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管理知识范例

团队管理知识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管理;创新团队;知识生产;高深知识;高校发展

2015年,国务院《统筹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总体方案》,要求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一流创新团队的培养。如今,进入了“大科学”时代,工作内容和工作环境日渐复杂,个体已无法独自完成繁重而复杂的科研工作,成立创新团队已经成为完成科研任务的首要选择。高校是“高深知识”生产的重要力量,是原始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未来的竞争力。[1]不过,我国高校在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临时拼凑、“夫妻店”、“师徒型”、学科间缺乏沟通、学缘结构单一、管理形式简单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欠缺等。[2]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创新团队应有功能的发挥。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了解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特性和知识管理的实质,为高校创新团队的培育、建设与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决策参考。

一、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特性

高校创新团队以知识生产为己任,知识生产是“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及价值观等自发形成的集体行为”[3],强调知识的应用和问题的解决。主要特征体现在:应用的情景性,研究的跨学科性,知识生产者具有异质性和多样性,知识生产方式灵活敏捷。[4]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需要适应这一新形势,打破学科藩篱,借助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逐渐适应知识生产转型的趋势。

(一)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跨学科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学功能不断发展完善,从仅仅强调人才培养,逐渐发展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众多新职能。大学职能的日益发展和完善,推动“大学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必须向跨学科及跨机构方向转变”[6]。“高深知识”处于知识链的前列,对于一般个体来说,学习、运用和研究这些知识具有较大的难度。[7]因此,在高校“高深知识”生产过程中,创新团队发挥了主体作用。创新团队侧重于研究现实问题和重大理论。这里的“问题”和“理论”都是社会和学科发展的结果,但又和现有的按照知识体系来划分的学科无法一一对应,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这些“问题”和“理论”的研究需要组织多学科的学者,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得以顺利开展。[8]由来自不同学科的成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基于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实施跨学科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施、研究结果呈现等环节的合作。这种合作对团队成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创新团队成员打破学科界限,借助诸多相关学科知识,融合不同学科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借助学科间知识的融合为学科累积知识和创新知识奠定基础。创新团队在研究中,提出了创新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这些概念和理论体系具有突破学科障碍、融合相关理论、富有开放性等特点。[9]创新团队的研究区别于单学科、单个人“孤军奋战”型研究,学科间不同知识体系彼此作用、密切交融、频繁互动。因此,创新团队研究是集体生产知识的方式,创新主体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异质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创新团队中成员以协作的方式解决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在一些学科边界交汇处,往往会产生新知识。跨学科研究是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重要特点,这将使人类知识更加丰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科的发展水平。

(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并存

知识是在人类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在高校创新团队的知识生产中,一般情况下知识是以两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的,分别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那些“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知识。那些无法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系统表述的知识,即为隐性知识。[10]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获取;而隐性知识主要的来源是个体经历,包括学习经历、研究经历、工作经历,甚至还包括生活经历和源自个体内心深处的想法。隐性知识的体现方式是抽象的,具有非常强的个体特征,即个体的动作行为、“三观”和情感思想等。也正是因为如此,隐性知识很难以某种特定的方法表达出来,交流和传递也极其困难。而显性知识相对简单,可以以某种特定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被分享和传承。以上述两种知识形式分类为基础,借鉴Nonaka和Takeuchi知识创新生产模式[11],可以把知识的生产方式分为四种。第一,对于隐性知识的整合,主要是创新团队通过对知识的重新改变和整合之后产生的新知识,知识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第二,隐性知识的转变,表现为知识的利用过程;第三,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表现为显性知识被吸收利用从而产生新知识;第四,在显性知识不同领域或对象中的知识元素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知识。“高深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深奥的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又包含隐性知识,但以隐性知识为主。“高深知识”基本集中体现在一部分专家教师身上,把这部分知识转变为便于学习的显性知识的难度系数较大。

(三)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生产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高深知识”的生产与高校创新团队及其成员的各种努力和高智商探究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他们共同努力的成果。“高深知识”相对于普通知识来说是比较深奥的,这就要求创新团队有足够的热情与坚持力,对某一种特定的知识形式长期不断地关注和探究。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思考并进行创新性改造。但并非所有思考都是符合正常思维逻辑的,有很大一部分或许就是“胡思乱想”的产物。同样,也并非都是通过常规探索所得出的,也有可能是顿悟的。总而言之,“高深知识”的研究过程并不是“顺理成章”的,其中充满了无限的探索发现和创新研究。“高深知识”生产不单单是知识量的突破,而更是质的飞跃,不仅仅是学习别人,更是探索和创新。没有探索和创新,就不可能出现新知识。“高深知识”的研究,要求高校创新团队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不仅如此,创新团队要想生产更多更好的“高深知识”,还需要加上个人与集体的交流与合作。这当然需要对创新团队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本质

知识管理的概念来自企业领域,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和规划知识以及对其进行应用、创造的过程,以能够共享隐性和显性知识,借助集体的力量使企业具有创新和应变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绩效水平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为目的。高校以共享、传播、积累“高深知识”为使命,同时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和高校的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因而,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知识管理的理论完善创新团队管理。创新团队核心任务是生产“高深知识”,因此,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管理“高深知识”。相比较于企业组织的知识管理而言,“高深知识”管理与其存在差异。其一,其对象存在着区别。高校知识管理指的是高校创新团队、“高深知识”以及其他师生;而企业知识管理通常情况下,指的是公司员工和普通知识。其二,其实施的领域存在着区别。一个是高校,一个是普通商业性机构学习型组织。因而,创新团队的建设并不是知识管理理论在高校的简单移植,其前提必须是符合高校实际,遵循“高深知识”的特性。

(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是“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

首先,在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中,“高深知识”是核心管理内容。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不仅与“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共享、交流、加工、获取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且与应用和创新“高深知识”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密切相关。其次,相比较于普通知识而言,“高深知识”具有个性默会性、深奥性。这决定了“高深知识”不是独自存在的,它需要创新团队的创造、分享和应用,以体现其应有的价值。因此,脱离知识生产主体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同样,创新团队要进行研究活动也需要“高深知识”作为支撑,离开了“高深知识”,创新也无从谈起。“高深知识”和创新团队一起创造价值。“高深知识”得到发展,一定是创新团队发展的结果,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和“高深知识”紧密联系。因此,“高深知识”和团队成员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核心。

