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例6篇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1

注意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以确保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专业教学能力;注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建设,有效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人才培养,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到企业中实习,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首先应结合汽车相关企业的岗位就业现状,制定与之对应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通过搜集资料和对相关汽车企业的调研,了解相关汽车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即了解其对相关工种的需求量。如上所列的工种,装配工对于企业来说很容易招聘到,且人才来源广泛。对于企业来说,生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最缺乏的人才。生产管理人才,需要有一定的生产管理知识和能力,而专业技术人才,也是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能力。对这些人才的能力要求比较高,直接从社会上招聘有一定困难的,因为普通社会招聘到的人才多数都缺少经验,没有能力胜任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在一些有相应工作经验,具有相应工作能力的“校企结合”的学校进行招聘。这样的人才进入企业后很容易熟悉工作,由于能力较强,发展潜力自然比同等学历的学生大一些,这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因此,企业所重视的并且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二、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是建立在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与校内外实训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基础课程的教学,核心课程的教学,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四个环节[4]。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基础;工程制图;汽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核心课程包括:汽车装配工艺;汽车制造技术;汽车性能检测技术与设备汽车构造与使用;汽车构造与检修;汽车总装技术。校内实训课程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机械加工实训;汽车装调基本技能实训。校外实训课程包括:汽车底盘装调实训;汽车发动机装调实训;整车维修与保养实训;汽车总装训练等。

三、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人才主要培养项目简介

1)汽车总成及分总成装配、调试与检测:利用掌握的汽车装配基本知识,运用汽车装配的基本技能(螺栓螺母拆装能力、线束插接能力、胶管联接能力、安装胶堵能力、打自攻钉能力等),按工艺文件要求,进行一次内饰装调(线束、顶棚、空调总成、仪表板)、底盘装调(燃油箱、燃油管与制动管的装配;前桥分装与装配;动力总成分装与装配;后桥分装与装配;挡泥板、排气管装配;车轮装配)、二次内饰装调(安全带;座椅;扶手、门护板、护板、车门保护垫、装饰盖;安全气囊;副仪表板;点烟器;继电器盖板;收放机;蓄电池;保险杠;空气滤淸器;制动液、制冷剂、防冻液、洗涤液加注;前、后组合灯具装配、车门装调)、整车检测与调整(整车综合电气系统检查;车轮定位参数检测与调整;前照灯的检测与调整;制动与侧滑性),完成汽车整车装配,合格下线。2)汽车整车检测:汽车进线;外观检查及前轮定位工位检查、测量、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制动工位检测、分析、判断、调试并记录检测结果;底盘测功工位检测、分析、判断、模拟道路试验并记录检测结果;需要去维修车间维修或调试的项目驶往维修车间,合格驶往停车场。3)汽车车身冲压:汽车覆盖件冲压过程:卷料入库,开卷,成型,修边冲孔,翻边,整形,检验,装箱入库;汽车车架纵梁冲压过程:冲裁落料,成型,检验;汽车车架横梁冲压过程:剪切下料,修边冲孔,压弯成型。4)汽车车身焊接:使用熔化焊、压力焊和钎焊等焊接方法,将冲压零件在前结构线焊接成发动机舱总成,进入下部线焊接成白车身下部总成,进入车身主焊线;主焊分装线焊接成顶盖、围板总成,也进入车身主焊线;在车身主焊线上,焊接成白车身骨架总成;在调整线上,焊接成白车身总成。5)汽车车身涂装:白车身前处理,电泳,烘烤,PVC,中涂,烘烤,底色漆,晾干,清漆,烘烤,修饰。6)生产计划编制:根据公司产品库存情况及成品销售发货趋势、各成品库存上、下限结构,初步确需排产的生产品种及数量;了解公司目前所库存的原料及包装材料的状态是否为完全可用状态,确定可生产的品种及数量;车间设备运行状况及人力配置是否可以满足生产需求;结合市场部、销售部信息及生产建议;各生产车间《标准产能表》。7)设备管理:对新购设备组织相关部门验收,填写验收报告单,入库;建立设备台帐;制定设备维修计划;编制年度设备维修检验更新改造计划和月度设备购置计划。

四、结语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2

关键词:汽车底盘;课程改革;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为了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学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笔者积极开展课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加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步伐。“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建设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理念,紧扣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改革方向,体现了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的要求。

