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评估范例

海外市场评估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1

1.1巩固和发展自身竞争优势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一般已都从规模取胜走上了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取胜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服务和产品竞争优势,拥有特色、高端技术或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实施垄断,获取油公司订单能力强,高毛利率服务业务占比高,盈利能力强,新项目多且拥有服务价格话语权。

1.2一体化能力突出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已从单纯的陆地钻井承办商向陆海兼备、技术服务配套的油气井承包商方向发展。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从油田技术服务到物探,从软件到工具装备,从陆地到海上,业务覆盖整个上游领域,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1.3经营方式灵活

灵活的经营方式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国际领先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多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资本经营手段,如合资、并购、参股等方式,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快速实现资本积累和自我发展目标。近年来,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兼并重组等方式继续保持垄断利益。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在研究制定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2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分析

本文所谓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分析,实际上分析的并非海外的国际公司,而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板块中的工程技术服务子公司在海外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分析研究时,选取了包括公司规模实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在内的五大类11个指标,构建公司海外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同一集团公司在海外的5家工程技术服务公司(D1—D5)的数据为样本,保证了所选样本的可比性;数据的选择经过了严格筛选,选用一组3年连续的统计数据,采用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具体计算。分析评价这5家的市场竞争力,目的在于为其选择突破口、找准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依据。

2.1模型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法,能充分体现影响企业战略经营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效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独特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竞争力作出评价。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采用指标权重评价体系,遵循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一系列综合衡量指标。本次研究根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思路,结合工程技术服务的共性和特性,构建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评价模型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规模实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特性指标“一体化服务能力”5个因素,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11个二级指标,其中:规模实力用收入规模和投资规模来表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盈利能力指标反映盈利能力高低,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润率;经营能力选取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创收能力作为衡量的指标,反映财务杠杆的利用及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发展能力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两项指标,反映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来衡量,技术能力涉及工程技术服务所有专业的能力,包括钻井技术、固井技术、测井技术等,管理能力包括工程程序设计、商业运作。由于一体化服务能力所包括的指标众多,用定量指标计算比较困难,所以在此次建模过程中只把一体化服务能力作为一个维度,模型演算时不进行综合计算。根据竞争力模型体系的层次结构图,形成竞争力评估模型体系的内容框架图。以同一集团公司的样本来测度技术服务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力特征,揭示最具竞争优势的技术服务公司的内在因素,符合行业特征。根据海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分析5个一级指标要素和11个二级指标要素指标数值的顺序排名,找出各个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差异,明确各技术服务公司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以便制定积极的战略决策。

2.2模型体系中权重系数的确定

根据指标体系属于多指标系统评价的特点,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隶属度和专家打分方法来评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依据专家的意见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对指标打分,将打分结果进行综合求得权重,重要性越大得分越高,权数越大。从评定的各层指标权重关系表来看,规模实力比重下降,盈利能力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提高。

2.3指标标准化处理及模型量化求解

由于各评价指标量纲不同,本文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对选取的9个二级指标3年经营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将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与单因素评价矩阵做乘法,得出二级指标的综合评判集。

2.4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本次竞争力评价中,盈利能力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大。评价结果诠释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经济规律,显示国际化经营能力亟待提高。

(1)技服公司D1: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3964,该公司各项指标表现非常好。

海外市场工作量饱满,作业所在国政治稳定,收入、利润稳定增长。从二级指标的表现来看,收入增速高于投资增速,受益于内部市场增储上产和市场规模开发,工作量增长带动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平均投资增量最低, 摆脱了投资拉动规模的经营方式;利润快速增长,在评价模型中表现为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指标排名第一,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排名第二;资产创收系数指标排名第一,资产整合能力强,海外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并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从发展能力来看,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相对高。但市场比较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作业所在国发生政治动荡,收入、利润将急剧下降,没有其他市场收入来弥补。

(2)技服公司D2: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2632,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三。

在样本中,该公司海外市场规模最小,平均收入和平均投资增量均小,资产创收系数高但利润指标表现不强。受限于海外地域市场划分,导致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营业利润率低,进而影响了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排名。

(3)技服公司D3: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3368,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二。

外部市场比例所占份额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一,海外市场布局点多面广,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激烈,面临很高的政治、市场和经营风险。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公司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新增收入弥补了原有市场收入的下降,进而保证了收入增长率逐年增长,但是收入增速小于投资增速;盈利能力降低,一方面,海外钻井模式逐步从日费制向大包制转变,利润空间在降低,另一方面,受局部市场战争和动乱的影响,运营成本增加,压缩了利润;资源整合及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国际化经营能力低,主要表现在资产创收系数偏低,原因是近两年向海外投放的测井、测试设备较多,但相应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创收创利能力下降。利润增长逐年下降,导致模型中利润增长率指标为负数,公司发展能力不强。

(4)技服公司D4: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0879,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四。

在样本中收入规模较大,公司为完善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培养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的能力,从海外市场业务链完整性看,相比其他技服公司,技服公司D4多了物探、地面建设和勘察设计3项业务,业务链更完整,有利于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开展。经营能力和资产整合能力强,资产创收能力表现好,目前项目建设期需要大量投资,拉低了盈利能力指标。

(5)技服公司D5: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0382,在5家公司中排名最后。

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盈利能力逐年下降,投资规模下降,发展乏力。

3启示与建议

3.1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完善公司统一协调机制,在公司统一协调下,争取内部市场,同时加强技术服务公司与油公司之间合作。当前油价地位运行,国外油公司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为适应油公司的要求,转变经营策略,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降低合作双方的风险和成本,实现利益双赢。

3.2加强特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培育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争取更高端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行业面临困难的环境下,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能够先于竞争对手赢得主动,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合同订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司之间在信息、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技术服务专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发展一体化产业链,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

对于技术服务公司来讲,一体化服务能力实际是资源整合能力,我们的技术服务公司和国际领先技术服务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渠道多元化;以战略发展为目标,提高全球服务保障能力等。

3.4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合资合作,降低所在国作业的运营风险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2

目前,我们石油企业中,有不少企业正处在扩展海外业务初期,在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还欠缺成熟经验,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企业在扩展涉外业务时,大多都是由国内员工外派执行任务,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之上。部分外派企业员工大部分只是单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如何系统完成工作任务方面还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思维、标准操作技能和专业技术服务理念,工作效率相对低下。既造成了本企业人力资源的浪费,又加大了人力资源成本。除此之外,职责界限模糊,分工不明确也是企业在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一般而言,拥有涉外业务的企业都会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专门对企业海外业务人员进行管理。但是由于企业规定的职责界限与海外业务要求职责对接不清,分工也不够明确,人事管理人员很难在国内总部和国外分支机构范围中做出选择,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进行起来就相对比较困难。

二、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设想

1.控制海外业务人员数量。

由上文可知,在企业拓展海外业务,选择外派业务人员时,少有企业对海外市场进行全面调查,详细对内外员工差别评估之后再决定外派人数。通常都是企业决定开辟某一海外市场之后,或项目中标后,就开始外派业务人员,人员岗位按照标的合同有一些参考标准,但有时为了项目应急需要,派出人员相对较随意,人员偏多或者偏少的状况普遍存在。特别是项目管理团队的人员选拔上,仍按照国内的管理模式和相关业务流程开展。按照此模式进行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与海外业务执行理念、现实工作对接严重冲突,导致诸多问题推进落实缓慢,派出人员的素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升。所以,企业在外派业务人员时,应当先对海外市场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管理模式、流程,并严格控制海外业务人员数量,尽量避免人员过多或过少的状况发生。

2.统筹管理海外业务人员。

海外业务人员管理受企业总部及海外机构职责和分工不明确的影响而困难重重。一个企业要想长久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管理体系,如果不能对海外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就不可能实现业务的统一管理。因此,对海外业务人员进行统筹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时,可以通过设立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国内总部和海外机构的高效对接,并且必须明确职责界限,协调各自分工。

3.完善培训与激励机制。

海外业务收入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而海外业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对海外营业收入的影响举足轻重,所以提升海外人员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针对海外业务人员,企业应该有一套完整的“引进-培养-储备”管理体系,以保证市场需要之时能够有最合适的人员做派遣之选。一定程度上的激励能够更好地调动海外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自我完善。除了正常薪酬激励之外,还可以适当为海外业务人员提供赞美激励、荣誉激励、休假激励及参与管理激励等。

