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例6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管理效益审计;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一、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的概念

所谓财务收支审计是指对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或基本建设项目的财务收支情况进行的审计、实行企业管理的单位财务收支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等。财务收支审计是部分企业内部审核的一个概念,其在企业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财务收支审计能够详细的说明企业现金或银行存款手指凭证是否符合规定。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财务收支审计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原始的审计方法,其所表现出来的审计特色是非常明显的。

在具体概述管理效益审计之前,对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有一定了解是非常必要的。管理审计是指审计组织采取特定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对管理现状进行评价,谋取改进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生产经营、建设等活动的经济效益和设计效益进行审计。管理效益审计是由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共同构成的,促使其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审计,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审计的准确性、合理性、有效性。管理效益审计符合当下现代化社会的特点,相对于财务收支审计来说,更适合应用现代社会中的各个企业中。

二、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相应的各行各业都有所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应用管理效益审计来替换财务收支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财务收支审计这种原始审计方法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当前各个企业的审计需求,而应用社会发展产物的管理效益审计能够有效的弥补财务收支审计的不足,为促进企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必然性具体表现为:

1.概念上的层次递进性

从上文中对财务收支审计和管理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能够看出财务收支审计中包含了管理效益审计的内容,但是不够具体和详细。而管理效益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充分的体现审计的作用。也就是说,从财务收支审计到管理效益审计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形式,将企业中审计工作更加细致化,提高审计工作的准确性、有效性、合理性。

2.管理层的需求发生了转变

在现代化社会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经济实力强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社会中站稳,并长远的发展下去。如此一来,企业内部各个管理环节加强协调、协作,充分的发挥管理的作用,调整企业薄弱环节,才能够促进企业不断的发展。因此,从企业需求的角度出发来调整各个部分,最终才促使企业经营正常、稳定的进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这也正是企业管理层需求发生转变的表现。因此,采用管理效益审计是一种必然情况。

3.财务审计自身发展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进步、企业发展上,还更加具体的体现在工作上,其中,财务审计就是一方面。在我国发展的30年历程中,财务审计工作中所运用的审计方法、管理制度等方面在不断的变革,不断的优化和改善,这大大的促进财务审计的发展。而财务审计自身之所以能够不断的发展,其源于企业发展的需求和本身的需求,才致使财务审计工作发展到今天,以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出现在各个企业中。

4.以往审计工作中已经表现出管理效益的特点

应现代化社会中各企业的需求,财务审计工作形成管理效益审计的形式是一种必然情况。这在以往的审计工作或多或少的表现出来了。在我国一些大型国有企业或其他企业中已经积极的借鉴发达国家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式,在企业内部进行尝试,以此来探索管理效益审计的应用效果,这对于管理效益审计的形成及应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措施

审计工作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是一种必然情况。而要想真正意义上将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方向发展,还需要具体必要要条件。

1.强化外部制约机制

所谓强化外部制约机制就是为管理效益审计能够在企业中充分的发挥作用,需要制定能够约束管理效益审计机制,从而保证管理效益审计合理、有效的应用。强化外部制约机制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的相关内容,并结合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管理效益审计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确定管理效益审计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而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进行约束,及时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的过程中,依旧不会因审计工作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

(2)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具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是能够得到国家审计机关内审协会的监督,促使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从业人员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工作。另一方面是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水平,进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建立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制度主要是参考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建立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制度的做法,在我国建立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办法,为企业筛选合格的会计人员,为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创造条件。

2.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是促使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方向发展所需的条件。只有通过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才能够促使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运作,并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水平,这样即便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能够有效的规划审计工作,而审计工作人员出色的完成相关的审计工作。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需要进行的工作是

(1)加强组织机构设置。通过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实际情况,对组织机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促使其能够独立运作,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规划、监督、控制。

(2)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人员作为审计工作的主体,其综合素质对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影响较大,也间接的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应用培训、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3.提高实践操作质量

在现代化社会中,全面管理已经广泛的应用于各个企业中,为推动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除了在管理方面加强以外,企业还需要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将管理内容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够真正意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新技术、新知识、新思维呈现在企业当中,审计人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掌握,才能够利用新技术进行具体的审计工作。然而,在审计人员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加强新技术的实践操作质量是非常必要的,运用适合的方法进行实践操作,将会大大的提高实践操作质量,促使审计人员有效的掌握新技术的使用为执行管理效益审计做好铺垫。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社会不断的进步,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原始的财务收支审计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为了避免企业因审计工作效果不佳而导致经济效益受损的情况出现,将财务收支审计转化成管理效益审计,不仅不会影响经济效益,还会促进企业发展。然而,要想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需要满足强化外部制约机制、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提高实践操作质量这三个条件,才能够实现管理效益审计合理的、规范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忠强,王传英.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5(04).

[2]张小军.财务收支审计如何向管理审计延伸[J].中国审计,2008(14).

[3]王永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现实思考[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10辑)――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

[4]李晓光.浅析目前企业开展管理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石油杯全国上市公司内部审计理论研讨会暨经验交流论文汇编[C].2003.

