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论文范例

学风建设论文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1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缺失的主要问题

新形势下,面对社会理念的认同、生源结构的变化、办学模式的改变、学生规模的扩大和学生思想的变化等,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新问题,影响了实效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

新形势下,市场发展的多变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名目繁多的考证考试等,让大学生感到应接不暇。他们个性鲜明,注重自我,但面对多变的环境,缺乏准确的判断和成熟的心智,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不明确,对自己的未来生活和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想法和判断,左右摇摆,犹豫不决,甚至有些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再加上他们刚刚脱离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生活,进入学习和生活时间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不免会在学习上懈怠,思想上出现迷茫。思想决定行动,学生的学习思想散漫,长期处于迷茫、浮躁的状态,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将会受到直接影响。没有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方法,学生再忙于学习,也难以保证学习的效果和良好的氛围。

(二)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

考大学时,大部分学生对专业信息和市场情况了解不够,在专业选择上处于迷茫状态,多数学生是听从家长或亲戚的建议而填写的志愿,以至于进校后对所在学校或专业不感兴趣。还有一少部分学生因为没考上理想的学校,接受调剂志愿而到了所在学校读书等,这些学生对所在学校没有足够的认同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到位,专业思想模糊,以及社会就业形势的影响,会对所学专业产生厌学情绪,造成学习积极性不强等现象。同时,由于学生没有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目标,也会造成学习积极性不强、动力不足的现象。学生上课缺勤、上课随意性强,课后外出玩耍、上网打游戏,从不主动上自习,重视活动参与和自我的认可,但轻视课堂文化学习等。

(三)学习纪律松弛,学习自觉性不强

大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和管理能力。从高中“填鸭式”教育过渡到注重自主学习的大学教育模式,很多学生还没有调整好心态适应新的环境和教育方式,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不能正确处理好学习和生活的关系,加之学习思想迷茫,出现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上自习、参加考试都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不遵守学习纪律,随意性较强,严重影响了学习效果。也有一部分学生明知要好好学习,但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打乱了正常的学习和作息习惯,影响了学习效果。

(四)学习风气散漫,考风考纪有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但控制力较差,在缺乏正确引导的情况下,面对利益的诱惑,不能把握是非界限,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出现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甚至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被看作是有个性。在高校严厉打击考试作弊的措施下,在积极的考前诚信考试动员下,考试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作弊方法花样越来越多,监考老师的任务也越来越重。学生法纪意识不强,考风考纪观念淡薄,不仅影响了全校的学习风气,也不利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五)学习心理失衡,心理抗压能力较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学生的需求标准不断变化,由于市场行业发展不均衡和人才市场机制不健全,各专业的就业形势大有不同。专业就业形势不好的学生难免会产生心理失衡现象,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绝望。而本身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时负面情绪不能及时排解,于是就自暴自弃地混日子,形成恶性循环。另一方面,班级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成绩较好的学生会产生心理失衡;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面对家境殷实的学生也会产生心理失衡。总之,在学生处于脆弱、敏感的时期,面对学习、生活、交友等活动,遇到问题时容易在思想上极端化,进而逃避。这些都不利于正常学习。

二、新形势下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实效性的路径选择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校园环境以及相关设施、要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系统。增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充分发挥辅导员的职能,引导学生养成正确学习观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管理和教育的双重职能,对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学生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动力。而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思想处于散漫和迷茫状态,不能较好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使学生入学时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快速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辅导员需要在学生大一时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充分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多数高校一般在学生高年级时才开展就业指导,但实际在学生低年级时开展就业指导的效果更好,可以让学生提前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明确自己欠缺的知识和能力,帮助学生制定正确实际、并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学习计划和目标。总之,辅导员要将优良学风建设贯彻融入在日常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学生思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各个方面进行,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带动和促进学风建设。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职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良好的教风对于形成优良学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任课教师是学生课堂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教师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勇于创新的治学风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任课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变和创新。学生思想千变万化,容易被大量、多变的外界信息所吸引,教师要紧抓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以此做为课堂内容的引入和案例背景,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适当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的以教师讲课为主的单向式教学方法转变为注重学生互动参与的双向式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社会实践、学术研究以及学生的个人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另一方面,在学生中大力推行导师制,一名任课教师负责三至五名学生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在学生出现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或迷茫时给予及时指导和帮助,以自己严谨淳朴的治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养成踏实、认真、务实的学习习惯。最后,任课教师还要借助严格的教学规范和纪律约束作为良好学风的制度保障,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风建设。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职能,促进学校形成良好学风环境

加强学风建设,高校不仅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调整发展方向,适当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进行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严格教学管理,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同时还需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校要弘扬和培育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学科竞赛等文化活动带动学生参与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浓厚学习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大力举办文化艺术节、体育文化节、公寓文化节、国家传统节日纪念等学生活动,以高雅艺术陶冶学生情操,以健康积极的趣味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传递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正能量,有力促进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高校还需要有一套健全、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作为学风建设工作推进的有效保障,以确保学风建设的实效性。

(四)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督促学生达成积极学习目标

父母是学生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并且是学生终身的教育者和影响者。学生与父母家人的关系是最近的,与学校教师相比,他们更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监督。学校和教师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工作者,但学生家人也不容忽视,不仅学校和教师希望学生成才,学生的家长也希望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校的教育和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催化剂,可以帮助学风建设顺利推进。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就需要学校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将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状况、学习和生活状况等及时告知家长,并提出希望学生家长帮助的问题和工作。学生家长会借助假期学生回家进行系统的劝说教育,并在平时通过电话适当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帮助学生达成积极的学习目标。

(五)各方有效结合,形成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是一所学校治学风格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要素。学生的培养不仅关乎学校、教师职能的发挥,也关乎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影响,学风与教风和校风有着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形势下,加强学风建设,增强学风建设实效性,要综合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各方因素,以强化教学工作改革为主导,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以加强学校育人环境为基础,以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为辅助,以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为保障,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内在动力,严格教学管理秩序,完善学风建设工作责任机制、激励机制、考评机制和发展机制等,形成学风建设合力育人工作机制,有效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确保学风建设实效性的发挥。

三、总结

总之,学风建设是高校一项持续推进的人才工程和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内涵建设。立足高校实际,加强学风建设,从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强化教学管理、丰富校园文化、建立学生家长联系等方面采取措施,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切实发挥学风建设实效性,将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张娥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处

第二篇:高校学风建设育人功能探析

一、学风建设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学风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全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改革的深化、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以及浓厚的科研氛围,而且对于学生创新能力提升至关重要。所以要充分发挥高校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浓厚的学习氛围下,感受学习的力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使科研创新常态化,提升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二、发挥科研创新育人载体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夯实的专业知识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前提,在专业知识的课堂外,应充分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例如搭建科技讲堂,邀请国内外化学学科专家学者,举办多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和讲座,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让同学们了解最新前沿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化学学科是一门知识与实验并重的学科,所以要充分依托各类实验室、学生创新实验室,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以教、传、帮、带的形式践行科研精神,以各个专业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生勇于创新,很多实验室在学生中以研究生带本科生,利用周末开展课题组组会制度,讨论实验方案、开拓实验思路、解决实验困惑,使本科生、研究生在科研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这样的科研氛围,增强了学生们科研创新的热情,自然开拓出致力科研,共同奋进的良好局面,更激励着每位老师与学生在科研的道路上不断奋进。让学生坚定学习信念,养成学习习惯,夯实专业技知识。引领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提升自我,要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例如学院官方微信、微博平台做好宣传引领工作,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类科技科研信息,培养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实践应用情况的科技创新素养。在网络平台内开展科技创新标兵评比活动,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宣传学生的优秀事迹,让更多学生参与到科研创新实验,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当今很多毕业生在毕业后想继续深造读研,考取硕士研究生,当学生致力于考研后,其学习动机增强,学习强度增大,通过采取以“考研”带学风,组织考研辅导及经验交流;建立“考研信息库”;充分利用教师及毕业生资源构建考研信息服务平台;设立考研学生光荣榜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学生考研,在学生中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良好学习氛围,形成勤奋、刻苦学习的习惯。低年级的同学们也早早做好学业规划,通过制定计划,不断努力,学习刻苦,并注重自我实验技能提升,为学生考研初试、复试增加砝码。

(二)健全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在创设良好的学风环境中,要精心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党委副书记担任组长,辅导员及班主任为组员,做好科技创新的宣传组织协调工作。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制定《关于加强本科生学术研究活动的意见》。对在科技创新中获奖的学生,给予本学期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按获奖等级在德育成绩及综合测评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加分。通过与学生约谈了解学生学生成绩、实验技能等综合能力,与专业课教师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从学生意向、成绩、能力三方面综合分析,选拔学院学生进入学院各个实验课题组,开展实验技能锻炼。其次,将科技创新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学生科技竞赛以创新学分的形式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拟定创新奖学金奖励办法,对参与各类竞赛及科技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奖金、学分、证书等一系列的奖励。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要协助所有专业课教师,在平日教学实验过程中,狠抓上课出勤率,在各类考试中坚持诚信考风,杜绝考试违纪及作业抄袭等不良现象。将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作为学风建设的侧重点,规范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成立学风建设自我管理委员会,开展班级学风、学术科研情况量化评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

(三)构筑实验科技创新平台

要利用专业资源,实施多层次、全方位的实验室开放,以学院的科研平台为依托,为学生建立创新实验室,吸纳优秀的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实施实验室开放,开放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相关课程。在这些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教师根据科研或竞赛有选择性地为学生提供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研究和自我发展,将实验室开放与学生科技竞赛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相配合,使学生自己带着问题进入实验室,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综合性实验中,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实验答辩等多个系统环节,获得学分。与此同时,积极挖掘校外实验创新平台,与企业联系为学生建立科研创新实践基地,让大三大四学生在创新基地完成实验及相关毕业论文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诚信教育,提升服务本领。

(四)优化科技创新指导队伍

学风建设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者及培育者,所以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用和考核,健全业绩汇报、考评制度,要求青年教师在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同时也就青年教师应如何严谨治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做好科技创新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在学院内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由学院主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担任组长,根据专业及研究方向分配,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实力过硬、认真负责的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要做好一年一度的院级化学技能大赛的培训、命题、评测等一系列竞赛活动。在平日学院团队中相关老师,安排指导学生参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每年对专业导师进行一次专项考核,考核结果与专业导师的聘任及教学酬金发放挂钩,激发专业导师对竞赛指导的投入,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供强有力的知识指导和技术支持。在增强教师对学生指导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例如定期召开学风建设座谈会激发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注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且要求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上关心学生们的身心健康,成为学生成长的知心朋友,善于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教师授课、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五)引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

通过全方位的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由学院确定创新竞赛活动的项目与内容,组织全院学生积极参与化学竞赛,提高主要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具备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为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选拔人才,通过示范作用激发学生热情。从院级科技竞赛中选拔优秀团队,参与更高级别的科技竞赛,这样做推动学生能力培养的深入开展,对于参加市级及部级比赛的学生,要利用课余及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集训,由专业指导教师在实验室内指导学生,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同时,注重引导和组织本科生参加学校全国挑战杯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立项、部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创新杯等等。在重视实验技能提高的同时,鼓励师范生参加各类师范生化学技能竞赛,提升说课授课能力,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在锻炼学生实验技能过程中,注重学生科技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指导研究生、本科生积极认真撰写及发表SCI论文。

(六)丰富科研创新活动载体

打造开展化学科技节,让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化学常识等走入学生生活,其中设置的牵手创新杯,走进实验室,化学实验技能竞赛,化学趣味实验展示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并巩固了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了同学们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科技活动进小学等志愿服务活动及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践行雷锋精神,用科学知识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对大一新生适时地安排学生晨读、早自习、晚自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利用晚读的时间,开展“时空胶囊”写给未来的自己———大一新生大学职业规划系列活动。邀请院内青年博士开设“师生面对面”学术沙龙,该学术活动以学生申报为主,6人以上参加即可,老师根据同学们申报的内容和方向,邀请学院青年博士与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该形式加强青年老师与同学的交流,努力提高我院学生的专业素养。开展以“修身•治学•成才”为主题的“教授茶会”活动,内容包括专业学习、就业指导、论文写作指导、大学生成才等。良好的班风可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所以要狠抓班风、学风,开展“做文明学子,创优良学风”活动,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与道德实践能力。教育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风范和形象。以班级大比拼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促进各班级、各同学间的交流,培养了同学们拼搏进取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以科研创新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通过全方位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为学生夯实基础知识,使学生从被动式学习变为主动式学习,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查阅有关资料,延伸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验技能,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相互学习、共同努力,协同合作,锻炼才干,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切实为学风建设助力,促进高校良好快速发展。

作者:王建民 李明姝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化学学院

第三篇:高校共青团学风建设思考

1.共青团在高校学风建设的作用

高校优良学风是指高校在进行教学与管理实践中,教师勤勉治学,学生刻苦学习,师生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良好氛围。高校共青团作为与学生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形同战斗中的堡垒,其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如下方面:首先,高校共青团和学风建设的目标相同,二者的客体都是学生,都是为了在高校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准备。其次,高校共青团和学风建设具备有些相同导向性的精神内涵。共青团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实施者,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思想导向作用,在学生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最后,高校共青团有着基层党组织的后备军和团组织的新生力量的双重身份,为学校学风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共青团以其和学生联系紧密的独特优势,和其在政治工作上的巨大号召力和影响力在和思想工作联系紧密的学风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强有力的后盾。只有充分结合学风建设工作和共青团的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共青团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职能,切实推进高校育人工作。

2.高校共青团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路径探索

2.1加强团员青年思想教育建设,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奠定基础

就目前来看,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因而学习缺乏动力与目标,加之没能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缺乏正确的学习观,这是影响学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青年团员进行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等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学风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这种教育应当贯穿大学教育始终,并根据年级和专业特点相应地变换教育形式,使其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所以必须通过组织和带动广大团员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内容,在学习的基础上践行科学发展观,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四有公民。此外,要着力于解决学生思想、学习以及行为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用定期开展主题团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要在宿舍、课堂、社团乃至网络方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联系学校德育精神,结合实际,开展多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的活动,并借此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强化团员意识,增强广大青年团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风建设工作推进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团员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其首创精神,通过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为优良学风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以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为依托,营造高校学习氛围

高校共青团以其在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中的独特优势,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扬个性、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科技计划大赛等形式,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充分挖掘自身开拓创新的潜能,比赛过程中学生必然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以及个性的发扬。诸如创业杯大赛、科技创新挑战赛等有效平台的建立是高校这方面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在无形中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开展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落到实处的具体活动,譬如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认识到到奉献的意义与重要性,更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直接影响其将来能否自觉履行自身责任。

2.3建设学术社团,打造精品活动

共青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织者,在校园文化的营造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在高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就是大学生对文体娱乐类的社团兴趣较之学术性社团大得多,这一点不论是在社团招新还是活动组织时都明显体现出来。参与文体娱乐性社团的人数明显多于学术性社团,在活动组织过程中,学生对文体娱乐性社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参与学术性社团的人却寥寥无几。学术性社团与学生专业知识联系紧密,是学生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支持学术性社团的发展,引导其结合专业的特点积极开展各种以学术交流为目的的诸如数学建模、英语竞赛等赛事和活动,这有利于增长学生知识、丰富学生经历。而且,这有效克服了传统学术型社团枯燥、形式单调等不利因素,有利于更具影响力的品牌学术活动的建立、传承与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推崇科学知识的良好风气。

2.4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学生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不仅是学校管理教育的对象同时也参与着学校的管理教育工作,要想在开展学生工作时取得良好效果,应该把握住学生干部这一重要切入点。所以,要在着力教育学生干部,要求其树立起勤奋学习、勇于创新、遵规守纪的良好模范的同时,引导学生干部为学风建设工作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在其中发挥带头作用,从其所在班级和宿舍等小集体入手,改善和提升整体学风;此外,可以通过学生干部与后进生“一帮一”的助学形式,为后进生解惑,并交流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有助于解决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其进一步学习减少障碍,避免其由于困惑的积压而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干部可以带领大家主动学习,自发通过查阅资料来寻求疑难问题的解答方法,充分调动大家学习兴趣,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作者:孟乃杰 李林娜 赵英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冀唐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探析

一、学生个人学风的建立

学生个人学风的建立是指学生群体中个体化的学风组织构建.团队化的学风建设,离不开基础的个体建设内容。作者以为学生个体学风的构建要素应该包括5各方面的元素。

(一)学习目标

个人学风的培育,制定远大的学习目标是第一位的,学风建设体系也是为了培育优秀人才而存在,不是为了培育学风而培育学风。目标远大首先就能给个人学风的培育定下一个良好的基调。因此,必须在最开始就明确确立学习目标,之后依据此目标制定客观可行的学习计划,形成良好的开端。

(二)学习意志

苏轼诗云:“道足以忘物之得春,志足以一气之盛衰。”人不是机器,学习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历练过程。学习需要强大的意志护航,进而培养出强韧的精神。这种意志精神产生的劲头长期持续,才有助于形成品质品格。学校应全时期始终强调意志精神的重要性,以视频、平面宣传等各种生动、持续的方式激励学生。

(三)学习品格

“十八大”以来,“创新”被重视的程度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了国家发展之根本。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创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下的重要性,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道路的指引,也是在建设个人品格,形成正确的整体导向,进而以其统一个人与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价值,将学生与“中国梦”紧密结合。

(四)学习态度

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是应该一贯秉持的个人学习态度。应引导学生学习时循序渐进,不好大喜功。在谦虚谨慎的同时,不妄自菲薄,保持自省、自我肯定的平衡,建立脚踏实地、高效学习的学风。

(五)学习方法

个人学风建设体系最终还是落在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核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的检验,证实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更适宜。一切学习成果都能得到最终的检验,学习不论结果,都是验证真理,找出前进的道路。这样,学风建设体系才能体现出其本身的意义。

二、高等学校整体学风的建立

学校整体学风建立是指一个学校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在与其他学校比较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来的个性风格。它应该属于学校文化的总体范畴。这种学校的整体学风可以对本校的所有成员起到一种引领、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一)爱岗敬业的全员育人教育机制

教师主导学风建设。首先是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思想品格提高方面教师的态度问题。教师是教学一线的第一责任人,最亲密地接触学生。一切纪律、秩序、规范都需要通过教师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应该在自我完善方面,包括自身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品德修养方面不断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学生。其次是新时期各种新生事物在师生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已经降到了很低的程度。教师必须通过各种经过精心设计,把大量师生都知道的有效教学信息通过合适的教学形式传递给学生,与学生的兴趣点产生谐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最后,师生关系要与时俱进,脱离私塾似的上下级形式,教师要主动关心和指导学生的成长,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负责的教学态度、较高的学识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这样以教师为主导,全程控制建设力度与方向可以形成学风体系建设的主要单元和骨干力量。辅导员引导学风建设。辅导员的作用与教师正面教育教学为主要方式不同,他们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期间成长过程中的指路人与顾问。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时间里,他们占据了更多的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他们可以覆盖到授课教师很多不能顾及的时间及空间。他们对引导作用是学风建设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学生日常生活起居的习惯改造与形成离不开辅导员的辛勤工作。因此,应对辅导员队伍建设下一番功夫,在辅导员的培训、考核、激励、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要想建立好学校整体学风,建立起一支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的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十分重要的。

(二)建立公平公正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

为了控制学风建设的运行过程,必须不断地对运行过程进行评价、反馈、纠偏改正,随时调整建设力度与方向。这样一来,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班级学风建设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应构建科学合理、标准统一、易于操作的量化评估体系,以全程以科学的方法正确评价以班级为单位的学风体系建设。其中,应包含评价指标和权重,评价指标的设计和权重的设置对班级学风建设起导向作用,应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班集体为单位”原则,结合的工作实践,通过运用平均参数、定义时刻、分类排序等方法,收集学风相关信息重要指标,而后进行统计分析,以一定的客观量化指标表现各班级的学风现状,从而及时发现即将出现的问题,总结成功经验,促进高校整体学风建设的科学化管理。建立多元化的学生激励体系。在激励学生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奖学金、优秀评选、先进评选、进步评选等对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在奖励额度、方式方面考,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第一,在学生个人的激励引导方面,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对各层次学生的正面学风建设都要有所体现,不能产生学风建设的两极分化;第二,对班集体的激励和引导,应侧重在培养团队意识方面,集中对集体合作成就进行激励,而不是班级个人学风建设成绩的单纯叠加。另外,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激励内容、方式,让学生在不同层面、持续体验学风建设对自己的帮助,获得成功的快乐,以激励更多学生在高校正确的导向下提高自身。注重对后进生的励志教育。后进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需要单独注意的内容,学风体系建设亦不例外。在学风体系建设方面,对于后进生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动力问题。要根据后进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励志教育,触发其成功情绪体验,进一步增强其自尊心、自信心,让其愿意加入到学风建设中来。对其的激励措施也可以单独制定,如予以其撤销处分的机会等。

