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学校范例6篇

现代化学校

现代化学校范文1

一、校长专业化的时代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作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并要求: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需要遵循的现代治理理念。

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就是建立全新的学校治理制度,建立一种共治和善治的学校制度。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具有治理专业化水平的校长。可以这样说,没有先进的治理理念,就难以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没有高度专业化的校长,就难以推进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当前的中高考制度及各级政府部门对学校的考核指标,让校长治校只能围着分数、升学率转。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改革校长选拔、任命制度,打破行政主导的校长选拔方式,实行校长公开选拔,并以专业化的考核方式来对校长岗位进行管理、考核。如此,校长的治校能力在选拔时被关注,其行政权力在治校过程中被制约,治理学校不是对上级负责,而是对师生负责,对办学规律负责,校长专业化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二、校长专业化的时代内涵

当前,校长的任用、评价和晋升均由上级部门按照政府官员的标准来进行,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作为一个行政职务,已经成为人们广泛认可的事实,这一身份使得校长本身所具有的专业价值被忽视了。校长在开展工作时,过多的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更多的是考虑上级规定的标准或喜好,以“上”为本,以“分”为本,将分数作为考察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学校的教学具有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学校的官本位思想,给学校的发展带来较严重的负面效应。

中小学校作为基础教育的阵地,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有着本质的区别。而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也只是一个专业化的管理人员,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校长专业化是指校长的领导与管理专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学校发展越来越需要专家型校长,而不是政客型校长,这就给校长的专业化程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一方面,校长的专业行为要有现代的理性思想来支撑,不能以行政长官的意识来管理学校,而应具有服务意识、开拓精神及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管理理念。无论是在决策、沟通、交往能力方面,还是在指挥、组织和协调能力方面,校长都应接受专业的训练。校长是一门职业,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以更好地提高其专业化的水平。

另一方面,校长专业化既是职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教育改革的必然抉择。事实上,教师和校长都是一种职业,只是专业化内容和专业化水平不同而已。校长应该清醒地知道自己不再是全能之王,在办学过程中,不用事必躬亲,更不要对同样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教师的教学进行随意点评。校长作为有特定资格要求、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术业也是有专攻的,只是主要“专”在学校的治理上,而不是课堂教学和学科研究上。

三、校长专业化的时代挑战

要想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社会与学校的关系之后,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就是重中之重,作为中心位置的校长必然要应对诸多的挑战。

一是专业化校长要面临角色转换的挑战。专业化校长应由学校的管理者逐步转变为学校的决策者。管理者重在管控和理顺,校长常常要亲力亲为,甚至沉入到日常琐事之中难以自拔;而作为决策者,则更多的是为学校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提出办学理念、指出发展方向、明确学校特色、确定学校章程等。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校长要尽量避免让自己成为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而是以治理构建平台,让各类专业人才在这一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推动学校工作的进程。作为百年名校周南中学的校长,笔者在任职之初,就对学校的办学思想进行了充分的挖掘、梳理与研究,提出了“三心”(自治心、公共心、进取心)作为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通过“三心”教育,做到“不让学生输在终点线上”。

二是专业化校长要面临工作重心转换的挑战。专业化校长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习惯于尊重制度,以制度来管理人、激励人,让全校达成共识,即制度就是权威,制度就是依据,制度就是准绳。

比如,在周南中学,我们大胆地理顺和调整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无缝对接、扁平管理、责权相当、奖惩并举”的治理模式;并逐步制定了《周南中学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周南中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依据这些制度,来维护学生、家长的合法权益,推进教育教学的科学有序发展,进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为学生、家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是专业化校长要面临自我削权的挑战。专业化校长要学会主动放权。学术性强的权力,要委托给专业管理团队和专业人员,如教师在业务能力方面的评价、学校课程的设置、学科建设等,都交由学术权威人士或学术团队来行使权力,校长或校务会不得包揽、包办。

