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例6篇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专业 舞蹈编导 应用转型

一、特色鲜明的专业定位

1、舞蹈编导专业定位的基本思路

坚持面向湖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帖文化产业布局,优化舞蹈编导专业结构,突显专业特色,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努力创建集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交流、艺术研究、艺术培训于一体的新型舞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成为我校乃至湖南省面向现代文化服务产业的专业综合改革示范点。

2、舞蹈编导专业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我校舞蹈编导专业,本着面向社会,服务地方,完善结构的原则,通过具体论证,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订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紧紧围绕学校定位、办学规模、学科建设、科研情况、师资队伍建设等提出了明确目标,制订了具体措施。

一是在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办学空间,到2016年使我校舞蹈专业确保每年招生不低于100人,将舞蹈专业学生在校注册人数增加到500人左右,舞蹈编导专业专任教师增加到20人以上。同时通过逐步增加能反映舞蹈编导专业发展最新成果的新课程与已经实验证明符合社会需求、满足市场竞争需要的经典课程的有机结合,互为支撑,实现科学、优化的学科结构和布局。

二是我们在培养目标突出了培养舞蹈艺术表演编导为主,突出应用型、地方性的特点,发挥办学优势,结合社会需求的多样化,舞蹈表演、声乐表演、钢琴教学、文化管理、音乐评论、音乐编辑、群众文化干部、文艺节目策划、艺术总监、舞蹈编排等多个就业方向齐头并进。我们在重点加强舞蹈编导专业非师范专业的艺术实践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舞蹈编导专业在幼儿舞蹈培训、商业演出、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能服务地方文化经济建设,实现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与双丰收。

二、就业导向、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课程设置

1、就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中,因为培养目标的定位将成为教学课程设置的基础依据,而课程设置是整个教学计划的核心,它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对培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湖南地区教育需求必须相适应,教学的改革发展才能成功。从长远来看,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与管理要在突出湖湘民族文化意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湖南地方高校舞蹈编导学科的文化特色。所以舞蹈编导专业依托湖南地方文化资源,建立特色教学体系的管理模式,并且要与湖南的文化产业结构及人力结构结合起来,进一步适应市场的对应需求,保证舞蹈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流通。这也就是我们的课程体系必须有适合当地的就业导向。本院舞蹈编导专业就业导向就是培养能够在湖南地方舞蹈文化市场里能编创、能表演、能组织开展舞蹈艺术相关活动的编跳并举的实用型舞蹈人才。

2、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贴近人才市场需求,地方企事业单位舞蹈事业发展离不开高校的人才支撑,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培养人才也离不开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融合,在舞蹈编导专业发展的今天,专业建设更应主动、积极地加强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合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稳步实施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强化教育特色的同时,培养出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舞蹈人才。舞蹈编导专业深刻领会关于“产教融合”的精神,学院强调在各项工作中将内涵建设、产学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经过与多家文艺团体或文化事业单位多次洽谈沟通,双方深入洽谈了共同推动校地深度合作的相关事宜。

舞蹈编导课程设置体系中涉及产教融合的课程是培养方案的亮点,针对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创编课程的比例加大。现有课程为《即兴表演》、《舞蹈创编(群舞)》、《舞蹈创编(单人)》、《舞蹈创编(双人)》、《舞蹈创编(三人)》、《舞蹈编导(舞剧)》、《舞蹈排练》共计14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5%),为提升产教融合决定把创编课程的学分提高1倍,相对减少训练科目。并且在创编课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课程内容要针对性的选择地方舞蹈文化元素,课程常规性请用人单位委派教师指导,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贯穿今后面对的实质舞蹈工作内容。

产教融合中充分发挥选修课程作用,选修模块学分占整个培养方案学分的23%左右(含全校性文化素质选修课程或文化素质教育拓展课程的8学分),这些课程的设置搭建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引导好这个个性平台与产教融合、校地合作接合,更能为培养定单式人才提供条件。

三、环境现实化的实践教学

1、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舞蹈编导专业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新型的人才为目标,积极建立实践教学体系,努力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本专业开设《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社会实践与见习》、《教育实习》、《毕业论文》、《毕业演出》等集中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40%以上。建立了合理的实验室教学与管理队伍,修订完善了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与操作细节。其中开展舞蹈创编实训环境跟用人单位要求统一,《艺术观摩》、《专业汇报》、《艺术采风》环节直接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举行实施。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舞蹈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舞蹈表演技巧与作品创编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完成,不仅体现在课内实践教学,同时还体现在课外实践环节的训练与组织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舞蹈编导专业在学生中开展专业汇报、专业比赛的活动,对各类舞蹈节目、创编作品、学术论文、舞评短文、参赛获奖、演出实践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 舞蹈 教学能力培养

