指导教师职责

实习指导教师在外实习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自觉维护学校的声誉,要做好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督促检查实习学生的实习任务,实习期间要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参加评议学员的工作。关心学生的思想、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督促学员严格遵守实习生守则。做好实习的总结工作,评定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实习期间要和实习单位经常取得联系,及时解决实习当中出现的问题。

(2)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职责

向实习学员介绍实习单位的生产、产品、项目、技术方向等情况;帮助、指导、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传授技术工作的经验,帮助实习生查找技术资料,指导技术攻关,协助实习生解决核心技术问题,对实习学生进行思想、业务指导;审核批准实习生的设计方案、工作计划;主持评议实习生的实习成绩,写出评语。

四、毕业实习过程的管理

1、做好学生实习动员工作;

2、认真负责解答学生在实习中的问题,指导和督促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评阅实习报告,写出实习评语,评定实习等级;

3、实习领导小组要定期向指导教师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帮助解决问题;

4、负责收集学生实习相关材料。20XX年4月22日前收集学生实习鉴定意见(须盖实习单位公章),实习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

5、进行实习后期复查工作。

6、进行实习总结工作。

五、实习学生要求

1、实习学生应根据专业实习岗位,制订个人实习计划,明确目的和任务;

2、实习学生要严格按实习计划要求认真完成各项实习任务,在工作中做到勤观察,勤思考,勤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尊重指导教师,服从安排,虚心请教,工作积极主动,尊重实习单位职工,热爱技术工作。

4、实习期间要积极与指导教师联系,主动汇报工作和思想情况;

5、实习期间,要维护学院荣誉,发扬团结互助精神,确保实习任务的完成。

6、要“五勤”。嘴勤:要求多请教,腿勤:多跑腿出力;手勤:要多干活;脑勤:要多思考和研究;要谦虚,放下架子,继续做“学生”,要善于学习实习单位好的思想,好的作风。

7、要“保密”。做到不该讲的不讲,不该问的不问,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记的不记,切实做好保密工作。

8、不“表态”。实习学员的主要任务是实习,熟悉业务,帮助工作,因此一般不要随意主动表态(不排除提出个别建议)。

9、要克服只顾自己学习,不顾实习工作的本末倒置的做法。

10、要填好实习鉴定表。实习结束时由实习单位鉴定盖章

计算机专业实习计划一、毕业实习工作组织领导

1、系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2、指导老师

计算机系专任教师及兼职(实习)教师

二、毕业实习的目的意义

计算机软件技术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方向)专业、计算机信息管理(信管方向、信监方向)专业毕业前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接触工作岗位,了解职业需求,尝试相关工作过程的重要活动。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又从社会实际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和本领,为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三、毕业实习安排

1、实习时间:20XX年1月11日至20XX年5月30日

2、实习地点:珠三角地区(东莞为主)校外实习基地

3、实习形式:“顶岗实习”

4、组织形式:集体与个别相结合(单独提前实习者须经严格审查批准)。原则上实行实习指导老师包干制与实习领导小组、辅导员/班主任巡回检查相结合。

四、办理校外实习手续

无论是集体实习还是个别实习均应办理实习手续,否则实习不予认可。

具体讲,即:

①签订并报批《三方实习协议书》;

②填写并报批《实习登记表》。

如果在第五学期下半学期要求提前实习的,须填写《单独提前实习审批表》,经批准方能外出。

五、毕业实习方式

毕业实习的组织安排形式:根据学院落实与学生自找相结合的原则,灵活采用多种方法,选择多条途径落实。具体方法和途径如下:

1、通过学生个人或家长联系,落实实习单位部门。

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在同一个企业单位实习的,组成一个实习小组,由指导老师指定组长。定期和不定期在一起交流实习经验体会,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努力把实习工作搞好。

3、通过学院联系安排、落实实习单位部门。未联系到合适实习单位的学生,应服从系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到指定的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安排,否则,不予正常毕业。

