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专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舞蹈专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蹈专科论文

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

作者:邓佑玲 杨阳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引言“”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生产,恢复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7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以此为标志,正式翻开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制度建设、教育层次、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已渐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从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回顾其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学院①,在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发展。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处于一支独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但我们也看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地方开始逐渐起步。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开始招收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培养舞蹈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构成的二级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日趋完善1979年全国艺教会议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设立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及舞蹈理论专业四个本科专业的设想,确定“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为学院的四大专业。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调整或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系)。1986年11月,原来分属中国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专部从两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及教学系部,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脱胎转型”。学院各级教学机构共设6个系1个部,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剧系、中国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史论系、社会音乐舞蹈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部。6个系共设置11个专业(包含大专和本科),分别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间舞教育、民间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国舞编导、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社会音乐与舞蹈教育[1]。这样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到了舞种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学科分类的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舞种相结合的专业划分有效地促进了舞蹈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为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此期间形成的系(部)机构及专业设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师资与科研的总体水平渐进提升经历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面临舞蹈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1980年学院设置中国民族舞教育系时招收60多名学生,到1984年毕业时有28人留校。从1989年到1991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从北大、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给北京舞蹈学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师257人②,比改制为大学时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通过夜大学、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学院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着手研究改善舞蹈学院的招生、培养机制以及职业病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学院还多次举办学术论坛,这些论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及办学水平。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的科技进步奖,教师的论文及著作也相继出版。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学院于1985年创办了院刊《舞蹈教育与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前身。刊物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是推动舞蹈学走向学科成熟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招生与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在招生方面,从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专业的供求特点,舞蹈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学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虑生源与社会需求情况确定招生人数,并未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数。这期间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种文艺团体及各类艺术院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这期间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政治课、专业基础课、舞蹈史论、文化课、选修课及讲座,其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史论课)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专业课中基础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专业中,各类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一般占据了50%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较大专业基训课的比例安排,对于当时院团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析

摘要:课程思政旨在通过构建专业课程思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以积极的态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在OBE理念的引领下,建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符合课程思政“课程育人”的主旨。同时,也能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三全育人”。基于此,本文对OBE教学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进行探究,并提出健全具有OBE教学理念的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激发践行主体的能动性等学前教育专业的OBE课程思政体系实施路径,以供参考。

关键词:OBE理念;课程思政;学前教育

一、OBE教学理念下学前教育专业(专科)课程思政探究

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OBE理念下,寻找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的主体课程,以思政元素为出发点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并以此为基础,对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成果和课程思政内容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在OBE理念下,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最重要的是恰当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二者之间找到契合点。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进而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因此,为了让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育学、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思政改革中,可以运用OBE教育理念对课程进行反向设计,制定阶段性、整体性学习目标。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以下简称本校)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结构体系当中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2]、专业方向课(限选)、专业方向课(任选)五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等;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政策法规、学前心理基础等。这些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比如,公共基础课本身就含有思政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中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学生要做到“三爱两人一终身”,其中蕴含着热爱祖国、权利意识、责任意识、热爱教育的情怀,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这些天生就带有思政光环的课程中,运用OBE理念建立课程思政体系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在OBE教学理念下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第一,寻找OBE理念与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基础课程中课程思政之间的契合点。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班级管理、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课程,充分挖掘特色专业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在OBE理念的指导下,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在此课程中主要涉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在不同划分标准下的分类以及价值目标取向等内容。依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性质,我们发现二者之间的契合点是:学生需要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掌握从事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第二,寻找OBE理念与学前教育(专科)专业方向课之间的契合点。本校区学前教育(专科)专业方向课包括任选和限选两部分,但都是由本校区特色课程舞蹈和音乐两大部分构成。利用OBE理念与课程思政进行特色专业方向课程的渗透,比如,舞蹈课程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作,能够自己创编不同类型的幼儿舞蹈。OBE教学理念与专业方向课之间的契合点是: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功底,同时通过舞蹈这一形式可以传递出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比如,通过陕北秧歌来传达陕北人民热爱生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三,寻找OBE理念与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之间的契合点。创新创业实践主要包括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两大部分。其中专业实践包括专业见习、集中试讲、教育实习;综合实践包括实践成果和毕业论文两大部分内容。在培养其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强调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培养大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事有担当、敢负责、热爱教育事业、遵守师德规范等素质。在充分学习学前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理论与实践育人的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贯穿实践始终。

