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研究范例

计划经济研究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1

关键词:乡村景观;乡村景观规划;景观生态学;美丽乡村;龙家堡村

1乡村景观研究背景

自2005年起,我国就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就要将乡村农业与景观结合起来,进行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农村来说,最大的资产就是拥有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因此需要保护自然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附加价值,才能真正推动新农村的建设;良好的农村景观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并推动城镇化的建设。目前我国农村的发展不太重视农村景观规划,导致农村人居环境与生产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农村进行合理的景观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农村景观能直接为村民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还能为村民创造优质的居住环境,并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我国乡村景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农村景观的合理规划也是发扬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舐息之地指的是一个可以让人安定生活的场地,是心归属的地方。要打造这样的一个场地,需要有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活氛围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即是体现在景观、文化、经济3个方面。通过对龙家堡村现状研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来打造一个可实现的舐息之地。

2长春市龙家堡村景观规划现状

在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龙家堡村肌理、建筑、产业功能布局、绿化系统的研究,对龙家堡村的景观规划有一个大概的蓝图;再通过对龙家堡村场地区位、交通、自然条件、气候、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实地调研,找到龙家堡村的现状问题并加以解决;并选取了一块面积约42.5hm2,其中农田面积约14hm2的区域(如图1所示),进行具体的景观规划设计,希望通过对这部分的设计助力龙家堡村的整体规划。2.1场地区位龙家堡村坐落于长春市九台区龙嘉街道,毗邻龙嘉国际机场。位于城市未经开发的周边村落集中地带,离城区较远。龙家堡村所在区县主要矿产资源有:烟煤、闪长岩、粘土质页岩陶土、沸石。

2.2场地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开阔连片,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周围没有工业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及其它污染,是全国生态农业区域之一,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2.3经济。龙家堡镇的主导产业是特种种养业。具体有“两种、两养”,即种瓜菜、种水稻、养蛋鸡、养蓝狐。并已初步形成了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

2.4文化。该村以汉族为主,是汉族、彝族混居地;最有当地特色的美食有龙家堡白肉血肠。2.5现状问题归纳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居住环境、民俗文化等景观现状,归纳演绎和层次分析,根据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了解到龙家堡村的一些问题:①龙家堡村公共基础设施存在差异性,不利于景观改造的顺利展开。②龙家堡村的特色不明确,缺少竞争力。③其它项目对龙家堡村进行改造时不尊重自然,导致最后破坏龙家堡村的生态环境。④缺少龙家堡村的文化内涵。

3长春市龙家堡村景观规划设计

3.1设计原则。3.1.1坚持优秀文化,传承乡村特色。龙家堡有着煤矿产业,丰富的水田、玉米、水稻资源以及民族文化,在场地设计过程中,保留当地文化特色,以煤矿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资源合理保留并利用建立当地景观文化特色,融入民族文化特色,建立乡村人民美好的生活环境,设计总平面图如图2所示。3.1.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场地设计为龙家堡村居民打造良好景观同时,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设计中的景观理念提供了多样化的空间体验和瞬息万变的感受。漫步在村中,游人的视角和感受也在不断变化中。农田与植被是野生动物与行人的廊道,也为游客从不同位置享受公园的景观,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3.1.3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打造一个宜人的舐息之地,让村民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就必须地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开发好龙家堡村的生态绿化资源,包括植物、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还包括农田、林地、菜地等半自然资源,丰富景观多样性,提高龙家堡村景观的稳定性。恢复一系列农田肌理,为养殖动物提供觅食区和生态走廊。因为村内水源紧张,可以增植树林改善当地空气的同时,促进雨水下渗,通过回收雨水,减少农田对于灌溉水的需求以及排水输送量,处理和储存雨水花园中的雨水以供再利用。3.1.4突出地方特色。挖掘村庄建筑特色,提取建筑元素符号,并运用到民居改造中,绘制关于当地文化的文化墙,打造自身文化特点;设置多个基础岗位,引导村民共建,调动村民的参与性,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基地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有农业的影响,通过对当地特色文化、肌理的提取和农业景观相结合,体现了农业种植模式的烙印。西面结合建筑规模以休闲为主,东面结合大规模农田,以观赏体验为主,而且也为野生动物和行人提供了休憩走廊。通过用乡土本地植物和更新农田和密林,创造了供野生动物栖息和村民休闲活动良好的地方。3.1.5提高乡村生态活力。通过景观设计将龙家堡村联系起来,并融入新的功能增强乡村的体验,通过建造村民活动广场、雨水花园、街道规整、民居改造等措施,加强乡村自然景观资源与景观设施的联系,丰富乡村景观场所的体验,提高乡村生态活力。

3.2设计策略。3.2.1整体规划设计。根据斑块-基质-廊道的模式,将农田作为基质,各种建筑、广场、湖泊等作为一个个斑块,各级道路作为廊道,建立一个整体的景观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对民居、绿化、街道、广场等乡村景观进行整体的功能规划设计。3.2.2细化功能分区。根据不同的游客及村民的需求,打造多个功能区:一是景观核心区,基本满足不同人的所有需求,是人流主要集中区域;二是休闲景观区,引导人流分散的同时提供舒适静谧的半封闭空间;三是特色农业景观区,丰富乡村景观体验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经济收入;四是民居发展区,规划过程中必然对部分建筑进行改造,在打造特色民居的同时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3.2.3重视休闲农业。通过对龙家堡村景观要素的调查分析,利用当地的农业特色,合理规划休闲农业景观,将农业景观与地域文化、农事劳动、花果采摘、休闲娱乐相结合,并加强对康养、健身方面的投入,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3.2.4系统分层。按照分层的手法,对场地进行改造,主要分为绿地系统层、道路系统层和村落系统。绿地系统将原有的系统加以完善改造,趋利避害,减小公路对场地的不良影响。道路系统在原来的基础上,划分更多,切合空间结构和使用需求,更加丰富完善。3.2.5点线面结合。“点”主要体现在民居屋前设置有农村特色的景观设施,屋后的院落里种植生产性果树,合理栽培蔬菜景观;“线”主要体现在街道两边景观的处理,可以适当种植蔬菜和果树,四季风景不同,更有田园风味;“面”主要体现在农田景观的布局,协调稻田、果树、麦田等不同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农田景观。

