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团队构建的学风建设探索

项目团队构建的学风建设探索

摘要:项目团队是企业管理中的比较成熟的管理模式,具有成熟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范式,项目团队的组建实施过程,可以称之为项目团队构建。大学的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将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学风建设是将管理学的模式应用于教育学的具体领域。对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进行深入剖析,厘清二者之间在内涵、特点、目标等各个方面的契合点,有助于两学科的交叉应用,以及增强学风建设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项目团队;学风建设;基本原则;评价

一、基于项目团队的学风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项目团队和学风的特点相似

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项目团队是指为了完成某个一次性的特定任务(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而组建,由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技能互补的人群所组成的一种配合默契的合作关系。[1]夏红云[2]等人的研究表明,项目团队具有目标约束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都属于学风的范畴。广义的学风建设注重宏观层面的氛围营造、精神传承,具有系统性、渐进性、层次性、复杂性等特点。[3]从狭义上说,学风主要指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狭义的学风建设关注学生群体或学生个体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关系、学习方法、学习纪律、学习兴趣上的表现,具有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目标性即学风建设中目标明确,或改善、纠正学生群体在学习目标、态度、方法、纪律的群体状态,或改善学生个体在学习中某一方面的缺陷。临时性体现在学风建设会随着学校整体工作的安排和学生群体状态而改变,或是一项工程、或是一项活动,其有时间周期。多样性是指学风建设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代际的学生采取的方式、方法、内容均不同,所要达到的目标亦不同。开放性则体现在学风建设的对象在不断变化,每一年甚至每一学期的学风建设对象都在变化。从特点上分析,将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学风建设应主要集中在狭义学风建设而非广义学风建设上,二者同时具有的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的特点为分析二者相结合的可行性提供了前提。

(二)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具有内在契合性

通过对项目团队和学风特征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到,项目团队所具有的目标约束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征与狭义学风建设的目标性、临时性、多样性、开放性有相通之处。狭义学风建设需要学生群体或个体的参与,并促进学生群体或个体学风方面的改善;项目团队也需要一个团队的人共同参与来达到项目目标,二者的主体都是“人”这一本质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可以说团队项目构建和狭义学风建设二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契合性。

(三)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具有外在差异性

项目团队与狭义学风建设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不同方面也必然存在着差异性。主要表现在项目团队与学风建设各自的主客体的不一致,项目团队是以实现项目目标而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是主体,项目目标是客体;狭义学风建设主体是高校或者教育者,以改善学生群体或个体学风状态为目标开展工作,学校、教师为主体,学生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种主客体的不一致性导致二者外在表现出差异性。分析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学风建设是否具有可行性,主要就是分析二者契合性和差异性。从矛盾的二元论来分析,如果二者契合性作为主要矛盾优于或大于二者的差异性,那么当二者相结合、综合运用时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否则反之。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团队构建与狭义学风建设的差异性主要为各自的主客体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变的,项目团队本身具有多样性,当项目目标不是具体的产品、服务而是转变为提升人的某一方面素质,以及团队的成员不是企业员工而是学生时,其主体与客体便与狭义学风建设的主客体相一致。因此,综上所述,将项目团队构建应用于狭义学风建设是具有可行性的。

二、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构建的基本原则

将项目团队应用于狭义的学风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最大化地突显二者的内在契合性和尽可能弱化二者的差异性,从而使二者的交叉应用发挥出“1+1>2”的效果。

(一)目标一致性原则

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即项目团队的目标与学风建设的目标在根本上保持一致性。这里所谓的“根本”并非针对项目团队要实现的短期目标,而是通过项目团队短期目标的达成而产生的对学生深远影响且符合学风建设的最终预期。“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就其存在而言,学风弥漫于无形,却可观察于有形。就其作用而言,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对学生长远能否成才都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4]项目团队在构建之初就需要在短期可量化目标基础上考虑对学生的长远影响是否与狭义学风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二)学生主体性原则

任何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确定工作的主客体都是不可避免的过程。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同样需要明确谁是主体的问题。“学风的状况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总体精神风貌得以体现,管理者、教师、学生、教辅人员在学风建设中都有着至关重要而不可互相替代的作用。”[5]所以,学风建设本身具有多重主体,并且多重主体的作用互相不可替代。那么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要选择谁作为主体是涉及到工作方向的根本问题。从可行性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企业管理中项目团队的主体是所有团队成员,而不是其他企业的管理者,项目团队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团队成员的互助与协作。显然为了保持主体的一致性,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选择参与的学生作为主体是不二选择,如果选择了教师或教辅人员作为主体,则团队的成立就失去了最初的动力。这里所述的学生主体性原则涵盖了从项目团队的成立、人员选择、项目目标的确定、项目的实施等全部过程。在项目团队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坚持学生主体性原则直接关系着项目团队的目标能否实现。

(三)教师引导性原则

在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教师引导原则。学生在大学阶段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的重要阶段,其由此带来的学习观念也在不断成长成熟中。这个时期,学生既因过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导致价值观念不易受到教育者的正面影响,又因对外界环境的亲密接触,尤其是网络环境的自由接触而导致容易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的渗透。因此,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仅仅坚持目标一致性和学生主体性还不够,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正面引导作用,使学生的项目团队不走歪路邪路。同时,因为学生缺乏运行项目团队的成熟经验,所以项目团队的实施也需要教师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基于上述理由,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需要遵循教师引导性原则。

三、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的构建

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能否顺利地达到目标,能否促进个人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所收获,以及在微观层面改善学风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团队结构的完整度。因此,项目团队建设必须要明确其构建框架。

