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市场规划范例

海外市场规划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1

〔关键词〕战略转型;财务分析;吉利集团

所谓战略转型,即企业在对外扩张与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为应对多变的外部环境,使企业内部资源、企业的规模和能力适应时展,将当前企业的经营战略转换成为另一种更为合适的战略。很多集团在不同发展阶段结合企业目标,选择不同的发展战略,如适应时展、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的战略,有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战略转型过程

近年来,吉利集团的“战略转型”为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带来了伟大的变革力量,也是吉利集团从弱到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1997年,吉利集团开始采取“低成本”的发展战略,这个阶段通过经营杠杆作用原理和大批量生产实现规模效益。这一时期,吉利集团的经济型轿车逐渐进入中国大多数普通家庭,但价格战不足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随着价格优势的减弱,促使吉利集团改弦更张。2004年,提出“高质量”发展战略,投入数亿元更新改造技术,引入国际生产先进设备,提高了制造的精度,进而提高了吉利集团产品的美誉度。2005年,在创新浪潮推动下与企业“十一五”规划的制定,吉利集团提出“全面创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战略目标。创新着重点放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流程创新,努力打造一个走创新之路的全新现代化汽车制造业企业。2007年,吉利集团获得“中国汽车十强之一”荣誉称号,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管理能力迅速提升,市场地位日益提高。2007—2015年吉利集团致力打造“有知名度、有影响力、有竞争力”品牌战略,从立足于国内抢占低端市场转变为扩大海外市场、抢占中高端市场。这一阶段,吉利集团专注研发与市场扩张,拥有各项专利总计416项,并承担了5项国家863项目,同时做好海外市场规划和建设。2015年末,吉利品牌引入“家族化”概念,推出帝豪GL、帝豪GS,以及远景SUV、远景X1、远景X3和远景S1等多款车型,更加细分的产品战略让吉利集团得以固守原有细分市场和价格区间。更重要的是,在推出博瑞、博越、博瑞GE、缤瑞、缤越等多款全新车型以后,吉利汽车率领中国汽车品牌逐渐步入与外资品牌产品价值的竞争。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汽车品牌从未尝试过的新竞争层级。2015年末,在节能环保的号召下,吉利大胆提出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致力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引领者。2017年,销量约达13万辆,同比增长63%,其中新能源纯电动车帝豪EV就实现了2.5万的年销量。本文重点研究新能源战略转型前后,对吉利集团财务绩效带来的影响。

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上市公司财务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衡量企业对总资产、流动资产的利用效率与应收账款周转次数。通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用资产负债率衡量企业长期偿债能力。选取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与总资产利润率衡量盈利能力。本文从业务与股本扩张能力两方面进行评价,通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对业务发展前景进行衡量,对于股本扩张选取每股净资产、每股资本公积、每股净收益三个典型指标。

三、吉利集团财务指标变化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吉利集团在2013—2015年财务指标并未发生明显变化,2016年末吉利集团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有了很大改观。其中,2016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0%,在新能源战略的推动下,吉利汽车销量显著增加,新能源电动车达到数万台的销售量。另外,销量结构也有很大的改善,高端品牌汽车销量上升,低端品牌汽车销量减少,促使吉利汽车毛利率提高。2017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好转,2015年末吉利应收账款为15.9亿元,占总资产的3.6%;2016年末为12.4亿元,占总资产的1.8%;2017年末为7亿元,占总资产的0.8%,达到新低。与同行业相比,应收账款数额较小,表明账龄缩短、收账迅速。同时,近三年股本扩张能力提升,由于净资产、净利润与资本公积三个指标的增加,提升了吉利集团股本扩张能力,进而改善了财务指标。在净资产方面,吉利负债增加速度远小于资产增加速度,说明其在走上坡路,降低了债务风险,完善了筹资的资本结构。

四、结论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2

关键词:工程承包;营销策略;优势

一、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现状

(一)总体基本状况

总体上讲,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在历经了近40年的发展后,不仅创新了经营模式,还提升了管理水平,依靠价格方面的优势呈现出飞跃式发展,综合实力雄厚、影响力强的企业不断涌现,迅速成长。以前市场相对单一,以亚洲地区为主,现在市场范围扩大,扩展到非洲、中东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其中发展最快的是非洲市场,约占据我国对外承包企业的60%,具体的项目内容主要包括楼房建筑、电力系统工程、基础交通设施等。在取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逐渐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发展成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增加我国对外工程的营业收入是这些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承包的重点工程项目及其特征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发展前景好

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低,一些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如巴西、印度、南非等,为了增强国家整体的实力,不断吸引外商投资,急需加强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等,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也在不断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再有就是以印度尼西亚等为代表的国家,人口众多,具有很强的消费潜力,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2.能源性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

像英国等以前的发达国家,要依靠能源建设来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新兴经济体由于经济发展快速,对能源的消耗很大,因此要加强能源建设;而很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也需要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和能源依赖性强的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客观上推动了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

3.城市给水以及环境保护工程的需求增加

目前很多的国家都在推行城市化,而城市化进程中用水问题是关键,所以城市的给水排水设施建设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比如水污染问题,为了改善水质,保护水资源相关建设项目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另外各国存在的水资源缺乏及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也推动了水利及灌溉设施建设需求的增长。

二、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优势

1.成本优势

成本优势是中国企业成功承包国外工程项目的重要优势之一。无论从劳动力成本还是从建筑材料成本来说,中国承包企业都占有绝对优势,而且利用成本优势打开了发达国家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更多的市场份额。

2.技术和人才方面的相对优势

技术和人才方面的优势是相对而言的,首先从中国企业自身来讲,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在开拓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一些企业不管是技术水平还是人才的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渐渐地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近几年成功承包国际上对技术及施工要求都很严格的大型工程的中国企业也不断涌现,这也是技术水平和人才素质提高的重要体现。其次就是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在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和人才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如生产工艺技术等。

3.市场品牌方面的相对优势

这种相对的品牌优势具体体现在中国入围国际著名工程承包商的承包企业日益增多,在发展中国家中,品牌与规模优势逐渐形成。有部分大型企业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及人力优势,在国际市场与同行中的一流企业展开竞争,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也获取了工程国家的认可与高度评价。现在中国承包企业不仅在中东、非洲等地区具有影响力,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开始逐步开拓并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并获取了一定的影响力,如中铁建筑、中冶建筑等。

(二)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投标市场,中标效率不高

在海外市场中,中国建筑企业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但是很多的企业对于目标市场的选择很盲目,并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很多时候投标的项目与企业的具体实力不匹配,有些时候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去投标一个项目,但结果没有成功,主要是因为投标的项目并不是企业的优势领域,反之,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一些企业擅长并且有能力承接的项目投标也会失败。因此不能对目标市场进行明确,导致了中标的效率不高,在扩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很多的企业也因为无法承接工程而陷入困境。

2.价格方面的恶性竞争

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因为相似的企业数量庞大,为了取得投标成功,就会出现价格方面的不良竞争,也就是不断降低报价,报价的降低直接缩减了企业的利润,很多投标成功的企业都是以低于市场价格投标为代价,而结果就是基本处于盈利极低或者基本不盈利的状态。还有就是在索赔方面,由于索赔定价依据缺失,很多的索赔报告无法获取业主和工程师的认可,从而带给企业巨大危害和损失。所以建筑市场要保持良好的竞争,就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否则就会成为阻碍对外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阻力。

3.不重视产品形象的打造

建筑企业的产品除了具体的产品完成质量,在实施项目时的形象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的施工中,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没有做好规划,没能很好地控制项目进程,甚至把承接的工程转包给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导致工程完成质量不高,企业的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害。还有就是对于工地现场和员工形象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因为形象问题而无法扩展海外工程市场。

4.无法及时获取工程信息,很难实施营销管理

很多时候,中国的建筑企业因为不能及时取得招标信息,而错失了投标的最佳时机,这也是由客观的地域限制决定的。还有就是国外很多国家限制外国企业投标,附加了很多的苛刻条件,而且除了本国以外,其他国家的建筑企业不允许参与直接的投标,而从自身实力方面来看,我国的很多建筑企业的实力还无法与国际一些大企业相比,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中国企业投标难上加难。

