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原理范例

景观规划原理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1

【关键词】预警原则;环境规划管理;环境保护

面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各国都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作为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由于环境的变化和问题对人们的生产活动负有责任,这也是世界各国通过环境保护和管理来追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环境压力巨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到我国公民的生活和生产,对我国的环境造成巨大而持久的破坏,直接影响和破坏了人民日益美好的幸福指数。因此,中国在经济发展中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尤其是在文化旅游产业及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预警机制。在中国许多城市和地区,尤其是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中,环境规划和管理预警的原则主要是通过有效的规划和保护来最大化保护环境。同时,对预警原则在国内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并对预警原则在国内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中的应用进行了考察。

一、预警原则的内容概述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多,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超越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然而,在当代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类还没办法具体明确地阐述出人类的各项行为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有哪些。其实对于环境的保护主要体现在污染的防治上面。如果可以将污染防治的部分做好,就可以防患于未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同样启用预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文化旅游产业的顺利开展。我国关于环境的管理中也包含了预警原则,这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准则。但是国家对于这块的措施并不是太完善,不够具体,所以效果并不好。所以预警原则的内容并没有完全转变为现实并应用在现实的环境保护措施中。预警原则的核心思想是在环境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采取预防措施。

二、预警原则的实际运用实行预警原则

最重要的就是可以提前预估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在人类对这些损害不知情的情况下可以将对环境的伤害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和实施环境规划和管理的目的。预警原则在欧洲出现后在欧盟成员国中获得认可并应用。在1992年《里约宣言》颁布后预警原则迅速应用到全球的环境公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转基因食品领域,还有环境安全、养殖业等领域。然而,之前预警原则所存在与现实违和的地方依然存在。例如,美国受到科学界的鼓励,但是美国本国的政府机构并不同意这个决策。本篇文章把预警原则应用在具体的文化旅游产业中环境容量研究和采取预警原则会给文化旅游产业带来的益处。

三、预警原则实际运用的重要性

预警原则最重要的应用是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具体和潜在影响。就本文所探讨的问题来说,如果运用好预警原则,就可以分析出在文化旅游产业中人类的活动对产业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在哪里,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分析出影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解决方案。获得最准确的区域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分析区域环境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并将分析结果用于未来在文化旅游产业区域的开发过程或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手段上。我国环境保护和环保措施出台较晚,环保措施不充分,导致环境污染严重,环保意识低下,能源消耗过大。近几年我国经济情况慢慢好转并发展起来,但也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环境和污染问题,环境保护迫在眉睫。而预警原则恰恰可以很好地解决燃眉之急。所以预警原则在我国的环境建设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预警原则是我国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的关键,我国想要改变当前的环境现状就需要充分利用预警原则,尽可能地发挥预警原则的有力作用,让预警作用为环境保护所用。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建设奠定一个好的基础,从而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保护并行发展。

四、在具体的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运用预警原则

在当下全球倡导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下,各个国家也不再以发展国家经济作为第一要务。而是希望达到经济发展与不破坏环境共赢的局面。在分析预警原则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作用时,可以评估预警原则对一个或多个类似地区或城市的影响。通过比较预警原则在这些地区应用前后对环境管理和保护的影响,考察该地区或城市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预警原则在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中的作用。总而言之。在我国大范围内应用预警原则的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南部且是沿海的城市。这些地方预警原则之所以可以得到很好的实践效果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强烈,所以监督和实行效率高。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对于环境保护效仿其他国家的方法,把预警原则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原则之一,充分地保证了预警原则的实践效果。预警原则的界定不是建立在完善科学的基础上,而是为了克服科学的局限性和不足所造成的后果,是一门“更为彻底”的科学。比如,武陵源风景区在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也因管理工作不到位,出现过失误。一方面,在旅游资源开发、设施配套建设中,贪大、贪多、求全的现象较多,如旅行社盲目发展、互争客源,宾馆、游乐设施重复建设等,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内自然风貌也受到人为的影响,受到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黄牌”警告。通过各种实际的措施证明,预警原则对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预防各种措施失误的优势,就上述举例来说,如果在一开始采取预警原则,在管理方面和旅游开发方面做好预警措施就不会出现后续问题。并且预警原则对于环境领域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预警原则并不是没有弊端,但是要对于预警原则的特点有选择的利用。但它的出发点是打破科学的界限,但是也要做好预防,以免给经济发展带来弊端,适得其反。所以在这方面必须需要重视起来。预警原则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是城市环境规划的关键一步。实践证明,预警原则是有效的。例如,政府非常重视环境问题。预警原则已纳入东南沿海地区的环境规划和设计。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完成后不直接向监理人报告。审查报告,但预警原则将继续进行环境规划分析。应明确相应的公众要求,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指出环境规划的不足和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环境规划体系的科学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运用出行成本法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公众的支付意愿,充分了解、评估每一个方案的效益,并采用最佳的制度。在区域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预警原则的积极作用,在全国地域城市有条件的地方实地考察,选择预警原则来对城市规划进行实践,保护生态环境在城市经济建设中也可以更好地发展,而且这一措施的实行需要征集居民的意见,让小区和街道办事处举行投票互动,让居民参与其中并且可以充分理解预警原则对于日常生活环境的有利影响,这样可以保证预警原则后期可以顺利开展下去。另外,在城市战略发展规划的设计过程中,要优化资源配置,遵循环境经济的要求,运用预警原则,开展旅游城市与大众化旅游城市的博弈,是在生态城市设计中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课题。当资源配置和利用不当,会破坏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迟缓,影响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脚步。这一问题就可以通过预警原则来做很好的补救措施,并且可以对城市各地域的发展重新的划分,使各地域得到更好效率更高的发展。从而提高城市的经济建设可持续性稳步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本研究将预警的原则放在维护城市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安全之外:列出受损生态系统需要修复的清单;针对具有潜在环境问题或者已经发生环境污染的生态环境采取预防和事后保护措施比如东南部的沿海地域。在确定城市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战略时,根据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运用预警原理,区域旅游城市是区域旅游的主导资源和支柱产业。具有发展战略的城市是区域性国际旅游城市。资源利用的冲突可能导致资源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为了避免资源利用的冲突,利用预警原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城市规划中保持主导产业的功能适应空间。