[5]谭光荣.会计舞弊和内部审计对策――浙江宁波内部审计案例分析[A].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5年度全国“舞弊的防范与检查”理论研讨暨经验交流会一二等奖论文汇编[C].200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2

会计审计论文3950字(一):提高会计审计质量和会计监督的探讨论文

摘要:企业各项经济行为的发生,都涉及到不同规模的资金,要想做到资金的利用高效化,就需要对其使用进行有效监督,会计审计工作的作用就在于此,即保证企业经济信息的准确,以及经济行为的高效。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能够优化现有的资产结构,有利于更好地投资。但是,部分企业却出现了“短视”行为,想要借助会计人员来做假账,让账本上的信息看起来“好看”,却不知这会加速企业的失败,而且损害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企业不承担经济和社会责任的表现。基于此,就企业如何进行会计监督以及提升会计审计质量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会计审计质量;会计监督;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8-0097-02

企业发展必然要进行经济活动,产生资金流,会计部门和人员存在的意义是保证这些资金流可以安全、有效地流通,并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業的会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业务范围很广,工作重要且繁杂,其中的会计审计就是很重要的内容,在进行这项工作时,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获取真实且完整的经济信息,从而能够保证领导层获知企业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做出科学的决策。会计审计工作的重点不在于简单的完成,而在于质量的高低,这与负责人员的素质高低,以及企业会计审计制度是否完善密切相关。那么如何来提升一个企业的会计审计质量,需要考虑上面两个因素。另外,提到会计监督,顾名思义,是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一系列监督行为,关系到制度层面,即企业监督机制的设置,需要有专门的会计监督部门,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是否完善,又直接关系到会计审计质量,两者是具有密切联系的,可以结合起来一起讨论。因此,本文将分别就如何提升这两项工作的质量进行探讨。

一、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概述

对于企业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来说,获取到的经济信息是否准确、真实、完整,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完成的质量高低,即会计审计质量。另外,还需要考虑获取的过程和获取的信息是否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基于会计工作范围非常广,那么在进行这项工作时,就需要从多个方面考虑,来保障最终的质量。一方面,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有直接影响,需要专业出身,或有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只有各方面法律健全,才能使这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影响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比较重要的有工作人员和企业的监督体系,这两者共同决定会计监督工作能够高效高质量完成。综上,虽然影响会计审计和会计监督工作质量的因素不一,但这两者却有共通之处,若能做好会计监督工作,无疑可以大力提升会计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提升会计监督的措施建议

通过前文分析可得,会计监督是会计审计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我们先来探讨如何做好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挑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会计工作专业性强,自然需要有专业素养的人来负责,在招聘时就需要明确入职门槛,包括专业、资格证书、从业经历等,尤其需要具备相关证书,保证招进来的人能够快速上岗,准确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减少失误。另外,还需要职业忠诚度,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的经济信息,会计监督人员必须要对企业忠诚,并知法、守法。除了招聘,还需要定期对企业现有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不仅要学习最新的会计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还要与时俱进,掌握新兴的会计软件操作方法以及审计技术,提升工作效率。第二,从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入手,完善会计相关制度,为会计监督人员提供明确的职业发展方向和渠道,同时完善薪酬福利体系,刺激员工工作积极性,多组织团建,让员工从枯燥的会计工作中得到放松。

三、提升会计审计质量的对策建议

1.建立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不管是会计审计工作,还是单纯的会计监督工作,要想保证质量,其关键都是在于提升负责人员的专业素质,因此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强有力的会计审计从业人员队伍。为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做的工作有以下几个:首先,严格控制招聘门槛,企业的会计人员都是需要专业出身,在招聘简章上明确岗位的工作内容、任职要求、资格证书以及从业经历等,尤其要注重招聘人员的操作能力,以及是否通过注册会计师等考试。为了保证入职人员能够顺利上岗,企业还需要对其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情况。基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企业还需要重要考察面试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人品不过关,是不适合从事会计审计工作的,当然,这一素质需要时间来验证,可以在入职后着重考察,并纳入考核体系。其次,针对会计审计工作人员的培训是要一直进行的,因为市场上的会计准则千变万化,要想让企业的运作紧随市场脚步,就必须让从业人员接受培训,来掌握国家变化了的政策法规,才能在实际操作时有章可循,不触犯法律。另外,为激发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举办会计审计能力竞赛,对表现好的员工进行奖励。最后,为会计审计从业人员提供完善的发展机制和保障机制,也是提升这一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明确了职业发展路径,才能更好地留住高素质员工,减少用人成本。而且会计人员的素质较高,他们对自己价值实现的需求更多,企业要从职业发展上满足他们的需求。

2.利用目标管理,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质量。从会计监督和会计审计工作的内容和目的来看,两者是有重合部分的,因此可以利用目标管理的手段,通过会计监督来提升会计审计的质量。因为会计监督的成果是时刻保证所获取经济信息的合法、准确、完整,属于会计审计重要环节。具体来说,根据时间长度,企业目标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在不同的目标要求下,企业在销售、发展等方面的目标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短期目标的侧重点在于经济利益,而长期目标转移到企业的品牌建设。在不同目标背景下,企业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产生的经济信息是不同的,而会计审计工作质量的提升,需要结合实际,也是工作的对象和目标,会计审计工作内容包括审核原始单据和会计凭证以及账簿的记录。另外,检查财务报表、是否在会计准则要求下也是重点。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预定的目标,从一开始生产计划的制定,到中期的投入生产,都需要落实责任到个人,那么,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时,也要明确责任到个人身上,并结合企业目标来制订会计审计工作计划。为保证这一过程准确高效的进行,需要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激励,将完成的程度细化成指标,并与薪酬、福利挂钩。目标管理的实质其实是使会计审计工作更精准,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又能促进企业内部会计监督体系的完善。

