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例6篇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1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兼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级政工师、高级经济师。在担任总裁的7年中,于淑珉带领海信集团成为一个政令畅通、行动迅速的企业集团,取得极大的发展。2007年1月当选为“中国十大女杰”之一,曾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首届“三八”红旗手标兵等。

前瞻观点: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同时还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否则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

2006年影响力:

2006年,海信成功收购科龙,成为国内惟一拥有“海信”、“科龙”、“容声”三个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并拥有沪、深、港三地两家上市公司。2006年海信电器的年度销售收入为435亿元,累计增长16.2%。海信电视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平板电视在国内市场连续三年排名第一。

核心技术的缺失是中国家电企业发展的最大隐忧。要发展,实现从大到强的蜕变,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对海信来说是如此,对所有的中国企业来说都是如此。中国的家电企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行业之一,因此更要在这个方面起表率作用。2007年,中国企业要将自主创新提到日程上来,并切实地实施下去。

海信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以往所有的电视芯片都产自国外,这意味着中国电视没有决定自己产品的权力。于是,在巨大的投入风险之下,海信2000年组建了芯片研发团队。2005年6月,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产业化的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研制成功,我国年产近7000多万台彩电无中国芯的历史就此打破。同年,海信又研发成功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矢量变频冰箱控制技术。此外,海信还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体系,培养了大批的技术人才,在数字视频处理芯片、矢量变频技术、智能交通、3G手机等关键技术上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04年海信明确提出了平板电视将遵循摩尔定律的发展规律,到今天平板电视市场的突飞猛进充分证实了海信在技术创新上的发言权。2007年,海信将全面进军多媒体,成为“全球多媒体产品提供商”,率先布局多媒体,相信也会取得成功。

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突破,海信也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日前,海信冰箱刚刚捧得“中国家电行业科技创新示范产品奖”,不久,变频专家海信空调、保鲜专家海信冰箱又荣膺由中国制冷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大奖,海信成为惟――家获此殊荣的空调品牌和冰箱品牌。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海信的技术优势与创新精神。

只有自主创新,只有坚持研发最新的技术,才能领跑市场,这就是“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但是,只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如果没有好的管理制度,执行力低下,那么有了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产品也很难形成真正的市场竞争力,而且终将导致技术和创新领先地位的丧失。因此,在2007年,企业执行力的加强也是十分必要的,所有企业都要重视这一点。

海信的员工必须要有在最短时间内学习战略精神和贯彻战略思想的能力,这样企业的决策才能快速实施。为了保证执行力贯彻的良好效果,企业要以关键的少数制约次要的多数,重点转变这些“关键的少数”的思想观念,以这些“关键的少数”去影响“次要的多数”,企业的经营革新工作才能贯彻到底。这就是我常说的“管理出效益”。

综合起来,“技术立企业,创新谋发展,管理出效益”是企业永远的主题,2007年则要在2006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继续将这三点贯彻下去,树立良好品牌,为建立百年海信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浏览成功营销网站:省略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2

通信技术领域本身是一个高科技领域,对从业人员要求高,但目前由于传统思维的固化与传统管理模式的延续,使得管理方式落后,而创新型人才补充不足,培养不够。目前普遍管理人员依然停留在旧有管理模式上,沿用过去的管理方式,使得管理松懈甚至阻碍了科技进步。通信技术的革新最终责任落在基础执行人员本身,其科研人员的培养与传承是现阶段电子通信领域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在技术研发过程中,人员管理松懈是基本问题,且其技术不过硬,创新意识不高,管理标准的不统一也是造成现阶段通信技术领域创新步履艰难的核心因素,培养创新型人才与引进创新型观念是整个行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

