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例6篇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1

【关键词】新课标 德育 舞蹈课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35-01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2004年3月,中央领导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我们从培养师资队伍、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育方法、改进宏观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力争在几年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明显改善。同志也曾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说:“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所谓德育,是指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加一定压力,以培养出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美育即审美教育,是教育学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德育和美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互相渗透。在德育过程中渗透着审美意识活动,在美育过程中渗透着德育评价活动。但这两种教育形态不仅有不同的内容和任务,具体的活动也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不能互相混淆、互相替代。只有真正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把握不同的特点和它们的互动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真正了解德育与美育的关系,做到德育与美育并重,这样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知道,舞蹈教育是一种生动活泼、效果显著的美育形式,而通过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也已证明了美育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舞蹈教育,而且舞蹈也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和学习的一种美育形式。现就师范舞蹈教学中德育意识的渗透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舞蹈教学在学校内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向学生传授舞蹈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一是通过舞蹈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师范舞蹈教育从教学大纲要求看,既从基础教育的实际出发,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感受美育熏陶的同时,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从舞蹈教材的内容上看,无论是芭蕾舞,民族舞,现、当代舞,儿童舞,涉及内容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强烈的爱国主义色彩,是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1.首先要向学生介绍中国舞(包括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当代民族民间舞对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如果说,民族民间舞是守护民族文化之“根”的艺术,那么,古典舞就是使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走向文明的艺术。通过中国古典舞舞、民族民间舞的教学,弘扬民族文化、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舞蹈知识,让舞蹈教育在民族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2.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适合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舞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编排教学内容,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舞蹈教育教学之中。如进行藏舞教学时,首先给学生观看有关的风土人情、地域特色、舞蹈文化等,对这个神奇的地方充满向往。再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学习《洗衣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等舞蹈的片段,让学生了解舞蹈的思想、情感内涵:热爱中国人民,感谢亲人共产党。教育学生知道珍惜,懂得感恩,并把这种激情化作自己刻苦学习的动力,回报祖国。

3.通过欣赏课教学,了解大量的中国舞蹈作品,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舞蹈赏析中,让学生了解到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差异,世界各民族的艺术文化精髓,以及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舞蹈审美意蕴及风格特点。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舞蹈,懂得如何欣赏舞蹈,并增强形象思维能力。

二、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

舞蹈活动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要求而达到理想效果的艺术形式,这就要求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必须有一种团队协作精神,并为共同的目标和利益而约束自己的行为。例如在排练中,它要求参与者在准确掌握自己动作的同时,还有注意与其他参与者之间的密切协作和配合,既要注意动作的整齐度,又要关注队形的变化和发展。在参与社会实践或参与各种文艺演出时,更需要所有参与者相互帮助、相互照顾、相互体贴,齐心合力共同完成这一活动。而这种集体的舞蹈活动所显示的巨大力量与气势也势必会使参与者深刻体验到集体和社会对自身的强大影响,并同时激发团队中各成员的自尊心和自爱,使每一个学生进一步确定自身价值及其在集体中的地位。使他们自觉地维护集体的秩序,这有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乐于奉献、勇于牺牲并能把组织性与纪律性当作职业道德的内在要求去自觉执行。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在舞蹈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关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是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舞蹈教材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具有教育性,教师自身也具有教育性。所以,提高舞蹈教师素质是舞蹈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工作的首要条件。教师对学生具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言传身教”才能使德育具有示范性。教师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理直气壮地要求学生,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丰富的知识贮备,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真正做到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愧为人民教师。这样在传授知识实施教育的时候,美妙的舞姿与美好的情感产生共鸣,激情共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美育与德育的完美统一。

在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师范教育应具有超前性,更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把造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内容方法和技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任务来抓,而德育教育是实现教育思想性、教育观点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作为一名师范学校的舞蹈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突出德育为首的育人意识;教育、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较高专业水平的合格舞蹈教师。

参考文献:

[1]刘青戈主编.《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2

关键词:素质 舞蹈 舞蹈教师

素质的外延极其广泛,它不仅包括人的先天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范畴的生理素质,还是人的思想意识以及性格、兴趣、毅力、风度等素质的体现。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应具有较高的素质与修养,使幼高师的学生全面发展,而下面谈谈作为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一、浅谈“德”

“德”是幼高师舞蹈教师的政治方向及人格品级,即其要具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情操。他之所以崇高是因为它与国家的命运和几代人奋斗的最终目标息息相关。在崇高理想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才能能力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1.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作为幼高师的舞蹈教师,比其他教师付出的辛苦要多得多,要不仅要付出与普通教师一样的劳动,学习、备课、整理教材,还要忍受肉体的痛苦去练功,进行专业进修。就是教了若干年的舞蹈后,在备课与整理教材时,仍要付出不同寻常的体力劳动,在舞蹈房里反复练习,寻找适合现在学生学习的舞蹈动作元素,做到言传身教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故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应具有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无比忠诚。

