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例6篇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1

幼儿的生活与成年人一样,具有完整性、衔接性。现存的问题是幼师按照成年人生活节奏把幼儿的生活和学习分开,有目标地进行培养教育,确实这样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安全,但是我们却忽略了他们不同于成年人的生活节奏,忽略了他们的自主性,把他们的实践活动仅作为学习后的放松,没有意识到它的教学意义。幼儿园和幼师应该做到的是把学习和活动看做一个整体,并对活动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加以防治,增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园一日活动中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二、儿童园一日活动的现状

(一)儿童活动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儿童活动就是通过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儿童活动首先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文化活动,具有自然属性,没有社会目的性,充满童心、童趣的,由此可见,儿童活动就有游戏的性质,具有整体性。幼儿园一日活动是儿童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日活动可以有不同的种类和内容,如手工制作、游泳训练等。在这些活动中幼师应该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多儿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远比书本模式让儿童记忆深刻,既满足儿童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容易体会和理解,促进儿童各方面发展。儿童在每次的园一日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学到很多与人相处的经验、基本的生活经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因此,幼师幼师应该多规划园一日活动,增加在日常活动中教育儿童的机会,对活动存在的危险做出预计,做好防范措施,对儿童在园一日活动中的安全做好保障。

(二)儿童园一日活动存在的问题

儿童的园一日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各种活动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其中包含着共有的教育形态,园一日活动对幼儿的教育意义是显著的,幼师一定要关注到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各种对儿童的教育都应该吧儿童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因此,在园一日活动中一定要做到有组织、有目的,幼师全程陪护。儿童的幼儿园生活要结合儿童的生活进行安全、保健教育,在园一日活动中可以更好地培养儿童的社会态度、情感、交流合作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等。由此可见,幼儿的园一日活动对其发展非常重要。但是目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作为一种活动教育,在很多教育者眼中并没有集体教学活动重要,常常作为儿童休闲放松的部分,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没有相关计划、组织模式,也没有明确的目标,生活活动没办法转变成教育活动,没有把儿童的普通活动变和集体教学活动有一样规模的教学活动,没有办法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其次,在儿童的活动中幼师追求学习结果,在环境氛围与规则制定等方面很少关注到儿童自身的需求,不能做出其实符合儿童发展现状的教学方法,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活动是一种游戏化的生活,只是要求儿童遵守幼儿园的规则、遵守成人制定的规则,没有根据儿童的特征抓住园一日的教育意义,挖掘幼儿的潜能,发现潜在的教育机会,遵照儿童原本的活动形态进行组织教育,寻找一切可以教导儿童的途径。最重要的是,园一日活动不同于普通室内的教育教学,属于活动教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儿童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儿童之间容易发生冲突,而且不会较好地处理问题,活动器材的安全性不够,儿童容易发生危险,儿童之间追逐打闹嬉戏也容易受伤,安全教育迫在眉睫。

三、在园一日活动中展开安全教育

(一)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的必要性

儿童时期的健康发展是今后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儿童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没有相应的安全防范意识,无法进行合理的自我保护,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安全教育非常重要。安全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儿童形成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幼儿园要改变教育理念,不要只是注重只是教学,也要为儿童的能力发展加以重视,其中着重培养的就是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多种类型的园一日活动,培养儿童主动保护自己的意识,把安全放在首位。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把园一日的安全教育和儿童的实际认知能力结合起来,让儿童获得保护自身安全的基本知识,让儿童在活动中自觉、积极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儿童安全意识。

(二)转变教师观念,实施安全教育

幼师要意识到园一日活动对儿童的发展很重要,课程观念要转变,不是粗放地对待一日活动,而是做精密地划分,详细地规划,严密的组织,确保儿童在有事的保护下,安全的完成好一日活动,在活动中学到应有的知识。

