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例6篇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1

(一)研究性教育教学体系的顶层管理

由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指定有关部门(一般是教务处、思政部和学工处)负责制订本校所接受的思政课课程管理的各项制度。首先是本校研究性教育教学的实施指南、方案或条例,作为学校开展研究性教育教学的总纲领及制订相关各种规章制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分别制订各种岗位职责及课程实施的规章制度。该小组的工作机制,除了定期召开会议外,还可尝试设立小组专职秘书甚至办公室。只有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才能有效协调学校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通力合作,全面推行思政课的研究性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务处对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研究性教育教学自身的特点决定其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讲述,更应该包括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在研究性教育教学中,课内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研究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有机统一的。课外学习在课内学习中得到反映和体现,课外学习又是课内学习的延伸和展开。学生通过不同场合、形式的研究性学习获得各种能力,最终在此基础上牢固地建立起科学的思想政治观念体系。因此,如何认定教师在研究性教育教学中的工作量和学生的学习时数,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普通课程的问题,需要以教务处为主进行设计和规范。为了保证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务处还应建设相关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情况进行随机检查,检查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计划执行,并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状态等,以便及时做出反馈,由相关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调整,进一步改进教学,加强教学管理,从而保障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有效、有序地进行。

(三)思政部对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思政部是负责学校思政课教学的职能部门,它负责制订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实施计划和组织课程的日常运作,落实学校研究性教育教学实施方案的要求,会同教务处检查和监控课程实施的情况,组织教师外出培训、校本培训和交流研讨等。同时,思政部还应负责制订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程,制订教学日历,确定考核方式,并组织编写规范的研究性教育教学指导手册。指导手册包括所有思政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名称、开课目的、开课时间、教学内容提要、主讲教师、考核方式、学时学分、选修条件、选修程序及推荐阅读材料目录等相关内容。将指导手册印制成册并在新生入学第一个学期由辅导员协助发放到班级,同时将指导手册的电子版挂在网上供学生作为学习参考,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学工处对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的管理

为了保证学习的效果,研究性教育教学要求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贯穿到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避免出现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课堂以外的时空缺乏着力点的情况。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教务处要和思政课教学部门密切配合之外,还要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内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和学工人员(辅导员)队伍的协作,使之分工互助。目前,高校寒暑假的“三下乡”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一般是由高校学工处负责,而寒暑假又同样是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时段,因此,学工处要与教务处、思政部通力合作,在教师指导、学分计算、质量控制管理等方面制订相关规定,将假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轨道。条件具备的院校,可以探索将部分辅导员聘为思政课的课程助教,部分思政课教师轮流担任学生班级助理辅导员等机制,以达到提高思政课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选修课程设置

在思政课研究性教育教学中,仅开设《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确定的几门必修课程(本科4门、高职高专2门,以及“形势与政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应的选修课程体系。思政课选修课程的设置能够使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在方法论指导、思考问题的方向,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获得必要的拓展、延伸和有益的补充。为了让学生真正开展研究性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选修课的设置应该既考虑是否贴近学生的实际,又注重课程的内在连续性和拓展性。只有充分考虑这些课程设置因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选课,又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方法论的指导,使得选修课和必修课之间、选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延伸、相互拓展,形成整体性的系列课程。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思政课的选修课体系可以设置为下面三个大类。第一类是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相关课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类课程可以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高职高专院校)、逻辑学、社会调查方法、文献检索等,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奠定方法论基础。第二类是从国际到国内、省内、市内的经济社会政治相关课程,如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地方社会政治与经济发展史等,引导学生去研究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第三类则扩充到伦理学与职业道德、法律、社会学、心理、历史等,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三类选修课,按学生修读的方式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上述第一类课程可以设为限定选修课,要求学生至少选修其中一门;后面两类则为任意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修其中一门或几门。在学分设置上,可以将第一类课程设为2学分,第二和第三类为1~1.5学分;学时也可根据每学分对应15~18学时的安排确定为15~36学时左右,要求学生至少选够7学分(本科)或者5学分(高职高专)的课程。为方便学生学习,可以将选修课分为理论课、实践课和网络课程,部分课程设立课程网站,将课程教学内容制成微课程,并通过网站的图文内容、交互方式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课程网站进行学习。从总量上看,选修课的门数在教师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多多益善,以满足学生学习个性化的需求。在教学安排上,选修课的开设应该充分考虑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精心搭配,尽量把课程合理地安排在大学阶段的每个学期。否则,有可能出现部分学生不顾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规律,单纯为了“抢学分”而在短时期内把相关学分全部修满的现象,这种做法没有使学生获得实际的研究性学习训练,无法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参差不齐,在思政课的研究性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针对这一差异进行个性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呢?我们认为,可以根据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不同引导其选修不同的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因此,必修课建议实施小班教学,否则教师很难做到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心中有数。