2. 自尊、自爱、自重、自谦和高雅的情趣。幼高师的舞蹈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素质与修养,还应具有较深的文化修养与较高的审美能力,善于做学问而非不学无术,善于团结合作,和睦相处,而非猜忌计较,拨弄是非。做事正大光明,诚实可信。

3. 朴实大方的仪表与专家学者的风姿气度。幼高师的舞蹈教师穿着打扮的风度,是其情操的直接表现,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打扮的要亲切自然不怪诞,具有美感,令人尊敬。树立专家学者的美好职业形象,做学生的楷模。

二、 浅谈“智”

“智”是指观察力、记忆力、模仿力、思维力、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体现。一是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应具有表演才能。他们是经过训练的表演人才,能在舞蹈教学中为学生做示范,做到言传身受与各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从而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目前我国很多的舞蹈教师都是专业院校的毕业的,既有专业素质,又有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不会跳舞的人是怎么也不会是一个好舞蹈教师的,所以他们均有较高的“智”;二是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要具有很强的舞蹈创编能力。在舞蹈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有编创舞蹈组合的能力。三是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他们不是纯粹的只是跳,而是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计划,必要时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舞蹈教学中要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所以要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四是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还要具有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根据教学的规律,巧妙灵活的运用教学原则、过程与方法进行舞蹈教学。提高幼高师的舞蹈教学质量;五是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一定的模仿能力。舞蹈的很多教材都是视频,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在备课时,舞蹈组合很多都要学习于舞蹈视频,所有他们要有出色的模仿能力。总之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具有一定的“智”的素质。

三、浅谈“体”、“心”与“质”

舞蹈本身要求舞蹈教师的体态优美、灵活、善于用肢体语言表现自己的情感。在没有担任舞蹈教师之前,他们经历了全面的身体训练与创编能力的训练。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能进行舞蹈训练。舞蹈教师不能成为台上的表演者,但要用优美的舞姿为学生示范,这就是舞蹈教学法之一“言传身受”。其示范会得到学生的掌声与赞许,引导学生努力去模仿,能提高学生对舞蹈的兴趣与爱好。边讲授、边演示舞蹈动作,即又说、又跳。作为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好的身体素质与专业技能技巧,才能顺利地完成幼高师的舞蹈教学任务。

“心”指心理品格。作为幼高师的舞蹈教师要有一定的智力、丰富的舞蹈教学经验,还要有优秀的心理品格。爱因斯坦曾说:“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获得对美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是很像一条受过很好训练的狗,却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指的是“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就是说的是心理品格。

幼高师的舞蹈教师的心理品格概括为三个“心”:热心、爱心和耐心。热心指的是对幼高师舞蹈教育事业的无比热忱。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全身心的投入;爱心就是幼高师学生的热爱之情,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让学生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走上成功之路;耐心是指他们对舞蹈教学的坚强毅力与韧性。他们按照教学大纲一丝不苟地实施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桃李满天下是他们用汗水甚至泪水换回来的骄傲。

“质”指气质与素质。气质指的是一个人在他的心理活动和外部动作中所表现的某些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及敏捷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他们一般是:反应速度快而灵活,感受性低而耐受性高,在教学中表现为精力充沛,动作敏捷而灵活,情绪较稳定,注意与兴趣持久。他们集中了多血质和粘液质的优点;素质是指具备幼高师舞蹈教师的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编能力、专业技能能力等。

总之,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在幼高师学生的发展中承载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高师是培养幼儿教师的基地。通过舞蹈把幼高师的女孩打造成亭亭玉立的有修养、美丽的女老师,把男孩打造成潇洒、顶天立地的男教师,使他们成为幼儿园孩子心中的偶像,祖国学前专业的生力军。所以幼高师的舞蹈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全方位的,高尚的品行、较强的舞蹈教学能力、精湛的科研能力以及刻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在这样优秀的舞蹈教师团队的奋斗下,学前教育事业将会蒸蒸日上。

参考文献: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体育舞蹈,教育功能,素质教育

前言

大学开展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体育舞蹈是一个新兴的体育项目作为大学体育教育的一部分,正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一个有力的途径;是实现终身体育的一种有效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和一种策略和补充途径”[1]。充实和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拓宽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推动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院320名体育舞蹈选项课学生。

1.2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发、数据统计法。发放问卷320份,回收308份,回收率96.25%,有效问卷296份,有效率96.10%。