5.与客户、工程师间的沟通不足,影响海外市场发展

在承包对外工程时,部分企业没有很好地维护工程业主以及工程师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沟通,而沟通不畅往往会给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比如工程完成的质量效果不佳,没有达到业主客户的要求,业主满意度大大降低。还有就是索赔事件因为缺乏沟通,而没有得到应有的赔偿,企业损失很大。所以类似这样的中国建筑企业,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就会对工程所在国的承接项目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也就是想要继续承包项目难上加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三、中国建筑企业对外工程承包市场的营销策略

(一)明确选择和定位目标市场

对外工程承包企业要明确选择目标市场,就要从各方面实施详细考察。比如工程所在国的宏观市场环境如何,都制定了哪些相关工程政策及法规,该工程项目国家中其他国家的具体市场占有份额是多少,洞察承包市场的潜在风险以及发展机遇。在了解以上各方面情况后,企业就可以结合自身实际状况来对目标市场做出明确的定位和选择。尤其是面对不擅长的业务领域时,要不要承接项目必须谨慎选择。对于未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的市场规划方面,非洲将依然是我国的主要对象市场。之所以选择非洲是因为非洲很多国家和地区相对贫困,经济发展水平低,在承接工程项目时,可以依靠我国较低的项目成本,提高投标的成功率,形成自己的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要加强在中东国家的竞标,充分发挥我国企业优秀的技术服务以及相对较低的市场报价,扩大在该区域的市场份额。而亚洲市场,比如中电、中铁等大型企业在电力交通等擅长领域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实现对亚洲市场的绝对优势。最后就是可以逐渐开拓欧美市场,特别是技术水平和资金能力等实力较强的大企业要针对欧美市场扩大营销,提高在该区域的竞标实力。

(二)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

投标价格策略的制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实现企业的盈利增加,因为我国企业竞标成功的一些项目报价很低,所以利润空间很小,那么制定科学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是增加营业收入的有效手段。首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全方面详细考察工程业主的具体状况,包括招标的要求是什么,确定工程的资金出自哪里,业主的信用情况如何,招标工程的结算方式、是否具有劳动许可证、具体的工程期限等。只有掌握了以上各种信息,才可以针对性地构建投标团队,团队中既要有擅长技术的,又要有擅长管理的,而且要对投标国的相关政策法规有详细了解,如果项目内容很难很复杂,有必要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制定竞标报告书。除了要了解工程项目区域的具体情况外,还要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的实力,这样才能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投标价格策略。可以使用不平衡报价法,也就是保持工程总报价不变,调整部分项目单价,比如可以提高未来预计会增加工程量的单价,降低未来工程量减少的单价。采取这样的方式,可以很大程度降低风险,不仅可以保证总报价不变,还可以使结算的收益增加。我国建筑企业自身的实力决定了无法在一些报价高的项目上中标,所以要竞标成功,就要低价竞标,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

(三)制定品牌策略

1.构筑企业品牌形象策略首先就是工程承包企业要想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树立施工现场的品牌形象,即要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设文明工地施工。改善施工环境,提升安全保障,加强监控,实现施工区域的有效分隔,增加绿化;对于施工工具器材要堆放整洁,保持卫生,降低噪音;要加大对企业形象及精神的宣传,制定相关的标识和标语,提升工程业主对我国企业的良好印象。其次要构建企业形象,提高为业主服务的水平和能力,要视顾客为上帝,并通过举办公益活动等实现企业社会形象的宣传。最后就是施工团队的全体员工要共同努力,来实现企业品牌形象的构筑,每一个成员都要认真负责,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与此同时,每一个员工都要严格遵守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为规范,提升个人素养,那么企业的人文形象也会大大提升。

2.宣传企业业绩策略工程承包企业可以通过当地的媒体、报纸杂志及网站对于具体的工程进展情况以及技术上的创新等进行更新和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企业影响力,如果企业投标成功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要及时面向外部信息;但一个工程项目完成后,要评估完成的具体质量,如果质量很高,可以进行奖励的申报,最终达到提升项目良好形象的目的。对于已经在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有过很多承接项目的企业,为了进一步宣传企业的形象,提高其他国家的认可,可以提高在当地的等级晋升,也可以为未来更好地开拓市场奠定良好基础。

(四)制定渠道策略

1.设置股权控股海外公司

可以对一些海外公司实施收购和投资,将其发展为分公司,使经营更加顺畅,因为这些分公司在该区域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依靠这个有利条件,可以增加企业海外市场的营销途径,扩大资源,使企业更好地开拓市场,提高在该区域的竞争力。比如中建集团,在开拓美国市场的时候,为了更好地开展营销活动,在美国设置了子公司中建美国,所有的美国的营销都由中建美国来执行,极大地推进了在美国开辟市场的进度。

2.设立海外分公司

为了进一步改善营销途径,可以通过海外办事处以及分公司的设立来实现。要实现经营的当地化,全面掌握工程项目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为了加强与当地的紧密联系,就要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招聘该区域的技术人员。在我国对外承接项目的主要市场的非洲,使用当地的较低的劳动力资源,不仅可以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还可以实现我国企业成本的减少,提高当地对我国企业的认可。

3.总部直接营销

这种形式的营销相对比较难,因为要掌握和明确目标市场的所有信息和实际情况,要加强与其他公司的合作,协助我国企业更好地与当地政府和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在获取项目信息时,还可以通过一些机构,比如驻外办以及国际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办事处等,全面了解目标项目所有信息,从而推动我国企业顺利地实施营销,开拓市场。

(五)提升国际公共关系的维护策略

首先是要得到工程国政府和人民的认可,提升企业形象。关于工程项目问题要与当地政府不断沟通,建立良好关系,遵守当地政策法规,并认真推进工程项目的进程,在当地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进行公共项目过程中,要给予当地民众更多的实惠,只有民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才会积极配合,并给予高度认可。通过公益活动来向工程国展现中国建筑企业的实力与诚意。其次是企业要重视与业主关系的正确处理。最关键的就是必须满足业主的需求,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的关系。比如说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既包括前期的设计,又包括后期的采购与施工,整个过程承包企业都要提供给业主完善的服务,业主的需求得到满足,满意度提升,双方关系良好,那么就可以通过沟通,提前掌握项目相关信息,这样就会在项目开始之前,关于工程展开之后可能遇到的问题等与业主进行商谈,并提出建设性意见,那么业主就会觉得企业很有实力,值得信赖,也就会考虑将项目承包给企业。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障项目的实施质量,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及时与业主进行交流沟通,按照业主的标准和要求去推进项目,最终出色完成任务,给业主带来巨大收益,那么以后再次合作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工程项目完成,还要注意后期的运营与维护,随时关注并解决业主遇到的问题,维护好客户关系。最后要重视维护员工关系。充分调动员工积极配合企业营销策略的推行,有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维护员工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就是从工资待遇、激励机制、工作环境的改善等方面不断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其次是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归属感;最后就是要让员工的付出得到应有的报酬,定期进行考核和评价,对工作表现积极努力的人员给予加薪或者升职的奖励,让员工更有工作的积极性,做好自己的工作,与企业共同努力,维护国际公共关系。

结论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3

【关键词】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跨国企业;对外投资;本土化营销

一、跨国公司概念分析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海外殖民扩张的泛滥,许多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或地区产生大量资本积累,通过资本运输、人力输送等方式向海外他国进行资本外流,逐步演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形成强国资本主义形式上的跨国公司,而资本的对外输送构成的一定经济基础,也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的形成。从直接意义上讲,跨国公司是指以本国基地为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跨国公司大多具有几大特征:第一,跨国公司应以本国基地为中心,并且本国基地公司大多是经济实力雄厚的公司,继而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或收购海外公司从而拓展国际业务。第二,跨国公司应具有全球化的战略视角,针对全球化的经济趋势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从而针对不同地区国家寻求市场和确立生产布局。第三,跨国企业往往通过控股的形式对国外公司进行控制管理,其战略目标在于攻占国际市场,而不仅仅在于国内利润最大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生产国际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的强有力的标志,而一家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其资金、生产技术、产品质量,还取决于营销战略的选择合理与否。一个好的营销战略可以提高国民消费者的认知度、扩大海外市场份额、增加国际竞争力,面对东道国本国企业的长久历史的生产经营以及其他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跨国公司要想攻占一定市场份额,必定要掌握东道国国内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确立合理的市场定位,另辟蹊径,以本土化、个性化定制的营销策略,获得竞争中的相对优势。

二、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发展历程

所谓的本土化营销策略是指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并根据每个目标市场的具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独特的经营策略,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我国,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战略发展大多经历以下几个历程:

(一)试探性阶段(1979年-1984年)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实现,外商最早在我国进行投资等经营性活动是自我国在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之后,并且整体规模较小且数量较少。外国企业由于对我国国内市场的了解较少,仅进行初步的试探性投资活动,大多通过商经营等途径,初步对我国市场进行调研,了解我国国内市场需求,为日后正式进入提前做好准备。

(二)进入阶段(1985年-1991年)

通过对我国国内市场的初步试探,外国企业发现在我国存在大量竞争与机遇,伴随着我国对于外商投资的相关法律逐步落实与开放,国内市场规模逐步扩大,进一步吸引了大量外商的进入。因此,除了借助国内相关机构平台,跨国公司还开始了通过广告营销、市场调研等活动推进跨国经营的进行。[3]因此,在这阶段,外商数量开始有了一定规模的增加,规模也有一定扩大,外商通过对我国市场的研究调查,开始逐步实行适合我国的营销政策,从而满足我国不同消费群的需要,这也为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的奠定基础。

(三)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01年)

由于1992到2000年是我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政策的鼓励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跨国公司也进入了全面拓展阶段,除了对于公司的简单直接投资,外国公司开始尝试建立分公司等机构,同时引进大量海外人才给予相对的技术、经营、管理支持,通过广告营销、市场调研等方式拓展企业市场规模。但由于我国市场相对复杂,外国企业也尝试进行一定本土化相关营销战略,雇佣本土人员便于了解国内市场,本土化营销初步有了一定进展。

(四)加速本土化阶段(2012年-)

自2012年开始,外商通过十年的尝试经营,逐步了解了我国的市场结构与风向,外国公司实现了进一步的经营规模拓展。很多跨国公司开始通过将中国区直接升级为高级管辖机构或直接将高级管理层迁向我国国内。[3]2018年,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额下跌19%的大背景下,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逆势增长3%,反映出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营销策略形式分析

由于我国市场发展前景被大多数外国企业所看好,大量跨国公司纷纷进入我国市场,与此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与阻碍。作为一个外来进入者,对于国内市场的熟悉掌握远不如我国本土企业,无论是在政策、资源、消费认知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劣势,同时,各个国家的企业进入也伴随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要想在我国市场开拓一定位置,就要不断了解我国本土化的需求,调整企业市场定位,不断迎合不同消费群的需求,很多跨国企业开始开展本土化营销策略,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人才资源本土化

很多跨国公司将亚太区的总部设置在我国大陆,通过高级管理层的迁徙本土、管理人员与公司成员的本土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管理更加本土化。很多跨国公司的公司成员百分之八十都是中国人,甚至顶级高管也会定居我国国内,除了是对我国市场的高度重视,还对于企业整体的发展、市场的定位、与本土化的高效实施有重大影响。人才本土化,一方面,就跨国企业看来,我国劳动力人口较多,伴随而来的劳动力成本较低,有利于企业盈利;另一方面,通过雇用大量本土管理人员,便于对我国市场发展掌握,减少文化差异,更能理解我国市场需求,从而将本土化与高端技术完美结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例如,联合利华公司自1986年重返中国后便先后设立了14家合资企业,销售旁氏、力士、夏士莲、奥妙等近20个著名品牌。联合利华公司的进入并不是完全套用其在本国的销售营销政策,而是充分考虑中国市场国情,在满足中国国内消费者的需求的基础上,确定合理的营销政策,推出不同风格、不同配方的产品,为我国国内消费者进行本土化个性服务,从而增强品牌产品整体认同度。同时,据统计,联合利华公司员工近90%都是中国人,其管理层中中国人也占近一半,这样尽可能的贴合中国市场,迎合中国人的消费需求,尽量减少文化差异,将品牌塑造本土化形象。同时,对于公司重要研发中心、管理机构也有向中国国内迁徙的趋势。例如,通用电气公司的高级管理层长期定居在中国香港,其重要业务的总部也逐渐迁移到北京;英菲尼迪公司直接将全球总部落户在中国香港,便于日常事务的处理与市场的统筹规划。

(二)品牌文化本土化

许多巨头跨国公司已经成功营造了自身的品牌优势,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的地域文化差异、时令差异等问题的复杂化,仍然受到本土企业、其他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因此,很多公司选择通过品牌策略进行营销。所谓的品牌营销战略是以品牌为基础,通过品牌效应占据市场,抢占市场份额,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营销战略。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作为一个著名的饮料制造商,通过聘请了一个熟悉中国文化的华裔设计师,将“Coca-Cola”翻译成“可口可乐”,简单直白地反映了产品的特点,并且整合了中国文化的读音和表达,满足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现如今,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已经深入人心,朗朗上口的品牌名称便于企业品牌的普及与推广。肯德基公司在不同国家根据地方特色设立特色限定产品,利用品牌优势进行营销,吸引不同消费者的购买。肯德基与青岛啤酒合作,在肯德基连锁餐厅销售定制款青岛啤酒,从而推出“炸鸡+啤酒”的特色营销;在中国内地常供油条、豆浆、粥类产品,在港澳地区换成粉类产品;韩国的泡菜沙拉以及日本很少看到猪肉堡的身影。通过不同文化的渗透融合,从而利用品牌的效应让更多的当地消费者接受产品,提高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度与满意度。

(三)供应链本土化

SPA自有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ecialityretailerofPrivatelabelApparel),是1986年由美国服装巨头GAP公司在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一个纵向链,将已经成功的产品的计划、生产、加工和零售结合起来。之后由日本优衣库公司的成功推广运用。以优衣库公司为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国内,通过将加工、仓储、卖场一体化,缩减了不必要的费用,便于更好地根据国内当地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加工生产数量,通过小批量的生产,加以本土化广告营销,更好地去迎合当期时尚潮流需求,满足不同消费者消费需要。与此同时,本土化的独特供应链体系,从而尽可能的减少库存,降低运营成本,使得公司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确定不同产品定位。

(四)宣传渠道本土化

现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浪潮到来,产品的宣传营销已经由线下直销推广逐渐更多地转向线上媒体宣传推广。信息时代为企业产品与品牌形象提供了更丰富、更广泛和更准确的传播途径,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互联网为跨国公司提供了极好的技术环境,以传播和提高其品牌在全世界的形象。通过互联网的推广以及广告形式的推陈出新,将宣传渠道更加趋于本土化。例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公司,利用互联网推出微信公众号商城、电商应用程序平台等,同步推送产品信息,便于消费者了解与消费,同时,根据当地消费习惯,在必要时间段内推出限定产品回归活动和一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消费者,从而对于产品的推广和销售都有重大作用。

四、对我国跨国企业的启示

伴随我国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我国本土跨国企业应向其他成功跨国企业学习,积极了解国外不同市场发展动向,利用好自身比较优势,从而在国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1.把握政策机遇

“一带一路”政策不仅为中国确立了整体的发展框架与方向,而且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了新的机会和新的条件,也为国际经济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政策的支持与区域的经济协调对于我国直接对外投资进入国外市场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国本土企业应抓住机遇,将市场定位与当地本土化相结合,制定合理经营策略,从而加速我国对外投资跨国经营步伐。

2.信息全球化与经营本土化结合

逐步形成全球思维,进行本土化管理,充分调动企业营销人员的热情,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全球化经营生产过程中,完善生产理念、研发理念、品牌设计理念,提高营销效率,逐步占据一定国际市场地位。利用信息化的高速高效优势,拓展对外营销渠道,将媒体信息化领域与当地本土文化相结合,制定符合当地特色的营销策略,树立良好品牌形象,从而满足更多国外消费者的喜好,扩大国外市场规模。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4

[关键词]国产自主品牌;汽车营销;奇瑞

1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汽车产业缺乏认知,在人力、技术等方面储备薄弱,为振兴汽车产业,我国以合资方式引进学习国外汽车先进技术。“入世”后,世界汽车纷纷进入我国汽车市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汽车行业迅速发展。期间涌现了自主创新发展的民族品牌。自主品牌依靠自身实力难以抗衡拥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国外汽车品牌,目前我国自主品牌在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足一半。2008年经济危机使全球汽车产业陷入低迷,政府凭借系列汽车产业扶持政策使我国企业行业恢复活力。相对于国外汽车强国,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水平相距甚远。目前我国没有国际一流的汽车企业品牌。随着汽车产业壮大,汽车消费群体逐渐低龄化,新一代年轻人追求国际名品消费观蔓延到汽车市场轩昂,自主品牌前途黯然。北上广等城市实行限行政策,自主品牌想进入一线城市更加困难。

