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经济发展范例6篇

体育经济发展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1

体育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促进以及体育产业的进步都有促进作用,结合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实际采取以下措施。

(一)转变以往的体育观念,引导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人们生活水准的日益提高,市场经济下的社会环境持续发展,为体育经济的推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各种体育经营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但根据现状分析,人们对于体育经济的认知意识还是相对落后,缺乏体育经济观念,因此,坚持用科学的体育观念、推动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和市场化,除旧纳新,改变以往的体育理念和思想。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群众能积极地参与各种体育健身活动,为体育市场的拓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依托体育观念的改变,有效激发人们的体育热情,推动体育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优化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经济也获得也获得一定成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体育事业的公益性和社会性,制约了体育经济的进一步市场化进程。发展体育经济,优化管理体制,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是促进体育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首先,发展体育经济要优化体育经济的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改革我国现有的体育经济管理体制,加强对各种体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体育经济投入的范围、结构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国家投资、受益者投资的双向投资渠道,向市场要效益,向市场要资金,形成自我造血、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其次,发展体育经济要加大政府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加财政投入,对于一些不盈利的甚至亏损的公共体育事业产业,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不仅要针对那些政府所属部门管理的企业,也应包含那些从事的公共体育产业的民营企业;另外,鼓励民营资本对体育事业的投资,不仅要在财政方面给予一定的补贴外,还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或者减免,确保民营资本的盈利空间,提升民营资本向体育产业投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个人对体育经济进行投资;再者,发展体育经济,还应对从事体育事业产业的企业融资环境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和融资门槛,加强对各种资金的融合力度,加大对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扩大发展的资金支持,例如鼓励一些符合条件的民营体育企业上市、发行债券等,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对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切需要体育经济人才参与到社会发展战略中去,急需一大批专业管理型和综合业务型等各层次的体育经济人才,体育产业的“管理型”体育经济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与体系的确立,对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文明、富强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从事体育经济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体育经济观念和管理理念缺失,制约了体育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必要全面深化体育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加强对体育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水平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整合各方资源,激发专业从事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热情、提高专业从事体育经济相关产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能力和素质。体育经济人才还应具备一定的体育精神和道德,构建一支综合能力较高的体育经济经营管理队伍,不仅要进一步加强体育经济复合型人才的引进,更要加强对现有体育经济人才的能力素养进行培养。

(四)加强体育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经济发展还处于相对初级的发展阶段,很多从事体育产业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产品技术含量低、标准化程度不高、附加值低、企业盈利能力弱,体育产业化面临的这些现实问题严重阻碍了体育经济产业化的进程,也是阻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加强体育经济的产业化,要建立健全体育产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培育和完善体育产业市场,使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中不再是依附于其他产业的公益性产业,而是同其他产业一样需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实现体育事业产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所有制进行改制,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在运营效率、适应市场变化方面要优于国有企业,针对我国目前很多从事体育事业单位的性质大都为事业单位的现状,首先应对那些从事体育产业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全部改革为企业性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进一步加强各种体育资产的重组,对体育领域内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等进行重新整合,提升体育资产的运营效率,实现体育经济的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要以市场化作为导向,加强从事体育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促使从事体育事业的企业逐渐向专业化、特色化、科技化方向发展,提升体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语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2

1、竞技体育的经济价值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通过参加竞赛的方式,展现自己的竞技水平,在不断地交流中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其中有很大是商业效益,因此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参与竞技体育的时候,都会不遗余力的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组队参加比赛。对于承办方而言,其中也蕴含着无限商机。如,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的18届奥运会,扩建了城市公用设施和体育场馆,其中当时建成的浦田机场河许多高速公路,至今还是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典范,这是体育对经济延续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样的,1988年汉城奥运会给韩国带来了70亿美元的生产诱发效果,被韩国的经济专家称为“奥林匹克生产效应”。再例如,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北京为举办奥运会而新建和改建的37座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其中新建场馆22个)也为首都文化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在奥运会结束之后,北京将成为全国、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文化体育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奥运会期间,北京获得赞助总额已超过10亿美元,这是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一笔巨大财富。从上述的例证中可以看出,体育是带动和“诱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是产生经济价值的重要路径,值得相关政府部门重视。