三、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管理思路

海外业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明确方向,再通过适当方法、程序推进,并且将这项工作做为企业海外业务重点工作。首先,企业应该以实现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有效对接和规范化为目标,积极引进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结合本企业实际,在尊重本土化的前提下推陈出新;其次,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建立统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资源分配制度,实现海外机构和企业总部的统筹管理;最后即是落实一系列计划及制度,提升海外员工能力和水平,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调动企业海外员工的积极性,提升海外项目管理水平,扩大海外业务总量,使企业的整体性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四、结束语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3

【关键词】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并购动机;并购目标

近年来,中国企业的跨国投资热情高涨,跨国并购活动十分活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并购交易更是大幅增加。根据普华永道的统计,中国企业2017年赴“一带一路”区域的跨国并购交易数量是2016年的6倍,达到了135个,并购交易的总金额为214亿美元,是2016年的10倍之多。这些跨国并购交易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工业和消费等领域。并购主体除了国有企业,还有不少民营企业,且民营企业的并购数量和金额都占据较大的比重。随着国家对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的鼓励和支持,机制相对灵活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跨国并购交易的主力军。然而,跨国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给并购企业带来发展机遇、提升企业竞争力,也会使并购企业置身于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环境中。由于并购动机是并购行为的出发点,而并购目标的选择是跨国并购行为中的第一个挑战,因此,如何基于企业并购动机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以获得最佳的并购效果,是我国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有研究较少关注民营企业,关注民营企业并购动机和并购目标选择的更少,因此,本文以恒安国际集团并购马来西亚皇城集团为例,分析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以及目标选择,为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目标选择提供一些启发。

一、恒安并购皇城的案例概述

(一)并购双方概况

1.恒安集团

1985年,恒安集团前身恒安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开始进军女性卫生巾市场。1998年,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股票代码:HK01044,简称“恒安国际”),成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内地民营企业。2011年,恒安国际入编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包括卫生巾、纸巾、纸尿裤等,拥有“心相印”“安尔乐”等多个知名品牌,其中,“心相印”在2017年全国生活用纸品牌中名列第一位。恒安集团在全国各地设立了40多家分公司,在印尼等国也设有恒安产品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

2.皇城集团

皇城集团是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公司,主要从事投资控股以及生产及加工纤维制品,包括纸尿裤、卫生巾、纸巾、棉制品及加工纸。纸张生产业务是公司的最主要业务,占据其总体业务量的70%,在马来西亚同类业务中位居前列。公司纸尿裤、化妆棉、卫生巾等占据总业务量的30%。其中,纸尿裤在马来西亚属于中端品牌,其主要销售渠道是乐购等大型商场或超市,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拥有较好的销售网络。

(二)并购过程

2017年6月5日,恒安国际公告称,恒安附属公司恒安马来西亚投资有限公司订立买卖协议,以9120万马币(约1.45亿元人民币)(不包括经纪费及其他附带成本),收购马来西亚皇城集团的8000万股股份,占皇城集团股本权益约50.45%。根据马来西亚的法律法规,恒安发起了无条件强制收购要约。2017年6月8日,皇城股权转移完成,恒安以现金支付了全部对价。2017年6月15日,恒安国际提名的许连捷等三名执行董事获得正式委任。至此,恒安国际的三名董事和皇城集团的人员共同组成了皇城集团新一届的董事会。

二、恒安跨国并购的动机分析

恒安的主要业务是卫生巾、纸巾、纸尿裤等的生产和销售,其经营业绩和品牌知名度在同类公司中名列前茅,那为什么它还要并购同样进行个人卫生用品生产和销售的海外企业呢?现有研究表明,品牌国际化、掌握核心技术、扩大市场份额、获取国际化经验是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四个主要驱动因素[1]。本文认为恒安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动机有三个:第一,促使品牌国际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第二,获取国际化经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第三,突破纸尿裤业务的国内经营困境,扩大纸尿裤的市场份额。

(一)促使品牌国际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由于恒安的业务基本上是在国内,所以即使恒安的品牌在国内市场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国外市场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而恒安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国际顶级的生活用品企业。为此恒安于2016年将亲亲食品从集团中分离出来,专注于个人卫生用品的生产和销售。然而仅仅专注于在国内市场经营是无法成为国际顶级企业的。要实现恒安的战略目标,就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因此恒安的首要任务就是使恒安的品牌进入海外消费者的视野,进而使品牌国际化。而跨国并购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相对海外投资建厂而言,也是使企业品牌进入海外市场更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因此,基于促使品牌国际化,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这一动机,恒安选择并购一家同样进行个人生活用品生产和销售的海外企业。

(二)获取国际化经验,使收入来源多元化

恒安专注于国内市场,收入也基本来源于国内。位居我国个人卫生用品行业龙头的恒安,其经营业绩和地位一直都很稳定。2012—2016年每年的销售净利率都在16%以上,远高于同行业竞争者。但是近年来,国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而女性卫生巾等属于生活刚需品,其需求的增长相对有限,这使得恒安的收入增长速度受到了限制。如表1所示,恒安公司2013年收入增长率和毛利增长率分别为14.37%和14.96%,2014年收入增长率和毛利增长率都有所下降,2015年下降幅度最大。国内市场发展受限、增速放缓迫使恒安管理层将目光转向了海外市场。在并购皇城之前,恒安从未进行过跨国并购。虽然恒安已在印尼合资建厂销售自有品牌产品,但收入较少,效果一般。也就是说,并购前,专注经营国内业务的恒安国际化经验相对欠缺,对于一家经营个人卫生用品的龙头企业而言,这无疑是公司的一个短板。而恒安的竞争对手已经纷纷进军海外市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同样是在香港上市的民营纸巾产品生产企业维达国际,2015年海外市场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1.16%,2016年该比例上升到了15.3%。一方面是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且国内市场发展受限,另一方面是国际化经验欠缺,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并购就成了恒安进军海外市场的较佳选择。通过并购,恒安可以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资源较为快捷地进入海外市场,获取国际化经验,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的风险和成本,为公司的海外经营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新市场的开拓,既能提高企业的总收入,也能使其收入来源多元化。

(三)突破纸尿裤业务的国内经营困境,扩大纸尿裤的市场份额

如表2所示,恒安的卫生巾2015年收入增长率下降,2016年又有所提高。可见尽管市场竞争激烈,但作为恒安优势业务的卫生巾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增长。由于卫生巾市场饱和度已经偏高,而且卫生巾生产的卫生标准较高,更新换代速度较快,其市场的进入门槛相对较高,因此预计恒安的卫生巾未来依然能保持其行业龙头地位。纸巾业务是恒安的最主要收入来源,几乎是总收入的50%。由于纸巾业务市场进入门槛不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竞争异常激烈,2015年恒安的纸巾收入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优质生活用纸的需求也相应增加,拥有生活用纸第一品牌“心相印”的恒安,通过优化产品组合等方式使得2016年纸巾收入增长率达到4.28%,预计未来特定生活用纸方面还有发展空间。相对卫生巾和纸巾而言,恒安纸尿裤业务的发展不容乐观。从竞争环境来看,纸尿裤的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而中高端产品又受到国外品牌的冲击,外资品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从数据来看,恒安的纸尿裤2013年收入增长率为9.41%,但之后逐年下降,2015年和2016年出现了负增长,尤其是2016年收入增长率为-12.27%。虽然纸尿裤属于恒安的主要业务之一,但其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比重相对较低,对集团的贡献比较有限。恒安高层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对卫生巾和纸巾业务依旧有信心,但却对纸尿裤业务表示担忧。因此,恒安急需突破纸尿裤业务的国内经营困境,扩大纸尿裤的市场份额,促进纸尿裤业务收入的增长。而并购一家生产销售纸尿裤的海外企业,可以利用其销售渠道为恒安的纸尿裤产品打开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市场份额缓解国内销售不利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上述品牌国际化、获取国际化经验和扩大市场份额这三个动机相互作用和驱动下,恒安产生了跨国并购的意向。其中,突破纸尿裤业务的国内经营困境、扩大纸尿裤的市场份额是恒安当前进行跨国并购的主导动机,这直接促使恒安选择了横向并购方式。也就是说,对于拥有同行业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恒安而言,获取市场是其跨国并购最主要的动机,即相对于国有企业以资源和技术寻求为主的跨国并购动机,民营企业更倾向于市场寻求[2]。因为国有企业不仅有盈利的需求,还承担着保护国家资源安全、履行国家战略安排等的使命,所以国有企业大多是资源寻求。而民营企业主要是为股东盈利,其经营管理和激励机制相对灵活,因而对于企业利润追求的积极性更高,对市场的关注度也就更高。

三、恒安跨国并购的目标选择分析

成功的并购首先取决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并购目标,而选择所依赖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的并购动机[3]。由于恒安的主要并购动机是寻求市场,因此恒安应主要基于市场来选择并购目标。也就是说恒安应先选择拟进入的市场,即并购区位,然后在选定的并购区位中寻找合适的目标企业。那么恒安选择马来西亚的皇城集团是否恰当、合理呢?

