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媒体范例6篇

国外媒体

国外媒体范文1

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面前――

对待外媒的观念和做法

为什么不能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如果说,奥运大阅兵和上海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渴望被承认。党中央也对媒体的开放寄予了厚望,不仅是汶川、玉树的天灾被电波传送到全世界,还有矿难等重大社会事件也被第一时间及时地报道。在这样坚定的改革意志面前,当野蛮拆迁、环境污染、社会过激举动、、黑恶势力等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社会话题、公共话题的时候,坚持开放的宣传心态,增强透明度,让公众关注、讨论或许是现代公民社会寻找解决方式的有效途径。

全球社会经济分工已经成为一种现实,英美德等国家明显地占据了产业链的高端。IT、金融业、生命科学、制药业、航空航天,包括发动机技术都被这些国家垄断,中国很难在短时间进入前列。同样的,传媒业实际上也是产业链的高端。在世界传媒业的蛋糕中,中国占有的份额很低。虽然,中国传媒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但是,伴随着国内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英语被普遍接受,中国传媒已经被“逼”到传媒竞争的一线。给外媒一个机会是双赢的选择

国外媒体范文2

[关键词]外宣媒体 Twitter 国家形象

[基金项目]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4457669D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若干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长进,综合国力也不断增强,中国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但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并没有获得与其自身的进取努力和已获得的成就相对应的国家形象,特别是在西方世界”。

继在外宣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后,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也指出,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2016年新闻出版的工作重点更是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国内重点新闻外宣媒体自2012年起,纷纷开通Twitter、Facebook账号,定位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大政方针、发展变化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和宣传,发挥媒体在塑造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拟就中国外宣媒体2016年Twitter “两会”报道为例,分析中国外宣媒体“两会”传播特点,并探讨外宣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树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中国外宣媒体Twitter “两会”期间传播特点

中国的“两会”在英文中可以翻译为“Two Sessions”和“Lianghui”,登陆Twitter账户,分别以此为关键词,搜索时间为2016年3月1日至3月20日(为Twitter网页显示时间)。检索出相关网页,经统计,针对“两会”的有效推文共646条。其中,以“Two Sessions”为关键词的推文共552条,来自于34家国内外不同外宣媒体;以“Lianghui”为关键词推文共94条。来自于15家国内外不同外宣媒体。从推文数量可以看出,中国的“两会”翻译为“Two Sessions”的用户接受度要高于“Lianghui”的翻译。

在统计出的数十家国内外外宣媒体Twitter中,研究根据中国外宣媒体的知名度、受众的认可度、发送推文数、推文内容、转推数、点赞、评论等相关因素,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几家外宣媒体作为研究对象,以此总结“两会”报道期间的传播特点。这些外宣媒体是由新华网开通的China Xinhua News, 中国网开通的.cn,央视网开通的CCTV,中国日报网开通的China Daily,环球时报开通的Global Times和北京周报开通的Beijing Review。经过对“两会”期间这些主流外宣媒体所发推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外宣媒体Twitter“两会”期间传播具有如下特点:

1.议题式推文的设置受到海外受众关注,转推量大幅提升。

在对“两会”的报道中,国内主流外宣媒体注重和强化了针对“两会”的议题推文设置。面对国外受众可能对中国政治制度方面情况的不了解,在“两会”前夕,外宣媒体策划了相关内容的介绍。包括“What are NPC and CPPCC?(什么是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Why does the world attach great significance to Two Sessions?(为什么世界如此关注“两会”?)”,“What to expect from China’s Two Sessions? (从中国“两会”我们期待什么?)”等,从不同层面对海外受众进行答疑解惑,这些稿件在Twitter平台都收到了较高的关注度,转推量也大幅增长。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海外受众对中国的重要时事,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有更强的兴趣和了解的欲望,关注中国的发展。并且,推文的话题性越强,能推动国外受众表达的欲望,推文越容易收到国外受众的关注和二次转推。

“两会”召开期间,上述外宣媒体继续进行相关议题的策划和设置,紧跟“两会”议程设置步伐,了解受众需要,体现时效性。例如,新华社Twitter策划的议题是“China’s cabinet ministers to meet the press during Two Sessions. Who do you want to hear?(中国各部长在“两会”期间会见新闻界,你想听谁发言?)”海外受众反应热烈,评论、点赞、转推数大。议题式推文的设置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国外受众进行了2404次投票,此推文被转推103次。 从投票的结果看,国外受众对中国南海争端、朝鲜核试验、叙利亚和平谈判等内容获得了最多的投票数。从一个侧面反应出,中国日渐崛起的世界大国地位,中国对世界局势的态度和行动,会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也说明,中国在扩大国际影响力的同时,更应积极树立我们健康、和平、正义的国际形象。

2.报道内容全面丰富,重视时效性、全面性和趣味性。

从报道的内容来看,上述主要外宣媒体,在“两会”期间,共发263条推文,包括会议日程介绍、重点内容聚焦、专题话题讨论以及其他相关推文。在全面报道的同时,把新闻的时效性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两会”召开在即之时,外宣媒体在Twitter上开始倒计时,“Two Sessions in four minute(两会倒计时四分钟)”,此推文收到919次点赞,并被转推293次(图一)。之后,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各部长的答记者问,推文与两会现场基本同步,很好地保持了新闻的时效性,外宣媒体还注意到了新闻的及时性和分享性,保持和用户的良性互动,让消息迅速遍布对新闻有兴趣、爱好和评论欲望的受众群体,并从中得到反馈,以便对报道内容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外宣媒体Twitter除了对“两会”讨论的热点问题,如反腐倡廉、金融改革等有相当篇幅的报道外,还对国际外交发展、南海问题、国内教育改革、就业问题等进行了内容推送,使推文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其中,总理提出“2020年高铁营业里程达到三万公里”的推文更是获得了109的转推(图二)。