“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技能平台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功能是培养生产一线从事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及部件的检测维修、检测设备的使用、汽车底盘维护保养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传统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教学模式造成理论和实践的相互隔离,课堂气氛沉闷,制约着学生应用能力与岗位实习能力的培养。课程改革志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岗位实践能力,打破传统,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体,以项目课程为主线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汽车底盘的理论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汽车底盘各系统总成的名称、基本结构、功能与基本工作原理;结合实训项目进行训练,学会汽车底盘维护、总成拆卸、零件分解、检修、组装与调试,熟练掌握各系统、总成及部件的常见故障、检测与维修等操作技能。

1.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直接用于课堂教学,2011年我们建设了底盘理实一体化教室,为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将多媒体教学设备、课桌与轿车底盘、微型客车底盘、离合器、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万向传动装置、驱动桥、转向器、组合维修工具等结合为一体,在这个有机统一的教室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主要用于生产性实习,进行工学交替。由于校内实训基地只能提供有限的车型和模拟故障,因此必须建立长期、稳固、有效的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2012年我们与浙江众泰汽车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三年来每届汽车专业的2个工学班都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汽车底盘生产顶岗实习。

2.“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突破口,新进教师必须先在校内汽车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一年,期满经技能考核合格后方能走上讲台。目前汽车维修专业7名教师中4人获得汽车维修技师证书,3人获得汽车维修高级工证书,5名教师成为扬州市职业技能鉴定所汽车维修高级或中级考评员。

3.教学的基本方法多样化建设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以项目为主线,向学生明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训练。课程共分为“四个项目”“十七个任务”来完成。 例如,“四个项目”是:①汽车传动系的拆装与维修;②汽车行驶系的拆装与维修;③汽车转向系的拆装与维修;④汽车制动系的拆装与维修。

对于不同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基本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上将项目展开后,一边是教学PPT的展示,一边就是所讲内容的实物,通过讲解相关内容及实物演示操作,总结并引出相关概念、原理。根据职业能力的需要,有重点、有系统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系统知识的构建。

(2)演示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学进程中,教师通过示范性操作,使学生获得具体、清晰、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

(3)案例分析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采用汽车底盘维修中实际的典型故障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独立思考、集体协作,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从而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分析能力,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结合。

(4)练习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该项目的操作练习,通过操作练习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练习时强调操作规程、操作安全,教师认真巡回指导,加强监督。对每名学生的操作次数、操作速度和操作质量都做记录,以提高学生的练习效果。

(5)分层递进的教学法。在变速器教学中,先学习桑塔纳2000型轿车二轴四挡手动变速器,再学习东风EQ1092型三轴五挡汽车变速器,最后学习难度较高的自动变速器。三个层次之间采用层层过关形式,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只有完成第一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否则只能停留在原地。

4.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安排

在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上,理与实交替进行,相互贯通。底盘理论基础知识与底盘系统总成实物认知,相互对应与结合,一边讲解理论基础知识,一边展示底盘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学生学习时直接面对底盘系统总成和零件实物,不再需要想象,也不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底盘系统总成实物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消化吸收。理论知识与根据汽车维修企业底盘总成检测维修所需的实践技能训练相互融合,所学理论可直接用来指导实践。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理实学习是一体的,在一个教学任务(如2个课时)中,其中理论基础教学占40%,教师示范占15%, 学生实际操作占40%,总结、评价占5%左右。为了强化技能,我们还设计了一整周的底盘总成件的拆装,通过一周的实训进一步消化和巩固相关理论知识。在项目引导下,将汽车底盘的专业理论教学融入实习、实训教学之中,整周实训由理实两位老师搭档共同指导,学生在完成实训的同时还需要完成对应的理论知识的相关作业,使理论、实践融于一体。

5.“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信息化教学的建设

为了进一步丰富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内容,“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正向教学过程信息化迈进。本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教案、课件PPT、教学视频、案例与习题、学习指南、实训项目与实训指导、试题库、教学参考资料全部上传到“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并借助“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将该平台空间中其他学校的优秀教学资源引入到我们的教学中,以提升我们的“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教学水平。

总之,在“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课程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勤于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要不断地总结,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加以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丰富理实一体化项目式教学的内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提高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和强化技能,使之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需要,成为国家合格的蓝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宝生.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4.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3

关键词:汽车维护 一体化教学 项目教学 首次维护 学习任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089

