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例6篇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1

但是,家庭教育又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家长有良好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经验,而仅凭亲子之情,严格要求是不够的。因为,当代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变化大,知识水平和知识能力已有很大提高,处于青春发展期,而这一时期是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的过渡时期,也是最有生气的时期,他们中的不少人在师长、父母的指引下,正在了解社会,认识世界,也在寻找人生的真、善、美。这时期正是人生观形成的时期,他们正处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如果家庭教育能够顺应其身心发展的规律,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在这时期既长身体,又长知识,并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那么,他们就能顺利地度过青少年期,以坚实的步伐走向成年。相反,如果教育失误,则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许多调查材料表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初犯错误的高峰期,犯罪年增长率达20%-30%,比其他任何年龄段的犯罪率都高。

青少年阶段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孩子们接受的教育和训练如何,政治思想觉悟如何,文化和身体如何,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关系到我国基本劳动后备力量的素质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所以家长切不可把培养教育子女的事看成是家庭的私事,以为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告诫家长:“你们应当记住你们生养和教育子女,不仅仅是为了父母的愉快。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实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处理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所得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此话多么中肯而引人深思呀。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的增多,望子成龙的强烈愿望也逐步渗透在某些家长教子成才的实际行动中,但由于传统观念和家长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还存在着种种家教弊端。尤其农村中的家教弊端为最甚,如在家教内容上,一些家长重养轻教,重智轻德,重知识轻能力;在家教方法上,一些家长重言教轻身教,重服务轻自理,重封闭轻开放,还存在诸如溺爱、放任、粗暴、专制等不良家教作风。其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的溺爱、放纵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有的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子女的物质欲望,有的想方法设法免除子女应该履行的各种家庭内外义务,有的极力宽容和袒护子女的缺点、错误。这种状况尤其反映在独生子女和在家中居最小的子女身上。由于家长的溺爱放纵,致使子女养成自私任性、放肆蛮横的性格,在家是“小皇帝”,在外是“小霸王”。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或受纪律的约束时,他们就任性胡来,不服管教,威胁老师,甚至离校逃学、出走,吓唬家长。

(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影响。现在部分家长普遍倾向重养轻教、重智轻德,只注意学习成绩的高低,而忽视做人的基础教育,重物质轻思想,尽量满足子女物质欲望,忽视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在教育方法上,有的父母意见不一致,教育不协调,有的唠唠叨叨引起子女反感,尤其突出的是简单粗暴、“恨铁不成钢”式的打骂教育,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为避免打骂养成说谎习惯,有的难以忍受粗暴教育方法的而逃离家庭,为了不吃皮肉之苦而浪荡于社会。

(3)家庭忽视或放弃管教子女。城镇双职工家长,或是农村中外出经商、打工的家长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的父母双方或一方经常出差,或常驻外地经商,打工的早出晚归,对孩子照顾不周。有的家长由于平时与子女关系不好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有的家长甚至厌恶子女而放弃教育责任,也有的因工作时间特殊,长期都不与子女谈上一句话,更谈不上教育。这样一来,有的学生一旦变坏,而家长不易发觉,长此下去可能恶习日深,难于教育。

(4)家风不正,父母不良行为的影响。有的家长思想素质较差,没有志向和理想;有的家长性格暴躁,举止粗鲁,动辄恶语伤人;有的家长作风不正,有两性之过;有的家长行为不端,酗酒,,甚而拉孩子下水……凡此种种,无异于以行动教唆子女,使孩子长期受到影响,从而养成种种恶习,严重者直至走向犯罪。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2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家庭德育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人的道德感是抵御邪恶的第一道防线。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现代化教育认为,思想道德素质不仅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而且对人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家长及教师的首要任务。现在,德育工作已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提到“教育”这个词,多数人会立刻想到学校。其实,多数教师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专门针对一个孩子付出人们所想象的教育,他们只能按照同一个规则去面对很多的学生,行使自己的本能职责。只有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真正的教育者,因此家庭教育是当今每一个家庭面临的极其重要的问题。在家庭,学校,社会三大德育教育体系中,家庭德育教育作为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的家庭虽然也进行了很多说教,但效果不佳,甚至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情绪。

二、家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教育的内容片面空洞。由于许多家长是初中或小学水平,学历较低,又很少看书学习,对孩子的教育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要么一味要求学生“学好人,做好人”,要么只强调德育的某一个方面,不能使孩子发展成为一个德育健全的人。

2.德育教育的方式是以家长制作风粗暴管制学生。家庭主要成员,特别是父亲,以家长自居,动辄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干这,不让孩子干那。把孩子仅仅看作是被管的对象,把德育看作是管制孩子,不让孩子出事。孩子若出了一个小问题,就横加指责,甚至破口大骂,动手打之,用脚踢之。