(三)合理选择安全教育的内容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2

: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工作模式。目前,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安全的报道仍不时出现在报纸上。追本溯源,留守儿童安全问题频发与儿童缺乏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留守儿童。一些研究指出,中国中西部偏远地区的许多学校受到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和教师的限制和制约,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较少[1].对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远远超出个人、家庭和学校的能力,因此,以社会工作的方式对缺乏经济和社会资源的留守家庭和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十分必要[2].滇西融合了边境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务院扶贫办,2012).目前,滇西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较为严重,以意外伤害为例,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明显高于该地区非留守儿童[3]从社会工作的角度,科学构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模式,对指导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被称为儿童生活和互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作为一个行为系统[4]。结合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该地区留守儿童可从外部生态环境系统相对有限。这表明,在构建滇西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社会工作模式时,可以加强外部系统(包括地方高校、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新闻媒体)的支持作用,促进微系统(主要指学校和农村社区)安全教育环境的优化。其中,微观系统中的留守儿童是安全教育的重点对象,学校、农村社区等微观系统是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外部系统因素是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重要外部支持资源。

。每个方面包括三个方面:安全教育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资源支持体系。

(一)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

的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应以学习安全知识和掌握安全技能为主要目标,以预防意外伤害和人身伤害为具体教育内容。以留守儿童性安全教育为例,笔者发现滇西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在学习性安全知识和掌握性侵犯预防技能方面比较薄弱[5]。因此,以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为目标,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十分必要。

的中小学教师是指导和促进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的重要他人。中小学教师对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目标应是使这些教师能够进行简单实用的安全教育,安全教育培训是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此外,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都是通过“熟人型”人际圈中的“氏族关系”联系起来的,以实现安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人际网络潜在的重要作用。因此,高山社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应以提高社区居民的儿童安全教育意识为重要目标。为提高农村社区居民(包括监管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安全意识,应将农村社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知识的宣传作为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

(二)资源支持体系

的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社会工作的构建需要政府部门、地方高校大学和新闻媒体的支持与合作。只有上述力量的有效参与,才能实现相应的留守儿童安全教育三个具体目标。具体措施包括:一是地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尽快出台有关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政策措施,并提供专项教育资金,提供经济保障。二是可以组织当地公安部门与地方高校大学合作,根据当地情况(包括基本教学内容和基本教育要领)编写留守儿童安全教育内容书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手册,为安全教育提供应有的教育资源保障。三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社会工作相关专业指导作用,以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和社会的形式,组织大学生开展相关安全教育和教育活动。第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全社会更加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笔者认为,在评估构建的社会工作模式的可行性时,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从理论层面,三个面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模式充分考虑了该地区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微系统之间的关系《三个面向》旨在为留守儿童提供立体、多维的安全教育网络。在实践方面,党中央和国务院近年来非常重视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国务院大学2016年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第13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做好留守儿童农村的关爱和保护工作,必须坚持政府的指导,促进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该文件的介绍还为本文件中社会工作模式的实施在国家一级提供了政策支持。此外,从模式的条件保障角度来看,滇西民族地区是云南省定向扶贫(包括教育扶贫)的关键区域。该地区各级政府迫切希望地方高校能够充分发挥“地方智库”的作用,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而地方高校在该地区也认为,提高服务地方的实效性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本文构建的滇西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社会工作模式具有政策条件和操作的可行性。

引用

[1]胡朝晖,王红玉。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杂志,2012,(2):27~31.

[2]郭峰。留守儿童区农村生存状况评价及学校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3]严文静,栗树珺。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措施[J]。现代医学与健康,2011,(5):62.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均衡发展;教育问题

随着近年来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

首先,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其次,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自身文化程度不够而不能督促孩子学习等等。再次,一些孩子过早地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童年应有的天真与家人的呵护被剥夺。(二)学校方面留守儿童处于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环境下。由于地区大多偏远,优秀的师资缺乏,而教学设施也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从而使得薄弱地区愈加薄弱,形成恶性循环。在这样的环境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愈显重要。

二、大环境下的教育方法探究

(一)知识的拓展

在教育均衡的前提下,留守儿童被给予同等的师资力量外,还应拓展其知识的储备量,开阔其视野,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均衡。增加知识储备不光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补充与拓展,还应是通过课外书籍的阅读量逐渐进行丰富。这样才能开阔留守儿童的视野,使其思想更加自由与饱满。在学生的心里,教师是崇高的,因此教师应正视自己的言行,不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还应在平时的生活中保持良好的行为品性。