(一)并购区位的选择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的不断深化,众多企业纷纷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国家也通过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制定等方式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受国内环境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引导下,不少民营企业也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恒安位于民营企业聚集的福建省。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对东南亚国家具有独特的吸引力。而东南亚拥有较多华人华侨,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区位选择具有华人华侨的地缘性特点[4],而且东南亚国家的“一带一路”国别风险度较低。因此,不少民营企业选择到东南亚国家进行投资和并购。恒安在并购前也在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最为重要的是,东南亚市场是一个新兴市场,其卫生巾、纸尿裤等刚需品的需求增长较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恒安将并购企业的区位定位在东南亚。在东南亚的诸多国家中,马来西亚是中国在东盟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对中国的投资持欢迎和积极合作的态度。中马关系的融洽为中国企业和资本进入马来西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马来西亚的文化和我国相近,华人较多,对中国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相对较高。而且马来西亚在东南亚国家中经济实力相对雄厚,市场比较成熟,企业整体实力较强,通过马来西亚可以更好地将产品辐射到东南亚其他国家。另外,恒安的竞争对手维达国际也在马来西亚开拓了市场,而且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因此,综合考虑马来西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因素,在同行业示范作用下,恒安选择了马来西亚作为其具体的跨国并购区位。

(二)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

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是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民营企业家既是企业的创始人往往也是高管成员,因此民营企业决策具有强烈的个人化特征[5]。民营企业家的性格、个人能力、风险偏好、过往创业经历、过往管理经验等这些个人化特征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相应的也会影响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从媒体访谈和报道可以得知,恒安创始人许连捷对跨国并购相对谨慎。因此尽管公司在2015年就有跨国并购的意向,但直到2017年才最终确定并购对象。皇城集团相对恒安而言,规模较小,2016年皇城的营业收入为3.09亿马币(约4.92亿元人民币),而恒安2016年的营业收入为193亿元人民币。皇城集团的并购对价约为1.45亿元人民币,对于拥有100多亿元人民币的恒安来说,金额也较小。也就是说,面对跨国并购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创始人的谨慎特质使得恒安选择了一家规模和并购代价都较小的企业。并购皇城既是恒安的第一次跨国并购,也是一次试探性质的并购,旨在通过并购小企业积累国际化经验,探知市场偏好,为未来的海外发展奠定基础。此外,许连捷从2001年开始对恒安的销售渠道进行改革,为恒安在全国打造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也为恒安的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使得他对销售渠道十分重视。而皇城集团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拥有较好的销售网络。良好的销售网络对于市场的开拓至关重要。恒安管理层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计划利用皇城的网络和渠道,把恒安的产品推向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可见,恒安选择皇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文捷对皇城销售渠道的青睐。也就是说,民营企业家的性格、风险偏好和经验等个人特征直接影响了恒安并购对象的选择。当然,恒安选择皇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皇城是一家上市公司,且上市后一直保持健康稳定的增长,是一家较为优质的企业。而上市资格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资源。此外,皇城的纸尿裤属于中端品牌,在马来西亚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恒安纸尿裤中高端市场的定位大体保持一致。皇城集团的战略目标也和恒安的国际顶级生活用品企业目标大体一致。

(三)并购目标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根据上文分析,恒安基于公司市场寻求为主的并购动机,选择了生产和销售包括纸尿裤在内的生活用品企业———马来西亚皇城作为并购目标。选择时考虑了文化差异、东道国的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等因素,并受到政府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个人特征的影响。总体来说,恒安的跨国并购目标选择还是比较合理和恰当的。第一,现有研究表明,制度因素是企业跨国并购区域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东道国良好的制度环境能够降低跨国并购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6],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因此,选择对外资开放程度较高、市场较为成熟的马来西亚,可以降低恒安跨国并购的政治风险。第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并购后文化整合的难度就更大,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因此,恒安选择文化相近的马来西亚皇城,为并购后文化整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皇城集团规模不大,相对容易吸收整合,且并购成本不大,对于恒安的资金压力也较小,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也相对较小。而且,并购一家规模小的企业比较适合恒安当前积累国际化经验(“小步走”)的策略,未来如果遭遇市场挫折或者企业转变战略方向,也比较容易退出。第四,皇城集团在产品定位等战略上和恒安的战略相匹配,恒安也可以和皇城集团共享销售网络等资源,因此并购后恒安可以利用其先进管理经验扩大皇城的业务规模,提高其产品市场份额,进而推进恒安产品的海外销售,实现经营协同效应。第五,熟悉市场、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是成功进入一个新市场的三个重要的助推器,恒安在较为熟悉的东南亚市场选择了拥有中端品牌和良好销售网络的皇城,也就意味着获得了这三个助推器,为寻求市场这一动机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并购后恒安的报表数据也可以看出,由于并购目标的恰当选择,恒安的这次跨国并购目前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恒安2017年年报显示,股权购买日,恒安并购皇城产生了0.42亿元人民币的并购交易利得(负商誉),获得了0.4亿元人民币的现金流入。从股权收购日到2017年年末,皇城合并到集团报表的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2.6亿元人民币和约0.5亿元人民币,均占集团总收入和净利润的1.3%。2017年恒安的纸尿裤收入增长率也比2016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未来皇城对恒安的贡献是否还会增加,取决于并购后的两家公司的整合情况。

四、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恒安并购皇城的案例分析,发现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动机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个动机共同驱动,其中市场寻求是民营企业最主要的动机。在对并购目标进行选择时,民营企业会受到政府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家个人特征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确保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目标的恰当选择。

(一)企业方面

1.明确企业的并购动机,基于并购动机选择并购目标。企业首先要清楚自己的并购动机,而且并购动机应和企业发展战略相一致,然后根据并购动机确定自己的跨国并购具体需求,结合这些具体需求进行并购目标的选择,这样可以有效避免企业盲目并购。例如对于以市场寻求为主的并购动机,应基于市场角度选择目标,首先选定市场需求潜力大的并购区位,然后结合进入市场的需求,选择拥有知名品牌和良好销售渠道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2.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充分发挥中介作用。虽然恒安并购较大程度上受到民营企业家的个人影响,但是恒安自成立以来就进行了多次管理改革,较为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确保了并购决策不出现失误。因此,为避免民营企业家因认知偏差等原因造成的并购目标选择不当,民营企业应尽可能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成立相应的并购决策团队,在保证创始人权威的同时,利用优秀的管理团队弥补民营企业家的认知偏差,同时聘用专业的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进行并购决策咨询,充分利用中介机构治理效应降低并购目标选择不当的风险。3.深入研究并购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并购障碍小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时,企业应对可供选择的并购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详细评估东道国制度环境、被并购企业的文化、并购代价、未来整合风险等,同时还要对被并购企业的战略合理性和财务合理性进行充分的评估[7],预测并购协同效应,选择并购障碍较小的企业。选择并购目标时,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包括企业国际化经验、国际化策略等。

(二)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发挥其政策引导作用,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与并购有关的法律制度、贸易规范、税收政策、会计准则等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并购风险预警,帮助民营企业恰当地进行并购目标的选择。此外,政府还应尽快完善我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金融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积极倡导银企合作,为民营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华鹏,苏敬勤,崔淼.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的四轮驱动模型[J].科研管理,2014(10):94-100.

[2]宋林,彬彬.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动因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项Logit模型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98-106.

[3]郭建鸾,胡旭.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的现实动因及目标选择策略[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3):17-22.

[4]刘焰.中国民营企业跨国并购:规模与分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70-75.

[5]杨轶清,朱海燕.民营企业决策原理及其形成机制———基于自然人控制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14(9):90-89.

