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培训论文范例

舞蹈培训论文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1

现如今,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既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体现舞蹈的灵魂,舞蹈又被称之为可以看见的音乐。学习音乐相对重视感情体验,突出表现个性及思维的开发。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舞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勇于去尝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

舞蹈教学;音乐课堂;作用

一、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在先前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老师对音乐课程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单纯认为该课程只是一个舒缓身心的课程,基本上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教大家唱几首歌,并未将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教授给大家,使得学生在专业音乐知识方面十分欠缺。

(二)音乐教师缺乏舞蹈基础。

在我们国家舞蹈教学的课堂之中,通常都是音乐老师统一进行教授,但大部分的音乐老师没有进行过专业的舞蹈培训,导致学生无法领会到规范、专业的舞蹈。

二、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作用及措施

(一)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奥尔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在教授音乐课程的时候,不仅仅要有好听的音乐、温柔的语言,还得在音乐衬托之下,为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让学生真正的理解音乐中的旋律,最终学生自己可以完善地感受到音乐中的节奏及情感表现,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舞蹈辅助加深音乐认识。

在日常生活之中,人们总是会利用一部分身体语言来展现自己的情绪及某些想法。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也是一样。比如:蒙古族的舞蹈素来以稳重、端庄、粗犷、热情奔放的特征吸引着很多的目光,其自身独特的魅力,令所有人趋之若鹜。蒙古族的舞蹈历史十分的久远,其具备超强的抒情、即兴、自娱自乐的特性,在我国民间代代传承下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艺术家们纷纷开始搜集蒙古族原生态的舞蹈及素材,将其精简出来变成教材。那么在音乐课堂之中,蒙古族的舞蹈就可以很好地领悟到音乐中的精髓,可以充分感受到草原上人们的热情,进而体会这一民族的民间艺术。

(三)舞蹈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舞蹈的魅力就在于自身的感染性,大部分人在听到爵士类的音乐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随音乐舞动起来,也正是因为这种感染性可以加大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积极性。但就音乐教学来进行分析,其属于相对较静的,但是在其与舞蹈教学融合之后,就可以营造一个动静结合的课堂气氛,最终学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的精髓,明白音乐与舞蹈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在学习“美丽的圆”的时候,尝试教授学生一部分芭蕾及交际舞的基本动作,指导学生进行双人舞的学习,之后再引导学生聆听圆舞曲,在音乐的伴奏之下,将学生分成二人一组,进行双人舞表演,亲自感受音乐和舞蹈之间的精妙。

(四)舞蹈表现增强学生自信。

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于该曲风舞蹈的认识,将相应的舞蹈动作融入到音乐之中,通过形体的展示及音乐旋律来协助学生更好地感受音乐,让学生学会鉴赏音乐,将其舞蹈与音乐的个性完美地展现出来。通过教学,可以加宽学生对于民歌音乐与舞蹈的认知。除此之外,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身的信心,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将舞蹈很好地融入到音乐之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及表现的力度。比如:在演绎《放牛山歌》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音乐伴奏下加入符合该情景的舞蹈动作,用舞蹈动作来表现歌词,那么就可以很好地改善之前无趣、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词的含义。

(五)强化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空间,作为一名音乐课的老师,更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利用形体语言来营造想象力的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新的气氛并进行相应的表演。相同的音乐每一个人通过聆听之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将音乐中的感受表现出来,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到音乐的海洋中,才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

总之,21世纪,现代化教育的一个关键特征就在于更加尊重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音乐教育,要充分地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自己,不能采用之前那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让其成为音乐学习的动力,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音乐领域得到良性发展。

作者:赵莹 单位:天津市第三十中学

参考文献: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2

引言“”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生产,恢复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7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以此为标志,正式翻开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制度建设、教育层次、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已渐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从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回顾其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学院①,在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发展。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处于一支独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但我们也看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地方开始逐渐起步。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开始招收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培养舞蹈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构成的二级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日趋完善1979年全国艺教会议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设立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及舞蹈理论专业四个本科专业的设想,确定“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为学院的四大专业。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调整或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系)。1986年11月,原来分属中国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专部从两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及教学系部,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脱胎转型”。学院各级教学机构共设6个系1个部,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剧系、中国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史论系、社会音乐舞蹈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部。6个系共设置11个专业(包含大专和本科),分别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间舞教育、民间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国舞编导、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社会音乐与舞蹈教育[1]。这样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到了舞种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学科分类的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舞种相结合的专业划分有效地促进了舞蹈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为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此期间形成的系(部)机构及专业设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师资与科研的总体水平渐进提升经历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面临舞蹈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1980年学院设置中国民族舞教育系时招收60多名学生,到1984年毕业时有28人留校。从1989年到1991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从北大、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给北京舞蹈学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师257人②,比改制为大学时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通过夜大学、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学院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着手研究改善舞蹈学院的招生、培养机制以及职业病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学院还多次举办学术论坛,这些论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及办学水平。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的科技进步奖,教师的论文及著作也相继出版。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学院于1985年创办了院刊《舞蹈教育与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前身。刊物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是推动舞蹈学走向学科成熟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招生与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在招生方面,从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专业的供求特点,舞蹈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学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虑生源与社会需求情况确定招生人数,并未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数。这期间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种文艺团体及各类艺术院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这期间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政治课、专业基础课、舞蹈史论、文化课、选修课及讲座,其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史论课)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专业课中基础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专业中,各类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一般占据了50%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较大专业基训课的比例安排,对于当时院团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四)在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方面积极主动北京舞蹈学院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积极为社会服务。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为广大的舞蹈工作者及舞蹈爱好者举办各类短期培训班,同时开设幼儿舞蹈学习班以满足广大儿童学习舞蹈的愿望。李正一在1985年提出建立中国舞考级制度,并决定由孙光言教授编写《中国舞分级考试教材》。北京舞蹈学院首创的中国舞考级制度为中国舞的专业化、规范化考级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积极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与外界的交流也日渐积极广泛。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学院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对外交流活动,通过聘请国外专家、接受留学生、参观访问、交流演出等方式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提高了学院的办学水平。在自1978年到1992年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中,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一支独秀的状态。北京舞蹈学院的历史发展如实地反映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历史。当然,在北京舞蹈学院推进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同时,其他的一些院校、一些著名的学者也为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著名的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吴晓邦成为了中国首位舞蹈学硕士导师,培养了我国首批舞蹈学硕士生。中国艺术研究院最初的这些毕业生中有不少已成为了当今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3]。这一时期,北京、长春、沈阳等大城市的一些院校也逐渐开始招收少量舞蹈类的大专生和本科生,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院校开始起步。从1978年到1992年这段时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起步期,这一阶段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有区别于其他阶段的一些特征:一是北京舞蹈学院一枝独秀,学院的经验与成就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发展上还未完全成熟定型,大体还处于由中专向大学的过渡阶段。三是在后百废待兴,相对艰苦的环境中其发展呈现出稳步健康的总体特征。#p#分页标题#e#

