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课教案范例6篇

舞蹈课教案

舞蹈课教案范文1

关键词:中职舞蹈教学创新教育方式

舞蹈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融合创新教育,不仅仅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的作用与意义。而所谓的舞蹈教育的创新,不仅仅是全新的舞蹈作品,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手段以及理念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与能力。

一、中职舞蹈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舞蹈基础技能

在传统的舞蹈课程中被动性较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根据规定的要求进行学习,整个舞蹈环境氛围过于生硬,缺乏对学生舞蹈技能的重视,多数都是基于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没有开展系统的舞蹈训练。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基于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更加具有实用性,综合理论知识与实训课程,平衡二者关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舞蹈技能,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开展教学,可以巩固舞蹈基础技能,充分提升舞蹈教学质量。

(二)可以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才

在社会的发展中对于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较为严格,这也为中职教育明确了方向。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调整现有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具有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中职舞蹈教育要综合实际状况,不断的调整自身的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创新性,重视舞蹈训练专,在创新性的教育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突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将舞蹈教育与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样才可以提升中职舞蹈教育的专业性。

(三)深化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之下,中职舞蹈教学不断的推陈出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基于素质教育为基础,创新现有的教学模式与手段,探索出适合中职舞蹈人才培养的路径,构建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实现教学改革与创新,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中职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

在现阶段的中职舞蹈教学中,要创新教育模式与手段,整合教育资源,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学生发展为基础,构建多元化的、创新化、科学化以及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积极的价值与作用。对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具有创新理念,对现有中职舞蹈教学进行优化创新,在实践中可以基于以下几点开展创新中职舞蹈教学:

(一)重视引导,培养兴趣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要重视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效果不佳,虽然可以掌握基础的舞蹈技巧与能力,但是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舞蹈基础等因素,综合实际状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这样不仅仅会调动课堂的氛围,也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观看一些较为经典的舞蹈选段,让学生感受到舞蹈的价值与魅力,通过优美的舞姿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教师再通过自己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舞蹈中蕴含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综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合理的布置作业,这样就会充分提升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舞蹈教育中要避免单纯的灌输知识与技巧内容,要通过新颖、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模式传授舞蹈知识内容,学生自己感兴趣,才可以积极主动学习知识内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通过邀请一些专业的舞蹈教师、舞蹈表演艺术家等来校上课,这样才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案例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在舞蹈教学中应用可以提升教学质量,利用具有创新意义的方式活跃课堂氛围,可以解决在舞蹈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学生在案例教学的指导之下,会解决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与不足,进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水平。同时,教师利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总结教学经验,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自身的教学能力,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多角度的舞蹈知识结构,进而充分的挖掘其内在的潜力,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舞蹈知识结构,掌握舞蹈技巧,理解各种知识内容。1.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要基于典型、合适与全面性的特征合理的选择案例,要基于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舞蹈特征进行案例的选择与处理。例如,在古典舞的学习中,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可以通过视频播放经典的舞蹈,如敦煌壁画中的古典舞蹈等。教师在案例选择过程中要具有经典型的特征,通过对课堂内容的补充,整合各个方面的信息资源,合理选择,组织学生共同参与,这样不仅仅会提升教学质量,也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合理应用案例教学方式教师可以综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学习能力开展,通过课堂案例展示、案例讲解、案例评析等方式进行处理;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展示课堂内容,播放相关影片,进行补充性的介绍,强化理解,提升教学质量;也可以综合实际状况适当的拓展内容,组织学生自己展示、演绎舞蹈内容,这样就可以强化学习质量与效果。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综合舞蹈进行补充性的讲解分析,重点对舞蹈技巧进行评价,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完善优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中职舞蹈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要综合具体状况、实际状态进行融合,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提升学习质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案例分析,在教学中要掌握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舞蹈演示能力,提升学生的舞蹈能力以及水平。

(三)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综合舞蹈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状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拓展舞蹈教学空间范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综合具体的年级与教学任务,设置一些具有梯度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一年级的舞蹈教学中要重视基本知识的学习,了解掌握舞蹈基本技巧与要领,会进行简单的创编动作;二年级则可以进行民族舞的学习等。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目标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一些差异性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水平。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融入一些开放性的舞蹈教学内容,融合芭蕾、古典、现代舞等不同的元素,让学生了解学习一些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艺术魅力,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提升舞蹈技能。

