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例6篇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1

关键词: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法 外贸会计课程 应用研究

由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现有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目前经济的发展现状会计专业技能也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状态,基于国际贸易业务核算的发展需要,国家目前急需大批优秀的外贸会计专业人才,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确定外贸会计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创新其教育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目前的现状

会计是一门专业技术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应用学科,综合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传统的会计实践性教学形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而且仅仅是停留在会计模拟实训这一方法上,这种实践性模拟教学与新时期高职院校的要求不相适应,不能全面培养“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财务人才。经过近段时期的积极探索和实践,会计专业人士徐经长、董淑芳、白燕、吴艳芳、张振华等分别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以实际案例为实践教学的重点,开创会计综合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经验表明,我国会计综合实训建设已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为以后会计专业的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会计综合实践教学不但能提高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能力,同时也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弥补单纯会计理论教学及模拟教学的不足,会计综合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然而,会计专业的发展并非只停留在以前的生产性企业和建筑业企业等行业领域,因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因此会计的发展领域也在不断的增多和层出不穷,即会计岗位的多元化。因此会计专业课程也随之多元化,即分为企业会计、外贸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以及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审计等几大类专业课程。但由于长久以来国家政策导向重视企业会计的核算,并以企业会计制度和政策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培训和考核,促使会计专业人士重视、掌握并运用企业会计知识对各类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忽视了其他行业的会计核算,包括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这样外贸会计课程就与其他行业会计课程相同,没有被列入会计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或者说列入也只是作为考查课程列入仅让学生们了解一下而已。因此,国际贸易的核算方法只有部分外贸企业会计人士掌握并运用。

尽管国家目前推行了外贸会计执业资格的考证制度,但仍然没有真正落实和实施,外贸会计证仍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外贸会计课程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技能仍然没有被推广应用。这就是国际贸易核算之外贸会计目前的现状,为了培养能够胜任社会多元化工作岗位的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实现按需培养专业技能的研究目标,需要提升外贸会计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2.存在的问题

国际贸易核算即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学本身也存在会计专业教学所存在的不利因素,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仿真资料与真实资料之间;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之间的矛盾,除此之外还存在其它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和处理好这些问题和矛盾是外贸会计教学的重要保障。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保守的经营理念

由于长期以来企业受到传统保守的经营理念影响,企业比较重视国内的业务往来,而很少开展国际贸易业务,企业和社会没有需求这也就决定了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因素的考虑,外贸会计课程始终被列为考查课程,不仅课时设置比较少,师生们也都认为该课程不重要,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忽视对其国际贸易内容的核算及账务处理,这就是由于企业经营理念所导致的外贸会计教学难以开展的主要问题。

2.2落后的政策导向

外贸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才几年,而会计执业资格考试已经实施了近二十年,这样的政策导向决定了对外贸会计技能的闲置和忽视。而税务部门对企业财务岗位人员上岗的要求是不论企业是内贸还是外贸企业,财务人员只要持有会计执业资格就可以从事任何财务岗位的工作,包括外贸会计工作。没有了政府的制度财务人员及至整个社会也就忽视了对外贸会计技能的学习,这是由我国长期以来的制度体制决定了外贸会计人才的被忽视,没有需求的专业技能又有谁会去认真对待呢?尽管国家组织外贸会计执业资格的考试已有几年,但多年来的影响已经根深地固,人们不太关注考试,真正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这也是外贸会计教学的悲哀。

2.3课程的基本定位

众观国内各高校外贸会计课程基本上都定为考查课程,因此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学校或者教师去改革和创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那个学校或者专业把外贸会计课程作为重点课程或者精品课程进行研究和探索的,也就是说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没有可以借鉴的比较好的先进经验,这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边教学边研究,实施教学改革的进度比较缓慢或者说难以进行。

2.4师资的严重缺乏

本课程的任课教师都是没有外贸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操作经验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把握国际贸易业务内容核算的尺度,某些程序和环节掌握不是很到位;而从企业一线请来的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能到位了,可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又有很大的欠缺;即使是一课双师,又存在整体内容的连贯和衔接问题,以及学生对双师授课的接受和适应问题,更何况又存在着诸如课时费的分配及时间的安排等相关问题,总之外贸会计专业教师难以胜任外贸会计专业技能的教学。

3.影响的因素

我国自加入世贸以来,国际贸易业务往来频繁,加之国家给予诸多的优惠政策,各贸易公司及生产企业已经把业务逐步转移在出口创汇上,对于这个会计发展中正在掘起的新型领域已逐步形成规模,这个领域在未来的会计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即外贸会计。

3.1国际贸易业务的迅猛发展

上述图表所示的浙江省统计局统计的自1998-2008国际贸易进出口的总值及年增加值,根据图表中显示的国际贸易业务发展状态和未来趋势,不难看出,随着国际贸易业务的快速发展,目前国家需要能够办理这项业务的人才和机构;由此可以推断,目前国家急需大批能够准确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核算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全国各高职院校迅速培养出外贸会计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出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了解和掌握外贸会计专业技能,这就需要重视和提升外贸会计课程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3.2外贸业务中介的衍生

由于对外贸易的周期比较长,币值需要折算且折算的时间较长,币值而且也会受到时间变化的影响增值或者减值,一些中小外贸企业为了能够尽快取得交易资金而受到比较小的经济损失,即请求其他外贸公司完成对外交易事项,这种现象的长期持续及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就促生了办理外贸业务的中介机构,也因此促进了规模较大外贸公司的业务拓展。随着国际贸易业务量的不断增大,不仅加快了外贸中介公司的快速衍生,也加大了对国际贸易业务核算和处理的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因此激活了外贸会计人才的需求市场,这样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层次和地位也就自然得到了提升,因而也就提升了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3.3外贸会计证书的考试实施

