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例6篇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1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风险管控

一、前言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长、施工难度大,受环境、施工人员、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有效的提高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效果,我们应有效的分析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这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而言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应当认真梳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防控的具体内容,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营管理取得积极效果,并在风险防控上达到预期目标。

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

1.环境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首先存在的就是环境风险。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多是地下施工,在地下施工过程当中会遇到地质因素以及诸多施工难点,同时还要防范地下施工对地上建筑造成不利影响。在整个施工过程当中,既要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同时也要保证施工的有效性,还要在具体的施工中保证不对周边环境进行污染。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了环境风险的累积,如果不能够有效的解决环境风险并预防环境风险,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在建设过程当中就非常容易出现施工问题,对后续施工和整个施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施工来看,环境风险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在工程建设之前首先要进行环境评价,等环境评价达标之后才能够开工。与此同时,还要对施工地点的地质因素、地上建筑施工、周边的整个环境进行有效的评估,防止环境风险的发生。从这一点来看,环境风险是导致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出现问题的重要一环,只有做好环境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才能够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有序进行。

2.施工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都处于地下施工,施工周期长,施工难度大,并且在地下施工中采用的盾构结构施工方法较为复杂,产生的施工风险也相对较大。在实际施工中,如果不能做好设备的衔接和人员的合理安排,那么地下挖掘施工和地下贯通施工等施工工序容易出现较大的施工风险。因此,我们应当对施工风险有足够的认识,在施工之前对施工风险的类别、施工风险的内容和施工风险所造成的后果都进行有效的研究并制定详细的应对策略,防止施工风险发生,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保证施工风险能够降到最低。在实际的施工中,通过施工风险的防范以及施工风险的合理管控,使整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有效的管控之下,保证施工风险能够得到降低。从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来看,因为对施工风险的认识比较到位,在整个的施工风险管控过程当中制定了有效的应对措施,保证了施工风险有所降低,做到了施工风险的有效的管控,避免对整个施工造成不良影响。

3.资金风险

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施工难度大,施工周期长,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同时由于在具体施工过程当中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地下挖掘过程当中遇到特殊的土层地段,或者在地下开挖过程当中与其他的施工管线发生干扰,需要对施工管线进行改造或者在开发过程当中对地上建筑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地上建筑进行加固。所有这些临时增加的施工内容都会给整个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带来不利的影响。一旦工程量发生了增加,相对而言整个工程的投资就会不足,只有增加资金预算才能够保证工程有序进行。那么这些临时增加的工程内容由于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整个工程的施工资金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由于整个资金用量较大,并且在资金需求的每个阶段对资金的需求量也存在,那么在资金拨付过程当中容易出现资金拨付不到位,或者临时资金不足的情况,导致现场停工。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推进过程当中,就应当提前做好预算,保证预算充足,同时根据施工的情况确保每个阶段的资金都能够准时准确拨付到位。

三、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的侧重点

1.对存在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过程当中,首先就应当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我们不但要认识到存在哪些风险?还要认识到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及后果。只有认真分析了风险的种类,并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识别,才能够保证风险管控措施合理到位。在风险管控过程当中风险的识别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首先,要分析风险的具体类别,根据风险的类别进行风险程度的划分,同时还要对风险的存在位置和环节有清晰的认识;其次,还要对风险的等级进行有效的划分,在风险等级划分当中要根据风险造成的不同危害以及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进行有效的划分,保证风险的等级划分能够合理准确有效,提高风险识别的有效性;最后,在风险识别过程当中,要根据每一种风险进行分类,不同风险类别所划分的风险等级是不同的,具体应当按照风险的种类进行风险识别,使整个风险识别能够准确有效。在风险识别过程当中要配套有效的措施,使风险识别之后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消除,保证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措施能够一一对应。

2.做好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

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是风险管控的重要一环,风险评估是对风险的类别和风险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估,而灾害评估是对风险可能造成的灾害进行有效的预估。通过灾害评估能够对风险的种类以及风险的程度进行更科学的评价,使整个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能够更加科学有效。之所以要进行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主要是因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复杂性。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整个施工过程和施工流程相对复杂,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因素也比较多,整个施工的资金管控、环境评价、灾害预防和经营管理都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只有认识到风险评估的重要性和灾害评估的重要性,才能够根据风险的类别进行有效的灾害评估。那么在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过程当中,首先就应当参照其他城市的经验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损失情况进行风险预估,使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能够贴近工程实际,避免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与实际的工程不符造成风险评估和灾害评估脱离实际;其次根据灾害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满足施工需要。

3.找准主要风险点

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过程当中,主要风险点的识别至关重要。因为风险管控不可能对所有的施工环节以及经营管理环节进行细致的管控,虽然在整体的层面上能够进行覆盖,但是在管理重点上还是有所区分。那么,主要风险点就成为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那么在实际的管控过程当中就应当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对存在风险的环节和部位进行有效的评估,并且按照风险点的类别以及风险点所造成的灾害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使整个的风险评估能够更加科学有效,整个的风险预估达到预期目标,从整个风险评估过程来看,主要的风险集中在环境风险、施工风险和资金风险这几个方面。只有保证这几个方面的风险评估不存在问题,那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才能够取得积极效果,在管理过程当中才能够更加科学有效。

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经营管理与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1.结合工程实际,对风险种类进行归类