在任何种类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都是至关重要的。同样,在幼儿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启蒙教育尤为重要。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幼儿学习舞蹈时就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日后也极易中断甚至放弃舞蹈学习。

一、新时期幼儿舞蹈教育的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幼儿身体机能,提升幼儿的记忆力

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幼儿的身体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发育有极大的益处,能有效锻炼幼儿骨骼与肌肉,可以说,在幼儿身体发育与成长中,舞蹈教育可以使幼儿身体发育更快,身体骨骼更加强壮,不仅身体的耐力获得了极大的增强,还有效地提升了心肺功能,培养幼儿的思维灵敏度,强化了幼儿的智力,为幼儿提供了更多锻炼身体的机会。由于舞蹈教育,幼儿身体好了,骨骼更加健壮了,身体变得更加结实了,身体的柔韧度也更强了。在舞蹈学习过程中,不仅幼儿身体得到了锻炼,神经系统、记忆力也得到了锻炼,头脑与身体都需要参与进来,这对于提高幼儿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舞蹈教育对于幼儿记忆力的提升也有极大的帮助。幼儿学习舞蹈,模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舞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儿童展示完整的舞蹈内容,然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指导儿童模仿、实践,全面地传递出舞蹈的内涵。在舞蹈模仿中,幼儿必须理解与记住舞蹈动作,这一过程,对于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升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培养幼儿优良品性,开发幼儿的智力

良好品德的塑造,对于幼儿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幼儿舞蹈教育对于培养幼儿品德有极大的帮助。在悦耳的音乐与快乐的舞蹈中,为幼儿打造了一个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轻松、活泼的舞蹈学习中,有助于培养幼儿开朗、大方的性格,塑造幼儿良好的品行,利用舞蹈动作的学习,幼儿可以更加轻松愉快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与情绪,开发幼儿的智力。舞蹈教育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与其他课程教育相比,舞蹈教育不仅需要幼儿仔细观摩,还需要幼儿亲自去实践,在锻炼舞蹈动作中增强记忆,提升艺术的感知力,同时,也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想象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现状

大部分学校越来越注重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方面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因为目前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以注重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身的专业舞蹈能力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实践教学等种种因素,导致我国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方面的能力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

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明确教学目标。我国现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自身的舞蹈修养和水平相对较高,但是在学生教学能力上仍处于低能状态,导致他们在工作中屡屡碰壁,无法达到当初既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这也反映出目前学校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上不清晰、不明确。因此,各高校应该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真正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指导,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中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能够达到开发幼儿智力、陶冶幼儿情操,使幼儿舞蹈学习的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全方位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的最终教学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在漫无边际的舞蹈世界里,节奏和音乐的把握是舞蹈学习的重中之重。没有节奏的舞蹈不能称之为舞蹈。而在学习节奏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告诉幼儿哪个地方该加强力度,哪个地方该收敛力度,这样是无法取得理想效果的。学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就是要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后的幼儿舞蹈教学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做到解放幼儿的天性,回归本真自然。例如,指导学生在幼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幼儿的形体和身体协调方面,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模仿不同动物的状态来助幼儿进行舞蹈学习。比如让幼儿模仿鸟儿飞翔的状态、模仿老黄牛喝水的动作等等。在舞蹈的同时用拍手来打拍子掌握节奏,根据具体动作的力度来区分舞蹈中的强弱,让幼儿彻底动起来,边玩边学,不仅让幼儿能够联系舞蹈的基本功,同时还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提升幼儿的律动感和节奏感。

(三)完善和改进评估措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幼儿舞蹈教学中需要对幼儿进行评估和总结。每堂课结束时要对幼儿的表现和学习能力进行总结,对其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同时对稍稍落后的幼儿及时进行鼓励。最后可以通过汇报演出的方式对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幼儿舞蹈的学习水平进行检验与考查。

(四)完善教学设施,转变教学理念。要想培养幼儿舞蹈兴趣,完善的教学设施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必须为幼儿打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满足幼儿舞蹈学习的需要。舞蹈教室应配备木地板、玻璃排镜,还必须有固定把杆或活动把杆。用专业塑胶地板对于舞蹈训练则更加理想。同时,要营造一种和谐的舞蹈氛围,舞蹈室的周边环境设计,要用符合要求的环保材料,要确保幼儿在舞蹈训练中的安全性。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是锻炼幼儿的身体,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结束语:总之,在当今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变化下,幼儿舞蹈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停滞不前,它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舞蹈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幼儿的舞蹈教育对人类舞蹈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而长久的影响,事实证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并使用充满活力与自由、开放与包容的舞蹈教学法可以为幼儿舞蹈的学习添油助力。所以,广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应该加强对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并且积极进行各种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实践探索,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雯.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力[J].戏剧之家,2015(18):184-185.