2国产汽车自主品牌市场环境

21世纪初,汽车生产企业经过联合等系列变革,形成了6个汽车联盟与3个独立的汽车公司。随着汽车产业飞速发展,传统的6+3格局发生了变化。2008年,金融海啸使汽车企业受到空前的巨大冲击,进一步改变了原有企业生产企业格局。中国与印度等新兴市场企业初露锋芒。欧美等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趋于饱和,汽车巨头纷纷将汽车生产设备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汽车保有量较低,廉价的劳动力驱动传统汽车制造业重视新兴市场行业的发展。我国汽车市场整体形势不容乐观,汽车细分市场不断变化,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不断升级,老百姓更多关注生活品质,选购家用汽车成为提升生活质量的新切入点。我国汽车自主品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自2011年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证件等鼓励政策推出,自主品牌一蹶不振。国家对节能汽车补贴门槛提高,自主品牌丧失了低端市场的价格优势。自主品牌由低端汽车起家,节能补贴金额在低廉的汽车价格好占据一定比例,提高补贴门槛为自主品牌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一线城市消费能力饱和度逐渐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程度提升,二、三线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但汽车需求未得到及时满足。汽车市场需求潜力显现。一线城市市场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124辆,二线市场为40辆。一线城市消费需求日益缩小。

3奇瑞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3.1奇瑞汽车公司简介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7年,奇瑞坚持自主创新为原则,目前在北上、日本等多个地区有研究分院,在海外15个国家地区的16个工厂,具备年产90万台发动机的生产能力。奇瑞汽车高端核心技术领域有骄人的成绩,攻破涡轮增压缸内直喷等系列技术难管,奇瑞公司累计申报6626件专利。2009年,奇瑞实施多品牌战略,面对国内车市增速放缓的压力,奇瑞集中资源打造两个系列,注重微客领域,更加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我国汽车工业经过60年的探索发展,涌现了许多自主品牌,力争在汽车领域打造一片天地。奇瑞是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代表,奇瑞在1997年进入汽车行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中由创新产品上市,成就了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骄人业绩。奇瑞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主产品的探索。随着奇瑞实力的壮大,分析奇瑞的营销策略,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中的探索创新。

3.2奇瑞汽车发展条件

奇瑞汽车的优势包括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受到政府支持。奇瑞一直备受国人关注。奇瑞以近1/3的价格优势击败了同级别的桑塔纳,奇瑞汽车的高性价比源于自主开发道路。奇瑞是安徽政府投资的国有企业,在生产管理等方面相对规范,能够对自身中长期目标作出明晰的规划,有了政府支持,奇瑞在汽车领域成长得更加顺利。奇瑞实施大国际战略,汽车产品出口世界70余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了亚欧等五大洲的汽车市场。

3.3奇瑞汽车营销策略

奇瑞进入市场时,国内大型企业与外企建立合资企业,张文强:我国汽车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探讨市场营销合资企业中除了东风悦达起亚等生产了10万元以下小排量汽车,其他均瞄准高端汽车市场。奇瑞面对资金有限的局面,使用集中营销战略,凭借低价策略迅速占领小型等中低端汽车市场。由向利润空间大的中高端市场进行新的探索。自主品牌在技术落后的不利条件下,通过低价竞争优势占领市场,奇瑞选择长期被桑塔纳等品牌占领的家用汽车市场,同档次的车型价格在10万余元,奇瑞以年轻人的定位进入微型车市场,奇瑞不断追求产品质量,但产品仍出现了质量缺陷。随着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奇瑞先后开发出风云等轿车,推出SUV车型,2009年,奇瑞“大奇瑞”多品牌战略,原有的奇瑞品牌定位于中低端乘用车,瑞麟品牌定位于中高端轿车市场。奇瑞形成了单一的品牌覆盖所有车型,不断在市场中寻求准确定位。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竞争加剧,服务已成为竞争的重要手段,奇瑞快乐体验服务品牌,标志着服务水平全面升级。目前,奇瑞在国内售后服务站达700多家,同时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奇瑞变被动服务为主动,车主可自行通过网络申请方式进行预约保养。奇瑞通过互动传递品牌服务意识,拉近与车主之间的距离,连续8年售后服务满意度提升。

4奇瑞汽车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奇瑞汽车营销策略的研究,发现奇瑞汽车成为中国自主品牌中的精品,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企业自身战略的正确实施。其国际化发展对中国汽车产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奇瑞深谙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在2000年开始新能源技术开发,2014年EQ为新能源汽车的创新之作,2015年拥有创新科技的纯电动车意瑞泽3EV亮相,是对奇瑞新能源汽车领域自主研发能力的展示。强化汽车产业的创新思维十分必要。首先要提高自主研发技术,其次要严抓产品质量,再次要重视售后服务,最后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汽车企业要想获得持久成功必须进行国际化经营,奇瑞汽车经过多年的海外市场探索,从最初的整车出口到散件出口,从合作建厂到独立建厂,奇瑞战略逐渐完善。中国汽车进入海外市场目前依据比较优势原则,采取逐步进入战略,从发展中国家逐步向发达国家市场渗入。采取产品差异化战略,逐步稳固自身品牌形象,在新一轮汽车产业洗牌中获得国际竞争优势。

5结论

虽然奇瑞目标是低端市场,但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奇瑞以不同的营销策略在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奇瑞通过广泛的产品组合占领市场,无论多品牌或多产品路线,都体现了自主品牌营销的不自信。企业没有在一个领域做精,是自主品牌名不见经传的主要原因,自主品牌以低端汽车起家,质量较差,技术不足等原因,导致自主品牌溢价能力差。建议自主品牌缩减产品线,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参考文献:

[1]孙彦杰,李参.我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才智,2017(20):239.

[2]黄柏菁.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7):106-107.

[3]魏庆峰.安徽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王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营销策略探讨———以某汽车品牌为例[J].中国市场,2018(17):37,134-135.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5

关键词: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SWOT;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1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

1.1.1国内的电商平台初具规模优势。近年来,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快速发展。兰亭集团、敦煌网络、快销业务等跨国电商公司的蓬勃发展,特别是阿里巴巴在国内电子商务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在美国成功上市,建立了庞大的数据资源市场,在国际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在跨境电子商务领域,国内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应转移到国际电子商务领域。阿里巴巴的一大优势是它自己的业务和亚马逊的功能,每一项业务都立足国内市场,具有中国特色。与国外第三方平台相比,中国市场具有更明显的优势。阿里巴巴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公司,致力于海运和阿里巴巴门户网站,迎合国内消费者和制造商的国际采购和销售需求,迅速在全球电子商务扩张。阿里巴巴的另一大优势是建立大数据资源,而腾讯拥有有关社会关系的数据。1.1.2优秀的国内市场基础。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也是全球第三个最大的跨境网购市场。一方面,国际市场对于购买中国商品有强烈的需求;另一方面,跨境电商共同的特点往往是分散的,更符合中国中小企业的需求。电子商务平台可以应用到更丰富的国际营销模式,并提供足够高质量的产品。在中国用户可以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推广,顺利进入全球市场。

1.2劣势分析

1.2.1跨境贸易服务落后。跨境交易和跨境物流不可避免地需要跨境电商。目前,大多数出口公司都依赖第三方平台来收取付款和国际货运。然而,相关交易服务的延迟极大限制了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再者,缺乏安全性、便利性和可扩展性,第三方支付平台也有一定的限制反作用,受到政治限制。国际物流成本高、时间长也是制约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国际物流渠道主要有邮政包裹、国际快递、绿色物流和海外仓储。在以上方法中,邮政包裹过慢,快递费用高。绿色物流虽然方便快捷,但它集中在欧美、俄罗斯等市场,而设立海外仓储存在货物积压的风险,特别是中小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较低、成本压力大,更容易受到物流的限制。1.2.2品牌意识差。中国制造的商品很多时候是依靠低价来吸引消费者,很难用高质量的产品打造一个品牌。因为产品低附加值和产品的强大可替代性使其只能运用定价策略来抢占市场,而不是以质量、服务和性能。这导致公司的利润越来越低,其生存将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品牌都缺乏国际化经验,品牌营销能力较弱、营销手段较为单一,难以提升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