(二)创新团队知识管理主要内容是建立共享交流机制

高校是一个以学科为核心的学术组织,学科的成员间是自由、松散的关系。这和企业知识管理区别很大。因而高校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并非和传统高校管理一样职能单一,其需要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综合性管理职能。相对于纵向管理而言,创新团队知识管理更重视横向管理,然而它并不希望涵盖所有管理职能,而是倾向于和其他管理职能的知识环节相联系,借助于管理知识策略和文化制度的力量,打破部门和团队间的彼此封闭、互相分割的状态,使学校、部门、团队、个体间能够有效共享和交流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从而能够实现“高深知识”应用、创新和转化。生产“高深知识”的过程总是和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创新团队在“高深知识”管理中起到关键作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朱克曼对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92名学者展开研究后发现,这些获奖者借助师徒关系进行代际相传,并且他们在向导师学习期间,收获最多的是隐性知识,诸如科学态度、思维模式、工作标准等,而不是显性知识。[12]在科学研究中,正是在这些隐性知识引导下,创新团队才可能获得新的科学发现,从而不断促进科学的发展。隐性知识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元素,也是创新团队知识生产过程中各成员之间有效合作的纽带。因此,建立共享交流机制是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三)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高深知识”创新和应用

“高深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创新团队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高校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创造知识、传播知识,来改变人类的命运,实现人类的幸福。[13]知识创新贯穿于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全过程。没有了知识创新,高校就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当然,知识创新也离不开每一位创新的主体,知识创新首先发轫于创新个体间的知识的交流与分享,为个体知识的积累提供基础。“高深知识”生产出来不应被束之高阁,更不应因此而停滞不前。这些知识积累被个体逐步吸收内化,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应用。

三、高校创新团队建设路径

创新团队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知识管理。高校创新团队建设应针对创新团队“高深知识”生产的特性以及知识管理的本质,紧紧围绕“高深知识”生产和转化的环节,采取措施以实现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导师制,促进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

隐性知识是“高深知识”生产的根基,也是生产“高深知识”的关键因素。“高深知识”的社会化具体体现为,隐性知识在师生之间、同事之间和学生之间“润物细无声”般地传递与分享。隐性知识的本质特性要求创新团队为成员提供各种交流分享的渠道,包括各种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导师制就是实现隐性知识分享的最好的平台。首先,要完善面向学生的导师制。这是当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方式。研究生在围绕导师的研究方向做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导师的隐性教育信息(语言、行为、态度等)通过隐蔽方式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传递,而研究生以视觉、听觉为主的感觉系统对其无意识接收”[14],研究生可以从中学习到许多难以用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在无声中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传承。当然,研究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除了导师的传承和教育,还有其他形式,诸如课堂教学、研讨等。实施导师制必须处理好导师制与其他形式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共生和双赢”,使隐性知识转化效益最大化。其次,建立面向青年教师的导师制。这里的青年教师主要是指刚走上教学或科研等工作岗位不久的教师。建立面向青年教师的导师制,依靠导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在思维方式、科学素养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继而在新老教师之间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这无疑是青年教师快速增加教学和科研经验,提升知识创新能力的捷径。第三,增设助理导师制。当前,高校里往往一个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导师的精力、时间以及知识结构的限制,有可能成为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的瓶颈。助理导师一般是由具有一定资历的年轻教师担任,他们的学术思想更加活跃,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长处,协助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给予指导。助理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经导师授权后,可代替导师在学生日常管理、学位论文审核等环节行使相关职权。这样,每个学生被指导的时间增多,可以体会到更加全面的知识,这对于开阔学生学术视野、拓展知识含量、培养创新意识都有益处。

(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实现隐性知识显性化

创新团队知识管理可以看成是一种对无法用语言文字表述的隐性知识的发掘整理,并将其转化为系统知识的过程,这也是知识创新最为关键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创新主体运用语言或文字工具,借助于隐喻、类比等方法,以及研讨、座谈等手段,将个人的非系统化的隐性知识予以呈现和分享。换句话说,就是要求团队的成员要将自己的看家本领或者“绝活”展示出来,供同事和学生学习、模仿和借鉴。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创新主体要想准确表达个体的隐性知识,就要借助自己的学术语言、专有名词和概念来表述,并通过学术论文、演讲和专著等形式存储、复制、传播,使知识从个体的、隐性的知识转换为公共的、外显的知识。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使得隐性知识传播、共享更加快捷、高效。

(三)建设专业的知识库,达成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2

1.1知识型馆员队伍建设

图书馆员的知识水平对保证服务质量非常重要,建立一个知识型的馆员队伍是新形势下图书馆的发展需要。知识型的馆员根据所在部门的不同,有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深度的要求。采编和网络中心等对部门馆员主要注重的是业务技术工作所涉及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运用。例如采编部门的标引工作,是建立图书馆文献数据库、组织馆藏文献排架以及建立文献检索系统的关键性工作。技术难度大,所处理的文献学科多、内容杂。对馆员的标引知识、各学科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等通通包含在内的综合科学文化水平的要求很高;再如,网络部门从事服务器维护工作的馆员不但要负责全馆的计算机及网络的正常运行和维护,还要负责图书馆网站和数据库等电子资源的日常维护,知识馆员的计算机专业技术要过硬。因此,对内部门应根据不同的业务工作,设立合理的技术岗位。尤其针对业务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部门,应考虑针对不同的技术岗位,设立阶梯等级,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激励有利于激发每个馆员的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馆员业务水平提升的动力。

不同的公共图书馆,由于职能要求相同,对外部门的设置大体一致,名称略有不同。公共图书馆的对外部门一般包括:弱势群体部、外借部、报刊部、声像部、特藏部、信息咨询部等。在对外部门中,从事前台服务的知识馆员,要求具备丰富的读者服务知识,对读者做到微笑服务,对图书分类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为读者找书提供必要的专业帮助;信息咨询部门,要将信息咨询服务提升到知识咨询服务高度。咨询服务不仅要满足企事业单位用户关于生产、销售、行政、管理、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咨询;还要满足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各种知识服务需求。信息咨询服务相对于其他对外部门,馆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要求就更高了,在这一部门应考虑单独设立学科馆员和专家馆员岗位。

1.2馆内知识共享空间构建

人是实现知识的主体,知识管理特别强调人的管理的重要性。隐性知识是一个人的智力资本,有个性化和情境化的特点。让隐性知识得到分享是实现公共图书馆馆内知识共享的关键。构建馆内的知识共享空间,实现馆内的知识共享,管理者应重点考虑如何消除人为因素产生的知识共享障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使共享者的贡献得到认可,做到让共享者与团队实现双赢,从而保证共享机制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知识共享文化,让馆员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价值,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良好的团队学习氛围;开发形式多样的知识共享方式,通过举办联欢会、经验交流会以及其他各种座谈会的方式为馆员之间创造知识共享的平台。应注意部门内部与各部门之间的知识共享方式的适用性问题,采用合适的方式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利用知识共享技术,凭借网络化的办公环境,馆员可以在组织局域网上浏览公共信息资源,利用QQ、MSN等网络交流工具实时分享个人的业务知识和工作心得。