(二)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现今社会,人们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十分关注,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缺少家庭的关怀、过早分担家庭的重任、自卑心理作祟、虚荣心强,这些都易让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他们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倾诉或是正确的疏导。因此需要在教育均衡这一大背景下对其重新地、正确地、系统地进行辅导与引导,从而使其走上正轨。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还应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其品行培养。同时在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应该注意方式与方法,避免将其标签化,不同情况不同方法对待,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丰富留守儿童课余生活

留守儿童与同年龄儿童的一大差别就是课余生活丰富程度不同。学校在加强课堂知识讲解的同时应注意课余生活的创建。课外活动在儿童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课外生活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通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偏低龄化的情况十分严重,平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很少;课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这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学校应多安排一些有意义的集体活动,让儿童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还可以在活动中教育其养成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良好的品质。

(四)进行法制安全教育

加强有关留守儿童的法制安全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安全教育,积极组织安全演练,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其应急避险与自救的能力,从而预防溺水、煤气泄漏、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对留守儿童产生伤害。可以通过模拟灾害现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做到学以致用,将知识融入其中,真正理解。其次,在家长中普及安全教育工作,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进而加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进程。这并不只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更是对家长的督促,进而促进其对留守儿童做到全方位的正确教导。

(五)家校联动

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首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积极热心地进行引导,学校要成立相关的留守儿童家长委员会。在对家长的引导工作方面给出适当的建议,多方支持家长关心照顾留守儿童,支持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学习,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烦恼,积极努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并且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建立一系列的监督制度。减少父母和留守儿童之间的距离与隔阂,督促父母增加对自己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定期回家看看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等等,从而强化留守儿童父母的监护责任,逐渐从源头上缓解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的问题。

(六)全程管理

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管理,要从新学期新生报到时做起,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入学管理工作,建立相关的留守儿童信息汇总,并对留守儿童父母等家庭成员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清楚了解留守儿童的基本信息,将教育和关爱留守儿童纳入教师教育的重点内容,着重增强班主任照顾与看管留守儿童的能力。积极发挥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的模范带头作用,将关爱留守儿童成长深入各项组织活动中。

三、相关实施方式

(一)政府的监督与实施

政府在义务教育均衡这个大环境下起到监督与实施的作用。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特别是最近一级的领导更应重视,因为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投入不是十分重视,因此切实改善留守儿童教育条件显得尤其重要。首先,应改善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其次,应完善法律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律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让其有一个合理、舒适、安全的受教育环境。

(二)学校的引导角色

学校在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时应发散思维,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联系个人情况,正确地通过心理辅导来帮助其树立信心;加强硬件设施的配备,真正做到教育均衡;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教师应多与其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其内心动向,以便于更加准确地对其进行定位与培养,所以学校要起到充分引导的作用。

(三)社会的正确关爱

在义务教育均衡的条件下,应营造出社会各界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健康成长。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通过与不同的人的交往来丰富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并从中受到教育。这就是通过现实生活来教育留守儿童,让其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但社会应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而不是过于同情,本着怜悯施舍的心情去对待留守儿童,给予多一些关心即可。

(四)家庭的呵护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4

一、以少先队科研为依托,建立少年儿童生命教育平安行动的校本课程体系

科研兴校,科研兴队。建校初,基于少先队员爱说、想说、愿说的《“悄悄话信箱”:心灵沟通的绿色通道》这一课题的适时研究使我校从一所新校蜚声省内外;《基于体验的小学生“四有”德性养成研究》谱写了以体验为载体,生活化、实效化的少先队品牌教育。系列化的少先队课题研究,引领着我校少先队工作蓬勃发展,更为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课题以道德生命教育模块课程《德育童谣》、心理生命教育模块课程《悄悄话信箱》和生理生命教育模块课程《安全教育·自救自护》为主体,编写了图文并茂的“心理生命教育”校本教材,开设了德育童谣课、悄悄教育心理辅导课、安全教育自救自护课等平安行动校本课程。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图文并茂的趣味教材,“无痕”的教育手段,有效地培养了儿童自我调节和生存自护能力,促进学生正确生命观形成,在自我亲历、感悟中实现生命教育。以少先队科研为依托,有效地建立了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我们看到了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所绽放出的夺目异彩。