(三)建立兼容并包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

全面实施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学风建设最终的成果还是要落地在学习成绩上。因此,在全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时,应注重紧密结合学风建设的要求,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学风建设地带来的益处,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精气神、意志等因素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及具体作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打造精品学生社团。学生社团是学生高校生活中最多彩的部分之一,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社团建设的管理和引导,推进精品社团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树立学风建设的标杆,体现学风建设的成果,宣传学风建设的内容。营造学生科研文化氛围。抓好学科竞赛具有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积极向上的学风也能更好保障学科竞赛工作的深入开展。良好的学风潜移默化地熏陶并感染着学生,只有在此氛围下学生才能奋发努力、健康成长。

(四)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管理约束机制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应根据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夯实基础,完善教学管理、教学计划、课程建设、学生与学籍管理、教师管理等管理制度建设。健全考务管理制度。第一,确保教师在出题、监考、阅卷和登数等环节遵循相关考试管理规章工作;第二,建立考风、考纪督察机制,加强对监考人员的监督力度。健全学生自我管理制度。通过自律机制加强学生的文明修养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评价、自主发展的能力,以此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动力和学习方法。健全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制定完善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倡导文明交往,为学生营造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

高校学风建设需要形成必要的执行与管理机制学风建设直接有关高校自身的精神风貌、治学态度,也体现了高校服务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高校学风建设不只应局限于针对学习风气问题,而应更进一步,从高校的办学风气、管理风气、教学风气等角度全面进行,实现高校学风建设体系构建的综合性管理布局。重视德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促进作用。高校德育工作与学风建设工作联系紧密,大部分原因是德育工作必定会涉及必要的思想政治内容教育,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的统一和言行举止规范都会发生正面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德育与学风建设是可以相融合的,高校可从学生人生理想建设与认知管理等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方式,完成学生在高校的职业生涯铺垫。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意义。教风对于学风建设的影响相当明显,教风是高校教学的精神旗帜。教风建设方面,应从教师的精神动力、态度作风、方法措施等方面着手,重视高校教风在学风建设中的有效体现。在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引导下开展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正确的文化及价值观念的建立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学风建设不可或缺的动力之一。第一,从高校文化环境的软硬件建设是文化及价值观念的传播的着手点,应注重文化氛围对价值传播的重要影响。第二,人力资源的充足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保障。

四、结束语

高校学风体系构建是极具系统性的工程,它涉及我国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大部分内在规律。与此同时,学风建设也关乎高校自身的育人理念的存续。学风体系构建过程中,高校应全面把握学生在整体建设任务中的主体地位,从学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与本质内容出发,拔高高校学风体系建设所在的理论及实践层次,实现较高的高校教学质量与实施高效率的管理。

作者:唐兵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湘杏学院

第五篇:高校学风建设途径与载体创新

1.在学校工作总体评价中校园网络建设评价最低

调查显示,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就业指导和服务以及后勤保障和服务六个方面的学校工作,约70%的学生持满意态度,但仅有49.6%的学生对学校校园网络建设方面的工作持满意态度。由此可看出,我校校园网络建设相对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和服务落后,为了提高学校工作的整体质量,大力推进校园网络建设工作十分必要。同时,在新形势下,校园网络的建设对于良好学风氛围的营造,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在学风建设的专项——先进典型树造榜样力量的系列活动

大部分学生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并不太多,且不深入。数据显示,对于看似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非常了解学生仅占12%,24.3%的学生比较了解,36.1%的学生只是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还有12%的学生不了解。而本校的表彰的师生(如明德奖学金、十佳教师等评选活动),非常了解的学生也仅占16.3%,比较了解的学生有17.3%,仍有33.40%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并不了解,完全不了解的学生比例占到17.3%。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同学对于先进典型的了解程度,还停留在“模糊”记忆阶段,对先进榜样的事迹了解并不太多,先进典型的事迹的宣传没有做到全覆盖,对学生激励作用较小。由以上数据分析可看出,在今后的学风建设中可以考虑多渠道、多途径宣传,扩大宣传力度,同时,对先进典范事迹全方位进行深度报道,让同学们能切身感觉到榜样的力量就在身边。

3.搭建高校校园网络、移动互联网线上学习平台,拓展学风建设途径

在学生经常关注APP类别的多项选择题调查中发现:通讯交流类APP关注最多,比例为59.6%、网上购物类49.34%、视频网站类45.9、新闻媒体类40.8%、知识共享类平台29.%、手机游戏类11.2%。从调查看出,学生对于游戏类APP的依赖并不如平日大家想象那么严重,但是作为知识共享类的APP确实在种类繁多的APP中受到学生冷遇,生活服务类APP仍是学生的关注重点,打造与生活服务相结合高校教学知识共享平台,让现代化全方位教学管理方式介入到学生校园生活中,是可以探讨和研究的学风建设途径

4.学校官微对于学生吸引力不大,校园新媒体建设有待加强

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关注学校微博、微信、BBS的情况,每天关注的学生仅有16.9%。每周关注的有31.3%,每月关注的21.1%,基本不关注的同学居然高达29.9%,而在获取时事新闻的相关信息渠道的多选题调查中发现,利用报纸杂志、教学课堂等传统途径获得信息的同学仅有33.3%和19.3%,而通过信息技术,如新媒体、国内门户网站等获取信息的学生有分别为71.2%和58%,相对于传统的媒体,现代学生接触新媒体的比例越来越高,关注和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对于校园官微的关注很少,可见进一步建设官方微博、微信、BBS平台是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作为大学生关注学校新闻动态、获取学习资料、感受校园文化的主要渠道之一,高校应加大网络建设硬件和软件投入力度,并打造专业的管理团队,增加高校新媒体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作者:郭志浩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第六篇:课外科技活动与高校学风建设浅析

一、现阶段高效课外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一般是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以及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组建各专业社团,学习各类科技竞赛知识,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质。我院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根据自身专业特点,一直把参加课外科技竞赛作为检验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工作进行开展。目前,我院参加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从形式上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个人名义进行比赛,考查学生自身所学知识和能力,如全国数学竞赛、天津市物理竞赛等;二是以组队形式参赛,此类竞赛对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要求较高,竞赛的内容较难,需要兼顾分工和管理。如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和数学建模竞赛等。与此同时,学院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分项目上十分注重将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纳入到课外实践学分奖励之中。

二、学风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和生命线,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广义上,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等均属学风的范畴;狭义上,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本文主要研究狭义面上的学风建设,因为这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根本和出发点。高校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优良的学风也使得每一位学生从中受益。但目前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生源的质量有所下降,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

“读书无用论”观念在高校当中较为普遍。很多学生在中学期间的目标是为了考上大学。进入大学后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学习没有动力,学习态度不能端正。同时,在中学成绩突出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后,在同等水平学生中无法在学习上显示出原有的“成绩优越感”,从而失去信心。此外,大学阶段的学习判断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单单以学习成绩的高低作为标准,这也使得一些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原有的动力,出现厌学情绪。

(二)学习方式变化不适应,自学能力差

大学的学多以自学为主,中学的“填鸭式”、应试教育被开放、自主学习方式所取代。同时,大多数课程以自主学习为主,课堂讲授为辅,一些学生很难从之前学习方式中转变过来,自学能力差。

(三)学术钻研意识不足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意识不足,仅仅认为学会书本知识,完成日常作业即可,缺乏知识的深入学习,学术钻研不刻苦。同时,专业意识淡薄、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等,同样使学生缺乏学术钻研意识。

三、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对学风建设的作用

从课外科技竞赛与学风建设的内在联系中可以看出,目前课外科技竞赛对于高校学风建设所起的作用十分突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的导向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对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导向作用就是科技竞赛政策引导和价值观念的宣传渗透对学风发展方向的引导。科技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主要是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课外科技竞赛对于学风建设具有积极导向作用,例如,通过科技竞赛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果参加科技竞赛获奖还可以得到奖金、保研加分等奖励,但更多地使学生明确了个人与集体、个人学习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使高校人才培养在服务社会的职能中显现出来。同时,通过参加科技竞赛,将外在活动形式转化为自我学习的认同,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实现了学以致用。

(二)积极的育人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的育人作用为学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现代高等教育的学习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可持续的学习观,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科技竞赛为其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在参赛中学习知识、检验知识。同时,科技竞赛的赛题大多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精神,这对于一个人的成才非常重要,对于学生形成良好人格具有重要的影响,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进而推动学风建设。

(三)强化激励作用

1.竞赛获奖促进学业发展

竞赛获奖在各类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称号和保研就业中有一定程度的奖励和政策照顾,这不仅是对刻苦钻研知识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是对“读书无用论”在一定程度上的反驳。

2.竞赛获奖,激励朋辈学习

竞赛结果公布后,通过对获奖情况的宣传,对获奖学生的表彰,举办竞赛经验交流会、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竞赛的普及和宣传,可以使未参加竞赛的学生对于竞赛有了一定了解,给予激励和信心支持,从而使更多学生愿意投入到科技竞赛之中。

(四)创新的推动作用

课外科技竞赛在学风建设中的推动作用,即课外科技竞赛在进行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学习和管理机制,有利于促进优良的学风的形成。同时,参加课外科技竞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所学的知识,提升学生在实际应用中遇到问题时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课外科技竞赛的定位作用

学生专业学术意识和科技意识的淡漠,使他们普遍认为课外科技活动是耗时费力的,投入多回报甚微。课外科技活动仅仅是少数人、“尖子生”参与的,不是他们课程学习“份”内的事情,因而较少予以关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因为竞赛中学习和运用的知识比日常课堂学习更加主观、高效,学生不仅能牢固掌握已学到的知识,还能从竞赛中学到新的知识。

(二)多种科技竞赛进行总结与反思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2

一、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最直接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是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是学校领导建立和保持教学秩序的助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班主任工作的水平对良好的班风、教风、学风乃至良好校风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班主任作为专任教师,可以关注和把控课堂面貌及科目学习情况,发现学风问题,及时加强教育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传授专业知识,又可以因势利导地加强学风教育。第二,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者、组织者,可以将学风建设贯穿于班级工作始终,通过指导优良班风的创建,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第三,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良师益友,应充分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引导,对存在学业危机的学生进行指导、帮扶。

二、班主任工作现存问题

(一)工作积极性不高

班主任大多从专任教师队伍中选配,一方面,他们主要承担科研教学工作,无法保证分配足够的时间参与班级管理。一些老师因为申报职称的关系加入班主任工作队伍,对学生管理工作缺乏热情。另一方面,班主任责任重大,工作繁琐,待遇普遍较低,投入与回报不成比例,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二)角色定位不准

由于部分高校没有明确班主任的职责权利,对辅导员与班主任工作的分工没有提供实际的指导与支持,导致班主任对角色定位不准,片面地认为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班级管理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班主任的工作可有可无。实际工作中,班主任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重叠交叉,班主任的职责权限弱化,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大部分工作浮于表面。

(三)工作水平有待提高

大多数兼职班主任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知识背景和实践经验,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系统培训重视程度不够,班主任在指导班风学风建设、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处理突发情况等方面的工作能力普遍较低,工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工作开展的实效性。

(四)学生认同度不高

辅导员是开展如综合测评、评奖评优、资困助学、入党推优等重要工作的主要实施者,学生对辅导员的认同度高于班主任,容易出现辅导员事务繁忙,班主任却无所事事的现象。加之,班主任本身教学工作在身,深入学生当中的次数较少,与学生的距离较远,在开展班级工作时号召力不足,思想教育效果不佳。

三、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1.健全管理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严格选拔条件,力求将责任感强、乐于奉献、作风过硬、素质良好的教师选拔到班主任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障班主任队伍的质量;规范考核管理,制定科学的考核办法,定期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将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结合起来,考核结果与津贴奖励、晋升职称、评奖评优直接挂钩;强化激励措施,通过合理分配津贴补助、表彰先进典型、加强交流学习等办法来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

2.深化角色认识,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应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明确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与辅导员协作统一,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与辅导员的工作优势互补,以点到面,统一到班级学风建设中来。

3.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工作水平

为提高班主任工作水平,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集中新任班主任参加岗前培训,重点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丰富理论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开展横向交流,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交流会,分享班级管理工作的经验,达到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1.健全管理制度,严明学习纪律

创建良好的班风学风需要严格的制度和纪律约束,规范学生行为,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班主任要在班级管理中照章办事,从严要求。同时,班主任要经常进课室、走宿舍、与学生谈心,观察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进行制度完善,修补管理中的漏洞,使纪律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自觉地遵章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优良学风的形成提供保障。

2.抓好入学教育,打好坚实基础

由于大多数新生入学前对所学专业没有深入的认识,再加上经历过高考的压力,进入大学全新的学习阶段,容易出现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倦怠的情况。因此,班主任应充分利用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地加强新生思想教育工作。班主任可结合专业优势,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所学专业,介绍专业就业情况及就业所要具备的技能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风气,为班级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培养学习兴趣

专业思想教育是加强学风建设的关键,专业思想是否稳定关系到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及至班级学风。因此,应将专业思想教育贯彻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创新活动载体,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如举办专业课程学习指导,介绍学科定位、专业特点及学习方法,深化对专业的认识,帮助其明确学习目标;指导组成学习小组,形成“传、帮、带”的机制,营造自主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4.提供学业指导,进行有效帮扶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教育者、管理者,担负着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调适大学生学习困扰的重任”,班主任也是专任老师,可以通过自己授课或者与其他任课老师沟通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气等方面情况。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可与其他任课老师达成一致,在教学中不仅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严明学习纪律,传递学风的重要性;针对不良学风问题要及时查明原因,调整教学管理办法,纠正不良风气;对于存在学习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心理指导,帮助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制订学习计划,使其摆脱学习上的困难。

5.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指导实践活动

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营造良好的班级学风。指导学生开展以“挑战杯”为龙头的课外科技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科研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班主任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组建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并为各组配备相关专业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保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的质量。

作者:欧阳希 单位:广东药学院医药化工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党员高校学风建设先锋作用研究

1当代高校学风现状分析

本研究向高校大学生发放200份学风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83份,有效率91.5%。经过2013~2014学年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得出当前高校学风现状如下:

1.1出勤率低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高校专业课迟到早退现象较少,出勤率较高,但公共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出勤率较低。问卷显示,64.22%的受访学生认为大学上课更应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71.81%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迟到、早退、缺勤的经历。调查发现高校学生对科目的喜爱程度与出勤率成正比。

1.2自制力欠佳

大学生虽是成年人,但心智不完全发育,自制能力较差。由于高校有别于中学,教学模式更自由,教育理念更开放,崇尚自学和体验,强制性的教学较少。因此从小适应班主任和教师课堂纪律严管的大学生瞬时得到了解放,上课时睡觉、玩手机等现象层出不穷。调查统计显示,75.12%受访学生认为上课睡觉、玩手机的行为是不对的,但89.53%受访学生表示曾经有在上课期间睡觉或是玩手机。

1.3主动性缺乏

调研发现,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平日里在教室进行晚自习的学生较少,只在临近考试时参加晚自习的学生人数才有所增加。此外,部分大学生对公共课和专业课存在区别对待心理,41.85%的受访学生认为公共课占用太多时间而且学无所用,尤其是像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偏难的公共课挂科率高,学生对其缺乏学习热情,作业应付了事,甚至抄袭他人的作业。

1.4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的许多不良风气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求学精神和奋斗动力发生了动摇,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目的功利性过强。大多成绩好的学生认为成绩优异关系就业好坏,因此“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于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参加甚少;另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则认为只要能混到一本毕业证书就够了,高校学习好坏对其就业没有帮助等错误思想。

2当代大学生党员在发挥先锋作用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是社会发展变化的晴雨表,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大学生党员是同龄人中百里挑一的思想上进、学习优秀、工作突出的先锋者,但缺乏社会阅历的他们心理发育不够完善、思想认识不够全面,导致在某些问题上容易产生困惑和不解,因此提高对党的认识、强化党的观念、贯彻党的优秀作风,是大学生党员奋斗终生的使命。

2.1理论学习松懈

笔者作为党支部书记,经过多年观察发现,部分高校党员入党前认真学习党章,自主研究党的基本理论知识,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各方面表现优秀,具备模范先锋的素质。但入党后思想松懈,学习积极性下降,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例行公事,搞形式主义,没有深层次挖掘思想政治理论的内涵,没有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2.2入党动机多元

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一部分深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导向等影响,对党充满崇敬和向往,认为入党是光荣而神圣的荣誉,但对党的认识不够深刻,不理解党的章程和义务,存在追求的片面性和盲目的崇拜性。一部分学生认为党员如同光环一样,能够为今后就业提供帮助和支持,能够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因此想拼命挤进党员的队伍[2]。

2.3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

当今部分大学生党员入党后自我意识强于集体意识,入党后往往产生一种优越感,缺乏党员意识,责任感不强,认为只要完成自己的学习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把狭隘的个人利益作为行动的驱动力,缺乏带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先锋模范作用被弱化。因此,尽管他们成绩优异,但缺少在同学中引起共鸣的号召能力、带动作用,也难以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纽带,这对于自身和高校党支部发展都是一种弊端和缺失。

3发挥大学生党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先锋作用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远大的理想。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生活中团结他人,能为普通大学生做出表率,是优良学风的主要营造者,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力军。

3.1加强学生党员的服务意识

本研究给高校学生党员发放50份学风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0%。通过对学生党员的调研发现,42%的党员认为自身学习成绩优异更为重要;只有30%的党员认为需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于服务于学风建设的工作,带领同学共同进步;28%的党员根本没有想到要服务于学风建设,认为此项工作与他们无关。党的基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就是履行党的标准的大舞台,创新与拓宽学风建设服务平台,让这群先进分子大展才华和热情。

3.2组建“学习小组”,促进共同进步

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笔者认为高校党支部应该开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学习帮扶模式,同一专业或者跨专业的成绩优异的学生党员日常应多帮助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在学业上取得进步,形成学习互助小组,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针对沉迷网络游戏、学习态度消沉的学生,学生党员应积极带动他们走出宿舍远离电脑,多参加体育锻炼,体会自由健康的娱乐方式,起到带动作用;针对部分热爱学习,勤奋学习但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生党员应积极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改善学习方法,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针对偏科严重的学生,学生党员应帮助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弥补自身学习的不足,起到引导的作用;针对忙于工作学习成绩较不稳定的学生,应正确指引他们衡量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起到指引的作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学习小组发挥学生党员互帮互助先锋带动作用,同时为鼓励学生党员的积极性,学校可以给予有突出进步的组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3.3推行“两早一晚”活动

“两早一晚”活动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良好学风养成的重要途径。高校建设难在实施过程,因此学生党员的表率作用对推进早读、早锻炼、晚自习活动,具有显著的带头引领的作用。调查表明,72%的学生党员认为学生党员带动“两早一晚”有利于学生延长有效学习时间,确保完成学习任务,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学生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锤炼,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行性较高。

3.4调动同学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3.4.1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活动

高校大学生参与活动普遍会出现跟风现象,调查表明,84%的学生党员认为学生党员在面对活动报名较少时应勇于尝鲜,带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带动学生体验活动的乐趣,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活动的参与度。

3.4.2鼓励配合,携手宣传活动

高校的部分活动宣传力度较弱,导致学生对活动本身了解不够全面,感觉自我没有足够的实力参与活动,从而望而却步。调查显示,78%的学生党员应主动沟通了解活动细则,与学生干部携手组织宣传,做好学生干部和同学的沟通纽带作用,鼓励有兴趣有热情的同学参与其中收获乐趣与荣誉。

3.4.3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活动

大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张扬,但实地调研却发现大学生在活动中更愿意仅仅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旁观者,不是因为实力不够而是懒于表现、懒于筹备,因此错失展现自我的机会。问卷显示,有74%的学生党员认为应积极挖掘周围有实力的同学,鼓励参与其中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

