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计划范例

课程建设计划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1

积极开展对机械专业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和职业岗位背景的调查,对机械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分析机械专业就业岗位情况,优化机械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适时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荆州市的机械工业基础与特色,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创新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石油机械、轻工机械及汽车零配件的CAD/CAM为特色,以机械工程领域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湖北省特别是荆州地区提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聘请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评价,参与修订,并形成制度加以固定;近几年,为修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走访了江汉石油第四机械厂、美的空调、恒隆汽配、华意压缩机、洪城通用机械等众多企业,听取了企业主要技术负责人对专业培养方案的修改意见。结合荆州市石油机械产业集群和汽车零配件产业集群较强的实际情况,根据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新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并重新设置课程体系,该体系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2大板块组成。理论教学板块由3大平台组成,即公共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平台课程。公共平台课程关注人文社科、英语、计算机及体育等公共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掌握;专业平台课程强调对机、电、控制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方向课程强调专业技能的掌握以及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实践教学板块以培养学生机械方面的基本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的,由实验、校内校外实训教学和课外创新科技实践活动等环节组成。通过调整课程体系,该专业实践性教学课程已达到36周,其中校外实践超过13周,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锻炼。

2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模式

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从过去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课内课外结合、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方向变革,强化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突破传统课堂灌输式教育模式,提出“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以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各种竞赛为抓手,以‘数控实验室’、‘机械自动化工程实验室’、‘汽车实验室’‘慧鱼创新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为依托,构建一种以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基础,以创新项目、竞赛项目及企业技改项目为载体,采用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达到工程技能、创新能力综合培养的目的”的人才培养新思路。通过2大教学板块的有机联系和融合,构成机械专业的完整课程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走出课堂,以项目研究的方式开展案例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科研、合作企业技术改造及新产品开发、各种机械创新大赛等,强调机械创新设计,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自由组合创新队伍,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自己构思方案和进行设计,整个过程贯彻创新的原则;教育强调工程基础,采取组建项目团队进行技术研讨和动手制作等形式,将学生置于竞赛状态下去完成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形成集教学、训练和创新活动为一体的新教学模式,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项目探索期间,共开展了“自动钢筋弯箍机”、“管道爬行机器人”、“多用途升降课桌”、“自动木琴演奏系统”等20多个课题的项目研究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以项目为抓手,强化课外科技实践活动

加强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建立创新实践活动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创新实践的申报、立项、设计制作和指导,通过以项目为载体的研究方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两年来共组织了20多个小组,机械专业60%以上学生积极参与机械系实验中心开展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项目建设期间组织了2届工程技术学院创新设计大赛,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竞赛省区选拔赛中,该院机械专业学生获得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2014年4月25日至4月27日,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慧鱼组)中,该院机械系肖进超、杨磊等同学设计制作的作品“来去自如课桌”,以独特的安全性设计及良好的实用性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获得了大赛一等奖。在2014年第七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及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机械专业皮佳文同学获得建模一等奖、全能二等奖,高翔同学获得机械类尺规一等奖、全能二等奖,潘攀同学和熊靖武同学分别获得全能二等奖和建模二等奖,田俊同学获得尺规二等奖。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强化了学校在机械创新设计领域的优势地位和特色。

4以特色课程建设为龙头,加强课程建设

4.1大力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教学研究为基础,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依据人才培养的需求原则、实用原则和创新原则,设置了如下专业特色课程:《机械制图》、《CAD/CAM》、《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技术》、《液压传动等》,并对这些特色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以适应特色课程建设需要。重点建设了《机械制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设计》、《液压传动》等4门院级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修订和完善了各门课程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2改革教学方法

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强化师生之间的互动,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研究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代替传统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式、开放式、现场演示等教学方法,使专业课程教学生动、有效。如“慧鱼创新实践基地”、“机构创新实验室”、“数控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采取开放式教学方法,实行时间开放、内容开放、设备及元器件开放,每个开放领域均配有相关指导教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到实验室进行创新设计、动手操作及加工制造,以锻炼和提高实践能力。特别是结合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提出了以项目驱动的集教学、实践和创新于一体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采取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的措施,完善专业师资队伍。积极推动专业教师到当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生产现场开展实践与研究,加强教师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科研项目,积极为企业技术革新、项目研发等提供技术服务。另外,从企业引进高级工程师作为该专业的专任教师,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和现场指导,使学生了解当前机械行业的发展状况,得到工程化训练。通过专业建设,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多数教师自有科研,结构合理、素质良好、富有活力的专职专任教师队伍。

6结语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2

关键词:一带一路;国际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途径;策略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工作,惠及沿线国家和地区26个,服务人群44亿。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我们需要通过“走出去”与“走进来”的社会发展需求,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体系、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及创新项目开展等国际化课程建设[1]。据中国知网统计,以“一带一路”并含“课程建设”为主题词搜索的文献仅有43篇,以“国际化课程建设”为主题搜索的文献仅有47条,以“国际化”并含“高职课程建设”搜索的文献仅有21条,在基于“一带一路”视阈下对国际化课程建设研究的作者较少,尤其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国际化课程建设。9月初,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前夕,受邀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马拉维共和国总统阿瑟•彼得•穆塔里卡阁下率代表团莅临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考察访问,希望能与学院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培养优秀人才。穆塔里卡指出,马拉维政府正在实施一项青年成才计划,即通过职业技术院校,为马拉维的发展培养充足且训练有素的劳动力。笔者借助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联盟、赞比亚“走出去”项目、教育部立项的学院“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的教师和学生交流项目为依托开展项目的研究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提出如下思考与探索。

1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论意义及应用价值

1.1理论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是在新时代新形势背景下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国际化的重要指标,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对完善教育教学相关标准的基本要求,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石,是为各行各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实施载体。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必须建立适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定位、标准及模式,并积极推广应用。

1.2应用价值

课程建设是促进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或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与交流的关键途径,高职课程建设国际化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融入多元文化,形成具有国际标准的课程建设体系。课程建设国际化对于持续推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有很大的作用,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就要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以助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放办学的进程。

2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目标与定位

2.1课程建设目标

我国与沿线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合作的深入,需要进一步明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路径及策略,细化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体系及建设框架。要将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和世界公民作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国际化建设的目标,我国可以依托各级各类国际化交流合作项目,探索国际化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标准、教学模式及创新项目等4个方面的国际化课程建设框架以及实现途径,通过探索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课程建设,加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师资团队业务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技能培养,比如培养具有广泛教育并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项目解决方案,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走向国际化提供可供参考的研究依据[2-3]。

