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宝安幼儿园范例6篇

深圳宝安幼儿园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1

本刊讯(记者 闫慧斌)9月24日,第一期全国儿童健康与食育经验交流会在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召开。交流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沈立博士,“中国行――中医健康管理工程”首席健康指导专家、国家高级健康管理师朱春兰女士向大家普及和宣传了食育的理念,河南省实验幼儿园张秋萍园长谈了儿童食育食疗的实践与感悟,北京市石景山区实验幼儿园的张艳君园长、邢台市第四幼儿园的王曼丽园长则介绍了各自幼儿园在开展食育的经验。

食育就是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提倡从幼儿时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在我国,食育刚刚起步,这次交流会的召开,对于食育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河南:幼儿教师游戏活动比赛举行

为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教育原则,河南省教育厅近日在焦作市实验幼儿园举办了全省幼儿教师游戏活动比赛。本次比赛观摩评审了全省各地上报的330余份游戏活动资料,共评选出城市组一等奖35个、二等奖40个、三等奖45个,农村组一等奖2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5个。这次游戏活动比赛,给全省幼儿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和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提高了幼儿教师科学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全省学前教育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河南:高层建筑内不得设幼儿园

河南省政府第十一次常务会议不久前审议通过《河南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规定:托儿所、幼儿园、游乐厅等儿童活动场所和老年公寓不应设在高层建筑内。以上场所必须设在高层建筑内时,应当设在首层或者二、三层,并设置单独出入口。高层建筑内的儿童活动场所、老年公寓等应当设置应急疏散路线图,配备移动照明灯具、防烟面具、逃生绳、缓降器等辅助逃生器材,并放置在醒目、便于操作的部位。

天津:学前教育力求“就近入园”

天津市近期的《天津市学前教育提升计划(2013-2015年)》,明确提出了未来三年天津市学前教育将从扩大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5%、专业合格率达到90%等一系列目标。

2010年,天津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天津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0-2012年)》,着力破解“入园难”问题。与“行动计划”相比,这次的“提升计划”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两个重大转变:一是由破解“入园难”到努力实现“就近入园”,二是由“努力构建”到“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协调、充满活力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青岛:试水农村幼师工资待遇改革

在近日结束的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公办幼儿教师招考中,有44名在城阳区农村幼儿园任职的非事业编制幼师通过考录,成为公办幼师。近年来,城阳区在青岛市率先落实农村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机制,不仅为他们提供上升的渠道,而且在收入、公积金、保险等方面增幅均走在青岛市前列。

早在2000年,城阳区就开始探索新形势下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机制,明确提出“被聘用的农村幼儿教师,比照上年农民人均收入的1.8倍核发工资,从镇教育费附加中统筹支付70%,从园所收费中支付30%”。

京晓庄学院开展。自2011年起,该院31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大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了近两年时间,以志愿者身份奔赴江苏、安徽等地的26个乡镇,进行志愿教学服务,指导258名留守儿童完成了500多幅美术作品。这次画展上展示的就是其中的部分作品。

同时,他们还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现状,展开了实践调查。调查显示,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大都缺乏学前教育的正面引导,城乡幼儿的认知水平差距很大。在针对城乡6岁学前儿童的调研分析里,100分的测试卷,城市儿童平均得分为90分,而乡村儿童只有20~30分。

相对于留守儿童学前教育匮乏的诸多表现,农民工家长落后的教育观念也让调研的同学们感到很无奈。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幼儿园的学习经历,对幼儿园没有直观感性的认识;有297位农民工认为幼儿园学不到东西,不值得花钱,孩子交给老人带更好;89%的农民工都选择在返乡期间把闲余时间用来打牌自娱,而不是陪伴子女。

幼儿园教师家访发现:孩子交际能力普遍不佳

的孩子看似很自由,但其实非常孤单,他们没有自己的伙伴,少有积极的思维交流。

很多幼儿不会和人交往,幼儿园开学以后,很多孩子不能马上适应新环境,会在开学后一两个月内哭嚷着要回家。不过,并不是不哭闹的孩子就适应了新环境。有的孩子会在两个月后,其他同学适应过来了才开始哭闹;有的孩子在家很活泼,在学校却不爱交流,整天守着自己的玩具,一旦有人触碰,就会举起小拳头。

当地一位幼儿教师认为,家长可以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如果条件允许,晚饭过后可以领着孩子到社区玩耍。如果孩子与不同年龄段的伙伴交流互动,家长不妨大胆放手,或者自己也参与到交流当中。

“2013深港优质教育展”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期间,有50多家香港中小学、幼稚园,80多家深圳本土教育机构来此参展。调查显示,深圳有八成“双非”儿童(父母双方皆非港人的儿童)拟赴港上学,报名明年幼稚园面试的宝宝最小的仅8个月。

随着跨境学童人数逐渐增多,香港北区小学被“挤爆”,幼稚园也面临同样情形。香港一家幼稚园因在新界粉岭,距深圳较近,深圳来报名的学生特别多,报名表上最小的宝宝是2012年12月28日出生的,才8个月。正在招生的一位幼儿教师透露,现在报名的都是准备明年面试的,面试第一轮的名额已经报满了,如果有空缺,才会让当天报名的宝宝补上。目前该园近2/3的学生是跨境生。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2

10月14日,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回顾了40年来深圳经济特区实现的五大历史性跨越,总结了经济特区40年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积累的十条宝贵经验,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提出了六项明确要求,对经济特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部署,再次诠释了新发展格局。讲话饱含深情、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顺德,一座美丽南方小城。改革开放初期,顺德既不沿海,也非特区,更非经济发达城市,党中央选择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使得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一跃成为全国文闻名的明星城市。专家曾说过,广东改革开放最精彩的两个城市,一个是深圳,一个是顺德。这些年顺德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成果显著。今年,区委书记郭文海同志更是指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问题为导向,出台系统的解决方案,从体制机制、资源投入、政策突破等方面多管齐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那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又要如何去实现顺德教育高质量的发展呢?

首先,我们应该坚定发展信心。党的以来,区委区政府加大教育高质量发展力度,今年出台的《关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教育作为区镇书记“一把手”工程,更是采取3年100亿,6大行动力助推顺德教育高质量发展。无论是扩大普惠性幼儿园的规模,还是3所区属幼儿园回归公办都让我们幼教工作者明显感觉到改革力度。11月,我园进行的保教质量评估工作,区教育局、教育督导室多次来园进行视察和指导。期间,区领导更是指出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是一项战略工程、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要肯定成绩,坚定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信心;要正视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紧迫感;要聚焦内涵,着力提高学前教育优质服务水平,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管理精致的学前教育。

其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人员,应该结合目前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下定决心进行管理、课程的改革。通过学习,我认为要树立几种意识:一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机关二幼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幼儿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固有的教育模式,但是不能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认为没必要去改革,长此以往,危机意识日衰,竞争意识日弱,认真态度日差,进取精神日减,大局观念日淡,自我意识日浓,太平思想日重,凡此种种,尾大不掉。二是要学习深圳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接下来我们可以先进行一个“体检”,寻找自身管理、教育措施、课程所存在的问题,找到痛点,定位难点,发现优点、凝聚燃点,以解决实际问题出而发制定方案,整合现有资源,从幼儿发展需要为着力点进行园本课程的改革与构建,根据幼儿园的特色,结合教师能力水平进行科研立项,从而推动教育发展,提升幼儿的保教水平质量。三是要树立强烈的以人为本意识。对照《指南》、《指引》和《方案》,加强安全意识,高度重视校园安全问题,以培养幼儿的良好学习、生活习惯为出发点,认识幼儿年龄发展特点,完善幼儿的一日学习、生活指导,注重幼儿个性化的自主发展。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3

2006年最热门的育儿新闻是什么?是越来越多的准妈妈选择水中分娩?是高达800元一场的育儿课?还是学历能力都一流的“大学生保姆”?网络搜索,关于育儿的新闻有100多页,从怀孕到分娩,从养育到教育,从产品到生活……

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形形的新闻充斥着小爸小妈的眼球,也牵动着他们脆弱的心:频频潘报的小宝宝意外身亡事件;如雨后春笋般呈现的高价早教机构;时有召回的婴幼儿问题产品……小爸小妈们不知所措了,该如何呵护我们的“雏宝宝”才是?