(四)强调多元化特征,创新教学模式

在中职舞蹈教学课堂中要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要避免应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手段,让学生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的舞蹈技能。第一,通过示范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示范的方式进行教学,此种方式虽然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但是学生可以直观、全面的观察、学习舞蹈知识内容,掌握舞蹈动作要领。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中,教师可以融入信息化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方式,利用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与视频等内容的融合,创新不同的教学环境,积极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感知能力,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的融合,让学生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细节内容,强化理解分析,快速的掌握学习内容,这样就会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第二,启发式教学模式。在舞蹈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横向上的给学生一定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表演、展示,通过学生的评价对比,了解自己的问题与不足,综合实际状况制定优化对策与手段,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纵向的角度来说,可以体育其他艺术进行有效的融合,通过与艺术体操、冰上芭蕾等艺术的融合,在教师的辅助之下,让学生进行探讨、分析,融合,这样就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思维。第三,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分析,构建一个竞争、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竞争比赛的方式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了解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乐趣,这样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舞蹈知识与技能。

(五)重视评价,鼓励独立思考

通过合理的评价分析,了解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的资质以及学习状况,综合实际状况,构建完善的、标准的教学评价系统,了解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问题,对其进行总结探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手段,在不同的角度、方面进行评价,给学生充分肯定,鼓励学生进行舞蹈创造,给学生专业的帮助,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发展,这样才可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提升中职舞蹈教学质量与效果,实现创新教育。

舞蹈课教案范文2

对于学生而言,兴趣是学习一门学科并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每一门学科都需要将等级和竞争这些外来目标和动机转化成内在动机。如今的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培训方案中也没有多少课程是具有创造性的培养和训练的。所以现在要弥补这一教学缺陷就需要有丰富的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案例和经验。而现在可以运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将中外高校体育舞蹈的经典教学案例和相关舞蹈原型能够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还原体育舞蹈的真实面貌,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最真实的情景体验,从而让学生能再学习中感受到体育舞蹈的魅力和愉悦。

综合以上的观点,高校的体育舞蹈应该充分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在练习舞蹈动作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尽可能的融入文化元素。在现在这种信息化的大环境下,传统媒介和高科技媒介中都拥有丰富的体育舞蹈艺术资料,教师就可以在网络资料中选取最合适最新的案例和资料,将他们融入到体育舞蹈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体育舞蹈技能,还能再最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体育舞蹈这一学科的兴趣,让学生更富有创造力和积极性。这样就能够实现最优质最高效的体育舞蹈教学。

二、教学手段及方式的多元化

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都是运用传统的体育舞蹈教学方式,这样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虽然有它的优点,但在现在这个信息化的大环境下还是比较落伍的。在信息化教学中体育舞蹈的教学是以学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加上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在一个个小团队中,学生们经过探究讨论,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同时还提高了学习、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另外,信息化教学方式是立体多维的,这样教授体育舞蹈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突破平面,进入抽象概念和感性认知。让学生在对这门课产生好奇心的同时,能够组织自己所拥有的知识和艺术元素,富有创造性的分析体育舞蹈作品,能够自主编排体育舞蹈,寻找和创造出更富有创造力的体育舞蹈形式,整合出最优质的体育舞蹈教学方案。

三、体育舞蹈网络课程内容的选择

在内容上能够体现学科本身的系统知识和内在联系,并且能够按照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经验来组织的课程就叫做网络课程。一方面课程不是单独存在的,每一个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所以每一个网络课程的设置都需要迎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性格特点。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那学生就难以接受课程设置,从而导致对课程不感兴趣。这样一来,那网络课程的设置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结合以上的几个观点我们在设置网络课程内容的时候就一定要遵循以上几个原则和条件,这样的意义就是首先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其次为大部分同学提供了一个团队合作的机会和环境,最后也有利于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探讨和交流。

四、总结

舞蹈课教案范文3

人类自衍生以来进行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就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语言、文字、音乐以及肢体等。其中,肢体的表达主要通过舞蹈形式来实现,舞蹈艺术是人类文明历史上的珍宝,通过舞蹈形式展现出来的人类情感更加厚重,也更加深化,而优秀的舞蹈作品来源于舞蹈编导的创作,那么如何紧跟时代前沿,不断创作出符合当今现代人审美观的优秀作品?这是舞蹈编导教学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国民经济水平日益超前,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大。高等院校是我国培养综合人才的主要阵地,其开设的内容与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一致性,特别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条件不断充实的前提下,在精神世界上的需求也愈加丰富。舞蹈艺术是重要的精神文化之一,大众舞蹈审美与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保持着统一步调,为满足观众多种舞蹈审美需求依靠舞蹈编导行业对舞蹈作品进行创新开发创作,因而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应是适应于舞蹈艺术时代审美需求。