1.3团队的知识创新

从知识增值的角度,知识量的增值通过知识共享来实现;知识质的增值则要通过知识创新才能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知识创新,要从部门的知识创新入手。图书馆的各部门业务职能不同,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差别很大。知识创新以部门为单位来开展,会带来更好的效果。各个部门的创新成果也必然会带动全馆的知识创新。以部门为单位开展知识创新,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要根据部门的工作性质不同,认识到创新的知识内容的差异性。对内部门应围绕业务技术知识来开展创新,对外部门则围绕服务知识来开展创新;其次,应在部门内部建立团队工作机制,在充分了解部门员工的价值观、职业需求、能力状况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尽量让更多人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防止人员流失而带来的隐性知识的流失;再次,应注重在团队内部构建知识共享空间,打破共享障碍,使员工的隐性知识能够实现共享,知识在团队内部实现流动和交换;最后,对部门内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进行管理,在遇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拓展实用这些工作环节中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循环转化,让员工的个人知识得到修正和提升,最终实现团队的知识创新。

2知识咨询服务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读者对各种知识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知识服务。公共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应不仅局限于为到馆的读者提供知识服务,而是将服务的对象拓展到了所有想通过图书馆获取知识的社会团体或个人。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服务是目前知识服务的一个重要服务模式。

2.1企业咨询服务

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知识创新,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知识的提供者和参与者,通过咨询服务的方式参与进企业,帮助企业实现知识创新。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部门应该转变职能观念,深化知识服务理念,勇于走出去,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去了解各种企业信息,掌握服务对象发展动态,将咨询服务由过去的被动等待用户上门到主动联系寻找服务项目,开展定向的企业知识咨询服务;此外,从事信息咨询服务的馆员应重视知识积累,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将现有的信息服务水平提升到知识服务的高度,以馆藏资源为依托,根据企业单位实际的需要,收集大量相关信息,从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将信息整合成为企业最需要的知识,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高水平服务。

2.2社区文化服务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担负着教育、信息保障、文化传播、促进社会和谐、培养阅读习惯、扫盲、培训信息素养等使命。社区的文化服务是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所赋予给图书馆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开展社区文化服务,当地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与街道、社区或其他社会力量(如开发商等)合作建设社区图书室。前者提供书籍和知识咨询服务,后者提供场地、设施等硬件环境。公共图书馆应根据社区居民知识需求的特点组建一个由法律、经济、外语等学科馆员构成的专业团队来专门为社区居民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

2.3网上知识咨询服务

依托图书馆门户网站,在网上搭建一个交互式的虚拟参考咨询平台,取代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知识咨询服务。知识咨询服务的标准不是“我是否给用户提供了需要的信息”而是“我是否通过服务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3结语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学习型组织理论;团队管理;团队建设

1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

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企业组织理论,具备有机化、高度柔性、扁平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学习的特点,是近年来企业组织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理论。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自主学习、长期学习的氛围建设,同时要求了员工在进行工作时要主动自觉地进行个人能力强化和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学习型组织理论在构建上围绕目前企业员工管理过程中缺乏深层教育的问题进行展开,并突出了培训、指导等员工教育形式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价值。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于企业管理中,能够帮助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性的竞争水平和竞争实力,同时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智慧型产业结构转型及新经济体系下产业革新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掌握良好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内部人才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打下良性的基础,同时学习型组织理论还能调动员工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学习型职业规划建设,让员工提高企业的忠诚度和信任度,进而实现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建设,为企业市场发展和进步打下良好的内部员工基础。

2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员工的培养表现

2.1培养员工自我突破技能

学习型组织理论构建中最基本的技能培养就是锻炼员工实现自我突破,通过从员工意愿角度着手,从精神需求层面进行员工突破意识构建。在构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培养员工的耐心和责任心,结合客观实际情况进行学生能力提升和创造力提高,以此保障员工的能力得到根本实现,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突破技能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在员工团队中构建激励机制,让员工在良好的组织环境下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逐步实现自己的愿望。

2.2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

传统的固化思维模式很难让员工正确看待和认识事物,而且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影响,而学习型组织理论能够帮助员工转变固化思维模式,让员工能够在学习型组织思想的引导下,利用原有的认知和知识以新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是员工对事物判断和思考做出与传统思维模式不同的表现,是企业创新的根本。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员工思维模式转变还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对企业管理的认知水平,有助于企业组织更好地提高绩效管理能效,帮助企业更进一步发展。

2.3实现团队学习氛围营造

在学习型组织模式的引导下,企业员工团队将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知识学习体系构建,并逐步形成基于团队的学习团体,在学习团体的带动下,员工的目标实现度及实现标准都能够大大提升,员工们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也将明显提升。此外,在团队研讨和交流下,团队员工们的思想和智慧在不断碰撞和交流,员工们的思想和观念得到交换,进而有助于问题解决及推动员工个体发展。

3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的思路

从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作用看,其在管理上的构建需要立足于科学、合理、战略、规划等角度。

3.1科学化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对于员工团队管理体系而言,需要顺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满足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和团队管理的基本需求,在进行构建时要自觉主动地将创新思维和科学思想融入管理构建中,并以此作为构建的基础进行各环节和内容的补充与完善。企业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企业内部员工团队管理平台,并在平台内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以此实现多元化管理构建,帮助员工更好地融入其中,并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3.2合理化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在管理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个体思想和个性化思维,对此,就要求企业要围绕员工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团队组织构建的协调机制建设,确保团队内所有员工的个性化思维能够得到尊重,同时构建起具备良好凝聚力的学习组织思想,企业领导层可以通过柔性化员工管理实现企业内部管理关系调整,进而实现对员工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化思维的培养与保障。

3.3战略与规划下的员工团队管理

战略建设是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员工团队管理构建的重要环节,要想保证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作用发挥,战略建设就需要立足于企业发展目标和员工职业规划,在整合企业内外部环境表现及企业员工职业需求后,战略性规划团队管理体系,以此制定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满足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良性团队管理制度。