3.利用内部监督控制体系来提升会计审计水平。在前期,通过组建一支高素质的从业人员队伍,以及目标管理,来提升后期会计审计,以及会计监督的质量,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往经济信息混乱的问题。但要想在真正实践过程中保证目的的实现,还需要常态化的监督控制体系来进行跟进和约束。在构建的这一内部监督控制体系中,所有会计审计从业人员的行为都受到了监督与约束,减少偏离正轨的可能性,实质上是通过制度的完善,利用监督手段,来倒逼从业人员可以保持初心和责任感,准确完善企业的会计审计工作,而不是做假账等,若出现违规行为,则要受到处罚,这形成了一种震慑作用。同时,监督体系的作用还在于改善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设置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制度,来让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坚守在自己岗位上,做好每一项工作,让企业的财务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还需要看到这一体系作用的发挥,需要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此,领导要真正提升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并且通过动员和宣传,来让全体员工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首先,领导的重视,给员工传递了重要信息:自己的所作所为是透明的,没有暗箱操作的空间。领导除了在制度上进行完善之外,还需要将目标落实到财务部门的每个成员,做到赏罚分明。其次,企业的凝聚力,这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企业忠诚度,通过企业形象的塑造以及价值观的传递,让员工感受到工作是轻松、快乐的,自己的付出会得到相应的汇报。那么,在这一工作氛围中,大家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好处是不同部门在进行工作沟通时可以更加顺畅,对于负责会计审计工作的人员来说,更加保证了他们在收集企业经济信息时的效率,提升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4.借助外部监督,提高内部会计审计监督质量。要想减少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体系带来的随机性,以及部门之间相互勾结的问题,可以引入外部会计监督,其手段主要是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定期交换会计审计人员,互相学习对方的有效做法,从而发现自身不足,并进行改进。另外,找到业界权威的审计转接,以及事务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再次核对企业的会计审计信息,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若企业对目前内部的监督控制体系不满意,还可以有偿征求上述专业人士的意见,进行完善。

另外,在企业会计审计工作和会计监督工作中,政府的角色也至关重要。要不定期检查企业在这一方面工作质量,倒逼企业加强日常监督。为此,政府部门要有专业负责这一工作的岗位,需要会计从业人员来任职,并且也要遵循法律法规,接受社会监督,让抽检在阳关底下进行。

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就不能“耍小聪明”,做好会计审计工作,监测好各项经济信息,保证经济行为要正轨上进行,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把握好会计审计与会计监督之间的关系,通过强化从业人员素质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推动企業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这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这对于企业以及国民经济的整体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计审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论文

摘要:此文简单介绍了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详细分析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并研究了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审计;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日益成熟,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多变,经济活动也愈发复杂,为更好地应对经营管理风险,需要企业提高对会计审计的重视程度,了解其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中发挥的作用,并认识到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带来的影响,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会计审计工作开展的规范性,充分发挥会计审计工作作用价值,这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会计审计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关系

(一)了解会计审计工作的特点

对于会计审计而言,在其工作的主要内容当中最能够体现工作职责的就是在对会计的管理和会计核算这两项工作当中能够充分的体现会计审计的工作职责。就会计核算来说,是会计工作当中的一项基础,也是相关的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审计工作当中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等相关方面的要求。从而在相关会计操作人员具备这些过硬的专业技术和信息操作能力,才能够保障对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会计审计核算,达到数字信息的准确,相关内容的完整[1]。

(二)掌握企业经济效益概念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来看,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看清形势和发展趋势准确的把握企业在发展当中的最好机会。虽然国有企业是能够在国家的扶持和帮助之下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前景,但是也要具有对机会的把握能力。通过对网络等相关数字信息化的技术使用,在其生产和经营环节降低成本,减少对劳动力的超额使用,基于这些措施工要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之中,会计审计的工作管理模式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到一个决定性的作用。而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能够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更好的发展,因为在会计审计的管理和运营当中,会对企业的整个经济往来进行一个监督和计算,保障其经济效益的稳步提升。

二、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与会计审计职能

(一)经济效益对企业的重要性

就企业来说,相关的经济效益和利润以及投资成本等相关方面的经济来往,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意义,而且在这些国有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公民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使得他们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经济来源来维持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在国有企业当中相关的产品生产也能够给我国外贸经济上带来很大的增收,产品对外出口一方面能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能够向世界展现我国的实力提高中国在国际当中的地位[2]。

(二)会计审计职能

在会计审计当中,其主要表现的职责和能力就是对于相关的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一个更好的监督,和通过对这些经济方面进行核算得出的数据信息进行评价,以及见证这些经济收入的合法性。就拿会计的核算部分来说,其主要就是通过会计操作人员使用相关的会计工具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当中的经济往来等各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然后再有效地计算这些信息,使这些信息能够准确、完整的将企业的经济部分展现出来,反映出企业在发展和运营当中真实的经济效益情况,从而为企业在相关的发展和生产当中提供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促进企业经济的管理避免出现亏损,保证企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稳步提升。而会计监督也就是对在核算过程和评价之中进行一个有效的监控,保证这些数据信息的准确和有效,以及它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三、企业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影响

(一)科学管理会计审计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在相关的企业发展的情况之中来看,对于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最核心的想法就是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完整和提高,而要想保障企业经济的效益能够稳步上升,对于会计审计的管理工作就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应对措施,从而能够促进企业的经济向前迈进。通过利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企业当中的会计审计进行管理和相关工作的运营,能够保障企业在对经济方面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和判断,以及在企业运营当中的决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目标,使得会计审计在企业当中充分的发挥作用和价值[4]。

(二)企业会计审计可确保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中,对会计审计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能够保证其企业在一个相对稳定且良好的状态下发展,促进企业经济的稳步提升。在实际当中,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活动,应该保证企业在其中对于人力物力的使用尽量控制,保证在审计过程中能够客观的评价和计算相关的企业经济信息,为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做出一个更加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决定,从而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保证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在企业的发展中做到精准、可靠、有效。