2 杭州市高校体育舞蹈开展情况分析

通过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杭州市有40所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有3/4的高校开设了体育舞蹈选修课或者是在体育课中加入了体育舞蹈的内容,其中有1/4的高校专门开设了体育舞蹈课和体育舞蹈选项课。在我院体育课采取自由选课的形式在网上进行选课,通过了解与调查,相对其它体育项目,体育舞蹈的选课人数爆满,而且还出现了学生选不上来做旁听生的情况。除此之外,每年各高校都会组织各种形式的舞会、表演,以及参加浙江省的体育舞蹈比赛。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提高体育舞蹈在高校的发展,各校的体育舞蹈教师都积极的参加各种形式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舞蹈技术,还成立了高校体育舞蹈协会,在业余时间各高校的体育舞蹈教师互相交流经验和技术,定期进行集中练习。

3 体育舞蹈教学的特殊教育功能

体育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健美体形、健身和健心上;德育教育功能-通过体育舞蹈的礼仪提高和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改善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关系;智育教育功能-通过学习体育舞蹈了解和熟悉各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审美教育功能-通过自身的参与和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获得艺术欣赏能力。

4 在传媒学院学生上的具体实践及效果

4.1 学生对体育舞蹈兴趣的调查统计 表1

表1 显示的结果主要包括一些从未接触过体育舞蹈的学生,或者是没有一点舞蹈基础、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从中可以看出有92%以上的学生对体育舞蹈有着浓厚的兴趣。

4.2 体育舞蹈教学的效果

4.2.1 学生经过一年的体育舞蹈教学后的效果调查统计 表2

4.2.2 体育舞蹈教学效果分析

从表2中看出,体育舞蹈教学在体育教育功能方面表现的最充分,是一项很有锻炼价值的健美体型、健心和健身运动。

4.2.2.1健美体型:经常参加体育舞蹈锻炼,使体态丰满,和谐、匀称。“据国外资料表明,在90min的一堂课中,男女学生的平均心率能达到135-170次/分钟,总能量消耗男女分别达4350千焦耳和2850千焦耳,相当于消耗100克人体脂肪”[2]。

4.2.2.2 健身:长期从事体育舞蹈锻炼,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很大的影响。它能使人的心脏得到锻炼,使心机发达,心博有力,使心脏具备了一定的储备功能,能够适应更大的负担进而提高人体的活动能力。

4.2.2.3 健心:人的心理活动本质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压力过重会使人们的心理负担加重,工作、学习和就业的不顺利等烦恼的事情,往往会引起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跳舞却能调节人的身心,使人们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逐步消除情绪障碍,以饱满的情绪再次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

4.2.3 德育教育功能:德育主要解决怎样做人的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人是百年大计。曾有位心理学家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4]。体育舞蹈的礼节:在男女对舞前,男士主动邀请女士,并行邀请礼或作出邀请的手势,女士也应大方地点头示意,或者有礼貌的说一声:“对不起,我暂不跳。”它还继承了交谊舞的社交性特点,它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心灵、感情交流的工具,而人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感情基础,所以结交友谊必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一个舞蹈演员道德心灵深处要修炼一个“善”字,才能把舞蹈的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才能使心灵和形体相统一。

4.2.4 智育教育功能:智育是指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发展认识能力的教育。体育舞蹈是由欧洲、非洲、拉丁美洲等不同国度的民间舞和宫廷舞发展而来的,都颇具有民族色彩和传奇的历史故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介绍与讲解使学生们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了解到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所学内容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自己和舞伴的肢体,用定格与流动造型的方式,结合对音乐的理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富有生命力和动态美的舞蹈形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和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舞蹈技术和自编自演的能力。

4.2.5 审美教育功能:将体育和美育相结合可以收到双美的效果。体育舞蹈的美,在于“体育舞蹈的表演和竞赛形式”,在于给人以一种愉快的感受,美在自身形体进行生物学的自我改造;美在理性和感性相统一、心灵和形体的统一;美在以非语言艺术的运动步入现代人的生活当中;美在以它美的形体、亮丽的舞姿舞动在娱乐场和竞技场上。它的美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教育大学生们去追求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康的形体美,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品质。

5 结论

5.1 体育舞蹈教学在高校推广不仅可以推动和普及新型体育项目,还可以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并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5.2 社会发展,教育为本。体育舞蹈教学既是体育教育的过程,也是艺术教育的过程。这种教育形式集德、智、体、美教育与一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参与性、感受性,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雷等.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及在我国高校开设的必要性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6:814-816

[2] 寿文华,魏纯镭,荣丽.体育舞蹈 [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5.

