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强者范例6篇

生命的强者范文1

你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你们比别人少了一份健康

却多了一份坚强

你是生命的舞者

在无声世界里翩然起舞

那曼妙的舞姿

是你发出的对命运挑战的强音

你是生命的笔者

在黑暗世界里勾勒自己的世界

用坚定不移的信念书写人生

用矢志不渝的意志描绘世界

你是生命的学者

在轮椅上不屈不挠的学习

你用科学理论的实践

向全世界展现你的不屈

你们是生命的歌者

用屈服的音符奏成不屈服的乐章

你们是坚强的野草

生命的强者范文2

茅盾曾说过:“命运,不过是失败者无聊的,不过是懦怯者的解嘲”。对于一个迷信者来说,命运就是生老病死。对于一个一切都以自己为中心的人,命运就是为自己着想。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强者来说,命运是一种挑战,一种超越,强者可以扼住命运的喉咙,可以驾驭命运,改变命运。对于强者来说,命运亦不过也是生老病死,为自己的理想抱负而拼搏,但是强者在生命的每一天都在与时间赛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那充满着智慧的头脑,编写着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绘画空白,减少遗憾。

强者会善待生命,可以去把握自己生命的每一天。强者总是用乐观的心态去对待生命中的每一件事,他们可以从容不迫地去做每一件事,可以稳若泰山地去处理每一件棘手的事情。他们处事不惊,他们不会让人看出内心的心理变化。他们无时不刻在用心感受世界、用眼看待现实,他们从不在失败中彷徨,因为一个强者,最平常的心态就是失败。他们从不怕失败,因为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的铺路石。他们可以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而后从失败中走出。他们跌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失败了会奋发、会继续追求的。这就是强者,永远都不会倒的强者。

执着是成功者都有的品质,执着不是固执,而是一颗永不认输的心。执着可以令人为其奋斗。执着是一种精神,若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坚持永远为自己的理想奋斗。那么一切的理想,一切的追求都将成为一句空话,一个梦。强者的执着表现在对困难的蔑视,他们可以从失败的身上践踏过去。也许执着会换来失败,但事实说明执着是可以换来成功的。贝多芬是一个音乐天才,可是老天却在作弄他,让他的耳朵失聪,但困难不仅仅在于身体,更大的挑战是精神煎熬。但贝多芬从未向命运低头,凭借着自己对音乐的执着,创造了一个个奇迹,谱写出动人的旋律。那些动人的旋律不仅说明贝多芬的个人成就,更在讲述着他的执着,也在启示世人执着往往是成功的关键。也许你与成功仅一步之遥,执着可以带你走向胜利。强者往往因为他们执着,所以他们不认输。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因为他们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改写命运,他们一定可以突破失败,获得成功。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命运的主宰者。

强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可以锻炼自己,让自己拥有强者的品质。所以他们可以成为强者。也许你我他的命运不同,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谁会成为下一个强者?只要努力,相信一定可以。

生命的强者范文3

生命是如此顽强,没有顽强的生命怎么在这辽阔的世界生存?不懂得坚持,怎么懂得存活?所以,有生命的东西,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即使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也会让自己变得坚强。例如:长在山上的石头,它们并没有生命,却把自己铸造的那么坚硬,这是它们为了保护自己。土地也是没有生命的,它们别撕碎后又能合起来,这也是它们学会的一种技能。虽说是没有生命,却也懂得这样保护自己。

在广大的生物链里,水生的动物和植物,陆地上的动物和植物,在天空翱翔的动物,长得渺小的昆虫,在空气中飘动的微生物。它们都有着自己本身应有的技能,有着这些技能,就可以保护自己。人类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物,可是也被许多的动物所截止,老虎、狮子再厉害,也会被人类克制等等。这就是生物链,在生物界里,都是这样的一句话:适者生存,劣者淘汰。

没有顽强的生命,便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这也就是大自然的原则,人类也是一样,在现在的社会,不适宜的人,便会被淘汰出去。就例如:在社会找不到工作的人,就只能当流浪者。能成就于事业的人,便是成功者,他就能在这世界上留下光彩的事迹。有时,有的人是身体的残疾,免得这个苦难,是勇敢面对?还是苦苦哀伤?一辈子在苦恼着活着的,很快就死了。面对苦难而微笑的人,却活得长久。

生命的强者范文4

 今年暑假,教育局要求我们广大老师读一本书,书名为《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李政涛所著。他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意义,这本书呼吁全体教师要做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个理念非常新颖,是我以前不曾考虑过的,所以我非常认真的读了这本书,感觉获益匪浅。以下是我看了此书的一些认识与感悟:

首先,做一个有“生命感”的教育者,要能看到生命的存在。教师应该成为一个研究者,去研究学生的生命成长,透析学生的生命成长。我们所教育的对象和我们一样是活生生的生命体,我们不能像驯化动物那样,我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引导他们,而不是控制他们。

其次,要正确对待生命。教师对生命的态度,应该热爱。我们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能正视“问题学生”,无论有再大的问题他还是人,是人就可以感化。以往的教育,教师、家长似乎更看重学生的成绩,所以,每个学生也会特别在意成绩,认为成绩就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显然,这是错误的想法,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还是依靠成绩的高低排序来选拔人才,但我们学习的目的却不仅仅是追求高分数,我们所追求的应是高能力。成绩固然重要,但能力更加重要。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的情况下,光有高分数而没有高能力是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我们对教育的不全面的理解,缺乏生命感。

生命的强者范文5

【关键词】生命教育;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

随着我国经济和医疗事业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命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可是,医患矛盾日益凸显,医患之间开始出现信任危机,一方面的原因正是部分医务人员对于生命的漠视,亵渎生命的神圣。培养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已经成为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也体现了人性的本质。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核心,不仅包括教育医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也包括医疗救助和医患沟通与关怀。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是职业精神培养的客观需要,对促进祖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重要意义

1.1培养“卓越医生”,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成为现代主流医学模式,“卓越医生”已逐渐被大家所熟知。现代不仅包括临床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养,还包括为患者提供优质人文体验的能力。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提出“医学知识”、“临床技能、“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同为医学生核心技能。医学要求其从事者必须接受一定的职业精神,尤其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教育。

1.2缓和目前紧张医患矛盾的利剑

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医患关系愈演愈烈,社会媒体报道伤医案层出不穷。毋庸讳言,当前医疗环境并不理想。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之时,医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同样刻不容缓。医学是人民生命的最后保障,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根基。加强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教育,对于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水准、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1.3促进医学生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现代社会多元文化汇聚,医学生的价值观具有多元、不确定性、盲从性和矛盾性等特点。面对社会环境变化,学生择业受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影响,往往表现为功利性强,这与救死扶伤的初衷所违背。当前医患关系紧张,造成医学生的的困惑彷徨,信念不断动摇。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是加强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教育,承担起推动祖国医学发展的重任。同时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医学品质、人际交往能力,无疑增加了个人竞争力。

2生命教育视阈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

尽管生命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提出不久,但是对于生命价值的探索是亘古不变的。对于生命教育,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陶清提到,生命教育是以实际个体的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为研究对象,生命教育初始价值目的设定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1]。刘小勤认为生命教育内容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责任教育、死亡教育、生命价值教育,体现维护患者权益的人本性原则,受教育者情感参与的体验性原则,爱岗敬业的职业性原则及职业素质养成的终身性原则[2]。简言之,生命教育是从教育角度揭示生命的宝贵和价值,端正对生命的态度,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也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初始价值追求。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将病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具体来说,生命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表现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2.1尊重生命

维护人类生命的神圣,应该在保证生命质量的前提之下,彰显生命的价值。每一个个体的生命价值并不是通过无条件的存在来体现,如遇到现代医学无法救治的患者,应根据病人病情和生存质量、家属的意愿和经济承受力等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治疗、维持治疗,甚至放弃治疗。不管采取任何措施,都应该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充分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意愿。

2.2关爱生命

不是对抽象意义上生命存在的关爱,而是对现实存在个体的关切与爱护。在现实接触诊治病人中,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与治疗体验,切身感受患者忍受疾病的痛楚,除了急于改善患者疾病的诊疗手段,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灵的抚慰与人性的呵护。

2.3珍惜生命

医生要明确对患者、家属及社会负有的责任,医生的诊疗措施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属的负担和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

2.4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只有当人认为所有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一切生物的生命都是神圣的时候,他才是伦理的”[3]。敬畏生命,才能懂得生命的可贵,对生命强烈的责任感才能油然而生。敬畏生命同时也要敬畏死亡,尊重自然规律。当面临死亡的时候,应该勇敢的面对,死亡是生命终点,因此才赋予了生命特殊的意义。

3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途径

医学生命教育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注、生命质量的保证、生命尊严的维护。在现代医学模式背景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必不可少,而生命教育作为医学职业精神的重要维度,却在现实中普遍处于边缘弱化地位。大多数医学院校开设大量医学专业课程而忽视了职业精神培养,有的则把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理科出身的医学生有明显重医轻文的的偏向,选择人文课程只是为了凑足学分,等等。由此可见,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问题急需解决,而生命教育可以作为突破口,围绕其探索新的高素质人才培养途径。