4现阶段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构建存在的问题

4.1缺乏有效的落实与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我国企业员工团队管理已经有段发展时间了。但就目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都以学习型组织理论员工团队建设进行口号宣传,缺乏管理机制的落实和建设。少数企业在进行构建时忽略了员工个人学习意识培养,仍以传统的强制性管理模式开展,导致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核心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员工们的参与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提升。笔者了解了几家企业发现,大多数企业的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建设存在雷同,深入了解后得知,企业对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认识度较弱,在进行建设时采用借鉴和照搬的形式进行开展,缺乏与企业自身的协调建设,导致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缺乏与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有机协调,影响整体的落实水平和开展成效。

4.2忽视员工职业规划建设

学习型组织理论中强调了员工职业规划导入,但目前的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在开展上缺乏相关方面构建,使员工的个体学习意识和学习思维得不到培养,并且因为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导入,使学习型组织理论导入后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有小幅度提升,经过笔者访谈调查后了解到,流失员工大多数认为,企业所谓构建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对员工工作的不认可,与员工自身规划相悖,进而使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降低。

4.3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

目前,我国企业导入学习型组织理论后,缺乏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同步创新,在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上仍沿用传统方法。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不匹配下,使员工对学习型组织团队管理的参与积极性减弱,学习型组织员工团队管理的能效发挥水平较低,久而久之企业管理者就认为该团队管理模式不适合企业,影响学习型组织团队管理模式发展和落实。

5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建设建议

5.1加强企业管理层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认识度

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就需要企业管理者正确认识学习型组织理论。因此企业需要加强管理层对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学习,并积极开展相应培训,让管理者认可该理论,并经由管理者进行纵向的员工培训和指导,为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建设打下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基础。例如,管理者可以通过对员工梯队进行培训制度建设,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技能学习培训活动,并以管理者参与带动员工发展的形式落实培训,以提高员工的参与积极性。

5.2加强企业员工学习意识的培养

在学习型组织理论下,员工学习意识培养是保证员工团队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保障企业人才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养,立足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强调内部员工团队学习意识构建,让学习融入员工工作和生活中。企业需要做好员工学习和工作的协调管理,帮助员工学习,并引导员工构建终身学习理念,通过营造员工内部良好的学习氛围,构建员工人际关系和谐体系,实现对企业员工学习意识的强化,进而保证员工个人潜力的充分发掘和企业良性发展。例如,企业可以通过将企业文化与学习意识培养进行结合,提高员工的学习意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塑造过程中,通过全体系塑造,以企业现有文化为基础进行学习型文化氛围营造,例如在企业办公区张贴学习标语、定期组织员工参加学习活动、做好员工学习演讲等。

5.3做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协同创新

企业要想在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良好的竞争优势,就需要立足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和完善,并在实践过程中将理论基础与实践落实进行有效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当今的企业员工团队建设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的以人为本思想需要深入贯彻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去,企业要积极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员工团队优化和创新,确保员工团队的主体地位,保障员工在学习型组织体系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在协同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企业需要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思想进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创新和构建,并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坚持员工培养与企业管理协调统一,积极满足员工发展和学习需求,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6结语

在本文的研究和论述中,笔者就学习型组织理论下的员工团队管理概念、价值、现存问题进行剖析和阐述,并立足我国当前企业管理存在的欠缺和不足,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和构建思路。从本文的研究上不难看出,学习型组织理论对员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企业需要在日常工作和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强化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员工管理、团队建设、人力资源管理融入。随着学习型组织理论的不断渗透,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中定能发挥出更强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革新也定能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引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志行.新一代学习型组织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工作创新性研究[J].高教学刊,2019(2).

[2]李宇轩.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员工团队管理措施探析[J].学周刊,2019(6).

[3]张诗文,张双.论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以海底捞为例[J].西部皮革,2018(12).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科研模式;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

0引言

作为现代科研项目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不仅关系到整个项目的开展情况,而且还影响到科研人员以及整个团队的竞争力与创造力。因此,对联合科研模式下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现代科研项目更好地进行奠定良好基础。

1概念介绍

1.1知识管理概述

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想要向着更加良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而对于高素质的人才来说,则应掌握大量理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为现代企业发展的推动力。这一背景下,逐渐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知识管理。在一个组织机构当中,构建出相应的量化与质化知识系统,并通过相应的手段,对知识进行获取、创造、风险、存储、应用等,使其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1]。简单来说,就是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以及知识应用规划与管理的活动。

1.2知识管理系统概述

针对知识管理的需求,很多企业均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开发出相应的知识管理系统,通过其完成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相对于传统方式管理方法来说,知识管理系统具有更多的优势,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采用传统管理方式时,主要将内容记录到纸张上,通过对纸张的保管,达到知识管理的目的,管理效率较低,且管理质量较差,纸张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损坏。而采用知识管理系统之后,则会将信息记录到计算机网络中,防止纸张对知识管理的影响,因而提升管理效率与质量[2]。以往阶段,寻找并应用某个知识信息时,需要从庞大的资料中慢慢寻找,将会耗费大量时间。而采用该系统后,只需要录入关键词,即可从庞大的数据库内,直接寻找出相关的信息,使得知识的应用更加方便。在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简单的操作,即可修改、增加或删除知识信息,也非常的方便[3]。

2需求分析

对联合科研模式下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进行应用时,需要其完成以下几项工作:将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存储,如项目具体安排,项目开展所需要的人员,项目的统计和评估等,以确保相关人员需要使用项目信息时,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这些信息。收集相应的参考资料,存储完成的实验报告,论文与成果的展示,整个项目活动的评论等[4]。检测登录人员的信息,展示用户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与成果,对好友进行管理,赋予其他人员相应的权限等。能够在系统内,即时与他人进行交流,向他人或接收他人的短消息,合理的安排日程,以及发送、接收、删除邮件等。

3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

3.1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特点

对于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来说,主要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应用Web2.0技术。在该管理系统内,包括很多具体的功能,如知识资源的存储,链接信息的在虚拟团队中的共享等,而这些功能的实现,则需要以Web技术为支持,通过这一技术的优势,不仅能够达到这些功能需求,而且还有效降低系统的研发成本[5]。二是注重知识信息的安全管理。该系统使用时,不仅拉近各方面参与人员之间的距离,加强信息共享力度,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整个虚拟团队的要求,结合现有知识信息资源具体情况,科学对其进行整合,形成知识服务模块,使这些知识信息资源在实际当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是以知识应用为重点。根据实际的需要,能够从该系统当中,及时准确检索出相应信息,为科研项目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知识信息支持[6]。

