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课总结范例6篇

小学体育课总结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1

一、标题

结题报告标题格式: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子课题——

××××××××结题报告

(例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深化研究结题报告,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结题报告)

在标题下面列出实验区、实验校和课题组及执笔人名称,联系电话、邮编、Email地址。

二、正文

结题报告正文由四部分组成。

(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

这部分包含四项内容。第一,介绍子课题名称。第二,阐述子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原因,主要以对学校德育工作、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及课程改革、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等现状的调查分析为根据,说明为什么提出该课题及其进行立项研究的必要性。第三,介绍课题研究的目的和预期目标。第四,介绍参加实验的年级、班数、人数、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

这部分内容应体现德育科研和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主动性,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课题性”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及德育论等基础理论;总课题组的《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各学段《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的理论要点。理论依据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科学性”的必要条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

这部分是总结介绍经过课题研究构建的德育实践模式的主体部分。鉴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在实施中的整体联系,可以把三者结合起来阐述。如将内容、原则、方法融合到学校课题组设计的序列专题活动中进行阐述;也可以将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方法进行相对划分,依次总结阐述。

1.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围绕子课题研究目标设计的具体化的专题或问题,包括实验校对校本德育体系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中一个方面的具体研究,如子课题“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方法体系研究”中的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小学生心理辅导策略、培养良好习惯、与家长沟通配合等专题内容;实验校对《德育》读本、《成长册》、《当代家长》、《好孩子 好习惯》的实验研究,均可作为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介绍。

2.课题研究的原则把握

课题研究的原则是根据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子课题研究内容确定的研究理念,是对研究过程“应该怎样做”的理性认识。遵循实验原则进行实验操作是教育科研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点。实验原则一般在研究方案中已经确定,结题报告阐述原则应把重点放在怎样应用科学理论和课题理念进行研究实验上。

3.课题研究的方法运用

课题研究的方法包括管理方法和研究(实验)方法两个方面。管理方法主要是为保证课题研究按计划实施所采取的课题管理工作措施,如建立课题领导小组,定期进行总结交流,建立科研档案等。研究方法主要指课题研究使用的教育科研方法,如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等等。结题报告介绍研究方法应紧密结合实例,把重点放在总结介绍怎样运用适合课题研究内容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怎样解决实际问题,怎样实现研究目标上。总结介绍研究方法要突出重点,注重创新,反映特色,讲究条理,体现实践操作过程。例如许多实验校对《德育》读本的实验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其阶段总结报告对如何操纵自变量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因果关系作了客观的说明,较清晰地阐述了实验的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这种写法可以参考借鉴。这部分内容是符合课题鉴定验收标准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的主体部分。

·科研结题报告 ·德育结题报告 ·课题结题报告 ·怎样写结题报告

(四)研究成果和结论

这部分的重点是系统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各项成果。

1.分项总结课题研究取得的实际效果。

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总结说明:

(1)课题研究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和推进素质教育所产生的作用;

(2)课题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和师德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3)课题研究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及整体素质所产生的作用;

(4)课题研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引导和影响情况。

从上述层面总结介绍课题研究效果,要注意选取典型实例以辅助效果说明;对课题研究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等文件中所起的作用也要进行总结说明。阐述实验效果可以结合语言表述选择使用列表法和条形、曲线、圆形等图示法,与实验前的现状进行定性或定量的比较说明,这部分是符合课题验收标准“实效性”的主体部分。

2.分项说明成果形式、数量、发表、获奖和推广采用情况。

3.结论

在对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说明的基础上,写出课题研究的结论。研究结论主要是用简明的语言,归纳课题研究所设计的内容和所采用的方法对取得的实际效果的有效性,也可以通过取得的效果证明课题研究设计的内容方法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4.思考与展望

对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深刻体会或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作概要说明或讨论。

三、参考文献

在报告文后以“参考文献”为标志列出课题研究参考引用的著作和文章题目。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贫困山区;青海省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TY002)(12BTY049)。

【中图分类号】 G6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344-2

教体艺[2006]6号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通过体育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在新一轮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也备受关注。因此,加强青海山区农村学校体育的研究不但对该地区体育教育发展、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和增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能促进“阳光体育运动”在青海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湟水流域中上游。地形以山大沟深为主,最高海拔4489米,辖10镇5乡,人口49.2万。全县共有学校135所,其中小学91所,初级中学8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7所,完全中学5所,高级中学1所,职业学校3所,大才、上五庄、汉东等乡镇学校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围绕青海山区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确定离湟中县城较远且交通不便、经济发展较落后的44所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山区中小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二、分析与结论