在100多页的信息中,我们精选了15条最热辣的育儿新闻,并请来了孕产、儿科、早教、市场检测四大领域的专家作以点评,希望能给茫然中的小爸小妈们指点迷津。

新闻1 百万“残宝宝”

据北京晚报报道,“健康宝宝、幸福家庭”成为2006年至2007年预防出生缺陷系列宣传活动的主题。我国是出生缺陷高发国家,每年有近100万缺陷儿出生。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所造成的后果严重,所以关键在于预防。

专家点评

人类胚胎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十分精密的遗传因素调控,也受到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从而可能使胚胎发育不正常,可以表现为出生婴儿在形态、结构、代谢、功能等方面的异常。

我们国家对于预防出生缺陷工作已经启动,近几年来有了比较快的发展。产前诊断和产前筛查已经在不少省和地区展开,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发展还不平衡,卫生部在2006年下发《孕前保健指南》,这表明我们国家对预防出生缺陷工作非常关注和重视。同时通过广大医护工作者的健康教育和保健服务,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件大事,使预防出生缺陷的工作更加全面发展,国家的兴旺发达,人类的健康繁衍,需要人人关心。

新闻2 40分钟,高危产妇水中分娩

据新闻晚报报道,2006年7月16日凌晨,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诞生了第1000例水中分娩的健康男婴。妈妈陈欢欢在怀孕39周时,因为蛋白尿被作为高危产妇收治入院。当时医生建议最好立即剖腹产,但她决定要进行水中分娩。生产时仅用了40分钟,陈欢欢就顺利产下了一名健康男婴。

专家点评

早在1803年就有记载,有一位法国孕妇,在产程中走进热水盆中,准备放松一下疲惫的身体,恢复精力,结果很快“宝宝”降生在水中。以后到20世纪60―70年代,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尝试采用“水中分娩”模式来减轻疼痛。直到90年代,美国有医疗机构真正开展“水中分娩”服务,并总结了某些理论基础,发现水中分娩确有其优势。在温水中会使全身放松,精神紧张明显改善,这是因为影响血压升高和疼痛的一些激素分泌减少,又加上水的浮力,放松了肌肉的紧张度,从而加快了产程的进展。然而,这样的分娩方式同时存在风险的一面,如新生儿窒息、感染等问题,并且还需高要求的设备,所以,目前还不能“一哄而上”。

新闻3 赴港产子蔚然成风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内地孕妇进港产子蔚然成风。从前年的3,600人急升至去年的8,800人,今年上半年更是激增至11,716人。内地居民在港所生婴儿,即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而香港又没有法例禁止内地孕妇来港,因而吸引不少内地孕妇设法来港分娩,更有孕妇在临盆一刻才赶到医院。

专家点评

孕妇选择在何处分娩,只要合理和合法的妊娠,他人也真难以干预。但一个原则“母婴安全”,每个人必须把握。一旦怀孕后,整个妊娠期需要定期产前检查和监护,以便及早发现一些与妊娠相关的疾病,或孕前未能发现的疾病。同时还要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孕期系统的产前检查对每个孕妇都是必需的,也是保证“母婴安全”的专业措施之一。

目前香港医疗部门为一些内地去港产子的孕妇感到困惑,是因为这样的孕妇大都没有正规的检查,尤其是临产后突然到达的孕妇,在无任何检查资料可以查询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时,会使医生措手不及,这种潜在的危险性确实使人为难。因此,建议准备去港产子的孕妇,最好在孕6―7月就可去准备分娩地待产,并接收正规检查(随带内地检查的有关资料),使当地医疗机构对你有充分的了解,切忌临产出发,否则害己又害人。

指导专家/顾佩宝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主任医师。擅长围产医学、妇产科疑难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新闻4 提议唇腭裂儿童救助基金

东方网5月28日电,昨天上午10点多,王菲终于在北京协和医院,剖腹产下一名体重8斤的女婴,并发现该女婴有兔唇。

新华网西安10月7日专电,在我国西北地区,大约有3万名儿童患有唇腭裂,其中不少儿童由于家庭贫困无法医治而终生残疾。专家建议,我国应设立唇腭裂儿童救助基金,帮助这些孩子及早治疗并融入社会。

唇腭裂俗称“兔唇”,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目前在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750。据记者了解,进行唇裂修复手术费用约为6000元,腭裂大约需要7000元。有大量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医疗费用的昂贵而得不到医治。

专家点评

“设立唇腭裂儿童救助基金”这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能给贫困地区的唇腭裂孩子带来福音。唇腭裂并不是一种难治性疾病,通过手术和术后训练还给患儿正常的面容和语言功能,使得恢复自信心,融入社会。这不仅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还救助了一个家庭,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真希望有更多项的疾病救助基金,使成千上万得不到医治的疾病患儿得到医治。

新闻5 龋齿宝宝节节攀升

上海市卫生局疾控处最新的市民口腔调查报告显示,每一万个婴儿中就有35个出现蛀牙,上海1岁婴儿发生龋齿率已达0.35%。调查显示,两岁婴儿患龋率为10.68%,3岁婴儿患龋率为39.61%,5成以上婴幼儿在此阶段发生牙龈炎。

今年9月20日的爱牙日主题是“婴幼儿口腔保健”。为什么刚出生不久的娃娃就有了牙病?上海疾控专家表示,很大原因在于不良生活方式。而导致婴幼儿牙病频发的原因,可能是妈妈在亲吻宝宝,或把咀嚼过的食物喂宝宝时导致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传染,或者是橡皮奶嘴不卫生、奶粉中加了糖分等。专家建议,防止龋齿要赶在宝宝出牙前,如在其乳牙未萌出前定期用凉开水清洁口腔,乳牙开始萌出后用生理盐水或指套式牙刷清洁牙齿。3岁起,宝宝应当学会用牙刷正确刷牙。

专家点评

成人的很多疾病是从儿童时期延续而来。往往因为家长对医学知识的贫乏,养育方式方法不当,给成年后的健康埋下不良种子。龋齿是个例子,别小看这小小的龋齿,暂时可以与你和平共处,但随时会滋事生非,小的令你痛得难以忍受,大的影响你的全身,如营养不良、心脏病等,一辈子不得安宁。所以,防龋齿要从婴儿开始。

新闻6 意外伤害成第一大“杀手”

每年,意外伤害在我国占儿童死亡原因总数的26.1%,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健康的第一大“杀手”,尤其是1岁半至3岁儿童。另据统计,0―6岁的儿童主要因为以下四种意外伤害住院治疗,其中烧烫伤占39%,气管异物占29.9%,跌落伤占22.6%,药物和化学品中毒占8.5%,最经常发生意外的地点竟然是在家中。