[2]蔡霞.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2):106-107.

[3]孙宏,李亚楠,.基于幼儿园舞蹈教育现状浅谈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5,14.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3

舞蹈表演及编创能力是幼儿教师的必备能力,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培养幼儿教育人才的主要专业,其舞蹈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的科学性十分重要。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以培养为目标,从实用性出发,在课程内容、手段和方法上大胆改革。另外,舞蹈教学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课程内容要生动丰富,在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实现从“连续学习”向“创新学习”的转变。

关键词:

师范类;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幼儿舞蹈

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幼儿的重任。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舞蹈专业课是一门专门培养学生舞蹈表演及编排能力的科目。然而,就舞蹈教育的现状而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一种连续的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传统的教学经验、手段和原则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学前教育专业中的舞蹈教学缺乏对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总结,发展很慢。因此,学前教育应抓住机遇,从“连续学习观”切换到“创新学习”的高等教育所需的概念,确定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注重实用性。本文笔者将根据自己的舞蹈教学实践,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验。

一、建立“两个重点”舞蹈专业训练的教学模块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不应仅仅局限在教授学生几个简单的舞蹈或者传授几个基本的技巧,而应把重点放在锻炼学生编创舞蹈游戏、节目、活动等的能力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综合考虑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课程结构和内容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充实的课堂上掌握多种形式和风格的幼儿舞蹈,学会不同典型材料的获得方法,以及提升自身的指导设计和创造能力。根据这一设想,我们可以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学习的“两个重点”。在任何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基础训练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素质训练可以达到舒展学生身体的效果,使后续舞蹈教学更加轻松,也是学生舞姿更加自然流畅。在基础训练中应坚持先简单后难、由浅入深的训练原则,减少技能训练的控制能力和跳跃,旋转、翻转的传统训练。借用现代舞蹈作为头、颈、腰、臂、腿等部位的训练手段,以手腕和手掌为切入点,并结合短动作顺序组合练习,从单一身体部位的运动到身体全面的锻炼,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使学生提高身体协调性,拉伸身体韧带。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要承担教育和培养幼儿的责任,因此具备相当的幼儿舞蹈的知识和能力是必要的。与舞蹈院校的专业训练相比,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舞蹈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对幼儿舞蹈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课前活动来锻炼学生交替学习幼儿舞蹈和民族民间舞蹈。在平时的课程中注重对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幼儿舞蹈知识和幼儿舞蹈教学能力对于幼儿工作者来说就如同老师手中的课本和粉笔,只具备知识而不会教学的幼儿工作者就是失去了粉笔的老师,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会分享,将严重影响到对幼儿的教育。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模块的重要内容,其中设计,组织和指导幼儿园舞蹈等活动的能力培养是重中之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以不同年龄段为前提编创小舞蹈,指导学生按照儿童舞蹈教育活动的特定规则制定舞蹈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同时通过舞蹈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在舞蹈教学中,应将幼儿舞蹈活动的基本要求,以及组织活动的形式和方法贯穿于课堂始终,是学生熟记于心,用正确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从“技能发展”到“智力发展”,真正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转变。

二、巧妙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并非专业的舞蹈特长生,舞蹈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将来工作中对幼儿的培养和教育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巧妙运用教学手段规避学生舞蹈技巧差,舞蹈知识不全面的不足,利用学前教育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多组织富有创造性的舞蹈教学活动。任何的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舞蹈课虽是一门动态性很强,看似脱离了书本的课程,但其作为一种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精华,还是具有丰富内涵和原理的。舞蹈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得十分直观。对于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舞蹈课是第一次接触。传统舞蹈教学主要集中在模拟教学,任何在师范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能力在学习、理解和成像方面是好的,但他们的模拟能力就稍稍孙色了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动作的内涵,并耐心讲解动作过程中应注意的要素,通过规范的动作示范使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每个细节,最后留出使学生自己实践体验动作要点的时间,使其充分掌握。准确的教学和适当的教学内容。舞蹈是人体艺术,是帮助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通过对学生舞蹈能力的培养,相信他们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浅显的几个肢体动作或是冷冰冰的舞蹈理论,更多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自己的身体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同时也是我们作为舞蹈老师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在舞蹈中没有多与少,没有快与慢,没有好和坏,因此,那些在舞蹈教学中盲目追求成果的教学做法是不可取的。坚持稳中求进,才会使学生收获最大,舞蹈教学才会充实成功。

