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投资现状范例6篇

保险业投资现状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1

一、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一)财务管理概述

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目标下,对企业运营活动中涉及的筹资、投资、资金流动及利润分配进行的系统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一定规则范围内对企业内部经济运行进行管理控制,如处理企业运行中的经济活动和相关财务关系。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已经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备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

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与其公司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保险公司的财务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在企业内部进行财务管理是企业进行宏观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行,把控着公司的血脉,在保险公司内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能够全面把握公司的经济运行情况,便于企业领导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保险行业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环境的双重压力,必须加大对保险公司内部财务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力度,以便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财务管理,优化企业内部结构,整合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以便其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上站稳脚跟。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与外部交流的桥梁,保险公司通过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全面系统地把控企业内部运营情况,了解行业发展情况,以便更好地应对时代的挑战。

二、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一)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概述

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在进行财务管理时由于对外部环境预算失误或者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在某一时期经济利益受损,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公司在运营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产生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何对公司内部的财务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便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内部领导人员关注的热点问题。伴随社会的变化,公司的财务管理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因此财务管理中的风险是无法避免的,对保险公司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整理,有效规避财务管理风险,为保险行业的长远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我国保险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保险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通常是以保险合同为载体为个体或者公司提供风险保障业务,它们都是一种金融机构以我国保险法为基础结合公司设置的各种特色保险合同为人们提供保险服务。

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状况影响着公司业务的顺利开展。财务管理作为调节公司内部资金合理流动优化分配的重要手段,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广泛分布于公司资金筹集、项目开展、业务投资、利润等各个方面。像在保险公司内部由于公司支付能力有限,延误一些保险合约的相应款项,没能及时按照合同向投保人进行资金支付,造成公司名誉受损,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的经济效益。公司经营都是希望在最大程度上获得经济效益,人们投资购买保险则是为了规避风险,有些保险类型像红利型,此类保险的投保人希望保险公司能够按照合约相关规定及时给予资金支付,保险公司的资金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经营状况。

保险公司收费管理制度不健全,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最大程度地争取客户,有时会采取先签订保险合同后期再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延迟了缴纳时间,有时也会有分期缴纳情况的出现,但是投保人素质有高有低,若投保人能够及时进行保险金额的缴纳很多时候也不会影响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转,但是有些客户信誉较差或者由于个别经济原因导致资金无法按时缴纳造成公司经营中的资金漏洞,影响资金链的正常运转,造成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业务的正常开展。

保险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资金流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市场利率波动较大,短期保险受到利率的影响造成资金损耗,减少了保险公司短期保险的营业利润,有时甚至会造成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司对到期短期保险投保人的资金支付,引发投保人不满的情绪,有时会导致投保人终止保险合同甚至退保,对企业的正常运行造成风险。

保险公司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公司亏损,有的保险公司为了减少经济压力将亏损漏洞转移到保险业务上,挪用保险利润,以求减轻公司的资金压力,但是由于保险公司与其他公司不同,它涉及范围较广,人员分布较为复杂,如果亏损金额过大,损伤了投保人的实际利益,就会导致顾客流失,影响公司在行业中的声誉,影响企业日后的保险业务的开展和正常运营。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不善,没有划定相关的资金投入支出范围,员工在实际经营活动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导致公司资金支出超过合理范围,造成公司的资金损失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行和公司新业务的拓展。像在保险活动中,有时会因为投保人个人原因或者保险公司的原因造成保险合同退订,在合同退订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者是保险公司在相关方面没有严格规定造成公司损失,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资金流失,不利于保险公司的正常运行。

保险公司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为了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人们进行投保主要是为了以备不时之需,希望在紧急情况下得到保险公司的帮助,保险公司收取保金,在一定范围内为人们提供资金支持。很多时候人们主张赔偿都是在突发状况下,如果保险公司没有充足的备用资金,就无法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权益,延误保险金的到账时间就会给人们一种错觉,让人们感觉保险公司经营状况出现了问题,让投保人对公司失去信任,对公司的日后运营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保险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是伴随保险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加强保险公司运营各个阶段的规划、设计、评价、分析,不断完善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体系,总结规律,以便更好地规避保险公司的财务风险,最大程度地减少公司的损失,以期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资金筹集过程中的风险

任何公司的运营都是以一定的资金为基础的,筹集资金是公司经营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公司在资金筹集时出现问题就会对公司财务管理中的风险产生埋下隐患。公司资金筹集情况主要是以公司规模、业务开展范围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基础制定的,公司应该在资金筹集前进行科学合理的考核规划,使筹集的资金与企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些保险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盲目进行业务扩展,缺乏对企业整体运作能力的正确认识,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和投资力度,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不合理,导致企业内部流动资金减少,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及相关业务的开展,影响公司的正常收益。公司盲目开展资金筹集工作,扩大企业规模,没有对未来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科学的分析,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收益,致使保险公司偿还债务能力不足,这也会产生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对保险公司进行阶段性的规划,使得资金筹集和投入与企业运行相匹配,减少由于资金不足影响公司正常运转情况的发生。