外贸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就预示财务人员未来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即将列入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会计专业人士考取的外贸会计执业资格,经过一个时期的过渡和积累,必将体现出它的可用性价值和实际意义,在不久的将来它也会像会计执业资格证书一样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并与会计执业证书一样在专业领域各尽其责,实现会计岗位专业技能的多元化发展,这将更好的引领和促进国际贸易业务的规模发展,也将带动浙江乃至全国的经济向国际贸易化快速发展,这就是促进外贸会计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4贸易货币政策的颁布实施

“2010年6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186号文件),通知明确指出:试点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企业,可以按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第10号,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以人民币进行进口货物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和其他经常项目结算。”

“《试点管理办法》第四条有关规定推荐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实行试点企业管理制度。经审定后的试点企业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贸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口报关手续,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通知第五条规定办理出口报关及退(免)税的8个边境省(自治区)的其他企业在指定口岸与毗邻国家的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出口报关及退(免)税手续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6号)办理。”

这个政策的颁布实施外贸企业不仅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交易,减少办理程序缩短交易时间,还可避免和降低币值的损失,相应的减少外贸公司的运作成本而提高利润,这种利好政策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可起到鼓舞和激励的作用,也因此促进了内贸业务的公司向外贸业务的加速发展,内贸业务的转向加大了对外贸会计人才的需求总量,因而也就促进了外贸会计教学的快速发展,那么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自然得到重视和提升,这就是政策导向的需求效应所引起的外贸会计层次和地位的提升。

3.5外贸会计教学的改革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目前国家各高职院校广泛推广应用的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之一,运用项目教学法对外贸会计课程的实施教学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较快的掌握专业技能。对于当前推行的项目教学法,已对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08级会计7-9三个班180多名学生试行,取得明显的效果。因此实施项目化教学改革也是促进外贸会计教学发展的一大特殊优势。

综上所述,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处理是外贸会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如何能够正确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是外贸会计核算的重中之重。因此国际贸易核算在会计核算中所起的作用,也因此呈现了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中的层次和地位,由此可见,提升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是会计专业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结果。

4.改革的措施

4.1采用多元岗位分层的会计教学模式

会计岗位的多元化,是由经济的快速发展决定的。不同行业的会计岗位包括:企业会计、外贸会计、银行会计、税务会计、法务会计以及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社会审计等。有不同的会计岗位就应该开设不同的专业技能课程。尤其是外贸会计课程可根据目前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并强化会计核算为目标进行设置。因此,在为全社会培养能够胜任多元化工作岗位的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完善外贸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实现会计岗位多元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1)运用校内资源设立专业咨询服务公司—以真代仿培养人才

(2)根据民营企业特色需求建立合作基地--以做代教实训学习

(3)根据民营企业岗位设计教学体系模型—以岗代践实践操作

(4)建立培养专业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基地—以师代师双师教学

(5)完成基地构建创新完善实践教学模式—以评代考教改方针

4.2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培养目标

目前外贸会计教学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采用和推行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项目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如图2所示。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五项能力目标:

a)能够办理外贸企业进出口业务许可证的相关手续。b)能够根据外贸企业的特点设置会计核算的账簿。c)能够熟练掌握外币业务并进行国际贸易结算。d)能够根据进出口业务及出口退税依据核算成本。e)能够完善账簿并编制外贸企业财务会计报表。

(2)五类知识目标:

a)熟悉外贸企业会计的职能、对象和特点。b)熟悉外汇及外汇管理、外币业务、汇兑损益、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贸易结算。c)掌握自营出口商品购进、自营出口销售、出口销售、加工补偿出口销售等业务的核算。d)掌握自营进口业务、进口业务、易货贸易业务的核算。e)掌握出口退税的核算。

(3)六个素质目标:

a)学习意识。b)道德意识。c)责任意识。d)创新意识。e)竞争意识。f)团队意识。

(4)两个考核指标:

《外贸会计》是经济类会计专业的一个专业技能课程,具备对外贸企业成本进行全面核算的专业操作技能。为适应国家确立的培养创新性专业人才的目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外贸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贸会计》在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吸取会计综合实训课程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对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调整,减少理论基础知识的考试内容和分值,增加了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及分值,这在实施和完善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好的调动了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的实际工作能力。其考核指标的具体内容是:⑴平时成绩:①到课及发言情况(20%);②作业质量等方面(20%);③业务处理的状态(20%);④成本核算及编制报表的情况(40%)。以上几方面内容作为对学生平时的考核依据记入平时成绩。⑵期末成绩:①通过期末集中闭卷考试取得成绩,按40%的比例计入学期成绩。②根据平时成绩的分值按60%的比例计入学期成绩。外贸会计课程教学考核指标的调整和完善,不仅提升了教学改革的方法和模式,还能够促进外贸会计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实现了培养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因此,外贸会计教学的改革也是促进和稳固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的重要因素。

4.3实施教学做一体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1)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整体设计

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处理是外贸会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区别于其他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因此如何能够正确处理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是外贸会计核算的重中之重。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外贸会计专业技能,采取设定总体项目的方案和单元项目的方案来具体实施教学,以期掌握各单元的专业技能,全面掌握综合技能,实现零距离上岗的培养目标。

项目化教学的整体设计方案:设定一个外贸公司为整体项目,或者是一个由原来只有内销的公司升级为具有内、外销业务的公司.设定其整体目标:办理相关的外贸许可手续,设置相应的财务处理账户,进行国际贸易业务的核算,核算其发生的汇兑损益,进行出口退税核算,结转其相应的成本费用,完成登账、结账、对账等核算程序,编制外贸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完成整体目标的项目实施。表2是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的部分内容例示。

整体目标的实施由多个单元来完成,每个单元的设计均要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标准,即核心内容6+2原则。其中6项内容:①以工学结合职业活动为导向②突出能力目标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④以能力实训为主⑤以学生为主体⑥融知识理论实践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2项渗透:①德育、外语等公共课程要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②职业能力中的核心能力等的培养要渗透到其他课程的教学之中。整体目标的实现均采用实际的项目来演练操作,最终实现整体技能的培养目标。