三、幼儿教育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知识和技能在将来的工作中都将被运用到幼儿舞蹈教育上去。因此,单一的舞蹈能力培养并不能满足将来工作的需要,幼儿工作者还需具备更加全面的能力。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舞蹈技巧,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在学习、思维和思维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训练,如幼儿的节奏创作。当前社会最需要的时创新型人才,幼儿教育工作者作为培养下一代幼苗的主力军,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刘芸.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几个问题[J].艺术研究,2011,04:144-145.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4

关键词:舞蹈学 本科 培养目标 人才规格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舞蹈艺术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景象。从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到各省市艺术院校、综合院校都开设不同规模的舞蹈学本科。而且办学方式逐渐走向市场化运作,招生人数有增无减。在此过程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凸显出重要意义,关系到教学怎样达标、人才能否合格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总体内涵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遵纪守法、敬业乐道、勇于开拓创新。

2、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现代教育观和艺术观,掌握完整的舞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有较宽的知识面,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达到“一专多能”。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达规定的等级要求。Www.133229.COm

4、接受必要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掌握健体强身的科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和评价机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的重要内容

1、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教学而言,学士学位课程是第一位的,它在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方面起到瓶颈的作用。通过系统的学位课程学习,学生应掌握舞蹈学的基本原理、舞蹈教育理论,获得从事学校舞蹈教育所必备的演示能力以及初步的舞蹈研究能力。以下粗列几门学士学位课程。

芭蕾基本功训练课主要进行地面练习、扶把练习、中间练习、跳跃练习、旋转练习、技术技巧练习,主要为学生学好民间、身韵、排练等专业课服务,适合全程开设。学生将从中获得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具备从事舞蹈教学和舞蹈演出的基本能力。

中国民族民间舞课以藏族舞、傣族舞、蒙族、彝族舞、朝鲜族舞、维族舞、秧歌、花鼓灯、云南花灯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舞为主要授课内容。旨在掌握各类民族民间舞的表演风格和特点,毫不混淆地表演出各类民间舞的律动,获得较强的辨析能力、示范能力和舞蹈表现力。这门课程也应该全程开设。

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以元素训练(提、沉、冲、靠、拧、倾、曲、圆)、步伐训练、技巧训练、短句训练、表演性组合训练为主。目的是掌握中国古典舞特有的手、眼、身、法、步、形、神、动、静、刚、柔、气息协调一致的运动审美规律,了解中国古典舞蹈的神韵所在,增强身体进一步的开放和表现能力。二年级开设这门课程,既可以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也为学生以后从事教学工作培养下完整的示范和表演能力。

剧目排练课选取单、双、三人舞、群舞等优秀舞蹈剧目为教学内容,于二、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具有一定难度和不同角色的舞蹈艺术形象,增强舞蹈表现意识,提高艺术修养和舞蹈语汇的表达能力。

舞蹈编导课主要是理论与实践交叉,于三年级全年开设。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编导理论知识,能大胆的进行创新,使其具有一定的编创能力,能胜任中、小学等舞蹈教学演出和一些群众辅导和编排工作。

中外舞蹈史纲以中外古代舞蹈史、近现代舞蹈史为基本内容。在二年级全年开设,加强对中外各少数民族舞和文化的介绍,简介外国舞蹈的文化历史脉络,使学生了解中外舞蹈史,深刻理解舞蹈艺术的真谛,树立起正确的舞蹈历史观,并能学以致用。

艺术概论是一门概要地、系统地阐述艺术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课程。学习这门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积累,适宜在三年级开设。其宗旨是全面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能够从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学会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和感受舞蹈、研究舞蹈;了解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各种不同风格的舞种、流派及舞蹈的基本创作原理;学以致用,分析和解决 舞蹈艺术实践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使学生艺术欣赏能力、表演创作能力进人更高的层次。

基础乐理与视唱练耳课是一门系统发展音乐听觉的课程。 懂得基础乐理,才便于深入学习音乐。视唱训练学生的读谱能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音准和音乐感。练耳发展音乐听觉及记忆力,使学生能辨别音的高低、长短、音色、节拍、节奏和调式、调性。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达到一个中等学校音乐教师所必备的视谱、听音能力。

除此之外,还应该开设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舞蹈解剖学、舞台化妆艺术、自娱性舞蹈、地方特色代表性舞蹈组合等课程。各校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既要体现办学特色,又要与教育部颁发的有关文件精神保持一致。至于师范性问题,在当代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可以不断探讨。但是,至少要在第六个学期安排两周左右的教育见习,第七学期安排六周左右的教育实习,并且与艺术实践(采风或者舞台表演)相互交叉进行。