3.2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设计

针对上述需求,利用Web2.0等技术,对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总体进行了设计,其中,共由4个功能模块构成:项目管理模块,主要用于项目各方面信息的管理,包括项目的规划,项目团队建设,项目社区构建,项目的整体统计、评估;文档管理。对项目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献资料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参考资料管理,实验报告的存储,论文及成果的展示,所有文献资料的评论等;人员管理,主要对项目参与人员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的检测,个人主页信息的、修改与删除,好友的删除与管理,他人权限的管理;通讯工具,主要对信息交流进行管理,包括项目进行中与他人的交流,短消息的与接收,日程安排与邮件管理等,具体如图1所示。

3.3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模块设计

3.3.1项目管理模块

在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当中,项目管理模块非常关键,该模块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开展效果。在该模块当中,虚拟团队规划出科研项目方案之后,准确将相关信息录入进去,有效对整个项目进行管理。同时,还应针对项目研究的需求,选择相应的团队,并利用各个团队的信息,构建出项目社区,为项目的有序进行提供良好支持。此外,需要对项目内容、团队与社区进行统计、评估,确定该方案是否可行,有利于方案的进一步优化。

3.3.2文档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管理,不仅有利于项目更好地开展,而且还为项目完成效果的检验提供帮助。所以,对虚拟团队知识系统设计时,应设计出文档管理模块:通过可向项目所需文献资料的管理,能够准确了解科研项目的理论知识,确保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存储科研项目的实验报告,可以使虚拟团队当中的各个成员对整个实验过程更加了解,提升整个项目的参与程度;得到相应成果,并撰写出课题论文后,可以将研究成果直观表现出来,有利于整个科研项目的应用;最后,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评论,总结出整个科研项目的优势与缺陷,为下一个科研项目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3.3.3人员管理模块在人员管理模块当中,用户登录该系统时,会自动对其身份进行检测,若其未获得登录授权,系统则禁止其进入,反之,则许可其进入。用户根据科研项目的开展情况,在个人主页上,发表、修改或删除相关信息,以使好友对科研项目的现状具有一定了解;用户可以删除、添加或修改好友信息,以提升相关信息的参与效果。用户针对实际需求,赋予好友及他人浏览或进入的权限,以禁止部分人员进入到个人主页,防止一些隐秘信息的泄露。

3.3.4通讯管理模块

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各个虚拟团队针对项目的开展情况,第一时间告知其他成员,有利于各个成员之间的协调,确保整个项目有序进行。其他成员休息时间内,可以利用短消息功能,向其传递相关信息,确保其进入到工作状态后,能够第一时间获取这些信息,为后续研究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各成员的具体情况,结合整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计划,合理安排时间,确保科研项目在规定时间完成的同时,得到预期研究目标。此外,虚拟团队成员还应相应邮件,并及时将无用邮件进行清理,避免非关联的邮件对本次研究项目造成影响。

4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的实现

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开发时,主要采用了B/S框架,由Drupal开源软件完成的,其中,开发工具为XAMPP,数据库为PostgreSQL[7]。在科研项目研究之前,用户先要注册账号,并申请认证,成为虚拟团队的成员,同时,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赋予其相应的权限,其中,对于公开项目来说,所有成员均可以浏览,但无法随意修改与删除;对于保护项目来说,所有人员只能浏览项目的基本信息,而具体内容只有团队成员可以观看;对于隐秘项目来说,一般成员无法浏览到任何信息,自由项目管理人员要求,并成为该项目的成员后,才可观看。人员进入到系统后,能够生产相应的身份,如项目负责人、管理人与基层人员等。不论是哪种身份的成员,均具有相应的个人主页,其可以自主填写姓名、年龄等信息,且在基本信息的下方,列出进行中研究项目以及以往完成的项目。在通讯模块当中,主要采用两种技术,一个是Messaging技术,主要完成站内信息的交流,另一个是Mimemail技术,完成邮件的发放与接收[8]。项目负责人或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项目主页的操作,填写名称、主要内容等相关信息,并罗列出参与成员。

5结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逐渐体现出更大的作用,有效对知识进行管理,可以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为了确保科研项目更好地进行,应针对科研项目知识管理的需求,从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文档管理以及通讯管理等角度出发,开发出一款性能良好的虚拟团队知识管理系统,以加强对相关信息的管理力度。

参考文献:

[1]刘丹,秦施嘉.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系统信息化平台与OA网办公平台的协同发展[J].名医,2019,15(4):71.

[2]孟宪海,项凌燕,施旭阳.创新档案高效管理夯实智慧院所建设基石——浅议智慧院所环境下如何创新档案管理模式[J].机电兵船档案,2019,13(4):5-8.

[3]付蓉.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7,04(32):13-15.

[4]程孝良,蒋欣?.以科研管理模式改革推动协同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9,12(7):57.

[5]陈婧.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团队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7,08(30):93.

[6]杨丰瑞,杜奎,姜赖赢.基于ESSH框架的高校科研团队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软件导刊,2017,18(4):64.

[7]黄聚义,孙中华,齐阳.基于GJB9001C科研院所知识管理思路的研究[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06(11):42.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物流管理;教学创新团队;研究实践

一、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

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既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点,同时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提升的重要措施。2020年11月,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根据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的通知,按照其决策部署,物流管理专业全面启动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1]。目的在于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深化专业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1]。

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学校重点专业,教育部首批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也是四川地区该专业中唯一一所民办性质的试点院校。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长期从事物流管理研究工作,大部分有长期物流企业实践工作经历,具备清晰的教学、实训及培训经验,可以结合物流企业岗位需求进行职业院校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取得了教学资源库建设、多项课题研究以及创新项目等成果。但是通过与首批10个部级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团队结构、学习培训、社会服务、激励措施等方面还存在问题。

(一)团队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学校办学时间不长,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年龄都比较年轻,在职称方面主要以讲师为主,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不高。专业教学团队呈现年轻化,虽然具有活力,但缺乏教学经验和专业科研能力,导致教学成果不够突出[2]。特别是缺乏“教学名师”“技能大师”“行业工匠”来引领教学团队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凸显了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短板”。

(二)培训缺乏力度。由于培训渠道的不畅和培训计划的不当,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无法及时充电以更新知识结构[2],对国家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内涵缺乏深入的学习认识,将直接影响整个专业教学团队的效率,进一步使其竞争力大大削弱[2]。另外,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成员均有较多教学工作,如果长时间外出学习培训,对于教学工作的调整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挑战。

(三)开展社会服务较少。虽然物流管理专业在2019年开始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四类”人员招生、退伍军人培训等,但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参与社会服务比较少。他们仍然需要拓展这方面的资源,为区域内企业员工和社会人员提供岗前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以及成人学历、非学历教育等服务,提升学校社会服务的核心竞争力。