1 引言

汽车维护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汽车各总成系统技术状况的鉴定和维护,能对维修质量进行评估和检验,为后续专业课程《汽车传动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检修》、《汽车转向、行驶系统检修》的学习起到重要支撑作用。该课程实践性要求很强,原有的教法是分成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然后到实训室里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实训,虽然理论与实践环节都有,但理论和实践相分离。抽象的理论部分使学生感觉课程学习时难度较大,而实践课安排时间又短,教师还要重新讲解理论知识,使得教学效果不佳,且学生很难与实际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自从我们采用一体化教学后,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职业技能训练之中,使理论课程授课与实习技能训练能够同步进行,实现了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训练的统一,较好地改变原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严重的现象,并能高效地培养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过硬的专业技能。

2 汽车维护一体化教学实践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采取的方法,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课程教学内容以专业岗位技能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结果为目标,将知识、技能、态度、情境融为一体,构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的素质项目和职业能力学习模块,并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任务来引导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参与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亲身实践习得知识和技能,达到工作与学习的一体化,从而有效快捷地建立自身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1]

首先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教材为蓝本,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指导下,根据学院具体实训仪器设备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制定汽车维护一体化教学计划。鉴于学院学生尚未建立职业认知和车辆系统概念认识不足的特点,引入认识工作环境、汽车整车认知和新车交接检查等任务,并结合企业对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将汽车维护课程划分为七个学习任务模块:①认识工作环境;②汽车整车认知;③新车交接检查;④汽车日常维护;⑤汽车首次维护;⑥汽车15000Km维护;⑦汽车30000Km维护。[2][3]

随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项目教学法,采用任务驱动,通过由师生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相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主动和全面的参与,亲身实践习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将学习任务2―汽车整车认知项目划分为:学习活动1―汽车基本信息收集与介绍、学习活动2―汽车总体结构认知;由此类推,其他学习任务也均分解为若干个学习活动。最后,再对各学习活动进行有序的工作步骤分解,建立在一定的工作要求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各学习活动和工作步骤中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各学习任务,形成工作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学习任务的鱼骨图分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学习任务为单位,按照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行,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学习为主,以正面课堂教学和独立教学为辅,三种方式交替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法始终贯穿教学全过程。通常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职业院校学生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不高,给推广项目教学遇到很多困难,为此我们引入引导文教学法,给每位同学配工作页,来帮助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同时,为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复杂性的专业性技能项目或纠正错误问题,常常也辅以四阶段教学法、讲解法等,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来促成相关项目技能的形成,并适当地通过分析讲解来纠正错误行为,加深理解,从而建立良好的学习成效,具体的项目教学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项目教学的实施

通过以上教学方式完成每个学习任务时,为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考评,往往采用评价主体多元化,如: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同时为体现职业能力建立的过程性,在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后,会进行相关阶段性的过程考核,例如:在结束学习任务1―认识工作环境和学习任务2―汽车整车认知后,进行一次职业感知和汽车整车认知的过程考核;在结束学习任务3―新车交接检查,进行一次新车交接检查项目过程考核等。最后,在对学生进行课业评价时,往往综合考虑学生在日常完成各学习任务的表现,通过过程考核+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来综合评定。

3 教学实例

学习任务5:汽车首次维护。

3.1 学习目标

①能查阅维修手册,列举车辆首次保养的项目和描述作业流程;②能就车介绍车辆各系统组成与功用;③能描述车用机油、滤清器等首保用品的名称、规格、牌号,并能正确选择。④能描述首保工量具及仪器设备的名称、种类、用途及其使用方法,并正确使用。⑤能描述首保相关部件的拆卸、测量和装配方法,并能熟练规范地完成作业;⑥能确认首次保养项目的完成情况及车辆检查信息,并填写首次保养单和派工单反馈信息,签字明确工作责任,且内容齐全、外观整洁;⑦能描述过程检验与竣工检验的内容与方法,并实施检验;⑧能描述维修服务流程,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确认新增维修项目;⑨能描述车辆交付条件与注意事项,并按规定完成交付作业。

3.2 教学流程

按照企业正规的工作流程,应用图1―学习任务鱼骨图分析,将该学习任务分成8个学习活动:①车辆各系统组成与功用认知,②首次维护接车单的识读与填写,③首次维护工作准备,④首次维护发动机机舱检查与维护,⑤首次维护车舱内检查及维护,⑥首次维护首次举升检查及维护,⑦首次维护竣工检查及记录,⑧首次维护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通过上述8个学习活动,建立在一定的工作要求下,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在各学习活动和工作步骤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完成首次维护学习任务,形成工作结果。