[6]朱勤,刘.我国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财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8):151-160.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4

关键词:海外技术并购;企业创新绩效;探讨

在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大多数企业都选择利用外部技术资源进行创新发展,技术并购逐渐成为企业创新改革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首要选择。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活力提升,企业的技术并购范围扩大至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寻求新型技术,已经有准确的文献表明海外技术并购可促进创新企业绩效,优化资源配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及海内外市场经济形势,科学规划海外技术并购活动。

一、海外技术并购特点以及必要性

1.海外技术并购特点。与发达国家海外技术并购相比,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并购重心集中在技术或者是核心竞争力优势方面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更重视考察目标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以及其是否具有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资源知识。通过分析欧美等发达国家海外并购行为发现,欧美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并购转手出售后得到的收益,目标企业拥有的技术在其考虑范围内但是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国内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的主要原因是目标企业的技术、技术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2)海外技术并购发展历史短国内企业海外并购相对发达国家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还有大部分企业从未进行海外技术并购,少部分正处于研究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不可控因素,企业必须准确预判海外并购时机,降低并购风险和成本,快速掌握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3)缺乏国际经验,整合吸收难度大国内社会经济目前不断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调整,但是在海外技术并购方面,国内企业仍然存在缺乏国际化经验的特点,导致海外并购活动存在整合吸收难度大的问题。海外技术并购活动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资金,国内企业采用杠杆并购手段向银行大量举债,并购结束之后,企业承受还本金、利息的资金压力,债务风险较高;第二是技术,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目标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其水平远高于企业自身掌握的技术,所以在技术整合转为己用阶段,企业面对的障碍较多;第三是管理,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的经营模式、企业文化、市场环境千差万别,整合后的管理难度大幅度提升,企业面临严峻的经营挑战。(4)并购后的技术转移方式不相同国内企业技术并购只要是弥补企业技术层面的不足和缺陷,而发达国家的海外技术并购更多侧重于技术互补,企业本身拥有先进的技术,进行技术并购则是为了形成双赢局面,即获取目标企业技术的同时,向其输出自身技术资源。从客观角度来讲,国内部分企业的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海外技术并购,技术转移只是向国内企业转移。

2.海外技术并购必要性。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走出国门,大力拓展海外经济市场,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以及规模扩张,不同规模和行业领域的企业大胆尝试海外技术并购,权利推动创新企业绩效。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跨境并购、海外技术并购是大势所趋,企业需要借助先进技术的支持实现核心竞争实力提升,在激烈的海内外竞争市场中立足。企业进行海外技术并购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获取最新的技术和海内外市场信息,例如某制造公司在2018年并购美国A公司的制造技术时,在并购过程中提前获取了最新的市场信息,经过并购活动,该公司对自身的制造工艺技术进行了革新,调整战略计划,为后续公司进军国际市场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在得到先进技术的同时获取市场营销网络,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市场、提升品牌形象都需要通过并购实现,在并购技术的同时企业可掌握目标企业的渠道,得到市场营销网络。

二、海外技术并购现状

企业海外技术并购的动因有多种,如市场因素、资源因素和技术因素等,随着国内步入经济新常态,社会经济整张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国内企业都逐渐改革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再依赖于传统劳动力发展,而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升级改革。目前国内经济市场趋于饱和,国内企业逐渐转换发展方向,将目光转向国际市场,海外技术并购活动增加,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能够实现技术资源整合,提升企业的海外市场影响力,拓展业务份额。近几年来大规模的海外技术并购活动不断发生,而且海外技术并购集中在制造行业、电子行业等技术密集的科技制造型行业。虽然海外技术并购能够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但是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不相同,海外经济市场与国内经济市场相差较大,且政治环境、企业文化差异、风险因素等都是影响海外技术并购的决定性因素,海外技术并购行为对国内的要求非常高。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并购失败的案例较为常见,比如上汽企业收购韩国双龙汽车企业以失败告终。企业需要严格控制技术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解决技术并购难题,保障海外技术并购成功。关于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企业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规划,规范海外技术并购流程,首先,企业应当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确定目标企业并提前调查目标企业,制定并购战略,聘请具有海外技术并购经验的专业机构对海外企业展开全方位的尽职调查,掌握目标企业的技术情况,从而对技术并购方案进行调整;其次,确定并购融资和支付方式,规划并购交易过程,预测和分析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的风险,融资渠道和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合理容易产生财务风险,比如选择负债融资方式获取并购资金则增加企业的债务风险、选择现金支付方式则容易出现企业现金流断裂风险,企业需要做好预判,提前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最后,技术资源整合阶段,并购方企业要利用自身的研发优势,加大探索力度,深入研究目标企业的技术资源,在掌握技术资源运用条件之后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以此提升企业的绩效以及经济效益,而且企业尽可能取得目标企业的控制权,充分协调双方企业的人员、资源、经营模式等,调整经营管理结构,减少技术资源整合以及企业整合过程中的矛盾。

三、海外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

通过实际研究调查发现海外技术并购对企业的绩效没有直接影响,但是技术相关性、吸收能力、并购经验等内容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直接影响。企业在海外技术并购支出需要提前研究自身的特性,分析企业的技术并购需要哪些条件方可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关于海外技术并购与企业创新绩效提出以下假设:第一,并购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获得了目标企业的核心技术,为企业赢得了发展机会,而企业是否能够将并购技术成功转移整合是决定企业实现创新绩效的关键。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是进行技术转移的媒介,只有顺利吸收海外并购技术方能提升并购方的企业创新绩效,并购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假设方可实现。第二,企业的研究探索水平与创新绩效呈正比关系,海外技术并购过程中,并购方是对技术资源有强大需求的一方,企业的研究和探索能力直接影响企业识别技术资源,具有过硬探索能力的企业则能够准确分析自身实力,把握并购时机,选择合理的目标企业。第三,财务实力越强海外技术并购后创新绩效越高,资金是支持企业正常经营的关键,企业的资金雄厚在技术整合阶段可提供较多的支持,并购技术的作用得以利用。基于企业海外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的假设条件,展开研究分析,首先,选择样本和实际的数据,样本范围主要集中在并购成功事件、并购后对目标企业具有控制权。其次界定研究变量,变量主要是解释变量,即企业创新绩效,这一变量最难得是评价,存在的实际困难是缺少准确评价创新绩效的指标,经过实际分析采用专利申请数量作为评价企业创新绩效的指标。最后分析结果,对研究海外技术并购研究样本进行深入分析之后,统计发现企业技术并购后的创新绩效明显提升,提出的并购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呈正相关、企业的研究探索水平与创新绩效呈正比关系、财务实力越强海外技术并购后创新绩效越高三个假设得到验证。目前国内的海外技术并购处于发展阶段,国内政策需要支持企业的海外技术并购,及时制定并颁布合适的政策优化市场环境,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并购的方式做大做强,并且提供有效的融资渠道,解决企业的并购融资问题。企业也需要注重创新,增强创新意识,紧跟国内外市场形势变化,积极推进海外技术并购,引进先进的技术资源,拓展国际市场。综上所述,企业通过海外技术并购可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企业应当明确海外技术并购的目标,制定准确的技术并购战略以及方案,杜绝出现盲目并购扩张的情况,基于企业的实际情况推进技术并购,进而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财务实力、探索能力、技术吸收能力等,在海外技术并购成功后及时转移技术资源,融合目标企业的技术,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邢则佳.技术并购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18.