(一)青海山区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情况。被调查的44所山区中小学校有34644名学生,体育教师共236位,其中体育专业学科教师88人,占总人数的37.29%,非体育专业的兼职教师148人,占总人数的62.71%,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7。44所中小学,有4所初级中学和8所小学只有1名专职体育教师,还有12所小学和3所初级中学没有专职体育教师。总体上看虽然师生比例为1:147,体育教师的数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数量,在数量上可以满足日常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很大比例的兼职体育教师,很少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二)体育课开展现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中规定,要“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h。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h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被调查的44所中小学统计显示:50%的小学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4课时,16.67%的小学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3课时,33.33%的小学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2课时;50%的初中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3课时,50%的初中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2课时;高中课表安排每周体育课为2课时。从课表安排的课时数来看,开课率较好,但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实际上课的课时远远低于课表上的体育课课时,小学、初中实际课时数每周1-2节,其中高三和初三几乎不上体育课。

(三)中小学体育课的占用情况。统计结果显示,52.86%的学校体育课存在经常被占现象,35.71%的学校存在偶尔被占用现象,只有11.43%的学校体育课从不占用。调查中发现,尤其是在临近期末考试期间中,虽然学校规定体育课不能被占用,但由于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考核有很大的关系,许多文化科教师私下占用体育课的现象较多。

(四)体育课程内容。调查的44所中小学校,由于场地的限制,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主要以跑步、篮球、前、后滚翻(体操类)、队列队形练习、游戏和乒乓球等项目为主,开设体育理论课的学校很少,遇到刮风下雨等天气,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小学体育课开设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游戏和乒乓球,中小学生参加较多的民间体育项目首选是踢毽子。可见,青海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较差,与《新课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是教师,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大幅度的增强和提高课程研究和实施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五)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调查结果表明:52.02%的学生喜欢体育课,30.79%的学生比较喜欢体育课,只有4.62%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但喜欢体育课而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较为严重。其中身体素质差,害怕上体育课排第一位占26.59%;体育课内容重复单一,多以跑为主,太累排第二位占26.01%;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占19.65%;场地器材、课堂组织太严、气候条件影响各占10.05%。造成学生身体素质差而害怕上体育课的原因有多种,如体育锻炼不够、睡眠不足、精神紧张、饮食结构和习惯不合理等,加上体育课内容单一、枯燥、体育课多以跑为主、缺乏场地器材等因素的影响,也会造成学生喜欢体育课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结果。

(六)两操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被调查的学校中,85.71%的初中、高中能够保证早操的正常开展(学校多为寄宿制),34.29%的小学没有开展早操活动。究其原因,近年来,农村学校全面实施学校布局调整以来,许多孩子小学三至六年级要去离家较远的地方上学,加上年龄小,学校考虑到学生的安全问题,没要求学生提前到校出早操。大课间操在各中小学开展的较好,只有14.29%的学校没有开展大课间操。开展大课间操的学校除组织学生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以外,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武术操练习,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跳锅庄舞,基本能保证学生10-20分钟的锻炼时间。

