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习论文范例

舞蹈学习论文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1

【关键词】民族音乐教育;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示范

1.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当地人们在生活、劳动的过程中精神内容的展现,长时间以来不同的民族相互吸收、相关消化,不断地对音乐和舞蹈内容积淀、筛选和过滤,进而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凝聚着不同民族的精神,牵系着不同民族的情感,是不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完美展现。不断不同民族的音乐特点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其最终目的是要传承优秀文化,创新、发展民族优秀文化,进而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打造为高雅的文艺艺术,丰富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艺术的主要阵地,它在文艺教育上不断推陈出新,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来达到文艺教育的最终目的。以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该院校地处民族特色鲜明的云南地区,浓郁的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为艺术学校民族文艺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历史较为悠久,极富传统云南民族特色,但是这些音乐和舞蹈大部分都是反映当地群众集体的劳动和生产,一般都是即兴表演和演唱,缺乏艺术性和抽象性,并且在舞蹈方面缺乏对生活性舞蹈的加工和提炼。为了使云南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完美结合,形成独具云南特色的歌舞文化,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的老师们对云南民族舞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她们认真研究佤族、傣族、哈尼族、彝族、壮族以及藏族舞蹈,并深度挖掘这些民族舞蹈的特点,将其引入到舞蹈教学中。在舞蹈教学实践中一边对传统的民族舞蹈进行传承式教育,一边深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已有并单薄的舞蹈语汇进行整合和变通,进而丰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除了上述的例子外,还有许多不同形式的民族舞蹈在教学实践被广泛的引入、挖掘和应用,通过教学实践的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得到了传承和并将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得以展现。2.注重民族特色的《乐理与视唱》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关于民族音乐的教育,阎伯林教授说世纪型的音乐教育体制必定以传统民族的音乐为基础,并且积极融合世界上所有音乐文化的精华。他认为中国当前的音乐教育体制一定要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局限在某一部分。要想真正的创立民族民间舞蹈和民族音乐教育体制,必须要具有一个循序渐进、集思广益的过程,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民族音乐在我国被称为“国乐”,它是一种集聚民族神韵和气质的文艺艺术,是我们国家的“民族之声”,展现着我国从古至今的审美习惯。当前的民族音乐主要指的是中华民族上千年来经古人和今人所创造的一切经过世代流传,为人民喜闻乐见,合乎国人审美习惯的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以及创作音乐作品总称。当今社会,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交流不断深入,在中外音乐、古今音乐撞击的时代里,我们应当提出积极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将民族音乐教育落实到具体实践教学中。民族音乐是祖先们智慧、精神的结晶,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国外学者克服重重困难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而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对于优秀的民族音乐陌生、不感兴趣,实在令人担忧。因此,作为文艺学校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乐理教师在教授《乐理与视唱》这门课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乐理知识和基础概念,也要让学生能够掌握运用乐理知识的方法和技能,进而为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理解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带着兴趣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或者通过悦耳的视唱练习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其中的音乐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敏感度。此外,民族音乐往往伴随着民族舞蹈,两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时附之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将舞蹈的动作技巧和民族音乐的律动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习了民族舞蹈动作,又加深了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识,其教学成果十分显著,有助于学生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的学习

二、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民族音乐与民族民间舞蹈内容较为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所以在演唱民族音乐和表演民族民间舞蹈时需要掌握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而大部分音乐学院在进行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都直接将演唱的方法和表现方式教给学生,而缺乏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文艺艺术的研究、归纳和总结。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只进行形式教学,而没有将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教授给学生,学生体悟不到民族音乐和民间舞蹈的精髓,对其理解也仅限于表面,那么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就没有真正发挥其自身价值。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部分艺术学院在开展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时基本都采用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有时教师也会带领学生练习音乐唱法或是民族民间舞蹈的相关动作。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制约了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空间,不利于音乐和舞蹈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对民族文化艺术的学习和掌握。单调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可能会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利于课堂教学。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第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不足。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结晶,它体现着几千年来我国民族的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意识。然而,部分学校没有认识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没有充分的认识到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且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也没有对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得民族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

三、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

通过上文可知,我国当前民族音乐教学和民族舞蹈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改正,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艺术学院应当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加大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重视民族文化理论研究,研究分析民族音乐和民族民间舞蹈的特点,归纳总结民族音乐和舞蹈中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民族精神,让学生不仅会唱会表演民族音乐舞蹈,更能够感知其精髓思想,进而提高民族音乐舞蹈学习。第二,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艺术院校应当充分利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开展民族文化教学,将复杂的乐理知识和舞蹈动作通过视频、动画、图片或者音乐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此外,教师还可以进行实地教学,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学习民族音乐舞蹈可以带领学生到民族区进行考察学习,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来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第三,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认识。艺术院校应充分认识到民族音乐和舞蹈在我国文艺艺术中的地位,并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将承担起弘扬民族音乐舞蹈的重任。教师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应科学、合理规划民族音乐舞蹈教学安排,让学生感知到民族音乐舞蹈的艺术魅力,加深学生对此认识和理解。其次,学校应积极举办民族音乐和舞蹈艺术表演会,在校园内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舞蹈兴趣,进而培养其民族情怀和素养。总而言之,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实践教学改革,可以从深入拓展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教学研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加深对民族音乐舞蹈的认识入手,提高民族音乐教育与民间舞蹈实践教学质量,从而促进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旭.浅析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读写算杂志,2011,34(70):189~190.

[2]梁璐.浅谈加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及措施[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32):41~43.

[3]张婷.民族音乐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探究[J].艺术科技,2017,(08):318.

[4]彭洁,周芸帆.民族音乐教育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实践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09,2(28):3~33.

[5]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学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N].中央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彭伊丽.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N].中央民族大学2015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7]张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教学钢琴伴奏创编研究[N].东北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2

【关键词】舞蹈教学;着力点;侧重点

前言

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对乐感的培养十分重要,做好乐感的培养具体应当从合理播放背景音乐、进行专门的集中训练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等方面入手,只有做好这些准备工作,才能够保证乐感培养取得积极效果。同时,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在肢体训练和协调性培养过程中,应当注重肢体训练并且教会学生舞蹈技巧,还应当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也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通过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达到培养学生情感表现力的目的。所以,掌握舞蹈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是十分重要的。

一、舞蹈教学应做好乐感的培养

在舞蹈的基础教学课堂上,我们必须时刻培养学员的坚强意志和努力拼搏、吃苦耐劳的崇高精神,使学员养成一个良好的训练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严令禁止消极怠慢、意志消沉、漫不经心的思想意识出现。