《中国产经新闻》报道,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交通事故发生率50―60万起,事故死亡人数高达10万人。专家指出,国人购车时在车身安全性能方面关注度依然很低,尤其是汽车装置中儿童座椅尚属缺失,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在国外为婴幼儿配备专用座椅已形成法规,利在保护儿童乘车安全。目前中国汽车研究中心正在调查相关事宜,希望提议立法。

专家点评

儿童在很多时候很无奈,安全之绳系在大人们的手中。时下家长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削弱了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而真正需要大人们提供的安全设施则往往被忽视,如汽车儿童安全座椅。看到以上触目惊心的数字,父母必须将宝宝的安全防护意识提升至育儿生活的重要议程上来了。

指导专家/王欣欣

主任医师,浙江省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浙江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儿科临床二十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擅长小儿血液病的诊疗。在各级杂志二十余篇。

新闻7 花800元听场幼教讲座

据深圳商报报道,尽管一张门票的价格高达800元,一场以“爱和自由”为主题的幼儿教育讲座还是吸引了近300名年轻的爸爸妈妈前来听讲。9月16日至17日,来自北京孙瑞雪教育文化交流中心的幼教专家用不同于传统教育的观念,给众多深圳的年轻父母上了印象深刻的一课。不过,对于这样的收费和讲座方式,有些爸爸妈妈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有人发帖称,对于幼儿的教育不用如此紧张,一切可以顺其自然,对于这样的理念和讲座不要羡慕!还有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育儿理念值得推崇,但是,昂贵的收费却让人望而却步。

专家点评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体会到新育儿观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兼顾本土特点,融合了西方教育思想的育儿理念,都会获得父母们的全心认同。育儿观与我们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生活态度的变化都密切相联,尤其是在物质条件良好的大都市,平等与自由的育儿观念更能符合大多数父母的生活愿望.因此,对高消费的育儿课程与讲座也很难进行是非评判。当然,除了对于昂贵育儿课程的关注之外,不少父母都能以轻松与自然的心态陪伴宝宝成长。应该说,目前年轻父母的育儿观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和世界的多元化发展方向一致,值得高兴。

新闻8 幼儿EMBA

4月10日《齐鲁晚报》报道,一种学费高达上万元的幼儿EMBA课程(“E”代表早期“Early”)不久前登陆上海。这种课程是专门为3―6岁的孩子开设的,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语文、天文学、经济学、自然、钢琴、芭蕾等等。据EMBA课程班的王小姐介绍,这些创新学科全部从美国引进,根据MBA教学理念精心设置,培养孩子的六大能力。

EMBA课程在上海登陆不久,已有不少报名家长开始后悔。在互联网育儿论坛上,某公司白领Vinny转让课程券后,引发众多网友关注。

专家点评

对于各种宝宝课程的非议由来已久。如果把宝宝课程看作是不同风味大餐的话,那么选择大餐的权利就在父母和宝宝手里。宝宝有自己的口味,父母也有不同的需要,很多父母都通过宝宝的兴趣来决定是否需要选择这一课程。相关研究表明,6岁之前的宝宝具有莫大的发展潜能,来自宝宝课程的目的性刺激能够激发宝宝的发展潜能,丰富自由的日常生活也能唤起宝宝强烈的发展欲望。因此,宝宝的兴趣与父母的期许是权衡是否需要宝宝课程的关键,面对能够促进宝宝发展的各种机会,不必以极端的是非态度去对待。

新闻9 褒贬不一的“透明教育”

无论是在家还是上班,只要鼠标一点,就可以看到此时此刻宝宝在幼儿园里做什么……一种叫“透明教育”的开放式网络教学模式已经走进各大城市的部分幼儿园。

据《今日早报》报道,位于绍兴经济开发区的秀水第二幼儿园和桐乡一民办幼儿园都在园内装上了监控探头。家长只要登陆网站,就可以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举一动进行监控。对于这个“千里眼”,家长的看法各不相同。

专家点评

在不少国家的相关条例中都规定了学校的监控摄像是有空间和时间限制的,因为,无限制的全程摄像显然触犯了教师和孩子的个人尊严――保护自由活动与隐私的权利。作为监护人的父母,在密切关注宝宝的同时,也需要时刻牢记维护宝宝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权利与尊严,剥夺了自由权利的宝宝在长大成人之后,也很难确保有独立的人格。幼儿园常常通过开放日与吸纳家长义工的方式帮助家长参与学校生活,同时,在幼儿园建立家庭委员会也是促进父母了解并改善宝宝幼儿园生活的重要方法。

新闻10

据新华网河北频道报道,在网络大行其道之际,许多父母已经不满足于胎教、益智奶粉等常规投资了,他们开始为孩子注册以姓名命名的域名,并连接到网络博客。姓名域名就如孩子的“网上身份证”,伴随他终生,网络域名是有限的,中国重名情况很多,因此父母在孩子刚生下来就为他抢占一块地儿,为宝宝的未来发展预留独有的网上天地。

申请了姓名域名的父母可开通宝宝日志、宝宝相册,并将域名指向宝宝博客或相册,父母们也可将宝宝录像材料上传至网络博客,亲友们只需登录到宝宝的姓名域名便能浏览到宝宝的近期状况。

专家点评

父母使用网络来记录并分享宝宝的成长是育儿生活的进步,令人振奋。除了域名抢注成为近期网络育儿的一大特点之外,父母随着Web2.0的潮流更多的采用博客以及父母交友社区的方式分享、散播各自的育儿体验并获得广泛的育儿参考,这样的变化将使得育儿生活更富交流性,从而带来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

新闻11 保姆“新贵”遭遇尴尬

据南方日报报道,最近,在深圳的家政服务行业涌现出一些“白领”,每月可以拿到4000元工资,但她们却是家政服务员,大都做着普通的保姆工作。这些“新贵”保姆都是:能带小孩的大学生育婴师、外语系毕业的涉外管家、专门照料产妇婴儿的月护保姆等。雇主称,她们的专业用不到,但多花钱请高级保姆不在乎。

据了解,目前深圳大大小小的家政公司有600多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深圳有不少家庭需求高端家政人员,但雇主们对家政从业人员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老妈子式”的概念上。尽管他们舍得花高价钱来请高端保姆,如育婴师、涉外家政保姆之类,但却未能“人尽其用”,而仅仅只是把他们当成普通的保姆来使唤,出现了“大材小用”的现象。

专家点评

进入市场经济机制中的交易活动都会因为市场规律而自

然受到调控,“白领”式的保姆现象也如是,它的出现是基于一定地区的市场需求,而它的前景也是受到该地区市场需求的发展影响的。这是市场经济的好处,新生事物的出现与消失都顺应着供求规律,大可不必人人都去操心。

新闻12 小宝宝家庭流行“周末约会”

新民晚报报道:一周的校园生活结束,孩子们应该拥有怎样的周末?除了培训班和公园,孩子们还可以在哪里活动?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大班的龙龙和他的小朋友们就拥有自己的“周末约会”。小龙龙有一张名片,上面除了他的名字家庭住址之外,还印着“欢迎常联系噢”的字样。小龙龙和他的三五好友每隔一两周,就会联系一次,聚会的地点轮流定在每个小朋友家里。

如今,这样的小朋友“周末约会”在上海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悄悄流行起来。龙龙爸爸胡东芳老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的教授,他认为,现在家庭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学会一起分享。在聚会的时候,孩子和孩子玩,父母就聊天,随便聊各家的育儿心得,了解孩子之间的差异,收获很大。

专家点评

大都市的独生子女家庭真的很需要扩大宝宝的社交生活呢!父母们能够联合起来为宝宝组织小Party或者出行活动,确实能够充实并拓展日渐成长宝宝的社交圈子;除了父母的努力之外,还需要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激励宝宝的社交行为,例如:儿童图书馆、儿童活动中心、儿童的主题会所、儿童的主题性休闲活动等。

指导专家/乔梁

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0―6岁婴幼儿养护、婴幼儿情绪发展、亲子关系研究、幼儿园课程设计。

新闻13 婴幼儿产品安全何在?