三、多元化评价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2

摘要: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文章尝试从加强学校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增强培训实效,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作思考,探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基地建设;教师素质提高;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019-03

多年以来,通过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全面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目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政策内容之一,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可。因此,如何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下,发挥培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进修学校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培训功能

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自1996年3月被授予“云南省一级进修学校”铭牌以来,办学条件逐年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也带来了不平衡,特别在广大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基础课程改革的需要。作为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区教师进修学校如果建设力度不够,将制约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将制约全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教师进修学校的建设在教师终身学习,教师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高度重视,抓紧抓好。

随着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结束,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早已适时转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辖区内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在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国培计划”培训,市、县(区)级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培训,教师专业提高培训,校(园)长上岗培训,教导主任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班主任培训等国家、省、市、县(区)培训工作中,充分发挥了培训基地的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对乡镇学校开展学科教师培训及校本培训指导 ,帮助基层学校总结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帮助和指导教师总结和探索教学新方法,积极推广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参与式”、我区的“引导自授法”等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优势,开展中小学教师计算机全员培训,远程教育培训及英特尔教师教育培训。积极协调当地政府部门,为全区干部进行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普通话考核培训等。但是,由于教师进修学校功能的特点是阶段性、补偿性、服务性、效应滞后性的,与升学没有直接关联,客观上导致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一般的教师对教师进修学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师训经费不够,学校基础设施落后,部分设备老化,师资力量薄弱,严重制约着进校的发展。进校作为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其师资力量大多从当地中小学教师当中抽调组成,他们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优势,如对基础教育的敬业精神,对不同培训任务、不同科目教学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业务指导能力与兼职教师的合作能力等。但普遍存在科研方向不明,科研水平不高,专业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情况。作为称职的进修学校教师应具有相应的知识、能力结构,成为职业化的“培训专家”。进修学校应派教师到专门的培训机构接受教育,进行专项培训,使教师逐步成为职业化的培训者。然而,进校受到师训经费不足的困扰,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素质等工作也必然受到制约。建议进一步明确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的地位和职能,加强县(区)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增加投入,改善设备设施,提高师资素质,在全省、全市、全区师训经费上强化政府行为,落实管理职能,由各级政府协调教育、财政、人事等部门,切实解决教师培训基地师训经费问题,由市、区政府组织检查监督,以保证经费到位和专款专用。建议将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推进学校发展纳入县(区)党政领导考核指标。

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基地建设。在全国网联和省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协调之下,重点做好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到上挂高等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下联区内各级学校(中、小学,幼儿园),整合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室的职能,建立以进修学校为中心的教师教育体制,实现“研训一体化”,把进修学校真正建设成为县级教师教育的学习中心、培训中心、资源中心。