3.1构建完善的生命教育教学体系

要实现生命教育目标最直接有效地途径就是开设相关课程。独立开设课程,配置师资,虽然更有利于学生系统学习,但势必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增加院校运营成本;同时对于生命教育的认识尚浅,教师经验不足,势必导致课程流于形式。现阶段深入挖掘现有课程,可操作性更强。首都医科大学在学生入学第一年和第二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医学伦理课,并在进入临床后开设《医德修养》必修课。自2014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一直负责《医德修养》课程教学,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良好。课程形式多样,除了常规授课模式,还组织同学们参加德育教育活动,例如分组实践活动,角色扮演,亲身参与真实感;天安门观看升国旗活动,感受爱国情怀;模拟医患沟通表演,重现场景时才感到自身知识欠缺;教师自述身边实例,生动感人。以上课程作为载体,渗透进入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融入生命观教育、伦理思考、死亡教育等内容,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守护职业精神。

3.2高等医学院校要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中

鉴于医学生职业特点,生命教育仍要以医学专业课程为主阵地,发挥其渗透作用。生命教育应该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始终,体现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估上。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各个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解剖课课前向遗体默哀,向“无语良师”学习到对生命的敬畏;实验课上,对动物实施麻醉,无痛操作,计算苏醒的时间及时安乐死,以减少动物的痛苦,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伦理课上讨论现代医学技术的伦理问题;进入临床医院实习时亲身体验医患沟通的技巧,体会医务工作者现实中承担的生命责任。

3.3通过通科轮转实习增强医学生生命体验

通科轮转实习阶段是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实践阶段,生命教育当然也离不开这一阶段的突然。从临床实践中,医学生可以切身零距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使理论学习阶段的生命感悟得以升华。在妇产科经历孕妇怀孕十载,一朝分娩之痛,感悟生命的珍贵与来之不易,加深珍惜生命的理解;在儿科,面对无法用语言表述病情的幼小患者,以及患儿家属急切焦虑的心情,深感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面对肿瘤病人,同样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细致的沟通,安抚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在现有医学技术仍不能治愈的疾病面前,保证患者生命质量和医者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中医学生最能体会“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誓言,从而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内化为崇高的职业精神,督促在行医生涯中用行动来践行生命誓言。

3.4完善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

传统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存在较多弊端,例如:只重视评价的结果,评价过于外在化,从而导致生命教育流于形式。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应该建立在四大原则上,即人文性、互动性、实效性、全面性[4]。第一,人文性是构建科学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的出发点,传统的评估体系过于机械化,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储存器。生命教育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实现认知领域的拓展延伸[5]。科学的评估系统应该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自主积极性,考虑学生的主观感受,以学生为本。第二,互动性指多方面的互动。现实条件和情况是在动态变化的,这就需要多方面的互动反馈才能及时调整策略。以往的评估体系里,课程、教学、评价界定分明,各个环节相对静止。增加三者的互动,才能科学的构建评估体系。第三,实效性是评估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对于生命教育的实现程度要有特定的评价指标,以达到生命教育制定目标,满足教育主体的需求。生命教育要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使其发挥最大作用,这样才能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有效性的实现。第四,生命教育评估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四大原则相互影响与制约,为使整体发挥最大作用,需要统筹兼顾,全面设计。自北京天坛医院开设一系列德育课程以来,理论、实践、专题讲座并行,而生命教育的评估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思想的提升,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除了结果评价,过程评价也占有较大比重,包括教学评价,形成性测验,诊断性测验,以此来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

4小结

生命教育与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密不可分,医学高等院校应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生命教育在职业素质养成中的重要意义,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体系和评估系统,结合医学生的专业特性,充分认识生命的价值与内涵,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可持续的高素质人才。结合我院多年临床德育工作经验,生命教育应通过课堂授课系统化和理论化,通过设立医德修养课程,全面渗透生命教育,同学们系统学习了医德基本理论和规范,通过问题式、启发式、案例式教学,帮助同学深入理解医患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同时采用医患沟通模拟训练和临床实战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同学反映普遍较好,但仍需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陶清.生命关怀论纲[J].江淮论坛,2009,(3):82-88.

[2]刘小勤,罗平.生命教育,医学生职业精神教育的核心内容[J].医学人文教育,2012,33(1A):59-60.

[3]史怀泽.敬畏生命[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孙岳兵,周俊武,鲁良.论大学生生命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科学报,2015,14(6):107-110.