整体教学流程按上述8个学习活动循序进行,下面结合课堂实践对项目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叙述。

第一,明确任务和信息。首先进行课堂导入,引入工作情境,如某客户的新车已行驶7500Km,按使用手册要求来厂进行首次维护。维修接待员与客户确认首次维护信息后,向客户承诺45分钟后交车,并向车间递交维修维护作业单,维修人员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首次维护的作业。随后,依据教学设备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和7S责任分区,要求通过小组学习完成任务,并明确各自在小组内的分工。通过在学习活动1、2、3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使用维修手册和使用手册、互联网资源等资源,也可与教师讨论,多渠道获取必要的信息,且结合工作页的引导,了解首次维护的作业项目和流程,就车介绍车辆各系统的组成功用,简单按照接车流程进行接待,并能正确识读与填写首次维护接车单,最后熟悉相关配件用品及工量具的应用,从而一步步明白如何达成目标,并制定任务书。

第二,制定计划。当学生了解首次维护相关项目、配件用品、工量具及相关信息资源后,要求其根据工作页导向制定相关设备清单、维护方案及流程图等。比如在进行学习活动4、5、6具体维护项目实施之前,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各自先制作设备清单,编制各种维护方案及流程,并初步地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的草案。

第三,作出决策。当学生制定出各种首次维护项目工作计划草案后,可与教师讨论工作计划,且完成工作页中的相关引导性问题,最终确定比较合适的工作计划,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步骤和程序,例如考虑到举升机工作问题,我们选择先进行地面作业,如学习活动4、5,再进行学习活动6各顶起位置的作业,这样可以减少举升次数,节约工时。

第四,实施计划。当学生作出决策,确定首次维护项目工作的总体计划及具体工作步骤后,要求明确各自在组内的分工,如安全、车辆使用、工具使用、数据记录等责任分工,并结合工作页的引导,各小组成员全体参与,按照制定的工作流程完成作业,并记录数据及信息。然而在学习活动4、5、6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涉及一些难以一步到位的专业性项目,比如机油、机油滤清器的更换,我们往往会采用四阶段教学法,进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并训练,从而锻炼其专业技能,强化在工作过程中的综合职业能力。

第五,检查控制。当学生完成首次维护作业后,结合工作页的引导,根据首保质量控制单,由自己或组内成员进行工作过程或产品质量检验,记录评判信息,完成学习活动7―首次维护竣工检查与记录。

第六,评价反馈。完成竣工检查后,各小组讨论首保的质量检查结果和将来如何改进不足之处,并分享7个活动中取得的成果,包括关键环节的实际操作,制定的计划,完成的工作页等。最后先由各组成员自评,组内互评,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改进提高工作成效。

4 小结与展望

通过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应用,汽车维护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项目为载体,对接职业岗位技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遵循了职业能力的发展规律,大大缩短了时间,提高了技能培训的效果。再者,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将企业的工作情境和工作项目引入到课堂,促成了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理解,使得学生方向和目标感更加明确,同时一个个项目的工作成果,增加了学生学习当中的成就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一体化教学增加了师生间的交流时间,教师能更直接了解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可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因材施教,不仅培训了学生,也丰富了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经过多年一体化课程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技能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增强,符合“以能力为本,突出实践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的职业教育特点,值得推广。[4]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丰田汽车公司.汽车维护操作[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雷明森,项金林.汽车维护一体化项目教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万杰,杭州技师学院,浙江杭州 311500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课程标准;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4-0038-03

【作者简介】1.朱方新,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工程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的应用、农业机械的构造与维修、农业机械技能培训等;2.武德庆,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工电子;3.王国贵,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学科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检测与维修;4.乐伟伟,江苏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盐城,224051)汽车电子系教师,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电子工程。

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智能化,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农机保有量大幅增加,农机种类繁多,各种机型的性能及参数都有较大差异。但农机经营者及农民缺乏有效获得农机信息的渠道,对农机具了解甚少,在机器使用中也没有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造成了现有资源与资金的严重浪费。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加强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知识、技能的普及。

一、专业目标与课程设置[1]