3.5完善学生党员服务学风建设的监督保障机制

调查表明,86%的学生党员认为高校党组织应多为学生党员提供文化氛围、财力物力、管理机制等多个方面的载体和阵地支持,完善教师与学生党员的沟通桥梁,以便能及时反馈。通过在学生党员中开展理论学习、学风建设的规章制度引导学生党员先锋作用,并给予相应的监督和奖励机制。

4总结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永恒而常新的主题,全面加强学风建设,创建校园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保证学生勤奋学习、全面成才的关键。而学生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风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者。因此,在这一进程中应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与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思想上要求上进、学习成绩优良的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党组织与教师、学生无障碍沟通的纽带和桥梁,关系着大学思政工作的优异,在日渐难以推行的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势在必行的举措之一。大学生党员自身也应树立良好形象,注重学习新时期的思想理论知识,身体力行地贯彻实施学风建设的方案,切实帮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同学,起到表率作用、模范作用、带动作用,不断促进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

作者:官品佳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第三篇: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面临着高校扩招、研究生自费、信息化普及等新情况,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些影响也反映在高校的学风建设上面,高校学风建设出现了新问题。第一,随着高校扩招,高校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于学生及家长的期望值,极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然而相当部分的学生及家长并没有随之转变观念。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落差,极大打击了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学不学都一样,混个文凭得了”成为部分学生堕落的借口。第二,社会上唯金钱的评价观下,学生读大学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社会中普遍的价值衡量标准是“你挣多少钱”。而当前“脑体倒挂”现象比较突出,学历与收入并不成相应比例,研究生不如本科生专科生、大学生不如高中生初中生的例子成为当下新“读书无用论”的有力支撑。学生在校即开始各种兼职、考证,对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究其原因正是这种功利的评价观的影响。第三,研究生自费普及,扩招力度缩减,考研率降低。2014年开始研究生全部实行自费,虽然国家从奖助学金方面给予很大补助,但学生感性认识受到影响。同时,学术硕士扩招有限,专业硕士认可度有待提升,导致学生对考研的信心和积极性下降。第四,信息化时代,知识获取方式多样,课堂兴趣降低。信息化的普及,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给高校学生学习带来极大影响。一方面,课堂上拍照、拷贝课件,通过百度搜索知识要点,利用各种文库完成作业,虽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但同时削弱了课堂认真听讲,课下钻研努力的学习劲头。另一方面,智能手机所带来的社交便利、游戏应用、电影娱乐吸引着学生们,课堂上的低头族人数众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第五,娱乐至上,文体工作政绩化。一些学校的学生工作对育人这一宗旨抓得不紧,对学风这一重点落得不实。各种活动铺天盖地,一些部门为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活动逐层加码,学生不堪其扰。全校性的文体工作成为院系部的政绩重点,为了取得好成绩,采用大范围选拔、长时间训练、重奖励激励,甚至鼓励学生逃课参加文体活动,这形成了错误的导向,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针对高校学风存在的旧状况和新问题,高校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体,统筹布局齐抓共管,对高校学风这一关键问题常抓不懈。从全方位多部门横向协同,使教师和学生统一认识,形成合力而不是相互掣肘,共同为打造良好学风服务。要充分重视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以辅导员为核心进行纵向常抓,不同年级突出重点,连续有效持之以恒地促进学风建设。

二、全方位多部门横向协同建设优良学风

全方位多部门的横向协同指的是,高校的各个部门都应把服务学生学习,建设优良学风作为目标之一,学校进行顶层构建,各个职能部门和系部统筹协调,围绕学风建设这一核心共同努力。第一,要酌情进行专业设置,灵活调整培养方案。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审批需要一定时间,并不能完全和社会需要同步,这就需要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要具有良好的前瞻性,不盲从不跟风,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非当下学校和相关教职工的出路。同时对于专业面临的新变化,要及时灵活地调整培养方案,不能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有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让学生使用自己学校所编教材,这样的教材质量并不高而且也从不更新,造成学生学的东西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这也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愿听讲,临考试突击学习,缺乏专业兴趣的后果。”当专业虽经调整仍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时,要敢于打破原有利益格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停止招生。只有当专业充满勃勃生机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得到充分的激发。第二,强化教学质量监督,打造教师个人魅力。从双主体论说,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学生的学风跟教师的教风关系密切。当前蓝牙点名、拍照点名等各种奇葩手段,不仅反映出学生出勤不容乐观的情况,也反映了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以知识和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而非用各种手段强迫学生。知识从根本上讲,是个人的主动建构,强迫式的教学作用有限。高校教师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课堂组织,重教师权威轻个人魅力的普遍问题。学校应该从考核、职称、绩效工资等多方面进行顶层设计,使教师在进行科研同时用心把课讲好;教师应转变单一的知识传授,更新教育学方面的知识,灵活组织课堂,依托课堂教学、社交媒体等打造个人形象,提升个人魅力。第三,引导学生进行科研,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在本科生中试行导师制,引导学生进行科研。依托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课题立项等活动平台,创设学以致用,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研究,学会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会有力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巩固。(1)根据专业特点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系或教研室指派教师担任学生科研顾问,对学生科研进行必要的指导;(2)定期开展大学生科研交流活动,学校或系定期举办大学生科研成果(论文)报告会,并在交流的基础上评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对于在科研活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给予大力表彰和奖励。要制定完善的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对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应给予大力支持和奖励。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的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大学生要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还要更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在的活力,而竞争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途径。第四,完善教学配套资源,创设良好学习氛围。随着扩招的进行,一些院校的教学配套资源建设跟不上学生规模的扩张,学生上自习、听讲座等基础条件都受到很大制约。此外,课程容量、选修课的数量、图书和电子资料等都没有得到应有补充,同时相应的管理方式也需要及时革新,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校要研究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的追星心理,邀请“学术明星”举办讲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调动师生积极性。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依然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的主要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实现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学校应该主导改革的潮流,给予老师更大的教学自主权,允许老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并制定配套制度,以合适方式承认所修学分,这将极大丰富课程资源,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第六,突出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辅导员既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力量,又是学校领导建立和维持教学秩序的得力助手,是保证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所以他们具有管理和育人双重身份。“辅导员的工作是全校学生工作,甚至全部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作用与地位,从待遇上给予保障,从级别上给予重视,把辅导员从底层的事务性泥沼中解脱出来,深入到学风建设的全过程。辅导员要认清各个阶段学风建设的重点,以引导和管理相结合的理念,针对不同阶段的侧重点,制定适合不同年级的学风建设活动。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地位,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保持较长久的学习动力,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总结

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期形成、培育和发展,不能期待整个系统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变化。它需要各个部门充分发挥自己在学风建设中的功能,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高校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德育的中心指标,融入学校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形成学风建设的“合力”,以大学精神创造特色学风,以办学理念引导求真学风,以校园文化激发进取学风,以管理制度促进务实学风,构筑高校全方位育人环境,大力推进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高高校人才的各项素质。

作者:张先忠 徐亚辉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第四篇:民办高校学风建设探析

一、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一)学生自身方面

从调查结果来看,超过50%的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认可度非常高,63.5%的学生表示本学期从未旷课。另外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现在很大程度是为了考试在学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太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63%的学生认为现在系部的学风较好。43.5%的学生每天自学时间在1-2小时,26.5%的学生每天自习时间在2-3小时。对于大学生,每天自习的时间并不算短,因为调查问卷涉及的学生是大一学生,每天晚上的固定晚自习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每天的自习时间。

(二)学校等外部因素

从主观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硬件设施的陈旧影响他们的学习。上课时候睡觉玩手机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管理不够严格。学术氛围不够浓厚,学校对于学术方面投入不够,召开讲座学生参与率太低,去了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最后的结果就是浪费了时间又学不到东西。

二、学风问题存在的原因和分析

(一)学风建设没有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现阶段民办院校的学风建设很多浮于表面,注重短期成效,不够彻底。抓学风很多意义上直接等同于抓成绩,学校的行政部门抓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和辅导员再抓学生。很多工作机械化、强制化,过分压制学生,反而起到反作用。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过于严重

近年来,互联网在我国迅猛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为64.1%,由于2014年新增网民学生群体占比为38.8%,远高于老网民中的22.7%,而学生群体的上网场景多为学校、家庭,据调查,由于上网过度,37.7%的学生有睡眠障碍,16.9%的学生有思维迟缓的现象,3.1%的学生社会活动减少,甚至有自杀的意念。这些学生把精神寄托在虚拟世界中,这种网络成瘾的现象不仅对学生个人健康产生很大的伤害,而且也对学校正常的学习秩序,对整个学风建设的推动都具有消极的影响。

(三)学生自身方面缺乏动力,目标不够明确

现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民办院校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和周边的环境不会给予学生太多的责任和压力,学生对于前途并不堪忧,也没有忧患意识,认为学习都是为别人学的,对未来也没有太多的规划,所以对于成绩方面也没有太多的要求,不求高分,只求及格。

(四)学校周边等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现阶段,各大院校附近配套娱乐设施非常齐全,社会对于学生的诱惑也非常大,给很多学生夜不归宿提供了驻足的场所,对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干扰,从而影响学校的学风建设。

三、从学生工作的角度,论加强民办院校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通过思想教育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的便是辅导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工作者,可以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来跟学生进行交流,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周边实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要注意教育的潜移默化,很多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过程中慢慢转变的。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以后储备资本。让学生从内心上真正接受,主动去获取知识和参加各项实践活动。

(二)以常规管理为抓手,通过提升班风提升学风

以四六级考试、考研、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工作管理为抓手,提升班级班风、学风。大学四年,其中大一、大二年级主要以四六级考试为主,让学生心中时刻有根弦绷着,让学生有目标、有事可做。很多学生在过了四级之后会变得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指导学生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目标。我院近年来学风建设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考研、考四六级等常规工作的重视。

(三)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近年来,我院学生工作经常性的开展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题的主题教育活动和比赛。通过开展这样的文化活动,营造一个全民学习的良好氛围,在游戏和娱乐的过程中又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改善学生工作管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互动机制

目前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标准极低,几乎已经沦落为赚钱的工具。各种失信行为层出不穷,致使家长、学生、社会都在质疑民办高校。所以,民办高校应该建立家庭、学校、社会良性互动的机制。充分发挥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比如建立家长联系机制,企业联系机制等等。

四、总结

对民办院校来说,学风建设任重道远,我们既要认识到学风建设的艰巨性,又要看到诸多有利因素,常抓不懈,大显成效。当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孤立生成的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完成。应该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努力促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学风建设成为民办院校共同关注的中心。

作者:张田 单位:宿迁学院

第五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与学风建设的内涵

大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科研能力是指在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技术及设备,展开研究工作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大学生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资料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归纳总结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等。“高校通过科研创新教育工作,使大学生夯实理论基础,掌握研究方法;直面前沿问题,多出原创成果;博采众家之长,提升自身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大学生在科研创新研究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勇于探索、创新、创造的潜力,为考取研究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学风建设具有共同的目标。高校开展科研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学生在科学研究创新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深化了理论知识,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学风。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在促进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一)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良好的学风建设前提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浓,具有积极和主动的学习学习动力。优良的学风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习毅力和探索精神。大学期间,有计划地让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自发性,从书本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充实,提高了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理论知识的深入

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大学生科研活动是应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学习活动,是对自己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自我发现、自我研究和自我完善。大学生将自身所接受的理论知识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完善、改造、充实和修正,使学生对已学的教材有更深刻地了解,熟悉本学科最前沿的科研进展情况,构建较合理全面的知识理论体系,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实事求是、认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这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研创新研究活动是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的探索活动,强调团队意识、分工合作,需要参与者具有较强的社会交际和沟通协调能力,这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开发潜能,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团队精神。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提升了竞争和创造意识,提高了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其健康的人格,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增强大学生科研能力促进学风建设的途径

(一)提高重视,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化和全程化

高校应十分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给予其更多的支持,使其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的全过程。针对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要依据不同的身心特征和理论知识结构,分时期、阶段制定不同的培养内容。大一新生,学校主要以激发其对于科研创新的兴趣为主,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相应的科研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掌握文献资料收集和独立处理信息的方法。对于大二、大三学生教导他们根据所发现的问题,组建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申请或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利用课堂教学,深入挖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主渠道,能够为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和方向性的指导。高校应适当增加实践课的学分,开设科研创新课程,制定大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发明专利等科研活动的创新学分,增设能开阔学生视野的选修课,保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不同方向的课程,为自己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国内外最新的科研动态,最尖端的科研成果以及人类新的科学知识渗透到大学课堂教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理论的魅力,达到调动起学生科研思维的目的。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选定研究项目,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意识和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大学生科研创新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置课外实践训练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实际操作的过程。科研培养应落实到课外科研活动实践中,缺少课外实践的理论学习和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应多动员学生积极组建学科兴趣谈论小组、参加专业竞赛、参与到大学生科研立项等活动中,调动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兴趣。在理工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增加研究设计型实验教学的课时,调动学生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求学生规范实验的记录,培养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细节工作的能力,以培养大学生的实验操作的能力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建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基地,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应用于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反馈与社会需求结合,引导大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与需求,将学生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一致,有利于了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科学与健康的发展。

(四)设立科研导师,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互动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在高等学校本科生教育中正在积极探索实施的一种新的学生教、学、管的体制创新,对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选拔一批责任高、科研能力强的专家教授来担任学生的科研导师,负责大学生科研的立项申请和课题的具体研究以及课题成果的申报等方面的具体指导工作。科研导师鼓励和吸收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参与到自己的科研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及时发现学生在科研中出现的各种偏差,传授科研方法,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在言传身教中培养大学生的科研意识,挖掘他们科研创新的潜质。学生作为科研助手,可以影响和带动其他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主动性,以点带面,形成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

(五)组建科研创新团队,提高大学生的科研素质

科研创新团队为大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一个实现的平台。高校可以成立大学生科研创新中心,配备指导教师,组建不同专业、多层次的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并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奖励措施。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以2-3名的成员为核心成员,挑选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组成。科研创新团队通过竞赛的形式选拔具有较高能力和对研究项目有兴趣的学生作为重点培训对象,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和专业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科研的方法和能力,最终将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与全国性的科研竞赛,展示科研成果,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热情。

(六)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发挥的自身主观能动性。浓厚的科研创新氛围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参加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定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讲解国内外最前沿的科研学术成果,激发大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举办本科生科研成果和论文交流和报告会;组建建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团队,举办学术沙龙、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以科研创新为主题开展竞赛,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实践载体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舞台,激发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树立科研创新的学生典型,以榜样的力量使大学生了解、正确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从而主动参加到科研创新实践中来;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网上科研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网上的讨论和交流,营造百家争鸣的浓郁的科研氛围。

作者:刘艳丰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

第六篇:高校研究生辅导员学风建探析

一、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学术理论界关于学风内涵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是从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统论以及组织理论等层面展开论述。如从系统论角度看,学风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的系统;从现代组织理论角度分析,学风是渗透在学校办理理念、办学思想、管理模式和文化资源中的核心文化。概括总结不同的观点,本文将高校学风界定为:高等教育的相关主体在高等教育运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治学、求学以及处世的特定行为习惯与认识,它涉及学校、学者和学生三个层面的主体。大学学风是培育优良校风的基础,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动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优良的学风因能够引导全校师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而具有教育性的特点;因其经过多年积淀一旦形成将长期影响育人成效而具有稳定性特征;学风也是一种文化体现,自觉发挥着文化育人的功能,故学风也具有自觉性特征。正是由于学风有着教育性、自觉性和稳定性等特点,高校越来越重视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核心价值追求。大学是培养人的机构,大学要实现自身的这一首要任务,离不开对优良学风的建设。可以说,大学所培养人才的质量高低,与其学风的状况有直接的关联,大学的学风是提升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

二、高校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的意义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于提升我国人才资源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支撑,其学风状况直接关系到其任务的实现,加强研究生学风建设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1.学术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研究生是未来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更是未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对于提升国家整体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研究生学院的不断扩招,在读研究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研究生培养中出现了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自律性差、学术道德失范等一系列学风问题,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学术环境一度恶化,严重影响到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高校要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科研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务实求真的学术氛围,需要加强研究者本身的思想引领,帮助其树立远大的学术理想,克服将研究生学习工具化的倾向,鼓励其刻苦钻研、精于创造、成长成才。

2.培养高端人才的基本保障。

优良的学风对人才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于人才的激励作用不仅体现在其在校阶段,更能使其终身受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才特别是培养研究生阶段的高级人才,必须为具备开拓和创造精神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拥有良好的个人修为与身心素养,优良学风的建设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高等学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以优良的学风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培育人才可持续发展与提升的学习素养。特别是对于研究生阶段的人才培养来说,必须要克服一些认知上的错误,比如,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在心智等方面已经足够成熟,培养的主要任务是提升他们探究知识本真的能力。事实上,研究生作为高级人才,同样需要接受良好学风的熏陶。因此,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学风建设。

3.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已经日益演化为核心科技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技术的进步需要高端人才做支撑。高等教育历来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而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的高端人才,则需要建设具备创新源动力的高等教育机制。钱学森曾指出:“创新的学风弥漫在整个校园,可以说,整个学校的一个精神就是创新。”良好的学风对学生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关系到教育质量的一项系统工作,学风建设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实现创新发展的内在诉求。

三、研究生辅导员参与学风建设的角色路径

学风关涉一所学校师生读书、治学与做人的风气,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建设优良学风的职责,研究生辅导员在参与学风建设过程中应发挥重要作用,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引领者、管理者、建设者、示范者和倡导者”五位一体的角色定位,履行建设高校优良学生的重要使命。

1.正确思想的引领者。

优良学风的培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协同,开展多方面的工作,其中,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基础。高校辅导员,包括研究生辅导员对于受教育者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特别是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更是起到引路人的作用,因此,必须要努力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生正确思想的引领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流价值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去,使之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我们要建设一支以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的研究生辅导员队伍。支持他们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业去建设、作为职业去发展、作为事业去追求,成为专门人才。研究生辅导员承担着研究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研究生的生源结构复杂,既有年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也有成熟稳重的中年求学者;既有单纯求学深造的学子,也不乏试图通过深造改变生活处境的在职工作者;既有国内中青年求学者,也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等。不同的生活阅历、经历与背景,导致研究生全体具有相异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加之各自的学习动机等方面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这一特定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须充分结合研究生学风建设这一载体,遵循研究生的年龄结构和学习生活特点,找准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良好秩序的管理者。

良好学风的养成需要规范的管理作为服务与支撑。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正确思想的引领者,还要承担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成为良好秩序的管理者。研究生的班级管理、业务流程指导、学习生涯规划以及党组织建设等事务,都离不开辅导员的精心组织、参与和指导。在研究生实际的学习生活中,由于其专业、导师和所学课程的不同,以及生源地域差异形成的多元化培养方式等因素,使得研究生与辅导员之间缺乏有效交流和沟通的机制,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容易产生距离感。因此,开展研究生学风建设需要我们研究管理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在自媒体日益发达的今天,如何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如微博、网上课堂、博客、微信等开展研究生的日常管理,有效服务于研究生的学风建设需要深入研讨。

3.完善制度的建设者。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践证明,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离不开强制性的制度规范约束,只有他律才能走向自律,优良学风的养成需要制度的保障。对于研究生而言,不仅研究领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与本科生比较而言,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学习生活也更加具有独立性;同时,随着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委托企业培养等培养方式的多元化发展,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已不再仅仅是高校的事情,还涉及高校、科研实践单位、企业等学术团体,这些个体和社会力量中的学术团体一起构成了研究生的培养主体,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呈现出分散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为确保育人成效,在学风建设过程中研究生辅导员应当不断加强制度健全和完善,一方面,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对高校已有的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进行必要的修订,规定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的制度与规范,特别是在奖学金评定制度、考勤制度、考风考纪制度、评优评先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落实过程中,都要体现学风建设的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挂钩,从而激发广大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在规章制度的建设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充分调研,把握第一手资料,遵循不同研究生的成长与培养规律制订差异化的培养方案和规章制度,做到切合实际、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避免制度成为摆设。

4.规范教学的示范者。

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丰富,综合素质较高,决定了他们对辅导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研究生辅导员应该是能够与研究生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学术思想,分享学术心得,感悟人生的人。就目前来看,研究生辅导员绝大多数由硕士或博士毕业生担任,并在相关院系均承担一定的专业课程教学任务。一方面,研究生辅导员不仅要成为研究生的表率,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提升教学技能和水平,以渊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引导研究生们“亲其师,信其道”,做研究生志同道合的朋友和知己,成功扮演教学示范者的角色,促使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转化为研究生学习与生活的行为品格。