比如,在周南中学,由学校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组成了非常专业的学术委员会,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晋级晋职时,都由学术委员会出具书面评估意见及建议。笔者还引导学生加入到学校治理体系之中,以组建社团的方式参与学校治理,并依靠社团活动的开展,培养领袖型人才。

四是专业化校长要面临被监督的挑战。专业化校长要自觉地接受监督,在监督下进行决策、行使权力,不能以校务会决议甚至校长的一言堂来替代。监督下的治理固然会削弱校长的权威,但能听取更多的意见,减少决策的失误。

现代化学校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 时代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62-03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师生员工在生活、学习、工作、发展所形成的以育人为主要目的的特定空间中,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文明风尚、人格力量、人际关系、文化素养和校园风貌的总括,对学校的科学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校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艰巨任务,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将直接跨进社会,步入职业生涯。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竞争实力,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大力优化育人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基础,它与普通中小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并构成党和国家整体规划、同步推进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中职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在加强和改进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总的来说,中职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祖国,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努力学习、钻研技能,关心集体、乐于助人,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新时期新阶段的任务要求,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中职学校在这一方面的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需要用创新的思维和理念作为引领,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更好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综观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各校在办学道路上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都积累了自身一套基本的做法和经验。但是,正因为过于依赖这种传统做法和经验,导致部分中职学校因袭守旧,囿于传统思维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没能很好把握时代命脉,跟上时代步伐,唱响时代强音,不能很好地体现时代性。

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继承学校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又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关于这一点,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也作了明确指示。因此,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墨守成规,一定要围绕时代要求,开创工作新局面。

一、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分数偏低的毕业生,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文化知识较薄弱,综合素质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明显,学习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心理问题较多,心理尚未成熟,心理状态不稳定,叛逆行为明显;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容易跟风,不良生活习气蔓延,觉得来就读中职学校就是来混日子,职业规划不明确,理想成为“空词”,缺乏强有力的学习动力。这些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诸多来自社会、家庭和个人自身的原因,都容易使他们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并直接影响其品质的形成、素质的提高。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责任艰巨,意义重大。

2016 年,教育部l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公约的,彰显出国家对中职教育的高度重视,对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产生积极的指导意义,对教育和引导广大中职生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 8 条经过广泛发动中职学生、教师参与讨论和征求意见基础上形成的公约文本,是新时期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精神、新要求,文本概括精练,语言通俗易懂,从德、智、体、美、劳、心理健康等 6 个方面对中职学生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约束,特别符合中职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很好地突出了职业教育自身的特色,让中职生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方面有章可循,意义重大。

各中职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借助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室、宣传橱窗等平台,通过文字解读、图文解说、案例讲解、拉挂横幅等多种方式,宣传公约内容,宣传公约意义,营造学习氛围,让全体学生知晓公约内容,领悟公约意义,认同公约要求,并在行动上自觉执行。在活动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强、规格高的大型活动,比如组织全体学生举行公约签署仪式,让广大学生大声宣读公约,亲笔签署公约,做出明确承诺,约定共同遵守;把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常规活动抓实抓细,每年新生入校时都要举行这样一次签署活动,让新生从一开始就受到洗礼,受到触动,让中职阶段的学习在良好的开端中启程。同时,要注重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渗透践行公约的引导,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履行,从“学校要求我这样做”转变为“我自己觉得应该这样做”,切实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真正把公约内容体现在日常行动上。还要多开展以践行公约为主题的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演讲比赛、插画比赛、墙报比赛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潜移默化,得到熏陶,进而净化心灵,提高认识,自觉将公约转化为内在素养。

二、以工匠精神为学习标杆,引导学生苦练职业技能,提高人文素养

“工匠精神”这个词组,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既可以理解为学习职业技能时的努力认真、坚定踏实,又可能理解为追求技术境界上的心无旁骛、锲而不舍,还可以理解为塑造职业精神中的敢于创新、追求卓越。中国自古不乏秉承工匠精神之人,也曾是世界最大的匠人之国,古人所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庖丁解牛,技进乎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等,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推崇。

