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风险范例

海外市场风险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1

跨国公司在各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传播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世界主要跨国公司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研发投资。2010年,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丰田汽车、罗氏及微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6014,5688和5396百万英镑,分别占公司销售收入的4.4%,19.4%,13.9%,这些研发支出让公司保持持续的技术垄断和竞争力,为公司带来巨大收益。公司通过技术商业化过程将技术转化为产品,在市场上销售并获取商业利益。任何企业都面临将自己开发或拥有的技术应用于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企业创造价值的问题。不管技术从哪里获得,如果缺乏商业运作,企业就无法获得预期利益。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技术可以为其带来以下利益:

(1)获得丰厚的收益。一些企业在母国利用新技术获得成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推动技术或技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为企业获利创造空间。由于技术是一种创造性智力劳动产品,具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国际技术市场竞争性差,使技术价格具有不确定性。具有垄断优势的技术提供方以垄断高价出售技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出售和转移技术所得成为许多创新型跨国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如IBM和陶氏化学等创新型企业每年可从技术许可中获得上千万美元的收入。当然,也有许多企业因为技术市场不完善导致管理方面的问题而在技术许可中没有获得收益。

(2)获得战略利益。包括建立产业标准或建立获得外部知识的渠道。在国际市场利用技术可以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有关产品和技术的需求、价格、市场规模、顾客喜好、替代产品等信息反馈。这些是跨国公司制定技术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也是其实现技术领先和技术优势的根本立足点。

(3)促进新技术的创新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周期缩短的趋势,技术生命周期已经减少至1~5年。电信技术的持续改进影响了企业内部运营、营销、生产和最终产品服务的分配方式。企业必须考虑这些变化以获得竞争性适应能力。单个部门往往难以长期垄断新技术成果,只有不断投入技术研究与开发活动,创新产品和技术,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地位。而原有技术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许可、技术转移等方式寻找其它市场加以利用,从而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技术优势与世界各地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有助于企业保持技术活力和领先优势。

2、跨国企业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模式

根据技术是否在企业边界以内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利用其拥有技术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跨国公司在产权和控制权范围内对海外分支机构的内部技术利用;二是在跨国公司产权和控制权范围之外利用技术,即外部技术利用。

2.1内部技术利用

在内部技术利用方式下,跨国公司主要通过出口其在母国利用技术生产的产品和内部技术转让/许可实现。在出口方式下,企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开展生产和经营活动,然后将产品或服务出口至国际市场。出口的产品或服务包含了技术,包括资本品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等。内部技术利用方式是一种非正式技术转移,也是企业运营的根本模式,因而这种利用方式最为普遍。如果一个特定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并将这一优势在本国市场上成功利用,那么它也可能试图在其它国家市场上加以利用。这时企业可以采取在内部进行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的方式进行。这种企业内部的技术流动主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DI)完成。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获得外国企业控制权为目的的投资行为,包含资金、技术、人员的综合流动。伴随对外直接投资的内部技术转让/许可既包含以无形资产形态流动的技术,也包含已物化在资本品、机器、设备中的技术。这种方式下,子公司能够获得跨国公司广泛系统的技术支持,既包括静态知识,也包括动态知识;既包括企业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和管理技术以及经验和技能资产。获得技术的层次取决于公司的总体战略和分支机构的技术能力,因而子公司比当地企业在吸收和适应技术方面的成本低,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技术学习过程中面临比当地企业低的市场失败概率。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讲,内部化技术转移方式的最大缺点在于跨国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在跨国公司内部,由于有效率的内部市场存在,新技术的转移和使用比较容易,从而阻止了深化学习过程和在东道国的技术溢出。

2.2外部技术利用

外部技术利用是将技术在企业外部商业化,即将技术应用于企业自己产品以外的商业化过程。外部技术利用方式主要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合资企业、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等。对外技术转让/许可是将技术转让/许可给跨国公司母子公司以外的第三方使用技术。技术许可可使企业将他们的技术资产利用于市场,从而避免更多整合和层级的合同形式,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独特的联盟形式。合资企业是指建立一个与原有发起者不同的独立运营企业,因而是企业外部技术利用的一种形式。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则是一种松散的企业合作形式,双方投入资金、技术进行合作生产和产品销售。20世纪90年代以前,外部技术商业化通常被视为缺乏内部利用技术的互补性资产的小公司进行的与产品销售有关的技术利用模式。因此,小公司技术外部商业化的利用程度相对较高,对各行业技术市场的出现和发展贡献很大,尤其是那些研发密集型小企业,如在美国大量出现的计算机、半导体和通信、生物、材料科学领域小企业,它们对这些行业技术创新的应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向外转移技术成为跨国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992UNCTAD数据,母子公司之间特许权和许可费收入占国际技术贸易额的80%。20世纪90年代早期,各行业的大公司开始追逐技术外部商业化。创新型大企业,如IBM、德州仪器等开始积极管理技术外部商业化,追求财务目标。21世纪初,世界技术市场持续扩大,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世界知识产权许可费收入从2005年的1421亿美元上升到2011年的2393亿美元,年增长率达10%。世界技术交易市场上,企业开始越来越多地利用对外技术转让/许可获取商业利益。1990年美国特许权与技术许可费收入为166.34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518.08亿美元,2011年达到1208.36亿美元。其中,非附属企业间特许费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11年的36%。外部技术利用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驱动:①产品技术含量增加促进了外部技术商业化活动。通过外部技术利用,企业试图获得更多的回报以弥补不断增长的研发开支。很多大企业在其核心领域以外存在着主要竞争力,强化了它们将高技术外部商业化的机会;②私人风险资本的存在使工业企业集中于内部利用技术的方式发生变化;③知识产权体制的强化导致企业采用更积极的技术投资组合管理策略,包括外部技术商业化;④技能人员流动性的增强,削弱了企业控制技术的能力,促使企业更快更有效地利用技术收回成本。鉴于此,学者们建议制定开放性技术利用战略,在企业边界以外积极地商业化利用技术知识。

3、技术利用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近年来,国际技术市场日益繁荣,为跨国企业选择技术利用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何在内部技术利用与外部技术利用间进行决策,取决于多种因素。

(1)互补型资产分布情况。如果企业拥有比竞争对手更优越的获得辅助资产的途径,内部技术利用具有更明显的吸引力。相反,如果企业缺乏技术商业化辅助资产,将更倾向于卖掉或许可技术。

(2)交易成本。如果获得辅助资产的交易成本比卖掉或许可技术的交易成本低,企业会选择内部技术利用。影响企业外部技术交换的成本因素包括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市场完善程度等。

(3)创新价值链上不同市场的竞争程度。例如,创新者在产品市场上比在技术市场上面临更多竞争,创新者增加销售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受到限制,内部技术利用的回报率可能较低。相反,当技术市场上的竞争较少时,企业获得的回报率相对较高。

(4)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跨国公司很少在知识产权体制不完善的国家建立生产和研发设施,尤其是知识产权非常重要的行业,如制药业等。因此,为避免技术泄露风险,在知识产权保护弱的国家建立销售和营销企业比较合适。在选择对外许可技术还是对内许可技术方式时,有学者认为如果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弱,东道国企业模仿能力较强,且由于这种情况下知识产权更安全,跨国公司更倾向于许可技术给当地企业使用。Maskus等提供了一个模型演示加强技术保护(更强的专利保护)对转让模式的影响。他们发现,严厉的专利保护能实质性地降低当地模仿带来的威胁,同时降低技术许可的相对成本,因此企业倾向于对低技术含量的产品和过程采用FDI,对高技术含量的技术采用技术许可。同时,强化的知识产权保护通常与其它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影响,如国内市场大小、要素供应结构,生产基础设施和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性等。在进行项目决策时,还要考虑许多具体因素。例如,跨国公司通常通过对新技术索取高价或提供过时陈旧的技术,为一个对其构成竞争的当地企业提供技术,甚至为保护市场,附加种种限制性条款,包括出口限制、禁止许可证转让,不允许对技术进行当地化改进等。各种制约条件提高了外部化技术转移的相对成本。对于变革迅速的技术,由于外部化转移方式不得不进行重复性技术谈判,因而既增加了成本,也阻碍了技术转移速度。对于技术能力较强且具备企业家精神的东道国,利用许可证等外部化技术转移方式比较适宜。总的来说,模式选择的过程很复杂,依赖于各种因素,包括接受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市场规模、竞争和增长、模仿的威胁、技术的法律保护等,还依赖于待转让技术的特性以及通过不同渠道转让的相对成本。