整体目标的时间跨度为18个月,即所进行的贸易业务核算要完成18个月的账务处理,共涉及三个年度的时间跨度,在完成整体项目目标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2)全面推进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建立稳定的外贸会计“双师型”师资队伍,加强会计综合实践教材的建设,按照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来开展实践性教学,创建校外实践基地,完善会计专业多元分层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进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实施。

现阶段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会计研究所正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多元分层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以社会多元的会计专业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教学单元,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专业基础和专业技能课程,并正在会计综合教学中开展实施。从高职院校外贸会计的教学资源教材开始,撰写编辑专业实践教材,探索和研究会计专业多元分层培养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完善国家高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营造高职院校专业技能的培养环境,创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技能的培养特色,以培养和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岗位的高级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外贸会计的需求,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4.4根据经济趋势提升外贸会计的地位

⑴确定执业证书的使用价值

外贸会计执业资格考试方案已制定和实施多年,但仍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说国家没有考虑其证书的可用性,是不可能实施考试制度来获取执业资格证书的。为了让全社会真正实施和使用外贸会计证,国家应该适时颁布外贸会计证书存在的意义及其使用价值等相关的政策文件,让全社会都能了解外贸会计证书的效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外贸会计证书的内在价值。

⑵扶持经营外贸的中小企业

由于贸易业务办理的手续比较繁琐,再加之时间与币值因素的影响,一些中小企业为了能够缩短贸易周期尽快获得贸易业务的成果,委托其他上规模的外贸公司或者外贸中介机构,来完成贸易业务的申报过程,企业这样操作的结果不可避免的限制了外贸业务降低了交易量,阻碍和限制了外贸中小企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国家应考虑重点扶持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具有未来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维护和保持其在行业领域的声誉,保持和提高其贸易业务量,扶持和促进其向较大规模发展,使其提升在国内外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外贸中小企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具有国际贸易核算才能的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激活了外贸会计人才的需求市场,因此也就稳定和提高了外贸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社会层次和地位,也就奠定了外贸会计在专业领域的层次和地位。

⑶重视专业教学的师资培养

一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尤其是会计专业教师更是杯水车薪,再加之国际贸易业务开展的年限较短,故教授外贸会计课程的教师就更是少之又少,就更不用说是双师型了,因此,基于国家贸易业务的发展现状,基于外贸会计的社会需求,更基于高职院校对外贸会计专业教学的需要,目前的重点是要培养和建设外贸会计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国家要率先出台政策重视外贸会计人才,重视高职院校外贸会计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要培养和扶持在专业领域有影响的、规模较大的民办高职院校建设外贸会计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和影响着培养出外贸会计人才的质量,因此说,重视外贸会计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经济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势在必行。

⑷提高专业教材的质量特色

外贸会计课程长久以来一直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可以选择而且适用的教材比较少,再加之懂得外贸业务和技能的人不一定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更不用说出版专业教材了;其次,就是专业教师实践经验不足,这在编辑出版教材时难免会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再次,有些知识和阅历都不深的教师,为了急功近利获取个人名誉和经济利益,玩起出版教材的游戏,各出版商也在利益的趋使下不负责任的完成了出版的任务,类似种种,导致现在的外贸会计专业教材不太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要求。因此,要想提高外贸会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从抓教材的质量入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外贸会计教材的质量,也只有抓好教材的质量,才能真正打好外贸会计教学的基础。

⑸提升课程教学的专业地位

提升外贸会计课程的专业地位首先是要确定是会计专业必不可少的主要课程,是专业未来的重点课程,努力创建和打造成精品课程,建立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外贸会计课程的发展变化,使其在得到全社会了解的同时被认可和接受,就在这不断的发展变化中专业教师也能得到经验的借鉴和实践的锻炼,外贸会计课程也会得到地位的稳定和提升,外贸会计也会真正体现出它的内在价值和专业特色。

⑹规范外贸业务的操作程序

规范国际贸易业务的办理程序,是提高业务办理效果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这也正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教学理念是让基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实现统一融合。只有规范的管理制度、规范的操作程序,才能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完整融合,才能真正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外贸会计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说,规范外贸公司的业务操作程序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培养优质的外贸会计高级人才且在此关键一举!

注: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1年度课题,课题名称:项目教学法在外贸会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立项号:kj201136。

参考文献:

①2010.6.17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银监会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银发〔2010〕186号文件)、中国人民银行 财政部 商务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2009〕第10号,以下简称《试点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边境地区一般贸易和边境小额贸易出口货物以人民币结算准予退(免)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0〕26号)。

②戴士弘.2010.职业教育讲座《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③沈毅,郭慧敏,张卫,边红霞.2009.《浙江省对外贸易投入产出研究》浙江省统计局网站

④姒依萍.2010.《课堂是舞台,功夫在课外—基于工作过程的出口业务操作课程设计介绍》讲座.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商贸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⑤丁元霖.2007.外贸会计(第二版).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8.

⑥2009.外贸会计实务教程.全国外经贸从业人员业务培训与考试同编教材.