[2]雷文心,黄慧,王珍义.技术并购模式、技术相关性与企业创新绩效[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8,31(06):71-74.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5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

2.1内部技术利用

在内部技术利用方式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出口其在母国利用技术生产的产品和内部技术转让/许可实现。在出口方式下,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然后将产品或服务出口至国际市场。出口的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技术,包括资本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内部技术利用方式是一种非正式技术转移,也是企业运营的根本模式,因而这种利用方式最为普遍。如果一个特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一优势在本国市场上成功利用,那么它也可能试图在其它国家市场上加以利用。这时企业可以采取在内部进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这种企业内部的技术流动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外国企业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包含资金、技术、人员的综合流动。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技术转让/许可既包含以无形资产形态流动的技术,也包含已物化在资本品、机器、设备中的技术。这种方式下,子公司能够获得跨国公司广泛系统的技术支持,既包括静态知识,也包括动态知识;既包括企业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经验和技能资产。获得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和分支机构的技术能力,因而子公司比当地企业在吸收和适应技术方面的成本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面临比当地企业低的市场失败概率。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内部化技术转移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由于有效率的内部市场存在,新技术的转移和使用比较容易,从而阻止了深化学习过程和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2外部技术利用

外部技术利用是将技术在企业外部商业化,即将技术应用于企业自己产品以外的商业化过程。外部技术利用方式主要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合资企业、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是将技术转让/许可给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技术。技术许可可使企业将他们的技术资产利用于市场,从而避免更多整合和层级的合同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联盟形式。合资企业是指建立一个与原有发起者不同的独立运营企业,因而是企业外部技术利用的一种形式。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则是一种松散的企业合作形式,双方投入资金、技术进行合作生产和产品销售。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部技术商业化通常被视为缺乏内部利用技术的互补性资产的小公司进行的与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利用模式。因此,小公司技术外部商业化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对各行业技术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那些研发密集型小企业,如在美国大量出现的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生物、材料科学领域小企业,它们对这些行业技术创新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向外转移技术成为跨国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2UNCTAD数据,母子公司之间特许权和许可费收入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80%。20世纪90年代早期,各行业的大公司开始追逐技术外部商业化。创新型大企业,如IBM、德州仪器等开始积极管理技术外部商业化,追求财务目标。21世纪初,世界技术市场持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知识产权许可费收入从2005年的14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9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0%。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上,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对外技术转让/许可获取商业利益。1990年美国特许权与技术许可费收入为166.34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518.08亿美元,2011年达到1208.36亿美元。其中,非附属企业间特许费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11年的36%。外部技术利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驱动:①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促进了外部技术商业化活动。通过外部技术利用,企业试图获得更多的回报以弥补不断增长的研发开支。很多大企业在其核心领域以外存在着主要竞争力,强化了它们将高技术外部商业化的机会;②私人风险资本的存在使工业企业集中于内部利用技术的方式发生变化;③知识产权体制的强化导致企业采用更积极的技术投资组合管理策略,包括外部技术商业化;④技能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削弱了企业控制技术的能力,促使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收回成本。鉴于此,学者们建议制定开放性技术利用战略,在企业边界以外积极地商业化利用技术知识。

3、技术利用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为跨国企业选择技术利用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在内部技术利用与外部技术利用间进行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

(1)互补型资产分布情况。如果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的获得辅助资产的途径,内部技术利用具有更明显的吸引力。相反,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商业化辅助资产,将更倾向于卖掉或许可技术。

(2)交易成本。如果获得辅助资产的交易成本比卖掉或许可技术的交易成本低,企业会选择内部技术利用。影响企业外部技术交换的成本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完善程度等。

(3)创新价值链上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例如,创新者在产品市场上比在技术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创新者增加销售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受到限制,内部技术利用的回报率可能较低。相反,当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较少时,企业获得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4)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国公司很少在知识产权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建立生产和研发设施,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行业,如制药业等。因此,为避免技术泄露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国家建立销售和营销企业比较合适。在选择对外许可技术还是对内许可技术方式时,有学者认为如果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弱,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较强,且由于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更安全,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许可技术给当地企业使用。Maskus等提供了一个模型演示加强技术保护(更强的专利保护)对转让模式的影响。他们发现,严厉的专利保护能实质性地降低当地模仿带来的威胁,同时降低技术许可的相对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对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过程采用FDI,对高技术含量的技术采用技术许可。同时,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与其它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影响,如国内市场大小、要素供应结构,生产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等。在进行项目决策时,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例如,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对新技术索取高价或提供过时陈旧的技术,为一个对其构成竞争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甚至为保护市场,附加种种限制性条款,包括出口限制、禁止许可证转让,不允许对技术进行当地化改进等。各种制约条件提高了外部化技术转移的相对成本。对于变革迅速的技术,由于外部化转移方式不得不进行重复性技术谈判,因而既增加了成本,也阻碍了技术转移速度。对于技术能力较强且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东道国,利用许可证等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比较适宜。总的来说,模式选择的过程很复杂,依赖于各种因素,包括接受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规模、竞争和增长、模仿的威胁、技术的法律保护等,还依赖于待转让技术的特性以及通过不同渠道转让的相对成本。

4、技术利用风险

一个组织在利用新技术或包含新技术的产品获取收益时需要考虑可能的风险。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增加了获利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技术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必须管理两种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指技术在日常工作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没有将其可能的效果全部发挥出来;市场风险指预期的顾客们不购买或不使用产品,企业难以获得关于创新产品潜在需求的可靠信息。除此之外,如果一些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失败,不仅可能损害组织名誉,还可能因此丧失内部士气,即存在管理风险。企业一旦招致这样的管理风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样就给竞争者提供了在市场上扩大影响的机会。MillierandPalmer建议企业制定一种战略营销方法,即利用重要性较差的细分市场获得必要的专门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遵循一个“可接受风险”战略,从低风险市场慢慢转向高风险市场。随着战略的运用,组织将逐渐学习如何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从高风险市场获得更大收益。这种战略对一个资源有限的组织减少风险很有必要。

5、跨国公司技术利用模式选择

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要求技术拥有者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市场。实际上,很多最初进行研发投资并作出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并不能从其投资中获利,说明技术创新成功并不等于技术商业化成功。本文结合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方式,考虑企业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控制要求,提出一个技术利用选择模式。本文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市场,将国际市场分为已有市场和新市场。已有市场包括企业在外国市场中已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新市场包括还没有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从风险角度来说,已有市场风险要小于新市场风险,因为在新市场销售技术或技术产品时,客户对产品/技术的认知度低,缺乏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未经实际检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从互补性资产的可获得性和交易成本来说,已有市场上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更易获得,成本较低,而新市场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获得性差,交易成本也高。二是技术或技术产品,包括已有技术/技术产品和新技术/技术产品。前者包括企业向外国市场提供的已经在母国或其它国家使用过的技术/技术产品,后者包括向外国市场客户提供未经使用的技术或技术产品。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的风险要大于前者。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应用一项新技术,可在已有市场上出口利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自己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下开发的,因此适合自己利用技术。由于企业更理解技术的应用条件,且在有过销售经验的海外市场进行销售,因而可以降低市场风险选择在已有的海外市场销售,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容易获得或已经存在,有利于降低互补性资产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上应用一项自己掌握的成熟技术,可以在有过技术产品销售的海外市场进一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转让/许可。由于有了出口市场的试探,企业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深入,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的获得成本和市场风险都相对较小。但就直接投资本身来讲,由于资产在海外暴露多,面临其它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较大,需要采取其它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成熟技术,企业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许可证和合资方式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新市场的开拓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没有现成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交易成本较高,需要采取其它途径降低风险和成本。在许可证方式下,企业将技术许可给第三方使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费获得收益,而生产和市场风险更多地由当地企业承担。在合资方式下,企业在当地企业中选择一个合作伙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并降低成本。跨国企业在新市场利用新技术,将面临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本身也不具备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可以选择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方式,组成一个以项目为依托的松散组织。合作双方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风险收益同担。

6、结语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6

关键词:工程承包;营销策略;优势

一、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现状

(一)总体基本状况

总体上讲,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历经了近40年的发展后,不仅创新了经营模式,还提升了管理水平,依靠价格方面的优势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综合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企业不断涌现,迅速成长。以前市场相对单一,以亚洲地区为主,现在市场范围扩大,扩展到非洲、中东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非洲市场,约占据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的60%,具体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楼房建筑、电力系统工程、基础交通设施等。在取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增加我国对外工程的营业收入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承包的重点工程项目及其特征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前景好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南非等,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实力,不断吸引外商投资,急需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也在不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再有就是以印度尼西亚等为代表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很强的消费潜力,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2.能源性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

像英国等以前的发达国家,要依靠能源建设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快速,对能源的消耗很大,因此要加强能源建设;而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需要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能源依赖性强的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客观上推动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城市给水以及环境保护工程的需求增加

目前很多的国家都在推行城市化,而城市化进程中用水问题是关键,所以城市的给水排水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比如水污染问题,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相关建设项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另外各国存在的水资源缺乏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推动了水利及灌溉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

二、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1.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中国企业成功承包国外工程项目的重要优势之一。无论从劳动力成本还是从建筑材料成本来说,中国承包企业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利用成本优势打开了发达国家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

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是相对而言的,首先从中国企业自身来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人才的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渐渐地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几年成功承包国际上对技术及施工要求都很严格的大型工程的中国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也是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其次就是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生产工艺技术等。