2通信技术管理探究

通信技术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其中管理层面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着整个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因此对管理活动各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通信技术创新现阶段主要障碍集中表现在与相应的管理方式的不适应,企业内部人员对新型的通信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模式没有贯彻学习,甚至出现了抵触情绪,因此对通信技术的创新应首先从管理活动入手,树立宏观管理模式,将先进的管理技术理论纳入到企业的文化活动之中,以达到企业内部点对点的合作与高效运行。管理创新不能单独进行,要与科技创新并肩而行,以此更好地适应新经济形势下通信技术网络的自身发展需要,企业也要在创新过程中不断做出自己管理活动的调整。通信领域管理创新要求有一个标准化、一体性创新性队伍,如此更好地实现企业与科技的同时进步,一方面要加快引进创新性人才,确立相应的创新奖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对原有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整体企业的科技水准。通信技术创新与管理的创新实践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自我想象的结果,是结合全人类的聪明才智,在全球一体化经济模式下完成的一种创新模式。我国自主通信领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自我体系,并且在某些单独领域甚至超过了国际现有水平,在这一突破性背景之下,我国的相关通信领域应该进一步发展相关的通信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通信技术,尤其是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方式,吸纳各个国家的投资项目注入相关通信项目领域,这对我通信技术领域的革新是具有相当重要意义的。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不单单是单独创新,对于管理创新应该满足于市场的基本需求,随着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形成,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正在缩小,这正是我国通信技术领域创新的黄金时期,有效利用该时期段别国优秀的管理模式与经验达到科学管理的目的。此外,在开展通信技术领域的创新时,要利用通信技术的本身优势,来促进管理创新,如此走向国际市场,与他国形成良性的合作效益。

3结论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3

近年来,专利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专利要求必须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的目的是为了让专利所有者拥有排他性使用该项技术的权利(Chesbrough,2006),使其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动态的和无形的资产,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如生物技术和化学品行业。本文主要定位于高新技术企业,探讨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其中重点讨论了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管理提供理论指导,最终目标是通过有效的专利管理改进创新绩效。

2专利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内涵

2.1专利管理的内涵

专利管理一般定义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专利管理的作用机制重点表现在专利获得、保护和商业化三个环节,这些环节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国外学者Macdonald(2004)对“专利资产管理”做了广义上的定义,有效的专利管理是组织维持其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手段。先前的研究使用专利来衡量组织技术创新绩效,并把它们作为创新的产出(OECD,1997;Cohen等人,2002)。然而,事实上只有在特殊情况下,专利可以作为创新的成果。大多数无形资产的创新成果没有或不能获得专利。因此,作者认为,专利确实是一个防御工具,但其作用并不仅限于防御工具,更是一个战略工具。这种转变需要深入的调查专利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2.2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

技术创新实质是一个过程,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究开发、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及其商业化。技术创新源于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包含了生产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的市场、获取原材料新的来源、创建了新的组织形式五个内容。企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才能发展。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的技术发明、专有技术、专利技术等都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曲元元,2008)。技术创新绩效是指对一个企业知识的应用和技术创新活动的评价(Hagedoorn和Cloodt,2003)。创新绩效的定义有两层含义。广义上讲,创新绩效是指技术发明和创新业务知识。同样,创新绩效也可以表述为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Shan,2002),产品绩效和工艺绩效。在高新技术企业,绩效通常与技术创新紧密相连。因此,创新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过程的有效管理,以及管理者应该继续识别、开发、保护、分配资源和能力,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狭义上说,技术创新绩效是指一个公司引入市场的发明创造的数量,即新产品,工艺系统,或者新设备。虽然许多学者对于专利是否纳为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意见不一,但他们一致认为在高新技术技企业,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绩效的合适指标(Mansfield,1986)。本文结合技术创新绩效广义与狭义的概念,定义指标内容应该包括经济利益,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即技术创新绩效由经济绩效(EP)和社会绩效(SP)来衡量。EP主要是指新产品或服务,利润的主要来源和创新成功率的报告。SP主要是指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专利管理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3.1专利管理为技术创新提供保障