五、结语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2

【关键词】景观园林设计;生态规划理念;应用

1.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生态规划理念的重要性

在人类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怎样做到社会的稳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始终是人类社会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重点问题[1]。在当前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的现代化背景下,虽然人类社会的繁荣程度不断提升,但是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越发严重,因此我们更需要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和手段。生态规划理念指的是在各项规划设计工作中,要始终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问题为基础,从规划的角度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而言,生态规划理念是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重视,不仅是现代社会规划领域的重要理念,还是今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2]。而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园林景观设计也十分重要,将对园林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越发严峻的基础上,园林景观设计工作更应该始终以先进理念为基础,在实现园林景观生态功能发展的过程中,推动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激发生态环境的优势作用。在这一角度上,生态规划理念也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园林景观设计方向,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对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也将对今后园林事业和城市建设发展产生更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2.园林景观中生态规划理念的设计原则

2.1区域性。所谓区域性原则指的就是设计人员在遵守因地制宜原则下开展园林景观的规划,并且在尊重传统历史文化和区域文化背景下,实现原有地形地貌与生态群的稳定,最终在当地植物和节能材料的有效应用下构建完善的生态园林景观。所以,在开展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对生态规划理念的贯彻,只有充分满足和贯彻区域性原则,才能尽可能实现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提升。2.2可持续性在园林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基础原则,这也是在当前环境恶化背景下提出的一种全新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基础在于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提下,实现对绿色资源的深入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群众对生存环境的发展要求。

2.3环保性。所谓生态规划下的园林景观设计指的就是在山水、绿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应用下实现对人们生产生活环境的优化。要想确保设计目标的稳定开展,设计工作人员就要在园林功能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加强对园林地区面积、景观等内容的自由搭配,只有充分发挥绿色环保性优势和功能,才能在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环境健康的基础上有效提升环境和空气质量。

3.生态规划理念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要求

3.1园林景观设计的完整性。在进行传统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园林景观往往需要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设计,但是这种片面的设计方式并不能做到和城市生态发展相统一,因此很多时候园林景观也很难在融合过程中发挥相应的生态优势。所以,在生态规划理念作用下,园林景观设计更需要加强对景观和生态环境系统整体性的发展,只有保证景观设计始终和城市规划相统一,才能推进园林景观和自然环境的有效融合。

3.2景观园林设计的集约性。在全新的生态规划理念作用下,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同样如此。要想保证园林景观在社会长远发展过程中为人们提供更显著的服务与帮助,就要在设计过程中站在长远角度上进行分散内容的研究,从而借助集约式手段进行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最终为园林建设价值的可持续长远发展提供重要帮助。