4、技术利用风险

一个组织在利用新技术或包含新技术的产品获取收益时需要考虑可能的风险。风险的存在使企业增加了获利难度,甚至失败的可能性,需要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技术商业化利用过程中必须管理两种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指技术在日常工作环境下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或没有将其可能的效果全部发挥出来;市场风险指预期的顾客们不购买或不使用产品,企业难以获得关于创新产品潜在需求的可靠信息。除此之外,如果一些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中失败,不仅可能损害组织名誉,还可能因此丧失内部士气,即存在管理风险。企业一旦招致这样的管理风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恢复,这样就给竞争者提供了在市场上扩大影响的机会。MillierandPalmer建议企业制定一种战略营销方法,即利用重要性较差的细分市场获得必要的专门知识和对市场的理解。遵循一个“可接受风险”战略,从低风险市场慢慢转向高风险市场。随着战略的运用,组织将逐渐学习如何减少技术和市场风险,从高风险市场获得更大收益。这种战略对一个资源有限的组织减少风险很有必要。

5、跨国公司技术利用模式选择

技术的商业化过程,要求技术拥有者确定一个合适的目标市场。实际上,很多最初进行研发投资并作出重大技术突破的企业并不能从其投资中获利,说明技术创新成功并不等于技术商业化成功。本文结合跨国公司的国际市场技术利用方式,考虑企业的风险态度和风险控制要求,提出一个技术利用选择模式。本文考虑两个维度,一是市场,将国际市场分为已有市场和新市场。已有市场包括企业在外国市场中已经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新市场包括还没有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从风险角度来说,已有市场风险要小于新市场风险,因为在新市场销售技术或技术产品时,客户对产品/技术的认知度低,缺乏了解,市场销售情况未经实际检验,不确定性较大。同时,从互补性资产的可获得性和交易成本来说,已有市场上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更易获得,成本较低,而新市场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获得性差,交易成本也高。二是技术或技术产品,包括已有技术/技术产品和新技术/技术产品。前者包括企业向外国市场提供的已经在母国或其它国家使用过的技术/技术产品,后者包括向外国市场客户提供未经使用的技术或技术产品。从风险角度来说,后者的风险要大于前者。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应用一项新技术,可在已有市场上出口利用新技术生产的产品。技术可能从一开始就是企业在自己的生产条件和技术环境下开发的,因此适合自己利用技术。由于企业更理解技术的应用条件,且在有过销售经验的海外市场进行销售,因而可以降低市场风险选择在已有的海外市场销售,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容易获得或已经存在,有利于降低互补性资产的交易成本。如果企业打算在国际市场上应用一项自己掌握的成熟技术,可以在有过技术产品销售的海外市场进一步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转让/许可。由于有了出口市场的试探,企业对海外市场了解比较深入,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的获得成本和市场风险都相对较小。但就直接投资本身来讲,由于资产在海外暴露多,面临其它风险,如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较大,需要采取其它风险防范措施。对于成熟技术,企业还可以采用技术转让/许可证和合资方式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新市场的开拓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没有现成的技术商业化互补性资产,交易成本较高,需要采取其它途径降低风险和成本。在许可证方式下,企业将技术许可给第三方使用,可以通过技术许可费获得收益,而生产和市场风险更多地由当地企业承担。在合资方式下,企业在当地企业中选择一个合作伙伴,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开拓海外市场的风险并降低成本。跨国企业在新市场利用新技术,将面临高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其本身也不具备技术商业化的互补性资产,可以选择生产和营销战略联盟方式,组成一个以项目为依托的松散组织。合作双方利用自己的优势为项目的顺利实施贡献力量,风险收益同担。

6、结语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2

1.出口贸易汇率风险增加

尤其西方国家为了避免对本国的业务造成巨大冲击,就会对我国出口贸易采取制裁,导致人民币不断升值。就目前而言,我国国有企业出口贸易利润率都在5%以下,同时我国的出口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整体的附加值较低,产品的创造能力不足,很多的产品处在贸易产业链末端,导致经贸企业的利润很低。在加上人民币汇率一直上升,导致出口贸易的汇率风险不断增加,使得外汇收入不断缩水,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2.成本不断增加

随着我国政府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做好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补贴等刺激措施。另外,我国食品价格不断上涨,使得我国出现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在加上国际大宗商品的上涨,从而导致出现输入性的通货膨胀。随着货物运输成本不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企业出口业务的空间。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增加了企业的销售风险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欧美等国家就会通过各种形式,挑起贸易争端,具体包括特保调查、反补贴等手段,还有建立各种技术、环境以及绿色壁垒等。就目前而言,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呈现出金额庞大、涉案次数多的特点。因此,我国国有企业采取有效措施,抓住发展机遇,为产业链贸易创造良好的条件。

4.筹资风险

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较为复杂,前途不算明确,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对外经贸企业的融资担保风险,增加了信贷难度,成为国有企业进行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虽然央行已经连续调整了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收缩银根,减少货币供应。但是在导致对外经贸国有企业不断陷入融资困境。

二、控制好国有企业产业链贸易财务风险的措施

为了保证企业的良性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措施,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1.要合理选择结算方式

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维持更多的客户,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业务过程中,要采用对国外进口上更为有利的付款方式,比如远期承兑交单、货到付款等,这些方式能够让进口商获得资金价值和时间价值,保证结算方式的安全迅速。对于出口上要进行全方位考虑,选择降低结汇的结算方式。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前提下,有的出口上选择了远期收汇结算方式,就会降低企业的实际收汇,影响企业盈利。因此,对外经贸企业要增强风险意识,进行合理转嫁,最大限度的降低汇率损失风险。还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必要的套期保值,提高外汇市场风险的运作能力,保证企业全面具有规避风险的意识,从而有效地控制汇率风险。

2.不断拓展海外市场

就目前而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然是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国家,因此,我国企业把贸易重点都放在这些发达国家市场上,导致进口商信用风险较大,不利于国有企业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因此,国有企业要产业链贸易扩展到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不断拓展市场发展思路,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实力。

3.要建立信用风险控制体系

对外贸易国有企业要对海外客户的经营实力、偿付能力等进行严格调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用档案记录,对信用额度进行分级,选择灵活多样的结算方式,保证收汇和出口的安全。同时一些海外的企业和客户受到经营情况的影响,经常出现变动,导致资信情况非常不稳定,这就要求企业要采用动态管理的方式,及时有效的更新信用档案,对客户进行严格的选择。

4.要做好企业收账管理

作为对外贸易企业,要采用过程控制和事前预防的措施,做好企业的收汇工作,提高工作的主动性。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以为收账款拖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企业要做好内部的收账控制和管理,提高收账款管理水平,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监督和,从根本上控制呆账、坏账以及逾期的账项,提高账款资产的流动性和连续性。

三、结语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3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投资风险;管理

我国的社会保障基金建立于2000年,并于同年成立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在不断的努力,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规模更是在这些年里不断增长。而社会保障基金作为社会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根本,需要社会保障基金在保值和增值方面取得预期的成果,同时这也是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将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稳定在相应的水准,对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以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

一、我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分析

1.投资渠道狭窄,投资结构不合理。我国人口规模庞大,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又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工作,因此,长期以来都将基金安全性作为了首要目标,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采取了严谨的态度。在这十多年的运营之后,低风险的投资占据了总资产的80%以上,同时这也造成了长期一来的收益水平一直较低。这类限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资金安全性,但也对收益率、投资渠道、投资结构等做出了限制,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长久发展具有相当一定的限制,也从另一方面威胁了安全性的目标实现。2.社会保障基金的风险管理工作需要强化。从理论方向上来看,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资本市场是为了保障自身的价值,并实现增值。同时也为低风险的资本市场提供了长期性的稳定资金来源,而管理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现阶段准许社会保障基金进入股市,需要面对众多的市场风险。例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购买力风险(也称通货膨胀风险)、市场风险、道德风险等等均在其列,主观臆断所造成的投资决策失误风险更是具有极大的危害。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层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意识,深入认识风险,减少主观经验的判断,提高风险客观分析的准确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监管对于社会保障基金的保障,减少私相授受所带来的违约风险。最后,还需要强化制度和管理部门的保障。