二、理清办学思路,提高教师素质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目前的工作重心就是搞好教师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用科学的办学理念指导教师教育工作。临翔区教师进修学校办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指导意见》,树立“教育发展,以师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选择适合培训对象需要的培训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培训方式,使培训成为教师的主动需求并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改革自我封闭的培训观念,树立联合互补、资源共享的开放式培训观念。积极探索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方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培训规格,使进修学校成为全区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提高专业水平的重要基地。全面走进新课程教师培训,使培训工作服从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为全面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服务,从而为提高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2.大力改善学校硬件,做好网络平台建设。按照先进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小实体、大服务、多功能”的原则和“五个中心”“一个辅导站”的目标,加强学校的软硬件建设。针对在职成人学员的特点和网络教育自身的优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利用网络教育平台举办相关新课程、班主任的网络培训班,通过网络平台,聆听全国、全省教育界专家、名师的报告,通过视频对话,让授课老师直接回答学员的疑难,实现教学的良性互动,通过远程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阻隔,使用天网、地网、人网相结合的模式,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解决山区教育信息滞后的问题。解决培训师资紧缺的问题,使偏远山区的教师能在本地享受到省内乃至全国一流教师的培训讲座,并与这些优秀教师共同交流教育教学经验,探讨教育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与效益。进校教师要认真做好组织协调、过程管理和跟踪考核服务工作。

3.大力提升进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是复杂多变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只有通过不间断的学习,经过多方面、多层次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熟悉基础教育和干部、师资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有指导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的能力。在师德、专业水平、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对学员起示范作用,因此,教师教育需要,中小学校的素质教育需要教师进修学校建设一支积极为中小学课程改革服务的、能适应教师培训需要的、充满活力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培训队伍。

首先是要大力提高现有专职培训教师的业务水平,试行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轮岗制度,即培训者深入中小学教学一至三年,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总结出一定的经验后再返回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别人。实行“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送出去”,就是选送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到上级师训机构,接受培训者培训,可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研究生;也可以进行短期的专题性培训。除此之外,还可以送到别的先进的同级师训机构去观摩学习。“请进来”,就是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教师进修学校给本校教师进行培训。其次是聘请中小学教师中的优秀者到培训机构兼课。总之,要着力提高进校专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及时的专业咨询、信息服务与技术帮助。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3

一、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专任教师 人,其中本科学历 人,专科学历 人,中青年教师中省级骨干教师 名,地区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 人。我校专任教师60%以上已经参加了新课程的实验,100%接受了新课改的通识性培训,但一部分教师没能灵活掌握新课程的策略,缺少自主研修,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研修主题

1、“有效”教学的理论及相关策略。

2、“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3、学生识字、习作方面的问题与研究

4、学生的养成教育

5、教师二笔字

四、研训形式

1、学习名家的业务讲座,课堂实录,领悟教学艺术。

2、加强课题研究,提倡协作研讨。

3、教研组就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

4、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实行教研科研培训一体化。

五、研修内容

1、师德修养

利用每周三的政治学习时间以集中学习、分散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教育政策法规和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义务教育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及优秀师德、典型等内容,通过培训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形成以德治学、规范执教、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团结协作的优良师风,使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提高,以适应新课改与发展的需要。

2、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

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形式,大力倡导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实行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集中学习与自修读书相结合、读书与反思相结合,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研修书目有:《有效教学》、《建设理想的课堂》、《中小学班主任经典案例评价》、《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

3、新课程

(1)组织教师以践行新课程,大练基本功为契机,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转化成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在全体教师之间开展“互帮、互听、互学”活动,搞好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示范课及年轻教师的汇报课,做好“传、帮、带”工作。

(3)以反思查摆问题为突破口搞好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通过定主题----(备课说课)----呈现(讲课、汇报、示范、总结)----研讨(评课、汇报)----反思----改进模式进行学校,教研组的教研活动。

(4)配合中心校做好“xxx”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互动》课题的立项与研究工作,做好子课题的研究开发与实施,做好《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课题的开发。健全校本教研工作组织、完善,校本教研的工作制度,保证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

(5)指导正在进行新课改年级的教学,学年内做好新教材的解读、备课、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解决低年级识字、写字方面的问题。做好毕业班复习工作的管理。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4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研究型教学;课堂教学