4结语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2

1.高校两大群体“研究生”与“本科生”有本质不同

思想上,已经攻读研究生的学生思想较为成熟,自身定位较高,有一定的规划和抱负,也存在高于本科生的优越感。由于具有较高的学历且学习方式多与导师接触,他们不再满足于“填鸭式”教学,有较为独立的思想,渴望与人平等对话,以及得到他人的认同。因此,传统本科生教育中的“班会”、“专业大会”式的集体教育形式往往在研究生班这里,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学习上,由于研究生的学习不再像本科生一样局限于课堂上的“照本宣科”、主要学习一些通识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而是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术兴趣,这导致班级的学术差异性非常明显。心理上,由于研究生的年龄跨度大,其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年龄较大学生,可能面临家庭、婚姻的压力;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同时,与已参加工作的本科同学比较,也容易产生心态失衡……凡此种种,都导致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

2.研究生班级具有“杂、散、松”的特点

由于研究生班级可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其背景、学习环境、生活习惯都不尽相同。因此,结构复杂便成为研究生班级最大的特征,而这也成为班级凝聚力不足等问题的主要根源。正是集体意识的淡薄,使得班级学生个人意识强,离散程度高。这样松散的班级难以开展活动,彼此存在心理隔膜,更无法建立深厚的同学友谊。

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施精细化管理,能促进高等教育观念的变革

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教育界对传统教育进行反思与再认识,确立了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质量观。价值上,强调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和生存能力。人生观上,学生受社会影响深远,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带来更多的激情,思想活跃、勇于创新。如何管理学生、突出个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也就成为一项新的挑战,只有实现班级精细化管理,才能使高效管理到位,达到新形势下的工作要求。

2.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中心,要求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以人为本的独生子女的时代,如果不注重细节管理,一个环节出现纰漏,影响的将不单单是几个家庭,甚至是社会稳定。由于研究生班级与本科生班级不同,其班级的构成更加复杂,班级同学在思想动态、学术研究、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更明显的多样性,而班级的精细化管理能够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更有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精细化管理的实行,能够更好的结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便于精英式、个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自觉开拓学习、发挥自身优势的习惯,增强责任感,切实提高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三、理工院校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1.班级干部集体意识淡薄

由于主要忙于科学实验和课题研究,研究生过分注重学术,片面的认为,只要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就能有好的前途,而班级活动与自己无关,“一心只读圣贤书”即可。

2.理工类高校对研究生班级管理重视度不足

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能只看重其学术水平,而忽略其人品。如何成为一名全方位的人才,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是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而这一切,都需要基础环境,就是研究生所在的班级。但是在现实中,繁忙的科研工作常常导致班级建设被忽视。因此,增强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成为一个重大课题。

四、在研究生班级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途径

1.端正思想观念,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精细化管理意识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思想认识,是自上而下进行思想统一的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学校各部门应首先明确任务、全员育人。辅导员直接负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应端正思想观念,正视研究生班级管理问题,发挥学生作用,调动学生积极性,为班级精细化管理打下思想基础。带动学生,改变“个人主义”观念,增强集体意识,帮助学生认识到班级的重要性,培养“关注细节、精益求精”的理念。

2.建立健全精细化管理制度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和手段,是实现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基石。如,制定《研究生学生手册》、《学生行为规范》、《研究生宿舍管理制度》、《先进班集体考核办法》、《优秀团(党)支部考核办法》、《班级会议制度》、《学生会分工制度》等,使管理透明化、公平化、客观化,也让班级精细化管理的意图潜移默化地渗入每个学生脑海中,使管理过程有章可循。与此同时,细化管理制度,制定出一套《班级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涉及安全、纪律、文明、学术等各个方面,起到监督的作用。

3.岗前培训,有效管理,注重实施过程

在班级精细化管理过程中,要做到专人负责专事,职责明确、细致分工。要选出有责任心的,在学生中有号召力的学生成为班干部。根据《班级精细化管理考核办法》确定班级负责人,将细化了的工作分配到各个管理岗位。专人负责专事,明确分工,互帮互助,在同学中建立起信任感。当然,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增强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可以展开岗前培训,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工作的联系性与独立性,也让他们切实体会学习生活外,班级工作的重要性。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讨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对管理不到位者进行批评指正,同时对工作优秀的班干部给予相应奖励。在班干部工作上手后,放手让其开展班级建设工作,增强班干部工作的自主性。

4.实现多样化管理,平等公正,体现人文关怀

首先,在研究生班级精细化管理上,要多样化,覆盖面广。在管理过程中,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如,安全教育工作,问题学生的管理等,都要细致到位。管理要多样化,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如利用人人网、QQ、微博、微信、飞信等现代化手段信息,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也可以利用书信这一传统方式,开设“班级信箱”、“辅导员信箱”、“导师信箱”、“校长信箱”等,加强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声。其次,平等公正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保障。在管理中,应本着公平、公正、民主、平等的原则,不搞特殊化,尤其对高学历、高素质的研究生来说,营造一个相互尊重、生动和谐的生活、学习氛围必不可少。最后,体现人文关怀是任何管理不可或缺的。应该关心每一个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心理出现问题的学生,可以多倾听他们的内心诉求;学习上遇到瓶颈的学生,可以成立班级互帮互助小组,让同学们一起带他走出“泥潭”。

总之,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发挥集体的力量,给他们带去温暖,带去信心。与此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各项兴趣类活动。如,运动竞技比赛、歌唱文艺演出,在锻炼班干部组织能力的同时也有效促进了班级同学间的友谊;在节假日,可以组织郊游等活动;在毕业时节,制作DV,纪念三年美好的研究生时光••••••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研究生们切实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在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同时也获得对自己和他人的认同感。

五、结束语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3

关键词:弹性城市;分导疏散;生态修复;对抗相融

1项目背景

寿光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平原地区,地理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季风气候显著,降水集中在夏季,全年盛行风向偏东南风,河流和地表径流自西南向东北流动,地貌主要有河滩高地、坡地、平原等,弥河是境内主要河流。2000年,寿光开始创办蔬菜博览会,打造了蔬菜高科技园、生态农业园、生态林海博览园,并不断发展新型农业栽培养殖技术,在盐碱地区成功栽培无土蔬菜技术。目前寿光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技术已经达到空前高度。同时,寿光还不断把最前沿的蔬菜栽培养殖标准、农业生产技术推向全国各个地方,每年有将近7000多名农业技术人员在全国各地建设农产品园区以及指导蔬菜生产。2018年,寿光发生洪灾,对寿光蔬菜种植造成了重大打击,弥河作为最重要的一个生态节点,集中暴露了弥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景观缺乏韧性,导致雨季容易产生洪涝,旱季干旱。近年来,人们对于弥河的修复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人与自然从对抗走向相融,期待以一种更和谐的方式处理河流与人的关系。

2项目自然条件分析

2.1现状河道分析。受区域内自然条件的影响,目前基址内南部水流量较丰富,北边在枯水季节易出现干枯、断流现象,需清理淤泥。河流两岸的植物生长较好,城区的景观环境优良,郊区主要是农田、蔬果大棚基地以及村庄。但目前河流两岸的情况相当混乱,需要处理大量的废弃物和杂草。