3.市场品牌方面的相对优势

这种相对的品牌优势具体体现在中国入围国际著名工程承包商的承包企业日益增多,在发展中国家中,品牌与规模优势逐渐形成。有部分大型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及人力优势,在国际市场与同行中的一流企业展开竞争,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也获取了工程国家的认可与高度评价。现在中国承包企业不仅在中东、非洲等地区具有影响力,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开始逐步开拓并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并获取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中铁建筑、中冶建筑等。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投标市场,中标效率不高

在海外市场中,中国建筑企业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很多的企业对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很盲目,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很多时候投标的项目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不匹配,有些时候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去投标一个项目,但结果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投标的项目并不是企业的优势领域,反之,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一些企业擅长并且有能力承接的项目投标也会失败。因此不能对目标市场进行明确,导致了中标的效率不高,在扩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多的企业也因为无法承接工程而陷入困境。

2.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

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因为相似的企业数量庞大,为了取得投标成功,就会出现价格方面的不良竞争,也就是不断降低报价,报价的降低直接缩减了企业的利润,很多投标成功的企业都是以低于市场价格投标为代价,而结果就是基本处于盈利极低或者基本不盈利的状态。还有就是在索赔方面,由于索赔定价依据缺失,很多的索赔报告无法获取业主和工程师的认可,从而带给企业巨大危害和损失。所以建筑市场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否则就会成为阻碍对外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阻力。

3.不重视产品形象的打造

建筑企业的产品除了具体的产品完成质量,在实施项目时的形象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施工中,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没有做好规划,没能很好地控制项目进程,甚至把承接的工程转包给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导致工程完成质量不高,企业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还有就是对于工地现场和员工形象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因为形象问题而无法扩展海外工程市场。

4.无法及时获取工程信息,很难实施营销管理

很多时候,中国的建筑企业因为不能及时取得招标信息,而错失了投标的最佳时机,这也是由客观的地域限制决定的。还有就是国外很多国家限制外国企业投标,附加了很多的苛刻条件,而且除了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建筑企业不允许参与直接的投标,而从自身实力方面来看,我国的很多建筑企业的实力还无法与国际一些大企业相比,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投标难上加难。

5.与客户、工程师间的沟通不足,影响海外市场发展

在承包对外工程时,部分企业没有很好地维护工程业主以及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而沟通不畅往往会给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工程完成的质量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业主客户的要求,业主满意度大大降低。还有就是索赔事件因为缺乏沟通,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企业损失很大。所以类似这样的中国建筑企业,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会对工程所在国的承接项目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就是想要继续承包项目难上加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三、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市场的营销策略

(一)明确选择和定位目标市场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明确选择目标市场,就要从各方面实施详细考察。比如工程所在国的宏观市场环境如何,都制定了哪些相关工程政策及法规,该工程项目国家中其他国家的具体市场占有份额是多少,洞察承包市场的潜在风险以及发展机遇。在了解以上各方面情况后,企业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来对目标市场做出明确的定位和选择。尤其是面对不擅长的业务领域时,要不要承接项目必须谨慎选择。对于未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市场规划方面,非洲将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对象市场。之所以选择非洲是因为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相对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承接工程项目时,可以依靠我国较低的项目成本,提高投标的成功率,形成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加强在中东国家的竞标,充分发挥我国企业优秀的技术服务以及相对较低的市场报价,扩大在该区域的市场份额。而亚洲市场,比如中电、中铁等大型企业在电力交通等擅长领域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实现对亚洲市场的绝对优势。最后就是可以逐渐开拓欧美市场,特别是技术水平和资金能力等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要针对欧美市场扩大营销,提高在该区域的竞标实力。

(二)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

投标价格策略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增加,因为我国企业竞标成功的一些项目报价很低,所以利润空间很小,那么制定科学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是增加营业收入的有效手段。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方面详细考察工程业主的具体状况,包括招标的要求是什么,确定工程的资金出自哪里,业主的信用情况如何,招标工程的结算方式、是否具有劳动许可证、具体的工程期限等。只有掌握了以上各种信息,才可以针对性地构建投标团队,团队中既要有擅长技术的,又要有擅长管理的,而且要对投标国的相关政策法规有详细了解,如果项目内容很难很复杂,有必要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制定竞标报告书。除了要了解工程项目区域的具体情况外,还要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力,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可以使用不平衡报价法,也就是保持工程总报价不变,调整部分项目单价,比如可以提高未来预计会增加工程量的单价,降低未来工程量减少的单价。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降低风险,不仅可以保证总报价不变,还可以使结算的收益增加。我国建筑企业自身的实力决定了无法在一些报价高的项目上中标,所以要竞标成功,就要低价竞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三)制定品牌策略

1.构筑企业品牌形象策略首先就是工程承包企业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树立施工现场的品牌形象,即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设文明工地施工。改善施工环境,提升安全保障,加强监控,实现施工区域的有效分隔,增加绿化;对于施工工具器材要堆放整洁,保持卫生,降低噪音;要加大对企业形象及精神的宣传,制定相关的标识和标语,提升工程业主对我国企业的良好印象。其次要构建企业形象,提高为业主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要视顾客为上帝,并通过举办公益活动等实现企业社会形象的宣传。最后就是施工团队的全体员工要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品牌形象的构筑,每一个成员都要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每一个员工都要严格遵守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提升个人素养,那么企业的人文形象也会大大提升。

2.宣传企业业绩策略工程承包企业可以通过当地的媒体、报纸杂志及网站对于具体的工程进展情况以及技术上的创新等进行更新和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力,如果企业投标成功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要及时面向外部信息;但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后,要评估完成的具体质量,如果质量很高,可以进行奖励的申报,最终达到提升项目良好形象的目的。对于已经在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有过很多承接项目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宣传企业的形象,提高其他国家的认可,可以提高在当地的等级晋升,也可以为未来更好地开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四)制定渠道策略

1.设置股权控股海外公司

可以对一些海外公司实施收购和投资,将其发展为分公司,使经营更加顺畅,因为这些分公司在该区域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依靠这个有利条件,可以增加企业海外市场的营销途径,扩大资源,使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提高在该区域的竞争力。比如中建集团,在开拓美国市场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在美国设置了子公司中建美国,所有的美国的营销都由中建美国来执行,极大地推进了在美国开辟市场的进度。

2.设立海外分公司

为了进一步改善营销途径,可以通过海外办事处以及分公司的设立来实现。要实现经营的当地化,全面掌握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为了加强与当地的紧密联系,就要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招聘该区域的技术人员。在我国对外承接项目的主要市场的非洲,使用当地的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实现我国企业成本的减少,提高当地对我国企业的认可。

3.总部直接营销

这种形式的营销相对比较难,因为要掌握和明确目标市场的所有信息和实际情况,要加强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协助我国企业更好地与当地政府和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在获取项目信息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机构,比如驻外办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办事处等,全面了解目标项目所有信息,从而推动我国企业顺利地实施营销,开拓市场。

(五)提升国际公共关系的维护策略

首先是要得到工程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提升企业形象。关于工程项目问题要与当地政府不断沟通,建立良好关系,遵守当地政策法规,并认真推进工程项目的进程,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进行公共项目过程中,要给予当地民众更多的实惠,只有民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会积极配合,并给予高度认可。通过公益活动来向工程国展现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与诚意。其次是企业要重视与业主关系的正确处理。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满足业主的需求,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既包括前期的设计,又包括后期的采购与施工,整个过程承包企业都要提供给业主完善的服务,业主的需求得到满足,满意度提升,双方关系良好,那么就可以通过沟通,提前掌握项目相关信息,这样就会在项目开始之前,关于工程展开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与业主进行商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那么业主就会觉得企业很有实力,值得信赖,也就会考虑将项目承包给企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项目的实施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及时与业主进行交流沟通,按照业主的标准和要求去推进项目,最终出色完成任务,给业主带来巨大收益,那么以后再次合作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工程项目完成,还要注意后期的运营与维护,随时关注并解决业主遇到的问题,维护好客户关系。最后要重视维护员工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配合企业营销策略的推行,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维护员工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就是从工资待遇、激励机制、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其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最后就是要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报酬,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工作表现积极努力的人员给予加薪或者升职的奖励,让员工更有工作的积极性,做好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公共关系。