生命的强者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122-02

生命意识即对生命的理解、反思和态度。罗曼·罗兰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关于生命,它的唯一、可贵、短暂、脆弱等,都无需赘言。每当提到它,相信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对自然造化肃然起敬,同时不免心生呵护生命之念。不过正如陈尚余老师所言,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还必须有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维度,即对生命在审美意义上的真谛的理解”。[1]

1 直面现实,语文教学应给与生命意识以应有的关注

1.1 从生命物理特性的角度看:生命的唯一和可贵常常被忽略。请让我们用事实来说话:

2009年3月26日晚上8时许,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一男生宋某在四楼自家阳台跳下,结束了自己17岁的生命;2009年4月24日,浙江杭州市余杭区19岁少年阿伟用刀杀死18岁中学男生;2010年9月24日下午四点半左右怀集一中一学生从七楼跳下;2011年9月19日江西九江市庐山区赛阳中心小学三个小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原因是作业未完成害怕受体罚;2012年1月5日,阜南小学生在学校教室里喝农药自杀,并写下遗言“死了怪数学老师”……

以上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例子。不禁要问,人有什么理由不尽心呵护生命呢?这些中小学生却漠视生命、践踏生命。可以说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如人们常说的,他们就像含苞欲放的花朵,本该茁壮成长的,可事实却那么让人触目惊心。这种现象的背后,正是他们生命意识的缺失。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认识生命,探索生命,从而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1.2 从审美意义的角度看:影响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因素有很多,家庭的,社会的等等,其中教育因素是不可忽视的。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1977)一书中写道:“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体验,生命对生命的关注,生命对生命的搀扶,因而教育的一个重要指向是对学生的生命教育。[2]这其中,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的语文教育责任重大。正如孔庆东教授所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3]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例,这个标准在论述课程目标的部分中强调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尤其是对于阅读教学而言,“阅读活动实际上是通过与作者的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阅读,从根本上说,就是这样一种生命运动。”[4]因此,语文教学不是单纯地向学生强调生命的唯一和可贵,更重要的和更有意义的是努力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感受生命的每一种状态和魅力,体会那样一种乐趣和幸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顽强和价值,自觉地去探寻生命的意义。

然而,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如人意。上海市第八中学的沈红旗老师在他的文章中从四个角度审视了语文教学中的怪现象,让我们从中看到了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日渐匮乏。而五月中旬笔者在东北师大附中语文学术节上听到的一位老师的一段发言,也是对这种缺乏生命意识现象的一种注解:“我看见诗歌在声音的漩涡里挣扎……‘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学生们很快就会说出这首诗的主题,但是我和他们说起野草花的孤独,说起夕阳的惆怅的时候,却少有人应和。是啊,他们眼里只有花盆里的玫瑰和花坛里的芍药,夕阳西下的时候肚子正饿或者正上着网……”

近年来国内已有地区和学校开始借鉴国外经验,进行生命教育的试验,纷纷出台各种指导纲要,制定工作方案。因此不管是从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出发,还是当前生命教育的现实去看,都要求我们对生命意识给予深刻思考,从理论和实践各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索。而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并不一定非要特别开一门课程或者搞一次活动之类,我们可以把它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2 文本解读凸显生命意识,在教学中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

“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只有表现生命的本质内涵,才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5]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以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生命意识的投射,蕴含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对读者而言,文学则是解答生命之谜和人生之谜的钥匙,是探索心灵奥秘、追寻人生意义的过程。教材中所选的文学作品堪称经典,那一个个饱含生命激情的个体,是生命对生命的细腻感受和召唤。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解读文学作品时挖掘那些深藏在作品中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感受生命,感受世界,感受生活,使语文教学植根于生命的沃土之中,散发出语文独有的魅力。

仔细看看语文教材,其中的生命意识或执着炽热、自由超然,或率性真挚、乐观豁达,当然也有感伤凄美或者凝重崇高……比如李白的作品,只有充满了生命活力的诗人才能写出那样的诗篇:《行路难》不见艰涩寒促,只有拔剑四顾的雄姿,《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讴歌自然,更是礼赞人生理想的奋斗不息;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于是自然景观和主观情感“一拍即合”,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展现了紫藤萝的美,在深沉中感慨生命,歌颂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阅读这段文字,你是否感到时间静止了,只是由着作者带领你去用心感受一幅画,去到那破败萧索之中体味生命?蒙田的《热爱生命》则更直接,批评了虚无主义的“哲人”们,认为生命是值得称颂,富有乐趣的,“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有效”地享受生活,时光就能延长,而“打发、消磨”生活,光阴就会“匆匆流逝”。因而热爱生命,才能热爱生活。

总之,教材中各类文学作品都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处处奔涌着生命意识,因此我们对于文本的解读当然不能放过这些美好的感情,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生命。新的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试图通过这三方面要素的整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这样,“应用”“审美”“探究”成为语文教学的新的关键词。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式,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活文学的生命律动。

参考文献

[1] 王荣生等著.《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9 月第1版P195-196

[2] 徐曼宇.《本相 细节 深度——文学作品教学中的生命教育》[J].文教资料,2009(25)

[3] 孔庆东著.《怎样学语文》摘自《四十不坏》.2004.8 P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