1.舞蹈教学应合理播放背景音乐,培养学生的乐感

在舞蹈教学中,乐感的培养既关系到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掌握乐曲的特点,根据音乐节奏提高舞蹈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合理地播放背景音乐,通过背景音乐来培养学生的乐感,让学生在舞蹈训练中以背景音乐为主,锻炼自己的听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做到跟着背景音乐起舞,并且在背景音乐的影响下提高动作的协调性和舞蹈的整体表现力。

2.舞蹈教学应进行专门的节奏训练

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学员很容易出现呼吸不顺畅、憋气等现象,那么如何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呢?比如,在进行跳跃、前进、后退、下降等动作时,在蹬地离地发力的那一瞬间,我们可以采用快捷吸气;身体在空中或表换姿势造型时,采用控制呼吸,在动作完成后,落地时再呼气等。再如旋转时,吸气、蓄气要贯穿整个动作的始终,直到整个动作完成后再呼气,这就增加了旋转动作的稳定感。在舞蹈教学中,除了要做好背景音乐的播放之外,还应当进行专门的节奏训练,让学生能够对舞蹈节奏有清楚的认知和了解,做到在音乐节奏下有节律的舞蹈,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又能够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专门的节奏训练可以让学生对音乐节奏有独到的认识,是舞蹈教学的侧重点之一。

3.舞蹈教学应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

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既是衡量学生舞蹈专业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舞蹈教学中应当培养的重要内容。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音乐的专注力,让学生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能够对音乐有独特的感受,并能够投入到音乐中,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背景音乐的了解。

二、舞蹈教学应注重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

1.舞蹈教学应注重肢体训练

由于每个学员的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依据这种情形,我们在进行把杆训练的教学中,应该将擦地、小踢腿以及压腿作为舞蹈训练的重点。比如,压腿主要是为了拉韧带,它不但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体形的完美,降低受伤的危险性,而且还可以将舞蹈表演得更加轻松、精彩。对于舞蹈教学而言,肢体训练和身体协调性的培养是舞蹈教学的重要内容。做好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表现力,让学生按照规定动作完成舞蹈。基于这一认识,在舞蹈教学中应当重点开展肢体训练,力求学生的每一个舞蹈动作都能够达到规定要求,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因此,注重肢体训练并提高肢体训练效果是舞蹈教学的重要侧重点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应当加强基本功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基本功训练夯实基础,提高身体表现力,保证学生的肢体训练能够取得实效。

2.舞蹈教学应教会学生必要的舞蹈技巧

在舞蹈表演中合理的舞蹈技巧既能够提高舞蹈的表现力和舞蹈的整体效果,同时也能够赢得观众的掌声。对于舞蹈教学而言,教会学生必要的舞蹈技巧,既是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关键措施,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方法,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应当得到有效的开展。基于这一认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舞蹈训练方法,对于提高舞蹈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舞蹈教学实际合理地开展舞蹈技巧的教学,才能够满足到教学的需要。

3.舞蹈教学应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

学员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只关注对腿的训练,却忽视了支撑腿的动作姿势要领。比如,在把杆的过程中,部分学员很容易紧紧地抓着杆,而不是用手去轻轻地扶住,殊不知,这种不正确的姿势很容易造成原本在主力腿上的重心出现偏离,从而会出现膝关节不直,肌肉比较放松的不良现象。这样一来,不但会使得主力腿的肌肉得不到加强,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整个舞蹈舞姿。在舞蹈表演中,舞蹈者为了完成规定的动作,需要身体具有较好的协调性,而身体的协调性也会关系到舞蹈表演的整体效果。基于这一认识,在舞蹈教学中应当加强身体协调性的训练。通过基础训练基本动作的强化,让学生的身体协调性能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舞蹈技巧,让学生在舞蹈训练过程中能够有较好的表现。与此同时,身体协调性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舞蹈教学标准的重要指标。因此,做好身体协调性的训练是做好舞蹈教学的关键。

三、舞蹈教学应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

1.舞蹈教学应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

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在表演过程中需要学生投入一定的情感舞蹈表现力,与学生的情感表现力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情感表现力既能够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舞蹈表演中,同时也能够将这种情感传递到观众的身边,感染观众和影响观众。基于这一特点,在舞蹈教学中应当教会学生利用舞蹈动作抒发情感,保证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将舞蹈的精神和舞蹈者的情感有效地传递给观众,提高舞蹈的整体表现力,使舞蹈者能够作为单独的个体与观众进行情感的交流。

2.舞蹈教学应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

基于情感表现力对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在舞蹈教学中应当重点做好情感表现力的教学。通过情感教学将舞蹈与情感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认识到舞蹈与情感的实际联系。同时,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舞蹈情感的认识,让学生将舞蹈作为一种传递情感的工具和媒介,在具体的舞蹈训练中能够做到有效地投入情感,提高情感的表现力,用舞蹈的形式将自身的情感传递给观众,让更多的人能够对舞蹈有较为深刻的印象和感性的认知。

3.舞蹈教学应做到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

为了提高学生的情感表现力,应当让学生在舞蹈训练中投入足够的情感,并且尽情地表达。但是考虑到舞蹈的整体要求和舞蹈动作和节奏对舞蹈者的要求,在具体的舞蹈教学中还应当要求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做到情感收放自如,既有效地表达和传递情感,又不能陷入到个人的情绪中,使情感表现力能够为舞蹈表演服务,保证舞蹈表演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让学生在舞蹈中收放自如,是舞蹈教学培养情感表现力的基本要求。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舞蹈教学中掌握教学的着力点和侧重点,对于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舞蹈教学的了解,在舞蹈教学中具体应当注重对乐感的培养、肢体训练和协调性的培养,同时还应当注重情感表现力的培养,只有做好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培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舞蹈能力和舞蹈水平,进而达到提高舞蹈教学质量的目的,为舞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提高舞蹈教学的整体性和实效性,满足教学的实际要求,使舞蹈教学能够在整体教学质量上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田甜:《浅谈记忆规律在舞蹈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意义》,《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27期。

[2]杨洋:《三维人体动作分析及其在智能舞蹈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学位论文,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