2、专业素质评价机制

从微观上,每一门必修、选修、限修等课程,无论期中、学期末考核,都必须制定完善科学的评价标准。比如

科目 评分标准(总分:100分) 备注

芭蕾基本功训练

一、基本完成动作元素,30分 。

二、准确把握节奏、规范地完成动作元素,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肢体具有较强的表现力,40分。 技能

编导常识与舞蹈赏析 一、能够自己自编结构完整的教学训练组合或者简单剧目,30分。 二、能够基本把握教师的意图以及舞蹈音乐的情绪以及结构,动作元素发展具有一定主题性并有较合理的舞台调度,30分。 三、在标准一、二的基础上,所编导剧目较有创意以及较高的思想性以及表现力,40分 理论与技能

其他专业课程均有如上所示类似的评分标准。

从宏观上,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必须有具体的要求。比如1、本专业学制为四年,最低毕业学分145学分。2、学生凡按照教学计划要求,完成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总学分150学分(包含公共必修课学分51学分、专业必修课学分80学分、专业限选课学分10学分、专业任选课学分最低4学分),并完成生产劳动、军事训练、专业教育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且外语、德、智、体合格,准予毕业。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确认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1、完善课程建设。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突出专业基础课的能力特点。增设专业选修课,按照舞蹈学教学计划的要求开出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要从学习者的角度按照学习规律进行调整,重点是能力的形成,明确每一门课程应该达到的具体能力,各课程群应该形成的能力单元,注重学习能力、学习策略、自我发展能力的形成。

3、改革教学方法。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

4、努力创建学习型的教师队伍。促使全体教师把教书与学习相结合,树立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多渠道交流探讨的机会,建立学习制度及学习共享系统。

5、教书与科研相结合,大力推进校本教师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真实问题。多搞科研,尽量把教学问题列为科研课题。

6、建立导师制度。给学生配备导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和培养,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7、加强形成性评价,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参与、作业完成情况、平时测验成绩记录在案。

8、完善终结性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考试采用表演式技能考试、笔试、读书报告、课程论文等多种形式,把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9、开展特色活动,发展学生能力。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艺术实践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5

关键词:舞蹈高校;钢琴艺术;课程设计

在我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和学科,在教学实践中,钢琴艺术指导的概念、作用以及发展方向,尚处在探索和研究阶段,实践中,很少有专业的舞蹈院校把钢琴艺术指导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及研究,甚至简单地将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混为一谈。这种认识的误区,极大地阻碍了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及发展,也必然会给舞蹈院校舞蹈教学理论及实践带来制约,认真、科学、深入地审视钢琴艺术指导理论,搭建有利于教学的钢琴艺术指导学科架构,是值得学界高度重视并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钢琴艺术指导学科建设的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著名钢琴家萨穆埃尔•森德斯(SamuelSanders)率先提出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对钢琴艺术指导与钢琴伴奏进行了区别,强调了钢琴与其他合作者或合成乐器的平等地位以及艺术作品的团队创作属性而另立的名称,他的理论被北美及欧洲广泛采用,钢琴艺术指导遂逐渐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波士顿大学、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等欧美国家的高校,为此设置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层面的专业教学。近年来,我国的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高校,也开始设立了本科及硕士层面的专业教学。钢琴艺术指导的学科建设以及理论研究逐渐开始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然而,由于理论体系的不完善以及实践观念的局限,我国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发展仍显稚嫩,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认识上的不到位。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在我国各音乐专业院校中仍然处于和钢琴伴奏界别不清,重视程度不够,科研力量薄弱等问题,高校师生对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认识,尚游离在伴奏与指导之间,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差强人意,不适应新兴专业的发展要求,制约和阻碍了学科建设的科学、规律地进行。专业特点不明晰。在已经设立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高校,或多或少地仍然存在实际课程与专业设置发生错位,知识结构不自信以及视阈不广等现象,国内高校钢琴艺术专业处于特性不突出,指导功能不强等浅层次的低位徘徊的状态,与国外的同类学科建设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不完善。目前国内高校的钢琴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以伴奏艺术和合作艺术为主,钢琴仍旧处于从属和配合的地位,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科学、系统、独立的设计,专业教材极度缺乏,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尚未形成专业的教学体系。社会调研不全面。笔者认为,高校的专业设置最终目的是需要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检验,促进就业和实现学科发展以及服务社会,三者缺一不可。但就目前的高校钢琴艺术专业的设置,普遍存在“欲设还羞”的半遮半掩的状态。这是由于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程度不够造成的,没有把握住社会对钢琴艺术专业的关注点和需求点,从而造成高校专业设置的固步自封,逡巡不前。