2.2课程建设定位

国际化课程建设需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课程建设标准及要求,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比如工程监理课程建设需集合“一带一路”国家工程建设与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和工程管理监理的相关制度,以及国家化工程施工监理人才的培养需求[4]。国际化课程开发首先要确定课程面向的对象,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以及国情、行业规范、标准及要求,确定课程建设原则、规划课程建设步骤及建设内容,要研究开发适应国际化学生学习的授课方式与授课方法,结合院校实际可以试点布局基于双语教学的专业普适性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加强双语课程的团队建设、资金投入比例,比如商务汉语课程的开发应以视、听、说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上要体现案例教学与任务型教学方法;课程内容选择上要结合当前的商务环境与时代主旋律,做好精品在线开放课的建设与孵化[5-6]。

3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课程建设内容

结合院校实际,以印尼Kopertip高等教育联盟等平台,教育部有色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项目为契机,结合自身院校实际对课程国际化建设进行总结和探讨。

3.1以中印合作交流为切入点,推进国际化课程建设研究

结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18年启动的与印尼孟加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更多教师和学生交流项目,打造1~2个全英语(或其他语种)授课的通识性国际化课程,拓宽国际化课程建设领域。学院也可从国际化课程选择上,从市场性、国际性和特色性三大维度出发开展试点,不断开展国际化专业的探索和试点。

3.2以国际班和国际合作项目依托,推动国际化课程教学标准研究

结合院校实际开展的教育部有色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赞比亚电工培训班项目,探索在国际化课程建设上优化教材内容,探索新型活页式、技能训练手册式的教材开发,课程讲授形式采用双语授课、双语习题等模式;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相关院校及国际化企业的合作,推动职教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中双语课程的建设与推广应用,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授课方案及项目开展方式,制定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的教学标准[7]。

3.3以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推动国际化课程教学新模式

以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探索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式,探索基于专业的课程授课模式,提升专业办学层次与水平。“中赞鲁班学堂职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项目”是我院作为教育部批复的“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院校,协同中国有色矿业集团驻赞比亚企业及所属卢安夏技工学校,通过建设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开展学历教育、企业员工培训,探索校企协同“走出去”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和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精神,促进中赞两国民心相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项目。

3.4以国际化教学活动开展为依托,创立中国职教课程国际品牌

以院校教师及学生参加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级各类合作项目为依托,学院探索以教师及学生为主体的国际化教学活动开展模式,加强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同步培养,探索引导教师和学生"走出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观、实习、服务。引导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双语国际化项目训练指导书,双语国际化教材,扩展“一带一路”知识体系,扩展教学时空。我院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联合建立的“中俄丝路青年服装设计师工作坊”,开展国际时装设计大赛、师生双向交流、服装设计专业的合作办学和科研合作等项目。该“工作坊”是我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联合设立的首个以合作共建实训室为基础,开展人文交流、联合办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性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4结束语

对“一带一路”时代背景下国际化课程建设进行探索分析,提出基于“一带一路”视阈下推进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应用价值和课程建设的建设目标和定位,重点分析高职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形成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院校优化资源,应对国际新形势,推进院校国际化和课程建设国际化进程、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以及增强国际交流与技术技能国际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楠,刘引涛.基于“互联网+”动态分层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8(02):46-48.

[2]劳丽蕊,徐广飞,郭婧,牛月冬.基于OBE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8(04):51-53.

[3]刘引涛.基于普通(技术)课程的新加坡中学教育模式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5):273-275+288.

[4]沈曦,黄夫真.“一带一路”视阈下的高等教育课程建设机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19(05):6-8+33.

[5]张冉,孟祥海,吴丽学.中德合作办学背景下焊接专业高职课程改革策略研究与实践[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7,15(02):34-37.

[6]马文娟,马建军.“一带一路”视阈下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新思考——以宁夏某高校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4(41):243-244.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3

一、基于服装专业的课程内容构建

形象设计研究人的外观与造型,是一种包含化妆发型、服装搭配、视觉营销等专业知识的视觉传达艺术,其目标是达到人、衣、形、神的完美结合。形象设计与服装设计两个专业交叉的课程达百分之五十左右,在形象设计专业中,服装是专业主干课程,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化妆与形象设计也是必修科目,同时这两个领域内的从业人员也是交叉性的。“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是我校服装专业中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程以化妆设计为基础,串联服装搭配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个人形象设计能力。课程性质属于实践性课程,要求以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活动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在课时分配上教师讲课示范和学生实训创作学时分配为1∶3,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实践训练。在课程的大纲内容构建上立足于服装专业,以“总—分—总”三章来构建知识体系:第一章是形象设计概论,在此章节里总结概述形象设计的概念,及其与化妆、服装的关系;第二章化妆技法分解与选取,首先选取化妆通识技法—五官的分解化妆作为基础教学,然后通过生活化妆进一步加强五官化妆的综合应用,最后通过舞台妆中烟熏的技法,教会学生服装T台表演化妆的运用;第三章形象设计知识综合运用,通过形象设计方案制作与实操,串联化妆与先行课所学的服装相关知识。以前本课程教学设计只有第一课堂,课程结束后,总有一部分学生有继续提升的兴趣和潜力,基于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和社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特别设计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十工作室”的培养模式,从而在服装设计专业中培养具有形象设计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专业能力的教学方法设计

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法是教学四个基本要素,其中教学方法较为抽象,但它是连接前三者最重要的纽带,也是影响教学成果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知识结构较为复杂的课程,需要把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本课程按基础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及知识综合运用四大部分来设计不同教学方法。