在实际的风险管控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根据工程实际对空间种类进行归类,例如环境风险存在地上风险和地下风险。在地下风险中存在盾构施工风险和支撑施工风险以及贯通施工风险多个种类。通过对这些风险种类的划分和归类,我们才能够保证风险管控措施能够落实到位,并且达到预期目标。与此同时,在施工风险当中,我们还应当对每一个施工细节进行有效的把控,保证施工细节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解决施工工序与风险种类划分的问题,使整个风险划分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在具体的施工过程当中,使风险种类划分与施工工序进行有效的结合,解决施工工序的风险,使整个工程的施工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进行程度来看,风险种类的归类至关重要,在风险种类的划分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类:第一,可识别的风险,第二,隐藏的风险,第三,可控的风险。只有做好这些风险种类的划分,才能保证风险管控过程准确到位,最终在风险管控过程当中才能够达到最佳效果。所以,风险种类的归类是做好风险管控的重要措施。

2.根据风险类别,做好风险辨识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特殊性,对风险进行有效的分类之后,我们就应当对每一种风险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风险辨识不但要认清楚风险存在的部位,也是对风险所造成危害的一种有效的认定,通过风险辨识,能够保证风险管控到位,同时也能够提高风险管控的整体效果。那么在风险辨识过程当中,我们要按照风险的类别、风险存在的部位以及风险可能发生的环节进行有效的评估。风险辨识过程当中,我们要根据成熟的风险辨识经验,在了解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风险辨识。主要包含几种因素:风险辨识应当对风险的整体情况进行有效的辨识,风险辨识应当对风险可能出现和造成的危害进行风险辨识,应当根据风险的具体情况以及风险出现的概率有效的辨识,使辨识能够符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保证辨识能够准确有效。只有做到以上这些措施,才能够保证风险辨识达到预期目标,提高风险辨识的有效性,保证风险辨识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有效的解决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风险问题。

3.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基于对城市轨道交通施工项目的了解,风险防控过程当中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我们应当根据风险的种类和风险的类别制定风险防控应急预案,使整个应急预案能够与风险的类别和种类进行优化衔接,使风险的识别能够与风险防控相对应。其次,在风险防控过程当中,应当按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以及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制定对应措施,使整个风险防控能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干预能力,例如环境风险的防控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提前做好环境评价。在确保环境评价通过之后才能够进行施工。除此之外在施工风险防控当中,应当按照施工的工序以及施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及问题制定施工过程应急预案,使施工风险能够通过应急预案的方式得到有效的处置和解决;一旦出现事故或出现风险问题能够依据应急预案进行有效的处置,保证防控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风险的防控过程当中,应当按照风险类别以及整个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资金的预估和预算的制定,保证资金预算能够满足施工需要。在实际的施工过程当中,能够有效的解决资金不足或者资金短缺的问题,使整个资金风险能够降到最低,同时通过有效的成本控制,避免资金浪费,使整个资金的使用能够做到与工程实际相对应,保证资金的每一分钱都能够划拨到位。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过程当中,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至关重要。在具体的经营管理过程当中,应当对风险防控有足够的认识,并且根据经营管理实际和风险种类的特点进行风险辨识、风险分类以及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整个风险管控能够科学有效保证风险管控达到预期目标,使有效的风险管控能够更好的为项目服务,解决项目施工过程当中可能存在问题;使城市轨道建设项目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并且在开展过程当中满足实际需要;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有序进行,让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开展不受风险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徐锡松.城市轨道交通与宁波市江北区域发展互动研究[D].宁波大学,2013.

[2]陈红.成都轨道交通建设与经济带发展互动研究[D].西华大学,2014.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2

【关键词】:建筑工程,风险管理,控制措施

1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除了在设计上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更要在施工过程中确保工程质量达到应有的标准。然而,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及行业标准的变化,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业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在风险管理中,侧重点已经从单纯的风险控制,转变为风险识别与控制同等重要。此外,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包含多种风险因素,如人员素质、材料性能、工序时间分配等,而且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更加密切,其影响程度也更加严重,如果在施工前或施工过程中对主要的风险因素缺乏深入分析,忽略了相应的控制措施,那么很可能导致整个项目的失败,甚至发生人员伤亡等意外事故。为此,本文对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从风险识别及其控制措施两个角度,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风险管理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建筑工程安全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本身成本高,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施工单位一般选用具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虽然工人本身具备一定的风险防范意识,但由于缺乏相关的风险防范培训,其防范意识仍然较低,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存在很大隐患。以往的数据显示,仅2012年6月份到12月份,全国大中城市发生的建筑工程类安全事故就有370多起,死亡人数接近500人,虽然比以往有所下降,但是发生的较大事故却有20多起,死亡人数超过80人,相对2011年同期分别增长4.21%和18.48%。可以看出,发生较大事故的比例明显增加,也就是说,一旦发生建筑工程安全事故,那么事故损失将更大,除了造成更加高额的经济损失外,还很有可能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

另一方面,由于国际间的贸易合作更加密切,建筑行业间跨国间的联合施工也越来越常见,为了实现该行业与国际标准间的接轨,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正在从传统的DBB(设计―招标―施工)管理模式转变为EPC(设计―采购―施工)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是总价合同,也就是说业主提供承包商的工程总价是固定的,如果承包商因为工程改动涉及到费用改变,业主也极少会进行工程调价。因此,在总价合同模式下,总承包商还要承担因市场波动而引起的费用增加的风险,同时还有成本超支或材料供应不及时造成的进度延迟的风险。