(一)专业目标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是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该专业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可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特色专业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可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充实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课程设置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建议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等。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的综合训练课程为: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专业核心课程对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和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它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和综合素质水平。专业核心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位置,对实现该专业培养目标有重大影响。本专业核心课程为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机械基础、拖拉机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本文着重对这五门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

二、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共性

1.课程设计

这五门课程都是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

2.课程目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专业知识,为后续其他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并规范操作设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团队合作、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

3.课程设计思路

五门课程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且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设计思路为:

(1)依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要求,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围绕农业机械的运用、农业机械的操作与维护、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销售服务等工作岗位要求,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中高职分段培养等需要,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教育需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二)课程特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为例)

1.拖拉机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2-4]

(1)课程内容

本课程内容进行项目化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编写模式,先理论后实践,对拖拉机及汽车底盘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如下:底盘总体构造认知、传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行驶系构造认知和检修、转向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制动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拖拉机工作装置构造认知和检修。该课程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农机类专业及汽修与农机专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

底盘为汽车与拖拉机的核心零部件,内容围绕底盘的四大组成部分“传动系、转向系、行驶系、制动系”而组织,基本涵盖了该系统的主要知识点;在内容的编排顺序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由浅入深进行指导性教学,同时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原则,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

(2)课程目标

掌握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底盘主要总成部件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底盘常规维护和修理工作;具有自我学习、团队合作、获取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上述课程目标编制依据两方面原则: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掌握的课程内容制定;针对学生日后工作所要掌握的技能及职业素养制定。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底盘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紧扣学生需要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以任务驱动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任务。课程任务的设计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最后以故障综合类问题检验学生整门课的学习情况。

2.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5-8]

(1)课程内容

本课程是在“机械基础”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维护、修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后续“拖拉机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该课程内容分为8个项目:发动机总体构造的认知;曲柄连杆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配气机构的构造认知和检修;汽油机燃料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柴油机燃油供给系构造认知和检修;系统构造认知和检修;冷却系构造认知和检修;发动机的使用及常见故障诊断排除。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把学习内容分为7个较为实用的检修项目,这些项目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可能涉及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只要认真完成这些项目课题,就能对发动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排除。

(2)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具备对拖拉机汽车发动机进行常规维护和修理的能力。学生掌握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如下:掌握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机构系统的功用、组成、基本结构和工作过程,主要总成部件的检修方法;具备查阅拖拉机汽车的说明书、技术手册等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和对发动机进行拆装、检测、鉴定的能力;能合理地使用拖拉机汽车维修中常用的工具、量具、仪器、仪表和机械设备;能完成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常规维护和修理;具有自主学习、获取资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规范操作、安全环保、严谨求实的职业习惯,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

课程目标的设置遵循如下原则: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重点突出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以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各系统维修的典型工作活动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本课程的知识点融入7个较为实用的项目课题中,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在各个模块的学习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自身不足,及时弥补。教师发现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课程的模块化处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程标准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1)理论讲解尽量图文并茂,尤其是专业实物的介绍,须结合现场实物图进行理论教学。如“拖拉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中的配气相位概念、小型化油器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如果没有图示乃至动画来配合文字和实物,单纯依靠文字叙述,老师很难讲清,学生更是无法理解。课程教学环节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调整课程难度,应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2)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多用辅助设计软件或仿真教学软件指导课堂教学。例如制图中的CAD、电工电子中的PRO/E、汽车仿真软件等,可以通过这些软件的三维成像技术有效辅助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些软件也是学生今后走上职业岗位必须熟悉的软件。

(3)教学过程中须合理安排实训课程。如诊断和排除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排除柴油机燃油供给系常见故障等内容,无论是纯理论讲述还是纯实践都很难达到学习效果,必须坚持做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复习理论”。实践教学环节应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多让实践能力强的学生进行示范,再让这部分学生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指导老师多观察走动,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问题,最好能用手机进行拍照记录(在保证学生安全情况下),并相机进行展示总结。

【参考文献】

[1]段红.安徽省中职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建设探析[J].教学新探,2016(2).