⑦2009.《外贸会计的执业资格考试用书》国家财政部出版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2

[关键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贸易因素;政策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29

[中图分类号]F832.6;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国的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力量极不相称。跨境结算主要是为对外贸易服务,通过从贸易角度分析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政策,能进一步推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企业可选择的计价形式有3种:出口国货币计价(Producer's Currency Pricing,PCP)、进口国货币计价(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第三国货币计价即工具货币计价(Vechile Currency Pricing,VCP)。Grassman通过利用1968年瑞典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对其国际贸易计价货币进行研究而提出了“Grassman法则”,即发达国家之间的工业制成品贸易使用最多的计价货币是商品生产国的货币,其次是进口国的货币,很少使用第三国货币计价。Ligthart等则在Grassman规则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3个程式化的事实:工业国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其次为LCP;工业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或是VCP;同类型商品贸易主要使用美元或其他工具货币计价,但不同类型的商品贸易主要使用PCP。Page进一步验证了Grassman法则的适用性,并发现了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更多规律: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②在发达国家之间,出口国的经济规模、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与结算货币的选择密切相关;③大宗初级商品一般采用少数几种货币计价结算,而美元则是首选货币。

国内学者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实施后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陈红泉认为人民币结算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人民币结算存在进出口结构失衡、地区结构失衡等。王朝勇、孙延风等认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现在存在着结算规模依然偏小、我国企业话语权与议价能力薄弱、人民币境外流动清算系统尚未启用等问题,这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1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现状

1.1 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

自2009年7月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开启,但初期整体规模不容乐观。试点首年年末,银行累计为365家试点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409笔,总金额仅为35.8亿元。201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人民币跨境结算境外区域开始向东南亚地区扩张,结算规模持续增长,2010年上半年的结算金额就接近上年的20倍,达到925亿元。随着2010年6月试点范围和贸易结算范围的扩大以及各项试点配套政策的日益完善,人民币跨境结算规模进入迅速增长的阶段,于该年年底达到3 414.3亿元人民币,出口试点企业的数量也增加至67 724家。

2011年和2012年,结算试点范围全部放开且取消了出口试点企业的限制,人民币跨境结算迎来了强势发展阶段,如图1所示,除2011年第三、第四季度的小幅回落以外,基本维持稳步增长的态势。2013年第四季度跨境贸易结算金额达1.46万亿元人民币,占当期进出口总额的21.76%。2014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5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3年增加了41.61%,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都大量增加。

图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2010年1季度-2014年4季度)

资料来源:2014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发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市场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据全世界银行间金融电信学会(SWIFT),截至2015年1月,人民币全球付款价值不断取得新高,以2.06%的全球占有率紧随市场份额为2.79%的日元,位列第五名。而在2014年1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市场的占有率仅为1.39%,全球排名第7位。而且截至2014年12月,人民币在信用证支付中所占比例由2013年7.32%上升至9.43%,超过欧元的6.45%,成为信用证支付中第二常用货币。人民币在支付市场上地位的上升,表明人民币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使用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对人民币的认可度也逐步提高。

1.2 人民币结算的商品结构

作为进出口贸易中的两大部分,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人民币结算量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货物贸易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一季度总量的91.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仅为19.5亿人民币,比例为8.9%。2011全年的货物贸易为15 6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为5 512.7亿元人民币。2012年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为20 600亿元人民币,较之2011年增加了32.1%;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的总额为8 752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加了58.76%,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增加的幅度超过了货物贸易增加的幅度。而2014年以人民币结算的货物贸易总额达到了59 000亿元人民币,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贸易额为6 565亿元人民币(见图2)。

图2 2010年-2014年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总量变化

数据来源:历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 人民币跨境结算的特点

跨境人民币结算规模仍十分有限。2013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占全年对外贸易额的17.9%,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额为264 334.6亿元人民币,而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金额仅为65 565亿元人民币,只占到当年贸易总额的24.8%。

人民币结算商品结构失衡。2010年第一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99.9亿元人民币,占人民币结算总额91%,服务贸易及其他仅占9%;到2014年第四季度,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为15 900亿元,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0.8%,服务贸易及其他占9.2%,但其总额为1 609亿元人民币。

人民币结算区域发展不平衡。首先,从境内看,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我国跨境贸易结算经历了从2009年7月开始试点的上海、广州、深圳、东莞4个城市到2010年6月扩大至全国20个省市再到2011年8月扩展至全国所有地区的过程。从试点以来至2011年6月,东部地区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累计达13 461.02亿元,而中西部仅分别为324.5亿元和889.4亿元。东部地区结算金额是中部和西部结算金额的41.5倍和15.1倍。

人民币结算收付结构逐渐趋向平衡。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公布,2011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收付比分别为1∶5、1 ∶1.29、1 ∶1.67、1 ∶1.7。这说明在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进口额大于出口额。之后跨境贸人民币结算收付比一般都维持在1 ∶1.5左右,2014年第一、二、三、四季度的收付比分别为1∶2、1∶1.66、1∶ 1.36、1∶ 1.24,人民币结算收付金额趋向平衡(见图3)。

3 影响人民币跨境结算的贸易因素分析

3.1 贸易规模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贸易规模是一国货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重要条件。贸易规模的增加会带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的增加;贸易额增长放缓或退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必定会下降。

3.1.1 贸易规模的扩大为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基础

根据计价货币选择理论,出口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的货币选择权上占有有利地位。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不断增加,从2001年的4.3%上升到2014年的12.2%,总额增长了接近9倍。如图4所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除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而略有下降外,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到2014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264 300亿元人民币。而且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随着进出口总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且增长率大于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一国贸易总量占世界贸易总量之比重(世界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只是该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从历史经验上看,货币的先发优势和惯性影响力巨大。英国从二战后就不再是贸易大国和经济大国,但英镑在国际贸易结算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日本和德国先后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但两国的贸易主要用美元进行结算。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人民币结算才刚刚开始,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的比重并不大。

3.1.2 我国出口占全球份额偏低限制了人民币结算规模

Bacchetta认为出口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越大,出口商就越能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中居于有利地位。我国已是第一贸易大国,据2011年统计,我国是124个国家的第一贸易伙伴,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比例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4.3%到2014年占世界总出口比例的12.2%(见图5)。但当时英国的贸易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有力地支撑了英镑的国际货币地位;二战之后初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当时西方国家的45%,也促使了美元霸权的产生。我国的贸易份额占世界的比重还较低,对于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支持并不够。

3.2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结构比例。我国的服务贸易是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鲜活力,现在服务贸易已经占据了我国对外贸易的相当一部分比例,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比例依然较小,我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例依然不协调。

