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启蒙教育范例

儿童启蒙教育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1

【关键词】启蒙教育;作文素材积累;基本渠道探寻;教学相长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广为人知的信条式经典俗语,意在强调“米”的客观性和必要性,它对于“炊”来说,是一种无可或缺的资源现象。作文教学何尝不是如此的呢?在小学语文学科活动中,之所以普遍地“难教畏作”,小学生写作文为什么那么的“假大空”,这并非不愿写、不想写,最为根本和直接性因素,是因为他们没有实质性内容可写。久而久之,作文教学必然会陷入一片困惑境地。有鉴于此,语文教师要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帮助儿童善于寻找并不断地积累习作之“米”,为打赢作文启蒙这场“硬仗”做好必要性准备。

一、引导儿童善于从教材资源利用中“储米”

叶圣陶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些极具“经典性(精髓性)”特质的语篇,都是历经淘洗与选择的优秀或成功作品,是开展“工具性教学”与“人文性教育”的优质资源。在常态化语文学科活动中,教师应本着“读写互动”指导思想,引导小学生在课文阅读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习作素材。比如,通过“批注式”阅读,不断拓展“字词句段”的内涵;通过“补白式”阅读,逐步积累的各类信息;通过“体会式”阅读,由此产生的情感体会;通过“摘录式”阅读,由此记载的好词妙句……所有这些,日积月累、聚沙成塔,就能在长期储备中积聚成一个巨大的“米仓”。通过与之相应的“反刍”,不仅有利于帮助儿童构筑“仓储”意识,而且有利于在“熟能生巧”中逐步培养他们“学用结合”的能力。这是习作储米的“绿色通道”。

二、引导儿童善于从生活元素链接中“筛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全面强调新课程教学改革大背景下,积极开展以“生活互动”为主的开放性学科活动,不仅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活动中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为,而且正在日益形成一种无可逆转的强烈发展态势。语文活动主动接受生活元素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有利于在源源不断的“活水源头”中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相生。作为其中的“半壁江山”现象,作文教学又何尝不该这样的呢?以老舍的《猫》文为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谈及猫的“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有小学生提问:“猫为什么不追进老鼠洞去呢?”教师乘机补充“猫的胡须”的功能。在后来关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习作中,有些小学生就写到了“猫的胡须”现象。这不是从生活元素中“筛米”吗?

三、引导儿童善于从课外资源拓展中“啄米”

“课外天地,大有作为;资源现象,活力无限。”无论从哪个角度抑或哪种层面上来说,语文知识及其学科活动始终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象。这也就为作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另一条非常宽阔的实质性渠道。比如,在五上第三单元“民间故事”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内外时空为小学生播放了其他一些民间故事资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等影视片,有《田螺姑娘》《阿凡提的故事》等短小故事语篇。如此而为,不仅进一步激发了小学生对民间故事的学习热情———他们自寻途径更多阅读且相互之间主动分享,而且有些人根据实际认知自主“创作”民间故事。再如,在教学《题秋江独钓图》时,有人发掘“数字诗”特点后,在灵感涌动下现场编制了数学分数题。这种精神不值得珍视吗?

四、引导儿童善于从自主体验活动中“产米”

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儿童活泼好动的性格心态,努力提供丰富多元的亲身实践机会。既可不断激活语文学习的生态环境,又能在“自主体验”中不断深化“学用结合”的能力与素养。这对于儿童读写互动来说,同样具有不容忽视的裨益和促进之效。比如,在《珍珠鸟》教学后,以“我与动物(自然环保)”为题,开展自主体验下的专题讨论活动;在《父爱之舟》《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后,以“发生在家庭的故事”为主题,组织开展“孝亲与感恩”演讲活动;在《将相和》《田忌赛马》等课文教学后,引导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想一想、写一写”活动,让他们把“见仁见智”现象写下来。这不是令人期待的“产米”行为吗?总之,语文知识以及学科活动中蕴藏丰富多元的习作之“米”,我们只要认真以待、引导有方,就会在“鱼渔兼授”中帮助儿童寻找并获取源源不断的“米”,把他们逐步引向善读乐写的良性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2

关键词:民间传统游戏;幼儿;哲学;启蒙教育

幼儿哲学教育,即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尊重与保护其哲学天性,经过一系列教学手段,启发幼儿哲学智慧,在哲学思维训练下,令其正确认知世界,并形成正确追求价值的思维。幼儿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哲学思维。幼儿教育工作者研究儿童哲学,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幼儿,正确地看待幼儿各种充满童趣的哲学问题,从而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哲学天性,有助于尊重幼儿学习哲学的权利,从而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成长创造一个更有利的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借助民间传统游戏开展儿童哲学启蒙教育,为幼儿奠基幸福的人生。

一、了解幼儿生活体验,从其模仿天性出发

一方面,教师可丰富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师在开展哲学教育的时候,也需继承生活教育理念,在幼儿真实生活中找寻游戏素材,实施哲学教育。具体遵循原则为:在生活中以游戏为主进行的教育;为更好生活进行的教育。即先肯定幼儿哲学教育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而是人们在生活中的真理与基础命题。且哲学教育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内容,而是人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内容,并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以民间传统游戏为例实施的生活实践。另外,幼儿哲学教育不能脱离幼儿生活,其形式也需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为主。以此,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为其生活向上实施的教学。另一方面,将模仿生活与哲学联结。由教师与幼儿的对话可知:幼儿无论在何时何地发表的观点都是源于其生活,同时也受限于生活。还有部分认知是大人告诉的,即大人说是什么,幼儿就认为是什么;大人告知如何做,幼儿就怎样做。此时,对于幼儿到底是扩宽眼界还是坐井观天,这是一个辩证的关系。幼儿阶段模仿是学习的主要途径,也是根据其天性决定的,教师要保护并利用好这份天性,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为育儿模仿提供素材。而在模仿与内化的过程可以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完成对哲学的浅层思考,并转化心智。例如,对于“藏摸摸”民间传统游戏中,教师提问:“刚刚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小朋友是怎么摸出来这个人是谁的?”有的幼儿回答:“先摸男孩女孩,然后摸头发的样子。”这一答案往往得到其他幼儿的一致认可。于是就在幼儿中间产生了一种“人云亦云”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幼儿在集体生活学习中常见的表现。幼儿在语言与行为上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作为幼儿模仿的一种行为,从积极角度分析,是幼儿对他人的认同,但若从消极角度分析,很可能是幼儿惰性思维的体现。为了让游戏教学是积极的方面,还需教师的继续引导,让幼儿跟随其指导认真思考,这样即使回答出来的答案天马行空,不切实际,但是其思考热情却一直都在。如教师问:“小朋友是怎样通过摸头发判断出来的,发现什么不同了吗?”幼儿跟随教师思考,有的幼儿说头发长短,有的说看是否扎辫子。教师再问:“当知道是男孩女孩之后,你还会怎么确定是谁呢?”这一问题对幼儿来说太难了。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有聪明的孩子可以找到解决办法,如有幼儿回答说:“可以让他再打个鸣。”其他幼儿恍然大悟,认为通过打鸣就能区分是谁的声音。在教师逐渐引导下,幼儿自己找到完成游戏的方法,并快乐进行游戏。日常生活中幼儿处处模仿,教师充分利用其价值,有效引导其向正能量趋势发展。

