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例6篇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1

[关键词]职工培训;创新;重要作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8.068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8-0-02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创新无疑给人类带来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中,创新被排在首位。2016年,钢铁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中,面对着自身问题和应对经营的挑战,而创新是其求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其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改进创新对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不断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改革创新体现在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组织机构的整合、岗位调整变动,岗位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扩展,在适应变化和处理好整合变动后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的过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更新,二是创造新的东西,三是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企业开展职工培训要紧密围绕经济效益这个中心,以改革为动力,促进企业全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新在企业职工培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企业在新形势下对职工培训的新目标。

1 充分认识培训的必要性,树立创新培训观念

职工培训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科学信息量迅速增大,科学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市场变化莫测,使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就如在丛林中求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造就了智慧应时的强者。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要在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中处于领先地位,就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推出新产品,迎合新需求。员工培训不是企业的一项附属工作,而是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和员工素养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培训体系和明确的长期培训目标,必将给企业带来综合的隐形收益。改变培训单一的讲学方式,创新培训工作模式和思路,树立新的理念,将有利于企I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职工创新观念的树立是企业职工培训工作的重点。这就要求各级劳资部门要发挥职能优势,联系实际,利用扎实有效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发展观、竞争观、效益观、价值观,从而培训出更多的创新型员工,为创新性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创新在培训工作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服务

企业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和创造力,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和认知日渐紧迫。而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就要有一流的员工队伍,要培训出一流的员工,就要创新培训方法。通过创新培训方法,走出去,请进来,选拔技术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聘请技术专家把新技术开发、新设备运行中的难点、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跟班培训,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训出技术型人才,通过创新培训方法提高职工队伍的技术业务素质,从而为技术创新提供坚强后盾,最终依靠技术创新发展生产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有利于为管理创新服务

管理的本质是对人的管理,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培训越是深入、员工的潜在能力发挥的越好,员工在培训中获得的越多,在日常工作中展现的越多,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就会增加。培训效果是对培训工作的评价,良好的培训效果不但是对员工自身能力的提高,也是提升企业经营工作的效率过程,对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企业培训的对象是员工,是有思想意识的人,因此,要重视对人的工作,更要重视对人的价值的研究,把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同灵活创新的管理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精选好载体,把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教育的过程转变成一种与职工情理交融、情感交流的过程,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网络,就能促进企业与各管理层与员工层的有效沟通,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自觉的遵守规章制度,更大限度的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服务。

3 企业开展创新培训工作的措施

3.1 理念与机制共建,注重效果与质量

员工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结合、相匹配,融合企业文化,以形成培训理念。近几年,“师带徒”“技能人才带徒”“外培内传”等理念在一些企业内逐渐形成。另外,企业还要不断提高对培训工作的认识,在培训工作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考核跟踪、费用保障等方面建立制度机制,保证培训的效果和质量。

3.2 严管理、重奖罚,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企业要使使广大职工群众在思想观念和个人能力上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保证改革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使培训工作更具实效性,就要从这几方面进行入手,一靠教育,二靠科学规范的严格管理。培训离不开管理,管理也离不开培训,严管理、重奖罚是激励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因此,只有把职工培训与严格的管理和考核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培训效益的最大化。

3.3 注重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是企业必须进行的工作,通过培训扩大和精湛专业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实践证明,企业对人才的自主培养可以提高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忠诚度以及企业的凝聚力,这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知。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要调整好人才知识结构,从专业理论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培养高素质人才,从而使人才技能结构合理、人才团队具有科学的延续性和继承性。

3.4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造就“复合型”人才

只有采取科学的培训方法和有效的途径,才能提高企业职工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只有以企业特有的人才开拓市场,增强竞争优势,才能为企业储备技术力量,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培训过程中,企业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重点培养”的原则,确定培训方法,以形成一种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2

[关键词]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应用

[作者简介] 黄柳林,广西经济社会技术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22;李小燕,广西科技情报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 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 F27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4-0020-0004一、关于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