曾有专家评论,中国的网络传播主体往往传承传统媒体的报道模式和语言风格,总是充满着浓浓的“官方色彩”和“正襟危坐”, “不接地气”,不容易得到国外受众的认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的两会报道中,中国外宣媒体更加注意了国外受众的接受风格,开始从“高高在上”走向“娓娓道来”,充分考虑受众的需要。其中,有两则针对的卡通漫画推文,把参加两会讨论的新闻,用生动、形象和可爱的漫画形象进行了推送和说明,获得了很高的收藏和转推,说明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在注重新闻时效性、全面性的同时,也关注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以更加新奇有趣的方式鼓励受众阅读推文。外宣媒体在宣传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同时,不忘增加亲和力,塑造了国际大国传媒的良好形象。

3.推文更加重视多模态的形式,迎合现代受众阅读习惯。

多模态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方式。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具有获得交际信息的多种渠道(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因此在现代媒介和技术的支持下,人类的交流可以通过语言、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多模态的形式整合了图像学、符号学、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外宣媒体的推文中,仅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推文只有18条,占总数的6.8%。外宣媒体更加重视多模态的形式,推文多以文字+图片、文字+图片+链接、文字+视频等形式出现。且上述外宣媒体推文中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高度匹配,相得益彰,并以多种方式呈现。在信息化、图片化的时代,外宣媒体所采用的多模态的推文形式,符合现代受众阅读习惯的需要,扩大了受众范围,逐步推进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

中国主流外宣媒体在中国国家形象树立中的路径思考

在国内外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国家形象的树立包括众多方面的内容,除了自身综合国力提高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外,通过媒体扩大国家形象的传播和接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新媒体的发展,使国际形象传播、树立、接受的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受到了受众广泛的认可。国家主流外宣媒体,更是新媒体传播时代国家形象树立的主要宣传渠道。外宣媒体Twitter的建立,是一种新的尝试。通过Twitter传播中国主流的价值观、政治观、文化观,并和国外受众进行互动和交流,通过受众的接受扩大中国在国家的影响和范围,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主流外宣媒体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克服了建立之初话语权和影响力弱、语言表达不够先进、互动性较差等缺点之后,外宣媒体树立了全新的形象,在报道内容、议题设置、多渠道表达、增加互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随之关注度、转推数、评论数等有大幅度上升,且中国影响度逐步增加,中国以更加正面、积极、和平的方式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但在肯定中国主流外宣媒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也应意识到,目前的外宣媒体在树立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仍有提升和进步的空间。

首先,外宣媒体在重视“自我”的同时,也应注意根据受众需求及国外媒体针对中国问题的相关推文,进行有关政策、理念的介绍、解释和推广。在对“两会”相关推文进行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些西方媒体或个人,对中国的“两会”以及中国的相关改革措施,是持有否定的态度和观点的,而这些观点和表达在一定范围内有拥有它们的受众群体。但外宣媒体对此表现仍显被动。因此,外宣媒体应该继续转变思维,准确定位,考虑国际传播特点,在宣传的同时不忘维护国家形象。揣度目标用户心理的同时,适当选取一些理念层面冲突点进行信息,推动本国价值观的对外输出,多层面、多角度树立国家形象。

其次,不同于中国以“集体主义”叙事的宏大视角,在比较强调“individualism”的西方社会,受众更倾向接受从寻常百姓的故事来看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因此,外宣媒体在保持“专业媒体”客观、权威、准确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交媒体传播平台个性化、情感化、碎片化的特点,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语言表达的亲民来实现更大的突破。

结 语

目前,国内外宣媒体在Twitter的海外,为中国树立国家形象进行了有利的宣传,它们在建设和运营中所体现出的特点和不足,为其他媒体进驻国际传播平台,宣传树立中国大国形象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需要外宣媒体抓住国际传播中的主动权,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话语权,逐步引导国际舆论走到有利于中国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王预震:《我国国家形象塑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江苏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第74-77页

[2]相德宝、张人文:《借助社交媒体提升中国媒体的影响力》,《对外传播》2014年第6期,第13-15页

[3]刘晓琳:《多模态叙事语篇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4]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第1-5页

[5]刘滢:《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社交媒体策略-以新华社在海外社交网站的传播为例》,《对外传播》2016年第1期,第60-62页

[6]田智辉:《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国外媒体范文3

关键词:美国智库对外传播舆论引导

智库是一种独立的、不以利益为取向的非营利性组织,负责生产专业知识及思想观点,并借此来获得支持和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和社会组织的产物,智库在美国已有100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最初被称为“没有大学生的大学”式的政策研究型智库,到具有明显官方背景的“政府合约型”智库,再到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政策推销型”智库,直至当下的综合性跨区域大型智库,智库对美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决策、评估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知名的美国智库有布鲁金斯学会、传统基金会、外交关系协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兰德公司、国家安全委员会、大西洋委员会等。

智库在美国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中通常履行四种功能:一是生产政策思想,虽然在短期内未必会在政治上实行,但有可能逐渐为决策者所接受;二是提供政策方案,形成关于具体政策问题的报告或书籍,如20世纪80年代初很具影响力的大西洋委员会的《今后十年的对华政策》报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三是为政府储备并提供人才,官员和学者常常在智库和政府间流动;四是教育公职人员和公众,很多智库人员在大学任职,他们的书籍和讲演都面向大众。①当智库的思想观点通过媒体面向政府官员、普通民众时,会对美国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