二、学前教育专业(专科)OBE课程思政体系的实施路径

第一,健全具有OBE教学理念的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在OBE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的双重背景之下,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OBE教学理念下进行的课程设计都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之上,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求教师将立德树人与技能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将立德树人作为技能培养的导向,实现课程育人;将技能培养作为立德树人的专业支撑,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课程育人的功效。因此组建一支高素质且具有OBE教学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是学前教育专业(专科)OBE理念课程思政体系实施的关键因素。首先,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使其在授课过程中灵活运用身边或者校内的思政资源。其次,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并能够将其顺其自然、一气呵成地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润物无声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等,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上一堂具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思政课。最后,教师还要对OBE教学理念具有清晰的认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能够紧紧围绕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来展开。第二,激发践行主体的能动性。学生是OBE教育理念和课程思政的另一个践行主体。首先,在OBE理念下,对课程进行反向设计。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学,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课程思政才能真正起到课程育人的功效。其次,教师需要根据OBE教学理念下专业课程的要求,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资源,如学习通、云班课、微信群等在课前发送一些含有课程思政元素的材料等。课中鼓励学生根据专业知识内容对课前材料进行评述,课后进行追踪调查,做到课程思政全程育人。最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技能大赛等活动,在演练中对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提高和改进学习方法。第三,建立校企产教联合驱动机制。目前学校对学生的考察机制不够完善,绝大部分是对显性知识的考察,对其隐性知识即职业态度、职业理念、思想素质等方面的考察相对来说不完善。OBE理念强调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可以有效弥补学校对学生隐性知识考察的空缺。在建立校企产教联合驱动机制时,首先,对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认知领域进行考察,结合其所在幼儿园的具体环境,促进学生实现由认知向实践的新跨越。在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教育学、幼儿发展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理解。其次,从实践领域对实习学生进行考察,学生以主班老师、配班老师或者保育员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管理和教学活动,运用其在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完成幼儿园交给他们的教育教学或者管理任务,促进其对专业知识的践行。同时在此过程中学校要与幼儿园时刻保持联系,对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专业理念等方面进行相关考察。最后,在毕业生正式步入工作单位以后,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需建立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法、座谈法、访谈法、手机App、企业微信等多种方式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学习方法、沟通能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反馈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数字化、明细化,为学生行为的改进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依据(反馈机制如图1),进而形成一种有效的闭环反馈机制。同时依据分析结果定期将毕业生召回进行指导培训。因此,校企产教联合驱动机制更有利于OBE理念驱动下课程思政的建设。

三、结语

阅读全文

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摘要】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其用肢体语言去进行思想传递、情感表达。舞蹈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具有理论性、技能性、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辅助学生肢体协调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对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舞蹈学习过程,推动学生舞蹈学习、创编,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及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其更加注重实践性。传统舞蹈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进行动作讲解、动作演示,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创新意识难以形成。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在展开舞蹈教学时,应该注重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学习和创编过程,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再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要想进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舞蹈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扮演舞蹈艺术实践者、传播者和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创造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与今天全面、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背景密切吻合。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在掌握舞蹈的整体定位、舞蹈的肢体动作、舞蹈的造型构思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舞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尤为必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在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持续培养和不断提升,向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的方向迈进,促进学生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

阅读全文

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摘 要】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其用肢体语言去进行思想传递、情感表达。舞蹈课程在教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具有理论性、技能性、实用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辅助学生肢体协调发展。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积极改变教学理念,对舞蹈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引导学生有效参与舞蹈学习过程,推动学生舞蹈学习、创编,能够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本文就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舞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舞蹈教学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舞蹈水平及审美能力。舞蹈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不同,其更加注重实践性。传统舞蹈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进行动作讲解、动作演示,学生模仿学习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激发,创新意识难以形成。为了解决这一教学问题,教师在展开舞蹈教学时,应该注重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展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舞蹈学习和创编过程,有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高校舞蹈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高校再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对于舞蹈专业学生来说,毕业后要想进入社会,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舞蹈理论知识和扎实的舞蹈专业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以便更好地扮演舞蹈艺术实践者、传播者和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创新能力一直是广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创造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这与今天全面、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背景密切吻合。舞蹈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在掌握舞蹈的整体定位、舞蹈的肢体动作、舞蹈的造型构思等各个方面,都非常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有利于高校提高学生就业率和竞争力,也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因此,对高校大学生舞蹈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尤为必要,是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必然要求。从高校实际情况来看,在舞蹈专业课程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创新思维意识的持续培养和不断提升,向培养创新型舞蹈人才的方向迈进,促进学生在不断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技能的同时,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从而为自己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满足教学改革的实际要求