二、民间游戏常态化,引导幼儿加深体悟

正如“游戏即生活,生活即游戏。”教师可将教育渗透于生活与游戏中,教师可通过创新游戏方法改良游戏形式,将民间游戏有效纳入其中,并促使游戏的常态化。以“雪地打马球”为例开展哲学教育活动。传统的打马球游戏是人骑在马上持棍打球,但是如果幼儿园教学中运用该游戏显然对幼儿安全有影响,且幼儿园条件也不允许原封照搬此游戏。所以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创新,回归生活。如利用下雪后的操场,使用扫把代替马,让幼儿假装是在骑马。经过一段时间热身,教师将幼儿随机分为两组,并挑选一名守门员。在教师喊开始后,幼儿们马上骑马并以此为工具进行扫球,哪一组幼儿将球扫进球门,哪一组得分。幼儿在此游戏中,体会到骑着扫把奔跑的快乐,并想象自己就像有魔法一样在雪地上奔驰。教师在幼儿游戏后,通过对话升华哲学教育。如教师问:“我们刚刚玩的什么游戏?”幼儿回答:“我们踢球了。”教师再问:“用什么踢的?”幼儿边做动作边说:“用扫把!”此时教师提出三个关键词,分别为“雪”“踢球”“魔法”。然后教师询问什么是魔法,师幼一同讨论,结合幼儿不同的意见,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勇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幼儿进行表扬,激励其激发思维,创新思考。在幼儿对飞翔进行讨论的时候,教师可结合“内摹仿”理论,让幼儿在扩展自己身体经验基础上,了解自己身体的力量与运用自然创造奇迹的能力。正是这种借助生活实物模拟虚幻的游戏形式,让幼儿将自己与社会自然连接,进而获得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然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吗?”以魔法为反例,教师引导幼儿了解什么是科学,从动作到心灵进一步内化“内摹仿”。让幼儿在模仿魔法与讨论科学的时候,产生潜在学习,并学习到新的知识。

三、在游戏活动中讲究提问技巧

课堂上对幼儿进行哲学启蒙教学的时候,开展游戏活动是很容易的。但是一到提问的环节,对教师来说却是教学难点。基于幼儿接受能力,如何进行高效提问很重要。民间传统游戏下的提问,可从教师提问与幼儿提问两个角度入手。第一,教师优化提问技能。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如果水平不高,就会影响与幼儿对话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使用陈述代替提问。对幼儿思维的刺激,不只是通过提问,还可借助陈述代替,利用隐性的形式激发幼儿思考。如“老鹰抓小鸡”游戏后师幼对话为:师:“A和B做老鹰是否成功?”大多数幼儿都表示成功,但是有一名幼儿C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他们做老鹰过于直接,直接捕捉小鸡。”并直接说出:“老鹰不应该是扑上去,而是抓或者抱。”当有幼儿提出不同意见的时候,教师不直接提问“为什么”而是通过“我觉得他们做得很成功啊!”或者“他们也抓到了小鸡”这种类似于为“老鹰”辩护的陈述句,激发有不同意见幼儿的思考,并展开讨论。第二,使用批判性思考。在游戏后的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中,可以借助对比或者质疑的形式,培养幼儿批判性思维。例如“老鹰抓小鸡”游戏中,教师提出“鸡妈妈”的作用,并提问:“如果小鸡们受伤了,是谁的错?”有的幼儿就说出“鸡妈妈。”教师继续引导:“如果你是鸡妈妈,你应该怎么做才不被老鹰抓到,鸡妈妈在开始的时候自己先跑离了。那么小鸡不就很快全部被抓到吗?所以,请你思考怎么样才不会被老鹰抓到。”通过此,幼儿就会将注意力放在“鸡妈妈”身上,然后说:“鸡妈妈,你应该慢点跑,保护好我们,否则就会被老鹰抓到。”教师在与幼儿沟通中,质疑过鸡妈妈的做法,让幼儿分析“小鸡被抓到”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以此锻炼其批判性思维。有时提问不一定需要多高的水平,特别是对待幼儿,只要能打开幼儿批判性思维即可。第三,及时提问引导。当教师教学的时候,如果提出的问题幼儿不能有效回答,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提示性语言为幼儿提供思考方向,诱导幼儿回答问题。同样以“老鹰抓小鸡”游戏为例,教师对“鸡妈妈”说:“除了让小鸡跟上你的速度,还有什么方法能更好保护小鸡们呢?”“鸡妈妈”说:“我可以慢点掉个弯去跑。”此时幼儿的回答就与问题不相符,属于答不对题。教师思考幼儿没有保护小鸡的经验,需要摸索,所以不断引导幼儿,如做出张开手臂并煽动的姿势,问:“这样可不可以保护小鸡不被老鹰伤害?”此时有的幼儿可以想到“轰”的词,但是还过于陌生,教师带领幼儿们做一遍这样的动作,丰富其游戏体验,以此促进幼儿找到玩“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方法。在教师通过问题不断引导与提示下,让幼儿逐渐可以自己完成游戏,并感悟其中的哲理。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3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教育;生涯教育

职业启蒙教育在培养中小学生职业意识、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同等重要。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中等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1]。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加,学校内外各种实践基地已经成为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场所。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现实诉求

1.契合技术进步,面向社会发展

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效率,加速了职业和岗位的更新变革。有研究指出,制造业近55%的一线工作岗位将会被替代[2]。而教育作为劳动力资源的“蓄水池”,理应对社会的用人需要及早应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这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人才结构性短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非所学、所学难就业的困境;另一方面,大量劳动者缺乏职业转换与职业适应能力。为使个体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与职业转换能力、及早认识自身与职业世界之间的联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职业启蒙教育理应被提上日程。

2.顺应教育规律,平衡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现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尽管二者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决定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是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3],但由此引发的探讨仍在愈演愈烈,例如“普职比”。在大职教观的视野下,不能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立交桥”关系,在正视并充分认识到二者之间差异的同时,也要看到二者是相互渗透的。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其最终指向都是服务于个体的终身发展、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身与职业之间的联系不仅是职业教育的使命,还是普通教育的重要责任。职业启蒙教育的提出,为消解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提供了可行方案。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与职业教育不同,职业启蒙教育并不直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而是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并使其形成一定的劳动习惯。

3.围绕个体发展,促进生涯规划

职业意识、生涯意识的培养应当尽早开始,从小立志、立长志,然而,当前绝大多数学生对自我及社会职业缺乏必要的认知。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初三学生职业意向的调查显示,仅11.4%的城市学生和7.1%的县级城镇学生认为比较了解自己的职业意向及兴趣,而绝大多数学生仍然处于迷茫状态[5]。这一现象不仅在初中阶段存在,在高考填报志愿之际依然尤为突出。教育部的一项权威调查显示,七成以上高三毕业生对大学设置的相关专业“并不太了解”,因此,有80%以上的大学生对自己在读的专业不满意[5]。这些现象正是缺乏对职业启蒙教育的关注所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大量“学非所用”“想非所学”现象的出现,直接降低了高等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对个人的成长、教育和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与实践形式