2.2道路分析。现状场地道路主要有乡村公路、省道、高速、铁路等多种类型,交通方便,荣乌高速、大莱龙线经过,农村与城市的交通均很便利。

2.3土壤状况。由于寿光上层土壤属于弥河冲积物,因此大部分上层的土壤含钾的堆积物越来越多,成为理想农业栖息地;而滨海土壤的盐蚀成为农业生产的一大障碍。场地位于弥河中部沿岸肥沃土地上和河流的高原岸边,土地主要是滋润的一层,低层和潮土的地方对小麦、玉米等作物来说,营养充足、通透性、保肥保水能力强,适合一年两作,是寿光的蔬菜基地。但缺磷、土壤板结、生长缓慢,所以在种植时要做好水肥配套设施。

2.4植被分析。现状场地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河流和道路边,生长状况参差不齐,同时缺乏多样性。人工种植的乔木主要是白杨树、金合欢树、刺槐、泡桐等,河流沿岸以及水生植物主要有芦苇、菖蒲等,农作物品种主要有小麦、玉米以及大面积的大棚蔬菜。植被资源整体布局较为混乱,缺乏系统性规划。

2.5旅游资源。寿光弥河处于寿光市的旅游休闲区,弥河生态环境良好。沿海农田和村庄的保护相对完好,与寿光城市群建立了便利的交通网络。全市以耕地为基础,创建新型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现代娱乐旅游服务业和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旅游美食项目,为游客提供野生农业资源。

3设计目标

使河流及其周边场地都具有一定弹性,从而把自然灾害产生的影响调节到最小。让当地人民不再遭受旱涝灾害,同时创造亲水区域,带动大棚经济、旅游产业发展,弘扬当地蔬菜科技文化。

4设计概念与策略

4.1设计概念。“弹性城市”让河流成为唤醒新区生态血脉的纽带,让弥河成为滋润城市成长的引擎,滨水地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地区,滨水成为城市公共交往流动客厅,让弥河成为城市文化之光。

4.2设计策略。4.2.1弹性城市。弹性城市中的“弹性”一词来自生态学概念。这意味着该系统可以在外力侵害中幸存下来,并且在发生碰撞的情况下,可以快速恢复到其原始状态,同时保持其主要功能、结构特征和自我调节能力。后来,弹性的概念与处理城市及其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相结合,提出了弹性城市的概念。它被定义为城市在面对结构和流程的重组与变化之前可以解决和变化的能力和程度。复原力的概念在城市水系统的管理中很早就被应用,然后在洪水灾害损失控制,分析发生洪水灾害程度的大小,在受洪水威胁地区的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管理中被应用。4.2.2弹性河岸设计。弹性堤岸设计的主要策略是将传统的硬防洪堤提升为具有防洪功能,生态效益和使用功能的柔性河道景观。河岸层次增加(河前植被区,内河湿地净化区,梯田带)。驳岸处理分为3类:护石、粗沙护坡、缓坡草护坡,参观者将体验到水位的变化。河前植被区:在河道的两侧留出足够的空间作为预留区域,以防洪水时淹没,以减轻和降低洪水的水位和流速。该保护区可设计成以植被景观为主的潮滩、沼泽或柔性河岸。该地区在洪水季节被淹没,同时在蓄水中发挥作用。这是缓解洪水压力的第一个障碍和关键点。洪水期过后,可以在净化水的同时依靠自然景观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到原始栖息地状态。梯田带:在北部地区,高水位季节和低水位季节之间的水位差异很大,在高水位季节很可能发生洪水灾害。因此,横截面设计采用楼梯景观设计,它适应于不同水位的河岸,并可以解决水位大幅下降的问题。4.2.3分散疏导设计。除了“防洪”外,灵活的防洪措施还需要以分布式方式分散洪水。传统的防洪堤被拉直,不仅减少了生态效益,而且还造成了过多的水流量。阻止或聚集洪水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灾难。分散洪水更符合自然规律,而不是将洪水集中在特定位置。弹性洪水控制通过增加堤岸的曲率来减缓水流。同时,可以将洪水量转移到分水渠中并降低洪水位。以柔和的方式将洪水引到正确的地方,不仅可以减少洪水的风险,而且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景观效果。4.2.4生态适应设计。良好的河流生境是所有设计的基础,而植物是创建河流生境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可以种植更多的水生植物和浮游植物来净化水,可以种植具有洪水和淹没适应性的湿生植物,并且河滨景观应该以本地物种为主,在洪水季节,植物群落的景观可以发挥水的渗透作用,同时保护土壤并防止水土流失。洪水期过后,适应能力强的植物可以自愈并净化从河中流出的水,河岸与河流相连,形成观赏性植物景观。

5总体布局与规划分区

5.1总体布局。结合弥河的自然与旅游资源,构建“一带两环四段”的弥河活力中心区,强化南动北静的两岸特色,活化边界,构建活络、曼妙的品质空间,蓝绿交融提升滨水空间品质和效益,增加更加丰富的绿色空间规模和绿地类型,满足不同市民、游客的多种公共活动需要,创造通而不畅的驻足、欢聚、徜徉观赏区。

5.2分段规划。5.2.1河道分水段。功能定位:弹性河道与水体保护。设计特色:生态弹性驳岸与湿地岛截水。使用地形增加场地丰富的高差变化,为20年甚至50年一遇的洪水预留空间,强化湿地岛的保水、蓄水作用增加多层次的植物种植,使用根系发达、生长旺盛、有利于水体生态平衡的水生植物打造滨水空间,修复河道环境。5.2.2生态湿地段。功能定位:生态公园。设计特色:生态旱溪、儿童戏水、水净化展示。把排污检查井以雨水花园的方式进行处理和改造。收集到的雨水经过沉降、生物净化等处理方式后排入河道中,通过互动装置等将雨水净化流程展现给大家。除雨水系统外,增加景观用水体系,并设置儿童亲水活动设施。设计跌水瀑布和亲水平台,增加人与水的互动。5.2.3城市休闲段。功能定位:景观走廊。设计特色:疏散交通,城市节点。知性、友好、宜人、流动。城市休闲段距离市区最近,是河流景观最主要表现的区域。创新广场作为主要城市节点,广场作挑空处理,三级园路可在下方穿过。使用音乐喷泉作为城市形象魅力聚合节点,活跃创新氛围。增加大面积的停留与展示空间。检查井置于盖板之下,作艺术化处理。5.2.4工业文化段。功能定位:工业文化表现。设计特色:植物配置上多采用成片的种植,体现工业文化简洁整齐的特点。扩展滨水步道,增加多样化的生态景观种植。通过交通组织优化,扩大滨水景观空间,营造中心区庆典草坪。增加艺术构筑,丰富场地工业文化活动内容。