开展舞蹈编导教学改革目的在于对高校舞蹈编导专业学生采取综合素质培养模式,除了舞蹈教学方向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只有通过不断更新舞蹈编导教学方案才能够始终保持教学活力,使舞蹈艺术教学更具无尽魅力。

二、当前舞蹈编导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设有专门的舞蹈编导专业与课程,舞蹈编导专业也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探索演变成一个体系完善的学科,然而当前高校所开展的舞蹈编导教学工作始终基于过去的教学经验与社会旧况,对已经焕然一新的舞蹈行业需求难以准确把握。部分高校当中开展的舞蹈编导教学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与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

(一)培养模式片面,学生综合素质难以提升

高校舞蹈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包括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以及通识课程教学,舞蹈课程教学当中涵盖了众多舞蹈技能实践训练课程以及舞蹈专业理论课程,将一些基础的古典、芭蕾舞技法以及编导理念等都通过系统化课程教授。此外还专门开设供艺术专业学生选修的声乐、钢琴、体育、教育等通识课程。单一从课程体系构建角度上看,舞蹈编导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将舞蹈技能与素质文化结合,坚持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践应用。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学过程始终难以打破课堂教学空间的桎梏,少有能够训练学生专业应用技能的舞蹈实践活动,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沦为无用的“纸上谈兵”而难以配合实践需求,这样教学功能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舞蹈编导人才,也难以满足舞蹈行业的真正需求。

(二)教学理念落后,漠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高校所开设的舞蹈编导专业采用的教学方式本身具有强制性特征,是过去教学经验累计的结果,也说明了高校当前的教学理念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已经出现明显矛盾。舞蹈编导专业教师落后的教学惯性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霸权主义,对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动性与思维创新能力不能给予肯定,甚至伤害学生对舞蹈编导学习的热情。此外,大部分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依靠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完成,过于单一的课堂教学难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缺乏实践示范与模仿练习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的学习思维难以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转变。

三、如何提升舞蹈编导教学质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提高教学队伍的质量水平,增加针对舞蹈编导教育者的专业考核

舞蹈编导教育者是开展舞蹈编导教学的主导者也是重要参与者,而教学队伍的水平能够直接决定舞蹈编导教学质量的好坏。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蹈编导教育者,除了基本的身体舞蹈素质之外,最重要的具有较高的舞蹈情感表现能力、较高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以及优质的舞蹈编导教学能力,通过开展针对舞蹈编导教学队伍的专业考核,对外引进优质编导教学人才能够保证舞蹈教育队伍的高水准,从而确保舞蹈编导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提炼舞蹈编导课程设置,缩减教学耗时

舞蹈编导专业课程学习不同于一般专业的学习,其专业课程设置应坚持动静结合,尽量缩短教学战线,集中教学资源。在保障教学课时量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减少教学周期,让学生更好的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堂学习时间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参加编导实践活动。

(三)解析经典舞蹈编导案例,细化舞蹈情感教育

舞蹈不是单一的肢体语言表达,而是由人类身体姿态,音乐艺术以及人类情感三部分组成,优秀的舞蹈表演无论在人物肢体表达上还是情感投入上都应具备超高的水准。因此,在一般舞蹈编导教学中,需要加深学习者对以往经典舞蹈作品的情感理解,从而提升学习者在舞蹈编导过程对舞蹈情感的渲染能力。此外,舞蹈编导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口头的教授,应通过海量的舞蹈作品分析与欣赏,让学习者直接感受舞蹈编导技能的魅力所在,通过熏陶学生的舞蹈艺术气质,从而实现舞蹈编导基本素养的提高。

(四)强化学生艺术审美训练,刺激舞蹈创造性,以练促编

舞蹈课教案范文4

【关键词】舞蹈史;改革;课堂;舞台.课程教学特色

1.1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中国舞表演专业的必修课程,是舞蹈教学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课程的设计是根据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以培养学生实操技术能力为主导,结合具体的舞蹈表演专业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理论归纳和阐述,其教学重点并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了解历史,摸清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专业理论知识,拓宽学生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进行实践创作。我们学习《舞蹈史论》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为学生更好的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石。

1.2课程作用。通过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悠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产生、发展的状况及各历史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并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wWW.133229.CoM《中国古代舞蹈史论》课是舞蹈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前期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在本课程中有着极大的应用价值,起着指导作用。它与舞蹈技能课之间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系,为学生能更好的学习技能课起了理论指导作用。