(1)基础知识采用翻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是指在网络、移动学习平台、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讲解环节转移到课堂外,由学生利用教材、微课、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掌握课堂知识;课堂上则主要通过深度讨论和互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基础知识部分主要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第二章的一、二节是化妆基础技法,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且大部分学生已有一些自我摸索的化妆经验,课程内容的难度属“易”,学生对自我形象认知最感兴趣,特别适合实行翻转课堂教学。教师在网络查找较为正规的教学资源,在上课前发给学生,要求认真观看,并布置与之对应的作业,进行简单的实操训练。上课时,先针对同学们课前的作业做点评,指出不足之处与表现较好的地方,在此进行课堂的第一次翻转。随后教师进行实际操作示范,学生再次练习,这时要求学生以老师示范的技法为标准,相互点评及修改,在此进行课堂角色的第二次翻转。通过这样课堂内外学生学习时间的翻转,课程中学生与教师角色的翻转,将基础实操技法牢固内化,为后面重点及难点内容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基础阶段知识教学约三分之一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层级按实操表现、兴趣程度两方面的综合来进行分级。首先教师对学生作业打分,总分为5分;另外学生以对课程的兴趣程度给自己打分,总分为5分;两项合计后分为三级,一级2~6分,此能力层级的学生培养目标为学习任务达标;二级6~8分,培养目标是达标后有所提升;三级是8~10分,培养目标是能达到高级水平,并作为第二课堂工作室的培养对象。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是后续进行分级学习、因材施教的依据,学生能力水平层级划分也是动态的,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重点知识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在实操型课程当中,重点技法的掌握成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在这类知识点中,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将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各项任务中,学生以任务为驱动,独立或协作完成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对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与学习,通过任务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独立探索能力。通过任务的完成,也可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强化。在此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层级,按照进阶性的“易、中、难”三个层级来设计和布置任务。其中“易”任务层级是所有学生(即1、2、3级)都能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中”层级是基础扎实的学生(即2、3级)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难”层级是能力特别强的学生(3级)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设置任务的不同难度是能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关键,任务太容易,会缺乏挑战性,任务太难,有些学生则会望而生畏,失去信心。此外还需注重所布置任务的趣味性,可根据学生当下感兴趣的流行元素入手布置。具体如表2所示。

(3)难点知识采用案例模拟性教学。难点知识采用案例教学是比较好的选择,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针对难点知识教学时,首先对相关难点知识进行案例分析,能够很好地把难点知识直观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接下来掌握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其次技法实操的难点可以再通过模拟性案例进行实操训练,观察需要模拟案例的特征,然后动手进行模拟实践,模拟性案例可分组进行,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则正好可通过两人一组的方式为对方化妆造型,一人模拟一个案例,通过两个案例的深度参与,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技法的掌握。在实操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因为有真实案例作为参考,学生也容易发现问题,往往提出的建议也是有参考价值的,这样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难点的认知,同时也可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4)课程考核采用项目驱动教学。项目驱动型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协作的方式制定计划,团队协作完成整个项目,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课程考核大作业是整个课程检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部分,以项目为驱动,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整体的学习成果。课程大作业考核可以设计成一个完整的项目,在课程的前两周进行,并通过两人一组的协作方式来完成。项目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及实践性三大特点,开工作室实践项目—华泰珠宝广告形象设计放性是为学生的创作留出空间,综合性是能运用课程的综合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实践性则是要注重社会需求与实用性。如在化妆与形象设计课程教学中,大作业的项目是:根据你的客户的需求,设计休闲、职业、社交三个场合的个人形象。在此过程中,一般实施步骤如下:1)和模拟客户沟通,确定项目2)进行项目的相关准备3)制定项目的实施方案4)指导学生的实施过程5)项目成果展示交流、评价通过知识分层级,不同层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第一课堂教学目标基本达成:建立本课程对应的知识体系与基础技能,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能力与兴趣也有更好的了解,为接下来多维度课堂设计打下基础。

三、培养就业能力的多维课堂建设

第二课堂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应用课堂习得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学生向社会职业人转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本课程第一课堂结束后,为能力水平层级3的学生特别设计了“第二课堂——工作室”。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评级对第二课堂的设计、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有非常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表3是某行业的人才分级表的一部分,本课程第二课堂的培养目标是将进入工作室的学生培养到行业人才2~3级水平。

(1)“类企业”的工作室。项目实践是第二课堂的核心内容,实践可分为校内项目实践和校外项目实践。化妆与形象设计涵盖的服务内容主要为化妆、服装搭配两大方面,在我们艺术类本科院校中,校内实践特别多,各种活动的演出是实践练习的绝佳机会,同时学校层面对学生第二课堂有相应的学分制度,学生参与实践可获取相对应的实践学分;校外实践一般要求更高更严格,对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就业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桥梁过渡作用。采用“类企业”形式的工作室,按照企业的形式设计工作室名称、愿景、文化、人才评级及相关奖惩与晋升制度,以团体的形式参与项目实践,建立一定归属感和规则意识,给学生营造一种准职场环境,为进入社会企业就业打下基础。

(2)技能培训与项目活动相融合。通过社会实际项目活动来开展技能培训和技能实践:1)每接到一个项目,一般尽量组织全体成员对项目中涉及的技能做示范及集体培训;2)根据培训的情况挑选最终参与项目活动的人员,对具体工作进行分工。在这样氛围中,工作室成员能相互交流学习,相互协作,也相互竞争,在具体实战中又能够进一步检验实践能力;3)项目结束后再组织全体成员进行工作分享与总结,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整参与整个项目的过程,实践技能与社交能力得到拓展与提升。第一课堂是砂石,第二课堂是水泥,多维课程建设的有机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第二课堂里,实践项目与就业形成有机联动,为社会企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3)持续性、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养成。企业某一具体工种的核心技能往往与大学专业某一门课程相对应,如服装版型设计课程往往是服装企业版型设计师所需技能形成的核心课程。但是一门课程有限的第一课堂时间形成的往往是基础技能,最多对应到人才评价分级表的水平1,而且课程一结束,相关能力的培养就几乎停止了。工作室培养机制有效地填补了传统课程结束后到学生就业之前的时间空白,填补人才从学校到企业的成长空间与时间,形成了持续性、不间断的专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4

关键词:在线课程;有机化学

信息智能化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利用信息化实现了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我国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始于2003年,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建设方式[1],利用网络平台为载体,将课程知识内容制作成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也解决了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教学手段单一,师资力量欠缺等矛盾。尤其在一些可能出现的社会重大公共事件时(如2020年初的疫情),更加突出了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优势。在精品在线课程大力开发的背景下,为推进“三教”改革,进一步加快教学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本文对有机化学的在线课程从建设内容,课程建设团队,资源方式优化,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讨论,目的是促进本门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培养化工技术人员提供有力的理论知识保障,以及实现课程线上资源更好的持续建设。

1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特点

有机化学的教学作为核心的专业基础课程,一直以来不断地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早期课程的教学主要以校内课堂教学为主,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传授相关知识点。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应用,从传统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发生转变为采用教与学并重,启发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开展翻转课堂,线上线下互动(OTO教学)的教学模式。并且从课程内容上也融入了相关的情景式教学,开设有机化学理实一体化,这样使学生具备设计合成工艺流程,对小型设备进行操作、安装、检查、分析的能力。这一系列的课程改革,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在领会必需,够用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推进对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构建“宽基础、厚技能”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搭建“网络化”课程资源平台作为本课程改革的亮点,强有力的支撑课程建设和相关专业建设;配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依托工种培训、技能大赛,实现“课证融合”,培养社会认可的高素质化工技能人才,体现课程新体系的成效。有机化学在线课程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合成方法等内容。通过学习使学习者具有一般化工生产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利用参考资料的能力,使学习者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训练和培养。通过学习使学习者树立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并为今后取得职业技能证书做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2在线课程的团队建设