二、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初步发展时期(1993—1997)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国力都迈上一个新台阶。这对教育工作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1]1“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这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条必由之路。”[1]2在此背景下,1993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总结了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分析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的国情和教育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是整个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部纲领性文件。以此为标志,我国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纲要》颁布之后,我国的教育在总体上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在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高等教育的改革相对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教育法》迟至1998年才颁布。高等教育领域的改革,特别是扩招,在1997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的实行。因此,1993年—1997年间的中国高等教育并未像全国的教育事业那样迅速发展,而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内在逻辑逐步发展。起步较晚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更是如此,作为舞蹈高等教育排头兵的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平稳进入了初步的发展时期。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高等院校也开始酝酿创设舞蹈系或准备提升舞蹈专业的办学层次。

(一)逐渐形成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设置于1987年开始逐步稳定下来,但由于生源及一些其他原因,学院成立之初设置表演、教育、编导、史论四大本科专业的构想并未完全实现,学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保留了部分专科专业。但从1993年开始,学院基本保持本科为主、专科为辅的办学格局。学院设有三个本科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论专业。一个专科专业:即舞蹈表演专业。这样的专业设置今天看来仍有其合理性。从1994年到1995学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本科生招生人数超过了专科生人数,其后本科生招生人数便逐年有所增加,随着本科招生人数总量的增长,大学本科教育专业结构也趋于稳定。

(二)师资队伍基本稳定,科研水平有所提升1993年北京舞蹈学院共有专任教师124名①,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人数为6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50%),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9人,所占比例为7.2%。到1997年底,学院专任教师总人数为117人,其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为56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7.8%),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数为8人,所占比例为6.8%[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北京舞蹈学院的师资力量在数量上和学历结构上没有明显的发展。在科研方面,1993年、1994年学院获奖论文的总数为11篇,而1996年、1997年论文获奖总数为23篇。这期间还有不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5]。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正式公开出版发行,这是对学院科研水平的肯定,也是其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契机。在此期间学院在舞蹈学系还成立了舞蹈研究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院科研的深化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三)招生与人才培养的规模与层次同时提高1993年招收本科、专科人数分别为59人、73人;1996年招生人数本科、专科分别为95人、74人;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招收本科、专科人数为98人、74人。从这三年的数据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学院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本科生招生规模在1994年便超过大专生的招生规模,以后的几年逐年增加。在1993年到1997年期间,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的较高水平,其中1994年、1995年达到了100%。学院还根据以往的经验不断优化课程,设立了拔尖人才“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1]。

(四)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不断增多舞蹈学院一直担当为社会服务的职责,学院从20世纪80年代便开办了成人教育。到1993年,成人教育已成为学院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继续通过函授、夜大及短期培训等方式积极为社会服务。在对外交流方面,1992年底学院外事办公室从学院办公室分出,单独成立外事机构。1995年,学院成立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学院对外交流的活动不断增多,层次不断提高,同时学院还开始探索中外合作办学之路。从以上几方面的指标来看,自1992年到1997年,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但初步发展并不等于发展缓慢。从北京舞蹈学院的专业格局、师资队伍结构与水平、科研机构到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对外交流等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学院的办学规模在不断发展[6]。特别是在办学理念、办学思想、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机构设置、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可以说完成了舞蹈中等教育向高等教育的转型。在平稳发展中不断走向高等教育的办学自觉,为自身的改革发展积蓄了力量。同时,北京舞蹈学院这一时期培养的优秀教师及优秀毕业生成为了助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7]。1993—1997年在中国教育史上是一段比较特殊的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下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尤其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这几年间虽在规模总量上没有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探索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理念上,原开设舞蹈教育的高等院校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如新学科、新专业的开设,原来未开展舞蹈高等教育的院校积极探寻建立舞蹈教育专业或课程的方式方法[8]。因此,这一阶段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具有以下两个特征:一是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代表的舞蹈高等院校平稳发展,为其自身以及整个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师范和综合类院校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二是这一时期成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内涵建设方面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8—2011)

20世纪90年代末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1998年国家颁布了《高等教育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进一步扩大了高校办学自主权。一些院校开始通过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等形式联合办学,使高校办学规模和数量明显提高。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1998年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显著增加。在中国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高等教育抓住机遇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p#分页标题#e#