二、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的完善策略

1.加强基金投资的制度化。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对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重要的保护。不少学者认为,只有在信用制度的保障下,国家的币值稳定才会得到基础保障,公民才会对于投资拥有较大的信息。以此来看,制度的有效性可以协调信资金,以此来发挥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也需要负起制度规划、完善以及维护的设责任,从发达国家的基金投资管理制度建设中总结出适合自身发展情况的成功经验,督促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和实施,尽快为社保基金投资铺平法制化的轨道,建立法律法规的“保护罩”。2.提高基金投资的安全性。事实上,我国对于投资安全性相当重视。因此,政策制度的引导下需要对各种投资方向进行最高比例的控制,并时常依据国内外市场风险变动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适时调整投资渠道宽度和广度,防止风险过于集中而无法控制,因为一旦发生道德风险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外,委托人的问题也需要重点关注,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约束委托人或人的行为,控制风险的发生,运用相应的激励措施来激励,提升社保基金投资的收益率和安全性。3.加强基金监管的有效性。监管作为约束和保障的重要力量之一,政府需要尽快完善对于体制的优化工作,强化监管有效性和适当的集中性。首先是监管组织结构的紧凑性,需要以法制监管为核心,根据现有的制度和法规进行集中化管理,构建主辅分明的多重监管模式。与此同时,还需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有选择的融入到我国的社保基金监管工作当中,例如:垂直管理。最后,还需要积极推进基金监管的市场化进程。4.提高基金投资的透明性。随着国际局势的不断复杂,政治经济风险给基金投资带来的影响也在逐渐增加,社保基金需要秉持自身应有的透明和公开原则,防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风险。然而,同时还需要相应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实时性,尽量确保相关人员可以及时掌握基金的投资组合状况、投资风险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做出反应。与此同时,基金管理人在投资运营能力上的水平也直接关系社保基金在投资过程中的收益性和风险控水平。除了需要选取合适的积极管理人之外,还需要加快对专业人才团队的建立速度,不断提高团队工作的水平,以此来保障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水平、投资控制能力以及投资收益率。5.拓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范围,改善投资结构。首先,需要强化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管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投资风险上相对较低,同时也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收益特点,很大程度的符合了社保基金投资的需求。而对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也是保障社会福利实现和公众生活水平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如此,社会保障基金在投入到电力资源、石油开采、通讯发展、铁路和高速公路规划建造、港口修造以及盐业等关乎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基础建设项目当中,满足这类项目资金需求规模大和投资收益回收周期长的需求,同时也满足了自身对于高回报率、稳定收益以及低风险的需求。除此之外,社保基金投资还可以将目标投向环保、养老以及医疗等影响我国发展的产业,同时这类产业的发展也与社会保障基金关联较高,可以形成协同发展的效益。然后,也可以适当拓展海外市场的投资活动。根据国际规范和条例进行严格评审,然后选取合适的境外投资资产托管人和监管人。现阶段,我国社保基金在海外投资的总额约为十六亿美元左右,占其资产管理规模总量的5%左右,未达到政府所设立20%的投资红线。同时,海外市场也存在更加丰富的投资渠道和利润空间,也给社保基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提供了分散投资风险的渠道。最后,还可以进军私募股权投资产业。现阶段的基金投资运营仍然属于正常状态,但是社保基金在投资配比上需要遵照国家限制,不可超过标准。而私募股权投资在资产配置后,也很大程度的弥补了其他投资工具所构建投资板块的不足。次贷危机时代的重创仍旧影响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预计未来三五年时间将会成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黄金时期。而社会保障基金也需要尽量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加快对自身投资渠道的丰富和完善,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提供更大的帮助。

三、结语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在投资运营管理体系发展上还属于初级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红利退潮后的人口老龄化,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保值增值的工作压力。然而,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需要更加严谨,强化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在风险防范和监管等方面的工作。然后,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行合理的资金配置,调整投资模式,满足社会保障基金日常运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沈丽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管理问题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119+180.

[2]蒙俊.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师,2012,(12):35-36.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4

1.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

我国煤炭企业缺乏煤炭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大部分的煤炭从业人员都将市场营销与销售划等号,认为煤炭行业的市场营销只是销售煤炭产品而已,没有认识到销售只是市场营销的一部分,真正的市场营销应该是包括煤炭市场营销策略研究、煤炭产品研究开发、定价、分配、推销、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煤炭企业活动在内的完整体系。很多煤炭企业将眼光放在煤炭推销和销售上面,盲目地扩大煤炭产量,希望借助煤炭产量的增加来提高销售量,导致煤炭企业只制定针对煤炭产量、产值的增长战略,缺乏对市场需求的针对性开发和售后服务等活动,没有明确的市场营销战略,造成了煤炭产品产量增加,但产品开发以及产品销售额不见增加的现象。

2.缺乏市场经营意识,过于依赖“关系”

过去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煤炭企业基本为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炭企业的产品销售基本上依靠各种关系,热衷于在煤炭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中拉关系、找门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一些煤炭企业管理层的营销观念并没有及时转变,仍在延续以往基于“关键”的营销套路,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煤炭产品市场营销意识。这使得煤炭企业缺乏必要的市场营销手段,对快速变化的市场情况缺乏及时可靠的营销反应,导致很多煤炭企业的销售能力低下,大量煤炭产品囤积,成本费用大幅度增加。

3.国际竞争压力加大

随着改革的发展,我国煤炭行业逐渐与国际煤炭行业接轨,国外拥有大量资本和先进生产技术的煤炭企业给国内煤炭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外矿业集团就开始实行跨国经营战略,大型矿业集团一般在两个以上国家开采煤炭,产品销售遍及十几个国家。中国快速发展的煤炭市场吸引着国外大型矿业集团的注意,据统计,仅美日英等国在中国矿业行业投资就接近80亿美元。这些希望在中国煤炭市场占据优势地位的国外大型企业觊觎国内煤炭企业,意图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曲线并购。

二、煤炭企业市场营销的对策

1.转变营销观念,创新营销思路

面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局面,煤炭企业要重视市场营销,转变市场营销就是推销、销售的认识,对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的市场营销培训。要求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生产人员到煤炭产品销售人员乃至所有企业人员全面而具体地理解煤炭市场现代营销理念,使所有员工认识到市场营销还要包括营销战略计划、市场需求预测、新产品开发与营销以及产品定价、广告宣传等内容,真正将市场营销的理念、方法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以强大的产品优势占领国内市场,促进煤炭企业的快速发展。

2.注重深度营销,壮大产业链条

注重深度营销,要求企业从原来的煤炭产品营销向全方位营销转变,由原来的关注煤炭产品销售向关注客户煤炭系统需求等方面转变。依靠深度营销战略打造企业品牌知名度,提升客户忠诚度,并且整和煤炭企业各种资源,建立煤炭企业自身的战略区域市场,提高对煤炭市场的控制力。壮大煤炭产业链条要根据国家煤炭产业政策,建立跨地域、跨行业的煤炭企业集团,延伸煤炭产业链条,通过企业联营等一体化的市场营销战略来创造更大的内部市场,发展非煤产业,分散煤炭市场风险,努力建设清洁、安全的煤炭生产体系。煤炭企业可以以煤电联营、煤钢联营等方式向下游电力、钢材等行业发展,投资建设洗煤厂、焦化厂等,为煤炭企业生产更多的增值产品,还可以投资参与铁路、港口等运输行业的建设,保证煤炭运营稳定。这样不仅可以使煤炭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还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3.遵循价格规律,适时调整煤价

当前我国煤炭市场瞬息变化,包含各种不确定因素。因此,煤炭企业要建立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及时了解市场变化,遵循煤炭市场价格规律并结合本地域煤炭生产具体情况,充分考虑到当地煤炭市场承受能力,把握客户核心需求,适时地调整煤炭销售价格,保持并扩大煤炭企业市场份额。

4.制定国际化战略,投资海外市场

煤炭企业要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煤炭资源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以及国家形势政策等,制定合适的国际化战略,投资海外市场。对于发达国家,要注意引进其煤炭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例如加拿大煤炭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煤炭探明储量居世界第十,国内企业可以通过股市收购或是与加拿大公司合作,引进加拿大煤炭企业先进技术。对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可以搭设采矿平台,提供咨询、技术、经验、资金等方面服务,利用国内煤企相对优势的资源,占领并扩充海外市场。例如,越南已探明煤炭储量达1.5亿,开采技术落后,我国企业可以发挥现代化矿井建设以及先进开采技术的优势扩展在越南的煤炭项目,国内的中煤能源集团就承担了越南广宁300万t/a的煤炭井筒建设工程,其施工质量广受好评,值得国内其他煤企借鉴。

三、结论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5

 