据人民网报道,2006年9月10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近期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的质量抽查。调查显示,有近3成配方乳粉不合格。

新华网2006年5月30日报道,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省的童装市场进行全面检查发现,不少童装违规使用了致癌工业染料或甲醛超标。

专家点评

婴幼儿配方奶粉和婴幼儿服装的质量,近3年来国家都在加强检查力度,但是,配方奶粉的不合格率一直有近3成。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小型企业,在配方奶粉的生产过程中微生物超标、没有按照标准添加营养剂等原因造成的。

国家《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对A类也就是婴幼儿服装的要求最为严格,对甲醛含量、染色牢度、PH值的规定非常明确。家长在购买婴幼儿服装时,最好选用天然的彩棉、麻料等材质,虽然色彩没有那么鲜艳,但孩子的健康才是需要放在首位的。

新闻14 婴童用品市场也有“召回”

据新闻晨报报道,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最新的公告,美国雅培公司召回几种批次的similacAdvance瓶装婴儿配方液体奶,涉及30万瓶产品,原因是这些液体奶实际含有的维生素C并未达到产品标签上所示的含量。

中新网3月14日电,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京宣布,在亨氏婴儿营养米粉中发现未经政府批准的转基因稻米成分,呼吁亨氏公司即刻召回该批次产品。

专家点评

所谓“合格产品”就是符合规定要求的产品,雅培液体奶维生素C的含量未达到产品标签所示的含量,当然就是不合格产品了。虽然我国并没有销售配方液体奶,但对配方奶粉的质量要求也是同样严格的,那就是各项指标必须达标。

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生物物种上,使其出现原物种不具有的性状或产物,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通过这种技术可以获得更符合要求的食品品质,但它可能造成的遗传基因污染也是它的明显缺陷。目前我国并没有对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作出明确的规定,但因为孩子对食物的要求需要比大人更加严格,所以,家长还是要慎重选择。

新闻15 把“噎人”小果冻赶出市场

石狮日报报道,“一口吞”的小果冻因为易导致儿童窒息死亡,曾多次扮演残酷杀手的角色。为消除小尺码果冻的隐患,我国果冻国家强制性新标准10月1日起正式实施,首次对果冻大小进行了规范和限制。

专家点评

新标准规定:杯形凝胶果冻的直径最小不小于3.5cm,长杯形凝胶果冻和条形凝胶果冻的长度不能小于6cm。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儿童因吸入小果冻而引发窒息事故。而且凝胶果冻在包装正面必须标明:3岁以下儿童不宜食用,勿一口吞食,老人儿童需在监护下食用。标出如此详细的安全警示语在我国尚属首次。

其实,会引起儿童窒息的不光是小果冻,有些玩具、饰品等都会造成意外。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多加小心,注意不要让儿童玩一些容易拆卸的玩具、保管好自己的东西,不要让孩子养成往嘴里塞东西的习惯。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4

[关键词]教育法治;幼教体制改革;教育关系;公益性;学校教育制度

最近,深圳市委、市政府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将市属公办幼儿园统一转为企业的做法,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强烈的反响,特别是一些幼教界人士对此表示极力反对。深圳市的这一改革举措是否会损害幼儿的受教育权利,是否会降低幼儿园教师的福利待遇,是否会对幼儿教育事业造成冲击等问题都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教育法治的角度来谈谈对深圳幼教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和认识。

一、公立幼儿园转为企业。将改变幼儿教育关系结构

所谓教育关系,是指围绕着教育活动的运行而结成的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具有广泛社会参与性的一种社会关系。教育法治化首先是教育关系的法治化。即通过法律理顺教育关系。这是一个教育关系主体权利得到保障,权力得到保证,整个教育工作按照既定目的有条不紊进行的过程。从法治的角度分析,教育关系可区分为教育权利关系和教育权力关系两种类型。

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幼儿教育阶段属于非义务教育,6岁之前的幼儿接受教育主要是在享受权利,而不是履行义务。公办幼儿园转制的做法对教育权利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对于幼儿来说,受教育作为一项基本权利,必然意味着相应的基本义务,也即必须有相应的教育机构和设施来满足幼儿的受教育愿望。公办幼儿园转制后,政府将举办幼儿教育机构的责任推给社会,一旦社会不能提供足够的、优质的幼儿教育资源,幼儿的受教育权利难免成为一纸空文。第二,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他们享有我国《教师法》规定的相应权利,其教育教学权利和福利待遇都有必要的保障措施。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对于原先的公办幼儿园教师的影响不言而喻。企业以效益为本,效益高的企业,其职工收入自然就高;但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尽如人意,那么谁来保障这些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企业职工”的权益呢?另外,我国自1993年《教师法》颁行以来,一直在推行教师聘任制。公办幼儿园转制以后,是继续实行聘任制,还是转为企业和员工之间的雇佣制,尚不得而知。

公办幼儿园转制对于教育权力关系的影响则显而易见。在教育活动中不仅处处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而且权力因素也是无处不在的。权力与职责相联系。是权力主体顺利履行职责的保证。权力又具有行政性,主要表现为上对下的隶属关系。政府对于学校,学校对于教师,教师对于学生,这几者之间构成了教育权力关系的重心。第一,就政府与幼儿园的关系来说,虽然政府也对转制后幼儿园的物力投入、国有资产管理、教育收费、规划布局等方面行使一定的权力,但转制后的幼儿园不再像过去那样“比较严格地隶属、附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自受限制很多”,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法人,在运行机制、招生、教职工聘任、报酬分配、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上享有较大的自”。转制后的幼儿园可以比较充分地行使自己的权力,更为独立地处理各项事务。第二,就幼儿园对于教师来说,转制后的幼儿园在教职工的聘用、工资标准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都相应地扩大了管理权限。第三,就教师对于幼儿来说,通过转制,传统的教育权力关系最终将让位于注重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的新型“服务”关系,甚至走向片面追求“服务”的极端。

二、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将冲击幼儿教育事业的公益性

我国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第二十五条第三款明确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这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营利,而是在于培养人。基于这一基本认识,各级各类学校(包括幼儿教育机构)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应该集中体现在“培养人”这一点上。

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按照企业的原则和模式来兴办教育事业,必将妨碍教育的公益性,也将影响教育“培养人”这一最终目的的实现。因为企业和学校遵循的是不同的逻辑,学校以育人为本,企业则以营利为先。如果不能自负盈亏,投资不能收回成本,企业将难以存续。我国最近几年曝光的一些民办学校由于生源不足而难以为继的现象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因而,个别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在招生过程中首先想到的是招到学生、收取学费。

“教育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商品一样完全通过市场来提供,而必须通过市场以外的资源配置机制来提供,这就导致在现代国家中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如果政府拒绝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在激烈的生存竞争环境中,大家都处于以学费谋生存的状态,教育教学活动就不再是各幼儿园工作的根本所在,而只是用来吸引幼儿家长的目光,招徕生源的法宝。因此,完全通过市场机制来发展幼儿教育,最终受损害的必将是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三、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将影响学校教育制度的完整性