[3]梁泉:《比赛中的中国古典舞现象研究》,学位论文,中国艺术研究院,2014。

[4]戴铮:《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2。

[5]槐佳朋:《“注意理论”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吉林艺术学院,2013。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有效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正是艺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根据时代的要求与艺术学科的本体发展,如何在给定的学制内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是目前各艺术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为此,高等艺术教育应从课程结构、教学理念、考核机制等方面作出重大变革,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以促进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推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强调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方案,提供多种人才成长模式,使专业不同、志趣不同、特长不同的学生在学校里都能找到最适合的成长之路。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不尽相同,势必形成不同的培养模式。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施在一所高校同时出现是理所当然且十分必要的。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实行专业工作室制和导师工作室制培养方式,根据工作室风格设置特色课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创新意识、理论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积极探索美术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类专业尝试将社会项目引入课堂进行实战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探索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画专业将书画教学统一互进,以中国画为主,书法、设计为辅进行宽口径教学,通过“修为、作文、习艺”综合协调发展,探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音乐类专业以学术交流为手段,以艺术实践为检验,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提高、本土音乐融入,探索音乐实践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舞蹈类专业将重大演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利用各种艺术实践载体,结合舞蹈专业特色和现代市场需求,进行舞蹈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优化以重实践、强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一)课程结构突出综合化   课程是构成专业的最基本单元,设置什么课程、如何实施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构建课程体系要处理好课程与学科发展、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关系,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与自身潜能的发展,优化课程结构,推进课程综合化。在课程结构上,以课程模块的形式构建课程群。   如设置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与提升课程、综合性实践课程、素质拓展通识课程、专业知识性课程等,将学科课程、实践性课程、科研创作课程紧密结合,保证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素质结构与课程设置高度融合,使学生在知识、素质、技能、创新实践等层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艺术理论素养、艺术创作水平、艺术创作能力技艺、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在课程体系上,应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开设数量足、水平高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及职业发展需要。在课程质量上,既应重视单门课程的质量,也应关照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发挥课程整体质量。学校应分层次抓好课程建设工作,以此带动课程整体质量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凸显素质与能力   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应以“素质拓展与能力培养”为主导,遵循艺术类专业课程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综合性艺术院校专业多元、结构互补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一是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从总体上提升课程内容的质量。按照专业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以素质拓展为指导提升公共选修课的整体质量。公共选修课既有通识性课程,也有能力训练课程,还可开设一些创新思维及创业能力训练课程,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例如,可要求音乐舞蹈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美术类课程、美术设计类学生至少选修l门音乐类课程,促进学科专业交叉渗透,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二是突出实践性课程内容,融人民族艺术资源。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每门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学时与学分,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对学生的实训课时、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要求。还可将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融入教学,为学生积淀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及富足的创作素材,这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比如,舞蹈类专业可尝试“取材于民间、应用于教学、形成于实践、升华于舞台”的课程开发思路,将壮族、瑶族、苗族等民族民间舞蹈元素融入课堂教学,进行创作表演,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课程内容突出重点、体现精讲多练。在总学分、总学时基本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压缩每节课的上课时间,例如,可将每课时50分钟调整为每课时40分钟,变更教学工作作息时间表,每天可净腾出1~2个课时由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这可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从事科研创作、社会实践提供宽裕的时间。   三、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之根在实践”H1。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开展实践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要体现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多种实践活动的相互融通与相互促进,以创新为导向,形成教学体系。   (一)拓展实践教学渠道   1.依托课堂,加强课内实践。积极探索研究性实践教学,创新传统实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及参与式教学,构建由基础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三大教学模块组成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2.利用多维的活动形式,拓展课外实践。以学生社团为载体,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平台,全国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为契机,着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以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为途径,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承接的大型社会工程项目以及直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发展的艺术实践项目,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开幕式、“高雅艺术进校园、进社区”、“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旅游品设计、会展设计”等,为学生的艺术创作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高更广的舞台。#p#分页标题#e#   3.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搭建良好的实践平台。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是保障实践教学得以高效运作的关键,没有平台的支撑,再好的内容、方法、设计也只能流于形式。艺术高校首先应优化校内实践基地,根据音乐、美术、设计、舞蹈、影视等不同专业教学需要,建设先进、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心,以满足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其次,应探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可与工厂、企业、演出团体、公司、媒体、风景区等单位紧密联系,形成布局合理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点。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走学校安排与学生自主实践相结合之路。   (二)完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   四年本科教育,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走向社会,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成长。在完成专业课实践教学的同时,可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的活动内容提升到课程层面,把社会调查与实践、专业主题实践、艺术考察、教育实习、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课程纳入培养计划,融入各教学环节。这对推进实践教学实施是极其有效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实践课的安排是一个重要的培养环节,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性强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激励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参与度、效果等方面制定教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强中期检查,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的终结考核,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考核,以多种形式开展实践教学的总结与表彰,进一步激励学生的学习。从而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四、践行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毕业环节考核机制毕业环节是以强调综合能力考察为基础的环节。为了更好地发挥毕业环节的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还应改革毕业环节考核机制,以专业为基点建立一套毕业环节考核方式并严格实施。   (一)选定适宜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毕业环节形式   我国学位条例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环节形式是多样的,有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显然,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论文形式来突出科研能力的培养;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可主要通过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等形式来突出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应改变千篇一律按照普通人文学科的毕业论文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及专业培养目标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形式,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毕业环节方案。例如,侧重理论类的音乐学、美术学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论文形式;侧重设计类的艺术设计、广告等专业可采取毕业设计形式;侧重创作表演类的绘画、舞蹈、影视表演等专业可采取毕业展演形式。   (二)严格践行毕业环节考核机制   首先,强化开题报告工作。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毕业展演,都应做好开题报告工作。应根据本专业毕业环节的质量评价标准拟定工作方案,在二级院系范围内组织召开毕业环节开题报告会,按照以下程序进行开题: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审核小组成员提问、学生回答一审核小组讨论审核提出意见。其次,重视答辩评分工作。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一直都得到高校的高度重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关键是要积极探索如何成功开展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评分工作。   毕业设计、毕业展演的答辩会场可设在作品展览厅、音乐厅等,与作品的展示同步,要求学生从创作主题、作品分析、创作成效、改进设想等方面进行作品陈述,接着是问答环节,最后由评分组老师根据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展演文案综述、作品质量与水平、答辩情况等进行公平、公正的评价。   五、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引入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可实施“五个一工程”,即构建一个含“科研学分”、“技能学分”、“实践学分”、“管理实践学分”四个板块的创新学分认定与管理体系,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评机制,设立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资助项目专项资金,建设一支大学生创新活动导师专业辅导团队,搭建一个校内外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将科研创作、专业竞赛、行业服务、社团活动等引进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此外,还可将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评价机制与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改革结合,把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学分高的学生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为学校创新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   当然,种种路径的实施还有赖于教师的能动性发挥及良好的制度环境。学校应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切实实行弹性学制,建立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考试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全程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目标实现度的评价,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与条件保障。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4