(三)会计审计管理能够使企业资金合理利用

会计审计的管理能够让企业之间的经济发挥最大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在会计审计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将企业经济效益发挥到最大。而且有效的会计审计能够使企业的生产等各方面的实力得到提升。而且会计审计可以很直观的将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和财务状况通过相应工作的结果呈现给相关的企业管理负责人。企业在整体的生产和运营当中,都离不开经济的运转,所以说在财务管理方面,相关的负责人以及操作人员要及时发现当中的问题,然后有效地解决问题,避免在企业生产当中的经济效益数据信息不够可靠、不真实,导致企业出现亏损[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评价指标 审计方法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具有法定资格的独立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采用专门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经济效果和效率,以及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审计,客观评价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和经营状况的一项经济监督活动。我国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存在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审计法律保障不健全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虽然我国现行的《审计法》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审计法》中的法律条款并未对经济效审计的实施细则进行明确规定,同时,国家已经颁布出台,并落实实施的审计准则与审计规范中,都没有全面、系统的经济效益审计规范和评价标准,由此给审计工作的开展增添了一定难度。由于相关法律、规范的缺失,致使经济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常常是以经验判断为主,审计风险随之增大。

(二)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依据,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该指标体系往往由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当局设计,而审计人员只能按照这一标准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使得评价指标的建立与应用丧失了独立性。同时,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与企业战略目标没有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难以通过评价指标如实地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为:重视财务指标、忽视非财务指标;重视综合性指标、忽视单项指标;重视历史数据评价、忽视未来预测数据评价等等,难以达到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

(三)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缺乏系统性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经常采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调查法、分析法、盘存法等等,由于这些方法的系统性不足,加之缺乏完整的理论框架体系和操作指南,致使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都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选择相关的方法,因不同的审计人员选用的方法不尽相同,从而使得同一个审计项目,会出现不同的审计结论,由此进一步增大了经济效益审计风险。此外,传统的审计方法虽然可以在经济效益审计中进行应用,但从实际情况上看,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审阅法、调查法等,不利于审计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四)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项复杂性、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我国目前审计人员队伍的组成结构上看,多以财会和审计这两大基本专业的人才为主,他们虽然对传统审计技术的掌握比较熟练,财务审计经验也相对比较丰富,但对现代审计技术的了解却有所不足,加之缺乏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二、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经济效益审计因与经济相关,所以相关工作的开展必须严格依据有关法律规范进行。为了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效率,应不断完善经济效益审计法律体系,从而使具体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规范可执行,这样才能确保提出的审计建议更具科学性。首先,应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法律地位加以明确,并对相关内容进行统一规定,如审计流程、方法、报告等。同时应对经济责任追究制度加以完善,并适当加大执法力度,对造成巨大损失事件的责任人应当追究其经济责任。其次,可对国外成功的经验进行借鉴,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能够指导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如可在审计准则体系的操作指南中,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标准、内容等进行规范,使之形成指导性文件,由此不但能够减少审计过程中技术操作的偏差,而且还能确保经济效益审计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二)完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应当结合运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构建起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指标具备动态性、可控性、指导性的特点,使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在财务指标中,主要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偿债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其中盈利能力的评价指标可包括净资产收益、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用率等指标;资产质量的评价指标可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等;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可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流量债务比率、利息倍数速动比率等;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可包括销售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等。在非财务指标中,主要评价企业的管理效益,要求非财务指标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有着紧密关系,评价指标可包括战略管理指标、发展创新指标、经营决策指标、风险控制指标、基础管理指标、人力资源指标、行业影响指标、社会贡献指标等,通过这些非财务指标可以对企业长远发展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在审计人员通过评价指标计算出相应数值后,要结合企业所处行业的特征,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建议。

(三)改进经济效益审计方法

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从而使得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必须具备综合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的最终目的是真实评价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所以,选用的审计方法应当有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鉴于此,应当对传统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审计方法更加科学,审计结论更加准确,有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及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要克服传统方法的局限性。由于传统审计方法在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致使审计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针对这一情况,可采取一些措施克服方法的局限性。如审阅法的局限性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克服:提升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会计处理过程加以规范、强化执法、健全会计监督制度、加大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其次,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可将计算机审计方法应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当中,由此不但能够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能提高审计质量。此外,可对国外较为先进的审计方法进行合理应用,如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因素分析法等等。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之外,审计人员还应遵循经济性、效果性的原则,并按照审计事项来选择最适宜的方法。

(四)建设高素质经济效益审计人才队伍

为了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审计人才队伍。首先,应不断完善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在对审计人员进行招聘的过程中,除财会和审计专业的人才之外,还应广泛吸纳工程管理、物资设备等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并通过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构建经济效益审计咨询委员会。按照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需要,合理配备专业的审计人才,组成知识覆盖面广的审计团队,以此来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要逐步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审计职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所以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不断学习财会、审计、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现代审计技术熟练应用,并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同时,要加大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培训的重点可放在专业技能和思路拓宽上,借此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为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国应当积极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效益审计体系,引入现代审计技术方法,构建起科学规范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一直高素质、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审计人才队伍,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耿建新,杜美杰.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探讨的新视角[J].审计研究,2012(10):79-81

[2]张岚.作业链视角下企业经济效益内部审计创新探讨[N].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2):47-49

[3]雷达.新公共管理对绩效审计的影响及对我国绩效审计发展的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0):66-68

[4]吴青川,郡志娟.现阶段经济效益审计程序的四大特点[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3(4):92-94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企业 经济效益审计 内涵 重要性 途径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依照市场需求来组织企业生产活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要依赖于企业内部相互制衡的管理体制和健全的审计监督,即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构建完善的经济效益审计框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的经济监督活动。企业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来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科学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主要针对企业资源利用经济性、经济活动效率性和目标执行效果性进行审查,全面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效益审计与一般的审查和分析工作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需要执行专门的审计程序,并对审计范围内经济活动所体现的经济效益的优劣进行评价,更深入的挖掘企业潜力,全面提升企业经营运作效率。