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四个阶段,其中,学前教育主要由幼儿园来实施。为了保障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许多教育政策文件,规定了专门的内容。如2001年5月29日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发展以社区为依托,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和儿童早期教育服务”,“学前教育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国务院办公厅更是于2003年3月4日转发了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经费投入,全面提高保育、教育质量。不得借转制之名停止或减少对公办幼儿园的投入,不得出售或变相出售公办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已出售的要限期收回。公办幼儿园转制必须经省级教育部门审核批准。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校舍要优先用于举办幼儿园。”这些文件的出台,不仅有助于确保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也有助于学校教育的整体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很明显,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的做法同国家的有关教育政策规定不一致。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深圳市只是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视为“准公益类事业”,认为其“公共服务市场发育比较成熟或社会力量可以提供”,因而一并转为企业,而同属非义务教育的高中教育和大中专教育则仍被视为“公益类事业”予以保留。实际上,义务教育只包括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一般认为,只有义务教育具有纯公益性质,其他阶段教育都属于“准公益类事业”。在所有的教育形式中,只有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被转为企业;在全部的学校教育中,只有学前教育被转为企业。这样做,不仅会引起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对,而且确实在道理上难以服人。这种做法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完整性。

如果抛开幼儿教育事业的特殊性,从整体上来看待此次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其积极意义不言而喻。这对于切实解决事业单位存在的功能定位模糊、政事不分、事企不分、资源配置不合理、监管和约束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单从增强教育机构的自主性,简政放权,推动教育事业自主创新的角度看,这项改革举措的积极意义也显而易见。但是,幼儿教育事业毕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奠基工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为人们所关注并不断加强的一个重要教育阶段。因而把公办幼儿园转为企业的做法就不仅仅是影响教育关系结构的调整,冲击教育的公益性原则的问题,更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学校教育制度的完整性,导致各教育阶段之间的不均衡发展。

通过对深圳市幼教体制改革的分析,我们也能够认识到:仅仅通过一些教育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教育法律法规中零星条文的规范,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障。因此,必须尽快制定出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对学前教育的性质、任务、地位,政府在学前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学前教育的教师、课程和教学等问题作出明确的法律规定,这样,学前教育事业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5

关键词:区域性 共建共享 家庭教育 模式 探索与实践

引言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到基础性、关键性和根本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家庭私事”、一种群众的自发行为,或者是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全国妇联、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家庭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指导性文件,对家庭教育的事业发展规划、目标要求、组织管理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因不是针对某一个部门的死任务、硬指标而长期被停留在一般性的提倡、号召阶段,大部分地区处于零碎、分散、阶段性抓一抓的局面。部分对家庭教育重视的地区,也只是靠觉悟、良心、责任感去自觉行动,表现得松散和随意,因而工作实效极为有限。

而与薄弱的家庭教育工作局面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家长日益高涨的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家长对孩子成才的期望越来越高。许多家长把孩子成才作为家庭的第一要务,为此付出了大量的精力财力,但效果却不理想。一些未成年人理想破灭,诚信缺失,公德滑坡;网瘾、早恋、离家出走、轻生等问题困扰着无数父母,亲子隔膜疏离,家庭关系紧张,育人恶性事件频发。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同时,他们开始急切地渴望得到有序有则、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

深圳市宝安区是一个人口大区,现有人口500多万;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强区,2010年全区gdp达26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认识到家庭教育工作既是家事更是国事,是关乎和谐社会建设、民生幸福的重要内容。从1997年开始,先后获得“全国首届双合格家庭教育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基地”、“全国家庭教育工作优秀县(市、区)”、“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社区”(宝安区福永街道怀德社区)等荣誉称号。

本文以宝安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家庭教育共建共享模式的做法及意义,探讨新时期家庭教育工作发展新方向。

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项“基因工程”、“民心工程”和“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才可能整合各种资源,保证其健康、和谐、持续发展。

1、制定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自1997年开始,宝安区委区政府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全区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与创文明城市、家庭美德建设和提高公民素质等结合起来,把它作为一项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战略工程来抓。成立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领导小组,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教育共同牵头,关工委、团区委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担职责,分工合作”的工作格局。1997年启动家庭教育工程,制订《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00年、2006年分别制定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发展”十五、十一五规划。规划由区教育局牵头撰写,会同区妇联、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研讨并修改,最终以文件形式下发,成为指导全区家庭教育的纲领性文件。规划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同时在政策、经费、师资、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2、成立并不断完善家庭教育工作机构

区教育局设立了德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区家长学校(总校),并配备了2个事业编制,由专职教师具体研究、指导、管理全区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分校的工作。区妇联以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为阵地,建立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深圳宝安)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并设立了“家庭教育工作室”,由2名专职工作人员及3名特聘专家共同开展家庭教育相关工作。区委区政府提供经费支持,2003年起广东省家长学校停止收费,在家庭教育工作面临许多困难之际,区委书记和区长亲自率领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调研,决定每年由区政府从财政经费中下拨100万元作为家庭教育专项经费。

3、建设全面覆盖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

区教育局与区妇联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整合各种资源,各司其职,工作内容和服务对象有所侧重,分工协作。区教育局主要负责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的家庭教育培训指导,建立家长学校三级管理体系和培训网络:区家长学校总校——各街道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分校。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家长学校436所,在校学员30多万人。区妇联建立了区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各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要负责对社区0-3岁儿童、学前散居儿童、特殊儿童及流动人口子女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区妇联还成立了区——街道——社区妇女学校,在部分女工集中的工厂企业建立女工流动学校,将家庭教育课程作为学校重要教育内容之一。区教育与妇联系统分工明确又互动互补,形成无缝对接,全面覆盖各类人群家长。

4、实施督导评估并奖励

为规范家长学校工作,区教育局制定了《宝安区家长学校基地建设“八条”标准》。2008年,区教育局与区教育督导室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教师·家长培训督导评估工作的实施意见》,开展“教师、家长培训双优督导评估” ,设立必达指标体系,促进学校将家长学校和教师培训工作完善制度,形成操作规范,指导学校按照评估标准的要求,有序开展相关工作。通过自评整改、申报、专访、评估、整改与复查、年度自评与复评等程序,评定出“达标学校”、“示范学校”和“双优学校”, 对通过评估的学校(园),由区教育督导室命名并授牌,每年向社会公告名单并评估报告,由区财政分别给予10万元、15万元、30万元的创建奖励。至2010年7月,完成近60所试点学校的督导评估工作。到2012年底前将分批完成所有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督导评估验收工作。这套评估机制在全国目前尚属首创。

二、推进本区域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使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科学化

在当今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还处于相对滞后和薄弱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指导专业化水平普遍不高。家庭教育专职研究者非常少,一些兼职家庭教育工作者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过于务实或浮躁。这与家长重视子女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蓬勃开展的形势形成巨大反差。宝安区认识到,只有立足本区域,开展广泛的调查研究,了解当地家长的困惑、需求,编写本土教材,培养当地专业指导师队伍,开展家教课题研究,才能使本区域的家庭教育工作更具科学性、预见性、创造性和实效性。