TRIZ理论诞生于1946年,是俄文“Теория решения изобрет

ательных задач”,即“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缩写,英译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缩写为TIP或者TIPS,其核心理论是建立了基于消除矛盾的逻辑方法。运用通用工程参数来表述矛盾,使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不断地发现并解决矛盾,推动产品的不断进化,从一个状态进化到一个新的状态,向着理想化创新产品设计的方向推进[1]。

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作为一种为各类技术与非技术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思路的强大理论工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套解决新产品开发实际问题的成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为众多知名企业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4月,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国科协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重点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三个群体,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从源头上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二、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

创新方法工作的开展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前提。开展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将为社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促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大力推进广西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强对创新方法的宣传与普及,弘扬科学与创新精神,提高产学研各界特别是企业对TRIZ创新理论重要性的认识,使广大企业认识TRIZ理论的重要性,了解其重要作用,提高他们应用TRIZ理论的积极性,为开展创新方法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国内外企业创新实践经验表明,学习和使用先进的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企业创新能力与效益的普遍提升。把技术创新方法与广西实际需求融合,通过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工作、编制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教材、创新方法试点示范等,推动企业形成自觉关注创新、主动践行创新,从而有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长期以来,创新方法是广西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被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所忽视,成为制约广西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瓶颈障碍。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各方面的作用,建立广西TRIZ公共服务平台,完善TRIZ服务体系,着力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目前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主要存在问题

(一)TRIZ理论在广西的认知、接受程度较低, 开展推广活动难度较大

自TRIZ理论引入我国以来,广西也开始开展TRIZ理论的宣传推广活动。2009年相关部门举办了“创新方法进百企行动计划”,开展了TRIZ理论在企业的引进、推广、培训、转化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全广西的上千家企业,接触到TRIZ理论的不足1%,应用TRIZ理论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只有少数几家,取得的成果也很少。所以,可以说应用TRIZ理论在广西成功应用的案例寥寥无几。

随着近年来对创新方法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接触到诸如试错法、头脑风暴法等传统的创新方法,这些方法本身的缺陷性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少失败的案例。相对这些传统的创新方法,TRIZ理论到底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应用TRIZ理论到底如何解决矛盾、如何系统分析系统内问题情景、如何确定问题的探索方向、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的障碍进行逻辑性的分析、如何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企业开发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应用TRIZ理论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都是充满未知和疑虑的问题。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广西企业来说,作为一套非技术的理论工具和方法体系,TRIZ理论到底能给自身带来多大的效益和提升还是一个未知数,而一项具体的技术理论提升所能带来的效益是明显且实在的,至少是要远远大于这类“纯理论”的理论。所以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宣传推广,让企业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接受这一理论还具有较大难度。

(二)广西TRIZ理论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培养起点较低

目前广西还没有专业的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推广服务机构,也非常缺乏专业的TRIZ理论培训师和具有专业背景的TRIZ理论应用专家。从2008年国家四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创新方法以来,广西也举办了多次有关创新方法的培训或讲座。但这些活动大多数时候都是聘请外地专家进行具有普及性质的讲座和方法介绍,受专家工作地点和来访行程的限制,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的深度培训活动举行得较少。所以,广西的创新方法专业人才现状是:专业培训师和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严重缺乏。要在广西进行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当务之急就是要培养一批专业的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师和应用专家。他们不仅要熟悉TRIZ理论等技术创新方法,能熟练应用辅助创新CAI工具,并且具有指导企业或专业技术人员运用这一理论和工具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开发的实际经验。

(三)如何确定第一批试点企业,尽量保证第一批试点应用的良好成效

第一批企业试点活动的成败对未来广西创新方法应用的推广具有相当大影响。开展创新方法的试点活动,需要选择合适的行业和合适的企业,不仅要保证试点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力争试点活动能多出成果,能多培养人才。所以,试点活动的成功开展,新成果不仅会引来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跟踪效仿,还会形成良好的应用口碑,带动其他企业的学习,形成推广应用的良性循环。试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还会在企业中培养一大批具有实际应用经验的专业人才,通过这批人才的专家效应,能更快地把创新方法带入到别的企业中去。