2、大众体育的经济效益

所谓大众体育,是指在闲暇时间里,广大人民群众自愿参加的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增添情趣、增加交往、增长技能为主要目的的自主性体育活动,也可以称之为群众性体育活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中体育健身依然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的生活方式,为很多人效仿和参与。在大众体育的范畴内,体育旅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体育旅游也是拉动经济增长和旅游业发展的重要龙头,所以,体育旅游成为旅游界和体育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体育更加注重娱乐与健康、休闲与放松,更加注重人的切实需要,而体育旅游以其独具魅力的优势,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如,澳大利亚借助2000悉尼奥运会的东风,极大的促进了本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的后3个月,赴澳大利亚的国际游客增加了近19万人,比上年同期上升了15%,并由此带来3.2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3、学校体育的经济效益

学校体育不仅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也为国家储备体育人才。现今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一技之长,也会为孩子创造良好环境不惜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财富。同样的,学校体育也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因素,不仅会展现出其对社会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也会对祖国的下一代的茁壮成长贡献着力量。所以,学校体育一项兼具教育培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工程,是国家和政府应该有其重视的体育战略项目。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3

    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笔者对其加以具 体分析后,认为影响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定位不准。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国家队出国参加大型比赛拉赞助,从 来都回避创收的动机,并没有把体育定位在一种商业活动的格局上;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福利型的低层次 消费上,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进一步解放思想,人们虽逐步 认识到体育与经济的互动关系,但在摸索发展体育产业的同时,常常不能完全脱离十几年的惯性思维,以开阔 的眼界迈开步子大胆干。另一方面,亦或是经验不足、缺乏理论的指导,在中国的产业结构需要大调整的时候 ,大部分企业家还有点跟不上形势。

    2.传统体制制肘。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 ,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 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 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 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3.市场竞争乏力。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 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 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4.政策扶植乏力。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 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 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 息贷款。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扶植力度远远不够,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 遇”。

    5.相关服务不完善。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需要一系列完善的产前、产后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 上必将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我国绝大部分体育用品生产企业一味地强调体育产品的生产、销售,却不注重 体育产品的消费咨询、培训和指导,没有及时地为消费者提供体育指导员,体育中介公司亦严重匮乏。这些因 素都延滞了体育经济的发展。就拿曾经火爆一时的健身器材市场来说,对于如今出现的令人费解的市场萎缩现 象众说纷纭。但究其主要原因,则是由于针对健身器材的选择与使用的指导从没热过,有些产品根本没有使用 方法说明,或者有,也只是极其简单的寥寥数语,根本起不到作用。消费者没有科学的“健身计划”,没有合 理的运动指导。

    6.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 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 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 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

    二、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出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 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 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 律发展体育经济。如上海市为举办八运会兴建的具有国际标准的场馆耗资56亿元,没要国家一分钱,完全用市 场方法运作,堪称气势恢弘的大手笔。我们企业家的思维也应从工业经济的圈子延伸到体育经济领域,考察国 外极富商业价值的体育产业,结合我国国情、开拓中国市场。

    2.大力推进体育产业化经营。

    (1)发展体育品牌经营。①体育用品品牌经营。 就是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服饰、饮料等实行品牌经 营。中国体育用品有李宁、青岛双星等名品。但挡不住耐克、彪马等国外品牌的强大攻势。国内市场难以守住 ,在进攻国际市场时实力又远远不及。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全民健身运动”, 为体育界提供了无限商机,但又不乏挑战。面对硝烟弥漫的体育用品市场,各商家应认清市场形势,主动进行 企业的产品、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主动调整,去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在体育用品的材料、功能上 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着力发展自己的品牌,在守住国内市场的同时,闯出去占领国际市场。②体 育赛事品牌经营。在中国体育日渐步入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轨道的大背景下,把一个体育赛事经营成名牌赛和 把一个体育产品经营成品牌产品一样,同样可以获得品牌效应。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已经发展成为国内最有影响 的国际田径赛事,并被列入世界十大A 级马拉松赛的行列。