Abstract:As a new teaching notion and mode,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is being pushed in the nationwide educational field.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simple expounding of the signific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requirement of the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mainly analyzes its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of 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bringing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enhance th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Moral Accomplishment and Law Basics; researchoriented teaching; classroom teaching

一、研究型教学的内涵、特点和要求

研究型教学也称研讨式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弊端提出的,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以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为前提,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研究和探索问题,最终使学生有所发现和创造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的核心在“研究”,它包括教师的研究和学生的研究,教师在研究中教,学生在研究中学,同传统教学相比,研究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包括新的教学目标观、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学生观、师生观、学习观与质量观。研究型教学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是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与突破。因此它具有主动性、研究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倡导研究型教学就是要求这种研究性教学既体现在教学的目标、组织、内容、过程、方法等方面的设计之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活动的创新上;同时鼓励教师运用启发式教学即突出学生主体,强调问题中心。具体在课程的讲授、课堂讨论、作业训练、考核等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1]。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倡导研究型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众所周知,在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学理念相对滞后、课堂教学模式陈旧、教学评价偏差等现象已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型教学,有助于解决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

(一)有助于改变落后的课堂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必须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然而,在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以传授更多知识为目标的教学旧观念仍旧深深影响着课堂教学,反映在教学目标观方面,大部分教师侧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讲授,表现为:课堂上较多地从概念、范畴理论的解析演绎出发,停留在讲清教材、讲清理论知识上,忽略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较少,许多教师没有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内在要求,尚未建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现代教育观。

在教学过程观、教师观、师生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能平等对待学生,“唯教师是尊”等落后教学理念。表现为:不重视对问题的研究,未通过对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的研讨、探究,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而研究型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它使教学的过程民主化,教师是导师,也是学习伙伴。在平等的教学关系中,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还包括新的学习观与质量观。在以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反映不够充分,表现为:从侧重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出发,考虑统一和刚性要求较多,忽略了以学生发展的需求来设计他们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缺乏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研究型教学建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了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的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它实现了学习观由苦学到乐学的转变。在质量观方面,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不重过程只看结果,以分数论高低引导学生死记硬背的考试方法,仍然没有改变,尚未进行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研究型教学评价强调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它认为对学生成绩考核应重在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考核应重在教学特色鲜明等观念无疑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评价更为客观,并发挥好导向功能。

(二)有助于改变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对传统教学价值目标取向、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与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创新与突破。

1.有助于课堂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和增强社会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素质,解决成人和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层面,仅向大学生讲授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应更加重视行为引导、能力培养,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型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可以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同个体为主要特征的目标群,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由单一性到多元性的转变。

2.有助于实现教学主体由师生单向传授关系向双向互动关系的转变。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大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确立,教学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演化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图景。在这种图景中,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主动——主动” 双向交往互动关系。教师是引路人,是入门的向导,也是学习伙伴。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变成了师生“群言堂”,理论知识的获得和各种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师生的共同探讨来实现的。在研究中,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教学活动更富有民主性、平等性。

3.有助于课堂教学体系的构建及教与学方式的多样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教材使用规范性高、内容含量大且高度概括而教学时间有限,如何构建一个兼有规范性和灵活性,切合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的教学体系是一个实践难题。研究型教学倡导问题意识,主张在领会把握教材内容,作出主次、轻重、详略区分的基础上,以“少而精”的原则,以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主线,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它可以使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现实问题切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一个动态、开放的教学体系。

在研究型教学中,教师贵在引导得法,学生重在自我探究,且教与学的方式呈现多样化。采用讲授、讨论、启发、研究、案例分析、体验式教学、调查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实现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学生还可以自主选题、自主研究,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还以研究为纽带,开展合作与交流,以期获得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不仅如此,研究型教学还淡化了课内课外的时间观念,教学不再只是课内的事,基于动机、兴趣,通过研讨、交流,学习不再只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学生能从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求知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力量,品尝创造的甘甜,分享成功的喜悦。