结论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7

在当今的世界市场,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WTO规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知识产权保护进行了立法规范,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准则,使国际贸易中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强制性。下面,以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对象美国、欧盟、日本为例,阐述我国知识产权摩擦的现状。

(一)中国与美国的知识产权摩擦

1.“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

“特别301条款”是美国在《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中所做的增补,专门针对那些美国认为没有对知识产权提供充分有效保护的国家和地区。美国会每年“特别301评估报告”,对美国的贸易对象国的知识产权情况进行全面评价,就其存在问题的轻重,可分为三级,分别是“观察国家”、“优先观察国家”以及“306监督国家”。列入“306监督国家”名单的,美国可不经调查自动发起报复措施,列入“优先观察国家”名单的国家不会立即遭遇来自美国的贸易报复,但是美国会在未来的一年内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进行双边磋商,迫使其修改相关政策。“337”条款起源于《1930年美国关税法》第337条,其主要是针对进口贸易中不公平的竞争行为而设立的,尤其重视对美国知识产权所有人的权益保护。遭遇337调查的企业一旦被裁决侵犯了申请人在美国有效的知识产权,企业将会遭到制止甚至驱逐。337条款过分强调了对知识产权权益人的利益保护,漠视了知识产权原有的公益性特点,这与TRIPS协议的平衡原则相差很大,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全球普及和共享。

2.中国与美国的知识产权摩擦

中美之间的知识产权摩擦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不断升级,为此,美国修订了“特别301条款”和“337条款”,在对外贸易中,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从1991年美国第一次对中国就知识产权问题启动301调查,到2013年5月1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2013年特别301报告”中,我国已经是第九个年头被美国视为“优先观察对象”。随着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在20个世纪90年代,美国更多地动用了337条款,将制裁的对象转为中国的企业和公司,据中国商业联合会统计,1986~2004年期间,美国对中国启动了39项337调查,占该时期美国337调查数据的13%。在39项案件中,33项涉及专利侵权,占85%。2005年,美国对中国启动了近10项337调查;2006年,我国出口的便携式蓄电池、墨盒也遭受了美国不同程度的337调查;2010年中,美国58起337调查案件中,有19起涉及中国企业,占到总数的1/3,均涉及专利侵权;2012年2月,美国又对中国的13家公司的平板电脑、照相手机及其他手持图像捕捉和传输设备、激光打印墨盒及组件、可调节荧光灯及其产品等启动了337调查。2012年6月25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电子成像设备启动337调查,主要涉及移动电话、台式电脑及其他具有成像功能的电子设备,中国的华为科技公司、华为科技(美国)公司、中国中兴公司及中兴(美国)公司被列为本案的强制应诉方,2013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出口到美国的碎纸机及相关产品、手机触屏软件产品、3G/4G无限设备及相关产品启动337调查,中国均有企业涉案,称其相关产品侵犯了在美注册的有效专利,并有可能受到美国的有限排除令、普遍排除令和禁止令,以上数据都表明多年来中国已成为美国337调查的最大目标国和受害国。

(二)中国与欧盟的知识产权摩擦

近年来,欧盟也一再要求我国履行“入世”关于知识产权的协议,对知识产权进行保护。2004年欧盟委员会向中国递交了《知识产权问题建议书》,称在华的70%的欧盟企业都认为中国的知识产权监管不力。在欧盟扣押的侵权产品中,中国居首的产品种类众多,从2003年到2009年,连续7年是欧盟侵权商品的主要来源国,2009年,欧盟海关扣押的侵权产品达到64.4%,12类商品中,9类中国居首。中国商品在海外频频遭受侵权纠纷的同时,中国的商标在海外遭遇抢注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王致和”、“白家”、“恰恰”、“老干妈”等近十种中国知名商标在德国抢注。

(三)中国与日本的知识产权摩擦

早在1997年,日本本田就起诉过中国的一些摩托车企业侵犯其外观设计和专利发明,2001年,东芝、三菱等企业联盟也向中国DVD生产企业进行过专利索赔。2003年,日本甚至向海关申请禁止向中国进口蔺草,因为通过DNA鉴定,该蔺草涉嫌盗用了日本的种草,用该种蔺草编制的榻榻米具有光泽,并有良好的触感,日方怀疑是有人将种苗带回中国,在中国进行栽培和种植。因此,日本在2003年7月8日,正式实施《种苗修改法》以对非法繁殖、销售和进出口种苗的企业进行惩罚。这意味着中日之间的知识产权争议从工业领域拓展到农业领域。上海钢笔老牌“英雄”也在日本遭到“绑架”,被恶意抢注,并向我方在日本的代销商提出5%的销售佣金,导致公司无利可图,解除合同,损失惨重。

二、我国知识产权摩擦问题的原因

(一)中国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力不强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2011年中国有效专利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69.7万,同比增长23.4%,其中,企业在国内有效发明专利中所占比例达到52.8%,比上年提升1.7%,但是,同期美国的有效发明达211.4万件,日本的有效发明达154.2万件,由此可见,我国的发明专利与美国、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中国企业知识产权运用水平不高

许多出口企业商标保护意识淡薄,导致众多国内知名品牌在海外市场遭抢注,如“sina”,“soho”,“普洱茶”等中国知名企业的商标在加拿大遭抢注;“百度(微博)”在欧盟遭抢注,“福田”在越南遭抢注。三枪、森达、今麦郎、王守义、乐百氏、狗不理等128个内地知名商标在香港集中遭遇恶意抢注。

(三)对知识产权的运用和管理能力不强

我国的很多企业缺乏对知识产权,如商标、专利等的保护意识,在企业内部没有设立专门的对知识产权进行服务、运用和管理的部门,无法对知识产权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更不用提在发生知识产权纠纷时,为企业和产品进行切实有效的保驾护航。

(四)技术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问题上的过度垄断

发达国家由于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常常对于核心技术的许可进行限制,使得我国企业若要使用核心技术就必须支付高昂的成本。近年来,国外企业也常以“知识产权”的名义对国内企业设置重重障碍,其目的是排挤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的一席之地,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丰厚的利润。

三、我国企业应对知识产权摩擦的对策

(一)对内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

当今的世界市场,知识密集型产品由于具有高附加值,竞争日趋激烈,日渐增多的贸易纠纷都集中在知识产权领域。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就要将知识产权的工作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设专业的人员队伍,主要应完成以下工作:第一步,知识产权研发前的信息收集。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之前,对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要进行调研,对相同或类似商品已申请的专利、商标、外观设计进行收集整理,尽量避免雷同或相似,以免涉嫌侵权,同时另辟蹊径,以防重复劳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第二步,知识产权的研发。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获得商标、专有技术、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第三步,知识产权的产品化。指企业将在实验室的研发成果应用于新产品的过程。第四步,知识产权产业化。将新产品与市场需求接轨,规模化生产。第五步,知识产权市场化。将含有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投入目标市场并获得利润回报。第六步,知识产权的保护。对知识产权申请国内外的专利权、商标等,寻求国内外的法律保护,学习国内外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文件,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不受侵犯,同时避免触犯他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第七步,知识产权的服务。企业对消费者给予周到的售后服务,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以及技术的更新换代。

(二)对外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1.积极应诉

对于海外的知识产权诉讼,中国企业应进行利弊分析,应诉可能会花费巨额的诉讼成本,同时也面临着败诉的风险,但是不应诉就等于默认侵权,举手投降,放弃海外市场。对于这种矛盾,企业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国外的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竞争对手的无理取闹,要积极应诉,一味的息事宁人,只会让竞争对手抓住我国企业软肋,气势更加逼人。对于有胜算几率的案件要积极对待,通过胜诉案件,提高我国企业在海外竞争的信心,巩固我国企业及商品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海外应诉,对于文化、语言、环境、法律等的重重障碍,诉讼历程一般较为漫长,费用较为昂贵,耗时耗力,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难经一“拖”,因此,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组团出海,提高抗击能力和胜算几率,分担风险,共“保”市场。

2.意识先行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国的企业在进入一国市场之前,为避免发生商标、专利、外观设计等知识产权的纠纷,应先在国内外知识产权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商标、专利注册等。一般说来,各国商标确认制度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使用优先制、注册优先制、使用和注册并用制,因此,我国企业在出口不同市场时,要了解各国的商标、专利确认制度,采用不同的策略灵活应对。同时,我们的企业在出口之前还要注意保留证据,如在我国注册的商标、申请的专利的证明材料、广告宣传片,销售合同等。在2013年5月8日的中国(上海)国际进出易会上,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克里斯蒂安•维夏德说道,中国的知识产权局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利局,仅2011年就提交了50多万项专利申请,占全球近1/4,其中,中国居民的申请数量占到了80%,这一数据表明国内创新蓬勃发展,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居民的知识产权意识日渐提高。