(二)保险公司投资管理不善产生的公司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公司的投资经营状况影响着企业的正常运营,一旦管理不善便会滋生公司的财务管理风险。保险公司财务主要来源于人们的保险费用,公司对其进行统一整合管理。当下保险公司多使用投保人的保险金额进行相关业务开展或者投资活动,以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部分保险公司由于盲目投资或盲目进行公司规模扩建导致资金紧张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对公司的财务管理产生一定的风险,因此公司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分析。此外,还要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进行整体系统把握,不能因为投资导致公司内部资金链断裂影响业务的正常开展。如在进行投资前一定要对相关投资项目及相关公司做一个彻底的调查了解,对该企业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项目问题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明确资金的动向。当前保险公司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对相关单位不了解不清楚,轻信相关企业提供的虚假信息,导致投资失败造成资金亏损,产生财务管理风险,大额资金亏损有时将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当下市场经济活跃,保险公司可以开展多种投资管理活动,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投资,最大程度地降低投资风险,有时保险公司为了规避投资风险会选择多种方式分散投资,以求分散财务管理的风险,在实际投资活动中并非所有的分散性投资都能规避投资风险,有时由于投资较为分散也会加大企业的资金压力,造成企业内部流动资金短缺,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行。因此企业在投资前不仅要对投资项目相关公司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把握,还要对自身经营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制订切实可行的投资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公司的投资风险,获取较多的投资利润。另外,还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模式,如果企业内部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将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一定的财务管理风险。

(三)公司业务开展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包括承保、保费收入及理赔三个过程,在这三个阶段多会出现不同的财务管理风险。

1.缺乏科学合理的保险费用

随着保险公司越来越多,为了争取更多的投保人,保险公司不断压缩保险费用,导致企业经济效益降低,影响企业整体的保险支付能力,增加了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2.严格管控保险费用的收取工作

保险公司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费用收取制度,有些保?U公司为了增加企业的业务量,在进行保费收取时采用延期或者分期收入的方式,加大了公司资金链的紧张程度,有时因为一些投保人或者投保公司财务紧张影响保险公司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而产生财务管理风险。

3.保险理赔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风险

保险理赔是保险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们主要是通过这个阶段获取保护。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推出的保险类型不断增多,保险覆盖面也越来越广,像各种人身保险、疫病险、意外险、车险,这些保险为我国保险公司正常运营注入了更多的资金,推动保险行业不断向前发展。由于保险公司业务范围较广,保险种类较多,相应的理赔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加大了理赔工作的难度。保险公司业务人员招聘门槛过低,相关工作人员个人素质、工作能力、业务水平无法和实际工作要求相匹配,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水平不高,致使理赔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损害了投保人的合法权益,造成客户流失,有时也会导致保险公司在理赔过程中支付过多的资金,造成公司损失。

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理赔程序,保险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不健全,理赔管理能力过低,导致理赔过程中一连串不良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金受损,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公司在进行理赔工作时没有建立相关的监督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为不规范,权责不明确,难以保证理赔工作的科学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保险公司理赔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同时,为了能获取较多的客户,各保险公司多开展价格战,降低保险费用以吸引投保人的注意力,导致资金较为分散,保险公司的承保量下降,公司运营中的资金减少,减缓了保险公司的发展速度,同时加大了公司的承保风险,增加了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我国保险公司财务风险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保险公司内部预算管理

在我国保险公司内部开展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公司预算管理,对公司内部运营状况有一个整体系统的认识,通过开展全面预算把控公司运营中的各种经营管理问题,检查公司内部的财务漏洞,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公司各个阶段的正常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

(二)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

建立健全的财务控制体系以便更好地应对保险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问题,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内部各种资金投入、支出和运行过程。根据我国保险公司经常出现的各种财务风险对其进行集中的分析总结,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措施,设计切实可行的应对方案,优化财务管理结构,减少风险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损失。建立一个全面系统的风险管理体制,对公司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把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的失误,能够及时对风险进行准确治理,稳定企业的健康运行。

(三)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

在保险公司内部建立监督管理机构,严格管控保险公司各个阶段的运营状况,并进行及时反馈,便于公司高层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全面把握,加大对公司投资、运行、理赔相关内容的把控,对失职行为进行及时制止和补救,减少企业损失。

(四)招聘专业工作人员

提高保险公司的准入门槛,招聘专业人才,便于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及时更新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加强工作人员的财务管理风险教育,增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规范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进而有效减少风险的产生。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2

关键词:技术创新;融资产品;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3-0085-04

一、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力图解决的问题

在设计支持技术创新融资产品时,关键要解决好两大核心问题: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最大程度降低信息成本,这需要设计适当的融资契约;二是创新设计筹资渠道,在现有制度环境下让更多技术创新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下面就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契约安排

融资契约安排的设计旨在通过适当的机制设计最大程度解决技术创新中小企业在融资行为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特别是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间的委托问题中的信息不对称,以期降低信息成本。而要解决委托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信息成本,融资契约的控制权的设置起到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企业管理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背景,而这些是财务投资者不具备的,故将企业交由企业家控制经营来得更有效率。但若企业家掌握静态的控制权(股权融资),会出现委托问题。而单纯的债权融资契约对技术创新型企业也不适合。这类企业较高的风险性。带来债务融资成本过高而引致破产成本。同时单纯的债权融资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度和投资不足的无效率。

因此需要控制权转移的约束机制来解决这种信息问题。Aghion和Bolton(1992)指出,在融资契约存在不完备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状态依存的控制权配置的融资契约相比静态控制权配置的融资契约更有效率,即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情况下,由企业管理者掌握控制权,而在企业经营状况不好的情况下,由投资者掌握控制权(如图1)。

因此,本文在支持技术创新融资产品的融资契约设计时,在债券融资中加入可转换权(认股权证)形成可转换债券这种股――债混合融资契约。这种设置可以起到两个基本作用(Schmidt(1996)):一是真实地揭示企业家的努力水平,二是保证最优投资水平的实现。这样既可以避免单纯的债权融资契约可能出现的投资无效率,也能实现状态依存的控制权。此外。可转换权的使用,可以降低技术创新企业的融资成本。避免过高的利率引致的破产成本。