3.不信任孩子。孩子犯了错误,并已讲清了真相,家长则要让孩子讲得更严重些,孩子思想品质方面有了进步,家长则表现出怀疑。有时为了避免出事,家长又表现为能包办代替的则尽量包办代替。

4.不能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家长往往做不到,并连连犯错误,给孩子造成恶劣影响。如家长酗酒,打麻将,好逸恶劳,作风不规,不讲礼貌,不注意公共卫生,甚至小偷小摸,违法犯罪等。

三、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应该丰富多彩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中学生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指导下,较为重视和关心自身的合法利益。为此,家长必须对孩子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教育孩子要关心社会,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于困难之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教育孩子把帮助他人当作应该做的事,实实在在地去做。不能只做表面文章,甚至事过景迁,见死不救。

3.艰苦朴素。家长要通过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表现,对孩子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有的家庭经济收入较高,生活比较富裕,孩子消费也追求高档次,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优越感,丧志,走上社会后,有的不能自食其力,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4.尊老爱幼。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及师长,关心和爱护别人.不但在家里这样,在社会上及邻里间也要这样。

5.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家长要经常通过多种形式对孩子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教育。

6.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帮助孩子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精神,形成独立的人格。

四、家庭德育教育的方式应该是多样的

1.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起表率作用。调查显示,学生进步的力量源泉,来自父亲和母亲的占70%.家长用自己的实际行为给孩子一个榜样,且始终贯穿在细微之中。现在的中小学生听道的说教太多了,而这些说教是普遍地向着所有人的,不可能因人而宜,在这样的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家长的身教,尤为重要。“有其父必有其子”,在家庭德育教育方面尤其符合实际。

2.经常同孩子交流。在平时生活中,家长给予孩子最大最多的财富,是交流感情和推心置腹的谈话,在这些活动中,孩子才能无保留地亮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家长也才能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孩子克服缺点,不断进步。

3.要尊重孩子,把孩子当作接受教育的主体。家长只有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才能培育起孩子人格上的自尊和自强,才能达到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标。尊重孩子的人格,是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方法的核心,而其方法方式则是平等交流。

4.要以理服人,不能用粗暴强制的方式。中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也已较宽,知道的道理也已较多,遇事不讲道理,或不把道理讲透讲深,孩子是不能接受的,用粗暴强制的方式更是行不通。

5.要以鼓励为主。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些进步,那怕是一些微小的进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恰到好处地讲出孩子的成绩。只要家长的态度诚恳,孩子就会受到鼓励,这样,当家长指出孩子的缺点时,孩子也会接受批评改正缺点。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3

家庭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初级群体,对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最基础、最深刻的教育影响,当然,也有着社会与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一)家庭道德教育具有早期性和持续性优势

个体自出生起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便是家庭,父母抱着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不但对其生命给予细心呵护,更是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便开始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着启蒙教育。另外,个体所在家庭的种族、、经济状况、生活方式、文化氛围以及其他成员的素养、交往活动等等都无不例外地对其道德人格的形成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正如美国心理学家A.拉琴斯提出的首因效应理论,家庭教育作为个体最早接受的教育,其成败对今后的社会与学校教育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是个体道德教育的“摇篮”。同时,在家庭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生活环境和教育者的相对稳定性保证了个体道德社会化教育的连续性,因此,家庭又是促进个体道德人格发展的“终生阵地”,对中学生的道德社会化影响是基本而且长远的。

(二)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灵活性和针对性优势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双重变化的时期,他们张扬个性,同时又极度渴望得到教师、同学、家长与社会的关注与认可。但是,由于学校教育自身的局限性,教师在同时管教几十个学生的道德思想时难免会出现教育的疏漏或顾此失彼的现象。而在朝夕相处的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个性特征、思想变化、优缺点的真实状况有着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了解。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根据子女的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三)家庭道德教育具有亲情优势

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联结而成的亲密组织,父母与子女之间这种天然的亲情关系无可替代,并且不可分离。父母对子女无私奉献的爱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将有助于子女形成积极健康的道德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在个体道德社会化发展过程中,这种“情”的教育往往比“理”的灌输更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四)家庭道德教育具有生活化优势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丰富的“教科书”,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个体自出生起便开始受到家庭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无意识的教育包括家庭、文化氛围、经济水平等等,也包括父母在生动活泼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价值观、修养德性、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渗透到子女身上。这种“不教而教”的教育影响将产生“润物于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目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重智轻德”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占据着一定的主导地位,其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的境界等都影响着对子女成才标准的选择。一些家长受当下教育体制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认为中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升入更高学府获得更高文凭,为未来取得高薪职业和社会地位作准备是关系子女一生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事情。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花费大量钱财和精力为子女“择名校”、报各种辅导班、请家教,但是却对子女的道德发展不以为然,认为智育的发展比起道德品性的养成更为重要。