二、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

(一)依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强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

济效益审计要以审计监督全覆盖及充分发挥审计评价作用为其工作纲领。企业内部要重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其在“医治”企业经济效益问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实现对经营风险的防范。经济效益审计要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投资决策活动为出发点,并对经营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做好预防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事前控制的高效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履行审计评价监督职能的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企业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认识和选择企业行为的能力,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及时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错误行为进行修正,促使企业增收节支,努力提高企业自我发展与调控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的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增多,企业需要通过经济效益审计来对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进行审查评价,以选择最优方案,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评价和监督职能,提出公允的审计结论和意见。

(三)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有效途径

审计目标是审计履行监督、评价、鉴证职能应当达到的最终结果,即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在当前企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新形势下,需要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来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同时还要通过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经济效益审计的审计范围从财务审计扩展到企业决策、生产、销售等方面,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为审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途径

(一)转变经济效益审计观念

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要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及综合性的审查与评价,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及时转变观念,树立审计全局意识和宏观意识,理论结合实践地创新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全方面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评价,从而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提供重要支持。

(二)有重点的选取经济效益审计项目

当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实施过程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时要重点关注对企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行为,比如企业筹资、投资以及企业决策行为,将选择重点放在企业产品开发、技术革新、战略选择等方面,并且要在企业长期经济效益的视角下选择审计项目。

(三)规范经济效益审计流程及程序

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要制定严格的并符合企业现实情况的审计流程,并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广泛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资料,详细编制审计计划,明确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步骤,结合运用多种审计方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有效规避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风险。

(四)制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及指标体系

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通过制定科学合理、全面细致的经济效益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可以为审计人员的主观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减少差错,有利于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在制定过程中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执行性原则,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制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按照影响效益的大小分别设定权重,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效益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通过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可以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每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并对每个阶段效益及经济活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从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过程中,通过转变观念,有重点的选择审计项目,规范审计流程和程序,构建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完善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使审计人员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效益状况,为进一步审查分析提供重要的思路支持,从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毛雁.健全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评价体系的指标及对策[J].现代营销,2011-05-25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5

[内容摘要]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依法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但从这些年的实际工作看,审计机关一直以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要审计内容,对政府使用纳税人资金的有效性的监督远未履行到位。本文就我国效益审计的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审计机关在今后应大力开展效益审计的粗浅设想。

一、前言背景

效益审计,又称绩效审计,从[文秘站:]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在我国,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审计署20__年至20__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首次要求全面开展效益审计,并提出到20__年,国家审计资源中用于效益审计的部分要超过50%。效益审计的全面展开,各级审计机关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审计目标,如何确定审计项目和项目的具体审计目标。本文拟从审计基本理论出发,通过对效益审计概念的分析、提出在经济效益审计中需要熟悉的程序和以及掌握的方法。

二、界定概念

效益审计概念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经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什么是经济效益?简单地讲,就是指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关系,投入越少产出越多效益越高。

考虑到国有企业的效益好坏不能简单地以是否盈利为评价依据,由此产生了经济效益概念外延的扩大,提出了审计评价中应该坚持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与此相适应,经济效益审计逐渐被效益审计概念所取代。这些原则的提出似乎可以使得审计评价非常全面科学,但实践中,却将效益审计复杂化,而效益审计目标更加模糊。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效益”的概念作进一步的讨论。

首先,从微观上讲,效益应该解释为资源的节约,这种节约可以表现在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同样的投入(经济),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产出(效率),或以同样的产出满足更多的需求(效果),在国外称之为3E审计。从宏观上讲,在一个资源稀缺的社会中,国家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以及政府行为(包括公共资源的取得、分配和使用)都发挥着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依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制度本身也有效率和效益问题。政府的效益审计,需要更多地运用经济学概念的效益,即在社会资源一定(稀缺)的情况下,实现社会财富最大化。如果一项制度安排,在使一些人福利增加的同时使另外一些人的福利减少,但增加的福利超过减少的福利,这项制度安排就是有效益的。因此,政府效益审计的基本目标/功能在于通过提供客观、专业的审计信息,一方面对政府在使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审计信息促进制度、政策的改善,促进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促进各方利益的积极协调与平衡,在增加社会财富和国家实力方面真正发挥作用,这正是审计的价值所在。

严格地讲,效益与效率在中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效益审计概念更多地体现着结果导向的审计思路,即审计更多地关注产出。而效率更多地关注过程和程序,体现的是过程导向。前面对效益的解释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依据,但是一般审计结果使用者和被审计单位甚至审计人员很容易从狭义上理解效益审计。这对效益审计开展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在国际上更通行的概念是绩效审计。在英文的解释中,绩效的概念可以指结果,也可以指行为、事项、过程、程序、能力等方面。这样就使得审计的着眼点多样化,既可以是结果导向,也可以是过程导向,还可以是混合导向。绩效审计概念中,没有限定审计的目标,可以是效率、效益(效果),也可以是经济、公平,还可以是控制或制度的有效性等。每个绩效审计的目标,根据委托人的要求和具体审计环境确定。

另外,绩效的概念在国内外均已为社会大众和从事管理的理论及实务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在管理科学中,绩效评价、绩效管理已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使用绩效审计概念可以更方便地借鉴这些研究成果,有效与社会沟通。

因此,将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概念作为通用概念使用,有利于效益审计的深入发展。

简言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是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并围绕着提高经济效益这一目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