(二)外部融资渠道安排

目前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渠道主要有技术创新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然而这些融资渠道都存在一定的缺陷或不足。首先来看技术创新投资基金,其由国家科技部发起设立,采取低息或无息贷款的形式提供给技术创新型企业,由于该投资基金并不以盈利为目的,采用非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和方式,故其投资效率值得商榷,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其提供的融资成本低廉,对其需求远超过供给,对技术创新企业的帮助有限。其次来看产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这两类基金应该说是目前支持技术创新融资的主力军,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投资退出机制的不完善。

为解决目前支持技术创新融资渠道的缺陷或遇到的困境,设计适合现有制度环境下的融资渠道。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让更多的技术创新型企业获得融资是本研究的重点与创新:将外部融资安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融资渠道的选择;二是风险收益的分配。

首先,在融资渠道选择上。可通过证券化的方式为技术创新型企业融资提供渠道。证券化一是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支持技术创新企业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二是可以通过对技术创新型企业的融资组合化管理,降低信用风险。

其次,在风险收益的分配上,遵循对不同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分配合理的风险及风险与收益匹配的原则。将对证券化融资按照风险程度划分不同的层次。将低风险的部分以较低的收益出售给个人投资者,而将风险较高的层级出售给风险承担能力较强的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特别地。可以由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风险投资机构出资设立一个类似于风险融资担保基金的机构。将技术创新型融资证券化中的主要风险(信用风险)通过全收益互换的形式让该机构承担,同时该机构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从本质上来说,全收益互换是一种信用担保。而由投资基金为技术创新型企业融资担保事实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欧洲投资基金(EW)通过为欧盟国家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对中小企业的研究、创新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结构

根据现有制度环境,设计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是以信托投资公司作为融资平台。银行为中心。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共同参与的一个结构融资产品。

(一)基本结构

如图2所示,在该融资产品结构中,银行居于整个融资产品结构的中心,与信托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基金和个人投资者相互关联。首先由银行借助信托公司的融资平台,发起设立技术创新信托投资计划。为技术创新型企业提供资金;其次银行以整个信托计划为标的资产,与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的创新融资担保基金做全收益互换;最后由银行以全收益互换后得到的现金流为基础向个人投资者发行银行理财产品。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的框架。

具体地,图2所示的融资产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

1、技术创新信托计划部分。该信托投资计划由信托投资公司发起设立,其类型为附有可转换权(认股权证)的债权信托,在信托计划中加入可转换权(认股权证)是该计划的创新和重点。由上文第二部分的分析可知,在债务融资中加入认股权证形成的可转换证券可以有效地治理委托――问题。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故将此理论在信托计划中加以实施。而在具体的认股比例和认股期限上可以参考企业的信用状况和风险评级水平。从可操作性上来看,目前。在国内也已有信托公司推出类似信托,故在操作上不存在制度性的障碍。

2、全收益互换部分。该互换部分主要是为了转移技术创新企业融资的信用风险。以此将其从银行转移到由风险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发起设立的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具体操作为:由银行将所有信托计划的现金流支付给担保机构,而担保机构支付一个无风险利率加上一部分利差A给银行,并到期还本(互换合约可以参考ISDA信用互换协议)。同时特别地,银行将可转换权(认股权证)转让给机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发挥风险投资基金在技术创新融资中的信息优势。发现有价值的企业和投资机会,实施可转换权,进而获取该公司股权以获取超额回报;另一方面降低银行的监管成本,并获取一定的收益(可以

体现在互换的利差中)。通过这一过程将信托投资计划的现金流的风险进行了分配。信用风险部分通过全收益互换转移到了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机构,而其余部分风险(利率风险等)留在了银行,通过这种方式,技术创新融资担保机构在承担较高风险的同时也获取了高预期收益。

3、银行理财产品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是以全收益互换后得到的现金流为基础发行的。是一个证券化的过程。通过发行银行理财产品的方式筹集资金,这一部分的现金流风险较小,故筹资成本也较小,通过这一过程将证券化中较小风险的现金流分配给了个人投资者。个人投资者获取较低的风险和较稳定的收益。目前以银行理财产品方式的类似证券化筹资是国内银行较为普遍的做法,优势在于外部监管较松,操作成本相对正式的证券化来说也较低。

(二)基本结构的衍生

在支持技术创新融资产品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根据政策、经济环境等的变化。可以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做一些变换。使之更好地满足技术创新企业的需要。具体来说,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结构的变换大体可以沿着以下两个方向进行:

一是可以将信托公司直接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变为信托公司购买小银行特别是地方商业银行的贷款给技术创新融资企业的贷款包,该类贷款同样可以是附有可转换权的。这里可以称之为“结构贷款”。这种贷款出售型信托的优势在于:首先在不同地域间的贷款组合可以使得贷款的风险更加分散化,优化中小银行的资产结构,解决其经营地域的限制。其次有利于小银行与大银行错位竞争,同时贷款出售也有利于解决小银行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提高小银行参与技术创新融资贷款的积极性。三是通过银行的监管有利于降低企业的信用违约率。但是这样做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贷款出售行为可能导致小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即审核贷款的条件过于宽松,此外增加了一个小银行层级结构会增加融资成本。

