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重要性范例6篇

团队建设重要性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加油站;团队;建设

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团队建设是企业在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其成员进行训练、总结、提高的活动。企业通过团队建设可以迅速而有效地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推行新的工作方法,增加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团队成员的整体素质。

加油站是中国石油与社会联系最密切的部分,是展示中国石油品牌和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团队建设的基本阵地。团队建设在加油站管理中是一项举足轻重的工作,团队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加油站员工的管理水平的高低,也是这个加油站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充分体现。

一、影响加油站团队建设的因素

在团队建设中,加油站站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尤为重要。作为站长,一定要层层分解、宣贯、检查、处置,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把大家的精力、激情集中到一起共同前进。没有目标的团队只能是一群散兵游勇,没有目标的团队管理就是“老和尚念经得过且过!”,除此之外,要带好一个团队还离不开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制度:制度是团队成员统一遵循的规矩,它既能促进团队的一致性,还能确保工作有序开展;二是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是业务开展的依据,也是工作的指导书,避免出现随意和偏差;三是团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可能是无形的,但又至关重要,它体现在勇于进取、乐观自信、不怕困难、敢于担当等方面。团队具备战斗力的前提是群体内动力得到了激发。

二、加油站团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加油站是成品油营销的终端,是连接企业和消费者的桥梁和纽带,是经济效益的直接创造者。加油站的团队是基层,团队管理是加油站管理最基本的环节,也是保障加油站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加油站团队建设,有利于发挥站长示范作用,有利于培养加油站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有利于加油站经营方针和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对于全面提高加油站管理水平,建立加油站长效管理机制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加油站团队建设的途径

一个加油站,就是一支团队,在这个团队中,重点需要关注团队领导、沟通、协作、销售、人际互动几个方面,因为这些方面对加油站这个团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团队领导

加油站站长心里始终要装着员工,支持员工的工作,关心员工的生活 ,用行动和真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位员工,平时多与员工沟通交流,给员工以示范性的引导,扑捉员工的闪光点,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要沉下身去和员工融为一体,让员工参与管理,给员工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形成一种团结协作的氛围,让员工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个家庭里面分工不分家,有福同享,有苦同担,个人的事就是团队的事 ,团队的事就是大家的事。对待每个人、每件事都要认真负责。

(二)沟通

沟通工作是当今社会最频繁的事情之一,沟通有分两种:员工与客户,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与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沟通人员要着眼于成为专业人员。你获得哪个名牌大学的学位或者具有什么头衔,并不能保证你就能成为一名专业人员,你今天所做的事,也只能让你在今天称得上是专业人员。一位专业的沟通人员应该十分清楚,什么是客户感兴趣的、什么是不感兴趣的、什么是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绝对避免不要提及的情况。在与客户的沟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难以解决的问题,一位专业的沟通人员会主动把问题提出来,并且站在客户的角度提出最优方案。而且,专业人员会试着打破客户之间的业务障碍,用一种朋友的心态与客户沟通,这样既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为老板赢得了市场份额。一个高效团队必不可少的特点之一就是良好的沟通。通过交流信息、看法和经验,能够促进成员的共同进步。此外,管理层与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也是良好沟通的重要特征,它有助于管理者指导团队成员的行动,消除误解。而团队中的成员也能迅速、准确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意见。只要在合适的时间作合适的事情,成功沟通就会实现。

(三)协作

在现代企业运营体系当中,无论是组织系统运行的需要还是随着市场对专业化分工的日益需要,都告诉我们:团队只有协作,才有更广阔的出路。大雁是最讲究团队协作的一类鸟,它们南迁的时候,往往排成人字型,这样一是可以扩大飞行范围,二是可以借力使力。如果一只大雁飞离了队伍,它会很觉到脱离团队的困难,而马上回到队伍当中去,大雁集体南迁就是一种内部协作的绝好写照。大雁如此,作为一个团队更应如此。简要来说,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与部门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协作往往是多方面的、广泛的,只要是一个部门或一个岗位实现承担的目标所必须得到的外界支援和配合,都应该成为协作的内容。一般包括资源、技术、信息方面的协作。

(四)销售

向客户传达一种信息,该信息融入了产品的特点、它能给客户带来的益处、以及你对产品的评价和观点,这些都要适合客户的需要。加油站销售人员的主责是规范作业,摒弃传统百货销售模式,即陈旧的、经实践证明已经失效的、一味强调产品特点和益处的模式,避免急不可耐地谈论自己的产品,一成不变地从某类产品而不是客户的角度开始谈话。因此,销售是一种要求更高的工作。

(五)人际互动

无论你作为团队中的任何角色,都要看清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有没有在犯错误,然后努力发掘身边每个人的优点,使自己的表现更加出色,使自己的团队更有竞争力、更有凝聚力。就加油站而言,可以通过经常组织员工学习,训练,如练习加油步法,灭火演练等,也可以不定期组织油站的员工进行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在娱乐中增强了员工的体质,增进了同事间的感情。