(一)项目团队方向的确定

项目团队方向的确定是要解决“why”和“what”这两个根本问题。我们为了什么而构建项目团队?这里的方向不等同于项目团队的具体目标,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项目团队在相对宏观上的指向性,如学习动机的根源问题、学习风格的探索问题、学习方法的完善问题等都可以作为项目团队的方向。至于确定哪个方向需要在遵循目标一致性原则与教师引导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二是项目团队在更加微观层面的具体目标,这一目标的确定需要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即由学生自主确定。“目标是把成员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基础,只有对目标达成共识,才会形成坚强团队。项目团队自成立开始起,就必须树立明确的目标,直至该团队完成的使命消亡为止。”[6]确定这一具体目标也是项目团队的主要内容,即“what”的具体内容。只有学生自主确定的具体目标才能得到团队成员的一致认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适宜“越俎代庖”代替学生确定项目团队的具体目标。

(二)项目团队的组建

项目团队的组建要解决“who”和“how”的问题。以某医学院校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的实践经验为例,项目团队的组建需要完成几项重要任务。一是明确团队类型。根据团队项目目标的不同,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型、实践操作型和理论实践结合型。该医学院校学生组建的团队项目《医学生最优学习模式探索》就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团队类型。团队类型的不同决定团队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决策模式的不同。二是确定项目负责人并发挥其作用。根据学生主体性原则,项目团队由学生自主建立,自然会产生团队负责人,这个负责人将负责项目的组织、计划及实施全过程,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要保证负责人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教师对负责人进行系统地指导,使其能够完成榜样示范、目标约束、成员分工等职能。三是确定激励机制。根据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TwoFactor-Theory),项目团队的高效运作需要达到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平衡和满足。在保健因素上需要由教师和学校来提供适宜且充分的环境与物质保障,在激励因素上除了学生自身成就感、责任感得到满足以外,还需要将团队项目纳入到学生评价体系之中予以充分体现。

四、学风建设中项目团队的评价

项目团队的评价是检验项目实施过程与实施效果的重要一环,也是保证学风建设中构建项目团队取得预期目标的重要步骤。如果项目团队忽略或缺失了评价过程则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不能形成更加长效的学风建设机制。对项目团队的评价需要建立在顺应学风建设发展的导向性及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具有系统的、可比较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包含环境支持、团队组织结构和团队运行效果等多个维度。

(一)环境支持维度

环境支持维度用于评价项目团队构建过程中整体环境支持的状况。构建项目团队环境支持情况越好,越有利于项目团队的组建与运行,也越有利于促进良好学风建设的形成。这一维度下,具体可分为物质保障、经费保障、知识保障三个指标来评价。物质保障是项目团队构建与运行的基础保障,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持、充足的材料供给等物质保障能够提高项目团队的实施能力,提高团队项目成效;宽敞的活动场地,舒适的场所环境能够让团队成员身心愉悦,能够调动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团队项目成效。充足的经费保障能够保障团队项目的顺利运行,提高团队项目运行的可行性及团队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知识保障包括团队知识管理保障及项目运行中信息保障两个方面。团队知识管理保障从团队成员知识掌握程度、团队知识共享程度和团队知识创造能力的角度进行衡量。信息保障从项目相关的信息搜集、信息获取、信息分析等方面进行衡量。

(二)团队组织结构维度

团队组织结构维度用于评价项目团队组织结构的科学性与协调性。科学合理的团队组织结构有助于团队项目构建的顺利有序开展,促进团队项目目标的实现。在这一维度下,具体分为团队负责人综合能力及团队成员构成两个指标来评价。团队负责人综合能力的评价从领导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变革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学风建设中的团队项目负责人一般为学生,这就更需要团队负责人具备积极主动的进取心、乐观向上的自信心、勇于承担的责任心、团结协作的平常心,以及较强的沟通交流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团队成员构成的评价从项目中角色设置合理性、人员安排科学性及团队内部协调性三个方面进行衡量。学风建设中的项目团队一般规模较小,因此角色设置就需要合理、工作安排就要科学,而团队内部的协调性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团队任务能否按预期完成。

(三)团队运行效果维度

团队运行效果维度用于评价团队项目完成质量及项目影响力。团队运行效果评价是团队项目评价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团队项目能否在高校学生中广泛开展的重要评价指标。在这一维度下,具体可分为预期目标实现情况、团队成员个人价值实现情况及团队项目效果延伸情况。预期目标实现情况从团队目标完成情况、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目标完成情况评价考核的是项目团队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能否在规定的时间要求下完成项目。团队目标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则反映了团队任务的完成是否实现了与学风建设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吻合,项目完成效果是否促进了良好学风的建设。团队成员个人价值实现情况反映了团队成员在项目团队中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程度。好的团队项目能够满足团队成员的发展需要,通过项目的开展,团队成员学习、获得、改进有利于完成任务的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能力,更重要的是团队成员能够加深对学习的科学性认识,提升学习内因动力,从而促进学风建设。团队项目效果延伸情况主要是考核项目团队完成成果对非项目成员在优良学风建设认识上的影响效果。研究型项目团队的效果延伸主要是研究成果对非成员群体的影响;实践型项目团队的效果延伸主要从实践参与过程及研究成果两方面对非成员群体产生影响。对非成员群体影响范围、程度及质量的考核是团队项目效果延伸评价的关键所在。一个好的团队项目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指数倍率延伸,并覆盖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成员,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最终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6]徐永其,胡志健,李学龙.论项目团队的构建[J].建筑经济,2007,(7):103-105.

[2]夏红云,杨林泉,汪小金.项目团队的特点及其应用问题探讨[J].商业研究,2007,(7):64-66.

[3]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6,(3):19-24.

[4]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4):39-40.

[5]陈玉栋.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J].高教探索,2014,(4):92-96.

作者:宝景春 赵晶京 单位:中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