1.3课程改革。

1.3.1一定打破以往的理论教学模式,“照本宣科”。不管学生接不接受,学没学懂,师生每人拿一本教科书,老师在上面说,学生极没兴趣的拿着笔在书上跟着老师的节奏,吃力的划着。其次,不要让学生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啃书本”而是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再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增开实践教学部分,并加大实践教学课量,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3.2此舞蹈史是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其教学重点是不是一味的去让学生去搞懂历史,进行学术研究,而是为了丰富学生理论知识,开阔学生艺术视野,我们学习《舞蹈史》是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的舞蹈文化,为总结历史上有益的经验,为更好的分析、理解、创作舞蹈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石。

1.3.3让学生通过舞蹈史的学习,以其中的历史理论资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编创,开阔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锻炼学生艺术创造能力,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教授学生如何从一个带鲜明风格的舞蹈文物的局部和整体的动态、静态舞姿比较分析,找出舞姿的来源特色,和艺术风格,并以其中的元素进行创作,分三个步骤(舞词、舞句、舞段)最后形成舞蹈作品,达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2.改革措施与方法

2.1理论教学

2.1.1课前阅读大量资料、电子教案做仔细,做到每一个教学点都有大量实际例证给学生观看。艺术类教学是一门培养观察方法、思考方法和制作方法的学科,其教学方式不能死板,而且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舞蹈理论学科,进行理论教学,不能让课堂教学枯燥是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备课,翻阅大量的书籍资料,做好大量的课前资料收集(文献、图片、视频)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有图可看,有教学视频来观看。

2.1.2讲究授课技巧。在课堂上根据教案展开,不读死教案,采取人性化教学方式。有了详细的电子教案之后,接下去就是互动教学了。如果只是把备好的教案诵读出来,那么完全起不到真正教学的目的。首先,老师要有语言组织能力,重视说话的逻辑性以及条理性,语言要精辟要做到点到即止,不要有太过于繁琐啰嗦。有时候更善用一些恰当的比喻和实例及亲身所感或者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举证,这样老师的课堂就会比较生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经常和学生产生互动,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记住所学的内容。其次,在课堂上老师应注重劳逸结合,有节奏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出现听觉疲劳或者视觉疲劳的现象,就采用比较有趣的例子提高他们的兴致,或者就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引起他们的注意力。

2.1.3不同的课程与不同的教学对象采取不同针对性的教学方式。要做到因材施教。有些同学历史兴致高,有些同学兴致低。

做为老师要应该分别对待,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去引导学生,去带动学生。坚决不主张强迫填压式教学,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主。

2.1.4每个教学点都会布置相应的课后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课后去思辨。每次学生交作业后要进行公开的讲评,这样可以使学生看到其他学生的作业,有相互间的交流,做到举一反理论课的学习切忌不要让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而是要培养开拓学生的思辨能力,活学活用。尤其是在公开讲评思考题时,学生最好能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的看法和观点,甚至为了一个问题讨论起来,最后老师再进行深一步的分析与点评。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在短时期里有快速的提高。

2.2实践教学

2.2.1要让课堂动起来。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破以往学习历史理论,枯燥的学习的氛围,让课堂活跃起来。通过丰富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就每一个历史环节进行展开,尽量深入,做到每个历史朝代都有史来依,有图可看,有舞蹈视频来观赏。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到枯燥和乏味,在每章节的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和感受,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每章节的学习中,我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舞蹈史论学习,说一些有关的历史典故及野史的内容,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里从中加一些思考问题来询问学生,启发学生思辨能力。这样课堂就不会那么死气沉沉。有一次上课,说到有关舞蹈起源的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非常活跃,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一个观点与我争的面红耳赤。我不怪她,反而觉得这很好,因为说明她有在思考,有自己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也是我最终的教学目的,课堂互动教学,锻炼学生实践动脑思辨能力。