在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下,建筑工程承包商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前景,使企业得以生存、壮大,就必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

3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建筑工程项目实现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风险管理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即对项目中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认识和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识别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首先要对将预测的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其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果该因素是确定性的,那么就不存在风险。如果该因素是不确定性的,就要进一步判断其是否客观存在。

2)建立风险因素的初步清单

依据工程项目方案对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专家以往类似项目提出的风险清单,建立较为合理的风险因素初步清单。为了保证风险识别的科学性、规范性,必须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清单中的风险因素进一步识别,对不合实际情况的因素及时修正或补充。

3)进行风险分类

不同的风险理论对风险的分类方法也不同,因此,按照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标准,风险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如按风险的性质进行划分、按风险的来源进行划分等。但不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之间都相关性,也都是想达到同样的目的,即通过风险分类,对风险有深入的认识,并根据风险类别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

4)建立风险指标体系

根据风险清单以及对风险的分类,对风险做最后的整理与汇总,根据风险识别的层次化理论,建立完整的风险指标体系。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使工程人员认识到风险之间的联系,加强对风险的认识,对风险因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控制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可以确定重要的风险因素,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范和控制。

4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措施

4.1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主动放弃项目或拒绝实施存在较大风险导致巨大损失的项目方案,因此,风险回避必须建立在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而且对风险损失的后果有足够把握的基础上。

风险回避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策略,是对工程承包项目方案一种被动的、消极的处理方法。风险越大,带来的利润也就越大,采取风险回避就意味着放弃了收获巨大利润的机会。同时承包商也失去了一次调动资源努力转化和应对风险,从而积累相关经验的机会,对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的成长有着消极的影响。

4.2风险控制

与风险回避相反,风险控制是一种积极应对风险的措施,是一种充分调动自身资源,采取各种控制手段、技术和方法将风险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损失降至最低的方法。

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承担了项目的所有工作,因此,要在项目的每个环节采取相关措施积极控制风险。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察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水文条件以及气象条件等自然因素,并结合业主提供的资料和设计要求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在采购过程中,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掌握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走势,严格控制成本。在施工过程中,要安排专门的组织人员,保证各项工作的衔接合理,并严格按照设计规范,认真实时项目方案。

4.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将项目的风险转移给其他方(保险公司等)承担的措施。该措施并不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也不能减少风险发生时带来的经济损失,但可以保证承包商的利益。对于国际EPC工程总承包商来说,主要的风险转移方法有两种,即通过投保工程险,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或者通过分包合同和供应合同,将风险转移给分包商和供应商。

4.险自留

采取风险自留的情况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风险带来的损失很小,采取其他措施的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风险既不能转移,也不能投保,比如工程的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等。

参考文献

[1]楼海军. 国际EPC工程风险因素辨识[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10,6

[2]梁毅力. 论国际EPC工程风险管理[J].中国水泥,2009,7

[3]蔡绍宽. 水电工程EPC总承包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大学学报, 2008,41(9)

作者简介: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3

论文关键词:高校;效能建设;风险监控

效能建设是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内容之一。较高的效能能够保证学校政令畅通、制度执行到位、工作效率提高、师生的期望和需求得到满足,学校发展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因此,各高校都非常重视效能建设,也开展了一些有效的活动。但是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保证效能建设持久进行下去,尚缺乏有效的途径。本文试图从建立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入手,探索高校效能建设的途径。

一、建立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意义

效能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学校运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制度和载体,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保证学校各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但现在高校的效能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的效能问题

(1)服务意识弱。在不少人看来,行政部门是领导部门,系(部)是被领导单位,因此行政部门有意无意地产生了“官本位”、“官至上”的思想,将自己当成了领导,在工作中习惯于对系(部)发号施令,习惯于通过开会、发文件来布置工作,深入到系(部)调研、沟通,帮助、指导系(部)如何完成工作任务的少,对系(部)的呼声漠然置之,甚至排斥、刁难。

(2)服务质量低。由于将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上,看重本部门所拥有的权力,行政部门唯我独尊,与兄弟部门的沟通少、配合少,锦上添花、得名得利的事情抢着做,困难的事、得罪人的事能推则推,推不掉的就敷衍了事,边缘工作无人做,造成工作推诿、扯皮,出现“中梗阻”等现象,影响了工作效率。

(3)服务水平差。行政部门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监督能力和认知能力”,但现在不少行政部门的负责人缺乏与其他部门、师生的有效沟通,不能积极主动地回应师生对效能问题的需求。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同样需要精湛的业务技能,但不少人认为行政人员是“万金油”,随便放在哪个岗位都能用,对业务缺少精益求精的态度,业务能力跟不上岗位发展的需要,服务水平不能满足学校发展和师生的需求。

2.效能问题产生的后果

(1)决策不能贯彻落实。由于行政部门的工作效能低下,信息传递慢,学校领导层不能尽快地掌握信息、处理信息,学校执行层也不能及时掌握领导层的决策意图。加上信息传递过程会产生失落、失真的可能性,这样就不能保证学校领导层的决策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

(2)党群、干群关系紧张。“世纪之交的明显变化是:效率优位正在被质量优位所取代。质量和顾客满意将成为发达国家21世纪管理的主题。”学校在不断发展,师生的需求和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如果行政部门的服务质量改进达不到学校发展的要求,不能适应师生发展的需求,甚至没有改变,都会导致师生对服务质量的不满意,对学校的不满意。