加油站员工要生存,要养家糊口寄希望于在加油站上班能获得一份满意的薪水,而由于行业、体制等原因所限,加油站员工的(吨油)工资普遍偏低,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如何将该矛盾化小就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增加加油站员工的收入才是解决加油站服务水平低下的根本,作为管理者只有千方百计的增加员工的收入才能提高加油站的服务水平。站长可以通过工资二次分配,合理、公平、公开地进行分配,对于那些工作中不认真负责,服务意识淡薄,服务态度差的员工要给予惩罚,即在工资的二次分配中扣除,可以将这部分钱用于奖励工作优秀的员工,但这必须有据可依、公开透明,否则这些员工会抱怨工资为何有差别,进而对站长安排的工作产生排斥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项目团队;学风建设;基本原则;评价

一、基于项目团队的学风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团队和学风的特点相似

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是指为了完成某个一次性的特定任务(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组建,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技能互补的人群所组成的一种配合默契的合作关系。[1]夏红云[2]等人的研究表明,项目团队具有目标约束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于学风的范畴。广义的学风建设注重宏观层面的氛围营造、精神传承,具有系统性、渐进性、层次性、复杂性等特点。[3]从狭义上说,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狭义的学风建设关注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关系、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兴趣上的表现,具有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标性即学风建设中目标明确,或改善、纠正学生群体在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纪律的群体状态,或改善学生个体在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缺陷。临时性体现在学风建设会随着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和学生群体状态而改变,或是一项工程、或是一项活动,其有时间周期。多样性是指学风建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代际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方法、内容均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亦不同。开放性则体现在学风建设的对象在不断变化,每一年甚至每一学期的学风建设对象都在变化。从特点上分析,将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学风建设应主要集中在狭义学风建设而非广义学风建设上,二者同时具有的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分析二者相结合的可行性提供了前提。

(二)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

通过对项目团队和学风特征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项目团队所具有的目标约束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与狭义学风建设的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有相通之处。狭义学风建设需要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参与,并促进学生群体或个体学风方面的改善;项目团队也需要一个团队的人共同参与来达到项目目标,二者的主体都是“人”这一本质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可以说团队项目构建和狭义学风建设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性。

(三)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具有外在差异性

项目团队与狭义学风建设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同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各自的主客体的不一致,项目团队是以实现项目目标而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是主体,项目目标是客体;狭义学风建设主体是高校或者教育者,以改善学生群体或个体学风状态为目标开展工作,学校、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种主客体的不一致性导致二者外在表现出差异性。分析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学风建设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就是分析二者契合性和差异性。从矛盾的二元论来分析,如果二者契合性作为主要矛盾优于或大于二者的差异性,那么当二者相结合、综合运用时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反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团队构建与狭义学风建设的差异性主要为各自的主客体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变的,项目团队本身具有多样性,当项目目标不是具体的产品、服务而是转变为提升人的某一方面素质,以及团队的成员不是企业员工而是学生时,其主体与客体便与狭义学风建设的主客体相一致。因此,综上所述,将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狭义学风建设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构建的基本原则

将项目团队应用于狭义的学风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最大化地突显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和尽可能弱化二者的差异性,从而使二者的交叉应用发挥出“1+1>2”的效果。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即项目团队的目标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在根本上保持一致性。这里所谓的“根本”并非针对项目团队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而是通过项目团队短期目标的达成而产生的对学生深远影响且符合学风建设的最终预期。“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4]项目团队在构建之初就需要在短期可量化目标基础上考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是否与狭义学风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确定工作的主客体都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同样需要明确谁是主体的问题。“学风的状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总体精神风貌得以体现,管理者、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在学风建设中都有着至关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5]所以,学风建设本身具有多重主体,并且多重主体的作用互相不可替代。那么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要选择谁作为主体是涉及到工作方向的根本问题。从可行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管理中项目团队的主体是所有团队成员,而不是其他企业的管理者,项目团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团队成员的互助与协作。显然为了保持主体的一致性,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选择参与的学生作为主体是不二选择,如果选择了教师或教辅人员作为主体,则团队的成立就失去了最初的动力。这里所述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涵盖了从项目团队的成立、人员选择、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的实施等全部过程。在项目团队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关系着项目团队的目标能否实现。

(三)教师引导性原则

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教师引导原则。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由此带来的学习观念也在不断成长成熟中。这个时期,学生既因过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价值观念不易受到教育者的正面影响,又因对外界环境的亲密接触,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自由接触而导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渗透。因此,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仅仅坚持目标一致性和学生主体性还不够,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项目团队不走歪路邪路。同时,因为学生缺乏运行项目团队的成熟经验,所以项目团队的实施也需要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上述理由,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教师引导性原则。

三、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的构建

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能否顺利地达到目标,能否促进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所收获,以及在微观层面改善学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团队结构的完整度。因此,项目团队建设必须要明确其构建框架。