以有机化学精品在线课程的建设为核心,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吸引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鼓励教师通过课程的研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精品课程群建设的同时,也构建出创新型教学团队。团队中教师通过对各种网络资源库和试题库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教师年龄为老中青结合,发挥出老教师“传、帮、带”作用,中青年教师为团队的中坚力量。在原有的团队基础上,还吸收其他专业方面的教师。主动学习其他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结合专业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构建高素质的创新教学团队。

3在线课程的资源整合,优化建设方法

有机化学建设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目的旨在加强对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调整,尤其是将一些关于有机化学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比如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制备方法、复杂并多条件的反应性质用更加直观的动画、图片或通俗的案例传递给学习者,多给出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避免理论化的知识;将庞大的知识内容分割为碎片化教学,每一个知识点讲解完,有对应的线上习题,让学习者将知识点会做,会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要做到因材施教,结合不同专业对课程进行取舍、更新及充实内容,把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和反映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知识补充到课程中。积极推广应用多媒体教学,同时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有机化学网络教学资源库,添加一些关于企业、生活实际案例内容,形成具有适应实际生产生活特点的课外知识模块,以适应校内学生以及一些社会学习者的学习[2-3]。有机化学精品在线课程的课程建设包括将有机化学中的各知识点以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动画、电子教案、试题训练等模块化任务进行展示,课程内容根据各专业教学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中应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石化生产工艺中常见的烃类化合物、卤代烃、含氧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合成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实际应用问题。

4在线课程的后台维护管理

在线课程的应用过程也需要建立动态的后台监督,所以网络后台的监控数据非常重要,能够实时记录学习者浏览的进度;而如何能够做到有效了解到学习者在使用效率,是否认真学习,可以在每节课程的知识点之间设置上问题,回答正确可以继续听课,若回答错误,让学习者可以拉回进度条返回知识点,直到回答正确可以听后续的知识点[4]。建立合理的跟进方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乐趣。同时建立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交流版块,教师可根据学习者的问题给予实际的、专业性的指导。这样可以促进学习者去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找出问题,教师根据具体问题帮助学习者解决问题,形成线上教学的有效互动模式。

5小结

总之,任何一门课程的精品在线课程的开发,确实有利于节省教学资源,做到教师和学习者在线下的良好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知识趣味性,平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但是对于线上课程的学习者真正掌握知识的情况和教师对线上学习者的考核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同时在线课程的网络平台要便于使用,不同的知识素材均可以播放展示,让不同层次的、不同年龄的学习用户都能使用。有机化学线上精品课程的建设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教师团队投入大量的工作建设,而对于建设期间以及后期知识体系的更新维护如何以合理的方式纳入工作量的统计也是需要考虑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高教[2003]1号)[R].

[2]王桂玲,赵雪梅,费洪荣.“新药设计与开发”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1.

[3]赵春梅.浅析高校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意义[J].新校园:阅读版,2016,7.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5

关键词:国际化;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语言政策

一、引言

(一)高等教育的国际化

国际化一直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国际化高等教育的诞生伴随着现代大学的诞生而成为一种不可抗拒的趋势。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不仅是一个重要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指标也是一条重要的路径。在改革开放的40年中,我国研究型大学已经通过自身的经验证明了其战略意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巩固了英语作为商业、学术和流行文化的主导世界语言的地位。在全球范围内,英语熟练程度的人数已经上升到17.5亿人,英语越来越被视为专业就业的先决条件(英国文化协会2013)。很多非英语国家也开始提供部分或全部用英语授课的学位,鼓励本国学生留学美国、欧洲,并提供从其他国家招收国际学生的机会(Maringe2009;英国文化协会2014)。此外,更重要的是,国际化就业市场也一直是毕业生不断增长的预期:毕业生在国外工作越来越常见,而即使是那些在国内工作的毕业生,也比以往更有可能需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同事、客户或供应商交流。因此,当今大学必须让自己的毕业生具备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能力,这对大学的排名、声誉和校友支持都有好处。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国际化课程设置

对于我国研究型大学来说,国际化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例如,清华大学提出,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未来、放眼世界的一流人才;北京大学提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在各行各业发挥领导作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华中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些观念符合人才发展的一个特定方面:课程和教育内容改革。近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研究型大学都鼓励双语教育,甚至设立了纯英语教学项目。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清华大学开设了200多门双语本科课程,并为外国学生开设了12个纯英语硕士学位课程。这些项目在学科和院系开展,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基础,师资队伍高度国际化。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均按照国际教学要求进行设计,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同类课程接轨,同时融合中国元素和清华自己的鲜明特色。另一个例子是中山大学。近年来,在经济、信息工程、管理、哲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基本上全部采用双语教学;双语课程在生物课中的比例接近60%,在金融学中的比例接近40%。

二、全英文示范课的模式

(一)双语教育课程

全英文课程建设旨在加强研究生对国际学术前沿理论、交叉领域的学习,注重研究生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创新思维、研究方法、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严格地说,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全英文课程”应该算作一种“双语课程”。双语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将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这个简单的定义并不是大多数人想到双语教育时所想到的:双语教育只涉及一种语言,或要求在教学中完全平等地使用两种语言。现实情况是,双语教育有多种形式,受特定环境、学生需求和资源的影响。它们都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教学,但它们的使用可能会成比例地变化,而且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可能侧重于不同的目的。专业课的双语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在两种语言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两种语言互为参考。高校的全英文教学较少由外教担任,主要由本土教师担任,但这些教师多为海外博士学历,有较长时间的海外经历,所以有语言保证。中国高校近些年在政策上鼓励全英文专业课的课程建设,开设了很多全英文课程项目建设和课程规划。注重与国际一流学科课程的接轨,借鉴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重视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将相关的教学大纲、课件、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上网,为研究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二)国际化课程的内涵