如图5所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7.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92.2%;到2013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1.5%,货物进出口总额比重为88.5%。虽然服务贸易的比重增长缓慢,但绝对数额增加的很快。199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仅为98亿美元,2013年就达到了5 396亿美元。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比例不断调整优化,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有极大促进作用。2014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中服务贸易结算比例达到了24.9%,结算额为16 309亿元人民币,较之2010年增长了2倍左右。

图5 1980年和2013年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4

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结构比例。我国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大幅下降,工业制成品的占比不断上升(见图6)。2005年,我国初级产品进口1 477.1亿美元,出口490.39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5 124.09亿美元,出口7 129.6亿美元。到2013年我国的初级产品进口为6 576.01亿美元,出口1 072.83亿美元;工业制成品进口为12 926.87亿美元,出口21 027.36亿美元。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幅度增加,这为我国增加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提供了可靠保证,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品差异化程度影响企业结算货币的选择。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宗商品、初级产品集中在交易所或电子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这种高效的标准化交易方式,反过来又一进步推动了商品的同质化,迫使出口商选择交易所指定的、单一的、交易成本低的货币计价。相反,那些生产技术和品质差异较大的出口商品,主要是高附加值的资本品、耐用品,出口商在计价货币选择时有更多的主动性与灵活性,表现为计价货币比较分散,很少出现类似大宗商品那样集中使用一两种货币计价的情况。实际上,在同质的出口商品计价中,一旦某种货币取得先机,被广泛使用于国际贸易计价,就会逐渐形成一种很强的惯性,出口商一般不会轻易替换计价货币。因为替换计价货币很可能造成交易成本上升或国外需求数量下降,使得出口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3.3 贸易区域结构对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3.3.1 对外贸易区域分布不均影响结算实收付比例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从进口来看,我国进口市场多元化,从拉丁美洲和非洲进口的比重不断增加;从出口来看,市场分布依然较集中在欧美国家和地区。我国对外贸易地理区域结构造成了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比重小于进口贸易即实收实付比例的不协调。根据Page对Grassman法则的进一步阐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边贸易中,发达国家的货币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贸易伙伴结构角度考虑,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议价权相对会弱于进口,出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就会小于进口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

3.3.2 出口企业的国内区域影响人民币结算国内分布

内部区域结构则是指一国国内各地区在本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或地位,这一指标表现出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该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均衡,东部地区是我国率先开始对外开放的区域,发展对外贸易中有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所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图7所示,2014年1-9月东部地区的进出口分别占全国进出口的88%和84%,而中部和西部的比例都不超过10%。内部区域分布的特点也影响了我国跨境贸易结算国内的分布状况。2013年第四季度东部占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的95%,而中西部占人民币结算总额的5%,我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这与东部地区相对发达的对外贸易分不开。西部地区有与我国的邻国交界,沿边贸易有一定的有利条件,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有一定的优势,但周边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及内陆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跨境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这也造成了中西部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额较小。我国的地理区位和对外贸易区域发展状况造成了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内地发展缓慢,沿海沿边地区发展迅速的特点。

图7 我国东中西部进出口比较

数据来源: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14年秋季

4 政策建议

自2009年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既存在很多有利条件,也存在不少不利因素。有利条件包括: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规模及逐渐提高的全球份额,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结构,在劳动密集型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在东亚处于“市场提供者”的地位,不断改善的对外贸易区域结构等。不利因素包括: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较低,贸易区域布局不合理等。从整体上看,有利因素较多,在结构方面的有利因素则较少。

4.1 大力推进对外贸易发展,夯实人民币结算基础

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对外贸易对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我国对外贸易经过了迅速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近来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对外贸易发展速度逐渐缓慢,对外贸易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有直接影响,同时也是人民币流进流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需要继续大力推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近年来,跨境电商在对外贸易中崭露头角,为对外贸易又开辟了新的渠道。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统计,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约4.2万亿元,同比增长33.3%。其中,出口占比约85.4%。从外贸发展的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是外贸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2015年6月20日,国务院对外《关于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有利于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扩大海外营销渠道,合理增加进口,扩大国内消费,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我国企业要积极利用跨境电商迅速发展的机会,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占有率。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不断上升,增强了我国的市场主导能力,这为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区域贸易中,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良好的发展势头,使人民币成为东亚“10+3”框架下的主导货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种种迹象表明,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和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4.2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掌握结算货币选择权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实行者。企业的实力决定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及在货币选择上的话语权。一方面,需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实力。虽然我国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对创新的投入不足及我国现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企业在创新能力上与国外企业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投入和人才投入,在产品研发、品牌树立以及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才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动地位,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从而在结算货币上有更多的选择性。另一方面,政府需要出台优惠政策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当前我国在办理手续上还是比较繁琐,需要政府简化手续,并为进行人民币结算的企业提供出口退税政策上的优惠来提高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结算的积极性。

4.3 提高出口产品的异质性,提升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

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异质性对出口商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具有重要影响,为提升企业进行人民币跨境结算的意愿,政府应推出相应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的自我完善,帮助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当前,我国的出口企业多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贸易方式主要是加工贸易,这导致了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弹性比较大,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由于聚集效应和惯性,国外进口商具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和决定结算货币的能力。因此,政府应从宏观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企业的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实际操作当中,对于那些拥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大宗机器设备的企业,给予出口退税、政府补贴等优惠的政策,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利用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推进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

4.4 平衡对外贸易区域结构,扩大人民币结算使用范围

依据Grassman法则,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倾向于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这使得我国企业在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时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意愿并不太强,对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不利的。在未来应加强我国与新兴市场和金砖国家的贸易发展,并且在与之贸易中鼓励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此外,通过“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的实施,促进人民币在这一区域中的使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文强,王相宁.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影响因素分析――基于FMOLS模型和Granger因果检验[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14(6).