2.2.2要让学生动起来。

(1)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生的创作的欲望。这也是本课程改革的宗旨--实践创作。我把实践创作部分纳入理论教学,就是想要把“死”的历史,让它“活”起来。此教学部分我叫它历史舞蹈创编,是中国古代舞蹈史论的实践教学。其开设的目的是为了丰富中国古代舞蹈史课程的实践部分,是尝试着对舞蹈史论的教学体系做一个补充。我始终认为我们学史最终目的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弘扬我们祖先所留下来的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历史舞蹈创编课不是复古它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创新。它是用现代人的现代观点,比如说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经过仔细揣摩,研究分析去看待历史、解构历史。让学生根据前段时间所学的历史理论和对舞蹈文物的参考,并进行课堂实践分析,对历史舞蹈文物中的静、动造型进行摹拟,并从中找到其运动和连接方式,领会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点,对当时的舞蹈场景进行摹拟复苏,编创出符合此历史朝代舞蹈风格的舞蹈片段,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例如,我院大二学生通过学习,在舞蹈史论实践课上用原始图腾蛙祭祀为题材,进行分析创作,形成舞蹈片段,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舞蹈作品,此作品《蛙图腾》参加澳门第三届国际“金莲花杯”舞蹈大赛荣获大赛最高奖,“金莲花杯”)这就是很好的例子,因为要进行编创,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去大量的阅读书籍史料,不仅是课本上,还要去图书馆,以及上网去查询收集,在经过仔细揣摩和分析后,然后开始从中找到编创的的素材和动机,进行创作。经过这样一个从学习到创作的过程,大大的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潜力和激情,使她对今后学习更加有兴趣,有信心。这也比在课堂上逼学生去背一些死的理论知识,有效的多,更能贴近我们高职高专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实操能力综合型人才。

(2)通过对舞蹈史论学习和对史料、图片、视频资料的分析,让学生准确掌握各历史朝代舞蹈的风格特征,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作为编创元素,进行历史舞蹈创编。锻炼学生艺术思维和编创能力:①选定一个朝代进行分析,以3人或5人形成一个创编小组;②分析舞蹈图片的动势;③找到形成舞蹈动作的5个方法和支点;④然后把5个方法结合起来形成词、句、段;⑤最后形成舞蹈片段;⑥再以组为单位加以整合将舞蹈片段进行完善形成舞蹈作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

3.结语

舞蹈课教案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 高师 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了[2014]1号文件《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件中明确“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和内容,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艺术教育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发展”。在师资问题方面指出“师资培训要依托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艺术教师”,同时文件中也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这份文件的出台,给综合大学和高师的舞蹈教育带来极大的鼓舞,教育部把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列入2014年工作要点的举措,激励舞蹈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更好地去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为此,本文对照高师舞蹈教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分析专业定位、课程体系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在办学中的地位及作用,并对目前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完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使其达到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背景下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类型,培养人才类型的不同,意味着专业定位的差异。所以,明确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它高度融合人的形体美和情感美,生动鲜明地表现人的情感,使人们获得最为直接和强烈的审美体验。由于舞蹈艺术的特殊性,高师舞蹈专业办学应该更多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旨在为社会培养目前和未来学校艺术教育中迫切需要的具有舞蹈教学、编创及组织能力的师资人才,更好地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要求。

我国舞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性的舞蹈高等教育院校,即专业艺术院校,以1954年最早开设的北京舞蹈学院为首,专门培养“高、精、尖”的表演性人才;另一类是综合性、师范性大学中的舞蹈学科教育,即高师院校舞蹈专业。与专业艺术院校不同的是,高师舞蹈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力和参与力,培养适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全方位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以满足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师的需求。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对教学法的掌握以及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为学生今后的教学打好基础。高师舞蹈教育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因此,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要注重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实践和艺术创新的能力为主。

自1996年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舞蹈教育本科专业之后,我国大部分综合性师范院校都逐渐开设了舞蹈本科专业。在这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各地综合性师范院校舞蹈专业为当地用人单位输送了大量的优秀舞蹈教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国家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艺术教育师资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舞蹈也不例外。这无疑是对高师舞蹈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挑战,同时也预示了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人才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专业为例,该专业强调培养“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的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重视全面的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多个舞种素材和技能,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舞蹈理论和实践基础较扎实,知识结构较全面,创新和应用能力较强的特色和优势,符合现代社会对舞蹈高等人才的要求。实践证明,这样的办学定位能适合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需要,所培养的学生在就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得到社会上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由此证明,明确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使办学更具有特色、具有优势的关键因素。

二、围绕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要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相匹配

目前很多专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定位、培养目标与专业舞蹈院校有很大的区别,但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却与职业舞蹈院校雷同,由此造成专业课程面铺得广,技能课占得多。有的技能课在程度上过于精、深,势必占用过多的课时量,而普及型舞蹈师资人才所必需的一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及教师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手段的传授,在课程设置中没有给予合理的安排,最终造成培养出的学生“四不像”――做不了演员、当不了编导、教不了学生、带不了团队,最后变成了无用之才,这对于社会、家庭和个人都将是个悲剧。这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课程设置与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不相匹配,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无法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对学生就业问题产生一定影响。《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对于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从事舞蹈教育的工作者和管理者有必要对目前的工作做些反思。