1.3机会分析

1.3.1国际经济联系日趋紧密。由于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跨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边界,其效率必须高于国内电子商务提供商。如果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单一市场,市场将呈现指数式增长,风险和成本几乎没有增长。因此,诸如欧洲联盟等跨境B2C发展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各国之间没有合作,且没有单一的海关监管等条件,跨境电商将无法全面实施。中国是亚太经济合作的主要成员,促进东盟和世界贸易组织和其他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贸易发展。特别是在各个方向的规划中,国际贸易频繁,国内制造企业更容易迅速抓住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国际贸易政策和信息也更加透明和开放,有利于跨境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1.3.2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2013年8月,外交部和商务部介绍了6个国家,从政治角度支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2013年,它也被称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一年。中国很多城市开展了跨境电子商务通关,开设了多个自由贸易区。政府的直接干预政策,极大推动了整个跨境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也对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提供的经营成本、企业和企业税收的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保护。

1.4威胁分析

1.4.1海外服务企业的竞争。跨境电子商务的巨大蛋糕必然会吸引很多行业和企业参与竞争,希望获得快速发展。国内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面临来自亚马逊公司的挑战。在国际物流领域,国际快递通常由外国公司垄断。这些公司利用先进物流技术的能力很难与国内快递供应商协调一致。网上购物是一个方便消费者的消费方式,如果国内企业到货时间不及时,这将大大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使自己竞争力下降。1.4.2海外生产企业的竞争。一方面,跨境电子商务可以帮助我国制造业企业增加出口量;另一方面,它也能大大提高国内消费者的购物半径。消费者对国内一些产品的质量,如服装、化妆品、母子用品、保健品等的质量表示关注。线上购买产品的关键因素是消费者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产品并决定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同行必须有危机感和竞争意识,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提高国际竞争力。

2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自主品牌,容易产生知识产权纠纷

目前,中国约有5000万的中小企业,但其中自有品牌不到20%,就不可避免会有侵犯知识产权的产品存在。以淘宝为例,因为名人效应或其他原因,当品牌成为受欢迎的,即使它是一个类似或相同的品牌,我们可以很快地在淘宝找到类似的产品。这也是淘宝成为2012网购投诉网站排名前十位的十大原因之一。无论是模仿其他品牌产品或其他品牌,都会出现知识产权问题,将面临一系列的诉讼、纠纷和赔偿,这会给公司带来很大的困难。这样不仅增加了时间成本,而且影响了公司的形象,也影响了公司的发展。

2.2市场定位和营销手段同质化容易造成价格战

B2C跨境电商公司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高的盈利能力,但这种模式很容易被复制。只要在德国和海外发现市场价格差异,公司就可以运营B2C跨境电子商务。因此,这些公司的市场定位和营销实践往往是一致的。第一,产品供给的同质化,跨境电子商务的进出口正面临着这个问题,价格战将随之而来。海外买家选择在线购买中国产品。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在当地购买;其次,它们便宜又实惠。商品来源的透明度和价格透明度导致国内卖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跨境电商平台的增多,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第二,营销策略是同质的。随着价格促销标准的不断降低,价格战逐渐成为电子商务市场竞争的主要营销手段。但从长远来看,价格战始终是把“双刃剑”。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材料+价格”的营销模式在短期内对营业额有着显著的提升。然而,这种营销效应不是建立在品牌忠诚度的基础上,而是基于短期行为的低价格促销,这并不能产生忠诚客户。引诱购买的好处甚至是不合理的,在一定程度上,低价格促销所引起的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不强。这部分消费者对价格波动更为敏感,它可以更低的价格从竞争者手中夺走。尽管低价策略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公司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其独立于品牌,这个市场份额很难获得。为了巩固以往低成本战略所带来的市场份额,有必要开展文化、服务、体验等品牌营销。因此,改变B2C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是摆脱价格战的首要任务。

2.3物流不发达增加交易成本

目前,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引入跨境物流,费时费力。在全国大约是56000个包裹,其中普通包裹和快递增加了,导致他们积累了大量的货物在机场,不能按时交货。第三方买方的付款可以付给卖方,这对买方构成一定的风险。相反,公司的形象可能会影响到中国的跨境电子产品和企业形象。虽然跨境B2C在线商务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例如,由于现有物流系统的缺陷,搜索信息的成本、谈判和决策成本以及谈判成本会增加交易成本,这将会影响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

3B2C跨境电子商务模式发展的建议

3.1加速自主研发,创建自主品牌

中国的B2C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在海外市场还存在大量廉价的“山寨产品”。许多消费者通过跨境购物,因为他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产品,所以他们通过互联网搜索世界范围内他们所需的资源,而资源越是稀缺的,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因此,B2C跨境电商想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自身的价值,首先需要分析国外市场需求,再结合企业定位,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并且要及时注册研发产品品牌,以降低被伤害的风险。

3.2做好市场定位,避免同质化

对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必须得到保证。生产厂家必须遵守相关的产品标准,严格执行质量控制,获得国际产品质量认证,并取得国内产品相关的质量证书。这对于赢得国际消费者的信任和开拓国外市场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公司可以为不同的目标市场设计不同的包装,以提高顾客满意度,提高顾客二次购买的概率。在服务方面,物流配送速度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以及售后管理能力,建立快捷方便的退货政策。该公司根据区域与产品之间的相似性,经营跨国B2C电子商务,并将其作为一个海外仓库发送到第三物流公司,从而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改善配送或租赁的流通速度。在市场选择方面,欧洲和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普及率较高,电子商务起步较早,这是许多B2C跨境电子商务公司正在努力争取的市场。许多B2C跨国电子商务的公司,目标市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国,依靠B2C跨境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对外贸易,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商务十分需要新鲜“血液”的输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积极开拓新市场,避免出现和其他同行一样的商品而不得不进行价格战。

3.3加强货物运输服务,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对中国的B2C跨境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依靠第三方物流。为此,对第三方物流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与B2C跨境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建立国内仓储运输中心。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常在一些中国主要城市建立自己的仓库。然而,由于资金的限制,大多数公司无法建立自己的仓库。物流公司可以合并这些公司,创建专用仓储中心。卖方必须将货物发送到指定的仓储中心并支付运费,物流公司负责将货物发送给外国用户。第二,建立海外仓库。海外仓储不仅可以灵活规避海外运费风险,而且能更快交货和提升客户的购物体验。卖方可以通过第三方物流提前将其畅销的产品发送到海外仓库备货,然后将其分类并发送给客户。这大大提高了配送速度,降低了包裹丢失的风险,提供了快速的收益,提高了用户的购物体验。第三,加快建设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的建议。首先,充分利用国家有关鼓励政策。2014年3月,海关总署了“关于在线采购海关进口模式的跨境网上贸易的通知”,并正式通过了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相关行业标准、准入标准和监管安全措施正在迅速得到改善。渠道进入国家监管后,跨境电商竞争将转入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其次,通过个性化服务打造自己的品牌,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外商店向买家开放,海外仓储公司应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个性化服务,摆脱单纯的价格战,为中国企业提供运营、仓储、报关、税务等三维服务;最后,海外仓库的本地化,良好的本地化是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第一步。本地化服务主要包括本地化语言、本地化支付和本地化交付。此外,本地化还包括本地营销、本地化广告、本地化客户服务等,每个环节都可以增加商品的周转率。

4结语

跨境电商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跨境电商B2C模式的市场规模将不断壮大,通过进一步做好清关规范、税收减免、跨境物流配套服务、加大海外仓投入等措施,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境B2C消费市场。随着跨境电商试点阳光化的推进,不断积累监管经验,跨境电商进一步向阳光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卉.跨境电商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03):93-98.

[2]韩朝胜.我国B2C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物流技术,2015(15):63-66.

[3]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09):42-51.