国际化课程的理念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国际化课程典型的含义首先是强调融入课程的内容:(1)使用其他国家的知识;(2)使用的知识、观点或认识论来自其他国家;(3)作为一个跳板在跨文化互动发展技能。它也被广泛地用于指为国际学生的利益而调整的课程(例如,通过接受不同形式的知识)或旨在为本国学生增加国际投入的课程;这些显然不是相互排斥的目标,但它们经常被混淆。Dunne(2011)认为,这种解释的广度本身可能是迄今为止有限进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跨文化课程的概念可能更有用。Leask&Bridge(2013)主张采用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来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对学习成果进行清晰的表述,并开发真实的任务。她还主张在正式的课堂课程和辅导计划、社会活动等非正式课程之间建立一种紧密而有管理的关系,以巩固国内和国际学生之间持久而有意义的、可在不同环境之间转换的关系。此外,Leask&Bridge(2013)认为国际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引入、容纳和培育新的理论、替代范式和解释,提供一个比传统西方的方法更开放的课程空间。Dunne(2011)提出了跨文化课程的四种方式:以教师为促进者,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的互动,使用多种视角,欣赏学生作为独特的资源。但是,不同学科之间在课程思维的参与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开设全英文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哪些课程适合全英文教学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英文教学的专业并没有明确要求,还有的学校甚至强制性规定一般认为除了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以外,各专业都要开设3—5门全英文授课课程。但也有高校明确了示范性全英语教学课程申报优先考虑的课程,比如包括基础课程以及信息、金融、法律、生命科学等学科专业领域课程。

(二)开设双语课教师的要求

一般高校都会对担任双语课程的教师有明确的资历要求,比如浙江理工大学要求副教授以上职称需要有半年以上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讲师职称并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需要有一年以上海外留学、进修或工作经历。海外经历是双语课教师的强制性规定,这也是突出其语言能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语言能力仅仅是开设双语课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全英文教学的效果是否比中文更好

开设全英文课程是为了先进的教学内容,能接轨国际学术水平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参考国际一流学科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并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建立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在这种考虑下,全英语课程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比中文教学更前沿更国际化的教学内容,那么同国际接轨的专业、西方领先于中国的学科显然更适合全英文教学,而另一些本土化或本土优势更强的专业则没有必要进行全英文教学。

(四)英文课程是否是国际化教学的唯一指标

英语教学是加强学生国际交流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意味着学生一定会对国际化的精神有更深的理解。其实,培养这样一种精神反映的更多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近年来,一些研究型大学提出并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平与发展”“尊重不同文化”“跨文化交际”“民族平等”等教学内容,这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合作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国际合作的理解、尊重,构建了共同人类价值观。以清华大学为例,清华提出了“绿色大学”的概念,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

(五)合适的双语教材

在有限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双语教材是非常有限的。按要求使用的地道的英语教材往往太贵而承担不起费用。还有一些英文教材由于晦涩难懂的字眼,阻碍了教师对内容的理解,这些也会让学生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解决语言障碍上而忽略了专业内容,尤其对于不熟悉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学生来说,可能会产生误解,影响教学质量。还有一些学校使用较为便宜的翻译材料,但是这些材料更需要译者的双语水平,一些信息由于在翻译领域的新发现经过了漫长的时间,造成翻译的过时。

(六)中国急需双语专业教学人才

让教师们通晓两种语言并精通其专业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先决条件,促进课堂知识转移。因此,为解决这一短缺,很多高校都招聘英语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尽管他们中有一些可能是教学经验不足,但他们具有较高的学术英语水平的熟练程度,而高层次思维和概念化的语言,被认为是学术成功的必要条件。很多高校也为学科领域的教师提供培训交流机会,比如学习教学方法和语言理论,提供英语辅修课程以及公派出国建立双语项目和系教师培训机构,并邀请国外专家任教双语专业讲座等,目的是提高本土教师的英语水平和国际化程度,培养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具有学术语言能力、精通两种语言和学科内容的技能。

(七)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限

选择双语课的学生并不全是英语好的学生,有些学生可能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英语水平。中国大学的学生以英语四、六级为考核标准,但是四、六级英语的通过并非在大一就能完成,而一些英语通识课是在大学一、二年级就开设了。而且,即使顺利通过四、六级的学生,在理解本专业的英语课程中也有一定难度,也不能将语言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多年来的英语学习和能力被认为是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忽视学生的语言学习动机。另一方面,学生由于缺乏社会语言学语境,很少有机会练习英语。

(八)民族情感问题

从民族情感上来说,人们对中英双语仍然有着复杂的感情。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我们仍然会听到一些反对者的声音,认为英语语言水平并不是这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他们反驳“越早接触英语越好”,一些研究也表明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英语水平与国家发展之间有很强联系。其他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英双语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会促进国际交流,但同时威胁着母语和文化的地位,阻碍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无论其潜在的优点是什么,双语教育都不应该以超过母语的地位被提倡。尽管民族主义始终是首要的考虑与利益,如团结、归属感和自豪感,文化多样性是一种静态的、相互排斥的身份观和互相冲突。高校的国际化要提高的正是一种跨文化适应性的能力。

四、结论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6

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应注重学生会计信息化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针对目前高校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无纲可循,教材内容滞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等问题,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背景,以学院会计系2013级学生为对象,深入开展会计信息系化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为高校培养应用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词:

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应用研究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财会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财会理论和实务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会计信息化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运用电子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为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校应注重学生会计信息化课程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大纲应能起到指导作用,会计信息化教材应兼顾前瞻性和实用性,讲授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应具备会计和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的知识结构。

1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研究

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多数以单一开设《会计电算化》或是《会计信息系统》为主,少数高校会同时开设两门课程,单一的理论教学更是缺乏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掌握的要求。会计信息化是未来会计发展的方向,但我国高等院校对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和学生培养方面并没有起到足够重视,仍有待进一步改进。笔者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进行调研,发现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会计信息化是传统的会计行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即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分析、考评、监督)转变,是会计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高校为了适应时代需求,纷纷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诸如《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意在拓展学生对会计信息化的了解和相关知识的掌握。但是,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讲解和实务操作脱节,重会计原理讲解轻软件应用讲解等问题。而学生由于缺乏对会计信息化软件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会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课程就是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软件开发课程。在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由于认识不一,导向不明,没有相对权威的大纲作为指导,教师或把会计信息化课程讲成纯理论课,或是讲授成软件演示课,或是软件开发课;而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脸茫然不知所然,只知道学了计算机课。出现上述情况,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1.2会计信息化教材内容滞后

近期,笔者统计了已出版发行的会计信息化教材,两大名称、两大类。两大名称,分别是《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电算化》,叫《会计信息系统》名称的较多。两大类,分别是纯理论的教材和实验教程。虽然有较为统一的名称,既有理论又有实验,可是在选择授课使用教材的时候,教师往往会感到很难抉择。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教材内容较为落后,甚至有些内容是十年就在讨论的,已经更新的会计准则内容在教材中没有体现,对于会计信息化前沿技术没有任何提及;第二,教材内容或是纯理论知识,或是实验教程,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且较多采取拿来主义,把计算机课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相关内容拿来,生硬的放在其中,生搬硬套,不伦不类。