二、创新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活动载体,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安全自护知识

1.平安童谣人人诵。小小的童谣,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欢笑,增进了朋友间的友谊,更包含着有趣的科学知识,踏实的做人道理。为了使安全知识在少先队员中间得到广泛流传,从而让少先队员更加牢固掌握生活安全、活动安全以及各类突发性事件的自我保护意识。我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童谣传诵活动,积极拓宽教育渠道,让诵读童谣活动成为少先队员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让童谣伴随少先队员健康快乐成长,收到很好的效果。

“火灾时刻勿慌乱,被火封住要冷静。一捂二蹲三看清,逃生计策牢牢记……” 这是我校少先队员创作、传唱的“消防自救童谣”。我们还开展了“平安童谣亲子歌咏比赛”、“平安童谣进社区”、“平安游戏进校园”、“平安童谣一点通”等活动,通过“学童谣—编童谣—传童谣—演童谣—用童谣”,少先队员在轻松愉快的童谣游戏之中,在快乐的吟诵中,在简单易记的童谣声中,在轻松愉悦“润物细无声”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许多安全知识。

2.平安金点子人人找。一只只城堡式的小木盒,上了漆,开个口,贴上“悄悄话儿对我说”、“金点子你来提”几个字,就成了“悄悄话信箱”和“金点子信箱”。自两箱开设以来,成为了孩子们倾诉和表达的绿色通道。“悄悄话儿悄悄说”打开了无数孩子的心结;“金点子信箱”更充分体现了少年儿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为了学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更加到位、有效,学校大队部开展了向全校少先队员征集“平安金点子”的征集活动。“火眼金睛——快来寻找身边的安全金点子”,征集一出,即刻激起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油锅起火,锅盖上。电器起火,断电源”“放学后要少游荡,少在偏僻的地方逗留。如带钱,应分开放在书包的角落”“不要进入非法网站,拒绝不健康信息”……队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将好建议投进“金点子信箱”。活动共征集到1000多条平安金点子,我们从中精选了60条,汇编成《平安自护金点子集》。《平安自护金点子集》为少年儿童平安自救自护成长撑起一把平安的保护伞。

3.平安情景剧人人演。我们根据情景剧的特点和少先队员心理发展的特征,分低、中、高三段提炼了少先队平安教育情景剧主题:如低段的“我迷路了”、中段的“安全游泳人人夸”、高段的“‘谨’+‘慎’=安全”等15个周次共45个主题。孩子们诙谐幽默略带夸张和生涩的表演让师生在娱乐的同时上了一堂堂直观生动的安全教育课。队员们说:“原来亲身演情景剧,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变得如此容易、简单也更明了了。”辅导员说:“情景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技能,安全的警钟时刻敲响在孩子们的心中,安全教育更是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创新少年儿童平安行动的活动模式,以体验为途径锻炼少年儿童安全自护的技能

体验是一种亲历活动,体验产生情感,从而将知、意、行三者统一起来,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培养道德行为的习惯。体验是少年儿童安全自护技能形成的基础和途径,体验模式是少年儿童开展平安教育的最新、最有效的模式。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5

一辆正在行驶的轿车在经过路口时,副驾驶一侧突然掉下来一个两岁半的女童。紧接着,就在女童落地仅3秒钟后,驾驶这辆车的孩子父亲,从驾驶室蹿到了副驾驶室,也跟着跳出了车外。但是,车子却没停下,处于“无人驾驶”状态往前继续行驶。好在紧跟其后的一辆出租车及时刹车,女童只是受了皮外伤。而“无人驾驶”的车子,则撞上路口的行道树,所幸没造成其他伤亡。

这是今年5月9号,发生在浙江温州划龙桥路与东龙路路口的惊险一幕。很庆幸这次意外并没有造成人员的伤亡,然而细细一想,国人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对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却让人心惊肉跳。

事实上,这样的事绝非个案,更不是危言耸听。交通管理部门分析儿童发生道路交通意外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儿童突然出现在机动车道上;二是儿童从车前或车后突然蹿出。在儿童事故中,其中约半数是因为儿童自身违法行为而引起。而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自2009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的汽车产销国开始,每年中国有超过1.85万名14岁以下儿童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儿童因交通事故的死亡率是欧洲的2.5倍,美国的2.6倍。