二是可以在政策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由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发起成立特设发行机构(SPV),发行资产支持或贷款支持证券,也可以是抵押债务契约(CDO证券),通过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可以改善融资产品的流动性问题。以获得更加低廉的筹资成本。

三、产品风险控制模型

(一)风险控制流程

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的风险控制流程(如图3)可以分为两个层次:银行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监控。以及融资担保机构对融资企业的风险监控。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银行在与融资担保机构进行全收益互换后,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融资担保机构的违约(信用)风险,银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动力去监控融资担保机构,同理融资担保机构也有动力去监控融资企业。这样能避免风险监控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此外,融资担保机构具有风险投资的专业经验和信息。由其监控技术创新企业拥有效率优势。

具体措施来看,银行对融资担保机构的监控,主要是防止其不执行全收益互换合约,其监控措施包括事前收取履约保证金,事中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调整保证金的数额等。融资担保机构对融资企业的监控,主要是对其信用风险的监控,具体措施中最为重要的违约控制手段是阶段性融资。即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分阶段地投入资金,一旦发现企业存在违约风险。及时终止提供资金。此外银行应对企业融资资金进行托管,对使用状况进行监督,对资金流向进行控制。

(二)风险控制方法

在风险控制流程中,银行处于风险控制的核心位置,故在支持技术创新的融资产品风险控制方法中,将以银行为主体,分析风险,控制风险。

第一,产品的风险识别。如图4所示。技术创新融资产品的风险主要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外部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政治风险、环境风险等。由于这些风险都属于系统性风险,一般通过风险转移的方法如购买金融衍生品或保险的方式转移。内部风险包括企业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等,由于这里设计支持技术创新融资产品是一种带有认股权证的债务融资契约,其特性表现为在认股权证被执行前,贷款方无法干涉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故内部风险将最终表现为信用风险,这里将信用风险列为内部风险的核心风险,下文提出的风险控制方法将主要针对信用风险。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3

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如何更好的防范财务风险,将是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为更好的防范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必须深入分析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从当前房地产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进行研究,对风险防范问题进行评估,充分发挥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职能,避免企业财务风险危机的产生。

资金链困局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财务管理过程中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引起的,此因素具有无法预料和难以控制等特点。财务风险可以导致财务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从而导致一定的经济损失,同时对项目额外收益也有一定的影响。

房地产行业具有资金密集性特点,因此相应的经营特点与其他行业存在不同。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房地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偿还债务风险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企业在开发项目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大部分企业在项目开发出去后都处于负债状态,房地产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金相对较少,所以企业项目开发资金大都是以借贷形式获取。项目在开发过程中如果资金不能按照预期的规划回收,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财务风险,无法偿还负债。二是房地产企业再筹资风险问题,房地产企业再开发过程中往往是多个项目同步进行,此种情况在一些集团化房地产开发企业表现明显,企业通过再筹资的方式可以很好的实现项目滚动开发,通过对大型房地产集团公司的资金运转进行分析,一些企业采取筹资连锁担保模式,因此资金在连锁担保的情况下运行,一旦某一个链条断裂,会导致整个资金链出现严重问题,所以房地产财务风险由此产生,对企业会产生严重的财务资金问题,此种财务风险会给房地产开发企业带来致命的打击。

风险监控

房地产企业在面临财务风险的时候,只有不断培养监控和识别风险的能力,才能应对各种财务风险的考验。只有对各种财务风险前兆掌握清楚,才能准确识别风险,具备控制风险、消除财务风险的的能力。财务风险监控需要一些宏观策略做指导,才能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从房地产企业的发展特点看,如果出现流动资金减少的状况,银行贷款依然,应收账款相对减少等状况的发生,说明企业的发展存在安全隐患,发展后劲相对不足,需要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才能解决企业财务资金问题,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债务状况加重,到期还款能力明显下降,房地产企业在高债务下运转,财务风险会很快暴露出来。房地产企业财务结构不合理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另一个原因,企业自身资本与总体资本的比例减少,已经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形成,如果企业不采取相关的策略,财务危机会马上暴露出来。

从微观指标角度对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监控风险,企业收益指标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起到重要作用。如果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收益下降,并且逐渐呈现亏损现象,充分说明企业离破产已经不远,虽然在初期可能会出现盈利的现象,但是偶发事件和非主营业务产生的净资产会出现增加。因此企业会出现经营性盈利而项目经常收益出现亏损的现象,此时企业的财务危机已经形成。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财务风险会产生。财务指标状况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主要是从现金比例和资产负债率两个方面进行考虑,资产负债率主要是指1元资产中有多少资产是属于债权人的,如果t通过计算出的比例较低,说明企业资金相对稳定,如果此企业过大,说明企业负债问题较大,企业所隐藏的财务风险亦较大。现金比例主要是从企业所拥有的短期投资与货币资金所占流动负债的比例状况,通过此方法可以看出企业即刻偿还债务的能力。如果通过计算得出企业现金比例越高,说明企业短期内财务风险相对较少。

防范策略

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策略需要从风险回避角度出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果风险事故出现的可能性较大,或者不可避免的时候,必须主动出击,减少风险的发生,按照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对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保证行业稳定健康发展。如果风险已经存在,必须停止正在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但是此时风险已经存在,即使及时停止活动,也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方法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必须实时进行财务活动监控,保证各种经营活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符合市场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要求,才能有效防范各种财务风险的产生。风险回避策略只有在财务风险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采取财务回避策略可以保证财务风险的概率处于较低的状态。