课外体育活动总体实施情况较差,35.71%的学校没有开展课外体育活动,64.29%的学校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但主要以学生自己玩为主。究其原因,一是场地限制影响开展占78.57%;二是学习压力大,活动时间少占50.0%;三是缺乏教师指导影响开展占26.43%。课余体育活动组织缺失,学生主体性地位被忽略,从而影响了青海山区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七)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现状分析。考察一个学校体育经费既要看每年的体育维持费额度,总体、生均;还要看上级部门拨付的专项经费额度,包括大型体育活动开展的预算和体育场地设施投资预算。被调查的44所山区中小学中,均没有体育专项经费,体育活动经费主要从学校的公用经费中支出,体育经费支出占学校公用经费支出的比例不足0.1%,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场地器材维修,真正用于体育教学的并不多,被调查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达不到学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的需求。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进学生健康的物质保证,也是确保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调查的44所山区中小学体育场地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要求。除3个完全中学各有1块土质地面的足球场以外,其他学校均没有足球场;22块篮球场地,其中土质的场地10块,水泥地12块,远远达不到教学需求,排球场更是寥寥无几,24所中小学所谓200m的田径场都是土质场地,且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土质场地在遇到雨雪刮风天气时体育活动将无法正常进行,严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相比而言,乒乓球场地由于造价不高,占地面积又小,因此被调查学校均有室外的乒乓球台且场地状况较好。实地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湟中县以“两基”迎国检为契机,近两年为各中小学虽配备了一定的体育器材,由于缺乏场地资源,器材与场地配备不平衡,很多器材如篮球架、排球架等无处安放,只好堆积起来闲置,足球、篮球、排球等器材只能当作摆设品,应付上级检查。另外,大部分学校配备了山羊、跳箱、双杠等器械,但由于兼职教师在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的局限性,为了保障学生的安全,也没有开设相应的运动项目,致使这些器材被搁置。学生上课的常用器材就只有跳绳、体操垫、实心球等。可见,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场地资源与器材之间的不匹配,严重制约着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阻碍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八)《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湟中县山区各中小学(以下简称)《标准》实施情况总体趋势相对较好,但是整体执行效果较差。统计数据显示,调查的学校中有65.21%的学校实施《标准》,较其他几项阳光体育规定内容的实施情况还是相对较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青海山区农村中小学实施《标准》的总体情况相对较好,但是《标准》的执行效果也较差,在调查的学校中,能够定期为学生进行体质检查的学校占22.06%,没有定期为学生进行身体检查的学校占77.94%。按照规定定期上报检查结果的学校占19.12%,没有定期上报检查结果的学校占80.86%。建立了《学生健康体质登记卡》的学校占23.89%,没有建立的学校占76.11%。在建立了《学生健康体质登记卡》的学校中,按照规定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的学校占7.23%,没有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学生素质报告书的学校占92.77%。为了了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一步推进《标准》在青海山区中小学的全面实施,根据走访调查发现,学校没有测试的器材设备、没有专门人员负责管理、学校领导不重视等造成青海山区中小学没有达到实施《标准》要求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

(一)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体育经费投入不足。体育课被占用现象较严重,完全按教学大纲授课的仅占21.34%。学校场地资源匮乏,课余体育训练不成规模,训练次数和时间得不到保证,致使课余训练水平低下,是青海山区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的结构和整体素质不能适应体育教育发展的需求。湟中县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失调,兼职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由于教师专业结构不合理,兼职体育教师的任务重点放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上,体育课只是应付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缺失,学生主体性地位被忽略。青海山区中小学缺少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可操作性程序,缺乏科学性指导,课余体育活动流于形式,大部分学校对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不到位,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

四、促进青海山区中小学体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学校领导的体育参与意识以及对学校体育的认识。提高领导的体育参与意识,是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大家的参与,特别是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在贫困地区发展学校体育就更加艰难。因此,为了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就必须建立或完善有利于大家(包括学校领导在内)参与学校体育的长效机制。(1)对校长落实国家有关学校体育工作的要求进行引导和监督,加强宣传,使校长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使“每天锻炼1h、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人生理念深入人心。校长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使学校体育工作自然会被重视高度。体育课被占用现象、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建立或完善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通过机制的建立或完善,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功能,将体育锻炼的参与度纳入相关部门的年终考核体系之内,从制度上保证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加强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结合青海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现状,相关部门组织人力大力开发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不需要经费投入、场地器材限制的前提下,组织教师对这些项目进行收集、编排,将具有民族特点的民族项目经过改造创编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指引下,充分利用地方性资源而设计成地方性课程,如:藏族的锅庄舞、回族的四门拳、角力,民间体育项目花样跳皮筋等。

(三)建立“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丰富阳光体育运动内容。“课内外一体化”“学”“用”结合,使课内外形成统一的整体,学生在体育课上学习到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课外体育锻炼、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得到普及与提高;“学”“用”结合是在增强体质、培养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各种级别的比赛,取得个人能力和价值的突破,从而达到打好基础、提高兴趣、形成爱好、发展特长的目的,真正实现普及和提高并重,教学、群体和竞赛相互渗透、相互影向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形成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的良好氛围,达到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相一致。

(四)从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加大国家对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学校体育经费不足问题。逐步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的规定。基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和地方财政困难的实际,国家应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一步给予大力支持,具体包括加强贫困地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和建立贫困地区学校体育专项资金。通过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通过建立学校体育专项资金,切实落实学校体育经费,逐步改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条件,保障学校体育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晓荣,张波,李继军.论“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的西部农村中小学体育师资配备保障[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24(2):126-130.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EB/OL].http:∥.cn/info/info.asp?info-ID=12228,2007-05-07.