5.先进文化的倡导者。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3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我们从咿咿学语开始,就接受着来自学校的正规教育,可以说老师在我们成长成才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加强对教师德行的建设,以优良的教风带动学风,是实现良好学风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增强教师责任心。教师要将个人发展与育人工作结合在一起,要将教书作为头等大事,要将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精心备课,耐心讲课。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记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另一方面,完善知识结构。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超乎我们的想像,作为老师来讲,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密切关注最前沿的科技新闻。教师要不断丰富知识结构,勇于探索学术难题,寻找更加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通过和其他院校的老师进行交流和研究,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以期更好地完善自己,增长学问。

二、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学风建设是一项需要各部门通力配合的系统工程,是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收到成效的。因此,高校各部门必须承担责任,明确义务,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学生处作为学风建设的主管部门,要与宣传部、网络中心、各分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团委、保卫处、后勤部门做好部署和沟通,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优良学风的沐浴。学校党委宣传部要针对校园学风建设制定出总体方案,要做好学风建设的舆论号角,将学风宣传语灌输到每一位同学的头脑中去。

学校网络中心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定期播放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活动和要求,比如,在学校主页上设立学风建设专题栏,通过校园广播站进行宣扬,在校报上进行专栏的设定,制作学风建设微信公共平台,尽最大程度让学生接受和了解本校的学风建设目标与手段。团委与学院的学生工作办公室要具体落实学风建设的诸项事宜,要策划喜闻乐见的活动,要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精神需要,要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后勤处与保卫处要制定出违反学风建设的行为预案,加强制度管理,对于破坏学风的行为要给予严厉的打击和制裁,让学生意识到,学风建设并不是口头说说而已,是要落实与贯彻的。

三、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学习乃学生的天职,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也积极主动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是仍有少部分同学不能够努力学习,甚至不爱学习,厌恶学习,将学习看做是负担,将上课比作“精神虐待”。学风建设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是高校学风建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纠正自身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要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必然联系,杜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良思想的泛滥。其次,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被动的不得已的学习是永远达不到教育目标的,要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接触知识。只有这样,当他们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时,才能够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不停地注入新鲜的知识血液。第三,教师要规范好学习纪律。

大学的学习相对于高中来说,时间宽裕,要求宽松,然而看似轻松的背后实质上是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寻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有很多同学看不清这一点,他们缺乏纪律性与自律性,放松自我,除了必修课,大学的其余时光都被浪费和挥霍了。所以高校教师必须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作为学风建设的头等大事,尤其是要抓好大一新生的学风建设工作,基础打得好,未来的道路才会畅通无阻。

作者:孙娇娇 李英林 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第二篇

一、对象与方法

调查组参考NESS-China问卷指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关修订。修订后的问卷达到测量要求。调查组于2013年针对常州大学在校本科生进行了调查,根据年级、性别、学院等人口统计学因素进行分层随机抽样,抽取大一至大四学生,共发放问卷4620份,共回收问卷4231份,回收率91.58%;有效问卷4069份,有效率96.17%。运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F检验、相关性检验、stepwise多元回归检验。

二、数据分析

(一)学习性投入各维度描述性统计

根据NSSE调查的指标体系,评估有效教育实践的五大指标分别为学业挑战水平(学校如何通过高标准的课程要求和学习要求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主动合作学习水平(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参与度以及个人学习投入程度)、师生互动水平(学生与教师进行讨论、合作研究的互动程度)、教育经历的丰富程度(测量学生是否拥有书本知识以外的教育经历)、校园环境支持度(测量校园软环境、硬件环境对学生学习提供的支持情况)。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学习动机也是影响大学生在校学习性投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五大测量维度基础上,我们添加了学习动机这一维度。学习性投入各维度描述性统计如下:

1.学习动机:总体而言,多数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16.2%的学生很少、甚至从未,39%的学生有时从学习中感到满足。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能经常、频繁的感受学习的快乐。51.7%的学生会为了达到父母和老师的期望而学习。40.1%的学生正面表明,学习就是为了通过各类考试,取得各项证书。各项数据表明,一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工具主义倾向明显。

2.学业挑战水平:NSSE调查中关于课程目标的考察,参考了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结合本次调查实际,调查组将目标具体整合为分析、综合、判断、应用四类。调查结果显示:在四类高阶目标间的对比上,将近40%左右的学生表明授课教师强调课程在“应用”目标的达成,相对高于其他三个目标。

3.主动合作学习:总体而言,超过50%以上的学生有跟同学结伴自习的经历,近40%的学生明确表明自己很少、从未在课堂上经常提问、表达观点;近40%的学生表明自己参与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频率较高。但是在课后与同学间的合作交流比率又相对较低。

4.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维度包含课上、课下的课业交流,也包括课业外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探讨。总体而言,25%左右的学生表明同老师在学业交流、课程学习方面的互动较多,40%左右的学生表明与老师之间在课程学习方面的交流很少。近50%的学生表明自己很少、甚至从未与任课教师谈论学业以外的话题,诸如兴趣爱好、职业规划、感情等,这种想象同样存在于课外活动中。

5.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次维度主要考察学生对外交流、参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学术竞赛、报考资格证书情况。普遍而言,学生在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学生活动上的经验较为丰富,30%左右的学生拥有大量的学生活动经历。而在学术性、专业性竞赛、学术团体方面的经验比率相对较低。但是在报考专业资格证书、专业等级证书方面,比例较大,仅有23%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甚至从未报考过。同时,学生在校内外交流经验较少。

6.校园环境支持度:整体而言,学校在支持学生取得学业成功上取得相对较好的效果,45%左右学生认同在校期间接受的学术指导,认为学校在学生的社交等其他非学业上的指导是良好的、甚至优秀的,30%左右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在对学生所处的人际关系(同学间、学生与任课教师间、学生与行政人员之间)进行的对比上,同学间的人际关系最为和谐。

(二)学习性投入各维度对个人收获的回归分析

在对学习性投入和学生个人收获进行的回归分析中,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学习性投入对学生个人收获的具体影响,进一步将个人收获维度划分为知识技能、高阶技能以及自我概念,学习性投入各维度对个人收获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见表1):学习性投入各维度显著影响学生个人收获(知识技能、高阶技能、自我概念)。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校园环境支持度及学业挑战水平是影响学生个人获得知识技能的最大影响因素,其次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育经验丰富程度。校园环境支持度是高阶技能及个人自我概念的获得的最大影响因素,而学业挑战水平对学生高阶技能及自我概念的获得影响降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在学业以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对学生高阶能力及个人自我概念的获得产生重要影响。

(三)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分析

1.校园环境支持度

对于“校园环境支持度”的考察包含了学校强调为帮助学生学业成功、克服非学术能力(工作、家庭等)困难、促使学生社会发展所需的支持与帮助,以及学生所处的学校人际关系网络情况(包括与其他学生的关系、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关系)。在群体间的比较上,女生对自身的在校学习经历、所接受的教育教学质量与学术指导质量的评价要显著高于男生(p<0.01),而男生在与任课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要显著好于女生(p<0.01)。大一学生对在校学习经历的评价要显著好于其他年级(p<0.01),大二学生评价最低(p<0.001);大一学生对学校提供的非学业支持满意度最高,显著高于大二学生(p<0.01);在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上,大一学生最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上,大三、大四的学生较低年级较好,大二学生评价最低(p<0.05);与学校行政人员的关系,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p<0.05),大二学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p<0.05)。校园环境支持度各指标均进入回归方程,学校在学业、非学业问题上给予学生的支持与帮助对学生的个人收获存在显著影响,学生所处的校园人际关系网络也显著影响学生在校收获。其中,学校是否强调学业成功的影响系数最大,而在人际关系的对比上,学生与任课教师的关系影响系数最大。上述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越强调为学生的学业成功、非学业问题、社会发展提供帮助,学生与其他同学、与任课教师、与学校行政人员的人际关系越好,学生在校收获就越多。

2.学业挑战水平

对于“学业挑战水平”的考察主要包含课程目标达成度、课业要求(完成课程所需的书目阅读量、提交报告数量等)。结果显示,认为自身所修课程经常甚至频繁强调分析、综合、判断、应用目标的百分比分别为33.5%、39.6%、35.3%、42.7%,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教师对于课程的应用目标的达成上相对较好,而在分析目标的达成上稍加逊色。在课程目标及课业要求的达成上,专业、年级、生源地、成绩、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存在显著影响。课程目标对学生个人收获的回归分析结果课程目标各维度均进入回归方程,表明教师所授课程在分析、综合、判断、应用四类目标的达成度显著影响学生个人收获,课程越强调分析、综合、判断、应用,学生的收获就越大,其中以应用目标的影响系数最大。课程目标对学生个人收获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课业要求各维度除“课程论文或研究报告篇数”外均进入回归方程,表明课业要求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在校收获,课业要求越高,在一定程度上越能增加学生的在校收获,其中以花费在准备功课的小时数、专业课教师指定的阅读书目影响较大。

3.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学习

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对个人收获的回归分析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对个人收获的回归结果显示。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显著影响学生的个人收获,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经历越满意,个人的收获就越多。

4.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与学习热情的相关性分析

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包括校园环境支持度、学业挑战水平以及学生对于自身学习状况和学校所提供学习支持条件的满意程度。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学生学习状态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侧面反映出了学习风气的好坏。为考察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与学生学习热情的关系,将两者进行相关检验。校园环境支持度、学业挑战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热情呈显著正向强相关,表明高校园环境支持度、高学业挑战水平能够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论与反思

数据结果显示,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校园环境支持度与学业挑战水平)显著影响学生的知识技能获得;校园环境支持度高阶技能及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的最大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越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上获取成功,越积极为学业成功创设软、硬件环境,越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收获,无论是知识技能、还是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的今天,提升院校主导性学习投入,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策及环境建设,不断优化学习的院校文化氛围和政策导向

在影响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中,院校最可把握和改变的是自身的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及实践活动。大量研究表明,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校园环境应当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高学业挑战,二是充足的支持。本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学校在学业方面给予的支持情况的满意程度显著影响其在校收获。因此,高校应通过制定各项政策引导学生乐学、向学,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建立完善的诉求反馈机制,创建支持型校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获得学业成功,克服非学术能力困难。

(二)深化教学改革,将教学内容改革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研究结果显示,学业挑战水平(课程目标的达成与课业要求高低)显著影响学生的在校收获,尤其是知识技能的获得。课程内容能否有效促使学生形成“分析、综合、判断、应用”能力,显著影响知识技能获得,尤其是“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同样,课程的课业要求高低也显著影响学生的个人收获,学生每周花费在准备功课的时间数、阅读的相关书籍数目越多,相应地,学生收获则越多。因此,高校在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同时,需要真正关注的是,教学改革是否真正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去,是否将着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上,课程呈现方式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程内容设置是否考虑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业要求是否与课程难度相匹配等等。

(三)完善课堂管理,最大化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根据麦可思2014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在校大学生中,超过九成拥有智能手机。“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聊天”是被调查本科生课上使用手机最主要做的事情,其后为“获取新闻资讯”、“收发短信”。在课堂上使用手机辅助学习的比例仅为三成。课堂“低头族”的衍生为课堂管理带来了难度,许多教师为了不耽误教学,对于学生各类状况不加理睬,听之任之,部分学生课堂学习效率大打折扣,对于自控力有限的学生课后学习更无从谈起。因此,高校在积极推进各项教学改革的同时,同样不能疏于课堂管理的加强,重申教师对课堂管理的责任必不可少。

(四)改善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本质上是其认知、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社会化过程。学生在校学习经历、所获得学业成就、个人收获直接受到他人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包括行政人员)对学生学习的是否存在积极反馈,对学生成长的是否产生了有效引导,以及由此形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影响学生对学校的感知,而且对其学习行为、学习兴趣、教育经验满意度等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结果显示,学生所处的校园人际关系网络显著影响学生的个人收获,校园人际关和谐与否、健康与否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在校学习经验。值得关注的是,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比同学间的更能影响个人收获。

作者:周本卫 王车礼 单位:常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常州大学怀德学院

第三篇

一、开展学业帮扶行动

学院不仅严抓课堂学习质量,同时打造多元课余学习平台。针对新生同学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的学科(如高数,会计学等),学院向高年级征集学习成绩优异、能力突出,同时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学担任新生班级的学业辅导员(简称“学辅”)。“学辅”跟随新生班级学生共同学习,对于新生学习中的薄弱点进行针对性辅导,成为新生同学们的良师益友。学院大学生学习促进中心定期举行学业辅导员工作会,讨论各班级新生同学在课程学习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开展新生班级高数等课程模拟测试,通过定期考核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反馈给专业课教师。院大学生学习促进中心对课程学习中存在困难或出现不及格科目的同学开展额外的学业门户帮扶计划,组织学习优异同学与其结对帮扶,开展专项辅导,不抛弃、不放弃,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升自己的学习成绩。

二、提供学习资料平台

平台决定起步高度。为满足全体学生需求,学院大力推进线上线下学习资料库建设。定期收集并整合包括老师上课的PPT、视频,学生优秀的课堂笔记和历年考试真题等学习资料。电子版资料放于E江南商学院群组,由学生自行下载,纸质版由院大学生学习促进中心提供,复印成册发放给需要的班级或同学。目前,学习资料平台已覆盖到全院各年级各专业,线上线下双平台,并做到定期更新,不断补充。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学院持续推进学风建设工作,积极开展学风调研,深入学生群体,以访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不同学生群体对于学习方面的不同需求,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促使学风建设工作得以顺利有序开展。

三、定期举办各类讲座

在抓好学生学业的同时,学院有效整合无锡及周边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为帮助新生平稳度过入学初的迷茫期,尽快实现转型,树立人生目标,学院积极开展“新生导航”系列活动,通过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学术讲座、学习沙龙及导师助学等形式为大一新生答疑解惑。我院响应学校“引进来,走出去“的方针,自2006年起,学院举办“半月坛”人文系列讲座,每半个月邀请一名知名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和同学“面对面”,让广大商院学子“得人文之滋养,激创新之活力,绘人生之华章”。如今“半月坛”人文系列讲座已举办了100期,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商院学子,有效发挥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辅助作用,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学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了我院学风建设的有效开展。

四、推进企业家辅导员工作

2013年起,学院基于商科专业,启动了“企业家辅导员”项目。希望通过一个企业家对接一个班级(1+1)的模式,协助校方,在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活规划、职业生涯设计、职前角色转变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项目启动后,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前来报名,经过层层筛选,94位政治素养好、管理经验丰富、热衷投身于教育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最终入选,真正做到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班级的“全覆盖”。这批企业家辅导员活跃在江南大学商学院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他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学院各项育人工作,深受学生的欢迎与喜爱。通过企业家辅导员们的言传身教,广大商院学子们感受到责任与使命,受到鼓舞和指引,培养了优良的学习风气,树立了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对于学校而言,企业家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同时拓展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五、总结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4

一、方法选择

近年来,学风建设理论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文献检索显示涉及学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拟在借鉴现有学风建设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学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使其更好地为高校班级的学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文通过专家打分法对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考核指标进行体验满意度对比排序,然后通过层次分析法处理专家对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考核指标重要性排序结果,计算得出的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考核指标权重值,从而得到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在构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某高校师生进行班级学分建设满意度访谈调查,结合指标体系与SWOT战略矩阵,得出班级学分建设考核结果,并通过班级学分指标建设综合指数对班级学风建设进行评价。

二、模型构建

刘洁、王婷的《高校学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原则,将目标层高校`学风建设(A)分为四个一级学校组织保障B1、学生学习风气B2、学校学风氛围B3、学风建设效果B4,四个一级指标下面共设置了29个三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后,便是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模型。第一步,设计指标排序表。由专家根据自己对各个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判断给各级指标排序,列入在五个一级指标中,认为最重要的是指标序号为“1”,第二重要的指标序号为“2”,依此类推,可以允许并列。第二步,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排序表的结果,按照一定规则转换为指标两两比较的判断矩阵。当排序好为a的指标与排序号为b的指标相比时,若a<b,则两两比较值为(b-a+1);若a>b,则比较值为1(/a-b+1)。假设评价指标体系包括M个指标,参与评价专家有N人,根据标度转换后每个专家对n个指标的评估权数构造判断矩阵A[K]。

三、实例验证

在已确定的指标的基础上,笔者在某高校管理学院对26个二级指标进行专家排序问卷调查,得到层次结构中各级之比的排序问卷21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根据专家给定的排序对各维度的各个指标进行计算排序平均值,从而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值。依据高校班级学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采用问卷访谈法,向某高校某院院所有的班级老师同学,发放用户体验满意度问卷390份,回收有效问卷336份。现以A班为例,对此指标体系进行实例应用,以验证此指标体系的可用性,将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到了各个层级指标的用户体验情况。计算A班学风建设综合指数,以所有指标的权重平均值、用户体验满意度平均值CS为区间分割线,建立SWOT坐标系。则SWOT坐标可分隔为四个区间:维持区(X<3.85,Y>4.23),优势区(X>3.85,Y>4.23),机会区(X<3.85,Y<4.23),改进区(X>3.85,Y<4.23)。根据此区间,可将A班各指标归类到各个区间,从而发现班级学风建设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升班级学风建设水平。根据各指标权重与用户体验满意度调查情况,将各指标归类到SWOT分析图的各个区间。根据SOWT分析的26个指标可以看出,A班二级指标中,位于优势区的有B12班级会议,B14公告公示,B15评奖评优,B16违纪处罚,B17贫困资助,B31科技竞赛活动,B33学术活动,B34社会实践,学院可保持A班以上指标的建设情况,并将其建设模式推荐到其他班级;位于维持区的有B11班级制度,B13实施方案,B22考试纪律,B24教师评价,B26英语四六级通过率,B27计算机二级通过率,B32文体活动,B41学业规划,B42毕业率,学院可维持其建设情况,尽量避免特殊情况影响其良好的运作;位于改进区的是B35入党情况,B45创业情况,B46留学情况,学院需要持续优化此类指标。位于机会区的是B21课堂纪律,B23学习优良率,B25日常学习,B28其他专业证书通过率,B43研究生报考率,B44就业情况,学院需要在改进完善此班级以上指标的建设方式,并挖掘这此类指标改进潜力,逐步提高此类指标的建设水平。

四、结束语

本研究基于SPSS因子分析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打分法收集用户、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5个。在此基础上使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建立高校学风建设综合评价模型(评估体系),并以A学校A班级为范例,通过SWOT战略矩阵进行分析,以某班为实例进行案例论证。并得到了某高校管理学院所有班级的学风建设综合指数,通过班级学分指标建设综合指数对班级学风建设进行评价,为学校学风建设管理提供辅助参考。

作者:杨乾坤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第二篇:高校学风建设强化措施

一、高校学风及学风建设的内涵

高校的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定义是高等学校中的全体师生经过长期的教育实践形成的一种稳定性较强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及治学态度和方法,主要能够反映出全校师生在治学这一方面的心理和行为的表现;狭义高校学风指的就是学生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能够反应出高校学生的学习风气、学习态度及学习能力等,通过学生内在人格作用于学生主体进而表现出来。本文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解析。学风建议要求高校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化改革,进而形成一种稳定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特征

(一)高校的学风建设目标强调循序渐进

高校在施行学风建设之前应该根据科学的指导制定合理的建设目标,而这目标的建立强调的是层次性、循序渐进性。学风建设目标主要包括总体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等,任何一所高校在决定进行学风建设之前都会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定建设目标。首先要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制定学风建设的长远目标,然后再根据高校不同发展时期的需求制定短期目标。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任务十分艰巨

高校中有很多学生思想负担过重,深知自己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便有些急功近利,将个人得失看的特别重,一旦与自己的与其目标有出入就会迷失自我;一些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习惯高中老师直接传授知识的形式,对于大学的自主性学习环境不熟悉;还有一些学生对所学专业认同度不高,对专业前景感到迷茫,这些因素导致了他们学习没有热情和动力。

(三)高校学风建设具有长期性

高校的学风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高校的文化历史底蕴,世界上很多常青藤式的高等学府都会形成良好的学风,而优良的学风建设都需要高校几代师生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

三、长远发展机制中的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

1.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各种竞争的都归结于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并且随着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才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国家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培养出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要依托于高校的教育,学生的素质养成与高校的学风建设有直接的关系,进而也就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

2.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

和谐校园是高校素质教育良性化的表现,是一个将校园作为纽带将高校各种教育因素全面协调、优化的、组合的教育氛围,是由校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合理促进的一种教育成果,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以及学校的发展作为其最终目的。高校的长效学风建设机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高校学风、校风、教风的形成,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并且能够为校园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3.有利于高校竞争力的提升

高校的学风建设成果能够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出人才的素质水平,并且对高校本身的知名度也有一定的影响。校风良好的高校一般都能培养出道德品质优秀、文化素养过硬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中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校的知名度也会逐渐提升,进而帮助高校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优势。

四、建立高校施行学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可行性措施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机制

教学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为人,学风的建设问题说到底就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问题。目前,高校中的很多学生缺少学习的动力,学习态度也不够严谨、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专业前途认识不足,反映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也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学风建设时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思想的端正和信念的树立,要如何巧妙的利用一些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为学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我们高校学风建设当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无论多么优越的教育环境,多么尽职的教师对于大学生优良学风的建设都是外因,而真正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还需要依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只有大学生自己才能促进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外在因素是食物发展的条件,而内在因素才是使事情发生质变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想强化高校的长远发展机制,就必要从学生入手,建立以人文本的教育机制。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高校对于大学生来讲一块儿坚固的德育阵地,要坚持不懈的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树立正确而学习理念,端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将“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

2、不断加强教风建设以促进形成优良的学风

教风是学风的基础,如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谈何学风建设?我们对学生的调研表明,学生认为现在高校的教风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化的课程过多,应用性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课程太少,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第二,教师科研压力过大,不重视教学;第三,教师教学内容陈旧,有一些课程教材很多年不更新。第四,教师上课过于依赖新媒体,上课枯燥乏味。第五,教师不注重学生专业思维的培养,也不注重学科理念和意义的传播,导致学生对很多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产生怀疑。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需求,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学校层面一定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以符合新形势下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需要。

3、加强考风建设

考试是对一段时间内老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成效考察的一种有效方式,然而,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考风不正,学生舞弊成风,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第一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学生质量下降,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教育,考试的门槛放低了,一是题目稍难,就大部分人挂科,老师不想“为难学生”,试题越来越容易,二是学生平时不学,考试作弊的方式方法却越来越隐蔽精致,很多学生反映,他们有中有很多人靠舞弊就能轻松通过考试拿到学分,这使得学生根本不想认真去学习。第二个更深层的原因是在高校评价指标中对毕业率的强调,这使得校方、老师不得不手软,学生抓住老师的心理更加有恃无恐!考风不良是学分不良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反映!两者是一个恶性循环,加强考风建设刻不容缓,当前,各高校都有一些举措,如考前进行考生诚信教育,开放监控,对监考教师进行教育,更有一些走在前列的尝试:如中南大学在2014年期末考试实行1400人的无人监考试点。这为整个高校的考风和学风带来一股清流!