4.有助于纠正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偏差

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具有导向性的功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偏差较大是致使教学质量、教学实效、教学特色不够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研究型教学质量评价是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它是一种整体考核和综合评定,较客观公正。尤其他运用的是指向不同个体的评分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能有针对性地给以具体的改进建议,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这是传统教学评价无法做到的

三、应用研究型教学,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具体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言,需要全面转变的教学理念应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新的教学观念,其中目前需要着重实现知识传授向行为引导、能力培养转变;教师单向主导向师生双主体转变;接受型学习向研究型学习转变[4]。 即认识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等思想观念的教育和行为规范引导向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转变。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只有都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教学相长,从而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认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针对教师,而且也要针对学生改变单纯接受型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以自主探究、合作、开放、实践的态度,进行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理念的改变尤其需要造就一批创新型教师。他们像学者型、研究型教师那样对自己职业和专业的热爱与投入,对所教学科开展研究、探索和创新,才会成功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本学科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和理论基础。因此通过重视学科交叉、人才交叉,形成一支专业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基础”课教师学术梯队。通过教师人力资源的新型培训模式,把校本培训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通过鼓励教师结合思想政治理论学科建设来探寻社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将其作为科研课题,将有助于“基础”课教师在研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与完善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质结构。只有构建这样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才能做到真正改变教学理念,逐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创新教学模式,把握好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

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枯燥的讲述和接受,它是一项复杂有意义的劳动,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求我们把研究型教学渗透到课堂教学每一个环节,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在课堂教学的讲授环节:一方面,重在讲思路、讲线索、讲重点和难点。讲授内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大部分学生能在课外阅读的内容不在课堂上讲述,变“教材”为“学材”,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的工作;另一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更新授课内容。尤其注意在课堂上增加行为规范和创新思维训练的内容,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

2.课堂讨论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以及表现和发展的机会,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 一方面,要经常为学生提供自由提问、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可以把每次课开始后的15分钟设置为独立的提问环节。要求学生充分准备,针对前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拓展,并使学生课堂上讨论、发言或讲述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的20%,且在实施中反对划一,而应崇尚个人差别和独创见解。因为多元而开放的思想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使之拥有一个开放的胸怀;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抓好设疑-导思-探究环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展开基于问题的讨论,使学生重视过程中的学习,而非简单的结论。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并以问题探究为突破口,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3.师生互动环节:加强双主体教学,精心设计互动式教学环节。一方面,要形成课堂内的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团队理念,鼓励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对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并派代表总结发言[4]。要求教师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引导,做到以理服人;另一方面,要形成课外的师生互动。在课外充分利用教学网络平台,开拓教学网络空间,将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引入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如利用网上精品课设置的师生互动栏目,既有老师的问题答疑,也有围绕教学内容的课后分享和学习资料交流,从而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影响力。

(4)教学方法选择环节:倡导采用讲授、启发、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教学方式。在教学方法选择时侧重考虑培养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明确理论规定性较强的内容采用讲授,现实针对性较强的内容适于讨论研究,充分运用案例讨论吸引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中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大学生自学力度,在课内为学生推荐先进的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精心设计作业,规范作业管理,使课程作业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课外学习和研究小组,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学习团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5)课堂教学的考核环节:对学生成绩考核以平时学生课堂讨论、发言、读书笔记、作业论文、团队活动成绩为主,期末考试可用灵活多样的案例分析和课程小结题目,重点考核学生综合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依据有关要求及自我评审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有针对性地作出自我改进。同时,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价小组运用各种形式(学生汇报、量表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序地进行记录和跟踪评价,避免实施过程失控,从而使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更为客观公正;对教师教学考核应从学生是否成为评价的主体、教学特色是否鲜明及整个教学活动过程是否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等方面设置具体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霍盖萍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堂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33-36.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教社政[2005]4号.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5