目前,各门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内容上的衔接和沟通,如理论课与技能课之间缺乏合理的搭配及同步性,课程之间缺乏衔接和呼应,无法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及效率。笔者认为,要对照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重新梳理专业必修课程,使课程设置更具严密性、逻辑性;充实选修课程,对课程进行理性地舍取,使其更具合理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根据社会需求和专业要求, 适当调整课程结构

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存在一个共同问题:由于国家教育体制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学校还没有设置正式的舞蹈教师岗位,也没有正式将舞蹈纳入校本课程中,这一直是舞蹈高等教育的一块心病。高师舞蹈教育缺乏正式的与之相匹配的出口,迫使舞蹈专业学生就业时必须要参加音乐教师资格证书(国家考试)和入编考试,而舞蹈专业学生对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求具备的音乐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差甚远。在课程设置上,相关音乐与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的比重无法满足用人单位对师资在音乐理论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从而造成考试通过率很低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及时调整课程结构,如对乐理、钢琴、声乐等方面课程尽可能在课程结构中给予合理的安排,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其次,向国家有关部门强烈呼吁,在教育部大力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形势下,国家对中小学校舞蹈教育师资的迫切需求下,尽快确立舞蹈教师在中小学中的岗位设置问题,这样会有利于舞蹈高等教育的正常发展。再次,高等师范院校中的舞蹈专业应该充分利用好师范院校的资源优势,充分汲取校内资源,加强对舞蹈专业学生师范技能的培养,强化学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学习,注重学生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技”和“道”的培养,体现师范的特色,使每门课程要实现的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呼应。

(三)注重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

高师舞蹈教育主要培养从事舞蹈普及教育人才,即学校艺术素质教育师资人才。所谓素质教育是让学生通过舞蹈课程了解和掌握舞蹈的基本要求、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提高对舞蹈的鉴赏力和审美能力,把欣赏中的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充分地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现实作用。

高师舞蹈教育应该树立专业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的办学理念,课程类型既要注重舞蹈技术技能类课程及实践体验类等课程,也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提高。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符合中小学舞蹈师资人才培养的需求,推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比如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基本功训练、舞蹈素材、舞蹈创作、舞蹈实践和舞蹈基本理论五个模块构成。基本功训练模块:通过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三门训练课程,开发学生的身体表现力;舞蹈素材模块:通过中外代表性民间舞、踢踏舞、流行舞、社交舞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类别舞蹈的技能,也为舞蹈创编提供素材;舞蹈创作模块:编舞技理课程为舞蹈创编提供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舞蹈实践模块:通过舞台实践和教学实践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教学的能力;舞蹈基本理论模块:通过艺术概论、中外舞蹈史课程了解舞蹈史论知识;通过舞蹈解剖学、舞蹈生理学、拉班舞谱课程了解舞蹈人体科学和动作科学知识;通过舞蹈教学论课程了解舞蹈教育理论知识。

这种课程体系设置与专业舞蹈院校有明显的不同。专业舞蹈院校办学以培养“高、精、尖”舞台表演等专门人才为主,并按舞蹈种类规定专业培养方案。高师舞蹈教育的课程体系则是根据社会对普及型舞蹈人才的需求,打破传统舞蹈办学单一模式的框框,致力于培养“通舞艺、懂舞论”的普及教育中所需要的舞蹈通才。

三、实施开放教育,加强实践环节,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

上述教育部文件别提到“鼓励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由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是培养普及型、应用型舞蹈师资人才,所以要密切关注社会需求。目前,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封闭的现状,要改变这种状态,就需要在办学过程中打开校门,定期聘请有相当经验的舞蹈行业专家、教师进入课堂,担任高校艺术教育专业的兼职教师,指导学生教学实践,直接传递社会需求的一手教学内容、丰富的教学手段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舞蹈编创和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艺术能力进一步提高。总之,要善于利用社会力量帮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更快的步入岗位,改善目前人才培养的渠道比较单一、封闭的现状。