[4]张琴.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南通互联网与经济深度融合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2):2-2.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出口;中小企业

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充实。2017年的中央1号文件首次点明我国茶业发展的战略政策方针,毫无疑问,从国家层面来看,茶文化已经被归为大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担当起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责任,同时做出应有的贡献。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茶叶中小企业同样面临新的发展环境。为使茶文化担当起历史重任,需要大力发展茶叶企业的出口活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出口企业。

1我国茶叶企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是茶叶的生产大国,茶叶生产能力快速发展,茶叶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加。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的茶叶产量仅为192.4万吨,而到2018年茶叶的年产量已经达到261.6万吨,茶叶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关中国茶叶品类众多,茶企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品牌种类更是灿若繁星,但绝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出口竞争力不强等特点。目前我国茶叶企业实体达到7万多家,然而单位生产规模均较小,影响力最大的部分企业,如中茶、天福和大益等品牌,年销售额与全球最大的茶业企业——立顿相比,全球年销售额差距还较大,出口业务方面的差额幅度更是悬殊。另外,中国茶叶生产厂家大多为中小企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茶叶生产的区域性强。不同的种植地区生产出不同品类的茶,茶叶的品种、外形、加工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适应不同的口感。消费群体也被划分了成了不同的群体,每个群体的规模相对都较小,所以茶叶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另外,茶叶生产的门槛不高,茶叶加工设备投资少,适合中小企业发展,只要是产茶的区域都可以办厂生产茶叶,然后开始推向市场销售。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贸易的进出口份额也增长迅速。其中中小型企业的出口贸易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构成部分,有效地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保障了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占全国企业数量的99%,经营收益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出口贸易额占比高达60%,成功解决90%以上的社会就业问题。因此,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历程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现阶段经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我国的出口贸易额近年来虽然有较小的上下波动,但在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2019年,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市场需求疲弱的情况下,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仍然达到了17.23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位居世界前列。而关于我国茶叶出口数量与金额来说,也同样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茶叶出口数量虽小有波动,但整体呈稳定增长的趋势,而出口占比始终还很少;茶叶出口金额方面,近几年的增长速度较往年有所提升。由图1与图2可以看出,以2018年为例,我国茶叶的出口数量为3.6万吨,占我国茶叶当年总产量的1.4%,不足两成,出口量较小。而当年茶叶的出口金额为1777.85百万美元,占我国当年总出口金额的0.071%,所占份额也同样偏小。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经济战略,这项政策的主旨在于推进沿线国家间的交流磋商,实现贸易与投资的便利化。从茶叶出口的增长趋势来看,茶叶自古以业就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重要商品,茶文化也是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播于全世界的重要象征。“一带一路”涵盖44亿人口,同时也是茶叶的集中消费地,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一带一路”的不断建设中,中国茶叶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茶叶品牌很多,但真正值得信赖,能够在国际市场立足的品牌还比较少。所以,茶叶的出口方向需是以营销宣传为先导,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平台,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充分融入海外市场的品牌、品质、价格的运营体系。

3我国茶类中小企业的出口困境

3.1融资困难

我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资金获取困难问题,受到非常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2012年世界银行针对中国企业的调查问卷表明,中国80%的中小企业将融资约束选为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关键阻碍。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其融资困难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的改善,造成中小企业自身发展面临的瓶颈阶段,严重限制着企业自身继续发展壮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融资环境更加恶化,加上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小企业遇到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大批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等困境。企业规模越大,越能抵御多变的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多样风险。大企业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其他渠道融资均比中小企业相对更加容易,大企业更易形成规模优势,可能越有利于出口。

3.2国际产品标准不统一

目前我国茶叶市场上有QS认证的企业还比较少,其中没有QS认证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低,在国内有一定的市场需要。然而,放眼于国际市场,不同国家对同一类产品采用的标准不尽相同,将茶叶产品出口到相应国家时,需要提供满足条件的国际质量认证条件,因此,是否达到目的国的进口标准直接影响到企业能否出口。随着标准化生产的逐渐普及和质量意识的深入,茶叶类的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3贸易壁垒

2006年我国取消茶叶出口配额管理,放开茶叶的出口经营权后,大批茶叶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而各国对于茶叶标准尚未统一,尤其是农药方面我国与进口国的审核标准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技术壁垒,使得我国茶叶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受到很多阻碍。目前,我国政府也已紧跟国际标准,于2019年11月再次更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最新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重点对茶叶的农药标准做出了严格制定,新增了15项茶叶限量,包括首次制定了菊花类的农药限量,总数达到了65项。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伴随科技时代的进步,我国茶产品的开发应当向纵深方向扩展。各类衍生茶产品层出不穷,各种茶叶企业的发展方向逐渐清晰明确。世界范围内也广泛接受茶类各种相关产品,在国家有利政策的时代大背景下,茶文化的发展又迎来一个高潮。从行业来说,茶叶行业是一个传统的朝阳产业是勿庸置疑的,但还存在融资约束、贸易壁垒等多种障碍限制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出口活动。政府和企业自身方面还需实施多条政策措施,才能完全抓住机遇,将我国的茶文化不断地推向海外市场。

4.2政府部门

一方面,政府应为中小企业日常经营提供完善的法律和政策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茶叶出口业务的规划,建立健全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大力支持出口贸易。另一方面,要加快坚持金融体制深化改革,提高市场机制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制度建设,解决茶叶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进而从根本上促进企业出口。

4.3企业方面

一方面,中小企业管理者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来缓解其融资难、融资贵等企业发展及出口业务的障碍。同时还应通过依赖多种优势资源,努力增加对出口业务相关事项的了解,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另一方面,按照茶叶的出口标准和进口国的进口标准,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例如,加强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我国正在实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计划,中小型企业也应积极响应号召,提升茶叶产品的差异化,明确消费人群,只有真正的拥有科技竞争力,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全球经济市场,降低外部环境的负面作用。开始进行大量的科技创新活动。为了减少各种弊端给企业出口带来的压力,提升其出口贸易竞争力,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将创新作为企业扩大出口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趋势也在不断上升,创新活动的有效进行,更加促进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参考文献

[1]孙灵燕,李荣林.融资约束限制中国企业出口参与吗?[J].经济学(季刊),2011(11):231-252.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7

关键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健康。新时期科技日新月异,中医药事业国际化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世界地位明显提高,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国家认可程度不均衡,仍有许多西方发达国家将中医药列为补充替代医学,甚至把持着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问题根源是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短缺和层次不足,人才培养作为现代大学三大功能的核心,在推进中医药国际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医药高等院校以“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应对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的挑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

国际化人才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探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推进中医药国际教育、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服务贸易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加大中医药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建立一支实践能力强、复合型、外向型的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综观我国学者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内涵的研究,主要从专业知识和中医药文化、外语能力、国际理念和规则、个人综合素质等方面展开,总体方向一致,表达方式有所不同。新时期国际形势千变万化,中医药国际化不仅包括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对外宣传、海外临床接诊,更要注重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制定以及中医药科学与世界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因此新时期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扎根于当今国际形势,严格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吸收借鉴现代医学、生物学、化学等科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推动中医药科学实证研究及与现代化科学技术融合。综上所述,目前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定义涵盖了各方面要求,但指向性不够明确。结合我国“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可将中医药国际化人才进一步归纳为:①除扎实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外,还需具有中医思维,明确中医和西医思维方式差异,掌握现代医学、生物学等先进理论和实验技术,扬弃地对待传统医学;②熟练运用专业英语解读国际医药标准和规范,开展临床接诊、贸易服务、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学融合的能力;③在通晓国际准则和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上,熟知中医药国际市场经营规范、国际贸易纠纷处理惯例等法商知识;④在良好的个人政治、思想、文化素质基础上,有借助国外资源将中医药本土化的谋略及探索有中国特色中医药国际标准规范的能力。

二、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

1.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教育法案界定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受地域、经济及教育水平影响,“国际化人才”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高校对其内涵认知差距较大,对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仍处于“摸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加之中医药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医学,课程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独特,很多业内人士形成了“只有在中国才能学习中医、学习中医不需要走出去”的刻板印象,中医药国际化动机不足。杨毅(2010)等调研数据表明: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路。各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导向一直以国内需求为主,对国际化内涵和必要性认识不全面,导致高校学科体系建设、学生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培养以及个性品质训练目标制定过程中,缺少国际化导向,难以形成明确、清晰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这些成为中医药国际化事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