有人认为,中职学生年龄偏小,跟他们谈工匠精神似乎还为时过早,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也的确忽视了这个方面的引导,没能抓住这一载体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弘扬。

其实,在工匠精神丰富的内涵世界里,有浅显、易于理解的部分,也有中职学生理解起来还有难度的深刻部分,中职学校要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把它作为全新的工作指导思想,在自身文化软实力构建过程中,培育校园文化建设的灵魂,打造成学生所努力向往的一种境界。

中职学生思想认识水平还不高,学校在引导学生理解工匠精神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先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习惯养成、性格塑造等一些基本东西入手,引导学生明确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基础;进而再从精神的专注、技术的精湛等方面提升学生能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同时还要将校园的这种氛围和意识作为文化软实力向社会推介,展现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宣传劳动、技能和创造的价值意义,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提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中职学校可以开展各种技能竞赛,让广大师生在比武中强化技能意识、人文意识;评选各种技术能人,让一些精英在评比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全校师生的标杆;宣传在工作、学习中体现工匠精神的人和事,让工匠精神在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发扬光大;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广大市民感受中职学生心灵手巧的特点;在课程设置、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学科教育中渗透针对性更强的人文教育,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更加侧重工匠精神的引导,使教育过程更好地体现学生能力持续发展的特点,努力培养出有过硬专业技能,有良好职业精神的优秀毕业生,让他们在社会上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将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传承、发展与创新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体现。近几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国务院 2009 年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各级政府也多措并举,取得了一定成效。2013 年 1 月,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在职业院校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重要意义、重点任务、具体举措,并要求职业院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担负起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社会责任,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培育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

由于中职学校专业性强,平时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授,在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轻视观念,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也存在较大的缺失。很多中职学校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生源大多数来自民族地区,从小就置身于民族文化的富矿中,这本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利因素,但由于长期缺乏规范引导,致使学生对这些身边的资源产生熟视无睹甚至淡漠的态度,他们盲目向往外面的世界,盲南不断执文化,不知道优秀民族文化需要保护和传承。

现阶段,办学规模比较大的中职学校,都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投入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人员很少,具备民族文化相关知识的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学校与政府有关民族文化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多,致使民族文化在中职学校的传承显得相对较滞后,师生们自觉传承民族文化意识比较淡薄,在传承方式上也鲜有创新。这个问题应该引起中职学校的重视,尤其是民族地区的中职学校,更应该身先士卒,认真反省,分析根源,寻找对策,要把这一工作作为提升学校品质的途径抓紧抓好。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不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成型,开展传承工作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选取适合的工作形式,切忌空喊口号,切忌只传达文件精神,不落地开花。

例如,可尝试采取以下这些方法:设立班级民族文化宣传员,通过培训骨干,带动全校学生这一以点带面的做法来开展传承工作;在校园广播室开设“民族文化”“每日民歌一曲”等民族文化特色栏目,帮助广大师生获取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编写符合校情的民族文化传承校本教材,供师生们学习使用;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收集、整理、汇编民族文化相关内容,通过校园网、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介民族文化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让师生及时了解民族文化资讯;多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日”等开展传承活动,提高传承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采用“请进来”的办法,请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讲授民族文化知识,展示民族文化魅力;设立民族文化社团,经常开展师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营造浓厚的传承氛围,推动中职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全局

学校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重心,因此,各中职学校要把握时代脉搏,更新教育理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全局,提升立德树人工作成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注重针对中职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活动形式,注重改变以说教、灌输教育为主的传统德育模式,创新运用隐性德育理念,即通过有趣的手段让学生做有意义的事情,做到以尊重学生为基础,以学生所需、学生所爱为突破口,把有意义的事做得更有趣,注重文化、艺术对于学生的引领和潜移默化,将这种引领和潜移默化渗透在学校的各个领域,以正面引领为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善于总结提炼,形成系统化、校本化,形成符合校情的,充满阳光、快乐、时尚、幸福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基因,融入学生血液,把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懂事明理、遵纪守法、又红又专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中职学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高扬时代精神,奏响时代旋律,展示时代风采,紧跟时代步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顺应时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办出社会满意、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工匠精神”,职业教育的灵魂[J].航海教育研究,2016(2)