另外,舞蹈高等师范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该注重实践,更多地为学生创造在校内外的教学和艺术实践机会,从中更好地掌握专业能力。根据上海师范大学舞蹈专业多年办学经验来看,舞蹈实践教学环节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表演实践。以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舞蹈团三个舞台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舞蹈表演实践的机会,并从中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宣传等各方面能力。二是教学实践。第一阶段,通过教学“见习”和舞蹈教学论课程中的教学实践活动环节,使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有初步的感受和体验。第二阶段,通过毕业教学实习,进一步体验舞蹈教学的各项环节,学会独立设计教案、独立授课,并进行教学总结和教学反思。三是创作实践。编舞实践环节是编舞技理课程的补充和延伸。在班级舞蹈晚会、毕业舞蹈晚会和舞蹈新作品发表会,以及对校内外共建单位的舞蹈普及活动及校园舞蹈活动中进行舞蹈创编实践。①

高师舞蹈教育要在实践课程实施的安排上注重实践环节的改进,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环节有效性提高的目的,进一步优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训练。

四、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队伍转型

专业办得好与坏,师资队伍是核心与关键。高等院校的教师身兼双重身份――既是专业的授课人,又是学术科研工作的主体。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的提高,才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尽管目前国内大多数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师资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丰厚的专业背景,但由于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尚属年轻专业,并且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有待探索实践,所以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要求绝不能忽略。

首先,教师要转变理念,有意识地由纯技术型教学向教师教育培养方式转型,由单科艺术类师资逐步向师范教育类师资发展,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纯技术型教学多用于专业舞蹈教学中,往往以技术训练为主,永无止境地探索追求身体表达的最高境界。从事高师舞蹈教育就要相应转变这种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和艺术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能力以及艺术活动的组织能力,以更好的担负起未来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重任。

教师理念的转变,必定带来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进。对于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师要及时了解当下中小学舞蹈教材和教法并进行分析研究,提取精华,适量融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在技能课的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舞蹈技术技能和舞蹈表现力外,教师还要将教学法的内容,以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方法的知识等同时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大胆尝试课堂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课堂学习内容,通过各种方式查阅了解不同风格的舞蹈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舞蹈及其音乐的风格特征等,对以上资料进行重合组织,并向大家进行解说和表演。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最后,相关的理论课也要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填鸭式”、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例如在舞蹈史的教学中,可以配合讲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到现实生活中拍摄相关的舞蹈影象,然后根据每人的见解编辑制作成舞蹈纪录片回到课堂进行交流。这样,既改善了理论课传统单一讲课的方法,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手段上,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吸取更多先进方法,尝试运用当下广泛运用的“翻转课堂”“慕课”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课堂外完成知识的学习。如舞蹈技能课,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熟悉动作的组合和风格,课堂变成师生间互动的场所,将原本用来教授新动作、新组合及知识性的信息时间节省出来,更多地用在包括技术技能的训练、个别错误的纠正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方面,从而提高效率,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将授课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授课空间从教室扩展到网络媒体上,不仅加强了课前预习和课后知识的拓宽、巩固,还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最大的作用。

结语

当今,国家对于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给予越来越高的重视度,鉴于舞蹈艺术在提升人的艺术修养、加强人类文明、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和谐身心、和谐社会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在未来的学校艺术教育中将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培养师资人才的高师舞蹈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肩上的重任,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担负起时代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和使命,共同努力,做好中国高师舞蹈教育工作。

注释:

舞蹈课教案范文6

关 键 词 :民间舞蹈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实践性教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推进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人们更加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人们试图通过课程与教学的调整与变革,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来应对社会的需求。

笔者以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关键要加强对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在人才培养中,一方面,要努力改进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与此同时,还要更加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创设实践课程,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舞蹈学专业,除了重视艺术实践、社会实践、论文写作、教育实习等实践课程以外,还应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和利用各地民间舞蹈的教育资源,在课堂学习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开设着力引导学习者深入民间、深入田野调研的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以学习者自主提出问题,深入田野展开调研、收集信息、整理报告等的民间舞蹈采风模式,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民间舞的教学与民间舞采风、科学研究相结合,激发学习者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创设良好的环境。

实践教学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国外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到:“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心里中的过程,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里表征的过程。”①北京舞蹈学院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认为:“重新提倡回归田野的做法,对现代中国民间舞教学可以说是利大于弊。而教会学生做田野作业的方法,对整个舞蹈学生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②为了更好地实施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学,下面就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基本含义和对舞蹈人才培养的教育价值进行探讨。

一、民间舞采风课程含义分析

潘志涛教授将民间舞采风界定为:“是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感受为主,获取舞蹈创作灵感,以参与观察、非结构反弹和模仿复制为主的方式收集舞蹈动作、文化背景等相关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分析来理解和解释其舞蹈动作现象的一种研究方式。它既是采集舞蹈动作素材、了解特定区域人民的民族历史即原始自然的生活状态、获取舞蹈创作灵感、感悟特定民族精神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舞蹈理论建构的方式。”③