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职业启蒙教育是社会发展诉求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反映,对国家发展、教育变革和个体生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6]。目前,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形成了一定的认识,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职业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就是职业的入门教育。例如,陈鹏、李蕾(2018)认为,职业启蒙教育包含对职业认知、职业理想和职业伦理的培养[7];刘晓、黄卓君(2015)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有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活动[8]。二是从人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生涯发展的初步阶段。例如,刘晓、黄顺菊(2019)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在指导青少年职业认知与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促使其形成职业规划的一种引导性教育活动[9]。本研究将职业启蒙教育定义为生涯发展初步阶段的教育活动,可以从教育范畴、理论基础、基本特征等三个维度进行理解。首先,在教育范畴上,职业启蒙教育侧重于智育。范畴是对客观实在形式上和逻辑上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一切理论思维存在与依存的形式逻辑图式[10]。职业启蒙教育通过职业体验等形式,帮助青少年儿童形成职业认知、习得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理想,最终实现的是对青少年儿童在智力上的改造[9]。其次,以职业发展理论为依托,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特色所在。职业发展理论(或称生涯发展理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直接理论依据,其研究者以康纳德·E.舒伯(DonaldE.Super)、金斯伯格(EliGinzberg)等人为代表。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舒伯的研究成果,并将其作为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最后,注重认知“在场”是职业启蒙教育的显著特征。职业启蒙教育教授学习者职业入门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关于职业和自身的基本认知,建立职业的新图式,更加注重认知“在场”。

2.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形式

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AndrewAb⁃bott)在《职业系统——论专业技能的劳动分工》中强调,“职业支配着我们的整个世界……而我们对它们的态度却十分纠结”[11],这种“纠结”随着新高考改革而逐渐得到缓解,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开始意识到这一点。关于“职业”的学习开始涌现出不同的实践形式,每一种实践形式都迎合了当地的发展实际,其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已有的教育资源能否满足多元化教育实践的需要,重在解决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缺失、学科教师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意识淡薄、职业启蒙教育的环境难以保障等问题[12],防止相关实践陷入有形无实的“表象活动”[13]。一是以普通中小学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职业体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方式之一。《纲要》指出,要以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为主要方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14],在活动中进行职业体验,激发学生的职业意识,普通中小学应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职业体验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已有部分中小学按照《纲要》的要求开设职业启蒙教育课程或实践活动,如浙江衢州华贸外国语学校开设了基于项目学习的职业体验课程,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制定了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以家长讲师授课等形式帮助学生获得职业体验[15];海南中学以班级为单位,在假期中开展职业体验学习活动,以“职场体验”的形式丰富学生的职业认知,为学生在选择学科和职业发展方向以及规划未来等方面提供感性经验[16]。二是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纵观近年来国家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政策,不难发现职业学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北京市东城区的区域性职业启蒙教育试点,到上海市普陀区的相关课程实践,再到如今诸多省市兴起的认定(建设)职业体验中心的热潮,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组织职业体验课程已经是大势所趋。正如学者所言,职业学校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17]。从外部因素来看,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实践形式不仅是“普职融通”理念的具体实践,而且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4];从内部因素来看,职业学校具有较为完备的关于“职业”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实习实训基地,能够弥补普通中小学在师资、课程、场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实施策略

职业启蒙教育作为生涯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不仅对于全面提升受教育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专业化技术性劳动生产能力、服务他人与社会能力等发挥关键作用,而且对于使受教育者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意义重大。在实施职业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当依据不同学段的特点,综合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培养中小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信念、职业理想,从而为中小学生埋下“一颗职业的种子”。

1.综合利用校内资源,丰富课程活动形式

在课程上,采取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形式:一方面,职业启蒙教育可通过学科渗透的形式在各个教学科目中得以体现,如语文[18]116、数学[18]132、英语[18]161等;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重要载体,将职业启蒙教育的因素融入其中。小学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主要依托校内资源进行。比如,进行“卫生角”评选活动,结合环卫部门的工作,定期向学生讲解相应的工作职责与职业发展前景,以日常生活中具体案例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形成劳动最伟大、职业无贵贱等职业态度;或者结合手工制作课程,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意识,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职业(如园艺师、花匠师、糕点师等)进行讲解,使儿童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对相关职业有更形象的体会和认知。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定期开展“职业百家讲坛”活动,由家长或企业代表为儿童讲解不同职业的工作过程、职业知识等,并以角色扮演、游戏教学等形式使儿童沉浸在职业启蒙教育的氛围中,启蒙儿童的劳动与职业意识。

2.拓展校外参与主体,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职业体验是职业启蒙教育落实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中小学可以依托校外综合实践基地(如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基地等),将真实工作与仿真实践相结合,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形成或更新对职业概念、自我概念的认识,使其能够更真实地接近生活世界与职业世界。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下,职业体验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高,为中小学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提供了重要场所。比如,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认定了92个省级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中心,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向社会公布了21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家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初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当重点与校外主体共同开展,在相对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前往职业学校或职业体验中心进行职业仿真体验,通过对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加深学生对职业劳动的亲身感受。通过体验金工、木工、电工、陶艺、布艺等传统工艺的制作过程,帮助学生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形成初步的职业认知。高中阶段的职业启蒙教育应进一步深化与职业院校、职业体验中心等的合作,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我与职业的关系,形成职业自我概念,增强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3.不断完善制度设计和后勤保障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4

关键词:独特视角;科学启蒙;幼儿教育

在独特视角下,多数幼儿园已经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并且建立了一定的科学基础,教师也创新除了更多的教育方式,这对于幼儿教育来讲有很大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幼儿过早地接触课本,就会让教育变得非常枯燥,不利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对于幼儿教育来讲,就是一种缺失。幼儿的智力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过早的学习小学知识,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没有好处。幼儿早早地接触到烦琐难懂的文化知识,很有可能会出现厌学的情况。对此,教师要在教育中使用信息技术,这样可促使幼儿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一、科学启蒙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启蒙教育是幼儿教育的一种有效教育方式。首先,其摒弃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幼儿教育应该以科学教育为主,每一位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的时候,要注重质量以及性质,让幼儿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再盲目跟从,从而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意义与价值。信息技术可以增加教育活动的趣味性,部分幼儿教师还存在很多陈旧的观念,使用一些传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单一,难以让所有幼儿都提起学习兴趣,甚至很多幼儿在学习中会出现抵触情绪,这样就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一)教育活动脱离实际

科学启蒙教育需要依赖于任务的驱动,教师可以将真实存在的问题设计成目标,并且通过活动与实际生活充分的结合,体现出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幼儿教师想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往往会依赖于高科技产品,这已经与科学启蒙教育的本质不相符。所以,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合理设计课程,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提起兴趣,促使幼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而这种高科技可以让幼儿在实践中得到快乐,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对于幼儿教育来讲,这是一种好的转变,让幼儿能够在玩中学。