1、编写并出版本土家长学校教材及报纸

为规范家长学校办学,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能有针对性地参加家长学校学习,2001年,宝安区组织水平较高、经验较丰富的专家学者及本地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编写宝安家长学校教材。经过多次撰写、修订。2002年9月正式出版全套“一纲八本”共60万字的教材,提供给幼儿园至高中的学生家长使用。家长学校课程以教材为核心,不同年级开设不同专题讲座。每学期,区家长学校总校还组织部分家庭教育骨干围绕教材编写《家长学校教研参考》、家长课教案、课件等,下发给全区分校供教学参考。为了家长之间更好地交流、沟通、展示,宝安区还创办《宝安家教》报,后合并到《宝安教育》,成为该报的家长教育版,每月一期,每期四个版面,发行量10万份。内容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受到广大家长欢迎。宝安还出版了一系列的家庭教育著作,《宝安家长教育》、《家校心桥》、《真诚培植家教之树》、《走向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等,全是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具有本土特点的家庭教育专著。

2、培养家庭教育专业化队伍

为避免家庭教育工作靠经验、凭热情去做,宝安区不断打造本土家庭教育工作专业队伍。区妇联发挥组织优势,凝聚各行各业有一定家庭教育工作基础的人员,并将他们培养成一支核心专业队伍,成为遍布全区的家庭教育学科带头人。近几年来,区妇联拨出专项经费,组织举办了“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家庭教育教学科研带头人培训班”,并于2010年与东北师范大学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了全国首个“家庭教育专业硕士课程班”,学制2年,来自全区的35名学员参加学习。区妇联还组建了由48名家庭教育专家、律师、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指导师等组成的妇女教育讲师团。讲师团每月举办“心悦”沙龙活动,成员间互相探讨授课模式,分享授课体会,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授课经验。

区教育局着力建设“金字塔”型家教指导师队伍。一是特聘全国知名家庭教育专家(6名)作为导师;二是聘请区内外优秀教育工作者(68名)组成讲师团;三是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选拔组建了一支近1000人的优秀教师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支队伍经过专家导师统一培训,持证上岗。区教育局还组织家庭教育骨干前往清华大学、香港等地交流学习。区家长学校总校开展年度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培训工作,加强对分校管理干部及兼职教师的业务培训。每年,区家长学校通过专家讲座、家庭教育精品示范课、视频培训等形式,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全面培训。2005年启动了视频培训新模式,实现全区性的师资、资源共享。每年举办家长学校优秀教案比赛、家长学校优质课比赛、优秀家庭教育故事案例评比活动等,通过比赛,促进了业务能力的提升。2008年开始,区家长学校精心打造家长课“四课型”(讲述启发型、咨询讨论型、亲子活动型、案例导引型)示范精品课,并在全区推广。2010年,区家庭教育讲师团成员执教的家庭教育创新课例——《启迪孩子构建成功幸福的人生》荣获了由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比赛一等奖。

通过区妇联及教育局几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不断优化,现已成为一支结构比较合理、专兼职结合、功能互补、分布适当、具有较高素质的家庭教育指导者专业队伍。

3、深入实施家庭教育科研

宝安区在推动区域性家庭教育工作发展中,注重本区域特色的科学研究,摸清本地家长的实际需求及困惑。宝安区制订了科研发展规划,区教育局、区妇联共同聘请了家庭教育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实地研究、指导家庭教育的科研、教学等工作。区家长学校2003年经省级课题立项,开展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规模化研究。全区承担子课题的学校有75所,参加个案指导的教师600多人,纳入指导实践的家庭达到500户。经过了近两年的实践指导,多数样本家庭有了明显进步。2006年10月,区家长学校承担的广东教育学会“十五”规划课题《中小学家长学校规模化实施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顺利结题,荣获“gdjysd”广东教育“十五”科研课题成果特等奖。2006-2009年,区家长学校落实并完成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规划课题《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分别实施规模化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实践研究》。六大子课题协作组引领73个立项子课题学校深入家庭开展实践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教师800余名,指导个案家庭1000多户。历经3年,经过初期、中期交流研讨和终期结题三个阶段,课题顺利结题,鉴定专家们高度评价:“如此大规模的家庭教育个案指导实验研究,在国内很少见”;“在研究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转化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质,也培养了一批研究和指导家庭教育的骨干教师,涌现出了一批家庭教育工作先进学校,对推动区域家庭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对全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具有示范的意义”。

2009年,区妇联家庭教育指导实验基地承接了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十一五规划课题《青春期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报纸上公开征集有接受专业指导意愿的30户个案家庭,由妇联、教育共同组织的课题组成员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跟踪指导研究。参与课题研究的核心成员有30多人,课题将于2012年结题。

4、共同开展评优表彰活动

为树典型,促发展,区教育局、区妇联每年联合开展“家庭教育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及“家长学校优秀教师、优秀家长学员”等评选表彰活动。为鼓励创特色家长学校品牌,还开展了“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评比,全区评出10个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学校。宝安区家长学校获“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和“深圳市家庭教育工作创新奖”。

三、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家长育人素质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只有提高了家长的育人素质,才可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但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不少人是被动学习。如何才能让他们乐学并积极参与其中呢?宝安区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开展大范围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活动,营造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关心孩子成长的氛围,用氛围去影响家长;二是举办各类形式新颖、体验性强的活动吸纳家长,使他们乐于参与其中,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开展大型家教知识传播活动

⑴开办“宝安家庭教育大讲堂”。为全面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家长观念和方法,宝安妇联与教育联手常年举办家庭教育大讲堂,应邀前来讲座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家教名家,如赵忠心、王宝祥、钟思嘉、俞敏洪、骆风、黄沧海等。同时,宝安本土的家庭教育指导师也在妇联及教育部门的组织下,活跃在街道、社区、工厂的家庭教育讲堂上。仅2010年,区妇女教育讲师团就送家庭教育讲座进社区、进工厂20多场,受惠家长近万人。这些系列免费公益大餐,全面提升了家长家庭教育素质。

⑵举办每年一度的“家庭教育宣传周”。从2001年起,区教育局、区妇联、区关工委联合主办“家庭教育宣传周”, 每年一个主题,区举办隆重的启动仪式,区领导参加并讲话。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各学校、社区、广场,举办专家讲座、家教现场咨询、亲子活动、文艺表演、家庭教育图片展等,声势浩大,家长参与踊跃。如 “我的家庭教育格言”有奖短信征集大赛、“告别不良家教习惯”大型签名活动、“亲子手抄报比赛”、“国学经典诵读”、“家教科研课题经验推广”、“优秀家长评选表彰”等全区性特色活动,深受家长欢迎。这一活动目前已持续10年,每年12月的这一周,成为“宝安家长节”、“宝安家教大集”,全区约30多万家长参与活动,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家庭教育,重视、支持家庭教育工作,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⑶举办“母亲文化节”。为全面提高母亲素质和育人能力,培育新时代宝安人,宝安区妇联自2007年始,在每年的5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宝安母亲文化节活动。每届一个主题,开展“1+10”系列活动(即一项主打活动,十项配套活动)。活动评选出了“宝安母亲形象大使”、“改革开放30年宝安最具影响力母亲”、“宝安最具信念母亲”、“宝安智慧母亲”等65名可学可仿的优秀母亲典型。举办了“爱妈妈的100个理由”征文、优秀母亲报告会、亲子趣味运动会等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配套活动,编辑了《宝安母亲之歌》、《妈妈,我爱你》、《珍藏一个名字——宝安母亲》、《母亲·书香缘》等一系列文化宣传品。活动弘扬母亲文化,传承母亲精神,全面提升现代母亲的自身素养和育人素养,同时也在全社会形成了“科学育子”的浓厚氛围。此类评选活动在全省乃至全国尚属首次,宝安“母亲文化节”已成为宝安一张闪亮的家庭教育文化名片。