近来几年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图书作为一种传统的传播工具,从古至今都具有传播文化的作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图书输出始终落后于其他商品的对外贸易,这种情况清晰地反映出我国图书输出的弱势和文化传播的困境。面对这种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且一直大力支持图书输出,使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增长。面对我国文化产品对外发展缓慢的现状,我国政府提出了“走出去”战略,以推动中国精神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走出去”战略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之一,其中,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推动图书业的“走出去”,每次突破性的举措,都是给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一剂强心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4年中法文化年期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借鉴其他国家经验,资助法国出版机构出版法文版的中国图书,收效甚好,自此“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正式启动。这些系列措施极大地推动我国出版国际化进程,出版机构的国际视野被慢慢打开,他们更主动地利用国内外资源加快自己的发展,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图书的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在数量和金额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我国图书走向世界的步伐逐渐加快。   一、当前我国图书输出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我国图书输出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图书版权贸易和图书商品贸易。   (一)图书版权贸易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成立国家版权局;1992年正式加入《国际版权公约》和《伯尔尼公约》,到21世纪初,我国版权贸易已初具规模,但其严重逆差的问题也日渐突显。国家、政府以及业界对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扭转局面。因此,近两年我国版权引进多、输出少的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在我国版权贸易的实践中,习惯上使用的是其狭义概念,主要指国际间或不同地区间的涉外版权贸易行为,通常指著作权人与使用者不在同一国家或地区的情况。国内的作者与国内的出版社间的版权交易行为不在此之列。版权贸易既背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又承担着实现经济效益的要务,而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版权贸易经济功能的体现较为直接和迅速,文化功能的体现则较为间接但收效长远。我们会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版权贸易非常强大,其文化影响力也非常强大,与之相比,我国的版权贸易和文化影响力都相距甚远。在出版“走出去”的政策推动下,版权贸易首当其冲地成为“走出去”的主要方式,版权输出也成为衡量政策实施成效的重要指标。近几年,我国版权输出的品种和文种逐年增多。   (二)图书商品贸易   我国的图书商品贸易的形式可以大致分为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两种。图书商品的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经由自己设立的专门出口部门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国外商或经销商转售、国外分公司或子公司直接销售、直接出售给国外读者等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图书商品的间接出口,是指国内出版机构通过本国图书进出口公司或其他类似中间商,把自己在国内出版的图书通过商品贸易的方式,销往海外图书市场的一种图书商品出口形式。[1]目前,国内能够进行图书进出口贸易的公司主要有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以及部分省市经营的图书进出口业务公司。近几年,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图书通过商品贸易方式走向世界的规模总体上呈上升态势。国内一些出版社开始比较主动地进行图书商品贸易,而国外的一些出版机构也在我国国内委托个人进行图书采购,再采取邮寄等方式出口到国外。   (三)其他输出模式   1.合作出版   合作出版一般是指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机构之间寻求合作,共同完成图书的策划与出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发展,合作出版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出版社如企鹅出版集团、施普林格出版社、兰登书屋等开始青睐合作出版。合作出版的图书直接面向海外受众,利用国外出版机构成熟有效的发行营销渠道,更容易地进入国外主流市场,更能吸引国外读者的注意。现在,合作出版的成绩有目共睹,已产生不少成功的案例。比如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和耶鲁大学合作制作“中国文化与文明丛书”已有多年,《中国绘画三千年》、《中国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等图书在美国出版以后非常受当地读者的欢迎;再如重庆出版集团的《重述神话》同时在33个国家出版发行,完全实现了“走出去”的目的。由于合作出版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倾向于鼓励“合作出版”。“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已经决定将把合作出版的图书也纳入资助范围中来,并在今后的资助中向中外合作出版图书倾斜,充分支持和利用合作出版这一有效形式,把中国题材的图书推向国际市场。[2]   2.海外投资   目前我国出版企业海外投资大致有两种形式,投资新建和跨国并购。海外投资新建又包括在海外注册出版社或建立销售发行网点。国内出版企业往往根据企业自身的资本实力和各方面的资源配置来决定采取何种投资方式。一般来讲,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出版企业会选择投资新建这种方式来拓展海外市场,他们以国内资源为根基,把图书选题策划和营销发行转移到国外分社完成,国内负责完成编辑、制作等流程。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出版社可以直接接触到国外市场和受众,可以更直接地考察读者市场和需求,而同时国内制作保证了较低廉的成本投入。还有一些出版社并不是在海外注册成立分出版社,而是建立一个本社的销售发行网点,类似于专门的发行科和销售处。选择这种方式是考虑到出版社可以比较少的投入,而更加重视营销环节和目标市场。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作为对外汉语出版专业运作的老出版社,在全球“汉语热”的情况下于2006年开始实施“汉语国际推广计划”,派出若干个代表团赴国外拓展市场、洽谈合作,重点加强海外营销网络的建设,以加快对外汉语教材的推广速度。#p#分页标题#e#   二、目前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图书版权贸易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版权贸易的区域分布不平衡。版权引进与输出的地区分布不均,我国引进的版权主要是来自于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版权的输出地则集中在亚洲国家,如韩国、日本、新加坡、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和台湾等。另外,国内从事版权贸易的出版社分布不均匀。从事版权国际贸易比较活跃的出版社分布在北京、上海、广西、辽宁、江苏、广东、海南、山东等地,其他地区的出版社版权贸易量较少。而且从内容上看,版权贸易图书的内容比较倾向于历史、地理、文化等社会科学类,其他类别的图书输出很少。其次,我国版权贸易还没有摆脱传统的交易方式,还是所有权的转移,还不是使用权的特别许可,而对外实施版权许可是版权资本运营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的版权还是仅作为一种资源而没有作为资本化的低层次的运营。[3]最后,我国版权贸易的经济和文化功能有时相互冲突,即过于重视前者而忽视后者,这样必然无法达到正确宣传我国文化的目的。   (二)图书商品贸易所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国内出版机构初涉海外市场时的首选模式多为图书贸易。若是之前所提到的间接出口,出版社在享有风险小、投入低的好处同时,也面临着过分依赖图书进出口机构,无法控制图书的流通渠道和营销发行,而且无法及时准确地感知国外市场的反馈的问题,更不易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若出版社通过直接投资的方式出口图书,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并且还需承担海外市场风险,易于遭受国际贸易上的某些限制和壁垒。并且,出版社必须花费大量精力去分析研究国外图书市场,同时提高自身的图书制作水平,这些不仅需要资金支持,更需要具有国际素质的专业人才。对于国内出版社来说,这些困难比较难以解决。总的来说,国内出版机构选择图书贸易方式将图书推向国际社会,总会遇到国际图书市场的各种限制和障碍,而且出版社还必须为各种输出费用买单。此外,国内出版社很难掌握海外图书市场的读者需求变化信息,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等等。这些必然影响出版社在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前景。   三、针对目前问题的思考和几点建议   目前,在我国实施出版“走出去”战略一段时间之后,已摸索出了一些新的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远没有解决问题的根本,而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我们只能在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同时不断寻找更加适合实际情况和可操作的发展方式。   (一)明确理念,积极推进资本化输出模式   图书输出到底应该被如何看待,是文化输出还是资本输出?这个话题曾在业界引起思考和争论,意见双方抱有同样的目标但选择各自认为更行之有效的发展路线。现在看来,似乎更多的人开始认同资本输出先行的理念,如上文提到的,出版社也以资本输出为手段,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外市场。在笔者本人看来,资本登陆先行、文化输出随后,这是非常正确的理念和方式,许多著名的国际出版机构都是资本输出式的发展,最终成功实现了文化输出的功能。我们的资本化发展应同时推进到版权贸易和商品贸易两者当中,使我们的运作方式和毋庸置疑的传播文化是我们“走出去”的最高目标,出版行业对这份责任不可懈怠。但我们的出版社以及他们投资的海外分社应该首先履行与自身发展状况相适应的责任,履行的责任随着自身的发展才变得重大。   (二)全面本土化战略   我国出版业对国外本土化战略并不陌生,在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实施书刊本土化工作,得到国家的支持。自此,中国先后在拉美、欧洲、亚洲等国成立了出版社分社,这些分社就是中国文化产品的落地单位,选题、编辑、制作均在国外进行。实例和经验都可以证明本土化战略可以非常有效地帮助我国图书进入国际市场,开拓销售渠道,而且本土化实施的越深入,收效越好。全面本土化建议战略实施范围更广阔,行动更精准到位。我们可以从选题策划、装帧设计、发行营销等各方面审视本土化实施的深度。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做到使用对象国的语言出版图书,但是使用能把对象国语言表达的准确和地道,符合当地读者的语言习惯,这是更高的标准。再如,排版装帧设计风格不仅可以体现中国文化特色还可以适当的融入本土文化元素,或者直接使用本土的文化风格。再者,从人才配置上也多多吸纳本土人才,雇佣本地员工,营造本土氛围。   (三)开拓海外发行网络,推广中国现代文明   海外读者对我国出版物的认知度较低,这大大影响了我国图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更不用说进入外国主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面对这种状况,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扩大宣传、拓展营销发行网络。利用整合所有海外资源,打造专业高效的营销发行网络。让读者看见我们的图书是第一步,是走进国际主流市场的基础。   另外一方面,从推广的图书的内容来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国功夫、中草药、中医针灸等占据了相当的份额。我们的出版社机构似乎也非常热衷紧握这些既古典又经典的内容,虽然笔者也赞同我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明应该推向世界,但是同时也认为应该更多地介绍反映中国当代文明的图书,比如介绍各地民俗风情,介绍中国人民生活状况、中国娱乐与流行等方面比较现代的文化与文明。传统与现代结合、文化与生活结合的内容才真正有助于让现代的中国融入世界文化的浪潮,这是让世界各国主流社会全面了解中国的有效手段之一。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6