(二)主题内容没有创新

当前,幼儿园意识到了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地融入 STEM 教育的重要性,可以参考国外的教育案例。教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先考虑幼儿是否适合这一类课程。传统教育模式对于课程的科学性并不是很重视,所以无法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保证幼儿能够通过信息技术获得更新鲜的事物,并提升各种能力。教师科学地设计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幼儿能够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够促使幼儿有更高的学习热情。然而,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的时候没有责任感,设计出的课程比较单一,所以无法提起幼儿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和幼儿相处的时候,能够发现幼儿有哪些学习爱好,对于哪些游戏更感兴趣。所以,教师应该按照幼儿的喜好进行设计,这样才能够受到幼儿的喜爱,提高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三)课程活动形式零散

科学启蒙教育已经发展出了游戏与主题活动融合的形式,很多幼儿园还未建立完善的活动中心,目前的幼儿游戏大多停留在积木搭建等活动类型。在幼儿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幼儿教育形式难以满足幼儿的成长需求,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游戏活动的支持,以游戏为载体,幼儿的学习能力能够得到显著提升。现阶段,许多教师开始尝试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融入游戏,但是其对游戏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幼儿游戏行为的指导不够充分,导致游戏的教育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路,基于游戏的教育特点对幼儿进行合理指导,让幼儿能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有效发展。

二、开展科学启蒙教育,强化幼儿的认知

科学启蒙教育与其他教育有些不同,教师要有一定的认知经验,幼儿的认知正处于发展中,应该重点考虑活动的难易程度。因为幼儿的智力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状况,所以教师设计的课程与活动内容一定要与幼儿的心智相符合,这样才能具备一定吸引力,让幼儿有一定的兴趣。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于很多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初级水平,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不断地提升每一个幼儿的能力。教师所设计的课程,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以及趣味性,这两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可为教师提供很多资源,促使幼儿积累更多的知识,让幼儿对科学领域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获取更多的认知。培养幼儿的核心素养是目前幼儿教育的重点,所以,幼儿在学习知识时需要不断的积累,形成较强的认知水平,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索,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这也需要教师的引导。为了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合到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育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让幼儿在学习中体会到乐趣,充分融入情境教育,为幼儿创设真实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实践获得更多的经验。

三、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创设适合开展科学启蒙教育的环境

1. 认知发展层面

儿童的发展理论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个单独的阶段中,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尤其是理论基础部分,对于3—6 岁的儿童来讲,正处于运算阶段,所以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只能接触一些直观性的事物,也不具备拓展的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有足够的爱心,因为每天面对的是年龄较小的幼儿,其心智并不是很成熟,容易出现许多的小问题。教师有爱心、耐心,才能与幼儿进行更好的沟通,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其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教育情境中。幼儿教师的发展需要教育环境的支持,当前的教育环境瞬息万变,如果只掌握基础的知识体系,那么就无法发挥实践智慧。实践智慧的运用,促使教师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以故事为基础展开研究,帮助教师形成完善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完善教育模式。

2. 兴趣爱好层面

幼儿是独立的,具有独特以及独立的思想。幼儿教师对待幼儿的态度,要体现出儿童观的特点。通过了解与调查,可得知每一位教师对幼儿的看法都是不同的,但是却也有共同点。部分教师认为幼儿比较弱小,不具备独立自主的能力,需要教师以及家人的照顾。首先,教师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为幼儿着想,在幼儿园当中开展不同的主题活动,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其次,针对主题活动需要设计完善的流程。在树立科学教育观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加强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促使幼儿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及时与幼儿沟通,观察以及聆听幼儿的故事,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真正具备实践智慧。

3. 教育目标层面

科学启蒙教育讲究科学、工程、数学等学科的结合,本质上具备跨学科的特征。通过科学启蒙教育,可以让幼儿有更多的认知,让活动可持续下去。科学启蒙教育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帮助幼儿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故事活动符合幼儿教师、家长、幼儿的需求,给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方向。教师迫切地想要找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方式。实践智慧无法被动产生,对于幼儿教师来讲,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及渠道进行锻炼。生成实践智慧的动力主要来自于自我激励,教师只有自主发展才可以满足积极向上的要求,形成乐于学习的态度。幼儿教师的思维要活跃,要具备全新的思维理念,才可以获得新观念;要形成自我发展的意识,才可以获得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

4. 学科有机整合层面

科学启蒙教育将不同的学科进行排列组合,但这种组合并不是杂乱无章,是以问题为基础,通过任务的完成以及概念的理解,将所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最后形成知识导图。优秀的课程要有闪光点,良好的课堂活动目标会促进幼儿掌握知识。采用生成设计策略,可以帮助幼儿在出现突发情况时及时应对,甚至还可以做到预判,处理问题时,要体现出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将自己的优势充分体现出来。另外,教师也要做到与时俱进,创新教育模式,授课内容以及方式要符合幼儿的心智特点以及年龄,根据幼儿的爱好来设计课程,将课堂变为趣味课堂,获得幼儿的喜爱。同时,作为教师也需要爱护幼儿,用心灵去体会幼儿的所思所想。教师想要获得专业上的认同感,需要不断优化自己的教育方式,开展学习故事活动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很多家长在看过学习故事后,对学习故事的评价都非常高。通过学习故事活动,让家长对幼儿教师有了全新的认知,为幼儿教师工作的顺利提供帮助,因为很多家长在看了学习故事后,都会觉得教师的工作非常辛苦,会给教师很高的评价。

(二)将科学启蒙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中

科学启蒙教育不是只存在于课堂上,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当中。在幼儿入园时,可以引导幼儿和保安、教师、保健医生亲切打招呼,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在晨检中,可以和幼儿讲医学故事,向幼儿普及有关医学的知识;在喝水、盥洗时,可以和幼儿讲解水的由来,培养幼儿节约用水的观念。通过日常发生的实例,向幼儿科普知识,幼儿能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

(三)将科学启蒙教育融入户外实践活动中

对幼儿而言,户外实践活动比课上教育更能引起幼儿的注意,也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将户外实践活动与科学启蒙教育相结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拔河项目,向幼儿科普物理知识;还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园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植物,并为其解说植物的生长过程,从而向幼儿普及生物学知识。在户外实践活动中普及这四门学科知识,能够使幼儿在玩中学习,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四、结语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5

一、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的特点

戏剧艺术课程是一门运用综合材料和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以艺术表演为载体,以美育为目标,在培养幼儿艺术创造能力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幼儿综合素质、创新思维和人文知识等的多元课程。戏剧艺术是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借助戏剧表演可以引导幼儿去观察生活、培养幼儿的感知力、增加对人文知识的了解、以及自我表达和大胆创作。启蒙教育的视角,就是要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尊重每个孩子独有的特点。因此,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特点与生理成长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安排,从多层面出发,设计有趣合理的内容,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合理有效地发挥戏剧的启蒙教育作用。