(3)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行政部门没有将服务一线、服务师生的理念贯穿到工作中去,而是一味追求政治利益最大化,工作浮夸,搞“数字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损害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会使那些踏踏实实做工作的部门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学校的效能不能得到提高。

3.建立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意义

所谓“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就是行政部门在对本部门工作(岗位)职责信息采集的基础上,分析其产生风险的根源性因素、产生的后果,并提出防控的措施,学校监察部门牵头,对各部门的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进行评价,并监督检查其防控措施是否落实到位、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从而达到“事先控制、过程控制为主,事后控制、结果控制为辅”的目的,以实现最大的效能安全保障。

(1)进行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的理论探索。我国的效能监察发展历史不长,其理论体系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之中。高校的效能建设起步更迟,目前的研究都侧重于效能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的关系,对于如何探索一条有效的途径进行效能建设,研究者关注较少。因此,进行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的研究,可以充实高校效能建设的理论研究体系,是对行政效能保障体系在理论上的有益探索。

(2)实现效能建设目标。以前的效能建设,关注的是事后控制和结果控制。由于效能“是以结果有效性作为评价其效率的基础性指标,”因此,“这种事后的结果评价往往无法纠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缺陷和不当。”[4]实施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强调了事先控制和过程控制,做到关口前移,有利于实现效能建设目标。

二、效能风险监控的实施内容

在效能建设中,行政部门要将效能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效能指标,并实现这些可以取证和计量的质量、数量等的效能指标。若这些指标不能实现,那么就存在效能风险。所以在设计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框架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1.实施效能风险监控应关注的问题

(1)效益性。采取效能风险监控措施后,在行政部门正常运转、履行职责、完成任务时,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否降低行政成本。

(2)效率性。采取效能风险监控措施后,行政部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是否缩短了完成任务的时间。

(3)效果性。采取效能风险监控措施后,部门的效能指标是否实现,学校的发展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师生的满意度是否得到提高,各部门是否形成了自己的工作品牌。

2.建立效能风险监控的制度体系

(1)完善规范性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物的原则,规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运行机制,明确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行政依据、过程时间、质量要求等,实现从工作机制、制度和程序上限制行政部门自由裁量空间的目的。

(2)细化操作性制度。在行政部门行使项目审批、基建工程建设、采购、招生、维修、组织人事工作、资金管理和执纪等权力时,要制订详细的工作流程,做到每一个环节透明、公开,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3)制订问责性制度。对于行政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变通政令,或管理不善、职责不明、延误工作,或各自为政、工作不协调、互相推诿、不负责任等造成效能低下的,进行责任追究。

3.建立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评价体系

(1)评价效能风险点的精确性。每个部门(岗位)在行政过程中,均存在着效能风险。各个部门(岗位)在查找风险点时要详细具体,不能空话、大话、套话连篇。风险点的判断要做到全面,避免表述内容与事实不符。

(2)评价效能风险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行政部门(岗位)要对工作目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质量,制定明确的准则、程序,针对不同效能风险的表现、可能发生的原因、存在的形式设计防控措施,建章立制,保证其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简单便捷,以达到从源头上防控的目的。

三、效能风险监控的实施步骤

效能风险监控是由学校监察部门牵头,对行政部门制定的岗位职责、权力运行的准则、程序和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效能监察,实施效能评价。只有行政部门的效能风险及早发现,及时判断其来源、范围、程度及其可能产生的危害,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使风险消失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提高效能。

1.明确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

行政部门(岗位)的职责要细化,要将权力及其运行机制公布于众,使其由隐性变成显性,由隐蔽变成透明,让一切权力在公众的监督下运行。

2.查找效能风险点

行政部门要从具体的业务事项入手,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岗位查找在履行职责中可能产生的失职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效能风险。

3.提出效能风险防控的措施

行政部门防控措施的设计要响应各部门(岗位)存在的效能风险,做到每个风险点有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形成防控交通风险的网络。

4.组织评价

(1)评估风险等级。监察部门综合考虑部门(岗位)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效能问题发生的几率等风险点查找的精确性等因素,由评估小组对风险点进行等级评估,确定一级、二级、三级风险等级。一级为最容易出现问题且影响重大的岗位和事项,系数为2.1~3;二级为比较容易出现问题且影响较大的岗位和事项,系数为1.1~2;三级为存在一般性效能风险的岗位和事项,系数为0.1~1。

(2)评估防控措施等级。监察部门综合考虑防控措施对风险点的响应性、可行性和实效性等因素,由评估小组对其进行等级评估,确定一级、二级、三级等级。一级为措施逐一对应风险点,且措施严密有效,系数为2.1~3;二级为措施基本对应风险点,且措施需完善,系数为1.1~2;三级为措施不能对应风险点,且措施需要调整,系数为0.1~1。

(3)确定评价系数。(效能风险等级系数+效能风险防控措施系数)/2=该部门(岗位)的效能评价系数。

(4)组织效能考核。效能考核为动态考核和静态考核相结合,以填表、问卷、走访、明查暗访、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群众测评等方式进行。两种考核方式各占一定的比值。

(动态考核分数×x%+静态考核分数×x%)×效能评价系数=该部门(岗位)的效能分数。(x为部门的动态和静态考核中的打分)

四、效能风险监控机制有效运行的保障机制

效能风险监控机制要得到有效运行,必须要有舆论的支持、制度的支撑、责任的落实、结果的运用等相互关联的要素,提高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权威,为建立稳定长效的效能风险监控提供良好的软硬环境。