房地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财务风险防范策略,只要通过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把各种风险控制在发生之前,才能从根本上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风险防范需要认真研究影响风险的各种因素,对每一种因素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才能从总体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财务风险防范策略是企业风险防范最积极最主动的方法。风险隔离是房地产企业避免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通过分析把容易产生风险的单位从房地产企业中隔离出来,避免房地产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承受风险,从根本上把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应急计划是避免风险的重要方法,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制定风险产生后的应急计划,把财务风险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应急计划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方面是企业为避免潜在风险而制定的应急计划措施,另一方面是企业发生风险后,采取相应的应急计划保证企业充分进行运转。保险转嫁也是房地产企业控制财务风险应该采取的一种策略。从保险转嫁的特点看,实现保险转嫁才能保证房地产企业风险转嫁,通过办理房地产企业财产险达到降低财务风险的目的。

有部分企业在进行项目开发管理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财务预算管理策略和意识,从而导致房地产项目在土地征用成本、经济效益、资金运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运行过程中缺乏细致的财务预算,导致经济效益回报率下降。因此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资金运作上存在盲目性现象,没有真正从财务管理的战略高度去分析成本,只有简单的对项目进行财务核算,没有进行专门的成本控制管理,所以企业成本投入较大。而真正实现的经济效益较少,造成投入和产出不平衡。我国房地产企业普遍存在举债随意的现象,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向单位借款或者通过信贷的手段向银行贷款,没有从根本上把企业资金从内部挖掘出来,导致企业的成本负担不断加大,项目的投资风险度也在成本增加过程中提升。

房地产企业的资本总数对项目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总资本中借人资本与自有资本的比例对项目开发同样会产生影响,如果二者的比例处于不恰当的状态,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就会形成。房地产企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拿地,拿地过程中运用银行贷款资本和自有资本对企业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运用银

行贷款比例较低,会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增大,因此财务杠杆此时发挥的作用会增强,所以产生的财务风险也会增强。

预警体系

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实施之前,需要认真调研市场,对市场状况进行深入了解,可以从根本上防范市场风险的产生。房地产企业为保证市场调研工作顺利开展,需要成立专门的市场调研机构,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经常深入市场,对市场的各种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市场的波动和市场容量进行准确评估,把竞争对手和潜在竞争对手的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主要是从优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思考。只有认真研究市场要素,才能获取市场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为后期财务风险管理奠定基础。对市场的研究既要看到现在,又要着眼未来,要从市场承受力和容量两个方面考虑,准确定位投资目标。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4

关键词 海外投资 经营管理 风险控制

一、引言

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间的贸易往来频率也在逐渐加强,在这种发展局势下,国际间的资本流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而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份额,很多企业的投资目光都向海外聚集,促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海外投资经营虽然能增加企业海外市场利益的获取,但受国际市场环境复杂性的影响,会导致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严重影响着企业海外市场的拓展和长远发展。此时,要想有效地规避和控制这些风险,还需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认知,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予以规避。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和风险特点

(一)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现状分析,它的表现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第一,投资区域较为集中。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拉丁美洲,这不仅是因为两个地区的技术和管理优势比较突出,还因为两个地区和中国的政治关系比较密切,资源互补性较高,而较为发达的欧美国家,因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和管理的缺乏、制度背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投资风险较高,投资力度并不大。[1]第二,投资行业比较狭窄。在海外投资的项目中,中国企业的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技术水平附加较低的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业中,针对技术获取型、信息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行业的投资比例不是很高。第三,投资动机规划不够。自改革开放之后,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呈现了一种粗放式的模式,国内自然资源明显短缺,资源需求矛盾导致海外自然资源的投资力度得以增强,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国内海外投资力度逐渐加强,但还存在战略动机不够明显的问题,传统优势逐渐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所取代。第四,面临多重投资风险。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外投资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是跨国企业的关注焦点,而和国内投资市场相比,海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更大、更多、更复杂,风险种类较多。

(二)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

从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特点分析,它主要表现在客观性、不确定性、项目投资风险可变性、投资风险多层次性四个方面:第一,客观性。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发生是由各种决定风险因素的存在而导致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每个项目的寿命周期内,这种风险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的状态,只要企业存在海外投资行为,风险就不能避免。第二,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风险的本质特征,虽然投资风险的存在可以确定,但风险的发生却是不能确定的,而它的不确定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是否发生、什么时候发生、呈现什么状态、产生什么结果等方面。[2]第三,海外项目投资风险的可变性。海外投资风险的可变性存在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中,它的存在会导致各种风险的质与量随着项目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在这一发展变化中,有些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一些风险也会在项目的发展中产生新的变化。第四,海外投资风险的多层次性。企业海外投资具有周期长、规模大、涉及范围广等多个方面的特点。因此,导致风险发生的数量也比较多而杂,所存在的风险发生因素也比较多,而在这种状态下,各个风险因素和外界的交叉影响就导致风险的发生呈现出一种多层次性。

三、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

(一)生产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受东道国政治环境、生产原料、器械设备、技术人员、生产工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均会导致产品在生产环节无法按照规定完成生产计划。但是,产品的生产作为企业海外经营活动开展的第一环节,它对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虽然任何一种产品的生产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对于海外投资企业来讲,企业的预期收益往往是依靠生产资料能够在规定时间内转化成产品来决定的。企业海外投资生产中,因对当地生产环境认识程度的不足,任何一个细小的因素都会影响企业生产的完成度,而产品生产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对整个企业的经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企业海外投资的过程中,生产风险的规避非常重要,也是很多企业海外投资中都会面临的一种风险类型。[3]