从专利管理的一般定义可知,专利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产权制度安排,创建激励技术创新的制度环境,促使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创新技术作为生产要素、无形资产、战略资源的重要作用。专利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新技术的创造、推广和应用,以此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而是提供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完善的法治体系。因此,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就能避免其他企业搭便车的行为,以及窃取技术创新成果和知识资产的行为出现。最终激励企业追求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2专利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专利管理的制度环境为技术供需双方提供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为企业带来收益,有些创新活动会给企业带来风险。比如竞争对手比本企业更早推出更具创造性的新产品,或是消费者在消费观念和需求上发生了相应变化,或新产品投入新市场的成本太高,企业盈利过低或不盈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可以规避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文献,从已有的专利技术中汲取思想、经验和教训,做好相关领域技术和市场的预测,最终通过申请专利来巩固市场地位等。针对市场需求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以及竞争对手施加的压力,高新技术企业不得不承担愈来愈大的市场风险这一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专利管理调查专利信息,预测市场前景;最后通过申请获得专利来增加防御屏障,从而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规避市场风险。

3.3专利管理能够激励技术创新,维持企业竞争优势

良好的专利管理能够确保科技人员的创新成果不被窃取,激发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因为技术发明创新获得了专利,可以激励科研人员的发明创造积极性,进而推进技术创新。所以,有效地专利管理也是激励科研人员发明创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利制度通过发明创造者的专利申请获得而依法授予其专利权,专利权人就拥有了排他性的使用权,或者进行专利权转让后,可获得比投入大得多的回报,这样就有了资金来源,可以支持科技人员继续新的发明创造,促进技术创新成为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此外,专利管理通过实施无形资产管理、保护专利技术和技术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方式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保护,从而使企业保持技术创新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3.4专利管理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绩效

提升专利管理是高新技术企业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途径之一。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的技术进步、创新往往都是与专利保护密不可分的,专利的获得能够激励技术创新。专利获得对于专利的保护和商业化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专利的获取和商业化的结合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提高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是有效的专利获得和紧随其后的专利保护和专利商业化。

3.4.1专利获得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获得是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志之一。一个重要专利的获得能够促进销售额提升,增加市值。专利引用也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绩效,进而提升企业绩效。由于我国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处于制造业领域,专利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专利的获得就意味着企业无形资产的增加。专利作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生产经营性资源,能够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3.4.2专利保护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保护的作用是防止竞争对手简单地复制或反向发明。专利保护降低了公司感知市场的不确定性,并且降低了等待的时间价值;因此,专利保护能提高企业的经济绩效。企业要想成功地通过内部(如产品开发)或外部开发手段(如转出授权)获得技术回报,就需要进行足够的专利保护,来维持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的有效性,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

3.4.3专利商业化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专利管理由专利获得到专利保护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专利商业化。专利商业化的模式包括独立的生产,特许经营,规范专利许可,销售,建立初创企业和企业联盟。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获取、专利保护都是为了专利最后的成功商业化,通过专利商业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为市场提供所需要的产品,从中获取利润。

4小结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4

关键词:国有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国有企业的管理创新及技术创新的内涵

在新时代下,我国国有企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瓶颈的约束,使得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必须对企业管理及技术进行创新,以确保国有企业稳步发展。所谓管理创新,主要是对企业中固有的传统思想、管理模式、经营管理、战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进行创新,还需注重企业内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从人这一活跃因素上入手,推进创新工作的顺利进行。管理创新过程是复杂的,因此,在进行创新时,应该抓住关键因素来展开,以免浪费人力和物力。而技术创新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从广义上来说,是指通过发现新的科学技术,将其通过企业理念的转化,打造成适合企业的一种生产力。而从狭义上来说,技术创新主要是企业对第一次出现的技术进行应用,如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市场等。在技术创新中,应注意抓住市场需求,提高技术和市场需求的衔接程度。