    (2)实行体育设施多种经营。很多体育馆由于经营不善, 偌大的场地闲置,体育馆也入不敷出。体育馆 可以以体为主,按市场经济规律全力开发体育市场,走出一条全新的体育产业化道路。譬如,开放篮球场、羽 毛球场、乒乓球厅等场馆,服务全民健身;以良好的硬件建设和优质服务争取体育竞技活动、展览会、学术交 流会在场馆举办;开办体育俱乐部,并配合体育活动开办餐饮、住宿、小摊亭等其他经营活动。趁着我国“全 民健身运动”的热潮,实行多种经营,让闲置设施活起来,变单调用途为多用途,以馆养馆,反哺体育。

    (3)依托体育进行借光经营。借光经营就是借一些体坛名人、 名物、名事的影响力来扩大产品、企业的 知名度,进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具体运作方式有如下几种:①与体坛名人联合办学,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 展培养后继人才。②“出口”优秀的选手和教练。我国在乒乓球、跳水、羽毛球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将我 国优秀选手和教练“输出”到有需求的国家,既可开展两国体育交流,又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③借体育赛事 在本国举行之机,推进国内旅游、博览等业的发展,推动经贸合作。

    (4)推进协会实体化。协会实体化是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中国足球协会较快、较成功地走完了脱胎换 骨的历程。国家每年300 万元的经费只是足协家底儿的1/20,足协目前每年已能从社会上赚回6000 万元。中 国篮球协会一年有3000万元入账。国家体育总局20个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11个中心一年可赢利1000万元。国 家体育总局一年从社会上拿到4亿元,已不亚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5)注重体育的商业策划与管理。体育在国内、 国外均拥有许许多多的爱好者,体育的商业策划很大程 度上关系着企业能否扩大知名度、打开市场等重要问题。1997年令世人瞩目的柯受良飞越黄河令柯受良本人及 其广告策划人身价百倍,但遗憾的是赞助柯受良飞越黄河的内蒙古彩虹电视机生产厂却鲜为人知,有人遗憾地 将其喻为“买了鞭炮给人家放”。这是企业不注重体育商业策划的一个惨痛教训:耗费大量资金,却没有将自 己推向市场。与之相比,1998年夏季在法国举办的世界杯足球赛的成功可谓登峰造极。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赛事 ,更是一次颇具规模的商业活动。精明的法国人借此良机,充分开发“足球经济”。具体做法包括:独立拉赞 助、实行经营性票务,出售电视转播权和赛场广告权,全力开发纪念品,推进国际经贸合作等。众人感叹:“ 世界杯开动了印钞机”。

    3.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中国体育经济要步入国际体育经济的大循环,并最终在国际市场竞 争中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的格局,组建自身的“航空母舰”。即以产权 为纽带,以提高体育企业经济效益为核心,组建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体育产业集团。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体 育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又有利于增强体育企业市场竞争力。如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年3月上市成功, 筹集到2.8亿元资金。

    4.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 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 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 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体育经济发展障碍出路

据报道,目前全球体育产业的年产值达到4500多亿美元,并且以每年接近20%的速度在增长。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0年亚运会后,我国就已逐渐将体育全面推向市场,使其市场化、产业化、商业化,并实施适应“两个转变”的体育经济政策。1995年6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了1995—2010年的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体育产业发展的目标是:用15年左右时间逐步建成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形成以主体产业为基础,多业并举,多种所有制并存,共同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国体育经济在随后的十多年里实现了迅猛发展。随着党的富民政策的实施,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和对高品质生活的崇尚,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使得整个中国的体育产业蕴藏着巨大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虽然我国目前可堪称世界体育强国,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与这些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事业的蒸蒸日上极不相称。

一、当前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障碍

1.体育人口比例相对偏低

据《中国体育报》2001年3月9日的内容显示,我国体育人口比例仅为35%,略低于韩国的37%,而日本和英、美、澳等国家基本上均为70%以上,加拿大和新西兰则为90%以上。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民至今还无法涉足体育运动,中国的体育人口主要在城镇。近年来,我国体育人口虽保持持续增长,但预计到2010年比例也仅仅是升至40%。