【关键词】音乐舞蹈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创新能力;服务

对于一般大学而言,大学语文课程区别于大学英语、大学体育等其他通识课程,其设置更多地是要求学生培养语言感知、口语交际表达和写作等能力,凸显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体现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课程目标。如今大学语文教材繁多,但多是体现上述通识教学的理念,多数教材统一,可适用于多个高等院校,供多种专业学生使用。此类教材具有适用面广的特点,但缺乏针对性。因不同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差异性非常大,他们对大学语文学习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所以在使用时,教材内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有错位情况,因而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度很有可能不高,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要想改变上述局面,大学语文教学首先需要在教材方面进行改革,要根据专业需求,编著针对性很强的教材。据笔者调研,全国音乐舞蹈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大多使用通用教材,只有少数音乐院校使用自编教材,其教材虽主要为文本选录,后附有论文写作指导,但其选文内容范围广,与音乐舞蹈相关的选文较少。可见,针对性很强、为音乐舞蹈专业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大学语文教材尚且奇缺。因此,编著一本满足音乐舞蹈专业学生需求的大学语文教材是非常必要的。但针对音乐舞蹈院校大学语文教材该如何定位?其课程目标是什么?如何体现?结构框架如何?选文遵循什么规则?笔者在着手编著一部《大学语文》(音乐舞蹈专业适用)教材的同时,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做以下思考。

一、音乐舞蹈专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如何在教材中得以体现

当今信息时代要求高等教学实行智慧教学,智慧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音乐舞蹈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为其专业学习服务。音乐院校大学语文智慧教学的手段暂且不予讨论,但就教学的基础教材而言也应该体现智慧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大学语文》(音乐舞蹈专业适用)教材的编写应当由在音乐舞蹈专业院校、多年从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专任教师编著,此教材是专门为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编写的高等母语学习教材,应选用与音乐舞蹈艺术密切相关的语言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提升其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为目标。通过大学语文课程学习,音乐舞蹈专业学生需提升听、说、读、写、研、创、演的能力。听、说、读、写属于语言运用能力;“研”能够培养和升华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关键前期阶段;“演”是行为。培养学生读、研、写、演的能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展示。而从认知角度来讲,演、写和创是表达思想,研和读是理解、分析文本。上述能力的培养如何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或引导、或实践呢?首先教材选用的适合音乐舞蹈学生的选文本身就为听、说、读提供了良好的语言材料,同时为学生与音乐舞蹈相关的“写”和“创”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其次,教材中选文之后的导读部分则关注人文素养的培养,帮助学生感受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审美情趣。再次,教材每篇之后的思考与练习部分是“演”和“创”能力培养的体现,此部分的设置促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唤醒学生应有的激情,积极动手实践,引领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与音乐舞蹈专业有关的艺术创作。最后,教材标注二维码,对其扫描,可进入相应网络平台进行延伸阅读和欣赏,进一步丰富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情感体验,开拓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空间和知识面,反过来又会对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有良好的刺激。这样,整个教材从内容和结构上都能体现音乐舞蹈专业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目标。

二、教材结构框架

现有大学语文教材有多种框架结构,多数教材以主题为纲,还有以文学体裁(散文、诗歌小说、戏剧)为标准划分板块,有的以文学史时段划分,有的分为选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部分等等。每一种编排框架各有侧重点,也各有优缺点。音乐舞蹈专业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应该考虑到音乐与文学的关系。中西音乐思潮和文学思潮,音乐史和文学史往往交相辉映,难以区分,故音乐舞蹈专业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可以文本选录为中心,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文学语言材料部分,下篇为外国文学语言材料部分。在选文的编排顺序上以时间为纲,兼顾不同文体材料的选录。选择这种教材框架结构既能呈现中西方文学和音乐思潮的流变,又能展现中西文学的文体特征。教材的每一节可包括作者简介、选文、注释、解析、辅助图片、导读、课后思考与练习,以及二维码(用以拓展延伸阅读)。其中,导读和思考与练习两个部分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需精心撰写,确保符合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其喜欢,为其所用。导读部分为帮助学生把握选文创作背景、重点和难点,亦起到了拓展延伸学习的作用。思考与练习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作用。本教材注重语言文字运用技能的训练,虽未单独设计写作板块,但并非忽略实用性文体的写作练习,而是采用以选文示范写作和口语表达,以导读、思考与练习带动语言运用的方式。因此本教材在每一篇选文之后,设计了适合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开放式的思考和练习,以此激发学生拓展阅读,提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引领学生大胆尝试写作或与其专业相关的艺术创作。

三、选文选录规则

笔者根据在音乐舞蹈院校从事大学语文日常教学的经验,以及对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的调研,深切感受到音乐舞蹈专业的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后,急需进一步学习与专业有关的语言文字材料。而大学语文教师可借助此类材料,在提升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语文素养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同时,帮助他们了解东西方的文化传统,提升其人文素养,为其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艺术创新创作能力。所以,音乐舞蹈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适合以文本选录为主的原则。而选什么样的选文?也就是说选用什么样的语言材料呢?音乐与现存语言文字材料(一部分是文学作品经典)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原始时期,诗乐舞本为一体,后来在历史演进中虽渐趋分立,但姐妹艺术之间相互结合留下了丰硕的综合艺术成果,而现存诸多文学作品亦记录下了极为丰富的音乐信息。若将中国诗歌发展史和中国音乐发展史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它们有一部分是重叠的,如合于各地民间音乐及雅乐的《诗经》、合于南方楚声的《楚辞》、合于清商乐的汉魏六朝乐府、合于燕乐的唐代声诗与唐宋词、合于南北杂曲的元代散曲,这些无疑都是音乐和文学研究的共同对象。无独有偶,西方音乐和文学在发展中也难舍难分,相互影响。文学为音乐舞蹈艺术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题材宝库,音乐舞蹈不断地诠释文学:无数音乐舞蹈作品与古希腊神话、《圣经》有关,奇异的中世纪神话传说在浪漫主义音乐家创作的乐曲中再放光彩,但丁、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雨果、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为音乐舞蹈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情感模式和灵感源泉。凡此种种,为音乐舞蹈专业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编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教材选录与音乐舞蹈相关的语言文字材料(即选文)的设想成为可能。而从古到今,这种语言材料庞杂众多,故音乐舞蹈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不仅要在选文方面选择与音乐舞蹈艺术紧密相关的,或对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的语言文字材料,而且要择其中经典而收录。

四、结语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5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建设;思考

1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是针对培养幼儿教师设置的专业,学前教育在儿童成长中占据重要地位,该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对的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学龄前时期是幼儿性格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近年来许多发达国家尝试各种新的改革,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学前舞蹈课程属于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随着教育体制发展的新趋势,该课程同样面临着如何改进教学思想体系、课程建设的难题。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沿用舞蹈专业的培养方式,没有明显的专业特点,而学前教育市场需要一专多能并且具有舞蹈艺术特长的人才。针对以上情况的形成原因,笔者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1.1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单一

教学目标是舞蹈课程的核心问题。目前该专业因目标不明确,在实践教学中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以学习舞蹈为教学目标,学生则是被动接受学习。另外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是调动学生内驱力最有效的方式,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教学目标完成的质量。现实中多数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依然是教师一招一式教,学生逐个动作学。舞蹈课程结构上呈现固化状态,学生不知道为何而跳舞,动作僵硬、身心分离、周而复始,缺乏趣味性和艺术审美性。