二、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学原则

早在1949年,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中就提出:课程开发是基于社会的需求为导向,社会对人才特别是专业人才要求的增高的基本维度,必须立足于社会需求、学科发展以及学习者自身需求的层面上。使得传统的舞蹈教学受到了挑战。另一方面,舞蹈和音乐(节奏)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完美地展现艺术的魅力,艺术表达也会显得界线不清。在舞蹈教学中,钢琴以其交响乐般的多层次声部、超广音域等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广泛地应用在舞蹈课堂教学中。这为舞蹈院校设置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提供了基础与可能。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和舞蹈的艺术特点,结合钢琴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有效认知,对舞者能更加完美地塑造和表现特色鲜明的舞蹈艺术形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惟其如此,也才能使舞者不仅仅是人体关节技能的节奏型劳动者,更是有综合艺术修养的复合型艺术人才。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同一原则。坚持同一性原则,首先在舞蹈基训课上,要彻底摒弃钢琴单纯地只是为舞蹈教学伴奏的观念,将钢琴艺术指导与舞蹈基训课同设计、同实施、同教学,在课堂上将钢琴所展现的舞曲,不仅从节奏上,更要从音乐内涵和音乐表现上进行分析,使舞蹈基训课真正体现“音为舞之声,舞为音之容”的舞蹈艺术形式和艺术状态,以课程体系为目的,以钢琴教学和舞蹈训练为主要的内容,构建起科学实用、目的明确、有机统一的课堂模式。交际原则。舞蹈是一种肢体艺术的表演形式,但又不是纯粹而机械的肢体动作的组合,舞者通过舞蹈语言与受众(欣赏者)进行交际,同时又是对音乐内涵的深刻诠释,从这一方面来说,和音乐也进行着交际。而掌握舞蹈艺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交际实践。形式为意义服务,工具为目的服务。舞蹈艺术的交际能力包括准确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的能力,这里的接受信息,显然是接受音乐所传导出的内涵信息,舞蹈艺术交际能力的培养意味着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音乐表现能力。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则应以交际原则为目的,确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文化原则。文化意识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舞者不仅需要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舞蹈文化,也应该对该民族和地域的音乐特点、节奏风格、甚至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都应有相当的了解和熟悉。另一方面,一首音乐的旋律、速度、力度、和声、调式、调性的不同,甚至倾向性上的差异,都会影响音乐的内涵意义和表现张力,如果舞蹈习练者没有对音乐背景知识、相关历史时期的文化准确的把握,显然是很难通过舞蹈准确表达音乐的深层含义的。这就要求在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中,须刻意强化文化理论知识、音乐以及舞蹈的背景、风格、历史和专业分析能力。认知原则。在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课中,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强化钢琴伴奏与钢琴艺术指导的异同,加深学生对新的专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策略和记忆习惯的作用,比如有的学生认知特点倾向于场依赖型,有的学生倾向于场独立型,而且,不同思维习惯、动作习惯和记忆习惯的人对同样的学习任务有不同的学习策略。钢琴艺术指导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培养学习方法和习惯。