6专项设计

6.1植物种植设计。6.1.1本地化原则。在设计植物栽培时,必须首先考虑对自然因素的协调,例如植物区域的地理和地质条件,气候,生态环境,水和土壤环境。优选的本地植物群落点景“大树”、丰富的本地植物群落“乔木”、低成本维护的本地植物群落“地被”、适宜的本地植物群落“水生植物”都体现了本土化原则。6.1.2生态学原理。植物美化环境必须利用植物群的共生伴侣特征,以确保在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多种层次和特征的植物景观。6.1.3体系化原则。在种植设计中,植物景观建设应强调整体构思。在空间级别上,通过集成创建了一系列有机连接的节点,并加强了节点之间的连接以形成整体分层的起伏。

6.2水系统设计。保证常态稳定的适合生物生长水流、水深和低水生境。采用适宜性植物保持水质、稳定饱和溶解氧浓度。通过增加低溢水堰形成微动态生境变化。在非阻止洪区种植大冠树木,减少日照影响,稳定水温。创造优美、人与自然和谐交流的滨水生态景观。

6.3污水处理系统。污水处理是场地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河道设计了一系列滨水生境来净化受到污染的河流,通过回水净化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改善,植物吸收,微生物分解、吸收、过滤等措施有效净化废水,跌水给水体增加氧气,人造湿地用来沉淀、过滤水体中的杂质,湿地中的多种水生植物被用来吸附水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进而为游客提供愉悦体验的同时净化水体。

7结语

弥河的治理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河流与人们“和平共处”成为社会热点问题。2018年8月,寿光弥河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甚至导致全国菜价普遍上升。经过共同努力,试图利用弹性景观理念尝试实现河流与人“和平共处”,从而解决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河道调节能力差所导致的旱涝问题。本方案的成功,对解决与弥河有相同问题的河流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希望未来河流周边从不断对抗河流到与河流相融,人与自然能够更和平地相处。

参考文献:

[1]俞孔坚,俞宏前.弹性景观———金华燕尾洲公园设计[J].建筑学报,2015(4):68-70.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4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重要产物,也是众多文化精华经过不断的积累与沉淀所形成的,所以会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自中国近展以来,就已经广受外敌侵略,而为了改善这一不良现象,进而促使中国经济能够迅速发展,开始逐渐采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并学习一些西式化的文化背景以及武器设备制造等。这样一来,极大程度地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甚者部分人则提出了“全面向西方靠拢”的相关理念。现阶段,即使我国人民已经开始做出思想觉悟,在“中西结合”的发展道路中仍旧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核心理念,并适时参照西方经济发展体系,目前我们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则是应当如何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而这也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话题。所以通过研究能够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变成了当下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经济价值;思考

引言

绝大多数的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仍旧停滞于过去阶段,并认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这种思想理念是错误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时无刻不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均是以很多流派文化为核心价值观共同组合而成的,其中可包括道家、法家以及儒家等。但是在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与变迁之后,当代化经济发展也和我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且彼此依存,相互促进。现在有很多中国人已经醒悟,并将以人为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而这也是华夏儿女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与沉淀得出的结果,其中不仅包括主观意识,也巧妙结合了精神意识与制度体系等。其是在旧时社会所形成的,在封建社会时期得到了鼎盛发展,并经历了很多历史发展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与文化修养,在现代化的发展中积极改善了封建社会的错误思想,主要则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人民群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时间沉淀,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四大文明”则为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随着各个发展时期的不断沉淀与积累而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基本上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哲学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的哲学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主要是由儒家、佛家以及道家共同组合而成,即使已经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代经学以及隋唐佛学等多种哲学形态,但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却均具有很多共鸣之处,这样一来便形成了我国的哲学传统文化。总的来说,主要可包括以下几种[2]:

(一)将求善作为主导,重点体现出天人合一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来说,其和西方文化之间的本质性区别在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注重求善,而西方文化则在于求真。因此在求善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与孟子均提出了“仁政说”与“性善说”的相关理念,这些理念对后代哲学以及政治阶层的发展均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纵观我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在求善的过程中,中国人民均比较注重天人合一。在此过程中所表示的“天”与自然科学的“天”是不同的,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前者比较注重体现出健全的道德思想以及其与人类的本质性意义与联系。“天”与西方国家的“上帝”有着相同之处,可以孕育世间万物,公平公正处理人间事务,天命则是所有道德思想的最高标准。《论语》中的“获罪与天,无所祷也”等,均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性与天理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总而言之,对于我们国家的哲学思想来说,均会具有这样的逻辑理念:做人之始,当以德为本,修养身心,以成就圣贤,一旦得道,即与宇宙万物合为一体,上通天道,下化万民。在这一思想理念的支撑下,成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为我国的现代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将道德作为人之根本,重点体现出寡欲中庸

对于我国的哲学传统文化来说还具有一项特征,即将伦理观念与道德修养作为根本路线。在我国的古代时期,周天子则提出了“敬德”以及“保民”的思想理念,而著名思想家孟子则提出了“仁、义、礼、智”,并将其作为人性之本的界定,因此上述内容均能够充分体现出德的重要性。在实现道德思想理念的过程中,我国绝大多数的公民均比较注重寡欲、去欲。著名思想家孔子则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著名哲学家董仲舒则阐述了“正视谊对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相关理念,在宋朝时期,有很多的理学家则阐述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律例[3]。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我们国家传统哲学文化的克己寡欲价值趋势已经界定了中国的性格特点,即为内敛、委婉、中庸协调、保持平衡。

(三)在人生态度中,则注重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相互协调

我们国家的传统哲学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两种价值观念,并存在着本质性的区别,即出世和入世。对于前者来说,通常则受到了佛家和道家的推崇,比较注重人的修心养性,澡身浴德;而对于后者来说,通常则被儒家所推崇,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之间的价值观念相互协调、补充,而这也变成了我国绝大多数公民的人生态度。我国的传统哲学文化是在社会经济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所产生的,与此同时也会对经济文化以及政治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限制经济发展。在此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在中国哲学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民族意识与心理理念,并且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连接作用[4]。

二、传统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所谓经济文化,其所表示的是人类的经济价值理念体系以及人类的经济活动形式。通常情况下来看,经济文化主要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即制度经济文化、企业文化以及居民经济文化。具体内容可包括:

(一)制度经济文化

制度经济文化系指社会经济制度的价值评定与发展方向等方面的理念体系以及操作模式。简单来说,制度经济文化有着极强的阶级性。结合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进行考虑,则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创造出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文化,并将此作为主导方向,但同时也夹杂着其他的小农经济思维模式。在社会经济制度中,与资本主义私有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我国在采用资本主义公有制后,意识到公有制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性。然而在真实的操作过程中,则选用简单的一大二公方式。在社会发展时期,我们可了解到社会主义是源自于资本主义,但是却又显著优于资本主义,更有深度,最后则会发展成为共产主义。但是在进行战略性发展的过程中,大多均体现为轻浮急躁以及急于求成等状态。当国家相关部门发出了“五年赶英,八年超美”这一号令时,为了能够达到预期的发展目标而弄虚作假,糊弄世人。上述现象的产生,均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是适应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的,但是上述不良现象的产生以及单一的思维模式则会对我们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而这些也已经在历史的发展中得到了证实。因此,为了能够不重蹈覆辙,应积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改善不足之处,进而促进国家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从主观上进行考虑,经济制度即为判断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并且也会对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操作模式进行战略性指导[5]。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系指怎样运营并管理企业的理念体系以及操作模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中,集体主义与以德为本是其中的关键组成因素,而企业文化则是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其中所呈现出的特点可包括以下几种,即:

1.工作人员的终身制。在我们国家的众多企业中,绝大多数均为全民所有制以及集体所有制,所以为了能够充分展现出工作人员的集体主义理念与社会主义精神,企业所雇佣的工作人员均采用终身制形式,政府部门对雇佣职员的生活保障以及医疗费用等全部报销。因此,在这一管理制度的影响下,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磨洋工”的情况,没有付出绝对的努力为企业服务,工作态度比较消极,导致企业的负担比较大,显著增加成本费用的支出,而这些现象的产生均对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而企业的发展没有取得进步,那么将会影响到整体的社会经济现状。

2.晋级方式比较缓慢。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企业来说,通常情况下刚刚离开学校的大学生必须要工作5—7年的时间才可以争取到晋级的机会,而一些行政部门则是级别较高者普遍年龄均比较大。因此在此种晋级形式的影响下,严重打消了我国年轻人奋斗的积极性,进而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3.委婉的控制与协调方式。中华民族的人民普遍均具有内敛、委婉以及重情义的心理。而此种性格特点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则可体现为管理人员采用情感化的控制方式与协调方式实行管理。而在学术领域中,则有相关学者提出此种方式是非理性化的,没有按照规章制度体系执行相关事务,与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比则有着显著性区别。对于理性化与制度化来说,基本上则是以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基础,并为了实现健康稳定发展而拟定出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可包括人事制度体系以及财务制度体系等,将以上制度为基准,进而协调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在此种理性化的管理模式下,由于规章制度体系比较严格,所以可信程度比较高,且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非理性化的管理模式中,企业制度则是依照管理人员的思想观念随时发生改变。因此,导致企业的管理运营比较随性化,可持续效果较差,有着极强的人治效果。在当前社会的发展中,我们国家有很多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式企业,当其在扩大发展规模时,则必须要对管理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这样一来方可与时俱进,在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6]。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进行考虑,有许多的心理学家将此种管理模式称之为非人性化管理。较之于西方国家的人性化制度管理体系来说,我国的制度管理体系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在进行人性化管理的过程中,不但要实现企业的预期发展目标,并且也要秉承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考虑人们的思想情感,在人性化制度体系的管理之下,能够促使人们自然而然地服从上级领导指挥,并显著提升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企业发展所产生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但是在非人性化管理的企业中,企业对职工的管理力度比较强,而在处理一些事务以及对其进行管理时则显得随意化,统治气息比较浓厚。因此在当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必须要适时更换相应的管理方式,与时俱进,方可呈现出最大的效果。

(三)居民经济文化

所谓居民经济文化,其所表示的是消费者与运营者的文化价值体系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对于我们国家的居民经济文化思想理念来说,其基本上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

1.消费理念。在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中国人始终以勤俭节约为基本消费理念,针对一些铺张浪费现象是极其反对的。因此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均是采用“量入为出”的方式。此种消费理念虽然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很多重要影响,并且也通过此种方式筹集了很多的建设基金。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发展条件下,此种思想理念早已不利于我国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并且极大程度地限制了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就业理念。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多均是比较安于现状,追寻平稳的生活,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则体现为惧怕与他人竞争,缺乏忧患理念,仅会做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结合长远方向进行考虑。因此,在此种就业思想理念的引导下将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并降低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逐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思想理念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是彼此相容的,且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对现代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而第二种观点则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发展之间是彼此排斥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文化与经济是社会有机体的两个分支系统,而传统文化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过程中所阐述的文化具有狭义特点,所表示的即为观念形态。在社会有机体中,不仅包括文化与经济,其中还会产生政治等其他方面。当人们的发展开始走向全新的“世界历史”时期之后,国家的经济将会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而文化也包括在其中,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本身均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产生的,没有所谓的优势与缺陷。但是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对比之后,方可显现出一定的不同之处。所以,外界因素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的关键性因素。

结语

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且中国的传统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时间沉淀,在世界上享誉盛名的“四大文明”则为我国的发展与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随着各个发展时期的不断沉淀与积累而逐渐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并对我国人类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随着国门的打开,外敌的侵略,在饱受了各种磨难与惨痛经历后使我们明白了很多道理,并不是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彻底摒弃就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总体而言,抛弃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我们绝不可以成为西方国家文化思想的附属品。因此,在这一背景条件的驱使下,我们必须要采用正确的途径进行中西文化交融,将求善作为主要核心思想,将道德作为基础保障,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将我国的传统思想与文化内涵传承下去,并使其发扬光大,提高对中国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切实地改善崇洋媚外等不良现象,而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需要注重的主要问题。

作者:王娟 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魏林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福建土楼造型为元素的产品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56-58.

[2]唐眉江.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现代哲学,2013,(5):118-124.

[3]巩娟娟.中国儒家生态思想及其对当今消费异化问题的破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6,(1):105-109.