毕业实习单位(基地)一般的要求是:能满足专业实习基本要求的校外企事业单位或校内挂牌的实习基地。

六、毕业实习安全纪律

1、毕业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毕业实习单位的一切规章制度,服从领导,尊敬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或师傅;

2、实习学生应培养组织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

3、实习学生应树立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处理实习单位、部门的各种人事关系;

4、实习学生应认真做好保密工作,不泄露实习单位的各类经济、商业、文档信息;

5、毕业实习人员必须跟班实习,上班时间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6、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人身伤害和设备事故发生,爱护操作设备等公共设施。

7、毕业实习中不得迟到早退和缺席,离开必须经指导教师批准后方可离队。对未请假不参加毕业实习者,毕业实习按不及格处理。

8、毕业实习指导教师对违纪学生有权终止毕业实习或提出处分意见。

9、毕业实习前必须购买个人意外保险。

七、实习内容

各专业具体内容见附1:毕业实习内容。

八、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技术的综合性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多且概念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是教学和学习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教材与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问题,为适应国家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紧随新技术的步伐,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教学改革,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为其今后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1]。

1 现有课程教学内容弊端

我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选用的教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教材―《微机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5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周荷琴、冯焕清编著。从教材的内容来看,教材虽然经过5版的修订与补充,但其内容远落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面对繁杂的接口芯片及接口技术的发展,教材知识水平、知识体系看起来还处于上世纪阶段。涉及实践性内容的应用,所举实例简单、且脱离了工程实际应用。从教材的编排上看,系统性差,没有真正体现该课程知识体系及技术构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要将前后知识与章节进行穿插,才能让学生明白前因后果。

2 学生学习课程应达到的目标

教师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讲授,需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知识点,指导学生构建课程的知识体系,运用在其专业方向上,并与其他课程的知识点衔接。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有一定的运用汇编语言进行编程的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口芯片与接口技术,扩展计算机与外部设备的连接,以完成设定的功能与任务,能应用于工程实际,学会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2]。

2.1 把握课程的知识点,并建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体系

学生应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技术,特别是对技术难点、重点要有深刻的认识,为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硬件方面,由一台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就能联想到其外壳内所带有的部件,各部件之间的联系,工作过程。参照性能指标,就可评价计算机的优劣与适用范围。

2.2 熟练掌握与应用汇编语言及接口技术

计算机的应用在于软件,学会与掌握编程是课程学习的重中之重。编程是人类与计算机沟通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不断编程练习,学会编程的技巧及应用软件的融会贯通,使学生的编程水平、技能、思维方式不断得到提升与完善。而计算机功能的延伸与拓展是由接口技术来完成的,也是应用于工程实际必需掌握的技术与技能。学生应掌握查阅接口芯片数据手册的方法,会阅读接口芯片数据手册,理解并掌握接口芯片功能及其参数,能将接口芯片管脚连接到计算机的CPU管脚,并能完成计算机与外设的地址分配、功能控制、信息交换等任务。

3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要点

3.1 课程的普惠性、趣味性

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一门普惠性课程,它的知识已潜移默化的运用在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细节中。应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并掌握一些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与技术,针对学生的学习差异性、接受能力,教学内容,应由浅入深,让不同的学生接受到不同层次知识与技术[3]。此外,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除了工程实际应用上的案例,也应介绍趣味性强、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案例,使编程的教学方法也充满趣味性。

3.2 建立完整的知识点与知识体系

课程的内容的改革应将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术语、知识要点讲透、讲深,让学生学会用专业的语言来描述所学课程,并将这些知识点构建成一个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知识体系,让知识点有机相连,让学生在将来工作、学术交流中不存在知识上的障碍或概念理解上的不规范。

3.3 应用与实践相结合

以工程应用为场景,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限于实验条件,即便是用简单的实验进行教学,也要明确工程上实际应用时应该如何考虑计算机应用的问题。同时,将课程教学活动拓展到学生课外活动,发动有兴趣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学习,通过成立研讨小组,兴趣小组,学生兴趣社团等,组织开展课程设计,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活动。