(二)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高校学风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任务,它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独立完成,需要全校师生和个部门的协调进行,所以必须在高校范围内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首先,要加强课程改革,要使所设课程符合学生需求,符合社会需求;其次,要使全体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团结全校教师齐心协力,共同为高校学风的建设献出自己的力量。教师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教学严谨、学术认真,要保持求实、创新的科研精神去促进校风建设工作,做到科研育人;第三,管理人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机关工作者形象,要以自己公正、严谨的工作作风去促进高校学风的建设,做到管理育人;第四,后勤服务工作者要树立服务意识,要竭尽全力的为全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以带动高校优秀学风的形成,做到服务育人。只有学校各机关各部门协同合作,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络机制,全校学生才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为高校的学风建设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三)在校园内部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所谓在学风建设中融入激励约束机制指的就是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外在的激励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增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高校的学风建设任务转变成个人目标实现的过程,并为之付出努力。激励主要分为精神层次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物质激励是基础,是外在的,精神激励是核心,是内在的,针对学生可以采取奖学金、助学金、补助金等物质激励满足其需求,在精神激励方面则要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心里变化,多在学生之间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要使学生获得存在感,能够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和理解,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

公正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是促进高校校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考评队伍,并且要保证考评队伍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考评队伍的组成人员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业务能力以及过硬的人格品质,不仅如此,考核队伍的成员还要有正派的作风,对工作负责任、有热情;其次,就是要为考核小组因地制宜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学风建设考核指标体系。这套考评指标体制是考评小组的工作依据,一定要科学、符合高校的自身特点及发展现状,切不可照抄照搬;再次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考评原则。在考评的过程中不能参杂个人感情,一定要保证公平、公正,更不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取舍考评信息;最后就是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要将每次的考评结果进行登记,并及时反馈给部门或者个人。

五、小结

通过上文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当前我国高校在学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学风建设是决定高校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提高高校的办学质量和知名度,首要任务就是要进行良好的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时展的产物,是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是一项漫长的工作,因此,高校建立学风建设的长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对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素质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的。作为高校中的一份子,我们任重而道远。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奋斗在高校教育事业第一线的工作者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爱岗敬业,对能够加强学校学风建设的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培养出一批批的栋梁之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朱春花 单位:湘潭大学

第三篇:高校高等教育学风建设研究

一、健全组织,完善自身职能,保证优良的学风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为中国发展的需要和选择,但是因对市场中利益的追求而产生的不良风气和思想也严重影响了当代大学生,比如容易使人产生追求物质利益、贪图享乐、沉迷娱乐性消遣活动、过渡消费攀比等理念。学风建设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须打破传统,从以下三个方面教育和约束学生,保证他们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

1.加强行政管理职能。

学风建设中,高校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是贯彻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风建设方面的政策和方针,全面落实并制定本校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校风校纪。在具体的行政管理中,要对广大师生员工进行政策教育,使其了解和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国家和学校的各种改革政策,明白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意义和目标,从思想上重视学风建设,使学风建设深入人心;加大力度宣传和解读校风校纪、校规校训,教育学生严格遵守,严于自律,学校要加强监督,严禁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渗入高校。高校行政管理部门须加强领导带头作用,明确各个岗位人员的职责,奖罚分明,倡导文明治校、人文治校、从严治校,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忠党爱国、遵纪守法、团结互助、抵制诱惑的良好习惯和优良的学校风气。

2.加强教学管理职能。

教学管理是学风建设的关键,包括教学考勤、成绩管理、专业实习、创业实践、学位评定等。加强教学管理,首先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作用,确立以教师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主导地位,严格要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责任心。可实施一些激励、奖励措施以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给他们归属感,让其能够自觉自愿地为学校服务,充分发挥他们无私的教育精神和高端的学术价值;通过教学考试,严肃考风考纪,坚决处理学生抄袭和作弊行为,还要加强监督教师和监考人员的各种述职行为,一经发现,视情节严重程度立即查办,绝不姑息。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考核、调查、实地锻炼等方式,强化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充分掌握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高校不仅要教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育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刻苦钻研意识,无论在课堂,还是在自己公寓,或者实践(实习)场所,都要时刻保持积极的求学心态。

3.完善服务功能。

高校要教书育人,优良的学习风气必不可少,但要保持这种优良的学风持续存在和不断创新提高,高校还应完善各种服务功能,以保证教师、学生、员工等能感受到学校的人文魅力、实践教学基础、学术水平、科学研究实力和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时刻充满能量,为学校着想,更加义无反顾的投入到教学和学习中去。对于高校来说,现代化图书馆、体育场、学术交流中心、餐厅等基本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各种社团、组织、校级文艺演出、纪念活动、公益项目、运动会等也不可或缺。为适应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要求,各高校还要积极与社会合作,打破校园界限,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创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训练中心等的建设,实践教学平台的共享。高校科技创新资源、科研立项、科研试验过程和研究成果原则上向全体在校师生开放,鼓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通过实际动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发掘其创新、试验研究潜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加强学风建设网络化,信息化

当今社会,网络已在各高校普及,基本上每位教师、学生都有自己的电脑或手机联网。除去教育教学、学习实践、参加活动等时间外,各师生尚有大量的时间在上网。因此,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构建相关平台,以供师生相互交流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团队协作、资源共享等意识,使高校学风建设网络化、信息化。

1.构建师生交流学习交流平台。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方法更是至关重要。建立学习交流平台,有助于学生、教师相互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随时解开过程中所学知识的疑点、难点,为大家所分享,这样既能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及时巩固和练习课堂所学知识,又能使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向、学习思路和学习效果,有助于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2.构建学术创新研究平台。

学校是学术的天堂,科研、创新是学校仅次于教学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构建学术创新研究平台,可使学生与科研教师和专家之间直接对话并参与其中,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提出自己的创意和设想,与专家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试验,激发他们的创新研究潜能。当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成果并得到肯定之后,这种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便是激发他们自主研究学习意识的最大动力,研究成果更能够让他们得到应有的经济回报和学术荣誉,提高他们就业的保障。

3.构建创业交流平台。

创业教育是本次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或多或少拥有一颗创业的心,拥有自己的理想。构建创业交流平台,既能使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交流学习和相互鼓励,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去认识创业教育,了解创业教育,并积极的开展创业活动。以浙江某高校为例:该校计算机系学生有很多人都利用业余时间炒股,他们建立了一个研讨炒股的QQ群,专门用来讨论炒股问题。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大家利用平时家里提供的部分生活费作为基础资金投进股市,彼此相互研究股市行情,在群里积极发表建议和号召,分析当前形势,讨论股票涨停情况,很多同学都因此而有了相对可观的收入,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创业能力。

4.构建思想教育实践平台。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全是有利的一面,也有一部分不良行为和结果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创建思想教育平台,能够很好的对学生进行随时随地的指导和约束,杜绝不良风气在高校中弥漫,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上,建立一些网络防骗意识;教师可以经常将一些心理学、哲学、社会经济学的理论和案例等共享给学生,用德育实践引领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避免其误入歧途。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可以通过此网络平台宣传和传播本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历史、人文特色、艺术风格等,及时上传一些思想教育素材,让学生在业余时间都可以随时了解学校、熟悉学校,使加深对学校的认识,更加有信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5.构建校园(班级)信息交流平台。

以往,学校或班级的各种教学信息、行政信息或其他临时通知等,都是通过教务处、各院系、各班级辅导员、班长等层层通知,最后才传入传到学生这里,这样就存在一些时间差,不利于信息传播交流的时效性。构建校园(班级)信息交流平台,学校可以将各类通知信息及时上传,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随时随地接收到,以便做出及时的回应。

三、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国科技、人文、经济高速发展,高等教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战略是顺应时代的必选之路。各高校须改变思路,敢于对学风建设也加以创新改革,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打造良好氛围。

作者:穆亚荣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第四篇:高校学风建设困境和方法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困境

(一)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的困境

1.高校学风建设全局性和系统性的缺乏。

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其涉及到的建设主体不仅包括教师、学生,亦包括高校内的行政职能部门;其建设既需要整体规划方案的支持,亦需要各相关主体的协调合作。然而纵观当前多数高校的学风建设都缺乏全局性及系统性的规划,也没有充分发挥出个建设主体的积极性。

2.明确学习态度和目标的缺乏。

大学相对于中学来讲,管理比较轻松,脱离了中学时代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管束,使进入大学的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学习态度与中学时代相比一落千丈;而没有了来自升学的压力,也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3.科学管理和监控的缺乏。

在学风的管理和监控上,很多高校都制定过专门性的规章制度,但都多集中在对考风的管理和监控上,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学风管理,致使关于学风管理和监控的制度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达到对学生行为的全面监控。

(二)高校学风建设困境的原因

1.社会因素。

21世纪的高校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也面临着更大的社会诱惑,其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形成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国外思潮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其学习动机、态度等各方面,给高校的学风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学校因素。

与高中相比,高校虽然没有来自高考及上学率上的压力,但随着学生扩招数量的逐渐增多,社会各界在评价高校的时候往往将该校的考研率、就业率等硬性指标作为衡量标准,也致使高校随之将学校的建设重点转移到考研率和就业率上,忽视了对学风的建设,也最终导致很多用于规范学风建设的制度、措施没有落到实处。

3.学生因素。

学生在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主体,然而步入大学的高校生在失去了严格的管束之后,开始进入人生的迷茫期,既没有明确的未来规划,也没有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认识,多数学生在对于学风的建设上都是听之任之,既不积极参与,也不会主动配合、献计献策,致使高校的学风建设很难开展起来。

二、应对高校学风建设困境的举措

(一)树立正确的学风建设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学生处于最重要的主体地位,因此,要充分将高校的求学态度、治学风尚及善学风格与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在一起,也即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出大学精神及核心价值,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体现在教学中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树立“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念,亦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高校学习中有了主动性、兴趣性,人人乐学,人人好学,高校的学风建设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充分发挥教风促学风的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家长”,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因此,在高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教风促学风。高校教师对学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端正教学态度,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用自身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去影响学生,以引导良好学风的形成;此外,教师亦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其不仅要致力于对学生知识的传授,亦要言传身教,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以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为高校良好学风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健全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加强学风建设管理的规范性

健全的学风建设管理体系是加强学风建设的最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同时,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起着进一步的强化和监督作用。因此,在高校学风建设的过程中,要完善学风建设的管理体系,既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健全奖惩制度,对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破坏学校规章制度的学生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惩罚,严重者可以给予记过处分并在全校通报批评甚至是开除学籍,为学风建设提供“硬性”的制度保障,以便于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亦要加入“柔性”的管理因素,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给予相应的人文关怀,如天津大学每年5月份、11月份的水果节,学校会将水果发放到每个学生的手中,充分体现了高校在管理中对学生浓浓的关怀,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认可感和归属感,亦可以减轻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抵触感,有利于高校学风的顺利建设。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学风对学生学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学风的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学生、教师及各管理部门的主动性及彼此之间的协调性,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规范,以使勇于面对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困境,优化高校的学风建设,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晓东 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第五篇:高职高专学生学风建设

一、高职高专学生考研的现实性

1.高职高专学生考研的现实需要

从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考虑,高职高专学生考研既有内在的动力,也有外在的要求。一方面,考研是部分高职高专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高职高专院校生源中,有不少是在高考中失利或者对于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的学生。无论是客观上的失利还是主观上的不满意,这类学生为改变自己非本科身份而考研都是事关学生发展以及学风建设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考研也是部分高职高专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学历以及蕴含其中的系统的探究性学习能提高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起点。实践也表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教育水平与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基本上是成正比例,“学历越高,平均收入水平越高”。基于这种认识,“大学生通过研究生教育来提升自身进入社会起点的需求则被有效激发”。尽管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的就业质量正不断下降,但报考研究生的大学生还是在增长。2013年2月13日正月初五凌晨两点,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节日的梦乡时,就有不少学生在湘潭大学第一教学楼门前等候,大门打开时人群一拥而上,好几扇玻璃门被挤破。从新闻报道来看,那段时间高校上演“疯狂的考研占座”的大戏并非个别现象。在这种环境下,专科起点的高职高专学生为改变学历不高的弱势而选择考研,其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2.高职高专学生考研的政策支持

高职院校大多是当年的中专或职高发展而来的,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形态。就目前的政策而言,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的政策门槛。以往高职院校学生考上研究生后,基本上跳出了职业教育的范畴。2007年以来,国家招收研究生的政策规定:“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符合招生单位根据本单位的培养目标对考生提出的具体业务要求的人员均可报考。”此后,各个高校出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相继援引了这一政策。招生条件从过去的“大专毕业学历”发展为“高职高专毕业学历”,这一调整的背后是我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发展。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技师荒”同时出现,这种存在悖论的现象背后是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有数据显示,我国高级技工仅占全部技术工人的5%,中级工占35%,初级工占60%;而发达国家中对应的比例依次为35%、50%、15%。与此同时,理论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已趋近于饱和,从政策上鼓励实用技术型研究生的发展,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现实需要。既然在国家政策层面已经打开了高职高专学生考研的通道,尽管还不能算是一条绿色通道,但高职高专学生考研就是应有之义。因此,引导符合条件的学生考研,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以此带动高职高专院校学风建设的发展,就是高职高专管理工作中的一个现实的命题。

3.高职高专学生考研的成功案例———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考研概况

升本之前的长沙师范学院,曾先后用名湖南儿童工程职业学院、长沙师范专科学校,虽然以幼儿师范教育为主体,但具有一定的高职高专的性质,且在该校的特色升本进程中,其专科毕业生的考研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2004年笔者研究生毕业以后,一直在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从事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期间曾数度兼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近十年来,笔者一直比较关注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生考研以及由此带动学风建设的情况。2010年6月,本校05商务英语301班学生周丹考取湖南师范大学同声传译专业研究生,成为我校自中专升格为大专以后考上研究生的第一人。粗略统计,近五年以来,本校先后有十多名毕业生考上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西北师大、广西师范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等学校的研究生。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名初中起点的五年制大专班学生考上研究生。目前,由于学校的大力支持,该校准备考研的学生人数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对学风建设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学生在考级、考证、考编等实现自身发展的追求中不断有好成绩出现,尽管不能证明其与引导学生考研有直接联系,但至少说明通过帮助学生树立目标以期实现学风建设的自动化是正确的。

二、考研在高职高专院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1.考研在学风建设中的动力作用

当前,大学生学习普遍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目标。一项针对某一本院校工科专业大二年级37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具有长远而明确规划的占9.2%,有长远规划但不明确的占19.5%,具有短期而明确规划的占35.5%,具有短期而不明确规划的占8.5%。这表明,大多数大学生的学习目标都是不明确的,没有目标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上课不专心、迟到、缺课等现象就随之发生了。曾有学生向笔者反映,“在寝室自习的时候往往拿起从图书馆借的书,翻翻这本,又看看那本,索然无味,慢慢地就不怎么看书了,不知道该干什么”。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学生中是比较普遍的。因为目标不明确,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冲淡、放弃了入学之初认真学习的想法,以致随波逐流。对高职高专学生来说,考研是一种生动的励志教育。有了考研的目标,高职高专学生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行动,从而学风建设自动化就实现了。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的经验表明,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就目标明确,而且为之作了长期的准备。

2.考研在学风建设中的催化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型人才,其学风建设在主体上应强调实践教学和技能培养,但高职高专学生的发展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实践经验表明,除了在实践教学中提高专业技能之外,还应包括“三考”,即考证、自考、考研。尽管考研不是其中最普遍的选择,但却是其中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考上研究生的校友,就是高职高专院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榜样。通过上下届之间前后传承和在同级生之间的横向示范,考上研究生的高职高专学生作为榜样能够对其他同学产生较好的催化作用。这种催化作用不仅表现在激励更多符合条件的高职高专学生树立考研的想法,而且表现在更大的范围内唤醒学生思考未来,树立目标、采取行动,考研、自考、考证或者其他一切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都可以。

3.考研在学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考研在本质上就是引导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来说,选择考研是一项复杂的决策,需要学会考虑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自己是否适合考研的问题;考研,还是考级、考证的问题;考什么专业的问题;考什么学校的问题;是拿了本科文凭再考,还是毕业以后两年以同等学力考的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使高职高专学生实实在在地实施着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引导高职高专学生考研,实际上就是把对学生思想教育同其自身全面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变传统说教为开放、灵活、启发式的引导,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管理中实现自我教育,逐步建立合理的人生规划。

4.考研在学风建设中的强化作用

如前所述,考研是一项复杂的决策。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考研成功,因此,高职高专学生考研需要计算经济成本以及人生的机会成本。从这个意义上说,考研就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只要引导得法,无论考研的结果如何,学生都会在实践中走向成熟。选择考研、准备考研和面对考研的结果的过程中,学生会获得丰富的德育体验。比如:学生会因为体会到考研的艰难,而感受将来社会竞争的激烈,体会到父母送自己上大学的不容易,从而坚定自己刻苦学习的决心。这一过程无疑会促成学生的深思和成熟,因而会对高职高专院校学风建设起到强化和稳定作用。

三、高职高专院校引导学生考研的措施

(一)辅导员对学生考研的引导工作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承担者,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学风建设最直接的因素。长沙师范专科学校的经验表明,辅导员重视对学生考研的宣传和引导,对学生参与考研的比例以及考研成功的可能性有积极影响。要实现以考研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并以此带动学风建设,辅导员应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既要善于发现类似“想看书又不知道看什么书”现象的学生,又要善于发现有考研潜质、具备考研条件的学生。第二,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帮助学生建立考研的目标,并与之沟通初步制定实施计划。第三,以点带面,返璞归真。考研只是引导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形式之一,考级、考证、考编同样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因此,辅导员在引导学生考研的问题上最终要回归本意,即考研是形式,树立目标、实施规划才是内容。即使学生稍后放弃了考研的想法,只要没有放弃目标和追求,就是学风建设和育人工作的胜利。