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目前,国有企业由于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其在管理创新方面仍较为滞后,呈现出不平衡的现象。现在国有企业中理念先进的企业不乏其数,例如我国的联想企业,其在世界大型企业中已经遥遥领先,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管理落后的国有的中型或者小型企业,其管理机制没有活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国有企业在管理上缺乏创新的动力。很多国有企业缺乏学习先进管理理念的激情,或者在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时,不顾实际情况,而照搬照做,使得其创新管理实际上并没有落到实处,无法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国有企业在创新中没有分清我国企业经营机制和外国经营的差别,由于国内外市场环境的不同,也决定了经营战略的不同。再者,国有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围绕物资管理展开的,而忽略了企业中关键因素——人的管理。同时,由于缺乏积极的激励机制的引导,导致了产权制度和企业分配制度之间的严重脱节。最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不够成熟,因此,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缺乏丰富经验,且遗留计划经济的踪影,没有树立起先进的管理理念。另外,我国国有企业缺乏和国际市场的接轨,从而容易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纠纷,且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大家都相互推卸责任,从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能承受新时代的各种挑战。我国国有企业由于其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其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这就导致了分工的不明确,责任的重复或者疏漏,从而不利于提高其工作的效率。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仍有大部分尚处于亏损状态,为了尽快摆脱该困境,应该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对我国国有企业在新时期下的管理以及技术的创新进行了分析,以进一步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强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意义

(1)国有企业强化管理是其在新时代下进行改造的重要途径,管理创新能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从人员的分配、组织结构的配置到生产设备、生产成果的市场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为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效益提供基础;其次,管理创新也有利于企业获得最大的效益,有效防范风险。通过创新管理,加强对企业存在风险的评估,建立起全面的风险控制机制,采取合理的措施及早进行预防,能大大降低企业亏损发生的几率。最后,进行管理的创新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在管理创新之上,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因此,推进我国国有企业管理,需依靠创新作为支撑。

(2)由于企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主要是创新,而其中的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但是普遍存在着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很多核心技术的掌控者都是国外的创业者,这就拉大了国内外的差距,因此,技术创新不仅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在国际市场上一个技术创新型的崭新形象出现。

(3)国有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追求最大化效益是企业等生产经营实体的首要目标,因此,创新是提高其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管理创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和潜力,优化其资金的合理配置。而技术创新则为产品更新换代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市场上各种产品不断被淘汰,不断推陈出新,国有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也能为产品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从而促进其经济效益的提高。

(4)管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管理主要是优化生产要素的配制,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管理创新能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而技术创新则进一步巩固了管理创新的成果。要进行技术创新的首要前提是管理创新。目前,全球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科技间的竞争,知识文化的竞争,但归根到底,实际上是企业组织管理的一种较量,因此,进行技术创新的前提是制度和管理的创新。只有创新企业管理,才能为技术创新提供渠道。生产力解放需通过改革,而改革成果则主要在市场竞争中体现,因此,在新时代下,企业技术创新应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其发展。

四、国有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途径

(1)从意识上强化国有企业的管理

为了进行管理创新,首要的是从意识上进行转化。转变企业一味追求利润的行为,形成盈亏自负的责任心和管理思想。未来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是专业化的企业家,非官员化的企业家。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导向,市场需求影响着企业的开发方向,也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效益。在利润最大化的当今社会环境下,企业创新理念是需要首先确定多元化的经营目标。开拓思维,寻找更好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另外,随着当代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制定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并存战略,已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是企业创新型文化之一。随着市场竞争力加剧,价格战也是企业战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尤其兴盛。因此,强化管理意识是必然趋势。

(2)加强国有企业和国际市场的交流

为了使我国国有企业更好地在市场上生存和发展,其生产应该与市场接轨,并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新产品,以开拓新的市场空间,带来新的盈利。很多企业在最大程度寻求利润的时候,应该明确其自身所处的市场环境,分清国内和国外不同市场环境,积极投入到国际市场竞争当中。由于国际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更新传统理念,在广泛的市场调研下,对产品进行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可以对国外成功企业的方法和经验进行借鉴,但同时还要根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科学的目标市场。在价格战中,除了要确保其竞争力之外,还要强化售后服务、品牌宣传等工作,以不断提高其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建筑企业想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做到提高企业的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在快速发展的建筑业中以足够的资本迎接创新和挑战。由此可见,我国的现代建筑业在各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工人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同时施工质量也有待提高,但只要真正的做到科学的对企业及职工进行改进就可以彻底的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1、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

1. 1地基处理的施工技术

地基的施工在整个的施工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上层建筑是否牢固,地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地基不好,建筑物极有可能会倒塌。因此,一定要对地基进行必要的处理,即要对地基进行必要的改良或加固.使其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用来保证地基更为稳定,使房屋