三、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研究与实践

(一)明确团队建设规划目标一是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推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二是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教学资源,建设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3],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成效,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提高教师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力。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提升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水平。持续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通过国培、企业实践、专题培训等提升其教学、科研、实操水平;制订并实施团队成员实践锻炼计划,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物流电商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协同培养机制,形成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的合作共同体;[4]以研究促教学,提高团队成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服务能力,形成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完成教改项目的研究,推广研究成果。二是以1+X为契机,推动“三教”改革。落实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推动1+X“三教”改革,培育各级教学名师;将成效为本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进行优秀课程案例分享;开展物流1+X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物流企业技开展技能培训,做好社会服务;编写活页式课程教材,让企业兼职教师更多参与到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中,将新工艺、新技术、新理念编写进教材,让学生接收最新的知识和技能,申报优秀教材。加强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建设,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发展趋势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制订团队专业课程建设的标准;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为依托,以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为目标,积极开展省级、校级科研课题研究;完成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项目1项,省级或行业科研课题1~2项;形成研究报告,发表成果论文,出版教材,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扩大专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涉及的企业面、加大企业委员数量,促进教学、实训、科研水平的提高;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大线上线下混合式教改力度;完成课程改革,申报行业或升级课题立项。三是团队教师合理分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成立技能大赛指导团队,组织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邮政行业职业教育快递技能大赛、全国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货运项目,结合专业课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指导学生参赛。

(三)加强校企合作,团队协同育人。第一,加强校企合作。物流管理专业与百世物流共同开设“现代学徒制班”、与顺丰速运开展“订单班”,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建设;聘请企业专家成立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听取专业人才需求情况、毕业生专业技能要求以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材,提升对企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服务水平;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按照企业新技术发展要求,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贯穿培养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开发实训项目立体化指导书。第二,团队协同育人。聘请企业人员为学生开展讲座、专业认知实践、专业教学实践、跟岗实训、商演演练等活动;拓展物流专业学生第二课堂,使其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强化专业技能提升。面对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以及智慧物流技术的不断创新,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学期都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跟岗实习指导和顶岗实习指导,提高对物流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

(四)构建课程体系,促进团队教学资源整合。物流管理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产业链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按照“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分析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归纳行动领域—开发学习领域”的流程,通过物流作业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在课程体系中,以岗位导向为主线,通过对仓管员、收派员、营业员、客户服务、分拣员等岗位的工作程序、人员组织、工作过程、服务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融入“遵章守纪、能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沟通协作”的职业素质,设置工作情景、任务模块和课程单元,递进培养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确保学生具有良好的素质,能胜任企业职业岗位要求。通过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能够运用智慧职教云、超星学习通等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让学生能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6

在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借助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知识管理的工具和技术能提高研究性学习的绩效。文章在简要分析团队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引入知识管理的基本理念和三个要素,阐述了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提出了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关键词:

团队研究性学习;知识管理;知识

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一种常见学习方式。所谓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借助网络的优势,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研究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特定的专题进行探究,以提高能力、认知和情意的过程。而面对知识转型和社会变革,知识管理作为一种知识经济下的组织管理模式,已经渗透到了创新型企业、教育部门等知识型组织机构中,通过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和创新的管理过程,从而提升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在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会习得丰富的知识、技能,由于该过程持续的时间比较久,并且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人员,而人员、资源等又可能比较分散,进度很难协调统一等诸多因素很容易影响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恰当采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方法和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团队的学习绩效。

一、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可划分四个阶段:一是提供选题范围。根据历年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课程模块,提供给学生选题范围。教师在确定研究性问题时须考虑以下原则:第一要联系实际。第二要注意问题的研究角度多元化。第三要注意问题的可操作性。要量力而行,从主、客观条件(学生能力、问题性质、工具及物质条件等)考虑有没有完成选题研究的可能性。二是确定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小组。教师设计好选题范围后,通过网络论坛公布出来供学生讨论、参考、筛选。学生就这些选题向老师咨询,或者和其他同学切磋,最后小组大致的兴趣、特长等确定本组的研究主题。可以采取类似开题的形式,由小组汇报其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计划、预期成果及研究可能存在的困难等,教师团队应及时的对学生的选题进行指导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三是基于专题的自主———协作学习。由于各小组的学生在分组时就具有相同的选题和不同的研究意向以及特长,小组成员应该有一个基于团队研究总目标的基本的任务分工,然后针对小组的总目标和各自的任务进行研究性学习。借助平台、手机app、虚拟社区的沟通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四是总结和评价。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性学习后,各小组通过网络论坛、QQ群、微信群等工具交流各成员的研究结果并相互进行评价、修正。最后将研究成果整合成一个作品,通过网页或者其他多媒体的形式展示出来。各小组以灵活的方式汇报在本学期内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其他小组和老师对研究小组进行评价。

二、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

知识管理的概念定义较多,比如:Rosenberg[1]认为知识管理是创造,文档化和共享社团内或者社团间的人和/或有共同兴趣和需求有价值的信息、专家化的技术和见识,目的是为了提高竞争优势,进而认为知识管理的要素包括编码、协作和接入机会;王德禄认为[2]:知识管理是指一个组织整体上对知识的获取、存储、学习、共享、创新的管理过程,目的是提高组织中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创新商业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纵观不同的定义,均是强调将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通过对知识内容和过程的管理而提升组织的绩效和竞争力。知识管理是管理的一个新分支,是为了实现团队学习绩效的突破而对人、过程和技术进行的综合管理。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来讲,知识分为不同的类别。在知识管理领域通常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已知知识和未知知识等。从管理角度而言,也可分为知识内容和知识过程[3]。知识内容即资料型的知识,例如文档、网页等等,知识过程指的是知识的获取、积累、共享、交流的运动过程。在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进行知识管理的重要的目的就是提升团队的研究绩效。在此过程中,知识运动是以团队的学习研究过程为主线,即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记录整理学习成果(知识的积累)、交流学习内容(知识的交流)、学习成果展现(知识的共享)、反思总结提高(知识的获取)。因此,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的知识管理是指为提升团队的研究绩效,在知识管理理念的指导下,运用知识管理技术和工具对研究专题知识的获取、积累、学习、共享等各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

三、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为提升团队研究绩效,在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以研究专题知识为核心,需要统筹考虑人员、技术和过程等多方面因素。笔者将Rosenberg提出的知识管理三要素融入团队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知识之中。