[2]高峰.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李晓庆.拖拉机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4]高连兴,吴明.拖拉机汽车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5]关文达.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6]鲁植雄,李文哲.汽车拖拉机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职;汽修专业;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61-02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在汽车上的应用日新月异,现代汽车已是集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于一体的高科技载体,其各项性能已步入智能化高级控制阶段。面对越来越多的现代汽车,职业院校势必应培养与之相适应的汽修专业技能型人才。为培养适合现代汽车维修和汽车服务行业的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来,广西经贸高级技工学校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技能

中职汽修专业主要面向汽车制造业、汽车维修业、汽车营销业等相关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汽车制造装配、维修、检测、养护、美容装潢和汽车整车及零配件销售等工作的技能型人才。结合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用人单位对现代汽修专业人才的要求,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职业技能。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汽修专业是一个综合型的技术性专业,其知识涵盖机械、电子、电工、化工、计算机等领域,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以下方面的专业知识: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与电子、机械识图、汽车材料、液压传动、计算机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发动机电控技术、汽车底盘电控技术、汽车车身电控技术、汽车空调技术、汽车涂装技术、汽车二级维护与保养技术等。

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 根据中职“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现代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专业技能:(1)具备汽车零部件拆装能力。汽车零部件的拆装是汽修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专业核心技能,主要应掌握发动机各机构各系统的拆装、底盘各总成的拆装、电气设备各零部件的拆装以及各专用拆装工具的正确使用等。(2)具备汽车二级维护与保养能力。主要应掌握汽车二级维护保养项目(发动机二级维护项目、底盘二级维护项目、电器二级维护项目、车身检查、轮胎拆装换位等)、四轮定位检测与调整、汽车常规保养等技能。(3)具备汽车故障诊断及维修能力。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汽车维修模式已由传统的机械维修向性能检测、故障诊断、换件维修转变,“七分诊断、三分修理”已成为现代汽车维修业的新特征。为此,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能力:分析汽车故障能力、检测汽车故障能力、解决处理故障能力、鉴别零部件性能能力、提出维修方法能力、对整车及零部件维修能力、组织维修生产能力、汽车驾驶能力等。

中职汽修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途径和措施

根据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我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措施来培养、提升、强化和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

构建“模块式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 为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我校汽修专业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模块式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即将专业课程设置为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检测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原理与维修、汽车保养与维护等五大专业模块,各专业模块再按机构、系统分成子模块,有的子模块可以继续细分为小模块,如将发动机曲柄连杆机构子模块再细分为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等小模块,在子模块或小模块中进行“一体化”教学设计,实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实践证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操作反复对照、理解,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同步认识;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技能水平得到了同步提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把握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培养实践技能的专业课程,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为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和技能培养目标,我们根据汽修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载体,按照“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原则,在课堂上通过“任务引入告知目标自主学习分组完成各组互评点评矫正强化提升评价考核”等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始终处于“完成过程的参与性学习”活动中,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主阵地。

开展技能竞赛,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近几年来,我校每年都定期举行校园文化艺术月活动,内容涵盖文艺表演、体育竞技、专业技能竞赛等方面,现已制度化、规范化。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项目,我们通过项目过关考核方式从各班学生中挑选出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校级优秀选手通过强化训练后选送参加自治区级技能比赛。汽修专业设置有汽车二级维护作业和车轮定位、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车身修复(钣金)、车身涂装(涂漆)、汽车空调维修、摩托车拆装与电气排故等校级技能比赛项目,通过培训辅导、过关考核、强化训练、技能竞赛、表彰奖励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了学生竞争力。通过多层次的技能比赛,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得到了有效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职业技能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企业一线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重视实践教学,突出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要提高实践教学水平,一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二要不断地增加教学设施、设备和拓展实训基地,但是,要完全达到以上要求,单靠学校的实力是行不通的。目前,我校汽修专业虽然拥有整车实训室、电控发动机实训室、发动机拆装检修实训室、底盘拆装检修实训室、汽车车身修复美容实验室、汽车电器实训室、汽车空调实训室、摩托车维修实训室、汽车模拟仿真实训室、电子电工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等功能特点鲜明的实训场所,但是,近两年来,随着我校汽修专业学生人数的不断攀升以及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任教师、校内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为此,我们通过产学结合、深化校企合作的途径,解决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难题。自2006年我校开设汽修专业起,先后与梧州市奔宝汽车维修公司、梧州市电工海进口汽车修理行、苍梧县长恒汽车修理厂、贺州市立达国产进口汽修厂、南海博誉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佛山市南海博誉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上海欧维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付出实施。同时,经过多年的深化合作,双方已完全在市场、资金、教学、培训、研发、产业等领域塔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平台,建立了长效合作机制。在梧州市内的合作企业与学校距离皆在15公里以内,为我校的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不在本市内的合作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场所和就业岗位。在校企合作中,我们实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平时安排较多的时间要学生到这些企业学习、跟班工作,由企业师傅领班执教。学生通过参与实际工作,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规范的操作技能,体验真实环境的企业文化,形成遵章守法、爱岗敬业、协作奉献的企业意识,感受到企业岗位的竞争力,有效强化了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成立汽车俱乐部兴趣小组,拓展学生职业技能 近两年来,我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已成为我校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学生拓展职业技能的主阵地。自2009年9月成立汽车俱乐部以来,共举办了6期兴趣班,每期根据活动内容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开设的内容主要是专业限选课程中的项目,如汽车驾驶、摩托车拆装及故障排除、自动变速器拆装、电控车身检修等项目,各项目有指定指导教师和活动时间,俱乐部已实现了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职业技能,收到了良好效果。