(二)销售风险

销售风险就是企业产品海外销售中所产生的一种风险类型,它的发生主要是因产品生产过剩、海外销售市场认识不足、销售渠道不畅通所导致的。首先,企业产品存在生产过剩的问题,导致生产量大于需求量,产生产品滞销,但因海外投资企业所在国和投资国环境差异的存在,销售风险是不能避免的,还需企业在产品生产前就对市场做好准确、客观的分析,这样才能减少企业海外投资中的销售压力。其次,因每个国家和消费者所需产品的样式、品质和价格都存在差异,若产品无法被海外投资国所认可,这就存在着产品滞销的风险,而要想减少这种风险的存在,还需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力度,丰富产品的种类,提升产品的质量,合理调整产品的价格。最后,销售渠道作为提升产品销售力的一个重要内容,海外投资企业在进入到新市场后,需要积极打开销售渠道,提升销售量,降低销售风险。

(三)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管理中,其存在的投资决策风险主要存在于投资区位选择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风险、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三个方面。在投资区位选择风险上,企业海外投资区域的选择会受到地理位置、文化差异、民族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企业对亚洲地区的投资偏爱,正是因国家地理位置较近、文化差异较小的影响,和其他地区相比风险较低,稳定性较高。在投资项目选择风险上,因不同国家间消费动态不同,企业若在投资中没有对他国的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了解,没有实时掌握全球市场的动态信息,不仅会导致风险隐患决策的出现,还会导致经济收益受到损失,导致整个投资活动的失利。在投资方式决策风险上,很多企业的投资方式都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这主要是投资企业在财力、资源、实力比较雄厚和充足的情况下,跨国并购具有降低成本风险、双方资源共享、收益获取较高的优势。因此,企业跨国投资的方式还需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战略目标合理选择。

(四)财务管理风险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它作为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风险因素,是指公司内部不合理的财务构成、筹集资金不当所导致企业预期收益下降的可能性。[4]目前,企业海外投资活动不仅有实体性的投资,还有很多金融性质的投资,这种投资环境的存在就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而杂,而资金的运用、管理和各国财会之间的差异,都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的存在。而在此基础上,不仅各国之间财会制度的差异会引发一系列的风险,企业资本构成状况的不合理以及利率的波动均会引发各种财务风险,给企业的收益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风险的控制措施

(一)加强海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面对各种风险要想有效规避,还需加强对这类投资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工作。首先,政府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定期一些具有指导性的投资信息,在投资形式和方式上给予政策性的指导,以帮助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和投资成本,并加强对企业风险管理咨询机构的培训,形成一个系统的海外企业风险诊断制度。当然,风险的诊断也不能仅仅依靠政府,企业自身还需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展开针对性的咨询,从整体上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的效率。其次,针对我国民营企业审批放权不足的问题,简化海外投资的审批手续,适当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开展国际业务,给予竞争力较强和管理较为规范的企业一定的投资自,以增强企业海外投资管理的灵活性,提升企业的风险抵抗能力。再次,针对海外投资项目和投资行业的管理问题,采取投资申请分类登记管理制度,将海外投资分为鼓励性和限制性两种投资项目,按照投资项目是否符合对外投资产业方向展开合理规划。[5]最后,加强海外投资信息交互平台的建设力度,让企业能够在这一平台中准确掌握当期或之前海外投资的存量和流量变化情况,全面掌握企业海外投资的规模和行业区域分布情况,以及发展现状,减少企业海外投资的盲目性。

(二)主动防范海外投资中的商业经营风险

和国内经营中所存在的风险比较,海外经营中的风险不仅较大,还具有难以预测的特点,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内容。针对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的商业经营风险,跨国企业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防范:第一,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产权结构的清晰程度,在完善的治理结构中保证企业内部各部门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效运转。第二,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诊断制度,加强对企业日常风险诊断程序化的分析和处理,这不仅降低风险的处理成本,还能有效预防突发性风险的发生。第三,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投资项目向优势较高的产业和产品聚集,通过合资开发和战略合作等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技术,形成自主核心技术,以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以及风险的抵抗力。第四,明确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决策的权限和责任,在管理上既不过严,以保证其经营活动中的灵活性,也不能过松,以防止海外企业投资自行决策中投资失误和失控行为的发生。

(三)充分利用海外投资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

在现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中,其涉及的功能有损伤补偿、市场开拓、融资便利、信用提升、风险管理五个方面,在运用这一制度的过程中,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合适的投资保险模式,目前,国际上的海外投资保险模式主要有以美国模式为代表的双边保证制度,以德国模式为主的单边保证制度,两组制度各有利弊,选择不同的投资保险制度,所关系到的海外投资风险防范和补偿内容也有差距,而当前比较流行方式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灵活使用。第二,选择合适的海外投资保险保单产品,就目前海外投资中所存在的股权保单、债权保单、租赁保单等形式而言,股权保证以承保投资者投资的资本和收益为主,适用于股本投资;债权保单以承保债权融资的本金和利息为主,适用于银行带环和其他债权性的融资;租赁保单以承保租金收益为主,适用于租赁。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的选择中,若选择合适,能有效防范海外投资中的经营风险。[6]