[4]张天惠.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经济价值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6,(9):258.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5

茶文化如茶道、茶艺、茶俗、茶礼之类清新淡雅的片断是人类悠久流长历史中沉淀下的一朵瑰宝,大唐盛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的推动下,茶文化在社会发展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论文主要从茶的起源、发展及文化的形成过程和内容,研究其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及对其他领域的连带作用,引起人们以对本民族文化的共鸣。唐朝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最鼎盛的时期,因而对茶饮文化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继而出现的陆羽《茶经》等文字著作是对茶文化发展从饮食到文化的高度总结和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烹煮、品饮乃至于茶具、习俗,使茶文化从纯技艺升华为精神文化,并集中体现在茶道文化这一次生的文化形式,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流芳全世界。

关键词:

唐代;茶文化;茶经

1.绪论

茶文化广义上包括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即茶具、茶馆、运茶、制茶、茶道、茶政、茶礼、茶艺等等,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指其人文科学内容。而本论文则从广义的方向入手来研究中国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以及茶文化对后世之影响。从茶物质开始,在延伸至与其相关的人文精神素养。“茶文化是茶的物质产生和饮品利用过程的物质、记忆以及形成精神的成果的总和,其内容包含物质层面,技艺层面和精神层面。”[1]随着唐代疆域的扩大,饮茶文化也逐渐从南方传播开来。直至边疆地区,对后世在经济、文化、名俗乃至于民族融合上影响深远。如唐代有言:“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2]可见,饮茶、贩茶在唐之前已经广为流传与普及。饮茶的起源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乃至上古,唐代以前并无“茶”字,只有“荼”的记载。茶圣陆羽首先提出了茶的起源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而至于全民品茶,论茶,斗茶,将茶发展出其专属的文化品位,则源自于唐朝,它起到了加强经济、融合文化、丰富艺术、促进交流、开源国库的作用,有着无法预计的社会提升作用和效果。

2.唐代社会经济对茶文化的推动

秦汉之际,中华民族的祖先饮茶始于药用。有言“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3]“荼”即古代的“茶”(《尔雅》记载)。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为茶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而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到了唐代,随着国力、经济的大力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增多促成了茶文化的发展条件。安史之乱后,虽然经济有所动荡,但茶文化的发展趋势仍未受到影响。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茶饮文化正式的开始了发展和壮大。由此,茶叶贸易,贡茶制度,茶书著作,茶禅联系都蓬勃发展起来。

2.1唐代茶叶贸易的盛行。

白居易《琵琶行》有言:“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浮梁是唐朝疆域里最东南的一个集散地,经济交易十分频繁。唐中叶以后,由于交易的经一步推进,使得茶叶文化从南向北扩散,呈网状结构覆盖全国。陆羽在《茶经》中更是罗列了无数的产茶州县,现阶段已经明确知道的茶业产区已有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覆盖大江南北。这样的网状结构,在唐代这样的广泛交流时代,为茶叶的传播和茶风的普遍化提供有利条件。

2.2贡茶制度的施行。

由唐代开始,朝廷开始在名茶产区设立贡茶院,由官府监督。当时最著名的贡茶院设在湖州、常州以及顾渚山等地。每年清明前,都需将上好的明前茶上贡至朝廷。贡茶制度劳民伤财,每次运输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有其负面性。但另一方面该制度确实对茶叶质量的提升意义非凡。皇家饮茶习惯的发展带动民间饮茶消费,当时宫廷里产生的许多新兴茶饮模式成为民间习俗的风向标。自唐代开元以来对茶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甚至在产茶地设下御用制茶场。此外,唐代朝廷增收茶叶税加以立法管理,也促成了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2.3茶书发展及流传。

唐代社会经济推动茶文化发展的标志性产性—茶书兴盛,对茶文化系统理论性研究愈加广泛。自公元七六〇年左右茶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陆续撰写了《茶记》、《顾渚山记》等卷,系统介绍采茶、制茶、煎茶、饮茶之法并分列等级[4]。《新唐书-陆羽传》记载:“羽嗜茶,着经三篇,言茶之源、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以。”[5]另外诗僧皎然、张又新、温庭筠等著作《茶诀》、《煎茶水记》、《采茶录》、《十六汤品》、《茶述》、《茶学大典》、《茶谱》等较为著名。这些茶书将饮茶学问详细地论述,更加推动茶经济贸易的发展。

2.4茶禅关系的发展。

由于茶味先苦后甘,与禅境十分相像,故自东晋后,饮茶便被列入禅规之中[6]。僧徒行踪遍布全国,也使南方饮茶之风传播到北方。茶对于僧人而言,其妙用在于精神层面,茶道所言清雅、宁静、和谐、自由俭德等精神领悟与佛法之六度五戒暗暗相合。喝茶既可以通晓茶品、体验自然、又可以通过观茶色品茶味,识解佛性。总而言之,其共同特点在于,领悟自然的神妙。[7]同时,寺庙因为其清幽雅致、古朴无华的环境,成为了文人墨客与僧人进行儒释文化交流的绝佳之地。这些活动与交往,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8]

3.茶文化对饮茶物品贸易的带动

《茶经》对采茶天气、制茶工序、煮茶用水、品茶方法等的详细说明,[9]明确了茶文化除茶叶贸易外,还存在饮茶物品的交易。其中所列的饮茶器具总共有二十八种,并称为茶器。而采茶所用器具则称为茶具。唐代茶器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陆羽所言,乃文人学士所用。二是在陕西出土的金银、秘色瓷、琉璃茶器,乃是皇室王孙贵族和宫廷所用。比如风炉、水方、碗、札等,平时并不一定要用全套茶器,但最好还是备齐全套,否则,“茶废矣”。

4.结论

在唐以前一千多年里,茶饮文化经过了漫长的孕育期,在唐朝国富力强的时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起来,极大的影响了后世经济、政治、文化、艺术,甚至人民的想观念和意识形态,除了与饮茶实物的贸易外,茶文化在茶馆、家庭消费等奠定了不容忽视的基础,迄今不衰。茶饮已逐渐艺术化,国际化。

作者:光梓宜 汪翔 单位:西安交大附中 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论茶文化的理论与实践》,郑永球

[2]《封氏闻见录》,[唐]封演著,《雅雨堂丛书》本

[3]《茶经》,[宋]陆羽著,1956,百部丛书集成,艺文印书馆出版

[4]《神农本草经》,作者不详,约成书于秦汉时期

[5]《新唐书-陆羽传》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

[6]《饮茶与禅修》,沈柏村,国立国父纪念馆馆刊,2000.5

[7]《中国唐宋茶道》,梁子著,1997,陕西人民出版社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6

农业经济统计作为掌握农业生产一手数据资料的重要工作,为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标准化数据统计水平的提升,其在农业经济统计方面带来的影响也愈加深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需要提供足够的统计数据,同时也对数据统计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农业经济统计相比其他行业统计的特殊性,其标准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

关键词:

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

一、引言

农业作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石。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经济数据统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通过标准化指标的构建和标准化统计步骤的实施来完成的。在信息化时代,通过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信息数据化详细全面探究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问题,了解当前农业经济数据统计面临的问题和其未来在标准化道路上的发展趋势,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分析性数据,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现状