建立立体、多元的考核体系,评价学生职业技能 考核评价在学生技能训练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建立了立体、多元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过程评价与技能鉴定标准相统一,采用完成任务过程性考核、过关性考核等方式,保证学生基本技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立体、多元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考评内容、考评主体、考评目标等。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建立项目化考核标准,制定项目模块的考核内容、具体要求、评分标准、考核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考评内容是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具体从学习态度、职业精神、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协作能力、技能掌握程度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培养。考评主体采用任课教师、企业实训指导教师综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确保考评公开、公正、公平,使考核评价真正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学习竞争力提高。考评以职业资格等级考证为目标,提高学生学习紧迫性。建立立体、多元的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可有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设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实行学生上岗“双证”制度 我校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双证”制度,实施对证施教、因岗施教。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我校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所具备汽车维修工、汽车检测工、汽车电器维修工等工种(初、中、高级)培训鉴定资质,每年开展各工种各等级技能鉴定工作,按毕业生必须取得一项工种中级技能等级证书以上的要求,学生“双证”获取率均达100%,有效保证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王嘉毅.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肖兴宇,杨柏青.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块一体化教学的几点体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3]张玉臣.职教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

[4]包华林,刘良华.“校企深度融合,全程职业模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5]刘照辉.高职汽车专业教学评价系统优化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5).

汽车维护实训总结范文6

关键词:中职教育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生产性实训教学 “五结合”评价体系

中职学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从事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教学组织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生产性实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解决真实生产问题的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是职业学校整个教学工作中最丰富、最活跃、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要求有一套科学的生产性实训质量评价体系对其进行有效的评测和监控。长期以来,学生生产性实训质量的评价都只侧重对教学结果的检查,如考试、考查等,而对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缺乏有效控制,致使整个生产性实训教学过程及学生的成绩评定都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严重影响了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监控机制,制定一套科学、规范的生产性实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一、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评价现状

1.评价手段单一

当前,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生产性实训课程的评价大多采用以考代评形式,以每一阶段实训终了考核分数(一般是一学期一考)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效果,这对于生产性实训教学目标来说,显得考核手段过于单一,评价方法以偏概全。

2.评价内容片面

不论以试卷形式评价还是以实操形式评价,均只能反映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前者通常反映学生对某项知识的掌握程度,后者反映学生对某些项目、某些内容的实操能力,它们都无法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相比,显得评价内容过于片面,涉及面太窄。

3.评价指标不全

现行的评价体系由于受评价手段及评价内容的限制,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上往往注重对项目任务内在知识与技能点的客观因素的考核,而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领悟能力因素考核的比较少,特别是能充分反映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些因素的考核指标明显偏少,这样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创新能力,只会引导学生去死记死背,机械教条的去训练。

4.评价公允欠缺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检查、反馈、修正与激励,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如果仅以试卷或终结性的实操考核分数作为生产性实训学习结果评价的主要依据,会引发教师与学生急功近利思想,片面追求考核结果,过分注重考前复习,忽视过程性训练,致使教学评价缺乏公允性,无法真实反映教学过程及质量,更起不到激励与促进作用,最终导致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无法实现。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现“工学结合、定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学结合的生产环境中进行操作技能练习,培养职业素养,从而使毕业生在毕业时就具备了较熟练的技能、较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与企业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有效途径。鉴于中职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建立起与校内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能够更科学合理的反映学生综合实训效果的评价体系,促进校内生产性实训运行机制有效运行。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紧紧依靠当地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与江阴众邦汽车维修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开辟了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新模式,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研究实施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五给合”评价体系,对学生生产性实训各环节都进行了有效的考核与评价。