(四)建立海外投资安全监控的会计管理体系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海外资金的安全性和财务审查机制的建立非常重要,也是保证企业财务得以动态监测,有效规避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投资的安全性上,可根据企业海外投资和经营管理的特点,建立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财务、会计、审计等专业信息优势,以会计监督为核心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7]在这个体系中,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制,完善企业内部的控制机制,以有效解决企业与海外投资风险相关的财务预警、决策、预测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海外投资运营即会计信息联动平台,做好企业会计信息生产角度问题、会计核算规制的设计问题、投资所在国的法律环境和会计规范的适应问题;建立海外投资的绩效监督体系,以负责海外投资企业的资本投出安全监控、审计和绩效评价为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上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结语

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中所存在的风险是多方面的,而这些风险的存在和国际政治环境、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同国家的需求差异等因素均有关系。面对企业海外投资经济管理中风险的不断发生,要想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规避,还需认真分析风险存在的特点和类型,不断地完善风险的应对预案,选择合适的保险机构,加强海外贸易中的社会沟通程度,这样才能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更好地适应当地的环境,更好地解决国际上的经营冲突,提升企业海外投资经营管理的效率,促进企业海外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为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

参考文献

[1] 王才举.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1(06):14-16.

[2] 王乐.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浅析[J].企业技术开发(中),2012,01(09):4-6.

[3] 杜瑞利.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管控[J].中国经贸,2015,10(07):132-133.

[4] 袁嘉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与防范的法律分析[D].复旦大学,2013.

[5] 杨小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管理[J].现代商业,2015,10(15):151-152.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5

关键词:保险资金;运用渠道;风险管理;投资绩效

近年来,保费收入快速增长与资金运用收益偏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可运用资金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投资回报,又将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也关系到整个保险业的健康发展。日本日产生命、美国通用人寿等公司的破产倒闭就是因为巨额利差损失和资金运用不当等原因造成。因此,在深刻把握我国保险业资金运用现状的基础上,加强保险资金运用工作,不断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不仅是我国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目前经济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1. 历史沿革。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

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

2. 存在问题。(1)资金运用渠道偏于狭窄。西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法定渠道则较为广泛,比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4个方面的法定渠道: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了新规定,如认购定向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存在。(2)资金运用回报率过低,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国内保险业的投资基本上都依法转入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性投资工具上,因此银行存款、债券的利率以及国债的发行量决定着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伴随着多次银行利率下调,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率每况愈下,规模收益持续递减。如果不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我国保险将会出现未来支付缺口较大的潜在风险。(3)投资环境不成熟,资产负债不匹配。保险公司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成熟、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选择各种投资工具,参与投资市场的运作。另外,保险资金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4)专业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也加剧了监管部门对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担忧。(5)不公平竞争问题。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保险资金运用现有渠道分析

根据我国《保险法》及有关规定,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存款具有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但其收益较差。特别是我国在经历了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已低于保单预定利率,距离寿险公司的实际平均资金成本则有较大差距。

2. 国债。国债作为安全性最好的债券,具有流通性强,收益稳定的特点,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渠道。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发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我国国债的发行品种也逐渐丰富,期限设计日趋合理。

3. 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是指银行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信用度较高,其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发行后可上市转让。目前金融债券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借债凭证。2003年6月,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保险业投资范围,由原来只允许投资铁路、电力、三峡、电信、广东核电、中信等AA 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扩大到自主选择购买经监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也由原来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 。

4. 证券投资基金。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15%,具体比例由保监会核定。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购买单只封闭式基金的比例可以占到该基金总规模的10%。

5. 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股票投资、公司债券、不动产投资、抵押贷款、资金拆出、境外投资等,对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目前,除国务院批准个别保险公司个别不动产项目投资外,尚未批准保险公司向这些方面投资。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保险业投资现状范文6

1.历史沿革。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0~1987年,为无投资或忽视投资阶段,保险公司的资金基本上进入了银行,形成银行存款。

第二阶段从1987~1995年,为无序投资阶段,房地产、有价证券、信托,甚至借贷,无所不及,从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

第三阶段始于1995年10月,为逐步规范阶段。1995年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等有关金融法律法规。

2.存在问题。(1)资金运用渠道偏于狭窄。西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法定渠道则较为广泛,比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放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1998年以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有4个方面的法定渠道: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近两年我国对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有了新规定,如认购定向国债、投资证券投资基金等,使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狭窄的局面仍然存在。(2)资金运用回报率过低,存在较大的支付风险。由于缺乏其他投资渠道,国内保险业的投资基本上都依法转入存款和国债等固定性投资工具上,因此银行存款、债券的利率以及国债的发行量决定着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伴随着多次银行利率下调,保险公司投资回报率每况愈下,规模收益持续递减。如果不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效益,我国保险将会出现未来支付缺口较大的潜在风险。(3)投资环境不成熟,资产负债不匹配。保险公司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投资市场的发育程度。债券市场、股票市场、投资基金和其他投资工具的不成熟、不完善严重地影响了保险公司选择各种投资工具,参与投资市场的运作。另外,保险资金期限结构不合理,短期行为严重。从我国目前保险资金运用状况来看,由于缺乏具有稳定回报率的中长期投资项目,致使不论其资金来源如何、期限长短与否,基本都用于短期投资。这种资金来源和运用的不匹配,严重地影响了保险资金的良性循环和资金使用效果。(4)专业投资管理人才匮乏。保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经济活动。目前我国保险企业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投资管理人才,这种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保险投资的决策和经营管理,也加剧了监管部门对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的担忧。(5)不公平竞争问题。在资金运用上外资保险公司有明显优势,如《上海外资保险机构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外资保险资金除可以人民币和外币存款、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外,还可购买企业债券、境内外汇委托放款以及股权投资。显然,外资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明显比内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广,导致不公平竞争,不利于国内保险业的发展。