2.体育有效需求的不足

体育内需包括体育消费需求和体育投资需求,二者是国内体育市场的两个轮子。这里的体育消费需求必须是有效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体育需求。我国有13亿多人口,是国内外投资者普遍看好的消费市场,但人口并不与消费数量成正比,国民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低下是制约国内消费的最大障碍。从体育投资需求看,买方市场的出现和价格竞争、成本竞争弱化了许多人的投资能力,体育投资需求不足不仅成为体育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而且成为决定体育产业预期的主要因素。从体育投资拉动的持久性看,必须动员社会体育投资力量,形成具有一定投资规模和质量推进的社会体育投资“方阵”。在体育市场化的投资环境下,体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及体育投资领域的多样化要求唤起社会各方面的体育投资热情,但由于私人资本投资热情主要取决于资本回报率,在新的体育投资热点尚未形成前,私人资本对国内体育投资前景看淡,谨慎的投资行为很难在短期内形成体育投资扩张态势。多元体育投资偏冷和有效体育消费不足成为体育经济增长的两大制约力量。

3.体育消费的不足

制约体育消费需求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体育消费需求不足是多个因素综合影响形成的结果。从近几年对体育消费的研究来看,主要包括微观角度和宏观角度的研究,其中微观角度研究集中认为,影响体育消费需求的因素包括居民的爱好与收入、消费价格、消费结构、政府政策;宏观角度研究表明,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学因素、城市化进程、边际消费倾向等。有资料显示,我国城乡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场所依然以非经营性体育场所为主,我国城乡居民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消费平均每年不到500元;在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生活消费以外最主要的11项消费支出中,购买体育比赛门票和购置体育器材分别占7.4%和4.4%,居第五位和第九位。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用于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的消费,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而运动器材等所占比例仅为9.5%,体育劳务与体育信息消费所占比例更少,合起来也不过占体育消费的10%。

4.体育产品价格过高

体育消费属于消费弹性比较高的消费。随着收入的增长,它的增长速度非常快;随着价格的变化,它的需求变化也很明显,即价格刚性较强。体育作为服务行业,是围绕人类本身、人的消费主体展开的,要充分考虑人们的收入水平。据赵子江对北京市职工的体育活动消费调查,每次消费能够接受20元以下的人占所有受访者的比例为71.8%,可接受20元~30元之间的为10.7%,仅有7.5%的人可接受50元以上的消费。上海的公共体育馆已达82家,人均占体育场地面积达0.9平方米,居全国之首。但由于收费偏高,场馆“人气不旺”。北京、上海尚且如此,其他地区更是不言而喻。

5.品牌意识差,名牌产品少,缺乏竞争力

体育用品业是体育产业的排头兵,体育用品品牌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被国外著名体育用品公司的产品和名牌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国内体育用品行业中的一些明星企业产品如李宁、安踏等与国外耐克、阿迪达斯等产业巨头相比,在整体上仍有很大差距。在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也难占有一席之地二、当前大力发展我国体育经济的基本对策

1.大力培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完善市场体系

建立一个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功能齐备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需要,也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基础。体育市场是一个以健身娱乐市场、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人才市场、体育咨询市场作为本体市场,带动相关体育市场。应该加快引导健身娱乐市场的扩张,把健身娱乐、竞赛表演两类市场作为龙头来抓,在广大群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观念,引导消费结构的调整。

2.健全体育产业法规,制定体育产业指导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证

体育事业如果作为一个产业,它的发展和运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同时,体育事业本身还具有不同与其他生产物质产品产业的特殊属性,既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人民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因此,在制定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必须加大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既要考虑适合经济规律,也必须符合“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随着国内体育产业市场逐步地向国际开放及国际资本的介入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冲击等因素,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必须首先改变人们思想中对体育产业存在的固有观念;用高科技来带动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体育消费的市场化;认真地研究如何应对的策略,并及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中长期计划和方针,明确哪些体育产业的领域需要暂时的扶持与保护,哪些领域需要鼓励竞争。为完成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努力。

3.要探索消费途径,健全消费机制,培育消费市场

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的出发点和归宿,体育产业的兴旺又可以大大促进消费的增长。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门类繁多的体育消费,必然带来广阔的体育消费市场,有市场就意味着有效益,体育消费对国民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杠杆作用。目前,我国在推动体育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净出口三大因素中,体育消费的需求是主要因素。根据我国体育市场的现实情况,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将已进入竞赛表演市场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联赛作为竞赛表演产业的优先发展领域,在此基础上,加大对商业性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及社会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力度。与此同时,注重竞赛表演市场经营主体和中介机构经营机制的健全和完善;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则要以提供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供应为重点,坚持常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兴体育健身娱乐项目并举的开发方针。另外,办好体育业,增加的范围和数量。