(一)舞蹈高等教育走进普通大学横向扩展在世纪之交,高等院校建设舞蹈专业的热情在这一时期达到巅峰,各种类型的院校或开办舞蹈系,或设置舞蹈专业,或开设舞蹈类课程。普通艺术类院校相继创建了舞蹈系,如上海戏剧学院于1997年设立了舞蹈系,天津音乐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舞蹈系,广西艺术学院也于2003年成立了舞蹈系。不只是在艺术类院校,一些师范类院校也开始大量开设舞蹈系,如首都师范大学于1998年创建了舞蹈系,上海师范大学于1997年创建了舞蹈系,天津师范大学也在2000年成立舞蹈系。这一时期成立的舞蹈系(教研室)开设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舞蹈本科专业,舞蹈教育的起点较高。一些综合性大学也相继开设了舞蹈专业或舞蹈类选修课程,如2000年重庆大学成立了舞蹈系,中央民族大学成立了舞蹈学院。更多综合类大学在艺术素质课群里开设了舞蹈类公共选修课程。据统计,目前国内已有200多所艺术院校开设了舞蹈教育相关专业,近百所普通大学开设了舞蹈课程。[3]一些高等院校还组建了舞蹈团,其中不少舞蹈团已发展成为了国内比较专业的舞蹈表演团体,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的舞蹈团是其中的优秀代表。舞蹈作为大学生美育的一种手段大量进入高校教育教学体系,并通过舞蹈团或其他艺术社团等载体,凝聚和影响了大批大学生,也为舞蹈的长足发展培养了消费受众群体。舞蹈高等教育的扩展与普及,舞蹈学、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的开设满足了舞蹈爱好者学习舞蹈的要求,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舞蹈高等教育面向高层次纵向发展舞蹈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不断提升。硕士点的增加,博士学位点的建设,为培养舞蹈高层次的人才打开了重要通道,也为舞蹈高等教育的深化发展积蓄了人才资源。1999年北京舞蹈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舞蹈系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早在1982年就开始招收舞蹈学专业舞蹈史论方向硕士,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本学科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唯一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单位;2003年,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舞蹈系相继获得舞蹈学硕士学位授予权;此后,首都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等院校也相继获得硕士学位授予资格。目前,除了学术型舞蹈学硕士学位外,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院校(所)还招收舞蹈艺术硕士。在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前,北京师范大学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招收舞蹈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授予文学博士学位;中央民族大学在法学门类民族学一级学科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的舞蹈博士研究生,授予法学博士学位。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学科调整目录,艺术学从原来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在艺术学门类下,音乐与舞蹈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学科门类的调整为不同类型舞蹈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搭建了合理的学科框架,也为舞蹈学学科的内涵建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专业建设取得成效以中国古典舞专业来说,20世纪50年代初期,从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到朝鲜舞蹈家崔承喜,从北京舞蹈学校时期古典舞组主要的创建人叶宁,到李正一、唐满城等对身韵理论的奠基与实践发展,到孙颖对汉唐古典舞概念的提出及多方面的探索,到高金荣敦煌古典舞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彰显了中国古典舞从中专以表演专业人才为主的专业建设到大学逐步走向表演、教学、创作、研究等多元发展的专业建设走向。叶宁的《舞论集》,唐满城的《唐满城舞蹈文集》,孙颖的《中国古典舞评说集》,李正一、郜大琨、朱清渊合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创建发展史》,唐满城、金浩合著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高金荣的《敦煌舞教程》,王克芬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华舞蹈图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刘青弋主编的《中国舞蹈发展通史》全九卷,于平的《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等史论著作,以及《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中国古典舞高级班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身韵》、《中国古典舞袖舞》、《中国古典舞剑舞》、《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与教学法》、《汉唐舞基本功训练》等系列教材,基本勾勒出了中国古典舞专业及学科发展的脉络及其建设成果。此外,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表演专业,舞蹈编导、舞蹈学等专业,在招生、人才培养、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剧目建设等方面趋于稳定和常态化发展。特别是各专业的教材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自2004年到2007年学院参加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时,共编写、出版教材82部,填补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多项空白。自“十五”以来,教育教学机构随着时代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如北京舞蹈学院就根据国际舞蹈文化发展的趋势和国内舞蹈市场的需求,在原有中国古典舞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舞蹈学系、社会舞蹈系这六个系的基础上新建了音乐剧系、艺术设计系、艺术传播系,同时增加了相关的专业方向,使其办学整体规模和结构适应了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实现了以舞蹈为主体的自身综合协调发展,形成了学科专业设置更加科学合理的舞蹈高等教育体系。

(四)舞蹈高等教育的科研成果不断丰富,师资结构和水平得以改善1998年至2011年是舞蹈高等教育实践迅猛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理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一些舞蹈教育家及舞蹈理论研究者积极探索,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贡献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9]。如教育部“九五”国家重点教材《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13本教材成果,吕艺生的《舞蹈教育学》(2000年)、《舞蹈学导论》,唐满城的《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熊家泰的《中国古典舞剧目教学法》,许定中的《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潘志涛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孙天路的《中国舞蹈编导教程》,朱立人的《西方芭蕾史纲》,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文化》,于平、冯双白、袁禾编写的《中国舞蹈史》(上下卷),刘青弋的《西方现代舞史纲》,刘青弋、张守和的《现代舞技术训练》,冯双白的《新中国舞蹈史》(2002年),欧建平的《世界艺术史———舞蹈卷》等。2004年秋,北京舞蹈学院为隆重庆祝建院50周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10部舞蹈教材,在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了几十部教材。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仅北京舞蹈学院就陆续编辑出版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30年学术研究文集》系列丛书,①吕艺生的《舞蹈美学》、肖苏华的《当代编舞理论与技法》、袁禾的《中国舞蹈美学》、刘建的《舞与神的身体对话》、《宗教与舞蹈》、赵铁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金浩的《新世纪中国古典舞发展十年观》、慕羽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杨鸥的《舞蹈训练学》、张丽民的《舞剧音乐研究》等项目研究专著成果。这些专著与教材成果为舞蹈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保障。在舞蹈学术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舞蹈学院所取得的成绩值得关注。北京舞蹈学院在北京市教委的支持下,通过实施“人才强教”项目,培养出了一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科创新团队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通过教材建设、剧目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鼓励教师到民间采风学习,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和创作的内容;通过派出考察、留学,使教师的教学、创作、学术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通过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进入21世纪,北京舞蹈学院提出了“百人计划”,即送一百位教师出国访问的计划。仅2010年北京舞蹈学院就有23位师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访问学习项目支持。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不仅提高了教师及学生的业务水平,还扩大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为我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互访交流的不断增多,学术上的比较研究与项目合作开始大量涌现,如欧建平教授于2001年按计划自东向西专程考察和研究了美国名列前茅的10个舞蹈系,并带回了大量关于美国舞蹈教育的宝贵资料,为国内迅速崛起的舞蹈高等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从2002年开始,欧建平将研究的重点集中在了美国,其三位硕士研究生也先后开始了17—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的研究。笔者以“舞蹈”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搜索了1999年至2011年博士及硕士论文的数目,分别为22篇、314篇,这些文章也是中国舞蹈高等教育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p#分页标题#e#

(五)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北京舞蹈学院2000年划转为北京市管理后,随着北京经济发展总量的提升及其对教育事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学院在硬件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内涵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植。仅2004、2005、2006年市财政对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育投入分别为7863万元、5208万元、7296万元,使其教学与学科建设能够按照预期的目标实施。2004年学院用于教学设备和科研的投入达2162万元,2005年此项投入为2247万元,2006年为2779万元。2006年学院二期工程得到了中央领导、北京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项投入1.9亿多元。①学院二期工程建设已经接近收尾阶段,随着该工程的竣工,办学条件和校园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其他综合类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中的舞蹈院系,如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由于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项目的支持,在教学改革、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作品创作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也得到较大的发展。一些地方院校由于得到地方财政的大力支持,办学规模和办学条件总体得到改善。

(六)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放领域的不断拓宽,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其主要的表现是院校之间的合作,教师的互访交流、合作研究,学生的互访演出等。近年来,仅北京舞蹈学院受国家委派或国外邀请,学院的专家学者、青年舞团的优秀演员和学生先后赴美、英、法、德、西班牙、希腊等几十个国家举办学术讲座、参加文化交流和巡回演出活动;学院先后与俄罗斯莫斯科舞蹈学校、英国皇家舞蹈学校、美国休斯顿芭蕾舞学校、美国纽约波切斯特大学、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世界舞蹈总会、香港演艺学院等国际教育单位和组织建立了校际联系;学院和法国政府合作开设了芭蕾大师班;学院成功举办了国际舞蹈院校校长论坛、参与承办了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并举办了舞蹈美学与舞蹈教育研究分论坛、举办国际芭蕾舞院校邀请赛等重大活动,成功接待了英国首相布莱尔及夫人、比利时王妃的来访,完成了众多国家外事演出任务,引起了世界的瞩目,并被国际公认为世界舞蹈名校之一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舞蹈高等教育机构、教师、学生等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3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不仅是增加一门思想政治课,也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即实现各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育中,使思想政治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将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使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完美融合,从而将更深层次的体育舞蹈文化传达给学生,这将体育舞蹈的现实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体育舞蹈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使高校思政教育向其他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现体育舞蹈教学中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3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融合