三、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

目前,我国大部分钢琴艺术指导专业,并没有专业的教材,多是按照一般钢琴演奏专业,必修和选修部分课程,教学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均显得不专业,特点也不甚突出。以武汉音乐学院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指导为例,该专业的必修课为乐理、视唱练耳、曲式、和声、音乐史论等,选修课为钢琴合奏、合唱、键盘和声、即兴伴奏、钢琴伴奏艺术、复调音乐分析基础、钢琴演奏赏析等课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多地体现在伴奏艺术、合作艺术教学方面,仍然没有走出单纯地为声乐和少部分器乐学生伴奏服务的定位,艺术指导的特点仍旧不突出。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突出专业特点和学科特色,则是摆在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教师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让我们先看看国外的情况,就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来说,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的课程大致有钢琴课程、歌曲伴奏、总谱改编、数字低音弹奏、不同历史时期歌曲学习等。法国高等师范音乐学院的课程有器乐与声乐伴奏、总谱改编、和弦低音发展、移调、作品风格赏析等。两家音乐学院都把总谱改编纳入了专业课程,同时也重视钢琴技巧和文化内涵以及背景知识的设置,这为我们国内高校也带来一些启示。以笔者所在的舞蹈院校为例,舞蹈基训课上普遍存在钢琴伴奏教师仅仅是为舞蹈教师和学生,提供一段合适节奏的音乐,而舞蹈课上,似乎对钢琴伴奏教师的要求,也仅仅是一个带有音乐节拍器。纵观全国舞蹈院校,舞蹈课上钢琴伴奏没有统一的教材、没有科学的设计、没有规范的钢琴伴奏音乐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歌剧总谱摆在教师面前,如何在不改变总谱上钢琴织体的基本面貌的情况下,编配适合舞蹈课堂教学的伴奏音乐,其实是钢琴老师的二度创作,这也恰恰就是总谱改编课研究的问题,换言之,这也应该是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课程设置之一。美国杨伯翰大学舞蹈系教授黄嘉敏提出:“舞蹈教育应肩负起通识和精英教育两方面的责任。两者之间虽然有不同,但也不能完全对立。”教育部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课程综合化是当今教育的主要教改问题。”明确表示,未来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理念,是多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际专业教学之中的不断融合渗透。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专业是集舞蹈与钢琴艺术为一身,具有较强的综合艺术特点,因此,这一专业的课程设计,必须充分考虑专业特点以及各门学科的特性,科学设置,合理设计,充分展示这一新兴学科艺术魅力及实用价值。Candlin认为,课程设计(coursedesign)主要是对学习的性质、目的、过程、评估和学生的作用等问题作出一般的阐释。Nunan则提出,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教育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估、管理和行政工作。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同样应该遵循这一概念,合理地设计课程,以达到培养复合型舞蹈人才的目的。笔者认为,舞蹈院校钢琴艺术指导课程设计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调研阶段。即对影响舞蹈艺术实践的各种社会因素进行调查,其中主要包括:社会上舞蹈从业者的基本情况及工作和生活状况;社会对舞蹈的需求方向,舞蹈学习背景、社会和个人对舞蹈从业者的认知态度,以及国家政治环境和民族环境的调查等,调查的结果可以帮助确定钢琴艺术指导教学的基本环境;确定目标阶段。课程设计者在对舞蹈的社会及个人需求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要求和大纲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制定大纲阶段。教学计划是教学目标的具体细化,教学目的和内容,是教学计划的主要构成,对教学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出选择,就是大纲制定的具体内容,对教学的内容进行选择和分级,则是大纲制定主要任务。编写教材阶段。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准备教学材料,组织专业人员,编写专业教材。教材编写显然需要与一定的教学目标相结合,选择恰当的材料,再根据学习者的特征和学习方式等因素,对材料的编排顺序和方式进行控制或者分级,从而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艺术指导的课程设计过程,也是基于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计划,同时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和干预的过程。Bell指出,调节式系统(adaptivesystem)是一种理想的课程模式,其实质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进行调节。显然,这种调节的过程,是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反馈内容影响课程设计方案再次修订、完善的过程。下图中“输入”表示教学材料、素材的选择以及学习者的选择等;“过程”表示实际教学实施和培训过程;“输出”是指经过此次培训后的学习者;“接受系统”是指社会及目标用人单位。“测试1”通过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信息反馈,包含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和实际成绩情况。“测试2”通过社会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主要包括应用性程度以及社会影响。从这种课程设计模式,不难看出,有两种测试向课程设计者提供反馈,课程设计者通过这两种测试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改进组织模式。因此,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借鉴新的、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的每一个环节,是优秀的课程设计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科学态度.显然,这种调节过程绝不是自我完善的,自我修正的。从输入到输出再到接受系统,经过理论及实践的测试,又会反过来影响课程设计的目标、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内容。这种循环过程不断地重复和完善,最终为具有科学指导意义的课程设计既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素材,又具有了较高的理论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和个人对舞蹈表演艺术的需求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的课程设置切忌主观性、随意性和盲目性,教育管理者不但要做大量的有关课程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还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课程设计审查制度,惟其如此,才能使舞蹈院校的钢琴艺术指导专业走上内涵化、学术化、实用化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祝炼坪.对钢琴艺术指导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的新思考[J].武汉音乐学报.2015.2.

[2]周慧.高校舞蹈专业钢琴课的艺术特性及课程整合范式[J].河池学院报.2015.12.