(二)教育内容“重基础轻高度”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家长逐渐意识到教会子女做人,培养其良好品德的重要性。但是,受家长自身文化素养、个性品质、精神境界高低等的影响,一些家长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内容多以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基础性教育为主,对培养孩子责任心、团结协作、创新开拓和独立自主等品质的追求略显微弱。更少有对其子女进行尊重一切生命、关心他人和社会、保护环境、热爱自然、为集体利益牺牲自我利益、为人民服务等等更高一层的家庭道德教育追求者。

(三)教育方式“重言传轻身教”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其生理的变化也促使他们的心理发生着激烈的变化。他们敏感而骄傲,既渴望融入群体,得到教师、同学,甚至家长的认可和关注,又追求特立独行、标新立异;他们往往意气风发、理想远大,但却不切实际;他们是幼稚而又成熟、依赖而又独立的矛盾体。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教育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的不足,容易忽略中学生的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而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一味进行说教,机械地灌输成长的要求,反而适得其反,引起子女的反感和叛逆。同时,有些家长往往将子女置于教育的对立面,而忘记自己本身也是影响子女道德教育的一面“镜子”,重言传轻身教,因此导致事倍功半,取得的教育效果甚微。

三、提高家庭教育对中学生道德社会化影响力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方式

促进家庭教育效能的实现正确的教育观念是确保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评价标准选择的科学性的先导条件。要促进中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发展,关键在于转变家庭教育中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正确、全面的成才观。家长应加强教育理论、心理学理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与时俱进的姿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并同时在道德修养方面进行再社会化,以提高自身素质。另外,家长应尊重个体成长规律,从子女的角度出发,根据其个性特点和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科学、灵活创新、活泼生动的教育方式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纠正其可能出现的成长偏差。中学生是敏感脆弱而又矛盾的发展性群体,家长在对其进行道德教育时应更加耐心、包容,本着客观与科学的原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讲究教育的艺术。

(二)加强学校和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4

我们先来看看《一位父亲给梦鸽女士的信》:“我是一名父亲,理解做为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候那种不惜代价的救子心理,我不认为李某某是个罪大恶极的人,毕竟他也许只是个孩子(抱歉,我只能说也许),把他送上被告席的不是杨女士、不是法院,而是你———梦鸽,他的母亲。……”

李天一:4岁时获得“申奥大使”的称号,并学习钢琴,师从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先生;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希望杯青少年儿童钢琴比赛二等奖、中国作品演奏奖。全国少儿钢琴比赛金奖,第八届北京钢琴艺术节优秀演奏奖。连续三届荣获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铜、银、金奖,并入选2009激情奥运爱我中华青少年书画双年展。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2005年李天一因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当他在未成年管教所服刑至18周岁时,还要被移送到专门关押成年罪犯的监狱。他不满18岁就开车上路,母亲是支持的,在他的眼里,母亲不是支持他开车,而是支持他知法犯法,法律对他来说,儿戏而已,出了事爸爸妈妈会替他摆平的;他不满18岁就打人劳教,出来后母亲又给他买了辆新车,在他眼里,被劳教不是受惩罚,相反还能受到奖励;他不满18岁就打人后流连酒吧,母亲也是支持的,是母亲给了他时间、给了他钱,在他眼里,家长支持他“玩玩而已”,无论是酒还是女人;他拒不认罪母亲是支持的,因为母亲还在到处嘶吼着告诉大家,杨女士如何不对,小伙伴如何不对,酒吧如何不对,法官如何不对。在他眼里,他没有错,错的是周围的一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但是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好的教育首先应该是启发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不得不引起注意。一个人的成长和知识积累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缩影。经验告诉我们,优秀孩子和优秀的人才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长期以来有这样的误区,“爱孩子就要满足他的所有需求,家里就一个孩子,不给他给谁,父母挣钱就是为了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孩子需要学量的知识,一定要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好的小学、好的中学、好的大学,而好学校的标准就是升学率与名气。为了增加竞争实力,周末和假期要参加大量的兴趣班和辅导班”。

父母无私的爱也该有个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家长的责任,要确保孩子走正路,完成家庭作业,不要整天坐在电视前或玩Xbox游戏等。世界排名前十位的奢侈品是,1、信仰和理想;2、真诚和慈悲;3、质朴和童心;4、快乐和健康;5、正直和勇气;6、魄力和信心;7、睡眠和假期;8、胸怀和心态;9、良知和道德10、经历和故事;对我们成年人是如此,对中小学生也是如此。当今社会所最需要的不是活跃在各个领域的“精英”,而是一代又一代成熟的、理性的公民,在生命本身面前,一切荣誉与地位都是过眼云烟。因此,对孩子而言,健康的身心比什么都重要。对人生而言最持久的耐力来自于健康的身体、心智和兴趣。