(一)项目团队方向的确定

项目团队方向的确定是要解决“why”和“what”这两个根本问题。我们为了什么而构建项目团队?这里的方向不等同于项目团队的具体目标,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项目团队在相对宏观上的指向性,如学习动机的根源问题、学习风格的探索问题、学习方法的完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项目团队的方向。至于确定哪个方向需要在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与教师引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二是项目团队在更加微观层面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即由学生自主确定。“目标是把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基础,只有对目标达成共识,才会形成坚强团队。项目团队自成立开始起,就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直至该团队完成的使命消亡为止。”[6]确定这一具体目标也是项目团队的主要内容,即“what”的具体内容。只有学生自主确定的具体目标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适宜“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确定项目团队的具体目标。

(二)项目团队的组建

项目团队的组建要解决“who”和“how”的问题。以某医学院校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的实践经验为例,项目团队的组建需要完成几项重要任务。一是明确团队类型。根据团队项目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实践操作型和理论实践结合型。该医学院校学生组建的团队项目《医学生最优学习模式探索》就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团队类型。团队类型的不同决定团队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决策模式的不同。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并发挥其作用。根据学生主体性原则,项目团队由学生自主建立,自然会产生团队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将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全过程,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保证负责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对负责人进行系统地指导,使其能够完成榜样示范、目标约束、成员分工等职能。三是确定激励机制。根据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项目团队的高效运作需要达到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平衡和满足。在保健因素上需要由教师和学校来提供适宜且充分的环境与物质保障,在激励因素上除了学生自身成就感、责任感得到满足以外,还需要将团队项目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之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的评价

项目团队的评价是检验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步骤。如果项目团队忽略或缺失了评价过程则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不能形成更加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对项目团队的评价需要建立在顺应学风建设发展的导向性及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具有系统的、可比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包含环境支持、团队组织结构和团队运行效果等多个维度。

(一)环境支持维度

环境支持维度用于评价项目团队构建过程中整体环境支持的状况。构建项目团队环境支持情况越好,越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组建与运行,也越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建设的形成。这一维度下,具体可分为物质保障、经费保障、知识保障三个指标来评价。物质保障是项目团队构建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充足的材料供给等物质保障能够提高项目团队的实施能力,提高团队项目成效;宽敞的活动场地,舒适的场所环境能够让团队成员身心愉悦,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团队项目成效。充足的经费保障能够保障团队项目的顺利运行,提高团队项目运行的可行性及团队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知识保障包括团队知识管理保障及项目运行中信息保障两个方面。团队知识管理保障从团队成员知识掌握程度、团队知识共享程度和团队知识创造能力的角度进行衡量。信息保障从项目相关的信息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等方面进行衡量。

(二)团队组织结构维度

团队组织结构维度用于评价项目团队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科学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有助于团队项目构建的顺利有序开展,促进团队项目目标的实现。在这一维度下,具体分为团队负责人综合能力及团队成员构成两个指标来评价。团队负责人综合能力的评价从领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变革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学风建设中的团队项目负责人一般为学生,这就更需要团队负责人具备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乐观向上的自信心、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团结协作的平常心,以及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构成的评价从项目中角色设置合理性、人员安排科学性及团队内部协调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学风建设中的项目团队一般规模较小,因此角色设置就需要合理、工作安排就要科学,而团队内部的协调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团队任务能否按预期完成。

(三)团队运行效果维度

团队运行效果维度用于评价团队项目完成质量及项目影响力。团队运行效果评价是团队项目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团队项目能否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这一维度下,具体可分为预期目标实现情况、团队成员个人价值实现情况及团队项目效果延伸情况。预期目标实现情况从团队目标完成情况、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完成情况评价考核的是项目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能否在规定的时间要求下完成项目。团队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则反映了团队任务的完成是否实现了与学风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吻合,项目完成效果是否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建设。团队成员个人价值实现情况反映了团队成员在项目团队中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程度。好的团队项目能够满足团队成员的发展需要,通过项目的开展,团队成员学习、获得、改进有利于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能够加深对学习的科学性认识,提升学习内因动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团队项目效果延伸情况主要是考核项目团队完成成果对非项目成员在优良学风建设认识上的影响效果。研究型项目团队的效果延伸主要是研究成果对非成员群体的影响;实践型项目团队的效果延伸主要从实践参与过程及研究成果两方面对非成员群体产生影响。对非成员群体影响范围、程度及质量的考核是团队项目效果延伸评价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团队项目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指数倍率延伸,并覆盖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最终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6]徐永其,胡志健,李学龙.论项目团队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7,(7):103-105.

[2]夏红云,杨林泉,汪小金.项目团队的特点及其应用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7,(7):64-66.

[3]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9-24.