(三)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对华出口产品知识产权问题的一波又一波的打击,使企业官司缠身、焦头烂额,无心关注生产和市场,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形单影只、势单力薄,因此,为了维护行业的正常运营,减少企业进军海外市场的波折,让企业专心生产,行业协会应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关注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企业收集相关信息,加强与政府机构的交流沟通,帮助企业收集信息、整合资源、处理矛盾、减低成本。

四、结论

海外市场评估范文8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分析

(一)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前期财务风险。国际并购是一种国际投资方式,对于采取此战略的企业而言,制定企业战略需要足够的经验教训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企业计划的实施,其成功与否最终反映在财务数据中作为一项总结,必须首先确保企业此次收购的内容与企业本身的兼容性,为了增加整个企业的规模和技术影响力要注意前期财务风险的防范。其次,合并融资策略的可行性通过合理评估有关当事方的财务状况以及对资金的规模和来源进行精确的估计来把握,确保并购顺利进行,其中融资业务可以被认为是并购双方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合理准确地评估所涉企业的价值是合并的基础,在投资范围内双方商定的价格稳定的情况下,信息的完全对称几乎是不可能的,目标企业的估值可能是由于两个因素出现偏差,商品生产的风险由于国家政策的多样性、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差异以及并购双方对企业财务方面的看法不同最终造成诸多差异。很多国内企业对国外业务的研究还不够,没有有效的跟进调查,并且距离掌握国际企业并购规律存在明显的差距。相关企业无法确保在证券市场上获得的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特别是对于非上市企业而言。企业高估风险、故意隐瞒损失等使获取准确信息变得困难,并增加了财务风险。目前,在财务管理中,各种方法都可以估算目标企业的价值,但有优缺点:市值方法可以反映有关企业的每月市场容量,这是客观的指标,但当目标企业的活动水平不能合理地与同类企业相对应时,该方法将难以实施。考虑到账面价值方法业务成本的优点是使财务信息易于访问和易于计算,但是它不能评估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合理的估值和规定性的产品的当前价值主要取决于主观因素,因此缺乏客观性,这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转换其未来的回报水平。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期财务风险。在并购实施阶段,主要的财务风险可归纳为融资、支付和货币风险。企业并购通常不涉及股权融资,对于满足并购的需求而言,这些通常并不重要,必须通过发行股票或金融贷款予以补充,但这些都使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利息压力,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压力。如果目标企业在合并后无法获得短期利润,则还需付息并增加财务风险。支付利息的风险是财务风险的一种,是指当企业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融资时,付款条件变更导致现金付款减少,企业的流动性也让股权风险给企业投资者带来损失,货币风险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购成本。当出现买方谨慎考虑的情况时,购股收购的付款条件不会给购买者带来大量现金流出,但会导致先前所有权益的结构发生变化,并且可能会稀释先前股东的权益。购方通过减少债券来降低财产风险时,如果转换之日的股票价格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这将增加融资成本。有关企业的股东不愿更多地参与企业的管理,对获得稳定的优先股红利没有吸引力。

(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后期财务风险。后期财务风险与整合阶段相关的财务风险本质上是衔接关系,收购后跟进业务相关的财务风险在国内外财务体系之间或多或少存在差异,如果没有及时协调,不能促进并购双方资源之间的协同,风险就会与先前并购的融资风险有关。合并时所涉及的企业可能遭受摊薄股份价值的损失。企业通过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收购合并时,收购程序中的证券投资融资形式可以有多种,它必须处理不同方式固有的风险,并且承受与不稳定资产和企业重组有关的风险,鉴于目标企业资产的多样性,作为目标的企业合并和收购可能无法适应当地管理,目标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较弱以及管理层未能立即采取行动。过度清算其不必要的资产使目标企业无法获得理想的结果,企业与合并阶段相关的财务风险既来自先前的融资活动,也来自合并后的企业资产结构。

二、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国内市场环境。由于国内企业参加国际竞争的机会不足,我国在企业融资、并购、法律法规和人员储备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企业融资不足主要是由于我们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偏向于内部市场,这意味着企业经常面临与并购相关的融资困难和更高的融资成本。海外并购面临多种障碍,例如缺乏环境适应能力。我们的许多国际公司并购都选择了并购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在并购中,并购与生产具有关联性。具有竞争关系的目标企业之间存在并购竞争。

(二)国际市场环境。国内企业的业务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最重要问题是其他国家市场的稳定性和实施政策的稳定性;我们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的风险增加后,海外市场也会随之受到影响。在国际并购中,一些中国企业选择上游外国供应商或下游客户作为并购企业,例如与原材料制造商的并购,合并机制的国际模式使上游和下游供应链可以在国际层面进行整合,并在上游和下游产业链中获得收益,以及稳定供应商,保证可持续采购生产原料。

(三)企业自身发展原因。由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国内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并购的背景下,国内企业没有明确的海外发展战略。某些国家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低也是造成国内企业在国外并购中发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当企业在自己的活动领域中更加成熟时,便可以考虑进行国际并购,包括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并购,一方面,国际并购可以分散并购的内在风险,另一方面可以使产业活动多样化,并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合理评估自身能力,采取科学并购策略。合理的战略是企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海外并购涉及许多政治和环境差异因素,精心设计的机制可以确保并购的成功执行。在进行并购之前,企业应该对自己的资产、负债、对现金流量、偿付能力、资本结构等的潜在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规划进行正确的估计。金融部门建立合理并购机制,包括融资、偿债、风险识别和灾害应对,预测并购后的利润以及企业资本结构和机制的方法是进行科学分析并将其整合,以最大程度降低与并购有关的财务风险。

(二)全面了解海外并购企业相关信息。了解被并购海外企业也很重要,因为它们必须与自己的业务发展计划和策略保持一致,并且与自己的发展战略兼容。合理选择在海外并购的企业非常重要,国内企业应在并购的背景下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详细分析。海外收购和并购时间应尽可能短,同时应从环境分析开始完成有关并购的信息收集。经济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也很重要,从财务相关方面入手,例如资产的规模、负债、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等,这可以降低国内企业在国外并购中的财务风险。为了使定价更加精确并降低财务风险,收购企业必须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定价方法,在国外进行的并购是为了获取资产的战术性收购红利,或者是优化目标业务。清算业务时,应采用基于资产的估值模型,当合并为战略性收购时,应采用基于收益法的估值模型并根据条件采用现金流量折现法。在这种情况下,并购企业可能会合并几种定价模型,并为不同的方法分配不同的权重以获得加权平均价格,或者以资产价值法为基础设定极限,降低购买价格以限制现金流。依法取得的企业价值为购买价格的上限设定基础,最终通过双方的不断参与获得目标企业的购买价格,该金融工具可以避免外国并购过程中汇率变动引起的金融风险。签署外汇长期合约、套期保值、购买货币期权均有类似效果。当然,可以将上述财务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以增强避免财产风险的效果。

(三)优化融资模式,大力降低财务风险。并购计划的执行必须灵活按照相应机制的要求来实施。来自众多目标企业的相关信息降低了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财务评估的风险,及时目标企业隐藏的数据保护了并购企业的利益。企业通过使用外汇期权购买金融服务来降低货币波动的风险,及时调整融资机制和支付方式,灵活应对与支付过程相关的紧急情况,保持企业资本结构的稳定性,并进行适当的选择。对话付款方式可优化现金流和企业债务的结构,维持业务正常运作。中介服务机构通常具有企业自身没有的并购相关专业技能,并且对外国企业的基本数据有更全面的了解,可以有效地提高并购效率,中介机构对国外和国内市场的状态也有更深刻的了解。目标企业价值的估算通常更为客观和真实,从而减少了主观因素的负面影响。在并购过程中,它们可以提供足够的服务和监督,优化并购中的错误和遗漏,并充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海外并购中,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政策支持和保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指导和监督,以及完善政策和有关法律环境的保护,建立科学的外资投资管理机制,并将其纳入规范的法律框内十分重要。此外,应建立和维护本地中介机构,重点是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用报告机构,以为企业提供准确的价值估算。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