4.体育产业的发展必须借助科技进步

在国际市场上,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面对的是一种科技的竞争,更确切地说是高新技术的竞争。我国的体育产业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借助高科技。并且,只有培养一批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并具备自主新的体育产品研发能力的体育企业。我国的体育企业才能最终拥有国内体育产业市场的更多份额,并有能力去争得相当的国际市场分额。这里举一个反面的,但又很通俗的例子:山西农村娃朱朝辉驾驶摩托车飞越黄河,这一举动,给当地带动了几万人的消费。但当时他身上穿的,身下骑的都是国外的产品,而惟独飞越的跑道是国内产品。中国的体育产业要想升级和发展,没有高科技武装根本不行。高科技将是将来推动任何产业的原动力,没有它,我们竞争不过别人。同时,组建中国体育产业的“航空母舰”,中国体育经济要步入国际体育经济的大循环,并最终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扭转“分散经营、规模狭小,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格局。

5.借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的东风,推动体育产业大发展

从美国举办洛杉矶奥运以后,历届各类运会都会为举办国带来巨大的高机和可观的经济效益。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也不例外,它对我国经济生活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来自于门票、旅游、住宿、餐饮、交通、购物、电视转播权的转让等直接收入;其次是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直接投资对DGP的推动作用,奥运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至少持续十年。我国应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东风,把奥运经济和宏观经济结合起来,推动体育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使奥运会经济的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化。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5

体育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已有几百年的历史。20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竞技体育,尤其是职业体育,大众体育,尤其是以健身和休闲为主要内容的娱乐体育迅速勃兴,体育的经济功能日益强大,体育的产业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那么,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是如何起源的,是理论上应回答的一个问题。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和活动,都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和确立而相继萌芽和演进的。18世纪60年代,产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19世纪30年代末基本完成,棉纺织机,以及后来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体育作为一项产业活动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萌芽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体育作为一项产业起源于英国。美国学者莉萨·马斯特拉莱西思在她1998年出版的新著《体育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英国是现代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出生地”。应该说,这样的判断是有依据的。一方面,现在体育可以作为产业来经营的绝大部分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源于英国人创立并竭力推崇的“户外运动”。如足球、高尔夫球、保龄球、羽毛球以及部分水上和冰上运动项目。尤其是大英帝国以炮舰政策开道的殖民扩张,又把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传给了殖民地的新贵,从而使户外运动逐渐传播到美国和欧亚等许多国家。这就客观上为体育在全球的职业化、商业化做了经营内容上的准备,现代体育的产业基础由此开始奠定。另一方面,体育作为产业除了需要可以开展经营的内容之外,还必需有开展经营所不可或缺的组织形式,这一组织形式就是俱乐部体制(ClubSystem),而俱乐部体制最早也是产生于英国。1750年在英国的纽玛克特一批贵族资助成立了著名的“乔治俱乐部”(TheJockeyClub)。该俱乐部是一个普通的赛马俱乐部,它之所以有名,是因为该俱乐部开创了现代体育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与之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并且“乔治俱乐部”的模式很快就被英国的板球、拳击等其他运动项目仿效,并进一步在欧美的许多国家流行。所以说,英国可能比其他任何国家都更有理由成为体育产业的发源国。