⑷开设报纸家庭教育专栏。区妇联在《宝安日报》先后开设“陈老师茶坊”、“亲子成长园”专栏,每周一期,刊登由家庭教育指导老师根据家长需求撰写的家庭教育千字文,为家长答疑解惑。文章可读性强,与家长互动性强,对于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新观念和方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开展各类体验式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⑴开展亲子活动。区妇联每年都会拨出专款,以家庭为对象,策划开展“亲子1+1”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亲子论坛、亲子户外拓展、教子经验分享会等深受家长喜爱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如 “我家喜洋洋”家庭情境互动场、“爱国进行时”亲子红色之旅、“行走的书本”亲子阅读户外采风、“和之旅”和谐家庭趣味登山等等。区关工委牵头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系列教育活动,已持续举办了6年。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参与活动,实实在在地受到启发和教育,同时也融洽了亲子关系。

⑵探索成立各种形式的家长自助互助组织。为了改变“我说你听”、“我指导你接受”的家长被动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家长自主学习、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宝安的部分中小学成立了由家长组成的“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 家长义工队、家庭互助社等。如西乡二小成立的“幸福家庭俱乐部”, 每个俱乐部的家长分成小组,每个小组5-6个家庭。俱乐部由家长志愿者自主管理,自行安排活动,可聘请班主任或家庭教育专家担任指导师和顾问。学校向俱乐部开放活动场地,活动经费由俱乐部家长自筹并管理。各个俱乐部都建立了qq群,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孩子与教师之间都能保持密切沟通。俱乐部开展的由家长主持的“家庭教育研讨会”,或是“趣味知识抢答赛”、公园亲子活动等,各家庭成员都积极踊跃参加,孩子、家长、学校老师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教育教学效果也取得很大进步。2010年该校家长俱乐部还为一名地中海贫血症(重型)学生捐款34万元做骨髓移植手术,使一个幼小的生命得到了救助。

3、吸纳社会力量,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区妇联在社区建立了“阳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引入社工的力量,对社区家庭的亲子教育、婚姻指导等开展小组活动、个案跟踪,举办符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亲子活动,有效地延伸了家庭教育工作触角。区妇联还聘请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在区妇儿中心开设早期教育中心,并以此为阵地,对0-3岁儿童家长进行早期教育的科学指导;与社会力量合作,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开办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

四、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成效

1、实现了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家长群体

由于区妇联、区教育局的共同牵头,关工委等部门全力配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全面覆盖了家长群体。目前,全区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已普遍建立了家长学校分校,全面实现了家长学校100%覆盖率的工作目标。据统计,全区家长受教育率巩固在95%以上,其中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受教育率达100%。0-3岁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到了90%以上,幼儿园和中小学儿童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知识率(知晓率)达100%。全区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氛围,重视家庭教育、主动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家长越来越多,比例明显提高。家长的活动参与率都在98%以上,有20%左右的家庭经常是夫妻一起前来学习。大部分家长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明显转变,家庭教育方法明显改进,日趋科学。几年来受到区、街道、校三级表彰的家长约占家长总数的50%。

2、实现了分类指导,满足家长的个性需求

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既注重广谱性大面积家庭教育知识的传播,又注重家长的个性需求,还能从宝安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人员结构特点等出发,进行分类指导。宝安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这里的家长既有高学历的博士硕士,也有外来务工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文化背景、认知水平、工作环境、生活状态、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家庭教育情况的复杂性,也说明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能“一刀切”,必须是多层次、多形式、个性化的。宝安区教育、妇联各自发挥优势、取长补短,探索出网上家校、个案跟踪、热线咨询、家长qq群等灵活多样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满足了不同层次家长的需求。

3、实现了家长自助互助,使更多的家长“反客为主”

宝安区通过长达十多年的持续不断的努力,家庭教育形成了良好氛围,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家长。这一家长群体又成为宝安家庭教育宣传推广活动的积极骨干。他们或成为讲师团成员、或家教咨询员、或家长志愿者,活跃在家庭教育队伍中,以自己家庭教育的成败、亲身体会现身说法,影响和带动更多家长。

4、实现了公益性为主,以主流力量净化了区域家庭教育市场

随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日益重视,家庭教育市场日渐兴旺,不少人受利益驱使,看到“家长的钱好赚”,开办各类高收费的“家长训练营”、“亲子活动营”等,家长花了钱却得不到科学有效的指导。在宝安,由于区财政保证了家庭教育工作的经费,主流的力量办起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相关部门提供的都是免费且高品质的家庭教育公益大餐,使得一些社会上各种利益驱动的家庭教育机构找不到市场,从而净化了家长的视听,确保了家长不走弯路,不花冤枉钱。

五、宝安家庭教育工作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分析

1、主要成功之处

⑴建立了一个好的机制。真正构建了政府主导,妇联和教育共同牵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的工作格局。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虽然中央有要求,但就妇联和教育部门这两家而言,究竟又以哪一家为主颇有争议,从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或是各自为政、互不买账、互相拆台。宝安区认为,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对象是家长,主战场还是在各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学校,因此教育部门更有资源有能力去承担这个主要任务,于是教育部门负责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家长学校工作,这是一条“线”;而妇联部门有组织优势,善于协调,能够冲破行业壁垒,工作中能关注一个“面”。因此,0-3岁儿童、社区散居儿童及流动人口的家长教育由妇联负责指导,阵地主要在社区。同时教育和妇联又能很好的合作举办全区性大型活动、科研、评优表彰等,讲师团、家庭教育指导师等专业队伍资源共享,家庭教育工作能共同策划、共同研究,形成了互相支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⑵有较为完善的一系列制度。宝安家庭教育工作的“十个有”,将工作做实。以下这“十个有”,并非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这十多年的推进中不断完善的,是动态发展的。

①有一个区政府主导制定的区域性家庭教育发展规划;

②有落实的机构、充实的班子和有效的管理运作网络;

③有相对稳定和专业化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④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开展活动的阵地;

⑤有较完善的各种规章制度(考勤、考绩、检查、评估、表彰);

⑥有一套供幼儿园至高中学生家长学习使用的系列教材;

⑦有共性教育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常规教育活动;

⑧有作为常设沟通渠道的咨询热线电话;

⑨有专辟的宣传阵地和丰富的群体亲子活动和交流活动;

⑩有必要的经费保证。

2、瓶颈及对策

⑴缺少刚性法律规范。虽然宝安目前建立了一套运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工作机制,但是,因为缺乏刚性的法律规范,很难保证一直良好的运行下去。从某种角度上说,诸如组织领导体制问题、资源配备问题、经费、人员问题等,如果没有法律规范,就还是取决于当地的领导是否有“大教育”的视野,是否重视家庭教育。这将成为影响家庭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对策:呼唤尽快出台家庭教育法律,作为各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依据。各级党委建立家庭教育的领导机构,对家教工作的发展规划、政策措施、条件保障、法制建设等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意见,并把它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列为对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把家庭教育事业当作与学校教育同等重要的事业来对待,列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有检查、有考核、有评估,有奖有罚。各级妇联、教育、关工委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

⑵社区家庭教育尤其是早期教育指导相对薄弱。由于社区居民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居住状况等千差万别,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难度较大。尤其是对0-3岁散居儿童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更加难以深入,这一年龄段的家长对家庭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没有顺利度过这一阶段的儿童,以后成长中的问题会积累、增加,解决难度加大。

对策:政府必须加强对社区家庭教育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建立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互助社等家教指导服务机构,以政府赋权、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及时、方便、个性化的指导服务。鼓励社区成立早期教育中心,并由中心辐射全社区0-3岁儿童的家长指导。