1.3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师知识结构单一[1-2]

高校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师普遍有两大专业构成,一是计算机专业,二是会计学专业。这就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计算机专业的老师熟悉计算机专业知识,而对会计知识了解不多,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会着重讲解计算机相关的内容,对会计知识的讲解会避重就轻,很难做到深入讲解;而会计专业的老师由于本身专业的局限性,在讲解电算化相关联的计算机内容的时候,对于计算机相关原理的内容亦是很难深入讲解。所以,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容易形成因师施教的情况。培养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复合型教师,是改善会计信息化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2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应用研究

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会计系为背景,结合寸金学院会计系的实际情况,以及上述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展开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2.1确定培养目标、修订培养计划,完善教学大纲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是由广东海洋大学与湛江寸金教育集团合作创办的一所三本独立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2013年,学院会计系修订2013级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两大专业的专业培养计划,在已经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的基础上,全面开设会计信息化课程,并将原本均为32学时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系统》两门课程,修改为《电算化会计学》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且调整授课学时为64学时,同时还增添了《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在学习掌握基于会计核算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暨《电算化会计学》课程和基于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的基础上,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设置《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调整后的培养计划,把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分别设置在第1、2、3、4、5,共五个学期,学时及学分设置为《大学计算机基础》48学时3学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64学时4学分,《电算化会计学》64学时4学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64学时4学分,《ERP沙盘模拟实训》16学时1学分。新的培养计划将会计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包含第1、2学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于技术》两门课程,目的是学生打基础;第二阶段是第3学期的《电算化会计学》是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基本内容,目的是使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第三阶段是第4学期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先修课程的基础之上,加深加宽,增加会计信息化的新内容,让学生掌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部内容;第四阶段是第5学期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是会计信息化与会计知识,以及企业业务流程的综合运用。2014-2015学年,该学院会计系会计管理教研室结合实际需求,完善了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增添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新领域模块,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熟悉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前沿的动态和内容,并且把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包含的课程均安排在实验楼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动手实操的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2.2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教材的制定与撰写

会计信息化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围绕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框架,以用友ER-PU8.72软件为平台重点讲授基于会计核算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总账系统、薪资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应收应付系统以及报表系统。基于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包括ERP供应链管理系统相关操作和会计信息化的新内容、以及Excel相关知识。寸金学院会计系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为了满足教学需要,贴近该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会计系首先针对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中《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的讲授,采用了自编教材。编写教材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对会计领域产生的重大变革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了解、熟悉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前沿的动态或内容,同时让学生知道,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有什么用,怎样用,为什么用,我们称其为可应用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在此基础上,自我定义、自圆其说、自成体系。自我定义,信息技术催生了许多新领域,产生了许多新概念,诸如信息化、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等,由于新,同一个概念,却有多种提法,人们从不同侧面给出了各自的定义,导致不同概念或交叉、或矛盾,自我定义的目的,是厘清各种概念,界定出“是”与“不是”的界限,在此基础上,给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包括内容。自圆其说,在自我定义的基础上,理顺各个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自成体系,在自圆其说的基础上,构建出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体系。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中的《电算化会计学》等课程教材,陆续在筹建中。

2.3“互联网+”教学模式开展,课外MOOC教学模式、微视频答疑平台应用[4-5]

2015年3月4日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互联网+”模式,随后在全国掀起了“互联网+”模式的热潮,教育行业也不例外[3]。该学院会计系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电算化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引入了“互联网+”的思想,融入MOOC教学模式,随后又开展了微视频答疑平台的建设。2015年,该学院会计系《电算化会计学》课程成功申报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经过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努力,《电算化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网站已投入使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的建立为MOOC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微视频答疑的开展,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课题组成员在开展MOOC教学的同时,针对学生课下实务操作出现的“答疑难”的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基于微视频的课程答疑平台,微视频的录制选用Camtasia软件进行屏幕录制,同期配音。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展开学习,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4中青年教师复合型师资的培养

该学院与会计系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培养青年教师成长的措施,比较有成效的措施是:在科研上,老带新,在教学上,传帮带。具体工作如下:首先,课程团队制定了帮扶计划,鼓励和倡导青年教师向教授和国内外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高尚师德和授课艺术,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注重发挥青年教师的特长,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积极与国内著名的国家一级出版社联系,组织编写了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然后,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积极撰写和发表科研和教学论文,提高教研水平。最后,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中国会计学会各专门委员会、中国会计学会和广东省会计学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让青年教师把握了学术研究的前沿和发展动态。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课程,拓宽青年教师的知识面。

3结语

本文通过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背景展开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应用研究,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与应用过程中,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建设受到了学院与会计系的大力支持,参与课程改革的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全体2013级学生全力配合,目前已经完成第1-4学期课程的授课,第5学期的《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与课程体系建设有关的MOOC教学体系、微视频答疑平台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已经投入使用,复合型青年教师的培养也在循序渐进中。通过对2013级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授课效果回访中,可以明确的了解到学生对这样的课程体系教学是很欢迎的,尤其锻炼了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且大大提高了寸金学院2013级学生的会计从业考试通过率。

作者:赵男男 陈金舰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红,刘计华.浅谈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6):138-139.

[2]王剑盛.会计电算化课程向“会计信息化”进阶的路径[J].财会月刊,2014(8):115-118.

