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设计范例6篇

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1

【关键词】 邻里;公共空间;设计;交往

“邻里”这一概念是伴随着“邻里单位”思想的诞生而产生的。美国社会学家科拉伦斯・ 佩里(Clarence Perry)在1929年《纽约区域规划和他的环境》(Regional planning of New York and Its Environs)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邻里单位”的设计思想。他指出,邻里单位设计要考虑六个要素:规模、边界、开放空间、机构用地、地方商业和内部街道系统[1]。

在中国,“邻里”这一概念很少运用在公园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设计中。我国近期公园分类系统设想将公园分为基干公园和特色公园,其中基干公园分为居住小区游园、居住区综合性公园、区级综合性公园、市级综合性公园;特色公园分为:儿童公园、游乐公园、文化旅游公园、文物古迹公园、历史名园、纪念性公园、风景名胜公园、郊野公园、植物园、专类植物园、盆景园、动物园、专类动物园、其他专类性公园。单从统计资料来看,中国公园的类型似乎很多,但究其实质,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如科技公园、体育公园、少年公园、老年公园等一些专属类公园的数量很少,居住区公园和居住小区游园的数量也远未能满足实际需求,一些规模较大的专类性公园和纪念性公园在内容设置上正向综合性公园演变。在一个城市,一般政府部门也会大力规划和建造城市主题公园,用于树立城市形象和对外宣传,而对于邻里公共空间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的重视就少的多。

“邻里”公共空间作为公共服务性设施是要建立一种满足邻里需求,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儿的生态社区。所以我们领会“邻里”概念,应从人情、人性需要方面出发,而不是简单的一个设计概念。所以,邻里公共空间应该是这样一种城市开放空间: 由草地、林地和种植区等软质景观组成, 通常位于街区内, 其细部和设施服务用于不同类型的活动, 如运动、休闲等, 具体用途依邻里的密度和区位而定, 主要服务于当地的步行者。

以北方一个小县城为例,我们仔细观察了“邻里”单位内的人群活动。通过连续几个月持续在自己住所半径为2公里内的“邻里”公共空间进行观察,距离住所1公里处是这个县城的唯一一条河流――万福河,近几年,沿着万福河规划出了一系列带状滨河景观区域。这条带状景观区沿河流设计,东西走向,分四块区域,我们考察的是距离自己住所最近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块区域,这块区域内有两处高大的林木区,三块铺着水泥方砖的空地,距离河流的北面大概四五十米处有高约2米的堤坝,堤坝上设有健身器械。于是这条带状景观区域成了附近居住区甚至是半个县城的邻里活动中心。由于县城邻里单位的绿地、景观、公园少之又少,滨河景观带的形成为人们的休闲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场所,所以尽管这个滨河景观带并没有出色的设计理念,除了天气寒冷的冬季,其余大多数时候,使用率还是很高的。我们仔细观察了使用滨河景观休闲区的人群,其中,大多数为老人和孩子。很多退休的中老年人在此处的开阔地进行太极拳、舞剑、扭秧歌、耍鞭等一系列的健身活动,时间大多数为下午和吃过晚饭;还有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每天来到这里就是和朋友聊聊天,消磨消磨时间。其次是孩子(这里的孩子指3岁以下儿童),因这类儿童没有自我保护意识,没上幼儿园,要由大人看护,这些儿童每天由大人陪伴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结识小朋友,到健身器械上玩耍,时间大多为上午10点之后到下午4点之前,随天气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这两类人群比较固定,很多老人都是相约到这里进行健身活动,时间、地点也相对固定,有大人陪伴的儿童大多数都是邻里街坊,每天基本都是这些人,所以大多相互之间都认识,会打招呼,会进行交谈。另外还有一些流动性较大的人群,有放学或者是相约到某个地方去的路经此地的中小学生,在健身器械上玩耍一会儿,几个人在此打闹一会儿;偶尔还会有一些谈恋爱的在此小坐一会儿;还有一些过路者在此休息一会儿。这块“邻里”公共区域,有专门对植物进行维护的人员,主要是对植物进行灌溉和修剪,也有专门的保洁人员,清扫落叶和垃圾,保持环境卫生。(如下图)