[2]李春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职学校思想工作[J].新教育时代,2014(23)

现代化学校范文3

关键词:绿化 净化空气 减弱噪声 柔和光 美化景色 实地教学 以景显文

有效的实施绿化对大学更好的建设意义及其必要性的体现,以下将从六个方面来阐述。

一、对校园空气有巨大的净化作用,保障了校园的空气质量

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占地面积一千多亩,在校师生2~3万。由此可见校园是一个人口相当密集的地方,如果校园的空气质量不好,那对进行脑力劳动的师生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因此,保障校园空气的质量对这个学校的教学而言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要满足这些,校园绿化就必不可少。绿色植物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有以下四个优势:

⑴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大量CO2,同时释放大量O2,使校园空气中O2的含量保持在比较高的程度,能够给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足够的氧气,尤其是晨读和晨练,绿化的作用显得特别重要。

⑵绿色植物可以维持空气的湿度,调节周围气候。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空气中水蒸气增多,空气被润湿,因此植物可以维持空气湿度。另一方面,树木具有吸热、遮荫的功能,从而使得它能够小范围的改变校园气候。而这,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⑶某些植物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很多的树木花草,能分泌出一种挥发性物质,如萜烯、酒精、有机酸、醚、醛和酮等,这些物质能杀死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称这类物质为“树叶杀菌素”,而且这些植物年年长叶落叶,天天生长代谢,勤勤恳恳,从不懈怠,不断杀灭细菌。这样就能够长期来保障空气的无害性。

⑷绿色植物具有吸附空气中各种粉尘、颗粒及有毒气体的作用。现代化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大气中除受有害气体污染外,还受烟灰,粉尘的污染。有些微尘颗粒的重量虽小,但在大气中的总量却是惊人的。而这些污染物都会给人带来致命的伤害,然而树叶花草等表面带有绒毛的植物器官有很强的吸附性,能起着过滤和吸附灰尘的作用。树叶蒙受降落的灰尘,经过雨水冲洗,又能恢复其吸尘的能力。因此,校园的树木花草是天然的吸尘器,也是校园的防疫系统。

二、大大减弱校园内的噪声,给师生一个安静的学习、居住环境

大学是一个求学与进行学术和科学研究的圣地,在这里必须要保持一定的安静。太大的噪声会打破校园的宁静,使得学生无法专心上课听讲,老师也无法专心搞研究,这样的校园就失去了作为大学的意义。因此,消除噪声有利于学生老师专心学习,研究,而且安静的校园有助于学习风气朝好的方向发展。

但是,校园附近人口集中,车辆运输频繁,各种机器马达的声响嘈杂,常使人们处 于噪声的环境里,不仅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妨碍睡眠和谈话,吵得人们烦恼不安,还会使听力减弱以至耳聋,并易引起疲劳,使人们反应迟钝。而这种状态对学生和老师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学校里的噪音严重地影响到教学。根据国家规定:噪音的卫生标准为30—40分贝,超过这个标准就对人身体有妨害。然而这种客观情况又无法避免,而学校为了有效教学,又必须得创造幽静的环境。这时能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的办法就只有校园绿化了。因为,树木花草的枝叶稠密,随着树冠的摇曳,能够明显的使噪音减弱,在教学楼与宿舍楼周围中指上较多的树后,能够很大程度的从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使教学楼和宿舍楼都能保持在较为安静的环境下。树叶在防止噪音方面作用极大。树冠中枝叶有很强的吸音作用。随着林木对减弱噪音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校园的绿化就更为显得重要。

三、绿色植物可以柔和光线,适当的保护学生的眼睛

社会调查显示:中国大学生中近视的人数正在逐年递增。这是一个不好的趋势。科学研究表明这与高中学习用眼过度的情况有关,过度的疲劳学习使得眼睛得不到休息与调节,时间一长就形成了近视眼。