3.1体育舞蹈课程培养学生集体荣誉与团结协作精神

体育舞蹈是一项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在体育舞蹈学习、大型比赛和表演过程中,个人的能力突出并不是最好的表现,而是需要舞伴与舞伴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以期末测评为例,测评形式为小组测评,要求每组学生自己编排舞蹈动作,自己选择音乐,自己剪辑音乐,作为一个小团队,这些任务不可能都交给一个人负责,这时就需要成员之间各自分工,相互配合,将任务完成,而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到成员之间相互协作、团结互助的情感,从而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3.2体育舞蹈课程培养学生竞争和规则意识

体育舞蹈强调团结协作,同时也需要竞争。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引入竞赛机制,营造竞赛氛围,可以让学生形成竞争意识,促进他们的技能训练,加强他们的规则意识。除了让学生分组竞演之外,教师还让学生轮流担当裁判,用正规的评判方式对学生的表演进行评判打分,对学生提出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事实的要求[3]。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竞争和规则意识,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3.3体育舞蹈课程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形式,播放张爱马迪和贾昊悦在2018年夺得黑池21岁组冠军的比赛视频,再向学生介绍该比赛的重要地位,突出获得该比赛冠军的重要意义,而他们在赛场上为祖国拼搏奋战的决心,都无不体现着他们浓浓的爱国主义情怀。

4当前课程思政与高校体育舞蹈教学融合的困难

4.1难在将体育舞蹈技能与思政理念紧密结合

课程思政理念虽然受到广泛关注,且相关研究数量大幅度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教师在思政能力上面就有了极大提升,相反,面对课程思政热潮的兴起,大多数教师一时不能适应新理念,不能很好地将体育技能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此之前,教师各司其职,思想政治教育由专门的政治课教师完成,而专业技能教师只需要教授学生专业技术,忽视了在技能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导致学生在专业课上只能学到技术,而与思政教育脱节的情况。

4.2难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保障课程思政承担“立德树人”的重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发挥好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促使技能传授和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的自觉性,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角度出发,既传授学生技能知识,也要让学生塑造良好的品格。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能力,能有效地挖掘出体育舞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能很好地加工处理,再结合教学内容,把思政元素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灌输进学生的思想中,引导学生成为技德双馨的人。

4.3难在人才评价体系的构建

要实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目标,需要打破以期末考试作为主要评价依据的传统的、单一的考核方式,要把结果性评价转换为过程性评价,把思政内容加入评价标准,构建新的、多元的评价体系[4]。除了教师进行评分外,应该加上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方式,对课程进行整体评价,最后再加上学生的思政反思,让学生自主反思自己在技能提升、团队协作和集体活动等方面的表现,加大思政在终评分数中的比例。

4.4难在育人机制和监督机制的建构与完善

实现课程思政的远大目标,不能只靠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如果没有健全的育人机制和监督机制,就不能有切实可行的规划与手段,课程思政理念自提出至今,并没有得到较大范围的推广,只是在一些发达的省会城市、一线城市得到了良好的推广,其辐射广度和深度有限,这就跟当地的育人机制与监督机制息息相关,有的城市只是顺应潮流,将思政理念随意地融合在某一门或某一次课中,缺乏系统安排[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但这在现实中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会打击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此就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的成效。

5体育舞蹈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5.1转变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教学对学生形成直接的影响。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出发,明确自己的思想和能力,明确体育舞蹈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挖掘出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把课程思政元素以隐性和显性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5.2建立健全体育舞蹈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评价体系单一,在思想政治方面没有系统的评价体系,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所以应该建立健全相关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在教学测评上,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应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情意表达、课外活动、课后反思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才能形成长期效能[6]。

5.3形成具有延伸性且长效的育人机制和监督机制

体育舞蹈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要在体育舞蹈课程中发挥作用,更应该延伸到课程之外,在校园文化和社会服务中也发挥其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各类大型文体活动,或者主题晚会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更直观地学习思政内容,更好地体现育人教育理念的全程化与全员化特征。当地政府要积极推行国家下发的相关政策文件,并监督各高校积极落实,实现制度安排与实践协同增效。

6结语

体育舞蹈中的思政元素与体育舞蹈课程思政教学具有较高的融合度,体育舞蹈教学可以培养良好的竞争和规则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在融合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挑战,体育舞蹈技能与思政理念不能完全融会贯通,教师不能很好地发挥主导作用,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完善的育人机制及监督体系,导致体育舞蹈教学的课程思政不能有效落实,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建构完善的育人机制和监督机制,为体育舞蹈课程思政提供可实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希娟.高校武术教学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20.

[2]李娟.体育舞蹈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6):224-226.

[3]闫格.“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研究——以体育舞蹈课程为例[C].第一届陕西省体育科学论文报告会优秀论文集.陕西省体育科学学会,2021:843-848.

[4]戴郁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体育舞蹈育人体系建构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21.

[5]何丽萍,陈丽娇.协同育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19(4):60-62.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舞蹈教学

一、新形式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我国,我们的教学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实践与理论融合不足、研究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模式占主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思辨能力缺乏,表达能力有限等等,这一系列的现状,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在现代教育技术下,用更智慧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去推动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一专多能而且可以从事艺术宣传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许多高校舞蹈相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向多元化的方向延伸。从近年来招聘单位需求可以看出,初级学校要求招收的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教学水平,能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任务,能歌善舞并且可以独立指挥;产业类部门侧重招聘猜疑丰富、策划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就业需求脱节。社会要求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既要能歌善舞,又要具备相应的组织素质,可以担当独立编导的人才。诸如学校、培训班、辅导机构等部门受到人事制度编制的束缚,比较侧重毕业生可以进行音乐舞蹈授课。所以,招聘部门急需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那么,在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相继调整的情况下,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与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几乎都有舞蹈学科,其中作为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大都存在向北京舞蹈学院“一站式看齐”现象,对市场的需求、社会的现实调研不够,使人才产出与社会人才引入对口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将艺术教育与品格教育自然的融合起来,如何使我们的舞蹈毕业生在艺术大融合的社会需求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在我看来,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它们既可以相互联系又必须要相互区分,终极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在舞蹈艺术的学习中成为更好的“人”,掌握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技术的机器,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前提下,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与就业教育、传承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教育与实用教育、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立场教育与视野教育、统编教育与特色教育这十大关系的辨识与操作上找到更合适的定位。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新时代下,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显而易见,它是把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巧妙地巩固与运用融合为一体,使得我们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大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不断的在动态的学习中阶梯式的进步,这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较为传统的教学中固定的模式与格局,以多样的学习形式,交替的渗透到课堂之中,最大化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李在舞蹈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系统的摄入,就可以使学生在现代化技术教育环境下,更直接的感知、理解、巩固与创作,并通过相互交流,自由讨论的模式,协同互相学习,这显然是科技给予我们最好的平台与财富。以至于,我们随之而出的还有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等新的教学模式,更加对高校舞蹈教学注入了更生动的元素。话说回来,基于现代教育技术下,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需从每一堂抓起,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注重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出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社会,学校责无旁贷;面对学生,教师任重道远。注重教学的过程,落实课堂的教学质量是重中之重,教师的思路理念、教学态度、语言艺术等等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产生直接的影响,新形势下注重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方法探索与实践研究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欧建平.21世纪内地舞蹈教育的成绩、问题与借鉴[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02).