从以上情况得知,“邻里”公共空间作为人们接触自然,与人交往的地方,不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的,而是要供人使用、使人参与、让人成为其中一部分的。“邻里”公共空间是供人分享快乐、倾诉烦恼的场所,是寄托希望并使其成为具有归属感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行为, 任何公共空间都没有意义。所以,在邻里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中, 要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充分满足人的身心需要,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对于“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 我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 要考虑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在到处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中,含有绿色树木、花草的公共休闲空间一直被认为是城市中的绿洲,对于那些到此地的人们和过路者而言, “邻里”公共空间的自然环境首先要带给他们感官上的放松, 使人觉得是在与自然界亲密接触,满足人们渴望户外的心理。所以,设计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创造富有变化的自然环境, 把人们渴望接触自然的感觉最大化。如提供不同颜色及形状的植物, 栽植芬芳的观花乔灌木及可吸引鸟类的植物。二是可以提供解说性标牌来标明植物的种类或公园的设施与特色,增加其知识性与趣味性。三是给那些不需要大量修剪的树木以适当的空间,使其能够净化空气,而且很大程度上我们是用树木来划分层次和界定树下的使用空间的,而不是树下的草地和花床。四是保留一块让植物自然生长的地方,附近的人们还可以栽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这样一块地方可以在人与区域之间建立起一种精神联系,使其更具有归属感。五是在区域内,弄清场地的小气候, 日照、阴影、避风等自然因素将会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其次,要考虑满足人们交往的需求。虽然“邻里”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大多数是去“ 接触自然” 、“ 放松身心”, 但通过观察却发现,人们在公园内许多情况下是在进行社会交往。比如,有些带孩子去玩的家长更多的是考虑孩子在这里不会孤单,不会自闭,可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嬉戏甚至吵闹,自己也可以和别的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以及倾诉烦恼。大多数的老人来到这里就是要和邻里街坊聊聊天,下下棋,消磨时间的。那些进行健身活动的中老年人的主要目的也是参加社会活动,增加退休后与人交往的次数。所以,“邻里”公共空间的设计必须最大化的考虑公众参与,设计之前对邻里社区进行调查采访,而不是一味盲目的进行程式化的设计,由此才能得出“邻里”的真正需求。

【注 释】

[1][美]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 孙鹏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永雄,陈明仪,陈俊.试论中国公园的分类与发展趋势[J] .中国园林,1996.

[2]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2

关键词: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场所精神人性场所

中图分类号: TU9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的活力来自于多样性,城市活力的丧失是快速城市化运动的产物,要挽救城市活力,必须真实的体验城市人的生活。

当今中国城市规划在城市化进程中,打破了人们原有公共生活空间的格局,直接导致公共空间的破碎,空间参与性的缺失,城市活力逐渐衰落和丧失,生活意义上的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逐渐被忽略,成为了“被遗忘的角落”。

在城市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公共空间承载着人们日常公共生活的需求,是充满活力的人性场所。在西方,中世纪城市广场是典型的公共空间,人们在户外交谈、聚会、进行庆典等,共享“公共生活空间”。在中国,街巷空间、集市聚落作为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存在。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这个阶段的城市及聚落由于为人们所使用而独具魅力,有些至今仍然是良好的室外活动空间。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通过多种媒介快速传播且覆盖范围无所不及,人们的社交与公共活动逐渐发生变化,人们也不再需要从传统的公共生活空间获取信息,“非场所的、虚假的公共领域占据了我们的城市空间,我们频繁地经历这种区域和空间,在这种空间中我们以某种社会的伪装会面,加速的穿过场所,而不是体验场所;并且在这种场所中几乎不存在相识的可能性。非场所性的消费地方和交通区域鼓励无思想的行为和单调不变的行为,并且没有时间和地点供人们停留,观看比场所的真实存在更重要。”――理查德・弗朗西斯・琼斯。“速度”改变了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方式,客观上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的衰落。

尽管城市化速度加快,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当代生活的私有化等多种原因,导致公共空间的部分功能“过时了”,但城市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空间对当代生活来说是否真的就不再重要了呢?

在相关理论和研究中,以往城市形态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确认,但却不够重视以往城市的功能或城市功能与形态的相互作用关系。如洛杉矶市市政委员会委员迈克尔・费弗(Micheal Fever)所说:“在一个像洛杉矶那样的分散型城市里,人们常常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孤独,依赖于汽车……我们渴望步行的生活。人们正在寻求摆脱汽车的方式,生活在一个人性化的城市中心”(摩根 1996,P.59)由此可知,人们对公共生活空间仍有诉求,公共生活并没有消失,人们渴望并正在寻求更高品质的空间,能够在其中自由的体验场所、享有愉悦的心理感受。

诺伯格―舒尔茨在力作《场所精神》中指出:“场所是具有独特性格的空间,自古以来,场所精神就被视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面对和妥协的有形事实。建筑的意义就在于将场所特征视觉化,而建筑师的任务就是创造有意义的场所供人们居住”。他提出,建筑要回归到“场所”,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的最为根本的经验。“场所精神”对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同样适用。对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来说,创造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就是创造一种空间场所,人们可以在其中进行各项行为活动获得舒适的、自然的、亲切的、愉悦的体验和感受。在这个场所里,人们赋予寄托和希望并以其为归属,场所感是公共空间必须具备的特征,失去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场所意义。

找回城市中被遗忘的公共环境空间,重新规划和有效利用场所,人性场所无疑使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它能够引导我们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从本质上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公共空间设计的一个独立课题,人性场所的研究对象是普通民众而非精英阶层,探究寻常百姓在生活中如何随意的使用场所以及自由的体验空间,呈现的是大众和全面性,也这正是被以前的建筑学、规划学所“遗忘”的方面。

人们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空间场所来展示自我,进行社会活动、创造文化,这些就需要空间具有相应的功能和情感内涵,公共空间设计若要增强环境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那么了解人的知觉和感知范围、感知形式是一个先决条件,尺度感是否宜人直接影响着使用者对场地舒适性、归属感等的感受。对于公共空间中的城市广场而言,凯文・林奇提出,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美好的景观应该能够唤起观察者脑中强烈的印象,他认为小尺度空间的可达性和可控制性都适合更好的体验,形成场所精神,所以他建议的尺度是25―100米,杨・盖尔则建议是70―100米。在实际设计中,根据霍尔的近体学理论,他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0~0.45m);个人距离(0.45~1.30m);社会距离(1.30~3.75m);公共距离(大于3.75m)等,在进行空间的规划设计时,把握尺度的宜人度,划分场地设计高差,放置小品或者街道家具等,便能够丰富空间,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形成空间内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或氛围。