4.当前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生态规划理念最初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并且在规划设计工作中也实现了广泛和长远的应用。在当前社会经济水平稳定提升和发展背景下生态规划理念对于人们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将对景观园林设计产生显著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在当前景观园林设计工作中,生态规划工作的优势作用尤为重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仅可以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自然环境,还能满足人们对优质生活的要求。作为景观园林设计工作中的关键性原则,生态设计原则不仅要加强对园林结构形式的优化和完善,还要全面体现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在落实环保要求的基础上,发挥园林景观的设计要求,最终满足景观园林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设计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应用,充分体现挥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历史文化,推进人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5.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对策

5.1强化对生态种植的关注。要想在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充分发挥生态规划理念的重要作用,就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识到生态种植工作的重要性,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园林生态种植工作中,要充分加强对可再生植物的应用,从而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和适时种植的工作原则。在植物种植过程中要优先选择本土植物,因为这类植物的适应性较强,可以最大限度上发挥生态优势,最终达成生态种植工作的基本要求和目的。其次,在进行园林景观生态种植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充分体现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特点,在满足景观统一性基础上,加强对多种类植物的选择和应用,通过这种方式将景观园林的可观赏性进行全面提升,实现对园林景观生态效益的有效发挥。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加强对丛植、群植等多个物种的设计,加强对当地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必要分析,比如对于橡胶树或是木棉这种植物更适合生活在南方地区,如果将其设计和种植在北方地区,不仅会造成成活率大大下降,还将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平衡发展。而北方则应该加强对雪松、白皮松等耐寒性植物的种植,这不仅是对当地生态条件的考虑,还能充分满足当地园林景观设的生态规划发展要求。

5.2加强对植物种类的科学选择。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植物是最为重要的组成环节,在某种程度而言,植物将直接影响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发展。而植物多样化也是对园林景观中自然生态环境的根本体现,所以在生态规划设计中更需要加强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关注。在对植物种类进行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切实加强对植物种类适应性问题的研究,不能出现一种植物全部种植的情况,除了要保证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之外,还要加强对植物色彩、高低因素的研究,尤其是不同植物对于环境的需求不同,所以要充分发挥生态园林系统中的绿色性和环保性优势。

5.3加强对园林景观的分散建设。在园林景观的生态建设过程中,除了涵盖最常见的公园形式,还包含了绿化带、植被护坡等多种形式。在城市发展中进行园林景观的分布,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上改善生态环境,如果只单纯地进行公园景观建设,很可能造成装饰性过强的现象,无法实现生态作用的稳定发挥,一旦发生大面积污染还将严重影响生态园林的基本功能。所以要加强对生态园林的分散建设,切实处理园林景观中的不同空间关系,从而用形状、容量和大小等进行明确标识。其中,空中花园作为近年来房地产界流行的概念,逐渐以灵活多变的空间优势和生态效应优势特点实现了对人们生活环境和品质需求的满足,并且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了各种楼盘的包装和宣传上。空中花园这种住宅和园林建设形势可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改善人们居住环境有着重要帮助,是当前我国生态建筑不断努力的全新发展方向。而这类建筑形态的构建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提升空气湿度,实现气候调节,还能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生态环境发展的需求,是今后自然环境的重要发展方向。

5.4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规划理念要想切实渗透到园林景观中,就要切实提升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就是在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为最大限度上预防环境恶化问题的发生,就要切实在当地进行工作考察,了解当地人文特色和地质条件,从而在获取完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建设目标的设置,实现对园林景观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稳定发展背景下,生态规划理念产生的影响越发深远,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产生活,除了可以为人们构建美好的生活环境之外,还能切实推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在今后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工作中我们更需要加强对生态规划理念的应用,在切实提升与优化园林景观设计水平的过程中,为城市园林景观功能的多样性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栾海燕.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规划理念的运用研究[J].居业,2020,35(3):76,78.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3

关键词: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生态理论

1生态规划理念

生态规划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规划,强调在生物圈的概念下,实现人与植物和谐共存与共同发展。在园林植物景观生态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出生态学理念、社会学理念、经济学理念与环境科学的理念,能够在综合利用各种生态元素的基础上,有效降低园林景观建造方面的成本,实现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兼顾人们品质生活追求的基础上,提高园林景观的自然适应性。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是传统设计方法的延续,其科技含量更高,设计思维更前卫,而且体现出良好的秩序性。生态园林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环境需要,而且要更好地关注与实现人的审美理念,强调在可持续建设基础上,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审美追求。我国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更注重完整性,强调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设计。

2生态规划理念用于园林设计原则

2.1地方性原则

生态规划理念用于园林景观设计,应从园林所处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践行因地制宜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方气候、地貌特征等因素,而且还要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当地的区域文化特征,维持原有的生态群落特色,充分使用有地方特色的绿色节能材料。从环境保持角度,加强园林景观设计,能够通过地方特征,彰显园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以生态理念呈现园林。