[2]明文军.从民间自然形态走向科学化传承之自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

[3]菁鸢.迎接21世纪教育的挑战──“21世纪舞蹈教育”研讨会论文综述[J].舞蹈,2000(01).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5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三、小学教育专业全程教育实践的实践探索

(一)在教育实践的时间上安排体现全程性

目前,通常的做法是新生入学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同时开始学科教学和教学基本功训练;第二学年是组织各种教学实践竞赛活动、社团活动等,同时组织教育见习,主要是组织师范生到小学进行观察,深入地了解小学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小学班队会的组织与实施等;第三学年安排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教案、并且能够站上讲台讲课,让学生体验课堂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同时,通过组织班队活动,培养班级管理能力;并初步学会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第四学年就业(顶岗)实习和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能够撰写出符合要求的论文。

(二)在教育实践的目标与内容上体现综合性

1.专业情意培养。专业情意培养主要是通过第一学年举办专业认知教育活动,以及学科教学,还有各个学期的教育见习与教育实习来进行培养。首先是新生入学阶段就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其次,结合教育科学类课程,引领学生形成热爱教师职业、热爱学生等良好职业意识;第三,通过课程和课外相结合,组织教育见(实)习以及志愿支教活动,帮助学生直接的感知和体验小学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感受体验中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为将来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2.专业技能训练。教师专业技能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必备技能。按照《教师专业技能训练大纲》的要求,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有普通话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工作技能(教学设计技能、课堂教学技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技能、组织和指导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技能、教学研究技能);书写规范汉字,教育工作文本写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等。结合我校实际,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专业技能主要通过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来训练。

(1)教学基本功。内容包括汉字书写(三笔字)、普通话、儿童歌舞、琴法、简笔画等。主要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分别开设普通话、书法和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通过早读、晚自习进行教学基本功训练,每学期安排基本功验收以及各项基本功比赛,促进学生进行训练。

(2)教学基本技能。主要包括:第一,教学的设计技能,主要表现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对学习方式进行选择,根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编写教案、制作课件或设计板书等方面;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主要表现在课的导入、讲解、提问、课堂组织、交往互动、作业的设计与批改技能等,主要通过微格训练、小组模拟训练以及教育实习进行训练。

(3)教育实践。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顶岗(就业)实习以及综合社会实践部分。第一阶段是教育见习。目的在于通过专业见习活动,让师范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常规活动的构成,小学生的学习内容、心理特点和活动形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帮助其对未来职业有比较清晰的认知。一般安排在一年级、二年级,每学期集中安排一周时间。第二阶段是教育实习,要求学生在对教育理论进行学习之后,结合学科教学法课程和班主任工作课程到中小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大约安排五周左右。平时每周安排一个下午到小学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学习辅导与课外活动。第三阶段是就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阶段,主要包括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教育调查等内容,要求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学会处理班级日常事务和学习做好个别学生的引导工作,在充分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学年,大约13周时间。

3.班级管理能力培养。班级管理能力是合格小学教师的必备条件。这主要包括:第一,组建班集体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制订班级工作计划、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培养和使用学生干部、班风建设等方面;第二,进行个别教育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实施发展性评价等方面;第三,班队活动设计与组织能力,主要表现在根据班级特点和学校要求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主题活动方案,组

织班队主题活动;第四,与学生、学生家长、任课教师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善于和学生交往、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协调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等。4.教育研究能力培养。教育研究能力是现代教师专业技能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计划的制订、研究方法的运用、研究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论文的撰写等。结合学生实际,应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案例研究分析。围绕案例搜集资料、写出符合要求的案例描述;能够分析案例,能够写出符合规范的案例研究报告。

(2)教育问题调研。能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照要求制订调查问卷,列出调研提纲,在调研中能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相关分析,写出调研报告。

(3)教育论文写作。能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做好教育论文的选题、研究、写作。主要安排在毕业学年。

(三)在教育实践的实施上安排体现开放性

1.结合教师技能课程,规范校内的常规训练。技能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训练才能形成。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我们依托校内的师范生专业技能培训中心,统一规范和安排了对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门的教师专业技能课程的训练和学生自主练习。一是修订和完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如开设了《口语训练》《书法》《美术》《儿童舞蹈》《琴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技能类课程,通过课程促进学生对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二是统一安排低年级学生的课余训练。课内学习时间和效果毕竟受到限制,因此,我们统一安排学生的早晚练习,要求全体学生在练习时间到相应的多媒体教室、琴房、舞蹈室、书画技能室等去练习技能。主要安排有:早读、每日一画(简笔画)、每日一写、每周一歌(舞)等,每学期末按年级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成果验收。三是抓好学生的自主练习。其余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自主选择特长项目加以练习。确保每个学生的基础技能和特长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2.结合教育实践课程,组织学生深入小学接受培养和检验。首先,组织学生到小学开展专业认知,请优秀小学教师给学生讲授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信息,让学生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的动态,同时,初步接触小学生以及小学教师的工作;其次,让学生走进小学开展教育见习活动,全方位地了解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以及安排,协助小学教师评改作业、组织班队活动等,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与合格教师的差距,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再次,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顶岗实习),让学生在小学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中接受培养。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围绕教育见实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四)在教育实践的评价上体现形成性

1.建立训练规范,完善课程评价机制。规范的评价机制对教师专业技能训练既有监督又有指导作用。首先,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建立规范:小学教学技能考核标准、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方案、小学教学技能训练检测办法等;其次,按照标准,自我检测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更正,促使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科学化、系列化、规范化,确保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落到实处。