[3]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文件 教体艺 [2006] 6号

[4] 于可红,金福春.体育文化概论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9):103.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4

本文以高校立德树人为基点,结合舞蹈教学实践,以辩证的维度,分析舞蹈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的正负影响,固优势补不足,探原因寻良策,提出并探讨如何发挥舞蹈教学的独特功能,以期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舞蹈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校将舞蹈列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融入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正确处理舞蹈、体育、文化、专业教学的关系,开辟舞蹈与心理教育融合路径,较好地解决了基础设施不健全、专职教师配备不完全、课程内容不落实等问题,有效促进高校多元文化渗透,推进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心理学家麦克里兰认为: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中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亦即个体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1]。只有了解学生缺失的需要,辅以成就动机的训练,才能达到心理的求知与理解。毋庸置疑,高校舞蹈教学以其特有的直觉、动作、节奏、造型性,寓抒情于形态,融视听于心理,丰富了教学元素,完善了育人层次,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2]。然而,事物的发展总要一分为二地看,舞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也要辩证地分析,既要防止舞蹈育人功能被夸大,又要规避对舞蹈的片面认知。为此,在肯定舞蹈育心健体的“利”的同时,也要认真审视因教学主体素质差异、施教内容片面、育人方法单一所带来的“弊”,进而多措并举,固强补弱,双轮驱动舞蹈教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通发展、创新发展。