4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及说明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精简理论教学内容,完善课程各章节的结构设计,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后的教学内容由理论基础、接口芯片、技术延伸、考核四部分组成。课程总学时数为56,其中理论教学学时数是38,实践和实验学时数为18。提高实践课程比例,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整体教学方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思路是CPU与各接口芯片通过三总线结构相连接,外部设备通过各接口芯片与8086CPU相联接,完成信息交换。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三总线结构对各种接口芯片连接所起的共性作用,以及具体的接口芯片连接存在的特殊性,将各种接口芯片的不同功能进行展现,使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整体认识。

5.1 CPU部分

教学上简介微机原理、组成、寻址方式,让学生对微机的硬件与软件有一个整体认识,强调知识点,以便后续课程中的应用。

5.2 接口芯片部分

接口芯片的教学以芯片数据手册为主导,以课本为参考。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网上查找接口芯片的生产厂家,找到芯片数据手册。再分析数据手册的各个部分,教会学生如何看懂、看会芯片数据手册。教学的重点与?y点是CPU与接口芯片的连接。首先按三总线结构的要求进行连接:1)数据总线为双向传送命令字、控制字等信息;2)地址总线给芯片分配接口地址,分配过程中,针对地址要选择合适的锁存器、译码器对地址进行锁存、译码;3)控制总线的连接较为复杂,应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进行分析后、再连接。

5.3 总线部分

课本上的总线技术比较繁杂,且过时的总线技术较多。在讲授过程中,结合实际应用情况,只需对总线的主要性能指标、总结标准、典型的USB总线进行讲授,以节约学时。

6 课程的考核方式

采用以赛代考的方式对课程考核进行改革。通过“以赛代考”学生对整个课程建立起了立体的概念,融会贯通了所学知识与要点,巩固提升了学生动手能力,基本上达到了应用教学效果。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5

高校计算机不但要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培养他们熟悉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其掌握一种现代化的工具,为学生未来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所以,为适应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新要求,我们必须要对计算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计算机逐渐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基本工具之一,高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已经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期下,高校计算机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推进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发展,成为了当前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及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需要更新,课程结构不够科学,这是目前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一般表现为:计算机基础知识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和国外教材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知识内容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而淘汰,但在传统教材中依旧可见。尤其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很多高校,依旧在使用过去编写的教材,影响了计算机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过于强调陈述性、事实性以及记忆性材料的教学,不注重原理性、发展性以及创造性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确定性的内容,不注重前沿性知识的教授,计算机教学忽略了大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觉得计算机教学无法调动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了学生参与计算机学习的主动性[1]。最后,计算机课程结构与综合人才培养相对僵化,强调学科完整性而不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学科和学生的结合、学科和社会的结合;教师在编写计算机教学计划时灵活性不高,制约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一部分学生觉得,计算机课程与未来的工作与生活实际相脱节,自己希望学习的内容教师无法给予满足。

二、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1、优化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的知识内容专业性较强,很多时候会让学生有一种枯燥无味的感觉,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进而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比如说可把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联系起来,进一步发挥出互联网的优势,不仅能够更好的展示出计算机科学的内涵,另外还能够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吸引它们的注意力。另外我们还应当定期组织开展关于计算机发展相关的讲座活动,借助于这类讲座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发展有所了解,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探索欲望。最后我们还应当不断改革创新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强化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工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方法,将学生日常的表现情况纳入到其成绩评定中来,更加全方位的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2、整合课程体系

当前高校计算机课程体系不科学也是对教学效率造成较大影响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应当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首先是针对程序设计方面的课程予以整合,因为现阶段程序设计教学基本上属于语法体系,更加强调教会学生程序设计语言的规则,而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笔者建议把设计语言的教学转变为基于问题体系,在此类课程中加强编码和程序测试,把程序设计课程和软件课程进行整合;其次应当对系统类课程予以整合,计算机系统类课程通常来说包含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软硬件维护、操作系统等,这类课程的基本特征是文字概念较多,且内容的重复率较高。比如说运算器结构在数字逻辑中有详细的介绍,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也有相应的介绍;虚拟存储器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中都有所涉及,所以我们能够从此类课程中找出很多重叠之处,大大的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我们将其进行优化整合,降低重复率,更加强调实用性知识的讲授。