1.营造良好的氛围

(1)提升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的层次。效能建设纳入到廉政文化建设的体系中,让师生在廉政文化的背景中评价效能建设的价值,鼓励师生参与到效能建设中去,支持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建设,以强化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行为。

(2)提高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做好宣传工作,使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得到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理解、支持、配合,消除他们“效能风险与我无关”的麻痹思想、“效能风险太大,工作无法做”的畏难情绪、“效能风险是吓唬人”的侥幸心理,促使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并得到保持。

(3)取得师生认可。建立效能风险监控机制要真正实现“事先控制、过程控制为主,事后控制、结果控制为辅”的目标,提高行政效率,使学校发展需求、师生期望和需求得到满足。只有给师生真正带来实惠,这项工作才能得到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工作才会持续进行下去。

2.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组织管理机构。学校效能建设领导小组为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监察室,由监察室具体负责效能风险监控机制的实施。

建立效能风险监控评价小组。聘请学校主要领导、系(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系(部)教代会代表为评价小组成员,负责实施各部门(岗位)效能风险及防控措施的等级评估、效能评价。

(2)制订效能风险监控的配套制度。出台《效能风险监控实施意见》,并针对部门(岗位)的实际情况,制订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相关制度,使效能风险监控机制建设的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支撑。

(3)落实效能风险监控责任制。建立金字塔式的效能风险监控责任体系,按照“谁分管谁负责”、“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原则,最低级别的效能风险防控由岗位工作人员对部门负责人负责,中等级别的效能风险防控由部门负责人对分管领导负责,高等级别的效能风险防控由分管领导对学校主要领导负责。

3.加强队伍建设

(1)重视思想教育。对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铭记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培养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敬业爱岗的精神、为民服务的思想,使效能风险防控成为自己自觉的行动。

(2)强化能力培养。重视现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的提高,通过各种途径鼓励他们参加各种能力、业务培训,成为本岗位的行家里手,提高效能风险的识别能力和防控能力。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4

关键词: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作用;认识

中图分类号:S761.5 文献标识码:A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不仅是雷电业务轨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防雷、全面防雷的重要工作。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实践性很强,与实际状况的结合也很紧密,需要在详细调查与了解评估对象所处的地理、地质、气象、环境、区域雷电活动规律以及评估对象特性、发生雷电灾害后果的基础上,通过全面、综合分析、精确赋值、科学计算,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技术评价,提出科学、全面的防雷措施。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极其精细与复杂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需要考虑、整合的因素特别多,也需要评估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由于技术力量欠缺,或者认识不到位,或者地方法律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这一工作在许多地方还处于摸索阶段,极不利于该工作全面展开和健康发展。本文就雷击风险评估工作在防雷工作体系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推进该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1 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必要性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应用,雷电灾害从直接雷击损害扩展到直接雷击损害、雷电波侵入损害和电磁脉冲侵入损害,受灾对象也从单一的个体延展到一片,一个区,甚至整个相互关联的网络,雷击造成的损害越来越严重,影响面也越来越广。与建筑物相连的各种金属管道和线路,都可能成为雷击灾害的引入途径,而一个全面、综合的防护体系,却不可能面面俱到,达到完全拦截、消除雷电的效果,这就需要对雷击侵害途径的风险及防雷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估。从这个角度来讲,雷击风险评估也正是适应现代防雷工程广泛和深入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对雷击概率,风险成因,雷击源和雷电防护措施效果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科学直观地分析了雷灾风险的组成,各种致灾因素在风险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已采取的防雷措施所能抑制的灾害侵入途径和到达的防护效果,有利于找出雷灾风险的主导因素,薄弱的雷电防护环节,也有利于评价改进了的防护措施的技术效果和经济效益,是控制总体风险所采取的最有效的防雷措施组合,使得防雷方案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防雷工程更能发挥出最佳性能。

2 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作用

雷击风险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但在防雷工程设计、审核、监督、验收不同的环节切入,其所发挥的作用还是有所区别的,指导功能也是不一样的。

2.1 设计评估

雷击损害设计评估,就是对一个完露的防护对象进行考查与评价,找出主导风险因素,查找缺陷,然后依托评估结论提出经济、科学、实用的防雷方案设计要点,作为防雷方案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其切入点是在防雷工程方案和图纸设计以前。在该评估体系中,直接雷击防护的评价效果不是很理想,但对于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的损害评估,是能做到科学、细致、精确、全面,并能给出科学而完善的防护措施。例如,对致灾原因主要由感应雷击引起的,线路采用屏蔽的效果比线路上加装SPD的效果要好得多,线路埋地引入比线路架空引入所带来的间接雷击危害也要小得多。尤其是针对极易受雷电脉冲、雷击浪涌干扰和影响的信息系统,通过评估,能完全确定与之相适应的防护等级,达到预定的可承受损失限度。设计评估的另一大作用是对防雷工程中的隐蔽工程,楼宇综合布线,电气、电子服务设施的设置,都能发现其缺陷与不足,可以在设计阶段进行改进和完善,达到发挥整个防雷体系的最佳性能。