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舞蹈创编研究

摘要:

本课题研究以幼儿舞蹈创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现状,探讨有效性、实践性的幼儿舞蹈创编教学体系,旨在为我国幼儿园舞蹈教育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

幼儿舞蹈;学前教育;创编

本文系长沙师范学院院级一般项目《地方本科院校舞蹈创编研究——一幼儿舞蹈为例》,项目编号:XXYB201535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一)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舞蹈创编教育

阅读全文

古代文学原初态教改实践

一、古代文学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其产生的各个时代,始终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本来就是活性地存在于各自的朝代的。相当部分的文学体裁和作品原本是活性地存在于生活中、舞台上的,与现实生活舞台,以及歌、舞、戏剧等艺术舞台表演密不可分,很多体裁本身就存在于生活舞台中,强烈地体现着它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中国古代文学诗性系统的文体始终与音乐、舞蹈、日常运用等密不可分,体现着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诗、乐、舞三位一体,本来也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广泛存在的文艺现象。《诗经》的三大类作品《风》《雅》《颂》既是作品的产生地域、作者群体和内容题材、使用功能的分类,也是音乐体裁、风格、使用功能的分类,其中的国风和大部分小雅来源于民间,大多数是用于歌唱、演奏,或者作为舞蹈的配曲。大雅作为朝堂之乐,也多与音乐、舞蹈、政治功能有关;三颂作为庙堂之音,更是离不开音乐,离不开宗庙祭祀的实用功能,而以活性特点实时传播于世间,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而且各有其实用价值。《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而《墨子•公孟第四十八》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2]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3]而楚辞起源于民间,与楚地流行民谣息息相关。

也有其实践性的活性特点和实用功能。《离骚》《九章》还带有音乐的痕迹。而《九歌》根据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王逸:《楚辞章句》)[4]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以及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5]这些足见《诗经》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先秦政治、外交场合流行的“赋诗”言志的习惯,还有《雅》《颂》在朝堂和庙堂的实用特点,以及统治者采集或者创作《风》《雅》《颂》,以探查民情民意,都说明《诗经》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可见楚辞和诗经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是一致的。这是中国古典诗性文体的两大源头,此后的中国诗体文学始终与乐舞关系密切,始终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以及魏晋诗人的拟乐府,干脆在体裁的名称上就标明与音乐的关系。既然离不开音乐,那就要歌唱,所以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诗都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汉书•艺文志》对乐府采集目的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6]可知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的特质。唐诗相当部分是可以唱和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的。“旗亭赌胜”(也叫“旗亭画壁”)[7]故事中,梨园弟子歌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的诗作,就是唐诗与艺术结合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最好例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唱本习惯叫《阳关曲》或《渭城曲》,或者《阳关三叠》,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流行金曲。词在唐代产生于民间时,就是用于歌唱的,当然也可以用于伴舞、演奏。

“曲子词”的名称明确地标识着它的原初态的音乐性特质。词是伴随着隋唐以来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没有燕乐也就没有词。词的创作,叫做“填词”,或者“倚声填词”,就是依据各词牌所固有的乐曲去填写唱词。所以,词家也叫“倚声家”。直至发展到宋词,仍然多是用于演唱、演奏、伴舞的。所以,姜夔身列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和大词家的双重身份,也就不奇怪了。而他和其他词家不同的是,他能够“自度曲”,即作曲。可见词的音乐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往后的元散曲、明清民歌等等,原本就是可以用于歌唱、演奏的。唐代的“俗讲”和“变文”本是用于宣传佛经教义的,又说又唱,音乐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传统戏曲剧目大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没有话剧,都是类似于西方歌剧的戏曲,都是必须演唱着表演的,音乐的成分比重很大。可见古代戏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强。中国古典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看做生活的实录,哪怕是志怪小说,像《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序里都说,要以他记录的所谓事实,来“发明神道之不诬”:“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陷也”[8]。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小说的实用性。中国古典小说在话本时代,以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那是直接面对听众的表演,实践性极强。中国古典散文中的书信、奏疏、序跋、赠序、游说辩论之文、日记、哀诔之作等等也是具备浓重的实践性、实用性色彩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晁错《论贵粟疏》、贾谊《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等作品就是典型代表。至于诗词的用于纪实、托请、唱和、赠答,甚至代替书信的功能,则其实用性、实践性的色彩是始终一致的。