3、完善评价体系

计算机教学要求我们应当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评价,对他们学习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记录,整理总结后对其中的重难点予以集中解决,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若个别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启发他们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同时,为确保教学质量得以提升,推动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我们要对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予以逐步完善,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把学生的期末成绩计算方式转变为日常上机成绩、笔试成绩与实践操作成绩相结合,笔试主要强调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而上机成绩和实践操作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察。这样的评价考核方式能够有效防止学生一味的追求笔试高分而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为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结束后自己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作品设计,从而培养其自主创新能力[2]。

4、加强实践教学

计算机可以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和大学中所开设的其他课程比起来,其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的特点。计算机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是在实践中进行的,在实际练习中不断训练和培养的,因此授课的地点一般来说在机房中。教师应当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直观具体的进行讲解和实践操作指导,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力,唯有不断的实践总结才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原因,让学生能够从课堂学习到机房实践的过程,充分理解知识内容,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另外,实践教学也应当和基础课程、专业课等课程结合起来,将实践教学真正转变为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努力促进计算机教学模式的创新,并让其朝着更加深层次的方向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阶段高校计算机教学已经到了改革创新的必然时期,除了本文中所提出的几点建议之外,我们还必须要在实践的教学活动中更加深入的思考。唯有全方位的了解高校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才能够真正促进计算机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升计算机课程教学效率与质量,以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作者:周茜 高海波 单位: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项目基金支持:

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一般资助课题“GBL与PBL教学模式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探究式教学改革及应用研究”(XJK014BGD046)、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分类分层与模块化教学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湘教通[2015]291-535)

参考文献

计算机工程系实习总结范文6

实践育人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尽管多年来大学教育一直强调教学实践,但是如何完善实验环境,使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新模式注重实践教学体系,从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和事,使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突出计算机技术在相关专业和交叉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与科学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拓展学生的自我学习空间,构造多层次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渗透力,面对未来敢于挑战。基于新模式构建的课程体系突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从单纯的技能培养上升到强调通识知识、文化的学习和对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新模式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实践,构建以资源整合为基础的实践训练平台。

2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

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新体系以学分制为基础实施目标管理,设定总体学分要求,学生可据此自主构筑知识结构。新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如下3层:

(1)素质培养层。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培养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文化基本素质,在计算机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方面打基础,为后继课程作准备。

(2)思维训练层。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为目标。计算机程序设计作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的一门重头课,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领域,覆盖面向对象的C++、Java、VB、Web等不同的实践环境,支持实现分类分层教学,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拓展创新层。该层目标是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基本的创新意识。通过一组选修课程(如与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前沿技术的计算机课程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专业需求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以培养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3.1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新的教学体系,以文化修养熏陶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计算思维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综合应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下简称“新体系”)。新体系横向划分为4个层次,重视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普及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鼓励研究型和创新型实验。第1层次为文化修养熏陶。学生通过计算机认知学习平台了解和认识计算机,注重计算机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的作用和新的发展趋势,加深对计算机的学习与理解。该层次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如文字处理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检索。学生可通过立体化学习资源以及课外辅导自行完成。第2层次为基本技能实验。以操作型和技能验证型实验为主,注重基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以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基本应用为主,如掌握信息获取、数据处理、信息展示等相应软件的使用。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实训等方式在开放的软件实验环境完成。第3层次为计算思维素质实验。以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为主,训练学生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能力,重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主要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B语言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和网站与网页设计等课程。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根据专业需求进行选择。本层实验强调提高软件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第4层次为综合应用与创新实验。本层次包括计算机硬件、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课程,以创新型、新技术和高层次应用实验为主,重在启发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本层次的教学结合大学生创新项目,强调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科研项目实验项目内容。学生选择相应实验项目后,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对实验项目进行分析和设计,以小论文或软件形式给出结果。