在校园里大面积实施绿化,虽然不能治好学生的近视眼,但绿色对眼睛却有着很大的帮助。科学研究表明:绿化可以柔和光线,对光的吸收和反射的程度都比较适中,对人的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和眼睛里的视网膜都无不良的刺激反应。绿色的树木和草丛不仅能吸收强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还能减少强烈光线对眼睛产生的耀眼程度,使紧张的眼睛适当缓和。因此,当学习或阅读过久时,远视绿色植物,可以消除眼肌疲劳,有助于防治近视眼。对已经近视的人而言,多看看绿色可以减轻近视加深的程度,在这一点上,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绿化对人体健康还有其他很多的裨益。

四、绿化可以美化校园,提升学校外部形象,加大宣传力度

一个大学的建设与美化,不仅与它的建筑物的布局和风格有关,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校园内部的绿化程度。在这一点上,很多国内名校都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武汉大学:校园濒临东湖,环抱珞珈,满园苍翠,桃红樱白,鸟语花香。苏州大学:坐落于“人间天堂”,苏州园林闻名于世。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都说明着,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既要有强大的教学成果,还应有一个美丽的校园,要软件硬件都具备。这样向外宣传的力度就很大。

校园的树木花草,给师生以美的享受。经绿化而被美化的校园,能陶冶师生对美的情趣。校园的春意在鼓励着师生们的辛勤劳动;花木的魅力,更令人生机蓬勃。美化环境,建设校园很有必要,培养他们爱美,审美的观点,教育他们用自己双手去锻炼创造美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校园环境的美化,对学生形成爱美的习惯,提高审美能力有积极作用。校园的绿化美化,使学生学习生活环境朴素美观,整洁宁静,充满生气。这本身就是美的陶冶。

五、校园绿化的成果可以直接带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一个大学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每到某个时节,大学都会就他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举行相应的校级活动。一方面是庆祝,另一方面是将这种文化让更多的学子了解,让其更好地传承发展。有很多亮点都可以用来作为开展活动的理由,而借助校园绿化的成果来开展此类活动无疑是十分好的一个配合。这方面做得很有特点的有武汉大学的“樱花节”和三峡大学的“桃花节”。武汉大学的樱花在国内是数一数二樱花种植地,借助这个,武大开展了一个“樱花节”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使得本校的学子将此作为学校一个标志性的节日庆典。三峡大学每到三四月时,求索溪边上的桃花开得十分灿烂,同样也吸引了大量的校外人员,本校的学生也十分喜欢且期待着这个时节。于是在今年,三峡大学也举办了首届“桃花节”,并且取得的圆满成功。这次活动还举办了在校的十几个其他国家的文化展览,可以说是十分有意义。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上校园绿化的成果,使校园的外部形象和内在精神统一结合,更能体现一个大学的内涵与实力。对内对外而言都是一种非常好的展现校园魅力的方式。

六、绿色植物是天然实验室及天然的“分解室”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校园是师生生活活动的地方,如果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搞好了,就形成露天的课堂,也是植物课的实验室,校园里的花木就成教学的活标本。绿化可以增加师生的植物分类和栽培的知识,是第二课堂的有机部分。给植物标以属类、名称、经济用途和生态习性,这本身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医学实验后留下的残物,只能将其埋在树下,让其被分解。而绿化做得好的学校,在这些方面就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解决这些问题时将会变得十分简单。

结束语:

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要办好学校,使学校不断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培养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则要规划设计出清洁、整齐、幽美,能为师生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环境,使师生身心健康,精神振奋,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建设好校园环境有其深远的意义。而校园绿化是环境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薛少清;何化春 浅淡校园绿化和美化的意义-科学之友2008(23)

现代化学校范文4

摘 要 从体育现代化的概念入手,阐述学校体育在体育现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提出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以期为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全面开展与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体育 现代化 发展

教育是培养人的基础,是一个过程,学校体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体育现代化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基本走向。学校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各项研究,将对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体育现代化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许多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迫切需要发展经济与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对发展中国家如何步入现代社会的综合研究中,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理论。而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的现代化在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