当然,谈体育产业的起源只提英国不提美国,也是不客观、不全面的。因为,一来美国也是当今世界上一些最为成功的商业化体育经营项目的创始国,如篮球等;二来美国人在引进英国俱乐部体制的基础上又创立了现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所不可缺少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组织形式,即联盟体制(Leaguesystem)。而后者在确立现代体育的产业地位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世纪初,“乔治俱乐部”模式开始在美国流行,许多年轻人纷纷按照英国人的传统建立体育俱乐部,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英国的俱乐部体制在美国很难获得成功,因为美国社会缺乏贵族传统,俱乐部难以找到贵族们慷慨的赞助而得以维持。于是,美国人开始探索盈利型俱乐部的运作方式。1828年美国纽约的一个赛马俱乐部的会员考德沃德·科尔顿(CaldwalderColden),为解决俱乐部资金困难向俱乐部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在俱乐部内部出售1万美元的股份;二是向观众出售门票。尽管俱乐部经过讨论否决了他的第一条建议,但是同意他在1829年的赛季按商业方式运作俱乐部的整个赛事。由此,开创了体育商业化的先河。美国内战以后,棒球超过板球成为当时美国最流行的运动。1871年部分职业棒球了全美棒球协会,凡是给尖子运动员支付薪金的棒球俱乐部都可以加入该协会。1876年有“棒球沙皇”之誉的威廉·赫尔伯特(WillianHulbert)接管了全美棒球协会。他认为只要像商业那样来经营棒球,棒球完全可以盈利,并且上任不久他就把全美棒球协会改名为全美棒球联盟。随后又立即着手制订联盟的各项规则,并有计划、有步聚地开发棒球的联赛市场,进行联盟的垄断经营。棒球职业联盟的成功运作,使得这种体制很快在篮球、美式橄榄球和冰球等项目中得到了推广。

当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美国已率先在自己的职业体育领域建立和完善了联盟体制。所谓联盟体制实际上是指职业队的业主们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把经营权委托给一些专家,让他们代表自己的利益来对联盟进行经营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它的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建立的一种“经济上的合资企业,法律上的合作“,它的实质是通过垄断经营来获取最大利益。所以,美国商界一直把联盟称为“体育卡特尔”。在今日美国,除了中国人熟悉的NBA之外,棒球大联盟(MLB)、全美橄榄球联盟(NFL)、全美冰球联盟(NHL)和足球大联盟(MLS)都创造了令世人叹服的商业奇迹。而奇迹产生的深层原因和共性特征就是联盟体制这样一种独特的制度安排。应该指出的是,联盟体制在北美的成功运作,并不是职业体育商业化惟一的组织形式。在当今欧洲各国,“乔治俱乐部”模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和调整,也已演变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俱乐部模式,并同样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所不同的是,欧洲职业俱乐部是竞争环境下的“自营模式”,北美联盟体制下的职业俱乐部是部分垄断经营的“自营+”模式。总之,体育之所以能从一种单纯的教育和文化现象演变为能够创造几千亿美元产值的巨大产业,英国人创造的俱乐部体制和美国人创造的联盟体制同样功不可没。当然,体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除了与竞技运动项目从业余走向职业的商业化路径有关外,大众体育的全球勃兴和健身娱乐产业的迅速崛起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是,相对于竟技运动的职业化探索,大众体育的商业化在时间上要晚得多。尽管18、19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上流社会己经有了一定规模的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但那时的消费规模整体上还比较小,还形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实际上直到20世纪中叶,欧洲国家在二次大战之后的经济重建中重新崛起时,体育健身娱乐消费才真正实现了平民化、普遍化、生活化,大众体育(SportForAll)才有了产业地位。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后起的体育健身娱乐业已在产业规模和产值上超过了先发的竞赛表演业而成为全球体育产业中的主导产业。

二、中国体育经济产业发展与探索

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体育事业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和发展。客观的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这段时期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1.政府运用行政手段集中计划,动员和调配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较好的宏观效益,奠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工作队伍,并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体育场馆。

2.通过行政手段推广和普及学校体育教育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了国民的身体素质。

3.依靠计划性极强的“举国体制”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了我国的竞技运动项目水平,为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声誉做出了贡献。严格的说,这一时期的体育还只停留在“体育事业”的范围内。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育事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示出来:(1)国家管的过死,统的过多,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一切体育事务都由体育行政部门一体委来管理和控制,造成体育行政机构政事不分、管办不分,约了社会各个方面兴办体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在认识上和决策上仍然把体育仅仅当做纯粹公益性的事业,排斥公有制以外的经济成分对体育的参与;(3)计划性的体育管理模式排斥体育职业化、商业化和市场化,导致一方面体育事业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财力不足;另一方面提供的体育产品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种需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拉开了以市场为取向,涉及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的体育事业也才开始了以产业化、市场化为方向的改革。