2.缺乏完善的课程体系

第一,语言类课程专业化程度低,应用性不足。语言是中医药知识及文化海外传播的载体,人才的外语水平直接决定着海外沟通效果。从交流目的上看,中医药国际化交流既包括基础英语,又包括临床接诊、学术科研合作过程中的专业英语。目前高校承担这两类课程的教师均为英语专业,既系统学习过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较高语言水平的教师较少,导致学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能力脱节,专业英语也是纸上谈兵,学习动机不足,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语言应用能力无法在海外临床接诊、学术合作、商贸洽谈过程中达到较好的沟通效果。除此之外,很多中医药海外市场发展迅速的国家官方语言并非英语,能够运用小语种交流的中医药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也阻碍了中医药事业的海外发展。第二,法律、商贸领域课程开设不足。目前全球中医药市场以每年大于10%的速度增长,开展中医药国际贸易需要既懂得中医药理论知识,又熟知国际法律法规和法律纠纷处理惯例,并且能够进行贸易谈判开拓国际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中医药产业国际化需要精通中医药产品海外研发规定、海外认证及上市销售流程等环节。中医药高等院校课程和专业设置以国内市场为主,缺乏与国际贸易、法律相关学科知识互补,熟悉国际商贸事务的中医药人才较为欠缺,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制约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第三,课程缺乏中医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给中医药事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中医药高校以传统知识性输入为主,教学模式多为师承教育,侧重个人经验、流派传承,对中医和西医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治疗方等方面的比较研究重视程度不足。现代医学技术以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等为基础,以自然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实证和量化为研究方法,而中医诊疗方式以经验传承为主,实证研究不足,成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瓶颈。

3.缺乏有力的保障制度

潘平在其专著《上乘战略,下接人才》中指出,培养国际化人才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素质的个体人才,更需要“构建一个适应国际化人才生存并发展的环境”。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一项跨行业跨学科工程,需要行政机关、教育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多重因素通力配合,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制度。通过走访调研发现,国际间人才流动受政策、资金等条件制约,人才流动数量较少,层次不高,不利于扩大中医药海外影响力。

三、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对策

1.增强国际化意识,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制度

国际化意识增强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内在动力。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出台相关政策,从制度上构建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为其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高校可通过设立奖学金、科研基金等方式为人才国际流动提供资金支持,同时完善学分认证体系,鼓励中医药专业学生走出去,为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世界接轨提供制度保障。

2.构建中医药国际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第一,以海外临床接诊为导向,提升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结合目前各高校师资培训情况看,短时间内培养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教师成本高、周期长,可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以国际交流、国际临床接诊等途径提升外语应用能力,减少教学过程中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脱节现象。同时高校应采用科学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弱化外语考试在学业评价中的比重,强化语言运用的因素,鼓励在校生走出国门,在外语环境中学习运用专业知识、提升外语表达规范程度和医患沟通的效果。第二,增加校际间合作,增开国际法律、国际贸易、外交学等课程。多数中医药高校面向国际市场需求开设的课程较少,国际法律、国际贸易、外交学等课程并非医学类院校的强项,因此可开展校际合作,将中医药高等院校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任务交由综合类、财经类或政法类高校承担,弥补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体系的不足。第三,开发线上课程,引进海外优质教学资源。以较低的成本对校内已有课程进行补充,跨越时间、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高质量跨学科课程,全面了解现代医学并规范专业外语表达,增强辩证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培养“学贯中西”的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浪潮中从科学的角度为中医发声。

3.丰富国际交流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我国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有其独有的特色,但也须看到师徒传承培养模式在跨行业交流方面的不足,高校需丰富国际交流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第一,申办中医孔子学院,为学生提供外语应用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教师可通过交流了解外方院校师资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针对本校薄弱之处引进人才、完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模式。第二,建立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专业人才掌握海外接诊流程、语言表达规范、医患沟通差异等提供实践场所,推进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中医药临床实证研究的开展。第三,开展留学生中医药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督促高校教师提高其专业英语授课水平,改进教学模式;为中国学生提供跨文化生活学习环境,提升其外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事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对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校应坚持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导向,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专业知识结构、高水平外语能力和独立辩证思维能力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欣.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1).

[2]蒋剑锋.推动人才国际流动,培养中医药国际化人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2).

[3]潘平.上承战略•下接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高端视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4]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