空间和使用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城市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当为人们提供户外、街道活动的场所,但这一点在现实环境设计中却常常被设计师们忽略,例如在交通空间中人们习惯“抄近路”,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中能够合理布置空间,为人们提供快速便捷穿越场地的机会,从而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和活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中构图成为追求,缺少了人性化的设计环境就会变得没有人气。不同的空间根据不同特点而性质不尽相同,但每个场所都应具备功能,人们的各种活动应当在空间设计中得到尊重、满足和支持,因为人的参与公共空间才不会失落、不会被人遗忘。

结语

C・亚历山大曾经说过:“我们的生活根本上是由那些不断重现的生活事件所组成……它和我们的生活场所密不可分,而它们互相关联的原则,则由我们的文化来决定和维持,并保持其生命力。”城市公共空间是供人使用的,公共空间设计中如果缺乏宜人的尺度、亲切的氛围和一定的场所精神就无法满足使用的要求,空间的场所意义也不复存在。现代城市设计,应在空间上追求人物一体,从本质上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以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作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塑造安全、休闲、交往和回归自然的有活力有吸引力的空间,推动当前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的空间―城市设计的理论》, [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编著,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杨・盖尔,何人可译, 《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3

关键词:陈设艺术;公共空间;装饰;探讨

一、什么是陈设艺术设计

陈设艺术设计就是在室内空间进行装饰设计的全部过程,即室内空间的设计人员根据现实特点,结合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使用人员的审美层次等,通过多样化的陈设设计,设计出舒适、艺术、文化等相结合的室内环境。室内陈设艺术分为功能性与装饰性两种。功能性陈设艺术设计是指满足室内需求的陈设,具有实用性的特点。在公共空间的陈设设计中,实用性的有办公桌、办公椅、会议厅的桌椅等,观赏性的有博物馆中的陈列橱窗、具备引导功能的用具等。随着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而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往往能够带给人本土化的文化与理念。装饰性陈设设计是指通过丰富多彩的装饰性陈设,为整个公共空间带来更多的观赏性价值。如,办公空间的工艺品、绿植等,或者观赏性公共空间中的雕塑、工艺品等。通过对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设计,不仅能给整体空间带来一定的装饰效果,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装饰性的陈设平衡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如,植物类的装饰陈设可以有效地吸收公共空间的废气等污染物,为来访者和使用者带来高质量的空间环境,化解、改善空间中的一些不利因素。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设计较其他装饰陈设设计不同,其对于实用性、艺术性、科学性、技术性有着综合性的要求。其关注的更多的是大众的审美需求对于空间的利用和规划的影响。对于环境的欣赏,也是表达公共空间内在文化的重要方式。

二、陈设艺术设计的关注焦点与原则

第一,简洁。简洁就是指在陈设设计的过程中,设计者应该注意陈设内容的简洁,不要有过多的内容和色彩,注意整体的协调性,实现“少而精”的陈设要求。公共空间的陈设设计应注意简洁明了的设计要求,避免过于富丽堂皇,实现以少胜多、以一当十的效果。第二,创新。创新就是指设计者在陈设设计中大胆地突破思维定式,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度的高低视空间需求作出调整。从空间的整体出发,结合其背后的文化与理念,表现较强的艺术独特性。第三,和谐。和谐其实就是整个空间的协调,提倡设计者在陈设器具的选用和设计上应该充分结合空间的要求,在陈设类别、色彩、造型、材质等方面相互融合和衬托,满足使用者和到访者感官与精神上的需求。第四,均衡。均衡其实与和谐类似,但是又有其独特之处。在室内公共空间的陈设设计中,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陈设设计带给人们均衡的视觉艺术感受,这就要求陈设设计在形、光、色方面保持均衡的量。第五,对称。对称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平和与均衡美的感受。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就对称而言,一般分为相对对称和绝对对称两种。设计中常常把相对对称和绝对对称有效地融合在一起,在从前到后、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色调到材质、从形状到位置等一系列的设计过程中力求某种和谐的对称状态。如,在公共空间中,如何排列办公桌,如何根据工作内容等选择和排列墙壁画,或者如何使用设计灯光的位置,等等,都是体现对称作用和效果的重要内容。第六,对比。从字面意义上说,对比就是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在室内陈设设计中,应该选择既相对统一又互相独立的陈设形式,在强烈的视觉反差中满足空间的整体需求。室内陈设设计中,可以通过鲜明、活泼的对比特征与和谐配合使用,突出陈设的独有特征,加深人们对于该设计的视觉印象。第七,呼应。呼应可以看作均衡的一种形式,在室内空间陈设设计中,陈设与周围的设施、空间的整体特征等相互呼应,从而产生一定的艺术感。第八,层次。空间的层次包括色彩的层次、光线的层次、造型的层次、材质的层次等。设计人员从陈设内容出发,通过从大到小、从远到近、从方到圆、从高到低、从粗到细,质地从单一到多样、从虚到实等层次变化,丰富陈设效果,但必须使用恰当的比例关系以适合环境的层次需求,进行适宜的层次处理以创造良好的观感。第九,节奏。节奏是条理与重复的结合体,一般具备视觉感官的表现。将同一个单纯造型进行连续排列,所产生的排列效果往往一般化,若适当地加以长短、粗细、直斜、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对比组合就会产生有节奏的韵律和丰富的艺术效果。