(二)学校以考研带动学风的政策措施

在学生考研的问题上,学校有很多政策措施可以选择。实践表明,学校的措施越到位,学生考研的效果就越好。长沙师范专科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图书馆自习室装配空调,为考研和自考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规划中新校区中,图书馆则装配了中央空调。2)张榜宣传考上研究生的学生。2010年学校升格为专科学校以后出现第一批考上研究生的学生,学校在最重要的橱窗上整版宣传。3)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请正在读研的校友出席并讲话。自2011年以来,学校一直保持了这个传统。4)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自发建立了两个考研学生的QQ群。5)外语系开设考研英语辅导课程。6)学校在校级课题指南中设立“考研与自考对学校学风建设的影响”项目,安排有经验的老师承担课题研究。7)曾经准备为考研的学生设立专门的寝室,但因为学校发展较快,寝室床位紧张而未能实现。8)考察并准备吸收湖南省指导学生考研非常成功的本科院校———湖南理工学院的经验。据了解,该校由于鼓励学生考研的措施比较到位,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数量曾几度比中南大学还多。该校有很多鼓励学生考研的举措。比如:学生只要考研上线,无论录取与否都报销报考费;对于在校期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按照考取学校的级别给予物质奖励;毕业生在校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两天,学校食堂免费提供伙食。此外,湘南学院鼓励学生考研的系列举措,也值得借鉴。比如:校系两级同时建立考研奖励制度、系部免费为学生提供考研全程指导、建立专门的考研自习室、设立考研意见箱、系部领导不定期地慰问考研学生等。

(三)引导学生考研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当明确适合考研的对象

在大学生考研热潮之下,指导高职高专学生考研需要冷静思考。首先需要搞清楚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样的高职高专学生适合考研。根据笔者近几年的经验,适合考研的学生,似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学习基础较好,不仅英语和专业要好,而且具有适合考研的学习风格。比如:坐得住,吃得苦等。第二是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宽松。与过去相比,考上研究生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硬性手段,研究生毕业可能也面临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因此,拥有考研理想并付诸行动的高职高专学生应该在经济上没有后顾之忧。第三是心理素质比较好。

2.应当有科学、清晰的引导理念

考研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过程。考研对于高职高专学生成长和学校发展有积极作用,在有些时候也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为此,辅导员乃至于学校在宣传和引导学生考研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科学、清晰的概念。让学生体验到考研只是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手段,可以采取“五考结合”的方式,即把高职高专学生的考研与自考、考级、考证、考编结合起来,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让学生明白考研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面对社会现实的过程,一个通过经济分析、机会成本分析等形式逐渐走向思想成熟的过程。引导学生考研不是辅导员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手段,也不是学校为自己的荣誉添砖加瓦的措施,而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得较好的发展,是为了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学风的发展。

作者:周勇 单位:长沙师范学院思政课部

第六篇:高校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成因

大学是每个大学生人生经历的重要阶段。大学四年的学习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非常关键,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以后,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概括起来影响高校学生学风的因素主要有四大类:社会环境因素、高校内部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1)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诚信不足等社会不良风气已经向高校渗透,部分学生的思想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各种不正之风使得部分学生不能安心于学习。

(2)一些高校盲目扩招致使师资与学生的配比达不到国家的要求,近年来有些热门专业的学费还稍有上浮,使得学生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学生在填写志愿时对学校、专业了解不够明确,有些学生是被调剂到现有学校及现有专业的,这就使很多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不像理想的生活那样,产生极大的迷茫、无助以及挫败感。

(3)父母在子女考上大学后,给予子女一些物质奖励,如给子女买性能较好的电脑、多功能手机;学校周边环境设施良好的网吧,使得自制力比较差的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游和网上聊天,逃课现象比比皆是,个别学生甚至于一个学期都不上课,现在很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网络有关。

2.高校内部因素

(1)部分高校教师缺乏个人道德修养,师德缺失,其学术规范不严、不重视教书育人,管理行为失范。这些让学生对自己一直以来崇敬的老师产生失望情绪,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很多高校还存在教学体制不健全、教学管理考核制度执行不力、考务制度流于形式、评价机制欠缺公平公正等问题。这些问题有碍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对学风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3.大学生自身因素

(1)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造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2)没有强烈的学习动力,由于学习目的不明确,以及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强,自我学习动力欠缺。

(3)没有严格的学习纪律,部分学生沉迷于网游,忙于各种社会兼职,对学习不闻不问,上课旷课、迟到、早退现象比比皆是。

(4)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部分学生习惯于高中阶段的填鸭式教育,对于大学阶段以自我学习为主教育形式不适应,对于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没有做出适时调整,没有行成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

4.家庭环境因素

(1)家庭教育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家长只看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学生其他方面的成长。对学生过高的期望,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得部分学生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出现各种消极的学习状态。

(2)还有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子女,认为孩子高中期间吃了苦,考上大学可以放松了;还有些家长对子女过分信任,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从不过问,对于子女的一些过多的金钱要求,也不过问,充分相信子女是拿这些钱进行正常的学习开支,这些都使得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自由懒散,在校期间不务正业、荒废学业,影响大学生的学风建设。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学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和学风建设的方方面面。培养和创建优良学风必须在教育理念、建设思路、建设途径方面多下功夫,多途径、全方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全体师生抓学风的合力。

1.完善组织领导机制

(1)以院系为单位,成立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为组长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依据各个学院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目标性学风建设计划。副书记牵头,学办主任、辅导员负责检查、督促和落实班级学风建设,结合本班特点,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学风建设规范,有步骤地实施计划,使学风建设与整个学校以及教育理念的发展相适应。

(2)完善考勤制度,考勤层层抓,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组织、院系组织的常规考勤外,每位辅导员和班主任要力争做到每周不定期的去教室检查2次,对于迟到的、上课玩手机、睡觉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对旷课的学生务必进行谈话,查明原因,责令学生进行深刻反思,坚决杜绝旷课现象的再次发生。

2.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创建优良学风目的在于教育学生在做人、做事方面形成良好的品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清除急功近利的狭隘思想,增强大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1)在学生进入大学后,辅导员和班主任指导学生制定大学四年的合理规划并上交存档,对于学校组织的团日活动、安全教育系列活动、诚信教育活动等,大力发动学生积极参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诚信的品德,保持身心健康。

(2)加强对学生所学专业的指导和教育。通过各种讲座和座谈会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专业的兴趣,使学生能根据社会的实践需要加深对专业的学习和把握。

3.加大辅导员和专职班主任监管力度

(1)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重大的监督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遵循重教育、严管理、高要求的工作理念,创新性、多方位地对全体学生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细致工作,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自觉地沟通参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2)辅导员和专职班主任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每周至少深入学生课堂一次,及时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同时,对于各种问题学生应做好记录及跟踪教育,定期与他们的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

4.加强师德教风建设,引领学风建设

(1)加强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安排老教师到青年教师的课堂听课评课,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使年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授课质量。

(2)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各个院系要定期组织专业公开课,教务处要定期组织授课大赛,对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教学培训,多方式激发教师的上课激情,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上课态度随意,不认真备课,随意调课,上课无故迟到缺席的教师必须按照教学责任事故认定办法给予相应的处。

(3)实现教师课堂到课率与绩效考核评定挂钩的新规定,对于到课率低的教师实行扣减课时酬金以及取消评优评奖等处罚措施。对到课率排名靠前、学生反映效果好的教师,评奖评优优先考虑,并且增加一定比例课酬作为奖励措施。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办学理念的实施手段,良好的学风是一种良好的校风,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成为栋梁之才。因此,各高校必须着眼于学风建设这一大局,应充分调动各个职能部门以及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学风建设持续、稳定、健康的向前发展。

作者:张琼燕 喻正红 单位:湖南工程学院

第七篇:高校学生党建学风建设研究

一、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党组织发挥了核心引导作用。但是,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日益显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制约了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1.学生党员的年级分布比例不均匀。

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新生,党员人数极少、甚至没有的现象普遍存在。刚入学,伴随入学教育后,大批量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按照正常程序,这批学生快的也要大二才能成为预备党员,所以目前高校学生党员集中在三、四年级,这给普通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制约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快速、均衡发展。

2.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缺乏系统性。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学生对党缺乏深层次的认知,感性认识为重,常掺杂着个人的功利思想。目前,高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与培养,形式较为单一,课堂理论说教为主,而对当前社会的热点、现实问题分析不足,使得学生党员无法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觉悟。

3.对学生党员的评价体系、管理机制不完善。

学生党员应始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积极投身于组织工作,为和谐社会的全面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高校更注重党员入党前的培养,入党后主要靠学生党员自身的自觉性,使得那些本来就入党动机不纯的党员和一些自我约束能力欠缺的党员,入党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党员应有的素质,破坏党的形象。

4.对学生党员的后天培养和提高的力度欠缺。

学生党员德才兼备,要想让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依然保持其先进性和先锋带头作用,就应当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由于学生的学习生活较为单一,很少接触党内事务,接受组织考验的机会也不多。

二、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法创新

面对以上问题,高校基层学生党务工作者要及时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充分进行学习和交流、思考和创新,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推动学生党建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1.按照纵向原则建立党支部。

目前高校入学新生中,学生党员比例一般较小,并且分布不均衡,存在党员可能都集中在同一专业的现象,对此,可按纵向原则建立党支部,即各个年级所有同专业的党员建立一个党支部。这种纵向支部建立模式,有利于高低年间的学生交流沟通,特别是便于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与工作上的引导,支部工作能够充分衔接,提高党建工作效率。

2.完善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持续性培养体系。

在目前的体系下,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团组织后备军的作用,由他们承担起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党的精神。这既解决了党支部开展理论培训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又解决了党员只限于纸上谈兵,缺乏实践经验的困难,真正做到了以党建带动团建。

3.创新监督机制,完善考评体系。

进入新世纪,全国上下先后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争先创优、群众路线实践教育等活动。从活动的开展情况来看,学生支部和学生党员重视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脱离了教育活动的初衷。笔者认为,高校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层面活动开展情况,让学生党员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和培养。定期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与组织生活会进行党员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批评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4.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方式。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发展,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此,将互联网打造成为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合理利用互联网,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同时,在实际中开拓党建工作的新阵地,积极探索通过学生社团等新途径建立党组织。

5.发挥教师优势,增强工作实效。

发挥专业教师的优势,组织开展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联合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党员指导学生专业学习、职业规划以及考研,促进学风建设。通过党员教师指导学生使得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及特点,督促学生勤奋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业。

三、以党建促学风,创新工作方法

大学生党员作为高校的先进分子,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党的先进性,在学风建设中起到带头作用,从自身做起,带动身边同学共同加入到创建良好学风的队伍中来,真正做到以党建工作的创新促进学风建设。

1.以晨读促学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经过高中三年的苦读,走过高考这座独木桥的学生,步入大学后出现放松、放纵心态。要扭转这一现象,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营造出学习的氛围,让新生一入校就感受到大学一样是刻苦学习的地方,真正认识大学生活,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平稳过渡,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节奏,科学规划时间,精力饱满、兴趣浓厚,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2.严肃考场纪律,促成良好学风。

考风不正,学风必歪。严格考风,打击作弊,才能让绝大部分学生放下侥幸与幻想,踏实学习。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应率先在考试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引导全体同学形成诚信考试的价值观,严格遵守考场纪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唯有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才能有所成就。

3.培养兴趣促学风,增强实践能力。

结合高校设专业学习这一特点,充分发挥专业老师的专业技能,从各年级吸收一定数量的学生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让学生将课余时间用于有意义的学习,进行科技研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科研兴趣,提高科研能力,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4.以考研促学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工科毕业的学生就业形势较好,很多学生选择就业而放弃继续深造,认为即便修完博士,毕业的最终意义就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笔者认为,高校需要加大对考研学生的鼓励,从思想上让他们认识到本硕的区别,引导有潜质的学生报考硕士研究生,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社会输送更多高层次的人才。与此同时,鼓励全体学生向考研学生学习,以考研营造学习氛围,继而促进学风建设。

5.职业规划促学风,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树立明确的职业方向,制定未来四年的学业计划,并在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细化学业规划,将其落实到每一个细小学习阶段,以小积大,力争完成每一个目标,这样学习生活有动力,人人都为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努力。

四、结语

总之,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生党建工作是促进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顺应时代的变化,探索高校党建工作新方法,切实有效地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让其在学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

作者:于志杰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第八篇:高校学风建设策略探析

一、目前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学风建设未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学风建设的管理机制条块分割,责权不清,在一些职能部门和教师眼中,学风建设是辅导员的工作,学风好坏是考核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工战线孤军奋战,未能形成建设优良学风的有效合力。其次相当一部分专任教师思想上重科研轻教学,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项目研究中,而课堂教学则是以应付的心态完成。部分教师甚至以“课题多、压力大、没时间”为借口,索性安排自己的研究生帮忙代课,课堂教学大打折扣。一些学生反映有些老师课堂授课内容陈旧、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上不上课一个样,学不学一个样,课堂缺乏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既降低了学生学习兴趣,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效果。

2.教学改革未适应新形式的发展。

随着“95后”大学生的入校,这些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个性鲜明、思想独立、自信、追求自我发展,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获取资源。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当前高校在教学改革中还存在较多不适应的地方。许多教师主要还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缺乏互动,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随着网络公开课、慕课、微课等各种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的不断涌现,一些老师的授课方式方法还显得比较陈旧,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听课还不如自学收获大”。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考试习题的解答,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重知识点的掌握、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善钻研、不求甚解,甚至出现,为了高分而死记硬背、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使得大学的素质教育得不到贯彻,演变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3.网络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

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比率高达85.8%,网络以及网络文化以超乎想象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有学者指出“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带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互联网将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网络世界,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充斥其中,网络上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良莠不齐。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网民快速发展,人人都是自媒体,微博、微信、QQ等各种社交软件受到大学生的热力追捧,网络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价值观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为网络所吸引,沉迷于上网。随着手机上网的便捷,大学课堂上出现越来越多的“低头族”、“拇指族”,这些学生虽然人在课堂,可心在网络。以至于一些学校或院系的管理者各出奇招如“没收手机、人机分离”等来加强课堂纪律。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课程考试不及格,学籍异动情况大幅上升。

4.学习目标不清,导致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亲朋的呵护,自我意识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差。一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并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紧盯和老师的严管一系列高压政策下才考上大学的,而他们一旦进入大学相对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加之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就很容易散漫,失去学习目标。笔者曾对本专业的新生进行过一次“为什么上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上大学,他们或者认为上大学是父母、老师的愿望,或者认为是高中的延续,是顺理成章的事等等。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一致,导致学生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目标明确的学生,学习刻苦、积极主动;目标不清的学生,则往往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差,一部分学生则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二、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路及措施

1.营造“全员育人、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

高校对学风建设工作的重视及组织落实力度将直接决定学风建设工作的成效;主管部门及各相关部门的宣传、支持和监督,将为高等学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更广泛的营造学风建设的社会氛围。学风建设不能光靠学工战线单打独斗,需要调动全体教职员工育人的积极性,营造“大学工”氛围,提高教职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参与到学风建设中去。学校各职能部门应主动支持、配合教学、学生管理工作,形成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良好氛围,党政一心、干群一心、师生一心,共同建设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如华中科大学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作为全国17所高校改革的试验田,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在全院范围内实行“双班主任”制度,即为每一个本科班级选配一名优秀的专任教师担任教师班主任和一名本专业的研究生担任研究生班主任,并做到“三个明确”,明确班主任的岗位职责:教师班主任偏向学业、学术和人生规划方面的指导,研究生班主任偏向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活动的指导;明确工作重点:班主任针对低年级的重点在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专业兴趣;针对高年级的重点在于学术科研、专业探究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明确考核奖惩办法:将教师班主任工作纳入到教师年度和聘期考核中,将工作成效与班主任工资、津贴挂钩。学院通过“双班主任”制度,极大调动了教师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力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2.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风建设。

深化教学改革有人比喻“大学的老师是炒菜的,学生是吃饭的,管理人员是端盘子的”,学生的“饭”吃得是否香,关键还是老师的“菜”是否可口,也就是我们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是育人的关键。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说:“学校犹如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犹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教风对学风具有引导示范、带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优良的教风是培养和带动学风的基础和前提,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师资水平,加强教风建设,以优良的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首先教师要树立“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育人理念,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发挥育人的主导作用,率先成为优良学风的建设者和示范者。其次,高校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通过加大课程改革力度,重组教学团队,广纳人才,引进海内外高水平的师资,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要把时间腾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拓展兴趣。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

校园文化建设对学风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引导其开展积极向上,有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读书会、讲座、实践报告会等,开拓学生视野,释放学生学习压力,为学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采用多种形式,广开渠道,开展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文体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陶冶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学生,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氛围。同时,丰富学风建设的载体,利用科研成果和教学资源,将学生吸引到课外学术实践中,成立科技创新基地,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科技创作、经验交流,组织学术讲座、专业知识宣传和成果展示等活动,把专业实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日常的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结合专业特色,举办一些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课外科技活动,将课堂所学与课外实际动手操作相结合,比如举行“校友论坛”、“学术论坛”等专业学术报告会,开拓学生视野;组织专业技能赛,如辩论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含量,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

4.以宿舍为阵地,发挥学生社区育人功能。

宿舍是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地,宿舍文化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功能。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宿舍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到学风的好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曾说“:学生宿舍除了要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还要按照社区的理念来进行建设,那里不仅只有一张睡觉的床,更要有社区服务和家的感觉,一个家的育人环境和一张床的育人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因此加强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以宿舍为阵地,营造温馨、乐学的“家”的感觉,发挥教师、校友、企业等多方育人资源,形成社区服务、朋辈互助、导师领航、协同育人的氛围,才能让大学生全方位融入社区,受到熏陶。光电信息国家试点学院在学生宿舍建立了学生社区文化中心,设有“学业加油站”、“成长互助营”、“辅导员工作室”、“启明读书室”、“多媒体会议室”、“学生会活动室”“、团体辅导室”、“咖啡吧”等多功能的学生活动场地,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咨询和交流的场所。学业导师、学长导师、校友导师和企业导师四个导师队伍入驻学生社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一对一约谈服务、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如交换生、读研、保研、留学及实习、就业等,邀请在这方面表现出色或取得成功的学生来分享自身经历和经验。成立“启明”读书会,开展系列读书分享活动,倡导书香文化,由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科技节、文化节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营造温馨和谐、轻松乐学的宿舍文化氛围。

5.开展学业发展指导,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学业指导与学风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一方面科学的学业指导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风建设,另一方面,良好的学风为学业指导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试点学院充分发动优秀师生资源,围绕着专业学习、课程选修、个人发展规划、自主学习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学业指导,共同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咨询和支持服务。开展学业指导要注重分层分类,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学生需求,构建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业帮扶体系、优秀学生因材施教体系、可持续性学习能力发展提升培养体系。通过开展一对一学业咨询、同步课程答疑、主题工作坊,朋辈辅导、学习经验分享、学习技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学业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6.构建创新创业平台,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2014年1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要聘请创业成功者、企业家、投资人、专家学者等担任兼职导师。2015年3月9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员令。高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大使命,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和含金量,是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及实践能力。一方面加入创新创业的课程,特别是能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商业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的课程;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贵在创新,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创业,这就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开展各种与专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的比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通过比赛选拔、培养、孵化一批创新成果,再对这些成果进行创业引导、政策资金扶持等;最后要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和引导,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试点学院要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探索群体化创新模式,项目驱动、自主实践、团队学习,开展各种科技训练项目,如数理仿真、实践课程、虚拟设计、大创项目、自主实训、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课题攻关、名师论坛等。发挥企业、教师等多方优势资源,投入到学生的创新教育中,为学生构建有意义的学生经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由企业或教师设立选题,学生自由组队申报,从查找文献、确定方案、编程实现、模拟仿真、设计优化、研究总结到成果展示,都由学生分工协作完成,每一个科研项目按照申报、评审、答辩、结题的流程强化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通过一个个科研项目驱动,鼓励学生创新,宽容学生失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既与时代的需求契合,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被动学变成主动学,让学生“学而有思、思而有行、行必有果、果必生趣、趣而有成”。高校学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非朝夕之功,需要学校各职能部门互相配合,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需要与时代需求相结合,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适应。高校要把学风建设贯穿于学生四年的教育培养中,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多个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培养社会需要之栋梁。