[4]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9-40.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新时期团队文化建设实践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P285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邵伯船闸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把团队文化建设作为推动船闸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坚持以文化促管理,从文化现象的梳理研究到船闸的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从文化理念的融合到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出台落实,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的团队文化,促进了团队文化品质的不断提升,走出了一条稳人心、聚人力、促发展的文化兴闸之路。下面,笔者就做好新时期船闸团队文化建设谈几点感受和认识。

1团队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1.1以团队精神凝聚职工思想。始终用团队精神来引导员工为单位建设创业发展,特别是组织开展了新时期的团队精神大讨论活动,最终提炼出 “和谐、奉献、创新、超越”团队精神。开展了团队精神学习宣讲活动,举办了团队精神专题讲座,促进员工充分了解和掌握新时期团队精神的内涵,凝聚了职工的思想,推动了船闸新一轮的进步与发展。

1.2以阵地建设促进团队活动。先后建立了文化学习室、计算机应用学习室、百部爱国影片教育室、邵伯船闸发展史教育室和职工文体中心等一系列文化阵地,整建了职工安全创建文化长廊和廉政文化长廊,使团队活动得到有效开展。

1.3以文体活动增强团队意识。文体活动是职工最乐于接受的一种形式,也是最能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建立了歌咏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文体活动队,通过开展歌咏比赛、篮球比赛等,促进了员工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创作了《满江红、邵闸》、《邵闸赋》两首诗词和一批书画作品,建设职工书画展览室,并组织员工进行参观,丰富了职工团队文化生活。

1.4以文明创建培育团队风气。文明创建是加强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一支风气正、素质高的员工队伍的重要途径。以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启动实施人文素质提升工程,采用成立学习兴趣小组、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等方法和手段,为员工搭建学习平台和岗位成才平台。以“三创联动”为新载体,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单位、学习型党支部、学习型党员干部“三创”活动,并坚持落实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先进人物学习教育以及文明礼仪学习教育等,积极开展为职工、为船员“送温暖”等服务活动,努力在团队中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气。

1.5以制度建设打造团队规范。制度建设是团队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也是员工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种行为准则,在提升团队规范水平和执行力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每年都把制度的修订完善和创新作为对团队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规范和指导,推出了《重点工作实行项目管理实施方案》、《股级以上干部联系一线班组工作制度》等新制度,为团队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发起开展了“工作规范推进年”活动,在大力开展学习制度的同时掀起岗位工作标准建设的高潮,使员工有了新的共同遵守的办事程序和行为标准。

2团队文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

2.1团队文化建设应重在实践。团队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它是船闸管理思想的实践,是员工的行为准则、工作作风,是在工作实践中所共同锻造出的精神状态和价值信条。可以说,团队文化的实质不看如何诠释,而在于身体力行的实践。因此,团队文化建设必须突出实践性,要紧密结合船闸建设发展的实际,研究发展中的干部职工思维方式、文化心态、价值取向、道德水准的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船闸在新时期团队文化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目标决策的转变,能够解决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和观念问题。

2.2团队文化建设应突出个性。团队文化建设必须突出个性、切合实际,不同单位间的团队文化没有最好、最标准的,只有最适合自身需要的团队文化。因此,我们在团队文化建设中应不拘泥于形式、套路,特别要注重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注重制定符合船闸自身特点、符合船闸工作实际的团队文化建设方案,使团队文化建设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真正发挥团队文化在船闸建设管理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单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团队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团队文化建设是一项持续的系统工程,必须动态地与船闸的发展相适应,不断与时俱进,它是船闸发展水平提升的精髓。只有团队文化内化为船闸日常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作为船闸的常规运行机制,并随着船闸发展而适时调整应对,其价值才会更好地体现出来,才能使团队文化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新时期团队文化建设的方向与重点

3.1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新时期团队文化在船闸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团队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其在船闸管理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团队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目标、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团队文化在船闸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它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树立“抓团队文化就是抓生产力、抓效益”的思想,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才能有效地推进团队文化建设。

3.2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团队文化的深刻内涵。团队文化作为一种管理范畴的文化,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团队文化的深刻内涵,对推进团队文化建设,提升单位综合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说到底,团队文化是被员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的、具有先进性和价值观的行为规范。我们的团队文化能否为干部职工所接受并共同遵循,是团队文化建设的关键。因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团队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使之逐步深入到干部职工头脑中,成为他们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团队文化建设、人人重视团队文化建设、人人参与团队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3.3要注重联系船闸管理实际提出推进团队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团队文化既然是一种管理手段,就必须融入到安全生产、廉政行风、文明服务等管理的全过程,融入到单位各股室、各班组、各岗位上。推进团队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思路和要求,这一目标、思路和要求,既符合上级提出的团队文化建设要求,又符合新形势下船闸管理发展的实际,要有计划,有步骤,逐步深入,不断完善。

3.4要结合船闸的特点推进团队文化建设。每个单位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培育自己的团队文化,但要形成优秀的、有个性的团队文化,必须体现出本行业、本单位的特色。因此,要结合船闸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扬弃和大胆的创新,从团队文化的各个层面作全面、科学的规划,突出团队文化的个性和可操作性,构筑起一整套有行业、船闸特色的文化体系。就邵伯船闸来说,要继续创建具有特色的团队文化,必须注重团队文化理念的整合、提炼与创新,把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思想文化意识融入团队文化建设之中。尤其是要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上下功夫。以安全保畅、行风廉洁、服务优质以及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等工作为重点,展开深层次的探讨、研究,落实制订出一套标准明确、操作规范以及促进各项管理工作有新提高、职工精神面貌和行为方式有新变化的团队文化建设管理模式,真正达到推进船闸又好又快发展的目的。