二、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教学目标

启蒙教育视角的核心内涵就在于可以让幼儿更早地接触到丰富的事物,所以对于不同事物的感知认知能力也就更好。戏剧艺术不仅可以增加幼儿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认知能力,还可以提高幼儿创造力与认知力。戏剧艺术培养感性的能力,也就是我们说的感知力。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这些感官,察觉外界事物的特点并且引发联想。它会帮助孩子解决更为复杂的问题,有助于通过表层去察觉事物的本质。比如看到一棵树,有的人看到的仅仅只是一棵树,而有感知力的人会感受树影间光的细微变化,甚至会由此激发他的情感共鸣。感知现实生活中的美可以去多观察自然,比如叶脉的走向、不同花瓣的形状、水的纹样以及光的冷暖变化等。多看多思考,久而久之自然就学会了观察和感知自然美的能力。对于戏剧表演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提升孩子对艺术作品不同的感受。

三、启蒙教育视角下幼儿戏剧艺术教学的方法策略

首先是运用故事教学。有趣的故事往往能激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提升孩子的主观学习热情,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沉浸于各种故事情境;一些角色扮演的过程,更是为表演创作提供了帮助。教师要深挖故事与戏剧创作的联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戏剧故事《毛毛熊的娃娃鱼》中,教师就可以给孩子们讲述狐狸怎样巧妙地吃到毛毛熊捕捉到的娃娃鱼,并用肢体语言进行展示娃娃鱼的外貌——大大的身体圆圆的眼睛,还有一条美丽的大尾巴,这种示范更能加深孩子脑海中对娃娃鱼外貌的了解,能让幼儿在脑海中绘制出一条美丽的娃娃鱼。其次是在游戏中教学。戏剧与游戏具有相通性,在戏剧教学活动中,可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调动幼儿积极参与到戏剧中,令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比如,户外亲子课《百米长卷》,以家庭为单位,孩子和父母共同进行情节表演,同时也学到了戏剧艺术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幼儿戏剧艺术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创新,在启蒙教育的视角下,要采用多种多样的,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和方法,大胆激发幼儿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为孩子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将来也会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快速发展的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勤砚:《养正、益智与培养创造力——儿童启蒙美育》,《美术观察》,2018年第7期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启蒙;音乐教育

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实行,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也在稳步提升,于此同时,人们对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启蒙、幼儿启蒙、音乐鉴赏等行业的应运发展。新的“互联网+”平台和交互技术使得这一领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互联网改善了音乐启蒙这一领域的时空局限和地区差异,使这一行业更增添了新的可能性,产生了更大的社会效益。

一、“互联网+”的应用对音乐启蒙时间利用的推动

音乐启蒙和音乐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根据问卷调查,有70%以上的音乐技能学习和音乐启蒙都是在附近的音乐机构学习。以南京市锁金村为例,周围居民如果想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最少需要10分钟时间进行准备,最多达到2个小时。音乐机构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和高校分布的有关,在一二线城市,居民接受专业音乐院校教师教授的音乐课程,花费在交通上的时间平均在1小时以上。“互联网+”技术无异于给这一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仅需要一台电脑和一台与其匹配的音响,音乐启蒙变得比以往更加便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将被大大节省,而这些被节省下来的时间也完全可以利用在音乐感受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上。“互联网+”对于时间利用的推动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贡献。

二、“互联网+”对音乐启蒙的经济成本节省的推动作用

(一)交通费用的节省

“互联网+”节省的音乐启蒙成本绝不可小觑。新技术甚至可以让居民“足不出户”享受到音乐启蒙教育,累积的交通费用的节省是相当可观的。以南京市居民为例,正常居民在参加音乐启蒙、音乐教育等相关课程次数人均为一周2次,按照南京市人均交通费用计费标准,按每人每次使用交通费用为3元,来回2次,而“互联网+”技术完全可以使这一部分费用降低至一半甚至更多,一些家庭甚至可以不花费交通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优质高效的音乐启蒙教育。

(二)学习费用的节省

“互联网+”可以节省的音乐启蒙经济成本不仅表现在交通成本方面,影响更大的则是“学习”费用。同样以南京市为标准,居民仅通过学习钢琴来进行的音乐启蒙课程费用人均超过100元/次。南京地区刚请授课人均收费标准如下:普通大学生辅导:5-15岁儿童(120元/次),成人(150元/次)音乐系本科生辅导:分别为150元/次和200元/次音乐系硕士辅导:分别为300元/次和350元/次教授/导师辅导:分别为500元/次和800元/次“互联网+”将对这一行业带来巨大改革。现代“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对音乐启蒙教育的需求了。“电子化钢琴”即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耦合,将音乐用数字化的方式表现出来:用户可以戴上耳机,通过和钢琴1:1制造模拟实体的按键和踏板来发出真实钢琴的声音。现代技术的推动力更在于技能的多样和优越性,“电子化钢琴”已经可以利用传感器技术对用户演奏的力度来反馈,与互联网连接更可以对自己的弹奏进行评价、保存、,现代“电子化钢琴”更可以“自动演奏”,从而更快让初学者学习技术。这样的科技早已不再是纸上谈兵,其所消耗的经济成本也将为一些较为贫困的家庭节省开支。

(三)音乐启蒙的普及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早已不是稀罕物,“家家有电脑,人人有手机”已经成为常态,较贫困地区大多具备了上网的条件。然而音乐艺术的普及力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外国同时期水平。这与我国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投入密切相关。尽管我国正在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相关政策,也补贴了很多项目,但对很多家庭来说,“艺术”仍然“很贵”。调查显示,仍有约30%的人认为“音乐启蒙教育”仅仅是“会弹钢琴”,而他们喜欢的音乐往往停留在“抖音神曲”。“不懂乐器分配、音乐欣赏、音乐礼仪”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新技术的出现让很多家庭都有欣赏音乐、普及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从简单的赏析到乐器技术等方面,互联网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也会让音乐启蒙更加壮大,相信不久的未来,人民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受教育程度会更上层楼。

三、“互联网+”技术对音乐事业的推动

“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音乐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传感器技术可以测量乐手演奏每一个音符的力度、位置,并将这些数据传播到互联网上进行交流,用户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和传感器的反馈装置立体化利用这些数据,使这些数据重现乐曲。这对于一些音乐技术的学习如虎添翼,用户之间的交流省去了不必要的路程和时间,相比线下教学,使用数据化处理也会更精确,这对于一些初学者来说很有帮助。与文学和美术都不同的是,音乐使用的物质材料是声音,是通过声音来表达感情的一门艺术。音乐教育兼具教育性和公益性,互联网也将为音乐教育带去新想法和新思路。现代作曲家作曲并改编的很多作品,也越来越被大众接受。

四、结语

“互联网+”技术给音乐启蒙教育这个行业造就了新的可能,也给了大众一个认识、了解、熟知音乐启蒙教育的机会。新的技术推动一个甚至多个行业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民的艺术修养,这一点显而易见。未来,新载体会继续承载音乐行业的发展,让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郁文武,谢嘉辛.在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李妲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7