三、熟悉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

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以便发现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效益不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和途径。在准备阶段中大量使用调查方法,采用抽样技术,选取调查样本,对其邮寄问卷、电话调查或者当面询问。派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和企业所在地的财政、

税务、银行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对被审计单位的历史、现状、生产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内部控制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对相关行业的市场动态、各种可能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发生变化的信息等,都要予以关注。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1、运用访谈等审计方法详细调查了解,进行初步测试。

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经常需要当面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获取某些特殊证据,因此访谈就成了效益审计中常用的审计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加强对所审事项的理解,而且可以当面向访谈对象搞清楚有关事项的来龙去脉。如以访谈的方式详细调查企业的背景情况,生产经营的组织、方式及现状,企业的生产工艺特点,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运行状况等。同时运用检查法、实验法、现场观察法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制度、质量制度、劳动定额等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抽样测试。

2、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分析原因。

首先,开展成本费用效益审计,促使企业减本增利。从成本费用的计划及开支范围的制定、控制措施的实施,到考核及评价的全过程,审查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等,考核成本费用的节约额和降低率,促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其次,审查销售活动的效益性,促使企业增收增利。从销售计划的制定、销售的组织,到销售完成的全过程,审查是否达到现有条件下的收入最大化,销售费用是否节约,销售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等。

再次,审查资金使用情况,促使企业合理运用资金。根据资金运动规律,从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到收回的全过程,审查资金的占用情况、周转情况以及获利情况,提出合理筹措和分配资金的建议,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最后,审查企业投资情况,促使企业降投入增产出。对固定资产投资要从立项、设计、施工到竣工决算进行全过程监督,审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施工计划、进度、工程质量及工程费用的发生情况。竣工投产后,对工程效益和投产后的使用效益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在实施阶段,要设计出能反映所审计项目工作特征和成果的指标,然后寻找评价的标准去进行对比分析。其中的评价标准,需要从不同的渠道获取,如使用其他类似单位的指标、政府规定的标准、行业公认标准、请外部专家提供标准等。运用实际与计划或定额比较,本期实际与上期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同类外单位实际比较,本单位实际与行业、国际先进水平比较等对比方法,找出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差距。

可运用适当的技术经济分析方法,如因素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图表分析法、数学分析法、预测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等分析方法,分析、计算各项经济效益指标,分析其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关系,以考察是否做到了经济、效率和效果,分析经济效益欠佳的原因、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以及改进方案。

3、酝酿审计意见,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当审计证据基本收集齐全,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现状和提高效益的潜力基本了解时,审计人员应讨论、酝酿审计意见,哪些方面应当肯定,哪些地方可以挖潜,并初步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在实施阶段还要认真撰写审计日记,编写审计工作底稿,详细记录审计人员实施审计的具体过程、采取的步骤和方法,它不仅是撰写审计报告的基础,也是后续审计的重要参考资料,还可以用来评价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

报告阶段

报告阶段是对实施阶段的总结,通常应包含以下环节:归纳问题、综合分析、讨论审计评价、起草审计报告、征求单位意见、审定报告、做出结论、立卷归档。审计人员应核实在实施阶段中发现的问题,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鉴定和补充必要的审计证据,评估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提出进一步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起草审计报告,讨论审计报告,正式发送审计报告。

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

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决定了开展效益审计不仅着眼于对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现时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更注重未来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到达现场后,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被单位执行不力或审计建议不切合实际等不同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四、掌握方法

内部审计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

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

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

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4)综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法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进行总的评价。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综合评价的目标,对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以构造不同层次的统计指标体系,然后对这些指标进行指标赋值并确定权重系数,最后采用综合评价模型进行综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此进行排序和评价。

指标赋值和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构成了综合评价方法的两大内容。在指标体系构成以后,指标赋值用于将量纲不同,单位不一致、对总目标作用大小不一、不能直接相加的指标值过渡到可直接相加汇总的指标值。指标权重系数依据各层指标对总目标评价贡献份额的大小来确定。

综合评价的基本过程可分为六个连贯步骤进行:第一,明确评价的目标,建立一个能合理反映被评价系统描述的模型;第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复杂对象系统常具有系统规模大、子系统和系统要素多、系统内部各种关系复杂等特点,因而这类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多项指标、多层次结构、需要按照从全局到局部的分层递阶方法,明确评价的目标体系,选用合适的指标体系,明确指标间的隶属关系;第三,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第四,确定参与的综合评价人员,选定评价原则及相应的评价模型;第五,进行综合评价,主要包括不同评价指标属性值的量化,评价主体对不同目标(指标)子集参数进行赋值,逐层进行综合;第六,输出评价结果并解释其意义。(蒋永强)

参考文献:[1]邢俊芳等编,20__,《最新国外效益审计》,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李金华编,20__,《审计理论研究》,中国审计出版社。

[3]陈志刚,20__,“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中国审计》第2l期。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 内部审计; 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 外部效应

一、引言

内部审计作为审计活动的一个分支,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组织实施内部审计是通过在组织内部检查各种业务活动的进行情况,以审核、评价其经营业绩,并衡量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通过内部审计,企业能够加强对各个职能部门的管理和控制,这对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增加其价值并改进企业的治理、风险管理以及控制过程等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效率。

西方经济学的均衡理论认为,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供需状况决定了该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和质量。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服务的价格与质量,同样服从这一规律。因此,现代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内部审计供求双方的矛盾冲突和不断寻求均衡的过程。