关键词: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参考标准;建议措施

2013年9月,某国商场遭遇袭击,造成共72人死亡,约200人受伤。该国缩减当年基础设施的投资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当时该国工程市场开发的难度。因此,对于任何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遇到类似事件或其他如、武装冲突、通货膨胀、自然灾害等影响到市场开发的重大危机后,如何有效地防范、应对、处置和消除危机,将损失降至最低,同时,因势利导地把危机中蕴含的机遇挖掘出来,使开发工作少受或不受影响,甚至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1危机管理的定义

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受市场信息更迭、外在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加之众多利益相关方形成的繁杂的组织沟通界面和激烈的商业争斗,导致市场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风险管理和危机管理。危机可以看作是风险的延续,因为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所有不被有效管理的风险和被人们忽视的风险都可能转变为危机,换言之,危机是风险失控的结果。然而,危机爆发后的处理结果却并不一定是负面的,这已被无数次例证过。也就是说,危机是危和机的共同体,一方面表示某种程度上的危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危机中孕育着机会,这也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危机管理是指为了避免危机爆发而采取的加强风险管理的有效手段,或为了应对危机事件而采取的降低危机影响的有效措施,并化危为机,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利益扩大化。因此,危机管理分为事前控制和事后应对两方面,其中,事前控制是在危机出现前尽力消除潜在的危机因素,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事后应对是在危机爆发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危机带来的影响。

2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

风险管理、危机应对、利益相关方是危机管理的三个要素,因此,危机管理的参考标准应可表述为“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1)以风险管理为基础,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也将是减小危机爆发可能性的基础条件。因此,在危机管理的事前控制阶段,应通过科学的方法或手段获取可靠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量化结果,并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策略、措施和技术手段,达到风险可控,从而减小危机爆发的可能性。目前,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臻成熟,完整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已在普遍应用,本文不再赘述。(2)以危机应对为平台,降低危机爆发的负面影响力。一般情况下,危机的爆发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危机爆发后,人们能够控制和管理的并非危机的结果,而是危机的态势,所以说危机管理更多的是危机应对。对于危机应对的标准,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和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个中心是指以维护企业良好的品牌和形象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指以维护公众利益和真正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指:①争分夺秒,主动出击处理危机的时效原则;②真诚坦率,不说假话的坦诚原则;③要认识到谣言止于及时公开的公开原则;④积极担当,不推卸责任的担当原则。因此,依据上述标准,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借助下述利益相关方的协助,积极落实,用以达到降低危机爆发带来的负面影响力的效果。(3)以化危为机为契机,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实现利益扩大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因此,危机爆发后,无论是自行应对,还是联合第三方共同应对,都需将危机化整为零,找出其中的机会,化危为机,从而有效的转化危机的态势,转危为安。作为海外工程市场上的外籍企业,孤军奋战最不可取,在有条件联合信誉好、实力强、有公众信服力的第三方共同应对危机的时候,一定要积极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让未直接卷入危机的独立第三方去协助应对危机,以此来分担危机带来的压力,从而实现控制危机的态势,平稳度过危机。当然,单从市场开发来说,打造利益相关方共同体,不仅可以起到安度危机的作用,而且还可以扩大市场人脉,为后续市场的拓展和所有相关方的共赢埋下伏笔。但是,危机爆发后,危机应对的过程势必耗费大量的人财物力,因此,从市场开发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看,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是危机管理的良好状态。

3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的建议措施

政策导向,利益相关方,企业管理和个人防范是与海外工程市场开发危机管理密切相关的4个方面,就此建议如下。(1)顺势而为,减小市场风险出现的概率。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国内企业积极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多种方式,谋求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对于海外工程企业来说,“工商、共享、共建”的新丝路文化,无疑是海浪中的灯塔,为上述企业寻找海外工程市场的合作机会,指明了方向。(2)拓展人脉,打造利益相关方的航空母舰。从利益相关方理论来看,海外工程市场开发过程中,市场战略的重大利益相关者数量越多,关系越融洽,对于市场战略的实施越有利。尤其在有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市场开发时,由于经济条件差、医疗卫生设施匮乏等问题,此时利益相关方(如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公众代表、咨询机构等)的应急帮扶作用便更加凸显。因此,海外工程市场开发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利益相关方的边界,会在企业在当地的危机管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3)管理提升,不断完善企业的危机管理机制。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虽然危机爆发很难提前预测,但是危机爆发后的处理却更为艰难。因此,危机的防患未然尤为重要,但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和管理水平的约束,尤其是海外工程企业,由于受到地域的限制,企业总部的制度很难适应所有海外市场的需求。因此,海外工程企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完善、系统的管理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强化监督和落实,这应是海外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经阶段。(4)居安思危,把危机意识变成习惯。从个人防范的角度来看,海外工程市场开发人员周围存在非常多的高风险不确定因素,如人身安全保障低、遭盗被抢概率高、疾病发生就医难等。因此,海外工程的市场开发人员应重视日常风险因素的规避,针对不同的海外市场,寻找可行的应急渠道,把风险规避和危机应对变成个人的习惯,做到既要对自己负责,又要对企业负责,还要对国家负责。

4结语

虽然2014年前文所述某国调低了基础设施的投入计划,但我们仍在同年5月份顺利完成某标准轨道铁路建设项目的融资计划,除了公司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有效的监管落实措施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外,更与国家的“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密不可分。因此,危机管理的最佳状态的标准应是在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

参考文献:

[1]邓庆阳.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危机管理的比较研究[J].水利建设与管理,2009,(5).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7

关键词:跨境电商;出口;品牌国际化

2016年,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明确指出,希望中国以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在国家“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都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新优势,鼓励各类企业加快走出去。全球范围内,跨境电商作为一个开放、自由、普惠、通用的贸易平台,将世界各地的企业与消费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模式;另一方面,借助跨境电商模式可以缩短产业链条,将中国产品及品牌信息直接传递给国外消费者,以此打造中国品牌国际知名度,塑造中国自有品牌形象,摆脱中国制造低质廉价的形象,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我国跨境电商与品牌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出口大国”腾飞的跨境电商出口态势

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逐年扩大。近十年,中国进出易及跨境电商交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见图1)。《2018年度中国跨境电商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9.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7%。在跨境电商交易模式结构上,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B2B交易占比达83.2%,B2C交易占比16.8%(见图2)。由此可见,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交易占据主导地位。在进出口结构上,2018年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占比达77.1%,进口比例为22.9%,可见出口跨境电商占据中国跨境电商交易的主导地位(见图3)。跨境电商平台发展成熟。中国跨境电商在商品流(供应链、物流派送、海外仓储),资金流(小额收单、跨境结汇、资金分发、供应链融资),以及信息流(营销推广、信息服务、管理软件)等方面都形成了成熟的覆盖全球多个市场的完善平台体系和众多优秀供应商。跨境电商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中国政府简政放权,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活力,并在跨境电商申报、支付、税务、海外仓建设等多方面出台了跨境电商扶持政策,扩大了跨境电子商务的试点,鼓励跨境电商出口模式的创新。庞大的海外市场需求及跨境电商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政策的积极支持等因素都有助于推动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快速成长,但是随着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商品同质化竞争加剧、品牌附加值低、价格战频现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境电商出口企业意识到海外市场品牌形象的树立将成为未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