海外市场规划范文8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从此引领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出现“民工荒”、“电荒”等现象,以及地价房价不断上涨和交通拥挤等问题,生产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急需“腾笼换鸟”把部分产业转移至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与此同时,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作出重大调整,鼓励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而中西部各个省市区也无不希望承接产业转移,藉此快速大规模地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   有关产业转移问题的研究,国外学者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其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是由赤松(Akamatsu,1962)提出,经大来(Okita,1985)、Vernon(1966)和小岛(Kojima,2000)等人不断完善的雁型模式理论,该模型指出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特征(Vernon,1966)、要素禀赋和发展阶段的差异是雁阵式的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原因。[1]刘易斯借鉴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提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同样把产业转移与比较优势的变化相联系,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产业转移的主体,指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是由于非熟练劳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2]在产业区域转移的微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上,邓宁(Dunning,1977)认为产业组织决定的所有权优势、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区域优势和交易成本决定的内部化优势是解释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主要原因。上述理论分别从产业、产品、企业的角度考察了产业转移的原因,其实质是反映了新古典分析框架内规模报酬不变和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条件下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NEG),更加关注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并存的现实世界中的产业转移现象,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扩散的相互作用更为深入地探讨了产业集聚和转移的微观机制,他们强调区域之间的运输成本是决定区域产业转移的关键变量,认为运输成本的下降也能促进产业的集聚、扩散和转移。[3]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同地区间经济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因此上述理论虽然多为国家层面的产业转移理论,却可以作为中国区域产业转移研究的借鉴,如蔡昉等(2009)提出大国雁阵模式并指出中西部地区具有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可能性和可持续性[4],刘志彪等(2008)从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角度提出东部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应该内迁入中西部地区。[5]   产业区际转移作为发达地区实现产业升级,欠发达地区追赶发达地区、缩小区域差距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备受国内学界和政府的关注,中西部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已成为研究的一个热点,关注的学者较多,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不同视角分析了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核心要素,如王礼茂(2000)根据对纺织产业的研究指出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主要因素[6],彭连清、詹向阳(2007)在研究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区域转移趋向后发现运输成本和基础设施是沿海企业产业向内陆转移考虑的主要因素[7],陈建军(2002)在分析浙江向西部地区的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发现市场是吸引产业转移的主要原因,产业区域转移应围绕重要交通干线由沿海向内陆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扩张[8],陈耀等(2008)认为在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已丧失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散和区位再选择时,中西部地区要着力创造有利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软硬环境,首要是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9]第二类是对产业承接能力评价体系的探讨,如展宝卫等(2006)提出的产业转移承接力概念认为,产业承接力是产业承接地集聚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准确甄别转移产业的选择力、稳固接纳转移产业的支撑力和融合提升产业的发展力等多种作用力的综合系统[10],孙君军(2009)认为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涉及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信息系统保障能力、经营管理运作能力、发展环境支持能力四个方面。[11]第三类是从具体产业的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如惠调艳等(2010)采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陕西软件的产业转移承接能力[12],苏华等(2011)运用熵值法对中国各个地区高技术产业的产业承接能力进行了量化分析。[13]目前,利用宏观数据对区域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的还相当少,本文将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现有数据全面深入分析我国中西部省区整体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   二、变量和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择   根据上述理论和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归纳出承接地的下列因素和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相关:1.承接地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2.承接地的要素成本;3.承接地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4.承接地的基础设施;5.承接地的资源禀赋(区位和人力资本享赋);6.承接地的产业承接政策。   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是市场导向型产业转移的重要解释变量,这是因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产业区域转移的最重要的目标,特别是近年来有的外销企业在海外市场增长乏力甚至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是进一步拓展和巩固中西部市场,较大的市场规模和较高的市场潜力将吸引到更大规模的直接投资。承接地的生产要素成本是关系企业的运营成本,许多沿海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就是看到中西部相对于沿海地区要低廉的要素成本,劳动力成本和用地成本是产业转移企业考虑的重要因素。基础设施是关系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重要因素,东部沿海企业转移投资对承接地的基础设施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水电路三通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而网络和通信设施则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企业与外界的信息共享与互通。产业承接地产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制造业直接投资的技术含量和投资规模,而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结构则体现了其产业发展的基础实力。此外,产业增加值高说明了产业发展的活力,因此,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水平也是沿海企业进行转移投资考虑的重要因素。对于产业转移企业而言,承接地是否具备一定数量的掌握特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是其进行直接投资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地理因素一直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临近产业输出地区,交通便利的地区接受产业输出区的辐射距离近,和产业输出区的交通距离短,无疑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承接地政策是转移企业投资决策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政府的支持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如税收优惠、企业融资、人才吸引、企业或产品的宣传推广等方面都会给企业带来现实的利益,从而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p#分页标题#e#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选取14个能表征这些因素的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其中表征承接地政策的NUM1和表征地理因素的NUM2为虚拟变量,见表1。产业转移是通过企业直接投资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跨地区流动并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产业规模,最终导致产业的空间转移[14],因此,我们以省外境内的投资来表征区际产业承接能力,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   (二)模型与数据说明   使用2005-2010年间中西部12省市(S1,安徽;S2,重庆;S3,甘肃;S4,广西;S5,贵州;S6,河南;S7,湖南;S8,江西;S9,宁夏;S10,陕西;S11,四川;S12,云南)的数据,以实际吸收的内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以SNZ表示),以表1中能表征本文前面归纳的承接地产业转移引力影响因素的指标作解释变量,建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分析。模型的一般形式如下:其中,i=1,2,3,,n(n=10),截面的个体,表示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省区;t=1,2,3,,T,已知时间段,T=6。yit是被解释变量对个体i在t时的值,指某省某年实际吸收内资NDI;xkit是第k个非随机解释变量对各省市i在t时的值,kit是待估参数,it为常数项,uit为误差项。关于本文中的省区取舍标准,本文的研究对象中的中部地区不包括工业化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和吉林,考虑到内资在山西、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的区位选择更多地受当地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如受能源和自然风景旅游资源的影响,我们将这7个省区排除,2010年之前湖北省没有对全省的引进内资进行统计,因此,我们只对余下的12个省区进行检验。   2005-2009年的解释变量数据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2010的统计数据来自各省市区2011年统计年鉴,其中土地价格是用每年的土地购置费用除以当年购置土地面积来度量,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数用每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除以当年年末总人口数来度量。政策方面,安徽、广西和重庆分别于2008年7月、2008年8月和2009年9月开始提出建立部级产业承接示范区,四川5.12汶川大地震后各地对灾区展开对口援建,该指标安徽、广西2008年后为1,此前为0,重庆2010年该指标为1,其余年份为0,四川2008年前为0,之后为1。根据各省市是否毗邻转移企业主要迁出地长三角和珠三角,NUM2分别取1和0,无时期变化,为个体时期恒量。被解释变量为实际吸收内资NDI,安徽、江西和云南的数据分别来自安徽经济合作网、江西省对外经济合作办网站和云南省招商合作局网站,其余各省市区来自各自当年的统计公报。   三、计量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解释变量的筛选   面板数据模型形式常分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混合模型,根据模型个体效应是否随机则可分为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其中混合模型即为以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的模型,而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是面板数据分析中常用的模型。本文首先将含价格因素的变量剔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并对非比例变量分别取自然对数后用LNNDI、LNMARK1、LNMARK2、LNLC、LNLP、LNISF1、LNISF2、LNIAV、LNGDP、LNHC来表示。将上述解释变量中的非虚拟变量逐一与政策虚拟变量ZC一起对被解释变量LNNDI进行双变量回归分析,考虑到每个省份吸引内资能力有不同的自身特点,本文采用截距随个体变化的常斜率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其中为常数项,即在解释变量作用之外各省区自发吸引内资水平的平均数,0i为省区i的特有影响因素作用对常数项的偏离,反映了每个省份吸引省外资金的不同特点,但我们主要关注解释变量对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此下面只给出变量的估计值及其统计量,而每个省份的0i估计值将不被列出。对模型(1)的估计结果见表2。解释变量LNGDP、LNIAV的显著性说明了承接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模与产业承接的正向关系,MARK1、MARK2和GROWTH1的显著性反映了产业转移的市场寻求型特征,印证了前文关于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对产业转移吸引力作用的分析。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和上网人数的显著性则说明交通和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对吸引产业转移有着重要作用。人力资本存量也具有显著性,但其符号与预计的相反,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具有显著性,其符号也与预计的相反,本文认为原因在于要素价格并非仅是吸引产业转移落户的原因,产业转移带来的要素需求的增长推动了要素价格的上涨,因此,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和引进内资数量成正相关关系。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则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并不是转移企业考虑的主要因素。另外,所有具有显著性解释变量的回归方程也具有显著性,政策虚拟变量在12个回归结果中,只有和LNGDP一起回归不具有显著性,为节省篇幅,表2中没有逐一报告NUM1的回归系数、t值及显著性。   (二)多变量回归分析   为了克服上述双变量检验不能剔除其他相关因素影响的弊端,我们进一步用多变量回归分析来研究所有因素对产业承接的影响。上述具有显著性的解释变量中LNGDP和LNIAV分别为经济总量指标和产业发展规模指标,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关系,用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业承接的影响因素,实际上已包含了产业发展规模因素。一般的,从支出方面衡量GDP,GDP也包括消费的因素,但考虑到中西部省份很大一部分用于消费的收入来自于大量的为东部发达地区创造GDP的流动劳动力,因此,我们保留LNMARK2解释变量。LNISF1和LNISF2同属于反映基础设施水平的变量,存在相关的共同趋势,通过计算皮尔逊相关系数得到验证,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分别选取其中可决系数较高的LNISF2变量作为分析对象。另外,经过判定系数法检验,G2和其他变量间存在较显著的线性关系,因此在多元回归中也予以排除,这样,对产业承接吸引力影响因素的分析就集中在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规模、国外市场规模、网络通讯发展水平和政策五个解释变量上,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对这些变量的回归分析仍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建立关于NDI与这些因素关系的对数模型如下:回归结果如表3。   根据表3中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均很好:根据两个模型调整后的R2,分别高于0.999和0.91,模型拟合精度很高,且模型(2)的拟合效果比模型(3)更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市场规模和网络通讯水平是影响中西部省区产业承接的重要因素:在1%的水平上,LNGDP、LNMARK1、LNMARK2、LNISF2的系数都显著为正,这支持了前面对于上述解释变量单独进行回归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水平是各地吸引国内省外资金最重要的因素,根据模型(2),地区GDP每提高1%,NDI增长0.96%;而同为市场规模变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系数要远高于出口,说明产业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本地市场。产业承接政策也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重要因素:产业承接政策变量在前述双因素回归结果中不全显著,而在两多元回归模型中均达到1%的显著水平,说明中西部省份实施有力的承接产业转移政策可显著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在这里支持了前文关于承接地政策作用的分析。根据模型(3),地理因素不具有显著性,说明毗邻长三角、珠三角并没给相关省区产业承接带来实质的明显优势。#p#分页标题#e#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本文得出如下的主要结论:我们利用2005-2010年中西部地区12个省区的省级数据建立面板模型,逐一验证相关文献中总结出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因素后发现,市场规模和市场潜力,基础设施水平、经济规模和产业规模水平的提高能显著促进区域产业承接能力提升,吸引内资能力增强。生产要素成本解释变量也显著,但是和引进内资之间是正相关而非部分文献中提出的负相关关系,究其原因是沿海地区的产业内迁带动承接地生产要素需求的增长,从而要素价格增长。而承接地企业的效率水平和增长指标解释变量则不显著。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多元回归后,我们发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本地市场规模承接地基础设施水平、和国际市场规模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其中区域经济总量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最重要的因素,而在市场规模因素中,转移企业更为看重的是国内市场规模。同时,产业承接政策也对引进内资有显著作用。通过多元混合模型我们进一步发现,是否毗邻产业主要转出地的区位因素对产业承接能力影响不显著。   结合上文的分析结果,笔者对中西部省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扩大内资流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中西部地区增强产业承接能力最根本的是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中西部地区的国内消费市场规模是吸引沿海地区企业内迁的重要筹码,要扩大消费需要政府和企业加强对人们经济消费的引导,调整消费政策,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更新居民的消费观念,促进消费升级,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市场开拓,扩大农民消费,另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免除消费后顾之忧,也是促进消费的重要手段。基础设施建设是吸引区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中西部应该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应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以有利于产业转移的物资、人员和信息流动。国外市场对产业转移也有一定影响,在全球经济不断融合的背景下,企业同时面临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中西部地区应为企业出口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如简化进口出口环节管理手续,减少收费等。完善产业承接政策对中西部地区提高产业承接能力有重要作用,对于中西部地区的政府机构来说,应积极实施用地优化、税收优惠及金融支持等吸引内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多种形式的承接产业园区,因地制宜地规划产业引入,提升产业承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