民间舞采风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学生深入到民间观察、调研、感受、学习、了解民间舞蹈的活动为课程的组织方式,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为根本目的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其课程的内容是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到民间中直接感受,而非课堂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方式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为主,而非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可见,民间舞蹈采风课程是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对应的一种课程开发模式。因此,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说,两者是互补关系。

二、地方高校舞蹈教育中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的价值定位

地方高校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开发和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方面有其独到的价值,这些价值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1.民间舞蹈采风课程开发是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育部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更为重要。”④基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课程,在课程形式上已经不再遵从课堂民间舞教学的组织形式,而寻求与民间舞学科课程截然相反的组织形式,例如,采风方法的培训、采风相关问题的文件查询、采风方案的设计、采风活动的实施、采风信息的处理、采风总结等。确定这种组织形式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主体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民间舞蹈有关动作、队形、服饰及其与当地民族文化的关系等各种经验,以及资料收集、调研、记录、信息、加工、处理的直接经验,基于这种课程的开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开发,既促进了学生本土民间舞的学习,也丰富了舞蹈学专业实践课程,拓展了舞蹈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外延。因而民间舞采风课程的开设是舞蹈学专业落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完善舞蹈学课程方案的重要改革。

2.民间舞采风课程开发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一个时代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运用、转化创造的能力。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理性的支撑,还要有情感作为动力。这是一个细致复杂的培养过程,民间舞蹈采风课程作为一门将身体动作、思维、情感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不同层面和谐结合在一起的课程,对人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都知道,课堂的民间舞教学注重的是学习前人,提炼、总结已有的动作知识技能,其主要在于使学生学习继承前人提炼总结的文化遗产。因此,在民间舞教学中,主要采用言传身授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高效快捷地掌握民间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动作技能。这对舞蹈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对于高素质人才来说,仅仅掌握舞蹈知识技能还远远不够,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腾伯格指出:“‘成功智力’理论,认为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是一个人智力整体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三方面协调统一时才最有效。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成功智力的三个方面,要比仅仅具有这三方面的素质更为重要。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备这些智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有效地运用这些智力。”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将人的整体发展归纳为四个方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这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当把所学的知识有所应用、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时,才是最有效的知识。而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开发的民间舞采风教学与课堂民间舞教学相反,要求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民间采风调研,这种课程形式恰恰弥补了民间舞课堂教学的不足。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自1996年建立以来,秉承福建师范大学把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的优良传统,一贯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学生开设了福建民间舞的课程,还增设了民间舞采风课程。在组织学生前往闽南地区、莆田湄洲岛和宁德地区进行民间舞蹈采风时,从主题的确定到民间调研方案的设计,从采风过程阶段到回来后的信息处理等教学过程,除了采风方案设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的,其他的环节,均由学生分成小组,按照方案进行实地采风调研活动。在活动实施阶段,通过对民间舞蹈动作、队形、服饰、音乐的收集,采访各民间艺人,了解舞蹈和当地民族的文化关系以及对采风的信息处理等这几个阶段,不仅有益于学生对课堂上福建民间舞所学的动作技能的消化理解和风格的掌握,更能极大地培养和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其中包括:获得收集信息能力,民间调查访问能力,舞蹈拍摄记录能力,动作形态分析能力,处理收集信息能力,撰写调研报告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意志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如湄洲湾“妈祖舞”:《甩刀轿》和《摆棕轿》由于生活多重的变化,这一极具区域特色的舞蹈动作和队形均日益变得简单化乃至懂得其完整动作和队形的人也越来越少。在采风中,这一情况激起了学生对其家乡传统舞蹈文化继续探索研究的热情和传承的责任感,在回来的总结中都写到:“要立志学好专业知识,争取为家乡民间舞蹈的弘扬光大,贡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由此深化到“爱我家乡、爱我福建、爱我中华,兴我家乡、兴我福建、兴我中华”的情感效应。

综上所述,民间舞采风过程能够促使学生逐步建立有效的应用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这三个层次的智力结构,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与情感和社会关系的不同层面和谐在一起进行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对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有效地开发这门课程又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采用,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齐心合力在实践过程中作深入持久的探索,为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舞蹈人才而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注释 :

①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474页.

②③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第223页,第226-227页.

④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福建师范大学文件.闽师教[2007]26号.

⑤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第38页.

参考文献 :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门秀萍.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开明出版社,2003版.

上一篇致橡树教案

下一篇班会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