(一)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精细化水平不高

对于任何行业的数据统计进行体系把握和控制时,必然涉及到统计标准的选择上来。对于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也不例外,由于农业统计的发展处于从传统型向信息化转变的时代,其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在我国统计局公布的行业划分标准方面,农业属于农、林、牧、渔业中的一类,并包含农业服务业及其他农业服务业,但是在统计体系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对于复合行业即可能包含农林牧副渔业中一个行业或者多个行业的统计信息划分就不够清晰,可能会导致在农林牧副渔业中的统计信息存在交叉及数量关系方面的不准确,当前有关农业统计并没有对这复合行业进行详细划分和规定,可能会存在复合行业的统计信息缺失及错配的情况。其次,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的建立是通过历史经验的不断完善和修正而得,这使得农业经济数据统计体系中仍然保留着很多传统过时统计方式的影子,很多方式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可以被先进的设备设施所替代,而传统的一些统计方法可能存在人工成本较高、准确性较低等缺点,不利于提升农业经济统计的准确性。如在实际工作中的农产品成本统计,就是采用的简单平均法统计小麦、玉米等农产品的各项直接和间接生产费用,即县级对各乡村调查户数据汇总,以各户的实际播种面积为权重进行加权平均;省市级采取简单算术平均办法来进行汇总。如果遇到调查户数据记录不准确,就容易造成信息失真,影响统计结果。

(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从收集到传输缺乏专业性

由于农业经济作物种类繁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作物收集的不同也为农业经济统计带来了一定难度。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在收集环节到传输环节由于信息量大、种类多,农业经济统计面临着专业性较弱的问题。首先,在收集阶段,由于统计抽样的方式选择需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确定,由于种类过多,在统计抽样时,如何选择抽样方式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抽样方式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最终呈现出的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随机抽样方式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普遍、操作也是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农业统计时却并非特别容易进行。这和农业统计的特性有一定的关系,农业经济统计的一般是生鲜制品,对农产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类较难,在统计过程中随机的方式虽然可以减少工作量,但也容易使得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下降,这不符合大数据时代对于大规模数据准确性的要求。其次,在数据传输阶段,过去由于信息化水平较低,统计数据一般由村开始层层上报,下层人员有关统计知识的水平较低,数据的传输多采用报送纸质资料、电话汇报等方式,这容易造成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二次差错,同时这些差错也很难在后续的复核、处理过程中被发现,最终这些差错就会扩大数据的误差率,造成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可用性降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此类问题,农业部农业综合统计中的农村经济基础资料卡片的统计就是由县级信息员报送,省市级信息员逐级汇总,层层上报,上报过程中,如果每一环节出现差错就会增加下一步的复核难度。

(三)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偏低,缺乏可信度

农业经济数据在经历过收集、传输之后必然面临着数据标准化的处理问题,只有进行有效数据处理和加工,数据才具有较高的可视化,才可以被加以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农业经济数据信息的可信度。但是当前,在农业经济数据标准化处理方面,我们仍然面临着处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最终导致农业经济数据的信息可信度欠缺。首先,部分农业经济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仍然较为落后,统计分析手段仍然停留在简单的汇总、平均方面,未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和分析。简单的数据统计手段对于简单分析农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精细化生产的不断发展,如何对现有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加以利用,指导并促进未来农业生产便成为关键性难题。其次,统计部门也需要找寻不同类型的统计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原因,通过数量关系分析可以适时实现统计的最终目的预测未来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发生规律轨迹。当前有的统计部门的人员构成仍然较为传统,难以负担负责的统计数据分析和处理问题,也难以对未来趋势进行准确预判。这也使得统计数据虽然已经存在,但是能够用好、用对统计数据的人员不多,难以将一手数据转换为具有真正经济价值的统计数据信息。为解决农业经济信息统计标准化,陕西省农业调查总队几年前就建立了覆盖全省农村的统计调查网络,设立了一套科学的农村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和组织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成了农村统计调查信息网络体系,调查手段日益现代化。实时了解掌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运行情况,分析判断形势,及时、准确反映和监控全省农村社会经济指标。

三、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趋势

(一)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不断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精细化

当前,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为了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需要加强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与统计标准化要求的协调,促进指标体系的精细化和完善化。首先,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不单指一项制度,而是指一套全面的从指标制定到指标实施、数据收集传输处理等全面的数据统计指导规范。统计标准化需要符合基本的统计制度规范要求,并利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和方式对统计标准化指标进行确定以协调其与农业经济统计制度之间的关系。其次,过去的农业经济统计存在指标过于粗放化的问题,不利于统计数据的精细化收集和处理工作,因此对于农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所涉及的指标应当进行细化和详细解释定义,确保指标体系精细化也为后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扫除一定的障碍。除此之外,对于复合领域的经济统计问题要把握复合行业的经济实质,根据有关规定进行指标和实际的对应。对于不确定统计指标项目的内容,可以向有关统计单位进行咨询汇报以确定统计指标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的专业化,强化统计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管理

想要改变当前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集专业化水平不高、数据收集缺乏专业性的问题,要不断加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收益的专业化能力,强化统计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进程,提升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发展质量。首先,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确定准确的总体、样本等基本概念信息,在选择抽样方式时需要结合现实情况并进行误差可能性分析。通过选择合理的抽样方式既可以保证统计抽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可以节约成本、减少统计工作的成本。其次,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对于基层统计人员的统计基础知识培训工作,提升统计专业水平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专业性。除此之外,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逐步改变传统模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传统的纸质材料报送方法虽然仍具有一定意义,但是面对大规模大批量的统计数据,传统纸质材料报送方式既不利于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处理,也不利于数据的保存和留档。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云内存的兴起使得电子信息化数据传输和存储成为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统计部门也应当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完善数据传输系统,来保障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三)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

提升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对于全面提高统计信息可用性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而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道路上的重要发展趋势。首先,在农业经济统计部门可以通过招聘一些具有较强经济学和农业复合学历背景的人才来从事农业经济统计工作,人才引进政策也会在短时间内提升从事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而内部培训机制的完善也有利于提升现有职工的统计业务水平。内外部员工水平的整体提升会促进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的标准化处理水平。其次,通过完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标准化处理系统也可以通过不断磨合、系统升级来提升计算机时代的信息处理准确性。在未来,农业经济数据的处理不单单局限于简单的数理统计方面,还可以利用现有统计数据来对未来情势进行预测。通过多种模式来提升数据处理水平,可以全面提高统计信息的可用性。除此之外,在进行标准化数据处理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前期统计数据收集、传输、存储过程中产生的误差,确保统计结果在可行的置信区间。通过以上的举措可以逐步提升信息化时代的农业经济统计数据的处理水平,最终实现统计结果的可用性和有效性,促进农业经济的精细化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经济水平的全方面发展,数据统计工作的作用也愈加凸显。对于信息化时代农业经济数据统计而言,标准化的统计体系、专业化的数据收集手段和方式、非传统的信息传输模式和标准化处理方法都对提升统计信息的可用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不断试错和吸取世界先进经验,才能最终总结出一套符合我国发展需求,适合我国基本现状的农业经济数据统计标准化体系和方法,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作者:王艳荣 单位:陕西省农业展览馆(陕西省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陈茹.我国乡镇(街道)图书馆统计标准化建设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02).