[2]范方志,韩骏.中国资本项目管制与跨境贸易结算:问题与对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2(9).

[3]李波,伍戈,裴诚.升值预期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结算货币选择视角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13(1).

[4]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3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贸易战略比较优势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实力持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但与我国宏观经济实力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相比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经济强国地位并不相符。自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对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及相匹配的国际结算体系的认可度持续走低。在既有国际货币架构下推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系统改革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是确保在“新常态”环境下我国宏观经济成功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从支撑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角度分析,在全球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的提升增强了我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话语权,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直接动力;当前正在进行的人民币汇率适度自由化改革和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新型自由贸易模式的稳步推广则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间接动力。从人民币国际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角度分析,人民币国际化有助于我国企业将本币作为其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从而有效规避在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不同货币之间的结算损耗,从而有利于改良我国国际贸易环境,将由实体型国际贸易活动中所产生的外币汇兑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为此,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充分考虑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重构问题。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外贸体系对旧结算体系的路径依赖风险

外贸管理体系对美元结算体系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当前的世界贸易体系根植于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之上。虽然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宣告该体系结束,但后布雷顿森林时代的美元中心地位的基础未被动摇,美国雄厚的国力基础有力地支持了美元信用,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愿意采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这一行为习惯不仅深刻地影响主要的国际贸易从业者,更是渗透到当前我国外贸管理体系中,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的国际贸易管理体系及外贸统计体系普遍采用美元作为计价单位。为配合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当局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路径依赖必须被改变。再者,当前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体系仍然是以美元计价作为计价基础,采取人民币计价的国际贸易从业者需按照海关总署、商检、外汇管理局的电子申报系统要求,将其计价货币转换成美元,这无疑增加了国际贸易从业者的业务运作成本,从而阻碍其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积极性。从海关、商檢及外汇管理局的角度来分析,若将人民币作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主要结算货币,需要投入资金来改造既有系统,这份额外的成本亦会增加人民币结算风险。

(二)实体经济竞争力弱影响结算货币选择权

从国际政治角度分析,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权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国际金融问题,而是各国实体经济竞争能力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最终体现;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不同国家的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实力差异决定了他们在结算货币选择权上的能力差异,这将使得那些被动接受交易对手所指定的结算货币的本国企业需要支付额外的货币汇兑成本,从而增加其所需承担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降低其从国际贸易中所获取的收益。归根结底,实体经济竞争力不足影响国际贸易从业者自由选择结算货币的能力。为此,当局若要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合同达成中所处的劣势地位,需要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以此为平台来建立以人民币为主导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新体系;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中竞争实力的提升亦将直接促进以人民币为主导的结算新体系的建立。

(三)配套制度建设缺位影响国贸战略的落地

其一,境外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国际贸易战略落实。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的国际贸易战略的执行需要一系列配套制度措施的支持,而人民币境外流通监管机制的缺位严重影响到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有效落实。当前我国金融机构习惯于对人民币与外币进行显著性分类管理的二元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将人民币定位为国内流通货币并将外币作为对外贸易货币。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传统二元式外汇管理思想并不适合新时代的国贸实业界要求。在现行外汇资本类账户管理政策约束下,资本类外汇管制政策的模糊性给了外汇管理当局较大的政策执行空间,这种将政策执行的便利性留给行政当局的制度安排必然增加了受政策约束的外贸企业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成本,并驱使其采取各种措施来规避政府的过度行政管制。管理当局试图用“逐案审批”制度来堵塞住前述的各类外汇管制制度漏洞,但这势必进一步增加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在人民币结算模式不确定性较强的环境中,我国外贸企业及客户企业更为倾向于选择诸如美元、欧元等成熟的结算货币以规避结算风险。为此,当局应当加强跨部门的制度协同制定与运作能力,提升其服务外贸企业的能力;外汇及金融监管部门则应当明细制度条例,降低外贸企业的制度运作成本。

其二,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外贸企业对专业中介组织的需求。国际贸易中的生产商需要为其贸易行为支付一定的境外营销渠道建设成本和通关成本。由于外贸生产商更擅长于产品生产和本国市场运作,缺乏运作具有异质性特征的外国市场的能力,亦缺少与具有不同法律制度环境下的外国政府交际的专业技术。若出口商试图统揽全部的出口关联业务并采取自营策略,其缺乏专业人才的短板将会显著增加企业在国际贸易交易伙伴搜索、商务谈判展开、订单处理、物流组织、通关打理、结算等业务上的交易成本。针对出口商的短板,国际贸易中介组织则具有丰沛的人才资源优势来帮助出口商应对上述威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传统的国际贸易运作秩序产生冲击,出口商需要为此支付更为高昂的制度学习成本来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为规避高企的制度学习成本,出口商将有更强动力向专业中介组织购买服务,以提升其在国贸市场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人民币国际化视域下我国国际贸易战略选择策略

(一)完善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环境

其一,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人文环境。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选择既是一个成本问题又是一个行为习惯问题。针对长期以来我国国贸从业者所养成的美元结算行为习惯问题,国际贸易管理者有必要积极引导企业变更国际贸易结算行为习惯。央行应当加大货币政策执行效度的宣传力度,令国际贸易从业者逐步产生对人民币结算的信任感;央行还应当同步采取有力措施来维护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性,为国际贸易从业者提供规避外汇汇兑风险的环境支持,令从业者切实感受到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便利性和实惠性。但考虑到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是包括我国企业和外国企业在内的双边行动,在国际贸易合同中约定使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需要交易双方经由协商来认可。为此,我国国际贸易从业者应当敦促生产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升本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此来增加本国企业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议价能力,用实力来敦促外商主动接受以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以有序引导国际贸易从业者变革其结算货币选择行为习惯。