【关键词】音乐图书;出版;幼儿;启蒙教育

一、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19世纪中叶,在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提出“学前教育学”这门课程后,幼儿音乐启蒙教育逐渐被大众所重视,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根据多项研究成果显示,在音乐中成长的孩子能够敏锐地感受和理解音乐,具有丰富的情感,且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有利于其在今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良好品行、审美能力和感情特性。幼儿对音乐的鉴赏力深藏在基因中,一旦激活后,将呈现巨大潜力,从微观层面上来看,幼儿的大脑得到了发育,从宏观层面上,其鉴赏能力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音乐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情商、听力、自控力、创造力和整合力。若父母没有合适的教学工具,就无法建立起科学的音乐培养方案,由此看来,音乐出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音乐图书出版帮助父母与教师搭建科学的学习体系

音乐培养的难点在于培养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很多家长把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学习一门乐器,但学习乐器只是一种方式,并不是音乐启蒙的最终目的。音乐启蒙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其音乐兴趣,激发其多种潜能。当前,市场上音乐图书大多吸取了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所选择的曲目均为符合幼儿成长规律的经典作品,同时配合多种形式的出版,在儿童理解的范围内将专业知识阐释清楚,既激发了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又遵循了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因此,家长在给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时,若能通过相关的音乐教育图书进行引导,可以正确、科学地帮助幼儿提升其音乐鉴赏能力。

2.音乐图书出版帮助幼儿有针对性地学习

当前,幼儿音乐类图书成果丰硕,出版体系鲜明,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均有相对应的图书予以辅助,家长可以利用图书工具帮助孩子培养乐感。如对于6个月—2岁的孩子,家长可以用包含英语儿歌的多媒体图书,让孩子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踩准节奏、学习歌词和动作。打好音乐基础,离不开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幼儿音乐类图书可以帮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但对于2.5—5岁的孩子来说,学习乐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味地让孩子学习乐理知识,不但达不到提升其音乐素养的目的,还会让孩子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在乐理知识的学习上,多数相关图书选择边玩边学的音乐教学形式,让孩子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乐理知识,提升其对音乐的感知力。

3.多形态的音乐出版激发孩子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喜欢音乐是其学习音乐的动力。互联网背景下,幼儿音乐类的图书的出版形式愈发多样,通过有趣的故事以及生动的图画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幼儿走进丰富多元的音乐世界。如在《儿童音乐之旅——世界上最美的儿童歌曲绘本》(连环画出版社)一书中,其选择的儿童歌曲不仅模拟父母的声音和语调,还有还包含了多种文学元素;《罗指挥:儿童如何学音乐(精装版)》(现代出版社)本着以儿童为中心,发现儿童的原则,收录大量中外经典音乐,帮助孩子们在游戏和肢体运动中轻松、快乐、高效地完成复杂的分类、归纳、排序等基础逻辑思维的建构,是幼儿音乐启蒙学习的好帮手。

二、幼儿启蒙音乐类图书策划与出版的创新路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深层次的内容变革,出版单位须深耕主业,创新幼儿音乐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

1.在启蒙选曲种类上丰富读者的感官体验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幼儿音乐类图书的选曲较为单一,以经典曲目为主,多为钢琴曲和小提琴曲,读者的感官体验相对单调。当下,为更好地开发幼儿的感官潜能,出版单位开始重视音乐类图书中多种乐器、多样化曲目的搭配。例如,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古典音乐启蒙书》中,给幼儿分享了30余首曲子,涵盖古往今来欧美作曲家的成名作,管乐、弦乐、打击乐、钢琴等乐器的巧妙穿插使曲子极富张力和表现力。

2.绘本与音乐结合具有“1+1>2”的效果

当下,绘本是多数家长比较认可的幼儿认知启蒙图书。绘本通过画面与文字的结合,使幼儿在阅读中感知生活,而音乐类绘本更为生动形象。如绘本《大家来听音乐会》(河北教育出版社),以轻松、诙谐的笔调,艳丽温暖的色彩,描绘了各种乐器的造型,加上简洁的文字形容,使幼儿对乐器的形象更为深刻。在这本绘本中,每位演奏者都有特别的造型、体态及服装,其所演奏的乐器与造型相互呼应,一方面增加了绘本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加深了幼儿对乐器的印象。此外,文字作者对声音的描写十分巧妙与传神,如小提琴的声音“又细又高,好像飘在空中的细丝带”。这些丰富、形象的绘本内容,充分地激发了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和绘本故事的结合,可以得到“1+1>2”的教育效果。对此,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这样形容两者的关系:音乐是进入故事的河流,故事是进入图画的道路,图画是进入音乐的桥梁。在绘本与音乐的碰撞中,涌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如《我的音乐启蒙第一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是一套为4—6岁幼儿精心制作的音乐绘本。绘本中的音乐与故事配合紧密,故事、音乐的长度适中,契合幼儿的阅读需求。音乐与故事相结合的创新点在于强调幼儿与绘本的互动,让幼儿手、眼、手、耳一同并用,使幼儿的学习效果更加显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古典音乐绘本》系列丛书,绘本结合了古典童话、古典音乐与绘画,让孩子在阅读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欣赏与之相匹配的背景音乐,同时,幼儿还可以用画笔把此时所想象到的颜色填充到绘本中的图画处。

3.实现故事性与音乐性的融合

好的故事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关键,故事思维能够帮助幼儿较快地认识场景与环境,因此,增强故事性成为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一个趋势。例如,《跟着大师学音乐》(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精选8位音乐大师,一人一首代表曲,讲述其在创作名曲背后的故事,有伟大的友谊,有对生命的思考,有师徒情深……这些优质的故事富有感染力且值得孩子们学习。另外,作者还巧妙地将乐曲的含义通过比喻等方式表达出来,让幼儿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欣赏古典音乐,书后还附有翔实的音乐历史资料,可以使幼儿对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

4.重视读者细分及分级阅读

幼儿音乐类图书还应该注重分级阅读,即按照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其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为幼儿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图书。幼儿音乐类图书注重分级阅读的原因在于,音乐对幼儿的启蒙发展具有一定的条件。首先是时间性,幼儿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因此要配合不同的学习方案。幼儿的大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育,音乐对大脑发育的效果影响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根据相关研究可知,5岁以前是幼儿学习音乐的最佳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培养幼儿的乐感,对其日后的音乐学习将大有益处。其次是科学性。要想取得最佳的音乐启蒙效果,家长要根据幼儿的成长时期制定不同的方案,如0—6个月主要通过音乐反复刺激,有节奏地给孩子做被动操,引导幼儿用身体感受音乐;6个月—2岁,让幼儿反复聆听音乐,培养其音乐律动感;2—5岁,家长可在音乐教育中引入文字,利用多感官刺激幼儿的大脑发育。不少幼儿音乐启蒙图书开始注意到了这一点,如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听,什么声音》套装图书,专门为0—3岁的幼儿所设计。作为能发出声音的耳育启蒙读物,汇集了动物、交通、乐器、大自然等36种真实原声,专为视听敏感期的幼儿打造。其同系列产品《听,谁的音乐会?》则是专门为3—6岁的幼儿打造,每本书包含对比、数字、颜色、乐器等小知识,让幼儿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轻松学习乐理知识。同一产品系列、不同年龄划分,开明出版社诠释了音乐启蒙图书分级阅读的意义。