2.2持续性原则

生态园林景观建设要有持续性,要始终按照生态的基本思路设计园林景观,在设计过程中,体现出可持续发展思想。园林植物景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园林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景观建设中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综合考虑后期维护、景观碳排放、景观长远影响等因素,这样才能在充分运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加强对现有绿色资源的开发,并且在园林景观自然规律、人们使用需求与景观呈现之间找到平衡点,达到促进园林景观和谐发展的目标。园林景观在设计时还要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注重从节约、循环、改善生态环境角度进行景观设计。

2.3绿色环保性

首先,从生态角度规划园林景观承载的不同功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其次,园林景观设计要实现面积、特征、装饰物等不同元素的合理搭配,在切实减少碳排放的基础上,有效加强不同景观元素的合理搭配。第三,根据区域气候的特征,围绕提高植物适应性和发挥植物对环境的调节作用进行设计,从而发挥植物景观对地区环境的改良作用。

3生态规划理念的具体应用策略

3.1生态种植

首先,合理配置本土植物,保证本地植物的健康生长,不仅体现出本土植物的生态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后期运营管理维护的投入。其次,围绕本土植物,营造科学的植物群落,要体现园林植物的生态多样性,达到园林景观的统一性目标,增加群植元素,从而发挥整体性景观的价值。苏州桐泾公园广泛使用本地树种,例如,香樟、桂花、紫薇、樱花等,并且做到落叶树与常绿树相搭配,从而形成“组团式”的绿化种植效果与目标。

3.2丰富植物种类

只有丰富植物种类,实现各种植物的混合搭配,合理控制各种植物比例,才能提高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发挥出园林植物多样性对提高生态稳定性的价值。首先,园林景观从生态设计出发,应当尽量丰富植物种类,能够综合考虑植物的配色、高矮、环境要求等,这样才能达到健康环保的目标。其次,考虑各种植物之间的相克因素,有效减少同种类植物相克问题,满足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初衷。例如,苏州市在园林种植过程中,应慎重将不同种类植配置在一起,同时,避免出现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之间相克问题。

3.3分散建设

分散建设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理念,特别是在建设生态公园过程中,更强调对植物景观的分散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更大范围地改善人们居住环境,同时,起到有效的装饰作用,而且达到净化环境的目标。因此,从生态角度出发,应当充分考虑园林植物景观的大小、密度、容量、连接等因素,有效控制园林景观的层次空间感,实现园林植物景观的合理布局,达到建筑空间疏密相间的目标。

4结论

生态规划理念下的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要从地方环境特征出发,在综合运用各种设计手段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综合性和创新性,从而达到高质量进行园林景观设计要素安排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哲.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房地产导刊,2016(7)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4

关键词:生态规划理念;园林景观设计

古语云:“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园林景观设计而言,预者,即策划。策划,也即策略、谋划,指通过找寻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针对未来发展进行的整体筹划。在园林景观的设计中,需要立足生态环境,通过对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析,制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提出一套合理的发展理念和设计方案,避免出现重大失误。在整个园林设计中,需要选择合理的发展目标和途径,从项目定位、项目概念、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等各个方面考量,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1生态规划理念的重要意义

城市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三大产业的支持,而建筑的不断建设也使得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经济水平得以提升。然而在城市的稳步建设过程中,也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及影响。例如,汽车尾气不断排放,工业工厂在日常生产中向大气层排放的污染气体等均对城市周边环境及空气环境造成一定破坏,而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对空气起到净化作用,且绿化环境可有效提升城市的美观度与生态程度,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城市中多种建筑占据城市大部分空间,且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建筑装饰材料的不断丰富,虽然城市看起来丰富多彩,但如果缺少绿化生态,就会使得城市不够美观。将生态规划理念融入城市建设中,可充分结合绿化园林与城市环境,将城市内生态环境在合理范围内不断扩大,不仅能够对周边环境加以净化,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绿化生态提升城市美观程度,增加我国绿化面积,为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促使城市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2.1环境城市的设计应当遵从完整性

在整个园林发展设计理念中,完整性是其重要的设计考量因素之一。从当前来看,我国的城市园林设计建设具有一定的混合性和渐进性,其内部的各个因素不是同时进行的,相对来说整体性较差,在一些设施建设方面,很多都需要重复建设,极大地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在完整性理念的指导之下,相关人员在城市设计初期就应做好不同产业分区开发时序、开发流程、建设周期等方面的规划安排,并积极加强与设计单位、管理部门、企业对象之间的沟通联系,以此保证后期施工建设、设施配置等方面的协调性。此外,为进一步体现城市规划工作中“健康”的重要理念,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为设计基础,做好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配套设施的科学分配,避免因盲目追求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导致城市环境质量下降。