而媒体作为一种非官方的公共外交通道是我国政府进行对外传播,展示真实的中国、表达中国的声音并参与国际事务讨论的重要方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媒体传播在规模、渠道、内容、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尤其是电视和网络,成为对外传播的主力军。央视英语频道、央视法语频道、央视西班牙语频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都是对外传播的部级传统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生力军包括新华网英文版、人民网英文版、中国日报网、央视国际网络英文频道、中国网英文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千龙网英文版、东方网英文版和南方网英文版。形成了国家与地方并举,电视、网络、广播、报纸全媒体对外传播的大格局。

媒体和智库,先后分别被贴上了第四种权力和第五种权力的标签,两种权力的结合成为舆论形成的有效机制。媒体由于缺乏对重大事件或政策的独立分析能力,需要借助智库的观点和研究成果对公众进行新闻报道和评论。同样,智库更需要通过媒体发表自己的评论和政见,制造公共舆论来左右政府决策。美国拥有数十家国际顶尖智库,每年生产大量“观点”,出版各种刊物、书籍、研究报告、学术文章等。中美关系,或曰美中关系既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大国间的关系,也是世界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关系;既是美国智库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就开始长久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对外传播媒体一直以来试图努力争取发言权、扩大声音的一个领域。于是笔者认为,我国的对外媒体应当及时关注美国智库的动态,以其新鲜的“观点”作为参照,吸取养分,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传播,以便更好地塑造我国形象。

以智库为向导进行新闻选择,积极参与舆论引导

新闻选择是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环节,在保证核心价值和主流立场的前提下,给报道者提供了一定的能动空间。我国的对外媒体可以美国智库资源为向导进行新闻选择,以贴近性的原则向西方公众报道与中国相关的新闻,在对方熟悉的新闻话题下以客观的视角讲述真实的“故事”,争取“首发效应”,加强国际舆论引导。

美国各大智库都非常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焦点往往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的人权、民主等问题;二是中国的崛起,主要包括经济发展问题;三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会随着国际事件及国际时局的变化而产生研究重点的更迭。智库大多都有自己的定期出版刊物和网站,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协会的《外交》、传统基金会的《政策评论》等,从中可以获知该智库的最新研究动向。排名全美智库第一位的布鲁金斯学会和第三位的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都是以研究中国问题著称的老牌智库,二者均坚持独立客观的研究,对中国多持有正面态度。布鲁金斯学会设有专门的中文网站,而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则发行网上中文月刊《卡内基中国透视》,专门刊登关于中国的研究,这些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对外新闻传播的信息选择场。

以布鲁金斯学会约翰・桑顿中国中心为例,其于2009年全年关于中国的研究内容有17份,涉及经济、气候、能源、台湾、中美关系等问题,其中尤以中美关系研究为重,共有5份研究报告及听证会发言词,如《中美两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挑战和机遇》、《金融危机对美中经济关系的影响》、《美中关系展望》等,都指出了中美关系发展中存在的客观问题,同时给出了不少积极正面的提议。如奥巴马总统的中国顾问团成员、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学教授、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Ken Lieberthal)在《美中关系展望》中提到“美中关系是成熟、广泛、建设性和坦率”的关系,“‘成熟’表明两国领导层需相互了解,对彼此的目标、工作方式及主要关注点有一定的认识”,“‘广泛’体现在两个政府当定期就一系列特别问题进行接触”,“‘建设性’表示两国均重视关系的发展,并努力寻找缓和紧张关系、处理分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坦率’强调双方学会如何在高层会谈中表达各自严重关注的问题”,他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友好的、具有建设意义的关键词,既能对美国政府产生一定的影响,参与对中国事务的议程设置,又有利于我们认识和寻找双边关系正面发展的着力点。我们的对外媒体当及时关注这些有利于中国的因素,选择符合我国发展形象的主题和角度,跟进相关的新闻报道,利用多种媒体努力扩大这种正面的声音。

当下,国际信息流动还是以西方尤其是美国为主导,中国的对外新闻报道由于意识形态、报道方式和受众的阅读偏向等原因,传播力还比较弱。如何在传播力弱势的情况下,参加国际舆论引导?一条有效途径就是追踪美国顶级智库的研究。我国对外媒体可利用其中的正面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设置新闻议程,编排深度报道,开展“二次传播”,将切合西方公众兴趣的、有利于中国的新闻报道适时适当地传播给国际社会。

《中国日报》是我国最主要的部级对外媒体,日均发行量超过20万份,覆盖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相较于我国其他的主要对外媒体,中国日报网站标题鲜明地开办了“Think Tank(智库)”栏目,邀请中外专家进行时评,是吸引读者的亮点。20多位提供视点的专家主要以中国专家为主,亦包括数位来自世界知名研究机构的外国学者。通览外国学者新近的新闻评论,还是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多为肯定的赞美之词,如《中国特色对于增长至关重要》(《Chinese characteristics vitalin growth》),《中国人需要钱,但是不贪婪》(《Money is need,not greed for Chinese》)等;对中美关系也明显地表现出对中国的偏向,如《美国的中国政策应该帮助中国》(《US' China policy ought to help there gion》)等。这种过于正面的表达容易让熟悉西方文化的公众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这只是不可信的官方宣传说辞,难以达到传播效果。所以,我们的对外报道媒体应当选择西方公众更为熟知的、立场客观的智库专家,在我们的对外窗口上发表评论、畅谈见解,开展主动传播,这种非官方的民间姿态将更具亲和力,更能实现传播效果。西方公众有一种习惯认为,他们相信的信息源从高到低依次是专家、媒体、政府。智库专家的意见领袖身份有助于降低西方公众的认知抵触情绪,更易于认同我们的媒介内容,既可体现出我国对外新闻传播客观务实的态度,又可借助这些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提高我国媒体的知名度、公信力,进而赢得优质的国际传播地位。