舞蹈专业实习个人总结范文6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新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逐步向教师教育过渡,但绝大多数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课程名称和理念,继续沿袭着学科化、理论化、学术化的倾向。舞蹈课时少,训练时间大大缩短,训练内容大大减少,教学目标难以实现。[1]P143同时,学生基础差,出现了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进而厌学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不同的舞蹈老师教学内容不一,达成的目标也不清晰,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三门必修课程为主,适当增加幼儿园班级管理、现代教育技术选修课程。其中心理学、教育学始终按照学科理论课程的体系和标准开设,教学法经过20多年演变,也成了学科教育学。甚至教育技术也成为教育技术学,班级管理成为班级管理学。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舞蹈不仅自身要掌握舞蹈,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把舞蹈准确地应用到教学中。[2]P97《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基本实现了理念和课程结构特别是编制形式的变革,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理念,将学前教育的课程分为三大目标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确立了六大学习领域,其中职前培养的学前教师教育为:1.儿童发展与学习,2.幼儿教育基础,3.幼儿活动与指导,4.幼儿园与家庭、社会,5.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6.教育实践。职后培养的课程包括加深专业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升自身体验三类。这些学习领域和相应的课程模块,基本实现了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专业化、职业化、实践化,将会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深刻变化。这一指引要求在舞蹈教学方面要打破教师教的痕迹,通过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运用,适应幼儿和相关岗位的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

舞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具有正确的身体姿势,能够完整、流畅、正确、优美地表演各种风格的舞蹈,而且能了解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特点,学会欣赏舞蹈作品,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及审美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表演技能、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组织舞蹈教学能力是教师在组织舞蹈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成的。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如何在新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背景下,分析教学培养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合适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实践性和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都是应该要认真思考并且,并需要尝试解决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提供资源库

根据课程整合的总体要求,结合《意见》和《标准》的要求,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发展前沿,面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借鉴国内外学前教育专业人舞蹈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完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视听媒体,收集与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学课程相关的资源,通过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提供丰富的舞蹈课程教学资源,包括基本功,民族民间舞、现代舞、舞蹈创编、幼儿舞蹈、舞蹈鉴赏等多种形式的舞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整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与人才培培养方案一致的优质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注重《标准》中课程及模块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和运用能力,切实落实按需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在资源库的建设方面注重课程资源专业性与多样性结合,全面性与丰富性结合。课程建设是方案开展的关键,针对目前学前专业理论性过深,学生学习困难的情况,依据“淡化理论,够用为度,培养技能,重在应用”的原则,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结合《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安徽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教学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加强技能型课程教学,整合论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按照基础训练、各种风格舞蹈的表演能力、舞蹈创编逐步加深难度,提高学生能力的方式,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能和素养。形成独具特色的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教学体系。

(二)教学方法改革———为舞蹈教学改革创新的途径

深化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注重因材施教、改进教学方式,依托多媒体信息技术、完善教学手段,产生一批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教学改革成果。打破传统舞蹈教学仅仅是教师课堂讲解示范的模式,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小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改变教师课堂上一直交的模式,充分利用学生中的特长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互相学习。鼓励小老师在教师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特长生优势,推动学生兴趣小组的形成,提高学生可与学习的兴趣性和时效性;注重参与式、场景式、体验式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学生入职后能力转换的培养。改革课程模式,实施分模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研讨学习,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有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的时间,提升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前预习备课、课堂积极引导、课后及时反思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教学过程中注重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平台,通过视频、图片、课件等多种载体展现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实训、实践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建立理论指导实践的平台。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传帮带”,舞蹈兴趣小组发挥导师作用

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以及学校现有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学生活动有效结合,继续推进完善学生活动小组的活动,将舞蹈兴趣活动小组分为民族民间舞、街舞、拉丁舞、爵士舞等方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小组活动,一方面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而且可以通过兴趣小组的活动,巩固教师课堂学习的内容,促进学生舞蹈课堂学习的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同时利用各级各类活动和比赛组织系部学生活动,提高学生活动额参与性及活动组织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同学们在学前教育宣传月,迎新生晚会、元旦晚会等大型文艺演出中参加实践体验。学校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完善校内外实训、实践教学设施和设备,鼓励高水平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活动参与提高学生舞蹈编排、舞蹈表演,活动组织等能力。实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改革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方式改革———改变舞蹈课程教学模式制度保障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教师进行舞蹈课程教学改革的的教学管理模式,创建有利于教学团队安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教师进行实践探索。加速推进教师教育教学以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注重教学管理规范化,常规化,系统化,注重教学过程管理及动态管理,规范教学管理资料整理等工作,规范管理过程、提高教学管理科学性、进而更好的评价教师教育教学、科研水平。引导教师形成规范、提高质量、注重细节、不断增强自我提高的自觉意识。健全的现代化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是实现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总体目标的必要保障。实行校、系、教研室、班级四级督导制度,坚持把日常工作规范化,提高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监督,在规范之中抓创新,在创新之中抓提高,在提高之中抓特色,构建出一套适应技能课教学改革的现代管理模式。

三、结语

总之,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舞蹈是学前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舞蹈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技能。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教学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和组织教学内容,培养优秀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李春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大舞台,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