2.2加强地域性的空间设置,突出独特地域的个性

我国的传统文化丰富璀璨,各个地区的人们的居住风格千差万别,对于自然环境的艺术形式理解也多种多样。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主人的基本审美观念,陈设艺术要有一定的民族特点。在公共场合,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比较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物品,比如雕塑或者建筑,通过一些较为别致的施工工艺,显示出独特的地域风格。

2.3园林景观设计应保证集约性

基于长远发展的园林景观设计规划理念,园林的设计以及建设应及时修正某些项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以“扩张”和“分散”为主的功能布局形式,转而实现各类城市服务功能配置的紧凑式、集约式发展。这样一方面能够有效提升居民的出行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促进城市的区域性经济发展,进而形成一套完整、有效的经济模式,并与其他一些社会服务功能协同组成一个经济结构,实现城市的健康高速发展,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岗位,推动社会的良性进步。

2.4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

持续性原则主要是根据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回看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状况,虽然是呈现飞速发展的状态,但却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这一举措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了弥补此举带来的后果,在园林景观设计当中,在引入生态规划理念的同时,要坚持持续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改善如今恶劣的自然环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不仅如此,在秉持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还要善于借助科技的力量,更好地规划设计园林景观,助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社会良好健康发展。

3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种植是园林景观生态规划中使用的重要方法,使用生态种植的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地方生态环境需求,还可以提高植物的地方适应性,实现地理环境与植物的有机统一,为植物健康生长提供必要的条件。首先,在园林景观种植中,应尽可能使用可再生植物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植物的地方适应性,做到因地制宜,保证本地植物的使用,并且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其次,在生态种植过程中,应当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的多样性,在混合搭配中,提高各种植物之间的适应性,以便于将园林植物构建成一个统一体,切实满足营造多样景观需求,这对于发挥生态植物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丛植、孤植与群植方法的价值有重要意义。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园林设计过程中应用生态规划观念能够极大地改善地方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园林景观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与整个城市设计相辅相成,应融合各个方面的发展观念和设计理念,给居民提供一片美好的精神寄托园地。在生态理念下的园林设计中,需要遵从地方性的文化特色,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发展理念,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孔卫红.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实践[J].现代园艺,2019(16):87-88.

[2]黄德军.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9,4(15):177-178.

[3]李霞,张卫国.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南方农业,2019,13(18):68+70.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5

关键词:美丽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是地域文化传承的根基,具有其独特的魅力,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主要阵地。甘肃省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大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随着千村美丽活动、乡村环境治理行动、厕所革命、“四旁”绿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甘肃乡村景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由于乡村园林景观建设易受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模式的影响,在甘肃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出现了复制城市园林景观等一系列问题,诸如模式类同、或生态环境失调、或地域文化不明显等,这将会导致乡土文化失传,影响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让甘肃美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一时陷入困境。因此,科学有效地规划园林景观设计,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必然路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1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是指要把我国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农牧业兴旺发达、自然生态优美,村落布局独具特色、街巷建筑地域鲜明、居民院落独特风格及民风民俗文化良好传承的现代新型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村民生活村落的改善提升,更是对整个乡村全方位的改造提升,是将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三方面进行“三位一体”的改造升级。美丽乡村建设景观包括农业生产景观、农业生活景观和农业生态景观[1],美丽乡村建设是将“三生”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建现代智能化新型乡村。新型乡村建设将一定乡村区域范围内与农事相关的各种物质与非物质要素聚集在一起,形成自然与人工复合的田园生态系统。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被不断丰富和升级,涵盖了生活、生产和生态等内容。当前,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大力推进乡村农业生活体系、生态体系和生产体系的全面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总目标[2]。

2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价值特性

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特性:①规范性和引导性。即通过规范化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正确引导美丽乡村建设科学合理地实施。②科学性和艺术性。即通过各种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提高乡村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观赏性,使乡村环境更加美轮美奂、诗情画意。③灵活性和创新性。即根据传承民俗文化、发扬民族精神,因地制宜地进行设计,在保护乡村历史景观遗迹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园林景观的设计手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田园风光。