重视并跟踪保守派智库,主动开展政治形塑

排在全美顶级智库第五位的传统基金会,是美国新保守主义思想库的重镇,对华多持负面态度,主张遏制中国。“中国”就是由该智库于1997年在其研究成果《外交与威慑:美国对华战略》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认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崛起成一个大国,中国崛起的进程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美国,因此美国应当清楚界定自己的优先利益,支持和加大威慑中国的力度;同时美国政府应把处理好中国的人权问题作为扩大自由观念的最有效的方法。②这些保守的原则和思想影响到了美国对华政策和对外军事政策的制定,因为我们不难从一些引起过或正在引起中美纠纷的国际事务上看到这些观点的影子。“中国”成为不少美国媒体和其他西方国际媒体在讨论中国事务时所采取的思维框架,对中国的国家形象和世界多边政治格局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的对外关系。

传统基金会一向重视“中国和台湾”问题的研究,其亚洲研究中心下设有专门的“中国与台湾”子议题。综观2009年其网站上该子议题下刊载的15份研究结果,全面涉及了中国的军事、经济、气候、航空航天、台湾、中美关系等问题,其中与经济相关的研究最多,达6份;其次是中美关系的研究,达3份。这也正契合了美国保守派政治力量对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担忧,对中国崛起的敌意,进而借此对中美关系发展走势提出的防范性的议程。这15份研究结果中,对华持明显负面倾向的研究就有9份,而且其中大部分从研究题目(见表1)上就能看出这种倾向。

美国保守派智库在国际舆论中掌控着不小的话语权,他们关于中国的负面言论在国际传播空间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进而影响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对华政策。在《中国成长的真相》一文中,作者认为中国对外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失实,掺了水分。在《南沙群岛:美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导权面临挑战》一文中,作者则无视中国的既有历史,声称中国保全在南沙群岛的是一种军事扩张行为,美国当全力支持菲律宾,否则十年后将面临真正的军事危机。再看《贸易保护:美国刚刚涉足,中国才是个中强手》一文中,作者德里克博士批评奥巴马总统的中国之行没有对中国的贸易保护采取严正有效的举措。这些声音一旦形成舆论合力,就有可能从美国社会进入国际空间,不仅影响到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军事政策、文化政策,还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看法和态度。故而我国对外媒体应该重视这类保守派智库,主动开展政治形塑,认真研究他们的话语文本,针对文中提出的失实内容和错误言论,经过与国内专家研究后给出针锋相对、真实客观、讲究文辞的平衡性报道,维护国家利益。这种有争议的话题,以客观的方式真实地呈现事态原貌,反而更能吸引西方公众的阅读兴趣。

目前,国际社会的各种政治力量都在进行激烈的较量,都在力图通过媒体与公众沟通,影响公众对国际政治事务的看法和观点;我们的对外媒体也当以自身的规则与技术来回应,参与对政治的框架和形塑。传统基金会、美国企业研究所、胡佛研究所等保守派智库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他们的定期刊物、研究报告和网络文章都应纳入我们的视野,择其重点、要点,开展相对应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把握话语的主动权,通过有效的传播网络让西方公众及时听到中国的声音,争取更多对中国的政治认同。

注释:

①任晓:《第五种权力――美国思想库的成长、功能及运作机制》,《现代国际关系》,2000(7),第19页。

②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政治专业博士论文,2004年6月,第166页。

国外媒体范文4

【论文关键词】对外传播 电视媒体 跨文化 传播能力

【论文摘要】电视媒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方式。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具有内部性、能动性、运动性、互动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的影响。其中外因包括:传媒环境、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国外媒体与国外受众,内因则包括媒体的公信力、媒体传者素质、媒体信息传播艺术四个方面。

何为传播能力?美国学者特伦霍姆和延森所下的定义是:“一个人以有效而得体相宜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我国在研究科技传播能力的时候,学者们提出这样的概念:国家科技传播能力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有效整合科技传播力量、高效配置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的一种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媒体传播能力就是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进行传播的能力。它强调用恰当的方式达到媒体传播目的。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就是电视媒体以有效而得体的方式对本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所进行的信息传播的能力。它包括传播的信息量、传播速度与精度、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以及最后产生的影响效果。

一、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特征

根据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它具有如下特征。

1、内在性

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能力是媒体自身所具有的,通过媒体内部的结构优化、各个部门的协调运作、媒体的理念以及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体现出来。如果把电视媒体比喻为一个人,那么媒体的传播能力就是这个“媒体人”的心理特征和掌握的各种技能,是媒体能够顺利完成一项对外传播活动的主观条件。因此,电视媒体的对外传播是以媒体自身作为主要发力点来进行的传播,是媒体内在的特征。

2、能动性

所谓能动性,就是对外界或内部的刺激和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或回答。人的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其特点是通过思维与实践的结合,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反作用于外部世界①。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也是如此,它是电视媒体主动的将决策、理念、战略等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外部世界进行主动的、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相反,如果电视媒体的传播活动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始终服从于其他媒体的议程设置,或者是成为其他媒体的传声筒,无法单独采集并信息,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没有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理念,,那么这样的电视媒体可以说不具有传播能力,或者传播能力低下。