2.训练成绩与各项等级证书、资格证书挂钩。结合普通话水平测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等进行训练成绩评定,单项成绩评定实行等级制,分优、良、中、合格、不合格五个等次。学生通过规定的各项专业技能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方可参加教育实习。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6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拉萨市第一小学、拉萨市实验小学、海城小学、江苏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共六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状况,包括课时量、教学设施及场地建设、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具体调查项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抽样调查与访谈之前查阅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志》、《西藏自治区教育年鉴》等文献,以及学校管理文件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了解了拉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历史情况及各学校的管理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为接下来研究中确定调查对象,限定调查范围与层次,确定调查周期,制定调查计划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本次抽样调查中,602份调查问卷被发放到6所学校,回收有效问卷552份。6所学校的18名对象被专题采访,其中包括校领导、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全部调查材料通过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两种方式整理出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各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概况

1.拉萨市第一小学。在艺术教育方面,拉萨市第一小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办的艺术“特长班”颇有成效。从一年级开始普及特长,二、三、四年级发展特长,力争通过几年的培训以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音乐和舞蹈的基础技能。在资金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该校已将一栋有12间教室的4层教学楼拟定为艺术楼,初步投入20多万元装修,教室内全部铺设木地板,还将追加投入,配备视频播放设备和教学设备,设立专门的书法、美术、音乐与舞蹈教室等。

2.拉萨市实验小学。建校以来,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优化教学手段,进行电化教学,逐渐增设了书法、舞蹈、器乐等艺术课程。1998年,开始设置艺术特长班,至今已组建有摄影、美术、舞蹈、合唱等特长班,实施特长教育。经过艺术教育特色班的特长教育,学生的艺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至今有80多人次在国际性、全国级和自治区级的各项竞赛中获奖。

3.海城小学。该校为了有效落实素质教育的思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积极开展“四进”工作———推进“热巴舞”、“民族舞课间操”、“电子琴、手风琴、合唱”等校园文化活动,大大提升了该校的艺术素质教育水平。学校每年定期举办“走廊美术”活动,展出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创设音乐、舞蹈的艺术实践舞台,丰富和提升了学校的环境美育工作。另外,学校常年开设音乐、舞蹈、美术兴趣特长班,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激励兴趣班学员踊跃参加各类美术作品竞赛活动,并多次获奖。

4.拉萨市第一中学。学校始终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艺术教育方面正处于积极探索之中。通过定期创设音乐、舞蹈的艺术实践舞台与开办学生的美术、书法作品展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收到较好效果。

5.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建校初即开设了美术欣赏课程和音乐欣赏课程,现有专职美术、音乐教师各2名,并配备了专门的美术、音乐教室,教学设备较齐备。学校设置的美术课时如下:高中一年级没有开设美术课,高二年级每周开一节美术课,高三因面临毕业,准备高考,所以没有安排该门课程,学校全校性的音乐、美术活动课尚未开展。

6.江苏中学。该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处于探索之中。艺术教育氛围较好,音乐、舞蹈与美术课程的课堂教学开设较规范、正常,同时,学校还常常围绕一些中心主题积极创设艺术实践活动,使全校的艺术实践氛围逐渐增强。

(二)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及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共发放学生问卷602份,回收有效问卷552份。其中小学生232份,初中生153份,高中生88份。发放的教师问卷7份,并作了部分随机访谈。

1.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被调查学生的民族构成为:藏族316人,汉族130人,回族19人,其他民族8人。性别构成为男209人,女264人。

(1)艺术课程开课率(见表1)艺术课的开课率,可以反映学校重视艺术教育的程度,以及对教育部相关要求的执行程度。从表1的统计结果来看,一些学校一些班级还存在没有开设艺术课的现象。根据访谈了解到,不开课的年级集中在小学六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可见迫于升学压力,学校取消了毕业班的艺术课程。从课时安排来看,小学生的课时量远远大于中学生,而且小学都开设了特长班,因此每周三节课的比例达到了7.1%。至于小学,艺术课每周只有一节课(即比例为45.1%)的情况主要集中在藏文班中。由于每周比汉语班学生多一节藏文课,因此美术课压缩为一节。

(2)音乐、舞蹈、美术教室及活动场所(见表2)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拉萨市中小学配备专门的艺术活动室的比例还较低,艺术实践舞台与美术作品展地略为重视,但从开展程度来看,中学不如小学积极。根据访谈,在艺术活动室和实践舞台、展览室的设置方面,拉萨一小和江苏中学投入的力度较大,两个学校都有艺术实践场所和专门的画室,舞蹈道具与绘画的石膏模型、写生画架等专门器材都比较齐全,学校还提供了相关的音乐、舞蹈及美术图书及画刊等读物。

(3)艺术课堂教学(见表3、表4、表5)根据问卷显示,教学内容中最多的是歌唱课,中学的欣赏课远远多于小学,器乐课与设计课的比例最低,游戏课与手工课其次,可见拉萨中小学的艺术课教学内容还略显单一,对学生的器乐训练、音乐游戏、设计应用与手工制作能力不够重视。另外通过访谈得知,小学的歌唱课多为识谱与齐唱,绘画课多为临摹和想象画,中学的歌唱课较少重唱与合唱,绘画课也很少有条件写生,歌唱课对学生的听觉能力培养有待提高,绘画课对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培养也有待提高。根据问卷显示,小学大多数教师的上课效果比较理想,中学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效果也是小学好于中学。

(4)艺术课外活动(见表6、表7)从整体来看,各学校对于开展学生的艺术课外活动还不够重视。学生的课外艺术活动非常贫乏。从表6可知,开设艺术兴趣小组及开展艺术竞赛的情况不很理想,而且中学重视程度不及小学。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高年级的功课压力较大,希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和高中三年级开设艺术类课程,多开展艺术竞赛和课外活动。#p#分页标题#e#

(5)学生的建议对于学校的艺术教育,学生提出的建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设置。希望给毕业班开设音乐、美术课,增加音乐、美术课的课时量,希望别的教师不要随意占用艺术课。艺术设施。设立艺术活动室和专门的音乐、舞蹈、美术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艺术教学。希望开设一些音乐游戏、器乐演奏、手工制作和设计等课程,希望教师少讲理论知识,让学生多动手等。艺术活动。多开展艺术竞赛活动,如音乐舞台表演、音乐竞赛、绘画比赛、美术欣赏、美术作品展、外出写生等;建立美术兴趣小组、组建绘画特长班。