1.2教学课时不足

学前教育专业非舞蹈专业课,总学时128学时,每学期32学时,周学时为2学时。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零基础的学前专业学生身体的软开度,舞蹈基本表达技能,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认知幼儿身体、心智能力表达与发展的技能知识。内容多时间少,教学课时完全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1.3生源素质参差不齐

学前教育专业非艺术专业,生源状况参差不齐。学生均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文化功底较深,舞蹈专业技能浅,极少数学生有舞蹈特长和一定基础,95%学生没有基础,舞蹈课教学从最低起点开始,教学内容简单,进度缓慢,教学目标不能如期完成。

2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对策

2.1目标清晰,明确教学目的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主要是为了培养懂舞蹈艺术、了解幼儿特点、能够适应幼儿园教学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而非舞台表演能力人才。专业舞蹈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舞蹈技能素养,培养毕业生在幼儿教育领域创新教学上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舞蹈研讨能力。清晰的教学目标,“教”“学”双方在注重动律规格、要领、风格及教学目的步骤同时,还要从文化角度入手,感受独特的舞蹈文化和情感,实现集模仿、致用、理解运用、创新等能力于一体的培养目标。

2.2多元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层次需求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探讨式教学。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讨式课堂教学法,可以满足学生自身舞蹈素养的培养,也可以满足幼教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该教学法将课堂分为三个模块:元素技能学习模块,目的是解决基本技能元素学习;小组研讨模块,鼓励学生挖掘舞蹈背后的支撑点,用批判的角度看待舞蹈,培养学生的研讨能力,目的为幼儿教师做铺垫;元素编创模块,根据第一个模块学习的元素,创编8小节作品,目的是使学生将学习的舞蹈元素,转化为编创应用能力。

2.3建立课外链接,辅助课堂教学

课外采用各种方法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辅助教学。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其次小组完成作业,施行带帮式学习任务分层,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互助心理,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压力。最后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增加早功或晚功。针对自身条件较好的同学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迅速提升其专业能力,这部分学生培养起学习热情,能够很快成为中坚力量,带动起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以课外增加练习的方法可以弥补课时不足,提高教学效率。

2.4采用扬长避短教学方法,均衡发展

发挥学生文化基础好的优势,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研讨能力,培养学生身体表达能力及对孩子身心的认知能力。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相长均衡发展。例如:第一,实行主题研究,培养探索实践能力;第二,让学生讲解动作,互相纠正动作,培养动作正确发力和表达的判断力。总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均衡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结语

以上是笔者关于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建设的思考,也是近年在教学中的总结和探索,存在个人看法的片面性,不足之处请指正。

参考文献:

[1]高文.教育中的若干建构主义范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3-9.

[2]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

[3]王淑月,冯思美.舞蹈基础训练[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6

现如今,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既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体现舞蹈的灵魂,舞蹈又被称之为可以看见的音乐。学习音乐相对重视感情体验,突出表现个性及思维的开发。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舞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勇于去尝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

舞蹈教学;音乐课堂;作用

一、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在先前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老师对音乐课程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单纯认为该课程只是一个舒缓身心的课程,基本上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教大家唱几首歌,并未将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教授给大家,使得学生在专业音乐知识方面十分欠缺。

(二)音乐教师缺乏舞蹈基础。

在我们国家舞蹈教学的课堂之中,通常都是音乐老师统一进行教授,但大部分的音乐老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导致学生无法领会到规范、专业的舞蹈。

二、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作用及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奥尔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授音乐课程的时候,不仅仅要有好听的音乐、温柔的语言,还得在音乐衬托之下,为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中的旋律,最终学生自己可以完善地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及情感表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舞蹈辅助加深音乐认识。

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总是会利用一部分身体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情绪及某些想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比如:蒙古族的舞蹈素来以稳重、端庄、粗犷、热情奔放的特征吸引着很多的目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令所有人趋之若鹜。蒙古族的舞蹈历史十分的久远,其具备超强的抒情、即兴、自娱自乐的特性,在我国民间代代传承下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艺术家们纷纷开始搜集蒙古族原生态的舞蹈及素材,将其精简出来变成教材。那么在音乐课堂之中,蒙古族的舞蹈就可以很好地领悟到音乐中的精髓,可以充分感受到草原上人们的热情,进而体会这一民族的民间艺术。

(三)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舞蹈的魅力就在于自身的感染性,大部分人在听到爵士类的音乐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舞动起来,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染性可以加大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但就音乐教学来进行分析,其属于相对较静的,但是在其与舞蹈教学融合之后,就可以营造一个动静结合的课堂气氛,最终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精髓,明白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圆”的时候,尝试教授学生一部分芭蕾及交际舞的基本动作,指导学生进行双人舞的学习,之后再引导学生聆听圆舞曲,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将学生分成二人一组,进行双人舞表演,亲自感受音乐和舞蹈之间的精妙。

(四)舞蹈表现增强学生自信。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该曲风舞蹈的认识,将相应的舞蹈动作融入到音乐之中,通过形体的展示及音乐旋律来协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将其舞蹈与音乐的个性完美地展现出来。通过教学,可以加宽学生对于民歌音乐与舞蹈的认知。除此之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将舞蹈很好地融入到音乐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及表现的力度。比如:在演绎《放牛山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音乐伴奏下加入符合该情景的舞蹈动作,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歌词,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改善之前无趣、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

(五)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空间,作为一名音乐课的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利用形体语言来营造想象力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气氛并进行相应的表演。相同的音乐每一个人通过聆听之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中的感受表现出来,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

总之,21世纪,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关键特征就在于更加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音乐教育,要充分地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己,不能采用之前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其成为音乐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领域得到良性发展。