1.编码。主要关注将文档化,使其便于提取和加工利用,这也是使知识显性化的一种途径。在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每个人围绕研究专题都会有大量的信息、知识以及灵感感悟,如何将分散的知识统整起来,并且运用团队成员共知的规范外显。需要注意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知识内容,如个人关于研究专题的阶段性成果、小组会议内容的、小组成员灵感反思、研究资源团队外人员的建议、指导等都要恰当的进行编码。

2.协作。主要关注隐性知识,为人们将隐性知识表面化、外显化提供便利。在团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协作是保证研究目标达成的必要条件。可利用多种技术媒介和工具,如weboffice、QQ、微信群、聊天室等交互技术制品,以增加交互的水平和层次、彼此的信任感、身份认同和学习承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这不仅有助于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者有效地管理显性知识,而且有助于减少学习者之间时空分离感。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成员之间有没有积极的正向依存关系,小组有没有形成共享的学习文化等都会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能。知识存在于我们认识事物的行动中,是一个活动的过程,是小组活动和相互交流的组成部分。小组本身也因此成为知识的活储存库,互动和非正式的学习过程,要及时反思、整理小组成员讨论、与其他人的谈话及会议记录相关内容;同时通过团队成员之间以及团队成员与基于网络的人员、领域专家之间的交流协作,可以保障研究的顺利进行。

3.接入。介于编码化和协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它驱动着知识管理的价值实现,使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便于接触和共享的。在借助技术软件(如Mybase、OneNote等)将研究专题的知识内容整合起来,要注意界面的个性化和简洁,最好提供搜索和帮助功能,这样便于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体系。通过上述三个环节即可实现知识的有效共享和动态生成,保证团队研究性学习的高效、顺利进行,逐步达到丰富个人知识库的目的。将知识内容和知识过程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统筹思考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可得出基于网络的团队研究性学习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作者:李淑霞 张洪海 董军涛 孙文斌 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信息管理中心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参考文献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7

关键字:团购活动;双刃剑;风险;实物期权;价值

    2010年上半年,团购网站在中国形成一股强有力的风潮,短短半年时间,已成“千团大战”之势。Groupon团购网站在美国的大获成功,引发了中国团购模式由个人组织到专业团购网站组织的关键转变。团购网站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拼速度、抢市场的激烈竞争阶段,覆盖面已经由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迅速扩展到二三线城市。[1]

    团购模式的关键成功因素是:第一、中国电子商务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消费者已经成熟,熟悉并信赖网上的购物;第二、团购网站巧妙解决了网上交易的信任问题,成为买卖双方的催化剂;第三、团购模式解决了商家广告花费效果低这一难题,成为高效率投放广告的最佳选择。

    然而,团购模式对于商家来说利弊共存:团购能够解决在北京、上海等超大规模的城市中,如何精准定位目标用户的难题,同时能够不受地域、人数的限制,为商家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但是,团购也有可能成为双刃剑,使得参加团购的商家好的愈好,而坏的则变得更糟。

    一、商家参与开展团购的动力

    团购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低成本营销模式。商家通过开展团购活动能在短时间吸引大量用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形成良好认知,最终培养出一批忠实消费群。相对一些新品上市“烧钱”砸广告而言,团购的成本更低,在有效的控制下,效果比较明显。另外,刚开业的商铺通过开展团购活动,能够吸引大量顾客关注,使商铺的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提高,这比投入一笔广告宣传费更能见效。而且团购活动一般都是预交费用,一旦团购成功商家可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资金回流,解决商家开业初期流动资金匮乏的尴尬局面。

    团购是服务性行业开拓网络客源的重要途径。在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得种类可以分为两种:线下客户和线上客户。线下客户就是指亲自来到实店了解业务的客户,即原来的普通消费者;线上客户是指通过网络洽谈业务的客户,即现在的网络消费者。在当下网络普及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网络获得商家服务信息并能够在网上直接成交可以大大节省消费钱准备时间,人们可以在自己出行时间方便时即刻获得自己想要的服务。团购不仅可以满足人们足不出户即可达成消费意愿的需求,还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商家打折的优惠。一时间团购吸引了众多线上消费者。

    但是,仅仅通过团购推出打折产品只能起到促销的作用,往往线上客户中大部分原本是线下客户,如何通过团购开展活动吸引线上消费者实现开拓新客源的目的仍然困惑着商家。为此,商家在开展团购活动之前应该做好充分的企划案,认清线上消费者中哪些是潜在新客户,有意图有针对性的推出团购活动。以婚纱摄影行业的团购为案例进行分析,9月9日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这天巴黎经典婚纱摄影在拉手网上推出“重阳节把全家福送到家”的团购活动,主题鲜明,吸引了一批父母年纪较大的上班族,在这个特殊的节日祖孙三代人身着传统服饰照几张温馨的全家福,再没有比这个更有意义了;艾瑞咨询的数据调查显示网上消费的群体以年轻女性居多,年龄分布在16到30岁之间,根据这一现象商家抓住女美的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巴黎经典婚纱摄影在3月到6月之间相继推出不同风格的写真摄影产品,通过开展团购活动以实惠的价格吸引了一批收入一般的年轻女性包括大学的女生在内。可以看到,有意图有针对性的开展团购活动可以刺激潜在客户的消费需求,实现线上开拓新客源的目标。

    二、影响团购活动效益的因素

    团购活动作为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能够实现商家预计的效益是判定营销成功的关键。成功的团购活动能够为商家带来人气和知名度的提升,能够起到连锁促销作用,较短时间内实现营业额的大幅增长,而且能够为一些服务行业更为快捷地开辟另一客户渠道。

    但是,团购同时有可能成为双刃剑,使得参加团购的商家好的更好,而坏的变得更糟。团购网站吸引的网络消费的敏感人群,口碑效应在此类人群中颇为重要。点评等美食媒体评价网站由于团购的加入,使得更多消费者习惯于检查一下商家的声誉再去消费。好的商家通过团购之后,积累了足够的口碑,影响到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例如,北京花檀水疗的团购使得更多消费者体验到超值服务,顾客回头率大大提升。不好的商家通过团购之后,恶名被放大而导致其劣迹广为传播,成为今后发展的障碍。同样是美容美体团购,SOHO一些服务较差的团购使得团购者极为失望,并在点评网上写下大篇的差评,极度影响今后的客源。

    商家对于团购模式的不恰当运用,很可能引起消费者的反感,而导致后来商家的促销反应惨淡。一些商家将快要过保质期的食品在团购网上促销,消费者虽然以较为便宜的价格购买到产品,但难免对这些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还有一些服务一向有免费试体验,但却在团购网上推出,造成不明就里的消费者的哄抢,但体验过之后,消费者难免会心生怨言。例如,早教等一些培训项目,行业惯例是先免费体验,后购买课程,但是在团购网站上推出时,需要收费并且要求消费者排队预约,造成很不好影响。