[3]蒋建强,柴国荣.我国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综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95-98.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7.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3

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本文对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状况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能更加完善我国学校体育的研究体系,为陇南地区及与其条件相当地区的体育教育主管部门在体育师资培养、培训方面提供参考,为办学单位在办学模式、招生规模方面提供信息指导,建立一种用人单位和育人单位的沟通渠道。

二、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由课题组统一制定《陇南农村小学体育现状调查问卷》,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23份,回收率93.3%,剔除无效问卷15份,问卷有效率为96.5%,调查结果可信。

(二)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有关体育师资和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的文章。

(三) 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 体育教师的基本结构情况

1.性别及年龄结构

从表1可以看出,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男教师是女教师的一倍,基本符合教师的男、女比例;但从年龄结构上看:无论男、女教师,队伍年轻化,各年龄段分布不均衡,大部分体育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下,36~45岁的资深教师相对不足,不利于传帮带,46岁以上的教师偏少,有个明显的断层,这个断层是导致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较低的原因之一。

2.学历结构

从表2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学历结构“多元化”。在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目前学历达到中师以上(合格学历)的占37.7%,达到大专学历的占52.3%,基本符合要求,但从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要求小学教师达到最终学历为本科,从这个上看:现有本科学历教师3.4%,相差甚远,还需要加大力度,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学历提高。

3.专业方向

从表3可见,担任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当中最后学历取得体育教育专业的只占16.6%,80%的农村小学无专职体育教师,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代体育课占83.4%,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存在严重的不足。

4.职业性质

从表4可见,专职体育教师仅占到16.6%;根据国家规定标准,陇南农村小学的专职体育教师数量存在大量缺额,远远达不到国家要求,但由于兼职体育教师的补充,从体育教师总体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

5.职称结构

从表5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总体形成金字塔形,即(高级职称的较少,初级的最多),师资队伍是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力军。从宏观上看,这种比例倾向合理。从调查统计的指标来看,职称高低和年龄大小成正相关。这主要与我国职称评定制度有关。

6.课程培训

从表5可见,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在近年来参加过相关体育课程类的业务培训的不到10%,这主要与培训机制及对体育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关。

(二)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1.体育教师的工作量

从体育教师2007年度的工作量情况来看,在体育课方面,周教学工作量达12学时。体育教师除了要按课程表进行正常的教学外,32.4%的体育教师还要负责课余训练,78.9%的体育教师要带早操、课间操,58.9%的体育教师负责辅导课外体育活动。除此之外,94.1%的体育教师都要兼任其他事项。另一方面,代其他科目的兼职体育教师周总课时数最多达到20学时。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小学教师编制少,一师包班制(即一个教师要上一个班级所有的课)所造成的。

以上数据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是相当较大的。兼职体育教师工作量最大,由于他们把精力主要放在文化课的教学上,根本无暇顾及体育课,也没有精力去上好体育课,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农村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

(三) 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

1.实施教学大纲情况

在所调查农村小学由大部分学校按照课程标准制定了本校统一的教学大纲,占被调查学校的55.9%,还有44.1%的学校没制定大纲,体育教学处于随意状态。在制定了教学大纲的农村小学中,只有47.1%的体育教师按大纲上课,44.7%的体育教师有时按大纲上有时不按大纲上课,还有7.9%的体育教师根本就不按教学大纲上课。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性较差,体育教师实施大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兼职体育教师过多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也说明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2.实施教案情况

在所调查体育教师中,有33%的教师从来不写教案,说明教案的执行率在陇南农村中小学情况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小学大部分兼职体育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体育教育,很多教师不会写体育课教案。

3.对挤占体育课的个人看法

在广大农村小学中,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或用做其他事情的现象已司空见惯,不足为奇。但我们的体育教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呢?调查结果说明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观念陈旧。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二是物质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观念;三是目前整个教育工作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衡量教育质量。

4.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情况

在所调查的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中,竟有39.2%的人不知道体育课改成了体育与健康课。体育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了解情况很不理想。可见,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根本就没有真正落实到广大农村。

5.农村小学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来看,体育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改善场地器材、改善工作环境、参加继续教育。

四、 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总体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在缺少专职体育教师,体育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化,职称结构总体是以初、中级职称教师为主力军。

2.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大,尤其是兼职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最大。

3.陇南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规范性较差。体育教师的观念陈旧。

4.陇南农村小学体育师资面临着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全员培训的双重压力。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陇南农村小学落实情况很不理想。

(二) 建议

1.提高体育教师地位,稳定体育师资队伍。

提高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保障体育教师基本工作条件,是我们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2.采用多种形式,加强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1) 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中也可建立“导师制”。