作者:赵莹 单位:天津市第三十中学

参考文献: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7

引言“”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生产,恢复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7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以此为标志,正式翻开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制度建设、教育层次、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已渐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从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回顾其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学院①,在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发展。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处于一支独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但我们也看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地方开始逐渐起步。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开始招收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培养舞蹈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构成的二级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日趋完善1979年全国艺教会议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设立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及舞蹈理论专业四个本科专业的设想,确定“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为学院的四大专业。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调整或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系)。1986年11月,原来分属中国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专部从两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及教学系部,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脱胎转型”。学院各级教学机构共设6个系1个部,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剧系、中国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史论系、社会音乐舞蹈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部。6个系共设置11个专业(包含大专和本科),分别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间舞教育、民间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国舞编导、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社会音乐与舞蹈教育[1]。这样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到了舞种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学科分类的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舞种相结合的专业划分有效地促进了舞蹈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为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此期间形成的系(部)机构及专业设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师资与科研的总体水平渐进提升经历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面临舞蹈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1980年学院设置中国民族舞教育系时招收60多名学生,到1984年毕业时有28人留校。从1989年到1991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从北大、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给北京舞蹈学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师257人②,比改制为大学时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通过夜大学、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学院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着手研究改善舞蹈学院的招生、培养机制以及职业病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学院还多次举办学术论坛,这些论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及办学水平。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的科技进步奖,教师的论文及著作也相继出版。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学院于1985年创办了院刊《舞蹈教育与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前身。刊物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是推动舞蹈学走向学科成熟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招生与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在招生方面,从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专业的供求特点,舞蹈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学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虑生源与社会需求情况确定招生人数,并未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数。这期间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种文艺团体及各类艺术院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这期间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政治课、专业基础课、舞蹈史论、文化课、选修课及讲座,其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史论课)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专业课中基础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专业中,各类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一般占据了50%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较大专业基训课的比例安排,对于当时院团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积极主动北京舞蹈学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广大的舞蹈工作者及舞蹈爱好者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同时开设幼儿舞蹈学习班以满足广大儿童学习舞蹈的愿望。李正一在1985年提出建立中国舞考级制度,并决定由孙光言教授编写《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北京舞蹈学院首创的中国舞考级制度为中国舞的专业化、规范化考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积极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积极广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学院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接受留学生、参观访问、交流演出等方式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在自1978年到1992年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中,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一支独秀的状态。北京舞蹈学院的历史发展如实地反映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历史。当然,在北京舞蹈学院推进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其他的一些院校、一些著名的学者也为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成为了中国首位舞蹈学硕士导师,培养了我国首批舞蹈学硕士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初的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了当今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3]。这一时期,北京、长春、沈阳等大城市的一些院校也逐渐开始招收少量舞蹈类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院校开始起步。从1978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期,这一阶段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一些特征:一是北京舞蹈学院一枝独秀,学院的经验与成就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定型,大体还处于由中专向大学的过渡阶段。三是在后百废待兴,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其发展呈现出稳步健康的总体特征。#p#分页标题#e#

二、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93—1997)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1“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1]2在此背景下,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总结了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国情和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以此为标志,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的教育在总体上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法》迟至1998年才颁布。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特别是扩招,在1997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行。因此,1993年—1997年间的中国高等教育并未像全国的教育事业那样迅速发展,而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逐步发展。起步较晚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舞蹈高等教育排头兵的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平稳进入了初步的发展时期。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酝酿创设舞蹈系或准备提升舞蹈专业的办学层次。

(一)逐渐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设置于1987年开始逐步稳定下来,但由于生源及一些其他原因,学院成立之初设置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大本科专业的构想并未完全实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保留了部分专科专业。但从1993年开始,学院基本保持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论专业。一个专科专业:即舞蹈表演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性。从1994年到1995学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超过了专科生人数,其后本科生招生人数便逐年有所增加,随着本科招生人数总量的增长,大学本科教育专业结构也趋于稳定。

(二)师资队伍基本稳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1993年北京舞蹈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24名①,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为6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9人,所占比例为7.2%。到1997年底,学院专任教师总人数为117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5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7.8%),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8人,所占比例为6.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的师资力量在数量上和学历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在科研方面,1993年、1994年学院获奖论文的总数为11篇,而1996年、1997年论文获奖总数为23篇。这期间还有不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5]。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对学院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契机。在此期间学院在舞蹈学系还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院科研的深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招生与人才培养的规模与层次同时提高1993年招收本科、专科人数分别为59人、73人;1996年招生人数本科、专科分别为95人、74人;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本科、专科人数为98人、74人。从这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院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科生招生规模在1994年便超过大专生的招生规模,以后的几年逐年增加。在1993年到1997年期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1994年、1995年达到了100%。学院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优化课程,设立了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1]。

(四)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不断增多舞蹈学院一直担当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办了成人教育。到1993年,成人教育已成为学院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继续通过函授、夜大及短期培训等方式积极为社会服务。在对外交流方面,1992年底学院外事办公室从学院办公室分出,单独成立外事机构。1995年,学院成立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院对外交流的活动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学院还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从以上几方面的指标来看,自1992年到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初步发展并不等于发展缓慢。从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格局、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科研机构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学院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发展[6]。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机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说完成了舞蹈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型。在平稳发展中不断走向高等教育的办学自觉,为自身的改革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北京舞蹈学院这一时期培养的优秀教师及优秀毕业生成为了助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7]。1993—1997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这几年间虽在规模总量上没有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理念上,原开设舞蹈教育的高等院校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如新学科、新专业的开设,原来未开展舞蹈高等教育的院校积极探寻建立舞蹈教育专业或课程的方式方法[8]。因此,这一阶段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舞蹈高等院校平稳发展,为其自身以及整个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师范和综合类院校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二是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8—2011)

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1998年国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一些院校开始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等形式联合办学,使高校办学规模和数量明显提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显著增加。在中国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抓住机遇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p#分页标题#e#

(一)舞蹈高等教育走进普通大学横向扩展在世纪之交,高等院校建设舞蹈专业的热情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各种类型的院校或开办舞蹈系,或设置舞蹈专业,或开设舞蹈类课程。普通艺术类院校相继创建了舞蹈系,如上海戏剧学院于1997年设立了舞蹈系,天津音乐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舞蹈系,广西艺术学院也于2003年成立了舞蹈系。不只是在艺术类院校,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始大量开设舞蹈系,如首都师范大学于1998年创建了舞蹈系,上海师范大学于1997年创建了舞蹈系,天津师范大学也在2000年成立舞蹈系。这一时期成立的舞蹈系(教研室)开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舞蹈本科专业,舞蹈教育的起点较高。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或舞蹈类选修课程,如2000年重庆大学成立了舞蹈系,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舞蹈学院。更多综合类大学在艺术素质课群里开设了舞蹈类公共选修课程。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相关专业,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课程。[3]一些高等院校还组建了舞蹈团,其中不少舞蹈团已发展成为了国内比较专业的舞蹈表演团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舞蹈团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舞蹈作为大学生美育的一种手段大量进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舞蹈团或其他艺术社团等载体,凝聚和影响了大批大学生,也为舞蹈的长足发展培养了消费受众群体。舞蹈高等教育的扩展与普及,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的开设满足了舞蹈爱好者学习舞蹈的要求,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舞蹈高等教育面向高层次纵向发展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硕士点的增加,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为培养舞蹈高层次的人才打开了重要通道,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积蓄了人才资源。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早在1982年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本学科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唯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相继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也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目前,除了学术型舞蹈学硕士学位外,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院校(所)还招收舞蹈艺术硕士。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前,北京师范大学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招收舞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在法学门类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舞蹈博士研究生,授予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学科调整目录,艺术学从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艺术学门类下,音乐与舞蹈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门类的调整为不同类型舞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合理的学科框架,也为舞蹈学学科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以中国古典舞专业来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朝鲜舞蹈家崔承喜,从北京舞蹈学校时期古典舞组主要的创建人叶宁,到李正一、唐满城等对身韵理论的奠基与实践发展,到孙颖对汉唐古典舞概念的提出及多方面的探索,到高金荣敦煌古典舞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彰显了中国古典舞从中专以表演专业人才为主的专业建设到大学逐步走向表演、教学、创作、研究等多元发展的专业建设走向。叶宁的《舞论集》,唐满城的《唐满城舞蹈文集》,孙颖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合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唐满城、金浩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华舞蹈图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刘青弋主编的《中国舞蹈发展通史》全九卷,于平的《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等史论著作,以及《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国古典舞高级班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袖舞》、《中国古典舞剑舞》、《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与教学法》、《汉唐舞基本功训练》等系列教材,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舞专业及学科发展的脉络及其建设成果。此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表演专业,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专业,在招生、人才培养、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剧目建设等方面趋于稳定和常态化发展。特别是各专业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04年到2007年学院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共编写、出版教材82部,填补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多项空白。自“十五”以来,教育教学机构随着时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如北京舞蹈学院就根据国际舞蹈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内舞蹈市场的需求,在原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这六个系的基础上新建了音乐剧系、艺术设计系、艺术传播系,同时增加了相关的专业方向,使其办学整体规模和结构适应了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以舞蹈为主体的自身综合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