三、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设计思想

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艺术设计是一个相对模糊的定义。从古至今,艺术设计受到师徒关系的影响,理论体系的构建相对缺乏,发展相对较慢。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术还是工,都是强调其本身的功能性,民间美术更是被归类到民间技艺中。然而,设计思维的产生是从人们萌生审美开始的。远古时代,人们学会了用各种各样的贝壳设计出装饰物,而现在,空间的设计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思想文化存在差异,东西方在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阳光广场”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自由辩论的场所,体现了社会活动的个人化和个人化的社会活动,在公共活动的场所中,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空间的陈设设计具有其历史性和本土性。由于活动场合不同,形成的空间大小也不同,而这些大小不同的空间承担了不同的功能。如,在祭祀活动中,宗庙作为重要的场所,是集家族活动、宗教、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场所,其陈设艺术设计充分表现了对上天的敬畏和感恩。此外,还有凸显阴阳有序思想的陈设设计思维。所谓阴阳有序,主要是指在建筑或在村落公共空间的处理上遵循自然规律:山为阴,水为阳,背山面水。传统的丽江古城和宏村有大体相同的水系,人们在对水系的处理中,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具有了公共领域的性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思想对文化的形成至关重要,从而影响到陈设艺术设计领域公共空间的处理,长幼尊卑和等级制度在公共空间中同样有所体现。在整体的院落处理中,堂屋和偏房的关系、台阶数的处理都形成了公共空间的等级制度。因此,在东西方由建筑实体构成的三维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中,其载体不仅是具有合理性规制的活动场所,而且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含义。

四、公共空间陈设艺术的设计思路与发展

1.突出空间本身,重视地域文化的融合在室内公共空间设计中,内容设计是整体空间的首要和根本。这就要求设计者首先明确设计指导思想,凸显整体设计脉络。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空间陈设设计的整体思路要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思考才能形成。通过广泛地吸收多样化的思想和建议,结合公共空间本身的功能要求,以新颖、独特的陈设艺术设计手法体现文化间的包容与融合,可以达到艺术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要求。在陈设艺术设计中,地域特色的应用是诸多公共空间陈设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地域特色是一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帮助人们有效区分公共空间的重要标志。在公共空间的陈设中,设计者应该坚持以突出空间本身为基础,重视地域文化的相互融合。如,在上海世博园中,各个展馆的陈设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各国的风俗文化,中国馆的设计就体现了浓郁的东方文化,凸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2.重视不同节奏之间的相互转化公共空间具有较强的流动性,所以在公共空间的陈设设计上应注重采用动态的、不同节奏的陈设形式,这是由公共空间的性质和人的因素决定的。人在公共空间中处于运动的状态,在运动中体验并获得最终的空间感受。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让人感受到空间变化的魅力和设计的无限趣味,是塑造个性化展陈空间常用的手法。如,上海世博会的德国馆采用围中有透、透中有围、以围显透的划分空间的手法,人们进入展览空间之后,沿精心布置的参观路线行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几个层次的空间。3.强调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安全性就公共空间的设计初衷和方向来看,公共空间的陈述设计必须满足其空间需求,以人的需求和集体的需要为基本点和出发点,在这样的基础上,设计师展开奇思妙想,结合空间的独有特征进行陈设设计工作。专业的空间陈设艺术设计师应该在满足空间所有者对于空间的视觉需求和功能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地赋予空间舒适性、安全性、美观性、经济性等。其中,功能性和安全性是公共空间最基本的属性,设计师要在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最大化地放大功能性的属性,并满足使用者对于安全性的基础需求。如,在一些大型的临时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面对高峰期的人群带来的诸多问题,设计师必须把公共空间陈设设计中的安全性作为其设计的首要目标和要求,把公共空间的安全通道、安全指示、应急标志、救援信息指示、照明系统等一系列安全帮助信息作为陈设设计的重要内容体现在公共空间中。4.重视视觉和心理感官的体验与需求公共空间的陈设艺术设计者赋予了公共空间更多的维度,让公共空间展现出多维度的变化与转换,使人在对这种空间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心理感受。“人”是陈设内容和形式最终服务的对象,陈设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应当充分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需求,这是进行陈设设计的基本依据。因此,对于个性化陈设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年龄的使用者的需求,使各个层次的人们都能真正融入其中,感受到个性化陈设空间的魅力。公共空间的陈设内容和形式不只为人们带来视觉盛宴,更应该是公众传递信息、接受教育、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是展品与大众沟通的媒介。

参考文献:

[1]姚金墩.以“病人”为本,以“就医环境”的改善为魂──武汉同济医院门诊科研综合大楼设计.华中建筑,2001(1).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海建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室内陈设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探讨.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4