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有三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们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奥林匹克战略的制定与实施;80年代中期体育社会化战略的制定与实施;90年代初体育市场化改革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这3次重大战略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就像三次巨大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推动中国体育事业滚滚向前。这一时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历程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70年代末到1992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体育体制改革也提上了日程。体育系统对体育场馆进行了试点改革,提出了“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实际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后期进而提出了体育场馆由事业型向经营型转变。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为突破发展阶段。1992年随着小平同志南方视察讲话的发表对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和改革目标的确立,体育体制受到很大冲击。1993年6月,全国首次体育产业工作会议在南京召开,会议就体育事业发展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取得共识。1993年召开的全国体为主任会议上制定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提出体育事业要“面向市场,走向市场,以产业化为方向”的基本思路。1995原国家体委下发了《体育产业发展纲要》。特别是1995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了体育要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这进一步促进了体育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社会各界尤其是许多有远见的企业家看好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使体育产业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这一时期加大了体育系统国有资产管理力度,加强了体育立法工作。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行动纲领,体育经济产业更是蓬勃向上的发展。

总之,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的起源,从地缘上看,是源发于英国,继发于欧洲大陆和北美,美国是当今执世界体育产业之牛耳的国度.从内容上看,是先竞技体育,后大众体育。从根源上看,世界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形成了多样化的体育消费需求.从制度保障上看,是俱乐部体制和联盟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事业从体育部门走向了市场,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一时期迎来了体育消费的快速增长,特别在社会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下滑的情况下,仍保持了增长势头,其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得到了各个方面的重视。这一时期中国体育产业的最显著特点就试体育产业社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1,北京申奥成功,极大地增强了国民的信心,为体育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次空前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尹世杰:消费经济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

[2](美)加里·贝克尔著王业宇等译: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3]杜利军:国外体育产业的主要市场切[J]体育大观,1995,(3)

[4]蔡军等:东西部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比较研究闭[J].体育科学,1997,(3)

[5]《1996年~2050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

[6]曾令华:《消费水平与经济发展》[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体育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 奥运经济 体育经济

一、奥运经济

所谓奥运经济,就是为满足举办奥运会的相关需要或利用奥运会创造的商机而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对主办国或举办城市产业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的诱发效益的总称。从广义的角度讲,奥运经济就是在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以城市发展战略和远景规划为基础,围绕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施和配套工程建设与营运、奥运无形资产经营、奥运广告活动(包括企业产品和服务推销、企业知名度推销、奥运设施与活动的冠名等)等,以奥运为支撑点引发的一切产业经济现象和效益的总称。

“奥林匹克”从来与“金钱”密不可分:早在1896年的雅典首届奥运会时,组委会就因经费困难而接受了希腊慈善家阿维罗夫捐资修建体育场馆,“柯达”也经常为在相关体育赛事的纪念品上作广告而提供赞助。1900年的巴黎、1904年的圣路易、1908年的伦敦连续二届奥运会的开支都来自同时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的收益。1981年萨拉热窝奥运会组委会签署了国内外447个商业性合同。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起,奥运会不仅仅再是体育盛会,它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被人们广泛关注。“奥运经济”这个词汇逐渐成为体育经济学界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

二、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般而言,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项特殊的产业来发展。发达国家体育经济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体育经济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也在逐渐壮大发展,已被视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存在极大的潜力,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意味着我国体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申奥成功更是为体育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对我国体育经济各方面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奥运经济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体育产业包括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活动,如体育物质产品(体育服装、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食品饮料等)和体育信息产品(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报刊、体育、体育信息的传送等),以及体育劳务(体育竞赛、健身娱乐、场地出租等)。

(1)促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国际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体育产业特别是体育商业服务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国外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体育管理咨询公司和体育俱乐部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之机,一方面学习国外的技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力争进入国际市场,和外国人一争高低。有助于中国企业包括体育企业借奥运会快步走向国际,走向世界。

(2)有助于体育产业规范化管理和制度完善。奥运会,将对政府做什么、支持什么的效果进行检验。这对我们调放结合发展体育产业有很大好处。比如是否要重点支持竞技体育,放开其他体育办的产业;是否应从产业政策上鼓励民间私营企业投资体育产业,特别是一些便于市场化运营的项目。如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是否应对从事为主体产业服务和为提高大众身体素质服务的项目和单位,国内企业要在奥运经济中找到商机,就要与外商企业进行竞争,制度健全与科学,是进行竞争的基础。因此,奥运会将促进企业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运行机制。这可能会使一些有条件的福利型、事业型单位加快向经营型、企业型转变,加快体育产业中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构筑符合现代体育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组织结构。