应该说,儿童交通安全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百谈不厌的原因一方面是它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安全教育的效果还亟待提高。近十年来,我国的汽车产业急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多起严重交通事故,也使得人们开始觉醒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尤其是幼龄儿童及学生的安全出行问题。家长和老师们一定试过对孩子耳提面命,但却总是效果甚微……事实上,这也是为何像BMW这样的企业,要费时费力的举办“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的重要原因。

缘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早在2005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就来到了中国。

这个项目旨在帮助4-9岁儿童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培养交通安全意识,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交通安全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孩子,让孩子们能够在日趋复杂的交通环境中保护自己的安全。

是的,BMW不仅制造着全世界最好的汽车,同样以其“严谨、负责”的姿态,致力于儿童交通安全的教育。作为世界顶级汽车产品制造商,BMW一直努力提高产品的主动和被动安全性,并积极致力于相关产品的研发,如设计制作汽车专用的儿童安全座椅。同样,作为交通安全教育的先行者,早在20多年前,BMW便前瞻性地积极参与世界范围的交通安全教育。1977年,BMW即成为世界首家向所有驾驶者提供专业道路安全培训课程的汽车制造商。现在,该培训已包括40个不同的项目,遍及中国、欧洲、美国、加拿大、南非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BMW同样重视并积极投入到对儿童的交通安全教育中。八年来,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坚持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通过点滴努力不断扩大和深化中国受教育儿童的范围和地区,力求让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生活。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接受安全教育,BMW连续三年与教育部合作,发放《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并计划在全国的“BMW童悦之家”中设立安全屋或安全知识角,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援助。

回溯过往,训练营在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唤醒公众关注儿童交通教育的创新之旅上,已走过了八个年头。从几个试点地区到全国20多个活动城市,从好读易懂的儿童交通安全读物《安娜&保罗和贝贝鼠》到与教育部合作出版的《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从交通安全的大本营到环保小课堂,到今年即将搬上电视荧屏的“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八载教育之路,经过不断的创新与沉淀,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从活动形式到活动范围、渠道和受益人群,均取得了极大的突破,收获了无数安全成长道路上的感动。

应该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以持之以恒的爱心与专注,与中国儿童相伴八年,累计超过33万儿童从中受益。如今,训练营已经不仅是一个传播儿童交通安全的公益项目,更是一个颇具公信力的公民文化品牌。

行动:用心浇注的“情景课堂”

那么,BMW是如何让安全教育深入“童心”的呢?哥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来说,兴趣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因此,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一种“寓教于乐”的全新教育模式。

一辆辆模拟小汽车,红绿灯、人行道……这就是孩子们的“情景课堂”啦!与其说它像是“课堂”,还不如说它更像是个游乐场,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挑选自己心爱的小汽车,排成排,在宝马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老师的指引下,学习道路上的交通常识。BMW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情景教育”模式,抓住孩子爱玩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今年以“争当交通安全小冠军”为主题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为孩子们精心设置了一个模拟真实交通环境的“迷你城市”。 孩子们可以驾驶着BMW迷你电动车前往各个场馆进行学习,在逼真的道路环境中学习交通规则以及生活安全知识;在“安安奥运体育馆”里通过多种体感游戏设备感受短跑、110米栏、跳远等奥运竞技运动的快乐,体验“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安全座椅体验馆”也通过震撼的4D体验,帮助孩子和家长更深刻地了解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

以救护技能为教学核心的安全教育,是今年训练营内容创新的一大亮点。除了学习交通规则和交通标示,小朋友们还可以与专业的安全教育辅导员一起,学习如何进行人工呼吸、外伤止血包扎、伤员护送等常用的急救知识,以掌握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方法,提高自身保护能力。这种“情景教学”的模式利用了孩子“善于模仿”的天性,并且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今年,除了安全读本的学习和训练营的活动体验,BMW还迎合孩子们的兴趣精心制作了“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动画片的上映不仅可以打破时间、地理上的限制,让孩子们在家中就可以开心的学习交通知识,还将训练营的教学范围延伸到祖国各地,让训练营的公益教育活动惠及更多的小朋友。