“当代”课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下,自1985年始在我国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公共课程。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当代”课由“98方案”的公共必修课改为“05方案”的公共选修课,使得这门课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如何在新形势下切实提高这门课的教学效果以增强其生命力,成为摆在全体任课教师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代”课是以二战后的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对当代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和时代主题进行宏观阐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等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对外战略进行分类介绍,并对中国国对外战略思想以及对外关系进行重点分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代”课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从内容上讲,包括世界历史、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国际法,以及地理、民族、宗教、科技、文化、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从对象上讲,包括不同类型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教学内容庞杂繁多。“当代”课不同于“形势与政策”课只限于一个时期或一个事件的介绍和分析,而是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做出宏观性的综合分析,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合乎科学的预测,并揭示出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规律,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除此以外,“当代”课还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当今世界加速进入经济大动荡、格局大调整、体系大变革的新阶段,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新的热点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是几天前甚至是几个小时前刚刚发生的,这些新问题、新信息都需要任课教师及时更新补充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讨论、去分析。但是,作为选修课“当代”课课时一般很少,大学生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强烈知识渴求,使得任课教师经常感到课时严重不足。同时,学生对“当代”课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感到不满意:抽象的理论宣讲,呆板的“一言堂”授课方式,与学生所追求的生动有趣、深刻全面的教学效果,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当代”课亟待运用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教学方式来开展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总理曾经指出,“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主动性,主动去提出问题,主动去思考问题,主动去探索问题。”而研讨式教学法是一种基于互动教学理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符合现代教育教学规律,而且符合大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掌握方法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心理倾向,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鉴于此,我们在“当代”课中引入研讨式教学法,以期突破该课程的教学难题,提高教学效果。

二、“当代”课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建构

(一)制定计划,前期准备

制订计划前,教师先与学生进行交流或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喜欢关注哪些国际问题以及如何思考这些问题。然后,再制定一个包括研讨选题、研讨方式、阅读书目、时间分配等内容的教学计划。为了保证研讨式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教师必须将教学内容由教材体系转换成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力求做到“少而精”,以解决“当代”课教学内容与课时的矛盾。因此,教师重点讲授课程第一、二章关于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及其演变趋势的内容,并向学生介绍国际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特别是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等理论,因为这些是分析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的重要钥匙,从而为学生能够进行“研讨”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

(二)分成小组,指导选题

将全班同学以宿舍为单位分成课题小组,宿舍长负责该小组的组织、分工、协调等工作。教师根据“当代”课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理论难点以及学生所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设置若干个选题。选题是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要素,选题的难易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研讨式教学的效果。选题设置应该符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题目必须明确具体,富于思想性,紧扣教学内容,体现教学目的;二是题目要有新意、有吸引力,能够激发学生研讨的兴趣;三是题目要难易适度,有机动效应。由于“当代”课是不同专业的选修课程,所以选题设置还必须从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兴趣和学习能力出发,设置讲授式、问答式、辩论式、讨论式、调查式等多样式、多层次的选题,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和教学的针对性。例如,我们结合学校的石油化工特色,给2008级石油化工、环境工程、生物化学、市场营销、法学等专业设置了“中国石油安全的困局和出路”、“世界气候会议的博弈”、“世界粮食危机的本质”、“跨国石油公司在中国(广东)”、“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案例分析”、“从国际法看、南沙问题”、“如果朝鲜战争再爆发,中国要不要再出兵?”、“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调查”等选题。每个课题小组在教师所出的参考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也可以在与教师讨论后对选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独立探索,小组讨论

学生选定题目后,教师示范讲解小组研究、讨论的基本方法,传授如何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课题论文撰写的方法。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内容和传授的方法进入自主学习状态。小组各成员间进行合理分工,独立探索。为了充分调动各成员的积极性,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考核成绩将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各小组成员在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展开讨论,将大家共同认可和补充的内容进行汇总,撰写本课题的论文或调查报告,设计课题成果的汇报形式,并推荐代表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四)全班交流,总结点评