其二,完善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的制度环境。参考欧元及美元管理当局在跨境流通管理中的经验,我国亦应当根据“物理管制分散和信息管制集中”的原则来建立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为降低境外人民币使用者的行为成本,当局应加强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力度,在境外广布人民币物理结算点,以便于境外人民币现钞就近出入库;人民币跨境流通管控机构可依托互联网平台来加强对全球流通的人民币进行统一管理。人民幣跨境流通管控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加强对人民币现钞跨境流通业务管理及风险控制,加强对从事境外人民币流通业务的商业银行的资质准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稳健、统一的人民币全球流动监控系统,提升境外人民币流通质量并维护人民币流通信用基础。

(二)优化国际贸易中的本币结算功能

其一,健全人民币的跨国流通体系功能。人民币能否被国际贸易市场成功选择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其外部决定因素是由我国经济基本面、货币政策环境和国际贸易开发水平来决定,其内部因素则直接取决于人民币能否在国际贸易中有效担负起黄金、英镑、美元、欧元所能担负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等基本货币职能。制约人民币流通的主要问题在于诸如货币政策、自由港政策等制度障碍,影响到人民币的依法流入和流出关境。为此,央行货币主管部门应当与海关总署、商务部等机构,共同着力加强与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增加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获取人民币的渠道,提升本国居民出入境时携带的人民币数量,为我国企业用人民币对外投资活动提供政策便利,以提升人民币在现行国际贸易结算体系中的地位。政府还应当积极放宽对人民币自由兑换的限制,加快以上海自贸区为代表的自由港制度建设,提升并积极拓宽境外机构和外国居民使用人民币的范围,有效疏通人民币的回流渠道,从而建构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跨国流通新体系。

其二,完善人民币的跨国结算体系建设。央行应当持续强化人民币结算账户功能,根据当前国际贸易市场需求来优化既有的跨国结算工具品类,以此来为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跨国资金清算提供便利。再者,央行应当对当前的欧美债务危机的持续演化保持相对的警惕性,并采取积极应对预案以防范由此产生的对世界贸易体系及国际结算体系所造成的冲击。应对后次贷危机时代的有效办法之一是,当局应积极促成我国政府与主要贸易伙伴国达成并扩大货币互换协议规模,加强货币互换协议下的人民币使用范围。鼓励已达成货币互换协议的主要贸易伙伴国将人民币用于与第三国之间的国际贸易结算,将有助于我国将货币互换协议作为推广人民币国际化的有效平台。

(三)控制国际贸易中的跨境结算风险

其一,完善人民币结算制度建设以有效规避国际贸易结算风险。人民币当前的国际化水平日益提升固然有助于推动我国以我为主地改造现有世界贸易体系,但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仅依靠人民币国际化是无法有效防控世界贸易风险的。为此,应当积极完善人民币结算工具及相关配套制度建设,以规避本币结算过程中所遭遇的买方信用风险。应当推动中国信保等信用服务机构参与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以政府信用为基础来为国际贸易从业者的出口活动及相应的收回风险提供专业化保障措施。对于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收汇活动中所遭遇的政治风险及商务风险,中国信保可为其提供受损偿付服务;针对部分中小型企业缺乏足够实力参与国际贸易并向中国信保投保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对中小型企业所担负的出口信用保险费用按比例提供财政补贴,以增强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扩大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广度。

其二,强化国贸中介机构服务供给能力。由于人民币的国外结算基础设施不完备,这给使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企业造成额外难度,需要增加其在银行保函、保险公司保理、福费廷(Forfeiting)等业务上的制度成本负担。为此,当局应当积极培育掌握基于人民币的国际结算服务技术的国际贸易中介机构,为将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外贸企业提供代办保险、担保、商务纠纷调解及仲裁等服务,有效防控人民币国际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参考文献:

1.茹玉骢,李燕.电子商务、贸易中介与国际贸易发展: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社会科学,2014(7)

2.马惠颖.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5(32)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国际贸易实务 项目教学法。

1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高专教学的有效方法。

项目教学法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中的必要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1.1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 . 2 项目教学法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时须能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运用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

2 . 1 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2 . 2 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贸易实务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2 . 3 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获得自信心。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项目结果上,并且老师会对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成绩的打分。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 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 .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能避免所犯的错误,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3 . 2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以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结算方式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项货物的跨国买卖,让学生扮演买方、卖方的不同角色。此时,可给出学生几种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汇付、信用证、托收等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择一种或几种结算方式,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单据的制作,并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如信用证的改证、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等。最后,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将成绩量化,评价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和成本,总结经验教训,给出最佳答案。最后引入激励机制,给胜出者(小组)予以分数上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对成绩稍低者(小组)可再下一次的项目完成后刷新这次成绩,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5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国际贸易实务 项目教学法。

1 项目教学法是高职高专教学的有效方法。

项目教学法已经成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中的必要方法,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能力培养起着积极作用。

1.1 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 . 2 项目教学法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Www.]

2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时须能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运用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

2 . 1 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2 . 2 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贸易实务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2 . 3 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获得自信心。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项目结果上,并且老师会对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成绩的打分。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 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 . 1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能避免所犯的错误,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3 . 2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以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结算方式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项货物的跨国买卖,让学生扮演买方、卖方的不同角色。此时,可给出学生几种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汇付、信用证、托收等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择一种或几种结算方式,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单据的制作,并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如信用证的改证、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等。最后,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将成绩量化,评价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和成本,总结经验教训,给出最佳答案。最后引入激励机制,给胜出者(小组)予以分数上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对成绩稍低者(小组)可再下一次的项目完成后刷新这次成绩,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国际贸易实务计算题范文6