三、音乐图书在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的应用及要点

音乐出版已经成为幼儿音乐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发挥自身主业优势,服务幼儿读者与家长成为相关出版单位的创新动力。在此过程中,存在一些须注意的要点,要求出版单位进行仔细考量。

1.策划创新要脚踏实地

一些出版单位的创新张力过大,容易脱离实际。如在图画与音乐的结合上,一些音乐绘本作品为了突出图画品味,选用具有现代风格的配图,希望以此刺激幼儿的大脑,然而,这不仅会使幼儿失去阅读兴趣,也会让家长不知所云,并没有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对此,出版单位要立足幼儿教育的根本,以内容为抓手进行创新,这样才不会本末倒置。

2.关注优秀民族音乐的普及

过去,幼儿音乐图书多从国外引进,主要原因在于国外在此领域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近年来,我国学者对此研究力度加大,相关成果不断涌现,促使幼儿音乐图书出版的繁荣。除了关注国外优秀音乐曲目,出版单位还要重视中华民族音乐的普及工作。当前,不少幼儿音乐培养成果围绕民族音乐展开,出版单位要担负起普及优秀民族音乐的社会责任,关注优秀的音乐教育理论成果,在图书中合理置入优秀的民族音乐。

3.平衡纸质读书与融媒体图书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读者日益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对此,不少出版单位推出电子图书,多媒体结合使得图书内容得以更好地呈现,且受到广泛好评,电子阅读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启蒙类图书的读者是幼儿,幼儿的眼睛还处于发育阶段,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不仅对其视力造成伤害,也不利于培养其注意力。因此,出版单位应在纸质图书和融媒体图书之间找到平衡点。音乐图书是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图书在内容与形式上的创新使其未来之路越走越宽。新的出版形式层出不穷,但幼儿音乐启蒙类图书的服务对象不会发生变化。出版单位要继续深耕主业,以内容为抓手,服务受众,激发受众的潜力。

|参考文献|

[1]张洁.文化自信:音乐出版编辑工作的价值追求与实践目标[N].新华书目报,2019-06-06.

[2]王安潮.音乐出版如何引领时代审美[N].音乐周报,2019-08-28.

[3]祝禧.让儿童在音乐语言中感受生命[J].中国教师,2020(5):51-52.

[4]关春玲.音乐图书的开发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9(2):65-67.

儿童启蒙教育范文8

关键词:幼儿钢琴教育;游戏化;教学问题;实践策略

美国教育家洛克曾提出“教育幼儿的主要方法是将他们应该做的事都变成游戏”[1],对孩子们而言,游戏是最轻松和最自由的活动形式。所以对于钢琴老师而言,游戏也是开展启蒙类课程的最佳的方式之一。基于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尚未受到中国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这一现状,发掘当下幼儿钢琴启蒙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提出可应用到钢琴教学中的有效游戏化策略是有必要的。

一、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现存问题

(一)技能化、功利化的倾向严重

钢琴教学存在严重的以技能为关注重点,不注重乐理、乐感和情感的培养,更不注重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综合素养的问题。教师过于强调技能的学习和发挥运用,使得幼儿学习时变得困难,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既不能很好地对幼儿起到启蒙的作用,也不能以正确的方式教会幼儿这一技能,得不偿失。家长的功利化也是这一问题背后的一大推手,家长们将技能看作孩子成长后的加分项,过于关注考级、考证等过于功利的行为,忽视幼儿的情感体验,这会在幼儿的心中催生出反感的情绪,事与愿违。

(二)教师素质良莠不齐

1.忽视钢琴启蒙教育中游戏化教学的意义

在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使用游戏化教学方法的意义在于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方法遵循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有利于引导他们去感知并表达内心情感。部分老师在进行学习钢琴幼儿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忽略了音乐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也忽略了游戏化教育的合理性,对于游戏的角色及情境安排过于简单随意,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这样的盲目的进行游戏同样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专业技能差

对于具有很强的观察模仿能力的幼儿来说,由教师示范后再由幼儿进行模仿是钢琴教学中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但能做到经常性且高质量示范的教师数量很少。专业师资短缺但琴童数量过多使得教师的工作量过大,没有闲暇时间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使得课上的示范效果不佳,从而导致教学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目标。

3.教学目标定位错误

在进行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以幼儿为主体,以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原则,以让孩子们喜欢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为目的。但由于家长们近年来对考级和比赛的要求过高,功利化倾向严重,教师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技能视为关注重点,而不注重乐感与情感的培养。因为教师过于强调技能的学习以及发挥运用,幼儿在练习钢琴时的难度就会变大,会对练琴产生逆反心理,降低练习和教学的效率。

4.无法科学地使用教材

启蒙钢琴教材应注重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与音乐表现力,而不是仅仅教会幼儿掌握钢琴的技巧。教师们可以对《拜厄》《约翰汤普森简易钢琴教程》等传统课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尝试选用与时俱进的优秀教材,例如《菲伯尔》《巴斯蒂安》等。《菲伯尔》的作者在教材的编写上提倡“音由心生,乐由乐起”的理念,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会通过教材中图文并茂的故事情节被引导出来,比如第二册《技巧和演奏》中乐曲《小野马》的演奏提示中,向幼儿提出了三个问题:“跳音的地点像不像嗒嗒的马蹄声?连奏的地点像不像马儿正在翻过一座座的山岗?音乐的结束像不像马儿正消失在夜色当中?”[2]教师可以配合问题设置对应的游戏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下创造出一幅"音乐图画"从而感受并学习跳音和连奏练习,达到快乐学琴的目的。

(三)家庭因素

1.家长包办代替

幼儿的独立性很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根据笔者的观察,为了幼儿能够更快地识谱,演奏乐曲更为流畅,许多家长在幼儿练琴时会用数字写在对应的音符的下面,替幼儿翻译乐谱。但事实上这样的做法会使幼儿丧失独立识谱的能力,对幼儿钢琴学习的持续性发展产生危害,让幼儿在练琴的过程中离开老师和家长就寸步难行[3]。

2.家长缺乏责任心

家长们因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不能督促幼儿练习,甚至对幼儿的练习情况毫不知情,将幼儿练琴这一责任全部加之于教师,而由于教师无法监督幼儿在家的练琴过程,久而久之幼儿就会养成了不良练琴习惯,使钢琴学习变得吃力。

二、幼儿钢琴教学中采用游戏化策略的依据

(一)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所以孩子们主要借助简单直观的图形来认识外界事物,如色彩、图像等,而在语言中孩子们更容易接受简洁易懂的词语,而难以理解抽象、偏僻、重复的形容词。所以,小朋友们在记忆各种音符、五线谱、表情记号、旋律等抽象的乐谱知识时面临着不少问题,这时,孩子们很难接受教师用音乐术语或课本直接向他们解释,但如果教师将这些知识与他们在生活中熟悉的知识进行比较,根据他们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对幼儿进行描述,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4]。根据幼儿这样的思维特点,游戏化的教学也应当成为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的主要方式。