关键字:城市公共空间建筑空间优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城市公共空间指的是城市与建筑交叉覆盖的建筑空间。它的社会功能、存在形式和产权体现的是它的建筑属性;其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公共性和独立完整性则是它城市属性的体现。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密度建筑群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这无可避免的造成了人口的恶性膨胀,特别是建筑群已从单幢建筑物的集合发展为规模较大、功能综合的集体性建筑,这使得城市规模和建筑综合体尺度之间也出现了尖锐的矛盾。建筑密度和数量的持续增加,不断侵蚀着城市的公共空间。如何满足市民对公共活动多样性的需求,如何满足公共活动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这是当前社会发展中建筑设计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城市公共空间”,是一个全新的设计理念,它既立足于城市的角度来设计建筑,又充分考虑了建筑对城市的影响。这一设计模式的提出,可以确保尺度较小的公共空间最大限度的融入城市生活中,而且这些公共空间具有经济性、开放性、分布密度均匀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单调的城市景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潜在资本。所以这一设计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矛盾。

二、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方法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公共空间除了基本的建筑功能外,还担负了许多从未有过的功能。首先公共空间可以有效的整合城市,城市交通、人文环境和生态景观都可以达到和谐的统一;其次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激发社会功效,刺激和促进经济活动,体现出它的触媒作用;再次,公共空间作为过渡性空间,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衔接枢纽,可以实现居民生理与心理的积极过渡;最后它还表现出了生态缓冲作用。

在建筑设计中创造城市公共空间,出了从建筑内部空间入手外,可以从建筑的外部空间、边界空间、中庭空间和屋顶花园四个主要方面入手。

2.1 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

对于建筑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建筑周边的环境特征,将公共空间与建筑本身很好的连续起来,维护建筑的整体性与连续性。在具体的设计方法上,可以借鉴传统的城市空间设计形式,利用城市公共空间的形式更好的组织建筑内各部分的布局。常见的方法有广场形式和街道形式,或是二者相结合。

下面展示了城市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的代表作品之一:美国的圣安东尼运河的设计,如图2-1。这一设计将蓝天、绿水、拱桥和建筑完美的结合在起来,维持了建筑风格的连贯性,增添了周围环境的浪漫气息和文艺气息。

图2-1 美国圣安东尼市运河公共空间设计

2.2 建筑边界空间的设计

边界空间又可描述为半室外空间,边界公共空间是一种过渡性空间,它既是外部空间在建筑内部的渗透,又是内部空间向外的扩展,好的边界设计方案能够将建筑与城市衔接起来,实现城市与建筑的完美过渡。它的设计需要考虑几点:①入口的扩展处理,实例作品是日本福冈银行本店,这是由黑川纪章设计的,如图2-2。它将植物、雕塑、长凳等公共设施与建筑完美的结合在一起。②底部收进创造公共空间,瑞士的卢加诺朗西拉一号大楼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作者是马里奥.博塔。③底层架空创造公共空间,支柱层或者大面积的无柱空间是最常见设计,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都采用了这一方法。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办公大楼,它利用支柱创造出公共广场区域,如图2-3。

图2-2 日本福冈银行本店图2-3美国花旗银行楼下的广场

2.3 建筑中庭空间的设计

中庭空间是指有顶的室内共享空间,它具有空间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它既是建筑中的交通聚集空间,又将阳光、植物等室外因素引入到建筑内部。生活中最常见的建筑有火车站的候车厅,机场航站楼等等,多层次的购物商场和室内步行街也经常采用这种设计方式。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是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庭院设计,如图2-4。

图2-4 大英博物馆的中央庭院

2.4 建筑屋顶花园设计

把建筑的屋顶平台设计成为公共空间,可以提高建筑面积的使用率,更是现代建筑与城市互相结合的一种方式。现在很多建筑都会将底层改建为网球场、游泳池等等。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地方,例如在厦门本岛,一所小学的运动场就直接建筑教室的楼顶之上。本文介绍了日本最有代表性的设计作品,福冈综合体屋顶花园,如图2-5。这一建筑设计在采用多种设计方法的同时,充分考虑到了城市绿化问题,实现了人与自然、城市与自然的完美融合,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值得参考。

图2-5日本福冈ACROS综合体屋顶花园

在实际的城市建筑设计中,设计师的设计思路并不是单一的采用某一种方法,常常将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以大大增强空间的层次感和使用方式。

此外在建筑设计中还需要注意的是,要将人的感受应作为设计的依据。这是因为人是建筑的活动主体,建设的设计是要服务于人。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节能和环保问题,考虑到建筑的管理和安防问题。另外要创建另人体感官舒服的公共空间,使人真切感觉到城市与建筑、人与环境的融合。可以从几点入手形式:①装饰材料的选择,比如在室内的公共空间,采用绿色植物和流水景观等,创造一个山水休闲的环境;②光的选择,多选用能耗、低光线柔和的灯具,另外还要选择适宜人眼的色彩。

三、结语

在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城市环境中,传统的城建方式和公共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社会经济的转型所引起的城市生活方式转变,都在呼唤新的城建方式。本文介绍了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趋势,结合大量的应用实例,探讨了建筑设计中创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方法,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

四、参考文献

[1]廖方.建筑设计中的城市公共空间创造[J].上海城市规划,2011,08(28).