不会过多的沉降,提高它的抗液化能力等等。对地基进行处理主要有一下两种方式:

首先,对地基进行换土垫层处理。为了使地基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改变建筑物基础下软弱的持力层,就要对地基进行换土垫层的处理。换土垫层就是首先将基础底面下一定范围的较为软弱的土层挖去,然后将强度较高且压缩性较低,最重要的是没有侵蚀性的材料填充进去,再分层将其夯实便可成为地基的持力层。

第二,对地基进行砂井堆载预压处理。这种地基的处理主要适用于处理水工结构、机场跑道等深厚软土和冲填土工程地基。它是在含饱和水的软土层或者是杂填土地基中用钢管打孔,然后按一定距离打入管井,井中灌入透水性良好的砂,使其能够形成排水“砂井”,从而在建筑物施工之前,在堆载预压下,加速地基排水固结,提高地基承载能力。

1. 2桩基的施工技术

第一种是超流态混凝土灌注桩。它是由我国的技术人员长期在实践中自行研发出的一种新桩型。它在施工的工艺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具体的操作原理是:首先先用螺旋钻机在其上钻一定深度的孔,通过钻杆芯管利用特殊钻头向孔内自下而上压力灌注超流态混凝土。当混凝土面升至地下水位或无坍孔危险位置处,抽出全部的钻杆后,再向孔内沉放钢筋笼至设计标高.最后补足混凝土成桩。用这种方法连续一次成桩,既无振动也无噪音,同时还无污染,是一种提高单桩承载能力的好方法。

第二种是人工挖孔灌注桩。这种方法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在桩位挖掘成孔,然后将钢筋笼安放其中,并灌注混凝土从而形成基桩。此种方式除无振动、无噪音等优点外,操作还极为简单。由于是人工挖掘的原因,它还方便于清孔以及检查孔壁和孔的施工质量。在此同时,为保证施工工人的安全要为工人采取防止土体坍滑的相应措施,例如:钢套管护壁以及钢筋网护壁等。

1. 3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首先可以采用先张法。先张法的原理是在浇筑混凝土前就张拉预应力筋,并在台座或钢模上临时锚固张拉的预应力筋,浇筑混凝土,直到混凝土达到了一定的强度且能保证预应力筋和混凝土有足够的粘结时,马上放松预应力筋,在借助于混凝土和预应力筋的粘结的基础上,使混凝土产生余压应力。先张法一般仅适用于生产中小型构件,同时有固定的预制厂生产。

其次还可以用后张法。即要先浇筑混凝土或制作构件,并在构件体内按预应力筋的位置留出相应的孔道,待构件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规定的强度后,在预留孔道中穿入预应力筋进行张拉,并利用锚具把张拉后的预应力筋锚固在构件的端部,依靠构件端部的锚具将预应力筋的预张拉力传给混凝土,使其产生预压应力,最后在孔道中灌入水泥浆,使预应力筋与混凝土构件形成整体。

1.4电气接地施工技术

由于建筑工程设施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是人们经常会活动的地方,所以,在进行建筑施工时要对建筑中的电气通路实施适当的接地措施,尤其是一些高的建筑,其建筑层次之间都存在这一定的空间,但层次之间的空间较小,且都是钢筋、金属物、混凝土这些物质构建成的,其每个建筑物质之间的连接都是关键,必须要确保其连接处的结实与安全性。对室内一些电路和管道的设置要重点规划与安排,保证电路和管道的使用寿命与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程度。电气接地施工设置的合理可以避免电闪雷击,避免其对建筑物的破坏。

1.5建筑防水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时一定要对洗手间、浴室、厨房进行特别用材,以防水会渗漏,给居住者带来影响。在对这些地方进行施工时要使用合格高质量的防水卷材,运用高水平的防水施工技术,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的适用性。例如,在施工中要对建筑物的墙角、底部、拐角处进行特别的处理,因为这些地方都是会造成严重漏水,给房屋的建设质量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在施工时要严格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度去实施,对施工防水材料进行严格的检查,且要对防水施工进行严格的监督与管理,防止出现建筑施工防水技术出现问题。