3.5要通过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团队文化建设。在新的形势和任务下,单位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顺利地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如我们在确立新观念、出台新制度、推行新措施时,都需要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和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因此,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团队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团队文化建设提供支持和经验。这就要求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上下功夫,以提供良好的团队文化环境。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4

论文摘要: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是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重点遴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这表明,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一、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征

教学团队是以教学工作为主线,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教学研究等为重点,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以院、系、中心(所、室)等为建设单位,以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优势互补的教师建构的核心队伍。教学团队具备5个方面的特征:

(一)有明确的教学建设目标

就高等学校发展的任务需求而言,教学团队是以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任务,由为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因此,教学团队的建立应有一个明确的教学建设发展目标,即教学团队应以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建设项目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教学改革,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团队应在校级、省级和部级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优秀教材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二)有清晰的教学改革方向

教学团队建设要紧跟时展的趋势,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三)有合理的教学梯队

合理的教学梯队是形成和建设教学团队的基础,为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学团队应由学术带头人领导,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形成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其中既有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秀的名师,又有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骨干以及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辅人员。

(四)有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

优良的教学建设成果是衡量教学团队建设成效的指标,教学团队的建设成果应在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加以体现。在具体教学建设项目中应取得校级、省级或部级的标志性成果,如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特色或示范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或者显示出取得优秀成果的良好趋势。

(五)有优良的学术研究成果

教学团队应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工作,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优秀教师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带领青年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力争取得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研究成果,并能够将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领域,有效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教学团队建设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作用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团队建设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学名师领衔担任首席教授,发挥感召引导作用,支持团队成员尤其是年轻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攻读学位,积极开展传帮带等形式的帮扶活动,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从而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不断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意识,将年轻教师真正培养成为一线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努力培养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中青年教师骨干队伍,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促进教学拔尖人才(国家名师、省级名师)和骨干教师的成长

教学团队中教学名师和其他具有高级职称的团队成员深人教学工作第一线,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使学生最大限度地享受优质教学资源,使教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仅能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也为教学拔尖人才和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

(三)促进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

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教学团队实施实践教学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是创新教育的平台。教学团队根据教育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验及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大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最佳结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四)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团队建设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在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最新的教学成果,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大批的实用性人才。

三、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对策分析

高水平教学团队的组建对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以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为中心组建教学研究团队

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是具有丰富知识,在教学、科研、服务、创新等方面能力突出的教师,但教师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形成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以教学科研为龙头,才能使教学团队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促进学校层级的提升。选择好团队带头人是培育高素质教学团队的关键。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引导者、组织者、推动者,其作用主要在于设定团队目标,制定计划,组织协调,不断创新进取。在高素质的教学团队中,团队带头人应为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具有教授职称,具备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和较深的学术造诣及创新性学术思想;致力于课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趋势,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创新能力强,具有亲和力,善于同团队成员沟通、调解内外关系,能够营造和谐愉快的工作氛围。团队带头人要带领教师不断拼搏进取,要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二)以课程群组为单位建立教学团队

传统意义的教学团队往往以教研室为单位,把一个教研室的全体教师称为一个教学团队。其实,真正意义的教学团队应打破团队成员的行政部门的划分,而是以课程群组为单位来组织团队成员,教师可能来自不同的教研室,甚至不同的系或学院。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团队其成员才能围绕课程群组的教学建设工作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并在教学及教学改革工作中优势互补,紧密协作,推动教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三)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建设教师团队

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遍地开花、广种薄收之事,而应按“重点建设,分层推进”原则进行。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本科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的“质量工程”中去;另一方面,应分层次建设教学团队,在建设好学校级的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要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建设目标明确、成效明显、发展趋势好的教学团队进行重点扶植,冲击省级、部级教学团队,并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团队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和专项经费支持。

(四)加强交流沟通,增强教学团队的凝聚力

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指团队成员间相互吸引、共同参与团队目标的程度。教学团队的凝聚力是团队的粘合剂,是维持教学团队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学团队的凝聚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质量,即情感因素、价值观念的一致性以及团队目标内化为个人自觉意识与动机的程度。因此,在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团队凝聚力的培育,使团队形成一种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

(五)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营造良好的教学团队建设氛围

教学团队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氛围,包括学校的大氛围和团队内部的小氛围。从学校方面来看,学校应真正营造出一种以学生为本,教师为主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术氛围。学校相关部门应为教学团队的建设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帮助,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工作平台、充足的软硬件条件、周到细致的服务。这样才能使教师潜心研究和创新,严谨治学,施展才能。从团队自身方面看,团队内部应形成一种畅所欲言、宽宏包容、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让每个成员的优势都得到充分发挥,形成合力,发挥团队的巨大作用。