应该说,自进入中国以来,责任二字始终伴随BMW在中国的成长。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在中国常改常新,八年相伴,训练营的吉祥物“安安”成了许多小朋友的伙伴,而家长们也欣喜地看见了孩子的改变。

今年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已经在北京、济南和沈阳陆续展开,接下来训练营还将抵达成都、昆明、上海、杭州、厦门、广州、深圳等城市。除了现场活动,2012 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将继续与教育部合作,发放《BMW小学生交通安全读本》,并计划在全国的“BMW童悦之家”中设立安全屋和安全知识角,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提供必要的安全教育和援助。在此基础上,经过精心制作的“BMW儿童城市安全生活电视系列动画片”更将于今年与全国小朋友见面。动画片的播出也将极大地扩展训练营受益人群,将安全意识传递到千家万户。

编者按

这两年来,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繁荣,尤其是一些领先企业的成长成熟,社会责任成为他们除了汽车本身之外关注的又一个焦点。BMW如此,其他厂家也是如此,纷纷在社会责任和公益领域献策献礼。而BMW无疑是其中起步最早,也是做得最成功的厂家之一。这一点,本文所述的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且不说八年如一日的坚持,其创新的“寓教于乐”形式便为我们留下了众多启迪。

这八年来,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从关爱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寓教于乐为核心的“情景教学”方式,为孩子们营建出了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也让我们看到,教育并非是枯燥的教科书,还可以充满游戏的乐趣、互动的体验。

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无疑是明显的,通过切身的体验,交通安全的理念能够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大脑,这些在游戏中学到的交通安全理念将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一生。

诚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一司副司长王定华所说,“BMW儿童交通安全训练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形式,培养了儿童自我保护的交通安全意识,充分激发了儿童对‘绿色交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促使每一个在场的成年人更严肃地思考对环境和未来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儿童安全知识教育范文6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日益突显。本文基于对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人身安全情况的实践调查,研究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面临的问题,并从家庭、学校、社会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人身安全

据全国妇联调查,我国有近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们日常生活行为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定。近几年,不断有留守儿童自杀、受到其他留守儿童施暴致死等极端的越轨行为的发生,案例触目惊心,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留守儿童行为的更深入的研究。

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河北省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及人身安全情况,我们深入河北省唐山、保定、张家口市和承德的农村地区,通过采访、发放问卷、走访及教育帮扶等形式完成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发现如下情况:

1.半留守家庭为主。

大多数留守家庭是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和孩子在家中。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亲出去打工的占70%,母亲出去打工的占9%,父母双方都出去打工的占21%。只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不能或很少能够直接接受来自父母的教育。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父母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一方面父母为孩子提供模仿者对象,另一方面父母也为孩子提供情感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甚至缺乏平常的情感交流。他们的日常起居、健康卫生得不到父母的照料,他们的情绪与情感也无法及时地与父母互动,甚至一个简单的拥抱和简单的交流都没有。而这些都是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的家庭体验与社会经历,这种缺失使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产生空缺,儿童缺乏家庭安全依恋,会形成低自尊。

2.留守儿童受暴力情况。

(1)留守儿童遭受暴力情况较严重。大多数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这其中以校园暴力为主。但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很多孩子难以有效地保护自己。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高达33%的人选择了默默忍受,8%的人选择了求饶,8%的人选择用暴力还击,忍受意味要无休止忍受暴力,这对于留守儿童的身体与心灵都会产生恶劣的影响。儿童并没有掌握应对暴力事件的合理方法,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解决问题,长期下去,形成恶性循环,会产生恶劣的后果。(2)对于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的监管与处理不当。①家庭对于应对暴力事件方面的教育仍有很大欠缺。首先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护与管教,也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形成正确的定位。其次,在我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这方面的教育是回避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接触这些,也不对其谈起。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对其更多物质上的关心,而疏忽其他的教导,使一些孩子行为无约束,任意妄为欺负别人,一些孩子内心无法倾诉,被人欺负。②政府对于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关注不足。政府行为在学生暴力安全问题处理方面没有“存在感”。政府在学生人身安全方面的作为仍偏向隐性的主导地位,比如校车的统一购置、学校教育的硬性规定,但每当发生学生人身安全事件,学校和学生往往会成为舆论的主要关注点。政府对于留守儿童伤害这种问题,大多数情况下会采取一种回避的态度,缺乏对这方面应对的积极态度和有力措施。