(二)幼儿的注意力活动以无意关注为重

针对孩子年龄的独特情况,孩子的有意关注易被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集中持续时间短,所以低龄儿童的无意关注更占优势,新鲜和多变的事件更能吸引孩子自然注意。比如,老师形象的变化、学生语言表达的方法、上课内容的调整、上课环境的设计等,都会影响孩子注意力。教师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应时刻以幼儿为主体。在游戏课堂中,丰富多彩的游戏内容、生动有趣的游戏环境设计和富有游戏属性的语言都可以调动孩子的兴趣爱好,老师可以给孩子介绍生动有趣的图画或亮丽的颜色,让孩子听到富有强烈对比的声响等引起孩子的关注力,调动孩子对钢琴的强烈兴趣爱好,进而加长孩子的注意力的持续时间,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不同幼儿的身心发展存在差异

家庭环境以及幼儿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不同会导致幼儿的身心发展个体差异。因此,如果教师对每一个幼儿都用同一个游戏进行钢琴启蒙教学,很难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游戏化的钢琴启蒙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例如针对好动,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游戏情境等措施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赋予幼儿一个角色,使其能够融入钢琴的学习中去;针对自尊心强,敏感细腻的幼儿,在其犯错时教师不能过分批评,可以通过带有游戏性的语言委婉地指出错误,同时每堂课都要对这类幼儿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幼儿会更容易接受,很快就能改正错误。

三、幼儿钢琴启蒙教学的游戏化实践

(一)利于游戏的集体教学形式

针对幼儿的年龄阶段特征,以集体教学的方式进行钢琴启蒙教学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近年来,这种课程形式因其独有的优势在我国也正逐步发展。首先,大多数孩子天生开朗活跃,和其他孩子共同练习钢琴,可以减少孩子产生寂寞、恐惧的消极情绪,让孩子从心灵上感受愉悦轻松。幼儿之间的交往互动是吸引幼儿学习钢琴的重要因素之一。其次,由于集体教学容易实施游戏、良性竞争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幼儿会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在集体教学的过程中幼儿会有互助合作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的社会性。幼儿在课堂上需要变换自己的“角色”:当幼儿演奏乐曲时“音乐家”的角色能锻炼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和胆量;当幼儿欣赏同伴的演奏时“老师”的角色可以让幼儿学习认真聆听指出不足、评价他人及认真聆听。幼儿在“指导”别人的同时也是对自己的督促。幼儿在钢琴启蒙阶段的学习中,虽然有个体差异,但可以共同学习的方面更多。例如认识键盘、基本的识谱、弹琴姿势的训练、培养节奏感与乐感以及了解基本的乐理知识等等,这些基本内容集体教学都可以完成。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四手联弹,感受和声美感,学会边弹边听[5]。由集体教学这一方式所创造出的学习氛围和内容配合游戏化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对于提高幼儿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幼儿的表现力、观察力、听辨力等十分有益。对于孩子们而言,在钢琴启蒙时期他们并没有遇到过复杂的音乐,也不需要掌握高难的技巧,因此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以后的钢琴教学奠定了扎实的根基。集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完成以上任务,也可以节省一部分师资。

(二)课内游戏课内游戏

主要由老师负责,是由老师从教学上正式进入将教学和游戏相结合,和孩子展开良性交流,完成教学内容。用游戏来引出知识点,还可以调动孩子们对钢琴和乐理知识的浓厚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

1.节奏训练游戏

幼儿对于节奏这一抽象的概念理解比较困难,音乐节奏的学习可以通过游戏的设计使幼儿顺利接受。因此,八分音符是孩子不易学会的一个节奏,老师通过设置一种"敲门"的游戏来帮助孩子认识抽象出的概念,敲打的节拍是二个八分音符接一个四分音符,让孩子边敲打一边说出这种旋律,由于这种旋律在生活中孩子常常听见,于是孩子可以马上认识和模仿起来[6]。游戏应该是有趣的,具有故事性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有趣的游戏情节吸引幼儿注意,或组织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表达他们对音乐和音乐理论的理解,培养孩子对音乐节奏的感知能力和识别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学习钢琴的能力。

2.乐感训练游戏

游戏化作为一种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可以通过竞猜、讲故事、听音乐等多种形式实现,它可以成为训练幼儿乐感的一种方式。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的钢琴知识越多,幼儿越容易接受,兴趣也会更加浓厚。教师可通过让幼儿欣赏优秀的配乐动画片来培养乐感。例如《猫和老鼠》《睡美人》《小美人鱼》等。在这些动画中,主角们都会用美妙的音乐搭配契合的画面表达情感,同时也会使用古典音乐以及世界名曲作为背景,孩子们在欣赏时的视听体验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提升音乐的形象感。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与幼儿的互动,包括言语、肢体、神情以及精神上的鼓励。做游戏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提问幼儿教师弹出的音符、鼓励幼儿弹奏音符并唱出对应音符、组织幼儿之间竞答等。在此基础上,幼儿可以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对于音乐的感受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继而愿意去学习更加专业的音乐知识。

3.放松游戏

由于幼儿注意力持续的时间很短,在进行长时间的钢琴课程时很难坚持下来,因此在课程中老师可适当带领幼儿做手指游戏,以此放松。例如,当孩子出现身体疲劳或溜号等消极状况时,老师可指导孩子通过做些游戏充分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比如玩“一枪打六鸟”:儿童首先拿出左手作枪的手势,接着再拿出右手做数字六的手势,然后调换过来不断交替,借此来培养儿童双手的协调性和手臂肌肉的灵活性。刚进行这一游戏时,幼儿会经常出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放慢游戏速度,提醒幼儿游戏的诀窍在于控制食指和小拇指,多次练习后,可以慢慢加快速度。传统教学方法需要现代化的更新才能更加科学的教育幼儿,更好地实现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目标。游戏化是不仅新时代信息化催生的产物,也是国民素质提高的必经之路,其多元化、高效率的方法是钢琴启蒙教育工作者应当吸收采纳的。

(三)课外游戏

课外游戏专注于父母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课后游戏体验。课后游戏可以帮助幼儿不忘记课堂上的知识,也可以通过课堂和课外环节的联系为孩子们带来更多的练习时间。钢琴演奏对手指的灵敏度要求极高,要克服这种问题,教师可进行几个手指游戏,这样孩子们只需动动他们的手指即可达到练习的目的。

1.培养正确手型的游戏

比如儿童手指游戏“石头布”,刚开始学钢琴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做出“石头”的手势,然后再将手指逐渐打开,半握状态便是儿童弹琴时的最基本手型。然后让孩子们进行“布”型手势,同时放松手指关节和手腕,并利用手指的握拳和伸展的动作达到锻炼手型的目的。

2.训练幼儿抬指的游戏

手指的第三关节也是孩子弹琴时最重要的发力点,其灵巧程度也对孩子们未来的弹琴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对于初学弹琴的孩子来说,可使用以下“芝麻开门”游戏的方式活动手指关节。老师指导幼儿先摆好手型,一手指固定不动,其余四手指作完整的“开门动作”,即为上下运动;然后一二手指固定不动,其余三指重复上述动作,以此类推。因演奏过程中手指的变换组合繁多,因此父母要时时关心孩子的手指能否自由地放松或弯曲,抬指是否达到标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增加练琴趣味性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