(六)建立有效的教学团队内部管理及激励机制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自然地理学;建设思路;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K9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228-04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必须始终坚持育人为本,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高校应该通过一系列创新机制、保障体系和改革措施的建设和实施,将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教学团队建设计划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质就是通过团队协作的形式来推进教学改革、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因此,加强本科教学团队建设,重点筛选和建设一批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利用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必将极大地促进本科教学体制改革和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自然地理学是以地球表面多种要素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综合体系为对象,探索地理要素综合作用及其演化规律、地域分异规律、人地关系区域系统结构与演化规律,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西北大学地理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努力,已初步形成一支素质高、学科交叉型强、知识结构配置合理、人员储备丰富的自然地理学教学队伍,并于2013年被列为陕西省省级教学团队。本文主要目的在于结合我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实践,在深入分析教学团队内涵与特点的基础上,探讨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实现途径。

一、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团队是团队的一种具体方向定位,是针对教学工作的开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合作群体,就其具体概念而言,目前尚无公认定论。刘宝存[2]等从团队的定义出发将其引申为“以教书育人为共同目标,为完成具体教学目标而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少数知识技能互补的个体所组成的团队”;马廷奇[3]等从高校发展的任务需求方面将其定义为“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为目的、以推进教学改革为主要任务,建立起来的为实现共同的教学改革目标而相互承担责任的教师组成的集合体”;以上两种定义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教学团队要拥有共同的目标,并由相互承担相应责任的教师个体组成。

对于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其内涵在于自然地理学本身的学科交叉性和综合性,专业自身的素质要求注重地域特色,强调多学科联合的理念基础。自然地理学以相互联系的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综合研究来揭示自然环境的整体、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功能、物质转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分异规律。故对自然地理学学科教学团队建设中的教师团体而言,就需要拥有土壤学、生态学、气象学、地质学、环境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科学等多学科背景人才个体的互补和整合。因此,作为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除了具有团队的目标性、成员的互补性等共性外,还应该包括团队成员的创新性、合作性以及团队发展的持续性等个性特征。具体来说,就是要求团队成员间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学习,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形成极具创新思维的团队,保证团队建设的持续性。自然地理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各领域教师通过关注专业间和学科间的交叉联系,有利于发掘科研新思维和突破点,并通过建立多种学习平台,将科研成果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面临的困境

目前多数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焦点大多集中在教学设施、实验器材等硬件建设上,而对教研室建设的关注度明显不够,最终造成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在实践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和管理制度方面的困境

很长时间以来,高校赋予教学个体高限度的教学自主性,导致自然地理学在实际地教学实践中,教学团队的建设和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教师考评制度常以个人科研绩效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就产生了“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自然地理学教师管理中其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上。在这种科研导向的考评制度下,严重削弱了教师进行教学探究的热情,导致教师减少了在教学上的时间和精力。而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对教师个体而言更是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明显不足

教研室是开展自然地理学教学探究活动的基本组织,其存在的主要意义就是要针对自然地理学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定期进行集体探究或教学经验交流。然而受高校连续扩招政策的影响,各学科师资队伍本就紧张的状况均受到较大程度的冲击和影响,自然地理学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变得日渐繁重。教学工作量的不断增加,使得教研室日常的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很难正常开展。

(三)教学团队建设中教师缺乏合作精神

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另一大问题是价值观的问题,若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对团队缺乏社会认同感,就无法开展更深层次的协作。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偏少,相互信任和支持也相对较少,对于团队内部出现的矛盾很难正确解决,缺乏团队凝聚力。教学团队内部的鼓励不够,没有一个可以知识共享的氛围。成员在开会进行集体讨论时,保留自己的想法,无法集思广益,无法进行思想碰撞,创新就更无从谈起。

三、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与意义

(一)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1.自然地理学综合化发展趋势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各种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越来越广泛,多要素的融合、多学科的交叉,决定了自然地理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随着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及其与许多自然科学发生联系,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学科。当前,随着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传统清晰的学科界限逐渐被打破,不同学科的概念、研究方法在其他学科中也得到不同应用,科学在原来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高度融合的趋势,使得现代科学已然变成了一个多层次的纵横交错的立体知识网络[4]。因此,现代科学研究的组织形式和研究内容也开始由原来分散的个体和单一的学科研究向以一定规模的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向转变,亦即从“小科学”转变为“大科学”。这一发展方向的转变,使得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师无论是在课程教学还是在学术研究方面,都越来越依赖教师团体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团队这一组织的建立,为教师之间开展紧密的教学和科研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现行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需要。教研室作为高校目前最主要的基层教学组织,在本科课程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日渐加快,使得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发展,在校学生人数也急剧飙升。这一变化给教学工作和教研室各项活动的组织开展带来很大冲击,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师管理和培养、教学工作量安排等方面随之出现了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教研室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很多棘手的难题,这种状况就迫切需要对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深入思考,开展必要的改革工作。