3、运动性

运动性原理是指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是动态的,其稳定是相对的。电视媒体传播能力内部的联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具体事件做出不同的并且恰当的反应。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运动,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和更新,电视媒体若要适应世界的变化,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不断的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从而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影响并引导时代的发展。这恰恰也体现了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运动性的特点。

4、互动性

电视媒体对外传播的目的就是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产生一定的影响。电视媒体要达到对外传播的目标,就必须了解受众群体的特征和需求,提供受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不仅仅是传播自己想传播的内容,说自己想说的话。媒体与受众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媒体内容对不同的受众有不同的针对性,受众对媒体的传播活动做出信息反馈,两者形成互动。与受众保持一定的互动使媒体更好的为受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不仅是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体现,更有助于提升这种能力。

二、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外因

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发挥和提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在客观因素中则包括以下几点:

1、传媒环境

传媒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内,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媒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其指标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媒体发展水平,指传媒的种类、数量,传媒的覆盖率、普及率、发行量等,还体现在国家对媒体资源的利用,以及媒体在受众中的易得性。二是传媒的社会环境,指传播机构的管理方式以及传媒与国家权力的结构关系。

传媒环境之于电视媒体发展,犹如水之于鱼的生长。良好的传媒环境将有利于电视媒体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电视媒体传播能力的提升和发挥。但是,传媒环境是一个较宏观的概念,其内部各项因素对电视媒体的影响也比较复杂,因此,要多方观察、仔细研究,针对不同领域、不同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方能把握住传媒环境与电视媒体的关系。

2、基础设施

电视媒体基础设施是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在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建设中,我们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作用。

我国曾深刻体会到没有自己的传播渠道设施的无奈。在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对外传播通过向国外寄送节目,或者租用其他国家的通讯卫星来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外传播活动的开展和传播的质量根本得不到保证,甚至受到不法分子的干扰。再例如媒体的数字技术。在现代传播中,数字技术是一项高质、运用范围非常广泛的技术。对于中国电视媒体来说,掌握和运用数字技术将大大提高传播效率,实现传播现代化。

3、覆盖范围

媒体覆盖范围是指印刷媒体的发行范围或电子媒体传播所能达到的地区范围。对于媒体来说,覆盖范围越广,其信息传播的范围也就越广,媒体的潜在受众也就越多,媒体的潜在影响力也就越大。但是要明确的一点是,媒体的覆盖率不等于收视率,媒体的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其影响力大。媒体要进行国际传播,其覆盖率必不可少。没有覆盖率,媒体的信息就无法到达传播的目的地,也就无所谓国际传播。媒体若要进行全球性的传播活动,就必须建立全球性的媒体覆盖。

三、影响中国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内因

影响电视媒体对外传播能力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媒体公信力

喻国明认为:媒介公信力评价是公众通过社会体验所形成的,是对媒介履行作为具有特殊使命的社会公共产品所应承担的社会职能的信用程度的感知、体验基础上的评价,而媒介公信力则是指媒介所具有的赢得公众信赖的职业品质与能力②。

从公信力的概念和认识中可以得出,公信力重在“信”字。“信”体现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的媒体精神和理念,是对受众负责的表现。同时,“信”也体现了受众对媒体的看法,是媒体在受众心目中地位和权威性的体现。

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形成,取决于电视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客观、真实的信息是电视媒体公信力的基本也是关键性因素,只有客观、真实,才能取信于民。二、信息的及时性。电视媒体的主要责任就是及时地为受众提供各种信息,以满足受众对社会变动的信息的需求。三、信息的观点和立场。电视媒体的观点和立场是立足之本,人云亦云顶多充当“传声筒”的角色,所传递的信息将无价值可言,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媒体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四、受众的态度。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由受众说了算,而这取决于受众对电视媒体的接受和使用程度。

2、传媒从业人员素质

当今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传媒领域,人才决定着媒体的实力。传媒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在全球传播势不可挡的当下,高素质和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中国媒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一名对外传播的媒体从业人员,光具备专业知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还不够,还要具备跨文化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外语水平。跨文化传播能力,是媒体从业人员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传播的能力,它需要充分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人民的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在了解的同时融入进去,运用其他民族和国家容易接受的传播方式来传递本媒体所要传递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国际传播能力。

3、媒体信息传播艺术

如何传播是技巧问题,是指新闻媒体在采集、制作和传播新闻信息时所选择的角度、方式、分寸和时机等。能否在信息的传播中体现及时性、丰富性和服务性、能否对复杂的新闻事实提供有效的深度解读,能否提供独家的报道、评论和观点,直接影响到传播的质量和能否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信息传播艺术上,人的传播方式和技巧受到他所处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相同的信息内容会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首先是信息传播的语言艺术。媒体语言是媒体进行传播时所使用的社会语言,是媒体传播的基本元素,对媒体的信息传播有巨大影响。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会取得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信息内容传播的角度问题。采用恰当的传播方式,包括叙事方式,传播者的立场,传播中的用词等使得受众容易接受,甚至是乐于接受。在跨文化传播中,独特的民族文化也会产生世界性吸引力,但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有效传播方式,传媒必须用国际传媒介的通用语法,用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核心价值去设置、评说国际社会的核心议题。■

参考文献

①百度:baike.baidu.com/

view/1286.htm

②喻国明、靳一:《大众媒介公信力测评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87

国外媒体范文5

>> 社会化媒体的网络动员特点研究 媒体外交的困境与对策:数字化媒体外交的兴起 美国对华媒体外交中的教育推广研究 媒体外交背离美国精神 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控制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特点对广告传播的影响 把握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两个特点 潮湿的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运作 社会化的新媒体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启示 社会化媒体的管理创新 社会化媒体的应用前景 美国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化媒体营销研究 美国大学应用社会化媒体的现状及效果评析 新媒体外交的挑战 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的博弈 基于社会化媒体技术的社会化电子商务 青少年社会化的新特点 推行村工会干部社会化、职业化的途径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Revolution @State: The Spread of Ediplomacy,2012,Fergus Hanson,.