二、保险资金运用现有渠道分析

根据我国《保险法》及有关规定,保险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银行存款。银行存款是保险公司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存款具有安全性好,流通性强的特点,但其收益较差。特别是我国在经历了1996年以来连续8次降息后,银行存款利率已低于保单预定利率,距离寿险公司的实际平均资金成本则有较大差距。

2.国债。国债作为安全性最好的债券,具有流通性强,收益稳定的特点,是保险公司投资的主渠道。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我国的国债发行规模逐渐扩大,尤其是近几年,更呈几何级数增长。在发行规模明显增加的同时,我国国债的发行品种也逐渐丰富,期限设计日趋合理。

3.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金融债券是指银行或其他机构发行的债券。金融机构一般都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信用度较高,其发行的债券票面利率要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利率,发行后可上市转让。目前金融债券主要有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债券。企业债券是企业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借债凭证。2003年6月,新的《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保险业投资范围,由原来只允许投资铁路、电力、三峡、电信、广东核电、中信等AA以上的中央企业债券,扩大到自主选择购买经监管部门批准发行,且经监管部门认可的信用等级在AA以上的企业债券,投资比例也由原来不得超过总资产的10%提高到20%。

4.证券投资基金。1999年10月,中国保监会批准保险公司向证券投资基金投资,投资比例上限为上年末总资产的15%,具体比例由保监会核定。与其他投资者不同,保险公司购买单只封闭式基金的比例可以占到该基金总规模的10%。

5.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其他资金运用方式主要有股票投资、公司债券、不动产投资、抵押贷款、资金拆出、境外投资等,对这部分项目的投资,必须经国务院批准。目前,除国务院批准个别保险公司个别不动产项目投资外,尚未批准保险公司向这些方面投资。

三、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1.完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即保险资金运用的政治经济环境的总称。证券、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构成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投资环境。一些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其保险资金的运用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们具有适宜的保险投资环境。因此,首先,我国急需完善涉及保险投资的法规。投资法规的完善,在于建立保证投资市场公平、有效交易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例如不动产交易法、证券交易法等,保证市场交易有据可依;其次,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国债市场应努力发展中长期国债或向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发行特种国债,扩大和增加中央企业债券品种、数量,要使债券成为保险资金的最主要的投资工具;再次,规范股票市场,大力发展投资基金,培养机构投资者;最后,鼓励和支持保险公司进行投资模式、投资渠道的创新。

2.控制投资比例。保险投资必须绝对保证资金的安全性,这不仅关系到保险企业经营成果,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稳定乃至政治稳定。所以,既要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又要防范各种外部市场风险,世界各国在保险法中根据本国实际,在规定投资方式的同时,严格规定投资比例。针对我国保险投资结构的现状,建议今后应重点投资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投资比例由目前的不到30%,增加到50%左右;证券投资基金控制在10%以内(目前为5%左右);基础设施等不动产投资比例在10%左右;保持20%~30%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备赔款或给付。

3.对产险、寿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区别对待。产险公司通常都是短期的保险业务,保险基金在运用时对流动性要求较高。基于这一特点,产险公司投资风险管理应主要坚持回避风险型的风险选择,主要选择那些短期性的投资项目,以保证其对流动性的要求。同时,产险公司应坚持投资分散的原则,投资分散的重点在投资项目时间的分散上。需要强调,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流动性基础上,也可以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流动性相对较弱,即变现能力较差的资产以获取较高的收益。

寿险公司的保险业务期限一般都比较长,这部分资金对流动性的要求就较低,而对盈利性要求则比较高。同时,由于风险与投资收益、时间与风险一般呈正相关关系,要获取较高的收益,就必须冒较大的风险或选择期限较长的投资项目。同时,寿险公司在投资风险管理中也应坚持投资的分散性原则。另外,在保持投资项目整体具有一定盈利性的时提下,也应将一部分资金投资于期限短,风险小、收益低的投资项目,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

4.建立内部风险投资监控体系。建立科学投资决策制度,一方面是使投资决策程序化和规范化,投资决策一般应由投资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按程序进行;另一方面是投资决策的工作范围,投资决策应当建立在专家和专业机构确定的投资风险评估和现金流量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资金调度、投资策略、资产分配、资产管理采取专业化管理。比如,对投保保单,可分为一般帐户和特别帐户分类管理。根据保险给付情况决定的投资期限长短、公司偿付能力和风险的承受力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投资策略和投资组合,并根据市场状况适时调整资本结构。

5.加强保险投资行为监管。外部风险管理主要是行业监管部门,通过建立科学的监管制度,加强对保险投资行为的监管。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是保监会最重要的监管目标。从国外情况来看,保险监管层对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的监管也主要从定期检查其偿付能力来间接控制,通常不具体规定保险资金的投资方式和投资比例。因此,根据险种偿付风险大小的不同,科学规定不同的偿付能力标准,增强监管标准的可操作性,是风险控制最基础的工作。

除实施保监会定期和临时性检查制度外,英国保险业实施的指定精算师监管方式,发挥精算师对保险公司的监管作用,对风险控制也很有意义。另外还可通过独立的保险公司资产评估机构,对保险公司的资产状况给出评价。这一方面能够使信息更加公开化,便于监管层精简职能,更公正地监管保险公司,另一方面也方便消费者对保险公司进行选择,客观上对保险公司形成方面的第三方约束。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发中心.中国保险市场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2002-08-07.

2.李秀芳.中国寿险业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超级情人

下一篇描写西湖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