⑶专业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一是专职人员极少,宝安区妇联跟教育系统加起来专职人员不足20人,既要抓管理,又要带队伍、作指导,难免精力不济。二是兼职指导师队伍的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宝安有几百名家长学校兼职老师,这些老师都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有经验的班主任,但优秀教师不等同于优秀的家庭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除了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之外,还需具备社会学、行为科学、法学、人际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应有丰富的经验和人格魅力。

对策:增加家庭教育工作专职人员。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编制中吸纳有家庭教育工作经验和热情、有家教指导专业能力的人员,到家庭教育专门机构从事管理、指导工作。国家应制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资格认证制度,使目前从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老师能够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通过国家统一考核认证,成为一支业务素质过硬、有专业资格证的“正规军”,只有这样,才能担起家庭教育指导的重任。

结论:

深圳宝安家庭教育区域性共建共享模式虽取得了实效,有他的可取之处,但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问题和隐忧,还是一种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一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主动、自觉推进的行为,复制性不强。展望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还须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和相关制度建设,由党委政府设立一个主管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能机构,进行规划、统筹、协调、检查督导,教育和妇联等部门具体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力度,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下大力气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家庭教育指导者资格认定和相关指导机构准入制度,多渠道解决经费保障问题,使家庭教育工作真正摆脱“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就不要”薄弱局面,走上发展的快车道,满足新时期广大家长的需求,推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王小棉:推进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家庭教育,2008,1

关颖:关于家庭教育纳入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探讨,[j]中国家庭教育,2010,2

黄沧海:对家庭教育指导实践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9,1

黄沧海:国家兴旺、社会和谐寄望家庭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谭虎:我国家庭教育管理体制刍议,[j]中国家庭教育,2007,2

戴奇林:关于加强家庭教育知识普及的思考,[j]中国家庭教育,2010,3

2006年《深圳市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十五规划总结》

深圳宝安幼儿园范文6

香港生活的好处:食品安全有保障,香港干净卫生,什么都是讲法律的。小孩上学无论贫富,老师都一视同仁,教育令小孩的素质全面提高。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有永久居港权,享有终身免费医疗及十二年免费教育,这些极具诱惑的社会福利吸引着众多内地父母。再加上内地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一些想生二胎的父母选择香港实现他们的愿望。

不过,接踵而至的一连串问题在逐渐凸显。香港内地的户籍壁垒让许多“双非”家庭不得不承受高昂费用,很多人开始萌生退意。非内地户籍、香港出生而非香港居民的“双非”儿童的港籍身份,似乎并没想象中那么令人羡慕。

“看上去很美”的港籍

8年前,在“赴港产子”浪潮中,江苏南京人李琴也加入了“港生大军”。儿子浩浩虽为港籍身份,但绝大部分时间在南京生活、学习。对于常年往返于两地,李琴坦言,每年都要带汪浩去香港打疫苗、办理各种证件,花销很大,并非之前想的那般完美。

李琴考虑到,将来浩浩可以考取香港的大学,这比在内地竞争要容易得多。但一条极为“烧钱”的路径铺在她面前,这对内地的普通中产家庭来说“压力山大”。李琴称,除了频繁飞香港,浩浩上幼儿园也曾遇到“麻烦”。南京市公办幼儿园优先考虑户口所在地的适龄儿童。托朋友、找关系,浩浩才好不容易“挤进”公立幼儿园,不过,她还是交了一笔不菲的赞助费。

让孩子在香港出生,原本想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有更加光明的前途。不过,李琴却发现,现实并不是如此。浩浩上南京好的公办小学并不容易。港籍身份无法在南京上公办小学,与外地户籍是同等待遇,并且南京现在严禁收取择校费。儿子虽在香港上学不用花钱,但因放不下南京的生意,举家迁移到香港并不现实。

李琴本打算让孩子上私立学校,但学校规定必须住校,且住宿费昂贵。李琴舍不得让孩子这么小就住校。在港读书怕孩子没人照顾,就近入学又无学可上,这让李琴备感无奈。尚未享受到香港的社会福利,让浩浩退出港籍李琴心有不甘。但为了儿子能健康成长,她决定将浩浩的户籍迁回南京。

许多“双非”儿童的父母也在寻找如何给孩子上内地户口,如何放弃香港身份的解决途径。令李琴意外的是,做回内地人更难。她去律师事务所咨询,被告知内地的户籍制度执行单一户籍原则,一个自然人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人口,即居港权与内地户口不可兼有,一定要放弃其一。

在香港,公民身份则确立实行“落地原则”,只要一出生就自然拥有且永不丧失,香港现行法律并无放弃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条款,这也就意味着浩浩无法放弃港籍迁回南京。

由于陆港两地实行不同的户籍制度,让“双非”家庭陷入了两难困境。2013年3月,香港入境处表示,该处接到多宗“双非”父母关于如何取消子女的香港永久居留身份,以取得内地户口的求助。

据香港统计处在过去5年内的意向调查显示,20%到港产子的内地孕妇打算送子女来港读书。按此推算,这两年赴港读幼儿园的“双非”儿童人数很有可能超过6000,涉及学费资助超过1亿港元。但“港籍宝宝”的“香港梦”真的如孕育之时那般美好吗?事实上,学位紧、上学远、融入难、沟通少等问题,使每一个“双非”家庭倍感忧虑。

进退维谷的“双非”困境

曾经有一段时间,谢勇和妻子颇为当年没有能够痛下决心把小孩生在香港而懊悔。身为广州居民,不断有朋友现身说法,他们如何借助香港现时法规提供的便利,最终完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救赎:让下一代拥有了香港籍。可现在,谢勇说,不知道该不该为自己当年的“不作为”庆幸。原因很简单,当“双非”婴儿变成“双非”学童,身份转换带来的沉重一面越来越明显。

有广东媒体曾报道“双非”儿童的困境。首先,由于父母双方均不在港工作亦不在港生活,在港享受港人应有的教育福利非常艰难,比如,报道称不少“双非”学童家长为求一张录取通知书,经罗湖、福田、深圳等口岸到屯门、天水围一带择校,排队报名,奔波来回颇辛苦,路费亦花费不少。家住深圳的林女士表示,在8月至9月间,来回深港数十次,每次排队都要四小时以上,苦不堪言。她说,最令人焦虑的是,即便早上出发,也难领到理想的号码得到面试机会。

“双非”家长秦竹发现,香港的最好教育多在国际学校,这些学校大多拒收“双非儿童”,除非买校债。“也就是说,能接受怎样的教育,问题不在于是否港籍,归根结底还是钱。”

有媒体曾报道,香港教育一样要“拼爹”,既要有钱还要有地位,孩子才能顺利就读理想中的学校。

除了学位紧张,教育成本高昂,又由于被认为挤占了港人有限的教育资源,双非儿童及其父母,更是被讥为“蝗虫”,成为香港部分民众抗议对象,甚至遭受赤裸裸的人身攻击。“双非”父母还不得不忧虑子女在未来成长中,几乎注定会遭遇到的歧视及其带来的心理阴影。

良好的教育,国际化的环境,以及更根本的自由生活在种种现实困境下正变成“鸡肋”。而更麻烦的是,放弃港籍,回到故土,继续自己并不认可的人生轨道居然成了一种奢望,欲退回而不能。

为了让孩子从“香港中国人”变回“内地中国人”,有些父母甚至只能为孩子造一个“假身份”,又要面临为一个不存在的孩子而缴纳计划生育罚款的窘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