3.2“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

堂上不曾讲授过的知识和问题,由于不能尽快获得教师的指导,使得一些疑难问题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为此,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对教师工作进行重新配置,保证线上和线下都能参与辅导。同时,安排高年级研究生进行实时线上辅导,安排教师在实验室值班,承担起学生课外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辅导。我们构建以能力为主导的课程考试机制,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即学生如何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考试机制将提高计算机实测比例,根据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客观评判。总成绩为“基础知识+综合实验+教学参与”,占比为5:4:1。建立学习奖励机制,即成绩结构中的教学参与成绩,对学习拓展模块和参与创新型实验的同学,综合其实验报告、实验结果演示、答辩等环节,对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评价。在课程的总成绩中,实验成绩所占比例由20%提高到40%,对其别优秀的,经过答辩组老师的评议,其成绩可直接作为该课程的成绩,免予期末考试。3.3“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ACM-ICPC(ACMInternationalCollegiateProgrammingContest)是世界上公认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是当代信息技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展示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端平台。为此,我们构建了以ACM程序设计竞赛为基础的拓展创新训练平台,坚持“惠及大众,培育冒尖”的主导思想,践行“赛课结合,赛练互动”的执教方法,重视“训练平台,管理机制”的建设环节,获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ACM程序设计竞赛是少数精英型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也不能曲高和寡、脱离大众。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国内、国际不同层次的计算机竞赛要求,在重点培养拔尖人才的同时,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全校开设讲座以及校内竞赛,达到鼓励一般、重点培养的目的。

4差异化教学实践模式

4.1基于学科差异的分类教学

好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来支持。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每个专业的计算机能力要求差异较大。在对北京交通大学各学院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对专业需求进行分析、归类和总结,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如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和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学科专业分为3个大类:理工类、人文/外语类、经济/管理类。知识结构分为3个模块: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和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培养层次分为2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

4.2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分层教学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强基础,重技能,鼓励创新”的层次教学结构,强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分为基础知识、专项应用和综合应用3层;实践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应用技能和创新技能。新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中考虑学生的个体和专业差异,培养方案面向全体学生。如图2所示,基础教学强调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该课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各自的基础选择学习或免修。个体培养面向优秀学生(如思源班、卓越工程师计划班、国际班等),该部分教学与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和学科竞赛相结合,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4.3基于过程的模块化课程教学

在分类、分层次教学体系中,每门课程采取“重基础、强实践、过程考核”的模块化教学。每门课程包括基础知识模块和研究拓展模块。基础知识模块为本课程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拓展模块为根据授课对象构建的该课程的专项应用知识和技能。我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状况不均衡,为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求知欲望,考试采用阶段性过关考核方式,每学期安排至少2次考试,对于已学习过相关内容的学生可以参加第一次考核,通过后进入优秀学生培养过程的学习,进行拓展模块知识的学习。拓展模块由任课教师根据所在教学班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体现个性化教育。

4.4实践教学新体系

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新体系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新体系压缩了课内教学时数,增加实验时数,同时精选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师在课堂上讲出内容的精髓后,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练习实验相关的技术和方法。教学和实验时数一般达到1:1甚至1:2,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24学时上课,24学时实验教学,再加上24学时的课外实践。

5教学实践与成果

5.1新课程体系应用

2012北京交通大学新教学计划规定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选修学分为4学分。根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教育理念,大学本科学生入学后先学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然后选修1门程序设计课及相应的课程设计。

5.2教学实践成果

新课程体系经历了“研究—实践—调研—修改”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找问题,发现新方法,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1)开展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利用自制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突出实验教学中的分类、分层的分级实践教学模式,以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新课程体系在2010年选择了3个学院、4个课堂进行试点,2011年开始在新生范围内试运行,2012年在全校范围内试行新课程体系。2)突出过程考核与理论考试相结合的能力检查机制。利用自主研制开发的在线考试系统和试题库构建灵活的考核机制。自2008年以来每届新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试全部采用“实验作业+课程设计”方式,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采用笔试和上机编程相结合的模式,其他系列课程则分别采用开卷、半开卷等模式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