⑥“Washington Taps Into a Potent New Force in Diplomacy”, Mark Landler and Brian Stelter, June 16, 2009,The New York Times.

⑦“Transparency and Open Government: Memorandum for the Heads of Executive Departments and Agencies,” The White House, January 21, 2009, .

国外媒体范文6

[关键词]法国对外传媒 法国文化 电视媒体 对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29.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084-04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概述

2011年3月20日,法国率先出动战机对利比亚实施了空中打击,并由此拉开西方国家军事打击利比亚的序幕。国内舆论认为,法国对利比亚的强硬态度有利于其重振外交,提升国际影响力,并维护其在地中海地区的利益。对于在2008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重创、政治态度一向不甚强硬的法国,此次在对利比亚军事行动中的主动出击无疑让世界为之一振,然而,在媒体先叫好后质疑的舆论导向下,法国人民开始意识到他们所面临的政治风险和战争成本,反战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的确,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今世界,依靠军事力量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已经不再是最理想的选择, 而相对于军事、科技、经济等硬实力的“软实力”则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尤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软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对争夺“有关信誉的权利资源中”①。法国是否能够以军事胜利重振其国际影响力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其在软实力提升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却展现了其对外政策的另一个侧面。尤其在对外电视媒体的建设和使用上,随着法国媒体全球化策略的逐步启动,其对外传媒也体现出很强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竞争优势。在英美等国国际性电视媒体主导世界舆论环境、广泛影响多国传播模式的今天,法国这个以重视民族文化、追求真理、热爱讨论著称的民族将自己的文化观念深植于自己的对外传媒对外电视媒体,使法国对外传媒独具特色。法国的对外媒体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体现出了怎样的法国文化特色?本文将通过梳理法国对外媒体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文化因素,分析其对外媒体的节目特色。研究成果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法国对外媒体的理解,并对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二、法语与法国对外电视媒体

与中国相似,法国媒介产业化经营起步较晚。虽然法国是欧洲国家中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较好的国家,但是其广播电视事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几乎完全处于政府的控制之下,直至80年代以后,法国政府才放松了对其广播电视业的集中管理,逐步趋向“私有为主、公有并存”的经营模式。②但对法国对外电视媒体来说,法国政府至今仍是其主要掌管者,因而其对外传媒中也体现了较多国家意志和法国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传统。

作为昔日的殖民地宗主国和欧洲经济大国之一,法国不但保持着对自己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敏感,而且对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保持着高度的尊重和危机感,这一点在其对外电视媒体发展战略上体现得尤为突出。

与英美和欧洲其他国家以英语作为发展对外传播的主要语言不同,法国最初的国际传播体系完全建立在以TV5MONDE为代表的针对“法语世界”的国际媒体之上,其内容主要取自五家合作法语媒体。2008年4月,本着“提高法国的国际信息之作和传播能力,整合互联网、电视和电台的传播网络,充分发挥这三种媒介的信息传播力,使法国成为世界媒体强国”的目标,“法国对外试听传播集团”(AEF)成立了,并对TV5MONDE进行了改革,取代法国电视集团成为其最大的股东。(见表1)③

来源:法国国民议会参议院 No.102, SENAT, Session Ordinaire de 2009-2010 Report, P17

TV5MONE最为显著的发展策略就是其所谓的“以法语促团结”。由于该电视台主要面对法语为母语、民族语或官方语言的法语世界,因而其十分重视以法语作为联系不同国家的纽带,并以此抵抗英语的威胁。除了在电视节目中安排法语教学节目(如Premiere Class,第一课堂)外,TV5MONDE还设立了法语学习网站enseigner.tv和apprandre.tv, 并在每年3月举行的法语周(la semaine de la langue francise)活动期间推出各种特别节目,以引起观众对法语和法语世界文化的思考和重视。④

这样,法国对外电视媒体一直笼罩在浓重的法语世界文化保护氛围之下,直到2006年9月,法国政府才促成建立新的全球频道France 24,由此开启了英语和法语双语对外传播的新纪元。2007年4月,France 24又增加了阿拉伯语频道。如今,France 24的信号已覆盖全球法语区及五大洲,并对160多个国家进行7天24小时的不间断播报。⑤虽然法国前总统雅克·希拉克(Jacques Chirac)以抵制英语统治地位、维护法语在世界上的地位著称,但他同时也是建立法国全球频道的最初提倡者。然而,现任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曾在2008年1月提出要将France 24变成单一的法语频道⑥,但至今未有动作。

从1984年TV5MONED的建立到2006年France 24的开播,法国对外传播由法语主导到多语种传播的变化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时间。由此可见,法国人对法语和法国文化的捍卫已经对其对外传播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法国社会文化与法国式辩论:以France 24的辩论类节目为例