2.2 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就是对已设计的防雷工程方案进行雷击风险评估。这一评估是在防雷工程方案和设计图纸都已经存在的情况下,在施工前对该雷电防护体系进行评估。在这一环节进行雷击风险评估,一旦方案和设计图纸不符合要求,小的缺陷只要稍作改进就可以了,大的缺陷却会导致对整个方案的否定,重新进行设计。这一精细的雷击风险评估体系,将防护对象与防护措施紧密地结合起来,既有特定性,又有关联性,并从人员生命损失、经济损失、公众服务损失、文化遗产损失四个角度,评价一个防雷设计方案的防护效能,如该防雷设计方案能否达到预定的防护效果和目的,是否存在设计缺陷,是否能采取更经济实用的防护措施,能否加强某些措施使被保护对象的主要致灾因子降到更低的风险值,进一步控制总体风险。与设计评估相比,审核评估就不是起到规划与指导的作用,而是检验与修进的作用。

2.3 验收评估

验收评估就是对一个已经存在的防雷工程体系进行评估,评价它的运行效果及被防护对象是否已达到风险控制的要求。由于验收评估是在防雷工程竣工或验收以后,评价的是已经存在的实际工程,有利于实地堪察和测量,能提供客观而准确的数据,使评价结论更好地符合实际状况,但这个环节的评估,所能发挥的作用最小。一是工程质量无法控制,隐蔽性防护措施无法考查;二是一旦防护对象不能满足风险控制的要求,需要改进的防雷措施不可改动,或者防护措施与防护对象紧密关联,就无法消除已经存在的缺陷和漏洞,此时,验收评估只能作出客观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却无法达到改进的目的,从而使得雷电防护体系无法满足标准要求,永远成为不合格的防雷工程,造成资源浪费和损失。对于防雷工程的验收评估,可以查漏补缺,进行事后补救,而实际状况决定补救措施的能否实施。

小结与讨论

雷击风险评估和防雷措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而且错综复杂,雷击风险评估要求越准确,模型建立就越精细,评估方法就越复杂。通过雷击风险评估,在防雷工程的不同阶段,虽然评估工作所发挥的作用不同,但对整个防雷工程确实有促进作用,使一个整体的防雷工程尽可能发挥综合治理、全面防护的功能。从实际工作出发,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是必要的,也是科学实用的。

参考文献

[1]叶蜚誉.关于雷击风险评估的若干问题..2006No.2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5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9-0149-0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工作,以实现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它包含了项目的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准备阶段、保修阶段的整个全过程。近年来,随着建筑事业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到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费用控制、进度控制及质量控制三个方面,笔者结合自身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提出以下若干观点。

1 成本控制

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是在保证项目管理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采取各种措施将建设成本控制在计划的目标范围内。它是项目管理的关键性指标,对于业主而言意味着项目投资的规模,对于施工方而言则是施工成本的控制。为实现最大程度的成本控制,取得理想的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组织措施。首先,成本控制不应仅仅是某个部门的任务,而应该与整个项目实施的相关人员和流程都有密切的关系。建设工程项目应采取项目经理责任制,即通过分工、协作、任务分配等措施,来将施工管理的各个任务关联到各个相关的人员,并进而落实到每一个施工阶段及施工环节,从人员组织上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其次,进行成本控制的关键问题,在于对施工成本的控制,以及对工作流程的优化。通过优化各种生产要素配置,采取动态跟踪管理,做好施工规划,有效利用资源,节约成本;加强施工调配管理,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避免因计划不周或计划混乱造成施工成本增加。从施工流程组织方面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降低施工成本。第三,组织措施是其他措施的前提和保障。完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是确保施工流程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严格的组织措施保障,才能取得理想的成本控制效果。

{2}技术措施。为实现项目的费用目标,我们不仅需要从技术层面对项目施工方案进行分析,还需结合其经济效果确定最佳施工方案;具体施工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代用、改变配合比等方法,在满足各种要求的前提下,选取经济性价比较高的合适材料,根据施工计划合理安排施工机械及施工设备使用方案,结合施工进度要求,适当减少材料库存,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以降低运输成本等。总之,项目施工技术方案的确定,应避免单从技术角度考虑而忽视经济效果论证的做法。

{3}经济措施。成本控制的经济措施主要体现在资金使用计划的编制、风险评估及其他成本相关的各项管理等方面。首先,项目管理人员应根据施工计划编制具体的资金利用规划,确定并分解各项施工成本管理目标;其次,应分析施工成本目标管理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并制定防范对策;第三,贯穿项目成本管理始终也是最为常见的经济措施即是资金使用的记录、整理、核算、变更及分析等。

{4}合同措施。运用合同措施控制施工成本,我们应该洞察合同风险,对合同当中涉及施工成本的部分保持高度敏感。考察分析不同的合同模式,选用适合于工程特点的结构模式;仔细研读合同条款中影响成本控制及风险管理的相关因素,并通过合理的方式对其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在合同执行阶段,我们还必须密切关注整个合同的履行情况,以应对索赔需求或被索赔的情况。

2 进度控制

所谓的进度控制,顾名思义即是采取各种管理措施以实现工程的进度目标。建设工程项目的施工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进度控制也应该随着项目的进展进行适时的调整。只重视进度的编制计划而不关注针对施工所需必要的调整,进度无法得到控制,进度目标也无法如期实现。

2.1 组织措施

实现工程项目进度目标的关键在于项目管理是否有科学、清晰、流畅的组织体系。显而易见,体系混乱、结构模糊的项目管理是不可能完成项目既定目标的。作为项目管理人员,我们必须协同合作,建立健全项目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分工职责及项目管理流程,设立专责负责项目的进度控制工作。