2.教师问卷及访谈结果与分析(1)师资。在接受调查的16位艺术课教师中,有11名为专职教师,5名为兼职教师(其中2名为语文课教师,2名为数学课教师,1名为政治课教师),据教师们的反映,即使加上兼职教师,教学任务依然很繁重。以江苏中学为例,该校初一、初二12个班级,高一、高二4个班级开设了音乐、美术课,每周一节课,但仅有1名专职美术教师,不得已只好请音乐教师作为兼职美术教师来完成部分教学任务。据该名音乐教师反映,她自己的音乐教学也很繁重,美术专业并不熟悉,因此教学内容多以欣赏课为主,无法开展绘画实践教学。另外,美术教师的学历也有待提高,16位教师中仅有8位为大学本科学历,其余为大专学历。(2)待遇。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艺术课教师的待遇有待提高,艺术课教师的课时补贴不能与其他科目的教师齐平,同工同酬不能在他(她)们的工作中体现,而且职称评审时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就艺术课教师的培训而言,我们所调查的16位教师均没有获得过进修机会。这些状况势必对教师的积极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3)科研能力。从调查结果来看,16位艺术课教师中仅有2位参与了科研课题。8位教师发表过9篇论文,科研工作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4)建议。为了提高学校艺术教育质量,教师提出了以下意见:A.学校领导应重视艺术教育,为艺术课程配备教具和器材;B.增加专职教师;C.设立专门的艺术课活动室;D.教育局应经常举办教师音乐技能竞赛、书画展览,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积极性;E.应重视开发民族艺术资源。

三、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教育观念俄罗斯一向被人们称作艺术大国,其艺术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俄罗斯的中小学教育领域中,艺术教育被定义为:“儿童和青少年掌握本民族和人类艺术文化的过程,发展和形成个性价值、精神世界、创造性个性、情感和智力财富的一条最重要的方式。”[2]德国和法国是具有悠久的文化艺术传统的国家,处处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文化氛围。把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目标,是德、法两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3]目前拉萨中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内地相比,除了受到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外,还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有关。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情感、创新能力及智力的健全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体现。学校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如果对艺术教育的自身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艺术教育的大环境就会得到真正的改善。经调查,凡是领导重视艺术教育的学校,例如拉萨市第一小学,艺术课教学、艺术活动都开展得比较好,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热爱艺术的热情,而艺术素质较高的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当中也会表现出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学校领导应真正认识到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放弃“主科”、“副科”的陈旧观念,真正从教学设备、教材建设、师资培训、开展艺术活动等各方面给予实际的资金支持和激励措施。

(二)提高培训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第十四条规定:“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配备专职或者兼职艺术教师,做好艺术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为艺术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学校的艺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资格,兼职教师应当相对稳定,非艺术类专业毕业的兼职教师要接受艺术专业的培训。艺术教师组织、指导学校课外艺术活动,应当计入教师工作量。”[4]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意见》指出:“要把艺术教师培训纳入本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教师培训工作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艺术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艺术教师应和其他学科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艺术教师组织、辅导课外活动应合理计入工作量。”[5]教师队伍数量不够、专业素质不高,会影响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针对拉萨市中小学艺术教师队伍的现状,建议首先应补充一定数量的专职艺术教师。其次,应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进修学习,或鼓励他们以自学或函授的方式自主学习,提高专业素质和教育能力。再次,应加强艺术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教育体会,探索和研究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途径和模式,将实践中的成绩升华为理论经验。最后,应在职称评定和课时报酬方面给予艺术教师适当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安心教育、奉献教育,真正把艺术教育工作做成自己的骄人事业。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7

一、“品”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

课程体系是教学的根本基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定位人才培养规格,有效对接职业岗位角色。社会艺术管理专业自创建以来,抓住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以“品”式课程体系构建人才特色,构筑人才素质结构,厚实人才职业能力。

(一)以“品”式课程体系构建人才特色以管理课程体为中心,以教育课程体、艺术技能课程体为两翼的“品”式课程体系构建重管理、懂教育、通技能的人才特色,详见表1。

(二)以“品”式课程体系构筑人才素质结构在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人才匮乏的形势下,专业人才培养须以艺术培训市场需求为导向,人才素质能力结构要符合满足艺术培训机构管理者的标准要求。以管理主干课程体为中心,以艺术教育基础课程体、思想政治理论等公共课程体为两翼的“品”式课程体系构筑人才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详见表2。

(三)以“品”式课程体系厚实人才职业能力21世纪的社会艺术培训教育产业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专业培养人才必须与时俱进,增强职业适应力,提高职业竞争力。以艺术教育管理实践特色课程体为中心,以艺术技能优势课程体、选修课程体为两翼的“品”式课程体系厚实人才职业能力,详见表3。

二、特色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是践行教学与社会对接的重要体现,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支撑,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2]。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凸显实践教学特殊功效,从明确目标到总体设计、教学模式、指标考评,实践教学自成一体,特色鲜明。

(一)实践教学目标目标一:职业技能。加强学生掌握音乐、美术、舞蹈、表演中的两项专业技能,丰厚审美素养和艺术鉴别能力,拓宽艺术知识视野,熟悉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教学方法。目标二:职业能力。塑造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目标三:职业品格。树立学生全员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二)实践教学总体设计(见图1)

(三)实践教学模式

1.情景模拟教学模式。主要依托《社会艺术教育管理实践》课程,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搭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平台。在5~7学期的教育管理实践课程中,根据学期教学目标需要,围绕教学主题创设相关情境。师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不同角色,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2.观摩展演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技能期间,以小组实践课、期中期末观摩考核、技能结业展演、艺术实践周展演多种形式,检验师生教与学成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鉴别力,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

3.课外拓展教学模式。与课堂教学相辅助且有目的有系统的课外实践实训,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训练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1)主题班会。结合专业学期工作目标,定期召开班会,在学生管理小组引领下,学生独立完成主题设计、内容程序、效果评估等环节工作。(2)户外实训。每学期组织1~2次户外实训,全体专业师生深入部队驻地,在部队官兵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穿越电网、蹲萝卜坑、盲人排序等项目。(3)大赛、艺术专业考试等系列活动。不定期举行各种大型比赛、艺术专业考试等,锻炼和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试能力。

4.“3+1”式教学模式。学生在一至三年级期间,接受学校系统化正规化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艺术素养及文化素质的教育,到了四年级,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到艺术培训机构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写作,实习和论文配有专业教师指导,使学生完成“准职业人”的岗位实训。

5.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专业直接对接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专业与艺术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延伸校内教学,让学生利用这一平台直接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市场,锻炼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有效增强学生职业素养与从业能力;同时艺术培训机构利用学校品牌资源、人力资源创造出经济效益。(四)实践教学考评(见图2)实践教学考评是保证和促进整体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和总结实践教学结构层次的重要依托。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见表4。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人才的质量和教学的实效[3]。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专业自成立起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人才培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构成