关键词:规避风险 进出口贸易 人民币结算 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币汇率的稳步攀升,人民币逐渐成为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重视的流通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人民币计划结算货币的重要作用。自2010年起,我国GDP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更为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国家出现流动性紧张问题,美元、欧元等主要国际结算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导致我国及周边国家、地区进出口企业在使用第三货币进行贸易结算时面临较大的汇率波动风险。同时,随着我国同东盟国家以及内地、港澳地区贸易、人员往来、投资等的迅速发展,以人民币作为支付手段来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风险的呼声越来越高。另外,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随着美元汇率的不断降低,我国外汇储备将会出现大幅缩水,面对这种形势,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而迈开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实现人民币的进出口贸易结算。这是加快人民币国家化发展进程、维护人民币国际地位、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大发展、提高我国在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中的话语权的重要保障。虽然我国已经逐步推行了人民币结算,但是,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仍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这并不利于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因此,必须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风险进行详尽研究,深挖隐含其中的真正原因,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这对促进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相关概念解析

(一)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基本内涵

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主要是指我国企业同国外企业之间发生业务往来时,以人民币的形式计价进行进出口贸易的对外结算,银行为其提供的利用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国际结算业务。此时,人民币将在国际贸易中充当计价、结算的货币职能。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重要意义

进出口进行人民币结算是2009年7月开始的,并逐渐收受各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企业的普遍欢迎。这对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有利于帮助现代企业合理规避汇率风险、降低交易成本、对促进企业贸易投资的便利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贸易关系、保持稳定的外贸增长;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全面拓展,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有助于帮助我国企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的冲击,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话语权。值得提醒的是:人民币结算货币的选择并不是由我国单方面决定的,因此,国际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本定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国际定律才会进一步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进程。

二、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存在的风险分析

(一)容易造成进出口企业计价能力的降低

在我国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中,如果采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那么人民币计价的风险也是存在的,即:人民币计价能力的高低。目前,纵观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现状,我国大部分进出口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定价能力偏低,特别是在一些大宗商品的交易上,我国很多企业甚至并不具备定价能力。例如:有的进出口贸易中,很多外国企业在接受了人民币的货款后通常会按照当天的汇率将其折算成美元,国外企业在进行贸易交易时就可以采用美元的交易方式进行。可见,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中并未充分发挥其独立的计价功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币结算方式风险的发生概率。

(二)存在境外交易中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较大的风险

在我国进出口企业中,在对计价货币进行选择中,考虑最多的就是汇率的变动情况和稳定程度。目前,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方式还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并且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程度也在提高。由于人民币在全球经济中的不断升值,进出口贸易企业一定会持有一些人民币,但是,如果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的情况,那么企业的盈利就会受到影响。可见,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导致我国同周边国家贸易环境的恶化,从而造成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增加。

(三)境外人民币来源少带来的结算风险

目前,我国境外人民币的主要来源包括: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资金、内地居民的境外人民币消费、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的人民币资金等。但是,由于我国境外人民币流通量、金额都比较少,大多数情况下在境外的人民币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中。因此,境外企业要想获得一定的人民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另外,再加之我国境外还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民币买卖市场,人民币还不属于自由兑换的货币,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存在自由流动性差的问题。很多进出口企业都在热切盼望人民币的升值,但是,这并不是任何企业能够左右的。因此,在进出口贸易中采用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还较多。

(四)境外人民币持有企业存在的信誉风险

在进出口贸易中,企业信誉的好坏是决定企业外贸风险的关键。国际上对于通用的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风险有很多参照的标准和案例来执行,但是,对于人民币结算而言,很多信用证贸易在很多国家的中小银行中难以开展。例如:如果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很难说服客户接受这种付款方式,如果我方企业坚持以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而对方企业又很难找到以人民币作为贸易货币开信用证时,就很容易产生潜在的风险。

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有效规避

如前所述,由于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作为结算方式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进出口企业及国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的措施、制定一定的政策来有效规避风险的发生。做到从根本上降低风险,从而保证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对人民币的监管力度,努力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防范风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必要的监管。因此,加强对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力度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企业的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必须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人民币结算的监管力度。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科学、规范的监管体系,减少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风险的发生。例如:建立完善的人民币进出口贸易结算流通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真实性的检查力度等。

(二)建立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

完善的人民币境外运作机制是扩大人民币回流的主要方式和渠道。进出口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在境外的人民币使用量较少,因此,必须加快人民币境外的使用量、扩大人民币境外的使用范围,促进境内的人民币循环力度的加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民币结算的发展。我国政府可以建设人民币资金回流通道,放宽对人民币的管理措施,开放外汇市场,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循环的进程。例如:在国际中建立股票市场,引进同我国贸易关系较为密切的周边国家的企业在中国境内发行人民币计价股票,从而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接受力。

(三)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

目前,由于我国有限的条件,进出口贸易人民币支付清算系统在服务效率、服务范围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因此,必须通过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人民币结算清算系统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增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契合度,在不断拓宽支付清算业务服务范围的同时,进一步加强银行系统清算的渠道。另外,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业务机构进行人民币结算时应采用不同的清算渠道。例如:适当扩展人民币清算系统的开放时间,突破8小时大额支付系统运行时间。

(四)努力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全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想切实提高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适用范围和接受程度,避免结算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尽快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例如: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帮助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为推进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奠定基础。

(五)尽快提升进出口企业的人民币定价能力

一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受到我国商品结构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中,存在大宗商品比例较高的现状,但是这些大宗商品的定价基本是以美元的形式进行的。这就造成人民币很难推动美元在国际贸易中的霸主地位。另外,我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定价能力还受到我国加工贸易的影响,这对于境外企业而言,进出和出口采用同一种货币计价将帮助企业有效地规避汇率风险的发生。可见,人民币还是无法触动美元的地位。因此,必须不断提升我国进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抑制大宗商品的进出口贸易,或者降低我国进出进口加工贸易的比重,从而实现用人民币计价的最终目标。

总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出口贸易人民币结算方式的风险在短期内还将继续存在。因此,管理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规避风险的措施,全面促进人民币在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陈新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现状及相关问题分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2(5): 78-79.

[2] 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J].世界经济研究,2011(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