(2) 建立多元、立体的师资培训网络。

(3) 送教下乡,建立城乡体育教师互动。

(4) 改变以往把农村教师集中到城里来上课的形式,可以组织专家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地区去讲课。

(5) 实施校本培训是农村教师培训的需要。

3.拓展办学渠道,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力度。

当前,主要培养小学教师的中师院校基本取消,而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专业还是以培养初、高中体育师资为主,小学体育师资的培养暂成空白,这对基础教育事业来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4.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敬业精神。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4

论文摘要:以课程编制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法、专家调查法,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际,构建了学科研究对象清晰明确、课程结构合理、内容完善、棍念术语规范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

1问题的提出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波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一6年给)体育与健康(7一12年级)课程标准》的试行,就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成果的重要标志.它不仅对在岗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师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体育学作为培养学校体育教师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内容必须适应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就成了高等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 1研究对象

以高等体育专业的学校体育学课程为研究对象.

2. 2研究方法

2. 2. 1文献法

收集、分析、研究了1990年以来在国内体育期刊上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学课程方面的文献40余篇(部).

2. 2. 2专家调查法

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解决研究效度及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重、课程内容构成问题.效度查验见表1.

3研究结果与讨论分析.

3. 1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及其权,的确定

依据1997年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基本具备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能力”,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把学校体育学的课程目标操作化为6个子目标并确定其权重(见表2).

3. 2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的确定

在文献研究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在上述学校体育学课课程目标下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主要由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和学校体育科研四个部分构成.具体内容是:c(1)学校体育学总论;c(2)学校体育教学;c(3)学校体育锻炼;c(4)学校体育训练;c(5)学校体育竞赛;c(6)学校体育管理;c (7)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学课程具体内容与学校体育学课程目标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贡献度)、各具体内容之间值: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总的关联指数)的关系见表3.

根据课程编制理论,对t值和d值均较大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应该做优化考虑,并应保证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和d值均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s)和c(,)应该做淡化考虑,并应减少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比例;对t值较大而d值较小的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cc6)要注意加以保护,因为这一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基础性的课程内容.对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的处理需要进一步分析关于子目标的可实现度信息,即各个子目标的可实现性指数(尸值).计算结果如下:p(1)=14. 4707 , p ( 2)=14.4118,p(3)=14.6471,p(4)=12.4706,p(5)=12.8823,p(6)=12. 8825.这说明若将课程内容cc3>剔除,则有3个课程目标的p值较小,即p(4) = 12.4706,p ( 5 ) =12. 8823 , p ( 6 ) = 12. 8825.这些课程目标实现可能性会进一步削弱.因此t值较小而d值较大的课程内容c(3)应保留.

3. 3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按照篇章节的结构构建了学校体育学课程新体系(见表4).

3.4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的特点

第一,明确了学校体育学课程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学校体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主要内容包括学校体育学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大部分内容组成,具有兼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并侧重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的以应用为主的学科.

第二,结构更加合理.在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成上,篇、章、节的结构被普遍认可,并一致认识,以学校体育总论、学校体育教学、学校课外体育和学校体育科研与管理四篇的结构更合理.

第三,内容更加完善.从细节的内容上看,对原有的内容结构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把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材统一归为体育教学过程一章;在学校体育学的总论篇,增加了学校体育思想、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教学篇,增加了学校体育课程,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等内容.从而使内容体系在更加完普的基础上全面更新,逻辑层次更加严谨.

第四,概念、术语规范化.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统一使用了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锻炼、学校体育训练、学校体育竞赛、学校体育科研、学校体育管理等概念,克服了以往课余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等概念使用上的不规范现象,从而使学校体育学课程在概念、术语使用上更符合逻辑学基本要求.

4结语

改革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新体系是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是学校体育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培养基础体育发展需要的体育教师,必须进行学校体育学的课程改革.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教师

培训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10月份,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颁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三个重要文件,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IT人才,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排头兵,不仅决定着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进程,然而就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队伍不稳定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迅速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教师培训既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世界各国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二、 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

关于教师培训问题研究从70年代起国外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一系列培训模式,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微格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反思性教学模式、行动研究式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采用与国外培训机构合作的方式,引进先进的培训模式并使之本土化,如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富创天智培训模式等。

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及其特点:

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teachfuture.com)是英特尔公司为支持计算机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利用而设计的一个全球性的培训项目。该项目的目标是对一线的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现有课程密切结合,最终使得学生能够提高学习成效。英特尔公司与我国合作的“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实验项目,又称扩展Inter模式。 该模式首先对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再由每一位主讲教师每年培训一定数量的一线授课教师。培训采用面对面的形式,进行结对交流、动手操作、教学实践的讨论。在培训中,指导教师与受训教师之间有大量的互动交流以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课程设计由十个模块,每个模块四小时的文字教材以及一张配套光盘组成。课程主要基于微软公司的Office专业软件套件,包括互联网的使用、网页设计和多媒体制作等,其中主要软件有:Microsoft Word 2000、Microsoft PowerPoint 2000、Microsoft Publisher 2000、Microsoft Encarta 2000、Internet Explorer等。

该培训模式充分体现了任务驱动、参与式的教学策略,为我国教师培训工作在更新观念,开发课程、高效率的利用技术促进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学、技术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归纳起来大体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

1.实用性目标:目标简明、具体,操作性强。

2.模块化结构:将信息技术按相关性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个模块,利于教案设计、制作与逐步修订。

3.以活动为中心:以学习者积极参与的活动为主,培训过程贯穿了交流、研讨、电子作品创作、教案修订、电子作品评价等项活动。

4.角色扮演:在学习中时常让教师扮演中小学生的角色,以加深对课堂教学情景和学习过程的体验。

但我们认为其也有不足之处:偏重于技术、教法的培训,忽视信息时代高效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师德修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培养,相关内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尤其是信息技术的更新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难以预测,不具备高效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甚至是一般教师来说,将难以在数字化时代中生存;关于创新已不再仅仅和我们国家的发展速度有关,而是与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创新决定我们的生死存亡。教师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缺乏创新能力的教师能胜任这样的重任吗?师德修养的培养有助于教师认清自己的职业使命、职业道德,尤其是对于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探索者、闯路人,应充分认识到道路的艰辛与曲折,同时还有一个人们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信息技术在为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人类产生了各种威胁,如电脑黑客、计算机病毒的肆虐、大量泛滥的庸俗信息、网络安全、网络信息的共享与版权等问题,都对人的道德水平、文明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社会中的现代人,应认识到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有信息责任感,抵制信息污染,自觉遵守信息伦理道德和法规,规范自身的各种信息行为,主动参与理想信息社会的创建,这又给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文、艺术的修养应也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之一,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从教育手段上升到教育改革的核心,并领导着教育现代化的潮流,置身于这样一个重要领域,如果只懂技术而缺乏人文、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冲击和诱惑面前,很容易成为短视的功利主义者,这显然无法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这些方面我们认为都应在培训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不可或缺内容。

三、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

(一)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新模式的理论基础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主要是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课程开发范式”,遵从四个原则:达到什么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提供什么教育内容达到这些目标(教育内容)、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内容(教学策略)、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教育评价),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线性的、序列性的、易于量化的秩序的封闭系统-------侧重于清晰的起点和明确的终点及有效的预测与控制。然而这种范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正发生着一场重要的“范式转移”,由“课程开发范式”走向“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研究范式,即后现代课程观,它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进一步的发展,它所构想的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课程应具有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所谓丰富性是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回归性是指课程内容的重复性,这种重复是不断螺旋上升的,每一个终点又是新的起点。布鲁纳的“螺旋型课程”是回归性课程的一个典范;关联性是指课程结构内在的联系及其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它赋予的课程是一个具有丰富联系的开放的网络体系;严密性是指对课程内容可供选择的关联有目的选择、是不确定性和解释性的组合,解释性依赖于我们如何完善地发展不确定性所呈现的各种选择答案。它防止课程内容的不确定性陷入任意性,因此它是四个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由此主导的教育领域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混沌之中的有序的开放体系------这一复杂的网络,像生活本身一样,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不断地发生变化,超越稳定性以激发内在于不稳定性之中的创造性,建筑在这个范式基础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性、非序列性的、但它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课程越丰富,交叉点越多,构建的联系性越多,相应意义也就越加深化。脑科学的研究表明:人脑的结构是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细胞水平上,大脑每一个细胞拥有109个网络联系,大约总共有1010种这样的细胞,总共有1019个系统连接。因此非线性、超文本的课程结构和学习路径是最便于学习者理解和内化,也最便于迅速检索和提取,并有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这一创造性的框架对教育与课程具有重大的影响,首先教学---学习框架可以脱离学习是教学的直接结果或者教与学是高级与低级的关系这一因果框架,从而转向另一种方式即教学附属于学习,学习因个体的自组织能力而占主导,相应的教学从教导性转向对话性,教师的角色不再是原因性的,而是转变性的;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道的过程自身;学习不是为了有效地获得正确的答案,而是更多的体现为一个群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更深入地挖掘问题的实质,意义创造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索。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基本上是以“泰勒原理”为基础开发的课程体系,更利于教师如何教,而后现代课程观更利于学生如何学及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力图以后现代课程观为视角,在充分借鉴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创建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力图运用当代信息技术实现跨时空—超文本—自组织—个性化的高效学习和培训。