[2]杨靖.城市公共化的建筑空间研究――公共建筑与城市的结合[M].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1.

[3]赵武征.现代城市建筑中的复合公共空间设计[M].重庆大学,2004.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5

乡村是自然的、纯朴的、最具乡土气息的聚居地,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性成果。村落公共空间是根植于乡村中的公共交往场所,能够反映村落空间规划形态和人们的交往程度,对乡村来说,公共空间的选址、尺度、设计手法和风格都会影响它的使用甚至景观价值。伴随着快节奏的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村落的空间结构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重创性改变,尤其是对村落公共空间的改造设计中,忽略了村落乡土性特征,空间设计拼凑凌乱、模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现象突出,与村落环境严重脱节。探究村落公共空间的合理化设计,必需立足乡村特有的景观风貌,深挖每一村落的乡土性特征,建设出既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本土文化传承的公共空间。

关键词:

村落 公共空间 乡土性设计

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乡村聚落表现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特征,因山就势、择水而居是村落选址的首要条件。依托村落地理位置的优势,加之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有限,人们不能对基址作很大调整改造,这使得村庄的规划建设与自然联系紧密、相得益彰,衍生出一派宁静和谐的村落空间。村落公共空间是村落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乡村聚落之中,展现出千奇百态的空间形态,鲜明的地方性使它呈现出与周围环境共融共生的乡土性特征。

一.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1.村落公共空间的原始类型

“公共空间”这个词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在城市里的公共空间中,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共同使用的街道、广场和公园等室外空间以及城市公共建筑的室内空间等。与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不同,传统村落中的乡村公共空间一般是随着居民的生活习惯而慢慢形成的。“这里所指的公共空间更多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例如寺庙、戏台、祠堂,甚至水井附近、小河边、场院、碾盘周围等。”

在中国北方的乡村聚落中,被视作公共空间的一般是街巷内部供休憩聊天的门前场地、道路交叉口形成的小尺度空间、有麦场、碾盘等实用功能的场所、村委会所在的大院等,这些村落的公共空间没有统一的形式、功能、尺度,甚至也不曾被准确设计。除了像村委会、卫生院、中小学、商店等这样有建筑体量和功能明确的公共场所外,村落中其他的公共场所空间都缺少设计美感等要求。一些公共空间大都是自发而成,因所处位置、尺度大小、村民参与多寡来决定空间的使用频率和重要性。

2.村落公共空间乡土性特征突出

乡村公共空间没有明确的功能形式和体量,往往给人散乱、无秩序的印象。但正是这种宛若天成、不拘一格的空间结构,给乡村景观增添了趣味性、自然的美感和回归本真的蕴味,使村落公共空间具有强烈的乡土性特征。村落公共空间的乡土性特征,还与其空间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这些空间具有自发性、偶然性,与场地环境联系紧密。从景观设计的角度讲,自发形成的空间往往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需求。正如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在设计美国迪斯尼乐园的路径时,他并没有先将道路规划设计好,而是等绿草长出来覆盖掉整个公园之后,由游客在草坪上踩出一条条的道路痕迹,再根据所踩出的痕迹将道路铺设出来,这才是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乡村公共空间同样如此,它的自发形成的空间特性,恰恰说明了这些空间筵席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的生活习惯、生存方式和乡土记忆,是用实践和时间证明了的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需求的公共空间。

但与此同时,也应注意到由于各村落经济的发展和价值取向的不同,村落公共空间设计趋同性越来越明显,乡土性特征也在快速发展变化中慢慢消失。“当前建设实践中普遍存在推倒重建、攀洋比新的不良风气,割裂了乡土记忆的延续性,认知与归属感被解构,造成乡村人普遍的落寞感与失落感。”因此,需要对乡土性特征的消失作详尽的分析,有针对l生地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延续“乡土性设计”的最佳方法。

二.村落公共空间乡土特质逐渐消失的两大类型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措施。并指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主要有两大类型的村落发展模式:一类是经济上发展较快,相对富裕的大的村落被改建成新的社区;另一类是经济水平较差面积较小且较为落后的村落继续在原基址上发展。伴随着新农村的发展,传统村落中的乡村公共空间正在面临着改造和重新设计,原有的村落公共空间的形式将被打破,而新的公共空间形式将会形成。

1.新建社区型公共空间――乡土性完全消失

在新建的社区里,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老旧的平房瓦房被拆除,原来存在于村落当中的街道、巷弄不复存在,打破了原来的“胡同文化”。随之而来的是旧有的合理存在的乡村公共空间完全被毁灭,取而代之的是社区里的公共休闲广场。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中说:“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建造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因此,世界上现有的街道与当地人们对时间、空间的理解方式有着密切关系。”街道巷弄是乡村聚落中原始的典型性公共空间,具有合理性、历史感,是村民密切交往的最佳场所。然而,这些新的社区型公共空间是在新开辟的一块场地上模仿城市中的公共场所形式而建,有些甚至是完全照搬的模式。空间表现出大而空旷、较少的人员参与、硬质面积非常大、与环境结合度极差、园路设置零散,其设计理念违背了乡村聚落中公共空间的形成原理,其设计手法是强硬的,因而居民使用的频率较低,其设计目的和设计初衷不能很好地实现。(图1,图2)杨・盖尔说到:“室外空间大而无当,失去了人的尺度,由于规划的间距很大,户外经历索然无味。即使有少量的活动,在空间上和时间上也被分隔开了。”村落公共空间在新建的社区中,追求占地面积广、宏伟壮阔,形式感很强但参与性极差,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设计上的无知。这样的社区公共空间虽然地处乡村聚落的边缘,但乡土性特征荡然无存,是对本土文化和乡村记忆裸地蔑视。