一、固本守基不动摇,在利中坚守阵地

高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多专业、多课程、多内容、多路径支撑,最主要的就是保留每门学科其本身独有的价值。舞蹈专业院校,将舞蹈作为教学的主业,引进先进教育理念,组织专项学术研究,开展理论授课与实践活动,充分发挥舞蹈的资源配置作用,打造独特的办学品牌和风格,培育应用型舞蹈专业人才。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舞蹈教学正在突破专业界限,逐步加入传统体育教育体系。部分院校将舞蹈作为体育必修课的有效补充,加强硬件建设,丰富教学内容,配备专职教师,稳步开展舞蹈教学工作。事实上,无论高校处于何种层次,将舞蹈教学作为必修内容,精心搞好课程设计,有序组织教学活动,不断丰富育人体系,都顺应了社会发展形势,吻合了高校创新发展节奏,满足了大学生对多元化知识与技能的主观诉求。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集聚育人有机元素,健全学生成长架构,促其全面成长。对于高校舞蹈教学来讲,舞蹈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它主要通过人的形体语言,动态化塑造人物思想,形象化表达精神世界,视觉化渗透人的情感,既抽象又具象地反映人与自然、社会的深层联系,对培养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美学观念、心理及健全的情感世界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在舞蹈教学中,学生切身沐浴艺术的甘霖,感受舞蹈的内在美,进而净化心灵,塑造高雅气质,增强审美情愫。舞蹈教学之所以能起到以上积极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独特的教学风格以及坚持固有的教学原则。原则通常是指推进事物有序运行的科学化依据和合理化准则。具体至高校舞蹈教学层面,就是在坚持课程分层性、选择性、整体性、展示性、调节性的基础上,紧紧把握教学的预习、展示、反馈三个环节,正确处理素质与应试教育、教师与学生互促、个性与全面发展、知识与能力转化的关系,有效破解教师专业水平、教学硬件设施等制约瓶颈,彻底消除“满堂灌”“填鸭式”教学顽疾。坚持直观性原则。舞蹈的外在展现性,决定着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须将“师长”变“学长”,通过动作示范教学、直观教具演示及语言、肢体的运用,丰富外在感知,激发内在领悟,学生由后台进入前台,尽快了解理论知识,掌握舞蹈技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同文化知识一样,舞蹈教学不仅需要基础理论的支撑、前瞻性研究成果的牵引,更需要遵守认知与实践规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由易到难、由简至繁的教学路径中,同频共振,同幅进步。坚持协同推进原则。舞蹈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需要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3]。可以说,离开了领舞与伴舞的支撑,舞蹈的外在形态表现与深层内涵的投射,终将失去运行依托。在把握核心教学原则不变的前提下,首先应该考虑的就是如何将舞蹈教学功能和价值发挥到最大,进而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在我国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将育德、育体、育智、育心融入舞蹈教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充分挖掘育人潜能,以舞蹈教学的小进步助推“中国梦”的大实践。众所周知,舞蹈的外在表现性,能够促使肢体与心灵的深度融合,有效培育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品质。高校开展舞蹈教学,其目标并非将每名大学生培养成舞蹈家,也不要求其在舞蹈领域取得较深的造诣。大学生对舞蹈理论的熟知、表演技能的掌握、艺术作品的创作,只是舞蹈教学的赠品,真正塑造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补充的是厚重的人文文化,输入的是做人做事的道德素养。另外,学生在舞蹈动作训练中,可以有效矫正不良形态,增强个体敏捷度与协调性。不同的乐曲,不同的舞步,赋予了舞蹈定格与流动的造型,进一步促进大脑的开发与利用,增强自编自演的创造力。“舞则人之天性”。学生在进行舞蹈训练时,以动作表达思想感情,促进心与心的碰撞与交流,舒畅的心情、较强的自信、平和的心态,有望在优美的音乐和愉悦的舞蹈氛围中形成,进而缓解精神压力,消解不良情绪,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二、辩证分析找问题,在弊中认清现状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指出:“改进美育教学,开齐开足艺术课”。从整个学科体系来看,音乐、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课程基础,但是舞蹈则更多地独立于主流教育之外,多以培训机构,舞蹈教室等形式存在。近年来,我国一些高校将“三学期制”引入教学改革,突出学术研究、专业设计、课程实习等重点环节,拓展教学资源的利用空间,缩短基础知识与前沿领域距离,不断提升学科之间的融合力,增强课程创新发展力。除舞蹈院校外,其它综合类院校集中优势,着力破解同质化瓶颈,努力在特色化办学上取得进展。当前,由于高校改革路径、内容、领域不同,发展基点不一,加之片面强调特色办学,一度关注“话语权”和“显示度”,在特色课程突飞猛进、基础学科相对薄弱的境况下,高校课程很难形成齐头并进的局面。高校育心体系坚持社会、学校、学生三方协同,搭建教育、创新、服务、文化、组织型平台,构筑社会、基地、项目、课程、专业、多元化机制,需要纳入德育、心理、美育等要素。舞蹈教学是高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片面强调特色学科的重要性,高校建设的立足点、创新发展的着力点、育心体系运行的依托点将发生偏移。为此,在特色学科的牵引下,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均衡性和育心体系的完整性建设,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传统教学观点片面地认为舞蹈教育只须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这种思维惯性往往让人们忽视了舞蹈教学的育人育心功能。在一些大学生中间,“心流感”蔓延、心理问题频出,因心理扭曲变形发生事故案件的屡见不鲜。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固然很多,但舞蹈的育人环节不容忽视。实践中,有的高校在舞蹈教师队伍建设上“一锅烩”,将不懂教学业务、不懂舞蹈专业的教师放在舞蹈教学岗位上,致使专业不对口、方法不对路。有的教师倾注于舞蹈实践教学和理论学科研究,人为忽略舞蹈的内涵性,教学中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和技能的传授,使舞蹈过于形体化,从而违背了舞蹈的育人价值。在教师这种浅层化的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学生对舞蹈的真正内涵了解不透、领悟不深,形式主义、功利主义因素隐性增长,很容易使其身心失衡、价值观错位。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高校改革新任务、舞蹈教育新内容,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舞蹈教学理念,而有的教师套用老思路、硬搬旧教材,不注重以当前培育社会主义核心观为背景,固化以人为本理念,导致教与学挂空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的感悟性无法生成,心理素质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舞蹈教学实践证明,“练功式”的教育方法仅把舞蹈作为一门专业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舞蹈给学生的身心带来的诸多益处。从心理学上讲,心智是思维活动的沉淀与储存,它涵容着智能和潜能,贯穿着学习理论、应用知识与抽象推理。实践中,树立先进的舞蹈教育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心智的培育和形成,否则,单一的方法、机械的重复,将会阻碍舞蹈育人功能的发挥,制约良性心境的培育。当前,一些舞蹈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简单采用注入法,单凭“一张嘴、一双手”,输入大量的理论知识,传授一些难以掌握的舞蹈技能,没有结合大学生年龄、性格、心理、生理特点,科学设置讨论、展示、实践等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有的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语言与动作示范性不强,内在激励性不够,缺少有效的思想引导和氛围感染,致使教学方法与大学生接受能力、心智现状相互脱节。从学生个体分析,由于社会不良思潮的冲击,有的吃苦性差,心气浮躁;有的功利思想严重,总是幻想着一夜成名;有的在“为什么学、为谁而学、怎么样学”等基本问题上徘徊不定,影响着舞蹈教学的正常开展。