3.教师个体局限性的驱使。由于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本科自然地理学教学工作本身内容繁杂、任务繁重。然而众多教师很长时期内都依赖个人能力的发挥来开展各项教学任务,个体能力的大小和个人教学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自然地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事实上,随着自然地理学教学内容的日益综合化以及各项信息技术的引入,个人不可能掌握和精通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自然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引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绘等知识和技术,对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亟须借助集体或团队的力量来组织和开展教学工作,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建设的意义

1.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众多高校在本科阶段教学水平评估的促进下,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在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学科与课程设置等方面逐步推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5]。而教学团队建设正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自然地理学教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通过高效的教学团队建设,来优化自然地理学课程系统与教学内容,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利用教学团队成员各自的优势各施所长,从整体上提高自然地理学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2.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合力优势。当前高校教研室在发挥实际效用中存在着沟通不畅、科研活动分散、“重科研轻教学”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学科教学资源配置不合理,严重影响了本学科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学术水平。以教研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综合分析其硬件实力和人才状况,在有效利用教研室硬件设施的同时整合教学人员,打造出一支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背景、专业特长等相对合理、技能互补的团队,可以充分发挥教师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6]。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就是以此为依据,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发挥合力优势,实现自然地理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升。

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深入发展,学科综合性不断加强,而学生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多样化。自然地理学的教学内容不断增多加深,3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过程,这就对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发展思想、科研思维和教育教学方法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促使教师个人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地提升和进步,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加速建设。

四、构建高校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的基本思路与途径

高校教学团队是根据各学科的具体情况,以优秀的学术带头人为中心,以精于合作的教师梯队为主体,以综合性的教学科研任务为建设平台,具有明确的团队目标、以团队荣誉为己任的合作精神、分享决策权,共同承担责任的教师集合体,其实质就是要通过教学组织的创新,最终达到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目的。自然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教学团队的构建应当在遵循课程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团队合作和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打造一支创新意识强、教学水平高、协作能力好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最终实现本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提升。

(一)加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

团队建设理论认为人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因为目标总是通过人员具体去实现,所以人员的构成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7]。教学团队实质上是由教师组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师资队伍建设决定了团队的现实水平和未来的发展前景,其具体包括团队带头人的甄选、团队规模的确定、团队结构优化以及青年教师培养等。

教学团队带头人作为团队的灵魂和核心,是团队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对于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必须选择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维,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的人来担当,从而带领团队不断向前发展。此外,要严格控制团队规模,一个高绩效的教学团队规模成员人数应控制在12人以内为宜,在实际操作中应该追求最适宜的团队规模,以便于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责任感。在团队建设过程中要力争优化团队结构,根据专业特点,对成员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等方面进行较为合理的优化组合,坚持发挥老教师“传、带、帮”的作用和加强青年教师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凝聚一批优秀的团队成员,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形成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学梯队。团队在长期的教学与科研实践中应逐步建立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青年骨干教师的学术梯队,既可以保证团队的建设与发展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同时也为团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继学术力量的支撑。为加快培养青年教师,需要制定一套较为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通过引进和在职培养,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为了不断提高团队教师的学历层次和学术水平,对在岗教师有计划地分批选送进一步深造。此外,还应积极选派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提高其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西北大学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在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传、帮、带”的传统,建立了完善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青年教师岗前培训考核制度、青年教师培养导师负责制、青年教师随堂听课制度。通过学生评教、教学督导组评价指导、学生成绩分析评价等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使其成为教学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团队注重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合作,先后有7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行研修,使团队成员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高。

(二)创建高效的运行与管理机制

教学团队建设是对人才资源、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优化配置的过程,这就需要制定和完善团队规范来加以协调。为达到规范约束和引导团队成员的行为取向、业绩目标,调控内外资源的目的,必须在组织纪律、资源配置、岗位责任、绩效标准、奖惩约定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这对于团队的维系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教学团队建设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并建立有效的团队运行与监督机制。我们在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创建过程中,探索实行了团队带头人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即团队组织应该分为双层架构:(1)课程群团队,即由自然地理学核心专业课程群构成总体的大团队,由团队带头人总体负责,主要负责团队的队伍建设、课程群总体教学模式设计、经费的管理使用以及辅助教学的实验室及校外基地的建设等;(2)核心课程团队,在大团队的基础上,下设包括生态类、资源类、水文类、环境类以及全球变化学等核心课程各自独立构建的课程教学团队,由每门课程的课程负责人来负责和承担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研讨、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团队运行和管理则根据不同内容进行具体划分:课程群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和课程教研活动等相关内容由两层团队(课程群团队和核心课程团队)分别根据工作内容和范围组织进行;日常的课程教学管理、实验室的管理、学生的成绩管理、校外基地的联系以及征求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意见等由学院行政办公室及教学秘书承担。与此同时,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由团队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分别汇报一年的课程群团队建设的工作情况和课程建设的情况及相关问题,并通过团队全体教师进行研讨,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与方案。