作者:李玲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

第九篇:高校学生干部学风建设

一、高校学风现状

(一)学习目的功利化,学习定位不明确

目前,有学生表示,由于大学前除学习以外的事情几乎都是由父母包办,选择专业时也都是听从父母的意见,导致自己对所学专业不了解、不感兴趣,更有学生根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学习就是为了考高分,从而获得评奖评优等个人利益,呈现出学习目的功利化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陷入大学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中不能自拔,这类学生对学习的定位非常不明确,学习只为拿到一张学位证书;更有学生认为高中以前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进入大学后就可以放松,只要顺利毕业找份工作就好,以至于抱着及格就行的心态学习。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纪律涣散

进入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任课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要求也相对较少。在这样的环境中,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开始松懈,对自身的要求降低,学习态度越来越不端正,这些学生由于沉迷网络、谈恋爱等原因不能合理安排时间,逐渐出现了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上课不认真,课堂纪律松散,课后作业抄袭,考前突击复习,形成了“应付老师、应付考试”的不良局面。在这样的局面下,高年级学生影响低年级学生,呈现出学生挂科率逐年上升的趋势,给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三)缺少学习榜样,学习动力不足

在社会文化日益繁荣的今天,大学生受到来自现实社会、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方面的影响,他们往往热衷于追捧偶像明星,做不切实际的梦,导致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减弱,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却缺少了自己学习的榜样,认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加上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更有少部分同学并不认为大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此外,高校在以往选拔学生干部的过程中,往往只考虑他们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是否较好,而忽略了学生干部群体在普通同学中的学习榜样作用,导致选拔出了一部分学习落后的学生干部,使得普通同学认为学校老师不在乎学生学习成绩好坏。

二、学生干部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一)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与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也是学生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现阶段,很多院校都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也做了大量工作,却看不到明显的成效,其原因就在于不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没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然而学生干部是老师和同学之间的桥梁,通过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看到学生最真实的状态,一方面根据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把握整体方向,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解决好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难点。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干部更好地把树立良好学风的理念传达给学生,引起广大学生的重视,潜移默化改变他们的观念,端正对学习的认识。

(二)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与学风建设

大学里,学生干部不仅是其他同学生活中的模范,更应该是他们学习上的标兵。学生干部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同学产生的影响甚至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上的榜样作用对广大学生是一种暗示,也是一种激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让他们形成“学习好是成为优秀学生干部的首要前提”的正确观点,更加懂得学习在大学生涯中的重要地位,分清大学生活学习的主次,明确作为一个学生学习是首要任务,并且作为学生干部,更要在学习上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为普通同学树立起好榜样,这样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信任自己的老师负责,更是对支持自己的同学负责。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引领广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自主学习、努力奋斗的举措是确保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任何规划的实施、制度的落实都必须以一个优秀的工作队伍为保障,要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积极向上的优良学风,就必须建立和培养一支适应学风建设方向的学生骨干队伍,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被其他同学认同模仿,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组织能力的学生干部作用。

(一)把握干部任命原则,建立健全选拔机制

把握好学生干部任命的原则,才能选拔出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优秀学生骨干。在干部选拔过程中,将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指标,如:学生干部候选人无考试不及格现象,必须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学积分达80分以上,上一学年中没有无故旷课情况等可量化标准。最终,选拔出有学习意识、公仆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的优秀学生干部,为学风建设工作添砖加瓦。在学习上对自己有要求的学生干部,必定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也是认真负责的,能够真正为广大同学做出贡献。

(二)加强学生干部培训,为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学生干部培训是培养和塑造优秀学生骨干最重要的环节,通过系统培训,让学生干部意识到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一定要有处理好工作和学习关系的能力,在各方面都力争成为广大同学的榜样。系统培训能够将学生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学校总体的育人目标上来,从根本上理解营造优良学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保证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言行一致,倡导优良学风建设,带领其他同学一起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起自主学习、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为学风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学生干部深入新生班级,走好学风建设第一步

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大学生活、过好大学生活的最重要的工作。大学里,老师和学生深入交流的时间比较少,低年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会受到高年级学生的影响,因此为新生选择好的领航人尤为重要。让优秀的学生干部作为班主任助理或新生宿舍联系人,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同时,指导新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新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让大学生从入学起就形成优良的学风氛围。如:我院连续5年在新生班级中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会,学院挑选学习优秀的高年级学生干部深入新生班级,以自由交流的形式向新生传授学习经验,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学生的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逐年提高,挂科率也显著降低。这一工作必须连续开展,优秀学生干部不断接力,优良学风氛围不断传承,最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效。

四、结束语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推动优良学风形成。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佼佼者,应该充分发挥好他们的桥梁作用和榜样作用,引领广大同学努力拼搏、刻苦学习。学校要充分认识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够使学风建设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作者:林恒进 屈婉婷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第十篇:高校辅导员学风建设

一、高职院校的学风现状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并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专业学习内容,甚至一无所知。进入大学后,在缺少专业学习方法指导和就业前景分析的情况下,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产生悲观情绪,进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求顺利毕业拿到文凭。

2.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目前,就读农业类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由其他专业调剂到农业类专业的。因此,这部分学生缺少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要么浑浑噩噩度日,要么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厌学现象比较普遍。

3.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

经历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高考,学生被压抑许久的情绪在大学这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得以释放。在缺少家长督促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无节制地上网玩游戏、谈情说爱、逛街购物等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荒废了学业。此外,部分学生因从小娇生惯养,在实训课程中,嫌脏怕累,唯恐避之不及。

4.学生学习纪律不严明。

教室课堂上,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睡觉、聊天、玩手机等现象普遍;平时作业相互抄袭或网上下载应付了事;临近考试,不认真复习,为求顺利蒙混过关,出现夹带小抄、相互传递考试信息等违纪行为。

5.学生学习方法不科学。

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掌握适合自身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迈进大学后,学生更不能适应“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的教学模式,不能掌握本专业所要求的知识。

6.学生学习效果不显著。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为例,学院期末考试形式包括考试课、考查课;许多课程会采取开卷考试、递交论文等方式提前结束,尽管如此,不及格率还是偏高。此外,英语、计算机等全国性等级考试,合格率偏低;专业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不高。

二、造成学风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目前学风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社会层面,也包括学校、教师以及学生自身层面。学生层面的原因在上文中已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1.社会层面的原因。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职院校毕业生较低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读书无用论”这一错误思想异军突起,并向学校蔓延、扩散,加大了学风建设的难度。此外,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逐渐渗透至高等院校,“论钱拼不过富二代、论关系敌不过官二代”等错误观念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2.学校层面的原因。

面对生源逐年减少的现状,特别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发展,不得不采取压低录取分数线等降低入学门槛的方式,其后果是使得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进入了学校。此外,学校管理层面上也存在些许问题。首先,辅导员经常陷入两难的处境,难以拿捏管理尺度。管理松懈点,家长便会怀疑学校培养人才的能力,学校领导也会质疑辅导员的管理能力;管理严格点,劝退或开除一些害群之马,次数多了影响学校整体形象,学校不满意。其次,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的激励机制通常比较单一,耳熟能详的如推优入党、各种奖学金之类,有限的名额不足以激发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学校部分管理模式欠缺人性化,学生的抵触情绪比较严重。

3.教师层面的原因。

部分教师学术理论水平不高、教学内容老套,对学生难以产生吸引力。学生抱怨课程枯燥无用,教师上课缺少激情如同念经;“上课不如自习收获大”思想盛行,上课睡觉、玩手机现象比比皆是。不但学生学不到东西,还间接挫伤了教师上课的积极性。部分教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偏见,认为学生学习起点低,习惯差,进而放松要求,课上应付了事,课下漠不关心学生的学习进度。久而久之,学生对教师产生厌恶感,两者之间相互抱怨的恶性循环不利于优良学风的构建。

三、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的中间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纽带作用。学风建设是项系统工程,是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学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体性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风建设的基础。

高职院校的学风建设难度高于本科院校最大的原因在于两者之间生源质量的不同。高职院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素质不齐,部分学生入学动机不纯,加大了学风建设的难度。因此,辅导员必须立足根本,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跟踪、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进而净化学生入学的学习目的,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2.从低年级开始抓起是学风建设的前提。

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风建设也是一样,其关键在于开好头。因此,优良学风的创建必须从一年级开始抓起。辅导员从新生入学时,就要严格地进行教育和管理,明确早、晚自习纪律、请假制度、课堂纪律和考试纪律等《学生手册》所规定事项,设立“高压线”,对于违纪现象早发现、早处理。此外,辅导员还应肩负起督促的责任,保证课堂到课率,针对经常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开展批评教育,从源头上杜绝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风建设的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途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思想。辅导员是大学生专业思想的引导者,首先,要通过分析社会就业现状,引发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其了解社会竞争的残酷性,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其次,通过向学生介绍社会所需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最后,讲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出路,激发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动力,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4.培养干部树立榜样是学风建设的关键。

学风建设的好坏与是否有一支合格的学生干部队伍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干部与学生朝夕相处,其一言一行被其他学生关注和效仿。因此,培养一支合格的干部队伍是学风建设的关键。辅导员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干部模范遵守学校纪律,勤奋努力学习,树立良好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创建优良学风。此外,辅导员还应充分挖掘学生中的先进典型,利用班主任助理这一平台,做好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传帮带”的作用。

5.完善学生激励机制是学风建设的保障。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5

(一)端正思想,扶正“三观”

大学生要在高校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并为之付出不懈的奋斗。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要利用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有利条件,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及时督促学生正常上课以及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利用自身所长,对学生的专业前景进行科学分析,规划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树立愿景目标,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

(二)勇敢创新,大兴“五学”

要有勇敢创新的教育思想,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坚持“五种学习”的健康学习理念。一是树立“学习为本”的理念。教育学生认清学习是所有事情的基础,是前进的动力,树立起学生理应“以学为本”的理念,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意识。二是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时时处处学习、终身接受教育的思想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取得长足发展的空间。三是树立“全过程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做到“生活学习化、学习生活化”,做到全过程、全方位、不间断学习,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四是树立“团队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把个人学习上升为群体的学习,通过参加一定范围内的群体学习与交流活动,形成以多信息、多专业、多技能的资源共享学习模式,使个人知识储备变为整体的知识资本。五是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推动创新能力提升,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学习中提出新思路,探索新做法,创出新成果。

二、发挥制度管理作用,拓宽学习活动载体

针对高校专业课时宽松,课外事务较多,学生容易产生自我管理松懈、纪律观念淡薄的现象,辅导员应及时到位、科学合理地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强有力的管理措施来规范学生的行为。要善于掌控制度,灵活运用,宽严适中,以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督促学生明白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有效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保证优良学风的形成。

(一)多样建设,积极引导

在广大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风建设活动,积极倡导文明诚信的素养和拼搏勤奋的学风,严肃课堂纪律,遵守学校纪律,以学生的自身实际行动推动学风建设顺利进行。根据负责范围内的学生学习实际,在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四项促学”活动。全员读书,开展以“四个一系列活动”为主题的全员读书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推荐一本好书,举办一次读书征文,设立校园读书角,撰写一篇读书笔记”专题活动。

(二)缤纷竞赛,奖优树先

通过“四个一”活动,在学生中提升在校读书习惯、理念,学习知识。交流研讨。广泛开展学习研讨交流活动,通过分层次召开学习交流会、主题演讲比赛、论文撰写、课题调研等形式的活动,在学生中强化学习互动,相互促进。班级大赛。按照“贯穿始终、全员参与、全能培训、全面覆盖”的原则,组织开展班级竞赛。各班级制定学习计划,分专业、分班级组织学生学习,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在班级中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选树典型。注重在活动中发现典型,大力选树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学习型班级和学习型个人,宣传典型,形成先进事迹报告集,重点宣传先进经验做法和典型事迹,利用典型引路,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在学生中形成学赶先进、自觉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专业教育作用,引导正确对待学业

逐年提高的高考升学率使入校大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学生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普遍存在。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提升高校学风的难度。

(一)专业导学为主,循序渐进

有些学生在入校前,因高考成绩的限制,对所学报业缺乏了解,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或者受就业方向的影响填报志愿。进入大学后,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于是无法安心于专业学习,甚至厌学、逃学,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现象。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考入的专业没有前途,看不到就业的方向和前景,对前途感到迷茫,导致他们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针对以上情况,辅导员要对所管理班级学生的专业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对所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要了然于胸,对本专业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以及就业方向前景有一个科学的研判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解答学生提出的有关专业学习和发展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对学生的困惑和迷茫提出解决的办法。

(二)行为教育切入,逐渐转化

在具体的工作中,辅导员可以从生活的指导入手,对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行为教育,不断深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激发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对所学专业有自豪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心劲用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学业,从而取得成效,创造佳绩,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今天努力学习,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有机会施展才华。因地制宜确定教育目标,根据实际不断调整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教育引导工作,就比较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整个大学教育要以就业教育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确定,及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自主创业探索,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创业资源。因此,正确的学习态度、优秀的专业知识、良好的创业习惯是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保证。

四、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成长环境差异较大,入校的目的和个人追求明显不同,这就使得他们在性格上的差异表现得尤为明显。尤其是对于那些初次离家过集体生活的大学生来说,全新的大学生活和人际交往关系除了带来生活的不适外,没有了高强度的学习,也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转型和信息化带来的科技压力,导致部分心理素质差的大学生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情况,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校园管理以及学风建设带来了挑战。

(一)用好“第二课堂”,改善学风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大学的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有利于缓解学生压力,培养学生兴趣,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第二课堂,在课余文化生活中丰富和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开展知识创新和竞赛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浓厚高校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改善和提升高校的整体学风。

(二)发挥“榜样作用”,提高素质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首先要时刻以“率先垂范,为人师表”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以身作则、身正为范,积极发挥自己在大学生当中的榜样带动作用,用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带动每一位学生,用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影响每一位学生,带动每一个学生;其次要做到以德服人,以情感人,管理学生要做到有理有据,对待学生要平易近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个人形象;最后,工作之余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努力学习和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五、加强自身修养,提升独特教师魅力

高校辅导员的敬业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要有爱岗敬业的思想。要服从工作需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顽强拼搏,勤奋工作,它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二是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到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对上级负责,对自己负责。有了这种精神和态度,才能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千方百计地做好各项工作。充分展现高校辅导员的榜样作用,就要加强辅导员的自身修养,提升辅导员作为特殊岗位教师的独特魅力。

(一)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

敬业精神是指专心致志于事业的精神。要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就要有坚定的信念,树立崇高理想。理想是人们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现实和未来的统一。崇高的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目标,人生力量的源泉,人类奋斗的支柱。信念则是人们所遵循的与理想相联系的生活准则和内在精神力量,是对一种思想理论或事业的坚定信仰、深厚感情及为之奋斗的坚强意志的统一。辅导员应该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付诸于切实的行动。要学会根据工作的实际和特点,客观地、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学习、执行和借鉴;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把学习理论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普遍真理具体化,去伪存真,用远大的理想带动和鼓舞自己,在光荣的教育岗位上作出积极的贡献。

(二)求真务实,提高工作效果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6

1.学习态度不端正,缺勤现象较为突出

在“如果社团活动与上课冲突,你会选择?”的调查中,27.60%的学生干部选择“先去上课,如果老师不点名就开溜”;而在全体被调查的学生中,针对“身边同学旷课的态度”,64.2%的学生选择“如果有重要的事,偶尔旷课也情有可原”。学生干部是校、院各类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参与者,部分学生干部钻制度的空子,比如借口组织某活动,而缺勤旷课,更有甚者,借助于举办某次大型活动的机会,虚开假条,“假传圣旨”,对任课老师宣称组织活动,实际上并未承担相关工作。还有部分学生干部,因为对某门课程缺乏兴趣,或者因为自己沉迷于游戏等原因,频繁旷课。学生干部的缺勤,在学生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2.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发挥引领作用

在问及“课余时间经常用于?”时,只有21.26%的学生干部选择“学习”。由于在学习上的投入不够,再加之部分学生干部不能妥善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重工作、轻学习,轻视学习过程和平时积累,舍本逐末,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期末往往出现挂科现象。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观察和统计,最严重时,学院挂科学生中,学生干部占到近50%。大量学生干部的挂科,严重影响了学院学风建设的成效。

二、基于目标管理的学风建设对策与实践

1.目标管理概述

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2.明确目标

针对学生干部在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挂科率较高的事实,学院拟定学生干部学风建设整体目标:确保学生干部不挂科,在此基础上帮助普通同学,降低学院整体挂科率。并以学期为单位对效果进行评价。

3.分解目标

在明确学院整体目标后,邀请广大学生干部参与讨论,逐层分解,明确学院目标、部门(班级)目标以及个人目标(如图1所示)。

4.目标实施

(1)精心选拔,树立优良学风建设导向。高度重视学生干部选拔环节,确保在全面掌握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优中选优。首先,不断完善选举制度,比如探索建立了“宿舍选举与班导师任命相结合”的灵活机制,由各宿舍推选1-2位班委会成员,经过1个月的试用期后,再由班导师进行具体分工。该项制度既确保了民主,又给班导师留有一定的集中空间,从而既确保班委工作的有效覆盖,又确保班委主要成员性别、生源等的合理配置。其次,确保选拔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明确主要学生干部的任职条件以及绩点要求,确保选拔一批思想素质过硬、学习成绩优良、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第三,建立定期换届制度,新生每个学期、其他年级每年开展换届工作,将学风较差或者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干部,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学生干部队伍的优良学风导向。

(2)注重新任职干部培训,加强动态培养。高校学生干部定期更替,由此导致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往往得不到较好的传承,此外,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影响,很多学生干部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职责,也缺乏高效开展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对学生干部的持续培养和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把好新任职干部教育关,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和基本素养培训,让广大学生干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尽快适应学生和干部的双重角色。其次,依托团校,邀请老师、班团以及学生会主要干部,不定期开展各类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会等,缺什么补什么,实现学生干部的持续不间断培训,使其成为学风建设的有力抓手。

(3)设岗定责,建立1+1互助学习小组。根据笔者在工作中的观察,班级中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通常不超过30%,而各班的学生干部数量也正好在30%左右,为了促进学业整体学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尝试。首先,在全院学生干部中探索试行设岗定责制度,每次换届后,辅导员、班导师会专门与新上岗学生干部进行任前谈话,并逐一签署《学生干部学风建设承诺书》,明确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中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其次,由学生会主席分管学风建设工作,责任到人,各部部长负责本部门干事的学习辅导和教育,确保学生会干事不挂科。再次,鼓励以学生干部,尤其是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干部为核心,成立1+1互助学习小组,由1人帮助1人、1个宿舍或者1个小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实现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4)建立学习考勤制度,狠抓过程管理。一是大力推行班级自治,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全体同学参与,成立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协助任课教师,对课堂出勤、早晚自习等环节进行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二是学生会学习部不定期抽查,结合班级考勤,每周汇总并公示所有课堂的出勤情况。三是辅导员、班导师深入课堂,随时关注学生动态,定期开展旷课学生的诫勉谈话,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并督促完成。上述举措,凸显了学生干部及全体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确保了学院对学习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有力的推动了学风建设。

(5)构建学风评价体系,动态跟踪考核。建立《学生干部学风建设进度跟踪表》,探索建立学生干部学风动态跟踪体系,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以及学年末等时间为重要节点,对照《承诺书》的内容,跟踪监控,检验学风建设成效,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劝诫,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制订补救措施。任期结束时,对每位学生干部的学风建设效果进行评估考核,并将结果存档。

(6)建立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干部能动性。一方面,要明确学生干部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要着手建立激励机制,赋予学生干部相应的权和利。一是要给予学生干部充分的自主权利,确保学生干部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在规定的框架内,独立进行决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开展相关工作,这样在工作结束后能获得较高的满足感和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工作积极性。二是在评优评奖、团员推优入党等方面,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干部,要充分考虑他们的贡献,给予适当的奖项或荣誉称号,以肯定他们的付出,进而激发工作能动性。