三、着眼育人谋发展,在趋利避弊中寻求良策

实践证明,舞蹈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一方面,舞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复杂,其潜存性强,危害性大。在舞蹈教学中,针对一些大学生学习动机不端正、理想信念缺失、职业生涯迷茫等问题,要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采取心理教育方法,全方位打造良性心理环境,多层面渗透心理素质内涵,交叉式融入心理健康知识,进而缓解心理压力,帮其走出心理误区,校正职业价值取向。一方面,舞蹈训练与心理干预相结合。舞蹈训练是舞蹈理论知识的实践化转换过程,也是舞蹈教学的关键环节。训练中,由于大学生骨骼与韧带相对成型,柔韧性不强,掌握表演技能有一定难度,大学生不同程度地产生怕苦怕累情绪。另外,一些大学生急于求成,肌肉或韧带拉伤在所难勉。基于以上情况,如果心理干预工作跟进不及时,大学生思想情绪就会产生波动,进而形成郁闷、烦躁等心理问题,舞蹈的育心功能就会慢慢消失。在舞蹈训练中,要将心理干预融于其中,及时纠正不良心态,使其正确认识舞蹈教学、全身心融入舞蹈训练。通过舞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舞蹈训练与心理干预的有机结合,搭建多条育人路径,配制“育心处方”,消解心理问题。针对当前一些高校重特色学科轻基础学科的问题,在坚持特色办学的前提下,着眼于大学生全面成长进步,吸收、配备专业舞蹈教师,趟出“走出去学”与“请进来教”相结合的培训之路,提升教师主体素质。将舞蹈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架构高校综合育人体系,均衡设置育心课程,使高校宏观教学结构趋于合理。高校舞蹈教学通常分为三个层面,即:基础理论、技能表现、欣赏教学。实践证明,高校课程施教的成效,不仅在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专业化的教师队伍、规范化的课程运行体系,更在于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而校园文化的培育和生成,主要来源于“第二课堂”的开展。针对当前舞蹈教学“第二课堂”路径不多、空间狭窄等问题,要结合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实际,在经费上多“投”一点,在场地上多“挤”一点,以满足舞蹈教学的顺畅开展。针对学生参与积极性不强的问题,可在校、院(系)两级成立舞蹈教学督导小组,充分调动机关的辅教功能。另外,由学生成立舞蹈社团,适时开办培训班,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并将舞蹈教学蕴含于校园文化,折射于物质形态,充分拓展“第二课堂”空间,增强其文化价值的公共性和实践性。基于高校培育大学生社会大德实际,一要填补教材盲点。本质上,教材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局限性。社会在发展,高校在改革,而教材的创新远不及社会形势的变化。高校可构建校本、生本舞蹈教材,既要吃透材融进来,又要结合实际走出去。如,区别专业与非专业学生,划分通用与专用教材,将心理学知识渗透于教材的制定与落实,以育心教学助推育人工作。二要突出人文教育重点。针对一些教师观念滞后的问题,要前置人文教育功能,将教师从单纯的技能教学认识中解脱出来,并运用启发式、激励式、心理干预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感悟性,提升艺术的熏陶性。同进,要坚持与德育相结合,通过舞蹈知识的讲解,融入审美情愫,塑造舞者气质。三要解决教学方法难点。在转变教学理念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施教潜能。采取媒体教学法,融入教学课堂,体现舞蹈教学的现代性和科技性;融入心理疏导法,解疑释惑,排解心理障碍,推动舞蹈教学与实践。

总之,对于舞蹈教学育德、育心、育体价值功能,我们要固守坚持;对于学科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客观对待;理性分析舞蹈教学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扬长避短,将舞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有效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打开舞蹈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马钟范 柴觐 于思化 吕娇阳 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大学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21.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5

[关键词]艺术推进 舞蹈教学评价 过程档案袋

“艺术推进”(Arts Propel)是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为主要依据的一项艺术课程的研究。该课程对美国的艺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为许多国家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舞蹈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都在不失时机的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着教育改革,其中舞蹈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的发挥在舞蹈教育改革中显得日益重要。笔者尝试从“艺术推进”项目与高校舞蹈教学评价中找到契合点,以更新舞蹈教学评价观念,进行评价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以评价目标、内容、方法的多元化来培养整合学生的多种智能。

一、“艺术推进”课程的评估理念

霍德华-加德纳在批判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对“智力”作出了如下定义:“智力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智力的核心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以多元方式存在着,他提出了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或更多的智力存在,其中最主要的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流-交往智力。同时他还认为上述七种基本智力中至少有四种与艺术有着直接的联系,它们是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这些是艺术形式的基本要素。有研究者甚至强调说“加德纳提出的八又二分之一种智能本身,几乎都与艺术有关。”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了将人的潜能的开发、促进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当作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它为艺术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艺术推进”就是以多元理论为主要依据的艺术课程,它提倡学生以广泛的艺术媒介和资源对艺术进行感知与欣赏,同时对艺术及艺术创作进行反思与评价、交流与合作的过程种进行艺术表现与创作。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课程和评估方法,它在教育评估方面体现出与以往艺术课程的不同特点,提出以四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1)创作能力――学生创作时体现出来的能力。包括技巧、创新、自身情感的抒发及坚持艺术创作的恒心与决心。(2)感知能力――包括精细鉴别领域内作品的能力、对环境的敏感体验、对艺术材料的敏感体验等。(3)反思能力――对他人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合理中肯的评价,虚心并能积极听取、采纳他人对自己艺术创作的意见与建议等。(4)工作方法――学生在进行艺术学习与创作时所投入的程度、独立工作与合作的能力、运用各种资料的能力等。同时评估者由教师、学生、学校领导、家长等组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采用领域专题、过程作品集、个人反思、同学的评价、自我评价、创作过程的录影录像、家长的评价等。这一全新的评估理念与方法,给高校舞蹈教学评价提供了新的视野。