(四)广西创新水平滞后,急需创新方法这一把金钥匙

2009年广西R&D经费内部支出47.2亿元,年平均增长21.21%,与当年广西地区生产总值(GDP)之比为0.61%,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1.7%;专利申请4277件,获专利授权2702件,两项排名均在全国排24位,西部排第5位,相比其他省份差距较大,与广西经济快速发展速度严重不符。且广西目前尚未形成对国外先进技术创新方法的跟踪、搜集、整理工作,更缺乏结合广西实际情况的本土化研究,加之TRIZ理论在广西认知、接受程度低、专业人才较少等现状,在未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加快在广西推广应用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的对策

(一)在全区各市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贯彻活动

与当地科技行政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企业、技术服务机构、高校、科研单位及有关管理部门参加,进行以TRIZ为核心的创新方法基本知识培训;同时进行国家和省对创新方法工作的总体部署与工作安排的宣传贯彻,广泛宣传创新方法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大力普及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增强企业的创新意识,为创新方法工作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协同政府部门制定鼓励试点的政策措施,如:加大对试点工作的投入、对创新方法试点培训实行“政府买单”、下放创新方法专项项目、对成效显著的试点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等,引导、鼓励、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应用。

(二)培养以TRIZ理论为核心的创新方法人才

首先是邀请有关的创新方法理论专家,主要在科研院所或高校中开展深度培训,或者是直接外派人员到黑龙江、四川、江苏等创新方法应用先进地区学习,培养广西自己的TRIZ培训师和TRIZ专家,使他们熟练掌握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TRIZ理论体系,能够承担一定的企业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推广的工作任务。然后再聘请专家进驻企业培训科技人员,帮助企业科技人员掌握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提升研发水平帮助企业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专利技术、专利产品,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由此,逐步壮大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育出一批国内外知名TRIZ专家,面向企业培养自己的TRIZ理论应用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团队。

(三)建设广西创新方法理论培训基地

依托以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核心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生产力促进联盟,建立以TRIZ理论培训为主的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培训基地将选择一定的办公场所,配备电脑、网络、软件、图书资料等必需设施,以TRIZ培训师资队伍和专家团队为基础,编制适合广西实际情况的培训教材;同时与政府、研究院所、高校和中介机构等单位密切合作,对处于不同阶段和面向不同创新需求的各类人才开展的多层次、多元化培训体系。基地将联合相关政府主管部门,建立培训合格认证制度,经过培训和考核合格后,颁发结业证书,并积极帮助参训人员参加国际TRIZ协会的认证考试,获取相应的国际认证证书。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吸引和鼓励一批科技工作人员加入到创新方法工作队伍中来,同时通过培训师合格认证标准的建立,进一步提高培训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规范培训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为大规模开展技术创新方法培训提供队伍保障。

(四)建设和完善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及相应服务体系

依托广西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创新方法培训基地,建立以创新方法推广应用为核心的广西创新方法公共平台,包括TRIZ理论方法、TRIZ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典型案例、TRIZ理论推广动态等创新资源平台、TRIZ学习与交流平台、专家服务咨询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等。通过平台的整合,集合一批省内TRIZ专家和计算机辅助创新设计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技术支撑,形成广西的TRIZ理论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将根据企业项目技术的需求,应用TRIZ理论和方法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进一步指导企业进行国内外专利申请等服务,帮助企业构建行业知识库,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流程和规范等。通过平台的实际工程应用服务,形成一批示范工程,进一步推动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五)培育一批TRIZ应用示范企业,获得一批TRIZ应用成果

首先在广西创新基础较好的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玉林等地选择汽车、电子、生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骨干企业家,进行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示范。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生产特点,面向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等不同对象分别开展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全面开展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能够满足不同行业发展需求的企业创新型人才,进一步推动先进创新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在培训基础上,有条件的企业引进TRIZ方法和CAI软件,缺乏条件的企业可通过广西的TRIZ公共服务平台的软件、专家等条件,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初步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及专利、标准等成果,实现广西企业从“仿制”向“集成创新”向“原始创新”的转变,从而真正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同时,在试点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加强对试点企业和平台应用中产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挖掘、收集和整理,逐步建立广西的创新方法案例库,为全区扩大试点提供典型示范。

[参考文献]

[1]张武城.TRIZ理论技术创新方法新途径[J].企业科协.2008,(5).