3甘肃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概念以来,甘肃省以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为目标,强化政府引导,出台相关政策文件,不断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坚持“两无、两不干”,即无规划不建设,无设计不开工的美丽乡村建设原则,在打造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的同时,实现了美丽“塑形”和精神“铸魂”并举。同时,全省积极学习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如传承发展浙江“千万工程”的做法,自2017年以来,优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40亿元左右,陆续建成1000多个省级“千村美丽示范村”、2000多个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0多个“万村整洁村”村,美丽乡村示范村在全省遍地开花,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4.1传承文化基因遗失

目前,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依旧存在“重塑形、轻内涵”的现象,如一味地追求城市文化元素、不合时宜地引进西方文化元素,甚至在某些地方出现“伪文化”等。此外,还有大量仿古建筑的建造、民俗风情街的建设会牵强附带一些与本乡村历史、文化毫无关联的伪文化等。乡村传统文化基因的遗失,正使乡村失去原有的乡土文化。

4.2乡村自有特征不明显

与全国相比较,甘肃省美丽乡村景观总体规划设计水平偏低,甘肃乡村自有的特征不明显,具体表现在:①照搬抄袭依然存在,如复制城市的园林景观或照搬其它省、市园林景观设计模式;②在拆村建楼及村庄整体改造时,破坏了村落原貌的同时,新居的布局模式雷同,形式单一,缺乏特色和创新性;③园林景观过于简单化,走形不走心,认为乡村的景观不太重要,只重形式,不重内涵;④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时,不重视乡村生态系统的独特性,使原有乡村特性(人口稀疏、空间充沛、自然景观资源丰盈、居住分散、低层建筑群等)丧失,致使历经千年的发展演变而来的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4.3自然生态景观遭受重创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随着道路硬化、“四旁”绿化、厕所革命等措施的落地实施,甘肃省乡村人居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也在同步完善。但在实施美丽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时,有些地方的管理部门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上依旧存在片面追求乡村经济利益,致使乡村资源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等现象频发。乡村自然生态景观包括自然山体、天然水溪、山泉、植被等,具有改善局部气候、改良土壤、净化水体等生态功能,与人造生态景观相比,具有更强的自我调节功能和更高的生态稳定性。但目前大规模的乡村开发建设使基本农田面积、村落面积逐渐减少,平山造地和乱砍乱伐使原有自然地貌及其植被消失等,这些都让乡村自然生态、半自然生态景观遭受破坏,致使乡村区域的生态平衡失调。

4.4设计创新模式欠缺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甘肃省部分乡村规划设计模式类似,造成乡村房屋建筑千村一面,园林景观形式雷同,历史文化内涵短缺。许多乡村复原的古建筑往往是粗制滥造,仅形似都难达到,更难从中读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如河口古镇的复原与建设,基本是复制其他省市做法,没有因地制宜深挖本土文化元素。创新和传承不是对立的,而是一个统一体,创新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历史文化,唯有创新复古的设计手法,让古村镇、古建筑在中国大地上永存,才是建设美丽乡村的终极目标。

5美丽乡村建设中园林景观设计途径

5.1乡村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规划设计

乡村居住区是村民日常生活、游憩活动、邻里交流、村民参加大型活动聚集的场地,是乡村景观设计的重点,主要包括居住区的外部形态布局、乡土建筑特色、民俗文化展示、乡土小品建造、田园山水营造等方面[3]。在进行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改造时,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理念,以传承乡土民俗为特色,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相结合,注重保护村落原貌,谨慎拆除,实现历史遗迹与现代元素相契合。

5.1.1村级主干道路绿化。甘肃省大部分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较差,村级主干道路绿化宜选取速生强、主干笔直、树形整齐、树冠浓郁、适应性强的乡土乔木树种,并根据地域条件和生长环境合理配置。在自然条件和经济较好的区域,可选择云杉、雪松、银杏、槭树、玉兰等高观赏价值的树种,灌木选择月季、苦水玫瑰、牡丹、黄杨、丁香等,采用混交栽植配置大中型的花灌木、中乔木以及乡土野花野草;对于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风沙大、干旱)地域,可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乡土树种和经济树种,如柳树、沙枣、香花槐、梨树、枣树、山楂、山杏、李子、西府海棠等进行植物配置。

5.1.2前庭后院绿化。前庭后院绿化的原则是前低后高,采用花灌木、果木、蔬菜三者混搭模式进行植物配置,既可美化庭院环境,又可满足居户蔬菜需求,也能增加收入。前庭可选择规则式的树篱、花篱做造型或雕塑,如苦水玫瑰、月季、黄杨等,地被选用多年生草本花卉,对于前庭院面积较大居户,也可乔木、花灌木混合配置。某些地方的后院面积较大,可选择果木、蔬菜、花灌木混搭,如早酥梨、苹果、柿子树,与黄瓜、辣椒、茄子、番茄、玫瑰、月季、黄刺玫等进行植物配置。