1.教师(或师傅)评价与学生(或组员)自评、互评相结合

每一任务成绩由小组得分和个人得分组成,小组得分由完成项目任务的成果取得,由师傅或带队教师对项目进行评分。个人得分则根据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参与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小组成员协作精神、实训小结等,由组长、小组其它成员和师傅或带队教师共同评分。每个项目发放项目任务书(或生产工单),记录项目完成过程中的一些原始数据,作为项目完成后评价的载体。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生产性实训,学生被编入企业生产班组中,与企业员工一起参与汽车维护、维修生产,学生在独立或配合小组成员完成生产任务过程中工量具、仪器设备使用熟练程度,分析、诊断、排除故障的思路以及安全文明生产和操作规程的遵守情况等,是过程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对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包括生产任务的完成时间、完成质量、创新情况、性价比、客户满意程度等方面,这是结果评价的主要内容。

3.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

根据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对每一生产任务中要求学生应知的部分,以口试与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各项目任务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考核,口试由企业师傅或带队老师在生产现场采用提问方式进行,而笔试则采取一周一试或一阶段一试方式,针对学生一周或一个阶段以来所完成的生产任务中的核心的、共性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对每一生产任务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应会部分,采取现场考核与阶段(或结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现场考核由企业师傅通过平时观察进行定性评价,阶段(或结束)考核则对本阶段(或本次)实训共性的技能点进行技能考核,由企业师傅与带队老师共同组成评定小组,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

4.班内评价与班外评价相结合

在安排各生产任务前,师傅或实训指导教师会把与本次工作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以任务书形式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实训前的准备,带着问题来上班;完成实训任务后的收获、合理化建设以及拓展方面的任务作业等,以任务小结形式呈现,这些都是班外学习评价;对每一生产任务中所涉及的构造、原理、流程、规程、故障原因分析及注意点等方面的知识点,以自测试题形式编写在各实训项目任务书中,要求学生边做边完成或在各项目任务完成后进行填写,可采取开卷、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考核,这是班内学习评价。

5.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

在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引入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生产性实训的阶段(或结束)考核评价标准参照国家汽车维修中级工的考证标准,实现生产性实训教学与考核与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全面接轨,达到教学与考证相融合。学生毕业前全部要参加本市职业技能鉴定所组织的汽车维修工中级考证,体现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三、“五结合”评价体系在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中的运用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与江阴市众邦汽车维修有限公司于2012年底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共同建成了集汽车维护维修、汽车营销、汽车维修企业工人技术培训、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体的校内汽车综合服务中心,并于2013年春季开始在应届毕业生――2011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首次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2014年春季,我校在1209汽车运用与维修班校内生产性过程中偿试实施“五结合”评价体系。

根据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生产性实训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应知部分,以现场提问、任务书及阶段抽测(笔试)相结合的形式对各个项目的核心知识点进行考核,主要考核汽车发动机、底盘及电器三大组成部分主要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参数和典型故障的现象、原因及诊断、排除流程。对学生应会部分,以生产任务完成情况(成果)考核、阶段抽测和学期综合考核相结合形式,主要考核学生工量具、仪器仪表、维护维修设备的正确使用,汽车发动机、底盘及电器三大组成部分主要总成的拆装、维护维修规范和熟练程度以及典型故障的分析、诊断流程及规范,汽车入厂、竣工检验流程和汽车二级维护作业等。对学生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出勤情况、实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吃苦精神以及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沟通交流能力、5S管理等情况进行考核,作为学生素质能力成绩。校内生产性实训“五结合”评价体系在我校1209汽车运用与维修班班学生生产性实训中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不但试验班平均成绩、优秀率比平行班大幅提高,而且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图1、2所示为1209试验班(学生数40)与1005平行班(学生数30)教学效果比较表。图2 试验班与平行班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对口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对比表

四、结束语

校内生产性实训“五结合”评价体系,克服了传统实训教学评价的单一性、片面性及以考代评的不公允性,强化了过程性评价和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实训课程教学理念,实现了实训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的无缝对接,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企业职业岗位所需求的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班组长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於晓兰.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2]赵红顺.高职项目化专业课程教学“五结合”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

[3]毛淑平.中职学校汽修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讨[].职业技术教育,20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