各个小组推荐的发言代表上讲台作15分钟左右的汇报。汇报结束后,由考核委员会(由任课教师和各课题组长组成)提出2-3个问题,小组成员答辩。考核委员会根据小组代表的汇报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的加权平均分,这一分数将作为该小组成员的平时成绩。各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根据各组汇报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充分肯定其“亮点”,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恰如其分地指出。这种针对性强的总结讲评,对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理解,以及对某些国际问题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当代”课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定位师生角色,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精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向活动的过程。“当代”课研讨式教学,将原来的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授课模式转变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题学习模式。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有了科学的定位,即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自主学习者。教师的“主导”不是过去的单向传授,而是给予学生以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和理论疑难的指点疏通,还思考于学生,交给学生研究的钥匙,为学生独立钻研作铺垫,让他们自己去打开世界知识的宝库。没有了教师的硬性灌输,没有了抽象理论的直接宣讲,学生面对的是一个视野开阔、内容丰富的研讨选题情境。学生在研讨选题准备过程中要查阅大量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会使其对国际热点问题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在遇到难题时,学生要通过主动思考甚至及时补充相关知识来加以克服,不断超越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限制,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或解决方案。这样有利于学生改变“旁观者”的心态,较好地克服了学生上“当代”课就是“混学分”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过去上“当代”课就是一本书、一支笔,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的死气沉沉的学习状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突出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会学生学”。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传授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中心,以探讨、交流与对话为形式,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与探讨,实现自我探索、自我教育。研讨式教学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过程,转变为一种饶有趣味的知识探索过程,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逐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互相合作的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课件制作能力以及研究与创新能力等,使其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合作”,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代”课研讨式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像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较好地满足了大学生特有的表现自我、彰显个性的心理特征。

(三)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对话、教学相长

“当代”课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使得教师利用十分有限的课时来单独完成所有教学内容经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采用研讨式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难题:教师主要负责讲授课程的重点难点,以保持教学体系的稳定性,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合作研讨,课堂上汇报、师生互动分析国际热问题,以实现教学的时效性和动态性。学生在课堂上的汇报中提出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难点,并给教师反馈改进教学的意见,使得教师能够比较准确把握学生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问题的认知水平,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教学,避免被学生认为是“炒冷饭”、“传声筒”。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学科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较强的学术意识和组织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在研讨式教学过程中,知识信息的双向交流,师生的相互解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教师也可以从学生那里发现问题,获得学术灵感,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研讨式教学以师生的“群言堂”取代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上台讲课,老师台下听课,师生共同评课,使得师生可以互换角色,从而促进教学相长。

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研修总结范文6

切实做好舆论宣传与发动工作。各级宣传、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向学生及其家长和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目的任务和意义,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验的良好舆论氛围,确保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各项目标得以实现。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时展需要,立足我市实际,学习借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有益做法和兄弟地市的胜利经验,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核心,认真实施普通高中课程,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溢活力、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为我市推进“四大一新”发展战略、实现超常发展、打造独具特色的经济“小巨人”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要遵循积极、稳妥、务实、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实施过程中,要落实政府行为,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强协调、沟通与合作,形成新课程实验的合力;要在省教育厅的布置下,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新课程实验,争取三年达到国家课程方案的规划目标;要坚持科研引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实验、探索、研究新课程的热情与积极性,协助他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平;要注意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注重研究新课程实验带来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实验工作顺利推进。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总体目标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认真执行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规范(实验)发明性地开展实验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全面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建立适合我市并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妥善安排好原有班级(行政班)编排与教学班并行的新型教学组织活动,探讨适应新课程实验要求的对学生的管理形式。

营造课程实施的交流平台,探索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的适应性,提高教师利用、开发课程及课程资源的能力,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课程管理能力。

依照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探索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评价制度与质量监测机制。建立学生学业效果与生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制度。