二、内部审计服务的经济学属性

(一)内部审计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

最早提出公共物品概念的是萨缪尔森,他从物品的消费特性出发,对公共物品的定义是“任何人消费这种物品不到导致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减少”,这一定义强调了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弗里德曼用非排他性代替非竞争性来定义公共物品,认为公共物品是那些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得到它的物品。我国经济学界综合了萨缪尔森和弗里德曼两人的观点,认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但是,从物品本身的特性出发,研究公共物品属性和私人物品属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非竞争性是可以转变的,任何一种物品达到一定的“拥挤”程度以后,都是具有竞争性的;其次,只要这种物品是稀缺的,并且它的生产成本可以通过市场来补偿(直接方式或者间接方式),那么就可以由私人来提供。同样,对于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物品,如果由私人提供时,其成本不能得到完全补偿时,可能会由政府提供这种物品,因此,所谓“公共”与“私人”的区别仅仅是存在于物品的供给方式上,而与物品本身无关,同一物品可以同时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私人物品属性。因此,从供给和需求角度出发,认识物品的私人物品属性和公共物品属性,更有理论基础,在实践上也更有指导意义。

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介入企业的风险管理、治理和控制领域,完善业务流程控制,促进企业价值增加,为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服务。内部审计服务的提供者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他们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将进行的审计活动以书面报告的形式提供给管理者,作为企业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管理水平的依据。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具体审计工作时,遵循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原则,所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内部审计,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并最终达到企业经济效率的最大化,因此,从企业自身角度看,内部审计服务具有私人物品的特性。

内部审计服务的需求者除了企业自身外,还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外部管理者、政府管理机构等相关各方,但内部审计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几乎完全由企业来承担,其他使用者使用审计成果时并不需要分摊所发生的成本和支付额外的费用,因此,内部审计成果提供给企业以外的其他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即具有非竞争性;此外,审计成果的任何一方需求者使用该成果时并不影响其他人使用,即具有非排他性。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审计服务具有公共物品属性。

(二)内部审计服务的外部性

1890年,马歇尔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它将来源于单个企业自身规模扩大的企业经济增长称为“内部经济”,而将来源于产业普遍发展的企业经济增长称之为“外部经济”。

经济社会中,当某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时,则该生产者从其活动中得到的收益就小于该活动带来的社会收益,此时就出现正外部效应;当某生产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对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并不为此支付足够补偿这种危害的成本时,就出现了负外部效应。在正外部效应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但社会从私人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额外利益,并未通过一定的手段或途径转移到该经济主体手中,这时该经济主体只会按照自身效率最大化的原则(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进行生产,往往会出现供给不足现象,导致社会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资源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因此,以庇古为代表的福利经济学和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应采取措施,对经济主体进行调节,以便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内部审计服务的外部性是指,内部审计服务的供给方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行为所产生的收益,被没有参加这一过程的经济主体获得。企业提供内部审计产品,付出了一定的劳动,发生相应的生产成本,按照市场规律的要求,企业为追求自身效率最大化,只会按照其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时的服务量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但实际情况是,内部审计服务的公共物品属性使得大量搭便车者存在,即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使企业自身受益,而且会使外部相关者同时受益,但外部受益者不需要付出与其收益相对等的成本,对企业来说,其私人边际收益小于社会边际收益,从而产生了一定的正外部效应。

在没有外部管制的情况下,企业会遵循自身效率最大会的原则,按照私人边际收益等于私人边际成本时的数量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这必然会导致供给不足的现象出现。内部审计服务的供给不足可能会间接地引起企业价值减少,因此,企业会将此作为一项间接成本来考虑。现实经济社会中,由于利益相关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的存在,市场可能无法自发调节内部审计供给量与需求量,即可能存在市场失灵问题。外部管制的必要性与现实意义在于,在外部管制的前提下,内部审计的供给数量,是供给方在外部力量的激励或约束下权衡成本与收益的结果,这也是通过外部力量将外部效应进行内部化的理论依据。

由上述分析可知,内部审计服务具有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双重属性,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下文将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对内部审计服务的双重属性及其外部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三、内部审计供给与需求的经济学分析

经济学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是对个体行为的分析,成本收益分析法是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在分析个体行为时,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假设是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即每个人都是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者。新古典经济学所创立的供给需求分析及边际分析方法是研究个体经济行为的主要研究工具和方法。

在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内部审计服务的供给者提供何种质量和数量的审计信息,实际上是他们出于对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追求,在权衡各种成本与收益之后所进行的理性选择。因此,从经济学视角出发,以内部审计服务的经济学属性及其相关者之间利益关系的研究为基础,运用成本收益法衡量内部审计供给的利弊得失,进而探求内部审计效率低下、审计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是研究内部审计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且可行的思路。

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以追求自身效率最大化为目标开展经济活动,同样,在企业内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也要服从效率最大化原则,从经济学角度看,具有私人物品特性。因此,从企业自身角度看,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局部均衡理论,厂商按照效率最大化要求,其生产水平服从成本―效益原则,其有效产出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的产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产品的边际收益用开展工作为企业各部门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化来表示,边际成本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发生的成本费用来表示,有效产出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所进行的工作量来表示。

图1表示具有私人物品属性内部审计服务的有效产出。为简化起见,假设企业内部只有AB两个部门需要依据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决策,A部门的需求曲线为DA,B部门的需求曲线为DB,内部审计服务的供给曲线为P1。将AB两个部门的需求曲线水平相加得到市场需求曲线DP。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于产出水平点H点。需求曲线反映企业每个部门的边际收益,用内部审计服务为企业各部门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化来表示,供给曲线表示每一产出水平的边际成本。图1中,A部门的边际收益是A部门使用内部审计成果时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化数量,为CE;B部门的边际收益为FG。产出为OQ时,AB部门的边际成本都为QH,由于CE=FG=QH,因此,每个部门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OQ为有效产出水平,达到了局部均衡。