3.在保护自己人身安全方面,留守儿童更多希望得到家庭父母的交流指导。

但对于留守儿童,最为缺乏的就是与父母的相处,这是留守儿童情感主要的缺失。

二、针对各方主体基于心理和教育角度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解决的建议

1.父母。

(1)经常定期联系孩子,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孩子多谈生活、学习以及学校中的事情,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2)多和学校、孩子的临时监护人交流孩子的情况,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中的变化和态度。

(3)加强孩子关于人身安全方面的教育,告诉孩子保护自己的正确方法和应对危险的正确处理手段。在对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性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长不仅对孩子的性教育羞于启齿,而且还要隐瞒有关性的知识,这会使孩子可能会以不正确的方式了解性知识,而了解到的性知识大多数情况下为错误的,结果可能会使孩子形成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2.临时监护人。

(1)尽量和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加强生理卫生指导,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加强家庭教育,改变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的状况,正确地管理教育孩子。要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临时监护人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同时也要积极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临时监护人可以通过和其他家长探讨教育和管理孩子的方法,也可以举办或参加家庭教育辅导讲座,交流和学习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职能。

(3)要加强对孩子人身安全的关注,一方面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伤害,另一方面防止孩子在学校和社会中受到伤害。

3.学校。

(1)克服老师对学生的“校园暴力”现象。校园暴力的一种体现就是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一些不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体罚和人格侮辱。要克服这一现象,就要求教育部门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校园教师的师德建设,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选拔任用制度和奖励惩罚制度,在选拔和任用一线教师时,要对教师的爱心、责任感和正义感有更高的要求,要通过多渠道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教师师德的评价,奖优惩劣。通过培养教育和制度建设,营造一种尊师爱生的氛围,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学校加强纪律管理,减少儿童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学校要做好对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工作,宣讲一些安全知识和自卫的技巧,提高儿童抵抗外来侵害的能力。同时学校也要做好安全保卫工作,对于校内发生的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要依照学校规定以及相关法律进行严惩,严禁本校学生在校内外组织或参加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教师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那些有不良课外文娱生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改正。

(3)注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对儿童的心理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成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和开设心理课,讲解心理知识,对心理紧张以及近期内行为有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建立责任制,由班主任以及各科老师对接相应的儿童,平时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照顾,了解他们的情况,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随时的辅导。

(4)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学校尽可能完善基础设施,修建篮球场、足球场等课外娱乐健身设施,鼓励学生们积极进行有益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开展运动会、欢度“六•一”等活动,用新颖独特的活动来吸引学生们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能够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5)注重对学生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当前情况下,我国性教育的意识和方式都比较落后,而正确的性知识和性道德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教育中不应回避这一问题,应该选择合适的方式对相应年龄段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性知识和性道德教育。这样对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性问题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

4.政府。

(1)大力发展经济。经济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必须发展经济。在地方政府层面上,要大力发展本地的经济,留下本地的劳动力。在国家层面上,要加强宏观调控,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镇化建设,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2)政府加强对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使群体能真正了解与其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宝贵政策。政府加强监督,需要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3)完善法律建设和制度建设。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切实保障儿童的利益,为维护儿童的利益提供社会保障,减少社会对留守儿童的伤害。完善农民工子女随迁制度,从制度上打破阻碍子女随父母进城生活和接受教育的藩篱。

三、总结

留守儿童现象是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与长期固化的二元社会制度之间摩擦的结果,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隔两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的作用对于留守儿童产生了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影响,这些导致一些留守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伤害或是行为失范伤害他人。河北省留守儿童的家庭以半留守家庭为主,其中主要是父亲出外打工,母亲在家带孩子。多数的留守儿童遭受过不同形式的暴力,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有着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也有严重的影响。在应对留守儿童人身安全问题上,需要儿童本身、父母、临时监护人、学校以及政府各方的共同努力,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让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得以解决。

作者:刘萍 鄢载鹏 沈飞 苏林伟 张晓敏 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