(二)新型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体系结构

我们认为培训模式体系结构应由培训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四部分构成。具体地讲,新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动态的、开放的培训目标体系——有教师指导的、学员自主制定的、个性化的、具有反馈调节机制的培训目标模式;

由于学员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因此采用前测加个别访谈,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学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制定个性化的培训目标,目标是阶段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阶段性学习评价的结果不断动态的进行自我调节目标,形成螺旋式上升的个人目标体系。目标的制定最好稍稍高于学员的当前能力水平即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与实践双重目标导向的课程体系,以任务驱动,活动综合课程、师生共创多种媒体资源库为特征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与教学设计;

具体的课程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

必修课:专家讲座、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等。

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视听艺术欣赏等。

课程的学习并不是像传统授课那样进行分科集中讲授,而是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怎么教”、“校校通如何建设”大的任务驱动,在这个大的任务下分层次、逐步细化为若干个更为具体的任务,如以师生共同创建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等次一级的任务驱动。学员分成若干个组(一般5-7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愿结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

自组织、高效能的管理体系——培训班级管理和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班级管理:与传统教育的班级管理一样,主要负责班级日常的一些行政工作。

工作业务管理:效仿企业的管理体系但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培训的任务驱动,全体学员及培训教师在考察每位学员以往业绩的基础上,集中评议产生首席执行官CEO,再由其任命技术总监、教学总监、资源总监、艺术总监等,每位总监再招聘若干名组员,以此形成学员的工作业务管理体系。此外每组都配备专职辅导教师,以便师生大量的互动与交流。

首席执行官CEO:负责整个项目(任务)策划、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包括人员的协调与管理)等。

技术总监:监督、指导项目(任务)技术支撑组的工作的情况,包括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及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技术辅导等工作。

教学总监:监督培训教师的教学情况,根据学员的意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等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等进行把关。

资源总监:负责培训过程中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等工作。

艺术总监:负责个人主页、小组主页、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中人机界面的设计、对人文、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把关,对学员进行个性化的艺术修养的辅导。

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是充分发挥群体及个人能动作用的有效保障,因此在培训期间施行学员自组织的培训班级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系,是培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评价体系——以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为基础、充分发挥反馈调节机制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自我评价:写出个人自我评价(学习总结),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做的工作、创造、收获(每一点都要有依据),最后给自己一个综合的分数;

小组评价:对每一个人的个人评价进行集体评议,尤其是评价每个人在小组学习和协同工作中的表现和贡献,帮助每个成员获得更加客观、全面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的集体自我评价,找出小组整体的成绩与不足之处,最后给个人、本组一个综合的分数;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打分。

班级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与交流学习与评价成果,包括本组主要成就与收获、小组主页,个人优秀主页,尤其是本小组在协作学习与协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然后各组投票评选出最佳学习小组,并平衡各组的打分成绩。在班级总结中,各组同时还要对主讲教师和辅导教师的工作进行总结评价,对改进教学提出建议,在集体民主评议的基础上打出客观公正的分数。

教师评价:教师在学员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总结评价的基础上,相应给出学员个人、小组、班级一个分数。

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均包含以上四个方面的评价,其目的是为学员提供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不断的、动态的调整个人的学习目标。

基于上述四部分整合形成以工作——学习——创造一体化的学习与发展模式为核心、以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管理和评价体系相互渗透的信息时代新型教师培训模式。

(三)培训组织形式:

培训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培训前的远程教学、集中短期培训(三个月较为适宜)及培训后的远程教学。

培训前的远程教学:建设培训网站、培训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建立联系、交流协商、调查问卷进行学员学习需求分析等。

集中短期培训:大体上分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专家讲座、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员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建立“知识树”。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初步树立学习的目标与信念。时间为一周。

第二阶段:教育类课程与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和体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新型高效学习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研究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学习《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初步掌握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创建个人学习主页、小组主页。小组交流回报,创建班级主页等。时间为二周。