(3)促进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完善。奥运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发展。目前,我国体育产业还存在产权关系不明、资产管理不顺、市场发育不全、管理不善的诸多问题。我国体育的产业化水平还很落后,与我国体育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不相称。为了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体育产业发展,扩大体育经费来源,在其税收政策上向体育产业倾斜。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促进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加快完善体育产业政策,对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支持。近几年来,体育行政部门在建立体育产业政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中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为体育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为企业营销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举办奥运会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受益的产业和间接受益的产业,前者主要包括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新闻出版业、交通业、电信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后者涉及的面更广一些。但综合起来看,举办奥运会主要还是对新兴产业特别是包括体育在内的服务业的影响最大。企业可利用奥运会树立形象、提高产品质量、扩大销售渠道,加快企业发展。奥运会是企业品牌推销的最佳时机。有助于促进我国内企业加快形成体育产业龙头企业的进程。奥运会将有助于我国体育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体育企业。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科技进步。在科技奥运下,加快提高企业科技进步,体育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面对的竞争是一种科技竞争。体育产业要想进步和发展,必须借助高科技。有助于将体育产业与社区建设结合。

(5)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和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在北京举办奥运会,将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奥运会带来了对体育的兴趣,对健身的重视,对各种有助于身心健康的锻炼方式的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而且也是培养体育消费群体,从经济角度讲,是提高体育场馆利用率,培育体育市场的主体,对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因地制宜发展本地传统体育和新运动项目开拓。

2.奥运经济对体育旅游业的促进

奥运会是全世界人民关注的事业,每届奥运会的主办国都会吸引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北京也不例外,2005年,北京已确定2006年~2020年间,将把旅游业打造成北京支柱产业。在奥运期间,将会有数以万计的运动员、教练员,以及大量的观光游客云集中国,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古迹非常多,通过奥运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到中国来参观旅游,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优美风光。在未来几年中,旅游局将采用光纤宽带技术,建立中心数据库,通过互联网为全国各地的旅游点进行旅游咨询,想到北京或到国内其他大城市旅游,只需在街头点击鼠标,就能将北京与国内其他旅游点的信息尽在掌握之中,从而促进国内各大旅游城市的酒店餐饮业得到空前的发展。

3.奥运经济提升体育经济的科技含量

21世纪信息传播的全球化,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互联网的极快发展,让人难以想像几年后深入社会的广度和深度。2004年以IP网为基础的数据及多媒体业务将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届时将通过电视和宽带互联网直播奥运会,让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都可看到奥运会在网上直播。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有力地促进世界科技间的互动,为了实现北京“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三大目标。它的运动场馆和奥运村的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科技技术的支持,如环保技术、建筑节能技术、节水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网络宽带技术等等,这给体育高新产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势必将促进体育高科技产业的巨大发展。面向全世界进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推动我国的体育高科技产业高速发展,并且带来无限的商机,为以后我国体育经济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4.奥运对我国体育服务业的促进作用

体育产业本身是本体,围绕体育产业,还有很多服务业,体育服务业也需要有很大的发展。这次申办成功,对我国体育领域冲击最大的是服务业,围绕举办奥运会,包括律师、咨询、媒体、金融、旅游、交通、IT行业等等,各种各样的服务业的介入,给举办国提供数以万计的就业就会。

5.奥运文化对体育文化的促进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国难得的一次历史机遇,文化的交流也将更为频繁和开放,自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北京加快了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率和规模,对外文化交流数量自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40%左右,2008奥运让世界史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史好地走向世界,把奥林匹克“更快、更强、更高”的精神,切切实实地渗透到中国的体育文化中。

奥运会作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全球性体育盛事,受世界瞩目,中国应该抓住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机遇,迎接入世挑战,实现中国体育产业质的飞跃。可以预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必将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北京2008:“奥林匹克――体育经济”呼唤金融创新[J].中国外汇管理,2002,(08)

[2]曲宗湖:《体育教学模式问答》.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3]刘福安,李笋南.北京奥运文化消费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学,2006,26(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