5.效果评价

几年来,笔者一直致力于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并引导学生干部自觉加强学风建设,目前已收到初步成效(如表1所示),学生干部(含团总支、学生会干事)挂科率从2011年秋季学期的13.89%降到2013年秋季学期的6.74%;学院新生的挂科率也从2011年秋季学期的27.77%降至17.1%。

三、总结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7

有没有正确的学风,能不能树立正确的学风,明确目标是关键。对学生来说:“为什么学习的问题,也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很多学生在高中时有很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进入大学后,对于“为什么学、为谁学、学什么”等问题认识较为模糊。学校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有明确的专业理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激发学生潜在的求知和成才欲望。有了明确的目标就能树立正确的学风,因此,明确学习目标是树立正确学风的关键。医药专业是国家各行各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富国强民的前提,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医药专业学生学习的目标就是要成为医药领域的高技术人才,成为未来国家医药工业腾飞急需的人才。有了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医药专业学生的努力就有了方向,其所做的一切就应该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这就是医药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学风的关键。

2刻苦努力是树立正确学风的保证

医药学科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除了要掌握理论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医药专业,无论是化学制药专业还是中药制药专业,最终都是培养新型的制药技术人才。当然,医药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还存在着不确定性,有人可能进入技术部门,有人可能进入质量监督部门,也有人可能进入研究所等。因此,既然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不确定性,那么现在就更不能有偏科思想,无论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都要喜欢并学好,要积极参加晚自习,不要出现迟到、早退、抄袭作业等现象。作为一个制药技术人员必须有综合的能力,有全面而完整的知识结构。目前,各个专业所设的这些课程从本质上讲都大同小异,也就是制造的对象有所差异,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都是相同的。医学基础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因为所制造的药品是以人为对象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是与药物化学性质有关的,也是需要掌握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则是制药技术的理论基础,物理学等则与机械设备有关,也不能忽视;分析化学或药物分析化学及中草药化学等是与药品质量密切相关的,因而,也必须学好;相关的专业课则必须努力学好。医药科学理论的掌握对实践是具有指导作用的,对未来工艺的实施和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也是对在未来实际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加以解决的“武器”;而实践操作则是经验的积累,有前人的经验教训,也有自身实践的总结,但是要成为一个操作能手,还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去学,刻苦努力去做。只有这样才能学业有成,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这种契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正是树立正确学风的保证,也是树立正确学风的体现。应付考试有可能“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是要全面掌握中西制药技术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在学习中加以践行。用行动去说话,用结果来证明。因此,刻苦努力是医药院校学生树立正确学风的保证。

3开拓创新是树立正确学风的动力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就完成了树立正确学风的关键;经过刻苦努力的学习,就有了树立正确学风的保证;而发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实践,则是树立正确学风的动力。作为医药院校的学生,都是未来新型制药技术人员,需要前人经验的积累,要掌握传统的制药技术,但更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通过参加学校举办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普知识展览、名师讲坛、教授博士论坛等活动,去形成自己的理念,形成自己的体系。开拓创新不是高不可攀,其可大可小,“大的”可以形成系统理论和发明创造;“小的”则可以是一个品种、一个工艺或是一种技术。所以,人人都可以开拓创新,人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就是“动力”,有了这种“动力”,就有了学习的劲头,就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学风。

4小结

学风建设论文范文8

一、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提出

与本科院校相比,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学风建设问题尤为突出,结合受教育对象的具体特点,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专业兴趣、学业自信等方面的欠缺。首先,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是造成学风建设先天不足的重要因素。高职学生来源于普通高考的最后录取批次和对口单招考生。近几年,随着注册入学生源的加入,高职学生的质量在明显下降。他们在高中阶段基本都是班上所谓的“差生”,普遍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方法掌握不到位,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缺乏自我约束的意识,学习纪律涣散,迟到、旷课的现象突出。其次,高职学生对专业缺乏兴趣的比例较高。服从调剂录取在提升了高职院校录取比例的同时,也为学风建设埋下了隐患。高职学生中很大部分是服从专业调剂录取的,入校一段时间后往往会发现自己对所录取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获取文凭,只能硬着头皮去继续学业。最后,高职学生学业自信普遍缺失。高职学生整体自信度并不低,但是由于经历了前期的学业挫折,学业方面的自信明显不足,自信的重新建立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来讲,上述问题的存在的确对学风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学风建设的关键是在于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笔者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关键是要找到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常常听到,学校在抱怨学风建设难,教师在抱怨学生没法教,讲什么都不懂,不管怎样教都不肯学。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语言、数理逻辑、空间、音乐、身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和存在等九种智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过多地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智能,忽视学生在其他方面智能的发展,高职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智能明显较弱。对于高职院校来讲,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是遵循教育规律的当然选择。“木桶理论表明,一个木桶的木板有长有短,木桶的容水量由组成木桶最短的一块板决定。我们在实施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方案中可以应用反“木桶理论”,教师在实践中着力于学生的“长板”,大力培养他们优良的个性品质和独特性,肯定个性,发挥个性。”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原有的精英教育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教育。但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必须坚持量与质的统一,不能只顾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尤其是高职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但这并不能成为高职院校忽视个性化培养的借口,个性化培养是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人才为目的的。

二、高职院校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个性化培养是针对模式化培养而提出的。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重模式化培养的现象比较突出,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按照统一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和评价,实际效果并不好。“所谓个性化培养,就是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人状况,实施适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相对于模式化培养,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高职教育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内涵:第一,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全人教育。个性化培养与全面发展并不矛盾,成功的个性化培养必须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对学生的人格、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已成为职业院校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个性化培养根本目的是通过建立适合个体需求的培养方案,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个性和谐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主张必须使人的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赋、意向、兴趣和爱好等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发挥。第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全面发展中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优缺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想方设法把教育教学工作设计得能够突出每一个学生的特长,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成为某一方面的能手。第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实施个性化培养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以个性的发挥为基础,缺乏个性也就谈不上创造性。个性与创造性呈正相关,个性越突出创造性也就越强。当前,我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是关键。高职院校个性化培养正是培养生产一线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第四,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前面所提的个性发挥、全面发展、激发创造性最终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当前,许多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况,这不能说明他们一无是处。主要是他们在学校的时候自身的个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找到自己的特长所在和发展的方向,有自身的因素,但是学校没有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也是重要成因。

三、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尝试,引入个性化培养理念,但是成效不是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

(一)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根深蒂固。

转变教育观念是转变教育行为的思想基础和理念保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和行动上的惯性,习惯于按照传统的理念和固定的模式去进行教育教学。传统模式下,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能够便于学校和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只需要制定出一套标准,按照一套流程去做即可。统一教学目标、授课计划、课程设置、学分和技能证书要求;统一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和课后作业;统一考试方式、考试内容和评价标准。学校和教师是教育教学行为的主导者和实施者,不需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学生要做的只是无条件地服从安排。而个性化培养模式下,学校和教师承担的责任明显多出很多,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研究、实践和改进,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前提下,自然不愿意主动去尝试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已经延续多年,甚至可以说已经根深蒂固,改变绝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二)功利主义在高职院校盛行。

高职教育的学制为三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企业基本需求的劳动者是高职院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功利主义成了众多高职院校教育的价值追求。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往往以学生就业率高低来评价一个学校的实力,导致高职院校一切工作以服务学生就业为目标。某种程度上,高职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就业教育,片面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抑制了师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不能培育出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人才。

(三)教育教学资源配套跟进不到位。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除了需要理念的转变,对于教育教学资源也有较高的需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数量增加迅速,但是教学资源的配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保障没有跟上。目前,高职院校受办学空间的限制和建设经费的制约,教室、实训场所等学习资源紧张,采取合班授课、学生自习场所不足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形式的开展。师生比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标准。随着高校的扩招,教师队伍建设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多数高职院校的师生比低于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规定的1:18的标准。另外,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要求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的多数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理论教学素质较高,但是实践教学的能力明显不足。

四、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

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必须循序渐进推进,可以采取在某些专业先行试点,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一)理念更新是前提。

“面对当前深刻的教育危机,重新找回教育中人的尊严,认真思考‘人作为目的’的教育理想,并以此为参照努力改变教育现实,避免因急功近利而迷失方向是现代高职教育急迫的使命。”高职院校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的前提是要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重视学生共性的基础上,认真发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高职院校逐步转变观念,不能急功近利。以学生的全面个性发展为出发点,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抛弃模式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套路,把发展每一个个体作为高职教育的归宿。其次,教师是个性化培养模式的直接实施者,高职院校在决定选择推行个性化培养模式后,要注重对教师的观念引导,让教师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关心学生的发展。最后,学生观念的转变也是推行个性化培养的重要保证。经过多年的模式化教育,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的教育教学和评价模式,新模式下教师也需要对他们进行理念引导,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制度建设是关键。

个性化培养范式的推行,必须要有相关制度作保证。笔者认为,推行全程导师制和全面学分考核制有利于个性化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进。全程导师制是以新生入学为起点,贯穿整个三年教育全过程,直到顺利把学生送入社会。新生刚入学阶段是关键,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身存在的优势,重新建立起学业自信。对于学生在校的每一个阶段,导师都要进行跟踪指导,做好学业监督、学习方法和就业创业指导。除此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关注和生活上的关心。全程导师制的实行需要引入考核机制,做到又奖有惩,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要结合个性化培养对现有的学分制进行改革。当前的学分制考核,“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选择的学习范围很小,只是限于任选课,学校提供的课程比较单一,学分也不多,可供选择的上课时间和形式也过于局限,失去了学分制管理的意义。”增强学分制的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修的课程,只要修满规定学分即可毕业,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资源配套是保障。

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必须要加强对硬件和软件资源建设的投入。由于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所以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由于受校内办学空间的限制,在最大限度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础上,要充分挖掘校外资源,寻求校企合作。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训要求的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推行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高职院校要着力打造一支能够从事个性化培养工作的教师队伍,即“双师型”队伍。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引进具有企业背景的人才充实到专职教师队伍中来,同时大量聘请企业的专家到校担任兼职教师,主要从事实训课程的教学指导,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要安排学校专业教师深入到一线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积累企业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四)教学改革是突破口。

实施个性化培养模式,必须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做到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在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群体,分别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考核要求。对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发展性目标培养方面给予更多重视,强化理论知识的建构,进行创新能力考核评价;对于知识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一般的学生,要注重能力目标培养,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综合能力评价;对知识基础、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要保证完成基本的知识目标,偏重实践技能的传授,进行基础能力考核评价。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积极拓展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企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组织协调、人际沟通、团队协作、创新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作者:孙标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现状及管理创新

1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1.1高职院校对学风建设缺乏系统化设计

不可否认,高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学风建设,每所高职院校都会出台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文件及办法,也会大会小会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还会开展一些与学风建设相关的活动来推进学风建设。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对学风建设要么认识比较片面、不够深入;要么办法不多、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有的高职院校的一些校领导、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主管院系教学工作的院长(系主任)很少给学生上课,有的甚至多年没进过课堂,他们不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的情况,因而制定的学风建设的方案往往缺乏针对性。有的高职院校有些部门之间彼此相互掣肘,学风建设无法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面对学风不好的现状,有些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往往缺乏担当,总是将矛头对准他人,将责任归究于其他部门,无视自身及本部门在学风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而也就缺少了改进问题的行动。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学风建设缺乏系统化设计,领导不力,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1.2高职院校的师德师风问题严重,影响学风建设

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优良学风的根本保证。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着部分教师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上,他们中有的人在外开公司,有的在外兼职。也有的高职院校的校领导自己既不教学、又不亲自做科研,而科研成果却一大堆、每年的职称定级也是最高———这种学术腐败和以权谋私的行为必须得到遏制。俗话说的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如今,有的高职院校甚至有院系负责人也不亲自做科研了,甚至也不怎么进课堂上课了。他们往往自己挂名当项目主持人,而具体的事都让其他参与的老师去做。这样的“领导”怎么能带领广大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质量?现在高职院校不缺管理者,但缺领导者,更缺高水平的领导者。高职院校的不少管理者用“法定性的权力”去影响老师去工作,而不是用他们个人的品质、魅力、专长去感召老师们去工作———这也是不少老师的工作热情无法激发出来的根本原因之一。

1.3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高考分数偏低,文化基础较差,这从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他们在中学时期的学习态度存在一些问题。进了高职院校后,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多高职院校,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巩固知识,甚至在课堂上,一些学生不听讲,他们在玩手机。上实训课,有一些学生也不重视。课余在图书馆、自习室里学习的学生廖廖无几。

2高职院校探索管理创新,切实改进学风建设

为了切实改进学风建设,高职院院校要不断探索管理创新。所谓高职院校管理创新,是指高职院校为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者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对高职院校管理的思想、体制、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创建、以创造出一种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的一系列活动过程。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的内容体系应包括新的有效整合资源以达到高职院校目标和责任的全部活动内容,同时也包括每个管理环节上的创新。

2.1创新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其驱动、支配并制约着行为,观念创新是各种创新的灵魂,是管理创新的先导。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方式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都受到观念的支配和制约,如果观念不创新,其他任何创新都无法实现。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主动顺应环境变化,遵循客观规律,更有效地整合资源。管理者要勇于否定自我,摒弃落后的观念,突破旧的思维定式,根据高职院校的实现情况,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论。同时,高职院校的管理者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知识,通过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促使新的观念的形成。管理者还要敢想敢为,不要墨守成规,要积极探索。管理者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坚持质量立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深度融合。管理者要以身作责,严格要求自己,要有“向我一样去教学”、“向我一样去做科研”、“向我一样去工作”的能力和自信,实现从“管理者”向“领导者”的转变。管理者如果能成为教师心目中真正的校领导,一定会激发广大教师无限的工作热情,不断地去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校风学风的不断改善。

2.2创新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高职院校需要精简行政机构,同时精简各种机构的纵向层次,拓宽管理幅度,使高职院校的组织机构更加扁平化。要让能从事教学工作的员工尽量转岗到教师岗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对教师考核细而严,对行政人员考核松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的制度严重影响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高职院校应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全体教师员工行为的制度来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应向教学质量高、科研能力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不断地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多开发微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应在管理过程精细化的同时侧重管理的人性化,重视人本管理、人性管理。“没有满意的教师,就没有满意的学生”,高职院校的管理方式方法要让教师感到公平、感到受到尊重。高职院校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把理解教师、尊重教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为管理活动的首要任务,最重要的是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肖斌 夏迎峰 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辅导员学风建设策略初探

一、引言

近年来,高职院校面临着学生生源质量和文化素质整体下降的现实困境。开展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研究大有裨益,这不仅有助于改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同时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并推进校风建设。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基本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和开展学风建设。本文从辅导员这一微观视角出发,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思考一些辅导员推进班级学风建设的可行性策略。

二、高职院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缺乏目标性。

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精神上高度松懈,认为终于可以逃离学习的苦海,入学后便没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长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正确,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本身没有压力,普遍存在上课人到心不到、考试只求及格而非高分、大学目标只求如期毕业。对于学习,他们没有上进心、没有高期望,对于学习成绩的高低没有荣辱感,不及格也不觉丢面子。

2.学生学习方式陈旧,缺乏自主性。

部分高职学生仍然沿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式,习惯老师的灌输与直接传授,习惯被动和机械地吸收知识,学习极度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大学阶段由于课程类别多、内容丰富、教学进度快、教学方式多样化,“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了“以学生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自学能力的高低已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课堂上,学生要想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不仅要事先大量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献,课后也需要查阅资料、加深理解、完成作业。此外,高职学生对于获得知识的渠道也比较陈旧,除了利用互联网进行简单的信息搜索以外,很多学生不会充分利用专业的学术期刊资源,因此他们获取知识的深度与科学性大大降低。3.课堂纪律涣散,缺乏自律性。总体来看,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在学习态度和课堂纪律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学生入学时对大学充满期望,信心满满地开始新的学习生活,但随时间的增长,学习意志薄弱,又回到了原来的学习状态,情绪浮躁、不思学习、课堂纪律涣散,尤其表现在迟到和旷课问题上。上课迟到现象较为普遍,尤其是早晨第一节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重视,觉得迟到几分钟没关系,反正老师也不会严惩。迟到现象也呈现了一定的规律:越是高年级迟到现象越严重;越是在教学管理上松散的老师,学生上他的课迟到现象越严重;越是上课人数多的课迟到现象也越严重。有的学生由于上网、玩游戏、睡懒觉等原因经常旷课,将旷课作为大学“必修课”。也有个别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稍遇挫折,便自暴自弃,学习态度消极,旷课现象愈演愈烈,严重影响了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氛围。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班级学风建设的策略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控能力。

学习态度是学生对于学习的一个整体情绪体验,学习态度对学习过程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大一新生刚刚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同时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往往有一种解放的感觉,学习上出现松懈情绪。如果在一年级就形成散漫的学习风气,今后就很难纠正过来。所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应在思想上给予强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其次,提高自控能力是克服不良学风的重要条件。因为即使学生起初树立了端正的学习态度,但在学习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自控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意识到自身学习状态发生了偏差,能够及时纠正过来,不至于学习状态一再滑坡而不自知。

2.加强心理辅导,转变不良学习心理。

(1)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学习基础较差,面对学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辅导员在他们对自己前途无望时,要加强理想和信念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要让高职学生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类企业都存在多层次、方面的人才需求。高职学生只要学好理论知识,重视技能学习,有一技之长,就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相对本科学生,高职生也有特长之处,如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拥有自己的一片前程。

(2)面对学生的学习焦虑心理,辅导员应当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告诉我们的学生:既然到了同一所大学,那么同学之间的学习能力相差不大,只要平时认真听课、努力学习,并注意一些应试的技巧,一定可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进入考场,所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也是这个道理,焦虑只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相反,放松心情则有可能超常发挥。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辅导员要十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主学习的能力。辅导员可以通过召开班会或主题讲座,跟学生介绍大学学习与高中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调整学习方式、提高自学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并在接下来的时间内,学会如何自学。此外,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适用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介绍,也可以以理论课、实践课、实训课为划分标准进行分类介绍,最终目的就是指导高职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适应高职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进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良好学风的养成。例如,合作学习法在公共课应用得比较多。对于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任课老师往往会以任务为导向,成立不同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开展分工合作,自主搜集资料、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或PPT,最后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与班级同学共同分享。合作学习法,一方面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高职学生团队分工协作的能力,还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学习氛围。

4.积极开展学习相关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高职院校一般历史不够悠久,缺乏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因此学风建设必须从班级内部抓起,塑造每个班级良好的学风,这是提升整个学校学风的奠基石。

(1)辅导员可以指导班长和学习委员负责策划和组织,在班级内成立不同“学习兴趣小组”,并选取组长一名,比如英语兴趣小组、计算机兴趣小组、证书考试兴趣小组、专业兴趣小组、创业兴趣小组等等。

(2)辅导员可以在班级内部定期开展“学习经验交流主题班会”或“学习心得分享会”,让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将宝贵的学习经验与大家分享,供大家借鉴。可以在考试之前,将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搭配组合,组建若干个“考前集中营”,交流学习方法、提出学习困惑、提高学习效果。

(3)开展“专业技能大比拼”等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践动手能力。用事实告诉学生,让学生影响学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真正把学习当作自己的事情。此外,还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开展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小型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增长知识、提高求知欲。

5.综合运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高职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辅导员,应该尽可能地及时掌握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态,灵活运用情感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等多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树立学习榜样。辅导员除了发挥学习委员的引领作用,还要发挥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学习上的引领示范作用,树立一些学习榜样,授予“学习标兵”荣誉称号,给他们搭建学习展示平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同时起到鼓舞其他同学的作用。对于学生干部,我们要更加严格要求,学业优秀是评优评奖的前提,学生干部要努力争取优秀的学习成绩从课堂学习、实践学习和日常自主学习等多方面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起到榜样作用。

(2)表扬进步学生。辅导员要善于发现成绩进步的学生,经常表扬、乐于表扬,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任命一些进步的学生为不同科目课代表,增加这部分同学与任课老师的交流,那么学生将在这门课上找到了一定成就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提高学习自信心和兴趣。

(3)批评教育后进学生。对于存在旷课、迟到现象的班级后进学生,辅导员首先要及时开展单独谈话,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出现旷课和迟到现象的真实原因,从而给予相应指导。另外,定期将这部分学生集中起来,开展学风座谈会,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老师对于学风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座谈会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从高中“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自己要学”,从高中“老师催我学”,变成“我主动去学”。

6.重视宿舍集体,发挥宿舍文化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