5.2农业生产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农业生产景观作为美丽乡村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起来,是集生产、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为一体的大型田园综合体。主要类型有农田生产景观、林业生产景观、畜牧业生产景观等。目前,甘肃各地根据其自然资源特点已创建了一批绿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田园综合体。在进行农业生产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时,要注重增加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观赏性、生态自然性、农事体验教育性、地域文化性,并将其作为主线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和植物配置。乡村区域内的河流、小溪等水系,经济林、农田等原生态自然景观都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对一些斑块化的区域,如田埂沟渠、水利设施、田间道路、谷物晒场等设施,可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成游客休息区或节点景观区;也可增加一些乡村的元素,突显乡土气息,如石磨盘做成桌椅、水缸种植盆栽、农事活动或乡土人物卡通雕塑、趣味性原野小品等,更好地将艺术元素融人到农业生产景观中。

5.3农业生态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农业生态景观是指由山川、溪水、河流、森林、地被植物及生活在其中的动物、微生物等多种异质生态资源构成的乡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景观,对保护乡村的生态环境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合理利用乡村自然资源时,注重保护自然资源是园林规划设计应遵守的原则,要根据地域特色划定保护范围。同时还要坚持自然主导、生态完整、和谐共生的原则,将乡村自然景观与休闲旅游相结合,打造乡村田园经济综合体,创建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6结语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6

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要依托现有自然条件,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再加上园林艺术手法进行景观设计,总体要以绿色生态为原则,在满足校园场所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以绿色植物为主,植物配置要注意多方位、多层次、多用途配置,着力打造一个稳定的生态群落。

2景观多样性原则

生态学中有“种类多样导致群落稳定性原理”,意思是丰富的植物物种构成的生态群落稳定性及生态效益更好,同时丰富的物种能增强群落的韧性和抗逆性,多层次、多方位的物种构成的群落能形成丰富多彩的群落景观,校园景观设计中注重景观多样性,可以满足学生、老师等不同人群的观赏要求,同时也能更好发挥生态效益。

3可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最早由生态学家提出,意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强度、程序间的平衡性,不能一味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要科学地使发展脚步与自然生态恢复程序达到平衡。校园景观更是一个长久的、持续性的景观领域,所以在规划过程中一定要考虑文化理念,植物生长的空间性及时序性。

4整体规划设计原则

丰富的物种构成稳定的群落,稳定的群落再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所以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必须先从整体把握再到局部细节的规划设计,校园景观亦是如此,在规划初期先把握学校整体的定位,做好功能分区再进行局部细节刻画。

5地域化原则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就阐释了自然中有地域性这一现象,不同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着不同的物种,适应同一环境的物种生活在一起;人也不例外,生活在一起的人,至少是能适应当地文化的人,在景观规划领域就体现在打造地域性景观上,不同的景观领域类型在规划设计时有些不同要求。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一个以“林”为特色的大学,所以在景观设计上肯定要用景观手法突出“林业院校”特色。(本文来自于《现代园艺》杂志。《现代园艺》杂志简介详见。)

6人本化原则

以人为本,人性化设计,是近几年来提倡最多的理念之一。但现在国内的一些景观项目真正做到完全以人为本的还是很少,还主要停留在理念阶段,校园景观设计中,学生是这个场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及体验对象,如何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是校园景观设计要考虑的重点,也是必须要坚持的原则。

7结语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7

 