1.专业师资是技能型、理论型、实战型教师的组合体。(1)技能型教师不但拥有坚实的艺术技能,还拥有相当的艺术理论知识和审美鉴别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能让学生掌握一定专业技能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开拓学生艺术视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2)理论型教师在具有扎实宽广的管理学或教育学知识的基础上,还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和创新能力;且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会运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把枯燥单调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声有色地传授给学生。(3)实战型教师既有丰富的社会艺术教育培训的经历和经验,也有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专业师资是老、中、青教师的集合体。以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为例:(1)45岁以上占教师总数的20%,这部分教师均为教授或副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承担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实践课,有较高的教学与学术水平及帮扶青年教师的品格,是教学科研的核心力量。(2)45~35岁占35%,这部分教师基本都具有硕士学位,是副教授或讲师,担负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态度认真,勤学、踏实、敬业,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教学能力。(3)35~25岁占45%,这部分教师有的是研究生也有的是本科生毕业,他们热情,思维活跃,积极上进,在努力与进步过程中完成一定的专业技能课和专业基础课。

(二)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支撑

1.校内支撑。近年来,沈阳音乐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1)本科专业种类扩充。在原有传统专业基础上增设新兴专业,如戏剧影视表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艺术商务与管理、应用舞蹈教育等。(2)师资队伍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在补充传统专业师资的同时,新兴专业也配备表演类、美术类、管理类、教育类等多种类别的教师。专业类别的拓展与丰富,艺术学科、边缘学科师资的丰厚与共享,为社会艺术教育管理专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储备了优质资源,提供了有力支撑。#p#分页标题#e#

2.校外支撑。(1)“请进来”。步入新世纪,与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相辉映的是社会艺术教育市场蒸蒸日上,有规模、有影响的艺术培训教育机构脱颖而出。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现已与深圳育星教育集团、台湾美育音乐舞蹈教育辽宁总机构、沈阳爱乐文化教育咨询有限公司、沈阳泛美钢琴培训中心等多家机构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关系,聘请这些机构中实战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担任实践教学专家,不定期地开展讲学、讲座。实战人士的热情参与积极配合,弥补了校内教师经验不够,实践能力不强等不足,充实壮大了教师整体实力,成为专业教师队伍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2)“走出去”。专业教师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艺术教育活动。“走出去”让教师们及时了解艺术教育市场动态,拓宽视野、学习提高的同时,与中心及联盟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使之成为专业信息采集、学习交流的有效窗口。

(三)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保障

舞蹈培训论文范文8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渗透

舞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是伴随社会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不同的族群特征,进而又分化出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发生并发展在民间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很难夺得民间群众的普遍关注。作为民众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逐渐向着小众爱好而发展。但是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舞蹈教学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在丰富高校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间舞蹈一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存在的。为民间艺人或民众自娱自乐,祭神求偶所跳。长久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趋向于融合、分化的局面。然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民间舞蹈处在被忽视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纵向传承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发挥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其次,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高校舞蹈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建设课程中,能够将该地域民间舞蹈融入在舞蹈课程教学建设中,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域民众的生活风貌。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蹈也能够引起探索该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渗透问题分析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

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的过程中,民间艺人起着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民间自然传承的传承模式,是民间舞蹈不至消失的基本保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长的民间艺人体质日渐老去甚至趋势,不能够在跳起舞蹈以自娱,更不能做到口传身教传承舞蹈。新一代青年人更乐意关注新兴事物的发展,忽视地域或种族的民间舞蹈。导致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人逐渐减少。鉴于自然传承形式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间舞蹈的传承。所以,文化奠基人的减少,不仅导致民间舞蹈的缺失,进一步导致的是高校在建设民间舞蹈课程中的困惑——课程内容究竟该如何设置。

(二)缺乏文化渗透

民间舞蹈艺术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了一定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舞蹈形式,也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并且对舞蹈学习者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校在对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中,过分关注舞蹈动作、肢体表达能力,忽视了民族舞蹈文化的特色,以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三)缺乏必要的支持

民间舞蹈文化在高校舞蹈课堂的传承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支持力度。但目前,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在地方高校舞蹈课堂传承的过程中,硬件软件都较为匮乏。民间舞蹈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资金投入,进而使得其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地保护必要的经济支持,使得高校在传承民间舞蹈过程中,课程安排严重受限[2]。

(四)缺乏优秀的教育人才

高校民间舞蹈教育中,对师资力量要求相对比较高,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舞蹈技术,同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掌握当地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民间舞蹈艺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以至于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并理想,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三、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一)田野实践

实地考察民间舞蹈的生存环境和文化底蕴,树立正确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观念,是高校传承舞蹈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应用,必须要加强民间舞蹈的风情和文化进行实地调研,从不同的渠道对民间舞蹈的根源、发展历史、发展变化等进行深入的了解,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精髓,了解其传承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意识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加强其传承和保护,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中的传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系统教学

一方面,根据现有的民间舞蹈素材,编制系统的民间舞蹈教材,以加强学生对该民间舞蹈的系统学习。还要在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开发、优化民间舞蹈教学资源,如民间艺人口述史等,并将其融入到具体的民间舞蹈教学中,不断丰富民间舞蹈教材内容[3];另一方面,优化民间舞蹈课程设置。在对其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把握好求真的原则,对于该民间舞蹈从风格到元素,再到场图的变换,都做到在不失其本来面目之上进行艺术加工。同时,在民间舞蹈艺术课程学习过程中,还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不能着眼于书本上知识,还必须要加强实践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建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将民间舞蹈艺术融入到高校舞蹈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断开发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做到言传身教,积极参考民间舞蹈艺术的特征,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的充分了解民间舞蹈艺术背后的思想情况,以激发学生对民族舞蹈艺术的兴趣;最后,在具体的多元化教学方式中,教师可以充分组合、感性等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民间舞蹈学习中去。

(四)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

高素质的民间舞蹈教师,是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也是高校课堂中顺利实施民间舞蹈传播的重要保障。因此,全面提升民间舞蹈教师的专业水平,也成为了民间舞蹈在高校课程建设中渗透的重要保证。首先,培养舞蹈教师的专业素养,并加强培训结构的考核,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其次,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民间舞蹈知识的传播,更要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舞蹈文化的重视心态,不断激发学生的潜在因素,激发学生对民间舞蹈的学习兴趣[4]。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但就目前而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课堂教学的传承中,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必须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在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绪栋.民间舞蹈纳入高校舞蹈教学的价值研究[J].戏剧之家,2017(23):189.

[2]叶玲.论地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民俗文化渗透[J].艺术评鉴,2017(17):121-122.

[3]杜娟.陕西民间舞蹈纳入高校教学的价值研究[J].才智,2016(26):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