2、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现状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是现代工程项目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重点, 对建筑工程整体施工进度、 整体施工质量, 以及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与控制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管理模式不合理, 行政和硬性指令的施工技术管理手段比较严重,建设单位对施工技术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施工技术管理并不符合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只是定性作出判断而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 这样的技术管理不利于建筑企业取得长远发展和不断进步。

3、建筑工程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创新

3. 1全面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

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相对也其他的公司企业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往往具有非常的工程阶段性、相对流动性以及一定的工程季节性,此外建筑工程的生产能力负荷有着非常大的不均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当代的建筑工程企业必须从整个建筑企业自身的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一定要吸收国际外的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整适应逐步的提高建筑企业自规范管理模式,同时经过调身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模式,建筑工程企业可以采取整个施工组织要科学合理并且与市场相靠拢,充分的保证整个企业生产的弹性,以及整个企业生产的刚性,此外对于施工的管理职能和施工作业职能要逐步的是两者实现分离,最终达到两者各司其职,相互促进。

3. 2全面创新的施工管理观念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其实就是整个建筑工程管理观念方面的创新,这也是提高整个建筑工程企业在当代激烈市场中生存下去的核心竞争力。众所周知,在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中如果建筑工程的企业管理者得到应有的重视,才会逐步的培养人才、_才能逐步的引进人才,同时加强创新的意识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的理念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思考管理当代的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有着非常大的紧迫性、艰巨性以及长期性,整个建筑工程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后才能从整个建筑工程企业长远的发展的高度来定位施工管理的创新,才能真正逐步的使创新工作实施到位。

4、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创新具体实施方法

4. 1 规范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要使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知法懂法, 守法用法, 自觉运用法律来约束自己, 时刻做到警钟长鸣。要规范职业道德行为, 做到讲原则、 讲正气, 不违规、 不作假。要加强廉政教育, 提高自律意识, 经得起各种诱惑, 真正筑起一道攻不破、 打不垮的廉政、 道

德防线。

4. 2 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使他们熟悉技术管理的相关业务和程序规定,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和水平, 使建筑工程技术管理更加规范, 更趋合理。

4. 3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过程监督

要实行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全过程公开、 全过程监督, 监督部门要全过程参与, 严肃查处弄虚作假、 违规的行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主管部门要强化责任, 明确分工, 确保资料齐全、 妥善保管, 使每一个建筑工程技术项目都有案可查。

结束语

只要不断提高建筑施工的技术和不断完善建筑施工现场管理制度才能够确保建筑工程施工的有效性,才可以不断将建筑工程发展为有制度化、规范化的行业,以促进建筑工程的不断发展。此外,要根据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分析现在建筑工程的需要,不断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晓欧.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技术管理体系的完善 ―― ― 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

科学开展的基础 [J ] .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2008, (11 ) : 160-161.

[2] 卢秀生.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及其创新方法分析 [J ] . 资治文摘 (管理版) ,2009, (09 ) : 115-116.

[3] 赵文忠, 黄健强. 准时制生产方式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中的应用 [J ] . 广西城镇建设, 2009, (09 ): 39-40.

[4] 赵玉宁. 现代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技术管理工作的科学开展 [J ] . 建筑工程施工资讯, 2009, (10 ) : 103-104.

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6

[关键词]:智能电能表 技术特点 管理创新 电能计量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着电网系统各环节的技术提升,作为电网系统中非常关键的部分,电能计量系统是关系着电力企业实际效益的重要环节。随着电网系统各项智能技术的应用,电力的传统营销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智能电能表的应用管理需求。因此,在此基础上,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就智能电能表的性能与技术特点进行有效的管理,并提出相关创新管理体系和手段,进一步促进智能电能表的规范化应用与运行,推动电力收费的准确性,保证电力企业的效益。