[3]赵男男,单昭祥.由“互联网+会计”谈会计信息化发展之路[J].特区经济,2015.(9):147-148.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7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依托学校多科性大学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内蒙古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内容的学习研究,将地域性体现在专业教学环节当中。注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形成了多专业支撑下的专业培养模式,本专业围绕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形成了“一条主线贯穿,三个阶段协调”的课程体系。

1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

如图1所示,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围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分为设计起步、发展提高、实践综合三个阶段,三个阶段教学环节相互衔接、教学内容循序渐进,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形式,课程安排贯穿学期始终。设计起步阶段包括一、二年级,重点在于设计基本技能和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及设计基本方法的掌握。二年级解决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侧重从行为与尺度、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秩序、空间与场所等不同角度解决建筑问题,使学生了解建筑生成的基本逻辑和方法。在每一个教学目的要求下都会设置相应的任务书,大二第一学期第二个作业的教学目的是“场地与环境”,在此模块下安排了茶室、草原驿站等题目供教学使用。

2设计课程任务书的设置

2.1以“空间”训练为线索的题目设置

建筑设计课程一贯以空间设计为主要出发点,围绕空间的不同难度,设置不同类型的教学题目。在二年级解决建筑设计基本问题的教学目的要求下,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的设置遵循从单一空间—简单空间—单元空间—复杂空间的原则。以往我校建筑学专业二年级的第一个作业题目为别墅设计或茶室设计,以单一空间为主,第二个作业题目为社区文化中心建筑设计,以简单空间为主,第三个题目为幼儿园建筑设计,为单元式空间为主,最后一个题目为大学生活动中心或者售楼中心,以复杂空间为主。本次以“环境与场地”为切入点的教学题目安排为“草原驿站建筑设计”。草原驿站最早作为草原地区信息传递的中转站,后转变为人们停留、休息的地方。现拟在包头市“城中草原”——赛罕塔拉公园新建一个小型的“草原驿站”,主要为在赛罕塔拉公园游玩、锻炼、旅游的人们提供一个集餐饮、娱乐、休憩、展示、草原特产和工艺品销售等服务的场所。

2.2从环境认知与场地调研着手

广义上,场地等同于土地,指供人们活动或工程施工的地方。维基百科对其作出了定义:场地是指某个事件、建筑物(构筑物、结构体)、对象或其他事物所处的地点。

2.2.1基地选择

建筑设计是建筑、环境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融合的结果,不应该抛开环境设计而独立存在。“赛罕塔拉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建筑设计思维,从而促进学生对环境设计的重视。赛罕塔拉公园是包头市的“城中草原”,公园环境优美,包含天然湿地、跑马场、射箭场、摔跤场等,为包头城市居民创造了一个旅行出游的休闲活动场地。作为一个真实且距离较近的场地,更能让学生贴近设计场地,去观察、发现和了解场地周边环境设计的重要性。

2.2.2基地测绘

建筑设计切忌“纸上谈兵”。传统建筑设计课程任务书是老师绘制的一张场地CAD图纸,标注简单的场地与周围道路的关系、要保留的古木、面对的河流等,但即使是这样,场地也还是过于单一。新型教学思路是重视整个建筑设计过程的训练,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对于前期的基地调研和测绘是十分必要的。如果学生没有对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和测绘,不了解场地的实际情况,用想象的方式感知场地来带的信息,很容易导致设计方案理想化、不切实际,站不住脚跟。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场地进行实地测绘。测绘过程:由专业课老师带队,携带测绘仪器和设备,与学生一同出发去往赛罕塔拉公园。调研方式有很多,可选择用摄像机、手机对场地周围环境拍照、录视频等方式的形象记录,也可以使用精密测量仪器分组测量。需要测绘的数据包括:基地地形和高程;内部保留植物的位置和范围;水系位置;原有建筑物范围高度;建筑用地红线、道路红线的定位等。总结过程:回到教室,由各组学生讨论总结测量的相关数据,编写调研报告,并对照卫星图绘制图纸,完成一幅1∶1000的赛罕塔拉总图测绘,以及一张1∶200的基地用地,面积为1500m2。通过测绘环节,学生对场地有了一个初步认识。当然,测量数据可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的是各组成员与教师的相互配合、互相帮助,后续如果有疑问还需再次测量。在整个实地考察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形象地了解所设计建筑的场地情况,在脑海中构建基地模型,在有趣的调研活动中认识建筑设计的乐趣,同时明确自身的责任,在以后面临真实问题时,思路清晰、脚踏实地,设计出因地制宜的优秀作品。

2.3以教学环节知识点渗透为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把握,提倡教师运用“渗透式教学法”把问题展开,结合个人兴趣和体会,重视讲新的、活的、实用的知识。既讲理论,又联系现象和应用,并将其体现到建筑设计任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教学环节上,遵循建筑设计生成的一般原理,在这个刚刚接触设计的大二学期里,建筑设计题目大体遵循由基地环境情况简单、建筑体量小,趋向环境情况复杂、建筑体量大的规律,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立设计思维。在对基地周边环境研究的基础上,收集相关的案例,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对三个案例进行分析,要认真解读每个案例的生成逻辑和平立剖制图等方面的问题。在这个环节会集中讲授建筑设计原理的一般方法、布置设计任务、讲解调研方法、布置调研任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场地与行为的关系,进行相关模块的训练,达到场地调研及行为研究的基本训练。在对场地和行为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分析评价调研结果及设计概念,通过对使用人群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和前一阶段的案例学习,进行方案的概念设计。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理解行为与功能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进行基于行为研究的概念生成。在对行为与功能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开始集中讲授形式构成逻辑,解析形式与场地的关系,分析形式与行为的关联、形式与空间的关联,进行基于行为的形式分析。通过比较优秀方案,确立构思,进行功能组织,生成形式,这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基于行为的形式生成深刻理解。在对功能与形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开始讲授类型学理论,解析方案中的形式抉择,分析形式的生活意义,讲述类推的设计方法,进行基于行为的类型学分析。学生通过研究形式的类型含义、形式与活动模式的匹配,进行类推形式,优化细节,最后完成基于形式的类推设计。在对类型和形式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最终的方案设计,如图3所示。在此基础上老师会提出成果表达建议,学生进行最终成果表达,年级组组织公开评图,评价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3结语

建筑学专业教学方法的探索要结合自身特殊的性质,区别于其他理工科专业。对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新式任务书的使用是希望更好地推进建筑学教育的进程,强化学生对“场地与环境关系”的认知。在打基础的大二学年更好地建立设计思维,掌握建筑设计原理,为之后三年的设计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虽然改进时间不长,但是体现了建筑学教育从业者的决心和信心,希望能对建筑学教学作出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沃沃.环境•空间•建构——二年级建筑设计入门教程研究[J].建筑师,1999(10):47-53.

[2]王丽洁,舒平,方丽,王舒扬.建筑学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171-172.

[3]唐红,樊国领.如何提升低年级建筑学专业学生的设计能力[J].建筑技术开发,2010,37(08):75-77.

[4]崔轶.培养理性思维过程的教学方法——关于二年级建筑设计课程的实验性实践[J].华中建筑,2011(10):171-174.