(二)“品牌小国”缓慢的品牌国际化进程

2017年起,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10日设立为“中国品牌日”,反映出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进一步强调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发挥品牌的引领示范作用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的产品和技术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被称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并非“制造强国”,“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所拥有的世界品牌少而弱。世界品牌权威测评机构———世界品牌实验室每年编制的《世界品牌500强》显示,2009—2018年我国拥有的世界品牌翻了一番,2018年中国有38个品牌上榜(见图4),而位居第一位的美国有223个品牌跻身全球500强,占据了将近一半,是当之无愧的品牌强国,而中国与第一位之间还有很大差距。跨境电商高速发展时代,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原生品牌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达到中国传统品牌几十年在海外的影响力,成为中国品牌国际化新的推动力。中国跨境电商出口已用不长的时间走完从“商”到“品”的提升过程,品牌化的主流驱动着“中国制造”跃升到“中国质造”。对企业而言,依托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基础和海外市场互联网流量红利成为品牌国际化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二、跨境电商出口对品牌国际化的促进及制约作用

(一)跨境电商出口对品牌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1.跨境电商出口提升品牌国际化的速度

跨境电商可将商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往全球市场,促进了我国品牌国际化的快速发展。首先,作为全新的“贸易出口走廊”,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由于打通了货源、流通与支付等全链条体系,同时压扁了整个贸易链条,因此贸易渠道更为便捷,品牌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使我国产品与品牌迅速在国际市场扩散,成为品牌国际化最快速的通道。其次,与线下消费相比,跨境电商使得全球消费者在消费选择上获得了更多的品类比较与择优,并且跨境电商企业通过实现海外消费者数据与国内供应链的深度融合,让一国出口商品更能匹配全球消费者需求,不仅实现了本土制造商品与海外消费精准性对接,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的信息对接,及时得到消费者反馈,使得品牌在国际化过程中更能适应本土化的需求,不断完善品牌国际化建设。

2.跨境电商出口平台为品牌国际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跨境电商改变了外贸企业传统经营模式,能够有效地拓展海外营销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形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深刻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产业链布局(徐松、张艳艳,2015)。首先,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并且依据平台操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消费者的交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准确地进行用户画像,精准地把握消费者需求,从而能准确进行定位,开展企业的产品自主创新、品牌建设及差异化营销,提升品牌知名度,使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企业从传统的依赖经验转变为依赖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品牌国际化建设,从而为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品牌定位和市场细分提供科学依据。其次,通过跨境电商企业交易数据进行风险调控和管理,可以降低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的市场风险。

3.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可降低品牌国际化成本

甘碧群和曾伏娥(2005)认为,进入全球市场过程中,虽然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资金和规模等方面都面临一定的难题,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机会向大企业挑战。多项研究表明,影响中小企业品牌国际化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资金投入的限制。首先,从生产环节来看,借助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力量,利用交易数据能够更精准把握消费者喜好,从而实现精准生产,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从而提高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国际化成功的概率。其次,从流通环节来看,相对于传统的对外贸易方式来说,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将出口企业的采购、销售、流程服务、消费反馈、营销策略以及品牌建设等环节整合在一起,减少了传统贸易过程中的报关手续、通关手续、跨境运输以及关税等环节,不仅为企业节约了大量成本,还有效地提升了出口效率,增加了品牌国际化建设和发展的机会。所以,跨境电商在发挥中小企业优势,促进我国国际产业链升级,促进外贸出口方式转变及增强我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方面有重要作用。

(二)跨境电商出口对品牌国际化的制约作用

1.跨境电商出口体系配套服务不完善

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国际化缺乏必要和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国家顶层战略设计,跨境电子商务体系仍不完善,存在通关手续烦琐、物流系统混乱、支付安全体系无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国际化进程,降低了我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用户体验,且无法为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提供长期立足海外市场的服务保障。跨境电商企业出口过程中存在订单小、频率高、费用多、退换货无法保障、结汇烦琐、退缴税难等常见问题,以及海关查扣、快递拒收、物流周期长等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其中,作为连通买家和卖家的物流是制约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短板,降低了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用户体验及满意度,限制了跨境电商出口的发展。

2.跨境电子出口企业缺乏品牌国际化战略

目前,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仅采用吸引消费者的初级营销策略,缺乏全面系统的品牌营销战略。绝大多数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的调研不充分,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虽然国内涌现出一批知名出口品牌,如华为、海尔、联想等,但只是少数大企业,中小企业品牌国际化发展进程严重滞后。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缺乏市场定位战略,产品种类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竞争不断,长期处于价值链的底端,缺乏系统的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

三、跨境电商出口推进品牌国际化的策略分析

(一)发挥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在品牌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

从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结构和模式来看,出口B2B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是跨境电商品牌国际化的主体,所以在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应注重发挥企业主体的作用。从企业规模来看,我国大企业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较成功,像海尔、华为等大企业为其他企业作出了表率。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品牌国际化问题是未来一段时期品牌国际化的重点。但中小企业也有自身的优势,应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找到适合自身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中国跨境电商正处于平台卖家向独立网站的转型期,客户成为跨境电商的终极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第三方平台远远不够,在平台上跨境电商企业无法获得客户信息,也就无法进行社交营销。因此,跨境电商中小企业在品牌国际化运作过程中应建立独立网站,通过转型独立网站,去建立与客户直接的沟通。而独立网站只是跨境电商品牌国际化的基础,跨境电商社交营销才是品牌国际化的核心,并且通过社交媒体将顾客变为品牌资产,不断地塑造品牌形象,进而获得消费者忠诚度和终身价值。

(二)创新出口模式,促进品牌国际化发展

廖蓁和王明宇(2014)在对跨境电商现状分析及趋势探讨中发现,以阿里巴巴、敦煌网为代表的跨境电商的崛起,能够帮助我国出口企业扩大海外营销渠道,提升我国本土企业商品和品牌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出口模式快速转型升级。跨境电商进行出口模式创新不仅是经济新常态下的必然结果,也迎合了国家各项发展战略。首先,以跨境电商出口创新发展模式带动品牌国际化,是数字背景下品牌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其次,“一带一路”倡议以扩大外需的方式化解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我国各地区借助优惠政策正在将跨境电商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G20创新增长蓝图中所提到的“创新增长方式”“将贸易与科技议程相结合”“促进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议题,为发展跨境电商出口提供了基础保障,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1.“B2B2C”跨境电商出口模式

跨境电商企业的品牌国际化门槛非常高,在海外市场取得比较优势的过程中,需要推行深度的精细化运作和管理。在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品牌国际化的未来发展中,建议充分借助“B2B2C”模式提升海外竞争力,即采用“国内团队+海外公司+海外仓囤货+本地渠道”的链条发展模式(见图5)。一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国内外贸工厂或公司为起点,注册有针对性的海外公司,最终链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海外消费者或终端零售商。通过增加海外公司这一环节,尝试通过建立真正的线上自有品牌、注册本土商标、培养品牌粉丝,增加品牌知名度,提高跨境电商企业品牌的海外形象。对于绝大多数实力还不足以自建直达终端消费者渠道的跨境电商从业企业而言,通过在国内公司与终端消费者之间架设海外电商公司这一桥梁,来减少未知风险,提高效率。二是从传统意义上的国内外贸工厂或公司这一起点出发,通过与海外本土已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度较高的物流平台、支付平台合作,将商品链接至海外消费者或终端零售商。利用增加海外物流和支付平台这一环节,提升产品品牌本土化的服务效率。相对于传统的B2C模式,通过对海内外资源的整合,可以增加跨境电商企业同海外本土品牌实现同层面竞争的机会,再以中国制造的供应链体系作为基础优势,将大大提升跨境电商企业竞争能力,进而加速我国品牌国际化进程。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使生产商、供应商、消费者各个环节链紧密连接在一起,能够快速地商品,及时有效地与消费者交流沟通,既省去了传统B2C的库存和物流,又具备了传统C2C欠缺的盈利能力,可以直接将生产商变成卖方角色,直接与消费者面对面,使生产商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反馈信息及利润,运用这些资金和信息进行产品创新,形成健康而高效的商业系统。

2.团购型跨境电商出口模式

团购型跨境电商出口模式是指采用团购方式销售商品的跨境电商出口模式。对企业而言,尤其是新进入海外市场的企业及中小企业,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场,与大型及成熟型跨境电商企业形成差异化竞争,避免和现存的,尤其是大型的跨境电商企业直接竞争,在海外市场建立起自己的品牌资产。对消费者而言,这种交易模式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一些小众商品或者需求数量较少的产品的购买,并且直接将品牌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有助于企业培养忠诚消费者。综上所述,团购型跨境电商是通过对目标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分析,从已满足需求、未满足需求和潜在需求三个类型,区分消费者的需求状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细分市场,通过团购模式为特定的客户创造价值。这种模式有利于将分散的、小量的及非主流的需求集合起来,形成可以和主流市场相抗衡的市场,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3.“海外直邮+直销直购”跨境电商出口模式