(三)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是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教学没有科研作支撑,就不能增强学问,就不能培养创新人才[5]。科学研究是教师进行研究型教学,为学生提供启发性知识的基础,它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开阔知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把握,从源头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而且可以通过开展创新性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创新性学习与研究。科研优势和优质的教师资源为本科生全面接受科研训练提供了系统保障,学生通过接触学科前沿,激发了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自然地理学教学团队创建实践及教学经验,我们倡导建设一种“宝塔型项目研发组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将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的成果和学科领域问题融入到实践教学中,规定由“1个教师(科研人员)+几个研究生+多个本科生”构成宝塔型的项目研发小组,通过该模式,实现了“获得一个成果,造就数个人才,带动一批学生”的科研教学双丰收的目的。团队教师在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探讨,促进教学科研相长,并注重将科研经历融汇于课堂教学,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工作中。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环境科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教学计划中,专门为本课程群设计了学科研究教学板块,开设了《全球变化》、《现代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学前沿问题》等紧密结合学科发展热点的课程,同时以邀请专家讲座、开设课程教学与学术论坛等形式提高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前沿性和国际性。团队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新性研究。团队成员先后指导本科生获得部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3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5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项目10余项,指导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获得省级奖励2次。这种产、学、研的实践模式保证了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学生所学技术也能不断更新。

(四)建设与完善考核与评价标准

科学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标准,对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检验团队建设成果、提升团队核心竞争力等意义重大,是教学团队能否有序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要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考核和评价标准。考核评价时要把团队业绩与个人业绩共同作为考核的基本内容,且更加注重团队整体的绩效而非单纯关注个人的职责及表现。如在教学质量方面,可以考虑只考核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而不是针对单个成员进行考核,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结果统一以团队评价结果为准。这样以团队绩效为依据来评价个体成员,有助于强化团队内部关系的融合性,调动教师协同工作的积极性。与此同时,也需要对教师和团队教学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模式进行动态化革新,要从原来强调甄别、选拔、奖惩功能的结果性评价模式向突出诊断、激励与调控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模式转变。在考核和评价过程中,要根据团队的发展阶段和水平,对原有考评标准进行修改补充,使之符合教学团队的实际发展情况,防止其过高或过低,导致考评结果失去其真正的意义。此外,可以考虑借助非本教学团队的人员进入考核层,例如考核主管部门可以抽调与该教学团队学科、专业、课程对口的教师组成专门的考评机构,从学科、专业、课程等角度对其进行客观评价,以避免在自我考评过程中出现对团队自身的问题认识不足或业绩评估过高等弊端,真正做到考核的公平公正,起到促进团队工作始终向前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秉维.现代自然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救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3]马廷奇.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与策略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40-42.

[4]吕改玲.我国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研究[D].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008.

[5]陈晓琳.基于课程组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7):72-74.

团队建设重要性范文6

知识经济时代导致新的综合学科、横断学科和边缘学科大量出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从而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发展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院校建设优质的教学团队,目的在教学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教师队伍,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开发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职业院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本文从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团队建设的具体方法和程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职业院校教学团队的概念和内涵

工作团队是由一些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而互相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正式群体。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团队成员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是一致的。团队所起的作用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总和。团队在不同的组织之中,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教学团队是工作团队的一种形式,除了具有工作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等共性外,还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即教学团队结构的梯次性、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团队结构的梯次性,指教学团队成员的年龄、学历、职称的结构,团队效果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是指教学成果的滞后性和作用发挥的潜在性。教学团队建设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团队可以通过内部的沟通整合,成员之间互补技巧和经验,加强团队领导人的辐射能力,形成综合实力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2职业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重点

(1)建立合理的“双师”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团队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突出高职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用制度保障教学团队建设。高效的教学团队的建设应该具有一个合理的基础结构:①对团队内专兼职教师的适当培训。②建立一套清晰而合理的测量系统评价总体团队绩效。③合理的报酬分配方案。④具有支持作用的人力资源系统。

(3)教学团队的目标要明确。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要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注重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在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始终以专业所在行业、产业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科学制定专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高毕业生职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充分考虑市场对计算机技术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实际需求,在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改变千人一面、缺少特色、同质化人才过剩的问题,培养市场紧缺的实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3职业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策略

(1)树立共同目标,培养团队协作创新精神。计算机应用专业团队建设要有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确定学期和年度的教学建设和课程改革目标,设置层次性的教师个人目标,保证教师职业发展的专业性和意愿导向,为教师提供各种校内校外的学习进修和研习机会,加强团队成员的资源共享和沟通合作。

(2)引入人才“零库存”理念,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引入一批行业和相关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技师作兼职教师,充实实践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可以避免教师的冗余和闲置,减少办公和管理费用,降低聘用成本和风险。

(3)建立与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配套教材建设。聘请一批对应岗位专家的行业兼职教师,对学生未来工作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分析,分析出需具备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确立职业岗位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