熊斗寅是我国研究体育现代化的第一人,他认为体育现代化“是否可以说就是体育的科学化,也就是把现代最新的科技成就和理论知识在体育中广泛应用,从而使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几个方面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1]。卢元镇提出“体育的现代化既是体育发展所达到的水平和状态,也是体育发展地理想目标和未来趋向,更是为实现这一理想目标所进行的高度理性、自觉的奋斗过程,是一种能动地加速体育发展的现实历史进程”[2]。在对概念进行界定的同时,部分学者还付诸于了实践的努力,各种对体育现代化的研究课题及专著相继问世:熊斗寅出版了《体育现代化》;原江苏省体委主任孔庆鹏等人出版了《苏州市体育现代化研究》一书,制定了苏州市体育现代化测评指标体系;余道明在其的博士学位论文中提出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包含了8项二级指标、31项三级指标以及其所辖的81项四级指标及权重,较为全面的构建了一组测评指标群。根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体育现代化是指体育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接纳现代社会的现代性,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相适应的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指体育现状所体现出的某种既定阶段目标的水平和状态。在这种动态发展过程中,最关键的特征是:体育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及体育在社会中的普及度的提高。

二、学校体育现代化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载体。教育是学校存在的意义所在,是它的主体和基础。而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学校体育现代化集中体现了学生体育的参与程度与组织程度、学校体育的保障条件与管理水平,学校体育现代化是体育现代化的基础,是政府主导作用强有力的体现和反映,它的程度将直接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3]。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身体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仍存在有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水平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等问题。[4]基于以上原因,学校体育工作引起了更高的关注,自2006年开始,关于学校体育的工作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同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以及共青团中央共同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2007年4月23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并讨论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促进了学校体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为学校体育现代化进程打开了方便之门。

三、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发展思路

(一)提高认识水平,摆正学校体育位置

学校体育现代化的实施首先应是人的观念的现代化。只有在观念上具有超前意识,才能在面对发展时拥有主动权。学校决策层应深刻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正所谓“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我们应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积极贯彻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将学生的体育教育融入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参加体育活动的观念、学习体育运动技能等放在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来抓,重点把握“小学阶段是终身体育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特性。

(二)提高教师素质,抓好队伍建设工作

当代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但教师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教师是教育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他们以自己的思想、品德、知识、能力教育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虽然学校工作千头万绪 ,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管理与提高的工作 ,学校只有调动好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切实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才能实现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才能使教师自觉承担起教育教学工作 ,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 ,教师的主动性合作性,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才能得以体现 ,这样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提高 ,学校才有发展的基础[5]。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同样在此行列。

(三)提供保障条件,倡导体育社团建设

学校体育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体育活动的进行,离不开基本的场地设施与运动器材,而普通中小学在开展体育项目时都面临着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导致很多项目无法开展,制约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这就要求学校提供经费保障,确保学生的人均体育活动经费的正常投入,场馆设施向空间发展。

在经费等硬件设施到位的前提下,学校可以也应该鼓励建立体育社团。研究认为,体育社团有助于学校氛围的活跃,让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造成的心灵疲惫得到舒缓,并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浓厚的兴趣[6]。体育社团的设立,不仅有利于学校体育的现代化,同时,也有利于人的现代化。

(四)结合社会力量,推动学校体育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可以考虑结合社会力量,走社会化的道路,与周边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等组建共建单位,学校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开展寻求社会的赞助与支持,减轻政府与学校负担,同时可以起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效果,获得双赢。

四、结语

运体育活动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发展应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相协调。学校体育的良好有序开展,将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产生重大的影响。体育现代化对新时期学校体育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更多的可能性。只要我们把握机遇,就一定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更好更快发展,实现学校体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熊斗寅.现代体育与体育现代化问题初探[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0(1):1-12.

[2] 卢元镇.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及其产业[c].社会体育国际论坛.2002.