France 24的节目主要有报道、辩论、采访和评论四大类,其中能够最突出表现France 24立台宗旨的就是其辩论类节目。France 24现有的辩论类节目有《辩论》(The F24 Debate/Debate)、《观点》(Talking Points)以及《法国模式》(Questioning the French Model)。节目形式都是由主持人主持观点双方嘉宾进行辩论,讨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时事、国内政策、文化艺术和思想意识形态等等。《辩论》和《观点》主要针对的是国内外时事和政策辩论,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辩论节目有很多相似性;而《法国模式》则充分体现了法国式的辩论传统和法国人对讨论、对话和观点表达的热爱。

“‘法国模式’是否在真正意义上存在?如果存在,外国人是真正了解‘法国模式’,还是仅仅将它作为一种讽刺或玩笑?‘法国模式’与法国人所说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有什么不同?”⑦这些都是《法国模式》节目要集中探讨的问题。由这一节目宗旨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档包涵意识形态和法国思想文化探讨的辩论类节目,而用英语在France 24的对外电视新闻网上播出,则更明显地体现出节目的宣传意图。

法国新闻学家贝尔纳·瓦耶纳(Bernard Voyenne)认为,大众媒介有三项基本职能:一是主要的报道职能,二是随意辩论(表达观点)的职能,三是附带的娱乐职能。关于第二个职能,即媒介“随意辩论”的职能,陈力丹评价:“为什么说是‘随意的’?因为报道中自然而然会反映出一些观点,某个人说了某个观点,是观点性事实,你报道了事实本身,也就报道了观点。还有记者在报道中无形中透露的观点倾向,还有传媒发表的时事评论,不论是否代表传媒,无形中都会带来传媒表达观点这样一种职能。”⑧可见,以辩论的方式表达观点,是大众传媒报道事实的方式之一。而以自由辩论形式呈现出的观点表达,则更具开放性和吸引力。

从表2可以看出,《法国模式》节目的辩论主题极具特殊性。节目辩论的内容涉及了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但与时事类、政策类主题不同的是,这些辩论主题将焦点对准了更为宏观、对法国社会影响更为深远的事务,如文化与民族的多元性、教育体制、言论自由、经济体制和思想信念等。通过在对外频道讨论这些主题,辩论类节目很容易取得和一般对外宣传纪录片截然不同的效果:宣传的叙事手段中缺少冲突与观点对立,宣传意图也极容易被观众辨识;而辩论类节目对相似题材的诠释却很少有宣传的痕迹,而是真切地表达了国内不同方面对问题的看法、冲突的焦点和思辨中自然得出的结论。主持人也需有极好的应变能力和控制力,虽然法国辩论类节目的主持人都会尽量保持中立、避免卷入讨论,但是主持人的引导力又控制着整个讨论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控制了不同观点的影响力和结论的走向。

除了《法国模式》,France 24其他两档辩论节目《辩论》(The F24 Debate/Debate)和《观点》(Talking Points)也在每一期的讨论中体现出了很强的公共性和法国特色:《辩论》是专家或专业人士在演播室就某一问题,在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辩论。《观点》则强调新闻报道的视角差异,即两位从事国际新闻专题报道的记者就某一新闻主题进行辩论,展开观点博弈。虽然这两档节目更倾向于讨论时事和国内政策,但与英美等西方媒体重视讨论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不同的是,法国辩论类节目更关注多元文化、民族融合和社会思想等具有“法式特色”的主题。因此,法国辩论节目独特的关注点以及其在对外频道的成功探索,使得“法国式辩论”具备了鲜明的法国文化特色。综合分析,法国对外媒体中的辩论类节目在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辩论类节目是媒体发挥其社会职能的方式之一。作为以表达观点和展现冲突为特征的节目形式,辩论首先呈现了矛盾各方的观点,并为各方观点提供了说明理由和支持自己的机会。这样不仅保证了意见表达的公平性与平衡性,更是一种聪明的舆论引导方式。通过这样的特殊形式,媒体发挥了其表达观点的职能,同时也帮助协调了社会矛盾,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其次,对外辩论类节目有效地传达了法国价值观,彰显了法兰西文化的特色。历史上,法国是社会思潮最为活跃的国家,近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潮都发源于法国,而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更是世界史上最为重要的社会革命之一。因此,法国人给世界人民一种热爱思考、重视思想与文化,而且喜欢辨明真理的印象。与此相匹配的是,法国媒体也以“热爱争议”著称。尽管法国媒体在对待法国空袭利比亚事件中的态度曾达成空前一致的态度,但这毕竟是特例,法国媒体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想的激烈争论仍然是其常态。辩论节目就很好地诠释了法国人和法国媒体这种内在的特点。它不像宣传片那样,将国家文化和民族特点表现为画面和语言,而是将法兰西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于无形的讨论和思辨当中。

最后,法国辩论类节目也向国外受众展现了法国社会的另一面。作为政府支持的对外频道,其表达政府观点、支持政府立场的宗旨是必然趋势。然而,受制于辩论类节目突出争议的固有特征,法国社会的优缺点以及光辉背后的问题又都能够得以展现。尤其是《辩论》和《观点》等侧重时事讨论的节目,更有利于说明法国对世界的解读方式,沟通法国与世界的联系,为世界了解法国焦点事务、了解法国人的观点和意见提供了很好的渠道。

四、结论与讨论

从只面对法语世界的TV5MONDE到面向全球的France 24,法国之所以能跨越层层文化障碍建立起外语对外频道,就是希望拓展对外传播的范围,并拥有一个像CNN那样能够在国际舞台上颇有影响力的媒体,用于沟通法国与世界,同时表达法国对世界的看法。虽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如BBC World News 和CNN International,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代表,但France 24更希望展现区别于这些媒体的视角,通过对辩论、对话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强调,表达出法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并在世界传播的舞台上同德国之声(Deutsche Welle)、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Al Jazeera English)和日本放送协会国际频道(NKH World)等国际媒体相抗衡。