二、“艺术推进”课程对我国舞蹈教学评价的启示

(一)重塑舞蹈教学评价目标

我国当前高校的舞蹈教学比较强调技术教育和德育的功能。因此注重舞蹈技术技法的训练,常以学生技能达到的程度来评价舞蹈的教学质量,这种单一、主观、片面的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舞蹈能力与舞蹈素养的培养,极易造成学生学习与创作兴趣的降低。同时也违背了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差异发展和主体发展的根本目的。

英国著名的舞蹈艺术家简・罗素说:“我们关心的不是培养出技巧表演者,而是怎样通过表演来教导学生认识开发自己的身体,使学生热爱舞蹈,增长见识,丰富想象力及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这也告诉了我们教学不只是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技巧,更应关注的是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潜能的开发,让每个学生的基本智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艺术推进”课程提出了以创作、感知、反思三种艺术能力为教育目标,它扩展了传统的艺术教育目标定位,明显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更接近于素质教育的理想。这在当前的艺术教育过于注重技法训练的现状下尤其有现实意义。这一理论也启示了我们舞蹈教育者舞蹈教学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多纬度的,不仅是相关知识的掌握,也不应仅是技能技巧的形成,而应以学生人格发展为本,注重人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高校的舞蹈要真正实现舞蹈教育的本质,首先要重塑教学评价目标,围绕以创作、感知、反思三种艺术能力为教育目标,呈现出评价目标的多元化,从注重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舞蹈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

(二)拓展舞蹈教学评价内容

长期以来,高校的舞蹈课是以学生掌握舞蹈知识和技能获得的水平作为舞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而忽略

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具体的学业评估,这样的舞蹈教学评价大多缺乏全面性。“艺术推进”的评估理念为我们高校的舞蹈教学评价内容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总结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尝试以多元化的评价内容来改变当前评价的单一性。

(1)创作能力

舞蹈的创作能力是学生进行创作时体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舞蹈构思、动作编排的创新能力、自身情感的抒发及坚持创作的恒心与决心等。它决不仅是体现在课堂中的练习中,更重要的是课外的实践锻炼。如:课堂中可通过音乐即兴舞蹈、命题即兴舞蹈、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不同种类舞蹈的组合编创来提高舞蹈的创作能力。课外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小学校的舞蹈排练,参加各项文艺演出与比赛…使学生在各类艺术实践活动的创作中提高舞蹈的表现欲与创造欲。

(2)感知能力

舞蹈的感知能力主要包括舞蹈技能技法的接受能力及舞蹈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其中基本的技能技法可通过舞蹈课堂训练来实现,而要培养舞蹈理解力和鉴赏力,舞蹈教育必须开辟“第二战场”,即通过舞蹈史、舞蹈评论、美学等舞蹈艺术的知识,通过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中所体现的艺术家个体的思维方式来获得对舞蹈艺术的整体理解。比如:汉族舞蹈的教学评价,不仅是各类汉族舞蹈组合技术的考核,而且要有汉族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汉族舞蹈的美学特征等知识的感知。

(3)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是自己对舞蹈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反思,是自我指导艺术学习的能力。主要 包括对舞蹈动作学习过程中自己的感受、要领的分析与比较、错误动作的辨别、在创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的分析、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的反思等等。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一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如每位同学在阶段性的训练之后及时反思,了解进步之处、找到存在的问题、明确下阶段的学习目标。这样的自我评价可以充分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增强自信与动力。

(4)、工作方法

舞蹈的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学生在舞蹈学习与创作过程中的兴趣与态度、课堂纪律、个性与情感、交流与合作、运用各种资料等各方面的能力。浓厚的兴趣与积极的态度、饱满的创作激情、良好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等都是舞蹈学习与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如:完成一段民间故事等即兴舞蹈设计,可由善于交往的学生担任负责人,由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编写,由空间智能发达的学生来画,由肢体动作技能熟练的学生担任主角等。使学生在舞蹈学习与创作过程中各自发挥其特长,在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中能力得到提高。

(三)革新舞蹈教学评价方法

当前的高校舞蹈教学大多只重视教学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学习的发展与变化过程,因而在评价的方式上也显得比较单一,以终结性考试评价为主。“艺术推进”课程提出了在教学中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和手段,注重对过程的评估。因此笔者总结认为只有终结性考试评价与过程评价融合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法能改变当前高校舞蹈评价单一的现状。

(1)、过程评价

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研究人脑记忆和遗忘规律实验表明,评价在学习上效果之显著,在于及时评价,时时评价。舞蹈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转、翻身、跳跃等动作的技巧或感觉的形成需要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因此在学习与创作中采取随堂即时评价、作业评价、单元考试等各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交替进行,对练习过程中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避免走弯路,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2)、评价主体多元化