数字环境下伴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发展,大量的用户生成内容在消费者购物决策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影响,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传递呈现扁平化、无障碍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可尝试发展“海外直邮+直销直购”模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将上下游组织在一起来最大限度缩短国内商品和海外消费者之间链条的模式,消费者在平台上直接下单购买,商品通过第三方物流或自建的物流邮寄到消费者手中(见图6)。这种买手制的C2C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此种模式应采取社群化、社交化营销。一般来说,成功的网上商店应围绕他们的产品创建一个“品牌社群”,围绕产品和服务创造积极的品牌文化,培养社群意识,进而培养忠诚顾客,从而不断塑造品牌。其次,此种模式应采用体验营销。跨境电商线上购物过程中,好内容和广泛的电商体验背景非常重要,买手将购物体验及时传递给顾客,弥补线上购物缺乏顾客体验的弱点,充分运用顾客体验来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这一模式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可以满足消费者对标品之外产品的需求,并且缩短了中间流程,使商品更加快速到达顾客手中;其次,平台上每一个买手本身就是一个品牌形象代言人,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品牌信息及消费体验传递给消费者。

(三)制定和完善品牌国际化发展战略

Keller(1998)认为品牌国际化应更多地着眼于国际目标市场,以消费者为导向,了解消费者的认知、评价和接受等问题,因此需整合各种营销手段和方式,从产品质量、企业形象、原产地等各个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独特联想。品牌国际化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鲜明的品牌形象和个性,以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雷鹏(2013)认为电子商务对品牌具有塑造的作用,企业需要以消费者个性需求为出发点,利用电子商务市场差异化细分、产品及服务个性差异化、产品市场价格差异化,重新考虑企业的营销战略,制定一整套适合品牌战略目标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品牌是产品呈现差异化最形象、最直接的表现。因此,跨境电商出口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品牌营销战略。首先,中小企业应明确自身的定位。中小跨境电商企业做品牌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定位,对产品如何理解,怎样满足用户体验,是具有决定性的。因此,企业需要围绕客户做一段时间的市场调研,了解客户在哪里,再通过线上与客户进行沟通,制定具体的研发设计方案。其次,中小企业应选准目标市场,在其细分市场用较少投入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跨境电商企业对品牌的营销与宣传比传统渠道营销更加快速、覆盖面更广,中小企业应综合分析自身所具备的优劣势,在品牌国际化方面积极作为。

四、跨境电商促进品牌国际化的保障措施

(一)构建政策体系,推进品牌国际化进程

政府应当为跨境电商企业品牌国际化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现阶段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仍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品牌国际化过程中面临复杂的语言、文化、政策环境,与国内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我国政府为出口企业保驾护航。一方面,应该在国家层面上与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签订双边或多边协定为我国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争取更多的优惠和保障;另一方面,对于实施品牌国际化的跨境电商企业给予更多政策便利,简化审批手续,提供商标注册以及知识产权相关法律咨询服务等。

(二)增强法律意识,规范品牌国际化运作

2019年颁布实施的《电子商务法》从规范经营者责任、健全管理制度、推动国际合作三方面对跨境电商市场进行了规范和约束,有助于推动整个跨境电商行业积极发展。首先,跨境电商企业负责人应当加强品牌和商标保护意识,在打造国际化品牌之前做好目标国家的注册申请和商标查询工作,并要求企业相关部门了解目标国家知识产权制度详情。提前做好商标查询、申请和注册,利用好商标行政投诉、行政处理、诉讼等各个环节,为品牌国际化正常发展寻求有力的保护。其次,国家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也应当适时针对跨境电商出口企业的特点和业态,组织定期培训,了解商标国际注册、目的国商标法律保护基本制度、商标许可使用的优缺点等。引导电商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和商标布局意识,了解商标国际保护的基本知识。最后,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建设良好的交易环境,保障跨境电商交易商品的质量和商家的信誉。

(三)培育专业人才,助力品牌国际化发展

跨境电商品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跨境电商出口企业需要同时具备外语、外贸、电商等方面的跨境电商业务经营及品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跨境电商出口企业人才培养方面,首先政府应制定跨境电商行业从业人员标准。政府或行业制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方案、标准及相应的激励机制,对相关企业和机构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制定从事跨境电商行业人才标准和职业资质,促进人才整体素质提升。其次,企业应采用“内陪外引”的方式,短期内企业可以开展全球人才吸引计划,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长期来看,我国高校应加快跨境电商复合人才培养,鼓励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合作,建立校内学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引导企业间合作创办类似跨境电商培训学院等机构,定期开展社会化培训。同时,政府可以增加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财政补贴,和企业共同制定员工海外培训计划,或者定期邀请国内外跨境电商专家及学者来企业进行授课,传递有关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模式及发展动向。

(四)健全服务生态,保障品牌在海外立足

海外市场风险范文8

关键词:服装产业;跨境电商;互联网+

一、引言

中国作为崛起的大国,在世界的经济中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配合“一带一路”的跨境电商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跨境电商在未来的潜力无限。从国际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推进,为中国产业延伸、资源配置优化带来机遇;同时互联网科技创新孕育了新兴产业,加快产业升级,有效促进国际分工,扩大国际贸易的空间。从国内角度来看,中国产业体系日益完备,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出口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许多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相关产品和技术的进出口,为外贸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国家加快提升国际开放水平,国际贸易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增强了吸引投资和产业转移能力,为更快发展进出口具备了的基础条件。随着国家整体跨境电商良好趋势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宁波自2013年10月1日起成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获批跨境电商的试点企业,同时也作为全国主要的纺织服装产地,宁波市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也应该抓住跨境电商的契机,迎合“互联网+”时代,把企业从传统制造向现代化时尚和电子商务拓展转型,顺应电商全球化的趋势。

二、“互联网+”时代国内服装企业跨境电商发展的优势

1.跨境电商促进服装企业的信息化转型充分提高营销定位的精准度

在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出口流程存在着效率低下、利润被层层盘剥的劣势,中国的服装企业制造商又处在价值链的最底层,所以海外终端零售价格比出口价格高几十倍。同时对于采购商来说,大额的采购模式资金投入门槛比较高,世界经济不景气使这样的大额采购商也面临着卖不掉卖不快的市场风险,对他们的经营和资金回流都产生巨大的压力。而跨境电商的销售流程效率更高且扁平化,随着“互联网+”进程的推进,跨境电商平台上中国服装企业供应商直接跟海外采购商对接,这样大大提升了效率,减少了流通环节带来的利润损耗。采购商也可以通过小订单高频率的模式,既减轻了资金压力,又可以根据市场客户的需求随时定制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精准的营销定位,让国内服装企业赚到个性化定制、品牌溢价带来的增值利润。

2.跨境电商促进服装品牌及产品创新的转型

在传统外贸出口模式下,中国的服装企业更多选择的是OEM模式,这种方式造成国内服装企业长期缺乏创新和变革意识,最终导致企业生命力弱小,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很多中小服装企业就被市场淘汰出局。此外,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长期处于探索阶段,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抑制了国内服装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而在跨境电商模式下,中国的服装企业供应商直接跟海外终端零售客户对接,能更好地满足客户持续的需求,更好地提升海外客户的体验感和服装品牌的知名度。国内服装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研发创新环境更好,可以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利用社交媒体的客户评论和参与做产品设计,这样设计出来的产品更具市场活力,企业的竞争力也更强,更有助于国内服装企业在跨境电商中的品牌转型与升级。

3.跨境电商优化海外的客户管理并提高海外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在“互联网+”时代服装品牌企业进行跨境电商更注重客户管理,整个互联网营销的核心是基于内容营销的粉丝社群化推广,对于服装品牌跨境电商企业来说,真正推动品牌建立和成长的正是一个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客户评价,这就是互联网时代营销的特征。跨境品牌企业具备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个性,传播的时候应该与当下最热的话题相关联,再去衍生自己的产品信息,吸引终端客户粉丝,并且与粉丝建立非常好的互动,通过良好的体验感增加粉丝的黏合度,并通过跟粉丝的互动沟通最终产生持续的销售,从而提高海外市场反应的灵敏度。

