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盈余管理解析

公司盈余管理解析

摘要:本文通过对A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并基于该公司的IPO过程,对其招股说明书等资料进行分析,以及对IPO期间实施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识别,研究其实施盈余管理行为的动机及手段,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出企业在IPO过程中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对于防范企业在IPO过程中进行过度盈余管理的行为提出相应的防范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A公司;IPO;盈余管理

一、A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A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粮食储存、油脂和大米加工、淀粉糖和蛋白粉系列产品生产销售及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2015年4月,A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深交所创业板挂牌上市。公司主要从事大米精加工业务,主要产品有麦芽糊精、蛋白粉等,可广泛应用于饮料、食品、饲料、保健品等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其招股说明书显示,其募集资金用来进行循环经济型稻米精深加工生产线技术改造、稻米生物科技研发中心等项目。

二、A公司IPO前后相关财务数据分析

A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IPO上市时的公司招股说明书中显示,2012年、2013年和2014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迅速,2014年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几乎比2012年翻了一倍。但在2015年,A股份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亿元,同比减少了25.1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13.4万元,同比减少了102.31%;基本每股收益减少49.87%;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减少了8.9%。A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财务指标全面“大变脸”。同时,进入2016年后公司的业绩并没有改善的迹象。2016年A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11089.3万元,同比减少了30.69%;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金额为-1368.9万元,同比减少了68.2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同比减少了3.14个百分点;总资产比年初减少了1.15%。从2016年的财务数据来看,A股份有限公司的业绩及财务状况并未改善。

三、A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一)利用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选择是一种重要的盈余管理方式,即要对同一项经济业务的处理,管理层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管理者可通过改变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的方法来调增企业的净利润。褚祺生(2013)通过研究发现,企业会倾向于选择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会计估计方式,例如通过改变计提资产减值的方式来实现预期目标进行盈余管理。为A公司管理层实施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

谢德仁(2011)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许多上市公司为了逃避监督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会计相关准则中将债务重组的利得和损失计入“营业外收入”和“营业外支出”科目中,这也使得利用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成为A股份有限公司的净利润由负转正的重要手段之一。许多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串通起来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大幅增加了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的难度。

(三)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程新生和谭有超(2013)考察了我国企业具体盈余管理路径,发现为了掩盖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我国企业存在利用关联交易进行掏空资产,转嫁成本,掠取利润的现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大大增加。关联方之间经常利用关联交易的方式进行利益转移,此种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在A股份有限公司与其关联方公司的交易中非常常见,具有容易操作、不会被轻易发现的特点。

四、A股份有限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建议

Roychowdhury(2006)提出,公司的管理层通常采用销售操纵等真实生产经营活动以进行盈余管理,但过多使用这种方法往往会使公司偏离正常的经营活动决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一般是具有较为严重的经济后果的,对于企业内部而言,盈余管理行为会使得综合绩效水平变差;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盈余管理行为会影响市场上普通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本节将基于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视角,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目前在公司内部,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内部人控制”现象和终极股东对于中小股东的“隧道挖掘”问题严重,财务人员通常受制于管理层,进而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及信息。因此,要防止上市公司过度进行盈余管理,必须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尤其应当明确相关职责,相互协调制衡,对财务活动实行有力的监督。上市公司的治理层结构越完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就会越小。

(二)强化外部审计职责

外部审计及第三方审计行为是可以降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质量越好,那么其盈余管理的水平就会越低。因此,提高外部审计职责,加强外部审计及第三方审计行为对于上市公司定期财务报告真实性的审核可以起到更好地外部审计的作用,也会使上市公司在编制财务报告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外部压力。

(三)明确外部监管部门职责,制定相应的政策

Gunny(2005)研究发现企业高管会通过操纵真实活动来进行盈余管理。这种盈余管理方式更加隐蔽,也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虽然可以通过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及外部审计等行为降低其责任,但仅仅依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足够的外部监管部门监督的压力,才能更好的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作者:李广育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