由学生自评与互评、教师主持的集体与单个评价等方法的结合。通过自评与他人评价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舞蹈动作概念和正确的感知评价。让评价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了解自己在发展中的需求,在认识自我中建立自信,激发自我的主体意识,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过程档案袋

它是以文件的形式保存记录习舞者某一时期在学习、思想、成长等各方面的情况。它能促使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技能,有效地展示由学生自己所完成的书面成果,促进学生加深对学习的理解。笔者认为其中可收集包括舞蹈作品展示、文本记录、评价表格等。总结如下:多元模式评价表(姓名日期)

舞蹈个人师德总结范文6

1、加快身心发育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好动的、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性,所以舞蹈动作这种肢体语言很符合他们的特性,并能激发他们的联想能力,开拓创造新思路。科学的舞蹈训练能提高少儿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促进生理机能发育,还可及时纠正少儿的不良姿势。

2、锻炼意志品质

少儿舞蹈基本都是以群舞的形式来表现的,通过锻炼不但可以培养其集体观念和协作精神,还可以激发其表现欲望,克服胆小、内向的心理,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3、培养审美观念

舞蹈中活泼可爱的人物、动物形象,配以悦耳的音乐,可以使少儿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世界;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也可以使少儿了解各民族传统文化,让少儿通过自身的肢体、情感体验能真实的认识美、感受美。

4、增进情感交流

舞蹈作为一种肢体语言交流方式,每个作品中除了美的展现,更着重在于情感的表达。例如少儿舞蹈《爱我你就抱抱我》就是通过直观的动作语汇来表达少儿内心情感,用他们所理解的陪伴、亲吻、夸奖、拥抱这些爱的表达方式,使父母感受到少儿的情感需求,从而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家庭氛围更加融洽。

二、现阶段少儿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监管难度大,措施待完善近年来,少儿舞蹈教育呈现出火热趋势,各类舞蹈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很多人把开办舞蹈培训班当成是一种盈利手段,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虽然能通过办理办学许可证和年审手续对办学机构进行监督,但对于未办证先办班、注册登记后改变教学场所及对于各类从事教学工作的艺术团体等缺乏有效监管,是导致违规办学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

2、家长选择存在盲目性调查发现,将孩子送去舞蹈培训的家长有四种动机:一是父母总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替自己实现年轻时的舞蹈梦;二是家长间攀比成风,认为只有多掌握一门技艺才能保证今后足够的竞争力;三是通过舞蹈训练培养孩子高雅气质和优美的形体;四是为考艺术院校打基础。家长大多对舞蹈教育培训方法知之甚少,认为只要是舞蹈班就能训练好孩子,这也为违规办学、无证办学提供了生存土壤。

3、硬件、软件水平有待提高少儿舞蹈教学场所除了教学应有的设施外,还要考虑少儿身体健康成长这个重要因素。首先教室面积要足够大,且通风、采光适合;其次考虑到儿童骨骼发育和舞蹈训练弹跳动作多的特点,舞蹈教室地面设施应当有一定的弹性和防滑处理,否则会对少儿骨骼发育产生破坏性作用;另外。

三、如何使少儿舞蹈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

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少儿作为“璞玉”,在舞蹈教育这个特殊而又复杂的环境下,逐渐陷入了被动,而少儿舞蹈老师如何去“琢”,怎样去“琢”,让每一块“玉”都能绽放其自身最美好的光彩,这才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少儿舞蹈教育者面前的问题。

1、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一是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教学质量考评标准,对各类培训学校进行年度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予以张榜公布;二是监督少儿舞蹈教材使用,制定教学目标和大纲,对于没有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予以处罚;三是将业余艺术教育纳入职业教育管理,定期组织教学旁听、评比等;四是成立教育执法组织,加大对违规办学、无证教学人员的违规处罚力度。

2、加大少儿舞蹈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充分发挥少儿舞蹈教育的积极作用。一是强化少儿舞蹈教师的基本素质。少儿舞蹈老师应该注意自己的仪态和言行举止,不应佩戴过多的首饰或是浓重的彩妆;应多用鼓励性的语言去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用激情和肢体动作去感染他们,带领他们进入欢乐的舞蹈世界;勤学敬业、品德高尚,有积极的工作态度,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二是提升少儿舞蹈教师的综合艺术教育水平。少儿舞蹈不仅有独立的专业性,也具有综合性,少儿舞蹈教师也应具备多面、丰富的少儿艺术知识。形象鲜明具有儿童特点的音乐,充满幻想和情感的童话故事、童谣,都能让少儿舞蹈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去捕捉这个专业的闪光之处,对儿童舞蹈进行补充、启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