进度控制工作的任务和职能应在项目管理的任务分工表和职能分工表中明确,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及相关人员。另外,还需编制项目进度控制工作流程:如计划审批程序等,计划并组织有关进度控制的各种会议以开展及时的协调工作等。

2.2 技术措施

项目的进度除了受到项目管理体系的影响之外,还与项目的设计及施工技术密切相关。不同的设计理念、设计技术路线、设计方案有着各自的关注点及侧重点,项目是否选择了符合工程进度目标的技术措施会对工程进度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项目在决策技术方案时侧重考虑工程质量而未结合施工进度目标,将必然导致工期的延后,如此,施工方在工期压力之下极有可能因赶工期反而造成施工粗糙最终影响工程质量,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在设计工作前期,评审和选用设计方案时就应在施工技术和工程进度之间作分析和比较;在决策时,不仅应分析施工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还须考虑其对进度的影响。

2.3 经济措施

通常情况下,项目建设工程都是比较繁杂的,要如期实现进度目标,还必须关注项目投资计划、建设资金需求计划及其他等。畅通的经济条件是确保实现进度目标的保证,我们必须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与进度计划相适应的预算计划,包括资金、人力、物力等。另外,我们还需要提前考虑可能存在的根据施工进度或施工状况确实可能需要发生的需求变动或施工计划变动,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如增加阶段性预算、调整施工计划等等。

2.4 管理措施

首先,建设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系统是项目进度控制的依据。这一体系是一个动态编制和调整计划的过程,会随着项目进展而逐步建立并完善。为使各参与方快速准确地获取进度信息,我们可以建立互联网信息处理平台以辅助进度控制,便于计划的及时调整或编制,实现进度控制的科学化。其次,工程计划的编制必须符合不同阶段施工的实际特点,切实考虑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利用网络工程计算明确施工关键点及关键阶段,并利用非关键工作期时间,合理安排工期,实现进度控制科学化。第三,工程项目的承发包模式直接关系着项目管理方组织与协调的内容及方式。为了实现进度目标,我们需要与施工单位、采购方选择合理的合作模式,在规避商业风险,考虑经济合理的同时,也应综合分析其对项目进度的影响,避免过多合同,容易引起管理混乱,也会影响工程进度。第四,为保证进度目标的实现,我们在制定进度控制措施的同时还需关注可能影响工程进度的各种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进度失控的风险。

3 质量控制

质量是工程项目的使命和灵魂,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即是通过各种项目策划、项目定位及目标决策等等以实现投资人的建设意图。质量控制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要控制目标之一,贯穿于从工程勘察设计、招标采购、施工安装、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需要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系统的工程项目质量管控体系,明确各参与方的质量责任,分解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点,并采取有效地管控措施,将风险消灭于发生之前,在各种监督下实现工程项目的质量目标;

质量控制需要以实现既定目标为关键,在具体施工条件基础上,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优化资源配置,严格施工工序,保证有效监督,对质量形成之前、之中、之后进行系统的控制。

3.1 事前控制

为了实现既定的质量目标,我们需要在正式施工前通过编制质量计划,明确质量目标,分析施工方案及可能存在的质量风险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对质量因素主动管理,规避风险,积极引导项目施工实现总体质量目标。

事前控制不仅仅要求项目管理方在管理方面要具备主动控制、提前预防的理念,在组织体系、管理流程、技术方案、预算方案等等方面都要进行充分考量,整合资源、创新技术、科学管理,分析质量风险因素,明确质量关键点,针对质量薄弱点,提前制定有效对策,保证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3.2 事中质量控制

事中质量控制主要是施工方的自我控制,施工人员在施工质量的形成过程中,对质量的各种影响因素实行动态把控,发挥技术能力完成符合预定目标的作业任务。同时,事中质量控制还包括他人对施工方的监控,包括监理机构或政府机构等方面对施工过程或施工质量组织进行的检测检验等等。

事中质量控制首先是建立在周密的施工计划基础之上的,以既定的质量目标为依据,针对事前控制时确定的质量关键点、薄弱点等进行重点管理,严格控制质量风险点;其次,还要确保施工工序科学,施工质量合格,如此才能有效有序实现工程的质量目标。

3.3 事后质量控制

事后质量控制即对已完成的工程项目质量进行把关,评价并审核施工结果,发现施工质量缺陷,提出纠正偏差等改进措施,对不合格工序或产品进行整改处理,避免其流入下道工序或进入市场引起质量问题。事后控制的关键在于对每一阶段性的质量进行审核把关,保证施工质量处于受控状态。对质量的控制是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部分,我们需要将其贯穿施工的整个实施阶段,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的控制措施相结合,在一轮轮滚动循环中不断提高施工质量,实现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持续改进。

4 结 语

工程施工是将工程设计意图形成工程实体的过程,是项目使用价值最终形成的重要阶段。建设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是在预定的投资规模内,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及施工合同等所共同决定的预期使用功能及质量标准为总目标,对整个项目的投资价值、经济效益及项目最终使用价值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明确施工管理总体目标,加强施工管理能力,对成本、进度及质量综合把握,贯彻全面、全过程的管理思想,运用动态控制原理,把控施工总体进程,实现三大目标的合理控制,创造最优化的项目价值。

参考文献:

[1] 昝廷全.产业经济系统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学风建设措施与成果范文6

一、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县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先后开展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推进年、巩固年、执行年活动,初步构建了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对于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与反腐倡廉建设客观要求相比,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备,制度意识还有待增强,制度落实还缺乏刚性。有的创新举措还没有形成制度,缺乏稳定性;有的制度缺乏配套和细化措施,缺乏操作性;有的制度之间相互矛盾,相互衔接不够;特别是权力运行重点领域的制度建设,社会和人民群众仍然高度关注等等。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常抓不懈的一个重大课题。

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六次全会上强调提出,要按照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要求,完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推进权力运行程序化和公开透明。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制度建设,是贯彻落实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核心内容,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的治本之策。我局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回头看”活动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贯穿今年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工作和深入开展“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活动的重要内容,努力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回头看”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县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2008-2012年工作意见》(东发〔2008〕14号),坚持以规范权力为核心,围绕制约发展、影响民生及腐败易发多发等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剖析,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全面实行流程制约、分权制约、风险制约和问责制约,着力构建科学的权力运行风险防控机制,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

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回头看”活动,要达到以下目标:

(一)制度意识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反腐倡廉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抓制度建设的主动性明显提高。

(二)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制约权力为核心的反腐倡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制度建设领域进一步拓展。制度建设的触及领域更加广泛,覆盖范围更加全面,制度在推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得到更加有效发挥。

(四)制度落实机制进一步强化。推动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逐步健全,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进一步加大,贯彻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二、工作内容及任务

(一)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回头看”(5月至7月)

主要从查找廉政风险、评估风险等级、完善防控措施、考核防控效果等四个方面,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回头看”活动。

查找廉政风险。要从岗位职责风险、单位(部门)职能风险、制度机制风险入手,对已经找出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分析风险点排查是否准确、全面。

评估风险等级。要根据风险损失和危害程度的大小、发生几率高低、廉政风险点所处岗位及科室、单位在全局中所占位置的分量等因素,查看是否突出了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风险,是否明确了重点防范责任主体。

完善防控措施。主要查看是否建立健全廉政风险前期预防措施、中期监控机制、后期处置办法等。

考核防控效果。主要查看是否通过专项检查、社会评议等方式,对廉政风险防范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开展考核评估,以及考核结果运用情况。

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回头看”必须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确保风险点审查到位。个人要根据各自的工作特点、任务、职责,对已经排查出的个人廉政风险点进行梳理、完善、调整;内设科(室)要在个人查找风险点的基础上,对本科(室)的廉政与监管风险点进行深入剖析,正确评估风险等级。

二是确保防控措施到位。要对已经整理出的廉政与监管风险点防范措施进行再次梳理调整,对一些制度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不够强,需进一步细化的,须加快完善;对一些经过实践证明,有利于防控风险的做法需要上升为制度规范的,须逐步建立健全。

三是确保评估考核到位。要建立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考核制度,抓好廉政风险防控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工作,把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作为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年度考核、工作目标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将排查的岗位、内设科(室)、单位廉政“风险点”,以及制定的防范管理措施,于7月20日前汇编成册,建立廉政风险目录,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并于8月10日前连同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回头看”活动进展情况报县制度办。

(二)推进制度建设情况“回头看”(8月至12月)

认真总结分析制度建设情况,查找薄弱环节,在继续抓好制度的清理、完善、创新和执行的同时,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重点:

一是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将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贯穿于制度调研立项、起草制定、科学论证、实施运行等各个环节。

评估重点:规范性文件中涉及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人事权、司法权、资金使用权等权力相对集中的内容;涉及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的环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存在廉洁性问题的内容;在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中发现制度存在缺陷的、以及与人财物管理使用改革措施有关的内容。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是否符合中央、省、市、县关于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部署的要求;是否落实了将预防腐败贯穿于制度建设之中的规定;是否存在违法违规扩张权力、减免责任,增减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情况;是否存在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与公共利益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冲突的情况;设置的自由裁量事项是否合理和必要,自由裁量幅度是否适当等;评估权力的配置是否合理,监督制约措施是否有效;相关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是否经过必要的论证、听证和听取意见;责任追究的机制是否健全等。

制度廉洁性评估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完善,深入研究开展制度评估工作的特点和规律,逐步完善制度评估的措施和办法,不断把制度评估引向深入,努力构建制度廉洁性评估长效机制,保证制度在颁布实施前符合廉洁性要求,切实减少腐败发生的几率,使制度廉洁性审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常态化的轨道。

二是探索反腐倡廉“制度+科技”路径。要把制约权力作为推进反腐倡廉“制度+科技”的根本出发点,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权力沿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运行。要增强权力配置的科学性,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使每一项权力边界更加清晰、权限更加明确。要增加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在权限设置时注重内容公开,在权力运作时注重流程公开,并通过网络技术,大力推进网上信息公开。要规范权力运作的程序化,把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进行流程再造,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

三是深入总结推广制度创新成果。要深入总结推广近年来制度创新成果,如“开门预算”、“开门‘三定’”、“开门选人”等。要以推广制度创新成果为契机,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干部人事制度、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三、工作要求

(一)深入动员,明确责任。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按照《实施意见》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突出工作重点,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要通过深入的动员发动,组织党员干部主动参与,积极作为。落实责任分工,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体现特色,分层推进。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层面的特点分层、分类开展“回头看”活动。县直层面要突出探索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制度廉洁性评估、“制度+科技”防腐路径三方面工作,加强对本系统、本行业“回头看”活动的指导,做到上下一致,协调统一。

上一篇孟晓骏原型

下一篇大连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