三、新时代下宁波服装企业跨境电商发展的现状

1.国际网络化建设步伐不断推进,宁波服装企业出口占比稳定

2020年宁波外贸出口200强榜单中有15家纺织服装企业,申洲国际、丹努集团、宁波萌恒集团、斐戈集团、维科控股、凯信服饰等名列前50位。宁波市纺织服装出口除了企业定牌加工出口外,注册品牌的出口比重也每年有所提高;被商务部列为重点出口的品牌有雅戈尔、杉杉、爱伊美、维科、布利杰、太平鸟6个品牌;浙江省商务厅公布的2020年度“浙江出口名牌”榜单中,共有363家企业上榜,其中上榜的宁波纺织服装企业有10家。宁波一批龙头企业通过“走出去”已参股、控股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有30余家企业在东南亚、美国、欧洲、日本、中东等地建立销售分公司,近三年,行业出口占比在16%左右(如下表)。

2.宁波整体跨境电商发展的环境不断完善,政府扶持力度大

2020年7月1日,宁波成功入选全国跨境电商B2B出口监管试点的首批城市之一,海关推出的跨境电商B2B管理新政,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将产品发往海外仓,海外客户购买下单后就可及时送达,大大降低了交付时间和物流成本,为宁波服装企业发展全球国际业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2021年,根据《宁波市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通知,在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实施细则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投入规模,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内产业集群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地区发展和海外仓建设运营贷款贴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新风险、新挑战、新机遇,宁波海关打通“堵点”补上“断点”挖掘外贸增长点在支持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出台了《宁波海关支持跨境电商扩围发展十大举措》,深入强化海关政策制度和措施的有效供给,有助于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支持宁波服装企业跨境电商“多模式”发展、“多领域”试点、“多维度”联动;完善跨境电商出口“海陆空邮+信息”多维度联动;推动跨境电商出口退货多渠道贯通。

四、宁波服装企业发展跨境电商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落后

随着跨境电商的飞速发展,国际市场对个性化商品需求加大,国内服装生产线不能及时地调整式样,更新订单,跟不上国际服装市场的定制化潮流,同时2020年初突然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更导致了宁波服装产业跨境电商运行断崖式下降,服装企业的生产线不能及时地调整,做出准确的反应,造成了商品积压的局面,也无法快速及时地更新订单,供应链结构不合理,现代化水平落后导致了宁波服装企业难以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计划,缺乏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2.跨境电商的物流顽疾

跨境电子商务井喷式的发展,预计在未来几年仍可以保持30%的高速增长,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跨境物流一直是制约宁波服装产业跨境电商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其中的关税、清关、退件、本地化是宁波服装企业跨境电商物流的痛点所在。传统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及配送系统不合理,物流成本高,而且快递周期长,容易引发跨境交易纠纷,消费者的投诉流程也比较复杂,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而且较多的宁波服装企业没有过多的资金投入建立海外仓,海外仓的建设过程投资巨大,而且收效比较慢。

3.缺乏海外的网络渠道拓展

跨境电商经过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很多电商平台都全面升级和转型,对于跨境商户的品牌化和供应链都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所以很多资质不合格的宁波服装企业将被淘汰出局。而且很多宁波的服装企业只是通过亚马逊和eBay等平台开拓自己的海外市场,没有更好地进行海外网络渠道的开发与发展,也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渠道的优势进行营销策略的调整。目前宁波服装企业在发展海外客户时,没有有效地提升客户的消费体验,缺乏个性网站来跟海外客户进行互动沟通,特别是遇到消费纠纷、消费争议的时候,网站的售后服务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海外客户的购物体验感。

4.境外销售的服装品牌定位不准确

宁波服装以男装起家,品牌、正装、高端是宁波服装的标签,相当一部分服装企业的出口以西服、衬衫、大衣等高端精品服装为主。这几年的出口战略是品牌出海,ODM、跨境合作,瞄准欧美服装中高端市场。因此,这些企业在海外经营自己(或跨境合作)的品牌时,积极开展国外最新技术法规和标准研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提升企业软件和硬件,包括设备升级、工艺技术、厂房装备、产品质量、员工培训、工作时长限制等都能达到欧美客户和市场要求,服装产品主要在国外高端精品店或者大型卖场专柜销售,面向的人群以商务成功人士为主。但是2020年经济出现波动,部分企业暂停生产,人们生活暂时停摆,导致人们对此类服装需求直线下降,门店纷纷关门,甚至倒闭,造成宁波服装出口直线下滑。此外,高端产品成本高,网上销售没有竞争优势,欧美高端消费人群目前也不是跨境电子商务的目标人群,因此,此类服装商品通过跨境电商出口收效甚微。

五、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宁波服装业发展跨境电商的对策建议

1.有效提升服装品牌在海外销售者中的忠诚度

优质、差异化的产品定位,并通过与海外客户建立信任忠诚度和重复购买力,完善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是跨境电商品牌化的实质。宁波服装企业在跨境电商中想要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进行精心深入的市场调研,精准定位,确保自己的产品品质优良,符合海外目标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要注重海外客户的使用体验,根据客户评价和交流意见改进产品,在品牌价值的传播过程中提升海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好的客户体验促使形成好的市场口碑,最终使海外客户对你的品牌产品产生高黏合度,从而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

2.聚焦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可控

现代供应链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产业供应链整体的智能化、生态化、服务化以及可视化等方面,为了进一步提高宁波服装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保证其在“互联网+”时代下生产链供应链的畅通运行,可以全力推进构建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的服装产业链,并且依靠宁波服装行业协会和龙头服装企业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对接协同,打造宁波服装企业标志性产业链,构筑产业链综合服务体系,除了一站式基础服务外,还可以将研发设计、供应链、渠道、人才等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入驻服装企业,加快宁波服装企业在跨境电商中供应链的现代化进程,以此来应对变化莫测的国际市场。

3.合理积极地拓展海外网络渠道

宁波服装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产品和企业的特色选择多元化的网络渠道。目前主流的跨境电商平台有亚马逊、eBay、速卖通、Wish、敦煌网等,各个平台特点不同,市场定位不同,产品品类优势不同,所以在选择开发的时候要针对目标市场、国内外竞争产品情况、国内外竞争者情况、产品短板、产品卖点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然后用海外客户的思维有效地拓展渠道。宁波服装企业应全面分析运用数据,精准感知国外客户偏好,及时适应跨境电商平台服务与规则的调整,才能保持在平台上的领先地位。同时可以选择一些新兴的跨境电商平台,选择新兴目标市场,比如东南亚、俄罗斯、中东、东欧等新兴市场,顺应时代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最终真正赢得跨境商机。

4.灵活选择跨境电商模式

如今随着跨境电商的日益盛行,越来越多的宁波服装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面对多元化的跨境电商时,可以根据自身的企业特征选择符合自己发展利益的商业模式。目前主流跨境电商的商业模式有跨境电商B2B模式、跨境电商B2C模式、跨境电商O2O模式、跨境电商B2B2C模式、跨境电商C2B模式等。商业模式的丰富让跨境电商企业在具体海外市场竞争中更灵活,更能展现出符合自己出口利益的优势,并不断提升多种模式协同运营能力,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宁波服装企业在跨境电商中的发展和成长。

5.加强与国际物流公司的战略联盟合作

宁波服装企业要与国际物流公司进行战略联盟合作,有效解决关税、清关、退件、本地化的问题。首先了解不同服装价格层次的不同税额和税务制度,一定通过正规渠道报税清关;其次实现清关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通关效率;再次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选择海外仓进行退件处理及提供售后维修等服务;最后要选择本土有实力的物流公司进行合作,能有效提高时效和服务能力。当今的物流已不仅为了实现配送的原始功能,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客户的购买体验,可以利用海外平台的集聚优势帮助宁波服装企业跨境电商选择定制化、性价比最高的物流,实现全线的订单查询追踪,并提供清关、物流保险、物流融资等综合性服务,同时通过对跨境电商物流方式与平台特点的深入剖析,制定物流组合方案对成本进行优化,由此打造有竞争力的服装品牌。

六、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以及跨境电商的迅速发展,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走势,持续低迷的传统外贸采购需求,不断攀升的国内综合成本,让我国的服装产业面临极大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下,宁波服装企业应抓住机遇,在自身存在的问题中找到突破口,转型成为靠商业模式、靠客户体验、靠品牌的健康发展模式,实现全面的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迟海东.我国服装出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6(12):84-85.

[2]崔秀妹.跨境电商对服装业出口的影响研究[J].商城现代化,2016(23):11-12.

[3]王东.“互联网+”背景下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应用研究[D].安徽大学,2016.

[4]谭文婷.跨境电商自营模式研究一以兰亭集势为例[J].江苏商论,2017(01):26-28.

[5]肖庆烈,闫庆丽,陈德余.中小服装企业跨境电商问题分析[J].全国商情,2016(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