[2]王萍.建立中国统计业务流程的构想[J].统计研究,2013(03).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7

随着改革开放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现行的课程标准之中。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从基本的课程内容调整,逐渐加入了创新性的个性化的教育机制。文章从计算机专业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进行分析,为其教育体系和环境设计提供参考理论。

关键词:

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我国社会竞争还在不断加剧,因此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是适应社会优胜劣汰残酷事实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自身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也有对不同领域和方向的学习热情,因此加强计算机类专业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是提高人才能力的教育基础。

一、个性化学习环境教育方式的发展现状

希腊教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了教师应当使用助产术提高学生的教学成果,而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也曾提出了因材施教,教育者应从学生的个性决定教导的内容。传承千年的因材施教理论是我国传统儒家教育的基本理念,也是教育者和学习者最希望达到的理想状态。个性化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对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坚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习替代讲课成为塑造学生个性的基本构成。以学生个性为区分的学习环境设计,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也能为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留出适当空间,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更加高效的知识吸收。在过去的教育课堂中,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灌输,学生没有资格选择喜欢的知识进行进修,也不能因为课程的不适用而放弃,期末考试是学校对学生价值的直接评价,也是学生被强迫灌输知识的原因。虽然目前的教育机构也在努力的推广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但是人口基数和社会竞争让因人而异的教育方式举步维艰。我国很多院校开展了小班和分班的教育方式,但是其本质还是根据学生的成绩而不是能力进行分班,这样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到没在重点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给重点班的学生很大的心理压力,不平等的教育方式也是目前青少年走上绝路的影响因素之一。

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最早的计算机类专业是在1956年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设立的,同年党中央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中表明其了对计算机新兴技术的肯定和重视。计算机类专业有着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弥补很多传统教育的不足,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体系发展时间还不充裕,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待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类课程,顾名思义是需要结合计算机领域的技术和手段对行业领域进行拓展和规划,但是很多院校不能从以往的教育结果中吸取经验,应用过于单一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在讲师方面使用理论过硬但是没有实际经验的专家,让学生的在毕业后还需要根据时展进程继续进修,既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也造成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高校的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都是理论课程的课时高于实践课程的课时,即使是开设实践课堂的过程中也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沿袭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不能从中得到希望学习的部分。在学习环境上很多学院都出现了计算机配套教学设备和教室不足的情况,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专业过多的高校,很容易出现课程“撞车”让一部分学生长期得不到计算机的实践学习,对文化课是的理论知识毫无落实过程,也就成为了实践课程却要死记硬背的学习窘状。

三、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现代化的个性化学习环境要从计算机类专业的学习风格开展设计过程。任课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环境的设计,包括对教学过程中策略的制定和课程开展后的反馈等等,其中研究学生的个性需要需要放在教案预备的重点部分。开展课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且细致的研究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再从不同的角度对理论和实践课程进行严谨的授课。教师应当在课程开始之前进行学生个性特点的收集,以便在课程开展的同时能够针对学生的个性化提供科学的教育方式。因此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向的收集是创造个性化学习环境的首要工作。通常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兴趣进行调查,首先是传统的调查问卷的形式,也称作异步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的项目可以设置姓名、年龄、教育程度、计算机接触时间、信息化水平、感兴趣的领域等等,这样的简明的问卷调查方式能帮助教师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中提供信息基础,也能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掌握和追踪。另一种学生兴趣信息收集的方式是采用网络活动调查的方式,通过参考学生经常点击的学习链接了解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网络数据的调查项目还可以包括学生在该页面停留时长的统计、该页面经学生访问的频率、经常搜索的关键词等等。在收集学生的个性需求信息之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其需求制定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包括学习者能力变化后的教育策略的改变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完善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过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类专业个性化学习环境设计还需要存在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教育机构对学生个性追求的掌握不足是造成目前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不足的根本原因。因此教育部门一定要根据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区域内的教育改革政策,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为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竞争力的支持。

作者:赵智超 吴铁峰 单位:佳木斯大学

计划经济研究范文8

首先,科技研发程度有相当大的差距。2001—2005年的“十五”规划目标要求,到规划结束科技的研发强度需达到1.5%以上,这一目标却在2008年得以实现。现今全国的科技研发和发展强度仅达到全国总投资的1.7%。

其次,自主研发的技术项目较少,我国经济的增长对外贸依存度较高。在对外贸易产品中,拥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比例低,低于所有比重总和的10%。发达国家对自主创新产权的管制不断加强,我国大多企业仅注重投入产出的短期效益,因此,对短期无法形成利益的科技研发项目投资较少。进而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还较多的依靠投入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而科技创新的贡献率较低。

再次,存在自主创新的理念差距。根据科技的发展局势,对于科技发展战略的转变过程,我国企业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跟踪模仿过去政策的现象。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主体,作为利益的追求者,很难将主要工作放在对原始工作的创新上,因此,我国的自主创新还需极大的提倡和发展。

最后,科技创新的质量较低,依旧发展粗放型经济模式。例如我国高铁的发展,许多人认为它是科技进步和经济质量提升的标志工程,但高铁事故的频发,使得高铁技术受到了不断的质疑。在每年的专利授权与申请中,发明的比例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使得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质量低。

二、如何处理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不协调问题

1转变经济模式,发展自主创新

从全球经济发展历史上来看,经济的迅速崛起与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发展。在经济的发展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和技术增长的模式后,我国也紧随其后并向自主创新模式演进,促进科技与经济同步增长。改变以前经济发展忽略自主创新的观念,优化对外经贸政策并进行重组,改变传统的依靠出口贸易的发展模式。并且对科技知识的产权加大保护力度,占领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2建设技术市场,为创新提供平台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结合点是技术市场。技术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是实现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对于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若要做好技术市场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在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创新科技技术等方面多下工夫。首先需建设具有显著功能的技术市场;其次,明确技术市场的发展思路。而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自主创新任务的根本,技术市场的产业化和成果商品化的形成,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推进了经济与科技的紧密结合。

3注重顶层的设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经济与科技的结合需要政策的重点支持,并且从顶层对科技和经济的实力进行同步提升,形成经济与科技的政策协调发展。首先,将科技技术进行合理性与先进性的有机结合,以便缩小与发达国家科技、经济的差距。其次,协调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优化财政对技术创新与引进的支出结构,合理引进外资技术,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的支持。

4加强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