社区型公共空间所代表的是村落公共空间建设中乡土性完全消失的一类,它们既不属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范畴,也不可能是原来乡村公共空间的样式。其设计理应本着遵循村落乡土性特征的基础上加以建造,并充分结合场地环境,最终建成既有历史传承又具现代设计感的社区型公共空间才是符合现代人生活要求的户外交往场所。

2.原村落基址上增建的公共空间――乡土性部分消失

在还不足以新建一个社区的小型乡村聚落中,公共空间也在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在村落的某一个局部地块增建新的公共空间。由于是在原村落基址上的改造重建,空间面积较小并且受到住宅、道路、植被、基础设施等村落原有环境要素的影响,反而与场地周边景观能够紧密结合,达到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设计效果。但也不容忽视的是这些空间虽不像新建的社区型公共空间那样大而无当极具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却也在设计手法上模仿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造特点,没有极大地映射出村落的乡土特色,属于乡土性部分消失的一类。散落在村落中增建的公共空间,功能、设计形式单一,大多建在村落中十分显眼的位置,带有标志性的景观设施过于突兀,形式主义或形象工程显而易见。加之各村落之间互相模仿学习,致使村落公共空间大同小异,乡土性特征整体上在逐渐消失。(图3图4)

三.恢复乡土性设计的必要性

1.恢复乡土性设计的历史必要l生

村落是在慢慢的历史发展脉络中逐步改变形成的,是具有传承性、文化积淀性的人居环境聚落。人们的生活习性和风俗习惯受当地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的可能性很小,而人为环境却时常因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在改变。村落公共空间设计属于人为环境改造中的关键一环,对它的设计应将顺应历史脉络和重现乡土文明为首要原则。

回想儿时的乡村总是湛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青青的河水,一派洁净优美的自然风光,这是留给现代人儿时的乡村记忆,是乡村聚落的景观符号。乡村景观记忆深深烙刻在现代人的心灵深处,在整个乡村聚落发展的历史中都一直保存着这样的景观记忆,那么有什么理由在接下来的人为环境的改造中不继续秉承乡土的景观记忆呢。延续聚落公共空间的乡土性设计就是对祖祖辈辈的先辈们劳动和改造成果的尊重,是站在他们的改造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诠释乡村聚落形态的最优性、完整性和独特性魅力。“乡土”含有“根”的情节,含有对祖先、对祖国古老文化的深深敬意。任何的发展策略都不应以抹去“本土特质”为代价,只有在尊重本土文化一“根”的前提下,才能做出正确的、历久弥新的设计。因此,从历史传承上来讲,村落公共空间应以尽量保持原本真实的形态来构思设计,充分饱含乡村的记忆特征,演绎这片土地上的自然、人居、历史、文化状态,使人们有足够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保护乡村聚落景观的行列中来。

2.恢复乡土性设计的当前必要性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展开,传统村落和新建的社区型公共空间正在被重新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就是模仿性设计太强,乡土性设计严重被忽略。事实上,搬入新社区里的居民仍然以土地为中心,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变化不大,这就决定了居民仍是农民大众,公共空间服务的群体没有改变。在农村,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是全身心地暴露在大自然中的,他们与大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和不容分开,对自然的依赖程度较强烈。居民对田野土地的深深眷恋,加上村落基址以农田和原野为自然设计背景,作为乡村整体景观面貌一部分的村落公共空间,其设计就应当展现出趋向自然的设计手法和融入本土的设计特征。即使中国的城市化是要将部分村落改变为城市,但在村落还未真正形成城市之前,使用城市中的空间设计手法安置在乡村都是倍觉不合理的,有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追求形式主义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是将现在的乡村聚落变成符合现代人生活的聚落空间,而不是将现在的乡村景观变成现有的城市景观,更不需要既不像城市又不似乡村那样的蹩脚景观设计。设计应当为当前和明天而设计,不是设计未来,更需要注重人们的切身利益。

公共空间设计范文6

关键词:色彩设计 公共空间

一、城市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特征

城市公共空间的划分,就层次结构的划分而言,可区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色彩景观”的概念是从“城市”色彩载体问题研究引申而来的,狭义的城市色彩景观就是指涉及城市生活的特定景观类型,如建筑色彩、场所色彩。其中,场所色彩所包含的街道色彩、绿化色彩等,就是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

从城市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功能与概念来看,依托公共空间为载体的色彩景观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表现为:1.组成元素的复杂性;2.色彩设计概念的历史文化性;3.涉及群体的公共性;4.色彩景观的空间感。