[3] 孔庆鹏,朱永新,王家宏,等.苏州市体育现代化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2.

[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

现代化学校范文5

一、现代化学校界定

现代化学校就是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学校。不能把校舍崭新、设备先进的学校称为现代化学校,这只能称它为现代化校舍、现代化设备。进一步地说:学校教育现代化是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内能主动适应社会,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学校课程、教育技术和学校管理制度,形成富有特色、运行良好的学校教育系统,能培养出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发展的“四有”新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师的引导、组织下,能够主动自觉地运用现代思维方法和认识手段,认识和变革客观世界和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己。学生的发展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不是盲目的而是自觉的;不是死读书而是活读书;不是局限于教室而是超越教室;不仅具有共性而且同时具有个性。

我认为,现代化学校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模式特色化,学生发展主体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教育技术多样化,学校教育社会化,办学条件规范化,教师队伍优质化,学校管理科学化,教育科研普及化。

1.教育观念现代化。

主要表现为,(1)大教育观。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为两翼,三者有机结合形成教育社会化网络。(2)终身教育观。以学校教育为基本,包括学前教育、职后教育、老年教育的一条龙教育体系。学校教育阶段应当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矗(3)素质教育观。学校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发展,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素质。(4)教科兴教观。依靠教育科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依靠科研振兴学校。

2.教育模式特色化。

改变千校一面局面,充分发挥校长、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某一主题为主导,以某一改革为突破口,把学校各个子系统有机构成一种教育模式。例如“超前挖潜模式”,“主体教育模式”,“愉快教育模式”,“成功教育模式”等。不同的教育模式显现出不同的特色,表现为有特色的学校管理、课程体系、自编教材和有特长的教师、学生群体等等。

3.学生发展主体化。

(1)改变单纯由教师主宰一切的局面,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靠自己主动和自觉。主动指学生热情投入,积极参与;自觉指学生自我意识强,有自我调控力和自我评价力。学生发展主体化是指学生能动地去发展知、情、意、行,培养学生具备可持续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矗(2)学生发展主体化不是自然发生的,没有教育、教学的精心设计,没有教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主动可能会成为盲动,会迷失方向。学生发展的目标是成为具有个性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4.课程体系校本化。

这是指从本校实际出发来构建课程体系。(1)从学校的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目标出发,认真执行国家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恰当确定好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比例。使课程体系、结构具有本校特色。(2)现代化课程的本质性结构是以自我发展课程为纲,以人格课程、知识课程、情感课程和实践课程为目,纲举目则张。(3)课程内容改革关键在于改变知识本位的倾向。它应以塑造学生良好人格和培养学生创造性为核心,以知识为载体,是精神、智慧、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即四基而非双基)。

5.教育技术多样化。

(1)既然学生的发展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式发展,就要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多样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分为硬技术和软技术。硬技术主要是指使用教学仪器、实验装置、电教器材、电脑等媒体或多媒体的技术;软技术主要是指使用各种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的技术(例如教学组织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学习;又如教学模式可以有信息接受式、技能训练式、自学思考式、讨论辩析式、发现探究式、实践创造式、特长发展式、自主发展式等)。(2)多媒体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和发展,将不但使人类生活,而且也将使教育、教学发生巨大变革。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多媒体在教学上的应用,以逐步实现因材施教。

6.学校教育社会化。

(1)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主要在学校进行。但必须与家长和社区密切配合,吸引其参与。学校教育要打破封闭性,建立开放的教育系统,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参加活动,参与服务,从中学习,提高思想,培养能力,发展人格。(2)学校要对社会开放,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可能,为社会各种人士提供多种业余学习的机会,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

7.教师队伍优质化。

(1)有一支由合格的校长、教师、实验人员和卫生技术人员组成的队伍,并按学校规模配齐。继续教育计划落实,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有措施。老、中、青教师结构合理,团结协作。(2)校长、教师能为人师表,安教、乐教、善教,尊重学生,与学生关系融洽,努力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积极参与教学改革,教学水平较高,研究成果丰硕、质量好,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8.教育科研普及化。