一、智能电能表的类型分析。

国家电网在2009年时就了关于智能电能表系列的一些标准与规范,智能电能表拥有很多功能,因此属于一款多功能的基表。其采用的是模块化的设计,且在传统电能表的基础上增设了费控、无线以及载波等等功能,实现了更多电能表功能。前面介绍过,智能电能表是一种全新的全电子式电能表,主要由测量单元、数据处理与存储单元以及通信单元等几部分组成,不仅实现了电能的计量、信息的存储与处理、实时监控等目的,还具有自动控制与信息交互等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集通信与数据处理予一身的智能电能计量系统。

如果从有功电能计量准确度的角度来分类,智能电能表可以分为0.2S、0.5S、1、2四个等级,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安装环境来选择不同等级的类型电能表。具体可以参考下表:

与普通的电能表不同,智能电能表的检测项目与试验流程都有所不同,针对费控智能电能表而言,不仅要进行普通电能表全部的验收检测项目外,还要进行安装之前对于跳闸、合闸以及交易秘钥下装等环节的检测。然后,还必须对智能电能表的计量功能、冻结功能、脉冲输出以及计时等功能进行严密的检测。除此之外,智能电能表的设计选型还必须按照相关要求,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与写作之下完成安装调试,投入运行。

二、智能电能表的技术特点分析。

1、通信功能。

智能电能表具有超越普通电能表的通信功能,通常智能电能表的通信接口能够支持RS-485、网络、GPRS以及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不仅如此,智能电能表还可以为用电信息系统提供很多帮助,按照供电企业的实际需求,提供最佳的智能电能表通信接口。

2、费控功能。

费控智能电能表的核心优势就是具有较为安全的系统,其对数据交换安全认证涉及到的数据结构和操作流程都进行了相关的规范与标准要求。也就是说,智能电能表的费控功能是完全符合《智能电能表信息交换安全认证技术规范》要求的。为各种类型的费控智能电能表提供了数据交换与安全认证的技术,通过营销计量的工作流程,进一步保障了智能电能表的安全费控能力。

3、实时网络交互功能。

智能电能表投入使用后,其始终保持在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实时通信状态。这样一来,就为供电企业的营销系统与用电采集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能实时对智能电能表进行在线监测与控制,进一步实现了费控操作,达到实现用电信息实时网络交互的目标。

三、智能电能表的管理创新。

1、完善智能电能表质量监督体系。

加强对智能电能表的质量监督管理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明确好责任制度,对于负责相关质量监督的部门或者人员,必须明确其职责与权限,并加强各环节之间的合作协调与相互配合。其次,通过建立合理的智能电能表全过程监督管理标准,不仅有助于发现问题,追究责任,更有助于智能电能表的相关检查与考核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应将智能电能表的推广工作与应用保持一致,做好相关环节的工作配合。最后,明确好质量监督工作的重点,逐渐形成质量监督体系,严格对智能电能表的计量准确度、故障率等因素进行考核,定期对电信息情况进行评估与检查,进一步确保智能电能表的正常运行。

2、创新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智能电能表的相应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对其管理体系进行创新,以保证相关工作的可控性。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高效的管理平台,为供电企业建立适合智能电能表运行的管理制度,合理分配各单位与部门的资源。保持各部门之间的实时信息沟通,并在该平台上进行反馈与处理,保证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对专业人才的储备与管理,以提高专业队伍的质量和水平,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就是实现企业快速稳定发展的保障。除此之外,通过事项标准化的管理作业,确保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参与,通过规范化的操作管理,控制了人员的行为,有效保障了相关设备运行的稳定安全,有利于提升智能电能表的运行质量与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供电企业提升智能电能表管理工作。

结语:总的来说,针对智能电能表应用在电能计量系统中的管理工作,必须着眼于创新管理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创新点,全面的推动供电企业智能电能表的应用与管理,更好的防范因智能电能表质量问题带来的电力风险,采取合理的方法与手段,在推广与运用的同时,确保智能电能表各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全面的提高智能电能表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高英南,丁宏林. 智能电能表技术特点与管理创新[J]. 陕西电力,2010,12:66-68.

[2]吴晓光. 基于智能电能表技术特点的监督管理创新[J]. 科技创业月刊,2011,05:188-189.

[3]袁金灿. 智能电能表可靠性预计技术的研究及软件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