作者:苟丽萍 单位:甘肃会宁县东关小学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5

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奠基性作用

科学研究表明: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溶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悟地因以仿效。在家庭中,父母对子女在思想品质上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其他人的影响。儿童年龄越小,这种特点越明显。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善于模仿的孩子具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个微观社会关系。父母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状况、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家庭成员和亲属关系,以及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态度等因素,对他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均会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这种“先入”式的影响,与学校教育相比,往往是有更多的奠基性“走向”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养成的智力环境

性格,是一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人的任何性格都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家庭教育是学生性格养成的智力环境。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不同的性格。例如父母对多子女之间有不公平的态度,往往是使孩子忌妒心理个性形成的起因。父母对子女过分照顾,不放手让孩子独立活动,怕孩子遇到危险或被小朋友欺辱,儿童就会形成胆小、依赖、缺乏主见、遇事优柔寡断、孤僻、适应集体生活困难等。若父母对孩子冷漠、漠不关心,儿童多愿从他人处求爱护,想方设法吸引别人对自己的注意,有的表现为“人来疯”,有的喜欢惹事生非或攻击他人,有的也会表现情感淡漠,或内向性格。当父母对孩子管教过分严厉、粗暴时,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则会使孩子形成胆怯、软弱,自卑或粗暴、反抗、不诚实。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忽冷忽热,反复无常,儿童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缺乏主见或判断力。

三、家庭教育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中学学生家庭教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教育误区;规避改正

农村学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呈现出来。现在由于许多农村父母的自身文化水平过低,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父母的不懂得教育,导致他们在孩子教育问题方面放任不管或者使用错误的教育方法。这些情况对孩子日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物质和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需求,人们的思想与时俱进进而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农村家庭的家长受自己父辈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觉得“棍棒之下出孝子”,从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区。

一、当今农村家庭教育的误区

关于劳动的误区,农村家长狭义地认为做事就是劳动,其实劳动并不是单单指做事情。劳动是对自身品质的提高。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应该劳动,而且应该热爱劳动,在劳动中,我们会养成吃苦耐劳的品德。同时,在农村家庭中,也存在着父母对于价值问题的缺失,农村家长可能会认为学习好就行了,其他的不重要。农村家长并不注重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仅仅认为学习好就行了。然而,中学阶段正是价值观的萌芽阶段,如果孩子的价值观得不到正确的指引,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中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是侧重孩子在单一方面的发展,所以家长要转变思想,不能有重智育轻教育的思想,对中学生的成长要进行多方面的培养。农村家庭的家长往往揠苗助长,忽视了孩子的学习规律。由于农村家长文化偏低,对文化的渴望全都加载到了孩子的身上,还会因为自身的虚荣心与别人家的孩子进行比较,所以他们就会把孩子送进各个辅导班,忽视孩子的意愿。而且他们崇拜名校,不惜花重金把孩子送进去,以为名师可以点石成金,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学习基础,还有心理方面的教育,最后往往适得其反。农村的辍学率较高,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偏低,认为孩子上几年学不仅花钱而且还浪费时间,认为读书不如出门学个手艺,将来可以趁早出来打工赚钱补贴家用,家长们总是缺少长远的眼光,不相信教育是对孩子一生重要的长久的投资,这个观点导致现今大部分学生高中甚至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就辍学回家了,白白浪费了孩子的大好青春。

二、规避农村家庭教育误区的方法

在农村家庭教育中,首先应当改变的是农村家长的观念,家长不应该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读书不仅能够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更可能在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家长也应当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将眼光放长远,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也应当多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在想什么,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想法,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尽量满足孩子在学习方面的需求。在与孩子交流时,切记不可使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这样只会起到反作用,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在一个农村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在孩子的青春期,心理开始有逆反情绪时,在家庭中,父母不可以认为孩子对自己尊重是应该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也应当有相应的尊重,这样孩子才会主动与父母交流,当出现某些问题时不会有所隐瞒。而且只有构建了平等的交流环境,父母与孩子才能更好地交流,才能加强相互理解,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家长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教育,有助于父母理解孩子,有助于孩子接受父母的管教而不产生抵触情绪。农村家庭的父母由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家庭,出门打工来补贴家用。孩子只能与兄弟姐妹或者与其他长辈住在一起。这时父母不仅不应该掉以轻心,而应该高度重视孩子的成长以及教育问题,多与孩子交流,在百忙之中尽可能多地陪伴孩子。家长也可以与学校联合起来,不仅应该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一旦孩子有不正常的举动,学校可以尽快通知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避免孩子出现不好的情况。综上所述,在农村家庭教育中,虽然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只要端正了自己对孩子的态度,真正重视自己的孩子,找对了解决方法,就可以避免许多问题,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建青.辅导人生:心理咨询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