第三阶段:根据学员的基础和需求,深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培训。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学习资源库建设为大的任务驱动,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多媒体与网络技能训练、数据库技术与中小学校园网资源建设与管理等课程。时间为四周。

第四阶段: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其它课程整合为任务驱动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网络文化与教师素养研究等工作。选修课(系统科学与教育、现代远程教育、视听艺术欣赏)及学员个人实践经验和学习体会的总结交流穿插其中。时间为四周

第五阶段:到不同水平的中小学(特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实地调研、参观、实习和课题研究、实验研究,在实践中继续深化所学内容。时间为两周。

第六阶段:学习总结交流、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网站的建设、拟定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材编写大纲,与学员所在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远程联系与汇报。时间为一周。

培训后的远程教学:短期集中培训后培训网站继续开通以便培训教师和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继续交流与深化学习,同时鼓励学员推动本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形成以培训中心为辐射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天网、地网、人网三网无逢连接的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网络体系。

四、结束语:

我们提出的全新的培训模式放弃了传统教育下的培训方法,放弃了整齐划一、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而是让学员在任务驱动下、在开放的课程体系下自组织、自管理的高效学习,在混沌之中把握秩序,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员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在此我们做出了大胆的设想和有意义的探索,但该培训模式仍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深化,特别是需要实践的检验以进一步修改、完善该培训模式,并期待与有关专家、同行商榷。

参考文献:

1. 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

2. 《更新培训观》桑新民 部级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培训.专题报告 2001.10

3. 《技术— 教育— 人的发展》

桑新民《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第二、三期连载

4. 《后现代课程观》 [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 王红宇译

5. 《基础教育如何迎接数字化生存的挑战?》桑新民《人民教育》2001年第八期

6. 《数字化生存》尼葛洛庞帝著

海南出版社,

7. 《信息技术课程导论》董玉琦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8

8. 《中小学信息教育研究文集》董玉琦选著 吉林教育出版社 2000。6

9. FUTUREKIDS-cn.com

小学体育课总结范文6

以《新课程标准》为动力,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校的体育工作越上一个新台阶。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体育工作的基本法规,以健康第一为宗旨,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科学的管理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小学生体制健康标准》。争创学校的体育特色,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教育科研,强化学科研讨,提高教学质量。

2、抓实传统项目,加强业余训练,提高运动质量。

三、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狠抓课堂常规,提高课堂质量

本学期体育组将狠抓体育常规,提高堂课质量,根据大纲,新教材,积极组织好体育教师对新教材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使体育教师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根据新教材和学生具体情况制定好教学计划,备好室内和室外课教案。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师德水平,理论水平,教学和教科研能力。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严守学校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统一运动服装,对待学生耐心细致。建立好体育科研小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科研,多统计数据,以论文的形式来汇总。上课多练,多讲,以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2、规范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表上足、上好体育课,认真落实两操一舞活动,课余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确保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活动总量。本学期,要强化学生室内广播操的训练,举行广播操和眼保健操比赛认真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成绩合格率达市规定指标。

3、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

根据教导处工作计划和学校关于开展教研活动的要求,本学期的体育教学的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教师新课标的领悟和运用能力,并更好的抓好运动队的训练,在已有的训练经验上不断的总结提高和完善。在总结过程中注重训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正常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教学方法,注意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撰写教学论文,促进体育教学水平和业余训练水平的提高。上。组内教师要开展好听课、评课活动,分管体育的校行政要加强随堂听课并及时反馈意见,以促进体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4、抓好学校运动队的训练

我校是长跑传统项目学校,建立健全完善的校级运动队框架,是长远的事。按照体育竞赛计划表,认真抓好的训练。制定好周密而详细的计划。每天保证训练一个小时。并规范运动队训练制度,要求各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的积极配合和支持。为我校能成为体育特色学校而积极努力。加强田径队训练,争取在小学生田径比赛中获得好成绩。

5、做好器材管理

有标准,有计划地配置器材、设备等,落实场地、器材、设备的管理制度,做到器材有借有还的制度,确保其最大的使用率和安全性。

三、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制订体育工作计划,召开体育教师会议,部署学期体育工作。

2、制定教学计划,备好课,认真进行体育教学工作。

3、各训练队制定训练计划,健全梯队建设。

4、一年级认真训练广播操。

十月份

1、一年级广播操验收。

2、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队训练。

十一月份

1、做好《冬节三项赛》测试、上报工作

2、积极组队参加区毽绳比赛。

十二月份

1、积极搞好体育教学工作与运动队训练。

2、各训练队认真进行冬训。

一月份

1、考查学生体育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