[2]邵云飞,叶茂,唐小我.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11(5).

[3]殷方升.技术创新方法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利器[J].企业科协,2009,(3).

[4]王顺兵,潘晓东. 技术创新方法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5]丁俊武,韩玉启,郑称德.创新问题解决理论——TRIZ理论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

[6]吴永志,曹俊强,李乃川,国思茗.TRIZ技术创新方法在企业中推广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2,(1).

[7]国家科学技术部.关于组织开展“十二五”创新方法工作的函[Z].国科财便字[2011]63号.

[8]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Z]. 国科发财〔2008〕197号.

[9]科技部. 关于同意黑龙江省、四川省作为技术创新方法试点省的批复[Z].国科发财字〔2007〕479号.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3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4]杨正校,刘静.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研究――以太仓市为例[J].软件,2014(9):86-90.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4

(四)认真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

今年初,县政府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选点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县政府出台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2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12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5

年工作要点

2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__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

(七)加大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培训力度。坚持“分类培训、服务产业、注重实效”的原则,举办科技培训班,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培训班,重点培训乡镇科技分管领导和农技人员;②科技特派员和新型农民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科技特派员、科技专家大院技术人员、农村乡土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③知识产权业务培训班。重点培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人员。

(八)开展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为总结、收集全县科技成果,表彰为全县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明年初,将组织开展每两年一度的县级科技进步奖评审和享受县政府科技津贴人员评选工作,适时组织召开全县科学技术大会。

企业技术创新培训范文6

1.以战略眼光对待员工培训

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一般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人员的调配等,会对企业的工作进程以及利润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员工培训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往往要经过几轮的系统培训还有员工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而对培训内容慢慢消化,转化成企业的利益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企业会由于在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而放弃对职工的培训,使培训中断。石油系统应该以战略的眼光看待对职工的培训,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积极投入人力物力配合教育培训。

2.遵循“因材施教,学以致用”原则

在石油系统中,拥有不同工种的职工,有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基础工人等,在进行培训时,企业应该了解不公工种职工的基础素养,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教育培训,这样既能保证职工都享受到了教育培训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发展。而对不同工种职工培训时,企业还应该将培训突出实用性,而不是一味的进行思想概念的灌输。例如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石油企业可以聘请大学教授或技术精英等进行授课培训,让技术人员对自己的技术空缺及时补充,以便在工作中因为缺少技术支持而影响工作效果。

二、教育培训内容的创新

对培训内容的创新体现在对新时期下新理念、新技术、新形势的培训。对于石油系统的职工来说,其中对局、矿者两级的经营者的培训内容应该重点体现在经营管理理念上、市场营销、技术开发等经营管理领域。使经营者了解当前市场情况,积极根据市场转变经营理念,为其提供先进的管理理论以及经营艺术,让石油系统的发展进步从管理人员战略思想的提升开始。对石油系统中的中层管理者来说,石油在开采、生产等环节中的技术难点、经济效益是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也应该从税务、金融等经济领域以及石油勘探、开采等技术领域上。经过系统的培训让中层管理者掌握对技术工作的管理方法,提升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对石油技术人员的培训内容要体现在多方面,其中要关注技术人员对英语、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由于技术工作中常常涉及到外语以及对电脑的运用,所以要对加强技术人员这两项素质的掌握,培养其基本的工作技能。另外,还要加强技术人员对国外新技术、新理论的学习,鼓励技术人员积极使用新技术,加快石油系统技术创新的步伐。另外,石油系统还应该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对石油系统中,技术性、行业性较强的操作人员,企业应该在培训中加强人员对技术的应用,对职工所掌握的技术进行更新,让操作人员在提升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新技术,为石油系统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在石油系统的操作人员中,还有一部分是技术性较弱的工种,企业也应该对此工种职工进行素质培训,对能力较强的人员进行技术岗位的转换,以激励员工的学习热情。

三、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