    因此,推出团购活动对于商家而言是存在潜在风险的。其中风险因素体现在诸多方面,一、团购网站的同质性导致同行业商家的团购活动趋同一致、毫无新意,使网络消费者产生一种消费疲劳的感觉,造成商家预计的促销效应不能实现;二、商家急功近利,没有对自己实力的预先评估而盲目扩大团购活动的规模造成无法完成承兑的局面,不仅需要对消费者做出赔偿更严重的是对商家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三、商家推出的团购活动与线下消费者花高价买到的服务基本雷同,给线下消费者留下“被宰”的印象,造成原有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四、商家歧视对待团购消费者,导致商家在线上的口碑不好,直接影响商家实现开拓新客源的目的。#p#分页标题#e#

    三、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团购活动的价值

    团购活动的价值不能简单的看作是为商家带来多少营业额或业绩的增长值,还应该注意到团购活动提升了商家的人气度或知名度,从长远来看,团购活动的价值对商家的成长是有深远意义的。因此,商家在看待团购活动的价值时不能单纯的看作是打折促销活动。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团购活动的价值时,要全面考虑影响商家成长的因素。

    这些因素至少包括:一、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同行业商家推出团购活动时,商家如果不作出反应或反应不及时将会影响商家的市场竞争力(α);二、商家推出团购活动一方面需要让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要支付给合作网站费用,这两方面的费用加上商家为确保团购活动成功进行所投入的额外费用就是商家的投资费用(I);三、如果团购活动能够成功进行,商家预计活动期间的营业额或业绩会有明显地增长(P);四、团购活动成功结束后,市场反应良好,商家赢得了一批回头客(R);五、从长远来看,团购活动为商家带来更多的人气提升了商家的知名度,为商家迎来更多的潜在线下客户(O);

    那么,可以利用实物期权的方法构建模型:

    I=(1-α)(P+R+O)β;

    其中,当商家比竞争对手更早推出团购活动或竞争对手推出团购活动时商家能够做好及时反应时α越趋向等于0,由于团购活动对商家的市场竞争力影响有限,一般设定α值在0~0.5之间;

    β代表团购活动存在的风险系数,由商家为活动所做的准备是否足够充分以及商家对团购活动的信心决定,当商家认为团购活动一定会成功进行而且会“见效”时β趋向等于1,否则β越小于1,一般设定β值在0.5~1之间;

团队管理知识范文8

机场财务管理工作是机场内部的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的基本保证和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推动了中小型机场的快速发展,也给中小型机场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提出了几点见解。

关键词:

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

机场财务管理工作是指机场内部的相关企业利用特定的手段和有关信息,进行相关活动的预算工作,并根据预算结果,调节机场内部的财务活动,其是企业资金高效健康运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国内上市的机场企业仅有十余家,且多数都建立了机场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但机场的财务管理工作在实际进行时仍存在种种问题,仍处在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如何加强中小型机场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当前机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配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大部分机场的组织结构内部都有子公司或者分公司制度,由于机场内部资金配置不合理,往往导致一部分规模较大的机场企业内部资金富余、闲置而中小型的机场企业内部却由于资金短缺、无法完善经营管理的现象。资金配置不合理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加大了机场财务管理的难度。

(二)财务管理制度和内容不健全

机场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容不健全表现在:一方面,机场企业没有对收入、支出项目进行合理、详尽的分类,在收支费用的记录上比较随意,缺乏规范性;另一方面,机场企业对非航空业务项目的管理方式没有制定统一的方案。财务管理模式的不健全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还增加了企业不必要的资金与成本消耗。

(三)预算执行力较差

为促进机场企业的属地化发展,我国的民航管理机构为国内的机场企业提供了许多的优惠条件,这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机场企业的属地化改革,但另一方面,优惠政策的出台使部分机场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失去了效用。部分机场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优惠和收益,可能利用技术手段修改或虚报企业的实际预算值,使得企业的预算管理工作流于形式,也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管理。

二、加强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强化财务管理工作意识

先进的财务管理工作意识是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当前,随着机场的属地化发展和新的经济形势与民众需求对机场财务管理要求的提高,机场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由以前的被动式的、会计式的管理模式转化为积极发挥现代财务管理支持企业发展决策的模式,这也就意味着财务管理意识的转变,要把财务管理工作定位到企业决策支持的高度。强化机场财务管理工作一方面要转变机场企业管理者的财务管理思想,并强化对先进财务管理思想的学习,将其有效运用到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另一方面,要加强机场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意识,要做好先进财务管理意思的宣传和学习工作,让员工充分理解现代财务管理的意义,从而在具体工作中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加强财务管理团队素质建设

优秀的财务管理团队是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机场企业想要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不断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队伍的素质建设。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中小型机场都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了研发新的服务项目和产品这些能够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的方面,而对无法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的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足,这也影响了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投资。为了加强机场企业的财务管理团队素质建设,企业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的制度建设,避免用人方面的裙带关系和走后门现象,同时对现有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素质检测,不满足要求的不能继续留任,以肃清财务管理工作团队中不符合要求的人,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培训、学习等,使财务管理团队的企业管理知识、人员管理知识、资金管理知识等进一步深化;要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外派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学习,使财务管理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管理团队能够及时跟上市场的发展潮流,再通过对企业具体工作流程和业务的熟悉,使专业素质与企业实际充分结合,培养出一支具有相当专业素质和先进意识的专业化管理团队,以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此外,企业在加强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企业其他部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提高,因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涵盖整个企业的,加强相关部门的财务管理素质与技能,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最终从整体上提升机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加强财务管理具体内容建设

加强中小型机场财务管理具体内容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加强资金管理,实现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机场企业的属地化改革不断深化,但大部分地区政府经济实力无法支撑起庞大的机场建设费用,机场的资金拥有量无法满足机场企业的实际建设需要,这就要求机场企业必须不断强化资金管理,在资金进行配置时,要对投资项目进行详尽、彻底的分析;要严格执行专款专用制度,严格记录资金流向;同时,要大力拓展机场企业的融资渠道,并做好资金风险防范措施。其次,要加强成本控制。机场企业应建立起全成本控制机制,将成本管理的重心由生产服务部分转移到企业经营的方方面面;要加强物资采购方面的把控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质量与制度建设,并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维护档案。机场企业要通过对资金的管理和成本的管控,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真正落实并发挥出真正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向辉.我国中小型民航企业财务管理出路探索[J].企业财会,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