(四)舞蹈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师资结构和水平得以改善1998年至2011年是舞蹈高等教育实践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理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舞蹈教育家及舞蹈理论研究者积极探索,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9]。如教育部“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13本教材成果,吕艺生的《舞蹈教育学》(2000年)、《舞蹈学导论》,唐满城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熊家泰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法》,许定中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潘志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孙天路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朱立人的《西方芭蕾史纲》,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文化》,于平、冯双白、袁禾编写的《中国舞蹈史》(上下卷),刘青弋的《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张守和的《现代舞技术训练》,冯双白的《新中国舞蹈史》(2002年),欧建平的《世界艺术史———舞蹈卷》等。2004年秋,北京舞蹈学院为隆重庆祝建院50周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0部舞蹈教材,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几十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仅北京舞蹈学院就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研究文集》系列丛书,①吕艺生的《舞蹈美学》、肖苏华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袁禾的《中国舞蹈美学》、刘建的《舞与神的身体对话》、《宗教与舞蹈》、赵铁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金浩的《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慕羽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杨鸥的《舞蹈训练学》、张丽民的《舞剧音乐研究》等项目研究专著成果。这些专著与教材成果为舞蹈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舞蹈学术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舞蹈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值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人才强教”项目,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创新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教材建设、剧目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到民间采风学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创作的内容;通过派出考察、留学,使教师的教学、创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进入21世纪,北京舞蹈学院提出了“百人计划”,即送一百位教师出国访问的计划。仅2010年北京舞蹈学院就有23位师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问学习项目支持。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业务水平,还扩大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为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互访交流的不断增多,学术上的比较研究与项目合作开始大量涌现,如欧建平教授于2001年按计划自东向西专程考察和研究了美国名列前茅的10个舞蹈系,并带回了大量关于美国舞蹈教育的宝贵资料,为国内迅速崛起的舞蹈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从2002年开始,欧建平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美国,其三位硕士研究生也先后开始了17—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的研究。笔者以“舞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了1999年至2011年博士及硕士论文的数目,分别为22篇、314篇,这些文章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p#分页标题#e#

(五)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北京舞蹈学院2000年划转为北京市管理后,随着北京经济发展总量的提升及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学院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内涵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植。仅2004、2005、2006年市财政对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投入分别为7863万元、5208万元、7296万元,使其教学与学科建设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实施。2004年学院用于教学设备和科研的投入达2162万元,2005年此项投入为2247万元,2006年为2779万元。2006年学院二期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项投入1.9亿多元。①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收尾阶段,随着该工程的竣工,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其他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中的舞蹈院系,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由于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的支持,在教学改革、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作品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总体得到改善。

(六)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宽,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其主要的表现是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互访交流、合作研究,学生的互访演出等。近年来,仅北京舞蹈学院受国家委派或国外邀请,学院的专家学者、青年舞团的优秀演员和学生先后赴美、英、法、德、西班牙、希腊等几十个国家举办学术讲座、参加文化交流和巡回演出活动;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莫斯科舞蹈学校、英国皇家舞蹈学校、美国休斯顿芭蕾舞学校、美国纽约波切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世界舞蹈总会、香港演艺学院等国际教育单位和组织建立了校际联系;学院和法国政府合作开设了芭蕾大师班;学院成功举办了国际舞蹈院校校长论坛、参与承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并举办了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分论坛、举办国际芭蕾舞院校邀请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接待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及夫人、比利时王妃的来访,完成了众多国家外事演出任务,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并被国际公认为世界舞蹈名校之一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舞蹈学习论文范文8

关键词:少儿舞蹈教学;创新意识;研究

少儿舞蹈教学是音乐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舞蹈的普及率越来越低龄化,少儿舞蹈成为越来越普遍的一种现象和形式。在提高儿童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性方面,少儿舞蹈活动的价值已经成为共识,少儿舞蹈教育成为了素质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如今这样的社会,少儿舞蹈教学要更好地发展,必须要有创新意识。作为专业的主体,舞蹈教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肩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保持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意识,下文做简要分析。

1少儿舞蹈概念的界定以及少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分析

1.1少儿舞蹈概念的界定

老一辈舞蹈学者郭明达认为,不能把少儿舞蹈看作是一种艺术,应该强调它的教育作用。从我国目前的少儿舞蹈的发展情况来看,从拓展儿童的素质教学层面出发,需要普及少儿的舞蹈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出艺术性。

1.2少儿舞蹈教学的特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水平的逐渐重视,少儿舞蹈教学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发展迅速。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小学,舞蹈教育成为不可缺少的内容。呈现出以下特点:(1)少儿舞蹈教学的师资力量充裕。这也是少儿舞蹈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因为师资力量强大,少儿舞蹈教学的种类因此而繁多,各种类型的少儿舞蹈种类出现在各大幼儿园和小学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2)家长们的逐渐重视。舞蹈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尤其对于儿童而言,在锻炼身体、塑造儿童身体形态以及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方面都有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家长们都乐于让自己的孩子学习舞蹈。(3)少儿舞蹈教学的实践机会增多。如今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不管是学校层面,还是家庭层面,儿童们参加舞蹈锻炼的机会越来越多,少儿舞蹈教学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平台较大,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少儿舞蹈教学的发展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