二、城市公共空间色彩的感知及其对色彩设计的影响

城市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交往的开放性场所,其色彩设计也必然受到人们主观感知和体验的影响。而即便在同一城市环境中,不同的人也会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产生迥异的色彩感受。城市色彩产生过程的研究表明,城市的色彩面貌是居民对长期接触环境的集体回应和集体选择,是集体共性和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国际色彩顾问协会 (IAAC)在《Color,Environment,Human Response》一书中从个体感知和体验的角度提出了“色彩体验金字塔”理论,这一多层次的“体验”过程表现为:对色彩刺激的生理反应潜在无意识集联想文化影响潮流时尚的影响个人体验。①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个体感受处于色彩体验金字塔的最上层,色彩设计需要从时间、空间因素中,以及人们对于公共空间景观体验的角度来思考,进而建立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基础语境和平台。

(一)不同运动方式对公共空间色彩设计的影响

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中指出,生活的目标是获取和谐感受,个体在运动经历中所感受到的空间的变换关系,就是设计的主要问题。公共空间色彩的设计应当与运动方式形成相互适应的联系。

(二)公共空间色彩景观体验的适宜距离

色彩的感知是与观测距离密切相关的,在城市物体环境中,这种视觉感知的差异尤为明显。日本学者芦原义信就用“外部空间模数”理论总结了这一规律,其中D/H比值(视距/界面高度)≤1,垂直视角 ≥45°时,可感知空间尺度范围最佳,“看清界面的细部和质感,界面围合空间内可体验到内聚感和安定感”。②综合来看,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主要集中于建设项目开发与周边环境整治的设计范畴,包括广场、街道、公园等处的整体设计都是如此。在公共空间色彩景观的设计方面需要考虑到色彩观察的适宜距离,处理好“均衡场”和“强场”的关系,使人的色彩体验更为丰富也更贴近人体尺度。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色彩设计

(一)城市广场的色彩设计

城市广场在《城市规划原理》等书中被定义为“基于城市功能要求而设置的,城市居民社会活动的中心”③。就视觉角度而言,城市广场的色彩包括有围合广场的建筑、铺地、环境小品、绿化色彩等。其中,妥善地处理好着色面积最广的建筑群与广场铺地间的色彩联系,是广场整体色彩设计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广场作为人群休憩的空间,色彩设计应当考虑到受众群体来自静止视点的体验,其色彩设计指引要点主要包括:1.广场铺地色彩应与周边建筑群取得最大限度的调和。2.广场基调色应首先确定广场性质。3.广场空间色彩还应该有侧重点、有主次地处理好视觉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与层次性关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主体色彩即“前景色”与其他景观色彩“背景色”形成层次化的区分,类似色彩配色法较为恰当;而缺乏明确主体的,就要将色彩设计的重心放在围合要素间的色彩协调上,可适当利用不同形式的绿化措施进行改善、整合。④

(二)商业步行街的色彩设计

商业步行街是由商业街区步行通道及两旁商店构成的一个城市线状空间,通常是城市或区域的商业中心。作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环境逐步改善及回归自然的需要,步行街的景观设置大多与街心广场、小品雕塑相结合,是现代城市街道发展的特殊形式。处理好街道侧立面建筑与色彩设计间的关系,在连续性的建筑界面围合中给予行人以丰富、连续的空间与视觉体验,总体而言,就是对高明度低彩度色、中性色或无彩度色的过渡处理。需注意三个方面:1.街道空间环境的色彩设计应符合其功能定位,根据街道空间与景观的构成完成色彩设计的协调配置。2.在街道空间节奏与序列的变换处包括转角、交叉口等处,则要合理地运用对景、框景等手段,适应节点处的色彩对比和空间的节奏变化,使冷暖或明暗上的色彩渐变更加协调、柔和。3.步行街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设施的色彩设计也要遵循整体性、整合性的基本原则。

(三)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中,公园被定义为用作“供公众游览、休憩……文体健身等活动……是设施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绿地”。其色彩设计的核心是公园的绿化色彩。⑤

城市公园的色彩设计在尊重其基础功能设定的同时,要充分地利用好其自然环境资源的独特优势。

第一,绿色很自然地应当成为公园范围内的基调色,色彩设计应注意使基调色与点缀色之间互相衬托,进而使掩藏于绿色海洋中的人工构筑物得到凸显。第二,大型综合公园需要做到色彩分区,自然色彩区要注重绿化效果的营造;人工色彩区则更需要在环境总体色调的协调下,有意识地发掘自身的色调或主导色彩,可采取微差的手法来创设出公园统一和谐的意境。

结语

城市公共空间拥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载体。如何利用城市公共空间对城市的色彩设计进行引导,恰当地展示城市的历史传统与地方文化,这需要设计者在实地调研、城市色彩景观整体规划的实践中进一步地进行检验、修正,以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的和谐发展。

注释:

①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斯.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56―157.

②辛艺峰.现代城市环境色彩设计方法的研究[J].建筑学报,2004(5):18―20.

③王京红.空间中的色彩――试论城市建筑与环境色彩的特殊性[C]./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2008:99―101.

④冀承毓.从室内空间里领悟色彩艺术――谈居室空间与色彩[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6):66―67.

上一篇软件实训

下一篇中队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