二、古代文学类课程基于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的教改

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如一的特质,而今天的古代文学类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赏析、大学语文的古代文学作品部分等课程,往往忽略中国古代文学原初态的活性特质,仅仅把作品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使得古代文学的原初态特征越来越远去,青年学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通行的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定位于古代文学知识的习得,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其中的知识的习得的定位排在首位,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由此,带来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几乎是单向度的满堂灌式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参与动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很少。这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特质的理解。而且,仅仅把中国古代文学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有悖于古代文学活性的特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实践性能力的目标的实现。因此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诵、唱、演引入课程实训环节,体现其原初态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回归古代文学原初态、激发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在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坚持实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诵、唱、演”的立体化实训的新教学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国内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少有学校自觉地把刚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p#分页标题#e#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等六部委于2008年3月27日,特别颁布了《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于2008年7月24日也颁布了《关于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征集等活动的通知》(教语用厅〔2008〕1号)。此后,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也颁发了相应的文件。《纲要》出台后的数年,多部委联合举办了系列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高校也举办了年度化的类似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纲要》和相关部委精神,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这样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做法,也符合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如前所述,目前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教学沿用本科的教法,讲授偏多,实训环节不足,教法陈旧单一且平面化,和本科教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课时多少方面,不能体现专科的特点,和专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相脱节,不符合教育部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指示精神。

阅读全文

幼儿师范音乐课程改革论文

一、调整音乐理论内容,增强趣味性

幼儿园音乐课以审美为核心,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孩子领略音乐的魅力。这不仅仅要求幼儿教师有一定的技能,同时也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音乐综合素质。在音乐理论课当中最基础的应属乐理,而乐理相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学科,从教材的选用上来看,虽然近几年来也出版了不少乐理教材,但基本上与本科院校音乐专业教材内容趋同,稍做修改便拿来使用。其缺点为:内容过于深奥枯燥、缺乏趣味性且课后练习太少。许多学生觉得乐理枯燥无味,与语文数学无异甚至更难听懂,考试挂科现象很普遍。在幼儿师范音乐课程设置中,民族民间音乐、中西音乐鉴赏等基础课程基本上未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开设。

幼儿师范专业学生音乐文化底蕴薄弱,知识面窄,应多开设相关音乐理论学科,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其艺术修养。总而言之,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缺乏学科特色,其教材的“照搬”导致上述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幼儿师范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要解决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内容的各种问题,给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应对幼儿师范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修改,加强音乐理论与实际运用的联系,增加音乐理论课的趣味性,并建立一套适合幼儿师范特点音乐理论教学体系。

二、改革教学模式

技能课多层次教学,理论课程研讨式教学。由于幼儿师范学生入校前大多数未接受系统的艺术培训,音乐技能与综合知识薄弱,学生在校学习只有短短两年半时间,要在有限的学习期限内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技能素质,必需要改革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首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受音乐教育程度不同以及个体音乐素养的差异,教师必须在兼顾“普遍性”的基础上,做到“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于技能课,从入校至毕业,许多幼儿师范学校声乐、钢琴课都是采用的“大班”教学,一个班上四五十人,无法做到“因人施教”。笔者建议:第一学年,采用大班教学,教师初步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及个体差异,侧重基本技能的练习。第二学年,通过考核,按照学生的声乐基础以及弹奏能力分小班(20人)教学,第三学年,分专业教学,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及能力选择主修及副修专业(声乐或钢琴),主专业每组5-8人,副专业每班20人。

采用分组教学后,则按期分层选拔,每期考试以汇报演出形式进行,统一测试,专业教师集体打分,优胜劣汰,确定小组小班人员。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小组上课,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上小组课。教师与学生都有“压力”,才有教和学的动力。其次,采用讲座的形式开设理论课(如音乐欣赏、中外作品赏析等),既系统地传授了知识,又节约了教学资源。教师采用研讨式教学,使每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加强课堂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促进教学相长。考查方式可采取论文的形式,也可以由学生选择教学内容,以上课的形式展示。

三、重视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进行“渗透”性教学,提高其教学能力及课堂驾驭能力

阅读全文

高校教学改革简述(3篇)

第一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

高校舞蹈教育在社会舞蹈领域具有一定的地位,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高校舞蹈教育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为此,本文将从秉承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几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

关键词:

高校舞蹈教学;现代舞蹈观;体验式教学模式;校本舞蹈专业教材

高校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舞蹈教学效率。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