2少儿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

少儿舞蹈教育在发展儿童智力、养成坚毅的意志和品德以及提高身体素质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普通课堂书本教育没有办法达到的。少儿舞蹈教育的作用具体有哪些?下文做浅要的介绍。

2.1少儿舞蹈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儿童身体的发育,助其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

少儿舞蹈的舞蹈动作简单,易于模仿,儿童在跟随舞蹈老师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调动了身体的各个部位,能使身体四肢科学合理地展现美感,从而使得身体各部位得到有效的活动与锻炼,这对于儿童的身体的生长发育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少儿舞蹈训练能够纠正儿童不良的身体形态,培养舞蹈表演需要的各种能力。比如芭蕾舞的基础训练,就能够训练腿部肌肉,以及身体各部分,如头部、手、脚等作用的协调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长时间地保持身体的直立性和稳定性,从而加强了身体的自控能力,久而久之,儿童的身体姿态就会慢慢成为一种习惯的动作,进而塑造出优雅的身体形态。

2.2少儿舞蹈能有效的发展儿童的智力

少儿舞蹈一定是符合儿童的性格特点的,要符合儿童通过自己的感知能力认识世界的特点。儿童的特点是好动,善于模仿,儿童舞蹈的教学主要就是以模仿为主。儿童在舞蹈的旋律和动作中一方面提高了模仿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同时,儿童也会在舞蹈老师的启发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感悟,进一步理解舞蹈的内涵,从而激发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能力。另外,少儿舞蹈还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知识,开阔眼界。舞蹈是一门集合了音乐、肢体动作以及文化知识的综合艺术形式,蕴含着比较丰富的指示,少儿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了解音乐、舞蹈动作以及文化知识背景,加深对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对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很明显的作用。

2.3少儿舞蹈有利于培养儿童的互助合作意识

少儿舞蹈的编排通常是集体的舞蹈形式,对于队形的整齐与否、动作的规范与否都有要求,也是少儿舞蹈整体美感的标准。假如有个别孩子在舞蹈训练和学习中不遵守规范,动作不标准不协调,或者思想开小差,都会影响甚至是破坏舞蹈的整体美。所以,舞蹈老师为了能够保证舞蹈的整体美感,就会要求儿童在学习和训练中态度端正,注意力集中,并且能够相互配合,从而能够帮助儿童慢慢地养成互助合作的意识。

2.4少儿舞蹈能够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

舞蹈是艺术,少儿舞蹈也是艺术,艺术是具有审美性的。少儿舞蹈通过人体的各种动作交替,展现人体的美感,用节奏和速度展现情绪的变化。不断的练习和学习少儿舞蹈,能够有效地培养和强化儿童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儿童长期浸淫在舞蹈训练的氛围中,听着动听的音乐,练习着美妙的舞蹈,想象着音乐和舞蹈背后的知识文化内容,能够为以后的审美意识的构建打下坚实的良好基础。

3少儿舞蹈教学的创新意识研究

少儿舞蹈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它能够使幼儿在潜移默化的启迪教学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促进少儿们的身体素质、智力健康以及美学教育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少儿舞蹈教学的主体,少儿舞蹈教师要能够根据少儿的具体特点,同时结合少儿舞蹈本身,对教学进行创新性的改进与创造,从而使得舞蹈与少儿更加契合,在促进少儿身心的全方位发展方面发挥着更有效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少儿舞蹈教学的结构优化入手,通过合理的教学计划,重视少儿舞蹈教学课程中与少儿的情感交流,尽可能使得教师、少儿以及舞蹈三者达成一种和谐交融的状态,从而使少儿舞蹈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1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激发和培养少儿学习舞蹈的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少儿舞蹈教学也不例外。舞蹈一门情感的艺术,幼儿只有在良好的情感状态中学习舞蹈,才能充分地体验舞蹈美并表现出来。教师如果在课堂上态度生硬和冷漠,孩子们就会紧张、反应迟钝、无法体会到舞蹈艺术的美感,最终就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热爱、关心和尊重幼儿,建立亲切、和谐的感情联系,使幼儿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进而提高幼儿参与舞蹈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同时,舞蹈教师要把舞蹈本身与少儿的身心特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和学生的有效互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舞蹈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能够在教学中感受到舞蹈的美妙与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舞蹈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吸引学生,并创设有趣新颖的舞蹈形式,激发他们对舞蹈内容的兴趣,启发学生对舞蹈内容进行思考,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舞蹈学习的状态。比如,在进行舞蹈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对该舞蹈的背景进行大胆的想象,给孩子们描述一个富有意境且美丽的场景,激发孩子的想象空间,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个该舞蹈的视频短片,给孩子们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他们感受到舞蹈的美,激发他们对美的向往,进而对舞蹈产生兴趣。

3.2合理的设置舞蹈课程

3.2.1积累素材,选择合适的主题

舞蹈教室要根据想要反映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情况合理地选择舞蹈主题,平时可以多多积累参考资料和舞蹈素材,多读多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舞蹈动作素材和创作素材,尽快进入角色,编造出学生们感兴趣的风格独特新颖的舞蹈内容。

3.2.2设计符合少儿性格喜好与特点的动作素材

少儿舞蹈选择什么样的动作素材,取决于少儿自身的喜好与性格特点,同时也要考虑到他们的接受能力,能够表现主题。一些夸张和富有情趣的舞蹈的动作,能够吸引少儿们的目光和注意力,比如可以用《三只小猴子》的音乐来模仿跳来跳去的动作,用《蓝精灵》的音乐来表现跳步,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中使得他们接受舞蹈动作的训练。

3.2.3教学方式不拘泥于一格,变化多样

教学方法要杜绝给孩子留下刻板的印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变化多样,有效地激起少儿们的注意力与好奇心。但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模仿各种动作,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好每一个动作。同时,也要注意多用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刺激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总之,要用多种形式充分地调动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使舞蹈内容能够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4丰富少儿舞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孩子容易对单一重复的动作产生抗拒心理,因此我们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要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舞蹈不是单纯玩乐,舞蹈教师要通过舞蹈教学帮助少儿塑造自身形体的基本形态,确立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而且还应充分发挥舞蹈美的功能,通过学习不同题材的幼儿舞蹈,在理解和表现少儿舞蹈作品的基础上,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树立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热爱以及审美意识。

4结语

总之,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舞蹈老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学习和锻炼中来,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舞蹈的兴趣,这不仅对于他们自身形体美的塑造,而且对他们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构建,进而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兰.少儿舞蹈的教学及创新[J].四川戏剧,2008(5).

[2]王珊珊.少儿舞蹈教学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3]巩静洁.关于少儿舞蹈教学的一点思考[J].兵团工运,2003(11).

[4]赵清霞.少儿舞蹈教学刍议[J].歌海,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