(1)在建设现代化学校过程中,认真普及教育科研,校长、教师能运用教育科学思考学校发展战略、办学方式、办学策略,探讨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水平。(2)学校应当成立教育科学研究室,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学习使用科研手段,选择适当的课题进行行动研究、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

9.学校管理科学化。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教育管理体制有了重大改革,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决策、开放灵活的管理体制,建立能够自我调控、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内外动力结合的以内动力为主的动力机制。(2)学校管理要强调社会参与。建立学校管理委员会,由社区代表、企事业单位代表、家长代表和学校代表组成。学校管理委员会应定期讨论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学生教育以及学校建设中的等等重大问题。

10.办学条件规范化。

现代化学校范文6

关键词:发展趋势 现实意义 变革 保障

在政府包揽教育的办学体制下,国家既是学校的举办者,同时又是学校的管理者,这既不利于调动政府以外的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又束缚了学校的自主管理,导致学校缺乏活力与生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主体和利益趋于多元化,统包、统管、“大锅饭”和职权责不对等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现代化最大的阻滞因素。这就要我们认真研究和解决好“学校由谁举办和由谁经营”的问题。我们认为通过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建立起开放的、兼容的、民主的、能协调各种复杂关系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才能使教育现代化尤其是学校现代化落到实处。

一、建立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宏观背景和现实意义

1.国际背景:近十余年教育领域的几大改革

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以下列内容为主的教育改革思潮、运动或实践:全民教育运动;教育成为国家行为(总统行为、总理行为);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重新思考、研究如何选择教育服务以及如何给教育定位。同时,教育行政机构向学校放权、校本管理、学习型学校建设、学校效能指标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也方兴未艾、如火如荼。这种大的背景,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国内背景

现代学校制度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在当下特定的社会转型期中教育适应社会转型需要而产生的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然而,在这一史无前例的历史巨变和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当前的学校制度暴露出以下不足和弊端:

(1)教育行政机关的负责同志类似于“大校长”。公办中小学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2)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评价制度有一些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现代教育观难以贯穿、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3)公办中小学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虽有大的提高,但仍然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4)部分“国有办学体制改革实验校”的办学体制改革,在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筹集及管理、生源、与母体校的关系等方面,出现了制度层面的一些亟需研究的问题。

(5)大部分学校的产权制度不完善。

(6)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

(7)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个人专断作风比较严重,经验化、非制度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对校长的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

(8)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

这一切,都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的障碍之一。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

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1.要承认学校拥有包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出资者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是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实体。

2.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学校依法享有对学校的管理权,在校内管理、经费使用、教育组织和人事分配等方面拥有较大的自,对国家和出资者以及受教育者承担责任。它是符合现代教育的特点,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使学校真正成为法人实体和具有一定水平的质量与效益观的教育制度。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关键是确立学校的主体地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本质特征

现代学校制度是对传统学校管理体制的变革,它应该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校分开、管理科学”的基本特征。

1.产权清晰。即理顺和明确“谁所有、谁监管、谁经营”的关系。教育产权的明晰,包括公有教育投资所形成的一切教育财产将不再是无人负责。分清国有、共有和私有的资产归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对各级各类学校实行监督、管理;校长受托在坚持国家教育目的的前提下,是学校的掌舵者,而不象政府包揽办学时,校长仅为国办教育这巨大舰艇的划桨者。不论国家、法人或个人,所有权都是一种股权,学校实际占有权已相应转化为法人财产权。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学校法人,作为产权主体,依法具有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其权、责、利只和投资额相关。

2.权责明确。即明确所有者、监管者、经营者和教职工之间各自应享有的权益与承担的责任,其中要特别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责任。举办者不得在章程规定的权限之外干预教育机构的内部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作为所有者,不仅享有出资额的资产权益,而且享有重大决策和选聘经营者等权利;同时,学校因法定理由解散或停办时,所有者要以投入学校的出资额对学校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上一篇水乡行

下一篇师德师风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