形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有利于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机制,探索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制度。全面提高我市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课程内容和实施要求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新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普通高中新课程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8个领域。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科目:每一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8个学习领域共包括语文、教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化学、生物、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个(或13个)科目。其中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模块: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议。

(二)课程设置与实施

学制:普通高中学制为3年。

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课程设置:普通高中新课程由选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

其中教学时间40周,学习布置:每学年学时共安排52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修习时间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布置)即在一个学段内可完成修习。

总学分达到144个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课,学分管理:学生三年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23个学分)28个选修学分。获得更多的学分。

其他学校要通过努力逐步达到这一要求。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选修课程,课程布置:所有普通高中都要开设选修课。省重点中学和省重点建设中学要尽可能开设《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要求的全部选修课和选修课。逐步增加选修课程。严禁高中一年级分文理科。要保证高三年级的学生有必要的体育、艺术等活动时间。

尽可能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各校要成立学校课程指导委员会,学校要积极发明条件。下设各学科课程小组,编制学生选课指导手册,指导和协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和特长,科学、合理地选课,鼓励学生跨班级选修课程。

补考合格方可获得学分,考核要求:学生未通过的考核科目要按规定进行重考。补考仍不合格的科目,允许重修或另选修其他模块。

四、重点工作和保障措施

(一)重点工作

1.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充分认识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重要意义,深刻领会新课程实验的内涵和实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分步制定有关文件。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学校新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学校新课程各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学校新课程学分认定与毕业管理方法》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等文件,以保证学校新课程实验工作扎实、有序地推进。

3.开展多形式的培训。积极开展市、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通过通识培训、学科培训(课程规范培训、教材培训和学科知识综合与更新培训)和专题培训(针对新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开展培训)等,逐步实现对全市普通高中1360名(其中今年秋季起年级450名)专任教师的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目标,确保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具体培训方案由市教育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4.规范教科书的选用管理。要认真规划,积极开展新课程实施所需的课程资源;加强教辅资料的管理,禁止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各种教辅资料进入课堂。

5.加强样本校的管理与指导。市第一中学、市第四中学、奥科现代外语学校被列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新课程实验推进过程中,各校要成立新课程实验工作项目研究小组,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的各项工作开展专题研究。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样本校的管理与指导,不时总结和推广我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典型经验,为其他学校以及我市下一轮高中新课改提供实践经验。

6.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对教师、场地、设备等学校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进行重组和优化,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场地和设施设备,引进、开发和利用报刊、杂志、电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样性课程资源,为新课程实验服务。学校所在地的工厂、农村、部队、社区、高校和科研所等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要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提供便利和服务。鼓励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共同发展。

7.改革评价和考试制度。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统一起来。学校要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生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生长历程。评价结果要与高考挂钩,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8.做好总结与评价。总结经验,对下一阶段的实验工作进行统筹布置。每学期末,各校要对新课程实验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并对实验年级的学生进行全面测试。教研部门和学校要根据实验开展的需要,不定期地举办普通高中各学科实验工作研讨会。第一轮实验三年结束后,要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惩办大会,对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取得显著成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惩处。

(二)保证措施

1.加强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政府要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作为更新教育观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市政府成立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推进措施,组织协调并及时解决新课程实验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重大事项呈报市政府研究决定。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县(市)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为加强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合力,市、县两级政府要建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联席会议制度,由教育、发改委、财政、编制等部门负责人定期研究新课程实施中遇到问题。各普通高中要成立由学校校长任组长的新课程实验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新课程实验的规划、实施、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

2.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要根据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需要。支持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部门要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的办学条件,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合理编班教学,控制班额。

编制管理部门要根据编制规范、普通高中学生实有人数变化情况,适当考虑新课程实验后课程变化因素,调整教师编制。各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现有设施,进一步增加投入,购置并完善实验所必须的设备设施及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为课改作好基本物质保证。学校要有计划地从工科院校、职业技术院校遴选优秀毕业生,空虚技术课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