正是出于这样的文化价值观和全球策略,法国对外电视媒体成功地将法语和法国文化植入了各种对外节目当中,而辩论类节目的推出更使得法国对外传媒掌握了一种独特的话语模式和价值观输出工具。法国学者Guy Lochard认为,‘辩论类’节目就是借助不同的社会活动者、专家和见证人的言语展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一种来自古希腊雅典民主广场的‘话语分和理性讨论’的想象。在节目进行中,主持人基本上局限于‘话语轮’的公平分配,对辩论的主题保持一定的距离。作为一种格式化的节奏,该栏目似乎更多是在小小的电视空间中呈现出一个正在模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屏幕公共空间’。”这种“屏幕公共空间”正是《法国模式》以及其他对外辩论类节目努力要营造的效果。突出自由、展现理性、平等对话,意见交换……这些公民社会所倡导的言论方式在法国辩论类节目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很好地诠释了法国价值观和法国视角,使之在带有显著民族文化标签的同时,被世界广为接受。

与法国相似的是,中国也拥有历史久远的深厚文化传统和文化魅力。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而民族文化却受到西方主流文化挑战的当今时代,中国对外传播显然肩负着提升中国软实力、传播中国价值观和展现中国视角的重要使命。与我国相对单一的宣传模式相比,法国对外媒体对语言、历史文化的植入方式和其对辩论类节目的巧妙运用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目前,我国对外电视媒体的事实性节目内容还主要集中于干涩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化类节目在亲和力和渗透力方面有待改善,观点类节目的互动性也不够强,对观点碰撞的展现空间非常有限,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对外传播中观点的平衡和对外媒体公信力的提升。相信法国对外电视媒体对民族特色、多元文化和全球视野的成功诠释为中国对外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注释:

①“软实力”概念由美国国际关系著名学者、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 Jr)提出。他认为,“随着信誉成为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重要权利资源,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来说变得比过去重要……信息革命正在改变政治过程,在争夺至关重要的、有关信誉的权利资源中,开放的民主社会的竞争力要大于集权国家。”其中,“有关信誉的权利资源”的争夺,最显著地表现为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影响以及媒体(特别是跨国传媒)公信力的建立上。尤其是在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互联网的交互作用对政治的影响更大,它不仅让人们注意力集中,而且有助于协调跨国行为……费用很低的交互作用,促使了新型的虚拟共同体(virtual community)的出现。虽然一群人相互间的物理距离很远,但他们都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独立团体中的一员。跨国通讯已经使的边界更容易被渗透。”

②罗治平.法国广播电视的历史分期与体制变革.法国研究,2000(1),135.

③TV5MONDE是历史最悠久的有线电视台。1984年在法国外交部的推动下成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信号范围已经覆盖整个法语世界,包括欧洲、魁北克和加拿大、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南太平洋地区以及美国和阿拉伯世界。它是世界唯一的世界性法语频道,“MONDE”在法语里表示“世界”之意,以突显其电视网络的全球性。经2007年整合后,其发展方向更加清晰,与其他媒体的合作得到加强,全球传播力和国际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雷菲,《法国对“法语世界”的传播策略解析——以TV5MONDE电视台为例》,《国际新闻界》,2010(10),93-94).

④雷菲.法国对“法语世界”的传播策略解析——以TV5MONDE电视台为例.国际新闻界,2010(10),95.

⑤TVB Europe,2006(8),3;《全球频道对外传播策略分析》,《电视研究》,2010(9),20-21.

⑥La cha?ne France 24 dans l'incertitude après les déclarations de Nicolas Sarkozy,Le Monde,15th January,2008.

⑦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the“French model”? If so, is it understood abroad, or merely caricatured? How is the“French model”different from what is referred to in France as the“Anglo-Saxon model”? FRANCE 24 debates these issues.(http:///en/taxonomy/emission/19276).

⑧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152-153.

⑨举例内容为节目网页前10个议题,截至2011年5月19日(北京时间),(http:///en/taxonomy/emission/19276).

⑩Burqa,布卡,伊斯兰教瓦哈比派要求穆斯林女子在公开场合穿着的罩衫,主要由长袍、头巾和面纱组成,它在背后拖到地面,前面的长度到臀部或上面一点,眼睛的地方有一张网纱或格子,是一种盖住全身的面纱。在阿富汗是信仰伊斯兰教义的女人的传统服饰。阿富汗女人同没有关系的男人坚决“授受不亲”,只能身穿布卡出入于公共场合。布卡严重限制了妇女的视线和行动。

France 24, http:///wiki/France_24.

朱振明,陈卫星.全球频道对外传播策略分析.电视研究,2010(9), 22.

【参考文献】

[1]小约瑟夫·奈(Joseph S.Nye,Jr),张小明(译).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1年1月.

[2]罗治平.法国广播电视的历史分期与体制变革[J].法国研究,2000(1).

[3]雷菲.法国对“法语世界”的传播策略解析——以TV5MONDE电视台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0(10).

[4]朱振明,陈卫星.全球频道对外传播策略分析[J].电视研究,2010(9).

[5]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6]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2月.

[7]赵可金.媒体外交及其运作机制[J].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4).

[8]高祖贵.媒体在当前国际关系中如何动作[J].对外传播,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