一、游憩的概念   “游憩”这个概念产生的时间比较早,广义上看,其泛指人们在闲暇的时间里从事的各种活动,目的在于调节人的精力和体力,包含极为广泛的范围,外出度假属于游憩,甚至连坐在家里看电视也属于游憩的范畴。狭义上看,游憩活动是异地旅游活动和当地人的游玩活动之和。虽然游憩很难进行准确的定义,但是各项研究结果表明游憩的概念中基本上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因素:(1)闲暇时间;(2)休闲活动;(3)满足身心放松的需求。由这个基本因子共同构成了游憩的基本要素,我们可以看出游憩与休闲、旅游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相关研究将三者之间的关系用下图来形象的表示。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   1、旅游规划的目的   旅游规划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提高旅游地的健康、稳健的发展,应充分地对旅游地进行调研与评价,并以此为基础找寻的有利于旅游地长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等各领域开发的最优化途径,通过旅游规划达到多个目标的平衡。   2、景观生态学形成的必然性   环顾当下的旅游,存在着较大的发展负效应压力,我们规划者必须从切实有效的环境规划着手思考,在旅游地的景观特色的基础上,和保证景观质量的前提下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同时规划应具有长远性,有利于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如此,景观生态学在生态学和地理学结合下应运而生了。   3、景观生态学的特点   从理论上来说,景观生态学包含了生态学的思想、原则和时空上的特色,是进行旅游规划的重要理论基础性原则,借助于景观生态学,景观的空间结构通常可以抽象为:斑块、廊道和基质三个基本的单元。从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形成过程来看,其基本原理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对生物运动的观察和研究得到的,不过却具有着饱含运动和流动等等景观之间格局布置关系的意义,实践经验表明,其非常适用于各类景观的布设。旅游规划涉及的景观生态基本原理在具体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景观元素空间属性的设计;(2)景观元素所构成的空间格局的设计。   三、基于景观生态学游憩的旅游规划原则环城游憩带在开发中应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具体的旅游规划中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   所谓整体优化就是将景观看作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从整体的角度进行思考与管理,尽可能地在规划中整体资源的利用上实现最优化。实践经验表明,旅游规划的过程是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及其多个组成成分、要素进行规划的过程,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整体性主要体现在密切地协调好宏观和微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整体性的高度,注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2、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原则,同时它又是进行景观科学管理的必然结果。从多样性的作用来看,其有助于保证景观的稳定性,能够有效地缓冲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干扰,提高旅游景点、项目的观赏性。著名的生态学家奥德姆曾经指出,作为人类既富裕又安全和愉快的环境,应该是各种生态年龄群落的混合体。而环顾我们的城市,除了水泥和钢筋构成的高楼外,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欣赏的地方,单调的城市景观,促使人们内心对“返朴归真”的渴望,和想要贴近自然的追求。所以,对于旅游地游憩景观规划的重点必须确保景观的多样性和旅游空间多样化。   3、个性与特殊保护原则   游憩景观有着与其它的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因此,我们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从旅游地的实际情况和景观资源出发,切忌简单地套用和沿袭其他地区或是陈旧的模式,否则游憩景观个性的魅力将散失殆尽。笔者结合实践经验认为游憩景观的规划在旅游地内应重点保护以下几个目标:(1)保持好最为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2)保持好物种和基因多样性;(3)努力维持生态系统和物种的持续利用率。   4、综合效益原则   所谓的综合效益原则,指的是对景观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的考虑,思考规划对景观的改变将带来的正面的和可能带来的负作用。了解景观组成要素之间的能量和物质流的联系,注重生态平衡,结合自然,协调人地关系,体现自然的生趣美、生态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这在旅游地的人文景观规划设计中尤为重要。再把旅游服务设施和景观生产价值的有效利用融 _ 丁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最观美不被减弱又能产生经济效益。如将观赏、游乐与林业、养殖等生产结合,集约管理,减少废物压力,取得综合效益。

景观规划原理范文8

一、写作思路框架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写作思路清晰,结构层次分明是本书的第一大亮点。一方面,城市化背景下的河流景观建设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不仅使河流两岸的风景有机生长,而且能展现城市现代化的美;另一方面,城市化背景下同时也面临着水生态问题与挑战,基于这一背景,作者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一书划分为六章内容,虽然各章的着重点不一样,但是各章节之间环环相扣,内容层层递推,让读者了然于心。具体而言,该书一共六章内容(不包括绪论和参考文献)。第一章节作为本文的导入篇,作者开门见山的指出了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规划的含义、范畴及设计原理和方法;第二章节探析了影响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主要要素,作者主要探讨了水生态、道路、绿化、环境、公共艺术、灯光等系统;第三章主要探讨了传统美学视域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更能凸显城市滨水景观中的意境;第四、五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城市化背景下面临着诸多的水生态问题当下,作者提出了“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第六章为实际案例的解读,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立足于当下,现状分析客观准确

在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下时代的“主旋律”。河流景观设计虽然能为在大都市忙碌的人们提供精神或物质享受,但是城市化背景下面临者众多水生态问题与挑战。立足于当下,作者从河流的治理模式、环境、文化资源等方面反思了当前的问题。简单粗暴的河流治理模式导致水岸美学功能丧失、生态功能丧失、城市服务无功能丧失;滨水区开发的环境问题;过大的滨水广场利用率低,缺少日常活动空间;传统的防洪设计破坏了河岸植被。除此之外,人们追求滨水景观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城市洪水每年袭击者河道两岸,使人们的财产造成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还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规划滨水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有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方案,需要在严谨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上述种种分析准确的抓住了实际问题,客观阐明了问题的根源,对于未来推动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切入点。

三、理论加实例,实践指导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