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由于内部审计服务属于商品范畴,而且具有一般商品的私有物品特性,其供给与需求服从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因此,企业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时,必然服从企业个体的成本――效益原则,就会努力将审计工作完善到企业边际成本等于企业边际效益的水平,即能够实现自身经济效率。

对于内部审计成果的公共物品特性,边际社会收益用内部审计成果提供给全部使用者时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化来表示。由于内部审计活动所发生的成本几乎完全由企业来承担,其他使用者并不需要分摊所发生的成本和支付额外的费用,因此,内部审计成果提供给企业以外的其他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边际社会成本依然相当于企业只为自己提供服务时发生的成本费用。

图2表示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内部审计服务的有效产出。为简化起见,依然假设企业内外部只有AB两个单位需要依据内部审计成果进行决策。A单位的需求曲线为DA,B单位的需求曲线为DB。由于两个单位共同使用内部审计成果,这样,单个需求曲线DA和DB纵向相加得到市场需求曲线DC。市场供给曲线为P2,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于产出水平点M点。从整个社会来看,所有需求者共同使用一定数量的这种公共物品时,资源得到有效配置时的产出必须是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的产出。同样,企业提供内部审计产品的边际收益用开展工作为企业内外部各单位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量化来表示,边际成本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发生的成本费用来表示,有效产出用开展内部审计活动所进行的工作量来表示。那么,每个使用单位的边际收益是他的需求曲线下边的距离,将每个使用单位需求曲线下边的距离纵向相加得到边际社会收益。图2中,市场需求曲线与市场供给曲线相交于M点,对应的产出为OR。额外单位产出的边际社会收益OT是OL和ON的纵向相加,额外单位产出的边际社会成本为RM,可以看出,产出为OR时,边际社会收益(OT)等于边际社会成本(RM)。因此,在这一产出水平上,达到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水平。但在现实经济社会中,由于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使企业自身受益,而且会使外部相关者同时受益,即不仅会产生一定的私人收益,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外部效应。这样,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私人收益会小于社会收益,但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全部由企业承担,即内部审计成果提供给其他使用者的边际成本为零,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由于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但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这必然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即从整个社会角度来说,没有使审计资源达到最有效配置。

四、我国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能够按照局部均衡要求,遵循资源有效配置原则,使审计资源在企业内部达到最优配置。但往往忽视内部审计成果的公共品经济特性,很少考虑由此产生的外部效应问题。此外,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对企业实施内部审计所带来的外部效应问题认识不足,不能够按照社会经济效率要求发挥政府调节的积极作用,因此,长期存在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审计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由前文分析可知,对于私人物品,经济效率要求每个消费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对于公共物品来说,由于提供公共物品所产生的收益中有一部分“发散”为社会收益,使其私人生产均衡点低于社会效率要求的均衡点,导致部分社会福利损失。如果公共物品的供给由市场决定,那么,按私人边际成本等于私人边际收益的原则所确定的公共物品价格和产量,将不能弥补其生产的全部成本,使得公共物品的供给量低于有效率的水平。正是由于所有的公共物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的差异,单个生产者按自身效率原则(边际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私人收益)进行决策,往往会出现公共物品的供给量小于社会所需要的供给量问题,社会资源得不到最有效配置。在我国目前的经济活动中,由于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不仅使企业自身受益,而且会使外部相关者同时受益,私人收益总是小于社会收益,同时,企业的边际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导致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低于社会最优水平,审计资源达不到最有效配置。

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单纯的市场竞争不能消除外部效应,也不能解决这种公共物品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消除市场失灵的途径只有一条,即通过特定的经济(制度)安排,使外部性的制造方产生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政府如何进入市场,并采取何种方法对产生正外部性的生产者进行补偿和激励,就成为解决正外部性问题、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关键问题。

对具有公共物品特性的内部审计工作来说,单纯地靠审计市场竞争进行调节不能消除其外部效应,不能解决审计资源在整个社会中的最优配置问题,那么,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使外部效应内部化,以达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针对我国目前内部审计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的问题,要使企业开展审计工作时,在实现其自身经济效率的同时,从整个社会经济角度也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水平,就要求企业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经济效率的同时,更要发挥政府机构的监管作用。政府监管部门可以根据经济结构的变化规律和社会经济效率的要求,调节经济运行中个别企业产生的外部效应,如政府监管部门通过采取鼓励措施,对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较高的企业给予经济奖励,或采取限制措施,对内部审计工作达不到一定水平而造成社会损失的企业实施重罚,使之产生不按整个社会要求的经济效率原则开展审计工作的一种潜在成本,罚款所得通过政府再分配给那些内部审计工作水平较高的企业,使之得到按社会经济效率原则实施审计的一种潜在收益,通过这些措施,使企业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所产生的一部分成本得到间接补偿,其价值可以得到间接的实现。此外,政府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正外部性,选择多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除直接给与财政补贴外,还可以通过政策性金融支持、税收减免、技术支持、优先采购等手段增强对正外部性生产者的激励,最终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参考文献】

[1] 尹维.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2] 刘裔宏,罗丹桂.西方经济学[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伟,万绍红,贺永杰.企业内部审计的经济学分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17(4):26-27.

[4] 严志芳.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思考[J].北方经济,2007(12):148-149.

[5] 刘超,赵彦,孙晓文.审计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经济,2005(4):95-97.

[6] 向昀,任健..西方经济学界外部性理论研究介评[J].经济评论,2002(3).

[7] 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的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52-160.

[8] 王冰,杨虎涛.论正外部性内在化的途径与绩效――庇古和科斯的正外部性内在化理论比较[J].东南学术,2002(6):158-165.

[9] 樊纲.市场机制与经济效率[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0] 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行政论坛,2003(7):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