课程建设计划范文8

关键词:高职;程序设计;渐进式;项目化教学

1引言

2019年5月,教育部《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取消高职招收中职毕业生比例限制,同时面向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招录高职学生。这些新的生源类型,改变了高职院校以普通高中生源为主的传统生源结构,形成了多种生源类型群体共同组成的在校生结构。生源群体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渐进式项目化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用到了哪些知识、做出来有什么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较全面的提高学生主动汲取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主体作用不突出课程教学应该由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目前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对学生主体作用如何发挥没有清楚的认识,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把重心放在自己如何“教”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上,一味地强调通过“教”,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而没有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2)实践教学重视不够虽然近年来高职课程实践教学比例得到大幅提高,理实一体化、跟岗实习、认识实习等教学的开展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起到了很好地促进作用[1]。但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重视理论认知、语法理解和举例验证等情况,对学生实践的内容设计不科学,学生实践的具体任务需要进一步优化;对学生掌握任务分析、程序设计和项目开发实践能力的教学设计需要更加重视。课程的考核形式仍是传统单一,终结性考核分数占比较多,过程性考核占比较少,理论考核占比较大,实践能力考核占比较小,不能突出考核的能力导向。(3)因材施教挑战度大目前高职招生源呈现多样化,特别是2019年国家实施高职百万扩招以来,不同生源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学生个体的学习目标难以统一,教师对学情的掌握难度增加。如何发挥不同学生在不同任务分工上的特长,使学生融入工作团队,实现同类课程达到多种培养目标,是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教学难题。

3内涵及实施意义

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直以来被教育主管部门提倡,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推崇。《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就明确提出要“建设符合项目式、模块化教学需要的教学创新团队,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2]。《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也把“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建设模块化课程、实施项目式教学的能力”纳入指导思想。项目化教学已经成为当前职业院校主流的教学方法。

3.1内涵

渐进式项目化教学法是以提升学生承担实际项目开发能力为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细化为单元项目、章节项目、课程项目等若干可操作性强的项目任务,通过项目的逐层递进,实现技能的逐步提升。课程教学以项目工作任务解决为中心,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实现对学生综合动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3]。

3.2实施意义

(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渐进式项目化教学不但要求学生理解知识,还要学生做出项目,通过项目开发掌握技能。这就要求学生不但在课堂上要认真听、动手做,还要利用课下时间思考、讨论甚至到一线去沟通、调研,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长和空间。以项目驱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逐渐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2)有效促进技术技能提升。渐进式项目教学以项目贯穿教学全程,通过单元项目、章节项目和课程项目的递进教学,让学生在项目实做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学以致用的观念,并且在学习中把课程所学内容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切实提升技术技能,使实践教学得到真正落实。(3)强化教学与岗位需要紧密对接。渐进式项目化教学的项目设计来自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对接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强化实践教学,使课程教学、课程考核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保持一致,人才培养真正符合人才需求[4]。(4)实现团队协作和个性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的项目开发,特别是综合性项目开发需要多人合作进行,团队成员之间目标一致,分工不同,既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长和学习目标进行不同任务的分配,也需要各项目成员之间的沟通配合,从而达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既注重了个性目标培养,也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5)有利于不断完善课程资源。通过项目化教学实施,使教师对课程目标与企业需求的掌握更加深入,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项目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更加了解,对提高教学针对性、丰富教学案例,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4构思与实施

4.1教学构思

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以掌握计算机语言并能使用其开发程序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渐进式项目化教学设计中,通过基础训练为内容的单元项目实现单元教学目标,通过单项应用为内容的章节项目实现章节目标,通过综合应用为内容的课程项目实现课程目标[5]。整个教学以程序项目开发为主线,通过单元项目、章节项目、课程项目的设计开发,使基础训练、单项应用和综合应用逐渐递进,逐步实现单元目标、章节目标和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应用、结构化与小模块设计和程序语言的综合应用,最终达到教学要求,如图1所示。

4.2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单元项目设计与实施。单元项目以一次课的教学内容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作业。作业项目由学生个人单独完成,主要是针对课堂语法讲解的训练。例如进行信号和槽机制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个采用设计器QtDesigner来实现计算圆面积,输入半径输出面积,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户界面中的事件关联操作的应用。(2)章节项目的设计与实施。章节项目以一个完整的知识内容为基础,作为一个教学阶段的总结练习。由教师对项目功能进行描述,规定要求运用的技术手段,仍由学生个人综合运用课堂和课下时间单独完成,主要针对一个基本或单项的问题解决,使学生掌握一个章节的技术运用,培养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例如进行模型、视图和这章的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开发一个学生信息管理项目,让学生综合运用类和对象掌握继承、方法、属性等的应用使模型、视图和相互关联。(3)课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课程项目以该课程的全部知识体系为基础,作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实践与考核。由教师命题和学生选题相结合,根据学生个人特长和目标定位,进行分组,成立开发团队,以学生自主开发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技能,集中一段时间完成项目开发。使技术应用、团队协作、个性发展得到融合,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课程项目主要从企业中来,例如人事管理系统、进销存系统等。(4)课程的考核。渐进式项目教学不再使用终结性考核方式,而是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和能力考核[6]。整个教学和项目开发的过程均记入成绩,成绩可按比例划分为:单元项目占30%,章节项目占30%,课程项目占40%。考核的形式可以通过教师检查批讲和同学演示答辩,充分锻炼学生在程序开发、文档编写、演示文稿制作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特长。

5实施保障

程序设计类课程渐进式项目教学对教师的教学和专业能力、教学条件、校企合作深度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高度熟悉整个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但要设计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单元和章节项目,而且要通过企业收集实用性强和符合市场需求的综合性项目,并将其转化为能够用于教学的课程项目。这就要求教师既有教学经验,又有企业实践经验;既有组织学生和与学生沟通能力,也有项目开发能力。其次,渐进式项目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投入项目的设计开发,同时要求学校提供条件完备并且全面开放的实践场所,保障学生项目开发能够顺利进行。另外,课程项目来源于企业,项目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完成情况、优化程度、可用程度均需要企业人员的指导和评价,从而保障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对校企合作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企业更加重视和加大投入。

6结语

在高职程序设计类课程中采用渐进式项目化教学,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点,突出技术技能训练。通过单元项目、章节项目和课程项目的循序渐进,逐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真正实现能力导向的过程考核。这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效促进技术技能提升、强化教学与岗位需要紧密对接、培养团队协作和个性发展、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具有非常良好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陈霞.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26):170-171

[2]曾慧.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国新通信,2017,19(24):119

[3]刘新竹.“课程融合”视域下民办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渐进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4):135-136

[4]敖燕.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项目化管理模式.文学教育,2019(10):140-141

[5]陈琳,雷静,李凤.五年制高职计算机专业室内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法研究.福建电脑,2017,33(05):65,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